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的读后感合集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合集。

书是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对于这个作品会有不俗的收获,写读后感时,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吗?为此,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意呈上“孟子的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的读后感 篇1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孟子的读后感 篇2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的读后感 篇3

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孟子的智慧》一书,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

孟子的读后感 篇4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孟子的读后感 篇5

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统治者能够以仁治国。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习。

孟子的读后感 篇6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的读后感 篇7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的读后感 篇8

春日读《孟子》有感

温柔的朝霞披洒在东西小路上,七点半的它格外热闹,同事们三五成伴的向学校走去,或忙碌,或充实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春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也许是刚从悲伤灰蒙的冬天中恢复过来,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总是让人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忙碌完当日的工作后,老师们就在自己的一方办公桌上阅读起《孟子》,尽管有些老师并不是自愿的,但春天的魔力总是驱使你不停地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中得出很多更让人有动力的东西。而这里面对我思考最深刻的无疑是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面对同事要“仁”,面对学生更要“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很敏感,离开自己的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依靠的人,我一直觉得对待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太过慈爱,但也不能太严厉,要严慈并济,怎么把握这个度,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心怀“仁”爱了。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获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教书育人知识、价值观知识等等,而我在与孩子相处时,脑海中也总是浮现出《孟子》中的话,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该怎么做。

孟子的读后感 篇9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

GZ85.cOm延伸阅读

最新孟子读后感精选


工作总结之家最新栏目推荐:“孟子读后感”!现在,我们邀请您阅读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力荐的《孟子读后感》,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有益的帮助。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妨读些来自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作者所写的作品,您可能会惊叹于他们的精妙文笔。读完一本书之后,我们可以认真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所收获的思想和体会。

孟子读后感(篇1)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被列为四书之首的《孟子》,深深地被该书畅达的说理,充沛的气势所感染。

孟子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其仁者无敌、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思想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其仁政观点,被历朝历代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治国良策。宋朝以后直到清末,《孟子》一直是科举考试必考内容,是儒家经典着作之一。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孟子》一书中有关教育方面的内容。出自《孟子》一书的成语揠苗助长,曾经被改写为一则寓言故事编入小学教材。这则寓言通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光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规律性,不可违背规律。要想使地里的幼苗长得好,只能勤于耕耘。不愿耕耘,拔苗助长,最终必然失败。教学和植物生长一样,也必须遵循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主体的体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去汲取营养,学会知识,提高成绩。切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这则寓言故事也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欲速则不达。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发展的速度和方向,我们应该遵循规律、顺其自然。当我们急于求成的时候,往往显得过于浮躁,一味冒进反而更容易迷失方向,适得其反。

孟子读后感(篇2)

他自幼接受严格教育,留下“孟母三迁”这样广为人知的故事,他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他被后人尊为亚圣.没错,他就是大学者孟子。

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诸侯之间战争以兼并为主,社会的战乱程度比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孟子》这样闪耀伟大光辉的不朽之作。

在《孟子》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孟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思想中包含着仁义的思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向我们开启了一个人性善良的世界,对于仁义礼智,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思考,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自大而是自卑、自弃,当被别人否定时也自我否定了,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优点,都有仁义礼智这样美好的品格,只是这座宝藏还尚未被人发现而已,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坚强地顶住压力,坚持挖掘自己的优点,那么就是“求则得之”,若是破罐子破摔,恐怕就是“舍则失之”了。在《孟子》首章中,粱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孟子却说利尚且可以不谈,但仁义却是根本之策,这种仁政的思想是很可贵的,但与梁惠王当时的心情无疑是不相同的。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真正能实行仁政的又有几人呢?汉朝有汉高祖,汉文帝、景帝而已,唐朝也只有高宗、太宗时期尚可称得上仁政,玄宗时虽然出现了盛世,但者与其祖宗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更不用说他任用奸佞、酷吏的事迹了,而整个宋朝几乎就找不出能施行仁政的皇帝,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对其他民族严防死守,倍加歧视,也许只有世宗还算有点仁政的思想罢了,明朝从朱元璋起便是杀人如麻,当其读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之时,更是说出“倘此老在今日,岂可免我一刀”的话来,清朝虽有康乾盛世,这背后却也隐藏着许多文字狱这样的冤案。

由此可见,仁政在整个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是得不到统治者广泛认同的于是孟子的主张不为采纳也变成了注定的悲剧。

除了仁之外,我还深深体会到了孟子的智慧,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孟子告诉我们既不能“不及”,又不能“过”,这对我们今天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既阐明了不能中途而废,须坚持到底,善始善终的道理,又告戒人们要把握好“度”,比如马拉松赛跑,是万万不可起跑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出的孟子的名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认为这是孟子智慧最集中的体现.一个人如果好高鹜远,恐怕一事无成.现实不会总是顺如人意的,倘若我们想让世界因自己而改变,那是绝不可能的只有自身去适应客观条件,在可能的条件下做到最好,才是最重要的,怨天尤人是愚蠢的,真正明智的人即使处于逆境也该有所作为。

最后,我感觉到的,并为之惊讶的是孟子变通的思想,他并非古板的教条主义,而是具有变通思想的思想家,孟子的学生陈臻问他:“以前在齐国时,齐王送给老师您金钱两千两,您不接受,而在宋王、薛君赠予时却接受了,这接受与不接受总有一次错了.”孟子的回答令人豁然开朗:“宋王是送我盘缠,而在薛地时听说路上有危险,需要买兵器戒备,我怎能不接受呢?至于齐国,则没有任何理由,这等于用钱来收买我.”其实无论什么事情,理论到实践总要结合具体情况考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也是与中国具体国情想结合吗?我认为这种思想在当时应该是很先进的了,由此可见孟子的学说为何有如此之高的地位了.当淳于他自幼接受严格教育,留下“孟母三迁”这样广为人知的故事,他曾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他被后人尊为亚圣.没错,他就是大学者孟子。

孟子的“仁”、“智”、变”,是我在古卷墨香之中的最大收获.我想,对于今人而言,孟子永远不会过时,他永远以现在时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有人说一本《孟子》一本《管子》便足以管理一家大公司,其实一本《孟子》就够我们一生做人的了.

走近孟子,品读《孟子》,该是做人的起点吧。

孟子读后感(篇3)

孟子的智慧——超越时代的治国之道中华文化,包罗万有,华夏历史,博大精深 。五千年历史长廊,笑看风云变幻;五千年文化长河,独揽灿烂辉煌;五千年人物长幅,阅尽千姿百态,五千年战争长卷,历经硝烟弥漫。岁月巨轮辗过的痕迹上,留下了无数让后世炎黄子孙景仰的名字。孟子,无疑是其中最为闪亮的名字之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千古不灭。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这是一个纷扰的乱世,群雄并起,七国相互制衡。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成型封建制度,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旧势力在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斗争进入白热化,进而扩展到思想领域。许多优秀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民生民情、治国之道,发表了不同的主张,互相展开争论,各个学派应运而生,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并称为“先秦诸子十家”。而孟子,便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最初对于孟子的印象,来源于课本上的一篇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借先贤为例,看似在论证逆境使人成才,下文却是笔锋一转,转到治国之道,提醒君主身处安逸中仍要居安思危,显示出他的学识、抱负,以及千年一遇的治国之能,注定了他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孟子被后世尊称为“亚圣”,相比起孔圣的传道授业思想,他的才能更多体现在治国平天下之上,那是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

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一脉相承的外交策略这里的“道”,在当时是指仁政,这是儒家千古以来坚持的思想。孟子的主张是,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放眼当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具有了更为深刻的诠释。这句话经常被用来阐述这么一种情况:坚持正义的道路,就能得到多方面的`理解、支持与帮助,若背离正义的轨道,就会陷入众叛亲离、孤立无援的境地。在这里,我们把“道”理解为“正义”,是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现代汉语词典》)这是最贴近时代的理解,然而,却是和它最初的含义一脉相承的。 1954年6月,为了促进我国同印度、缅甸及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范围不断扩大,影响日益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指导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最有生命力的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理论,从中,我们仍可以读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思想深深的烙印。

二.“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经济教育两手抓孟子的观点是,有一定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乍看之下,这是孟子对于封建土地所有制下自然经济所引起的民生问题的决策。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解决了温饱问题,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当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循循善诱,这就可以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那个教育尚未普及的战乱时代,孟子的理论为统治者指引了一条强国之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推行教育,提升国民素质。经济教育两手抓、两手硬,才能真正达到“国富民强”。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当教育的地位在历史的洪流中稳步上升,直到今天形成了稳定的义务教育,素质教育等制度,我们是否会怀念,千年之前,有一位道骨仙风的圣人负手而立,在君王睥睨天下的威严之前,从容道出一句“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超前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拿来主义”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缠绕了数千年之久。战国乱世,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什么时候会打响,自然人心惶惶,随时准备收拾细软远离战火。面对着充足的资源,需求之庞大,大多数人会选择毫不客气地将其笑纳囊中,久而久之,便无法收敛内心潜藏的贪婪,小到市井小民,大到一国之君,皆无可避免,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然而在当时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下,孟子却能清心寡欲,保持自身的修养,洞悉人性的贪婪,提出了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发展方案。 “

北宋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学程颐如是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可见孟子的地位以及其为儒家文化传播所作出的贡献之大。时光荏苒,智慧的光芒却未曾消散消散,孟子超越时代的治国思想,在千年之后仍然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并应用到当今的各个领域之中,影响力之大,实属古往今来第一人。

孟子读后感(篇4)

除了像“孟母三迁”、“孟母断机杼”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外,说到孟子,我们还会想起“孔孟之道”,他对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使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孟子提倡“仁、义、礼、智”,并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就是宽厚,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即“仁爱之心”。义,就是正直,指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性格,即“正义之气”。礼,就是谦让,指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即“礼仪之规”。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恶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谋之力”。信,就是诚实,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他的这些思想和观点在由他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的言论汇编《孟子》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那些被誉为孟子经典名言的语录中更是得到了充分展示。

《孟子·公孙丑》中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关于这一点,告诉我们做事情的出发点要正确,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认,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否则,即是你通过一些手段使自己占据了有利形式,但最后还是会失败。正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所以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取得最终的胜利,就是因为我们的行为是正义的,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赞成和支持。

《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在这个社会里,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做而做不了的,有些事是我们不想做却必须做好的,还有些事是我们喜欢做也想做好的。有些人做着自己做不了或不喜欢的事而一事无成,有些人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而痛苦不堪。所以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纵观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也就是他们懂得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如果没有目标,或者做多了无用的事情,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只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终无所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一样的道理,所以,一定要舍弃一些事不做,去做该做的事,具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宁静胸怀。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孟子读后感(篇5)

今天妈妈去盛德美时顺便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超酷天使大肚子爸》。光听书名就够奇怪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过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等我读完后早已被感动得一塌糊涂,文中讲述了一名富有爱心的蕾克先生抚养了四个有残疾的小姑娘,并且当起了她们的“大肚子爸”。当女孩们的父母来找她们时雷克先生只好忍痛让女孩们离开,不过他仍然抚养着病最重的女孩——“饭团”,不过饭团在三个女孩走的那天晚上也离开了人间……

这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有许许多多,比如在女孩们的父母来接他们时,雷克先生不仅没有阻止而且还帮他们劝小姑娘们。可是,却没有人能知道他心中的不舍,是呀,虽然不是自己的孩子,但是,他爱这几个女孩子胜过爱他自己,不过,他为了他的“孩子”——这四个小女孩的幸福,无论如何也要把她们送回父母的身边,不过这种心情让我感觉无比心酸。而在小女孩们走后雷克先生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能用酒精麻醉自己,而维C阿姨也带来了坏消息——最后一个没人要的小姑娘——饭团,也在医院的病床上去了天堂。我看到这里再也看不下去了,眼泪奔涌而出,他无偿照顾女孩们只想要有家的感觉,而到头来女孩们却一个个离他而去,这要是正常人谁能承受得了呀?不过他宁愿在女孩走后暗自哭泣,也不愿当着他们面让女孩们伤心,这是多么伟大的亲情呀——虽然没有血缘。

这本书让我在故事中明白: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

关于《根鸟》的读后感合集


众所周知,读书想要有所得,我们必须加以思索。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读后感可以培养学生的行为美。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它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构成要素是怎样的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根鸟》的读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根鸟》的读后感【篇1】

这座老林仿佛早已生命绝迹,不过就是一座空空的老林罢了。下午的阳光,倒是十分明亮我轻轻地诵读着美妙的语句,仔细地品味着

对于我来说,根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那是和诗人金波打过招呼,他就是曹文轩。那种美好的题目,能给人美好的遐想,这让我毋庸置疑的。

在文中讲到:一个少女到悬崖上采花,掉进了峡谷。她出现在一个叫根鸟的少年的梦里。根鸟出发了,一飞冲天,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想。荒漠、草原、大山、村落、峡谷、小镇那一个个场景奇异而玄妙。真是让我赏心悦目,读书百遍却不厌啊。

这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看见被破环的森林心里自然是痛心疾首,但是,他在文中没有控诉,并没有呐喊,也没有咆哮,却用一种美好的象征来描写它,想象它

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可以说,我也是这样的。记得有一次,我在书房安安静静地看书。看着看着,时间就像流水一样过去。午饭时间到了,但我并没有感到饥饿,只是感觉十分开心,心情愉快。爸爸妈妈叫我吃饭,我也没听见让我沉浸在书的海洋,书的世界。

根鸟成长在现实与梦幻之间,她决定以梦为马,度过她那成长的阶段。这时一部迷人的,梦幻般的小说,它让人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生。

《根鸟》的读后感【篇2】

根鸟,生活在菊坡,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村庄。他与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在很久以前神秘地出走了。十四岁的那一天,天上忽然飞来了一只鹰——白色的'鹰,根鸟从未见过,甚至也从未听说过鹰是白色的。那鹰不但样子特别,而且有一种令人震慑的高贵气质,他非常的奇怪;他的心完全被它牵引了。垂死的白鹰用目光把少年召唤,在鹰的腿上有一个布条,布条上竟然写着字: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采花,掉在了峡谷里。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消息告诉人们。它一直就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在一天夜里,一个大峡谷出现在少年的梦里:一个女孩出现在一棵银杏树下,她说她叫紫烟。女孩双眼里流出哀惋的声音:救救我!

被梦唤醒的少年根鸟离开了菊坡。父亲说:这是天意。根鸟便开始了他的路程。

这一本书的小孩子根鸟的决心令我佩服,虽然在路途上有这么多的危险和困难,他都克服了,真不愧是有一句名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饱经磨难后,才能体会这一刹那的百感交集。

《根鸟》的读后感【篇3】

根鸟在他幼小的心灵他相信这是真的,他还是做梦,梦到那女孩渴望的眼神,梦想她的模样,他开始失眠,开始吃饭走神,父亲看到也很难过,孩子是在追求什么,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全村都知道这件事情,大伙都笑他,不要管,一个不现实的情况。但根鸟从没有放弃他的梦想,他决定要去西方,去寻找他的向往和梦想。从此他一个人踏上了去西方路,一个为实现自己的梦的旅途。

在路上他宁愿受饿,也不愿意去乞讨,他也遇到和他一样的人,有不同梦想的人,最终还是忍受不了饥饿,一路的乞讨走了很久,他第一次遇到是骆驼队,他紧紧跟随他们。他在和他们度过自己最害怕的夜晚,在一位老人关心下,他说出了隐藏在他心理的秘密,其他人都嘲笑他,惟独老人很赞许他,觉得孩子是好样的,敢于做自己的事情,敢于冒险,最后老人留下破皮袄给根鸟,很早离开。他在青踏遇到一个叫板金的老人,板金他是为他们家乡的病痛,孩子长到10岁就因什么疾病而死掉,他不相信命运,也踏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领域。

他们一起生活了一段时间,由于根鸟生病在好心人老奶奶的帮助下很快恢复身体,但板金还是一个人先走了。后来还在路上遇到一家米溪米行的千金秋蔓,秋蔓没有走黑夜和独木桥的本领,在他的帮助他,他们顺利到了米行,米行一家很盛情接待了根鸟,秋蔓叫他他们米行去扛米,上下船,一个陌生人出现在大家面前,都不理会。有意为难他,但根鸟用那诚实和勤劳的心,打动了所有的人。他也在这里享受了他人生的幸福,感觉到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米行一家人都想留他在这里当儿子或者女婿,但心理一直想着,要早点走到他想去的的方,他不要接受安逸的生活,又踏上路。一路的艰辛那不用说,他在把米行送的钱用完后,又去赌博,外面的世界好复杂,人家把他买马钱偷走了,他还得靠自己的双脚行走。

《根鸟》的读后感【篇4】

《根鸟》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根鸟的少年,因发现一个布条和几次梦到一个被困在大峡谷中的女孩,而产生了要救那个女孩的想法。虽然这只是一个梦,但是根鸟依然那么执着。

一路上,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因没饭吃而去乞讨、被骗到一个大峡谷去背矿石……一个接一个的困难似大雨般向他袭来,可他不放弃,走着一条不知道还有多远的路,只为一件事:救出那个女孩。过了几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个大峡谷。

我一遍又一遍地读着描写根鸟为帮助他人不惜一切代价的文字,眼前浮现出社会上那些对他人的困难视而不见的人。一次,我去坐公交车,车上来了一位拄着拐杖、年过七旬的老奶奶,可车上并没有人让座。坐着的人谈笑自若,仿佛没看见似的。售票员看不下去了,叫他们给那位老奶奶让座。半晌,才有人站起来让座。我心里很难过,为他们不为人着想、只顾自己而感到难过。

但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乐于助人的人。一次,我去超市帮妈妈购物,买了很多东西,左手一大袋,右手一大袋,沉甸甸的,走到我家那栋楼房门口时,:突然,一个小男孩向我跑来。看他跑得满头大汗的,我以为他有什么急事,没想到他冲上来,飞快地用他的小手按了楼道大门密码,吃力地拉开铁门,对我说了声“请进!”噢,原来他跑得这么快,只是想更快地帮我开门呀!看到他小小的个子,却有如此的举动,我激动不已,连忙道谢。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应学习那些助人为乐的人,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安详!

《根鸟》的读后感【篇5】

主人公根鸟再一次梦中看见了一个大峡谷,并看见了一个女孩,他决定去找这个大峡谷。整本书就是以去大峡谷为线索,在必经之路上根鸟结交了朋友。根鸟成长与现实与梦幻之间。

每当根鸟停留不前时,总会有人鼓励根鸟继续前行。

菊坡是根鸟的家乡,根鸟从小就没有母爱,与父亲相依为命。根鸟在一次打猎时,意外打到了一只白色的老鹰,上面有一张求救纸条,上面诉说着一个叫紫烟的小女孩掉进峡谷爬不上来,让白色的老鹰来给人们报信。于是根鸟步行出发了。

在青塔,根鸟结交了一位男人叫板金,与根鸟同路便一起走,板金与根鸟都十分渴望到达,可这时候根鸟病了,板金先生托人照顾他并且走了。板金让根鸟学会了:坚强。

米溪,根鸟认识了一个富人家的千金秋蔓,教会了根鸟善良,她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莺店,根鸟又认识了一个女孩儿,是唱戏的,十分体贴人。在这里根鸟有一次遇见了板金,让根鸟继续前行。

一路上,许多人都在帮助他实现愿望,都在力所能及得帮助他,关照他。正因为有了他们的这些关心照顾,才能是根鸟找到了自己许多年来一直梦寐以求的那个大峡谷,并见到了白色的老鹰。

《根鸟》的读后感【篇6】

这个寒假,我读了曹文轩的《根鸟》,它给我带来了深深的启示。

这本书写的是主人公根鸟在一次外出打猎时,在一只白鹰的脚上发现了一封落款“紫烟”的求救信。当晚,根鸟与父亲寻找了附近的山谷,却毫无所获,根鸟义不容辞踏上了西寻紫烟之路。途中,根鸟结识了板金,板金舍去了荣华富贵,也踏上了西寻梦的旅途。他们为追求自己的渺茫的梦而西行。在途中,他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都凭着坚强的意志和信念克服了。他们跋山涉水,竭力寻找着可能一无所获的梦。后来在莺店,板金去世了,根鸟只好独自寻找他梦想的地方。最终,一贫如洗的他终于凭着自己坚忍不拔的恒心和毅力,最终来到了他梦想中的大峡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只有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坚持更是一种理念,一种执著于追求而不怕困难、风雨无阻的理念。认定了就不轻易放手,不断付出努力和汗水,困难和挫折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 坚持是许多成功者身上所共同的智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河。

成功是一种坚持,就像根鸟一样。当成功与失败的比例是三七开时,坚持的时间越长,成功的机会更大。凡事坚持,不屈不挠,就有了赢的姿态。

《根鸟》的读后感【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根鸟》的书。书中的主人公根鸟生活在一片名叫菊坡的土地上,而然在一次打猎中,他打猎了一只白色的鹰,就在这时,他发现了绑在鹰脚上的布条,上面写的是一位叫紫烟的女孩的求救信,而又在晚上,根鸟的梦里出现了那个紫烟掉进的长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于是他坚信这件事是存在的,他让父亲给他收拾了行囊,就上路了。

在艰难的过程中,根鸟遇见了和他一样的板金先生。之后他与板金一起克服困难。但是两人又因为根鸟的一场大病,被迫分开了。然后过了一些日子,根鸟的病好了,他又陆续来到了米溪,莺店等地方。克服了很多骗子的奸诈算计,最终到达了那个大峡谷,可惜根鸟还是没能找到紫烟。

读完这本书时,我在想,是什么让根鸟如此坚定不放弃?是信念,是永不放弃,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它能让人想要放弃时重振旗鼓坚定下来。

这一段艰难的旅程,是一个男孩的成长史,是一颗坚定之心的磨砺。这本书在我的期盼下读完了,虽然它只是一本小说,但它精美的桥段和栩栩如生的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其中。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合集


读书能使我们静下心来,褪去浮躁。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受益良多。那么我们有可能就会想把这些用文字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关于时间的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1】

很幸运我在年轻的时候读到您的这本《时间的礼物》,如您所说,这本书很简短。然而它对我的触动很深。

儿子很小的时候总会坐在台阶上等待着归来的爸爸,而爸爸每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敢回家,久而久之这竟然成了爸爸经常出差的理由;

爸爸说:没错,我抛弃了你,但是我在抛弃你的同时满足了你的物质方面的所有需要;妈妈带着你离开爸爸的时候,爸爸过了两天才意识到你们已经离开的事实;每次圣诞爸爸总是希望做最早的那班轮船回家以让他有充足的时间享受接下来的一天的酒吧时光;

爸爸说他励志过得比任何人都好,你却宁愿活的普通;爸爸看到的是发展是弱点,你却看到的是历史是怀旧;爸爸花了1年的时间弄明白你用赢来的钱不去哄小女孩子,而是去给你妈妈买一份小小的礼物;爸爸用他一生的时间活成了一个拥有财产事业和资本的人;一个连区区诊断报告都会新闻报告的人;一个人人知道你的姓氏都会问:你爸爸是不是那个谁谁谁的人

不,这不是,当他在同样患癌症的五岁小女孩身上看到你的影子的时候,他就做好了一生换一生的准备,开始了他自我救赎的行程。还记得你问爸爸什么是星星的场景吗,爸爸说星星是天幕的裂缝,那么爱呢?爱,可能就是时间的裂缝吧,你说呢?你们两个好久没有这么一起笑了,就让这感悟在你们的笑中告一段落吧!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2】

内容简介:桑尼是一名便利商店的员工,他和一对双胞胎姐妹的关系不好。他酗酒,一天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全身赤裸,从头到脚被涂成了蓝色!这是来自前中央情报局同事的警告?桑尼和他所爱的人都被职业杀手设定为死亡目标,而他收到了精神锚乱的职业杀手的信息?或者他身上的蓝色是一个预兆?桑尼寻找答案的旅途,引导他随着血腥的道路回到以前嗜杀的角色和他的宿命。一路上,他将帮助挣扎着生存的人。重新考虑恐怖行动和毒品交易的本质,解密古老的玛雅人关于时间尽头的预言。他还将遇到另外一个前中央情报局的人员,此人的另外一个角色是萨满,玛雅人的圣人,他的预言中有桑尼,以及另一个神秘的男孩,这个神秘的男孩对他们的未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桑尼回想起在玛雅政府那段血腥的日子,期间他还被开除了教藉,充分凸显了权力机器的残暴。从而真正揭露暴力和贪婪才是历史的真相。麦可·麦尔文生动完美地对残暴的如烤刑、谋杀等反间谍活动进行深入描述、并加以有力鞭挞,进而探究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诞生历程?《时间的尽头》不仅仅叙述了玛雅或其遥远的过去,更控诉了黑暗的现在。

时间的尽头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真好看的书啊。。。老是不能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所以就是随机的打开一页胡乱读。昨天晚上读了那段关于牧羊犬的描述,笑死了。牧羊犬认为自己是羊,所以总是跟羊在一起保护羊,而野狗群听到了狗在叫,虽然怀疑剩下那些动物可能是羊,但因为前面有一只狗,所以又有点相信整群都是狗,所以不敢去吃羊…… 平常看的那些书,充满了思维繁复、感......

时间的尽头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时间永远都不会有尽头的,我认为他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就好像时间机器在相对的条件下是存在的一样,就好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说的一样,所有的东西都有相对物,时间也是一样,未来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反之来想,我们现存的时间就是未来的过去,你有没有听说过黑洞,许东科学家都在研究他,对他也有着很多的猜测,就好像,地球的黑洞百慕大一样,我认为他很有可能是未来的时间机器的入口,就好像泰坦尼克号的船长,在沉船的一霎那,他失去了意识,醒来时已经是70岁了,对于沉船到醒来经过的这些时间他一无所知,醒来时还尖叫着让人去救救泰坦尼克号,可却发现自己已经穿越了好几十年了。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3】

史蒂芬·威廉·霍金英国物理学家被誉为是继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时间简史的读后感。他的提出的理论(如:黑洞最终将蒸发)使人类的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霍金在科学领域的伟大建树是不可否认的,他为人类科学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然而天妒英才,霍金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的他,近乎全身瘫痪,不能发音。但他没有被病魔打败。有一张让我记忆深刻的霍金的照片,他做在轮椅上,身体不自然地扭曲着,而脸上挂着温暖灿烂的笑容。从那笑容中我看到了霍金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求索。他是伟大的天才,也是坚强的榜样。

最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虽然内容多是物理学领域的知识,读下去虽然不能弄清那些并不简单的科学理论(虽然霍金做了详细的解释),但是我却真正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文如其人。

在文章中霍金阐述了牛顿的广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他概括两位科学家的理论为"文字的承接,科学的飞跃""令人无法想象的现象,展示了科学的神奇",读后感《时间简史的读后感》。他肯定了前人的科学发现同时拓宽延展了更多。

文中处处可见霍金所举出的贴切的例子,使读者更加容易懂得他的阐述。我想这也是《时间简史》迅速普及,成为全球最畅销的科普类著作之一的原因。从而可以看出霍金不但是一个物理学家,而且还是一个十分细心的老师。

他在评论牛顿运动定律使空间中绝对位置告终,而相对论则摆脱了绝对时间时。举出这样一个有意思的例子"考虑一对双生子,假定其中一个孩子去山顶上生活,而另一个留在海平面,第一个将比第二个老得快。这样,如果他们再次相会,一个会比另一个更老。在这种情形下,年纪的差别非常小。但是,如果有一个孩子在以近于光速运动的空间飞船中作长途旅行,这种差别就会大得多。当他回来时,他会比留在地球上另一个人年轻得多。这即是被称为双生子的佯谬。"

由此可见霍金也是一个风趣的人。霍金说过"有时我想,科学就是把大家都明白的事整得不怎么明白。后来我才明白,这么做原来是为了把大家都不怎么明白的事整明白。"这句话很有意思,也道出了大多人的心声,试问这样一个理解读者内心,风趣幽默的物理学家怎能不得到人们的爱戴(这一点在"虐大事件"中人们同仇敌忾的表现可以被完全证实)。

《时间简史》的阅读中我不但被这部科学力作所征服,同时也折服于霍金的精神以及人格魅力。最后这部巨著有引起了我对时间的思考。霍金在文中指出"但时间和空间则完全不受影响地延伸着。空间和时间很自然地被认为无限地向前延伸"。时间和空间是不受人类约束的,就像是永不停息无限膨胀的宇宙,虽然都是抽象的,而时间似乎更加的触摸不到。正如有限的生命不能完成无限的事业,没有人可以违背自然而生存。我们能做的是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我们有像霍金一样对生活对生命保有热情。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光彩。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4】

刚刚看完《时间的秘密》这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毛毛》。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不得不说。

书中的几句话引起了我的沉思:就像为了看到光明而要有眼睛,为了听到声音而要有耳朵,我们有一颗心是为了用来感觉时间的。凡是心感觉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失去了,就如同彩虹的颜色对于盲人、鸟儿的歌声对于聋子。

我玩味着,琢磨着。是啊,时间的一个特性是一去不复返。对于每个人说,流逝的时光永远不会返回。着名作家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匆匆》中有这样一段生动而形象的描绘,说明时间的易逝: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时间,要求人们特别珍惜它。

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正是增长知识才干的大好时期,更是一刻千金。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如小说、电视、游戏、网络等,沉迷于哪一项都可能浪费无数宝贵的时间,影响我们的学业。记得在二年级的暑假里,我天天玩耍,不做作业,总想还有明天呢!直到开学前两天,我才慌手慌脚地仓促赶作业。因为时间不够了,所以我写得非常潦草,错误也很多,受到了老师的批评。

既然我们抓不住时间的秘密,更加抓不住时间,那就珍惜时间吧,做时间的主人,让自己的每一分钟都过得有意义。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5】

《时间的针脚》的故事就发生在西班牙内战与二战中的摩洛哥西班牙统治区和西班牙本土。讲述西班牙女人希拉生命的数十年,一个女裁缝,为另一个男人与母亲反目,未婚夫也只得离她而去。后遇想要弥补抛弃他母亲的罪过的父亲,得到的财产却被那个男人卷走,只余下一堆债务,感情与财富的双重打击使她不得不留在得土安制衣还债。此时西班牙内战,希拉通过英国朋友罗萨琳达和马库斯的帮助把母亲接到了得土安,母女团聚。无奈好景不长,西班牙内战刚结束,二战又打响。希拉回到西班牙去当英国人的间谍,通过她出色的表现,获取了大量德国人的情报,并且最终和秘密情报局的马库斯走到了一起。

虽然作者创造了一个虚拟人物来串联起这段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但作者将历史真实事件缜密严谨在故事中铺成,小说中的许多情景都来自于史料真实记载。而故事中这些虚构人物就好似历史书中没被记录的人物之一一样,出现在真实的人物身边与他们交谈,也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所以,这部小说给西班牙人的感觉就是真实。明知道是虚构的人物和故事,但却感觉它真的发生过。读者不仅会为戏中人动情,也会为那些历史照片里的人物所感动。

这是一个冰冷的战争时代的故事,渗透着刀光血影的悲哀与无奈,折射着阴谋与冷漠,饱含着人性的善恶,脆弱与顽强,坚强与放弃,社会的悲喜,光鲜与灰暗,温情与冷血。

生命的卑微与力量同时体现,当希拉假作姿态时,至少还有一层伪装,而当夜深人静时,卸去假面,发觉自己的惨然、悲哀、渺小、疲惫、孤独,脆弱的情绪侵袭而来,若非她内心强大,或许真正难熬。

高贵典雅的绚丽光环无耐掩饰晦暗人生,浮华的觥筹交错遮起端庄微笑下无力的心,活得这样累,是现实逼迫的坚强,是虚荣造作的伪装,是矛盾纠结的煎熬,是永不停息的生活。

希拉作为间谍实现了所愿的价值,她终究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第一次为自己感到骄傲,那样安心而真实的感觉,不仅是在做事,是存在感,是真正感到自己活着。这样的生命,纵使坎坷,也是满足无悔的。

而无论是否如希拉般道路曲折、成就可观,我们都同样活着,存在于时间里,真实走在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也许没那么多道理,只是存在着,存在过。

本书最后一段说:“我们的命运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结局,因为我们的生活没有在任何地方被记载下来。也许我们甚至没有存在过。或者存在过,但没有人知道。不管怎么样,我们永远都在历史的背面,在密密麻麻的时间的针脚中,真实而隐形地活着。”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6】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但斌先生的著作《时间的玫瑰》,忍不住看了两遍,并推荐给了几位朋友。

近期火爆的财经新闻之一是交易所发了强制退市新规,疯狂了7个涨停版的妖股002680长生生物停牌,有可能被强制退市。前几天还在鼓吹富贵险中求的投资者瞬间觉得天寒地冻了。其实如果用赌博的心态做股票,结果一般都不会太好,因为哪怕你前9次都赌对了,只要最后一次赌错,也可能万劫不复。

如果有幸读了时间的玫瑰这本书,像长生生物这种雷一般是踩不到的,我觉得书中有些观点很有参考意义,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各类资产的收益率

这是过去200多年来各类资产的收益率,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股票是一类不错的投资品种。

二、时间是最有价值的资产,我们今天所买入股票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它还属于整个家族,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担负起此刻的责任。

如果用这种心态去买股票,我们就可能不会在意股票一朝一夕的涨跌,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看,社会在不断进步,财富在不断增值,N年后回头看,能经历时间考验的公司,股价一般会令人满意。

三、回顾1957-20xx年近50年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中保持独立结构前20名业绩最优公司,会发现消费行业容易出牛股:

四、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如果能静下心来琢磨贵州茅台成为股王的逻辑,也许能少走很多弯路:

五、很多投资者刚进股市时,往往都偏向于技术分析,因为觉得这样能赚快钱,但9成的投资者没有因此而致富。巴菲特入市的前10年也喜欢技术分析,但最终他舍弃了这个方法,用价值投资的方法取得了成功。

六、节选书中的一些观点,供大家参考:

1、关于美股和港股

2、关于伟大的企业

最后,摘抄一段书中的文字,和大家共勉:

巴菲特之所以伟大,不在于他在75岁的时候拥有了450亿美元的财富,而在于他年轻的时候想明白了许多事情,然后用一生的岁月来坚守。

关于时间的读后感【篇7】

一本很好的物理科普读物,作者从三个部分分别打破了我们对于时间的传统观念,阐述了近百年来各物理学家哲学家对于时间的探索,最后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时间其实并不存在。

事实上,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记忆使我们记住了过去发生的事情,以便我们对未来模糊的事件做出经验上的预判,但其实真正存在的,只有当下(事实上当下这个概念也并不存在)。

作者除了从物理的角度来科普时间这一概念的探索,更多的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了时间对于我们的意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一章节作者在最开始引用的各节诗,真的非常有意境(虽然我看不懂就是了),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时间不管他是怎么样的,你该怎么活就怎么活就是了,活在当下,不懊于过去,不惧于未来,就享受当下。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800字合集6篇


书中自有黄金屋。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作品的情节走向,每天写读后感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也许"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就是你要找的,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1

中华民族积淀五千年历史文化,薪火相传,形成了优良传统美德,彰显于世界文明史。从朱熹的《童蒙须知》,到王应麟的《三字经》,再到李毓秀的《弟子规》,几代大师巨儒,秉承儒家教育传统,注重优良品德从日常行为抓起,先立德,后立身,因此,中华启蒙教育理论为世人所共同推崇,成为人类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乃儒家圣贤之古训,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撰的。“规”即规范,指的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全书以《论语·学而篇》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用三字经形式阐述而成。它从日常伦理、出门居家、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做人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阐述圣哲的智慧和人生态度,诠释人类赖以生存的传统价值观,主张凡事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有诸己,求诸人,其国学高论、大德和哲人圣言,为国内外儒、释、道各家共同倡导,被视为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和求学做人之根本。

首先,《弟子规》告诫人们要孝敬父母亲,友爱兄弟姐妹。孝悌是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又曰“举忠臣与孝子之门”,这是因为守孝道者必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推此仁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必能服务于大众,为天下人谋利益。所以,有人提议把孝道列为考察干部的必备条件,这并非没有道理。从治身,到治家,再到治国,孝行是创造和谐社会、安乐生活的重要因素。

其次,《弟子规》告诫人们要慎言谨行,讲求信用。“若无规矩,不成方圆。”社会是有文明准则的,穿着整洁,举止文雅,戒烟节酒等,都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作为员工也代表着公司的形象,应予充分重视。做人也是要讲信用的,“诚者有信,仁者无敌”,唯有诚信待人,才能赢得信任。我公司曾因产品包装的小小失误,宁愿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召回该批的全部产品,为的就是赢得客户的信任,树立起过硬的品牌。正因为如此,公司多次被评为“A级诚信单位”。

再次,《弟子规》告诫人们要亲爱民众,亲近仁者。一个人如果对亲人、同事、朋友、客人亲仁,必定会赢得广泛的尊敬,从而树立起崇高的威信。我国领导人的亲民形象赢得了东西方社会的普遍赞誉,我们也经常说:“员工哪怕失去了一根稻草,公司也愿意用金条去换回。”公司对员工的一片爱心,也赢得了员工对公司的无限忠诚,而这正是公司冲破困难走向辉煌的重要保证。

最后,《弟子规》告诫人们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一个爱学习的员工必定是充满朝气的,一个学习型的企业也必定是充满活力的。唯有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和企业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2

在假期里面,我学习了《弟子规》,这本书不但让我明白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还学到了许多读书学习的方法。

其中“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要尊重父母,父母让我们做什么就要做什么。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但只是在文字上做文章,只能使自己华而不实,那会成什么人才呢?只知道努力去做,不读书,不求真理,任凭自己短浅的见识,永远不会明白真正的道理。从这段话上我也知道了一个纸上谈兵的历史故事。就是说我们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才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完美的人。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告诉我们清早要早起,晚上可晚点睡,人生短暂,一转眼间就到了老年,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时光,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漱口,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以保持干净,这些道理我不但知道了,而且还做到了。

另外在这本书中,我也学会了许多生字词,比如“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瞧,这些生字,我之前都不认识,现在不但认识了,而且还知道了它的意思。

我喜欢这本书,他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它是一本国学经典,它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弟子规》读后感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是多少人都能朗朗上口的《弟子规》,可这其中的道理,又有几个人懂得?这其中的要求,又有几个人真正做到了?

《弟子规》中有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就应该立即答应,父母有什么事要你去做的时候,千万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懒。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恭敬敬地牢记在心里,父母批评你,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你必须虚心接受。

说得真好!难怪俗话会说:百善孝为先。

这几天,我刚好阅读了《弟子规》这本书,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明白了孝道的意义非凡。而今天下午在放学的路上,我就看到了令人感动的一幕。

这是一个特别爱高高地扎着丸子头发的小女孩,圆圆胖胖的脸,笑起来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看起来特别可爱,估摸是读二三年级了吧。也许是住得远,几乎每天我都会看见他在校门口旁边商店的屋檐下等她妈妈来接。

这天,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们都跑到屋檐下躲雨。几分钟过去了,十几分钟过去了,雨还是噼里啪啦地下个不停。很多同学被送伞来的家长接走了,只剩下我们几个焦急地等在原地。我也忍不住猜测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么久还不来接我,抱怨着烦人的鬼天气。可不经意回头一看,那个小女孩却静静地靠在墙壁上,抬头仰望,眼角带着淡淡的笑,仿佛在欣赏什么。

“你在看什么?”我好奇地问。

“雨。”她轻声回答,声音清脆,真好听。

“雨?雨有什么好看的!就是这雨让我回不了家!”

她扭头看着我,笑了,又露出那浅浅的酒窝。

“当然好看了。你看这雨,晶莹,透亮,像珠子一样一颗一颗从天上掉下来……妈妈,我在这里!”我还没反应过来,就看见小女孩跑了出去。百米之外,小女孩一把夺过妈妈手中的菜,把妈妈也拉到了屋檐下。

“妈妈,看你衣服都湿了,我帮你拍拍。妈妈,你不用着急的,我会乖乖在这里等你的。我不会乱跑的。妈妈,回到家了,你要快点洗澡,别感冒了……”那清脆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响起,而那位衣衫尽湿,却并不显狼狈的妈妈只是微笑,没有多余的话,差点让我弄不明白谁是妈妈,谁是孩子了。

瞧,这不就是《弟子规》说的“孝”吗?小女孩做到了,我也懂了。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4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5

天天清晨,撒满光辉而显得生气希望一片的校园里,伴着悠扬的音乐,便会传来朗朗的诵读之声,整洁而又洪亮。同学们在读什么呢?哦,原来是我们第三实验小学人人都在诵读的《弟子规》。

《弟子规》为孔子编著。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学习《弟子规》(固然他们早已当客成名)?不计其数。就连权力至上的天子也对它“怵”三分,拜倒在它脚下。如唐太宗李世民,他常常采纳下属的准确劝谏,先后接受了魏征二百多次批评规劝,还把他比作可以纠正自己过失的一面镜子。由于“不亲仁,无穷害。小人进,百事坏。”唐太宗对臣下的意见能够当真听取,择善而从,这在中国历代的封建天子中是无人可比的,正可谓“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同时让我们懂得“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弟子规》教育人们首要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是在日常糊口中,行为要谨严、言语讲信用。每时每刻对世人都得有爱心,向每个人学习,有仁德情怀。然而糊口中我也有做得很不够的地方,记得那一次……

我刚熟背完“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被爸爸叫去吃饭。我一边嗯嗯呀呀地允许着,一边慢悠悠地走出房间,然后慢腾腾地去洗手,磨蹭了好一会儿才到餐桌,还东张西望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觉间,当回过神来时,才发现碗了多了好多菜:红萝卜、大白菜、香菇……好像把白米饭也压得喘不外气来,简直就是喧宾夺主嘛,我满脸不兴奋,情不自禁把碗里的菜统统夹回盘子里。爸爸此时又开始了他的说教:“吃不能只是为了好吃,而要吃得健康,这些菜富含维生素……”我最怕听爸爸的“经书”了,只有乖乖把那些菜“物归原碗”,皱着眉头委曲“一扫而光”。可是,一旦有机会在串串香眼前,我却是表现得那样“贪婪”,一连可以挑十几串,风卷残云地吧唧吧唧嚼得欢。由于这样的“垃圾食物”若非特殊情况爸爸妈妈是绝对不会让我碰触的,可我就是嘴馋,怎会不掌握机会狠狠地一饱口福呢?

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长得高却长得瘦的缘故了吧?是的,挑食!特别是对吃生果,从来都不主动,最让爸爸妈妈头疼。我可是在妈妈使出浑身解数后才开始慢慢喜欢上香蕉、草莓、奇特果、橙子、甘蔗的呢。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相信在《弟子规》的不中断感化下,在爸爸妈妈老师等长辈们的关怀教导下,我一定也会对最近被评为全球十大健康食品之首的苹果情有独钟的,对富含维生素A、B、C的青菜来者不拒的,由于它——《弟子规》乃是我成长之路的良师益友也!

关于弟子规的读后感 篇6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