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大全(8篇)。
中华文化璀璨夺目,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那么您知道陆游都有哪些必读的古诗词呢?下面是编辑为大家悉心准备的“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有需要的小伙伴一定不能错过!觉得有用请收藏。
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1)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全文赏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所以诗的开头就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纱。于是首联开口就言“世味”之“薄”,并惊问“谁令骑马客京华”。陆游时年已六十二岁,不仅长期宦海沉浮,而且壮志未酬,又兼个人生活的种种不幸,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发出悲叹,说出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这种悲叹也许在别人身上是无可疑问的,而对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来说,却显得不尽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为严州知州。对于一生奋斗不息、始终矢志不渝地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的陆游来说,授之以权,使之报国有门,竟会引起他“谁”的疑问。
颔联点出“诗眼”,也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中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形象而有深致。传说这两句诗后来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称赏,可见一时传诵之广。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但没有注意到它在全诗中的作用不仅在于刻划春光,而是与前后诗意浑然一体的。其实,“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在读这一句诗时,对“一夜”两字不可轻轻放过,它正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以枯荷听雨暗寓怀友之相思。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蕴,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接下去的颈联就道出了他的这种心情。在这明艳的春光中,诗人只能做的是“矮纸斜行闲作草”,陆游擅长行草,从现存的陆游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致,风韵潇洒。这一句实是暗用了张芝的典故。据说张芝擅草书,但平时都写楷字,人问其故,回答说,“匆匆不暇草书”,意即写草书太花时间,所以没功夫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因为是小雨初霁,所以说“晴窗”,“细乳戏分茶”这里就是品茶、玩茶道。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严州知府的职位本与他的素志不合,何况觐见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下了结尾两句。
尾联虽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为缁”(晋陆机作《为顾彦先赠好》:“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但这联不仅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而不愿在所谓“人间天堂”的江南临安久留。诗人应召入京,却只匆匆一过,便拂袖而去。陆游这里反用其意,其实是自我解嘲。
在陆游的众多著名诗篇中,有壮怀激烈的爱国忧民之作,如《关山月》、《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有寄梦抒怀、悲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些诗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陈词,就是笔墨纵横,抚古思今,都是雄壮的大气磅礴之作;作者也有优美淳朴的乡村生活描写,如《游山西村》;也有缅怀爱情、追思往日幸福的伤感之作,如《沈园》。等等这些,都与《临安春雨初霁》极不相似。《临安春雨初霁》没有豪唱,也没有悲鸣,没有愤愤之诗,也没有盈盈酸泪,有的只是结肠难解的郁闷和淡淡然的一声轻叹,“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严酷的现实,使他不得不对朝廷对皇帝,对人生对社会作出一些阴暗的结论。与他的许多寄梦诗不一样,在深夜,万籁俱寂时,作者眼前没有现实生活的情景搅扰,可以对着旷远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说任何放言达词。而身在繁荣帝都,作者却身不由己。临安城虽然春色明媚,但官僚们偏安一隅,忘报国仇,粉饰太平。作者是时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气象和繁荣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壮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无法托情梦,只好借春色说愁绪,把春天写成了无情之物。
可以说《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战场上、幕帐中和夜空下高唱报国之外,偶尔也有惆怅徘徊的时候。在几乎同时所作的《书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现了一贯的豪情。《书愤》在一定意义上是作者对自己悲壮一生的总结。“早岁那知世事艰”,却终有胆量说“千载谁堪伯仲间”,把一生留给历史公断。《临安春雨初霁》、《书愤》的比较可以显现出诗人感情思想的一个短时期的反复。陆游毕竟是陆游,他不会永久地停留在“闲”“戏”之上的。不久后他在严州任上,仍坚持抗金,并且付诸行动,表达于诗文,终于又被以“嘲咏风月”的罪名罢官。他的绵绵“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发展成了“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疾风暴雨。
一个诗人的性格是复杂的,一个始终刚强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难免间或惆怅抑郁。这种抑郁惆怅与其雄奇悲壮并不矛盾。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强烈的情怀的喷发。诗中一开头就道“世味薄似纱”,正是作者对现实的否定,也体现出作者的刚直气节。诗末拂袖而去,也是诗人对浮华帝都的不屑。因此,透过原诗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见一个威武不屈的形象,这个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贯的自己。
写作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2)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注释示:训示、指示。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遗:保留,存留。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少壮:青少年时代。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始:才。
纸:书本。终:到底,毕竟。觉:觉得。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3)
陆游《玉胡蝶(王忠州家席上作)》原文
倦客平生行处,坠鞭京洛,解佩潇湘。此夕何年,来赋宋玉高唐。绣帘开、香尘乍起,莲步稳、银烛分行。暗端相。燕羞莺妒,蝶绕蜂忙。
难忘。芳樽频劝,峭寒新退,玉漏犹长。几许幽情,只愁歌罢月侵廊。欲归时、司空笑问,微近处、丞相嗔狂。断人肠。假饶相送,上马何妨。
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
1.戍轮台:戍,驻守。轮台,今新疆轮台县。此处泛指守卫边疆。
2.夜阑:夜将尽。
3.铁马:裹有铁甲的战马。泛指战马。
4.冰河:结冰的河流。这里指北方的河流。
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5)
宝钗楼上妆梳晚,懒上秋千。闲拨沈烟。金缕衣宽睡髻偏。
鳞鸿不寄辽东信,又是经年。弹泪花前。愁入春见十四弦。
全文赏析
这首春愁词,着意写人。上片描写人物情态。梳妆慵晚,懒上秋千,花冠不整,衣宽髻偏。下片抒写相思与离情。原来情绪不佳是因为游人未归,而且又经年没有书信。因而花前弹泪,相思不已。“愁入春风十四弦”,思绪缠绵,情韵无限,写出了相思相爱之深。全词抒情细腻,含蓄凄婉。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6)
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醉折残梅一两枝,不妨桃李自逢时。
向来冰雪凝严地,力斡春回竟是谁?
全文赏析
大雪纷飞,狂风怒号,苍茫大地上只有梅花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傲雪独放。风雪的摧残,只能使它更加坚强,“花中气节最高坚”是诗人发自内心的赞叹。更可贵的是,它无意苦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决不留恋枝头,更不会向东君低下高贵的头颅乞怜偷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高歌一曲飘零去,自留春意在人间。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7)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全文赏析
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豚,是猪。足鸡豚,意谓鸡猪足。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读了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当然这种境界前人也有描摹,这两句却格外委婉别致,所以钱钟书说“陆游这一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宋诗选注》)。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这就是此联给人们的启发,也是宋诗特有的理趣。人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于是这两句诗就越出了自然景色描写的范围,而具有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此联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下一联则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所要表达的热爱传统文化的深情。“社”为土地神。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这一天农家祭社祈年,热热闹闹,吹吹打打,充满着丰收的期待。这个节日来源很古,《周礼》里就有记载。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也说:“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到宋代还很盛行。而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前三联写了外界情景,并和自己的情感相融。然而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随时。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而今而后,能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跃然纸上。
诗人被投降派弹劾罢归故里,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陆游七律最工。这首七律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陆游回到家乡的心情是相当复杂的,苦闷和激愤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此诗即在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所作。
陆游诗集中传唱千古唯美篇章(篇8)
陆游《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原文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_帽闲寻西瀼路,亸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Gz85.Com小编推荐
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大全5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次出现过诗歌盛行的时期,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唐宋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那么陆游都有哪些经典的古诗词呢?栏目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篇1)
陆游《满江红(夔州催王伯礼侍御寻梅之集)》原文
疏蕊幽香,禁不过、晚寒愁绝。那更是、巴东江上,楚山千叠。_帽闲寻西瀼路,亸鞭笑向南枝说。恐使君、归去上銮坡,孤风月。
清镜里,悲华发。山驿外,溪桥侧。凄然回首处,凤凰城阙。憔悴如今谁领略,飘零已是无颜色。问行厨、何日唤宾僚,犹堪折。
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篇2)
淡霭空_,轻阴清润,绮陌细初静。平桥系马,画阁移舟,湖水倒空如镜。掠岸飞花,傍檐新燕,都似学人无定。叹连成戎帐,经春边垒,暗凋颜鬓。
空记忆、杜曲池台,新丰歌管,怎得故人音信。_怀易感,老伴无多,谈尘久闲犀柄。惟有_然,笔床茶灶,自适笋舆烟艇。待绿荷遮岸,红蕖浮水,更乘幽兴。
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篇3)
陆游《双头莲》原文
风卷征尘,堪叹处、青骢正摇金辔。客襟贮泪。漫万点如血,凭谁持寄。伫想艳态幽情,压江南佳丽。春正媚。怎忍长亭,匆匆顿分连理。
目断淡日平芜,望烟浓树远,微茫如荠。悲欢梦里。奈倦客、又是关河千里。最苦唱彻骊歌,重迟留无计。何限事。待与丁宁,行时已醉。
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篇4)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注释
嘉:好
瑞:指瑞雪
天教:天赐
岁除:即除夕
诗词大全陆游爱国唯美诗篇(篇5)
陆游《木兰花慢(夜登青城山玉华楼)》原文
阅邯郸梦境,叹绿鬓、早霜侵。奈华岳烧丹,青溪看鹤,尚负初心。年来向浊世里,悟真诠秘诀绝幽深。养就金芝九畹,种成琪树千林。
星坛夜学步虚吟。露冷透瑶簪。对翠凤披云,青鸾逆月,宫阙萧森。琅函一封奏罢,自钧天帝所有知音。却过蓬壶啸傲,世间岁月骎骎。
陆游的古诗词大全四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唐宋诗词,它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陆游有哪些古诗词让人不容错过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陆游的古诗词大全”,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陆游的古诗词大全(篇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斜阳下城墙上的画角声仿佛也在哀痛,沈园已经不是原来的池阁亭台。
那座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当年我曾在这里见到她美丽的身影。
离她香消玉殒已过去四十多年,沈园柳树也老得不能吐絮吹绵。
我眼看着要化作会稽山中的一抔黄土,仍然来此凭吊遗踪而泪落潸然。
沈园:即沈氏园,故址在今浙江绍兴禹迹寺南。
斜阳:偏西的太阳。
画角:涂有色彩的军乐器,发声凄厉哀怨。
惊鸿: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句“翩若惊鸿”,以喻美人体态之轻盈。这里指唐琬。
“梦断”句:作者在禹迹寺遇到唐琬是在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其后不久,唐琬郁郁而死。作此诗时距那次会面四十四年,这里的“四十”是举其成数。香消,指唐琬亡故。
不吹绵:柳絮不飞。
行:即将。
稽山:即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东南。
吊:凭吊。
泫然:流泪貌。
陆游的古诗词大全(篇二)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全文赏析
陆游有《诉衷情》词二首,其中一首的首句是“当年万里觅封候”,另外一首即此词。公元1190年(宋光宗绍熙元年),陆游六十六岁,闲居山阴(浙江绍兴),曾作诗《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且作绝句》,这首词中有“平章风月,别是功名”之句,可能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可以此为参照。
词的上片是忆旧。起首两句写早年的政治生活。
公元1160年(高宗绍兴三十年),陆游由福州决曹掾被荐到临安,以右从事郎为枢密院敕令所删定官,由九品升为八品,这是他入朝为官的开始。唐宋时九品官服色青,陆游以九品官入京改职,言“青衫”十分贴切。绍兴三十二年九月,任枢密院编修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这两任都是史官职事。这期间交识的同辈人士,有周必大、范成大、郑樵、李浩、王十朋、杜起莘、林栗、曾逢、王质等,都是一时俊彦。所以才说“结友尽豪英”。下两句词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很鼓舞人的。“蜡封侯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写任圣政所检讨官时的活动。这时宋孝宗刚即位,欲有所作为,遂恢复。起用主战派的著名人物张浚,筹划进取方略。
陆游曾奉中书省、枢密院(当时称为“二府”)之命作《与夏国主书》,提出申固欢好,永为善邻,以便全力抗金。又作《蜡弹省札》,以喻中原人士:“有据北州郡归命者,即以其所得州郡,裂士封建。”实际上是作敌后的分化瓦解工作。“蜡封”是用蜡封固,便于保密的文书。“幽并”,指幽州和并州,主要是河北北部及山西北部地方,在这里统指北方入于金国的地区。“夜半传檄”和“驰谕幽并”表明主战派在朝廷占上风,图谋收复旧山河的种种指施得以进行,陆游不分昼夜地投入抗金工作,透露出他的无比振奋的心情。
词的下片是抒愤。换头三句既是词意的转折,也反映了他的政治经历的转折。接连三个三字句如走丸而下,表现出他激动的心情。“时易失”,先就大局而言,就是说,好景不长,本来满有希望收复中原的大好机会竟被轻易地断送了!宋孝宗操之过急,张浚志大才疏,北进结果遭到符离之败,反而又结成了屈服于金人的隆兴和议。这些史实概括在这一短语之中,表现出了陆游的痛惜之感。“志难成,鬓丝生”就个人方面说,正因为整个政治形势起了变化,自己的壮志未酬,而白发早生,以致成终身大恨。六字之中,感慨百端。歇拍三句写晚年家居的闲散生活和愤懑情绪。“平章风月,弹压江山”相对上片结交豪英,夜半草檄而言。那时候终日所对的是英雄豪杰,所作的是羽书檄文;此时终日所对的则是江山风月,所作的则是品评风月的文字,成了管领山川的闲人。天壤之别的场景,怎能不令词人痛心疾首,透出无奈之态。
苏轼曾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东坡志林·临皋闲题》)风月的品评,山川的管领,原是“闲者”的事,与“功名”二字沾不上边,而结句却说“别是功名”,这是幽默语,是自我解嘲;也是激愤语,是对那些加给他“嘲咏风月”的罪名的人们,予以有力的反击,套用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予岂好嘲咏风月哉;予不得已也!”
全篇率意而写,不假雕琢,语明而情真,通过上下片的强烈对比,反映出陆游晚年的不平静心情。
陆游的古诗词大全(篇三)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哗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声,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
蛮毡:中国西南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出产的毛毡,宋时已有生产。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蛮毡出西南诸番,以大理者为最,蛮人昼披夜卧,无贵贱,人有一番。”
狸奴:指生活中被人们驯化而来的猫的昵称。
僵卧:躺卧不起。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僵,僵硬。
孤村:孤寂荒凉的村庄。
不自哀:不为自己哀伤。
思:想着,想到。
戍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夜阑:夜深。
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故诗人直到深夜尚难成眠。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区的河流。
陆游的古诗词大全(篇四)
剑门道中遇微雨[宋: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解释: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作者由陕西南郑前线被贬四川成都,途径四川剑阁剑门关时作。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典用南宋尤袤《全唐诗话》:「〔唐昭宗时〕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何以得之?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大全七篇
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有哪些古诗词让您让您无法忘怀呢?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细心准备的《《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一)
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注释】
衣:上曰衣,下曰裳。
里:外曰衣,内曰里。
曷〔h〕:何。
维:句首语气词,无实义。
已:止。
亡:通忘,一说停止。
女〔rǔ〕:通汝,你。
治:此指制作。
古人:指亡故之人。
俾〔bǐ〕:使。
尤:过失,罪过。
絺〔chī〕:细葛布。
绤〔x〕:粗葛布。
凄:寒冷。
获:得。
【翻译】
绿色的上衣啊,绿上衣是黄色里。心中忧伤不绝,何时才可停止?绿色的上衣啊,绿上衣配黄下衣。心中忧伤不绝,何时才可忘怀?绿色的丝线啊,是你亲手纺成的。我思念那亡故之人,是她使我不犯过失。细葛布及粗葛布啊,风过生起点点凉意。我思念那亡故之人,是她确实深得我心。
【解读】
《绿衣》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认为是庄公惑于嬖妾,夫人庄姜贤而失位,故作此诗。然而从后世学者文中古人一词的考证结果来看,此诗当属一首悼念亡人的作品。而绿兮丝兮,女所治兮一句,则暗示了所悼念的亡人极有可能就是诗人的妻子。
本诗共有四章。前两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以绿衣黄里黄裳起兴,暗示了诗人从上到下、由表及里地反复翻看着这件衣服,进而引生了心中绵绵不绝、不可忘怀的忧伤之情。第三章起,由绿衣再进一层观察到缝制衣服的绿丝,不由睹物思人,联想到那已经亡去的古人。这一针一线是她亲手缝制的,如今却物在人亡,不禁更添一分悲凄之感。第四章以粗细葛布起句,打开了诗人的回忆闸门。他想到亡妻平素的贤德使他少犯过失,她的关怀体贴深入其心,如今二人阴阳相隔,留下的只有穿衣而过的簌簌冷风了吧!
这首诗作所抒发的无尽悲忧之情,颇与《长恨歌》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相近。而此诗也对后世悼亡主题的文学作品产生了较大影响,如西晋潘岳《悼亡诗》、唐代元稹《遣悲怀》等,在其内容主旨和表现手法上都可找到《绿衣》一诗的影子。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二)
桓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桓桓武王。保有厥士,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于昭于天,皇以间之。
【注释】
娄:同屡,多次。
解:通懈,懈怠。
桓桓:威武貌。
于以:平定、拥有之意。
家:家业。
间:取代。一说通瞷,监察。
【翻译】
安定万国,屡获丰年,遵从天命不懈怠。威武骁勇那武王,拥有士子为辅弼,平治四方有天下,能够安定周王室。德行光耀于上天,英明伟大代殷商。
【解读】
《桓》一诗展现了武王讨伐殷商、平定天下的赫赫武功,是一首军事祭祀仪式上演奏的乐歌。《毛诗序》认为此诗乃讲武类祃也,类和祃都是军队出征所行祭祀之礼。
全诗共一章九句,诗中表现了在武王威德之下万国太平、丰年迭出的喜庆景象,也呈现出武王统领臣属、安定家邦的执政才能,对他以周代商之行尤予以了肯定和褒扬。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三)
羔裘
羔裘豹祛,自我人居居。岂无他人?维子之故。
羔裘豹褎,自我人究究。岂无他人?维子之好。
【注释】
豹袪〔qū〕:袖口上用豹皮制成的装饰。
自我人:对我们,后同。自,对待。
居居:憎恶不亲貌。
维:因为,一说只是。
豹袖:用豹皮缘饰的衣袖。
究究:相互憎恶貌。
好〔hǎo〕:交好,情谊。
【翻译】
羔皮裘衣以豹皮饰袖,却对我辈憎恶避离。难道没有他人可交?只因顾念你的旧情。羔皮裘衣以豹纹为袖,却对我辈嫌怨鄙弃。难道没有他人可交?只因念及与你交好。
【解读】
《羔裘》这首短诗,刻画了一个傲慢无礼、不念旧情的贵族形象。《毛诗序》认为是晋国人民对其在位,不恤其民的讽刺,而从诗中维子之故维子之好两句判断,以诗人为此贵族之同僚故友,似乎更为合理通达。
本诗仅有两章,每章四句,皆为叠咏句法。各章首句羔裘豹袪或为即赋即兴,也暗示了本诗讽刺的对象身份是乃一在位的卿大夫。居居究究二词将此人权高无德、盛气凌人的意态展现得活灵活现,而各章末二句的设问和反诘,则揭示了我人不与之交恶之因,同时也加强了全诗的讽刺意味。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四)
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籊籊〔t〕:长而尖削貌。
尔思:倒装结构,即思尔,意谓思念你。
泉源:水的源头。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东南流入淇水。
瑳〔cuō〕:本指玉色鲜亮,此处形容露齿巧笑貌。
傩〔nu〕:行走姿态柔美有节度。
滺滺〔yōu〕:水流貌。
桧楫〔gu j〕:桧木作的船桨。
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写:倾吐,抒发,一说消除。
【翻译】
竹制鱼竿尖削修长,拿它在淇水边垂钓。难道不会对你思念?只因路远难以归去。泉水之源在左边,淇水奔流在右边。女子即将要出嫁,远离兄弟与父母。淇水奔流在右边,泉水之源在左边。嫣然含笑如玉色鲜白,佩玉行走风姿优雅。淇水奔流无有止息,桧木作桨松木为舟。驾船出行水上游玩,以此倾吐我心之忧。
【解读】
淇水,源出今河南淇山,汇入卫河,是春秋时期为卫国主要河流之一。风光秀丽的淇水是许多卫国青少年游乐之地,因此当他们远居异乡思念故国之时,淇水就成了他们抒怀唱咏的重要文化符号。像之前的《泉水》《桑中》《淇奥》《氓》这几首诗中,都出现了淇水的意象,而这首《竹竿》亦不例外。《毛诗序》认为此诗是一位远嫁他国的卫女思归之作,可谓深明其旨;魏源在《诗古微》中考定此诗为许穆夫人所作,但并无确凿证据。
本诗共有四章,每章四句,仅二、三章中泉源淇水两句运用倒序复沓手法。前两章是女子对出嫁前卫国生活的回忆,主要以淇水河畔垂钓的细节表现少年生活的乐趣。左右的泉源、淇水都是熟悉的卫国事物,而女子却要出嫁他国,远兄弟父母,她该是怎样的恋恋不舍?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两句则是回到现实后的感叹,包含着思乡怀国的深情和远不能归的无奈。三、四两章是女子幻想中回到卫国的情景。一方面描写了自己巧笑如瑳佩玉如傩的仪容风姿,暗示自己已为人妇,难再回到旧日时光,也表达了返归故乡的无限喜悦;一方面设想自己与家人泛舟游于淇水之上,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然而美梦虽美,终究会醒,末二句诗人就从幻想中回归到了现实。谁知这思乡之情却挥之不去,愈发浓烈,所以诗人唯有驾言出游,以消解心中无限忧思。
本诗构思新奇,虚实相间,且运用了倒叙、插叙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人缠绵悱恻的思怀之情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梦幻形式传递出来,感染了数千年来无数读者的心灵。此诗就如那汩汩不绝的淇水,为远方游子焦灼的灵魂恒常地带去清凉和甘洌。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五)
伐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神之听之,终和且平。
伐木许许,酾酒有藇!既有肥羜,以速诸父。宁适不来,微我弗顾。
於粲洒扫,陈馈八簋。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宁适不来,微我有咎。
伐木于阪,酾酒有衍。笾豆有践,兄弟无远。民之失德,乾餱以愆。
有酒湑我,无酒酤我。坎坎鼓我,蹲蹲舞我。迨我暇矣,饮此湑矣。
【注释】
丁丁〔zhēng〕:象声词,伐木声。
相〔xing〕:观察,审视。
矧〔shěn〕:况且,何况。
许许〔hǔ〕:劳动时共同吆喝声。
酾〔shī〕:斟酒,一说滤酒。
藇〔x〕:甘美,一说清澈。
羜〔zh〕:出生五个月的小羊。
速:邀请。
适:恰巧。
微:非,不是。
粲:鲜明貌。
馈〔ku〕:食物。
簋〔guǐ〕:古代盛食物器具,圆口双耳,青铜或陶制。
牡:此指公羊。
诸舅:天子称诸侯或诸侯称大夫,同姓皆曰父,异姓则称舅。一说舅指异姓亲人。
阪〔bǎn〕:山坡。
衍:溢出。
干糇〔hu〕:干粮,亦泛指普通的食品。
湑:〔xǔ〕:将酒滤清。
酤〔gū〕:此指买酒。
坎坎:象声词,击鼓声。
蹲蹲〔cn〕:起舞貌。
【翻译】
砍伐树木叮叮作响,鸟儿鸣叫嘤嘤有声。从幽深山谷飞出来,迁徙到高大树木上。它发出的嘤嘤鸣叫,是为求得好友之声。端详审视那些鸟儿,尚且发出求友之声。何况我等诸位为人,难道不知求得朋友?天上神明请予聆听,永久和乐且又平顺。砍伐树木呼呼吆喝,斟上美酒甘甜香醇。既有肥美五月羊羔,邀请各位同姓叔伯。宁肯他们恰好没来,不能说我没有顾念。洒扫庭院焕然一新,摆放食物盛满八簋。既有肥美公羊之肉,邀请各位异姓舅父。宁肯他们恰好没来,不能说我存在过失。砍伐树木在山坡上,斟酒满满流溢而出。笾豆礼器齐整陈列,兄弟相处不要远离。人民或有失德之事,一块干粮可致罪愆。如果有酒为我滤清,如果没酒为我买来。咚咚击鼓为我而奏,翩翩起舞为我而演。等到我有闲暇之时,再饮这些清澄好酒。
【解读】
《伐木》也是一首抒发宴乐欢娱之情的诗。正如《毛诗序》所说: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友以成者。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古今学者大都赞同此说。
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六句。首二章以伐木和鸟鸣起兴,并以鸟鸣求友推类人亦须有友之理。中二章写准备美酒佳肴,邀请诸父诸舅之事,且言宁肯对方不来,勿使自己礼数不周。末二章表达对兄弟不远、亲人间互相理解信任的希望,并以饮酒奏乐、载歌载舞的和乐氛围,烘托出诗人对质朴醇厚、真纯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向往。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六)
敬之
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维予小子,不聪敬止。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
【注释】
士:庶士。一说通事。
监:监察。
聪:通达。一说听从。
日就月将:就,成就。将,行持。
佛〔b〕时仔肩:通弼,辅助。时,通是。仔肩,责任,任务。
【翻译】
恭敬啊恭敬啊,上天光明显赫,天命常存不变!天帝高高在上,或升或降庶士,日日在此监察。我这年幼小儿,不能通达敬义。日月行持有成,学问大放光明。助我担负责任,示我显耀德行。
【解读】
在《敬之》这首诗中,成王已经从一位幼小孱弱的新王逐步成长为成熟稳重的执政者。《毛诗序》云此诗乃:群臣进戒嗣王也。
全诗共一章十二句,诗中反映了成王对天命的尊崇和奉行,也体现了他善于自省、勤勉求学和修身进德的贤良风范,再加上群臣的归心辅弼,可见成王执政已取得基本的自信和权威。
《诗经》古诗文中唯美清新的篇章(篇七)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营营:苍蝇飞鸣声。
樊:篱笆。
岂弟〔kǎi t〕:同恺悌,和乐平易。
罔极:没有准则,一说没有穷尽。
交乱:共乱,交相祸乱。
构:陷害,祸乱。
【翻译】
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篱笆上面。和乐平易的君子,不要听信那谗言。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棘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交相祸乱四方国。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榛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为祸陷害我二人。
【解读】
苍蝇是一种逐臭食腐、散播病菌的有害昆虫,以之比喻趋炎附势、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可谓恰如其分。《青蝇》就是一首讽刺谗言为祸的诗,《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则更提出幽王信褒姒之谗而害忠贤的观点。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首章后二句外皆用复沓章法。各章皆以营营飞舞的青蝇栖止某处其兴,暗喻奸佞之人四处散播谗言之举。首章是对君子无信谗言的劝诫,而后二章则层层递进,表明馋人气焰嚣张,不但挑拨祸乱四方诸国,还构陷离间你我二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馋人欲除之而后快的愤恨不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