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集锦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集锦。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集锦”,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1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能够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我

经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那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厌恶。”老人家之后说:“那你快走,那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之后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那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能够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我的主角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异常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本事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明白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我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礼貌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确定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礼貌的成果并不能经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构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当教什么,怎样教经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2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3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4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爱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通过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爱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5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6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学校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后勤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学校需要那么多后勤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教师,作为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是啊!细想一下,不当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7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我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教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仅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教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所以,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我的学生,试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当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是笑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还是苦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欢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坚持欢乐的心境,做个阳光教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 篇8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教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教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

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教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

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教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

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我认识到了自我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教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

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必须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教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Gz85.coM编辑推荐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通用


本文为工作总结之家推荐专题“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相关内容。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1)

教师节前夕,收到了在xx工作的一名学生送给我的礼物——尹建莉老师写的教育读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看了这本书,身为人母又身为人师的我,被书中的内容深深的吸引和打动。看的时候,我的心情一直起伏不定,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发现,原本我们一直认为正确的教育方式,事实上是完全错误的,从而大大地贻误了我们的孩子。

该书的作者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她16岁的女儿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这到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女儿从小到大的乖巧懂事、快乐和健康、成熟和自立,我们能感受到女儿所有的一切绝非天生,她的一切成绩都来自于这个细心又有智慧的妈妈的教育。

文中:“年轻的父母会得到一块玉——可爱的孩子——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关于家庭教育,我们承认,孩子家庭教育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书中记叙了许多,作为一位充满良知又懂教育的妈妈,她是如何一次又一次的,“冒险”抵抗女儿学校老师的不良教育。比如为了和女儿一起抵抗老师的“暴力”作业,她替女儿写了几年的家庭作业。为了抵抗老师不正当的处罚,她宁愿女儿再次接受处罚,也不让女儿做本来就是错误的事情。

虽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但我认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书中记叙了许多事情再次地证明了作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从爱、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场出发,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为优秀的人才。

但真正的问题是,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听话、总是在犯错误,永远达不到自己理想的时候,我们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认或向自己承认“我错了”。如果我们没有这种勇气或不愿做出这种反思,我们就不要奢望我们的孩子会有所改观。甚至我们有的家长或老师对孩子不满了,非打即骂,打骂的理由是充足又充足的,简直无懈可击。书中说:“打孩子是一种陋习和恶习。一个用武力征服儿童的成人,无论财富多么丰厚,地位多么显赫,学问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一瞬间,你以为自己强大而正义,其实是缺少理智,恃强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从体力上给自己找平衡——在爱的名义下施暴,此时此刻你的行为如此粗野,不过是个穿西装的野人。”

“在爱的名义下施暴”这句话给我很强烈的感受,它让我越来越深刻的反思,我们作为老师在做学生工作的时候,总是在强调“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良心和爱固然是必须的,但这毕竟主观,而且我想这也是一种比较自私的想法,毕竟你主观感觉的是对得起自己,那孩子呢?如果不被孩子所接受,即使我们再煞费苦心,也是失败的教育。我们要求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树立起作为老师的理想;我们要求孩子从小认真学习,我们作为老师有没有把“教育”作为一门功课来学习,如果我们没有,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我们的孩子。作为一名老师,我们总是在强调一些客观因素,小学老师说孩子没有良好的家教,初中老师强调小学老师没把孩子教育好,高中老师又抱怨初中老师无能,大学老师更是觉得没有必要为学生的行为负责。如此,孩子便长大了,真的成为祸害别人的人了。谁为他负责呢?我们应该为此感到忧虑。没有道德败坏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我们没法改变无法改变的事情,但我们可以让每一个到我们手中的孩子感觉到幸运,要知道他已经不幸很久了。

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和无能。回想自己十几年的教师生活,许多事情感觉力不从心,我们总是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错误,可我们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我们犯了错误可以改,可我们孩子的生活却永远不能够从头来过。

书中说“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我们从来不否认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所以我们也从来不否认作为一个良苦用心的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但这远远不够,如果我们真正能够爱孩子,那就从改变自己做起,从加强自身的学习做起。

书中说“不是所有成为父母的人都会做父母。”所以不是所有成为老师的人都会做老师。教育是一门永远学不完的功课。作为一名老师,我越来越感觉自己的力不从心。我想只有更多的学习,不断地提高才是我当下要走的教育之路。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2)

《教育的奇迹》

推荐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或者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3)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写了很多充满了“人”的魅力的书:《要相信孩子》、《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关于人的思考》、《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等等。其中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

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碍,读书则可使人顺畅。”,从《给教师的建议》中,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

这本书共设计到100条建议,我就其中的受益颇深的几个建议,谈谈自己的感受: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作者打了一个最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有的孩子却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儿童的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读到这我不禁想到一个一直困绕我的问题:为什么在我所教授的学生中会有明显的优差生等级?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他要求我们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中有一个故事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来听课的人很多,他们本来都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照常规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连记录都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学生一样。课后有邻校的教师请教他:“您花了多少时间来背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4)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5)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活动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教师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忘却繁杂的琐事。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书籍时,经常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在书中可以学习怎样教育教学,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很真实也很充实。“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作为人民教师的一个目标。读了李老师的书,感触颇深。感受之一: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虽然我是教英语的,但我本身一直认为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教学中就能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我可以把这分精神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也每天多学习一点点。感受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感受之三: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教师职业,固然辛苦,但却极富挑战性。在和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相处中,要针对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材施教,面对一个个活生生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工作要时时创新,但更应遵循教育的规律。《爱心与教育》在的前半部分,

李老师教给学生的自我激励方法是“每日九问”,而在“手记三”中他在指导优生学习时提出了“每日十问”的要求:“一问今天在家早读外语没有?二问今天上课开小差没有?三问今天学习上提出什么问题没有?四问今天的功课复习没有?五问今天预习明天的功课没有?六问今天做过闲事没有?七问今天“过电影”没有?八问今天计划完成没有?九问今天有未弄懂的难题没有?十问今天有无浪费的时间?”他要求学生把这十个问题制成表格,每天按实际情况填写。并鼓励学生“一两天做到这每日十问并不难,但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唯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步入学习的良性循环。”我对比了一下,我也经常建议学生问问自己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今天复习巩固了吗?今天预习下一课了吗?一部分学生真的在做这些事了,而有一部分学生还是学无习惯,乱了一团,所以必须经常指导个别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对于我来说,要学习还很多,要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质,着眼于人的培养,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得起学生那一声声“老师”的呼唤!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7)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8)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9)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10)

教师读书心得: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读书足以怡情

读书足以精彩

读书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

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

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

科学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学使人善变

。。。。。。

罗曼.罗兰

春花秋月,暮雨朝云,泰山奇观,南海椰林,东京湾的海浪,曼哈顿的夜景这些都是我们这个地球上美丽的所在。每个人都想欣赏美,亲近美,乃至拥有美,但是如何才能一偿夙愿与美相伴、相亲、相拥呢?我以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书。

书中有大美而不言。读书是最可随心所欲的了:白天可以读,夜晚可以读;独处可以读,群居可以读;教室、图书馆可以读,树荫下、走廊里、小径上、大道中亦可读,甚至枕上、厕上、车上、船上都可以读。总之只要有心读书,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读。读出秀于林之木,读出黄金屋,读出近颜如玉,读出生命中精彩纷呈的美丽。

读书犹如与好友相聚,围炉夜话。心荡神驰之际,古之圣人,今之贤达,皆不邀而至,和你一起穿越时空,去聆听历史的声音,去重蹈英雄的步履;游目骋怀之时,四面八方,古今中外的人间胜景都兀立在你的书桌上,摊开了任你欣赏。读书,给我们的人生装上了一对劲翅,让我们的心灵诗意地栖居在自由王国。

读书,卑鄙者会变得高尚,浮躁的心灵也会变得澄明清澈。贾平凹说,读书使人位低而人品不微,家贫而志向不贱,可谓得尽书中之味。确实,人生得意须尽欢,读书,可使你在得意之时不至于忘形;天生我才必有用,失意之时,读书亦可使你不至于沉沦不能自拔。

读书之乐,其乐无穷;读书之美,曼妙绝伦。春日读书,你可读到沉甸;夏日读书,你可读到清凉;秋日读书,你可读到绚烂;冬日读书,你可读到温情。握一书在手,生活因此而充实美丽。

读点书吧,朋友,捡拾起你人生的美丽!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11)

陈鹤琴老先生说,孩子是充满活力和成长的,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就可以成才,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所以记住了这句话。今后,我将以此为教学指导,通过生动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之一是,在学校的所有活动中,孩子应该被允许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情。没有哪个孩子不爱活动,也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自己做的事情。

当他自己做这件事的时候,他与事物有了直接的接触。有了实践的经验,他知道做事情的困难,从而认识到事情的本质。

当一个孩子知道动手的好处时,他的兴趣就会越来越强烈,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想做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多,这样他做事情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他整个人就会越来越自信。

“生教育”的教学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积极的鼓励胜过消极的制裁。没有一个人不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也没有一个人喜欢别人说他的坏话。这种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们可以用这种心理来鼓励孩子如何表现,如何学习。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露一样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小学语文教学涉及面广,知识点琐碎,学生的教育可以从细节入手,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入手。所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有的同学成绩不好,但是声音条件很好,可以让他带同学去读课文。一些学生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他们在课前五分钟讲一个小故事。有些同学性格内向,但字迹工整干净,对于这些好地方应该及时表扬。

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遇上一个好老师,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让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找出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孩子才是真正爱孩子的。

《活教育》就像一个巨大的宝藏,值得仔细阅读下载。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12)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模板


 感言是我们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途径, 感言是我们向别人传递信息和想法的话语,书写优秀的感言需要注意哪些呢?我们希望您能阅读一下“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相信它会给您带来不少启示,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1)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能够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我

经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那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厌恶。”老人家之后说:“那你快走,那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之后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那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能够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我的主角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异常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本事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明白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我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礼貌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确定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礼貌的成果并不能经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构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当教什么,怎样教经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2)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教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教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

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教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

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教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

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我认识到了自我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教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

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必须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教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3)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知道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同的老师那里,却有不同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同形式体现在职业生活的不同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着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悲剧”。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该尽力避免的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有趣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4)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5)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6)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读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课余,我还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7)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8)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心得感悟(篇9)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一书,我感受颇深。一向以来,教师这一职业被认为是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独生子女是越来越多,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这就无形之中给我们教师带来压力。所以我们教师要调节好自我的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工作有较好的满意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才能生活的简单而充实。

抱怨产生不了任何喜悦,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会让我们的负面情绪不断叠加,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快。教育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有育人的智慧。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如果抛弃让学生人人“灿烂”的想法,顺应自然,那么孩子们的笑脸会不会更多些呢?就像有些教师,学生考了96分还是不够,似乎仅有100分才能算优秀。我们教师总是不满足于孩子的成绩。就像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一旦被教师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下课跟同学有些小摩擦,又被认为是打架。其实冷静下来,仔细想想,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只要学生改正过来就行了。“很多时候,学生之间的小摩擦,也不那么紧要。”这正如自然万物的生长一样,在摩擦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他人相处的艺术。所以,我们教师让学生在摩擦中学会生存,在摩擦中成长,这是一种自然选择的过程,而在此过程中,我们教师不必代劳。

我们教师经常也会抱怨:此刻的孩子怎样那么不听话?怎样那么坐不住?怎样那么难教?怎样那么不爱学习?家长怎样也不管管?其实,冷静想想,可能是我们教师有些小题大做了,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就行了;和同学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有的同学作业没做齐,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有的同学考试没考好,因为他就只能考成那样,也就那水平,他已经尽力了。当应对学生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要试着相信自我的学生,试着控制自我的情绪,这样一来,不但问题能迎刃而解,师生双方都学会了好多道理。

有的事情,我觉得只要跟孩子好好说说就行了。毕竟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关键是他不要放弃学习,继续努力,我们没必要严加管教,另眼看待,不能带着有色眼镜看学生,对学生要多加鼓励,少些批评,鼓励他们。

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需要不尽相同,懵懂无知的时候要明白灌输引导;渐渐长大些便要放手;等他完全独立了还有鞭策鼓励。爱不是只用单一的方式一路贯彻到底,爱是讲层次的。只要善于引导,灵活多样的使用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天才可能就出现我们的手中。我们应当更用心的去教学生,去感受学生。去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另一份财富。如果用心,是能够教给学生很多东西的,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学生成不了博士不要紧,使他们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意义更大一些!我们给学生期望,他们就成为我们的期望了。你是笑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还是苦着应对自我的期望呢?笑着应对期望,期望会越来越多,你会找到越来越多的欢乐!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时时注意,坚持欢乐的心境,做个阳光教师。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集锦


请你阅读工作总结之家辑为你编辑整理的《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每个人对于新的事物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写一篇详细的心得体会了。一般来说,我们都需要学习如何去写心得体会。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1】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2】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明白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一样的教师那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职责和义务。好教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一样形式体此刻职业生活的不一样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应当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教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仅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趣味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欢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欢乐去欢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3】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致力于教育事业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今天,有幸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所谓“生活怎么样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受到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人同生,同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脱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对学生教学情况的年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喜欢能够用生活事件解释科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让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辟和深刻。与此同时,感叹他对教育事业的远见卓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老师传授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疑惑,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学习,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的生活,随着人的生活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打开学生对生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是活的教科书,孩子可以从“活的”书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

教师就应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重获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才能拥有更高的燃烧值和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4】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教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此刻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向在思索着。

李希贵教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十分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以往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教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

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学校里充满民主、平等,让教师、学生在学校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教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当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期望学生按照自我期望的方向生长,更期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我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期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可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必须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我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

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完美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完美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教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我的教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我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5】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而又响亮的名字。今天,我读了《雷锋车》这本书,让我很是感动,这本书讲了在连云港有一辆雷锋车,雷锋车上的同志们在火车站帮助有困难的人的故事。

她们帮助人们,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她们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她们就做到了这一点,可谓是活雷锋呀!

在这本书里,让我最感动的一篇故事是《遇上了这么多好闺女》其中的好闺女就是雷锋车手啦,讲了雷锋车手帮助流浪老太太的事,虽然,她们不是那老人的亲人,但却胜似她的亲人!

雷锋曾写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工作的岗位上?我觉得雷锋车手就是那一滴水,就是那一线阳光,就是那一颗粮食,也是那一颗最小的螺丝钉!

让我们争做活雷锋,学习雷锋,乐于助人,让雷锋精神继续发扬光大,让世界变的更美好,更和平,更和谐吧!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6】

《教育的奇迹》

推荐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或者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7】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览了些的书本,给了我许多教育实践中曾阅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育真理,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咱们得不时检讨自己,不时反思自己,才能将作业更落到实处。教师是否乐意花时刻反思自己的作业,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质的标志。没有最好,只要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寻求、专业探究、专业提高,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举动中考虑,在反思批评中生长。自己的教育日子便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或许将成为自己需求不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一个暑假得出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终身,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常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常识,开阔的人文视界,深沉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仍然记住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好像许多人在繁忙的日子中现已抛却了这些认识,我又何曾不是呢。假如这次不是校方让咱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本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住这句话。写作不仅仅堆集阅历的一种方法,更是强逼自己勤于阅览和考虑的微弱动力。因懂得这些,虽作业辛劳,文笔幼嫩,但我想自己往后也仍是要坚持用文字记载自己的教育日子,让繁忙的我不断与安静的我进行对话,让激动的我不断承受沉着我的批评,让实践的我不断承受理论的我的提高。

2.慎独养身,扩展特性

个人独处,别人不知,能严厉依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依照品德原则去做。面临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傲自醒,冲击你的力气便是行进的力气。但问耕耘,莫问收成,尽心竭力,便是成功。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一同的风格,不能没有明显的特性。趁波逐浪,安分守己是自己生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维,自在之精力”也应成为咱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随声附和的尽量不云,陈词滥调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考虑,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育,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征。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由于教育便是一堆细节。比方,对待日子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短少的不是强力和决断,短少的是教养和耐性,需求的是更多的等候和仔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特别对所谓的学习、心思有“妨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苦楚中及时送去精力安慰的人。

4.海纳百川,协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仍是曩昔,谁走在我的前面,谁便是我的教师,包含学生,特别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研究,热心,谨慎,吃苦等教育传家宝,现已成为咱们“通向现在和未来夸姣教育境地的阶梯”,把咱们引领到当今课程变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久铭记他们,并在往后的作业中不时记住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假如说曾经的生长靠的是个人斗争,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着重的却是团队的力气。特别是剧烈的竞赛环境,需求实在的协作。,没有协作之心的人,心里是烦躁而失望的,也不会获得什么实在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法;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而,着重个人开展与竞赛,一定要依托环境和同伴的协作──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同行互相了解,互相支撑,一同共享阅历,以削减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立异不是推倒前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造大厦。回顾曩昔是有好处的,假如咱们对前人视若无睹的话,咱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获得快速的开展。教师要成为一名实在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久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乎其微的一颗海星的人物──或许这是一种理性状况。

一路走来,慨叹良多。出息漫漫,我将自始自终地行进下去。生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求搭档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行进的动力。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8】

这几天的阅读课中,我们一向在读高尔基的《童年》。这部作品使我感受深刻。

小说的主人公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自我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情景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在作乱。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个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期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爱、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外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有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应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而我要说的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来到。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集锦


好的心得体会具备的特征是什么?当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之后,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又是时候写下这一天的心得体会了,下面我们为大家推荐的是“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本文内容有可能帮助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给您提供帮助!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

《教育的奇迹》

推荐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记得著名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问题时,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或者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使孩子那颗稚嫩的心一次次地受到打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的是自己的态度,坏孩子笨孩子差孩子问题孩子这些定性的词都不能随便用在孩子的身上,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 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这学期,有一个班的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她三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她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她。在学校里,她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她,对她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她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她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她,消除她的自卑心理,唤起她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她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发现他们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相信: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2)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3)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4)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5)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6)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着,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7)

在我八岁时,曾读过《爱的教育》一书。当时,我只记得,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小主公埃瑞克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几天,我又读了一遍《爱的教育》,才明白,这部书的真谛就让我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快乐自己。

这部书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虽然风格朴素,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含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小爱国者》故事。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在一艘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市轮船上,有个身无分文、衣衫褴褛的青年。几个旅客听了他的遭遇后,给了他一些钱。

后来,这几个旅客侮辱了少年的祖国——意大利。少年毅然将钱币扔给了他们。

身处困境的少年多么需要帮助啊!可当他听到别人侮辱了他的国家时,他却把手中的钱币礽了!因为在他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我已经被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普雷克西是一个铁匠的儿子,他的爸爸不但酗酒,而且无所事事,全家人都跟着他忍饥挨饿。不仅这样,他父亲还无缘无故地打他。有些时候还把普雷克西的作业本到处乱扔,甚至还烧了他的作业本。既便这样,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刻苦学习,从不向同学和老师述说家里的情况。我想到自己家里,环境是那么好,爸爸妈妈又那么照顾我,可我却没有十分用心地努力学习。想想可怜的普雷克西,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我一定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向热爱学习的普雷克西学习。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8)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9)

《学校会伤人》,[美]柯尔斯滕•奥尔森著,孙玫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月出版

上榜理由:

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艺,但学校也正伤害着我们。这里说的是一种隐藏很深、持续性强的伤害,它是结构性伤害的结果,是我们用以组织和评价学习的方式中所固有的。它的伤害范围非常广。

我们该怎样去认识由于过时的学校教育政策而带来的“伤害”呢?我们怎样去应对它们?在这本令人瞩目的书中,美国教育学者柯尔斯滕·奥尔森揭示了某种教育方式的灾难性后果——这种教育鼓励从众统一,而不重视创造力的价值,抹杀学生们的兴趣,无视学习者的多样性;好奇心被遮蔽,创造力被限制,想象力被窒息,并且最终有可能坠入惰性和沮丧的深渊。

奥尔森通过解读感性的故事,理性地说明现在的教育制度不能生产出社会真正需要的心灵与思想。与此相反,这个体系常常给许多学习者造成羞辱,降低他们的能力并使他们感到厌烦。

幸运的是,其实奥尔森的文字出人意料地饱含希望。你手中的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教师、学校以及孩子们,让四者都能够从中为自己找到一条疗伤的道路,一种从来不会伤人的教育。

上榜感言:

《学校会伤人》是写给学生的,当你感到自己好像是被学校伤害了,或是开始变得不太乐意在学校学习,你可以从中了解更多的原因。本书也是写给教师的,当对工作中全无改变或过多改变的状况感到困惑,你可以从中寻找到在自己工作中以新方式进行思考的同行。这本书也是写给家长的,当你们拷问自己,如何才能保障孩子们在智力和精神上的安全,通过阅读本书,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过去,用一种“健康”的方式去培育我们的孩子。(策划编辑彭呈军)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0)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最近阅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听名字就让人感觉到了畅快,教育确实需要点“自由”了。

细细地品读了李希贵老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就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参加工作时间不算长,经常会思考一些关于教育的问题,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也”,常常在耳旁响起,可时代发展到今日,教师不能只是“教书匠”,更应是心灵的“引路人”,“授人以鱼,更应授人以渔”,诸如此类至理名言,更是随处可见,可是,现在的学生到底要的是怎样的教育呢?我也一直在思索着。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

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鼓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反思几年来的教育历程,重新审视教育,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下一天一天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我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学生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送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我们没有挖掘学生的潜力,反而尽力把他们塑造成另一个我们。我们要所有的孩子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展,把本来一个个鲜活的个体雕刻成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把本来丰富多彩的世界变成一个个塑像。书中说教育无痕,有效的教育是把教育目的隐藏起来的教育,是不动声色的教育。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放开孩子的手脚吧,让他们自己走路,也许他们能够更快地奔跑起来!让我们走出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误区。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合集


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人也是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合集,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1】

商业局幼儿园蓝湖绿城分园

2015年9月—2015年12月

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 “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这本书中的一些陈述,希望能与大家分享这些论点。 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2】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容量和范围都处于“大国”状态。生物发展规律中存在着大进化现象。当生物量变大时,必然会出现新的物种和时代。在《教育心理学》的研读过程当中,我觉得作为信息化变革时代中做教师和班主任要学习的东西很多。

皮亚杰说“生物适应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智慧或思维的本质,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上要不断积累与学生交流的智慧,形成自己的智慧。学生也将在跟随老师和班主任的学习和管理中形成自己的智慧。在信息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智慧在不断增长。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成长和进步,是好的。

我们的教师和班主任也需要快速成长和发展,以适应这种变化。否则,就会出现“现在学生怎么越来越难管了?”这样的疑惑。

尤其我们看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可能更强,他们的思维也更激进,我们就要不断的去发现和适应,并与之交流,以达到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

教育学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心理学的支持。其实,教学管理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的心理。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和管理效率,改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我觉得维果斯基给我们的启迪是巨大的。

首先,确定每个学生的两个层次:一个是他们能够独立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层次;另一个是他们能够在指导下有效地完成作业的层次。这其实是对学情充分分析基础上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也就是和合高效课堂所倡导的的独学、群学基础上的精讲点拨,维果斯基把这一教学基本规律早已上升到理论水平了,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更加深入的去学习和理解,并加以运用。

其次,定期与每个学生一起探讨那些能提供“教学支架”(指学生试图解决超出他们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教师所给予的支持和指导)。这样是要知道学生学习当中的困惑与难点,对学生给予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是教师对学情的掌握和了解,在课堂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最后,把班级营造成为学习者团体。

改变传统的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而不是学生相互之导。这种方式也是我们在小组学习中教和引导士兵的方式,强调在小组中学习,从而达到快速理解的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中我们也就能看出和合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意义了。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利,更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有利。

第一,班主任要怎样做好心理教育工作呢?

可以说,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给了我们教师和班主任更多学习与思考的空间,让我们多一点对教学与管理的理解和方法的学习,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感觉信息化时代下教师与班主任要坚持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理解,并把它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当中来。

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都会遭受很多挫折。他们能否承受和克服,取决于我们如何对待它。如果我们能正确地面对挫折,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并努力改变,我们就能最终战胜挫折,成为一个成功的人。但是,如果一碰到挫折就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轻视自己的消极情绪丧失原本的信心,就可能让自己自暴自弃,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

因此,帮助学生克服各种挫折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二,教师角色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

生活中大家常常会听说下面的情况发生:一个十分天分的歌唱演员平时练习时的时候,都很出色,可是每次一上台表演就要出错,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平时的成绩都很好,可是一到赛场就往往发挥不出来,一个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总是在每次最重要的考试中一败涂地。

冷静下来仔细看看自己身边的孩子,总是有些孩子做事说话很怕别人反驳,让别人笑话,习惯上养成了做什么都畏手畏脚的毛病。有些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学习的天赋,害怕学习,害怕考试,因为一两次考试都不及格。威慑就是这样吗?

是他们真的没有能力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信心。

自信心的却发导致自己的能力却不能发挥出来,本来可以达到的目标总是达不到。

自信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智力、体力和各种做事能力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如果一个学生缺乏自信,他就会缺乏探索事物的主动性和热情,他的能力自然是有限的。最为关键的是,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不能真正地发现自己,把自身具有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自信心是能力的“催化剂”,他可以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都发挥到最大,古今中外有数不胜数的成功者,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秀品质,但是有一点是这些人身上都具备的,那就是超凡的自信心。在这些事业上取得成功的赣榆,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失败时看到了希望。最终获得成功。

心理学认为,人本身是一个能够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人自身的自我调节发生作用。大多数人是通过对自身力量的分析和评价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由此产生的行为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率。

在现实的教育中,很多成绩不好的学生或在大家眼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自我评价不高。在他们能完成的事情面前,他们认为自己做不到,于是他们退缩、犹豫、退缩,最后压抑自己的能力。而过强的自我否定评价就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这样的学生胆小,处处依赖父母和老师。他们的工作效率低。

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快速发展阶段,他们的情感分化非常明显。教师的疏忽或教育误区很容易导致孩子自信心的缺失。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找到自我呢?

首先,要对学生多做肯定性评价。由于心理发展的局限性,学生的判断能力较弱。教师的心理投射是教师自我评价的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建立自信,从老师的积极评价中找到自我。如果教师在写成绩报告时,能评价学生聪明、能干,多写些激励的话语,学生就认为自己确实是这样,遇事就敢于自己动手去做,如果教师平时老师讲学生傻,没出息等有损自尊的话,他就觉得自己真的不行,失去了自己动手做事的信心。

其次,要珍视学生的成功。当学生主动做某事时,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最后,要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创造成功的机会。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信地说话、做事,让学生自信地发现自我,让他们成为真正的坚强者。

第三,心理学对教师自身发展的影响

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规律及其行为特征的探讨已有百余年,所提示的规律有助于人们更为准确地理解外在行为形成及改变的内在心理机制,理解认知结构及其特征,进而更为科学地利用各种学习规律来完善认知结构、改变或矫正行为和提高主动适应能力。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主题极为广泛,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如何才能不迷失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宝库中,得到所需的宝藏呢?

把握学习的基本规律无疑是首选之道。学习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和动物学习的基本心理过程以及各种因素发挥作用的条件。纵观学习心理学百余年的研究历史,探讨得较为精透、历时多年而经久不衰的学习与行为的基本心理规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识别环境中事件之间的关系,对**信号做出适应性反应;基于对自身行为后果的理解做出适应性反应;基于他人行为及其后果做出适应性反应。无论是通过直接的个人经验还是间接的观察,学习都是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形式。在心理学领域,这些基本的学习形式通常表现为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和社会学习。

通过对《学习心理学》的学习,我感觉老师必须善于观察学生。不仅要观察学生,观察周围的人,还要观察自己。俗话说,人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离不开自我观察。

良好的自我观察能力可以帮助你及时发现和把握自己的缺点,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以便在工作中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在不断的自我调节中完善自己。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需要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同时时刻注意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此外,应注意的是,同事和领导也时刻注意自己。

"以人为本,感情留人"。就是要跳出狭隘老师的局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要倾注心血、倾注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要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尊重领导和同事们的个性,

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关心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健康,实现团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和谐统一,做到个人和团体一起成长。,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使大家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只有有了感情这个重要的基础,一个组织才能始终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才能把人心凝聚起来,形成合力。

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厚此薄彼,不搞亲亲疏疏,要倾注心血,热情待人,平等待人,善意待人,真正把一个班级建设成为温暖的"大家庭"。

总之,学习心理学,不仅对我个人有很大的帮助,对我在教学中也有很大的帮助,明确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极其所处的重要地位。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3】

《我的教育理想》读后感

傅家中学王庆娥

读完朱永新老师的《我的教育理想》,细心品味作者的教育理念,尤其是上篇使我感触很深,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

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而且使我对未来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书中,朱教授把教育理想和教育现实结合起来。他认为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理想不能脱离现实。要使理想最终成为现实,就必须洞察现实,把握现实

《理想》一书的指导思想,是作者在通过对中国现阶段教育现状的剖析和对中国教育现实深入考察后提取出自己的教育理想观,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譬如:作者对心目中的理想学校、理想教师、理想校长、理想学生、理想父母的描述,就是作者通过共性与个性交融、优点与缺弊共存的教育现实,来揭示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应具有的基本规范、精神或素质,从而将作者的学校观、教师观、学生观、父母观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贴近教育实际而又不失前景的研究思路,不仅能使人们认识到当前教育现实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和矛盾,而且能使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方法,使人们在阅读之后有强烈的使命感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你要做的就是拥有丰富的知识,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

这就要求我们要勤于读书,充实自己,使我们的知识海洋不断充实,永不枯竭,实自己充满活力

"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

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每一个人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本的教度出发,脚踏实地地多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经验,所以我很关心书中对理想教师的描述

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

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追求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也不可能有优质的教育为了未来的教育,我们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需要特别是朱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

我读了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上篇教育理想展望理想教育探寻第一章我心中理想的学校

一、有特色的学校

二、有品位的学校

三、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

四、有一支创新型、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五、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

六、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七、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第二章我心中理想的教师

一、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

二、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

三、善于合作,善于调动各方面有利因素

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

五、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

六、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

七、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

8、 坚韧不拔不屈从挫折第三章心中理想的校长

一、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

二、珍惜学校的名誉

三、追求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的办学风格

四、具有宽广胸怀、感召力和凝聚力

五、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力量促发展

六、重视教育科学研究

七、能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

八、使学校有优美环境和浓厚文化氛围第四章我心中理想的学生

一、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

二、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独特见解和思想

三、自信自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

四、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

五、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

6、 富有想象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五章我理想的父母

一、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

二、让孩子轻松、自由、愉快成长

三、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特长

四、以以平等身份对待孩子

五、以身作则,一诺千金

六、永不对孩子失望,绝不使用侮辱性批评

七、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性

八、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教育第六章我心中理想的德育

一、重视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

二、重视让学生与书本为友,与大师对话

三、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

四、注重用真实、感人的道德形象激励学生

五、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

六、重视心灵的沟通,建立起温馨的对话场景

七、教给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

8、 在全社会形成“以人为本”的共识

一、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

二、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

三、面对个性,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

四、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

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六、具有开放性,注重实践性

七、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

8、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智力教育途径

一、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二、使学生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

四、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

五、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胜不骄、败不馁

六、让学生注重体能训练的同时,感受力与美的和谐

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8、 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地联系起来第九章我心中的理想美育

一、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怀

二、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三、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

四、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

五、树立大美育观,构建浓郁的美育氛围

六、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美丽的人生

七、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拥有美的心灵

8、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第十章我心中的理想劳动技术教育

一、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态度

二、鼓励和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增强劳动的智力含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四、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培养学生的劳技特长

五、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个性心理素质

六、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社交等"关键能力"

七、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

八、有优秀的师资和具实用性

、特色性的课程教材p>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集锦


作者的作品读过之后让人有难以忘怀之感。 透过读书笔记,探索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方向,小编推荐一篇有关《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1】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2】

回想从教以来,教学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塑造自己,要时刻对照现代教师职业道德标准,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克服困难提高自己的教学层次。通过自己平时的学习和同事间的交流,并对照自己的思想作风、教研的态度、工作时方法方式,要成为一名高效的教师,我觉得有许多地方还需要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教育形势的巨大变化,使我认识到新时期的社会需要新的教师形象,开展新时期高效教育活动,是新形势下的新要求,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需要当代教师内练素质提高,外塑崇高形象,充分发挥教师在社会文明和知识发展中模范带头作用

理性认识源于感性认识,又高于感性认识,是事物规律性的集中反映。学习不只是一般知识的积累,而是手段和观念的改造,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水平提高了,看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样会提高。教学的效果会更加突出和明确,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保证优秀教师的先进性和明锐性。由于理论功底浅,常常只看到现象而看不到本质,缺乏入理的分析。再是形势在变,而头脑的观念和知识却没有大的变化。喜欢现在跟过去比,现在比过去好,今年又比去年进步了,于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以至于工作中难以创新,难以升位,研究起点不高,横向比较―观察才发现差距越来越大,自己已经越来越落伍了。理论学习不够,对先进的教学理念知识学习不够经常化,主观上对学习比较放松。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理论学习太死板、太空洞、不实用,除集中学习和完成规定要求外,平时比较强调客观原因或忙于工作事务,而放松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久而久之必将影响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教学风格和处理事情的水平。切实加强先进的教学理念的学习,增强学习的自觉性,进一步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澄清头脑中的模糊认识,深刻认识到只有目标方向明确,才能保持对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的坚定性。

科学教学的知识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等方面,而专业知识精、业务水平高是现行教育教学和信息时代的社会要求。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并以严于律己,宽宏待人的为人准则思想的影响,常常会为别人着想,他这样做有什么理由,自认为不是什么原则性事,都会为别人开“绿灯”。实际上,这样做难免有失公平,没能及时制止不良现象。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学工作任务都将更为艰巨,对教学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而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首先从实践中学,向广大的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先进方法和思想,即使是点点滴滴,同时勤于从书上学,学习自己工作的专业知识,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业精于勤,才使人信服。其次对于挫折和教训,吸取营养,不断改进和提高学习方法,以致完善自我,丰富人生。

对待学生有时也是过去的严格要求,没有时代感。如学生常规差多起来的现象,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等。在业务上满足于现状,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集中时间突击了解学习一下,使得自己放松学习,难以真正的“沉”下去。首先在教学上,不要沉溺于以往的一点成绩。要不断开拓创新,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来认识,来对待。新的时代带给人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教改的不断深入,对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全面了。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上,增强搞好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感。教学工作要勤钻研,细推敲,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增强对不良现象斗争的勇气,切实树立良好形象。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学习,积极进行反思,在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内练涵养,外凭实力,做一个能被社会认可和满意的教师。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3】

读完《我的理想》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这本书让我感受很深,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有些启发可以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4】

读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1

一直以来,都听人说《爱的教育》这本书很值得一看,所以在新华书店过来售书书时,推荐一部分学生买了这本书,这以后,就经常看到他们在看,受学生的影响,我也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出生在意大利里古拉州的一个小镇奥奈格里斯,参加过统一意大利的爱国战争,在行军打仗中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活。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亚米契斯退伍后从事教育事业,创作了许多反映教育事业的作品。亚米契斯受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领袖马志尼的影响很大,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他认为教育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他所倡导的爱的教育,包括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同情弱小、乐于助人、尊师爱生、体贴父母等人类美好的精神,在作者眼中通过一些小故事表现得亲切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这些日记形式的故事一篇篇都不是很长,都是孩子在读书期间一天内发生的有趣,有意义的事,孩子只是很简单的将这些学习过程,教育过程如实地记叙着,但越是简单的东西越是可以表达很多的内涵。因为读者看到小学生将他眼中的先生的教育方法,先生对学生的爱、关心,对学生的帮助,以及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友爱的情感用一些记叙性的文章记录下来,有一些简单的情感表达其中,小学生虽小,但却能深刻感受到先生“爱的教育”,感受好与坏,感受爱与憎恶,这一切复杂的感受通过这一篇篇日记表达出来,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的一些思考,让读者能切身体会“爱的教育”,感受“童言无忌”。

当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可以慢慢思考些什么,这些思考使我们能够深刻体会一下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并非易事,当教师、父母能把握好这个度,那爱的教育则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正当处理这爱的教育,这爱就有可能成为溺爱,盲目的爱,将会起到反作用。我想这是我们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所以,这些以日记形式的小故事表现给我们看。这些日记大人可以看,以了解孩子的心灵,小孩也可以看,感受同龄人的身心状态,一切都因它没有复杂的语言,却能带来一些共鸣。

?爱的教育》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作品,鼓舞孩子能接受挑战,用爱心创造美好的世界,所以值得大家一看。

读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2

?爱的教育》让人深受感动,里面的所有日记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克尔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经典的书籍。

读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3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读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4

这本书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很多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这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其中更有充满了“人”的魅力的题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等等。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书中提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课题。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读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5

以前人们总认为:师德高不可攀,师德遥不可及。所谓的师德楷模大多是让我们自愧不如和望而生厌的“苦行僧”,更谈不上什么优美和阳光。读过《修优美师德做阳光教师》后,才明白师德可攀,我们的教育实践就是攀登的阶梯;师德可及,它与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师德可为,它给我们创造的灵感、操作的智慧;师德可赏,它给我们心灵的感动、美的享受。

真正的师德更多的表现是植根于普通的、具体的、甚至是有些琐碎的职业生活,能够回答以人为本的显现实生活世界的种种拷问。真正的师德尊重和张扬个性人格,充满创造性。即使同为对学生的爱,在不一样的老师那里,却有不一样的理解和表现:有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有对学生过错的宽容和理解,有对学生发展的职责和义务。好老师是形形色色的,他们的“好”以不一样形式体此刻职业生活的不一样领域。

正像前苏联一位著名美学家所说的那样:付出与获得平衡是最高的境界,称之为“优美”,略高于则是“崇高”,付出大大高于获得则成为不折不扣的“杯具”。因为这其中有许多我们就应尽力避免的无谓和不必要的牺牲,过分弘扬和宣传这样的师德会让老师们对师德望而却步。只有优美的师德才是阳光的、亲切的、搞笑而有效的,因而也是充满快乐的。

对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我要努力提高自我的师德修养,我要做一个阳光教师,我要以我的快乐去快乐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阳光去阳光我的学生,我要以我的品德去影响学生的品德。

读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6

这本书严格来说我不能称之为读后感,因为压根没有仔细读完整本。

这本书是别人送的,推荐给我,说不错,而家有宝宝,对儿童教育非常关注,自然也高兴的收下了,也满怀期待。

但是这本书真的不适合我,我实在没有耐性仔细去阅读这种种类的书,书里没有我期望的实在的有效的指引,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浓烈的营销的影子,而在我的概念里,儿童教育是一项严肃的学术,是必须专业、严谨、有内容的。

整本书我看到的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其实很简单,就是:对孩子轻轻说“是的”,分解开就是孩子天生有自己的天赋,父母要尊重这种天赋去培养孩子,要重视孩子,多肯定他。这个思想原本也被大多数人认可,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观念,就整出一本书,我总觉得实在是太单薄了,不要说这个观念还是已经泛滥成灾的存在,很多父母也已经有这方面的意识,而在作者的叙述里,好像九成九的父母都是漠视孩子的,都是不懂得重视孩子的,这实在是一种过于自负、自恋的想法。

尤其在整本书里,花了很大的篇幅去推介自己,讲自己成长的了不起,是最让人反感的地方。

在这个全民营销得有点过了的年代,看到这样的书,实在让人厌烦,尤其是在育儿教育这样的领域。

当然,我生性乖张,对事物有时过于主观,这种观后感也仅是一种个人体会而已。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5】

《爱的教育》让人深受感动,里面的所有日记都体现出对老师、父母、同学的爱,让人倍加感动。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恩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虽然天天都在我们身边,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快乐,可爱的少年。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出生于富裕家庭的,有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但他们互相尊敬,互相关爱。这些孩子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爱的教育》里到处都体现了爱。最让我感动的就是每月故事万里寻母记,讲述了主人公马尔可的妈妈为了让家里付起债务,便远渡重洋,孤身一人来到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富人家去做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克尔去美洲。于是,马可尔开始了万里寻母的旅程。途中,他历尽了各种艰难险阻,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凭借着马可尔坚持不懈的努力加上人们的帮助,终于找到了失去了生活意识的奄奄一息的妈妈。马可尔的出现使母亲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在医生的帮助下,马可尔和妈妈终于重逢了

掩卷沉思,马尔克是这样的爱妈妈,为了妈妈,他甚至不顾一切危险,远渡重洋,从热那亚来到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真另人佩服。

爱的教育真是一本经典的书籍。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6】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细节》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细节》中还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记得我读书那会,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就没有几个人举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上比比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使我产生了共鸣:对胆小的学生,要教他们简单的放松练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为举手而感到紧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必须是正确的,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而不举手同样保持沉默。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答错了,老师不会因为你积极回答问题而批评你,反而会欣赏你大胆的勇气。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提的问题,帮学生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会感觉有备而来,自然会举手回答问题。如此,学生既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预习新知识。

《细节》中讲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提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听故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的词汇,如果我讲故事时再把一些成语、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学生听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觉地也会使用了。以后授课时我会考虑每节课用五分钟讲个小故事。这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学生听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半年、一年后,和听不到故事的学生比起来,绝对是不同的。

这两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们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平等,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形成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年轻是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后备课,作好笔记,还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书籍并作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7】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8】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1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

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2

我经常对家人说,当老师的我很忙,没有时间干家务活。对朋友说,当老师很累,没有意思。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备课辅导、谈话开会理论学习等等,连一分钟空闲的时间都没有。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心累,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简单的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没有主动去做。教师的任务比较繁重,时间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握得住了。

谈到如何解决时间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举了这么一个例子: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届公开课,区培训班的学员和区教育局的指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和指导员本来打算记一些记录,可是他们听的入了迷,竟然连记录都忘记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这是多么令人惊叹啊!课后有一位教师问他:“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一辈子都在备课,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确实,做教师的每天必须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读书搞科研。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我想:这也就是许许多多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的根源。在今后的日子里加大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是啊!我们应当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读了这些,我茅塞顿开,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3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4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篇5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篇9】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1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2

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激情不老

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

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4.以写促思

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5.慎独养身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6.伸展个性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7.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8.海纳百川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9.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10.海星角色

教育,不变的永远不会变,改变的必将会改变。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虽然从教18年,但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3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教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教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

随着“北方,万里长城的上空,突然冲起了强大的风暴,掣起闪电,发出轰响。风暴夹着雷霆,以猛不可挡的气势,卷过森林,卷过延安周围的山岗,卷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征战过的黄河流域,向远方奔腾而去……”的落幕,故事讲完了,我平整了思绪,安抚了激动而又紧张的心。

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教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

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教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红岩》这本书描述了许云峰领导工人运动,江姐、双枪老太婆开展华蓥山武装斗争,成岗办《挺进报》等情节,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国统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此起彼伏的状况,又以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白公馆两处国民党特务的秘密监狱为背景,赞扬许云峰、江姐、成岗等共产党人在被捕后,应对国民党特务的严刑拷打、强行逼迫毫不动摇,坚持到底,死不说出口的精神。

这篇文章写到,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

看看这本书,能够改变你或你的孩子一辈子的生活习惯,接下来是为大家搜集了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

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我认识到了自我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教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

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进取配合教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

汉朝文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团体而死,必是重于泰山,小高波正是为着这座泰山而永生。生与死,千百年来有人歌颂有人笑,更有人长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必须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这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在李云龙的带领下,军官们舍生忘死,身先士卒。每次大战前,李云龙都会亲自视察前线,让战士们明白他们的团长永远在他们身边。我觉得这种无声的榜样作用,胜过千万豪言壮语。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你是否读过《爱的教育》这本好书呢如果没有,就让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吧!这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进行谈话的一本好书。

总之这位教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4

阅读了郑金洲博士的《教师如何做研究》,使我对“教育科研”有了新的认识和定势,他认为个人有四种类型的研究,即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经验概括和实践加反思,最适合教师在学校中的研究,应当是实践加反思型的。因为,第一,“研究的问题是产生于实际的工作情境中的,并且研究的进程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根据实际情境的需要,随时检讨,不断修正的。”第二,“研究是教师对自身实践所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究反思”,“研究过程始终都贯穿着对教师自我反思的要求”。据此,作者给出了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五种表达形式: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和教学课例。

对比自己以前一提起研究,就觉得无所适从,因为总认为这是专家的事情,自己上好课么就行了。回顾自己的教育教学,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教学后记、教学反思写过就算完事,而没有从根本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一批批的毕业,但问题、我一切依旧。现在我明白,应该是问题出现了,把它作为起点,给自己确立一个目标,鼓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围绕这一目标去实践,去探索,去研究,那样才会进步。而成果的表达方式也有很多种,并不需要长篇的学术论文,“教育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反思、教学课例”等其实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教育日志”这种研究方式中还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解释性记录”三种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展现的话,我想我不会再为写长篇大论而感到头疼,更重要的是,它会带给我更多地反思,帮助我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然而要使自己不断成长,我清醒的认识到并非写一些教育日志、教育反思、教学案例就认为自己在真正研究了,我觉得更关键的是要让自己学会反思,提炼出有效的方法,再进行实践。学会思考,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参与,不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学会质疑,在教学实践中找出自己的困惑。

研究中要找问题。选择一个我们在教育学生当中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如:低年级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怎样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教师去探索、去研究。

教师不能仅仅用知识,更要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情感、精神去工作,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对问题的选择要小、实、活。当然,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有大有小,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总的要求是宜小不宜大,宜实不宜虚,宜活不宜死。就是说应尽量选择小课题,以小见大,做深做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浮光掠影,要选择实实在在的具体问题,不选择抽象空泛的问题,要随着改革的发展灵活选题,也可以根据实际研究需要对原课题的内涵做适当调整,而不要固步自封,一成不变。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己只有不断为之努力,才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5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以往是父母、教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可是,他们之后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教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厌恶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我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我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我特有的天赋,所以,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教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6

最近读了《赏识你的学生》一书,读后感受颇多。全书用许多生动的案例诠释了“期待效应”试验、“需要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教育理论知识,阐释了实施“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通过一个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教育故事,喊出了教师要善待每一个生命的教育理念。

一、让人人都享受一份关爱

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对学生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不要过分求全责备,因为教师偶尔也会有背离道德的言行。学生在形成良好品行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教师的关爱。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我们要站在珍视每个生命价值的高度去关爱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像呵护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保护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我们要重视每个个体的存在,每个人都是同样重要的。所有的人都应该得到发展,不管是优秀的,还是发展有困难的,甚至是家庭特殊的,要不带任何功利的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赞美。因此,当教师能够以“赏识”的言行对待学生,就会激励起学生无穷的勇气,唤醒他深埋的潜能,鼓舞他向着成功之路大踏步前进。而要让教师拥有“赏识”这一法宝,根本就是要激发起教师的爱,让教师出于爱来工作,而不仅仅把教育当成一个职业或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欣赏孩子每一个幼稚的想法和行为。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理解孩子身上存在的不足。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就会理解、接受、运用“赏识”这一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育的花园中耕耘

二、让人人都享有一次机会

“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的课程理念。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而发展潜能的金钥匙就是自信心。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品行过程中,尤其是后进生特别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表扬。鼓励和表扬的力量大于批评和处分的力量。学生在校接受教师的表扬和赞扬中,他会自觉地放大自己的优点,对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信,极力使自己变得优秀,一些不良的品行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消除。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首先认识到学生的才能,然后再予以重视和赞扬,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并非“拉到篮里就是菜”,胡乱指着学生的某一言或某一行大加赞扬、夸奖之能事,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赏识。赏识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教师的一门必修课。教师要通过不断的钻研、深入的学习,掌握赏识这一有效手段,并在适当的时机、合适的场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赏识不是万能的,但可以接近万能。

?赏识你的学生》中无数的成功者的经历都告诉我们:外因并不是决定因素,内因才决定了事物的最终走向。学生的成长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只有调动和依靠学生自身积极因素才能真正做到。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是很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中的极为有效的一种,它能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很多时候,我们怨天尤人,埋怨学生不够聪明,埋怨好心得不到好报,静下心来,想想平日里那些毫不起眼的孩子,那些尽惹我生气的宝贝,原来也都有可爱的一面。猛然醒悟: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有时匆忙的步履,泥泞的心情遮掩了我们的双眼;繁琐的工作,忙乱的头绪,钝化了我们的敏锐;成绩的镣铐,升学的压力扰乱了我们的心智,所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学生的缺点,而忽略了那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那一颗颗纯洁的心灵。他们需要老师的关心和认可,需要老师的呵护和鼓励,即使因为无心犯了错误,也需要我们的老师温和地指出,他们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指责,是真诚而不是伪善。他们是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尽情地沐浴阳光,吸吮雨露,需要风雪的磨练,鲜花的簇拥。他们是最为敏感的一个群体,能准确地识别老师对他们的帮助是出于关爱还是仅仅是功利的表现。所以教育应该是牵手,是澄明,是温情,是质朴,是师生间的彼此信任,相互尊重,互相理解。所以要学会赏识你的学生,先学会从心底去爱他们。

赏识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理解学生、相信学生,不断地鼓励表扬他们,我想我们也一定会得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这样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不同,都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都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朝着你引导的方向前进的。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体会篇7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平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孩子,还是孩子,请把关注点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上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