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句子精选

孔子因材施教句子精选。

“闵子骞、仲弓.言语:宰我、季路.文学:子游、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盘点一下你知道的句子?我发现句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表达方式能够表达我的心理和情感,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因材施教句子”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这些句子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孔子因材施教句子(1--17条)

1、这一章,又一次看出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对每一个学生在了解其不同的品质之后,给予不同的教育。这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2、同时,通过这一章孔子对学生有退有进的教育,大家应该对自己进行一番反思,如果属于临事退缩的,就要勇敢一点,做事不够勤奋的就要勤奋一点;

3、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在门外扫地,来了一个客人问他:“你是谁呀?”他很自豪的说:“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说:“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请教你一个问题?”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

4、其作为教学原则被后世儒家学者继承并发扬,求我们的教师在了解和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之后,对症下药,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

5、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还有父兄在,怎么可以听到了立刻就去做?’

6、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7、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8、因材施教应然之意——教育过程公平

9、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这才是孔子导萌弟子成人的初衷。

10、这个故事出自《论语·子罕》,原文?,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1、提倡“因材施教”的隐含前提,实际上是认为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都有成圣成才的潜质。这个教育理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这在那时的教育界是很前卫的;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过时

12、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说:“立即去做吧!”

13、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新华成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别人,多形容教育得法。

14、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15、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当付诸实施吗?斯,此,指合于义理的事。诸,“之乎”的合音。

16、认知规律和情感变化等方面的共性特点与个性差异,创设特色鲜明的优质教育资源,帮助具有不同潜能、克服所短、取得长足进步,达到孔子乐学乐教的境界,也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孔子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能够用比较精炼的语言准确地概括出弟子的特征。

17、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惊呆了。

孔子因材施教句子(18--34条)

18、再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9、拼音:yīncáishījiào

20、闵子骞、仲弓.言语:宰我、季路.文学:子游、措施和方法教育教学.

21、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2、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客人走后,学生迫不及待地问:“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有三季呢?”

23、因材施教的发展效果——人尽其才

24、例子: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

25、在《论语*子罕》中,通过颜渊的话,表现了孔子教书育人循循善诱的高度评价。原文字: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6、中、下三等之分.中人以上的资质,可以告诉他高深的理论;至于中人以下的资质,对他们就不要作过高的要求;但中人以下的人,他们的成就又不一定永远在中人以下,只要努力最后的成就和中人以上的会是一样的.经过这种“人尽其才”的因材施教之后,还要做到“才尽其用”。

27、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者不释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28、孔子生于春秋乱世,当时诸侯征伐,社会动荡,族群残杀,道德沦丧;不同国家族群或个人之间为利益互相争夺厮杀,相互之间矛盾复杂尖锐.孔子居乱思变,牢牢把握“人”这个主体,以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为出发点,着眼于富有思想和情感的人性,构建起了儒家“仁”学思想体系和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

29、反对楼上意见!因材施教最早是由朱熹提出来的,朱熹曾说过: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出处。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但是因材施教这一概念最早由朱熹提出。

30、保守,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胆量过人,做事莽撞,所以我有意限制他一下。”

31、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下三等。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32、翻译:子路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还活着,怎么可以(不先请教他们)听到了就去做呢?”冉有问道:“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

33、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基础——人性

34、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出自《论语》里面的孔子的教育观点。

孔子因材施教句子(35--51条)

35、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人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人者。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

36、孔子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其中既包含了很多基本的教育理论,更有很多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孔子“因才施教”思想的体现了儒家思想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37、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孔子弟子。

38、冉有问‘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立刻就去做吗?’时,您回答‘听到了应该立刻就去做’。我感到迷惑,我大胆地请问这是什么缘故呢?”孔子说:“冉求畏缩不前,所以我鼓励他进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提醒他退让些。”

39、“因材施教”这一术语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的教学方法时提出来的。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成功地把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

40、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41、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42、孔子说:“你没看到刚才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吗?他是蚂蚱,蚂蚱是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冬天,你讲三季他会满意,你讲四季就算和他吵到晚上也讲不通。你吃点亏,磕三个头,无所谓。”这个故事其实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或者面对生活,都极有意义!

43、因材施教是儒家教学的重要原则,其在中国教育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孔子在提出因材施教时暗含着"中庸"的指向,他对"材"的辨识是他施教的前提,其内容也比较灵活,不具有强烈的思想倾向性。

44、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5、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哎,你搞错了,四季!”“三季!”最后两个人争执不下,就决定打赌: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学生磕三个头;如果是三季,学生向客人磕三个头。孔子的弟子心想:“我赢定了。”

46、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九岁。

47、个体差异、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出发,进行有差别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有时侧重发挥学生的长处,有时侧重于弥补学生的短处。

48、孔子在教育学生上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善于用多种方法引导弟子入门,循序渐进,方法灵活,引人入胜,即所谓“循循然善诱人”,使人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从颜回的这段话可以看出,他对孔子的追随和敬仰已经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49、轻率的就要退缩一点凡事再思而后行,如果自己是过于勤奋休息太少的就要注意休息好、注意卫生之道。

50、“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