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心得(集锦5篇)

教学研讨心得(集锦5篇)。

我们每天都在不断地成长和进步,因此我们不妨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写成一篇简单的文章。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增长见识。通过读《教学研讨心得》这篇文章,我深刻认识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这也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供参考,帮助有需要的朋友们!

教学研讨心得 篇1

3月14日到xx县第六实验小学学习,学习主题是xx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具体到学校是生本课堂的展现。共听了两节课,第一节是五年级的,第二节是六年级的。

生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这两节课在多数时间上都是以学生主持、学生讲解、学生讨论、学生质疑为主,老师只是在适当时机进行点拨、质疑。班级内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或6人一组或8人一组,选出组长,制定出组长与组员的职责。在课开始的时候,讨论好给予小组评价的方法,按照方法在课堂中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加分。上课过程中,每个环节选出一个或两个引导小组,组长主持,组员汇报,其他小组质疑、讨论。把课堂正真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巡视或学生回答不够的地方,简单提示或加以质疑。即使老师要提示也要先让主持人同意,给予发言的机会。

两节课都体现了“生本课堂”的理念,大体都是这样的方式。第一节课体现的更好,第二节课老师的发言和指导稍微多一些。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

生本课堂体现了教学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瑕疵。简单罗列如下:

1、两节课都有作秀的成分。在我们听课的过程中,可以听到有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太过流利,不太像是口语,倒像是提前背好的。

2、课后我们到班级内看班级文化展示,都很精彩。很意外,在一个班级的讲桌上发现了一根塑料水管,另一个班级发现了两根水管,看样子应该是当教杆用的。如果常态课堂也像展现的课堂那样精彩,怎么还会需要教杆呢?

教学研讨心得 篇2

这次参加市里举办的初中生物教学研讨会,收获最大的有三点:一是上课时要使课堂生动,学生爱学;二是注重实验教学;三是概念图的应用。

我们平时上课,总是不注重细节,粗枝大叶,上完了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课上的细致一些,举事例,做实验,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不布置课下作业和周未作业,所有任务课上完成,学生有兴趣了,课就好办了。

许多老师不注重实验教学,其实通过做实验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且很长时间甚至是终生不忘,虽然费了工夫,但收获也是值得的。

关于知识网络的构建和概念图的应用,尽管我还没有完全弄明白二者的关系,不妨认为这是差不多的一回事,如果学生会做了,那么效果将是长久的,对学生的帮助是很大的,许多老师只看到的费时的一面,看不到它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有利一面。导致许多老师不愿做,最后统一的认识是在七年级时就要逐步训练学习进行,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推进,一定有收获的。

教学研讨心得 篇3

3月6日我校举行了课堂“有效教学”研讨会。 观摩了5节课,我听了两节数学课,并进行了研讨,研讨会带给我深深的思考。

一、受益匪浅

听完课后,又听取了教师代表的经验介绍,王兆利老师的发言受益匪浅。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自己知识的扩充、教学理念的提高,更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对我今后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课堂上,讲课老师展示了他们高超的教学基本功,演绎了一堂又一堂精彩纷呈的名副其实的好课。教者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课上给学生充分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感触颇深

本次活动反映出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以来,课堂教学更注重挖掘蕴涵的思想,注重学生的认知变化。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启发引导,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上课老师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学生动手、动口能力,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在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同时,能很好的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手段相结合,严谨、生动,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

在这几节课中,老师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清晰,教学方法灵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每节课气氛都很活跃,学生参与互动性强,我们看到的是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老师在引导中让学生慢慢发现问题,体验数学的本质。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点燃探索的欲望,学生很乐意、自觉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参加这次活动感触颇深,收获多、收获的质量高、学习的感悟深,更使我深深感受到了更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不断学习新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认真反思自己的工作,特别要在如何通过现有的教学设施优化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多作探索,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胜任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研讨心得 篇4

10月19日—20日,在XX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与刘银华老师有幸参加了首都师范大学举行的2xx中学生物教学研讨会。近距离聆听各位专家对课标、教材的解读以及课堂、科研的经验介绍,受益匪浅,总结如下:

1、课怎样上?教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而教。

研讨会邀请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初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牵头人刘恩山教授作《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普通高中生物教材编写主持人赵占良研究员介绍高中生物学新教材特点,教学评价研究院胡兴昌教授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考试评价的介绍。

这一次的高中课改站在“立德树人”的制高点落实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关于生命观念,刘教授列举“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这一重要概念,指出不同水平概念教学的“保质期”不同。教材通过数十个生物学术语、概念如“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等来形成“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彩,它们来自共同的祖先”这个生物学观点,最终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的生命观念。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始终要牢记我们所讲的每一节课、每一段内容都要服务于学生长久生物学概念的形成,最终达成生命观念的素养培养。

关于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和严密推理以期达到更好结论的方法。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一堂课,培养学生高品质的思维尤为珍贵。通过教材的范例,帮助学生提升管理思维结构,使用理智标准、应用逻辑、权衡事实形成良好的思维范式、习惯和工具。质疑是思考的视角,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辩论的准绳,通过不断对学生提出科学思维的学科要求,达成学生自主、自律、自我监控和自我纠正的思维习惯,让清晰、准确、质疑、客观、逻辑、深刻成为思考和决策的原则。

关于科学探究,继续强调科学探究,坚持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方向。通过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理解科学家如何思考和工作,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认识科学的本质特征。关于社会责任,刘教授指出我们并不为社会责任而教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渗透在生物课程之中的,将不断渗透的生物学观念作为学生考察和思考社会科学议题的视角和立场,用生物学的规律进行判断、作出决策。

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赵占良教授介绍了新教材的编写工作思路。从老教材到新教材,实现从“着眼于学生掌握生物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转变为“以生物学核心的基础内容为载体,提升学生的观念、思想、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通过例举具体的章节变动指导教师理解教材安排的意图。基于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研讨会安排了《细胞学说》、《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其他植物激素》三节公开课与专家点评,展现了当今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围绕新要求展开工作而最终为培养符合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不断努力。

2、教科研怎样展开?要像一名科学工作者一样探究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后才是教导我们的孩子。

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何奕騉教授通过讲述自己从无意中读书读到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的好氧菌与叶绿体实验开始,然后引导博士不断寻根究底,通过“质疑—研究—再质疑—再研究”直至引导博士生完成博士生论文的写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何教授只是不停地发问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何教授幽默风趣、聊天式的讲谈中,让我们感受到科学研究不仅仅发生在科研所,可以发生在一本书中、一节课中甚至一篇文章一句话中,重要的是,这个人是否有善于思考的大脑和善于思考的心。同样,爱在显微镜下看这看那的张柳老师,通过勤快地看、细致的发现、合理的归纳总结,也看出了与众不同的镜下细胞世界。唐俊颖老师和沈璟老师,介绍了自己独创的校本课程,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努力实践,引导学生从发现中学习生物,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北师大二附中的倪川老师更向我们展现了一名专业素养极高、善于冷静思考的高中生物一线教师形象。他带领学生借鉴工程学原理与实验技巧相结合自制模型3D打印,采用DIY分光光度计定量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将生物学中的工程技术与数学相结合,采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得失,客观质疑数据中的疑问,他带领学生研究具有临床意义的肠道炎症生物检测器等等。倪老师将有限的课文资源进行无限的挖掘,构建了STEM理念下独特的生物课堂。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师那里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达成不同程度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怎样利用教材和挖掘教材正是一线教师要不断钻研的问题,而这,恰恰就是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教科研哪里来?来自一颗好问的心和勇于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物科学不断发展,学生不断成长变化,教师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当好一名教师,当好一名好教师。这次培训不仅仅让我了解了高中生物学的新发展,更激励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钻研教材教法,首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其次才能教好生物学科。

教学研讨心得 篇5

非常感谢领导组织这次活动,使我们足不出市就可以领略到我省课改前沿的最新成果。这次活动我们两天共听了十节课,三个课题,一样的课题,不同的设计,体现了执教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展现了他们不同的教学风格,真是群英荟萃,精彩纷呈。每一节课都充分体现了有效课堂的特点:真实、细腻、深刻、生动、创新。

一、真实

真实、本色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然而,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曾一度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趋势和现状,我们不禁要问:在那些华丽的外衣下,热热闹闹的表象里,究竟有多少真实的成分?而这次的十节课,执教的老师都是用低一年级的学生上课的,充分体现了组织领导和执教老师重教务研、求真务实的敬业态度。他们的课没有课前过度的熟悉学生,没有花哨的设计,教学过程是常态的,课堂生成是自然的,老师的讲解是自然引领,真情流露的。我想,课堂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可能就是返璞归真。

二、细腻。[唯美句子 WeI890.com]

教学是一项技术更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对每个细节进行精雕细琢,细节处理的质量往往决定一节课的效果。我们看到,执教的十位老师都十分重视细节的处理。如z等四位老师在执教《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让学生经历指、量、找、比划、闭眼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了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特别是让学生比划1毫米时,先让学生捏一捏硬币感受它的厚度,然后让学生轻轻的把硬币抽出,让学生比较准确的比划出1毫米的长度;再如威海的z老师指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数得出“只要小棒的总根数是3的倍数,摆出的数就是3的倍数”,然后再借助计数器拨珠子,让学生进一步得出“如果各个数位上珠子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一般规律,最后在引导学生借助小棒进一步理解特征原理,教学设计细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些表面看似普通的教学过程 ,但经过优秀教师的处理,就产生了不样的效果。总之,教执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细腻的教学设计、凝练的教学语言给与会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深刻。

回归数学本色,注意对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交给学生科学探究问题的方法又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两位教师都向学生介绍了帕斯卡12岁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数学故事,并且在得出结论过程中都采用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这一数学问题研究方法。特别是枣庄的张彤彤老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向学生渗透转化、不完全归纳、猜测验证等学习方法,给学生深刻的启迪,凸显了数学的本质。再如臧晓梅等老师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让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上,而是借助分小棒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样这样判断的原因,让学生知其然并自其所以然,深刻挖掘了教材的内涵。

四、生动

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生动的学习无疑是一种苦役,我们看到,在今天的课堂上, 不论是课前的谈话,还是课中交流,都努力创设出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营造倾听的气氛,搭建欣赏的平台,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心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真情对话,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正是有了这种和谐、平等的环境,学生才会把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全部调动到课堂学习中,大胆表露自己的内心体验,使课堂变的生动而又丰富。这是所有执教教师表现出的又一共同特点。

例如几位老师在执教《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都选择从学生喜欢的西游记入手,从会变化的金箍棒引入,学生兴趣盎然。烟台的z老师、济南的z老师,他们幽默诙谐的语言、特有的教学风格感染了学生。z老师在执教《三角形内角和》时,给学生提供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用不同方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催生了多种验证方法,课堂生成精彩不断。上这样的课,学生是快乐的;听这样的课,老师是享受的。

五、创新。

创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我们满怀期待来参加这次活动。听完课后,执教老师锐意创新的精神的确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臧晓梅老师在执教《3的倍数的特征》时,先回顾2、5倍数的特征进行铺垫,接着引导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猜想设计悬念,然后借助直观的小棒帮助学生发现归纳抽象的规律,层层深入,逐步归纳,设计新颖。济南的米老师在执教同一课题时,设计了1—100数的表格,让学生先找出3的倍数,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规律,设计独特,更是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尽管活动中的每一节课都是经过精心打磨过的,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美丽中的遗憾,也许真实的课堂就应该是一种有缺憾的艺术吧。

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一位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一组数就得出3的倍数的特征,还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学生要发现这一规律需要经历不断猜测、否定、再猜测验证的过程,显然在处理这一环节时不够细致。

再如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我们发现,尽管执教老师重视了毫米和分米长度观念的建立,但学生在完成后面修改的数学日记题目时仍显得有些吃力,原因是什么?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思想方法是提升学生思维的手段,细节是决定课堂效率的关键,朴实创新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