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观后感精选

月球观后感精选。

引用您的要求工作总结之家为您汇集了一篇“月球观后感”,你是否正为写观后感而发愁呢?全身心的投入到影视作品里,能使人受益匪浅,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 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观后感的优劣,在阅读后还请您收藏本网页网址!

月球观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名字叫做《从地球到月球》。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群退伍军人无所事事。于是,他们突发奇想在当时那个没有火箭的年代,用大发射弹到月球上去。这个消息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在退伍军人的坚持下,他们筹集了四百万美元的巨额经费,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而就在准备制造弹时候,一位法国学者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关注。他希望能够制作一个空心弹,自己在空心弹里飞往月球。最终,这名法国学者陪同两名退伍军人一同被打上天空。经过天文望远镜的观察他们擦着月球的表面飞过,被月球的引力吸引。天文局当天宣布,如果月球的.引力大,有可能会成功到达目的地月球。但是如果没有到达月球,他们的尝试只会给太阳系添加一颗新星。这个结果可真是出人意料。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登上“月球”。

月球观后感 篇2

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书本本都是绝世佳作,前几天,我刚看完凡尔纳的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老妈又送我了另一本家喻户晓的书:《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属于凡尔纳小说中的一种:在未知世界里遨游的。还有一种是属于在已知世界里漫游的,代表作品是《神秘岛》。这本《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主要讲述了一群生活在1865年战火纷飞的美国的大炮发明家,因为南北战争结束而无所事事。既然无法向地球开炮,那就向地球之外的地方开炮呗!果然,这一充满丰富想象力的办法被他们的主席——冷静的.天才大炮发明家巴比康提出了。最后,由于一个叫米歇尔·阿尔当的法国人的加入,使得整个计划天翻地覆,由原来的“炮弹发射”改为了“炮弹车厢”,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我读完这本书,十分佩服凡尔纳的想象力,在一个多世纪的预言,如今却变为事实,真是让人佩服。还有凡尔纳对书中一个人物的刻意描写:J·T·马其顿,虽然这位可敬的大炮俱乐部秘书身残,但他的意志仍然健在,他以一种大大咧咧的语言,冒冒失失的动作贯穿整个故事,给予人们一丝幽默。

月球观后感 篇3

《全不知游月球》讲述了全不知和小面包进入火箭,一步小心按了发射键去到月球,在那里发生了一些有趣的精彩的故事。

小面包在火箭里不睡觉,到处乱按电按钮,才把火箭启动发射去了月球,他还把火箭里能够吃一年的食物,只用了四天半吃完了。小面包是个贪吃的小矮子,又总闯祸,这和我有点像。

而全不知是乐于助人的,他很善良,总为别人着想。听到小面包说不会有人带他去月球,全不知就偷偷带小面包进去火箭等发射。在月球上,全不知认识了新朋友小山羊,为了给小山羊凑钱治病,全不知还去当了狗保姆,最后小山羊的病好了。

书里描写的月球富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横行霸道。富人怕全不知他们成立的大型植物公司赚钱,对月球人说他们公司都是假的,把全不知公司搞破产了。月球富人还嘲笑地球人,对月球人说地球人没有头发,脸上就一只眼睛,有腮和鳍,在水里生活。小面包听到这些言论,想说地球人其实和月球人长得一样啊,但是他不敢讲,他怕被警察抓了,因为警察都听富人说的话。

《全不知游月球》的作者一定是希望人们都不用听富人的指挥,可以自由自在地,真真实实地生活。而我们要像全不知那样,做个乐于助人的人。

月球观后感 篇4

探秘月球——《环绕月球》读后感500字:在一个平静的下午,我在新华书店中无意中看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我将它从书架上拿了下来,封面上“环绕月球”四个烫金大字,立马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将它从书店中赎了回来。

回到家,我立马打开书,书的第一页上写着作者的简介:儒勒·凡尔纳,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著有科幻三部曲《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和《海底两万里》。本书主要讲述了芭比康、米歇尔和倪旭儿三人乘坐大炮俱乐部的炮弹飞往月球探险,中途虽未能登陆月球,但最终平安地回到地球的故事。

本书中三人原本可以在月球上着陆,但因遇到了一颗火流星,而错过了月球,造成了遗憾,这一度使得三人预感到可能无法回到地球。在这一情节中,他们三人面对的是氧气耗尽而死,他们想过自杀,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地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有幸目睹了月球背面的真容。

读完后我感悟到,要像他们三人一样不放弃希望,而且还有可能有意外的收获,他们坚持希望,永不言弃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本书的价值是在于它预言了人类的第一次登月,作者凡尔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探月之旅,将其中的人物情节描写得淋漓尽致,读完本书后我感悟到了永不言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要努力学习并传承这种精神。

月球观后感 篇5

《月球之谜》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关于月球的一些谜题,写了四个部分,一,关于月球的遐想,人们曾经想象月球上会有什么东西,月球从哪来,等等,对一些问题展开遐想;二,月球的表面,当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发现了表面并不美丽;三,关于月球上的实验,人们用月球上的尘土做了许多实验,发现了月球和地球的许多不同之处;四,月球之谜,从月球上带来的石头比地球上的年龄大的多,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有许多谜题还没有解开,人类还将继续探索。

读了这篇文章,我希望科学家能早日解开这些难题,我也知道一点关于月球的知识,在月球上,因为没有地心引力的关系,所以,一上月球就会失重,将物品放在月球上会轻许多,水不会往下流,人在月球上轻轻一跳能达到两三米,使劲一跳能跳六七米呢,目前,人可能会一到月球就会长高许多,我希望科学家能发现许多关于月球的知识,让我也更多地了解月球。

月球观后感 篇6

人必有情,而后生活

——电影《独行月球》观后感

农历七月十六,天气晴朗,一轮明亮的圆月孤悬夜空。

灯红酒绿的都市夜生活,道路上是川流不息的车辆行人,烧烤摊上推杯换盏的欢声笑语,远处传来广场舞嘈杂的歌声,两个赤膊工人在艰难地挖坑栽广告牌……大家都很忙碌,忙碌到都没人注意到今晚的月色怡人。

之所以注意到月亮,大概跟我刚在电影院看了《独行月球》有关。一部被定义为科幻喜剧的电影,科幻在于太空、航天、月球、末日灾难、高科技等元素,喜剧则是因为沈马组合联袂主演、笑点频出,然而不难发现其实贯穿影片始终的不过一个情字。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是一个经久不息、常说常新的文艺主题。当然,也不必将它想的太过狭隘,男女之间的爱情只是一小部分,人们之间相处的感情,人对于山水自然、鸟兽鱼虫、花草树木的感情等等,都属于情的范畴。自古以来,人们便不吝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情感,文学作品中尤以诗词为甚,如“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断肠”等等。

回到电影,最明显的一条感情线是沈腾饰演的独孤月对马丽饰演的马蓝星,从一见倾心到忠贞不渝再到以身殉情。由于应聘月盾计划工程师的名额已满,本打算放弃的独孤月因为遇到马蓝星而转身当了一名维修工,在月球基地工作的八年时间没有合适机会表达,阴差阳错的独行月球又造成地月两隔,但他始终没有变过心,最后好不容易有机会重返地球,独孤月却做出了撞击π+小行星的选择,原因除了保护地球、保护人类不受灭顶之灾之外,对马蓝星的感情也不容忽视。有一个细节,马蓝星后来坦言当初从月球撤离时自己从舷窗看到独孤月朝着火箭奔来,但是时间紧急所以没有救他,如此理性决绝,是出于两害相权取其轻的考虑,不能说马蓝星冷酷无情,人不能被一种感情左右。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可能并非全部美好,它只是自带一种伟大的力量,支撑着每一个奋不顾身的有情人。

影片中有一个不可少的笑点,就是贪吃、暴躁的金刚鼠。同样是被遗忘在太空,独孤月和刚子之间从起初的人鼠大战发展到最后的患难与共,诠释了人与动物长时间相处产生的感情。当生命受到威胁的紧急情况下,人会不会牺牲动物来保全自己?一次中途返程救刚子,一次送刚子回地球而自己去撞击π+,独孤月做出了他的选择,不一定对,但肯定无悔。不得不感叹时间真是一剂良药,可以冲淡痛苦,也可以培养感情。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月盾计划失败后,幸存的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不仅是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不适宜生存,更严重的是消极、抑郁、无助的阴霾不断扩散笼罩着人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少了希望,为了鼓励幸存的人们坚持下去,独孤月被塑造成一个英雄,并通过直播他在月球上的生活来转移人们对于糟糕处境的恐惧。

同样的当独孤月准备在月球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地球上的一次紧急救援将他从悬崖边拉了回来。自己给不了的希望别人可以给,困境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感情支持弥足珍贵,活在这个世上,就是这些平凡人之间的朴素情感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我见地球多妩媚,料地球见我应如是。”这应该是独孤月独行月球期间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诗吧!这次地球没有流浪,而是被保护起来了,对于我们这个唯一的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好它责无旁贷、义无反顾。现实不需要我们舍身去撞击小行星,不浪费资源、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就是不小的贡献。

影片故事落幕,生活还在继续。在电影带给我们欢乐时光的同时,但愿还能拨动我们内心深处柔软的情弦,从中有所收获与感悟,来更从容有情地面对生活。(杨易之2022年8月16日)

月球观后感 篇7

沈腾马丽最新上映的电影《独行月球》,单看预告最让人非常期待。小编从小也是看着沈叔叔和马丽的小品长大的,最早熟知沈腾是在春晚小品谐音梗“天真无邪”,更早认识的是马丽,和何炅一起搭档的《超幸福鞋垫》让人捧腹大笑。后来他们合作的《夏洛特烦恼》一举在全国乃至世界打响了知名度。

小编近日刚刷完电影。总结一句话:笑到飞起,结局有点BE。电影讲述沈腾饰演的独孤月,为追求马丽饰演的马兰星而委身担任登月计划的维修工,后因被落在月球上,和实验室一只可猛可萌名为“刚子”的袋鼠相爱相杀,最后为了拯救全人类而和即将撞向地球的“π+”陨石粉身碎骨的BE结局。

影片刚开始笑点很密集,无论是独孤月戴着耳机闭着眼睛深情为梦中情人马兰星写情书,而窗外是大部队撤离月球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或是解说独孤月在月球上的生活,附带了《夏洛特烦恼》的谐音梗“下落特烦恼”,亦又是黄子韬的秃头造型。影片中独孤月和马兰星同时出现的镜头很少,基本通过剪辑同屏。另外,里面的插曲也十分巧妙,有李玟《你留下的爱》、腾格尔《黄河的水干了》、Coldplay《AHeadFullofDreams》、《回家之路》、《FlyMetoTheMoon》以及金志文的《月亮不走我不走》等等。

还有一个细节觉得太扯了,地球上的人类为了让独孤月重拾信心,纷纷亮起了家里的手电筒和大功率灯光照明,身处月球的独孤月看见了地球上亮起的灯光连成了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请问多大功率的灯可以让月球看见?如果按喜剧,还能勉强接受。

最后结局是BE的,独孤月携天空之锤一起永埋宇宙。小编竟然还期待编剧会用什么方法起死回生,幸好没有吧,虽然会很开心,但更感觉也太扯啦!

小编算是心满意足的走出影院了。各位小伙伴去看了么?

GZ85.cOm延伸阅读

月球观后感实用


关于作品名观后感该如何写,实际上有很多要点需要考虑。当我们观看完一部作品后,内心常常会有很多感慨和思考,这时候,我们需要用文字将这些表达出来。写观后感时,切忌泛泛而谈,需要确定写作的切入点,注重深度思考自己的认知,从而写出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可以参考网络上一篇非常棒的“月球观后感”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月球观后感 篇1

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是在距今45亿年间受太空中的星体撞击而成的,但是这些环形山至今并没有受到很大侵蚀和改变,它们几十亿年都没有梳洗打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月球的地质活动并不十分频繁,所以不会像地球上的地震、火山爆发及造山运动那样对地表形成强烈的破坏;另一个原因则是由于没有大气,因而也就不会有风或者雨,而这些也对月球表面形成冲蚀。如此说来,它既没有内在活力,也没有外界的干扰,是一个美丽而又安静的星体。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是夫妻关系、是母女关系、亦或是姐妹关系?

月球捕获说认为,月球是地球抢回来的“压寨夫人”。地球与月球由于地月轨道的变化,在1个~10个地球半径范围内,外来的月球在飞过时被地球的强大引力所捕获,最终成为地球的卫星。

月球的共振潮汐分裂说坚持月球是地球的“亲生女儿”:地球初始成熔融态,由于潮汐共振,使在赤道面上的一部分熔体分离,在地球高速自转情况下被甩了出去,冷凝后形成月球,这种假说被形象的比喻为“母女说”。

而月球双星说则坚信月球与地球是姐妹关系。它们是在太阳星云凝聚过程中同时形成了地球和月球。这种假说被比喻为“姐妹说”。

大碰撞分裂说也称“入侵者”说,认为在45亿年前,太阳系形成后,一颗类似火星的岩石撞击地球,大星岩石碎片和尘埃被甩到地球周围轨道之内,地球遭到了骨肉分离之痛。从地球上分离出去的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互相碰撞和聚拢而形成了今天的月亮,月亮身体轻盈,受地球的吸引,就变成了与地球形影不离的忠实追随者。

美国有一个名叫阿比恩的狂人,他计算只要向月球上发射三颗氢弹,这个月求就可以永远的从我们眼前消失。阿比嗯建议一出,引起世界的哗然。一些科学家分析,如果真的炸掉了月球,地球必定大祸临头。月球上无数巨石必然会有一部分砸向地球。一块直径100米左右速度为5千米/秒的巨石,其威力不低于70颗氢弹。而且月球炸开的小尘土,微粒将会分散开来,在第月轨道上形成一个尘环,尘环产生的巨大阴影将使地球上许多地方从此不见天日,温度骤降,地球将重新步入冰河期。

而月球消失后,由于潮汐作用的变化,地球的自转速度会突然变慢。这样一个“急刹车”将造成一场全球性的20级特大飓风,赤道的风速可达80米/秒,很多高层建筑会齐刷刷的向东倾斜,飓风引发的海啸,将会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以雷霆万钧之力吞噬一切。地球上的动物绝大多数经不起“考验”幸免遇难的动物必然会退化成低矮,强壮,并且有外壳保护的怪物。而且更严重的是,倘若真的失去了月球,那么太阳潮汐力就会取代月亮的潮汐力向地球发威。若干年之后,地球的自转时间将会等于公转的时间。届时,地球的半边将是永恒的白天,昼夜不分,万物枯焦;而地球的另一边则永远的沉浸在冰冷的黑暗中,冰天雪地,暗无天日。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知道了月亮的重要性,月亮一起潮汐,晚上为我们照明,带给我们幻想,带给我们心灵的寄托。有许多神话故事都是来自月亮。古人的心中月亮早已成为他们理想中的世界,她虽然没有太阳明亮,但却和太阳一样重要。古人经常拿她欣赏、作诗:“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诗充分突出了对对月亮的好奇,并且有了一种节日叫做“中秋节”。正是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月亮的奥秘,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月亮,从中可以看出没有月亮的人类,将难以生存。

月球观后感 篇2

今天看了《独行月球》,是我喜欢的风格,一部拿捏欢笑与泪水的,不经意间就错过细腻的深度的`影片。

不是影评家,不剧透,更不想哗众取宠,只分享几个触动较大的环节。

一个是整体的故事背景,越来越有大国风采了,继《流浪地球》后,又一部中国人牺牲拯救全世界的题材,甚至不断让我产生与《阿波罗13号》的对比。再有是情节的安排,连贯、紧凑,不断引领着观众被代入到剧情之中。

最打动我的,是小人物,小到不能再小,甚至从人物形象上,也是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对应高大全的:矮小缺的主角。

从故事而言,不禁也让我想起了我们经历的两次疫情,一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复杂。除了有大人物的引领,但防控的成与不成,关键还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大众的配合。

可以说,电影中的独孤月,一切的出发点,特别是缘起,与国家没有关系,与人类也无瓜葛,他的一切,就是为了马蓝星。就像我们,我们在电视里,在讲台上,会说为了任何,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最牵挂和在乎的,就是我们晚上搂着我们胳膊的孩子,家里等着我们常回家看看的父母老人,还有为我们甚至毫无道理便打抱不平的挚爱亲人。

影片的人物心理,真实,很真实,也很符合现在的发展形势,我们喜欢英雄,我们敬重英雄,我们也需要英雄,但注定了不会有太多英雄,我们成为英雄也是小概率事件。

但是,影片不断打动我,甚至让我有了第一次走出影院,依旧久久不能释怀的感觉。就是这种对小人物的刻画和描摹。

也许是感同身受,颇有共鸣。独孤月,一个普通到毫无存在感的人、被舍弃的人,却因为大人物没有选择之下,被迫被选中,开始感受被关注,同时,个人虽然身处绝境,但阴差阳错度过了一个完整的懈怠到觉醒的过程,

特别是因为一次误会,以为被关注,重新燃起斗志,并成功破局,但又发现一切徒劳,只是误会,像极了生活中一直保持前行,但又感到毫无希望,只凭满腔自以为是的人们。

最为可悲的是,当他终于彻底要放弃的时候,又好像命运的安排,终于真的被看到,还是一句对他而言,看到的不严肃的调侃,但就是这么一句调侃,让他有了希望,有了方向,走上了依然无所得的为他人牺牲的道路。这也不正是小人物的心理么?为了一个求之不得的有时超出预期的存在感,毅然决然的把自己牺牲了出去。

独孤月,顾名思义,独自一人孤独的在月球上,何尝不是一个被抛弃的人?

但正是这样一个其实有自身专业本领的、被埋没的小人物,终究是一个人扛下了所有,他的目的就是那么简单,只是为了自己一个爱而不得的梦中情人。但,因为他的坚持,他活成了更多小人物的希望。

最终,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小人物,终究只是小人物,即便成为了英雄,也是为了大人物服务。

但这就是人性中的光辉一面,坐在餐厅里,不时看着奔走在各个餐桌之间的服务员,再看看每一桌形形色色的客人,我相信,作为小人物,特别是疫情之下的大多数普通人,都有着自己认为了不起的故事,也是各自至爱亲朋眼中的英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昙花一现,但正因为我们各自承受着现实的打磨,才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而变得不那么坚硬。执笔至此,依旧隐隐的意难平……

伟大的喜剧,都是让人在欢笑中流泪,时刻提醒我们大多数人不要忘记了生活本质,在流泪中欢笑,又是让我们知道苦中作乐,寻找希望,练就一个好心态,这是我们继续走下去的条件。

越到后来,越发孤独,甚至有时候会觉得已经和现在的世界是平行的关系。但,所幸心中还有所爱,也被所爱所爱,走下去,很难,但每次走下去的道理,却又如此简单。

月球观后感 篇3

探秘月球——《环绕月球》读后感500字:在一个平静的下午,我在新华书店中无意中看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书,我将它从书架上拿了下来,封面上“环绕月球”四个烫金大字,立马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我毫不犹豫地将它从书店中赎了回来。

回到家,我立马打开书,书的第一页上写着作者的简介:儒勒·凡尔纳,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著有科幻三部曲《神秘岛》《格兰特船长的女儿》和《海底两万里》。本书主要讲述了芭比康、米歇尔和倪旭儿三人乘坐大炮俱乐部的炮弹飞往月球探险,中途虽未能登陆月球,但最终平安地回到地球的故事。

本书中三人原本可以在月球上着陆,但因遇到了一颗火流星,而错过了月球,造成了遗憾,这一度使得三人预感到可能无法回到地球。在这一情节中,他们三人面对的是氧气耗尽而死,他们想过自杀,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有惊无险地回到了地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还有幸目睹了月球背面的真容。

读完后我感悟到,要像他们三人一样不放弃希望,而且还有可能有意外的收获,他们坚持希望,永不言弃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

本书的价值是在于它预言了人类的第一次登月,作者凡尔纳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的探月之旅,将其中的人物情节描写得淋漓尽致,读完本书后我感悟到了永不言弃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要努力学习并传承这种精神。

月球观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名字叫做《从地球到月球》。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群退伍军人无所事事。于是,他们突发奇想在当时那个没有火箭的年代,用大发射弹到月球上去。这个消息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在退伍军人的坚持下,他们筹集了四百万美元的巨额经费,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而就在准备制造弹时候,一位法国学者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关注。他希望能够制作一个空心弹,自己在空心弹里飞往月球。最终,这名法国学者陪同两名退伍军人一同被打上天空。经过天文望远镜的观察他们擦着月球的表面飞过,被月球的引力吸引。天文局当天宣布,如果月球的.引力大,有可能会成功到达目的地月球。但是如果没有到达月球,他们的尝试只会给太阳系添加一颗新星。这个结果可真是出人意料。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登上“月球”。

月球观后感 篇5

几天前,我无意间在班级的书架上发现了《从地球到月球》这本世界名著,它同我十分爱看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海底两万里》一样,都是由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创作的。翻了几页,我就被这故事情节吸引,于是便把它借回家细细品读。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主席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邀请巴比康,尼克尔一齐乘这颗炮弹到月球探险。三人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乘坐这颗炮弹向月球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成为月球的卫星,无止境的绕月运行。

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包含了丰富,各种各样的.知识,他将这些知识与探险,旅行等结合在一起,让人不会感到乏味,枯燥。在了解知识的同时,他也在本书中告诉了我,要勇于挑战一切未知的困难。不经历风风雨雨怎能看见彩虹?但只要坚持不懈,一定就能成功。

有一次,在做一道奥数题时,我花了半个多小时也未能得出正确答案,正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声音在我脑海里浮现“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于是我便换了一个思维,最终把这道题做出来了。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坚持下去,大概现在那题还不会做吧。

凡尔纳的作品让我懂得了:要勇于挑战未知的困难,同时我也不禁为他的想象力而称赞。

月球观后感 篇6

前两天,妈妈从书店里买了一本《重磅之优秀作文》。拿到手后,我立马翻开吸取里面的甘露。这时,我翻到了一页,一个题目吸引住了我人类再月球上的生活,所以,我立马看了起来。

小作者梦想当一名宇航员,如今,梦想在梦中实现了,他(她)梦见自己做着自己制造的飞船,来到了月球,如今,月球上已经有人类居住。到了之后,月里波特总统带他(她)参观了月球现在的生活。其中,主要靠几根管道:氧气管,提供氧气;食品管,提供各种各样的食品;上街管,可以上街假如流星雨来了怎么办?不怕,新月球有非常结实的保护罩,不怕流星雨。突然,防卫人员说:报告,有一场特大的流星雨要降临。

不是有保护罩吗?

嗵!嗵!嗵!

正巧,小作者醒了。

看到这,我想起我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上面说,科学家想要炸掉地球。我想,如果炸掉的话,人们还能赏月?不能。如果炸掉的话,还能在清早去海边捡贝壳,捉螃蟹吗?不能。如果炸掉的话,人们可能在月球上建设这样的环境?不能。如果我们将它好好的利用,好好的开发,将来一定会有第二个地球。当然,建设这样的环境肯定需要我们,所以说,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有第二个地球。

月球观后感 篇7

寒假了,我正在乱翻爸爸给我买的书,我翻到了一本名叫《到月球上去种地》的书,我好奇的翻到第一页,看了几遍,觉得挺有趣,便带着好奇心看看下一些内容。

看了两天,终于把这本书彻彻底底地看完了,这本书是叶永烈写的。主要讲科学的故事,加入的标准是:自己曾经设计或者是修改过一件火器即可加入。成员们几乎都是残疾人,他们个个精通大炮设计。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大炮、炮弹,而且制造出来的大炮、炮弹都杀伤力极大,精准度超高。每个大炮都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直到有一天,“qiāng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凯恩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要向月球发射一枚炮弹,建立地球和月球的联系。就这样,他们开始制作大炮、一枚空心弹。终于在十二月份建造完毕,并对准月球准备发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发射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主席巴比凯恩的一声令下,炮弹发射了。但是炮弹没有按原计划降落,而是绕着月球转,全世界的人都惊呆了。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有奇思妙想,还要自己亲身实践,这才有收获。

到月球上去种地读后感:“轰”一个炮弹车厢载着三位英雄——巴比康、米歇尔、尼切尔飞向月球,因彗星影响,他们的车厢没有到达月球,只是像卫星般绕着月球转,在经历了种种历险后,他们终于返回地球。这是发生在《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书中的情节。本书讲了美国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为月球之旅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三位主角的月球冒险历程。

书中有一位人物总是能引我哈哈大笑,那便是大炮俱乐部秘书J.T.马斯顿。这位正直的大炮发明家身残志坚,他的出场总是给月球旅行准备工作,增添生气和活力,大大咧咧风趣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总能给读者带来快乐,他的友爱、冒险、积极的精神以幽默风趣的形式贯穿全文。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回味无穷。

如果说吸引我的仅仅是那幽默的人物,大胆的想象,那就错了。小说涉及天文、地理的知识并非凭空想象,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这本书的作者是儒尔凡尔纳,是位法国作家,在十九世纪所写的科幻小说。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都一一印证实现,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如果说凡尔纳没有扎实的文笔,岂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文章;如果说凡尔纳没有相应的科普知识,岂能写出这本科幻小说。

月球观后感 篇8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叫《美丽的月球》的书,它讲述了关于人类对月球的发现、猜想、怎样去月球和去月球探秘,如:月亮不变脸的秘密、月亮不会发光、月球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可以带什么东西上月球、怎么飞往月球、探月热、月球车……

古人想了解月亮,想出了一个个神话故事,那是不切实际的。到了21世纪,我们为了了解月亮,想出了一个个办法去探秘,可见月亮对我们人类的影响有多么深。月球是个不存在风、没有灰尘、没有声音的世界,这些都因为没有空气。这本书把我对月球的不了解依依解开,可却没有讲述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空气,也许这个秘密在未来会解开。不是每次登月都能平安无事的,成功的飞行是很少有的。在登月路程中很容易会没有空气,人类也就不能生存了,在登月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月球存在的许多秘密需要我们去探索,神奇的宇宙中有许多秘密,等待着我们。

月球观后感 篇9

昨晚看了《月球》,看得舒缓又揪心,整部影片格调清淡,只有一个演员,可以算得上是参演人数最少的电影了吧。看开头时都有些瞌睡,但随着剧情的发展,越发觉得头脑清醒。影片与其说是演员的节奏把握能力很强,不如说是导演的功力深厚。全片充斥着科幻的极致色彩,让人佩服编剧的想象力。

影片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克隆人该如何定位,无论是道义上、伦理上,还是情感上和法理上。从道义而言,每一个山姆都要服役三年之久,他们满怀希望回到地球和家人团聚,却在快要服役期满时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症状,不断咳嗽吐血,其实这是所有克隆人自身无法避免的生理缺陷造成的,这意味着他们“到期”了。一个人像商品一样存在到期即被抛弃的命运,怎一个可悲能够概括。

从伦理上说,山姆最后拨通了地球那一端期盼已久的亲人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的女儿,因为制造者人为制造的通信故障,使山姆相信自己的女儿只有几个月大,她同样需要自己的爱——独一无二的父爱。但现实是接电话的女儿已经15岁了,而且她的爸爸——也就是“山姆”的原版也在电话的那一端,这就注定了山姆尴尬的社会定位,他到底算不算女儿的父亲呢?他怀揣了三年的美好感情算是山姆原版的克隆亲情,还是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不值一提呢?是为伦理。

从情感而言,山姆开着月球工程车出了车祸,按照正常程序,他不该在外空间结束自己的命运,那样就给新生代山姆提供了发现并救活他的可能性。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两个山姆碰面了,他们互相指责对方是克隆人,但可悲的是他们全是克隆人,他们的命运是一样一样的,只是一个即将结束,一个刚刚开始。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面对自己的复制体,你该如何接受,是坦然,是兴奋,是无助,还是绝望呢?

最后从法律而言,不能被赋予法律人格是克隆人被世界各国所禁止的主要原因。每一个人活着都需要法律人格的确认,都需要有法律主体地位。正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所以山姆的存在永远只能是一个谎言。不能让山姆与地球取得联系,否则始作俑者的意图就会穿帮,所以山姆程序式地认为,月球信号屏蔽是正常现象,殊不知这是他们的制造者唯一掐断山姆合法地位的技术手段,除此之外再无高明可言。他们要让山姆永远活在希望中,永远活在三年周而复始的永无休止的劳役中,希望只是一种技术手段。

山姆的问题,不在于他的存在,他的希望,而在于他本不该存在。

这就是克隆人的答案。

月球观后感 篇10

很久没有看电影了,刚好明天是结婚四周年,就邀请夫人一起去看《独行月球》。笑点有,泪点也有,但是总感觉很难有以前观看电影地那种沉浸式体验了。这是自己越长大越麻木?还是感官退步了?

现在想想,总觉得哪里不大对,之前问一朋友她看完《独行月球》啥感觉,对方回复说还行,记得带包纸巾。他的男朋友则说前面搞笑的挺好看,后面煽情的觉得就没那么好看了。提前问了别人之后,看的时候总能想起别人的说辞,多多少少会在内心拿来做对比,甚至我在观看时很是认同他男朋友的说法。就整体的先入为主地觉得搞笑好看而忽略了电影煽情部分的升华处理。

整体来说整部电影还是很有看点的,挺好看的。电影中沈腾回忆与马丽初遇的那段,马丽的扮相和以前的不一样,看着清纯而又不失干练。电影讲述的是沈腾扮演的独孤月被落在月球上,最后反而拯救了地球的故事。当然独孤月肯定是牺牲的结局,这个一般都能想到,根据电影的布局,不会让一个拯救了地球的英雄回到地球上的,因为这样反而达不到想要表达的效果。前面搞笑的部分算是沿用了开心麻花一贯的打法,幽默而又有趣。后面部分随着小我、大我,小家、大家、整个人类这样层层的递进,也是符合大众对电影的设想,一般电影走向都这样的吧,可能这就是其中的规律之一?

独孤月是和一只袋鼠一起被落在月球上的,设计刚子(袋鼠的名字)这一角色,是为了更有趣味性?衬托人与动物的相互依存?或者是更加显得独孤月的孤独?目前只是猜到了一些,不知道对不对。其中一个片段是刚子被车给落下了,独孤月在不救它良心过不去,救它也很有可能把自己搭进去的情况下,选择了回头救刚子。独孤月的选择是在我意料之中,这个肯定是会回去救的。但是最后因为救了刚子,反而靠刚子带他出困境这个设定我没猜到。被落在月球了,才知道烟火寻常,每天回到家有人为你亮着灯,这是何其的幸运。后面选择的自我牺牲,挽救全人类这个设定不难想象,算是符合大众审美口味和英雄情节。不过这个升华到整个人类的手法还是很精彩的,不会显得突兀。

以前是单独关注电影情节,最喜欢问的问题是谁是好人谁是反派,现在则是更多思考里面的逻辑,去思考电影本身想传达给观众的一些内容。现在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电影所展示的东西也更加的多元化,但是内在的核心是没有变化的。因为它必须符合相应的规律,也要考虑自己的市场受众和本身的市场定位。然后整个的故事情节的设计与推进,这个应该都有迹可循。这或许是事后诸葛亮,但是电影本身会对你有启发,能为你生活带来一些更好的变化,我觉得他的市场价值、用户价值、交付价值就有了。

在娱乐中学习,多看有意义的电影,符合自己成长的电影,也是学习的部分渠道或者说是方法吧。

[荐]世界杯足球观后感精选


遍观好的影片不亚于博览群书,很多人都是从喜欢开始,然后再慢慢的去接触这部作品,当不同的人在看完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写观后感,“观”是基础,“感”是重点。撰写作品的观后感,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世界杯足球观后感”,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1

窗外树枝沙沙地响,一切都是那样安静,而这却阻挡不了世界杯比赛的继续。

今天晚上的比赛是卡塔尔对战赛内加尔,紧接着一声哨声,比赛打响了,球被塞内加尔先抢到,直接射门,可惜打歪了点。紧接着,塞内加尔发边界球,一脚往门里抽,结果16号中后卫没防住反而还摔了一跤,直接让塞内加尔捡漏,卡塔尔真是给对方送大礼呀,接着,塞内加尔又获得了一次角球,19号一个头球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飞进球门里。随后,卡塔尔发任意球,可惜他们没把握机会,还是让对方给抢了!随后,让我们激动的一幕开始了,17号球员把球带到了球门右侧,来个回传给队友,9号一个头球球进了!这个落点非常劲道!然后又是塞内加尔进了一球。最终比赛以3比1的比分结束了。

这场比赛虽然拉下了帷幕,但是它给我的启发,还是深深地记在脑里,不到最后的一刻,结果还可能会逆转,看到比赛队员们黄豆大的汗珠滴下时,可以想象,他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我们难以体会到的努力和汗水,所以我们要学习他们,做一个坚强,勇敢,积极向上的人。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2

每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又开始了,刚好在假期,这可是自我懂事以来第一次认真的观看。每到有球赛时我们父子齐上阵,摩拳擦掌、看到精彩时不忘高声齐呼,于是客厅就变成我们爷俩的绿茵场了。

几场下来,我只看到白皮肤,金头发的外国球队,唯独不见我们中国球队的身影,忍不住问父亲,咱中国球队去哪儿了,只听爸爸叹了口气,幽幽的说:“儿子,这个足球虽然是全世界的盛宴,可能发源地也和我们中国有关,但我们中国自从两千年前宋朝的高俅退役后,到现在都缓不过气来,我们都习惯了。”我傻傻的盯着爸爸,刚想说点什么,爸爸又说了:“儿子,有空你也上网看看评说,其实好多国家都遇到了这种情况,就像那个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巴乔退了,意大利足球xx年没缓过来;咱们中国不是还有你们吗,只是时间太久而已!”爸爸摸了摸我的头,笑着对我说。是呀,我也在想:我们中国有这么多人,只要我们肯吃苦,好好读书,同时努力强身健体,迟早有一天我们中国人会出现在绿茵场上的,让五星红旗飘扬。

我看着球场上,他们每个人互相合作,努力的制造进球机会;他们的技术是那么的精湛,那么的熟练;他们在赛场上忘我的奔跑,都是我们目不转睛的看点。每当进球时的兴奋,激动时的流泪,开心时的拥抱,捧得大力神杯时的幸福,都深深的触动着我的神经。虽然我们中国是个大国,可有时也有让人心痛的时候,我多么希望我们祖国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挺进世界杯,一洗2000多年的失望,重树国人自信,我爱我的祖国!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3

20xx年11月21日21点,英格兰VS伊朗,6:2。

超长上半场(59分钟),三喵军队进3球。卢克肖助攻贝林厄姆,这位19岁145天的少年,成为世界杯进球的首位00后。

马奎尔头球卸得漂亮,萨卡凌空抽射,时机把握得好。

凯恩强行突破,斯特林拍马赶到,妙踹一脚,球弹射入网。

“南大门”的定位球战术丰富高效,不过也靠对手衬托:主力门将的意外受伤,让“亚洲英格兰队”——伊朗队乱了方寸。

下半场萨卡再进一球,伊朗塔雷米爆射扳回一个,拉什福德刚换上场1分钟,首次触球就接凯恩传球回敬一球,格里利什打进第6球,继续扩大比分优势。

上下半场各进三球,英格兰掀起青春风暴,白色旋风将“三喵”卷成“三狮”。

同时为伊朗队员不唱国歌抵制性别歧视点赞。也为头号射手塔雷米鼓掌,一射一点为伊朗和亚洲足球挽回点面子,毕竟暂时并列射手榜榜首,尽管最后这个点球纯属无中生有,或叫人情世故。

亚洲球队被无情碾压,日、韩是全村最后的希望。下一届的扩军,人为刀殂我为鱼肉,我亚直接被“切切切”,惨不忍睹。

反观教授和小贝,则相当快乐。

看小贝这颜值,怎么也不相信基因在布鲁克林身上,完全没起作用,可惜可惜太可惜。

跑题了,总之我看的这第一场比赛的进球数,恐怕不常有,过瘾又心酸,安!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4

世界杯到昨天所有32只球队已全部亮相,除去夜间2:30的比赛以外,我是每天看两场球赛。几天来,晚上的时间除了看球,几乎什么也没干,连博客也基本没时间上网浏览,可见世界杯的魅力有多大。

到目前为止,世界杯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想象的那么精彩,除了各队的进球数大都不多外,比赛双方的攻守转换,力拼中场的那种胶着状,有时看的我是倍感无聊,连解说员都很无奈地有气无力的做着苍白的叙述。

防守反击是当今足球比赛很多球队采用的战术,在确保防守不失球的前提下,力争快速打对方的反击,这样的战术指导思想并不错,可由此形成的密集防守往往使得对方无计可施,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很注重防守,主动进攻就显得很无力,或者是办法不多,实际进球数的匮乏,直接导致比赛场面的平淡无味。

解说员和评论员也一再讨论,是不是由于比赛时间的原因,使得运动员还没有达到兴奋地状态。

我感觉,还有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地方,比如,比赛的规则方面,就像篮球比赛要规定多长时间必须投篮一样,是否也要研究一下从时间或步骤上给一些限制,鼓励队员更多、更快、更积极地向前、再向前,只有这样才会使足球比赛更具观赏性和刺激性。

如照现在这样的打法发展下去,我想世界杯的魅力将会越来越弱,而球迷的热情也会随着比赛的乏味而削减,当然,这是所有热爱足球,热爱世界杯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

虽说比赛亮点不多,但无论是阿根廷、巴西队的个人技术,还是韩国、日本、朝鲜等队的顽强拼搏精神,都给本届世界杯增色不少。

而世界杯之初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南非球迷所吹的长喇叭(呜呜组啦),铺天盖地,震耳欲聋。再有就是老球星马拉多纳在场边激情澎湃的动作,使人忍俊不禁,给人一种舞台表演的美感!

观看xx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观后感心得篇5

加时赛116分钟伊涅斯塔1:0绝杀荷兰,西班牙用其无比执着的耐心和坚定不移的地面足球,为我们诠释了技术足球与攻势足球的完美结合,让我们领略到了其强大的整体配合与无比坚强的自信。

不要小看传接球配合,不要以为中场来回倒倒脚反复短传没有威胁,这恰恰是一流强队超强控制力的体现:实力一般的球队也会传球配合,但能反复几十次的传接球不丢球,传球成功率几乎没有失误,恐怕没有球队能做的比西班牙队更好。踢过球的朋友都明白,如果你在场上始终抢不到脚下球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沮丧焦急的心情,那是足以让人自愧不如到极点的近乎崩溃的心理。

西班牙就是这样一支让人胆寒的球队,其4-5-1近乎3-6-1(后卫拉莫斯基本就在中场右路游弋)的阵形最大限度的加乘了中场的控球制力,其以哈维为核心的中场体系(伊涅斯塔、哈维-阿隆索、布斯克茨、佩德罗)运转的近乎天衣无缝,加上前锋比利亚不断的回撤拿球,整条后防线(拉莫斯、普约尔、皮克、卡普德维拉)轮流的前插中场寻求配合,整场比赛的节奏与控球权始终被西班牙队牢牢掌控,那么进球赢得比赛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又是一个不眠之夜,我们一起见证了世界杯第八支冠军球队的华丽加冕,一起目睹了欧洲之王登顶世界之巅,令人激动不已。西班牙队华美的表现不仅给本国人带来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全世界球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盛筵。伴随着西班牙队实至名归的捧得大力神杯,第19届南非世界杯的唯美大幕已然缓缓落下,30个日日夜夜,64场风格各异的激烈对决,让我们又一次度过了难以忘怀的一个月,并开始倒数4年后的巴西世界杯的到来,期待着世界足坛再一次的风云际会,再一次的风起云涌,再一次的续写神话。

让我们再一次为西班牙队的夺冠击掌欢呼,不要吝惜我们的赞美之词去爱戴这支新的王者归来的伟大队伍,感谢他们为世界足坛带来了更具观赏性与攻击力的完美足球。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5

足球小将世界杯观后感1

世界杯,全球的盛事,永恒的话题。这场盛宴吸引的是全世界体育爱好者的目光。然而遗憾的是,足球的传统强国都集中在欧洲和南美,而亚洲,无疑是相对弱势的一方。世界杯中,亚洲球队的战绩普遍不佳,这和亚洲整体足球水平较低有关。但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亚洲球员参与了欧洲联赛,亚洲球队的战绩也在稳步提升。其中亚洲杯冠军日本走过的道路,颇具代表性。

1981年,日本漫画期刊《少年JUMP》开始连载一部漫画,名字叫《队长翼》,作者是高桥阳一。这部漫画后来被引进中国,译名《足球小将》。在漫画第一集的内容里,作者直接写出了当时日本对足球的认识:孩子们大多不懂规则,甚至没听说过足球。有一句台词是:“足球明明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为什么日本就开展不起来,真想不通。”说这句话的人是漫画主角大空翼,但是表达的应该是高桥阳一本人的想法。

当年的日本足球,不但在世界上默默无闻,就是在亚洲,也无法列入亚洲足球强国的版图。相反,今天让我们无限纠结的中国足球,当年却是颇有作为。1981年苏永舜执教的球队拿下了科威特和沙特,对新西兰一负一平,这样的战绩在今天看来,可谓辉煌。就是当年,如果不是沙特和新西兰那场具有极大争议的五比零,中国足球出现在世界杯就不必等到二十年后的20xx年了。

一般认为,现代足球运动发源于18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格兰,另一个足球兴盛的地区南美洲,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全面风行。而中国的现代足球运动,同样在20世纪初就被引进,与日本等国的足球相比,可以说中国足球的起点更高。但是对比鲜明的是,即令经历了上述的辉煌,就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整个国家似乎也未掀起足球高潮。其中原因多样,对比长期以来风行火爆的乒乓球等项目,推广相对不足、基础设施有限,无疑是制约足球运动的较大瓶颈,导致足球的参与人数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然而同样在这个当时多数青少年并不懂足球为何物的日本,却似乎因为这部漫画改变了什么。20xx年德国世界杯时日本队的主教练冈田武史曾经说:“在我们之前,大家都喜欢棒球。但就是从我们那时候,足球开始受欢迎了。”1983年,《足球小将》动画化,在东京电视台播出,据统计收视率达到21.2%。这个数字代表什么?做个对比,十年来国内春晚最高的总收视率是20xx年的41.6%,且该收视率属于并机播出的总数。由此可见,《足球小将》基本成为创纪录的收视水平,且该收视纪录在日本国内至今仍未被打破。

究竟日本足球随后的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这部漫画的影响,很难被详细准确地估算,但通过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值得注意的因素。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6

如果比赛时间还能再长点,阿根廷多制造几次点球机会,梅西可能就会不负众望,进一个。但是机会只有一次,这次梅西的运气也差了一点点。之前C罗帽子戏法,让球迷热血沸腾。一直笼罩在光环之下的梅西表现如何?这场比赛结果给了答案。

阿根廷防守还是比较差劲的,出场球员平均年龄是这次最大的,感觉有些青黄不接的征兆,再这样下去,下届世界杯可能要打个问号。

都说梅西是全队的灵魂人物,又要组织好球队,还要拿球接球,又要传球给别人,又要射门要进,体能被无谓消耗更多。队员拿到球第一时间传给梅西,对手上来围追堵截,梅西把球传给队员,队员又回传给梅西,来来回回只是传球,不是踢配合,不是踢战术,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始终看不到围绕梅西传切配合,梅西有口难言啊,只能从“孤胆英雄”沦落为“孤家寡人”。

冰岛这场比赛团队作战很厉害,配合很默契,尤其是门将最后时刻的神奇扑救。(冰岛全国只有35万人,中国三四个体育场就能把冰岛全国装下,都还有座。)

在这里,我点一首凉凉送给梅西,希望他喜欢。希望梅西再接再厉,毕竟世界杯的路还很长,以后希望能创造更好的成绩吧。

世界杯足球观后感 篇7

因为喜欢梅西,所以也看来几场球,看时虽然看不懂但也很激动,我想也许这就是足球的魅力,能让人沸腾起来吧。我看的第一场是巴西对朝鲜,我看到了朝鲜队的身上那种坚持的精神,真是那种虽败犹荣。国足真应该去朝鲜留学去。

第二场我看的是阿根廷对韩国,看了那一场我感觉原来踢球也需要高智慧,阿根廷的足球在我看来踢得都好聪明,好漂亮,好有激情,就像球长在他们的脚下一下,还有那个配合让我想起了足球小子里的小翼!一边看一边想这才叫踢足球呀!

我看的第三场是巴西对葡萄牙,看的我是一肚子火,我是看喜欢巴西的,因为作为一个伪球迷中的伪球迷中的伪球迷巴西对在我看来好像就是足球冠军的感觉,一说足球我就像到巴西,以前出了知道有个罗纳尔多就什么都不知道了,感觉巴西就是无敌的。所以正好有巴西队的比赛那就看吧我的期望是也许会3:0(hehehe!瞎想的如果有人正喜欢葡萄牙的莫怪)可是没想到啊,看了半天0:0失望啊失望!(不过我发现那个C罗好帅哦!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也喜欢C罗帅哥了!)

我看的第四场就是德国对英格兰,在我印象当中英格兰有贝克汉姆(我也就知道他呵呵,当时可是我们所有女同学的梦中情人啊,还记得大家批她老婆的场景,女人看女人啊!何必呢)应该也蛮好厉害的,可是昨天的比赛真的没看出来,到看出德国队还蛮厉害的,动作好灵活哦,控球很好,配合很好,有团队精神。就像昨天8号球员一个人把球带到了球门口,如果换别人很好会等到队员来接应,一个人在没有防守的情况下当然就先自己打门咯,(当然自己打门估计是不会进的我想)可是他就快到门口的时候稍停等了一下,等到了队员接应,进了第三个球,真好!

这就是到今为止我看的几场球了,今天好好像有巴西对智利,应该说是明天,可是要上班,还是不看了,最好阿根廷的比赛都在22:00开始的,最好是能不能19.30分就还是想小组赛一样那就更好了,不然我就一场都看不到了。这既是球迷和伪球迷的区别呀,更别说我这个伪球迷中的伪球迷了!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精选


对你来说,别人的想法你也不一定会接受。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每当观看或者阅读后,老师一般都要求我们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在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精选 ”,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1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关于儿童成长的印度电影,也许影片要诠释的正是每一个孩子都是异常的。看过的人必须又觉得,似乎所表达的又不止这么多。在心理学里,把有自闭症的孩子叫做星星的孩子,就是你看得见他们,却摸不到真正的他们,就像天空的星星一样。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叫伊桑的一个八岁小男孩,他是个有阅读障碍的孩子。在他眼里,课本上的字母都在游来游去。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这些对于成人世界并不那么重要,他们对家庭作业、分数和次序更感兴趣。而伊翔在学校,总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常常受到教师的责罚和爸爸的打骂。仅有妈妈保护他,爱他。

当他惹出的麻烦已经超出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后,他被送到了一家寄宿学校理解“教育指导”。在新学校,一切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愈演愈烈。伊翔必须应对额外的与家庭分离的创伤。

一天,一位新的美术教师尼库巴突如其来,用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了“事情是如何完成”的所有地球上的星星读书笔记规则,让学生自我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学生们都满怀热忱,除了伊翔。尼库巴很快也发现了伊翔并不欢乐,然后他开始了找寻原因。他发现伊翔最主要的问题是不能拼写和阅读,他是一位学习障碍的儿童,尼库巴对伊翔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从而最终帮忙伊翔找回了自我,还有欢乐。

完整的看完这部片子以后,眼泪不明白流了多少次。不仅仅为睿智的教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忙伊桑重新应对生活,应对冷酷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为伊桑而感动和自豪。为他渴望被接纳,勇敢的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好教师而庆幸。

可是在当下的教学环境中,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已经变得如此的狭隘。简单的一张试卷,一份表格就能够确定一个人的本事有多强,智商有多高。而很少有人能耐心的去发现他们身上不一样于其他人的优点。

生活中的孩子形形色色,像伊桑这样的特殊儿童在我们的学校并不多见,但也有一些孩子是在某些方面并不敏感的,导致学习成绩暂时落后。那反思一下自我,我们有像尼库巴教师这样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掌握他们的特点,然后从根本处下手,供给给他们适合成长所需要的特殊条件,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们慢慢成长。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2

《地球上的星星》,一部儿童剧情型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八岁男孩和他所读寄宿学校的美术老师的故事。对于8岁的伊夏来说,世界是一个充满奇迹和幸福的万花筒。他用他能想到的各种方式与这个陌生的世界交流,享受着地球上所有事物的慷慨馈赠。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他的成绩不好,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在又一次闯下大祸后,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虽然他的新生活没有太大变化,但在他心里,与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很不快乐。这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在和尼克在一起的日子里,伊莎和尼克逐渐成熟。

影片围绕这样几个人物展开,无声地讲述了一个教育案例。他是个美术老师。他主张学生保持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发展。

伊莎:在父母和老师眼里,一个八岁的男孩是个捣蛋鬼。他有诵读困难。在尼克的帮助下慢慢成熟起来。

罗杰:伊夏的同学,向尼克老师说明了伊夏的状况,让尼克老师懂得了伊夏患有阅读障碍症。一部暖心的印度电影就这样娓娓道来。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通过夸张社会的秩序和学校的规则展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天赋,都是一个别人无法取代的角色。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闪光点。这部电影通过伊夏的例子,来说明了教育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真正的需求,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人有很大的启发。

校园中安静的或者不安静的孩子中,一直都有那样的人,想要改变世界运行的规律,因为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有独特的想法,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他们是孤立的,但他们可能是最后的赢家,当世界将被动摇。

最终,当所有人都为他鼓掌时,伊夏的画获得了第一名!想象一个老师的作用是多么的巨大!别让我想起一句话:在你的学生中,有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你如何挖掘他们的潜力?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3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个很有内容且会带来许多思考的故事,它的架构很简单,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喜欢幻想,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不喜欢学校的制度和念书,总是不按牌理出牌让他被视为坏学生,有很多的心情却不会表达,家人不去了解他,反而用强迫的方式,越是打压,他的反抗性就越强,造成的其实是反效果。

这样的小孩,并没有对错的认知,也不知道自己和其它人的不同为什么是错的,但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早就有了对错的价值观,心中都定义好了“应该要这样”,一定要孩子走上这条路,才叫做正常。或许强迫的方式终究可以改掉小男孩一些让大人头痛的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抹煞了他更多的才华,甚至,他个性中美好的一面。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是否有真的想过这样的通材教育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有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同的对待方式。一味把所有的不一致给打压下来,或许只是造成内心累积的愤怒而已,有一天,会以其它的方式爆发出来…

《地球上的星星》后来被拍成了电影。电影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描写一个孩子和外界的沟通(或是说跟外界的无法沟通),一步一脚印让观众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越来越黑暗,失去了他的生命力。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内心,用他们能懂的方式,教导他们对错的人而已…可是这样的贵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碰到呢?常常,连自己的父母,应该要最爱自己的`人,都没有办法成为这个贵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是在批判父母的不好,天下父母心,只是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孩子,而不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来爱孩子,这当中的差别若是很大,很有可能,就像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男孩一样,慢慢看不见阳光了吧…。

蛮让人难过的一部电影。虽然,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男孩,并见得会讨你的欢心(因为他真的就像很多你会碰到的“问题小孩”一样难搞),可是因为电影带着你从许多正常情况下你应该看不到的角度去看这个孩子变成这样子的原因,你也不会讨厌他。

看到后面,真的懂得如何教导他的老师,带着他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时,看起来好温馨…不过,要这样因材施教实在太难得了。很喜欢他对于「关心孩子」的一番简单解释,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道理,可是大部份的人只是知道,却做不到。

后来,眼睛几乎一直都湿湿的,《地球上的星星》教我们如何舍弃自己的主见,去看见一个人的美好,用正确的方式,去关心一个需要被关心的人,幸福不是不存在的,只是多数的人并不知道它不是来自强求。

最后看到他们的作品,哭爆了…已经不是掉眼泪可以形容的了…那是用心画出来的作品啊…,为了把这天赋展现出来,心路历程是多么地难以言喻…以及小朋友重新站起来迈出他的脚步…实在点点滴滴都感动到心坎里面去。

2017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周二看了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忽然一下子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含义:“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地球上的星星》主人公——小男孩依夏是个满脑子奇思异想的男孩,万物在他眼里都是灵动的。可是在老师眼里,他是个淘气包、麻烦精,三年级考试成绩全是鸭蛋。这对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怎能接受学校里关于自己孩子是智障儿的结论呢?无奈之下,父母只好将他转到寄宿学校,而在新学校里,事态却更严重。竞争是大家的共识,学校学习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到社会上竞争。依夏依然是以前的表现,单词不会拼写,数学不会计算,美术老师的循规蹈矩和墨守陈规又使得他连最爱的画画都放弃了。所有的老师都嘲笑他,他苦恼、沮丧、哭泣、挣扎……最后他不说话了,只能用一双充满害怕的眼神看着这个世界。幸好欢快乐观的美术老师来了,依夏让他看到了年幼时的自己,一颗善良的心颤动了,于是决定帮助他。探寻之后,发现他原来有阅读障碍,开始细心教导,把游戏和学习巧妙的结合到一起,原先充斥他大脑里乱七八糟跳动的字母音符都摆正了舞姿,依夏真的进步了。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也许有的星星生来不像其他伙伴那样明亮璀璨,但你不能否认他们也有自己的光芒,在某个瞬间,他们所发射出的光芒反而更加耀眼。依夏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发现他光芒的老师,这位老师和依夏有着同样的经历,他愿意走进依夏的心,并发现他的美。虽然我们越来越强调换位思考,鼓励彼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把孩子视做一个独立的人,以平等的姿态去靠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正是片中小主人公伊夏父母所无法领悟的,父亲一味的苛责,母亲盲目的焦虑,他们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不懂如何发现他的心,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灌输传统理念,却事与愿违地使伊夏在沉沦的泥沼里越陷越深。

我想,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并非同样的教育方式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永远不要将教育格式化!也永远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更多时候,与其责骂和惩罚孩子,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如果我们无法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更多的爱。另外,比起那些强调分数和强调纪律的世俗偏见来说,孩子们自身的健康(包括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要重要得多!不要让世俗的观念摧残了可爱的孩子们!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4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主人翁伊桑,从小在一个温暖的家庭中长大。有着严肃但很能让人放心依靠的父亲,有着温柔,而爱意无限的母亲,有着出色且怜爱自己的哥哥。但在他们眼里是个淘气的包,在学习上很努力。

所以学校开了他,但他父亲送他去寄宿学校。在这里得到的仍然是责骂和体罚,从那时起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脑子里再也没有了奇思妙想,在新的学校开始在读写字母上非常困难,在的眼里这些字母好像都会跳舞,可老师和父母却认为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会。其实,我不想做父母心目中的好儿子,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榜样。

为了掩饰自己在阅读和写作上的无力,他开始变得叛逆、痛苦和麻木。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惧,我开始和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但在我心里是多么渴望有一个人去理解、宽容、帮助群体。

直到有一天,一位美术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尼克以一种特殊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阻止每一个孩子。他穿着小丑的衣服出现在我们的教室里,翻来覆去。从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这个老师和其他老师不一样,他和他们的交流方式让他的心和孩子们都喜欢。突然有一天在课堂上,他告诉我们爱因斯坦,爱迪生,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也有障碍,但仍然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

老师还告诉自己,他小时候有诵读困难,但老师能理解你的心情,帮助你摆脱困境。尼克老师通过手工制作让重塑自信。心灵手巧的做出了能在池塘里自行移动的螺旋浆小船,赢得了同学们的惊呼和掌声。

尼克在艺术上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重拾画笔,终于战胜内心的冲突,出现在赛场上。在这次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正是尼克老师的全心全意,让让令老师和家长失望的伊桑重拾信心。和同龄孩子一样灿烂的笑容,这种看似简单的笑容很难得到。从此慢慢的爱上了学习,生命中也慢慢的出现了阳光。

如果老师们都能像尼克老师那样关注们的内心,深入挖掘们的潜力,拯救的不将是一颗冰冷的心,更是一个美好的未来。也恳求这个社会对孩子的要求不要那么功利,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一颗小星星。他们不是社会所期望的,只是因为他们看到的世界可能与我们眼中的平常世界不一样。他们往窗外看,也许是因为他们能听懂鸟儿的对话;他们莽撞地奔跑,也许是感受到风的速度和温度;他们在美术课上乱涂乱画,也许是因为线条和色块让他们感觉更自由。这样单纯的快乐,是孩子独有的快乐,是不能用“世俗”的心境去懂得的快乐。

我们身边有很多特殊的人,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正是因为他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想法很独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们是少数派,一旦他们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世人都将叹为观止!我们是否也能这样,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发现闪亮的星星,去读懂星星们的心。

在影片中,尼克老师在孩子们的眼中扮演一个淘气的小丑。孩子们笑了,尼克老师成了他们的朋友。在**的教学中,我们总是以一种惯常的方式去面对每一个学生,却不曾发现,我们也应该改变着自己的观念去了解学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老师,渴望的是怎样的**课。在生活中,成年人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

就像**三里一样,尼克老师用一些家长常用的教育方法让伊桑的父亲读到盒子上的单词,并立刻让父亲意识到。孩子们的心很简单,他们眼中的世界也很简单。为什么我们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心情和他们相处呢?

“在我们之中出现了天才,他们改变了世界的规则,因为他们可以用不同的思维看世界,他们的想法不一样,而且不是每个人都能了解,他们被反对,但他们之中出现了赢家,惊艳了全世界。”尼克的话无疑像是一束强光,照进了不断被打击而自卑茫然,逐渐麻木空洞的小小的封闭世界里。阴霾消散了,心灵的窗户重新被开启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走自己的路。也从心底里,希望每一个伊桑都能有这样一缕阳光温暖自己的心。

孩子就像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自由和阳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摆脱对儿童精神的束缚,让他们更好地享受生活,成为闪亮的星星。孩子们都是天上的一颗颗星星、也许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发出光芒,只要我们懂得怎样去发现、关注、呵护你会发现他们都会展示出不一样的光芒。

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个肯定的眼神,多对他们说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让孩子们的心被受温暖,勇敢的抬头眺望远方的云彩。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这样的形式很多,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等等都能体现出对他的关怀。

但这些简单的照顾可以改变孩子无限的发展。像在我的**课中、孩子们都想去展示自己、举起弱弱的小手、却又怕老师批评或者看不到、这时我鼓励他们大胆的起来发言;课后,我坚持让孩子们充分展示自己,然后抓住一切时机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尽情散发自己的光彩。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成华区的艺术活动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自信的笑容。

当我在舞台上看到他们如此优秀的是候,我明白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陪伴他们不断成长和鼓励他们的老师。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我们老师应该用一双善于发掘的眼睛去发现他们、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还要把握好批评的场合和时机,对于上课走神不认真的孩子可以下课时陪他们一起玩、或者说说心里话、给他讲故事、让他放下心里的包袱、和你做真正的好朋友、尊重孩子的思想,听听他们内心的呼喊、带着他们一起大声的唱歌释放出内心的恐惧、唤起他改正缺点的强烈愿望。

这部电影使我想起了我在课堂上与学生的接触。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停车标志,问孩子们这是什么?有一个孩子天真的回答我、老师、那是一个零、我走过去摸摸他的头说、恩、你说的很对、它就是一个零、但是在我们**课中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着休止符。

孩子听了欣然的点点头、天真的望着我笑了、从他的笑容中我明白了也许孩子就需要这样一个尊重他、理解他的老师。我们老师也要时常观察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从而使他们内心的深处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做为老师不仅在学***给他们鼓励,在生活中要有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放学时我牵着他们的小手一起欢乐的走出校园、看到他们愉快的与我挥手告别,我心里又多了一份感动,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愿意和他们做朋友、能融入他们世界的老师。

和孩子在一起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和他们做朋友、交心、一起游戏快乐的玩耍,他们愿意跟这样的老师在一起,他们也需要这样一个理解、包容、尊重他们的老师。所以我们应该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他们需要什么。他们都是可爱的星星,那就让我们成为能使他们闪耀无限光芒的人吧!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5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一

有一些人,你只能看见他,却不能感受他的心、他的念。而他们却是一群在等待的、地球上的闪亮的星!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位患有先天阅读困难症的八岁儿童伊桑,却在父亲、老师的误会与责骂中一次次无奈地学习那些在他看来如蝌蚪般游动的文字。无数次的失败让他走入了自闭的阴影,看着他大而无助的眼睛,忧伤的脸庞、瘦小的身躯,真是令人心酸。终于,一位代课的美术老师尼库姆巴的到来改变了他。尼库姆巴用热情点燃同学们的乐观、自由;用行动教会孩子思考、梦想、想象。当他发现了伊桑的特别时,更是用尽心血以特殊的方式教导他、鼓励他,发扬长处。最终,伊桑在绘画大赛上一举夺冠,并重新开朗起来……

伊桑无疑是不幸的。因为,他是一颗掉落在地球上,并被沙土掩埋起来的星星,还在种种践踏下失去了光辉。然他一直在等待有那么一个人发现他,用关爱与鼓励让他找回光芒,重回天空。从而成为那夜里为人们指路照明的、最闪亮的星!伊桑等到了。尼库姆巴老师用睿智、热情的眼睛发现了他。关爱的心更是令他找到了了依靠、找回了自我!这看似容易,却又何其困难?也许,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那写不完的试卷及学习名次,将学生变成了一些读书做题的“书生”。虽是完美却千篇一律的答案也泯灭了无数学生的特性、天赋。如此缺乏灵性的成长我想并不是孩子们所需要的。而也只需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压制,便能成就一个七彩的童年,而创造世上一颗闪亮纯洁的心!

同学们,多一些自信、阳光吧!老师们多一些关心、帮助吧!我坚信,快乐、幸福、创造就在眼前!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二

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部印度儿童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这部电影很感人,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名9岁的小男孩伊桑的故事。

伊桑虽然学习很差,但是他的画画得非常好,想象力丰富。因为伊桑的成绩太差,老师觉得他已经没救了,爸爸实在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到寄宿学校后,伊桑难过极了,一句话也不说,除了他的同位没人愿意理他。直到有一天,美术老师拉姆来了,他发现伊桑有绘画的天赋。拉姆老师从字母开始教伊桑,伊桑的学习慢慢有了进步,也有了自信。后来,伊桑在绘画比赛中赢得了第一名,当老师同学看到他画的那么好时,他们都目瞪口呆、非常惊讶。当我看着伊桑拿着奖状,向拉姆老师跑去,伊桑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这部电影给了我很大教育:

一、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有些只是成绩不好罢了,他或许在其它方面有特长,拉姆的与众不同在于他教育小孩主张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落入人间的晨星,要去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不能用成绩去衡量一个孩子的价值。

二、爸爸、妈妈你们也有过成绩不好的经历,为何要为难我们呢?我们何尝不知那怎么也学不会的感受呢?有了问题,不要什么不做就只会埋怨,埋怨有用吗?找到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我们是会改变的。三、我们都是一颗会发光的`星星,我多么希望老师和爸爸妈妈能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让我们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孩子们如同地球上的星星,他们需要爱,更需要自由,阳光,有了这些才有能力去赢得残酷的竞争和挑战。让我们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更好的去享受生活,成为闪着光芒的星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三

这是一部印度电影,电影里讲的是一个名叫伊桑的8岁男孩儿摆脱孤独走向优秀的过程。

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有着奇怪的思想,看到的字母就像会跳舞的音符,还有阅读障碍。尽管伊桑十分努力的去学习,但是他的各科成绩依然还是零分。在家有父母的打骂,校长又把他赶出了学校。于是父母就把伊桑送到了远离他们的寄宿学校。

那里有同学们的嘲笑,有老师的惩罚和责骂。没有朋友,没有温暖。伊桑非常恐惧,也越来越孤独。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美术老师,发现了他的与众不同和天才的绘画才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伊桑终于战胜自己迎来掌声。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为他们的师生情意而感动,我也为伊桑高兴,因为他终于遇见了一位能理解他的好老师,让他回到了温暖的世界。又让他重拾自信走向优秀。

老师的恩情永远不能忘。是他的美术老师到家里了解了伊桑的情况,翻看伊桑的作业本,用特别的方式来教他,并帮助他阅读写字。老师还特意为他在全校举行一次画画比赛,他的绘画竟然击败了画画最棒的美术老师,获得了第一名。为此,也迎来了同学和老师给他的掌声。

伊桑终于又回到了父母温暖的怀抱。当然,他的父母也知道了,对孩子的爱并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一个拥抱,一个温暖的微笑。

也让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与众不同,父母不要把分数看的太重要,不要总以分数来分优劣。同时我们也要自信,不能认为没有希望。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会发光的小星星,这些小星星多么希望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的温暖、关怀和爱护,请帮助我们,让我们发挥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四

并不是所有成功的人都是百分百的天才,即使后天智障,也拥有无穷的潜力等候挖掘。我们需要的不是否定,而是一个鼓励的眼神。——题记

该电影的小主人公是个名叫伊桑的男孩。他口语困难,有着后天性的智障。他没有流畅的思维,行为不能自控,生活无法自理,收到所有人的歧视。

原本快乐的他从此忧郁了,看到此时,我不禁感到心疼,他可是自由的小鸟啊!如今却离生活越来越远。于是他的母亲把他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深不知伊桑每天面无表情,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

后来一位美术老师找出了原因,并与家长沟通,理解了伊桑的内心,用一个画展帮助了伊桑,并让伊桑学会读写。他收到了肯定,找到了自信,又回到了以前的快乐!当我看到他飞奔向老师的怀中时,我感受到的是他以前不被理解的孤单被老师的真情所代替。

导致伊桑“忧郁”的大部分原因在于他的家庭,没人融入他的世界,没有人愿意坐下来和他沟通,他不断受到否定,潜意识画出一幅自己离家庭越来越远的画。

我想,在生活中,我们不该受到否定,也不能否定他人,每个人的潜力决不允许因为一个个否认而被埋没!

而父母、老师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内心,给予一定的鼓励,不然一颗巨星也许会就此陨落。相信无论多“智障”的人,也一定会被温情所打动。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6

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不知道该用怎么样的词语来形容此刻的心情,一次次的泪流满面,不仅为睿智的老师,呕心沥血为了帮助弱势的学生重新面对生活,面对冷酷的生存环境。更多的是为伊桑感动而自豪,为他渴望被接纳,勇敢走出自闭的世界而欢呼,也为他能幸运的遇到这么一个伯乐老师而庆幸。

看到这一幕幕,不禁让我想起当年的我,在小学我不是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于是处处遭受白眼,受班里好学生的欺负,自然不受老师的待见。记得上五年级的时候,暑假开学老师没有来学校,于是我们所有的同学都在教室玩,有同学拿出扑克牌来玩,于是我也把扑克牌借给同学玩,正玩得开学,班主任李老师来了,看到班主任同学们赶紧收拾东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是已经晚了,李老师看到班里的学生在玩牌,火气一下子上来了,于是开始抓主谋,于是持牌者都被交出去了,一个一个接受李老师的训斥,虽然我没有玩,但我拿有扑克牌,于是我便成了李老师口中的主谋。当时在场的有班里学习特别棒的几个学生,李老师看到是他们,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便让他们回座位上了。最后留在讲台上接受老师批评的自然是我这位不收老师欢迎的差学生。记得当时李老师说话特别难听,我站在讲台上已经哭得像个泪人了,李老师还是不罢休,让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检讨,自尊心超强的我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现在回想当年的事情我仍然心有余悸。不过幸运之神很快就降临我的身边,我们自卑的我,他从我的眼神里看到我的恐惧。于是王老师便在英语课堂上鼓励我回答问题,慢慢地让我担任班里的小组长,在我的印象里小组长只有学习好的学生才有资格担任。对于王老师的决定同学们也是切切私语,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英语测试,我考了自强,但你的自卑、胆怯的眼神使我心疼,我想给你自信,我相信自信的孩子是最棒的。”在这里我只想说,当年的我和伊桑的处境是那么的相似,我的王老师和尼库巴老师一样的善良。我觉得我和伊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们都遇到了我们生命中的伯乐。

高考毕业时我毅然报考了师范,大学毕业后我选择了河南省实验学校郑东小学,在学校工作的几年里,我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自己的爱奉献给班里的孩子们。魏中阳是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一名有个性的孩子。虽然这个孩子的年龄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但是孩子的智商还没到年龄,上课没有一点上课的意识更别说遵守纪律了。记得刚开学那天,全班32名同学,只有他一人哭哭啼啼找妈妈,看得我直皱眉头:都已经是小学生了,怎么还跟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似的?从那天起,我对魏中阳这个孩子就没什么好印象:这样的孩子,学习上恐怕真的跟不上呢。

事实确实像我想像的那样,由于“年龄”小,他根本就管不住自己,上课了,他还在倚着桌子摇来晃去,老师讲的什么他根本就不听,好像也听不懂似的,上课时老师不提醒孩子都不知道拿书;下课了,别人要是碰了他一下他一定会以牙还牙,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唉,这样的孩子,让我和语文老师只摇头……突然间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不能让他掉队”我暗下决心。

这之后,我仔细观察他,发现他不是不想学习,而是不知道该如何听讲。比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他不转头摇晃的时候,就会在本子上写呀写的,走近一看,原来是在做老师还没要求做的练习,问:“你在写什么呢?”他会特别理直气壮地回答你:“我在做题呢!”“老师还没要求你做呢,干吗这么着急啊?”“我怕小朋友做的时候我做不完呢!”哦,原来如此,由于他“年龄”太小,书写、算题的速度明显比其他同学要慢,他为了能早点完成就提前做了,我的心里突然地感到她是那么地可爱,其实,他是一个很要强的小男孩啊!只是不会听讲罢了,心中不免后悔自己以前对他的偏见和不耐心,也庆幸自己今天问了他,否则恐怕真的要抹杀一个孩子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呢。

下课了,我把他叫到跟前“魏中阳,老师讲课还有小朋友向老师提问题或者小朋友回答问题的时候,你应该仔细听,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解决,并且还会发现你不明白的地方,把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研究,来探讨。如果像你那样,不管什么时候都在那里埋头写呀算呀,你想想,不懂的地方是不是还会照样不明白?老师知道你是一个特别有上进心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不过老师更喜欢一个会听讲,能提出问题会解决问题的你。以后老师讲课的时候能认真地听吗?”魏中阳很郑重其事地点了点头,我笑了。

那以后的魏中阳,虽然上课时还有管不住自己的时候,但听讲是比以前认真多了,还能试着提问题了,别人提的问题她也会积极去思考了,性格也越来越开朗了。我知道,一个阳光的小男孩正在健康地成长着。

就这样我和班里的孩子们一起健康成长,两年过后我被重新调到了一年级,当和班里的孩子们依依话别时,我们都泪流满面,孩子们喊着:“张老师你别走,我们喜欢你。”有的孩子家长后来打电话说:“张老师谢谢您两年来对孩子的关怀,尤其感谢您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只想尽最大的努力去做一名像我的恩师王老师的一个人,让世界上少一名自卑的孩子,如此而已!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7

关于地球上星星的后果的文章很多!

有些孩子就像初露端倪的花朵,纯洁无暇,带来安宁与和谐;

有的孩子就像初升的太阳,照亮了世界,活泼可爱,带来欢乐和温暖;

有的孩子就像世界上的星星,无助又无奈痛苦,渴望帮助和理解。

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在我看来,都是人间的天使。既然他们放弃了天堂,选择了你我,那我们就应该无条件的爱他们。

最近有幸看了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让我很感动。

首先,这是一部让人心酸、心痛、却又让人安心、欢乐的电影。我认为我们应该感谢阿米尔汗作为导演和演员,为当今浮躁和冷漠的世界带来了新鲜空气和温暖。

Isha作为影片的小主角,是一个8岁的男孩,出生在一个非常标准的印度工人阶级家庭。为什么是一个标准的家庭,不是因为这个家庭有一个温柔贤惠的母亲,一个努力养家的父亲,一个学习优秀的兄弟。按照标准,我指的是成为孩子的严格且几乎是强制性的希望。这是印度无数工人阶级家庭的缩影,并不是中国很多家庭的现状。对此我很难评论,应该是一个社会阶段的必然过程。但我希望这个过程尽可能的缩短,因为这个过程充满了无情和无奈,埋葬甚至抹杀了无数星辰的光辉。

小伊莎从出生到8岁都不容易。因为他从小就学东西比别人慢得多。但是,和很多父母一样,他的父母并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妥,觉得还是年纪大点比较好。正如他们所想的那样,伊莎长大了,会说话、会跑、会跳舞,非常活泼,甚至对绘画也很感兴趣。就这样,伊莎变成了别人眼中调皮的正常男孩。

然而,当伊莎上学后,这一切都变得不正常了。他根本进不去,就算他重读了一年级,也依旧没有进步。而且他也越来越调皮,跟人打架,甚至逃课。说起逃课,这或许是他做噩梦之前最开心的一次经历。当我看到小伊莎独自在街上游荡,从自己的角度观察这个多彩的世界时,我似乎感受到了简单和轻松;当他坐在石头上发呆的时候,我越发的感到无助和无助。

随着Isha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他做的事情也越来越离谱,他的父母也不愿意承认他的智商有问题。在所有著名的寄宿学校学习。这是他噩梦的开始,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噩梦是因为在一所只注重录取率,不关心学生生死的学校里,Isha的愚蠢被无限放大,被老师们严厉对待。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正因为是现实,所以不能轻易改变,也正因为是现实,才能改变。然而,它可能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来研究它。试想,当你生活在一个别人看到的鹿是鹿,而你看到的鹿是马的世界里,当你说实话的时候,每个人都会说你错了,甚至认为你是疯子。你会怎么样?孤独、无助、痛苦、崩溃,然后……伊莎面临同样的问题,到了最后几近崩溃的边缘,堵住了自己的心,陷入了无限的黑暗之中。 [组织]

转折是因为在这个看似残酷无情的社会里,还是有很多热情、热情、善良的人。阿米尔汗饰演的尼克就是这样一个人。作为Isha的绘画老师,他出现在Isha的世界里。他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善良朴实,思想活跃。学习后,他成为第一个发现伊莎患有阅读障碍的人。然后他通过科学的方法一步步帮助伊莎走出阴霾,获得了新生。伊莎释放了自己的天性,像一颗尘封的星星再次闪耀,在绘画上展现了非凡的才华,赢得了家人、老师和学生的赞誉。

当然,这是一部电影,想象一下如果尼克没有出现会怎样?即使尼克出现,如果伊沙伊没有绘画天赋怎么办?换个角度,为什么父母没有发现Isha的问题?为什么很多其他老师没有看到 Isha 的问题?

如果你仔细想想这些问题,就会让人不寒而栗。这部电影反映的问题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而是一个现象,一个系统。请问,全世界有多少人能造出达芬奇、爱因斯坦或爱迪生?一千、一万、十万还是更多?你能想象有多少被埋葬的孩子背后是这些阅读障碍的伟人吗?

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但导演并没有一味地夸大这个社会的悲哀,而是在突出问题的同时,试图用一种抚慰、温暖的方式表现出来。我认为他的目的是唤醒人们心中的同情心。正如电影中所表达的,希望再次成为龙的父母,当看到自己差点被自己逼疯的孩子重获新生时,也会自责自责,甚至哭泣;严谨、追求成绩的老师,当他们看到平时毫无生气的学生也有活泼可爱的一面时,也会勾起对自己的回忆,甚至发现真实的自己。最后你会发现,地球上的星星,不仅指的是天赋被埋没的孩子,还有伯乐这样发现和拯救孩子的老师、悔改重新发现自己、拨开迷雾的父母,重新发现了自己。真的是我所有的人。

总之,这是一部大团圆结局的电影,所以真心希望大家能够拨开迷雾,找回真实的自己。你会发现原来的自己在过去也是天使。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8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个很有内容且会带来许多思考的故事,它的架构很简单,一个很特别的小男孩,喜欢幻想,和一般的孩子不同,不喜欢学校的制度和念书,总是不按牌理出牌让他被视为坏学生,有很多的心情却不会表达,家人不去了解他,反而用强迫的方式,越是打压,他的反抗性就越强,造成的其实是反效果。

这样的小孩,并没有对错的认知,也不知道自己和其它人的不同为什么是错的,但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早就有了对错的价值观,心中都定义好了“应该要这样”,一定要孩子走上这条路,才叫做正常。或许强迫的方式终究可以改掉小男孩一些让大人头痛的习惯,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抹煞了他更多的才华,甚至,他个性中美好的一面。大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是否有真的想过这样的通材教育是否适合每一个人?有的孩子,需要的是不同的对待方式。一味把所有的不一致给打压下来,或许只是造成内心累积的愤怒而已,有一天,会以其它的方式爆发出来…

《地球上的星星》后来被拍成了电影。电影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在描写一个孩子和外界的沟通(或是说跟外界的无法沟通),一步一脚印让观众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越来越黑暗,失去了他的生命力。有时候,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知道如何进入他们内心,用他们能懂的方式,教导他们对错的人而已…可是这样的贵人,又有多少人能够碰到呢?常常,连自己的父母,应该要最爱自己的人,都没有办法成为这个贵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并不是在批判父母的不好,天下父母心,只是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在爱孩子,而不是用孩子需要的方式来爱孩子,这当中的差别若是很大,很有可能,就像《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男孩一样,慢慢看不见阳光了吧…。

蛮让人难过的一部电影。虽然,《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小男孩,并见得会讨你的欢心(因为他真的就像很多你会碰到的“问题小孩”一样难搞),可是因为电影带着你从许多正常情况下你应该看不到的角度去看这个孩子变成这样子的原因,你也不会讨厌他。

看到后面,真的懂得如何教导他的老师,带着他用不同的方式学习时,看起来好温馨…不过,要这样因材施教实在太难得了。很喜欢他对于「关心孩子」的一番简单解释,并不是我们不知道的道理,可是大部份的人只是知道,却做不到。

后来,眼睛几乎一直都湿湿的,《地球上的星星》教我们如何舍弃自己的主见,去看见一个人的美好,用正确的方式,去关心一个需要被关心的人,幸福不是不存在的,只是多数的人并不知道它不是来自强求。

最后看到他们的作品,哭爆了…已经不是掉眼泪可以形容的了…那是用心画出来的作品啊…,为了把这天赋展现出来,心路历程是多么地难以言喻…以及小朋友重新站起来迈出他的脚步…实在点点滴滴都感动到心坎里面去。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9

这几天,脑海中一直萦绕着一个名叫Ishaan(伊夏)的孩子,他是一部将近三小时的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中的主人公,是我们眼中的问题孩子,也是导演兼主演阿米尔汗心中最耀眼的小星星。阿米尔汗借影片中一位特立独行的老师尼克,说出了自己的心愿:“让星星们不再迷路”。

一、或许迷路的是我们

童年,那段跨坐梦的马背在自己的宇宙里恣意驰骋快活游荡的光阴早就远去,我们甚至连告别的话都还没想好就和这样的日子永远再见了。是现实使我们的真纯简单无处安放,是竞争让我们为自己配了许多面具,以便出席各类不同的“假面舞会”。然后,我们把这种成长结果“善意”地告诉孩子:你得听我的,你要这样做,否则你会迷路的!

或许,迷路的是我们自己。三毛说过这样一句话: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既然各人有各人的路,我们为什么偏偏要求孩子们走我们给他设定的路?

看看现在的孩子,不是被作业压垮,就是被辅导班淹没,老师和家长都在要求孩子走“全才”之路。Ishaan(伊夏)的爸爸似乎说出了所有家长、老师的心声:“那他长大了怎么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存活?”是评比、考核、竞争,以及对未来的无望让我们揠苗助长?是明知拼不过别人的爹而让我们去拼命重新组装每一个天然的孩子?

我们忘却了自己经历的童年曾经多么渴望得到赞赏,得到重视,得到理解。现在,我们却在用当年成人们对我们的强制改变模式,以自认为对孩子好的善意变本加厉强加到孩子身上。这种“善意”让我的孩子有了这样的诘问:“你们老是让我做作业做作业、上兴趣班上兴趣班,我怎么没有自己的时间啊?!”然后落下珠子似的眼泪。是啊,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考一百,总是希望孩子文武全能天下无敌,总是剥夺他们的休息天,总是买来各种参考辅导资料让他们做,然后把他们培养成一模一样的.“赛犬”,不合格的就如同Ishaan(伊夏)的家人一样对之弃之不顾,何尝顾及他们的感受。

迷路了,我们!在我们亲手拉着孩子走的这一条路上,他们望见的不过是我们匆匆往前赶的脚步,在“请跟我来”的靡靡之音和不断催促的斥骂声中,再也看不见可以策马奔腾的旷野。

影片的前半部分,我真的很担心Ishaan(伊夏)从此厌世弃世,因为现实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惨痛事件。想到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都挤在这样的人潮中渐行渐远,我的心就开始隐隐作痛,这才是真正的迷路。我们不明白,在浮躁的尘世中,我们正需要星星般纯净的Ishaan(伊夏)们帮助我们指明成长“真途”。

二、不要迷信起跑线

当我们还在为一年级开始写日记颇有微词的时候,当我们还在为某校从一年级开始教英语是否会与拼音教学混淆而隐隐担心的时候,幼儿园已在报告小班孩子会说英语了,中班孩子识字突破一千大关了,大班孩子会写汉字了。原来,“起跑线”又提前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句该死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话揪痛了家长的心,揪紧了老师的神经。长身体不能输,识字不能输,写作不能输,数奥不能输,英语不能输,钢琴不能输,挑个学校还是不能输……

很多家长都是这样想,反正以后要学的,还是早点开始好。可是,要开始的东西太多了,怎么办?都学!反正童年有的是时间,等到长大了,可就来不及了,再说,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这些,都成了家长、老师和社会策动孩子奔跑的充足理由。于是,孩子每一天(是每一天,包括双休和节假)的每一个时段都被充分安排了。用一个时髦的词,是不是可以叫作“被成长”?

人生是场马拉松,何必在起跑阶段就拼尽全边?我不相信什么“起跑线”,我只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人生自有阶段,童年就应该玩玩乐乐。当我们对“早熟”这个社会问题焦虑不已的时候,对“早学”却是趋之若鹜,其实,后者又何尝不是前者的有力推手呢!

Ishaan(伊夏)或许是个特例,他连普通的语文、数学都学不好,照我们的标准,他就是个“后进生”,你甚至会说这不过是部影片。那么影片中尼克老师给孩子们讲的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迪斯尼这些后进生呢?

并不是由什么时候开始来决定成败的,也不是由开始的快慢来决定结局的。在这方面,只消说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就足以证明了吧。如果你还是要说这只是个故事,那么请你读读上面那几位名人的成长史,这总不是假的吧。

我们何不选择一个靠后的位置,安静地看着时光缓缓走过孩子们的童年,等着那帮能绽放全部生命热情与能量的人踏出自己漂亮的人生轨迹呢?

三、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批阅孩子们的周记,总是无数次地看到“无聊”两个字,因为连休息天都不是他们自己的。不能和小伙伴出去玩,因为那个同学太顽皮,会把人带坏;不能去城里,因为马路太危险坏人也很多;不能去旅游,因为爸妈没时间……那干什么?在家做作业呗,老师的作业完成了,妈妈还给买了其他的作业本;还要去上辅导班……事情多得很呢!以至于许多孩子感叹,还是周一至周五更有味道,因为可以和许多同学在一起。

暑假里,我碰到一位家长,她很无奈地说:“我是不是错了?我隐隐觉得有点后悔了。”因为她的孩子从小就被教育得很听话,父母把什么事都给孩子安排好了。最后,连大学的专业选择都是父母喜欢的,而不是他自己喜欢的。现在工作了,很无奈,很无力。

是的,我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他们设计得太远,包办得太多,要求得太高。在家里,家长要求孩子向“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向“光荣榜里的学生”学习。于是,各种规矩、各种辅导、各种标准。家长和老师甚至不允许孩子们有自己的想法,只允许他们跟在“优秀生”后面一条道儿走到黑。没有了思想,孩子们不过是一部部答题机。是我们使他们丢失了自己。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要好好改改了,不要再迷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学生卖手抓饼也能创业,电焊工也能引来他人艳羡的目光……行行出状元,世界的发展是多极多元的,人生的道路有无数条,你为什么非得让孩子只走一条道儿?你为孩子设计的童年,铺设的成长之路是最正确的吗,你知道他内心的真实渴求吗?

来吧,去重读童年,读懂Ishaan(伊夏)们。像尼克老师一样读懂Ishaan(伊夏)们的想法,读懂Ishaan(伊夏)们的绘画、音乐、手工……天赋,读懂Ishaan(伊夏)们的追求。让他们有一个可以尽情玩乐、夸张想象、多嘴多动、自己选择的童年,让他们在真正的童年的天地间自由呼吸,快乐成长!有了许多不同的路才能走向他们各自的小小天堂,成就自己的人生精彩,何必只挤一条路。

四、重要的是行走在路上

在这样一个快餐时代,教育也在迎合着这种急功近利,考试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分数成了所有人关注的唯一聚焦,孩子们行走的过程被无视了。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尼克老师在课后帮助Ishaan(伊夏)写“只会满黑板写一个“灿烂的笑。

Ishaan(伊夏)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尼克老师这位伯乐,他也从晨光微露的学校山后小池塘中看到了自己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仅是他的画会越来越出众,他的人生之路也将是越走越精彩的。

所以,重要的是行走在路上。唐三藏是脚踏实走了十四年而不是由孙悟空背着一个筋斗到达大雷音寺取到真经,吴承恩大概是在通过《西游记》向我们传递到路上去经历一切才能有所发现这样一个现代价值观的解读吧。小豆豆在巴学园里掏粪池、游泳、野炊、爬树……似乎没做过什么正经的事,可正是因为校长小林宗作允许像小豆豆一样的被所谓的正规学校退学的孩子在校园里做他们想做的事,他们才最终发现了真正的自己。Ishaan(伊夏)从一开始就有绘画的天赋、丰富的情感,可家长和老师却不允许他去走自己的路,这何其残忍。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尼克老师,他能发现孩子们的特长,小心呵护,陪着他们一起成长,创造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只有在这样一个饱满的真正的教育(不只是教学)的路上,孩子们才能闪耀自己独特的光芒。

唐三藏通过十万八千里的行走坚定了自己的传经信念;小豆豆野了许多的路也终于执著了一条她认为最合适的作家与主持之路;Ishaan(伊夏)在尼克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并发展了自己的绘画特长;尼克老师选择了发现童年亲近童心引领童真的教育之道……他们都在一路行走,走出了自己的精彩,我们还是只盯着Ishaan(伊夏)们的学科成绩吗?让他们自己走,让他们选择自己的路走,去经历鲜花与风暴,他们一定会真正长大。

五、最后

影片在孩子们的笑脸中结束了,我那揪紧的心也笑了,可也有了一丝隐忧:如果Ishaan(伊夏)没有遇到尼克老师呢?如果像尼克这样的老师少呢?

其实,因为执教小学语文的关系,这些年来,我一直在看与这部电影类似的影视剧,比如《放牛班的春天》、《小孩不笨》、《鲁冰花》、《跑吧,孩子》、《麻辣教师GTO》……也阅读了许多写给孩子的书,比如《窗边的小豆豆》、《草房子》、《绿山墙的安妮》、《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时代广场的蟋蟀》……我总觉得成人的世界太虚伪,这些童影童书才有最纯粹的真实,也或许是只有在这样真实的世界中我们才能真正地读懂孩子,读懂童年,读懂教育。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我们本就应该蹲在童年的高度去仰望这星空,感谢Ishaan(伊夏)们打开我们心灵的窗户,带给我们一个完整的世界。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篇10

伴随着笑和泪看完了这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深深的被里面的内容所吸引,同时也震撼着,突然在一瞬间明白了一句话的真正内涵,“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影片中八岁的伊桑,一个充满了奇思妙想的男孩。在他眼睛里,世界神秘可爱、充满色彩,他喜欢天空、白云、飞鸟、河流、小鱼,甚至可以津津有味地注视小水坑,欣赏它被人踩出的水纹和倒影。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并不以未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有着读写障碍症的他,所有的功课从来都是不及格甚至是零分,所有的字母和数字他都会写错,老师们经常让他罚站在门口,父亲对他呵斥、打骂,同学们瞧不起他,说他是个傻瓜。只有妈妈一如既往的爱他、关心他,可是最终也阻挡不了伊桑被学校开除,被送到寄宿学校的命运。伊桑很伤心,甚至到了绝望的边缘,他不再对任何事情感兴趣,包括不再和任何人说话,成了一个自闭儿。到了新的环境,他更加沉默,就在学校准备通知他的父母把他领走的时候,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美术代课老师尼库巴的出现了。

细心的尼库巴发现了他,他的孤单,他的自闭,他的才华。他翻阅着伊夏的画稿和使他受到责罚的作业本、考试卷,渐渐的,心里有盏灯开始变得明亮,那颗落在凡世的小星星的光芒刺痛了他的眼睛。“你有没有注意到他犯错的模式?他把字母写成反向,同一个词在一夜之中有不同的拼写,相似的字就会混淆……所以,这些并不是普通的错误,他是一个有读写困难的孩子。”“同学们你们是否知道,许多杰出的人物,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达芬奇,毕加索……其实小时候都有读写障碍……其实,在我们周围,是那些有许多用独特眼光看待世界的人,改变了社会。”“伊桑,其实刚刚,还有一个人我没有说,那个人,就是你。”他带大家去池塘边游戏,让伊桑的才华自然显现;他说服校长让他不要放弃这颗小星星;他用伊桑的方式教会了他读写……为了向所有人展现伊桑的绘画天赋,他特地举办了一场校级比赛,最终,胜出的伊桑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他的绘画成为学校年鉴的封面,人手一册。影片的最终,即将回家度过假期的伊桑紧紧地拥住了尼克老师,这个改变他生命的人,片内片外无不潸然泪下。

看完影片,我从尼库巴老师身上学到了“读懂孩子”和“不放弃”七个字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温暖和爱,永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一个拥抱,一个吻,一个微笑去关怀孩子,鼓励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进步,让孩子一点点的重拾自信,找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