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风俗 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3年3月6号是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在这一天知道哪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惊蛰的风俗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惊蛰习俗有哪些

习俗一: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阻挠,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

习俗二: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盈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

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

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习俗三: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表达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习俗四:"打小人"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平地一声雷,会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习俗五:吃懒龙

民间习俗,在惊蛰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吃“懒龙”。据说吃了“懒龙”,可以去除“春懒”,人也就会变得勤快起来了。“懒龙”,是用发面蒸的一条长形卷体,做法是把发面擀薄制成长片,放上和好的馅,然后卷成长条形,盘于笼屉中,蒸熟后切开。

惊蛰的来历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我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有关惊蛰的古诗词

《闻雷》

【唐】白居易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春晴泛舟》

【宋代】陆游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拟古九首·其三》

东晋·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有关惊蛰的故事传说

惊蛰的传说一: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惊蛰吃梨源于何时,无迹可寻,但祁县民间却有这样一则代代相传的故事。传说闻名海内的普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具人,明代洪武初年,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间从中赢利,天长日久有了积蓄,在祁县城定居下来。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后说,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宫,将开设的字会取名“长源厚”,后来走西目者也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惊蛰的传说二:

春雷乍响,惊醒了山上的沉睡的白虎,它前后弯腰,拉伸着任、督二脉,左右摇摆,活动着肝胆二经,活动完毕顿感腹中无物,便径直扑到山下的村边准备进村觅食,忽见村里有许多长着獠牙的白虎,正和村人交谈。

虽然听不清是何内容,但能看见村人频频向白虎点头,白虎大骇,心想:一觉醒来,村民怎么能和老虎成朋友了呢?看样子,村民是不能惹了,如果惹了,村里的这群白虎非把我吃了不可。

再仔细一瞧,每个白虎满嘴血染,下巴上还滴滴溚溚流个不停,心里暗地捉摸:如果我现在出去,必被这帮吃撑了虎耻笑,人家吃的是血嘴肠满,我这儿还饥肠辘辘,确实是即失面子又丢人,咱也丢不起这“虎”啊。随即转身回山,继续酣睡,不再下山祸害百姓。百姓们看到白虎下山,心中非常恐惧,不敢乱言,不敢胡说以免惹虎上身,遭其报应,虎走后,村民们相见如宾,不多是非,日子都过的其乐融融。祭白虎的风俗,从此在惊蛰这一天开始流传。

Gz85.com编辑推荐

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


资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关多类信息、情报。在我们的学习或者工作中,常常会用到一些资料。参考资料可以促进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的提升。那么,关于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中秋节有哪些传统的风俗”,感谢您的参阅。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称为团圆节,是汉族、朝鲜族、越南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共同庆祝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以月为主题,是祭月、祛疫、拜神、赏月的节日。在中国的中秋节当晚,一家人会喝茶、吃月饼、赏月,这些都是传统的风俗。

1. 月饼文化

在中秋节这一天,吃月饼是人们最传统的风俗之一。从明代起,月饼已经成为了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月饼的馅料多种多样,例如蛋黄、莲蓉、红豆、绿豆等。同时,很多品牌会推出特别定制的中秋节月饼礼盒,成为了中秋节期间送礼和互赠的一个重要礼品。

2. 赏月文化

赏月也是中秋节最为传统的文化之一,人们在这个节日晚上出门欣赏皎洁的月亮,分享着月光下的美好时光,在赏月的同时也会讲述中秋节的故事,弘扬传统文化。

3. 绕街游行

在中国的一些地区,人们会举办绕街游行的活动。游行队伍一般会有各式各样的表演和装饰,如灯笼、中秋节的吉祥物等。在节日中,游行队伍会绕城或者绕村,沿途会为百姓们表演精彩的舞蹈和音乐。

4. 端午节龙舟赛

龙舟比赛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秋节期间也会举办。龙舟比赛是龙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赛前各队会集体祈福,祈求胜利和平安。赛时,队员们不断进退荡漾,划起船桨向前奋进,又给登岸观众留下了精彩的视觉效果。

5. 灯笼展览

中秋节的灯笼是一种特别的手工制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一些城市中,会举办灯笼展览,这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手工制灯笼,在灯笼的展示下,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秋节气氛。

6. 祭拜祖先和老人文化

在中秋节这一天,特别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很多人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祀,感恩家祭,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同时,被家人尊称为“祖母”、“祖父”的老人,还会接受孝子或孝女的家庭团聚。这是一种传统礼仪,也是中秋节期间重要的文化习俗之一。

中秋节有许多不同的传统风俗,每个地区也会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文化。不管是吃月饼、赏月,还是举行游行、龙舟赛,都是为了表达对天地万物的感恩和祭拜。这种文化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重阳节的风俗有哪些


资料通常是指书籍、报刊、图表、图片等。当我们的学习任务遇到困难时,往往都需要参考资料。资料可以作为参考给我们一些学习工作灵感。你是否收藏了一些有用的资料内容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重阳节的风俗有哪些”,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踏秋节、祭祖节等,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气之一。在中国,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重阳节的风俗吧。

一、登高望远

登高望远是重阳节最古老,最普及的风俗之一。自古以来,我国就有重阳登高的习俗,因为九月初九日是阳气最盛的日子,所以登高台山,俯瞰远方,表达了人们对繁荣昌盛,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在很多地方,人们爬上山顶,燃香祭祖,甚至还会放飞孔明灯,为祖先祈福,同时也感受到了秋天的深刻韵味。

二、踏秋赏菊

踏秋赏菊是重阳节的主要风俗之一。九月初九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所以人们就喜欢在这一天踏青游玩,赏菊畅快。在皇家园林里,菊花朵朵、色彩绚丽,在人们的歌声和欢呼声中变幻出万种风情,是真正的一道秋日美景。

三、饮茶赏菊

重阳节的饮茶赏菊,是呈现了中国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饮茶和赏菊其实是一种甜美可口的人文体验。重阳节这天,人们喝着香气扑鼻的菊花茶,品味着花香扑鼻的菊花,喜欢着花香茶味,一边聊天,一边欣赏赏菊盛景,更将节日的开心和气氛推向了高峰。

四、簪花戴菊

簪花戴菊已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风俗之一。九月初九是中国古代的重阳节,这个节日里,很多富人家都会插满鲜花,以表达家庭的繁荣和美德。而作为贵族时尚的代表,簪花戴菊已经成为大家欣赏的一大亮点,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民俗文化。

五、插茱萸

九月初九,还是插茱萸的好时节。据传说,茱萸在古代被认为有驱邪驱寒的功效,因此在过重阳节的时候,人们会摘下茱萸枝条,用它来吊饰或插上门框。至今,许多地方仍如此。除了驱邪驱寒的功效,插茱萸还有一种深层的寓意,也就是表达对古人智慧和德行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六、祭祖扫墓

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在中国古代,并不是特别特别注重此节,而是把重九当成一个带有祭祖,亦即“重祭”之意的节日。重阳祭祖,是怀念已逝的长辈、祖先和敬老感恩的一种方式。故而重阳节也是一个让人缅怀和致敬先人的节日,同时也能展现出众人的家族情感和凝聚力。

总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历程中,重阳节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关于这个节日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心力和想象力都是非常的多,以至于厚重。通过这个节日来呈现人兽和谐相处、家庭团聚、感恩天地、招财进宝、健康长寿等方面的调和,补充人们心灵的失落、空虚和疲惫。人们渴望这种调和与和谐,也体现了一种浓厚的历史痕迹、文化底蕴和社会风范。

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 【精】


时间是一条金河,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来啦。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喜欢举行各种形式的活动,当然少不了演讲稿了,那么我们事先准备关于端午节演讲稿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篇优秀的端午节演讲稿要怎么把它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篇一】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端午节遐想”。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很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搞秦,遭到贵族强烈反对,屈原去职,被赶出成都,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河》、《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抱石投汩罗江身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边来回打涝他的真身,有些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丢进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后来因怕饭团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我们今天的粽子。自此,每年的五月五日便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门插艾叶、香满堂;吃粽喝白酒,龙舟下水喜洋洋;这些都已成为端午节最热闹的活动。

端午节既是一种传统,也是一种文化,更是我们的魂,虽然并没有因为别国的强大而抛弃自己的故土,也未因为自己人生的不如意而投奔别国,他的忠是一种广义的爱,一种大爱,一种永恒的爱,不计报酬与代价。

同学们,美丽的校园需要我们的爱,祖国需要我们的`爱,让我们携手并肩,努力学习,抓住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紧跟着老师的脚步,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回报母校,成为祖国明天的希望!

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篇二】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今天国旗下演讲的主题是纪念屈原,庆祝端午节。

众所周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那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端午节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吴楚”一样。《端午》中“五”字与“午”相通。按照地支的顺序,五月是“正午”的月份。还有,端午之所以叫“端阳”,是因为中午是“陈阳”。5月5日,月,日都是五天,所以我们称五天,也称中午。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夏季节、玉兰节、女儿节、中秋节、图拉节、诗人节等。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姣姣”、“同宗”。历史悠久,花样繁多。每年五月初,中国人家家户户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做粽子,粽子的颜色多种多样。从馅料上看,北京大枣饺子有许多北方的小红枣;南方的馅料很多,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粽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了国外。

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篇三】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端午节随想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传说有很多,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流传得最广。历史上的这天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等形式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很有才干,在楚国担任要职。因为他坚决主张抗击秦国侵略,而受到打击、排斥,被楚王赶出了朝廷。屈原悲愤至极,在流放途中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影响深远的诗篇。后来,秦国军队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国失地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绞,他不愿意看到国破家亡的惨景,就在农历五月五日这一天,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百姓们爱戴屈原,当听到他自杀的消息后,纷纷划船打捞屈原的遗体,但没能找到。他们怕江中的鱼虾会咬食屈原的遗体,又纷纷把江米装迸竹筒,扔到水里,想用江米喂食鱼虾来保护屈原的遗体。从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都会自发地来到江边,悼念屈原,还要划着船冲进汹涌的波涛,象征人们争相打捞屈原遗体,以此来寄托对屈原的哀思。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的习俗。

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篇四】

亲爱的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国旗下的演讲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同学们,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其中纪念屈原的说法最为流行。屈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为人正直,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在楚国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坚决对抗秦国侵略,被攻击拒绝,被楚王赶出朝廷。屈原非常愤怒,在流放期间写了很多爱国诗词,最著名的是《离骚》。后来,秦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楚失千里,尸横遍野。屈原心如刀割,不想看到国殇的惨状。农历五月初五,他抱着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他62岁。

今年的端午节假期是—,也就是这周—,每周正常上课,上周上课。假期请注意安全,尤其是最近流感严重的时候,尽量少去公共场所。最后祝同学们端午节快乐平安。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

宣传端午节传统习俗的优秀演讲稿范文【篇五】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又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第一,端午节是纪念诗人的节日,是爱国的节日。因为爱国诗人屈原见国破人亡,五月初五投汨罗江。屈原沉江后,古人将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万舟齐发、呐喊鼓乐吓退蛟龙,以此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后来演变成为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端午节的人文内涵已密不可分。端午节成为中国人传递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的重要仪式。

第二点,端午节是卫生节。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时,天气炎热,多雨潮湿,蚊虫滋生,病虫害渐多,是传染病的高发时节。为了避免疾病的发生,古人在端午节前后插艾叶、悬菖蒲用以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端午这一天,成年人还要饮雄黄酒和菖蒲酒驱蛇虫,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雄黄、香草的香囊预防疾病。这些习俗表达的是古人驱瘟避邪、祈福佑安的愿望。这样来看,端午节是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

第三点,端午节是体育节,因为人们在这天要在水上赛龙舟。龙舟竞渡是一项很有气势、极具合作精神的竞技活动。端午竞渡能对群众性的水上运动、强身健体、民众团结起到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现在龙舟竞渡逐渐演变成一项国际体育赛事,起到友谊纽带的作用。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