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读后感集锦

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是由鲁迅撰写的,写一篇读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那么在读后感的书写当中应该注意什么呢?有请驻留片刻,我们为你推荐关于诚信的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关于诚信的读后感(篇1)

玛格里特·柔斯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有一个古老的谚语说,一个人讲了一个谎言,就不得不讲更多的谎言。就像一个变质的苹果一样,总是先有一个小小的斑点,然后慢慢扩大,最后整个苹果都烂掉。因此,年轻人应该告诫自己不要讲谎话,一次也不要讲,不然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你的心灵会被谎话吞没,像苹果一样烂掉。”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啊!

当我读完《播撒诚信的种子》一书时,我的心灵好似受到了一次美好的洗礼,对柔斯特的那句话体会更加深刻。

苏武,一个为国为民的人,为了完成朝廷的使命,宁愿被凶残的匈奴人放逐到北海十几年,杨利伟——“中国航天第一人”为了完成飞天梦想,许下诺言,勤奋刻苦,志在千里;还有孔胜东,当代“保尔”张海迪……甚至于小小年纪的埃默纽,为了诚信,竟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们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诚信”,捍卫了真理。

想想这些平凡的人伟大的事,再想想我们,如今,这股不良风气已在我们身边滋生、蔓延。新的一学期开始了,同学们写起了新学期的计划:一、上课认真听讲;二、作业按时按量完成;三、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四……同学们写的计划很好,可是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踏踏实实地做到呢?上课开小差的有之,不交作业的有之,考试作弊的有之,大家都忘记了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看到这些,怎能不感到心痛和无奈呢?

曾几何时,我们学会了说谎、学会了欺骗。难道,我们忘记了《狼来了》的教训?忘记了《列宁与花瓶的故事》里的真理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理解吗?

这个世界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而另一个就是我们心里崇高的道德准则——诚信。是啊!同学们,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让我们背负起诚信,用心地出演人生这部话剧,让生命开出绚烂的花朵。Gz85.COm

关于诚信的读后感(篇2)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人生的苗,要诚信之水灌溉;人生的墙;要诚信之砖砌成。有了诚信,人生的苗才会长成枝叶繁茂的大树;有了诚信,人生的墙才会结实而牢固。

古人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九岁时,曾用小斧头砍到了父亲的一棵樱桃树。父亲回来后十分生气,责问是谁做的。华盛顿主动承认了错误,他的父亲看到华盛顿有勇气承认错误,不但没处罚他,反而大大的称赞了华盛顿:“好孩子,你的诚实让我感到欣慰,即使是一万棵樱桃树,也比不上一个孩子的诚实啊!”

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员称为“神童”推荐给了朝廷。事情非常凑巧,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他把这情况如实的告诉了皇上,还要求皇上另出考题。

不单单是我们身边的人,就连一些名人、伟人,都将诚信看得如此重要。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为了人类的忧伤;诚信的背包扔弃了,落到世界上,成了撒谎的魔杖,撒谎的泉源。

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帮。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每个人所拥有无形的财富。

八岁时,我拥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名叫朱同。有一天,我打电话约她第二天一起去玩,啊很高兴的答应了。第二天,当我正准备出门去找朱同玩时,脚刚迈出之际,阿姨一把拉住我。我忍不住反头大问:“干什么?”“我带你去买你最喜欢的洋娃娃去吧。”一想到洋娃娃,我立刻将朱同抛诸脑后。很兴奋的和阿姨出了门。在回来的路上朱同打电话来了。她非常生气的质问我,为什么不守信用。她这种冷厉的口气让我火冒三丈。毫不客气地说:“我爱怎么着就怎么着,你管不着。”我们大吵了一架后,气愤的挂断了电话。这晚上我躺在床上久久未能入眠,我翻来覆去的想着白天的是事情。第二天我决定找朱同,跟她道歉。可是我还来不及道歉她就回老家了。犹如一盆冷水从头顶浇下来,我的心碎了一地。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失信也不敢失信。我也懂得了诚信的可贵。

让我们一起携手,播撒下一棵棵诚信的种子,用诚信之水灌溉它们,让诚信大树遍布整个世界!

关于诚信的读后感(篇3)

诚信诚信,其意为诚实守信,故诚信既是谦虚老实之意,又有一言既出,四马难追之义。古往今来,诚信一直被看为做人的标准。谁诚实守信,谁就是好人;谁弄虚作假,谎言连篇,这个人就不合格。所以诚信一直是人们苦苦寻求的生命之花,但要做到真正的诚信,也是不容易的,否则这个世界就到处是光明了,就不会有阴暗了。而《播撒诚信的种子》一书,正确的介绍了诚信之本,具体得告诉我们怎样做到诚信。今天我将他仔细得看了一遍,让我了解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播撒诚信的种子》一书中明确提出:诚信乃做人的基本。不错,诚信不仅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光明正大,还能让世界变得更美丽,到处都是明媚的,没有一丝阴暗。所以说,诚信的人能给社会带来许多好处,能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合格得活下去,不用像那些弄虚作假的人一样在世界上苟且偷生。我们就要做这样的人!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它体现着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的襟怀坦白,也体现着对党、对人民、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所以,我们一定要立志做一个诚信的人。要做诚信的人,首先要从小培养。撒慌就像吃毒品,第一次撒慌时,还能止住,但如果又撒了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养成习惯了,那是想止住也来不及了。想做一个诚信的人,就要时时刻刻约束住自己,做正大光明的事,不做亏心事、见不得人的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是有时候做错事,也不要紧张,要认真接受事情的结果,主动认错,并能及时改正,也是诚信的一种。特别要记住两句话:诚信为人之本、言必信,行必果这两句话将对我们接下来的人生道路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你已经做到了不欺心,不欺人,敢肝胆相照,你就是一个诚信的人,你就是一个合格的公民、优秀的公民!

书中有两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诚实、守信的真正意义。第一则是:宋代神童晏殊,在考科举时发现考试题目他已经做过了,而且还有还几位名师指导过,但他在复试时,把真相告诉了皇上,希望皇上另出题目。皇上听了很高兴,就又出了一个题目,晏殊出口成章,字字精彩,受到了皇上的夸奖。照理来说,晏殊完全可以用上他以前写过的文章,虽然经过了好几位名师的教导,还能照样得第一。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要用他真正的才华和诚信考状元,而不是用几位名师的才华和不诚实换来状元。我们就要学他,学他的诚实!还有另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一个法国律师和一个老太太订了一张契约。契约规定,在老太太有生之年,律师每月付给她2500法郎的生活费,但老太太去世后,她的房产归律师所有,可律师这一付就是30年,直到老太太120时,律师去世了,才停止付费。可律师付出了的90万法郎足够他买下老太太那样的三四套房子了。听了这则事例,有人可能会嘲笑律师贪小便宜吃大亏,可再仔细一想,律师身上不是就有诚信在吗?本来律师完全可以在看到老太太还健康时,利用法律解除这份契约,停止这亏本的付费,可律师没有这样做,他宁可损失金钱,也不愿丢失自己的诚信,他把那些看重金钱,不看重诚信的人远远抛在了脑后!

我们不仅要自己做到诚信,还要播撒诚信。如何播撒呢?如果你大范围的做不了,那就从小范围做起。比如说给你的家人上一堂诚信课、家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指出相信家人在你的渲染下,一定会变得更诚信的!

总而言之,人世间永远也少不了诚信,希望我们能更加得诚实,更加的守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gz85.COM精选阅读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集锦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怎样才能将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写好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关于《红楼梦》读后感集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 篇1

整部《红楼梦》就像一本百科全书,包罗万象,而且写得细致入微。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作品不仅让我们对曹雪芹先生生活的环境和时空发出感慨,产生疑问。雪芹先生也是中国小说史上争论最多的一位作者,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位。由此产生的红学就可以窥见一斑。

曹公的出生很重要,为什么呢?因为这牵扯到《红楼梦》的创作,是以什么为原型的。是曹家的家事?是他亲身经历的,还是他听长辈讲述的?还是,来源于他的一些朋友。曹雪芹曾一度在右翼宗学任瑟夫(教习),因而结交宗室敦敏、敦诚。后移居西郊,与张宜泉交,此三人皆留有赠雪芹的诗篇。甚至也有许多的学者认为书中贾宝玉的形象几乎类似于曹雪芹先生的半自传体小说。正是因为有了曾经类似的生活经历,再加上曹公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精雕细琢的功夫,使得《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小说的一座高峰。

小说的开篇是用两个主要人物的名字谐音就直接指出了本书的主旨。甄士隐出家去了,而贾雨村开始点评说话了,他开始发言了。真事隐去了,剩下的都是假语村言了。洋洋洒洒的士隐看破世间事,知道什么是真的了,那么它在这个尘世间就无法存在了。所以甄士隐去了,那么谁留下来了呢?自然是贾雨村了。所以在开篇的时候,就是甄士隐对贾雨村。很妙,真假交锋结果,去真存假。

话虽真,但是雨村后面所作的事情开始往虚假方向发展。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贾雨村如此作为才能再次飞黄腾达。其内心是真,而言行却假,真真一个真假难辨的人物。正所谓假到真时真亦假。作者在故事情节的艺术处理上处处都喻真于假,真假交错。太虚幻境既是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读者带进一个超越现实的境界,又是提醒读者看书时一定要分清真假有无,领会作者字里行间真正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不被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表面故事所迷惑。如果说大观园是太虚幻境的一个投影,那么太虚幻境又何尝不是大观园的一种幻化?正所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区区的十四字,真是字字珠玑,真假有无的关系提高到了一个蕴涵辩证哲学的高度,其中意味,发人深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辛酸泪道尽曹雪芹一生经受的酸甜苦辣。曾经钟鸣鼎食的富家公子沦为瓮牖绳枢、绳床瓦灶的落魄书生,生活的艰辛与悲苦岂非言语能够尽述?古今中外痴人不少,而曹雪芹独以一己之力,十年之功完成的《红楼梦》是对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最好的诠释。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 篇2

当你问我最喜欢哪本书,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红楼梦》!”一讲到《红楼梦》,我的脑中就会浮现出贾宝玉,林黛玉等小说人物。

在一次关于人物描述介绍的课文学习中,又讲到《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让我和谭教师对这本书产生了共鸣。没想到谭教师也喜欢这本书,上课的时候,我便仔细听谭教师对王熙凤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剖析,心里全都被文章迷住了。一下课,我便立刻去找谭教师一齐知道《红楼梦》更多包含的意思。

有一次,我在阅读了《红楼梦》的时候,对文中人物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情感产生了疑问,便去找谭教师一同探讨。谭教师觉得,贾宝玉和林黛玉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一见钟情,由于黛玉的疑心病所以在一点点小误会的时候吃醋,在两人的情感中会发生不少矛盾,感情不稳定。而我的看法则觉得,在宝玉初级会计师黛玉的时候,由于黛玉的外貌产生了好感,在将来的日常,由于很多事情而日渐发现了他们的心意,使感情加深了,可是因为黛玉的细心眼,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在我和谭教师进取的探讨和剖析下,最后的结论是:黛玉和宝玉初见时,双方心里都产生了一点好感,在之后日常的矛盾和一次次的谈心、交流,使感情又更进一步,但误会也是难免的。

我和谭教师都爱看《红楼梦》,又疑问时双方一齐讨论,使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愈加了解了。能和教师一齐看一本书,就能互相学习到更好的常识。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 篇3

曾经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为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香消玉殒,还是为了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许久以后细想,当时的怅然似是为了那两个绝代佳人所展现的不同风华。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皇商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面面俱到。

薛宝钗一出场,容貌美丽,举止娴雅,是当时正统淑女的典范。不得不说,与黛玉相比她是完美的,她处事圆滑,很会做人处事,能够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她严格地遵守封建道德规范,用封建道德规范来规范自己,也规范别人。可是她所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她心底渴求的真的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吗?难道世上真的有喜欢孤独的女人?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兰桂齐芳,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宝钗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纵观全书中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更不敢勇敢地追求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

我同情宝钗,为她的完美却只落得一个独守空闺的结局而悲哀。但我更喜爱有血有肉的黛玉。

曹雪芹所创造的林黛玉,形容娇美,才学横溢,更有着绝美的还泪之说。与宝钗相比,黛玉的形象更加深刻生动,如果说宝钗是生在富贵宗族的大家闺秀,那黛玉就是经受过人情冷暖的江上歌女。因为她的清高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黛玉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她的诗,有振人肺腑的感觉,字字句句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她的泪,汇聚成一泓清泉,映射着她的悲剧。泪,是她转世的缘由,是她悲苦的昭示。

若要我说对这两个红粉丽人的最终印象,我无法形容。只能用书中的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了。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 篇4

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读完了红楼梦有无尽的回味,它是中国小说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不仅因为它较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它的博大意蕴和深刻内含。书中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细致刻画的四百多个人物无一不吸引着我。

贾宝玉。书中的核心人物,聪明伶俐,在众多子弟中出类拔萃。他看似“富贵闲人”但终究无法自己做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和黛玉相知相爱,却被迫被骗的娶了宝钗。最终家破人亡做了僧人。顽石化作了灵石,被放在了女娲补天之处。

林黛玉诗才高潮,弱质袅娜,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在富贵家族里寄人篱下,多愁善感,只有宝玉最知她心思,两人却又常常怄气斗嘴。可惜最后两人还是被迫分开,黛玉积郁成疾,泣血而死,只留下一缕香魂,一段传奇。

听说世界上研究红楼梦的学者不计其数,只为探索挖掘这文学瑰宝,这个暑假,我揭开了这繁华一梦的一角,相信每一次阅读都会让我更靠近一点红楼梦。

关于《红楼梦》读后感 篇5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史上,有这样一部作品,它没有《三国演义》那样豪迈、直爽,也不像《西游记》那样充满奇幻、奇妙,但它却因人物间感情描写细腻、结构安排宏大引得后世学者喋喋称奇、拍案叫绝,它就是中国传统文学名著《红楼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初读《红楼梦》,我以为这只是一部讲述家族兴衰的小说,故事中娇纵的贾宝玉,清高的林黛玉都使我提不起兴趣,草草的翻阅一遍便不再阅读。直到这学期读书活动中重读《红楼梦》,我才发现,这本书并不只讲家族兴衰,里面那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就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了我,使我看完一章又忍不住看下一章,随着故事的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

那些住在贾府的少男少女们,一个个冰雪聪明,才华横溢:多愁善感,才貌双全的林黛玉;娇纵天真,纯真多情的贾宝玉;机智多才,八面玲珑的王熙凤;宽厚随和,豁达大度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开朗大方的贾探春……可最后呢?林黛玉泪尽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王熙凤风光不再,薛宝钗独守空门,贾探春远嫁他乡……这其中的辛酸,有谁能懂?有谁能理解?

除了那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贾府从胜到衰的过程也让我感到悲哀。想当初,那里是多么繁华啊,不说别的,单是那一座大观园,就奢华至极,就像刘姥姥说的,比画里还要美,可最后呢?那里却变成了一片废墟。而曾经在那里居住的人们,也都死的死,伤的伤。

读完《红楼梦》,我常常思考,为什么贾家会如此悲剧?我们常说:“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我想要避免贾家的悲剧就要“国泰”、“家和”吧?

读后感关于责任心集锦


工作总结之家内容专辑推荐:“读后感责任心”,敬请浏览。

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类打开黑夜的大门。感慨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了巨大的成长时,其实妨以文字的形式让我们的感悟被记录下。对于作品的读后感,要从哪些方面来写?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读后感关于责任心,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读后感关于责任心 篇1

当我读完了,《责任心是金》这本书后,责任心的概念更深刻了!责任就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责任就是对自己工作出色的完成,责任就是忘我的坚守。责任心又是什么?责任心是一种精神,在智力和实践经验相近的情况下,责任心就表现出专业精神来;责任心是一种动力,是聪慧、悟性和实战经验的高度结合,是需要加以修炼的;责任心更多的是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在许多情况下,敬业精神能补救许多能力的不足,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责任心,必定是做不好的,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不是说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不难,所以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怎样才算是有责任心呢?就是要每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心力。因为不尽职,事绝对做不好。我们工作做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工作效果,甚至企业前程。

责任心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一种魅力。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心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承诺,只有有责任心才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只有有责任心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树立高尚人格。我们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应看做任重道远,如果每位员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以忘我工作为己任,就不能把责任落实到工作中,到头来自己的工作没有进展,责任心也就成了空谈。

读后感关于责任心 篇2

胡娟英是党的十七大代表,也是海宁市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她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

胡娟英从就业时就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外科手术技术,人家不学的她来学,人家不做的她来做,而且对所有病人都十分关心,富有责任心,终于她成为了一名人人都信赖的医生。即使她取得了这样的成绩,还是一直对自己的技术精益求精,寻找一切机会去大城市的著名医院学习,永远保持着钻研的好习惯,她的努力使她在海宁创造了许多“海宁第一”。

胡娟英医生用一把小小的手术刀,告诉我们什么叫爱,什么叫责任!

的确,医生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崇高的职业,在我们人的一生中可能会生很多种病,生病的人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而医生就是为我们治病的,所以更需要有责任心,才能更有效地医病。由此我想到了我外婆,她今年年初刚刚开了刀,为她主刀的是“浙二医院”的一位名将,他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医生,手术做得很仔细,也很成功,手术后几乎每天都亲自来查看外婆恢复的情况。我想他出名的原因肯定也是因为他工作的责任心强吧。

是啊,我们的所有职业岗位,比如:工人、教师、警察、服务员¼¼哪个岗位可以没有责任心呢。即使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也需要责任心的。记得有一次我到花鸟市场买了些种子想养花,我想当然地以为养花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无非就是浇浇水而已,加上我的懒惰,每次浇水都是胡乱浇一通,也不管浇了多少,浇的是什么水,过了几天,种子都烂光了。后来我查了书,总结了失败的原因,发现主要是我对养花这件事没有真正用心。然后我又在花盆里种了几颗种子,这次我可小心了,根据书中的要求,每次浇水的量和浇什么水都控制得很好,最后我终于成功地培育出了娇嫩的叶子和鲜艳的花朵。

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作者,包括我们做学生也是如此。读书不用心,做作业马马虎虎,怎么可能学得好呢。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对自己的事情负责,努力、拼搏,我们就一定能进步,能取得胜利。

读后感关于责任心 篇3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臧文滔的《责任心是金》这本书,拜读后,让我感受颇深。

记得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许多时候,我们总是抱怨:抱怨不如意的工作,抱怨不公平的待遇、抱怨不合理的管理、甚至抱怨天气的阴睛冷热,但我们却很少扪心自问:今天我努力工作了吗?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了吗?

工作是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就是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同,所担负的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强烈的责任心。有了责任心就能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敬业,才会自觉把岗位职责、份内之事铭记于心,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有了责任心就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尽职,才会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一样;有了责任心才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相反,如果一个人责任心不强甚至无责任心,往往对自己的工作总是消极被动,当出现问题时,总会找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推卸责任,这是一种对自己甚至是对企业极度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不仅使企业遭受损失,浪费了资源,自己又得不到他人的尊重,更得不到企业的重视。

那么究竟责任心是什么?其实,责任心是一种精神,在智力和实践经验相近的情况下,责任心就表现出专业精神来;责任心是一种动力,是聪慧、悟性和实战经验的高度结合,是需要加以修炼的;责任心更多的是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在许多情况下,敬业精神能补救许多能力的不足,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责任心,必定是做不好的,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正如书中所说:责任心是金。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他的生命就会闪光;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就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灵魂;一个人有了责任心,在人心中就如同一座高山,不可逾越,不可移动;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世界才更精彩、更迷人!

读后感关于责任心 篇4

责任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可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想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就要理解责任的含义。

记得那次,天气非常晴朗。我和同学约了去看电影,因此心情也十分开心。

一大早上,我就从衣柜里找出好看的衣服。穿上时尚的裤子,踏上舒适的鞋出门了。到了和小明约定的地点后,我们便又说又笑的走向电影院。

路边的花儿格外美丽,小草们在微风的吹拂下也向我们点头致意,途中我们也买了两瓶饮料来享受这温暖的阳光。我们把饮料喝光后,又在草坪上玩起了扔口袋大战,用空饮料瓶当作口袋,兴致勃勃的扔了好久。突然,我看了一眼手表,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我们打算跑步去赶在开始之前看上电影,而当我们打算离开的时候,身后传来了两声“咚,咚”我们不经意的回头一看,竟然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放下自己的拐杖,爬上草坪为我们捡起那“玩耍过的口袋”然后扔进垃圾箱。这是我们感到羞愧万分,我们连忙把老爷爷扶了起来。老爷爷并未责怪我们,而是一脸友善的微笑,并与我们闲谈了许久。在交谈中,老爷爷告诉我们,他今年81岁了,腿脚也不太灵便,他的老伴也去世了,而他每天的乐趣,就是在平时遛弯儿的路上,打扫一下环境,他认为这是他应尽的责任,也是人人都应尽的责任。他想用这种行动来呼吁更多的人拥有这份责任心,在老爷爷的话语中,我们收获很多,我们虽错过了电影,但没有错过这次精彩的人生教育课。

同学们,这个社会是我们的,资源是大家的,身边的一切也是需要我们用责任心维持的,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吧!

读后感关于责任心 篇5

通过学习本书,让我深深的懂得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工作,而是使命,责任。干好工作的前提,必须要有责任心。找接口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优秀员工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绝不会为自己的失败辩解,找接口逃避责任。让我学习到在工作中要勇于主动担当责任,用心落实责任,勤奋实干,忠诚协作。

作者将工作中的责任心的特点划分为十个,通过对这些特点的详解,并生动的举例说明,深深的折服了我。

当你停止抱怨,努力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情况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糟,只要你积极的面对困难,就一定可以战胜他们。进入公司好像上了一条船,作为船员,你要毫无保留地忠诚于公司,与船同风雨,共命运。铭记团队的责任。

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战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荣誉,其实不是他人的赞扬和奖赏,二十自己内心深处的满足。荣誉虽然看不见,但它存在每个人的心里。好好去珍惜,去拥有。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集锦5篇


养成阅读的习惯等于为自己筑起一个避难所,几乎可以避免生命中所有的灾难。作品是一部备受好评的经典作品,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读后感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也许下面的“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正合你意!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1

爷爷给我买了一套爱国主义书籍,自从我读过这套书以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下面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父亲格非,北宋散文家兼学者,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夫赵明诚,宋徽宗宰相赵挺之之子。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主义诗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人。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生坎坷,空有报国之志却无力回天,最后投江自杀,现在每年的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

其实这套书里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呢,光靠我怎么说得完呢?还是到我家来看吧,我随时等着你们的到来!

最近学校开展了读爱国书籍的活动,我从活动中收获了很多。

星期天,妈妈总是带我来到书店,我每次来到书店都看到和我一样,还有比大的哥哥姐姐,都端坐在阅读桌前,认真的阅读书籍。我不由自主地拿了一本《小兵张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书中那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和那斗智斗勇的英雄人物,将我带进了一个陌生而又令人沸腾的世界。

今天,我读了《黄继光》这篇英雄故事,内心非常激动。夜已深了,可我还未入睡。黄继光那舍身堵枪口的光辉形象老是出现在我眼前。黄继光1930年生,1952年逝世,牺牲时年仅22岁,是四川中江人,在1951年时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1952年10月19日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得六连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急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敌人、战士们惊呆了时,我也惊呆了,谁又见过这等可歌可泣的事迹呢?都说人的死有两种: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伟大!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英雄们,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告慰你们的灵魂,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2

电影《焦裕禄》里的主人公焦裕禄忧国忧民,关心各县的情况与百姓生活。

他与其他县委书记不同,没有光靠国家吃饭,拿国家钱财,以权谋私,仗势欺人,贪脏枉法。而是靠双手劳动,还教育子女用双手劳动,吃的放心、用的安心。平时还和百姓一起干活,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他却仍然挺身而出,即使生病,也不让任何人知道,自己承担这痛苦,每次看到这里,我的眼泪不以为然地从眼眶中涌出来。

“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革命“。起早贪黑的焦裕禄才活了40多岁,就得病,可是他却没有用什么药,不进行手术,不会因为自己是县委书记就向医院提出特殊待遇,只是打吊针,每次医院提出诊断,他总说:“把药用到灾区吧!”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仍然是慰问人民。此时此刻,我深受感触:焦裕禄的精神感染着每个人的心灵,可见,他是一个自愿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死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英雄,他那高大的身影永远烙在我的心中。

心中的感想油然而生;在平常的生活中,我有时也存在自私自利,不为他人着想、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自从看了电影《焦裕禄》以后,我已经反省了自己,知道了要多学习焦裕禄的高尚风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样才能深受民众爱戴。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3

初二学生读《爱国主义漫谈》有感优秀作文

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了《爱国主义漫谈》这一本书,它给了我不少的启发。

提起爱国,我们都不陌生。爱国是一种崇高而神圣的感情,中华民族具有热爱自己祖国的优秀传统。正如刘爷爷所说:“真正的爱国主义乃是对于数千年来世代相传的自己祖国、自己人民、自己语言以及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之热爱。“

千百年来,有多少志士仁人,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在历史的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咏可叹、可歌可泣的壮剧。或为国戌边,马革裹尸;或气贯牛斗,宁死不屈;或历尽艰辛,不辱使命;或直言敢谏,嫉恶如仇;或抗暴反敌,赈济利民;或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或老卧病床,心忧天下;或蒙冤受屈,穷且益坚。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勇当国难,视死如归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生命力之所在,亦是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

中华民族从来就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称于世。中华子孙凭着炽热的爱国热情,在不同时代,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开发着祖国的锦绣山河,创造者祖国的灿烂文化;多少有识之士,为了捍卫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领土完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诗篇。

“血染东南半壁红”民族英雄方志敏,在率“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的途中,在地人监狱中,写了12篇充满爱国激情和表现了崇高革命气节的作品。在这些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文稿和书信中,方志敏热情地歌颂了可爱的中国,歌颂了中国共产党。《死!一个共产主义殉道者的记述》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真诚的爱我的阶级兄弟,爱我们的党,爱我中华民族。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和成功,我能舍弃一切,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他们工作一天!”他那对祖国的热爱和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操“千古青史永留红”。

虑天下兴亡、尽匹夫之责,意在唤起华夏儿女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提高人们的爱国主义觉悟,调动人们的爱国热情,在新的时代已新的面貌、新的姿态书写新的历史、新的篇章。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4

他,出生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曾率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曾为了严守国家机密,30年未和家人见过面。我对他的了解,源于《安徽省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读本》一书,读罢,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临危受命,他舍小家顾大家。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他被选中参研。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他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索性把家安在小岛上,经过一千多个日夜攻关,1964年,他带领团队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此时他已经62岁,他亲自做深潜试验:50米、100米……当核潜艇到达300米深度时,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听着就令人毛骨悚然,而他依旧镇定指挥着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数据,直至试验成功!

他就是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黄旭华院士。

因为爱国,黄院士坚持不懈,数十年如一日;因为爱国,黄院士不惧艰险,一路高奏科研凯歌;因为爱国,黄院士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抄写作文网原创投稿 )

其实,爱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黄院士就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多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保护好红领巾,严肃参加每次升旗仪式,默默缅怀革命先辈,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作为小学生,我们还应该诚实守信,讲社会公德。言出必行,爱护公物,捡起地上的每一片废纸,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

作为小学生,我们更应该恪守孝道,孝敬父母、亲人,让“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经典温暖你我,共筑温馨和谐大家庭;

……

“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xx年黄旭华院士当选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时的颁奖词,历史不会忘记功臣,新时代更不能忘却这样的爱国精神,愿大家心装祖国,脚踏实地做好分内事,做一艘无声但有力量的“潜艇”吧!

关于爱国主义的读后感 篇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发展的动力。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从心底维护国家主权,自觉融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在坚持和发展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所有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努力奋斗,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的宏伟事业。

国家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祖国的建设需要几代年轻的知识分子自我完善。青年知识分子应认真学习先进和典型的崇高精神和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树立坚韧意志,正确心态,从零开始,努力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视野,并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大胆地探索、来发挥创造力,爱心和奉献精神、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代中华儿女要更好地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更加关注和捍卫祖国的未来、发展战略和核心利益,更多地热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族人民团结,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境界,竭诚致力于建设一个强大,民主,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力量,胸怀宽广,胸怀开阔,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

理性地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是抓住发展的重中之重,立足自己的立场,做自己的事,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贡献智慧和力量。振兴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仍然是我们当前的中心工作,也是国家和国家的核心利益。我们讲的是大局面,这是最大的局面,理性的爱国主义将服从这种大局。为了改变该国贫困和软弱的落后状况,我们必须依靠发展来实现中国的繁荣、民主、文明、和谐。只有努力工作,脚踏实地,加速自身的发展壮大,我们才能真正地应对挑战和挑衅。青年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代青年必须将他们的爱国热情变成为服务国家的责任和发展的责任。善于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就武装自己;善于思考,将创新的精神与科学态度相结合,摆脱传统的束缚观念,关注当代发展的需要,研究新问题,取得新的突破。

关于孟子的读后感合集


书是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在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对于这个作品会有不俗的收获,写读后感时,我们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关于写作品读后感你有什么困惑的地方吗?为此,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特意呈上“孟子的读后感”,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的读后感 篇1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孟子的读后感 篇2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无幼以及人之幼”。在这篇《梁惠王上下》中,体会到一个国家的安定繁荣和发展,需要做到优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在《公孙丑上下》中,孟子倡导仁义,主张施行仁政。他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行仁政,得人心,就多助;不行仁政,不得人心,就寡助。在《滕文公上下》,孟子强调士大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在立身行世方面要注意节操;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做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向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在我认为,孟子是怀有匡正天下的巨大抱负的。在《离娄上下》中,讲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我看来,修、齐、治、平,从本质上说,就是施行仁义之道。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得民心在于行仁政。孟子是以集成儒家的道为己任的。在《万章上下》中,通过对历史的阐述,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在《孟子·尽心上下》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便难以被其它言论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这一点告诉我们要不断寻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断积淀,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形成更开阔的视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业的征途上,我们经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发展,或者“一叶障目”,被一点小障碍阻挡了视线。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长远的发展呢,为视野不够开阔而错失了机遇。因此我们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观到事业的“大海”,摒弃“井底之蛙”的心态,做一只向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远更开阔的境界靠近。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的读后感 篇3

利用业余时间,我仔细阅读了《孟子的智慧》一书,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

孟子的读后感 篇4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孟子的读后感 篇5

在读《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知道母子很会教育孩子,对孟子却知道的甚少。后来通过诵读《孟子》,才发现孟子的高明之处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张“仁政”,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民有饥色,野有饿殍”的战乱时代,孟子重视普通百姓的生存权利,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取于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张。他认为先使人民有产业,然后再以“礼仪”来教导人民。要实现仁政,重要的是统治者能够以仁治国。以仁爱之心施政,才是仁政,这样才能使民众归附,也就拥有了天下。才能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理想社会。

孟子认为“性本善”,孟子主张人对自身良知的发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刚”“塞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内心充实,道德完满的精神状态。也只有不断地完善,当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我们常用孟子的这段话来激励自己:“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读这铿锵有力的警句都让我头脑清醒,使我浑身充满力量。感谢古圣先贤的智慧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总之,通过诵读《孟子》我收获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经典不厌不回读,每读一遍就会增加一分对《孟子》的理解。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常读《孟子》,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学习。

孟子的读后感 篇6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

孟子的读后感 篇7

往事跨越千年,永恒的,是智慧;不变的,是思想。作为一代亚圣——孟子,这位儒家宗师,一生推崇其人生主张,游说各国,后来隐退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这包含了永不褪色的儒家文化的《孟子》。

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孟子》中也出现了大篇幅的君主与孟子的对话。孟子作为世人的表彰,梁惠王、梁襄王、滕文公、齐宣王均问事于他。而孟子始终坚持着自己的理想,除推行“仁政”之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更是推翻了君王一贯高高在上的思想,讲究“民为邦本”,这种民权驾于君权之上的说法比法国卢梭的民权论早了一千多年。正可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孟子认识到了人民才是政权的根基。其次,孟子认为君为人父母,不仅要有贤德、重义轻利,更重要的是与民同乐,所以喜爱音乐的齐宣王才能明了“与少乐乐,不若与众”的道理。又如,“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在学习方法上,孟子也有诸多主张。他认为要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即“君子深,造之以道”,也包含了我们今天科学学习的眼光;他也注重“自得”,即自觉学习:“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所以要自觉地有所得,才能彻底领悟才能将知识变为自己所有。另外,还要广泛地学习,达到融会贯通。而在教学方法上,孟子与孔子一样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善于使用问答,从不代替学生作结论,而是循循善诱,激发学生潜能,使其开动脑筋。孟子还提倡“专心有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其中很多部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不可忽视的启发作用。另外,孟子对为人师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就是“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也讽刺了那些“以其昏昏”却妄想“使人昭昭”的人。即教师首先要自己明白,才能使学生明白,在提升学习的同时也要提高自己。

接下来谈谈个人修养问题。我们都熟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孟子提出“自暴者,不可与有信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社会环境固然重要,然而个人意愿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类似于周敦颐笔下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见人的思想道德并不总是以外界环境为转移的。

孟子提出的“取伤廉”“与伤惠”“死伤勇”也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取伤廉:取了有损于廉洁之称,大家都能够理解。而“与伤惠”是指给了有损于惠爱的称号,是叫人们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不滥施恩惠。至于“死伤勇”,是指死了有损于勇敢的称号,有时活下来比死去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也教导人们要珍爱生命,永远不要轻生。

现代人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会遇到许多难以决断的时候,《孟子》一书给了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人们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遇到难以抵抗的诱惑,孟子告诉我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诱惑时时存在,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抉择,孟子又告诉我们“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必要的时候要“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人生在世,总有失意的时候,这个时候,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并不能解决问题。孟子告诉我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还注重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养气”要在平日里合乎道义,不可拔苗助长;他也教会我们知足常乐,“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他更是道出了坚持到底的难能可贵之处,“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在离成功一步之遥的地方放弃,以往的一切努力也在此时化为乌有;他还提出了个人对自身的要求,对国家、对社稷的贡献: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他能掌握对方的心,读者的心,使之在全然不知的情况下就走进了他用语言布下的圈套,这就是孟子语言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作为面对君主的说客,孟子这么做也体现了他的智慧,比起直言不讳的谏臣,孟子的话更易被君主们接受。正是由于孟子的雄辩才能,才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局面。他善打比喻,几句话便能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他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梁惠王仁政不足,更可贵的是他向梁惠王提出的建议中还包含了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些都在保持自然的一个平衡状态,孟子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他以“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告诉齐宣王,有些事并不是做不到,而是个人不愿去做,而大王不行王道也是因为不肯做而得不到民心的。再有,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以此类比人心,就更需细细衡量。

孟子思想中迸发出的智慧火花及其语言中放射出的艺术魅力是无法让人忽略的,在历史积淀下一直熠熠生辉,愈发珍贵。尽管当时孟子无法将他的理想实现——改变诸侯割据局面,一统中国,养名教民,可后人能从《孟子》中汲取更多精华,在儒家文化中感悟大道,努力提升自我道德,将孟子学说沿用到当今社会建设及立身处世之道中。

孟子的读后感 篇8

春日读《孟子》有感

温柔的朝霞披洒在东西小路上,七点半的它格外热闹,同事们三五成伴的向学校走去,或忙碌,或充实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春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也许是刚从悲伤灰蒙的冬天中恢复过来,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总是让人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忙碌完当日的工作后,老师们就在自己的一方办公桌上阅读起《孟子》,尽管有些老师并不是自愿的,但春天的魔力总是驱使你不停地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中得出很多更让人有动力的东西。而这里面对我思考最深刻的无疑是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面对同事要“仁”,面对学生更要“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很敏感,离开自己的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依靠的人,我一直觉得对待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太过慈爱,但也不能太严厉,要严慈并济,怎么把握这个度,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心怀“仁”爱了。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获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教书育人知识、价值观知识等等,而我在与孩子相处时,脑海中也总是浮现出《孟子》中的话,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该怎么做。

孟子的读后感 篇9

暑假里,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孟子的故乡—邹城。在书店里我买了一本书《孟子》,这本书里面讲了孟子的思想和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主要思想有:仁者无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孟子》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子路孝敬爸爸妈妈》的故事: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天天吃野菜,他想自己吃野菜没关系,老是让爸爸妈妈吃野菜他们的身体会受不了,为了让爸爸妈妈吃到米,他就去很远的地方去买,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他始终坚持自己去买米。夏天,烈日炎炎,他从不停下来歇一会,只为了早点回家给爸爸妈妈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他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不让雨淋着。后来,子路在卫国当官后过着很富足的生活。

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也要向子路学习,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孝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