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的文化常识

礼仪的文化常识。

很多人都有写自己的心得计划总结等文章的习惯,编写前有必要参考相关范文。范文中的思路是怎样梳理的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了“礼仪的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下面请您看详细的介绍,欢迎您来阅读并参考!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

a.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b.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c.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d.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e.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f.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酷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g.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h.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i.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2

现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丧葬礼仪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的丧葬礼仪注重仪式感、规范化,更加注重礼仪文化的传承和演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现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现代丧葬礼仪。

一、丧葬礼仪的由来

丧葬礼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旧传统,早在古代,各种族、各个国家就开始有丧葬礼仪的传统。在我国,丧葬礼仪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葬礼方式是把死者埋在土地里。但是,现代已经不同于古代,丧葬礼仪已经有了更多的形式,同时也更注重卫生、环保、健康等因素,演化出了现代的丧葬礼仪。

二、现代丧葬礼仪的意义

现代的丧葬礼仪不仅是缅怀逝者的一种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礼仪教育。现代丧葬礼仪强调的不仅是逝者去世的悲痛,更是要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因此,现代丧葬礼仪更注重文化性和仪式感,倡导一种文雅、庄重、虔诚、尊重、感恩的礼仪。

三、现代丧葬礼仪的内容

现代丧葬礼仪的内容较为广泛,包括遗体处理、告别仪式、火化仪式、安葬仪式等等。具体来说:

(1)遗体处理。在现代社会,遗体处理方式多样。有的人选择火化,有的人选择土葬,还有的人选择水葬等等。因此,现代丧葬礼仪强调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卫生、环保等因素,更加注重逝者的意愿。

(2)告别仪式。现代丧葬礼仪的告别仪式包括追思会、告别式、守灵等环节。这些环节主要是为了让亲友们给逝者最后的告别,表达自己对逝者的哀思和敬意。

(3)火化仪式。现代丧葬礼仪的火化仪式包括播放殡葬音乐、焚烧鞭炮、献花弔唁、丧服、吊唁、祭文等环节。整个仪式注重仪式感和庄重性,让人们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宝贵。

(4)安葬仪式。现代丧葬礼仪的安葬仪式包括出殡、护灵、诵经、入土、祭祀等环节。这些环节让人们感受到逝者被埋葬的庄重和肃穆,体现出中国人民对亡灵的敬重和追思。

四、现代丧葬礼仪的常识

(1)礼仪文化教育。现代丧葬礼仪的教育不仅是在死亡时,而是要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灌输礼仪文化的理念和教育。这样可以让人们更加注重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

(2)对穿着的要求。在现代丧葬礼仪中,对穿着的要求较为严格。男性要穿着正式的礼服,女性则要穿着素色的衣服,同时,避免化妆和戴首饰等过于鲜艳的饰品。

(3)言行举止。在现代丧葬礼仪中,亲友们在参加仪式时要注意言行举止的得体性,尽量避免场面尴尬,不要哭闹或者辱骂逝者。任何言谈举止均要表现出尊重逝者的态度。

(4)金钱问题。在现代丧葬礼仪中,家庭资金有限,因此亲友们在送给逝者鲜花、花圈、祭品等上要切实控制,不应该超出自己的能力和负担。

总之,现代丧葬礼仪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和礼仪教育。无论什么仪式,都要注重文明、庄重、肃穆的气氛,让逝者得到敬意和追思,也让亲友们从中得到人生的启迪和反思。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3

中餐礼仪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餐桌礼仪文化也是其中之一,与中华文化历史相得益彰。中餐礼仪文化蕴含着许多细节,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中餐礼仪文化常识。

一、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它涵盖了一道菜从材料的选择、烹饪方式、到摆盘、食用所需用具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注重食用口感鲜美、色彩搭配协调的菜肴,同时也要求食用时要注意分量、节制,尊重食品的产地和品质,反对浪费食品。在餐桌上,人们还要遵循“先汤后菜、先素后荤、先淡后咸、先热后凉”的食用顺序,注重食品的卫生和安全,还有谦虚、彬彬有礼的用餐态度。

二、用餐礼仪

用餐礼仪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更加注重节制和优雅的礼仪。在餐桌上,人们要遵循“坐稳、前倾、收肘、拿箸”的动作,用餐时应该自觉地为他人服务,庄重而缓慢地享用食品,并在适当时候用清水漱口。餐桌上的筷子、勺子、碗筷摆放应有次序和整齐,以表达出对食品的尊重。同时还要注意嚼口声音小、不要让汤汁飞溅,不要在餐桌上讲话、打嗝、嗓子响,更不要将其它非餐具物品放在餐桌上。

三、厨艺文化

在中国,厨艺文化是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的,它与饮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厨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许多古老的秘方和烹调技巧;而中国烹调的核心就是“火候掌握得宜、调味适度、色香味俱佳”。中国菜肴不仅美味可口、味道独特,而且通过不同的烹调技巧还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并且动静皆宜,注重菜品的诗性和画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文化活动,比如汤圆、包子等年节食品。

四、餐桌礼仪的地域文化

中国不同地区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也各有特点。比如说,在北方,餐桌礼仪更加严谨,菜肴以面、麦为主,酒菜相配更为重视。在各种宴请场合,人们一般会向主人敬酒以表达敬意。在南方,餐桌礼仪更加灵活和注重交流,菜肴以米、粉、鱼、蔬菜为主,口味偏甜,同时还注重淮扬、粤菜的烹饪技法。在海南和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风味餐桌礼仪。

总之,在中餐礼仪文化中,人们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卫生、重视用餐的礼仪、注重菜品的味道和香气,还遵从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传统。同时,中餐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内容繁多,它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我们的餐桌上,用餐礼仪的规范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形象美,也传承了中华文化,更表达了对于美好餐桌的向往。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4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话剧。

 饮食礼仪知识

1.入座礼仪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

赏茶

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

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无论是主人给你倒茶还是添茶,你都应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轻敲两下,这在茶礼中叫做叩手礼,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品茶

品茶时拿品茗杯的手势也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大拇指与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干哦,记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给你准备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礼节,我们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了,主人却没有再换茶。这时你也许会以为是主人疏忽,其实不然,这是主人暗示你该回家了,可别还死赖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还有别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礼仪

清洁茶具

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特别是长时间没用过的茶具,时间久了会沾上灰尘、污垢,所以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时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冲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的做法既讲究卫生,又能够令茶叶有醒茶的效果,冲出来的茶汤会更好喝。

适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壶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投茶量也需要视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场的人数,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茶水是比较热的,如果杯子满满都是热茶。接手时茶杯很热,这样很容易导致被烫伤。

端茶得体

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茶点准备

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食用的茶点,最好准备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倒茶礼仪需要经常实操,才能融会贯通,减少失误。

无论是朋友聚会喝茶,还是客户拜访、商务洽谈,倒茶礼仪都派得上用场。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养,而且也体现了礼貌待客,给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礼仪常识

1.敬酒时间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2.敬酒手势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3.敬酒仪态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4.敬酒顺序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5

一、入座

进入西餐厅后,由服务生带领入坐,不可冒然入位。男士或服务生可帮女士拉开椅子协助入座,一般由椅子左侧入座。座位的安排于离出口最远的位置为上位。

二、餐具的摆设

(1)摆在中央的称为摆饰盘或称展示盘ShowPlate,餐巾置于装饰盘的上面或左侧。

(2)盘子右边旁摆刀、汤匙,左边摆叉子。可依用餐顺序、前菜、汤、料理、鱼料理、肉料理、视你所需而由外侧至内使用。

(3)玻璃杯摆右上角,最大的就是装水用的高脚杯,次大的就是红葡萄酒所用的,而细长的玻璃杯就是白葡萄酒所用,视情况也会摆上香槟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4)面包盘和奶油刀置于左手边,装饰盘对面则放咖啡或吃点心所用的小汤匙和刀叉。

餐具的种类和数量,因餐会的正式(formal)程度而定。越正式的餐会,刀叉盘碟摆得越多。

三、餐具的使用

西餐用的刀、叉、勺各有其用,不能替代或混用。

1.刀

就是用来切割食物的,不要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记住:右手拿刀。如果用餐时,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一般正确的用法就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刀尖就是圆头的、顶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就是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

通常,吃主菜用的餐具体积最大。当主菜为大块的肉时,有些餐馆会给就餐者使用像锯一样带有刀剌的餐刀。

黄油刀就是最小的餐刀,其刀头和刀把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就是为了抹黄油时让手和桌面间留有空间。有的黄油刀背部有一个小缺口,揣说这样的刀有助于切下完整的黄油片。

2.叉

左手拿叉,叉起食物往嘴里送的,动作要轻,捡起适量食物一次性放入口中,不要拖拖拉拉一大块,咬一口再放下,这样很不雅。叉子捡起食物入嘴时,牙齿只碰到食物,不要咬叉,也不要让刀叉在齿上或盘中发出声响。

吃鱼用的餐叉叉剌较尖,有些鱼肉餐叉最靠外边的叉剌在顶尖部有个缺口,这使其头部理念尖,为的就是方便挑起鱼剌。鱼肉餐刀比其他餐刀宽而薄,形状有点像中国戏剧中的大刀,这就是因为鱼肉较松,宽而薄的餐刀容易使鱼肉保持完整,特别就是在将鱼肉从骨头上切下来时。

海味餐叉就是最小的餐叉,其两边的叉剌稍微向外弯曲,为的就是容易将肉质从贝壳类海味的壳体内挑出来。

3.勺子

在正式场合下,勺有多种,小的就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就是公用于分食汤的,常见于自助餐。切莫搞错。

吃色拉用的餐具体积稍小,这与吃餐前小吃和甜食所用的餐具大小相当。一般来说,吃色拉时,餐叉也可当作餐刀用,因此,有些色拉餐叉的侧部像餐刀一样有点刀刃同学有一些色拉餐叉最靠外边的叉剌比中间的叉剌要粗壮结实。这些设计都就是为了使色拉餐叉有助于切菜。所以,有时餐桌上只摆放色拉餐叉,色拉餐刀被省去了。

餐勺只在喝咖啡、茶和汤以及吃甜食时才用,除非情况特别,吃色拉和主菜时不用餐勺。用地喝汤的餐勺体积最大,茶勺和咖啡勺体积最小,用于吃甜食的餐勺体积居中,用于搅拌玻璃杯中饮料的餐勺有细长的勺把。餐勺的头部几乎都呈椭圆形,唯一例外的情形就是汤勺,其头部也可呈几乎标准的圆形。

四、餐具的语言

在吃西餐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你不需要多费口舌的,在桌子上进餐时的一举一动就告诉服务人员你的意图,受过训练的服务员会按照你的愿望去为你服务,去满足你的要求,这就就是“刀叉语言”。

1、继续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三角形,那么示意你要继续用餐,服务员不会把你的盘收走。

2、用餐结束:而当你把餐具放在盘的边上,即便你盘里还有东西,服务员也认为你已经用完餐了,会在适当时候把盘子收走。

3、请再给我添加饭菜:盘子已空,但你还想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八字形,那么服务员会再给你添加饭菜。注意:只有在准许添加饭菜的宴会上或在食用有可能添加的那道菜时才适用。如果每道菜只有一盘的话,你没有必要把餐具放成这个样子。

4、我已用好餐:盘子已空,你也不再想用餐时,把刀叉平行斜着放好,那么服务员会在适当时候把你的盘子收走。

五、用餐禁忌

忌讳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来布菜

1、菜、舀汤或选取其他食物。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就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

2、使用叉需注意:

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就是边切边吃,而且就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就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就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

3、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就是一种威胁。

4、刀子不要入口。

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就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就是危险的。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6

祭祀礼仪、科举、文化常识,这三个词语看似没有关联,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紧密相连。在编纂《礼记》、制定礼仪制度、兴办科举、考试制度、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中国古人充分发挥了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是无死之国的,祭祀则是祖先与后代的一种约定,也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祭祀活动的规模和程度都很重要,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动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制定祭祀礼仪十分必要。古人在祭祀过程中特别注重细节,凡是犯错都会带来不祥的后果。因此,祭祀规矩和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祭祀礼仪不仅规定了祭祀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同时也体现了古人的道德和品格。

其次是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古代特别是明清两朝,以科举名列状元、榜眼、探花等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不仅帮助人们考取官职,也是古代社会人口流动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科举考试中,文化素质是考核重点,只有文化底子扎实、书法、诗词、文章写作出色的人才能有机会担纲大任。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代表性制度,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是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在祭祀礼仪和科举制度中,都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常识。在祭祀礼仪中,人们必须熟知先祖的事迹、礼仪流程等内容。在科举制度中,考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经典、文学和历史知识,才能通过严格的考试,并得到政府的认可。这些文化常识构成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传承,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资料。

总之,祭祀礼仪、科举、文化常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礼仪规范了人们的道德品质,科举制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文化常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思想、艺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这些特殊的文化元素不仅是古代中国在文化上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美好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7

小学生文化礼仪常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礼仪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而要培养一个良好的文化礼仪素养,从小学生时期就开始着手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以"小学生文化礼仪常识"为主题,详细、具体地叙述小学生应该如何在不同场合下养成良好的文化礼仪习惯。

第一,上学时的礼仪规范。上学是小学生每天必经的环节,文化礼仪常识也体现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小学生应该遵守上学时间,不迟到、不早退;其次,上学时要保持队伍整齐,不插队,遵守秩序;再次,上学时要注意个人形象,保持衣着整洁,不穿着怪异、暴露的服饰。这些仅仅是上学时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却至关重要。

第二,课堂上的文化礼仪要素。正规、宽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发展至关重要。小学生在课堂上要遵守秩序,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不随意动作。同时,对于老师的提问要积极回答,互帮互助是团体协作的良好表现,还要尊敬师长,不私下嘲笑老师和同学。这些文化礼仪要素,可以为小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第三,校园中的社交礼仪。校园除了上课时间外,还有诸如课间休息、午餐时间等等。小学生在这些时间也要有一套自己的社交礼仪。首先,小学生要友好待人,尊重他人,彼此之间不打骂、不互相欺负;其次,在校园中要遵守秩序,不乱扔垃圾,保持环境整洁;再次,遇到老师问好要热情回应,尊敬师长,遵守学校的规定。积极培养这些良好的社交礼仪,对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帮助。

第四,校外活动的文化礼仪。小学生在校外活动中,也应该养成良好的文化礼仪习惯。比如,小学生参加外出游玩,要注意团队合作,不追赶、不奔跑、不乱扔垃圾;去公共场所的表演或者游玩,要遵守场地规定,不触碰展品、不大声喧哗;参加家庭聚会时,要尊敬辈长,不大声喧哗,注意言行举止,展现一个小学生应有的端庄与礼貌。

最后,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礼仪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卫生习惯的培养。比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出门时要勤擦鞋,保持外表整洁;饭前饭后要洗手,保持餐桌清洁。这些卫生习惯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并且也是文化礼仪的一部分。

总之,小学生文化礼仪常识的学习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下,根据不同的场合和情况养成良好的文化礼仪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素养,也能够加深人际关系、社交交往中的亲和力。希望小学生能够从小树立正确的文化礼仪观念,成为有修养的社会人士。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8

西餐又分法式、英美式和国际式,不同的民族习俗和用餐规格摆台样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领还是一致的。吃西餐使用的餐具有刀、叉、匙、盘、杯等。一般讲究吃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刀叉,饮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酒杯,因此不懂不要装懂,跟着主人去做不会有错。西餐具的摆法是:正面放着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盘上方放着匙,再上方放着酒杯。餐巾放在汤盘上或插在水杯里,面包奶油盘摆在左上方。

普通西餐的上菜顺序是:面包、汤、各类菜肴、布丁、咖啡或红茶。在正式宴会上,内容可能会更加丰盛。就餐者应熟悉一下菜单,不要一上来就吃饱,接下来便无力他顾了。吃西餐点菜首先要确定喝哪种酒。主人要一位一位地征求客人的意见,然后再决定上什么酒。主人决定后,侍者先在主人的杯里倒一点,等主人尝过后觉得满意,方示意侍者斟满客人的酒杯。若客人觉得不满意,要明确告诉侍者酒是否“太烈”,要求侍者另换一种,直到满意为止。若客人不喝酒,可以让侍者倒一点点在杯子里,但不去动它,也可用手掌挡住酒杯,但不能将杯子倒扣过来。

西餐点菜分套餐和零点。套餐是价格已定的从汤到尾食、咖啡的菜式,客人只需随意点主菜,如炸鸡、烤鱼、牛排等,而汤、生菜沙拉、面包、甜点、咖啡或红茶都是固定的,价格也是由主菜决定。零点是依顺序一样样地点菜,每道菜分别计价(面包、牛油不另计价)。一般先选主菜,然后再点汤、沙拉、甜点等。一般来说,零点的价格稍高于套餐,当每位客人决定了自己采取哪种点菜方式,要点哪些菜后,便告诉主人;再由主人转告服务员一共要上哪些菜,当然,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客人直接向服务员说明要什么菜及饮料。

吃西餐时应右手持刀,左手握叉,先用刀把食物切成小块,再用叉送入嘴里。用刀叉切割食物时必须用叉子牢牢按住所切的食物,刀紧贴在叉边上以免滑开;不要用力过猛而撞击盘子发出刺耳的声响。一般应切一块吃一块,每一块以一口的量为宜。待全部切好后再一块块吃是美国人的习惯。假如习惯用右手持叉进食,那么盛取食物时,通常是叉尖朝上,每一次盛取的量也应以一口为宜,叉上堆得满满的是不雅观的。吃正餐时,刀、叉的数目与上菜的道数是相等的,并按照上菜的顺序由外至内排列,刀口向内。取用刀、叉时,应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吃一道菜换一套刀、叉。当吃完一道菜后,应将刀、叉平行排放在盘子上,刀右叉左,叉尖向上,刀刃向内,这就表示这道菜已用毕;而若暂时离席,刀、叉应交叉摆放或摆成人字,叉尖向下,这表明这道菜尚未用毕。用餐过程中,餐具一定要适情作出正确的摆放,以免服务人员或宾客误解造成难堪。

西餐中的匙是专门用来喝汤的(喝咖啡用的小匙例外),俗称汤匙,因此它不宜用来进食,但可以与叉并用,帮助盛取食物。匙、叉并用盛取食物与刀、叉并用盛取食物有一点相同之处,即匙应将食物拨到叉的内侧,而不是外侧。用匙喝汤也颇有一番讲究。尽管今天不会有人想直接用嘴对着盘子喝汤,但真正知道怎样喝汤才是合乎礼仪规范的也不尽然。喝汤时,应当右手持匙,左手扶着盘子,由桌沿朝着桌中心的方向慢慢舀去;喝了剩少许时,可以用左手把汤盘靠自己的一边稍稍提起,再用匙轻轻地由里向外舀去。喝完以后,汤匙应放在盘里,匙心向上,匙柄置盘子右边缘外。除了餐具的使用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外,用餐时,还有一些常规的礼仪规范应当了解和遵守。主要有:不论是用叉进食或用匙喝汤,均不能将叉、匙的整体放入嘴里。一般用叉进食时,嘴唇是不碰到叉齿的;用匙喝汤时,只将匙的1/3放入嘴里。

对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不要站起身子到餐桌的另一头去夹或主动要求添加。自己不爱吃或不能吃的食物,当服务人员或主人分夹时,一般也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入盘内,并表示“谢谢,够了”。不想再添酒或根本不喝酒时,只要轻微做一个手势就可以了,切不可用手蒙住酒杯或干脆将酒杯倒扣在桌上。

用餐时不要狼吞虎咽,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咀嚼食物、喝汤,都不要发出声响,口内含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以免食物落出。如果汤菜太热,不要用嘴吹,可稍等片刻,略凉些时再吃。

遇有吃面包,可用手撕下一块,用刀涂上黄油或果酱,把面包托在手上吃,用叉子叉着面包吃或把面包浸在汤中捞出来再吃,都是不合适的。遇有烤鸡、龙虾时,也可用手撕着吃。

吃豆子时,可用叉就食,不要一颗颗地叉着吃。吃面条可用汤匙辅助叉子,也可只用叉子,但不能用刀把面条切断再吃。吃点心必须用叉子,并且可用叉面铲起来吃,但千万不要用手给他人拿点心,需为他人取点心,可以刀、叉托住送过去。

用手取食前,有时会送上一小水杯(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漂着玫瑰花瓣或柠檬片。这是专供洗手用的,切不可误解为饮用水而闹成笑话。洗手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在进餐过程中,不宜倚靠在椅背上,也不要紧贴餐桌。把胳膊放在桌子上,也是不太文明的;不要边抽烟边进餐;手弄脏了,不要乱擦,更不要用嘴去吸吮手上沾有的卤汁。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9

餐桌礼仪文化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文化素养。想要在商务宴请、社交场合、家庭聚会中表现得得体优雅,必须熟悉餐桌礼仪文化常识。下文将介绍餐桌礼仪文化的基本要点。

一、就餐前

在就餐前,要先洗手。若是在外就餐时,还需确定食用餐具是否完整干净。同时还要把箸、匙、刀和其他餐具擦干净,并随时注意与宾客交流。

二、餐桌上

在餐桌上,筷子是最常用的餐具。在使用筷子时要记得拣选端正的部位,夹菜时右手握住筷子的上端,因为这有助于避免食物掉落。同时要避免夹取超过一份的食物,否则当场就需把多余的食物放回地盘中。在低垂的餐桌中,不要把举着的筷子伸过桌缘,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若是需要夹取较高级别的食物,还需使用专用的餐具。

在将盘子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时,要从餐桌中间正中央的位置开始。除非您参加的是自助餐,否则不要拿自己的碗或刀叉杓去领取食物或调味品。若是汤味偏淡,也不要随意加盐或其他调味品。要尽可能避免在食用时大声吸气和发出噪音。

三、就餐中

在就餐中,要保持谦虚,不要自吹自擂。同时不要对宾客发出嘲笑或瞪眼。在对应的菜肴出现以前,也不要急着开始进食。

对于住在温度较高地区的人,还需避免过于追求清洁卫生而将热气蒸发时所产生的雾气弄散到食物上。这不仅不卫生,还会极大地干扰宾客的正常食欲。

四、就餐后

餐后,要等到所有人都用完餐再离席。临走前,还需拍一下自己的衣裳,以确保那些食物碎屑不会留在宾客身上。离开时要注意表面递交您的谢意,表现出自己的礼貌。这种表现等同于对宾客的重视,并对每一位宾客都表达出了自己的关心与在意。

综上所述,餐桌礼仪文化是人们在传统生活中几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尤其是在商务场合,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自己在餐桌礼仪方面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彰显自己优秀的品格和人格。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0

日本喝酒礼仪文化常识

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其饮酒习惯也不例外。在日本,喝酒既是一种社交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会品尝到各种美味的饮品,还能领略到日本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日本喝酒的礼仪文化常识。

1.酒的种类

日本有各种各样的酒类,如清酒、啤酒、烧酒、葡萄酒、威士忌等。在社交场合,一般会选择清酒和烧酒,这两种酒具有浓郁的日式文化特色。啤酒也很受欢迎,但由于酒精度数较低,因此一般不会成为正式场合的选择。

2.祝酒

在日本的饮酒文化中,祝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在进行祝酒时,首先要将酒杯都端正地摆在桌子上,然后每个人依次举杯敬酒。敬酒时,要用两只手同时握着酒杯,并向对方微微鞠躬。之后,每个人都要向自己身旁的人敬酒。祝酒通常在晚宴开始之前进行,其目的是向天神或祖先祈福。

3.盛酒

饮酒时,盛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盛酒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杯子干净,切勿向别人的杯子倒酒。另外,在盛酒过程中,要把壶口朝向自己,这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倒酒时,要将杯子端正放在桌面上,再将酒斜倾着倒入杯中,这样能够保证酒的味道和质量。

4.喝酒顺序

在日本的饮酒文化中,一般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喝酒。首先是吃开胃菜,然后是品尝清酒或烧酒,接着喝啤酒,最后是饮料。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交体验。

5.结束饮酒

当酒会结束时,应该向主人道谢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喝得够了,可以轻轻地把杯子放在桌上,并不必说什么,这是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如果感觉还可以继续喝,可以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征得大家的同意后再继续饮酒。

总之,在日本的饮酒文化中,礼仪非常重要,大家需要彼此尊重,互相关心。通过喝酒,人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能够感受到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希望大家在喝酒时能够遵循这些礼仪文化常识,享受美食、交流情感、领悟精神。

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1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殓。大殓,又称“殡仪”,就是将尸体入棺。天明先陈放大殓衣衾,然后举棺入堂,棺中铺好被子。设大殓床,将尸体移到大殓床上,盖好被子,再举尸入棺。孝子们大哭尽哀,接着举行大殓奠。

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要供食于柩前桌上。孝子们及其他晚辈亲属穿好丧服侍立灵旁,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2、葬礼

按规定要停柩三月(但大多不停那样长)。葬前由筮者、卜人、冢人(掌管墓地的人),通过龟卜的形式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兆域(坟墓的界址),并将下葬的日期通知宾客。在葬前一日,须将灵柩移至祖庙停放,孝子们袒开上衣,顿脚恸哭地举行祭奠仪式。下葬之日,先举行奠仪,宣读各方赠送的赙仪(车马、绸帛、钱财等),然后柩车出动,丧祝执功布(以3尺长的白布悬于杆首,略似旗幡)行于柩车之前,如遇道路有高低转折之时,便以功布打出种种信号,通知牵引柩车的人。面目凶恶的“方相”(专事驱逐疫鬼和开道的神祗)也在柩车前驱鬼开道,然后是明旌、灵牌,柩车由舆夫抬着(或拉着)紧随在后。柩车后是丧家主人及众亲友、宾客,按“五服”之轻重顺序排列,无服之亲戚在后,宾客又在其后,一路哀哭来到墓地。接着,舆夫将柩放在席上,明旌覆盖在柩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其位,恸哭不止。等下棺之后,再拜稽颡(屈膝下跪,以额触地,以示极度悲伤),极尽哀思。

3、服丧

孝子在为父母服丧守孝时,要停止进食3天,住在殡宫(灵堂)旁临时搭建的茅庐里,“寝苫枕块”,睡草垫,枕土块,非丧事不言;“练”祭(11个月)以后,可住到不加涂饰的屋里,“大祥”(25个月)后可住进整理过的殡宫,“礻覃祭”(27个月)后可除丧服,并睡入寝室。女儿须为父母服丧守孝,但不必住茅庐,睡草垫,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在“练”祭以后就可回夫家。孝子孝女都须为父母穿丧服。

下葬之后还要为死者设灵座,作“虞”礼(安魂之祭)。3次虞祭后则行“卒哭”礼(最后一次哭),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礻付祭”的仪式,将新神主(木制的牌位)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与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礼毕后,又将新神主移回原处。丧后13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25个月为“大祥”,将新神主正式迁入祠堂;27个月为“礻覃”,开始饮酒食肉。

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为在阴间的死者焚纸钱、纸屋、纸箱的仪式,后遂演变为焚锡箔(代表钱钞)、冥币(专门印刷用于焚化纸币)为死者送钱币的习俗。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小编推荐

礼仪文化的常识必备4篇


经过深入的研究工作总结之家为您编辑了“礼仪文化的常识”,希望您能够一直关注我们的网站我们将为您带来更多的实用信息。具备优秀的文档处理能力有助于职业人员在职场中脱颖而出,也许我们能从范文里学到很多写作方法,范文的整体构思才是我们借鉴的重要目的。

礼仪文化的常识 篇1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殓。大殓,又称“殡仪”,就是将尸体入棺。天明先陈放大殓衣衾,然后举棺入堂,棺中铺好被子。设大殓床,将尸体移到大殓床上,盖好被子,再举尸入棺。孝子们大哭尽哀,接着举行大殓奠。

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要供食于柩前桌上。孝子们及其他晚辈亲属穿好丧服侍立灵旁,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2、葬礼

按规定要停柩三月(但大多不停那样长)。葬前由筮者、卜人、冢人(掌管墓地的人),通过龟卜的形式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兆域(坟墓的界址),并将下葬的日期通知宾客。在葬前一日,须将灵柩移至祖庙停放,孝子们袒开上衣,顿脚恸哭地举行祭奠仪式。下葬之日,先举行奠仪,宣读各方赠送的赙仪(车马、绸帛、钱财等),然后柩车出动,丧祝执功布(以3尺长的白布悬于杆首,略似旗幡)行于柩车之前,如遇道路有高低转折之时,便以功布打出种种信号,通知牵引柩车的人。面目凶恶的“方相”(专事驱逐疫鬼和开道的神祗)也在柩车前驱鬼开道,然后是明旌、灵牌,柩车由舆夫抬着(或拉着)紧随在后。柩车后是丧家主人及众亲友、宾客,按“五服”之轻重顺序排列,无服之亲戚在后,宾客又在其后,一路哀哭来到墓地。接着,舆夫将柩放在席上,明旌覆盖在柩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其位,恸哭不止。等下棺之后,再拜稽颡(屈膝下跪,以额触地,以示极度悲伤),极尽哀思。

3、服丧

孝子在为父母服丧守孝时,要停止进食3天,住在殡宫(灵堂)旁临时搭建的茅庐里,“寝苫枕块”,睡草垫,枕土块,非丧事不言;“练”祭(11个月)以后,可住到不加涂饰的屋里,“大祥”(25个月)后可住进整理过的殡宫,“礻覃祭”(27个月)后可除丧服,并睡入寝室。女儿须为父母服丧守孝,但不必住茅庐,睡草垫,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在“练”祭以后就可回夫家。孝子孝女都须为父母穿丧服。

下葬之后还要为死者设灵座,作“虞”礼(安魂之祭)。3次虞祭后则行“卒哭”礼(最后一次哭),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礻付祭”的仪式,将新神主(木制的牌位)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与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礼毕后,又将新神主移回原处。丧后13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25个月为“大祥”,将新神主正式迁入祠堂;27个月为“礻覃”,开始饮酒食肉。

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为在阴间的死者焚纸钱、纸屋、纸箱的仪式,后遂演变为焚锡箔(代表钱钞)、冥币(专门印刷用于焚化纸币)为死者送钱币的习俗。

礼仪文化的常识 篇2

a.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b.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c.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d.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

e.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f.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酷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g.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h.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i.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礼仪文化的常识 篇3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话剧。

 饮食礼仪知识

1.入座礼仪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

赏茶

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

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无论是主人给你倒茶还是添茶,你都应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轻敲两下,这在茶礼中叫做叩手礼,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品茶

品茶时拿品茗杯的手势也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大拇指与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干哦,记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给你准备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礼节,我们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了,主人却没有再换茶。这时你也许会以为是主人疏忽,其实不然,这是主人暗示你该回家了,可别还死赖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还有别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礼仪

清洁茶具

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特别是长时间没用过的茶具,时间久了会沾上灰尘、污垢,所以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时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冲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的做法既讲究卫生,又能够令茶叶有醒茶的效果,冲出来的茶汤会更好喝。

适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壶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投茶量也需要视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场的人数,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茶水是比较热的,如果杯子满满都是热茶。接手时茶杯很热,这样很容易导致被烫伤。

端茶得体

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茶点准备

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食用的茶点,最好准备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倒茶礼仪需要经常实操,才能融会贯通,减少失误。

无论是朋友聚会喝茶,还是客户拜访、商务洽谈,倒茶礼仪都派得上用场。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养,而且也体现了礼貌待客,给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礼仪常识

1.敬酒时间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2.敬酒手势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3.敬酒仪态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4.敬酒顺序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礼仪文化的常识 篇4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

1、仪态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重要场合的礼仪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风俗礼仪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宗法礼仪

1、【宗法】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体现这一法则,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就叫宗法制。

2、【世袭】世代继承先人帝位、爵位和领地等叫世袭。相传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这种传贤制度叫禅让。禹死后,其子启始立传子制度。

3、【宗族】由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古代有九族、三族之说。九族,一般认为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说法较多,或指父、母、妻三族,或指父、子、孙三族,或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宗族,有“族灭”的刑法。

4、【大小宗】大宗、小宗的区别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大宗是指家族中嫡长子孙世代相袭的系统,大宗的嫡系长房,名称有嫡子、宗子、嫡长子等;小宗是指家族中嫡系长子以外其他儿子的世系,他们被称作支子、别子、庶子等。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以区分父子两代。按左昭、右穆,规定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昭位次居左,穆位次居右。

6、【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天子七庙,太祖庙居中,左边三庙为“三昭”,右边为“三穆”,所以宗庙制度又叫昭穆制度。

7、【五服】按照生者与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古代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在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如杜甫《遣兴》“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缌麻”非指丧服,而是指亲属关系。

8、【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表示最小。

9、【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给女子规定的道德标准。“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

10、【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道德标准。“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1、【七出】封建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一种,即可遗弃。是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2、【五礼】古时,祭祀之事称“吉礼”,冠婚之事称“嘉礼”,宾客之事称“宾礼”,军旅之事称“军礼”,丧葬之事称“凶礼”,合称为“五礼”。此外,五礼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13、【祭祀】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14、【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猪、羊、牛等牲畜,称为“牺牲”。要求纯色体全。

15、【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时间,事先要更衣、沐浴、独居、素食、戒酒,以示心地诚敬,称为“斋戒”。

16、【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还需遵守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17、【稽首】为最隆重的拜礼,一般为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祖先的礼仪。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头在地。头叩地时要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18、【顿首】方式与“稽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施礼者必须急叩头,额头触地而拜。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9、【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20、【膜拜】行礼时,两只手放在额头,伏地跪拜,表示极端尊敬或畏服。也专指拜神拜佛。

21、【万福】唐、宋时妇女对人行礼,双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说着“万福”;后来“万福”则作为敬礼的代称。

2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加冠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的待遇。

23、【笄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即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成人,可结婚。

24、【三书六礼】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也叫纳币)、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25、【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妇。“嫁”意味着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娶到家中。从“嫁娶”两字可以看出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26、【席座】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边座位为尊。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即西边)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

27、【左右】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客之间,主居右而客居左。但就地位来说,却是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指重要职位。与此相反,“左”则示其“卑”“下”。如“左迁”即降职。“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员的官员。

婚礼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婚礼形式上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式婚礼,将这些传统礼仪穿插在自己的结婚庆典中将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品味风格。下面就将介绍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识。

1、 纳采

那才是婚礼的第一阶段,有初步达成协议、交纳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家不拒绝,则备少量财礼正式求婚,财力中应有大雁,即《仪礼》中所谓“昏礼下达,纳彩用雁”。故纳彩称“奠雁”礼。

2、问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问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和婚的仪式,民间俗称为“下帖”。问明礼由问生辰八字发展到后来问生母的身份、门第的职位的高低、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问名礼实际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阴阳,一是社会地位和财产。

3、纳吉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现在多称订婚。问名后,男方家将女方生辰八字和儿子的生辰八字开列,请巫卜“算命”,问凶吉祸福(俗称“合八字”)同时男方家还的再备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旧式婚礼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香烛、猪羊等。民间又将此仪式称为“小聘”、“订聘”。

4、纳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亲友订立婚约仪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纳聘财,婚约至此成立。这是六礼中最主要程序之一。这是所送聘礼多为钱财布帛之类,而且礼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这时夫妻关系既定。

5、请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的仪式。纳征后,男方与女方家协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辞由男方家决定,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选择日期多请算命先生确定所谓“黄道吉日”而且多以逢双的日子为主。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这一阶段到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盆桶等。

6、亲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到商定迎亲之日新婿带着迎亲队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归后,新婚夫妻再举行拜堂仪式,即传统“三拜”仪式。随后举办宴席,宴请宾客,宴席结束还有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活动。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员。

称呼礼仪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15篇


范文在学术界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写作的思路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你也想创作出好的范文嘛?编辑为您整理了以下有关“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的范文,希望本文能够为您的学习或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

一、入座

进入西餐厅后,由服务生带领入坐,不可冒然入位。男士或服务生可帮女士拉开椅子协助入座,一般由椅子左侧入座。座位的安排于离出口最远的位置为上位。

二、餐具的摆设

(1)摆在中央的称为摆饰盘或称展示盘ShowPlate,餐巾置于装饰盘的上面或左侧。

(2)盘子右边旁摆刀、汤匙,左边摆叉子。可依用餐顺序、前菜、汤、料理、鱼料理、肉料理、视你所需而由外侧至内使用。

(3)玻璃杯摆右上角,最大的就是装水用的高脚杯,次大的就是红葡萄酒所用的,而细长的玻璃杯就是白葡萄酒所用,视情况也会摆上香槟或雪莉酒所用的玻璃杯。

(4)面包盘和奶油刀置于左手边,装饰盘对面则放咖啡或吃点心所用的小汤匙和刀叉。

餐具的种类和数量,因餐会的正式(formal)程度而定。越正式的餐会,刀叉盘碟摆得越多。

三、餐具的使用

西餐用的刀、叉、勺各有其用,不能替代或混用。

1.刀

就是用来切割食物的,不要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记住:右手拿刀。如果用餐时,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一般正确的用法就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刀尖就是圆头的、顶部有些上翘的小刀,则就是用来切开小面包,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

通常,吃主菜用的餐具体积最大。当主菜为大块的肉时,有些餐馆会给就餐者使用像锯一样带有刀剌的餐刀。

黄油刀就是最小的餐刀,其刀头和刀把不在一个平面上,这就是为了抹黄油时让手和桌面间留有空间。有的黄油刀背部有一个小缺口,揣说这样的刀有助于切下完整的黄油片。

2.叉

左手拿叉,叉起食物往嘴里送的,动作要轻,捡起适量食物一次性放入口中,不要拖拖拉拉一大块,咬一口再放下,这样很不雅。叉子捡起食物入嘴时,牙齿只碰到食物,不要咬叉,也不要让刀叉在齿上或盘中发出声响。

吃鱼用的餐叉叉剌较尖,有些鱼肉餐叉最靠外边的叉剌在顶尖部有个缺口,这使其头部理念尖,为的就是方便挑起鱼剌。鱼肉餐刀比其他餐刀宽而薄,形状有点像中国戏剧中的大刀,这就是因为鱼肉较松,宽而薄的餐刀容易使鱼肉保持完整,特别就是在将鱼肉从骨头上切下来时。

海味餐叉就是最小的餐叉,其两边的叉剌稍微向外弯曲,为的就是容易将肉质从贝壳类海味的壳体内挑出来。

3.勺子

在正式场合下,勺有多种,小的就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就是公用于分食汤的,常见于自助餐。切莫搞错。

吃色拉用的餐具体积稍小,这与吃餐前小吃和甜食所用的餐具大小相当。一般来说,吃色拉时,餐叉也可当作餐刀用,因此,有些色拉餐叉的侧部像餐刀一样有点刀刃同学有一些色拉餐叉最靠外边的叉剌比中间的叉剌要粗壮结实。这些设计都就是为了使色拉餐叉有助于切菜。所以,有时餐桌上只摆放色拉餐叉,色拉餐刀被省去了。

餐勺只在喝咖啡、茶和汤以及吃甜食时才用,除非情况特别,吃色拉和主菜时不用餐勺。用地喝汤的餐勺体积最大,茶勺和咖啡勺体积最小,用于吃甜食的餐勺体积居中,用于搅拌玻璃杯中饮料的餐勺有细长的勺把。餐勺的头部几乎都呈椭圆形,唯一例外的情形就是汤勺,其头部也可呈几乎标准的圆形。

四、餐具的语言

在吃西餐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你不需要多费口舌的,在桌子上进餐时的一举一动就告诉服务人员你的意图,受过训练的服务员会按照你的愿望去为你服务,去满足你的要求,这就就是“刀叉语言”。

1、继续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三角形,那么示意你要继续用餐,服务员不会把你的盘收走。

2、用餐结束:而当你把餐具放在盘的边上,即便你盘里还有东西,服务员也认为你已经用完餐了,会在适当时候把盘子收走。

3、请再给我添加饭菜:盘子已空,但你还想用餐,把刀叉分开放,大约呈八字形,那么服务员会再给你添加饭菜。注意:只有在准许添加饭菜的宴会上或在食用有可能添加的那道菜时才适用。如果每道菜只有一盘的话,你没有必要把餐具放成这个样子。

4、我已用好餐:盘子已空,你也不再想用餐时,把刀叉平行斜着放好,那么服务员会在适当时候把你的盘子收走。

五、用餐禁忌

忌讳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来布菜

1、菜、舀汤或选取其他食物。

吃西餐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餐具,如果就是合餐,每个人都可从大盘里取用的话,那么一定有备用的公用叉或勺供大家使用。

2、使用叉需注意:

不能用叉子扎着食物进口,而应把食物铲起入口。美国人食用肉类有时先用刀把肉切成块状,然后用叉子送进口中;而欧洲人一般就是边切边吃,而且就是铲起来送入口中。如食用某道菜不需要用刀,也可用右手握叉,例如意大利人在吃面条时,只使用一把叉,不需要其他餐具,那么用右手来握叉倒就是简易方便的。没有大块的肉要切的话,例如素食盘,只就是不用切的蔬菜和副食,那么,按理也可用右手握叉来进餐。

3、手里拿着刀叉时切勿指手画脚。

发言或交谈时,应将刀叉放在盘上才合乎礼仪。在餐桌上进餐,一边要享用美食,同时大家当然也要开心畅谈一番。但手里拿刀叉时切勿手舞足蹈地谈论,也不可将刀叉竖起来握在手中,切勿放肆大笑或大声喧哗,这会让人感到胆战心惊,实际上这种危险的举动的确对人对己都就是一种威胁。

4、刀子不要入口。

叉子和勺子可入口,但刀子不能放入口中,不管它上面就是否有食物。礼节的要求有其道理,刀子入口也就是危险的。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2

1、预约的窍门。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预约时,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是基本的礼貌。

2、再昂贵的休闲服,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3、进入餐厅时,男士应先开门,请女士进入。如果有服务员带位,也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都应让女士优先。就算是团体活动,也别忘了让女士们走在前面。

4、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男士必须打领带。

5、由椅子的左侧入座.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就可以坐下来。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6、正式的全套餐点上菜顺序是:①菜和汤②鱼肝油③水果④肉类⑤乳酷酪⑥甜点和咖啡⑦水果,还有餐前酒和餐酒。没有必要全部都点,点太多却吃不完反而失礼。稍有水准的餐厅都不欢迎只点前菜的人。前菜、主菜(鱼或肉择其一)加甜点是最恰当的组合。点菜并不是由前菜开始点,而是先选一样最想吃的主菜,再配上适合主菜的汤。

7、点酒时不要硬装内行。在高级餐厅里,会有精于品酒的调酒师拿酒单来.对酒不大了解的人,最好告诉他自己挑选的菜色、预算、喜爱的酒类口味,请调酒师帮忙挑选。

8、主菜若是肉类应搭配红酒,鱼类则搭配白酒。上菜之前,不妨来杯香槟、雪利酒或吉尔酒等较淡的酒。

9、餐巾在用餐前就可以打开。点完菜后,在前菜送来前的这段时间把餐巾打开,往内摺三分之一,让三分之二平铺在腿上,盖住膝盖以上的双腿部分。最好不要把餐巾塞入领口。

10、用餐时,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11、进餐过程中,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如主人请客人宽衣,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12、不可在餐桌边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万一发生此种情况,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13、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但应避免高声谈笑。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14、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在咀嚼时不要说话,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15、吃鸡时,欧美人多以鸡胸脯肉为贵。吃鸡腿时应先用力将骨去掉,不要用手拿着吃。吃鱼时不要将鱼翻身,要吃完上层后用刀叉将鱼骨剔掉后再吃下层吃肉时,要切一块吃一块,块不能切得过大,或一次将肉都切成块。

16、鱼肉极嫩易碎,因此餐厅常不备餐刀而备专用的汤匙。这种汤匙比一般喝汤用的稍大而且较平,不但可切分菜肴,还能将菜和调味汁一起舀起来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类食物,还是使用叉子为宜。12西餐就餐礼仪22条

处理鱼骨头时,首先用刀在鱼鳃附近刺一条直线,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将鱼的上半身挑开后,从头开始,将刀放在骨头下方,往鱼尾方向划开,把骨剔掉并挪到盘子的一角。最后再把鱼尾切掉。

17、喝酒的方法。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而是倾斜酒杯,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一饮而尽,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用面巾纸擦较好。

18、喝汤也不能吸着喝。先用汤匙由后往前将汤舀起,汤匙的底部放在下唇的位置将汤送入口中。汤匙与嘴部呈45°角较好。身体上的半部略微前倾。碗中的汤剩下不多时,可用手指将碗略微抬高。如果汤用有握环的碗装,可直接拿住握环端起来喝。

19、面包的吃法。先用两手撕成小块,再用左手拿来吃的原则。吃硬面包时,用手撕不但费力而且面包屑会掉满地,此时可用刀先切成两半,再用手撕成块来吃。避免像用锯子似割面包,应先把刀刺入另一半。切时可用手将面包固定,避免发出声响。

20、喝咖啡时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左手端垫碟,直接用嘴喝,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地,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主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21、如何使用刀叉。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可以换右手拿叉,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用刀子整理一下。

22、略事休息时,刀叉的摆法。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3

古代礼仪座位文化常识

在古代,座位的排列和座位的等级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座位的安排直接反映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程度和身份地位的高低。而古代礼仪座位文化常识,也是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宴席是最常见的社交场合之一。而宴席中,座位的安排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宴席的座位需要根据客人的身份地位而定。例如,皇帝的座位应该是最高的,后面应该是亲王、王爷、贵族、高级将领、文官、下级将领以及普通百姓。这样的座位等级排列,符合古代的等级制度,也反映了主人对宾客的尊敬和重视。而在一些场合,还需要根据年龄大小、男女性别和身份关系等因素进行调整。

其次,座位的位置和面向也是非常具有讲究的。在古代,座位通常是围着饭桌布置,而主人的座位通常都是桌子的中央,通常是正南方向,寓意吉祥、安康、长寿等。而客人的座位则根据不同的场合,可以摆在主人的左右或者后面。

而在古代,座位的文化也跟着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形成了各种独特的习俗。例如,在唐朝,宴席时双方通常采用竞选的方式来决定座位的位置,而在明清时期,座位则需要根据官职高低、年龄大小和政治地位等因素来进行排列。

此外,在古代,除了宴席以外,许多重要的场合也需要座位的安排和等级的分配。例如,官员入朝、朝廷大典、军队集会等都需要按照等级体系安排座位。

最后,古代座位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在一些商务场合,座位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初次见面时,应该让高级别的客人坐在主席席位,以体现尊重和重视。而在交际场合中,座位文化也可以展示个人和企业的形象和格调。

总之,在古代,座位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礼仪文化,它既反映了古代人的社交风俗和等级制度,同时也反映了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和友好态度。而在现代社会,座位文化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传承了古代文化的精神和底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社交生活和商务交往。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4

红酒是一种很娇贵的东西,这并不是说它的保质困难,只是说喝红酒的方法不对,就无法品到它的精妙之处。

红酒的味道很受温度影响,因此要尽量减少手部与酒瓶的接触。

红酒放置久了总会有一些沉淀在瓶底,这些沉淀会影响酒的口感,因此倒酒时要均匀用力,让酒柔和地倒出,不要摇起瓶底的沉淀。

摇酒可以把红酒未完全“醒”来的酒味充分散发,让酒更醇厚,同时也可以把红酒的香味最大限度地挥洒出来,香气四溢。

这是喝红酒一大重要步骤,就是在宽敞的容器中,把红酒静置一段时间,让红酒与空气充分接触,把刚开启的红酒中酸、涩、薄等缺点去掉。一般来说,静置半小时便是最佳饮用时间,而年份越久远的红酒则需要越长的时间。

中国的白酒烈,烧喉,因此要一口干。而红酒不同,充分醒酒后的红酒味道醇厚,变化多端,啜一口以后在口腔里充分回旋,让舌头的各方面不停触摸红酒,会发现它。

大家知道啤酒杯和纸杯是不能用来装葡萄酒的,要不然这会跟用纸杯饮上好的`咖啡一样无趣了。葡萄酒要用高脚杯来配。当然装中国烈性白酒的小杯就太小了,还不够喝一口的呢!拿杯子的时候,如果采用拿白兰地的手势,那就有冒充行家的嫌疑了。手的温度不同于酒温,手温会影响到葡萄酒的风味,只有拿酒杯柄和杯托才不致影响酒的温度。这才是正确的持杯手势。

01、手拿瓶身,倒酒时酒标 wine label 应面向上方。以免瓶口的红酒滴下来弄花酒标, 损害酒的欣赏价值。

注意不要用手拿瓶子的脖颈处,因为酒瓶的重心在中间靠后的部分,拿得太靠前会影响对酒瓶的掌控,所以手的位置应该在瓶身的中部或下半部。

02、倒酒的时候不能拿对方的杯子,酒瓶口距离酒杯约2cm高为宜,并对着酒杯的中心倒酒,避免与杯沿的接触。

每次倒入酒液的分量应为 1/3 杯,这样倒好酒后可以轻轻摇动酒液,使酒香散发出来,不至于因为倒得太满而在晃杯时洒出。

03、每次向下倒酒后, 不要直线向上提起酒瓶, 应轻微旋转酒瓶, 再快速提起,。这样, 酒便不会沿着酒瓶滴下。

04、白葡萄酒可以斟至酒杯的一半处,而起泡酒则可斟至酒杯的3/4处。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5

餐桌礼仪文化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文化素养。想要在商务宴请、社交场合、家庭聚会中表现得得体优雅,必须熟悉餐桌礼仪文化常识。下文将介绍餐桌礼仪文化的基本要点。

一、就餐前

在就餐前,要先洗手。若是在外就餐时,还需确定食用餐具是否完整干净。同时还要把箸、匙、刀和其他餐具擦干净,并随时注意与宾客交流。

二、餐桌上

在餐桌上,筷子是最常用的餐具。在使用筷子时要记得拣选端正的部位,夹菜时右手握住筷子的上端,因为这有助于避免食物掉落。同时要避免夹取超过一份的食物,否则当场就需把多余的食物放回地盘中。在低垂的餐桌中,不要把举着的筷子伸过桌缘,这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若是需要夹取较高级别的食物,还需使用专用的餐具。

在将盘子从一侧移动到另一侧时,要从餐桌中间正中央的位置开始。除非您参加的是自助餐,否则不要拿自己的碗或刀叉杓去领取食物或调味品。若是汤味偏淡,也不要随意加盐或其他调味品。要尽可能避免在食用时大声吸气和发出噪音。

三、就餐中

在就餐中,要保持谦虚,不要自吹自擂。同时不要对宾客发出嘲笑或瞪眼。在对应的菜肴出现以前,也不要急着开始进食。

对于住在温度较高地区的人,还需避免过于追求清洁卫生而将热气蒸发时所产生的雾气弄散到食物上。这不仅不卫生,还会极大地干扰宾客的正常食欲。

四、就餐后

餐后,要等到所有人都用完餐再离席。临走前,还需拍一下自己的衣裳,以确保那些食物碎屑不会留在宾客身上。离开时要注意表面递交您的谢意,表现出自己的礼貌。这种表现等同于对宾客的重视,并对每一位宾客都表达出了自己的关心与在意。

综上所述,餐桌礼仪文化是人们在传统生活中几个方面的综合表现,尤其是在商务场合,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自己在餐桌礼仪方面应该具备的素养,以彰显自己优秀的品格和人格。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6

祭祀礼仪、科举、文化常识,这三个词语看似没有关联,却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紧密相连。在编纂《礼记》、制定礼仪制度、兴办科举、考试制度、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中国古人充分发挥了这三个方面的作用。

首先是祭祀礼仪,祭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是无死之国的,祭祀则是祖先与后代的一种约定,也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祭祀活动的规模和程度都很重要,大小不同的祭祀活动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制定祭祀礼仪十分必要。古人在祭祀过程中特别注重细节,凡是犯错都会带来不祥的后果。因此,祭祀规矩和流程都是非常严谨的。祭祀礼仪不仅规定了祭祀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同时也体现了古人的道德和品格。

其次是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度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古代特别是明清两朝,以科举名列状元、榜眼、探花等来选拔人才。科举制度不仅帮助人们考取官职,也是古代社会人口流动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科举考试中,文化素质是考核重点,只有文化底子扎实、书法、诗词、文章写作出色的人才能有机会担纲大任。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中国古代培养人才的代表性制度,对于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是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是人们对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在祭祀礼仪和科举制度中,都存在着许多的文化常识。在祭祀礼仪中,人们必须熟知先祖的事迹、礼仪流程等内容。在科举制度中,考生必须掌握大量的经典、文学和历史知识,才能通过严格的考试,并得到政府的认可。这些文化常识构成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传承,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知识资料。

总之,祭祀礼仪、科举、文化常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礼仪规范了人们的道德品质,科举制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文化常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线,是中华民族思想、艺术、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的基础。这些特殊的文化元素不仅是古代中国在文化上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美好传统的延续和传承。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7

日本喝酒礼仪文化常识

日本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其饮酒习惯也不例外。在日本,喝酒既是一种社交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会品尝到各种美味的饮品,还能领略到日本文化的精髓。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日本喝酒的礼仪文化常识。

1.酒的种类

日本有各种各样的酒类,如清酒、啤酒、烧酒、葡萄酒、威士忌等。在社交场合,一般会选择清酒和烧酒,这两种酒具有浓郁的日式文化特色。啤酒也很受欢迎,但由于酒精度数较低,因此一般不会成为正式场合的选择。

2.祝酒

在日本的饮酒文化中,祝酒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节。在进行祝酒时,首先要将酒杯都端正地摆在桌子上,然后每个人依次举杯敬酒。敬酒时,要用两只手同时握着酒杯,并向对方微微鞠躬。之后,每个人都要向自己身旁的人敬酒。祝酒通常在晚宴开始之前进行,其目的是向天神或祖先祈福。

3.盛酒

饮酒时,盛酒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盛酒时,首先要保证自己的杯子干净,切勿向别人的杯子倒酒。另外,在盛酒过程中,要把壶口朝向自己,这是一种尊重的表现。倒酒时,要将杯子端正放在桌面上,再将酒斜倾着倒入杯中,这样能够保证酒的味道和质量。

4.喝酒顺序

在日本的饮酒文化中,一般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喝酒。首先是吃开胃菜,然后是品尝清酒或烧酒,接着喝啤酒,最后是饮料。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这是一种很好的社交体验。

5.结束饮酒

当酒会结束时,应该向主人道谢并表达自己的谢意。如果觉得自己已经喝得够了,可以轻轻地把杯子放在桌上,并不必说什么,这是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如果感觉还可以继续喝,可以询问其他人的意见,征得大家的同意后再继续饮酒。

总之,在日本的饮酒文化中,礼仪非常重要,大家需要彼此尊重,互相关心。通过喝酒,人们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也能够感受到日本的文化和传统。希望大家在喝酒时能够遵循这些礼仪文化常识,享受美食、交流情感、领悟精神。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8

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国古代礼仪文化常识,欢迎查看,仅供大家参考。

仪表仪态礼仪

1、仪态

保持头发清洁,修饰得体,发型与本人自身条件、身份和工作性质相适宜。男士应每天修面剃须。女士化妆要简约、清丽、素雅,避免过量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表情自然从容,目光专注、稳重、柔和。手部保持清洁,在正式的场合忌有长指甲。

2、站姿

挺直、舒展,手臂自然下垂。正式场合不应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不要有下意识的小动作。女性站立时双腿要基本并拢,脚位应与服装相适应。穿紧身短裙时,脚跟靠近,脚尖分开呈“V”状或“Y”状;穿礼服或者旗袍时,可双脚微分。

3、坐姿

入座时动作应轻而缓,轻松自然。不可随意拖拉椅凳,从椅子的左侧入座,沉着安静地坐下。女士着裙装入座时,应将裙子后片拢一下,并膝或双腿交叉向后,保持上身端正,肩部放松,双手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男士可以微分双腿(一般不要超过肩宽),双手自然放在膝盖或椅子扶手上。

离座时,应请身份高者先离开。离座时动作轻级,不发出声响,从座位的左侧离开,站好再走,保持体态轻盈、稳重。

4、走姿

行走时应抬头,身份重心稍前倾,挺胸收腹,上体正直,双肩放松,两臂自然前后摆动,脚步轻而稳,目光自然,不东张西望。

遵守行路规则,行人之间互相礼让。三人并行,老人、妇幼走在中间。男女一起走时,男士一般走在外侧。走路时避免吃东西或抽烟。遇到熟人应主动打招呼或问候,若需交谈,应靠路边站立,不要防碍交通。

5、服饰

服饰是一种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和物质文明发展的程度;着装是一门艺术,正确得体的着装,能体现个人良好的精神面貌、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公务场合着装要端庄大方;参加宴会、舞会等应酬交际着应突出时尚个性;休闲场合穿着舒适自然。全身衣着颜色一般不超地三种。

交谈礼仪

态度诚恳,表情自然、大方,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谈话时不可用手指指人,做手势动作幅度要小。谈话者应保持一定距离。在公共场合男女之间不要耳鬓厮磨,与非亲属关系的异性避免长时间攀谈、耳语。

对长辈、师长、上级说话要尊重,对下级、晚辈、学生说话则注意平易近人。同时与几个人谈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要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注意听取对方的话。

不可出言不逊、强词夺理。不可谈人隐私,揭人短处。不可背后议论他人,拨弄是非。不说荒诞离奇、耸人听闻的事,不搞小广播。谈话中意见不一致时,要保持冷静,以豁达的态度包容异已或回避话题。忌在公众场合为非原则性问题大声喧哗、争执打闹。遇有攻击、侮辱性言辞,一定要表态,但要掌握尺度。

政治礼仪

①祭天

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②祭地

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③宗庙之祭

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

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⑤相见礼

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⑥军礼

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重要场合的礼仪

一、吉礼

即祭祀之礼,为敬奉神与鬼的典礼,主要有祭天地、祭社稷、祭宗庙等礼仪活动。

二、凶礼

即有关哀悯、吊唁、忧患的典礼。包括丧礼、遇到饥荒时的荒礼、遇到严重自然灾害事的吊礼、国内发生动乱时的恤礼、有外敌入侵时的禬礼等。凶礼都是在发生不幸事件之后,祈求和平和减轻灾祸的礼仪。

三、军礼

有关军事活动的礼仪。包括用兵征伐、均土地和征赋税、田猎、营建土木工程、定疆封土等活动中的礼仪。

四、宾礼

宾礼即为天子接见诸侯、宾客,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相互交往时的礼仪。后代则将皇帝遣使藩邦,外来使者朝贡、觐见及相见之礼等都归入宾礼。

五、嘉礼

古代礼仪中内容最丰富的部分,上至王位承袭,下至乡饮酒礼,无所不包,最重要的内容有婚礼、冠礼、射礼、飨礼、宴礼、贺庆礼等。其中,婚冠礼是嘉礼的核心。

六、婚冠之礼

婚礼可分为祭服婚礼、朝服婚礼、公服婚礼。唐宋制度,男方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绛公服婚。女方以礼衣或连裳嫁。

七、冠礼

冠礼是成人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要参加一种「成丁礼」,冠礼应当是从这种「成丁礼」演变而来。

八、笄礼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自周代起,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笄礼由主妇为笄者结发着笄,由女宾以醴酒礼之。笄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风俗礼仪

1、【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

7、【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8、【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

9、【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

10、【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

宗法礼仪

1、【宗法】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来区别嫡庶亲疏的法则。体现这一法则,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等级制度,就叫宗法制。

2、【世袭】世代继承先人帝位、爵位和领地等叫世袭。相传原始社会尧传舜,舜传禹,这种传贤制度叫禅让。禹死后,其子启始立传子制度。

3、【宗族】由共同祖先的血缘关系而形成的亲属群体。古代有九族、三族之说。九族,一般认为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三族,说法较多,或指父、母、妻三族,或指父、子、孙三族,或指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古代一人犯罪常牵连到宗族,有“族灭”的刑法。

4、【大小宗】大宗、小宗的区别是宗法制的基本特征。大宗是指家族中嫡长子孙世代相袭的系统,大宗的嫡系长房,名称有嫡子、宗子、嫡长子等;小宗是指家族中嫡系长子以外其他儿子的世系,他们被称作支子、别子、庶子等。

5、【昭穆】古代宗法制度,把始祖以下同族男子逐代先后相承地分为“昭”“穆”两辈,以区分父子两代。按左昭、右穆,规定宗庙次序、坟地葬位、祭祀排列等,即始祖居中,昭位次居左,穆位次居右。

6、【宗庙】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古代宗庙制度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天子七庙,太祖庙居中,左边三庙为“三昭”,右边为“三穆”,所以宗庙制度又叫昭穆制度。

7、【五服】按照生者与死者之间亲属关系的亲疏,古代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在五服之外,就不再是亲属。如杜甫《遣兴》“共指亲戚大,缌麻百夫行”中,“缌麻”非指丧服,而是指亲属关系。

8、【伯仲叔季】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表示最小。

9、【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给女子规定的道德标准。“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品德)、妇言(辞令)、妇容(仪态)、妇功(女工)”。

10、【三纲五常】封建礼教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道德标准。“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是提网的总绳,为纲是居于主要或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11、【七出】封建社会丈夫遗弃妻子的七种借口:无子、淫逸、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有其中一种,即可遗弃。是维护夫权而制定的迫害妇女的反动礼教。

12、【五礼】古时,祭祀之事称“吉礼”,冠婚之事称“嘉礼”,宾客之事称“宾礼”,军旅之事称“军礼”,丧葬之事称“凶礼”,合称为“五礼”。此外,五礼还指五种等级的礼,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五等之礼。

13、【祭祀】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14、【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猪、羊、牛等牲畜,称为“牺牲”。要求纯色体全。

15、【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时间,事先要更衣、沐浴、独居、素食、戒酒,以示心地诚敬,称为“斋戒”。

16、【居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在服丧期满之前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还需遵守丧礼制度和丧服制度。无论是丧礼制度、丧服制度,都具有等级分明、形式繁缛这两个显著的特点。

17、【稽首】为最隆重的拜礼,一般为臣子拜见君王和祭祀祖先的礼仪。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撑在地上,然后缓缓叩头在地。头叩地时要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

18、【顿首】方式与“稽首”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施礼者必须急叩头,额头触地而拜。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19、【长揖】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不分尊卑。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20、【膜拜】行礼时,两只手放在额头,伏地跪拜,表示极端尊敬或畏服。也专指拜神拜佛。

21、【万福】唐、宋时妇女对人行礼,双手在襟前合拜,口中说着“万福”;后来“万福”则作为敬礼的代称。

22、【冠礼】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加冠后即可成婚,享受成人的待遇。

23、【笄礼】古代贵族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后结发加笄,即在头顶上盘成发髻,用簪子插住,表示已成人,可结婚。

24、【三书六礼】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即纳采(向女家送礼求亲)、问名(向女家问清女子名字与生辰)、纳吉(卜得吉兆后到女家报喜、送礼、订婚)、纳征(订婚后向女家送较重的聘礼,也叫纳币)、请期(选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征求同意)、亲迎(新郎到女家迎娶)。

25、【嫁娶】“嫁”指女子出嫁;“娶”指男子娶妇。“嫁”意味着女子有家,“娶”表示男方把女子娶到家中。从“嫁娶”两字可以看出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26、【席座】古代君主、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事料民时,都是“南面”而坐(坐北朝南),以北边座位为尊。汉代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即西边)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是向西的座位。

27、【左右】古代礼仪习俗,席位以左为尊。主客之间,主居右而客居左。但就地位来说,却是以右为尊。如“右姓”“右族”,即指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右职”指重要职位。与此相反,“左”则示其“卑”“下”。如“左迁”即降职。“左官”即指地位低于朝廷官员的官员。

婚礼礼仪

旧时结婚仪礼,从古代“六礼”:一纳采、二问名、三纳吉、四纳征、五请期、六迎亲演变而来的。今天的婚礼形式上虽然有很多变化,但传统“六礼”的主体内容基本保存。在现今社会人们更加青睐于中式婚礼,将这些传统礼仪穿插在自己的结婚庆典中将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品味风格。下面就将介绍一些古代的婚嫁知识。

1、 纳采

那才是婚礼的第一阶段,有初步达成协议、交纳定金之意。其程序是: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如女家不拒绝,则备少量财礼正式求婚,财力中应有大雁,即《仪礼》中所谓“昏礼下达,纳彩用雁”。故纳彩称“奠雁”礼。

2、问名

男方家托媒人再到女方家问清女方家姓名、出生年、月、日、时准备和婚的仪式,民间俗称为“下帖”。问明礼由问生辰八字发展到后来问生母的身份、门第的职位的高低、财产、容貌健康等方面。问名礼实际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占卜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的命相、阴阳,一是社会地位和财产。

3、纳吉

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和婚的好结果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现在多称订婚。问名后,男方家将女方生辰八字和儿子的生辰八字开列,请巫卜“算命”,问凶吉祸福(俗称“合八字”)同时男方家还的再备礼物到女方家决定婚约。旧式婚礼多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香烛、猪羊等。民间又将此仪式称为“小聘”、“订聘”。

4、纳征

男女上方父母邀集部分亲友订立婚约仪式,由男方向女家交纳聘财,婚约至此成立。这是六礼中最主要程序之一。这是所送聘礼多为钱财布帛之类,而且礼品多取吉祥如意的含义,数目取双忌单,这时夫妻关系既定。

5、请期

男方家向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的仪式。纳征后,男方与女方家协商晚婚的日期,如女方家推辞由男方家决定,民间俗称“提日子”、“送日子”。古代选择日期多请算命先生确定所谓“黄道吉日”而且多以逢双的日子为主。现代这一习俗虽然保存,但在选择时多以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为主。这一阶段到亲迎仪式时,女方家要准备嫁妆,而嫁妆多是成双成套的被褥、衣服、橱柜、盆桶等。

6、亲迎

新婿前往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到商定迎亲之日新婿带着迎亲队伍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归后,新婚夫妻再举行拜堂仪式,即传统“三拜”仪式。随后举办宴席,宴请宾客,宴席结束还有热闹非凡的“闹洞房”活动。至此女方才入夫家,成为丈夫宗族的正式成员。

称呼礼仪

1. 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2. 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

3. 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

4. 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

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

6. 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

7. 称女儿为息女、小女等

8. 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9

根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应分为丧礼、葬礼、服丧三个部分。编为你整理了古代丧葬礼仪文化常识,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1、丧礼

死者临终时,要将其抬到正厅的床上,头朝东,然后脱去内衣,换上新衣。家里人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围坐在病者的周围,观察他的手足。要特别注意的是,男子不能死在女子手中,女子也不能死在男子手中;当咽气时,妻子女儿不能握住男子的手足,丈夫儿子也不能握着女子的手,否则就是不吉利。在病者还有一口气时,要在口鼻之间放一块新棉花,棉花不动时,就标志气已断绝,即将其抬到南窗下早已准备好的床上,盖上新被子,并将珠玉等放入口中,使口不闭合。接下来开始招魂,含有再一次挽留死者的意思,由主持招魂仪式的“复者”爬上屋顶,一边挥动死者的寿衣,一边向象征着“幽界”的北面空中大声呼唤:“××,你回来呀!”共呼三长声(男的唤名,女的`唤氏),以示魂魄已归返于寿衣,然后将寿衣再覆盖在死者身上,表示魂魄又回到了死者身上。

等到给死者洗浴完毕,就开始吊丧。丧家主人先向亲朋好友发出讣告,等到来客吊衤遂(即吊唁者向死者赠送衣被)时,孝子们披发赤足,放声恸哭,且边走边捶胸膛去接客人。孝子们还为死者制作一面“明旌”(也叫“铭旌”,即按死者生前的等级身份制作的旗子),上书“××之柩”,再用木板刻制牌位,置于中庭,象征死者的亡灵,将明旌覆盖在牌位上。孝子孝女则要守灵,按长幼分别恸哭尽哀,还要拄“哭丧棒”(表示因过度悲伤,非拄杖不能站立。)

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颇多,通常非丧事不谈,禁洗面垢,妇女尤忌涂脂抹粉,平日禁酒肉,吃素菜淡饭,以示哀恸。

第二天举行小殓,即为死者穿入棺的寿衣。衣上都用布条打结代替钮扣,以示穿上后再不打算脱下。当尸体穿好寿衣迁到尸床上之后,还要用绢垫头,补好两间空处,缠紧两腿,然后覆盖上丧被,再用布条扎紧(一道竖、三道横)。孝子们袒开上衣,用麻绳束发,妇女们则露出发髻,去饰带麻,都不住地顿脚、恸哭。小殓结束后,以酒食为死者祭奠,称小殓奠。当晚,庭中灯火彻夜通明。第三天举行大殓。大殓,又称“殡仪”,就是将尸体入棺。天明先陈放大殓衣衾,然后举棺入堂,棺中铺好被子。设大殓床,将尸体移到大殓床上,盖好被子,再举尸入棺。孝子们大哭尽哀,接着举行大殓奠。

大殓之后,早晚哭奠,吃饭时要供食于柩前桌上。孝子们及其他晚辈亲属穿好丧服侍立灵旁,接待前来吊丧的亲朋好友。

2、葬礼

按规定要停柩三月(但大多不停那样长)。葬前由筮者、卜人、冢人(掌管墓地的人),通过龟卜的形式选定下葬的日子及兆域(坟墓的界址),并将下葬的日期通知宾客。在葬前一日,须将灵柩移至祖庙停放,孝子们袒开上衣,顿脚恸哭地举行祭奠仪式。下葬之日,先举行奠仪,宣读各方赠送的赙仪(车马、绸帛、钱财等),然后柩车出动,丧祝执功布(以3尺长的白布悬于杆首,略似旗幡)行于柩车之前,如遇道路有高低转折之时,便以功布打出种种信号,通知牵引柩车的人。面目凶恶的“方相”(专事驱逐疫鬼和开道的神祗)也在柩车前驱鬼开道,然后是明旌、灵牌,柩车由舆夫抬着(或拉着)紧随在后。柩车后是丧家主人及众亲友、宾客,按“五服”之轻重顺序排列,无服之亲戚在后,宾客又在其后,一路哀哭来到墓地。接着,舆夫将柩放在席上,明旌覆盖在柩上,主人与亲友各就其位,恸哭不止。等下棺之后,再拜稽颡(屈膝下跪,以额触地,以示极度悲伤),极尽哀思。

3、服丧

孝子在为父母服丧守孝时,要停止进食3天,住在殡宫(灵堂)旁临时搭建的茅庐里,“寝苫枕块”,睡草垫,枕土块,非丧事不言;“练”祭(11个月)以后,可住到不加涂饰的屋里,“大祥”(25个月)后可住进整理过的殡宫,“礻覃祭”(27个月)后可除丧服,并睡入寝室。女儿须为父母服丧守孝,但不必住茅庐,睡草垫,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奔丧,在“练”祭以后就可回夫家。孝子孝女都须为父母穿丧服。

下葬之后还要为死者设灵座,作“虞”礼(安魂之祭)。3次虞祭后则行“卒哭”礼(最后一次哭),献食举哀于灵座,以后早晚就不必再哭了。停哭的第二天,作“礻付祭”的仪式,将新神主(木制的牌位)迎入祠堂,附于祖考或祖妣之旁,与先祖一起接受祭祀。礼毕后,又将新神主移回原处。丧后13个月为“小祥”,祭灵后开始吃苹果;25个月为“大祥”,将新神主正式迁入祠堂;27个月为“礻覃”,开始饮酒食肉。

魏晋南北朝开始,有为在阴间的死者焚纸钱、纸屋、纸箱的仪式,后遂演变为焚锡箔(代表钱钞)、冥币(专门印刷用于焚化纸币)为死者送钱币的习俗。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0

中国是礼仪大国,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话剧。

 饮食礼仪知识

1.入座礼仪

桌席上的位置很是讲究,从桌位入座情况并可知晓此人的辈分及重要程度。

座次是根据“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先邀请宾客入座上席,再请长辈入座,入座时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切勿先不动筷子,也不要起身走动,更不要制造异响,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2.进餐礼仪

有贵客到来时,主人及宾客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3.布菜礼仪

每上一道新菜,都需等长辈、宾客先行动筷,表示对他们尊敬,如若要给宾客或长辈布菜,最好使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4.进食礼仪

“毋抟饭。”吃饭时不可抟饭成大团,大口大口地吃,这样有争饱之嫌。

“毋放饭。”要入口的饭,不能再放回饭器中,别人会感到不卫生。

“毋流歠。”不要长饮大嚼,让人觉得是想快吃多吃,好象没够似的。

“毋口它食。”咀嚼时不要让舌在口中作出响声,主人会觉得你是对他的饭食表现不满意。

“毋啮骨。”不要专意去啃骨头,这样容易发出不中听的声响,使人有不雅不敬的感觉。

“毋反鱼肉。”自己吃过的鱼肉,不要再放回去,应当接着吃完。

喝茶礼仪知识

赏茶

主人为体现对你的重视,给你献上一款好茶时,主人会先给你赏茶,这时,作为客人的你,需要对茶叶做个简单的点评。

闻香

主人洗茶后会给客人公道杯闻香。客人需双手接过公道杯,闻香后你也要做出简单的点评表示对客人的尊重。

不过要注意的是,千万别把公道杯拿在嘴边边闻边说话,你得将公道杯传递给下一个人或者归还主人后再说话,否则说话时你的口气和唾液溅到公道杯中,影响了他人闻香不说,看起来也很不舒服吧。

奉茶

无论是主人给你倒茶还是添茶,你都应该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品茗杯前轻敲两下,这在茶礼中叫做叩手礼,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品茶

品茶时拿品茗杯的手势也有一定讲究,一般使用大拇指与食指拿在杯口下方位置,中指托在品茗杯底部慢慢品茶。可不要一口干哦,记住你是在品主人精心给你准备的好茶,不是拼酒。按照礼节,我们至少要分三口再喝完。

送客暗示

细心的你一定会发现,茶叶已经泡得很淡了,主人却没有再换茶。这时你也许会以为是主人疏忽,其实不然,这是主人暗示你该回家了,可别还死赖在主人家里,主人可能还有别的重要事情。

主人倒茶礼仪

清洁茶具

冲茶之前,一定要把茶具洗干净。特别是长时间没用过的茶具,时间久了会沾上灰尘、污垢,所以更要细心地用清水洗刷一遍。

在平时也需要常常清洗茶具。在冲茶之前最好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样的做法既讲究卫生,又能够令茶叶有醒茶的效果,冲出来的茶汤会更好喝。

适量茶水

投茶量一般需要壶体积的三分之二左右,不过投茶量也需要视乎自己的喜好以及在场的人数,需要拿捏好投茶量。所谓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因为茶水是比较热的,如果杯子满满都是热茶。接手时茶杯很热,这样很容易导致被烫伤。

端茶得体

端茶都是需要双手给客人端茶的。千万不可以用一只手把茶递给客人,这样会显得很不礼貌。双手端茶也要很注意,对有杯耳的茶杯,通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当然现在普遍都会用杯垫端茶,这样操作起来比较方便,也更显礼貌。

茶点准备

一般在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品尝不出好茶的滋味,也就浪费了一杯好茶。在非正式场合,就得准备点茶点,防止出现茶醉。食用的茶点,最好准备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

倒茶礼仪需要经常实操,才能融会贯通,减少失误。

无论是朋友聚会喝茶,还是客户拜访、商务洽谈,倒茶礼仪都派得上用场。这样在举手投足之间,不仅体现了自身教养,而且也体现了礼貌待客,给人留下好印象。

敬酒礼仪常识

1.敬酒时间

敬酒可以随时在饮酒的过程中进行。要是致正式祝酒词,就应在特定的时间进行,并不能因此影响来宾的用餐。祝酒词适合在宾主入座后、用餐前开始。也可以在吃过主菜后、甜品上桌前进行。

2.敬酒手势

在饮酒特别是祝酒、敬酒时进行干杯,需要有人率先提议,可以是主人、主宾,也可以是在场的人。提议干杯时,应起身站立,右手端起酒杯,或者用右手拿起酒杯后,再以左手托扶杯底,面带微笑,目视其他特别是自己的祝酒对象,嘴里同时说着祝福的话。

3.敬酒仪态

有人提议干杯后,要手拿酒杯起身站立。即使是滴酒不沾,也要拿起杯子做做样子。将酒杯举到眼睛高度,说完“干杯”后,将酒一饮而尽或喝适量。然后,还要手拿酒杯与提议者对视一下,这个过程就算结束。

在中餐里,干杯前,可以象征性地和对方碰一下酒杯;碰杯的时候,应该让自己的酒杯低于对方的酒杯,表示你对对方的尊敬。

当你离对方比较远时,用酒杯杯底轻碰桌面,表示和对方碰杯。如果主人亲自敬酒干杯后,要求回敬主人,和他再干一杯。

4.敬酒顺序

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先后顺序,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

即使和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对他的称号,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

既使你有求于席上的某位客人,对他自然要倍加恭敬。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也要先给尊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很难为情。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1

中餐礼仪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餐桌礼仪文化也是其中之一,与中华文化历史相得益彰。中餐礼仪文化蕴含着许多细节,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中餐礼仪文化常识。

一、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复杂而独特的文化,它涵盖了一道菜从材料的选择、烹饪方式、到摆盘、食用所需用具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注重食用口感鲜美、色彩搭配协调的菜肴,同时也要求食用时要注意分量、节制,尊重食品的产地和品质,反对浪费食品。在餐桌上,人们还要遵循“先汤后菜、先素后荤、先淡后咸、先热后凉”的食用顺序,注重食品的卫生和安全,还有谦虚、彬彬有礼的用餐态度。

二、用餐礼仪

用餐礼仪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它更加注重节制和优雅的礼仪。在餐桌上,人们要遵循“坐稳、前倾、收肘、拿箸”的动作,用餐时应该自觉地为他人服务,庄重而缓慢地享用食品,并在适当时候用清水漱口。餐桌上的筷子、勺子、碗筷摆放应有次序和整齐,以表达出对食品的尊重。同时还要注意嚼口声音小、不要让汤汁飞溅,不要在餐桌上讲话、打嗝、嗓子响,更不要将其它非餐具物品放在餐桌上。

三、厨艺文化

在中国,厨艺文化是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的,它与饮食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厨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有许多古老的秘方和烹调技巧;而中国烹调的核心就是“火候掌握得宜、调味适度、色香味俱佳”。中国菜肴不仅美味可口、味道独特,而且通过不同的烹调技巧还表现出了不同的形态,并且动静皆宜,注重菜品的诗性和画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饮食文化活动,比如汤圆、包子等年节食品。

四、餐桌礼仪的地域文化

中国不同地区的餐饮文化和餐桌礼仪也各有特点。比如说,在北方,餐桌礼仪更加严谨,菜肴以面、麦为主,酒菜相配更为重视。在各种宴请场合,人们一般会向主人敬酒以表达敬意。在南方,餐桌礼仪更加灵活和注重交流,菜肴以米、粉、鱼、蔬菜为主,口味偏甜,同时还注重淮扬、粤菜的烹饪技法。在海南和广东等地,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风味餐桌礼仪。

总之,在中餐礼仪文化中,人们注重食品的品质和卫生、重视用餐的礼仪、注重菜品的味道和香气,还遵从着各自的地域文化传统。同时,中餐礼仪文化历史悠久、内容繁多,它不仅是中国人的传统,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在我们的餐桌上,用餐礼仪的规范不仅关乎我们自己的形象美,也传承了中华文化,更表达了对于美好餐桌的向往。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2

座位礼仪文化常识

在人际交往中,座位礼仪文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一个人的座位姿态能直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修养。因此,要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受人欢迎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座位礼仪文化常识。

一、公共场合坐姿

在公共场合坐姿是标准的座位礼仪。首先,要保持身姿笔直,不可靠在椅子上或拱腰弓背。要坐得端正,双腿叉开是不得体的,应该双脚平踩地面,膝盖微收。坐姿宜自然舒适,发挥自己的体态特点。面对对话者时,要双眼注视对方,不可胡乱张望,以示尊重和关注。

二、餐桌上坐姿

在餐桌上,宾主尊卑有别,应该根据地位和场合作出相应的坐姿。首先,主人应该坐在餐桌的正中央,体现出他的地位和尊严。客人要表现出谦恭和尊重,应该坐得稍微远离主人,以示下坐。在餐桌上,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作出相应的坐姿,一般来说,身体较胖者不宜过于挤压,身体较瘦者不宜太过松弛。

三、交通工具上坐姿

乘坐交通工具时,坐姿要体现出守秩序、文明礼貌的精神,不可随便活动,否则会影响他人公共利益。坐车时,应该坐稳靠实,如果惊跳或弯曲身体,容易失去平衡,不但容易让附近的乘客感到不安,还会影响车辆的安全。如果是乘坐飞机的话,要听从机组人员的指示,带上安全带并保持坐姿稳定,万一飞机沾降时起伏或遇到大气动荡,只有保持坐姿才能减少意外伤害。

四、商务谈判中的坐姿

在商务场合,坐姿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气质和品味。坐姿决定着人的精神面貌,甚至涉及着商务谈判的顺利与否。其中地位高者应该坐在会议桌的端头位置,以示地位和权威。另外,坐姿要稳定,不可过于轻松舒适,表现出谦虚和礼貌。

五、坐姿带给人的印象

一个人的座位姿态,常常是别人评价他的高低贵贱、文化素养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标志。不良的座位习惯会给人留下不文明、粗俗、无礼无用以及身份低、粗野等印象。因此,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要保持良好的座位习惯,以便在人际交往中更好地表现自己的素质、修养和教养。

总之,在现代生活中,座位礼仪文化已经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语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交场合中,座位习惯都需要得到重视和改善。想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得到认可的人,掌握良好的座位礼仪文化是不可少的。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3

德国人经常握手,是一项男女老少皆宜的社交礼仪,适用于饭前会后、派对约会等各种正式或随意场合,甚至孩童之间也经常握手。有一点需要注意,男性之间的握手往往非常有力,事先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私交不错的朋友碰面,往往会用贴面礼取代握手。贴面礼还要区分只吻一边脸颊或两边都吻。拥抱礼则适用于关系紧密的亲友。

和英语不同,德语依然保留了第二人称敬称。按照传统,成年人之间的初次见面都应该用“您”相称,以示尊重。同龄人之间、长者对年轻人的私交场合,则可以用“你”。理论上,只有年长者或者社会地位较高者才可以首先建议以“你”相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规则正在逐渐模糊。

和陌生人打电话,绝对要用“您”! 电话接通后,一定要先自报家门:主叫方说“您好,我是x”,被叫方则经常除了自己的姓氏及公司名字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字。“喂”“Hello”之类的招呼语,在德国人耳中纯属浪费时间。

无论是不小心冒犯了他人,还是需要打听什么事情:凡是需要麻烦他人的事情,一律要先说“对不起”- Entschuldigen Sie bitte或者Entschuldigung。在比较随意的场合,英语词Sorry也不妨一用——但是仅限于随意的场合。

敲门是全世界通用礼仪,但是在德国稍微有一点特别。比如病人在医院的诊室候诊,医生敲门可绝对不会等病人说“请进”。他只是用敲门这一手段提前1秒钟告知病人“我要进来了”。

去别人家做客,德国人往往大费脑筋挑选礼物。美酒、鲜花、巧克力是最常见的选择。在表达感激、庆祝生日时,鲜花也是最保险的礼物之一。即便是关系不那么紧密的朋友,也可以送一束鲜花。

在正式场合,守时是异常重要的礼仪。而在私人场合,稍微迟到一会则无伤大雅。但是千万不要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迟到15分钟以上,否则会被认作失礼。

私人场合去别人家作客,德国人往往会在脱鞋,把鞋子放在门口。这么做的目的是减轻宾主事后的清洁负担。

脱鞋是为了换上拖鞋。一些德国人,特别是带孩子的家长,去别人家作客时,甚至都会带上自己的拖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

在追求高效率、快节奏的德国社会里,事先预约已成为十分重要的社交礼仪准则。不论是私人交往中的拜访、约会、邀请吃饭、共同参加社交活动,还是正式的社会活动,必须事先预约时间,一般是电话或信函预约。譬如,你有意前往造访一位熟悉的德国同事,尽管你有他的地址,但也绝不可贸然而至,而必须打电话约定一个会面的时间。任何不约而至或不期而遇的不速之客,在现代德国社会不仅被认为是不礼貌,而且还往往会吃闭门羹。接到邀请后,一般也要回电、回函致谢并确认。

与事事预约密不可分的是每个德国家庭、每个德国人都必备的记事日历本,这已经成为德国社会社交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备忘录。德国人已经养成了事事预约的程序化习惯,在这本小小记事本上,不仅记载着当天或近几天的活动安排,而且预先记录着本周甚至下几周的大大小小的约会、工作计划、社交活动等。

准时赴约是每个社会都重视的礼仪准则。准时并不是要求准到分、秒,而往往允许比预约的时间稍晚几分钟。但迟到或提前到达太多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在德国的交际礼仪中,有几条专门为男士规定的与女性交往的注意事项。基本原则是尊重女性,这首先表现在一系列“女士优先”的礼仪习惯上,比如:男士有义务帮女士穿、脱外衣;为女士开门并拉住门,请女士先行;下车时,男士也应主动为同行的女士开车门、并搀扶其下车;下楼梯时则由男士走在女士前边,起保护作用;在宴席餐桌旁,男士不仅应帮助女士移动座椅。而且在女士就坐前,不能先坐下;在公共场所见到女士提重物,男士应欣然相助;初次见面,通常也是由女士首先自报姓名、主动握手,改变称谓(由尊称过渡到友称),一般应由女士持主动权…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4

㈠选择适当的化妆品和与自己气质、脸型、年龄等特点相符的化妆方法,选择适当的发型来增添自己的魅力。

①化妆的浓、淡要视时间、场合而定。

②不要在公共场所化妆。

③不要在男士面前化妆。

④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

⑤不要借用他人的化妆品。

1.要注意时代的特点,体现时代精神。

㈣中国绅士的标志和破绽。

1.中国绅士的十个细节:

①有一双干净修长的手,修剪整齐的指甲。

②虽然不吸烟,但随身携带打火机,以方便在周围的女士吸烟时为其点烟。

③天天换衬衫,保持领口和袖口的平整和清洁,有的还会使用袖扣。

④腰间不悬挂物品,诸如手机、呼机等等。

⑤在与女士相处时,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以对女士加以照顾,并且几乎在完全下意识的状态下操作,百战不殆。

⑥在吃饭时从不发出声音。

⑦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

⑧偏爱孤独,寻求宁静的心灵、安静的肉体及激情的冥想。绅士们故此好思想、好舞文、好文学艺术方面的经典名著,绝少拜读浮华喧嚣的弄潮作品,包括影视。翻看一两眼,倘若认为俗,便绝不再拿起,包括讨论。

⑨喜怒不形于色,在人群中独自沉默。

⑩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常常显得优柔寡断。

2.中国绅士的十大破绽:

①手形清洁美观,可是一旦进入需要脱鞋的房间,空气中就会产生一种异样气味。

②虽然随身携带打火机,但却是一次性的塑料打火机。

③戴名牌手表时,手腕扬得飞扬跋扈。

④虽然天天换衬衫,但总是系同一条领带。

⑤腰间虽然没有悬挂手机和呼机,但是在公共场合常常大声对着手机说话,在剧院里听任自己的手机铃声响起。

⑥尽管对女士尊重异常,但是在与同性朋友相处时反差过大,叛若两人。

⑦吃饭时不发出声音,但喝汤时却引人侧目。

⑧虽然较常人使用礼貌用语更为频繁,但是频繁到了令人起疑的程度。

⑨偏爱孤独到了怕见生人的程度。

⑩在对待爱情的态度上思虑过重并不是拿不定主意选择,而是根本不打算相信。

(1)要塑造良好的交际形象,必须讲究礼貌礼节,为此,就必须注意你的行为举止。举止礼仪是自我心诚的表现,一个人的外在举止行动可直接表明他的态度。

做到彬彬有礼,落落大方,遵守一般的进退礼节,尽量避免各种不礼貌、不文明习惯。

(2)到顾客办公室或家中访问,进门之前先按门铃或轻轻敲门,然后站在门口等候。按门铃或敲门的时间不要过长,无人或未经主人允许,不要擅自进入室内。

当看见顾客时,应该点头微笑致礼,如无事先预约应先向顾客表示歉意,然后再说明来意。同时要主动向在场人都表示问候或点头示意。

在顾客家中,未经邀请,不能参观住房,即使较为熟悉的,也不要任意抚摸划玩弄顾客桌上的东西,更不能玩顾客名片,不要触动室内的书籍、花草及其它陈设物品。

在别人(主人)未坐定之前,不易先坐下,坐姿要端正,身体微往前倾,不要跷二郎腿。

要用积极的态度和温和的语气与顾客谈话,顾客谈话时,要认真听,回答时,以是为先。眼睛看着对方,不断注意对方的神情。

站立时,上身要稳定,双手安放两侧,不要背卑鄙,也不要双手抱在胸前,身子不要侧歪在一边。当主人起身或离席时,应同时起立示意,当与顾客初次见面或告辞时,要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举止得体,有礼有节。

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各种不雅举止。不要当着顾客的面,擤鼻涕、掏耳朵、剔牙齿、修指甲、打哈欠、咳嗽、打喷嚏,实在忍不住,要用手拍捂住口鼻,面朝一旁,尽量不要发出在场,不要乱丢果皮纸屑等。这虽然是一些细节,但它们组合起来构成顾客对你的总印象。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人前化妆是男士们最讨厌的女性习惯。关于这一点,惯例放宽了。女性在餐馆就餐后,让人见到补口红,轻轻补粉,谁也不再大惊小怪。不过,也只能就这么一点,不能太过分。需要梳头,磨指甲,涂口红和化妆时,或者用毛刷涂口红时,请到化妆室,或盥洗室进行。在人前修容,是女性使男性最气恼的一个习惯。同样,在人前整理头发,衣服,照镜子等行为应该尽量节制。

①经常向人诉苦,包括个人经济、健康、工作情况,但对别人的问题却不予关心,从不感兴趣。

②唠唠叨叨,只谈论鸡毛小事,或不断重复一些肤浅的话题,及一无是的见解。

③态度过分严肃,不苟言笑。

④言语单调,喜怒不形于色,情绪呆滞。

⑤缺乏投入感,悄然独立。

⑥反应过敏,语气浮夸粗俗。

⑦以自我为中心。

⑧过分热衷于取得别人好感。

不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经常以不悦而且对立的语气说话。

应该保持沉默的时候偏偏爱说话。

打断别人的话。

滥用人称代词,以至在每个句子中都有我这个字。

以傲慢的态度提出问题,给人一种只有他最重要的印象。

在谈话中插入一些和自己有亲密关系,但却会使别人感到不好意思的话题。

不请自来。

自吹自擂。

嘲笑社会上的穿着规范。

在不适当时刻打电话。

在电话中谈一些别人不想听的无聊话。

对不熟悉的人写一封内容过分亲密的信。

不管自己了不了解,而任意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

公然质问他人意见的可靠性。

以傲慢的态度拒绝他人的要求。

在别人的朋友面前说一些瞧不起他的话。

指责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评论别人的无能力。

当着他人的面,指正部属和同事的错误。

请求别人帮忙被拒绝后心生抱怨。

利用友谊请求帮助。

措词不当或具有攻击性。

当场表示不喜欢。

老是想着不幸或痛苦的事情。

对政治或宗教发出抱怨。

不要到忙于事业的人家去串门,即便有事必须去,也应在办妥后及早告退;也不要失约或做不速之客。

不要为办事才给人送礼。礼品与关心亲疏应成正比,但无论如何,礼品应讲究实惠,切不可送人等外、处理之类的东西。

不要故意引人注目,喧宾夺主,也不要畏畏缩缩,自卑自贱。

不要对别人的事过分好奇,再三打听,刨根问底;更不要去触犯别人的忌讳。

不要拨弄是非,传播流言蜚语。

不能要求旁人都合自己的脾气,须知你的脾气也并不合于每一个人,应学人宽容。

不要服饰不整,肮脏,身上有难闻的气味。反之,服饰过于华丽、轻佻也会惹得旁人不快。

不要毫不掩饰地咳嗽、打嗝、吐痰等,也不要当众修饰自己的容貌。

不要长幼无序,礼节应有度。

不要不辞而别,离开时,应向主人告辞,表示谢意。

1.推销语言的基本原则。

⑴以顾客为中心原则。

⑵说三分,听七分的原则。

⑶避免使用导致商谈失败语言的原则。

⑷低褒感微原则。

⑸通俗易懂,不犯禁忌原则。

①语言要准确易懂。

②提出的数字要确切。

①一般性提问。

②直接性提问。

③诱导性提问,

④选择性提问。

⑤征询式提问法。

打动顾客的四条原则。

①人们从他们所信赖的推销员那里购买。

②人们从他们所敬重的推销员那里购买。

③人们希望由自己来做决定。

④人们从理解他们需求及问题的推销员那里购买。

公关礼仪是人们从事公关活动的行为规范。由于公关礼仪是建立在业缘基础上的现代礼仪,因而它除了遵循人类共同应有的交往原则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礼仪是一个完整体系,几千年来已经无所不包,因而在对外交往和公关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忽视它的整体性,并注意采集信息应完整,因为来宾或合作对象的性别、年龄、国籍、州籍、民族、宗教、信仰、职业都决定了他适应并喜好什么样的礼仪接待,搞错一个环节都可能招来“100-1=0”的效果。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礼尚往来”,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傲慢,冷漠,或曲意逢迎,都会被视为不礼貌。应公平大方,不卑不亢,主动友好,热情又有所节制。

现代社会社会节奏加快、遵时守约更为重要,无论什么理由,不遵时守约都是不礼貌的,再正当的理由失约后也应道谦。

“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进门见礼,出门问忌”,这些有益的格言都说明尊重各地不同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外交往中不懂外国禁忌,不懂不同民族的禁忌,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后果。

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恰当处理。

“Ladies first”,(女士优先)是西方的一项体现教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绅士风度与骑士风度的体现。虽然男女平等了,但在涉外时这一点是万不可忽视的。

外国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民族与我国不同,因而在交往中,不仅语言不同,而且在意识形态的许多方面都会发生歧义,因而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技术准备。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序是: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先上级后下级,先女士后男士。

2、鞠躬礼: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前双眼礼貌地注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郑重地,嘴里不能吃任何东西,或是边鞠躬边说与行礼无关的话。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在社交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在交际场合中,一般是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喧致意;关系亲切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时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应只轻轻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

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仲出手后再握。多人同时擂手,切忌交叉进行,应等别人握手完毕后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应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

此外,有些国家还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在东南亚信仰佛教的国家见面时双手合什致意;日本人行鞠躬孔;我国传统的拱手 行礼。这些礼节在一些场合也可使用。

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一般举起右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也可脱帽致意。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只点头致意即可;对一面之交的朋友或不相识者,在社交场合均可点头或微笑致意。

关于礼仪的文化常识 篇15

西餐又分法式、英美式和国际式,不同的民族习俗和用餐规格摆台样式也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要领还是一致的。吃西餐使用的餐具有刀、叉、匙、盘、杯等。一般讲究吃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刀叉,饮不同的酒要用不同的酒杯,因此不懂不要装懂,跟着主人去做不会有错。西餐具的摆法是:正面放着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盘上方放着匙,再上方放着酒杯。餐巾放在汤盘上或插在水杯里,面包奶油盘摆在左上方。

普通西餐的上菜顺序是:面包、汤、各类菜肴、布丁、咖啡或红茶。在正式宴会上,内容可能会更加丰盛。就餐者应熟悉一下菜单,不要一上来就吃饱,接下来便无力他顾了。吃西餐点菜首先要确定喝哪种酒。主人要一位一位地征求客人的意见,然后再决定上什么酒。主人决定后,侍者先在主人的杯里倒一点,等主人尝过后觉得满意,方示意侍者斟满客人的酒杯。若客人觉得不满意,要明确告诉侍者酒是否“太烈”,要求侍者另换一种,直到满意为止。若客人不喝酒,可以让侍者倒一点点在杯子里,但不去动它,也可用手掌挡住酒杯,但不能将杯子倒扣过来。

西餐点菜分套餐和零点。套餐是价格已定的从汤到尾食、咖啡的菜式,客人只需随意点主菜,如炸鸡、烤鱼、牛排等,而汤、生菜沙拉、面包、甜点、咖啡或红茶都是固定的,价格也是由主菜决定。零点是依顺序一样样地点菜,每道菜分别计价(面包、牛油不另计价)。一般先选主菜,然后再点汤、沙拉、甜点等。一般来说,零点的价格稍高于套餐,当每位客人决定了自己采取哪种点菜方式,要点哪些菜后,便告诉主人;再由主人转告服务员一共要上哪些菜,当然,在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由客人直接向服务员说明要什么菜及饮料。

吃西餐时应右手持刀,左手握叉,先用刀把食物切成小块,再用叉送入嘴里。用刀叉切割食物时必须用叉子牢牢按住所切的食物,刀紧贴在叉边上以免滑开;不要用力过猛而撞击盘子发出刺耳的声响。一般应切一块吃一块,每一块以一口的量为宜。待全部切好后再一块块吃是美国人的习惯。假如习惯用右手持叉进食,那么盛取食物时,通常是叉尖朝上,每一次盛取的量也应以一口为宜,叉上堆得满满的是不雅观的。吃正餐时,刀、叉的数目与上菜的道数是相等的,并按照上菜的顺序由外至内排列,刀口向内。取用刀、叉时,应按照由外向内的顺序,吃一道菜换一套刀、叉。当吃完一道菜后,应将刀、叉平行排放在盘子上,刀右叉左,叉尖向上,刀刃向内,这就表示这道菜已用毕;而若暂时离席,刀、叉应交叉摆放或摆成人字,叉尖向下,这表明这道菜尚未用毕。用餐过程中,餐具一定要适情作出正确的摆放,以免服务人员或宾客误解造成难堪。

西餐中的匙是专门用来喝汤的(喝咖啡用的小匙例外),俗称汤匙,因此它不宜用来进食,但可以与叉并用,帮助盛取食物。匙、叉并用盛取食物与刀、叉并用盛取食物有一点相同之处,即匙应将食物拨到叉的内侧,而不是外侧。用匙喝汤也颇有一番讲究。尽管今天不会有人想直接用嘴对着盘子喝汤,但真正知道怎样喝汤才是合乎礼仪规范的也不尽然。喝汤时,应当右手持匙,左手扶着盘子,由桌沿朝着桌中心的方向慢慢舀去;喝了剩少许时,可以用左手把汤盘靠自己的一边稍稍提起,再用匙轻轻地由里向外舀去。喝完以后,汤匙应放在盘里,匙心向上,匙柄置盘子右边缘外。除了餐具的使用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外,用餐时,还有一些常规的礼仪规范应当了解和遵守。主要有:不论是用叉进食或用匙喝汤,均不能将叉、匙的整体放入嘴里。一般用叉进食时,嘴唇是不碰到叉齿的;用匙喝汤时,只将匙的1/3放入嘴里。

对自己喜欢吃的食物,不要站起身子到餐桌的另一头去夹或主动要求添加。自己不爱吃或不能吃的食物,当服务人员或主人分夹时,一般也不要拒绝,可取少量放入盘内,并表示“谢谢,够了”。不想再添酒或根本不喝酒时,只要轻微做一个手势就可以了,切不可用手蒙住酒杯或干脆将酒杯倒扣在桌上。

用餐时不要狼吞虎咽,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吃,咀嚼食物、喝汤,都不要发出声响,口内含有食物时,不要说话,以免食物落出。如果汤菜太热,不要用嘴吹,可稍等片刻,略凉些时再吃。

遇有吃面包,可用手撕下一块,用刀涂上黄油或果酱,把面包托在手上吃,用叉子叉着面包吃或把面包浸在汤中捞出来再吃,都是不合适的。遇有烤鸡、龙虾时,也可用手撕着吃。

吃豆子时,可用叉就食,不要一颗颗地叉着吃。吃面条可用汤匙辅助叉子,也可只用叉子,但不能用刀把面条切断再吃。吃点心必须用叉子,并且可用叉面铲起来吃,但千万不要用手给他人拿点心,需为他人取点心,可以刀、叉托住送过去。

用手取食前,有时会送上一小水杯(铜盆、瓷碗或水晶玻璃缸),水上漂着玫瑰花瓣或柠檬片。这是专供洗手用的,切不可误解为饮用水而闹成笑话。洗手时两手轮流沾湿指头,轻轻涮洗,然后用餐巾或小毛巾擦干。

在进餐过程中,不宜倚靠在椅背上,也不要紧贴餐桌。把胳膊放在桌子上,也是不太文明的;不要边抽烟边进餐;手弄脏了,不要乱擦,更不要用嘴去吸吮手上沾有的卤汁。

常用的礼仪常识


也许你需要写关于"常用的礼仪常识"的内容,你会如何撰写一篇范文呢?范文的价值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职场范文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完成工作,因此我们将不断更新相关信息以保持与时俱进!

常用的礼仪常识(篇1)

着装要注意得体与整体美。只有美而得体,才是符合礼仪要求的。以下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着装礼仪常识,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1. 个人仪容有哪些基本要求?

(1)发型得体。男性头发前不盖眉,侧不掩耳,后不及领。女性根据年龄、职业、场合的不同,梳理得当。

(2)面部清爽。男性宜每日剃须修面;女性宜淡妆修饰。保持口腔清洁。

(3)表情自然。目光温顺平和,嘴角略显笑意。

(4)手部清洁。定期修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洁净。女性在正式场合不宜涂抹浓艳的指甲油。

2. 体态有哪些基本要求?

(1)站姿:两眼平视前方,两肩自然放平,两臂自然下垂,挺胸收腹提臀。

(2)坐姿:保持上身直立,双腿自然并拢,切忌抖动腿脚。

(3)走姿:抬头挺胸收腹,双臂自然摆动,脚步轻盈稳健。

不可在公共场所席地而坐。

单独用食指、中指指向他人是失礼的行为。

3. 着装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整洁合体。保持干净整洁,熨烫平整,穿着合体,纽扣齐全。

(2)搭配协调。款式、色彩、佩饰相互协调。不同款式、风格的服装,不应搭配在一起。

(3)体现个性。与个人性格、职业、身份、体形和肤色等特质相适应。

(4)随境而变。着装应该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其着装款式和风格也应有所不同。

(5)遵守常规。遵循约定俗成的着装规矩。如: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西装外袋不应存放随身物件。

不可在公众场合光膀子、卷裤腿、穿睡衣。女性在办公场所不宜穿着吊带装、露脐装、超短裙、短裤等。

脖子比较短的人不适合穿着高领衫,体形较胖的人应尽量避免穿着横格子的上衣。

佩戴饰物要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

4. 正式场合男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

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男士一般以西装为正装。一套完整的西装包括上衣、西裤、衬衫、领带、腰带、袜子和皮鞋。

(1)上衣:衣长刚好到臀部下缘或差不多到手自然下垂后的大拇指尖端的位置,肩宽以探出肩角2厘米左右为宜,袖长到手掌虎口处。胸围以系上纽扣后,衣服与腹部之间可以容下一个拳头大小为宜。

(2)西裤:裤线清晰笔直,裤脚前面盖住鞋面中央,后至鞋跟中央。

(3)衬衫:长袖衬衫是搭配西装的唯一选择,颜色以白色或淡蓝色为宜。衬衫领子要挺括;衬衫下摆要塞在裤腰内,系好领扣和袖口;衬衫领口和袖口要长于西服上装领口和袖口1厘米—2厘米;衬衫里面的内衣领口和袖口不能外露。如果西服本身是有条纹的,应搭配纯色的衬衫,如果西服是纯色,则衬衫可以带有简单的条纹或图案。

(4)领带:领带图案以几何图案或纯色为宜。系领带时领结要饱满,与衬衫领口吻合要紧;领带长度以系好后大箭头垂到皮带扣处为准。

(5)腰带:材质以牛皮为宜,皮带扣应大小适中,样式和图案不宜太夸张。对于腰围较大的男士,可改用吊带将裤子固定住。

(6)袜子:袜子应选择深色的,切忌黑皮鞋配白袜子。袜口应适当高些,应以坐下跷起腿后不露出皮肤为准。

(7)皮鞋:搭配造型简单规整、鞋面光滑亮泽的式样。如果是深蓝色或黑色的西装,可以配黑色皮鞋,如果是咖啡色系西装,可以穿棕色皮鞋。压花、拼色、蛇皮、鳄鱼皮和异形皮鞋,不适于搭配正式西装。

西装应在拆除袖口上的商标之后才可以穿着。

西装外套上的口袋只是装饰性的.,一般不装东西。

西装上衣里面最好不穿毛衣或毛背心,以更好体现西装的层次感。

站立状态时应将纽扣系好。双排扣的上衣,纽扣要全部系好;单排扣的上衣,三粒扣的以系中间一个或者上面两个为宜,两粒扣的应该系上面的一个扣,单粒扣的一定要系好。

5. 正式场合女士着装的礼仪有哪些?

在重要会议和会谈、庄重的仪式以及正式宴请等场合,女士着装应端庄得体。

(1)上衣:上衣讲究平整挺括,较少使用饰物和花边进行点缀,纽扣应全部系上。

(2)裙子:以窄裙为主,年轻女性的裙子下摆可在膝盖以上3厘米 — 6厘米,但不可太短;中老年女性的裙子应在膝盖以下3厘米左右。裙子里面应穿着衬裙。真皮或仿皮的西装套裙不宜在正式场合穿着。

(3)衬衫:以单色为最佳之选。穿着衬衫还应注意以下事项:衬衫的下摆应掖入裙腰之内而不是悬垂于外,也不要在腰间打结;衬衫的纽扣除最上面一粒可以不系上,其他纽扣均应系好;穿着西装套裙时不要脱下上衣而直接外穿衬衫。衬衫之内应当穿着内衣但不可显露出来。

(4)鞋袜:鞋子应是高跟鞋或中跟鞋。袜子应是高筒袜或连裤袜。鞋袜款式应以简单为主,颜色应与西装套裙相搭配。

着装不要过于暴露和透明,尺寸也不要过于短小和紧身,否则会给人以不稳重的感觉。

内衣不能外露,更不能外穿,穿裤子和裙子时,不要明显透出内裤的轮廓,文胸的肩带不能露在衣服外面。

穿裙服时着丝袜,能增强腿部美感。腿较粗的人适合穿深色的袜子,腿较细的人适合穿浅色的袜子。一般不要选择鲜艳、带有网格或有明显花纹的丝袜。穿丝袜时,袜口不能露在裙子外面。

常用的礼仪常识(篇2)

拱手礼仪常识

作为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礼节行为,拱手是许多东方文化国家中常见的一种礼仪。无论是在日本的鞠躬,中国的拜年,还是韩国的鞠躬礼,拱手都是一种以手掌相对,手指稍微弯曲,以表达尊重和谦逊的姿势。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拱手礼仪的常识。

首先,拱手礼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拱手通常是作为一种敬礼的方式出现,用于表示对长辈、上司、教师以及重要客人的尊重之情。在日本,鞠躬是一种常见的拱手形式,作为一种示意敬意和尊重的动作,用于向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表示敬意。在韩国,鞠躬礼同样是一种拱手的方式,通过弯腰行礼来向对方表达尊敬和感谢。

其次,拱手礼仪的基本姿势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在进行拱手礼时,应该站立笔直,保持肩部放松,然后将双手合拢,手指自然弯曲,掌心相对。同时,上身稍微前倾,由腰部和膝盖来完成鞠躬的动作。拱手的力度应该适中,弯腰的角度也要视自身身份和对方身份而定,以示尊重和适当的礼仪。

此外,拱手礼仪也有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首先是拱手的时机选择,一般来说,当与长辈、上司、教师、重要客人见面或告别时,可以选择使用拱手礼仪。其次是拱手礼仪的使用场合,比如在婚礼、升学典礼、座谈会、商务谈判等正式场合,拱手作为一种正式的礼节行为,会被广泛使用。最后是拱手的力度和角度,对于年长或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应该保持较为深沉和恭敬的拱手姿态;而对于年轻或地位较低的人,则可以适当简化拱手的力度和角度。

拱手礼仪的表达方式和姿势的差异源自于不同国家和文化对尊重和谦逊的不同理解。无论是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拱手礼仪都是一种传递尊重和谦逊之情的重要方式,是礼仪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现代社会,拱手礼仪仍然被广泛使用,并且也逐渐被其他文化国家所接受和尊重。拱手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敬意表示,更是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分享,展现了个体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因此,学习和理解拱手礼仪的常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而言之,拱手礼仪是一种具有传统和文化意义的行为,它传递了尊重和谦逊的价值观。通过学习拱手礼仪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更好地融入不同国家和文化的社会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拱手的时机选择、姿势特点和一些具体注意事项,以确保我们能够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这一古老而美好的礼仪行为。

常用的礼仪常识(篇3)

春秋礼仪常识——穿越千年的精华

中国礼仪文化深厚而丰富,而春秋时期的礼仪更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精髓。《春秋礼仪常识》是一本关于春秋时期礼仪的书籍,它系统梳理了春秋时期象征权力、地位、尊严、情感等核心价值的礼仪规范和具体实践,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古代礼仪的内涵和作用。在我们现代社会,不仅为学者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奠定了基础,还为我们自我修养、提升文明素养提供了思想启迪和精神指导。下面,我们将详细剖析这本名著。

一、春秋礼仪的背景和内涵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大陆的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从前722年周幽王建都洛阳,到前481年齐桓公让位给田常,历经241年。这一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变革巨大,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一时期的礼仪文化同样也有深刻的影响。

通过对《春秋礼仪常识》这本书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时期礼仪的内涵主要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这八个方面分别是: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彰显统治阶级的权利与地位;体现个体的尊严和人格气质;展示人际情感的交流和表达;呈现人们的荣耀与快乐;营造吉祥祥和的社会氛围;体现祖先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人们重温忠孝等传统道德。

二、春秋礼仪的实践和表现

1. 贵族礼仪

春秋时期是贵族社会,社会上贵族的生产和乐观越来越普遍,贵族礼仪也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春秋贵族礼仪是通过各种场合的礼仪规范和仪式来突出贵族阶层的地位和尊贵,如:“入离丧祭、居无常位、群臣之次等”就是春秋时期贵族礼仪的重要内容。

2. 孝道和婚姻礼仪

春秋时期的另一个重要的礼仪内容是孝道和婚姻礼仪。孝道和婚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是崇高道德和人生价值的象征。春秋时期的孝道和婚姻礼仪是通过各种仪式、礼品、编排融合了传统礼仪和崇敬天命的信仰。如清明节祭墓、廉洁祭祀、传家法器、嫁娶逸族、游幸等都是春秋时期的传统礼仪。

3. 宗庙祭祀

春秋时代是宗庙祭祀的鼎盛时期,各大诸侯和军队的主要胜利都是靠神佑得来的,因此宗庙祭祀的礼仪非常严谨和庄重。主要是通过建造宗庙、设立各种供品、设置祭坛、祭火、祭典、拜神、祈福、宴请酬神等方式来表达对神灵的崇敬和图神护佑的信仰。

三、春秋礼仪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春秋礼仪的重要性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是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具体的理念和行动指导。在学习和实践春秋礼仪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从中领悟到古代中华民族的儒家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修养,同时还能启示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1. 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社会秩序和治理,我们能够更好的理解优秀的治国方略和规范。

2. 对于我们职场的礼仪和沟通,我们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礼仪的内涵和实践方式。

3. 对于我们的人生价值和人际关系,我们能够更加真实的体验和体味人际情感的交流和表达。

总之,《春秋礼仪常识》这本书是现在社会挖掘古代中国文化的一个好的参考书籍,是我们了解古代文化、认知人类和世界的一项重要资料。希望读者通过对本文的浅谈,了解到古代礼仪的深刻内涵和实践,增长文化鉴赏的能力,让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在我们的学习中得到充分尊重,为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更加精神上的滋养和支持。

常用的礼仪常识(篇4)

1、仪态——展示您的教养

仪态,指人的姿态、举止和风度,即一个人的表情、行为、动作,也包括人的体态语。它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心理、感情、素养和气质。个人的礼仪修养正是通过一举一动表现出来的。一个人即使有出众的姿色、时髦的衣着,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为美,就破坏了自己的形象。我们的姿态举止就应该体现秀雅合适的行为美。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有行相。要率直而不鲁莽,活泼而不轻佻,工作紧张而不失措,休息时轻松而不懒散,与宾客接触时有礼而不自卑。一个人的气质、风度及其礼仪教养不能仅是靠高档的服饰装扮而成的,更不是靠人们拥捧而就的,而是在一言一行中自然体现出来的。

2、站姿——要有稳定感

最容易表现体态特征的是人处于站立时的姿势。社交场合中的站姿,要求做到“站有站相”,注意站姿的优美和典雅。女性应是亭亭玉立,文静优雅;男性应是刚劲挺拔,稳健大方。正确的站立姿势应是:端正、庄重,具有稳定性。站立时的人,从正面看去,应以鼻为点与地面作垂直状,人体在垂直线的两侧对称,表情自然明朗。

温馨提示——注意防止不雅站姿,例如:

⑴上身。歪着脖子、斜着肩或一肩高一肩低、弓背、挺着腹、撅臀或身体依靠其他物体等。

⑵手脚。两腿弯曲、叉开很大以及在一般情境中双手叉腰、双臂抱在胸前、两手插在口袋等。

⑶动作。搔头抓痒,摆弄衣带、发辫、咬指甲等。

3、坐姿——讲究稳重感

坐姿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人体姿态,它反映的信息非常丰富。优美的坐姿是端正、优雅、自然、大方。入座时,要走到座位前面再转身,然后右脚向后退半步,再轻稳地坐下,收右脚。入座后,上体自然坐直,双肩平正放松,立腰、挺胸,两手放在双膝上或两手交叉半握拳放在腿上,亦可两臂微屈,掌心向下,放在桌上。两腿自然弯曲,双脚平落地上,女士双膝必须靠紧,两脚平行,臀部坐在椅子的中央。双目平视,嘴唇微闭,微收下颌,面带笑容。起立时,右脚向后退半步,而后直立站起,收右脚。

温馨提示——要坚决避免以下几种不良坐姿:

⑴就座时前倾后仰,或是歪歪扭扭,脊背弯曲,头过于前倾,耸肩。

⑵两腿过于叉开或长长地伸出去,萎靡不振地瘫坐在椅子上。

⑶坐下后随意挪动椅子,在正式场合跷二郎腿时摇腿。

⑷为了表示谦虚,故意坐在椅子边上,身体萎缩前倾地与人交谈。

⑸大腿并拢,小腿分开,或双手放在臀下,腿脚不停地抖动。

4、走姿——展精神风貌

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从一个人的走姿就可以看出其精神是奋发进取或失意懒散,以及是否受人欢迎等,它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在生活中有的人精心打扮穿着入时,如果走姿不美,就会逊色三分;而有的人尽管服装样式简单,优美的走姿却使他气度不凡。标准的走姿要求行走时上身挺直,双肩平稳,目光平视,下颌微收,面带微笑;手臂伸直放松,手指自然弯曲,摆动时,以肩关节为轴,上臂带动前臂,向前、后自然摆动;身体稍向前倾,提髋屈大腿,带动小腿向前迈。

温馨提示——注意矫正不雅的走姿:

⑴内八字和外八字。

⑵弯腰驼背,歪肩晃膀。

⑶走路时大甩手,扭腰摆臀,大摇大摆,左顾右盼。

⑷双腿过于弯曲或走曲线。

⑸步子太大或太小;不要脚蹭地面、双手插在裤兜或后脚拖在地面上行走。

常用的礼仪常识(篇5)

上客轮时应有秩序地排队上船,男士或年轻者应留意照顾同行的女士或年老者。

在船上标明“旅客止步”之处,多为船员工作或休息的场所,不要去妨碍他们。船上各种各样的电路,蒸汽开关很多,禁止随意触动。

在客房里吸烟是不礼貌的,也是不安全的,乘客打算吸烟最好到甲板上去。如晕船要吐,应该到洗手间去,不要吐到船内或甲板上。不要将垃圾随手乱丢或扔到船外。

在船行驶中应遵守有关的规则,不要因无知而制造麻烦。白天舞动花衣服或手帕会被其他船只认为打旗语,晚上拿手电乱晃,也可能被当成灯光信号,雾天不宜大声喧哗,也不能在甲板上听收音机、录音机。

礼仪常识


我们日常需要到何处才能找到范文呢?范文在我们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想要写作进展顺利,就需要深入分析范文的写作构思,了解其中的重点。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礼仪常识”的相关内容,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篇文章,供您参考借鉴,相信对需要帮助的朋友会有所助益!

礼仪常识【篇1】

礼仪的基础是尊重,尊重他人的人必然受到他人的尊重!任何一位受欢迎受尊敬有地位的人都是学礼仪懂礼仪用礼仪有学识的人!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总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荀子:“礼者,养也,仪者,规也。” “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这里我从衣食住行角度谈礼议!

一,衣与礼仪

[案例1]郑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总经理。有一次,他获悉有一家著名的德国企业的董事长正在本市进行访问,并有寻求合作伙伴的意向。他于是想尽办法,请有关部门为双方牵线搭桥。让郑总经理欣喜若狂的是,对方也有兴趣同他的企业进行合作,而且希望尽快与他见面。到了双方会面的那一天,郑总经理对自己的形象刻意地进行一番修饰,他根据自己对时尚的理解,上穿茄克衫,下穿牛仔裤,头戴棒球帽,足蹬旅游鞋无疑,他希望自己能给对方留下精明强干、时尚新潮的印象。然而事与愿违,郑总经理自我感觉良好的这一身时髦的“行头”,却偏偏坏了他的大事。根据惯例,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己形象,特别是要注意自己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形象。郑总经理与德方同行的第一次见面属国际交往中的正式场合,应穿西服或传统中山服,以示对德方的尊敬。但他没有这样做,正如他的德方同行所认为的:此人着装随意,个人形象不合常规,给人的感觉是过于前卫,尚欠沉稳,与之合作之事当再作他议。

(一)非正式场合

《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二)正式场合

1,喜庆欢乐的场合

比如庆祝会、联欢会、生日、婚礼、聚会等。这时的穿着要跟人们高兴、快乐、兴奋的情绪协调,女士可以穿得色彩鲜艳、丰富一些,款式也可以新颖一些,以烘托活跃欢快气氛。太深沉的色彩或太古板的款式都不太适合。男士可以穿着像白色或其它浅色西装、花色漂亮醒目的领带,以表现出轻松愉快的心情。

2,隆重庄严的场合

比如开幕闭幕式、签字仪式、剪彩仪式、出席重要的或高层次会议、重要的会见活动、新闻发布会等,这些场合,要特别注意个人的公众形象和媒介形象,注意仪表,衬托隆重庄严的气氛,所以不能穿得太随便。女士不要花里胡哨、随随便便,可以穿上套装或较为端庄的连衣裙,体现职业女士的正规场合的风范。男士要西装革履,正规、配套、整齐、洁净、一丝不苟。甚至有人提出了穿西装时要遵守 “三一定律”什么是“三一定律”呢?它是指穿西装时,身上有些要害的部分要同一颜色,鞋子、腰带、公文包应该是一个颜色。正装西装应该是深色的,衬衫应该是白色的。打领带也有讲究,图案不能太花。穿鞋子也有讲究,要穿深色皮鞋,最好是黑色的系带的皮鞋。还有,男士穿双排扣西装,要随时扣上扣子。穿单排扣西装与人见面握手或起身讲话时,要扣上第一个扣子以示礼貌。穿三个扣子的西装,第三个扣子可以不扣。

3,华丽高雅的场合

这类场合多半是晚上举办的正式社交活动,如正式宴会、酒会、招待会、舞会、音乐会等。这时,女士要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点,显示出女士独有的美好气质和修养。可以穿连衣长裙、套裙,面料要华丽、质地要好,色彩应单纯。可以有花边装饰,或用胸针、项链、耳环加以点缀。式样简洁的裙装,更能体现一种超俗的美。但要记住,你不是参加私人的社交聚会,而是以工作身份参加的与工作有关联的活动,所以,太艳丽、闪烁不定、过于袒胸露背的衣裙都不适合这时候穿,它会完全淹没你的职业身份。男士穿着深色西装,就可以了。

4,悲伤肃穆的场合

比如吊唁活动、葬礼。到这种场合来的人,应该抱着沉痛的心情、肃穆的情绪。所以,在着装上应该避免突出个性,而是将自我的个性揉进这种特殊场合的氛围中。可以穿黑色或深色套服(西装或中山西装),西装配白衬衣、黑领带;女士不抹口红、不戴装饰品、不用鲜艳的花手绢,全身衣装是深色或素色,让外表的肃穆和内心的沉痛协调一致起来.

着装有时候影响工作的案例很多,下面我们再看两个案例:

[案例2]一位时装大师发现一位财税专家在着装方面有明显的缺憾:她26岁,身高147厘米、体重43公斤,看起来机敏可爱,喜爱着童装,象个16岁的小女孩,其外表与她所从事的工作相距甚远,所以客户对于她所提出的建议缺少安全感、依赖感,所以她难以实现她的创意。时装大师建议她用服装来强调出学者专家的气势,用深色的套装,对比色的上衣、丝巾、镶边帽子来搭配,甚至戴上带黑边的眼镜。女财税专家照办了,结果,客户的态度有了较大的转变。很快,她成为公司的董事之一。

[案例3]一位女推销员在美国北部工作,一直都穿着深色套装,提着一个男性化的公文包。后来她调到阳光普照的南加州,她仍然以同样的装束去推销商品,结果成绩不够理想。后来她改穿色彩淡的套装和洋装,换一个女性化一点的皮包,使自己有亲切感,着装的这一变化,使她的业绩提高了25%。

二,食与礼仪

吃饭同样是个要讲究的问题,先看下下面的案例吧:

[ 案例4]中国人吃饭,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人吃饭的习惯是先吃饭,后喝汤;西餐则不同,西餐是要先喝汤后吃饭。你说谁对?其实是无所谓对与错。再比如,餐桌上放筷子,这是东方国家的习惯,中国人用筷子,韩国人、朝鲜人用筷子,日本人用筷子,但西方人用刀叉 。

[案例5]如果我们国际交往经验丰富的话,就会发现,“外外”也是有别的,即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做法。阿拉伯国家喜食羊肉,欧美国家喜食牛肉,中国人相对而言吃猪肉的人比较多一些。而在印度,信印度教的人不吃牛肉,甚至不吃任何肉,吃食素。

[案例6]在希特勒举行的一次宴会上,一位中国使节按照在国内进西餐的习惯,用餐巾去揩拭刀叉,殊不知这种做法极不礼貌,仿佛是责备刀叉不干净。希特勒一见之下,立即命令侍者将全体客人的餐具一律重新换过,使那位中国使节窘迫难堪。

[案例7]李鸿章出使德国时出的洋相。李鸿章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他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用的水端起来喝了。当时俾斯麦不了解中国虚实,为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形,其他文武百官只得忍笑奉陪。

[案例8]我们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个讲究,筷子在餐桌上是要竖放的。餐桌的筷子都是竖放的,竖放是吃饭之前的做法和进食中间的做法,不能横放,把筷子横放就有吃完送客的意味。比如,如果我请你吃饭,我有点烦了或者我吃饱了或者我有事,想请你走了,我把筷子这样一横就行了。但在日本,筷子是横放的。再比如我们有个传统做法,这个筷子是不能在碗上随便插的,不吉利。

(一)中餐

1,家宴

家庭聚会一般是要按照辈份高低、年龄大小来排序的。也就是说,不论谁请客,辈份最高或年龄最长者要坐在最里面面向门口的显要位置;接下来可按辈份或年龄依次左右地排列。如果是长辈请客,可能要指派一人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负责做好各项招待作如果是晚辈请客,请客者会自然坐在靠近门口的位置。

2,便宴

朋友、同学、战友等聚会一般来讲是谁请客谁坐在面向门口的位置,也叫“坐东”或“庄主”,有时庄主也可能把此位置让给职位较高或德高望重者,其余的要可以按年龄大小依次一左一右列,因为都是朋友,所以有时也不计较这些,谁坐哪儿都无关紧要,但庄主的位置别人是不会去坐的。

3,宴请

我们中国以古代哲学思想阴阳观为基础,从光的明暗出发,认识到左方为东,属阳,右方为西,属阴,形成了方位体系里以“左为上”的特有文化现象。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 敬上崇中, 面朝大门为尊”。老子说过:“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有关这一点,可以从《史记。项羽本纪》的鸿门宴的描写中找到佐证。若是圆桌,则面南正中为首席,左手边依次为2 、4 、6 ……右手边依次为3 、5 、7 ……直至汇合。如果不是坐南朝北, 则以面朝大门为尊。

一般而言, 要遵循如下的原则: 左高右低:当两人一同并排就座时,通常以左为上座,以右为下座。 中座为尊:三人一同就餐时,居中坐者在位次上要高于在其两侧就座之人。 面门为上:倘若用餐时,有人面对正门而坐,有人背对正门而坐,依照礼仪惯例则应以面对正门者为上坐,以背对正门者为下座。

西方以右为尊!

为什么东方以左为尊而西方以右为尊呢?其实都是以日出方为尊,日出东方和西方正好相反,东方是左边西方是右边。

席上敬酒同样有讲究:

[ 案例9]在多数西方国家里,与人“干杯”时,将酒杯举得高于对方的杯子方为得体。此种做法,与我们国人的普遍做法正好相反。

下面是有人总结的酒场上的18种规矩:

1,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2,韬光养晦,切不可一上酒桌就猛喝。

3,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4,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领导。

5,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6,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度。

7,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的人拦下。

8,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垫杯底,记着自己的杯子永远低于别人。自己如果是领导,知趣点,不要放太低,不然怎么叫下面的做人?

9,如果没有特殊人物在场,敬酒最好按时针顺序,不要厚此薄彼。

10,碰杯,敬酒,要有说词,不然,人家干嘛要喝你的酒?

11,桌面上不谈工作,喝好了,事也就差不多了,大家心里面都有数,不然人家也不会敞开了跟你喝酒。

12,说错话,办错事,不要申辩,自觉罚酒才是硬道理。

13,假如遇到酒不够的情况,酒瓶放在桌子中间,让人自己添,不要去一个一个倒酒,不然后面的人没酒怎么办?

14,最后一定还有一个圆杯酒,所以,不要让自己的酒杯着。

15,注意酒后不要失言,不要说大话,不要失态,不要吐沫横飞,筷子乱甩,不要指手划脚,喝汤噗噗响,不要放屁打嗝,憋不住去厕所去,没人拦你。

16,不要把“我不会喝酒”挂在嘴上(如果你喝的话),免得别人骂你虚伪。

17,领导跟你喝酒,是给你面子,不管领导怎么喝,不管领导要你喝多少,自己先干,记着啊,双手,杯子要低。

18,花生米对喝酒人来说,是个好东西。保持清醒的头脑,酒后嘘寒问暖是少不了的,一杯酸奶,一杯热水,一条热毛巾都显得关怀备至。

( 二)西餐

在应酬时吃西餐要懂吃西餐的方法,在掌握以下常识:

l.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2.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较小,可以全部打开。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这样做。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3.进餐时身体要坐正,不可过于向前倾斜,也不要把两臂横放在桌上,以免碰撞旁边的客人。

4.使用刀叉时,应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应 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吃面条时,可以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5.取面包应该用手去拿,然后放在旁边的小碟中或大盘的边沿上,绝不要用叉子去叉面包。取黄油应用黄油刀,而不要用刀子。黄油取出要放在旁边的小碟里,不要直接往面包上抹。不要用刀切面包,也不要把整片面包涂上黄油,而应该一次扯下一小块,吃一块涂一块。

6.吃色拉时只能用叉子。应用右手拿叉,叉尖朝上。如果上色拉的同时也上了面包、饼干的话,可以用左手拿一小块面包或饼干,帮着把色拉推上叉子。

7.吃鱼时可以用左手拿着面包,右手拿着刀子,把刺拨开。已经人口的肉骨或鱼刺,不要直接吐入盘中,而要用叉接住后轻轻放人盘中,或者尽可能不引入注意地用手取出,放在盘子的边沿上,不能扔在桌上或地下。水果核也应先吐在手心里,再放入盘中。

8.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时,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9.进餐时不要将碗碟揣起来。喝汤可以将盘子倾斜,然后用汤匙取食。喝茶或喝咖啡不要把汤匙放在杯子里。

10.吃饭,特别是喝汤,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

11.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应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

12.在饭桌上不要剔牙。如果有东西塞了牙非取出不可,应用餐巾将嘴遮住,最好等没有别人在场时再取出。

13.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谈话时可以不放下刀叉,但不可拿着刀叉在空中摇晃。

14.在餐桌上,一般食物都应用刀叉去取。只有芹菜、小萝卜、青果、水果、干点心、干果、糖果、炸土豆片、玉米、田鸡腿和面包等可以用手拿。

15.当侍者依次为客人上菜时,走到你的左边,才轮到你取菜。如果侍者站在你右边,就不要取,那是轮到你右边的客人取菜。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令女主人愉快。如果实在不喜欢吃某种菜,也可以说:“谢谢你,不要了。”

16.当女主人要为你添菜时。你可以将盘子连同放在上面的刀叉一起传递给她或者交给服务员。如果她不问你,你就不能主动要求添菜,那样做很不礼貌。

17.餐桌上有些食品,如面包、黄油、果酱、泡菜、干果、糖果等,应待女主人提议方可取食。大家轮流取食品时,男客人应请他身旁的女客人先取,或者问她是否愿意让你代取一些。进餐时,不能越过他人面前取食物。如需要某种东西时,应在别人背后传递。

18.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三,住与礼仪

(一)登记入住的礼仪

外出旅行要提前预订饭店,这是礼仪,既方便自己,又利于饭店的管理,到达了目的地之后,有备而来的你就可以直奔预约好的饭店,进入大堂后,首先应该到前台登记,如果你带了大量的行李,门童会帮助你搬运行李,你可以礼貌地谢过之后就去登记入住。

如果前面有正在登记的顾客,那你应该静静地按顺序等候.与其他客人保持一定的距离等待,不要贴得太近,虽然不必排成一队,也不能乱站乱挤或采取任性无理的态度。

入住饭店要出示身份证或其他证件,例如结婚证或护照等。 在登完记并拿到钥匙之后,你就可以乘电梯去房间了,乘电梯时;能够主动为后来的客人扶住门,中途下电梯前,自己按下关门的按钮。尽量减少给别人带来麻烦。

(二)投宿民宅的礼仪

俗语说,客随主便,虽说你们之间是一种商业化,服务化的关系,但是,对主人的尊重会为你赢来他们对你的尊重和更好的服务。注意公共卫生,不要违反正常的作息时间,这会给主人带来很大的方便和感激,如果有时间和主人聊聊天,或者参与到他们的劳动中,相信你可以体会到人与人交往的乐趣,更能增加对当地民风民俗地了解,还会成为你旅游生活中一笔不小的收获!

(三)客房的礼仪

虽然打扫客房是服务员的工作,但是也不能因为有人代劳就不注重保持清洁卫生,废弃物要扔到垃圾筐里.东西尽量摆放得整齐有序。

在洗手间,不要把水弄得整个洗台到处都是。 如果你要连续住上几天,你可以留一张纸条给客房服务员,告诉他们,床单和牙刷不必每天都换,牙膏和洗发水也可以等用完了再换新的,这样的客人一定会受到饭店的尊重和欢迎。 千万不要把现金或贵重的物品放在房间里,要把它放在前台的保险箱里。房间里的保险箱要设定密码,否则是不保险的。

有人敲门时,除非这人说明身份,否则不要开门。

电视的音量要适中,更不可太早或太晚开电视,注意不要影响别人的休息。

在房间用餐完毕,要用餐巾纸将碗,碟擦干净,放在客房外的过道上,方便服务人员收拾。

(四)离店的礼仪

结帐离店是你和饭店的最后一次接触了,怎么样才能给人留下一个完美的最后的印象呢?在准备走之前,可以先给前台打个电话通告一声,如果行李很多,就可以请他们安排一个人来帮你提行李。

别想当然地认为可以从饭店拿走毛巾、睡衣或其他物品,饭店对物品的管理非常严格,这会导致令你尴尬的局面,而且到最后要为此付款。如果你想要些纪念品的话,可以到饭店的商店里看看。

如果不小心弄坏了饭店的物品,不要隐瞒抵赖,要勇于承担责任,加以赔付。 结完帐,礼貌地致谢,道别。

 四,行与礼仪

行进来往,应注意礼仪,如此才能维护社会秩序。

(一)行进徒步

来往行进,看似轻松,却有其社会伦常与基本仪态,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长幼有序,才能造就祥和社会,让生活充满温馨安定。

1,行之尊卑:

(1)靠近马路人行道行走,一男一女共行,男士应走在靠近马路边。

(2)二男一女同行,女士居中被保护。二女一男则男士走在外侧靠马路边。

( 3)如在廊道行进,男女二人同行,以男左女右为基本。

( 4)男士三人同行,以中间为尊,右为次,左边为辅。

( 5)以前位为尊,后位为辅,右边为大,左边为辅。

2,行进礼仪:

(1)行经黑暗或危险地带,男士要帮助老弱妇孺。

(2)行进中男士应帮女士及长者提重物。但不用帮忙提皮包。

(3)上下楼梯,把靠近扶手內侧,让给长者及足穿高跟鞋之妇女行走。

(4)在公共场合,男士应帮女士推开大门,让女士先行入內。

(5)进入电影院,或欣赏表演场合,男士持票先行,方便验票及引导女士寻觅座位。

(6)男士引导女士同行,在转弯处应伸出手掌示意方向。

(7)男士与女士或长辈,迎面擦身而过,即将接触时,应往右侧退让一步,让对方先行通过。

( 8)走路时勿摇头晃脑,或抖动肩膀。

(9)边走边吃非但不雅观,而且会让食物掉满地,所以应避免。

(10)不要随地吐痰或乱丟纸屑垃圾。

(11)不可呼朋引伴,一字排开在马路上行走,会影响別人行进空间。

(12)如赶时间,需超越前行的人,应说声“对不起!请借过”,然后由侧边绕行,不可用手肘顶人硬闯。

(13)马路如虎口,不可在斑马线上慢条斯理散步,或边走边打大哥大。

(14)红绿灯是维持交通秩序的工具,不是仅供参考用,行经人车稀少地段,也应遵守,否则出了狀況,可会遗憾终生。

(15)遇见迷路之老弱幼童,应予协助护送回家,或送给警察。

( 二) 搭乘交通工具礼节:

交通工具种类繁多,随着科技的发达,让许多社会人士可以缩短办公时间,并且带动社会的繁荣,但无论这些代步的工具多么先进,其搭乘礼节,依旧不可废,不同的车种,就有不一样的坐次安排,身处社会,不可不知。

2,搭乘礼节:

( 1)遵守交通规则,勿乱鸣喇叭制造噪音。红绿灯是为了维护行车秩序与安全而设,应遵守。

( 2)男士应礼让女士,帮女士拉开车门,让女士先上车,下车时则男士先下车,帮女士拉开车门,协助女士下车。对长辈也应

如此礼让,并且用手掌顶在车顶处,防备长辈撑起身体时,不小心撞到头顶。

( 3)车子行进中,勿与驾驶谈话,妨碍行车安全。

(4)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可把行李放在座位上,占用別人位置。

(5)在公共汽车上不可斜躺或橫卧在位子上,妨碍他人入座。

(6)人数众多,应排队上车,不可争先恐后。

(7)在冷气车上,勿打开车窗,影响车内温度。

(8)在车上勿吸烟,造成空气不顺畅。

(9)在车上勿高声喧哗,或尖声吶喊,影响驾驶人员情绪。

(10)头、手勿伸出车外,以免发生危险。

(11)烟蒂、纸屑、空罐子,勿由车窗丟出,造成后面来车的视线受阻或受惊吓而产生危险,更会污染环境整齐。

礼仪常识【篇2】

一、餐桌礼仪

餐桌上有许多应注意的礼仪,而这些礼仪常被忽视。

(一)就座和离席

1、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席上如有女士,应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如女士座位在隔邻,应招呼女士。

3、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他宾客方可离席。

4、坐姿要端正,与餐桌的距离保持得宜。

5、在饭店用餐,应由服务生领台入座。

6、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香巾的使用

1、餐巾是为防止弄脏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渍。

2、必须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餐巾应摊开后,放在双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带,或挂在西装领口。

4、用餐巾擦拭餐具是有失礼仪的行为。

(三)餐桌一般礼仪

1、入座后姿式端正,脚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边,或将手放在邻座椅背上。

2、在餐桌上不能只顾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尤其要招呼两侧的女宾。

3、嘴里有食物,避免张嘴说话。

4、自用餐具不入公用餐盘夹取菜肴。

5、必须小口进食,不要大口塞。

6、取菜舀汤,应使用公筷公匙。

7、吃进嘴的食物,不能吐出来。对于滚烫的食物,可以喝水或果汁冲凉。

8、送食物入口时,两肘应向内靠,不直向两旁张开,碰及邻座。

9、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嚼食物时,都要避免跟对方说话或敬酒。

10、女士尽量避免在餐桌上剔牙。

11、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打嗝。

12、喝酒宜各随意,敬酒以礼到为止,切忌劝酒、猜拳、吆喝。

13、餐具坠地时,示意服务员帮忙换。

14、不慎将酒、水、汤计溅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必恐慌赔罪,反使对方难为情。

15、如欲取用摆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调味品,应请邻座客人帮忙传递,不可伸手横越,长驱取物。

16、如吃到不洁或异味,应将入口食物,轻巧的用拇指和食指取出,放入盘中。发现异物时,不要大惊小怪,而是示意服务人员更换。

17、食毕,餐具务必摆放整齐,不可凌乱放置。餐巾亦应折好,放在桌上。

18、主食进行中,不宜抽烟,如需抽烟,必须先征得邻座的同意。

19、进餐的速度,宜与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0、餐桌上不应谈悲伤以及让人倒胃口的事,不然就容易破坏用餐的氛围。

21、在餐厅进餐,不宜推拉争相付账。被请的客人,不应悄悄地去付账。

二、商务宴请礼仪

(一)座位的礼仪

一般的宴会,除自助餐、茶会及酒会外,主人必须安排客人的席次,不能以随便坐的方式,引起主客及其他客人的不满。尤其有外交使团的场合,大使及代表之间,前后有序,绝不相让。兹就桌次的顺序和每桌座位的尊卑,分述如次,以供读者参考。

(二)桌次的顺序

一般家庭的宴会,饭厅置圆桌一台,自无桌次顺序的区分,但如果宴会设在饭店或礼堂,圆桌两桌,或两桌以上时,则必须定其大小。其定位的原则,以背对饭厅或礼堂为正位,以右旁为大,左旁为小,如场地排有三桌,则以中间为大,右旁次之,左旁为小。

(三)位次的安排

宾客邀妥后,必须安排客人的位次。目前我国以中餐圆桌款宴,有中式及西式两种席次的安排,两种基本原则相同:

1、以右为尊,前述桌席的安排,已述及尊右的原则,席次的安排、亦以右为尊,左为次。故如男女主人并座,则男左女右,以右为大。如席设两桌,男女主人分开主持,则以右桌为大。宾客席次的安排亦然,即以男女主人右侧为大,左侧为小。

2、职位或地位高者为尊,高者座上席,依职位高低,即官阶高低定位,不逾越。

3、职位或地位相同,则必须依官职传统习惯定位。

4、遵守外交惯例,依各国的惯例,当一国政府的首长,如总统或总理款宴外宾时,则外交部长的排名在其他各部部长之前。

5、女士以夫为贵,其排名的秩序,与其丈夫相同。即在众多宾客中,男主宾排第一位,其夫人排第二位。但如邀请对象是女宾,因她是某部长,而这位先生官位不显,譬如是某大公司的董事长,则必须排在所有部长之后,夫不见得与妻同贵。

6、与宴宾客有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及社会贤达参加的场合,则依政府官员、社会团体领袖、社会贤达为序。

7、欧美人士视宴会为社交最佳场合,故席位采分座之原则,即男女分座,排位时男女互为间隔。夫妇、父女、母子、兄妹等必须分开。如有外宾在座,则华人与外宾杂坐。

8、遵守社会伦理,长幼有序,师生有别。如某人已经是部长,而某教授为其恩师,在非正式场合,某教授仍应为上席,指的是非正式场合。

9、座位的末座,原则上不安排女宾。

10、如女主人的宴会,邀请了他的顶头上司,经理邀请了其董事长,则男女主人必须谦让其应坐的尊位,改坐次位。

以上是席次安排的原则。由于席次安排尊卑,宾客一旦上桌坐定,看看左右或前后宾客,尊次井然。

礼仪常识【篇3】

大运会礼仪常识

大运会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盛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参与其中。在这样一个场合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也可以展现主办方的素质和管理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大运会礼仪常识,让大家了解在大运会期间应该注意哪些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

一、关于进出场礼仪

1.在参加起、终点仪式或者晚会等公共场合,每名嘉宾依次从正门进场。进场时,礼仪小姐会在门口迎接,并递上花篮或者小礼物,送上问候的话语,这时嘉宾应当回礼并微笑致意,示以感谢之意。

2.在进场时,应注意衣着整洁,不得穿着明显不合适的服装或者穿着太过随意。同时要保持优雅的姿态和文雅的言辞,以显示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3.在离开时,要向在场的其他人致意并道别,表达对主办方的感谢之情。若礼仪小姐递上礼物,也需要一并受下,并在适当的时候发送感谢信或者致谢信,以表达自己的谢意。

二、关于交际礼仪

1.在参加聚会或者酒会时,要注意小心翼翼的保持饮食礼仪,不要过于嘈杂或者情绪激动,也不要在喝酒时失去节制,以免给他人带来不适。

2.在进行交际时,要保持礼貌并且谨言慎行,不多言多语或者多管闲事,以避免因冒犯他人而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3.在与外籍人士交流时,要注意礼仪习惯和文化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信仰,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解或者冲突。

三、关于会场礼仪

1.在会场内,要遵守会议纪律,不随意走动或者私聊,以免影响会场的秩序和谈判效果。

2.在进行发言时,要注意措辞和表情,保持干净的口齿和流畅的语言,以及恰当的语音音量和语速。

3.在会场外,不得借机进行暴力或者破坏行为,也不得在场内吸烟或者话多声杂,以免给其他参会人员带来不适。

四、关于礼仪形象

1.在参加大运会的公开活动或者官方场合时,要注意穿着得体并表现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和身体素质,以赢得其他人的尊敬和信任。

2.在私人场合中,也要注意个人形象,包括仪容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以体现自己的教养和素养。

3.在与人相处时,要注意细节,如礼花的佩戴,餐具的使用,饮品的取用等,以体现自己的细致和谨慎。

总之,礼仪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的表现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行为举止和个人形象来显示自己的素质和价值观念。在大运会期间,我们应当认真遵守礼仪规范,并且努力影响他人,以做出积极情绪和行为中的优秀表现。

礼仪常识【篇4】

当前,在社会风气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礼仪常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礼仪不仅是社交中的必备技能,也是衡量一个人修养的标准之一。本文将从社交礼仪、商务礼仪和日常礼仪三个方面详细讲解现在的礼仪常识。

一、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是指参加各种社交场合时需要遵守的规范和作法。在公共场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身份与地位。在此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爱护自己与他人的面子。在与人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需要让别人有尊严、体面和舒适。在社交场合,需要注意以下礼仪:

1. 礼貌语言和表情

在与人交谈时,需要用礼貌的语言和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要大声喧哗,不要乱跑和扰乱他人的正常生活。

2. 衣着和外表的注意

在公共场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着装与外表,换句话说,我们需要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着装。

3. 礼物的选择和送法

礼物是社交场合一个重要的环节。在选择礼物和送礼物的方式时需要注意礼物的大小、质量和收礼人的身份和爱好。

二、商务礼仪

商务礼仪是指在商务往来中需要遵守的规范和规则,这种规范化和规则化的行为是为了让商务活动顺利进行,以此达到商务合作的目的。在商务礼仪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礼仪:

1. 会议礼仪

在会议中需要做到准时、认真、礼貌地听取他人的发言。如果有话需要发言,需要等到发言机会到来之后再发言。

2. 商务协议礼仪

在签订商务协议时,需要遵守一些规定,如签订合同的时间和地点以及约定的内容等都需要谨慎选择。

3. 商务拜访礼仪

在商务拜访时,需要在事先了解对方公司的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准时到达对方公司,并尊重公司的经营规则和客户的权益。

三、日常礼仪

日常礼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的规范和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礼仪:

1. 家庭礼仪

在家庭中需要做到互相尊重和爱护,正确分配家务,帮助家长和孩子。尊重长辈,孝敬长辈是我们在家庭中最基本的礼仪。

2. 公共场所礼仪

在公共场所中需要维护公共秩序,不能为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尊重公共场所,保育环境,维护良好的社会习惯是我们在公共场所的基本礼仪。

3. 社交礼仪

在社交场合中需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对待自己和他人需有尊重和高雅的行为,以及礼仪讲究和体面的言行举止。

总之,现在的社会更加依赖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人脉和形象。因此,学会正确的礼仪,才能够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的更加顺利,更加成功。

礼仪常识【篇5】

童鞋礼仪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应该学习并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良好的礼仪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有自信,更受欢迎,更容易获得成功。下面是一些孩子应该学会的礼仪常识。

1. 相互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应该学会尊重他人。这包括尊重老师和同学以及其他人。孩子们应该遵守学校和家庭的规章制度,以及道德规范。孩子们应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并遵守教师的课堂纪律。孩子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并遵守为他人打开门、说“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2. 服装知识

孩子应该知道穿着得体的重要性。在学校和社交场合中,孩子们应该穿着整洁、干净、合适的衣服。孩子们应该谨慎选择时尚潮流,并避免过于暴露或不得体的服装。孩子们应该知道衣服的颜色和图案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 礼仪交际

孩子们应该学会在与他人交往时保持礼貌。这包括避免谈论不适当的话题,不嘲笑或诽谤别人,不打断别人说话,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和不受控制的奔跑。孩子们应该遵守礼仪习惯,如握手、眼神交流、微笑、点头等,以及在送礼、致谢、道别、道歉等方面的礼仪知识。

4. 餐桌礼仪

孩子们应该知道在餐桌上保持礼貌的重要性。这包括坐姿、手势、使用餐具的正确方法,以及避免说话或咀嚼时做出不雅举动。孩子们应该掌握一些常用的餐桌礼仪知识,如直立于餐桌前、使用餐巾、不吃嘴里的食物、注重食用顺序等。

5. 遵循礼仪原则

孩子们应该知道遵循礼仪原则的重要性。这包括拥有良好的态度和声音、不激动不焦虑、注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不追求低俗的幽默以及避免做出不体面的行为等。孩子们应该理解礼仪原则背后的社会价值,如尊重、诚信、责任、互惠互利等。

总之,童鞋礼仪是孩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确地掌握、学习和遵守这些礼仪知识,将保证孩子在个人和社交生活中都能够受到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为自己的美好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