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汇集15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汇集15篇。

欣赏电影时,我们的大脑正在积极运转。这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看法写下来,用一篇观后感记录下来。观看完电影后,我们对作品的了解可能更加深入了。那么,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同时,写作品名观后感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如果您想更好地了解“金陵十三钗观后感”,请阅读我们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的介绍,相信这篇文章可以为您带来所需的信息!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

看了金陵十三钗的第一感受就是:悲壮、愤怒、特憋屈!看完后,我太气愤了,真实的反应了战争背后的罪恶!

犹记那句:小妹妹你把钱收好姐姐还要拿这钱赎身呢我便泪流满面,好好替姐姐活下去我永远忘不了这14个女人拎着包风情万种的走进教堂的场景有一句话真的好现在的我们没有资格替那些受害者原谅当时的侵略者。

铭记国耻,吾辈自强!我们很幸运没有生长在那个年代,享受的都是先烈用血打下来的江山,哪有什么资格抱怨这个那个,珍惜生活,珍惜当下。

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我是一个动漫爱好者,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动漫大国,小时候我就接触到了日本动漫,并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我的爸爸,在看到我看日本动漫的时候总会说我几句这有什么好看的嘛?那会儿我只当他老了,不懂我们小孩子的乐趣,虽然之后我爸爸也会和我说南京大屠杀时日本有多么讨厌,但那会儿我还什么都不懂,也没了解过关于日本人的那些罪行,只知道是敌国。不过后来慢慢长大了,也慢慢的了解到了日本残酷的作为,也十分痛恨日本,也理解了为什么爸爸在我看动漫时会叹气,虽说有句话是现在的日本和那时候不一样了,日本后辈的人也是无辜的但我们也确实没资格代替死难的中国先辈原谅日本。

我感觉到战争的残酷、无情、卑微、无奈、无助,战争中受到伤害最大的就女人和小孩。她们是最没有能力反抗的群体,也是最无助的,特别是那个女主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特别震撼,为了孩子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希望永远没有战争。

一个民族,躺在地上,做着最卑微的抵抗,为的只是保护那一点点希望。这希望不仅是那些女学生,那些已经死去的士兵,即将死去的女人和即将死去的男人,他们本应都是我们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配评价那些死去的人们,因为我们、父辈、或者祖父辈都只是他们眼中需要他们去死才能保护的孩子。电影里死去的人把希望留给了女学生,现实中三十万白骨把希望留给了我们。

这电影不是为了让我们延续仇恨,也不是让我们去原谅,更不是让我们去讨论剧中人谁应死该活。仇恨的确不应当被延续,我们也没资格说原谅,因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幸福的生活。

过去不可改变,更不能被遗忘。铭记过去,珍惜现在,警示未来。我想就是这电影最大的意义。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2

今天,我又再次重温了这部电影——《金陵十三钗》。

1937男,日军侵占着中国南京,千万条生命死于日军手里,这就是当时的南京大屠杀。《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群刚从日军手里逃出来的女学生来到了教堂,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为神父遗体化妆的美国人约翰·米勒,这时还有十四个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最后为了保护那群女学生,她们梳妆打扮去了日军营地唱歌。

看完了整部电影,让我印象最深刻,最佩服的人就是王墨,这个风尘女子,在最危险的时刻,她勇敢的站了出来,她忘记了她的职业,她忘了她的安危,她忘了她的生死,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在女学生们准备集体自杀的时候,她立刻阻止了她们,同另外十三名女子替女学生们去了日军营地。或许有人说,去日军营地不是送死吗?对,她们就像是去送死。可是为了女学生们的生命,为了新一代的希望,她们也是在所不辞。

南京大屠杀可想而知,战火硝烟,血洒战场,在那个多彩大窗户的教室里,在那个古钟声声的教室里,见证了她们的勇气,她们是英雄!

当我来到了南京,历史的悲愤好像都涌上心头,当导游与我们讲起《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画面中,十三个女子毅然坐上了车,开向了不归路。回到今天,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在这一刻我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

在国歌响起的那一刻,心中就像被沸腾着的热血填满,我们不会忘记大屠杀那一年,1937年;更不会忘记今天属于我们的荣耀。让时间停留在这一刻,永远记住辉煌的这一年,此刻让我们尽情绽放!(大学生范文网 1467.COm.cN)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3

冯导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小说做了部分改编,我个人认为是很好的调整。小说和电影,都非常喜欢。

比如,立场坚定、信仰正义、责任分明的英格曼神甫和副神甫,由一名为之做殡仪服务的人代替,人物矛盾性和多样性的冲突更好的体现。他介入的初衷是为工作,是付出劳动换取酬报的等价交易,在玉墨等风尘女子面前,美色和美酒也是一种类型的享乐的交易。而后,当日军侵入这片在千疮百孔、横尸遍野、人性沦丧的南京城中摇摇欲坠即将坍塌的庇护所,他依然站出来,只能凭借徒劳无力的文明人间交流才适用的口舌,去试图阻止和保护那些少女们。在深深体会到痛苦和无力之后,在生命也受到威胁并且清楚时刻及继续承担的风险之后,他依然甚至更加坚定的奋起对抗。同时,看待妖艳风流的青楼女子们的眼神,也从轻佻的调情变成折服的尊重。爱情,始于心灵对视的尊重和高贵,它可以在生命任何一个瞬间绽放。

以及,小说里战败落单逃生的中国军人更具有现实的真实性,但对于电影,缺少引人热血沸腾的火力,会冰冻观众惩治这帮禽兽的期望。小说里,缺少组织和领导,无法有效沟通,甚至错杀同盟,在饥饿、寒冷和近似眼盲的情况下,他们愚钝的相信日军的骗局,像被赶尸人驱赶着走进屠宰场,行走的尸身将鲜血灌满江水之后,带着窟窿躺下了。凭着本能的嗅觉勉强活下来后,在教堂与日本人的对峙,也只不过是一场被延后的死亡。没有反抗的能力,没有以一当百的机敏和魄力,更没默默守护在教堂外拿自己做诱饵吸引日军与之同归于尽的壮烈……只有憋屈的、隐忍的、无奈的、始终逃不过被折磨被蹂躏被屠宰和含恨而终。电影里需要一点英雄主义的希望,小说里是无法不承认的现实的佝偻。

再如,把配角的老顾、乔治、法比压缩成一个陈乔治出场,他的角色是一枚衔接加固的楔形钉,把女学生、秦淮河女子、假神甫、中国军人、日本人这五部分连接在一起,在最后顶替赴宴时,又作为独立的人格成为一枚亮点。

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给我深深的震撼。在看书之前,又找来电影重温一遍,视觉的震撼冲击和小说更多的细节和想象空间,两者并不冲突,反而以不吻合的两部分拼凑成更完整的体验。我永远忘不掉日军残暴兽性的画面,如果茹毛饮血的虐杀还可以归罪于战争流淌的腐败血腥,那伸向无辜少女们的肮脏魔爪,要编织多么荒唐的借口才能堵上流脓恶臭的人性?更应该说是蜕变的兽性吧。

最后,脑海里长久的回放着金陵的十三钗站成一排,摇曳身姿,浅吟低唱的走过来的画面。她们的美,是历来被大义指责‘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凛然人士忽略掉的。如今,撕去标签式的面罩,更多的人看到面罩下一副副生动的面容和她们身后的故事——活着的复杂的故事,这样的话,她们的灵魂就不会因面孔被抹平而消泯了吧,愿一切受苦的不幸人,安息。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4

故事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

这里的楼歪歪斜斜只剩框架,这里的街巷尘土飞扬尸横遍野,这里的空气充满着硝烟与血腥,流弹穿梭在烟尘之中。这里还有一座教堂,一群正值青春的女孩子,一个洋人神父。还有,一群秦淮河的女人。

她们身负骂名,被世人唾弃,却为了女学生们挺身而出。我想起豆蔻为了小男孩蒲生冒死回去取琴弦,甚至临死前手中还紧紧握着琵琶弦,想起豆蔻对蒲生纯纯的疼爱,想起这些秦淮河的女人们心底的善良,也痛心于豆蔻被侵略者用刺刀留下的触目惊心的伤痕。

长谷川大佐用不带一丝怜悯的口吻要求女孩子们去为他们的庆祝会助兴唱歌,而其实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绝不仅仅是唱歌,女孩子们的宁死不屈让让我担心。南京城已经尸横遍野,这些正值花季的女孩子不害怕吗?“我们替你们去。世人说我们无情,姐妹们就做些有情有义的事,来改改这千古骂名。”这是秦淮河的女人说出的话,也是这部电影中最让我震撼和难忘的话。

送死前夜,她们还是笑着。在身上藏着镜子做成的小刀,笑着说能赚鬼子一个眼珠子。剪去曾经打着卷的漂亮头发,和一个守护着女孩子们的神父养子陈乔治,来到了鬼子的庆功会。

电影并没有交代结局,但这也足够了。这群秦淮河的女人如此美丽,令人仰视。

南京的硝烟还在飘荡,盘旋在南京的上空,盘旋在我们的史书中,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永不消散。它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和平世界,是革命烈士的肉躯和鲜血,也是卑微的秦淮河女人的肉躯和鲜血一点一滴,一砖一瓦的建造出的。赴死前,十二个女人展示着她们的风采,唱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不屈。“秦淮缓缓流啊,盘古到如今,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啊。”

她们带来喧嚣、混乱、醉生梦死,大敌当前,她们还要吃要喝,嬉笑耍闹,卖弄风情。但她们的喧嚣透着生命活力,她们的调笑混杂着人性温暖。她们卑贱,却拯救了十二的女孩的生命。她们用自己薄弱的力量,为和平垒起一道墙。

2037年的西安,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中华民族为什么屹立五千年不倒。我们会铭记历史,感念前人,珍惜现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5

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觉自我就生活在那个硝烟弥漫的南京。我为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为日本军卑鄙、下流的行为而愤怒;我为放弃离开已沦陷的南京的勇敢战士们而感动。我为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质而流泪。此刻,电影里的画面还在我脑海里轮回。

故事发生在1937的南京。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了所有人的噩梦,那里被日本军害的满目苍夷,已经是一片黑暗,统统笼罩在战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尸体纵横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声、枪声随处可闻。在这战火之中有十二个女学生和一个孤儿陈乔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们的脸上有着常人无法体会到的痛苦,有着难以倾诉的苦楚。她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失去了最亲最亲的家人。与此同时,一群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难。那些日本军到处搜捕女学生,对女学生如牲畜般的蹂躏。更可恶的是,日本人竟然还要这些女学生在他们的庆功大典上唱歌,为他们助兴。就在这火烧眉毛之时。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个女学生。在南京的教堂,那个为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为了肩上的一份职责,为了保护那些教堂的女孩子们,能安全离开那个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险,修好了卡车,把她们带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终没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终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们如何,仅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说他们无情,但她们做的的事情却有情有义。可又有几个人有这种情义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正是这种身份卑微的人,献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时,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泪,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么的沉重,脆弱。一个个场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军残害中国人的场面,想起那三十万触目惊心的数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尸体,我就想哭。我真为那些日本军队的军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还为中国的腐败而哭,如果那时的中国强大,日本人敢来欺负我们吗?只要强大了,我们谁也不怕。一个国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决于自我的国家,看你坚不坚强,强不强大。此刻我们的国家强大了,可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国历史上的屈辱。

我们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在我们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那些为革命流过鲜血的革命烈士们……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6

这一次张艺谋与自己以及中国电影的以往完全不同。许多观众都说张艺谋与此前的电影有了超越。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张艺谋有了一种世界性的眼光。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不仅仅还原了普遍的人性,让人性重新回到了现实的大地,回到普通人的心底,还让这普通的人性呈现出耀眼的光芒,足以烛照被战争和灭绝人性的罪恶阴霾笼罩着的黑暗的天空与大地;更重要的是,他将人性上升为一种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精神,烛照着更为广阔的人类现实时空与未来。

老谋子是改革开放后冒出来的最有成就的中国导演,也属于恢复高考的第一代大学生,受过苦,历过难,他的作品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脚印,得到了各年龄段的国人,特别是同时代人——老三届与新三届的认可。老谋子是玩色彩的大家,这次也是,但玩得更自然,让人在不经意间蓦然进入了特定的氛围,让人知道色彩除了传递七彩、丰富视觉感官,竟然可以如此酣畅地表达和宣泄心绪。老谋子曾经的短板——故事性不足的问题,在《金陵十三钗》也有了改进。期盼老谋子不断为国人拍出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大片。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7

商女不知亡国恨,此恨无关风和月。

昨天赶了一天的火车,最长的一趟车六小时。在车上分别看完了一部电影和一本书,都是预期之上的佳作,一扫舟车劳顿的疲乏感。在火车上看完的书,就是《金陵十三钗》原著。这是我看过的严歌苓第一部小说,我是通过各位大导的电影知道她的名字。上星期第二次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后,心想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拿来原著读一下。

慢行的绿皮火车,穿过绿野山庄,驶向我心中的秦淮河畔。我是先看过电影,再读的原著,最后了解的史实。这似乎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因为原著小说对史实已经做了很大程度的改编,而电影又在其之上进行了类型化处理,这让我不断地产生落差感。比如我在原著小说中看到“十三钗救女学生”这一段时,觉得大为不过瘾。这一情节在电影中被处理为高潮部分,极尽视听手法渲染,篇幅接近总片长的四分之一。而原著中只用十页就完成了,也并没有电影中那些感人至深的台词,甚至女学生们没有对妓女们表示感谢,更不要提她们之间的和解。

但当我从另一篇书评中看到历史上当时的真实情况时,便觉得自己要求太多了。说五雷轰顶可能显得有些夸张,但对每一位看过《金陵十三钗》(无论电影还是原著)的人来说,都是有些残酷的。

当时的情境很清楚:妓女们并没有主动站出来替代良家妇女,而是被魏特琳(英格曼神父原型)鼓励,或是要求,甚至有可能被是勒令出列的。而这里的“良家妇女”,根据常识,应该是指普通的未婚或已婚女性。风尘女子从小饱受凌辱,以她们历经沧桑的面孔混在十二三岁的少女队伍里,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同时我们至少也可以推测出,魏特琳奉劝妓女出列去替代良家妇女的手段,再过分也不至于动用武力。因此,魏特琳的劝说最终得以成功,作文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良家妇女对妓女有强烈的鄙视和排斥,认为她们已经“失身”,是肮脏的,没资格与“良家妇女”同站一个队伍;二是妓女本人自惭形秽,自觉无资格混同良家妇女;最后,才有可能是魏特琳的宗教劝说起了效,她或许告诉妓女们:你们为她人牺牲,将来主会赦免你们以前所犯下的不洁之罪,接你们进天堂。

在威逼与利诱之下,妓女们别无选择,踏上了这样一条令她们心碎的地狱之路。她们知道,她们身后被留下来的那些“良家妇女”其实并不感激她们,甚至觉得她们命该如此,或许还为着良家妇女的队伍终于干净了而长舒一口气。

主动献身是“假”,威逼利诱是“真”;女学生是“假”,良家妇女是“真”;情谊真切是“假”,歧视唾弃是“真”。真真假假堆砌出我内心的落差感,重新填入的是所谓真实的人性。反回头去再看电影中妓女们在教堂外的初次登场,迎着战火而来却依旧笑靥如花,美的更像一场泡影。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8

《金陵十三钗》讲述了一个黑暗的年代,一座破碎的城市,一份被点燃又狠狠碾灭的希望。影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以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为背景,真实的再现了南京城的沦陷,六朝古都覆灭,满地横尸。侵略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该剧并没有侧重表达军队官兵如何不顾生死,保家卫国。在那个年代,女性注定是弱势,注定要备受欺辱。在日军屠光全城时,南京城中仅剩的一支残存军队,拼死护住了教堂的女学生,破败的教堂成了女学生唯一的庇护所。

那时兵荒马乱,强行进入教堂寻求庇护那群风尘女子,和女学生之间的相处是怎么都不会和谐的。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她们共同面对一场生死浩劫。产生了各种各样奇妙的感情。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世事,但却不幸地见证了南京城的沦陷,在快乐安宁的日子里经历了不为人知的残酷现实。风尘女子,成熟,妖艳。霸占了女学生的地窖。人心惶惶,她们却依旧在地窖中莺歌燕舞。在世人眼中她们粗俗,低贱。与高贵矜持的女学生,简直是云泥之别。

暂时的宁静被打破。谁都清楚,那场名为庆功会是一条通向阴沉黑暗的不归路。当初教堂顶楼那句“姐姐们替你们说去”,只是挽留女学生不做傻事的借口。但回到地窖后气氛却并不轻松。“窑姐”玉墨的提议有人反驳,但最终这群女人的善良打败了恐惧。“我妈就想让我成个女学生嘞!”剪了学生头,换上朴素的学生服。浓妆艳抹实在是无奈之举。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可以让自己的女儿成为高雅,有学问的女学生。那身学生服上身,女人们像个小女孩般雀跃不停,悲凉又苦涩…那首最后的《秦淮景》透着多少心酸与恐惧呢?

电影结尾只讲述约翰含泪载着女学生逃离南京,并未交代女人们的下场。但谁都心知肚明,当她们代替女学生踏上日本军车的那一刹那,前方等待它她们的是死亡都无法比拟的恐怖。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污秽浑浊的外表下是一颗干净纯善的心。她们手无缚鸡之力,却真正可称勇士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9

昨天星期日,我去观看了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金陵十三钗),这部戏在微博上抵制的很厉害。原本我也想,再没有看的情况下随波逐流的抵制一下拒看。但还是禁不住好奇的诱一惑,想看看到底为什么要抵制它。于是坐进了电一影院,但说句心里话,就冲这部片子骗了我大把的眼泪这个份上,花50元还是值得的。影片有个最大的败笔,就是那半分钟的床戏。把原本很凝重的题材变得有点滑稽。我不反对在凝重的题材里加上一些轻松的元素进去,但把这生编硬造的床上戏给加进去就太有失水准了。以为这半分钟的一床一戏就能把人吸引进电一影院就能制造出票房的奇迹,那也太小看观众的智商了。真不知道张艺谋想什么呢?人家严歌苓的原著里根本就没有这段情节,你张艺谋好色这口,也认为观众都好这口?简直恶心死了,这是这出戏的最大败笔。其次,这出戏很多情节不能细琢磨,都不合逻辑,经不起推敲。虽然不合逻辑但还是很感人,无乱男女老少,我感觉身边的人都流泪了,其实流泪是因为南京大屠一杀的场面实在是触目惊心太残忍了,让人不忍目睹那些人的死法。

影片拍的很凄美,镜头影像都很漂亮,演员演的还不错。而且电一影也确实反映出了日本人的奸恶凶残的嘴脸,也反映出来无论什么样的女人在大是大非上都还能展现出伟大来。当然男人也很伟大!任何人都有伟大勇敢的一面。

我想我的这些评论还算是中肯,这部影片也不像网上评论的那么不堪入目,还是可圈可点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0

这部影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我们祖国女性的残暴和羞辱,以及十四名风尘女子为救十三名女学生的伟大故事。虽然这部影片所呈现的只是电影效果,但是这确实是我们国家抗战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故事。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一群女学生为了不接受日本人的庆功邀请而跑上天台想要自杀,然后那十三位风尘女子说“姐姐们替你们去。”的那一幕。她们知道要是真去了,前面等她们的是什么,但是她们为了保护女学生,毅然地做出了这个决定,其实他们也很害怕,但是她们的“姐姐们替你们去”的声音非常的坚定而有力量,让人十分的安心。

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他为纪念并称颂刘和珍所写的。虽然这些风尘女子手无缚鸡之力,但在我看来“勇士”二字,他们当之无愧。

大胡子美国人一直在做选择。初到教堂时,他看似选择了金钱,其实是为了工作;在酒醉过后,他选择站了出来保护女学生;在朋友出逃时,他选择留下;正是这一次次的选择让他也成为了英雄。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屈辱的历史,要时常保持警惕,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世界上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对于帝国主义国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现在的我们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作为大学生,我们更要铭记历史,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负韶华,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1

电影《金陵十三钗》应该算是今年众多国产电影中的比较优秀的代表了。说优秀,是因为这影片的高投资绝对保证了影片在画面、道具、服装、特效、音乐、演员水准等方面的高质量。加上比较二字,首先是因为敏感的南京题材可以带出国人对这段历史无限的国殇情怀,从商业化的角度说,绝对可以留住一大部分的票房客户。加之之前张导的几部影片的口碑都不慎乐观,在观众已经对张导式的电影产生怀疑甚至厌恶的情况下,这部《十三钗》是不是有点挽回张导面子的目的。其次,作为草根我不敢去揣测张导要拿这部电影去申奥的动机,但从这部片子满口的跑英文,以及好莱坞大片都会有的床戏出现时,不禁让人对他的初衷产生深深的怀疑。最后,对这部电影的衔接和选题上,笔者也有些小小的愚见,将在下面与大家分享。

在个人看来,无论什么样的战争,所带给战争受害者的永远只是伤痛。在战争里,妇女和儿童永远都是战争的受害者,特别是针对被侵略的国家来说。如果以战争中的弱者为主题拍摄一部影片,除了让观众为她们的悲惨命运难过、悲伤、压抑,以及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外,是不是还有别的情绪在心中翻滚呢?我想这也应该是《十三钗》在片头加入了大量国军与日军顽强抗争的镜头的原因,它想宣扬什么,昭然若揭。电影中佟大伟的独自抗战像是那时候中国军队无力的呐喊,但如果人人都像他一样英勇善战,应该也不会有南京城这个悲剧主体出现了吧。残酷的说,这种描写民族之殇的电影,特别是在刻画弱者遭凌辱的部分,应该是最容易操作的。因为历史就在那里,要多残忍的就有多残忍,这样的片段能紧紧拽住观众的心,宣泄情感,衔接剧情。(说到这里,自己也是很难受的,我也是客观言之,允许抨击)。秦淮女舍身救少女这个主题看似充满着探讨人性的部分,但我们仔细想想,人人不是生来平等的吗? 又何来贵贱之分呢?有人会说,在中国社会妓女就是被歧视的,就算是这样,墨玉她们一行人做的这件事情,也并不是网上有些人所说的自我救赎而应是一种自我证明,这种自我证明,带着悲剧的牺牲味道,也叹出了这类女性内心的无奈。如果这部分能加更多片段刻画的话,我想应该会有更精彩的效果,所传达出的意义应该会比现在的平铺直叙好的多。在影片中,张导用大量的胶片描写了秦淮女的娇媚,和最后在赴宴前的准备工作。还加了多余的床戏,显得香艳和过分煽情。个人觉得John和墨玉的感情,如果只是点到为止,应该会有更不一般的效果。也许能使墨玉临别时的眼泪更多些咸涩的味道吧。豆婉为了浦生回妓院拿琵琶玄和另一个秦淮女去拿耳环那段,总觉得有些牵强。豆婉就算不想保护自己,也应该为浦生保护好自己呀,一首曲子,没了琵琶也能唱,只要活着。只要活着,再漂亮的耳环也都能带上呀。因此送了命,很不值。能说她们对当时的危机程度没有判断力吗?再或者说,如果浦生和豆婉是情侣关系,会更说得过去一点?不再深说下去,我能做的只能为片中的这两位女性默哀。

个人认为电影版的《金陵十三钗》是通过运用四个视角来叙述全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2

李安的《卧虎藏龙》给中国的导演们挖了个坑,都以为以西方的视角去展现中国故事更容易得到认同,更容易得奖,争先恐后往里跳,其结果是中国外国都不买账,一个个死得好惨。

一部好的电影绝不只是让人哭了笑了那么简单,还要有比情绪宣泄更深刻的内涵,能唤起观众的价值判断,运用自己的经验与电影中的人物进行反思和对比。广义地讲,观众们的每一次观影体验,所得到的结果其实与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人物无关,只是进行了一次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任何人在观后都会很直观简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或好或坏。

当然,不同的教育背景,生活经历、民族信仰也许会影响某一个人对某一部电影的具体评判,但并不会影响到总体,因为全人类有着一个共同的标准,即普世价值的衡量。自推翻巴列维国王之后,伊朗变成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政教合一在文化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意识形态的严格控制,但即便是这样,伊朗的导演们也还是能拍出一些得到全世界认同的电影来,比如说《白气球》《小鞋子》之类,原因无它,就是展示了人性,用电影讲述了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我曾说过,自《秋菊打官司》之后,张导演似乎越来越不会讲故事了。当时有几个张的同学在场,都说他要是不会讲故事,中国谁还会讲故事?张、陈是导演中的老大,而他们的同学在影视界也是个个如日中天,自然听不进这样的批评。

我所说的讲故事,其实就是基本功,就是素材的取舍和切入的角度,在技术上与剪辑相关,在创作上与主观意识相关。张导演在画面营造上堪称大师,但是讲故事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弱项。在这方面,日本的黑泽明是个高手,他能把一个事件的台前幕后用镜头交待得条理分明。

观看《金陵十三钗》,张氏风格一以贯之,营造画面不惜工本,战争炮火渲染得像焰火晚会。尤其是十三钗们身上那曲线毕露精致华美的旗袍,对男性观众是一种暧昧的暗示,跳脱于残酷故事背景之外,不能不说是气氛渲染的败笔。再对比斯皮尔伯格对《辛德勒名单》的黑白处理,以及那个小女孩红衣的出现对观众感官与心灵的冲击,高下立判。

对于贝尔这个演员,说不上喜欢或不喜欢。他所饰演的那个人物,比起小说,因电影的形式所限被压缩了不少,显得不够丰满。他的表演,总体上中规中矩,但给我的感觉还有些游离于中国演员之外,或许这就是文化的差异。

相比于《三枪》那样的庸俗电影,张导演的这部《金陵十三钗》有了明显的变化,有评论称是回归了水准。但是在艺术上,至少在艺术观念上,张导演还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突破。文艺作品,说到底都是制作者自身素养的客观反映,大作品需要大胸怀和大人格,需要更高的人文视点和人文关照。题材可以讨巧,技术也可以讨巧,但也只限于一时一事,不可能获得永恒。

写到这里,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近三十年来,中国有几部好电影?细想了一下,我认为有三部。一部是张导演的《红高粱》,尽管不乏粗糙,但拍得荡气回肠,充满了象征意义;再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细腻深刻地诠释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能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反思;第三部是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哀而不颓,歌颂人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

至于这部电影能不能获得奥斯卡,实话实说,真有点玄。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3

说实话,如果不是组织的话我是不愿看这部电影的。害怕会太悲壮而不住嚎啕大哭。果然不出我所料,电影开场才十分钟我就已经眼眶湿润了。其实我很害怕写这次的观后感,我怕我的文学功底无法将这部电影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更无法将电影中各种伟大的人物表现出来。

《金陵十三钗》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不得不说是张艺谋又一部恢弘又催人泪下的经典战争史诗电影。电影是以一位女学生的回忆为线索,讲述了期间在一个发生的惨事。影片一开始是一段南京话的旁白,一时让人重回了现场。接着是中队和日本人的坦克大战,坦白说,在“神”在大楼里和子同归于尽的时候,我哭了。最后约翰和女学生的出现,然后逃进天主避难,接着是14个女子的进入,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压抑的气息。

在天主里,女学生单纯、善良、,她们不谙,但却不幸地了南京的沦陷,在本该快乐飞翔的日子里经历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现实。在天主里,风尘女子、放荡、妖艳,她们出于无奈,却不得不以的角度让自己的这场灾难中幸免于难,然而最后她们还是选择了她们。在天主里,乔治善良、、责任,他甘于奉献,时刻着和女学生们,这是他对老神父的承诺,最后献出了自己。约翰,我更愿意叫他神父,帅气、友好、善良,他不畏,在异国他乡他愿意用性命来女学生。

电影的结局是悲哀的,尽管女学生们逃出了南京城,但是十三钗的命运却映射了那个时期整个南京底层的女人的命运。她们遭受,被人唾弃,每天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在很多人看来,她们是不值得被同情的。但是在人情面前,她们一样需要关切,她们同样懂得珍惜。尽管她们曾和女学生斗嘴、吵架,但在危头她们却愿意代替女学生前往日军的庆功宴,尽管她们知道前方等待她们的会是什么,她们仍然义无反顾。是这群眼中的“窑姐”用生命告诉“商女亦知恨”,是她们用鲜血在姑苏城畔谱写了《秦淮景》这首壮丽乐章。

看完整部电影,我为很多场景所。其实看到一半时我曾想放弃观看,因为太,太。但是我想到当年期间人们就是经历这些痛苦存活下来的,想到她们都如此坚强,我更加应该正视历史,铭记历史,不让悲惨再次发生。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4

貌似有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不算高,原因多是归咎于,十三钗对十几个女学生的救赎,是建立在自认为自己的命贱,虽然女学生不齿她们,但窑姐还是主动用自己的悲惨、“肮脏”的生命换取更“高贵”、“纯洁”的生命延续,作者似乎在讴歌这样的舍己精神。

本书的时代背景确实加分不少,但我更关注的是作者描述下南京沦陷的这七天里,人性的暗。日本鬼子的残暴和兽性是作者深入描写的方面,其次是国民党高层的弃城政策,和国军内部的逃守两方的对峙,以及投降后的杂牌军的麻木和任人宰割。我认为有一类人是被作者忽视的,而且对剧情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就是汉奸,包括汉奸翻译和汉奸收尸队员。这本书可以引发中国人深刻的反思。

如果政府当局没有错判形势从南京撤离;军队没有涣散士气、麻木不仁、任人宰割;百姓都有家国意识,不做亡国奴;没有那么多卖国贼、狗汉奸,中国的命运会否大不相同?自古以来中国都是领先世界的,到了封建巅峰的明朝以后,中国已经落后于列强。

技术劣势并不是关键因素,是人的思想出现了落后,上至统治者,下至黎民百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愿这种自上而下的麻木不复存在,愿中国富足自强,中华民族永续绵延!

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篇15

截止目前,国内耗资最大(六个亿)、高薪(三千万美金)聘请好莱坞一流男演员为主角(《蝙蝠侠》男主角克里斯蒂安。贝尔)、制作团队最优良(集数国优良影视技术团队)、宣传力度最广泛、张艺谋自称最有故事深度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公映一周即回收三亿票房,并有进军欧美电影节市场之野心。

如此巨大投资与宣传的吸引,本人却在公映不足一个月时,就免费在网上看到了高清晰完整影片。

说实话,对于《金陵十三钗》的电影技术场景、战争效果、背景音乐、演员表演等电影手法与技巧,本人顶礼膜拜。可对于故事情节与主题思想,本人却不能与张大导演苟同。

《金陵十三钗》紧紧围绕“南京大屠杀”中,为拯救十几名教会女学生而展开的故事。国军残余士兵,为拯救被日军追逐的女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让女学生们逃进了战场上唯一残存的外籍教堂;美国殡葬人士约翰。米勒(贝尔饰演),为阻止追逐进教堂对女生施行暴行的日军士兵,假扮神父,正气凛然,惨遭毒打;最后的国军英雄李教官(佟大为饰演),为分散教堂里日军的兽行,一人对付几十个日军,直到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一群逃难躲进教堂的秦淮青楼妓女,目睹女学生们为保护她们而引开日军注意力而惨遭欺凌,在看到女学生们为了不再遭受欺侮而准备群众跳楼自杀的时候,在头牌妓女玉墨(倪妮饰演)的提议下,顶替女学生们前去“赴日军庆功宴”;理解神父遗愿保护女生们的陈乔治(黄天元饰演),在最后差一名额(因有两名妓女之前死于日军之手)的紧要关头,男扮女妆顶替女生前赴死亡之邀;女生书娟(张歆怡饰演)的父亲(曹可凡饰演)为了能让女儿离开血腥的南京,不惜倾家荡产并遭受亲生女儿的歧视,假作汉奸在日军中周旋,最后时刻没有暴露妓女顶替女生的真相,恍惚中也惨遭日军枪杀;最后,假神父约翰最后成功把十三名女学生用自己修理好的卡车送出了南京。

整个电影的场景真实性再现,让观众是在精神极度压抑中看完的。从而,也让观众对那场人为灾难怀有极其沉痛的深思。更让观众对战争中人性的认识得到一种别样的感知。

但是,剧情场景的真实掩盖不了故事情节的虚假。首先,南京大屠杀时外国人的“安全区”都没有安全可言,何况一个小小的教堂。个性是日军士兵已经对教堂侵犯,并遭受了“一个人的重创(李教官的打击)”之后,更不可能有日军军官假惺惺的致歉。其次,清纯女学生与堕落妓女之间的矛盾开始是水火不容,格格不入,之后却能和平共处,相互救赎,令人难于信服。再次,人的天性“大难临头各自飞”,却被《金陵十三钗》演绎成了“大难来临,舍命救他人”的壮举,这能让人坚信吗?!虽然这样的主题是就应提倡,也务必提倡的,可体此刻对社会、对人生都“看破”的妓女们身上就更难以让人信服!

《金陵十三钗》最大的败笔是没有交待清楚妓女们顶替女学生们“赴日军庆功宴”的最后场景。她们的结局最终如何成了一个让观众自己去思考,也是画外音里书娟的“迷”,更让观众产生这真是个“壮举吗?”的疑问。已经花费六个亿,难道就舍不得多点场景让观众感受到妓女们“真实的悲壮”?!从而让观众更多坚信她们的“伟大”?

好的电影务必具备三大条件:一是故事真实感人,二是场景艺术逼真,三是主题正派具有广泛社会教育好处。而《金陵十三钗》欠缺的正是第一条,故而,本人觉得《金陵十三钗》算不上好的电影,也不具备进军奥斯卡的条件。但是,《金陵十三钗》比起张艺谋前几年的纯娱乐“商业大片”来已有很大进步,个性是他又一次推出的这新一批第一次上银幕的年轻演员就给观众留下了十分震憾的深刻印象。期望张导再接再厉,能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