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读后感

孔乙己读后感。

一本优秀的著作常常会带给读者灿烂的思想和绚丽的人生画卷。相信大家对于《孔乙己读后感》这本书也不陌生,读过之后内心一定有很多共鸣和感悟。那么,该如何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并写出一篇精彩的读后感呢?通过这篇文章,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将为您详细介绍。

孔乙己读后感(篇1)

一年前我就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当初留给我的印象只是主人公孔乙己的迂腐可笑。今天,当我再读《孔乙己》时,心情却开始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对孔乙己的凄惨命运充满了深深的同情。

其实,孔乙己是个本性不错的人。他从不拖欠酒钱, 说明他很守信用;他很热心地教酒店里的小伙计“我”写字,还把自己仅有的钱买来的少得可怜的茴香豆分给孩子们吃,从这里又可以看出他善良质朴的一面;当被人揭发偷书挨打时,他“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说明他的偷窃是不得已偶尔为之,他内心还是为之羞愧的。

对于那时受“唯有读书高”封建教育影响的孔乙己来说,功名就是他唯一的渴求。如果考中功名,他就会一步登天,衣食无忧,可惜的是他失败了,心中理想的灯塔轰然倒塌,他才会自暴自弃,放纵懒惰。他虽很穷困,但又死爱面子,从骨子里瞧不起“短衣帮”的劳动者,所以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穷困潦倒,处处被人轻视嘲讽的环境里,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一直到死都竭力维持着读书人可怜的清高和自尊。

最让我寒心的是那个时代人们对弱者的冷漠和残酷。 孔乙己没有考中功名,没人安慰他,反而被人奚落“当真认识字么”、 “怎么连个秀才都没捞着”;当看到孔乙己“脸上又添了伤疤”时,大家便像吃了兴奋剂似的一起哄笑,居然还“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后来孔乙己只是因为偷了丁举人家的一点东西,就被吊着打折了腿,人变得“黑而且瘦,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挂住”在用手爬行,遭受如此不平不幸的事,在他常去的咸亨酒店,在他熟识的人中,居然没一个人为他说句鸣不平的话,最后在众人的嘲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爬去了,就连死了也悄无声息,无人关心,偶尔有人想起他仅仅因为“孔乙己还欠着十九个钱呢”。

我想,如果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就算他考试不行,但只要他努力,仍有很多成功机会。例如台湾歌手周杰伦,他只有高中的学历,如果在孔乙己的年代,他也是“连个秀才都没捞着”的角色,但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依然成了集作曲、编曲和演唱于一身、红遍亚洲的“亚洲小天王”。在今天的社会,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的。退一步讲,孔乙己没有成功,他仍可以在社会的关爱中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他失败了,周围的人会安慰他;偶尔犯错,也会有人包容他,被权贵打伤,可以借助法律讨回公正;就算残废了,也会有社会福利部门和慈善机构帮助他。他的生活一定会另外一个样子。

孔乙己的可悲就在于他身处冷漠的封建社会,腐朽的封建教育僵化了他的头脑,读书失败就不知如何生活,他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最终的结局注定只能是个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篇2)

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题记

假期里,我读了鲁迅先生写的《孔乙己》。主要内容是:在鲁镇的酒店里,除了常来的长衫主顾外,还有一个人,虽穿着长衫,但却很旧,那就是————孔乙己。每次他到酒店,别人说他又偷了书,他就争辩说自己是读书人,读书人窃书不能算偷。后来过了好久,孔乙己都没来酒店,原来他偷到举人家被打断了腿。过了一段时间,孔乙己拖着断腿蹭着来到酒店,掌柜说他偷书时,他没有再争辩,只是恳求掌柜不要提。后来,孔乙已就再也没有来,死了。

这篇文章真实地反映了清朝末年最底层平民的生活。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像孔乙己一样的穷人,他们受封建社会的剥削压迫却不敢反抗,命运十分悲惨。我觉得鲁迅先生文中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同时对腐败的清政府进行了批判。

鲁迅先生的文章都很深奥,这篇文章我也不是很懂。不过有的描写我觉得还不错,我多读几遍就能慢慢理解一些了。大家也可以试一试,读一读。

孔乙己读后感(篇3)

作为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孔乙己》是一部卓越的小说,它通过一个酒馆里的故事,深刻的表现出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矛盾。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受到了许多,同时也深深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下面,我将就《孔乙己》这篇小说进行读后感的分享。

故事的主人公孔乙己是一个足球大小的人,他的身材是他的劣势,但同时也是他的优势。孔乙己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人,他有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正义感。在这个故事中,孔乙己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歌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

在孔乙己的前面,酒馆里的人是鄙夷和嘲笑的。但是,随着他的诗歌越来越有声有色,他开始获得更多的赞誉。孔乙己的成功不仅在他的才华,更在于他的性格。他谦虚而坚定,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尊严。即使他垂死挣扎时,依然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然而,在这个社会里,孔乙己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认可和真正的尊重。他作为一个贫苦的小人物,在社会上不过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存在。在这里,鲁迅没有刻意去表现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和无尽的苦难,但是故事中留下的却是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作为读者,我在这个故事中看到了社会的冷漠和不公,也看到了人性的脆弱和矛盾。孔乙己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着不同寻常的一面。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是需要被认可和被尊重的。但是,在一个残酷的社会里,这却是非常困难的。

总的来说,读《孔乙己》让我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同,同时也让我不再追求表面和虚荣的东西。这个故事让我更加珍视生命,珍视每一个人和每一个机会。我相信,正义和拼搏的精神是一起总是存在的,而且它们将会伴随着人们的成长和进步。

孔乙己读后感(篇4)

作品《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短小精悍的小说,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出身卑微的酒鬼在一个酒店里面给人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情节。故事铺陈得非常细致,而孔乙己这个角色其实也让人感到很有趣。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于人性的一些深刻思考,也可以看到他对于社会现实的一些不满。因此这篇小说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下面将结合主体内容展开详细的解析。

首先,这篇小说的中心人物孔乙己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关键。孔乙己一个底层人物,身材瘦弱,没有明显的才华和优点,和众多在当时的社会中处于底层的人物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鲁迅先生在这个角色身上做的一个非常出色的点在于,他给孔乙己赋予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这也让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显得非常生动、鲜明。孔乙己在描写中总是和那些恶劣的环境、寒咳、和酒味等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他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朴素、坚韧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在最后让他真正成为了一个传奇。而整个故事,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来展开的。

其次,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篇小说看到鲁迅先生对于社会现实的一些不满。在整个故事中,孔乙己给人讲述的故事或多或少都反应出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孔乙己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很多都在讲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还有那种不以人性实质为重的行为,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都是十分普遍的。而鲁迅先生在这一点上也表现得非常出色,他通过这些细节展现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一些不满和批判。

最后,这篇小说的艺术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鲁迅先生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非常高的,他在这篇小说中象征、符号、隐喻等多种表现手法运用自如。而这也为整个故事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普遍的意义,这也让得这篇小说在文学领域中具有了很高的价值。

综合起来,这篇小说通过一个卑微的酒鬼孔乙己所讲述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重层次和社会现实中的弊端,也在文学上表现得非常出色。所以我们可以说,《孔乙己》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也是我们在读完这篇小说之后所应该反思的深层次问题。

孔乙己读后感(篇5)

孔乙己这篇文章讲述了求乞人怎样去乞讨,利用了这一个事列来贬谪那些有手有脚却好吃懒做的只求乞讨度日的人。

从这一小段中,有很多方法,我给你们一一道来。

一个小孩子向我乞讨,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求,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厌烦他这追着哀呼,又有一个人向我乞讨,也穿着夹衣,也不见得悲戚,但欠哑的,摊开手装着手势。

从这两小节的内容中,可以看出这些乞讨者方法多样,他们能动脑筋想到这样地方法来取得别人的同情,却不去用自己的劳动换来自己的幸福。那些只靠乞讨度日的人非常可恨,我们要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要用我们辛勤的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

从这篇文章中可以得到我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应得的报酬,我们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自己劳动换取我们的幸福呢?

孔乙己读后感(篇6)

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

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显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运的情节浓缩在几个场面,这样写便使故事情节集中而凝练。作者通过小伙计的眼光,用了几个特写镜头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轻视和奚落的情状表现出来,然后转入对孔乙己遭受残害即将死亡的描写。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依据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表现出极其深刻的主题。

孔乙己读后感(篇7)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孔乙己他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和众人对孔乙己的嘲笑。孔乙己纵然有许多不是:他好喝懒做,死要面子,到处偷窃,但他也是封建社会下的受害者呀,他的种种不是都是因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呀。在顾客眼里,孔乙己只是个供他们嘲笑的对象;在掌柜眼里,他连十九个钱都不如;在丁举人眼里他可生可死。

他活着的唯一作用就是给别人当笑料,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不恰好反映出当时的世态炎凉吗?同时,拿孔乙己当取笑的把柄那些看客,体现出了他们对不幸者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也是导致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种原因。

同是我也想到我们生活的社会里也是否存在着那种看客?想到这,我联想到看过的一则新闻:7月17日凌晨,23岁跳某从工地收工回家,回家路上不甚摔倒在路中央,路人邓某看见了想上前扶一把,但旁边的好心人的劝诫,没有上去。突然一辆装土车险些碾压,随后一辆出租车撞到,拖行十米远,最后倒在血泊中,当场身亡。邓某听到这消息后后悔不已。

当一双眼睛在无助的四处张望,希望能够有一双友爱的手帮他一把,但希望终究还是希望,最后倒在血泊中。旁边的人就像在看一场电影,当车子把人拖到十米远,电影到达了顶峰,最后溅了看客们一身血!如果能及时上去扶一把;如果没有那好心人的劝诫如果能有一条道德底线。

但如果,没有如果,那一条鲜活的生命已不负存在。人们看着那血泊,可能还在庆幸那人还好不是我,不是我的亲戚。那倒在血泊中的不只是一个正值花季般的生命,不只是一个没有温度的尸体,而是乘载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看客原来只是鲁迅笔下孔乙己、祥林嫂、阿Q身边的人,现在为何在我们生活中出现?当好心把摔倒的老人送到医院,反过来成了肇事者,大善沦为大恶。

当儿子在机场用刀捅母亲,但没人敢上去扶一把,最后还只有外国人敢上去帮。猫小乐在他的作品中,当阿衰看到老人摔倒时,只能和老人一同倒在地上,阿衰固然好笑,但是什么让阿衰只能这样做。中国的道德文明开始直线下滑,造成了人们不做好事,不敢做好事的现象。

我最终还是希望那些所谓的看客始终只出现在鲁迅笔下,不要在我们生活再造成血的悲剧。

孔乙己读后感(篇8)

当我读完《孔乙己》这篇短篇小说时,不由得暗叹了一声!唉,真的是一个悲剧人物!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多么矛盾呵,可见孔乙己对自己唯一值得“炫耀”的事是——他读过书。尽管是老童生,这也是他唯一有尊严的地方。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孔乙己竟天真地以为旁人不晓得他这些钱是偷来的,相当自信地掏钱,可真是自命清高呵!可是他的尊严被旁人毫不留情地摧毁掉了。“你一定又偷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被吊着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老不到呢?”

短衣帮一次又一次地几次刺激到孔乙己,他不是面红耳赤地辩驳就是不屑置辩。最后呢,没法沟通了,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小伙计以“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的思维冷漠回绝了孔乙己。孔乙己依然恳切地教小伙计四种写法的“回”字,迂腐可笑呢。

这种恶状他还能厚着脸皮待下去?这不是逼他往绝路走么?他的自尊没了,也没人怜悯他,他除了喝酒,再也没有物质上的享受,吃不饱,穿不暖,睡不香。饿得不行只好偷书,一旦被抓就尝到苦果——腿被打折了。这下好了,他真走到绝境了,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最后一次酒,然后在众人的讥笑下离去……

就这么的结局,孔乙己的不幸人生到底是谁造成的呢?

封建科举!封建社会!简直能害死人!但又是什么造成这恶果呢?孔乙己这人就诠释了当时所有的悲剧,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反省与思考……

孔乙己读后感800字精选篇4

《孔乙己》是一篇的短篇小说,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末期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他不会营生,好喝懒做,死要面子,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嘲笑奚落他时,还要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痕——“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他在长期封建文化教育熏陶中,也和一般士大夫一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会营生,养成好喝懒做的恶习。有时免不了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被打折了腿的惨境。

他迂腐可笑,麻木不仁,至死不觉悟。封建文化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摧残了他的灵魂,而且也摧残了他的身体。作者在刻画孔乙己性格中可悲的东西、批判他的封建落后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他的善良心地和对他的一定的同情心,如写他教“我”识字、给小孩子分茵香豆,他在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他还“写得一笔好字”。

这些描写,更激起读者对毒害、摧残他的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愤恨。这是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冷酷的社会环境之中。孔乙己精神上的痛苦要超过身体上的痛苦。作者将孔乙己的容貌、服饰、姿态、语言、行动诸方面交织在一起,使这个被科举制度欺骗愚弄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功名不就,却自命清高;四体不勤,却好吃懒做;贫困潦倒,却死爱面子;受尽摧残,却麻木不仁。在风烛残年之际,这个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思想毒害的孔乙己爬着离开了人世。

孔乙己读后感(篇9)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二十多年前当自己还是一名中学生的时候就已经拜读了。当时只是觉得可笑。老师说,文章是批判科举制度的,似懂非懂。今天,重读此文,却别有一番滋味。孔乙己可怜。读过书却没有进学,连谋生的技能都没有掌握一点。好歹字写得不错,就替人抄书:可是生性好吃懒做,于是,好不容易弄到的差事也丢了。就这样,可怜兮兮,凄凄惨惨,苟活于世。

一个人,特别是一个读过书的人,心大都特别敏感。然而,孔乙己却当别论。因为他常常受人嘲笑,遭人侮辱,他的心早已麻木了。不过,孔乙己却始终牢牢地坚守着一个名份——读书人。在读书成为剥削阶级特权的时代,读过书,的确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在他的身边,有那么多目不识丁的短衣帮,而这一点,难道还不是一件足以令人倍感自豪的事?在惨淡的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如能找到一点点值得荣耀的亮色,一件可以让自己在众人中间大大露脸的事,这,又是多么宝贵的“财富”?于是,这可怜的名分,就成了他心灵的支柱。孔乙己好累。为了炫耀自己这可怜的名份,为了重拾自己这可怜的尊严,为了在这充满鄙夷的冷冰冰的世界上找到一种可以存活的理由和勇气,他说着过时的话,穿着过时的衣裳,还不得不背负起没有进学的痛苦和侮辱,哪怕声名狼藉,哪怕劣迹斑斑,哪怕自欺欺人。

孔乙己,一个守护心灵支柱的可怜虫。

今天,读书早已失去了它历史的光环。可是,又有谁能够少了那根支撑心灵大厦的支柱呢?

今天的社会上,很多腰包鼓起来就腆着肚皮傲视他人的人是多起来了。其所恃者,钱也。许多小有成绩就固步自封只是一味地享受着过时荣光的人也是多起来了。其所恃者,功也。当然,众多的掌握了一技之长或数技之长的人,虽然低调得多,但“凭手艺吃饭,我怵谁?"的傲气还是时时流露在言语声气里的。更别说,那些弄得一官半职,就时时炫示与人,傲视群小的在位者又何尝少了那份见人就想让人知道我是某某经理,我是某某局长的心理期待呢?要知道,中国可是官本位文化盛行的国家,封建文化中的为官作老爷的思想可并没有因为我们步入二十一世纪而完全肃清。所以,一旦手握权柄,不怒而威。别说人家不看书,别说人家能力不强,人家的眼光和自信心不知壮大到了何种地步!而其所恃者,无非权也。

可是,在寂静的`长夜,当卸下白日里那些裹在身上的虚浮的财富、权力、名分、功绩的时候,空虚的心灵有何尝不让我们痛苦地战栗?多少人因心灵空虚而醉生梦死?多少人为追寻刺激而恣意地挥霍金钱?多少人在无聊的游戏中奢侈地抛洒着生命?多少人渴望在推杯换盏中寻得真正的友谊?是的,几乎我们所有的人都需要那么一点点精神上的支柱。于是,名份、权利、才能、功绩,子女……世上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做为灵魂的支柱。当然,每个人所依恃的都不应该是蔑视他人的工具和理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事沧海桑田,倘若把支柱树立在松动的沙堆上,所谓支柱就会因为时光的风尘腐蚀而面目全非。这也是许多人至中年或晚年的人们在某一天突然从梦中醒来,却发现无所事事、满目潇然,内心一下子恐慌不已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因此,每一个有思想的人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让我们现有的支柱长出根发出芽来,就像一棵树,紧紧地吸附于大地,源源不断地从地心汲取力量。

这个办法其实不难发现,它便是人不应该仅仅地为自己或某一小团体活着,而是为了要让大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这样,我们心中的那棵树就因为能从地心源源不断地获取养份而变得日益强大。

孔乙己的精神支柱连同他的腿被丁举人的棍棒打折了;在经济大潮中,我们心灵中的支柱会不会因社会的风尘而湮没或者被腐蚀掉了呢?也许,许多嘲笑孔乙己的人说他的自尊中包含了过多的虚荣,可是,谁的自尊里就没有一点虚荣?不要苛责于人,我们每个人要做的不是去嘲笑别人,尤其是那些带着明显瑕疵的可笑又可怜的人,我们最急迫的事情应该是想一想如何让自己心中的那棵心树生根发芽,不断强大!掩卷沉思,可怜兮兮的孔乙己似乎又从书卷中向我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