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七天》有感

读《第七天》有感。

你知道如何写出一篇有感染力的第七天读后感读后感吗?尤其是阅读了作者写的第七天读后感,受益良多。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那我们的读后感自然也写不好,以下内容是栏目小编特地为您准备读《第七天》有感。

读《第七天》有感(篇1)

《第七天》读后感2000字:

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旧约.创世纪》

作者通过一个死去的灵魂,讲述了一个普通人死后七天的见闻,讲述了生命的幸福和苦难,现实的真实与荒诞。让人在真与假中,看透世间的人与事。他借助了《旧约.创世纪》为开篇,以七天为七个部分,讲述了主人公的爱情、亲情以及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荒诞现象。揭示了当代中国现实中的残酷、混乱、不平等和弱肉强食。故事的主人公叫杨飞,他在死后七天中听到的见闻以及“后来人”对死后发生事情的描述中对这些荒诞的事情又有了合情合理的解释。

第一天,杨飞带着预约号去殡仪馆排队火化,见到殡仪馆内分为普通区、贵宾室、VIP区,各个阶级对应着从低廉到昂贵的骨灰盒、寿衣、墓地。普通人默默低语,有钱人昂首挺胸,大声喧哗。就是在死者的世界也充满了三六九等,互相攀比。而杨飞却是一个没有墓地的普通人,这让他感到迷茫,无从安身。殡仪馆出来后,他开始思考自己要去做什么,也开始回忆生前的往事,意识到有许多遗憾未完成的事情。

第二天,爱情、婚姻,他开始回忆起生前仅有的一段婚姻生活。李青,一个美丽聪明、自信善良的女人,杨飞的妻子,确切地说,是前妻!这是一段不被看好的婚姻。老实巴交、墨守成规的杨飞和自信美丽的李青,在所有人眼中,就是鲜花插在了牛粪上。但是李青并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义无反顾的跟随着杨飞,过着平淡、拮据的生活,但这一切在两人的眼中又是幸福而美好的。然而,好景不长。李青遇到海归博士,两人相谈甚欢,在事业,价值观上不谋而合。她终究是一个不甘平凡的女人,为了她的梦想、野心。她一边不断欺骗自己,一边填平欲壑,还是带着愧疚离开了杨飞。离开杨飞后,她的事业取得了成功,但是婚姻生活却一塌糊涂。并且最终走上了自我堕落的道路,在家中浴缸自杀。死后游荡世间的李青与杨飞在当年的出租屋相遇,两人回忆着当初平淡而温馨的生活,不禁叹惋。在这个晚上,重温旧时的点点滴滴,这死后的相聚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游荡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雪是明亮的,雨是暗淡的,我似乎同时行走在早晨和晚上。——《第七天》

与李青分别后,杨飞回忆起他的父亲杨金彪—一个朴实善良的铁路维修工人。他的生母在火车上意外产下了他,并从厕所滑落下去,被正在铁路工作的杨金彪捡到,此后杨飞与养父杨金彪的命运便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为杨金彪的这一举动,在后来的生活中,他放弃了太多东西。为了杨飞,读后感.他放弃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一辈子都没有结过婚。遇到杨飞后,他的后半生都围绕在这个孩子身上。甚至后来杨飞的生母来寻找他,并要将他带回到自己家中时,杨金彪虽万般不舍,但还是劝其回到自己家中过更好的生活。这种爱,是大爱,是只有亲情的力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爱,二十几年的相依为命,已经让他们之间的亲情超越了对亲生父母的感情。

第四天……第七天,在余后的这几天里杨飞遇到了与他相识,或素昧平生的人。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经历各种惨死,死后因买不起墓地而来到死无葬身之地,无法安息的人。这一路上,他了解到社会上的各种丑陋现象以及各种小人物的悲惨命运。作者借助杨飞的经历,展现了当代中国的种种残酷现实。暴力拆迁、灾祸后瞒报死亡人数、医院将死婴当作医疗垃圾处理、冤错假案、刑讯逼供、男扮女装卖淫等等。作者以精湛的构思与别样的表述方式将现如今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揭示问题、分析问题,将这些人情冷暖、社会邪恶赤裸裸地展现在每一位读者面前。这已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发生的故事,而是直面生活,直面社会的残酷。

最后主人公找到父亲,再次在殡仪馆相见。一句,你来了,比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道出了多少的心酸与无奈。他想要见到自己的儿子,又希望他能平安健康,好好生活。这就是我们每位父母的一个真实写照啊!

走过去吧!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想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第七天》

现实世界是一个冷漠、残酷、孤独的世界,各种社会矛盾、冲突、道德沦丧、价值观混乱,使得这个世界变得污浊不堪。而死者世界是一个温暖、善良、人人平等的世界。走过去没有仇也没有恨……那便是天堂一样的地方吧!

两个完全相反的世界,让人看到了现实的残酷与苦难,也让人看到了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温暖与美好。既揭示了这个社会的不平等,又给了读者对生活的希望。

读《第七天》有感(篇2)

在朦胧的梦境中迷失,接着逝去,也一并带走他们生前的回忆。这时,人世的那些丑恶全部呈无数倍放大,他们作为旁观者在那儿细细观看,或许在那儿之后,他们才真正的看破世间。

第一天

我为那些因为政府一道命令而拆房,就葬在那一堆废墟之下的无辜冤魂而感到同情与不甘。或许有的人正在被窝里做着美梦的一瞬间就与这个世界隔绝;或许有的人刚下班就眼睁睁地看见挖掘机一点一点地推倒并摧毁着自己的家园;或许有刚放学的小女孩正孤苦伶仃地坐在石板上望着这片废墟心里想着自己父母现在何方,却不知他们早已前往另一个世界。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离开居住多年的温馨的旧居,换成谁都是不好受的。他们对房子更深层的是感情,也许那房子是亲人的寄托,是爱人的呼唤,是童年的怀念与不舍。这些,并不是能用金钱补偿的。

杨飞,他已经死了。在他生前看到的一幕便是他的学生坐在废墟上,等着自家父母。

第二天

当杨飞走进殡仪馆的那一刻,我想他更多的失望:没人为他买墓碑,没人为他穿殓衣,没人为他戴黑纱。他不知道今后他的灵魂与精神上的肉体该何去何从。也许在大火笼罩他的那一刻,他心中也还没定夺,只等烟雾将他离界,无视着好心老板的呼唤。一个人呆呆得看着那份报纸在餐桌前忧伤,等待着火一点一点地将他吞噬。

报纸上的消息便是李青的消息。我不知道杨飞看到这则报道——李青在浴室中自杀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在我看来,他的倾慕对象李青一直是一个不为名利所困的女子。她敢爱敢恨,能如鱼得水的穿行在尔虞我诈的商场之中,却不染一丝颜色。也许这样的女子确实值得令人倾慕。但在李青遇到那个博士之后,终是变了。世人抵挡不了金钱、权利的诱惑。或许是李青的才能被埋没太久了,她需要有人去安抚它,接着去开发它,让它发光发热。博士的甜言蜜语让李青跟随他,却也是这样把她推向了深渊。她是个好姑娘,却也抗拒不了诱惑,这正是世人的悲哀与可怜之处。

第三天

杨飞在火车站出生,也在火车站被遗忘。是一个收入微薄的扳道工收养了他。那位扳道工视他如己出,并且为自己有过一瞬间抛弃他的想法儿自责终身,直到逝去。

当杨飞的亲生母亲回来寻他时,杨飞对他的养父恋恋不舍,再到后来,杨飞离开了他们。抛弃了他父亲给他的优资待遇,抛弃了装扮高贵与优雅的房子,离开了与他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与父母,回到了他的养父——杨金彪身边。尽管他们没有血肉关系,也许,信任与爱更让人觉得心安,他们之间的没有物质的亲情更让人觉得放松。

第四天

杨金彪带着对杨飞思念到了另一个世界。因为在他生命的最后一课还在迷迷糊糊地叫着杨飞的名字,一遍,两遍,三遍……直到他走到那空旷孤寂的原野的尽头。人都会生老病死,杨金彪也不例外,当他得知自己得了癌症时,便下定决心离开杨飞,不让杨飞增加负担。这是体恤,这也是分离,但这隐藏又显露出他来自心底最深层的爱意。李月珍,杨飞的养母,他确实应该悲伤,他那么匆匆地来,又那么匆匆地去,也至使,她悲伤的使他说话的声音像清脆的水滴,每一个字都是落地的水珠,她对杨飞缓慢地说:“日复一日,他在候烧者面前彬彬有礼地执行自己的职责;日复一日,他满怀美好的憧憬,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他就能见你一面。”

第五天

我想象不到有些人的心是什么做的。铁虽硬,但总有被烧熔的时候,可是现在的某些人心似乎比铁还硬,我已实在是想象不出是血肉之心。它已经被欲望腐蚀,被金钱埋葬。人生遇到的困难有大有小,困难是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去对待他,放下她,亦或者接受他,还是为了报复他做出努力?可是这些道理,又有几人能懂?道德与伦理正在被人的自私给淹没。

我希望有这样一个地方:那里人人平等,树叶会向你打招呼,石头会想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亦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亦没有疼痛,没有仇亦没有恨,没有嫉妒亦没有权力之争。那里没有仇恨与悲伤,只有爱在蔓延。或许在那里人们在冥冥之中他们已经心灵相通,语言根本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情感,他们能做的只有四目相视,彼此问候,彼此叹息,彼此相拥。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又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形形色色的人形同陌路,在人海中互相忘却,或是转身相视,或是擦肩而过,而后淡忘。也许就像作者余华所说的:“我们仿佛在这样的现实里,一边是红灯绿酒,一边是断壁残垣。或者说我们置身在一个奇怪的剧院里,同一个舞台上,半边正上演着喜剧,半边正上演着悲剧。”

读《第七天》有感(篇3)

《第七天》读后感600字:余华的作品,主人公死后游荡7天所发生的故事,站在一个全新的角度来阐述日常所见,关于拆迁,爱情,抉择,卖肾,开餐馆,家教,人民矛盾等多个角度为切入点阐述,篇幅不长,但每一个节点都有深思的余地,尤其是最后那句“死无葬身之地”。

一场大火,一场交通事故让很多人丧失了生命,主人公从小被养父养大,虽然有跟亲生父母相认,但那个家里的矛盾深不可解,他选择了陪伴养父,那个为了他一辈子未婚的人,他死后只想见自己的养父一面,一路找寻,一路遇见尸骨未寒,骨肉未脱离的故人,了解了每个鬼的故事,活着的时候聊的不畅快,死后却可以无所顾忌,不被束缚,不被规则牵绊,游荡的这些鬼魂只因没有自己的墓地,便成为野鬼,但他们活的开心,没有任何歧视,公平又像一家人一样,唯一担心的是怕世界上没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死后他与前妻和解了,他理解了餐馆老板的不易,同情被强拆而压死的夫妇,为贫穷的爱情而感动,每个故事都让他懂得了人间珍贵,却再也不能活的坦荡,死的干脆,就连死后的世界都分了阶层,他们讨论的是墓地的位置,自己身上的穿戴,哪怕是没有肉体的骨架都像有血有肉的人类一样摆谱,谈道理。

可以看下作者是如何从另一个角度来描述日常生活,活着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了念头,在失去生命那一刻才能明白何为珍贵,何为真爱。我会为那些贫穷的爱情而可惜,为主人公养父的执着而感动,为父母担心孩子而心疼,为那句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不管活着还是死了都踏实而心动。

喜欢结尾的那句话“死无葬生之地”每个人活着的时候在找寻自己的位置,就连死后都是如此,但是有些人死了,依旧成了孤魂,找不到安息的位置。

读《第七天》有感(篇4)

余华是我颇为喜欢的一个作家,他的创作风格很独特,既有鲁迅似的深邃辛辣,又有钱钟书似的幽默。最早接触到他的作品是高中时看根据他的小说《活着》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后来上大学第一次买小说,就买了一本他的小说集,集中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十八岁出门旅行》《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小说。

距离他创作出长篇小说《兄弟》后的七年,他精心酝酿出了《第七天》这部在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震撼人心的小说。有人说:余华把七年的光阴浓缩为七天来度过,未免也太短暂了!但我个人觉得独具匠心的艺术家总能在短时间的表演中给读者和观众带来一生的思考和触动。

今天下午我大块朵颐的读完了《第七天》,觉得它与之前的作品风格迥然不同,以至于有些评论者认为它很荒唐,并认为它 是余华出道以来最差小说。更有毒舌称此为小说中的《富春山居图》 。别人怎么想,我不管,我个人理解是余华创作出了现实主义的巨作《活着》这部代表他人生高峰的小说后,他一直希望突破自己,找到另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而 《第七天》无疑就是一个新的尝试。它 借助《旧约创世记》开篇的方式,讲述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这个人没有墓地,无法安息,在生与死的边境线上游荡,然后来到一个名叫死无葬身之地的地方,那里聚集了很多没有墓地的死者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我的理解是人生是孤独的,死后也是孤独的,但死后当孤独与孤独相遇,大家围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而且人人平等时,那便是永生!

《第七天》是一部充满哲理的小说,同时也是生活在此在世界芸芸众生的图像。余华以其精湛的艺术构思和驾驭陌生化语言的能力将近十年来中国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浓缩在这篇小说中,极像一个冷静而又客观的旁观者在揭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他写的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平行空间里发生的故事 ,而是直面生活,如拆迁、墓地涨价、女强人的孤独与爱情、 死婴、卖肾、iPhone4s、理发店 洗头工凄美的爱情 、 火灾、车祸 , 枉死的 袖管上戴着黑纱 的老人。仿佛我们置身于一个绝望的境地,生是无望,死后也无望,以致作者 思绪里突然出现 了这样 念头,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它超越了鲁迅在 绝望的同时 不 放弃希望,在绝望中,反抗绝望 并升华为希望的诗句 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这种虚妄,它贯穿于小说的始终,成为小说的主线,唯有死亡才能够消解它。同时也比唐代诗人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泪下的诗句更独孤的绝唱!比莎士比亚生存还是毁灭更具有震撼力的表达 。也即是我读出的 在绝望的荒唐中反升华,在死亡的永恒中得永生的主题!

而这个主题,恰恰说明了余华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随着思考深度的递增,也像其他的作家一样趋向于宗教的怀抱,他的宗教就是他的作品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即它心中的天堂,那里 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树木茂盛,树枝上结满了有核的果子,树叶都是心脏的模样,它们抖动时也是心脏跳动的节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还有一些有肉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 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 它的名字却叫死无葬身之地!而这个地方只有死后才能抵达,多么荒诞,但荒诞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

《第七天》的出版,让我再一次见证了余华作为一个资深作家所具有的创作潜力,他总是与底层老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艺术化的展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表达出他们的心声,这也许这 就是他创造力的源泉!

读《第七天》有感(篇5)

——有些话一旦说出口就会被认定为愤青,没多少人愿意去听,可余华把他装饰成亡灵的交谈,俗套中别具魅力。

其实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不是人间辛酸,而是死人也有一个世界。活着对我们来说很好,辛酸也好,痛苦也罢,都有一份独特的味觉,和值得我们珍惜并拥有的幸福。可死人的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逝去的亲人他们在冥界过着怎样的日子,这不得而知。当第七天到来,杨飞终于无话可说,他的见闻到此结束,最终向命运屈服。这预示着,即使死后,也不一定就是生命的解脱,没有哪个算命先生真的看过猪跑。

作品从亲近到疏远,从模糊到清晰的描述,环环相扣,详略搭配,在这个让你想丢下书本又好奇后面发展的故事里,时刻都用快要来临掩盖不会来临的真相,形成了弃之可惜的独特风味。写这本书就跟周星驰喜剧一样,给人铤而走险的感觉,但俗套中却将要表达的哲理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正是作者笔力的最好体现。当雕刻的世界凋零,死无葬身之地还是愤青的归宿,坚持原则的人似乎就该被潜规则破坏,而他们的子子孙孙似乎又随着坟墓,迎来正义的谴责。尽管作品只有乌云,却预示着一场暴风雨。

看完第四天,我就知道后面余华会讲什么,可我还是去看。因为他叙事和蓄势都很好,新奇带着些沉重的幽默,静悄悄的世界总为酝酿轰动埋下伏笔,看完第七天我才发现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迟早会走。至于我为何要深夜尝试写读后感,我想大概是怕明天会忘记。

作为一个不谙世故却整天幻想连篇的都市写手,我认为我写玄幻更好,在架空的世界总能有更悬念和入心的情节,如果我想告诉世人些悲剧不妨给他们讲个笑话,如果我想捅破些黑暗,不妨模仿水浒传。人内心都是内敛的,委婉的,说话做事都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残酷一面。不要说你开放我直接,开放和直接迟早有底线,而羞涩和避讳将会在那里对侵犯者体无完肤的否决。为了更好的做个问心无愧,而又始终如一的人,尽量不得罪大多数人,我们就要学会讲寓言故事,说另有深意的话,也要学会听寓言故事和深意的话。否则,行走世间不是踽踽独立就是臭名远扬。

读《第七天》有感(篇6)

《第七天》读后感500字:

《第七天》刷新了我对死后的认知,讲述的是男主在死后像孤魂野鬼一样在世间游荡七日,回忆过往人生经历种种,奇特而又普通的人生,家庭亲情、爱情婚姻、生活中偶遇的人的遭遇,算是活在大社会的局部缩影,生前有无处安放的灵魂,死后无葬身之地,虽无葬身之地,但却有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有一群同类共同居住在所谓的“天堂”般的地方。

我理解的死近是于佛家倡导的众生平等,无论富贵贫穷,死后都是入土为安,落叶归根,魂归故里,虽然生的艰难,死后可以安详平静。

余华的小说总有一直现实主义的苍凉感,基调一直都是阴暗、凄惨的,虽然这一篇大基调维持这个标准,但是男主和养父的父子之情充满了温情,有些环节让我热泪盈眶。爱情也曾很纯粹美好,那个女子曾懂得欣赏男主的善良温暖。一个温良的男人值的托付终生,在商业化的金钱社会最终抵不过用金钱和梦想包裹着的“志同道合”的诱惑。

那些熟悉的主题也一一涵盖“危楼事故、拆迁、跳楼、弃婴、卖肾……”道尽生而为人的存活的艰难,不觉得有什么怪诞,余华把这些放入这本小说让我觉得有些诧异,这些太过耳熟能详的社会新闻故事,早已见怪不怪了,写下来反而让我惊异,寻常事不足以如题的感觉。

总需要文字纪录这个时代留给后人来看,也许几十年后的人看这本书可以当成曾经这个时代的纪实性作品吧。

读《第七天》有感(篇7)

余华的《活着》写满了人间的艰辛和无奈,余华的《第七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阅读《第七天》的时候,有一种很好的阅读感受:就是里面所有的人说的话都是真实的,没有虚伪,没有做作。这些人已经死了,它们是灵魂,这种没有做作的对话,让人阅读起来不累,不善言辞的我很向往这样来互相交流。有些话,则给人以想象,更让人看清虚无和浮夸。

比如李青说的一句话,我的朋友们在等我,他们给我准备了盛大的葬礼。,看到这句话时,心灵为之一振:都已经死了,盛大的葬礼能用来干什么?对于已经死去的李青的灵魂又有何用?

许多现实的画面:假意的微笑;须臾的奉承;同一桌酒但关系并不好的各种身躯;火急火燎地赶一个聚会;拿到一张奖状或一个头衔时的忘乎所以……

这些都是虚假的,如同李青说的“他们给我准备了盛大的葬礼”一样,对于一个灵魂来说,毫无意义。

《第七天》写的是一个人死去之后,所见所闻。是以一个死去的人看人间事物的角度,来描写现实生活。人间的人常说,生死事大。是的,生死事大,如果都已经死了,也就放下了所有的包袱,说一些真实的话了。

里面一个灵魂说,“他们说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这么简单的文字,描述了真实的人间事情。及其丰富的语言,却在活人之间传递不了真实情感。说者有所掩盖地说,听者有过滤并猜测地听。丰富的语言又如何?在活人之间也不能完成真正的信息传递。如果彼此信任无我无他,几个字足矣传递。

比如,甲:你有骗我吗?乙:没有。很明确地传递了信息。但在人间,甲会信你个大头鬼。

里面有一句:“宽广的沉默里暗暗涌动着千言万语,那是很多的卑微人生在自我诉说”。很多时候的沉默,并不是我们很智慧。很智慧的沉默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沉默,大多数人选择的沉默,只是人微言轻或是没机会发声的沉默。

活着的时候,有太多的束缚,太多的放不下放不开,把人活的像个奴隶似的。“如果你的世界没有痛苦的害怕,没有尊严的担忧,没有富贵和贫贱,没有暖寒的交替,没有外貌的困扰,没有男女的区分,没有你我之分,没有生死顾虑,你才会离真正的活着越来越近。”

里面的一段:“走过去吧,那里的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他问,那是什么地方,我说,死无葬身之地。”

读《第七天》有感(篇8)

昨天晚上一口气读完了《第七天》。看完了心里有点憋得慌。

想知道一本小说讲什么,不能不了解作者。余华祖籍山东,浙江长大,做过牙医,后弃医从文,北京生活过十几年。擅长构建奇异、怪诞的框架。但他认为这是极力接近真实。

《第七天》也是他构建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亡者的。里面有人们生前的回忆,有墓地者得安息,无墓地者可以永生。有点类似墨西哥电影《寻梦环游记》里亡灵的世界。里面的情节也很紧凑,每个故事靠着巧合的时间串联起来,不至于太突兀,但是连起来看又让人觉得悲凉。

前天十月初一,约等于北方人的清明节。这一天里,人们会到逝去亲人的坟头画个圈,烧些纸钱,让亲人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好些,也希望亲人能保佑这个世界的人生活顺利些。

下班的时候,看见十字路口,好多人都在烧纸钱。大约是新北京人吧,老家的坟头太远,回不去,只好在路口烧些钱,表达一下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