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的诗句名句(精选17篇)

韩愈的诗句名句(精选17篇)。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们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如果您对“韩愈的诗句名句”有兴趣以下所列的内容将是您的首选,隆重欢迎您的光临愿您在这里度过精彩的阅读时光!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

韩愈《南山诗》原文

吾闻京城南,兹惟群山囿。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

天空浮修眉,浓绿画新就。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

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

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

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

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

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

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寻径杜墅,岔蔽毕原陋。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行行将遂穷,岭陆烦互走。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祐。

力虽能排斡,雷电怯呵诟。攀缘脱手足,蹭蹬抵积甃。

茫如试矫首,堛塞生怐愗。威容丧萧爽,近新迷远旧。

拘官计日月,欲进不可又。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

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

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初从蓝田入,顾盻劳颈脰。时天晦大雪,泪目苦矇瞀。

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

苍黄忘遐睎,所瞩才左右。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

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昨来逢清霁,宿愿忻始副。

峥嵘跻冢顶,倏闪杂鼯鼬。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凑。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或乱若抽笋,或嵲若注灸。

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

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

先强势已出,后钝嗔bz譳。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

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又如游九原,坟墓包椁柩。或累若盆罂,或揭若bB豆。

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或蜿若藏龙,或翼若搏鹫。

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或迸若流落,或顾若宿留。

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

或如火熹焰,或若气饙馏。或行而不辍,或遗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或赤若秃鬝,或熏若柴槱。

或如龟拆兆,或若卦分繇。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

誾誾树墙垣,巘巘驾库厩。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敷敷花披萼,k7々屋摧霤。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大哉立天地,经纪肖营腠。

厥初孰开张,黾勉谁劝侑。创兹朴而巧,戮力忍劳疚。

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咒。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尝闻于祠官,芬苾降歆嗅。斐然作歌诗,惟用赞报酭。

全文赏析

南山就是终南山,也称中南山。它是长安南郊的名山。

韩愈好游奇山,务必穷其形胜而不顾性命(《国史补·卷中》)。所以,他笔下的《南山》诗雄奇恣肆,卓荦不凡。不仅如摄影家运用广角镜头,从各个方位、季节,摄取了南山种种奇景,而且能勾出山之神态,渗入诗人的遭遇、心情、意趣。

此为五言古诗,计一百另二韵,分三段。第一段至“阴霰纵腾糅”,言远眺中的南山,千姿万态,瞬息异状,惹人游兴,炽烈。此段分三层。首层至“茫昧非受授”,写终南山的地理位置。自“团辞试提挈”至“顷刻异状候”为第二层,总状遥望中的终南山。诗人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凑”、“出”、“碎”、“蒸”、“通透”、“飘簸”、“融”、“凝”、“露”、“浮”、“褰”,挥写云山变幻之态。日出云散,始睹峰峦脉纹如缕,密布若绣;云岚勃起,山踪忽隐,但见“澒洞一片,山岘岚渐稀,忽能透霭见山;流云时而“飘簸”,时而“平凝”,山峦也随之忽露忽沉,忽静忽动;岚卷峦“浮”,形如“脩眉”新绿;云消峰竖,似鹏喙浴海。诗人运用浮云在山间舒卷给人造成的错觉,使静谧之山跃跃欲“浮”,跃跃欲“褰”。其中“缕脉碎分绣”句工细,“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句雄奇,“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句清新,’孤木掌有绝,海浴褰鹏噣”句奇恣。此后,分写四季山景:春山草木“吐深秀”,沁芬芳,即使“嵂崒”的岩峦,也“软弱”似醉;夏山被“荫郁”的丛林“埋覆”,能见的只是“夏云多奇峰”;秋天,草木凋零,“癯瘦”的峰锷直刺“宇宙”;冬季,冰雪“琢镂”“危峨”,在“新曦”映照下,山色分外妖娆。诗人以瘦硬之语句,勾勒南山季节性的特征,从中还可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事物总在不断地变化,坚硬的岩石,也会显得“软弱”;横亘半空的名山也难免被“埋覆”;代表冬季的颜色是“幽墨”,但装扮它的却是洁白的冰雪等等。“西南雄太白”以下写太白山是第三层。太白也称太乙,是终南山的主峰。写太白就是写终南。其中“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句与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作用相近,但风格迥异。韩愈写得飞扬雄奇,王维之句则雄浑平和。

自“昆明大池北”至“脱险逾避臭”是第二段。可分四层。首层至“始得观览富”。其中“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六句,写诗人取道昆明池,往游终南,一路俯瞰水中山影,不肯稍瞬;称山影“困”于池而不能尽见;嫌周围四十里的昆明池,小如“清沤”,均委婉透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一往深情。“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言风吹波起,山影破碎,状若猿猱躁跃:想象奇特,造句瘦劲,乃韩愈的当行本色。“仰喜呀不仆”,写出行近终南,仰观南山时的心情,语平直而意深邃,其气直贯“崎岖上轩昂”二句。第二层至“欲进不可又”,写诗人中途迷路,未能遂登山之愿。其中“行行将遂穷”以下九句,描摹诗人爬山时的心理,相当出色。他在岭阜之间奔走,寻觅登山之路,恨不得将南山周围的峰峦全都搬走;甚至想请神话中的夸蛾、巨灵移山,又怕违拗造化本意,为雷电呵诟。诗以此数句,作一顿挫,盘旋蓄势,逗出“攀缘脱手足”以下七句,明写攀山之艰,暗示诗人游兴之浓。自“因缘窥其湫”至“峙质能化贸”为第三层,着重写游湫。其中“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以“弯环飞”,状群鸟贴湖回翔,能传其神情;而“救”、“争衔”、“投弃”数词,与前“阴兽”“神物”相应,为此幽靓之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它与前层相映:一苦一乐,一张一弛,有相反相生之妙;而神话的运用和渲染,则为结句作诗酬神之意埋一伏笔。末四句,言诗人于归途“回睨”,不能忘情南山,逗出二次游山。自“前年遭谴谪”以下为第四层。言诗人于谴谪途中,再次游南山,终因冰雪封路,沿途杉篁披冰,枝若“蒲苏(刀剑)”,干如“介胄”,只得怅而返。

“昨来逢清霁”起,至“蠢蠢骇不懋”为第三段前层。诗人于贬谪遐方之后,擢任京官,乘兴往游,直登峰巅,视野顿然开阔。往昔视为畏途的峻岭大阜,尽伏眼底,只如五色斑斓的带“皱”石堆。此后,即用五十一个“或”字句,十四个叠句,形容千山万壑的诸种态势。对此,历来赞扬者多,批评者少。批评集中在“味短”“辞费”上。其实,韩愈作此诗目的在于状南山胜景,在于“体物”。因此,吸收了《子虚》、《上林》赋的手法入诗,抓住山壑峰峦小异之处,尽力铺张雕绘。这,决不是“味短”、“辞费”,而是按照题材,选择诗体(方世举称《南山》是赋体)的结果,是“以文为诗”的范例。其中连用“或”字,远绍《小雅·北山》(有十二个“或”字句),近承陆机《文赋》(连用八个“或”字句),加以参差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句中多用骈字、时杂拗句,复以险韵出之,如“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之类即是。诗以一句一喻为主,其间错落地杂以四句一喻和二句一喻,连用排比,仍富变化。句式多变,有“或×若××”式,也有“或××若×”、“或若×××”及“或××××”,多种句式交互使用。形象中时寓议论,如“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末二句包孕着人际关系的哲理。又如“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以卦象状山:剥卦“ ”,为“地下山上”之象,有“不利有所往”的象征。在形容山态时,言己目前身在峰顶的处境,隐寓处世之道。就全诗章法而言,第一段由远眺而逗游兴,第二段言二次游山,历尽艰危而游兴不减,经层层盘旋作势,引满待发之后,至此,连用五十一个排比句和十四叠句,犹如长江黄河之水,经上游山峡壅阻之后,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就笔法而言,最初自山下眺望,两次往游:一系俯视水中倒影,一乃近瞩山径风光;此则绝顶鸟瞰,角度不一,写法迥异。山本静物,但在韩愈笔下均具动态,且原因各不相同:第一段是云岚舒卷而造成山“动”的错觉,第二段是风吹水动,引起山影破碎躁动;此段则是诗人游目四骋而造成的错觉。撰如此长诗,而能一笔不复,尤见韩愈才力之雄。自“大哉立天地”以下为后层。言终南山奇神灵,故诗人作诗以酬。

程学恂说:“读《南山诗》,当如观《清明上河图》,须以静心闲眼,逐一审谛之,方识其尽物类之妙。又如食五侯鲭,须逐一咀嚼之,方知其极百味之变。”此评极是。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2

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李程也)》原文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桑榆倘可收,愿寄相思字。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3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原文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版本一)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本为圣朝除弊政,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版本二)

全文赏析

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何异于发配充军?

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韩愈之刚直胆魄可见一斑。目的明确,动机纯正,后果怎样,终亦不顾。此联有表白,有愤慨,而表达却颇为含蓄。“肯将衰朽惜残年”,大有为匡正祛邪义无反顾的勇气。

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谪贬赴任,“其后家亦谴逐,小女道死,殡之层峰驿旁山下”,可谓悲极。前瞻茫茫,雪拥蓝关,马也踟蹰起来。“马不前”抑或“人不前”呢?李白在天宝三年(744)因玄宗疏远而上疏求去,曾作《行路难》述志,其中就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联,亦写仕途险恶,不过,韩愈比之李白,境遇更为惨烈。韩愈仿此联所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本联借“秦岭”、“蓝关”之自然景色表述了自己的愁苦悲戚心绪,同时也蕴含为上表付出的惨痛代价。这两句,一顾一瞻,顾者为长安,因云横秦岭,长安已不可见,“龙颜”难以再睹;瞻者乃潮州,奈何为蓝关大雪所阻,前程曲折坎坷,不敢多想,“马”固不能“前”,“人”却能“前”乎?英雄失路,于此可知矣!

尾联很有“虽九死而不悔”的态度,也含有蹇叔哭师的悲切,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全诗容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

写作背景

元和十四年 (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4

韩愈《祭鳄鱼文》原文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

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全文赏析

《祭鳄鱼文》,《韩昌黎文集校注》中原名《鳄鱼文》,但在《古文观止》中,则用此篇名。这是由于不少论者认为这是一篇祭文,或是一篇对鳄鱼的檄文。因此自觉不自觉地将《鳄鱼文》写成《祭鳄鱼文》或《驱鳄鱼文》。(陈新璋《也谈韩愈驱鳄及其“鳄鱼文”》)

公元819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杀,幸亏裴度救援才被贬为潮州刺史。据《新唐书·韩愈传》说,韩愈刚到潮州,就听说境内的恶溪中有鳄鱼为害,把附近百姓的牲口都吃光了。于是写下了这篇《祭鳄鱼文》,劝戒鳄鱼搬迁。不久,恶溪之水西迁六十里,潮州境内永远消除了鳄鱼之患。这一传说固然不可信,但这篇文章仍不失为佳作,体现了韩愈为民除害的思想;文章虽然短小,却义正词严,跌宕有力。又,一般祭文的内容都是哀悼或祷祝,此文却实为檄文,如兴问罪之师,这也是韩愈为文的大胆之处。正如曾国藩所评:“文气似司马相如《谕巴蜀檄》,但彼以雄深胜,此以矫健胜。”

《旧唐书·韩愈传》载:“初,愈至潮阳,既视事,询吏民疾苦,皆曰:“郡西湫(深潭也)水有鳄鱼,卵而化,长数丈,食民畜产将尽,于是民贫。居数日,愈往视之,令判官秦济炮一豚一羊,投之湫水,咒之。……咒之夕,有暴风雷起于湫中。数日,湫水尽涸,徙于旧湫西六十里。自是无鳄患。”正是这一百来字的记述,加上韩愈的《鳄鱼文》,就在“韩愈驱鳄”这件事上,千百年来引发了学人几无穷期的纷争,历来褒贬不一。褒之最高的,当推苏东坡,贬之最低的,应是王安石。

许多文人学士对韩愈驱鳄称颂备至。苏东坡在韩碑上赞扬韩愈:“约束鲛鳄如驱羊”,“能驯鳄鱼之暴”。明宜德年间潮州知府王源《增修韩祠之记》中称颂韩愈“存恤孤茕,逐远恶物”。清代楚州人周玉衡则在《谒韩文公祠》诗中说:“驱鳄文章非异术,化民诗礼亦丹心”。至于潮州的民众与学人则更抱赞赏与感激的态度。因此,驱鳄行动成为宋代以后潮人尊韩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乾隆间人李调元在《题韩祠诗》中写道:“官吏尚镌鹦鹉字,儿童能诵鳄鱼文。”

王安石在《送潮州吕使君》诗中告诫当时的潮州太守吕说:“不必移鳄鱼,诡怪以疑民。”后世批判审问者很多,言辞越发激烈。胡他的《白话文学史》中指出:“鳄鱼远徙六十里的神语,是韩愈自造的。”1979年,吴世昌则在《重新评价历史人物--试论韩愈其人》中评说《鳄鱼文》“真是中国文学史上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一篇杰作,这样的神话实在编得拙劣可笑,无聊之极”。郭朋在《隋唐佛教》中甚至说韩愈“堂堂一代大儒、朝廷命宫,竟把一种浑浑噩噩的野生动物,当成谈判的对象。要同他们进行‘谈判’已经是愚不可及了,而最后那种‘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的劲头,简直就是古代中国的‘堂·吉诃德’了!”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5

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全文赏析

从文章的题目看,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应是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但细思之,又有不同情味。

其一,当时的河北是藩镇割据的地方,韩愈坚决主张削藩平镇,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因而在他看来,若有人跑到河北去投靠藩镇,那就是“从贼”,必须鸣鼓而攻之。

其二,韩愈为了实现唐王朝的统一,很希望朝廷能够招揽人才,但在这一点上朝廷使他大失所望。所以他在许多诗文中,都替自己与他人抒发过怀才不遇的感慨。他有一篇《嗟哉董生行》的诗,也是为董邵南写的,诗中小序有这样的语句:“县人董生邵南隐居行义于其中,刺史不能荐,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全诗在赞扬董生“隐居行义”的同时,也对“刺史不能荐”表示遗憾。这位董生隐居了一段时间,大约不安于“天子不闻名声,爵禄不及门”的现状,终于主动出山了,选择了去河北投靠藩镇。对于董生的“郁郁不得志”,韩愈自然是抱有一定的同情的。

在董生临行之前,韩愈要送一篇序文给他。但这样的序文是很难措辞的。赞成他去吗?固然如此,因对他有一定的同情,但若赞成,则违背了韩愈自己的政治主张;阻止他去吗?说明那是“从贼”,那就是变成了“留行”,而不是送别,也不合“赠序”的要求,更何况对于“怀抱利器”的董生去求发展(藩镇名义上还是唐王朝的一部分)提出反对意见,毕竟是说不通的,作者毕竟对董生怀有一定的同情。由此看来,这篇“赠序”实在是难以下笔了。

但韩愈毕竟是文章大家,倡导“惟陈言之务去”的他,写文章常常因难见巧,以巧取胜。这篇赠序的构思、用语就颇为精巧。

文章一上来就先赞美河北“多感慨悲歌之士”;接着即叙述董生“怀抱利器”而“不得志于有司”,因而要到河北去,“吾知其必有合也”,这很有点为董生预贺的味道。再加上一句:“董生勉乎哉!”仿佛是说:你就要找到出路了,努力争取吧!除此外,作者还深入一层:像你这样怀才不遇的人,只要是“慕义强仁”的人都会爱惜的,何况那些“仁义出乎其性”的“燕赵之士”呢?又将河北赞美一通,为董生贺。意思仿佛是:你的出路的确找对了!

这其实都是些反话,所谓的“心否而词唯”。

作者在赞美河北时有意识地埋伏了一个“古”字。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作者特意在“古”字后面用了一个“称”,使“古”隐藏其中,不那么引人注目。“古称”云云,即历史上如何如何。历史上说,“燕赵多感慨悲歌之士”,那呢?还是那样,或许已不是那样了。后文用一个“然”突转,将笔锋从“古称”移向现实,现实怎样,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文章写“古”正是为了衬“今”,为下文写“今”蓄势。

如今之燕赵是不是还多“感慨悲歌之士”呢?在作者心中,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作者并不立刻否定,也不明确否定,而是提了一个原则:“风俗与化移易”。既然是“风俗与化移易”,那言外之意不言自明。既然河北已被“反叛朝廷”的藩镇“化”了好多年,其风俗怎么能不变呢?既然变了,那也就不再多“感慨悲歌之士”了,那么你董生到那里去,就不能“有合”。

当时的藩镇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竞引豪杰为谋主”。董生到河北去,“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他将会受到藩镇的重用。果如此,岂不证明了“今”之燕赵“不异于古所云”了吗?但是作者是早有埋伏的。他说“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又说“感慨悲歌”的“燕赵之士”“仁义出乎其性”。预言董生与“仁义出乎其性”的人“必有合”,这是褒奖董生的话,但也是作者埋下的伏笔:如果你能同如今的“风俗与化移易”的藩镇们相合,那只能证明你已经丧失了“仁义”。前面的“扬”是为了后面的“抑”。“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的“邪”和“卜”,与其说是卜燕赵,毋宁说是卜董生此行的正确与错误,使语气婉转,又暗含警戒之意。“董生勉乎哉!”此处当为“好自为之”讲,勉其不可“从贼”也。

最后一段,作者借原燕国大将乐毅被迫逃到赵国去的故事,来暗示董生。“为我吊望诸君之墓”,是提醒董生应妥善处理他和唐王朝的关系。还进一步照应前面的“古”字,委托他到燕市上去看看还有没有高渐离那样的“屠狗者”;如果有的话,就劝其入朝廷效忠。连河北的“屠狗者”都要劝他入朝,则对董生投奔河北依附藩镇之举所抱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文章表面上一直是送董生游河北。开头就预言前去“必有合”,是送他去;第二段虽怀疑燕赵的风俗可能变了,但要“以吾子之行卜之”,还是要送他去;结尾托他去吊望诸君之墓、劝谕燕赵之士归顺朝廷,仍然是送他去。总之,的确是一篇送行的文章,但送之正是为了留之,微情妙旨,全寄于笔墨之外。

写作背景

韩愈为送董邵南游河北作的送别赠序。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6

韩愈《进学解》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全文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7

韩愈《合江亭》原文

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

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翦林迁神祠,买地费家货。

梁栋宏可爱,结构丽匪过。伊人去轩腾,兹宇遂颓挫。

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树兰盈九畹,栽竹逾万个。

长绠汲沧浪,幽蹊下坎坷。波涛夜俯听,云树朝对卧。

初如遗宦情,终乃最郡课。人生诚无几,事往悲岂奈。

萧条绵岁时,契阔继庸懦。胜事谁复论,丑声日已播。

中丞黜凶邪,天子闵穷饿。君侯至之初,闾里自相贺。

淹滞乐闲旷,勤苦劝慵惰。为余扫尘阶,命乐醉众座。

穷秋感平分,新月怜半破。愿书岩上石,勿使泥尘涴。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8

韩愈《南山有高树行赠李宗闵》原文

南山有高树,花叶何衰衰。上有凤凰巢,凤凰乳且栖。

四旁多长枝,群鸟所托依。黄鹄据其高,众鸟接其卑。

不知何山鸟,羽毛有光辉。飞飞择所处,正得众所希。

上承凤凰恩,自期永不衰。中与黄鹄群,不自隐其私。

下视众鸟群,汝徒竟何为。不知挟丸子,心默有所规。

弹汝枝叶间,汝翅不觉摧。或言由黄鹄,黄鹄岂有之。

慎勿猜众鸟,众鸟不足猜。无人语凤凰,汝屈安得知。

黄鹄得汝去,婆娑弄毛衣。前汝下视鸟,各议汝瑕疵。

汝岂无朋匹,有口莫肯开。汝落蒿艾间,几时复能飞。

哀哀故山友,中夜思汝悲。路远翅翎短,不得持汝归。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9

韩愈《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原文

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历。

枉语山中人,匄我涧侧石。有来应公须,归必载金帛。

当轩乍骈罗,随势忽开坼。有洞若神剜,有岩类天划。

终朝岩洞间,歌鼓燕宾戚。孰谓衡霍期,近在王侯宅。

傅氏筑已卑,磻溪钓何激。逍遥功德下,不与事相摭。

乐我盛明朝,于焉傲今昔。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0

韩愈《送文畅师北游》原文

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自言本吴人,少小学城阙。

已穷佛根源,粗识事輗軏。挛拘屈吾真,戒辖思远发。

荐绅秉笔徒,声誉耀前阀。从求送行诗,屡造忍颠蹶。

今成十馀卷,浩汗罗斧钺。先生閟穷巷,未得窥剞劂。

又闻识大道,何路补黥刖。出其囊中文,满听实清越。

谓僧当少安,草序颇排讦。上论古之初,所以施赏罚。

下开迷惑胸,窙豁劚株橛。僧时不听莹,若饮水救暍。

风尘一出门,时日多如发。三年窜荒岭,守县坐深樾。

征租聚异物,诡制怛巾袜。幽穷谁共语,思想甚含哕。

昨来得京官,照壁喜见蝎。况逢旧亲识,无不比鹣蟩.

长安多门户,吊庆少休歇。而能勤来过,重惠安可揭。

当今圣政初,恩泽完vr狘。胡为不自暇,飘戾逐鹯鷢。

仆射领北门,威德压胡羯。相公镇幽都,竹帛烂勋伐。

酒场舞闺姝,猎骑围边月。开张箧中宝,自可得津筏。

从兹富裘马,宁复茹藜蕨。余期报恩后,谢病老耕垡。

庇身指蓬茅,逞志纵猃猲.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1

韩愈《赠崔立之(以下十五首见《外集》)》原文

昔年十日雨,子桑苦寒饥。哀歌坐空室,不怨但自悲。

其友名子舆,忽然忧且思。搴裳触泥水,裹饭往食之。

入门相对语,天命良不疑。好事漆园吏,书之存雄词。

千年事已远,二字情可推。我读此篇日,正当寒雪时。

吾身固已困,吾友复何为。薄粥不足裹,深泥谅难驰。

曾无子舆事,空赋子桑诗。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2

韩愈《杂说一·龙说》原文

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全文赏析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韩愈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这篇根据典籍和传说写的杂感,用意很明显:作者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说明了圣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即圣君是要依靠贤臣建功立业,贤臣又要仰仗圣君的识拔才能荷重行远,如此才能相得益彰。

通篇只就龙与云的关系着笔,从一个“灵”字着眼,所无一句点明本旨,可处处扣题。含蓄而又生动形象的写法,使行文委婉曲折,起伏跌宕,读来意味深远。“龙”与“云”相互依存,形象说明了圣君与贤臣相互依存。贤臣固然不可无圣君,而圣君更加不可无贤臣,说明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圣君与贤臣缺一不可。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3

韩愈《桃源图》原文

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流水盘回山百转,

生绡数幅垂中堂。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宫下。

南宫先生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文工画妙各臻极,

异境恍惚移于斯。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

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种桃处处惟开花。

川原近远蒸红霞。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

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

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

当时万事皆眼见,不知几许犹流传。争持酒食来相馈,

礼数不同樽俎异。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

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

依然离别难为情。船开棹进一回顾,万里苍苍烟水暮。

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4

韩愈《琴操十首。龟山操》原文

(孔子以季桓子受齐女乐,谏不从,望龟山而作。

龟山在太山博县。古琴操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

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

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5

韩愈《会合联句》原文

离别言无期,会合意弥重。 ——张籍

病添儿女恋,老丧丈夫勇。 ——韩愈

剑心知未死,诗思犹孤耸。 ——孟郊

愁去剧箭飞,欢来若泉涌。 ——张彻

析言多新贯,摅抱无昔壅。 ——张籍

念难须勤追,悔易勿轻踵。 ——韩愈

吟巴山荦嶨,说楚波堆垄。 ——孟郊

马辞虎豹怒,舟出蛟鼍恐。 ——张彻

狂鲸时孤轩,幽狖杂百种。 ——韩愈

瘴衣常腥腻,蛮器多疏冗。 ——张籍

剥苔吊斑林,角饭饵沈冢。 ——韩愈

忽尔衔远命,归欤舞新宠。 ——孟郊

鬼窟脱幽妖,天居觌清栱。 ——韩愈

京游步方振,谪梦意犹恟. ——张籍

诗书夸旧知,酒食接新奉。 ——韩愈

嘉言写清越,愈病失肬肿。 ——孟郊

夏阴偶高庇,宵魄接虚拥。 ——韩愈

雪弦寂寂听,茗碗纤纤捧。 ——孟郊

驰辉烛浮萤,幽响泄潜蛩。 ——韩愈

诗老独何心,江疾有馀t3. ——孟郊

我家本瀍穀,有地介皋巩。休迹忆沈冥,峨冠惭闒gl. ——韩愈

升朝高辔逸,振物群听悚。徒言濯幽泌,谁与薙荒茸。 ——张籍

朝绅郁青绿,马饰曜珪珙。国雠未销铄,我志荡邛陇。 ——孟郊

君才诚倜傥,时论方汹溶。格言多彪蔚,悬解无梏拲。 ——韩愈

张生得渊源,寒色拔山冢。坚如撞群金,眇若抽独蛹。 ——韩愈

伊余何所拟,跛鳖讵能踊。块然堕岳石,飘尔罥巢氄。 ——孟郊

龙旆垂天卫,云韶凝禁甬。君胡眠安然,朝鼓声汹汹。 ——韩愈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6

韩愈《琴操十首。猗兰操》原文

(孔子伤不逢时作。古琴操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

无有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

今天之旋,其曷为然。我行四方,以日以年。

雪霜贸贸,荠麦之茂。子如不伤,我不尔觏。

荠麦之茂,荠麦之有。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韩愈的诗句名句 篇17

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原文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全文赏析

尽管此文与《送石处士序》为姐妹篇,事件与人物均相关涉,然而在写法上却有所变化,所以有相得益彰之美。例如前文体势自然,而本文则颇有造奇的文势。文章开头的一段譬喻,说“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用来比喻“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但却不紧接着说出来,而是先论述“马群遂空”的原因来比喻乌公搜罗东都贤士的情况。作者在文中既设奇喻,又在正文中反复议论以求其合,显得煞有介事,将本是韩愈个人的一个想法写成似颠扑不破的真理。为此,论其章法,该文比《送石处士序》那篇文章要显得曲折离奇。此外,该篇的立意要比前一篇单纯一些,无非是变着法儿赞扬温、石二人。以伯乐喻乌公,是为了赞扬温、石;极说温、石一去,东都政府和士群无所依恃,也是为了赞扬温、石。看来似乎说得过分了,但作者更深一层的意思,是在强调人才的可贵,提醒朝廷要高度重视人才。

该文与《马说》同是宣扬重用人才的文章。然而写法自有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匠心独运,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比喻“大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赞颂乌重胤慧眼识贤、善于荐拔人才;又用“私怨于尽取”反衬乌公“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的难得可贵,石处士和温处士隐居在洛阳一带,韩愈与他们的关系密切,都是好朋友。石处士因大义而征召,温处士也因大义应聘出仕。这篇文章就是在送温处士时写的。文章赞扬了温处士出众的才能和乌大夫善于识人、用人的德才,作者惜别了两个老朋友,心里难过。但更希望人尽其才,他们都能得到任用,表达了为朝廷得到人才而欣慰以及自己失友的惋惜心情。

文章用比喻与反衬,从“空”字引出“怨”字,而这“怨”比正面的“颂”乌公识才更具有力量。所以,本文笔法巧妙,渲染得当。

写作背景

该文约作于元和五年(810年)冬季,与《送石处士序》可视为姊妹篇。温处士名造,少好读书,隐居王屋山,一度为寿州刺史张建封的参军,后隐居洛阳。河阳军节度使乌重胤上任不久,即聘石洪至幕府。过了数月,又将温造征聘而去。韩愈被乌氏的求贤若渴所感动,为好友石洪、温造怀才得遇而欣喜。他在序文中热情赞扬石、温两人的出众才能与乌氏的知人善任。对他们的合力报国寄以般切期望,同时又对两位人才的离去表示无限惋惜之情。该文既与《送石处士序》相承而作,故处处以石、温二人并提,然而文章绝无雷同重叠之感。

Gz85.Com小编推荐

韩愈的古诗(精选9篇)


了解由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韩愈的古诗”相关数据,非常感激您把时间放在阅读这些句子上。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跨越千年的思想交流。

韩愈的古诗 篇1

韩愈《琴操十首。将归操》原文

(孔子之赵,闻杀鸣犊作。赵杀鸣犊,孔子临河,

叹而作歌曰:秋之水兮风扬波,舟楫颠倒更相加,

归来归来胡为斯)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涉其浅兮,

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我济而悔兮,

将安归尤。归兮归兮,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韩愈的古诗 篇2

韩愈《宿曾江口示侄孙湘二首(湘,字北渚,老成之子)》原文

云昏水奔流,天水漭相围。三江灭无口,其谁识涯圻。

暮宿投民村,高处水半扉。犬鸡俱上屋,不复走与飞。

篙舟入其家,暝闻屋中唏。问知岁常然,哀此为生微。

海风吹寒晴,波扬众星辉。仰视北斗高,不知路所归。

舟行忘故道,屈曲高林间。林间无所有,奔流但潺潺。

嗟我亦拙谋,致身落南蛮。茫然失所诣,无路何能还。

韩愈的古诗 篇3

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李繁时为随州刺史宰相泌之子也)》原文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

为人强记览,过眼不再读。伟哉群圣文,磊落载其腹。

行年五十馀,出守数已六。京邑有旧庐,不容久食宿。

台阁多官员,无地寄一足。我虽官在朝,气势日局缩。

屡为丞相言,虽恳不见录。送行过浐水,东望不转目。

今子从之游,学问得所欲。入海观龙鱼,矫翮逐黄鹄。

勉为新诗章,月寄三四幅。

韩愈的古诗 篇4

韩愈《汴州乱二首》原文

汴州城门朝不开,天狗堕地声如雷。健儿争夸杀留后,

连屋累栋烧成灰。诸侯咫尺不能救,孤士何者自兴哀。

母从子走者为谁,大夫夫人留后儿。昨日乘车骑大马,

坐者起趋乘者下。庙堂不肯用干戈,呜呼奈汝母子何。

韩愈的古诗 篇5

韩愈《南溪始泛三首(此诗乃长庆间以病在告日所作)》原文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馀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幸有用馀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

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

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

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韩愈的古诗 篇6

韩愈《春雪》原文

看雪乘清旦,无人坐独谣。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已讶陵歌扇,还来伴舞腰。洒篁留密节,著柳送长条。

入镜鸾窥沼,行天马度桥。遍阶怜可掬,满树戏成摇。

江浪迎涛日,风毛纵猎朝。弄闲时细转,争急忽惊飘。

城险疑悬布,砧寒未捣绡。莫愁阴景促,夜色自相饶。

韩愈的古诗 篇7

韩愈《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

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复有贤于周公者哉?不惟不贤于周公而已,岂复有贤于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于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惟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于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则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维其如是,故于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

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不足以希望盛德,至比于百执事,岂尽出其下哉?其所称说,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之。古之士三月不仕则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于自进者,以其于周不可则去之鲁,于鲁不可则去之齐,于齐不可则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则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道者,不得于朝,则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则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

全文赏析

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连用一系列长短错落的句式排比成文,极力夸张周公的治绩,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周公“吐哺握发”的难能可贵,肯定了求贤若渴的正面典范。

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基础上稍加变化,用基本相同的词语,构成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式,使今之宰相与古之周公,两种用心,处处形成尖锐的对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错误态度,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从当时的情况与古代的情况、自己的行为与隐士的作风两相比较中,说明自己反复上书是为了一片报国忧天下之心所驱使。

全文将周公对待人才的热忱与当时宰相对待人才的冷漠态度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韩愈对当时不重视人才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愤慨,也表达了他为“兼济天下”而要求得到任用的迫切心情。

全文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据理直言,言而无忌,情词激烈。从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起笔,排比中有变化,整齐中见错落,颇能反映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一贯风格。

韩愈的古诗 篇8

韩愈《赠崔立之评事(崔斯立,字立之,博陵人)》原文

崔侯文章苦捷敏,高浪驾天输不尽。曾从关外来上都,

随身卷轴车连轸。朝为百赋犹郁怒,暮作千诗转遒紧。

摇毫掷简自不供,顷刻青红浮海蜃。才豪气猛易语言,

往往蛟螭杂蝼蚓。知音自古称难遇,世俗乍见那妨哂。

勿嫌法官未登朝,犹胜赤尉长趋尹。时命虽乖心转壮,

技能虚富家逾窘。念昔尘埃两相逢,争名龃龉持矛楯.

子时专场夸觜距,余始张军严韅靷。尔来但欲保封疆,

莫学庞涓怯孙膑。窜逐新归厌闻闹,齿发早衰嗟可闵。

频蒙怨句刺弃遗,岂有闲官敢推引。深藏箧笥时一发,

戢戢已多如束笋。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

当今圣人求侍从,拔擢杞梓收楛箘。东马严徐已奋飞,

枚皋即召穷且忍。复闻王师西讨蜀,霜风冽冽摧朝菌。

走章驰檄在得贤,燕雀纷拏要鹰隼。窃料二途必处一,

岂比恒人长蠢蠢。劝君韬养待征招,不用雕琢愁肝肾。

墙根菊花好沽酒,钱帛纵空衣可准。晖晖檐日暖且鲜,

摵摵井梧疏更殒。高士例须怜曲蘖,丈夫终莫生畦畛。

能来取醉任喧呼,死后贤愚俱泯泯。

韩愈的古诗 篇9

韩愈《琴操十首。龟山操》原文

(孔子以季桓子受齐女乐,谏不从,望龟山而作。

龟山在太山博县。古琴操云: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

手无斧柯,奈龟山何)

龟之氛兮,不能云雨。龟之枿兮,不中梁柱。龟之大兮,

祗以奄鲁。知将隳兮,哀莫余伍。周公有鬼兮,嗟余归辅。

韩愈的诗词(精选10篇)


小编精心为您挑选了这部“韩愈的诗词”赶快来看看吧,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句子。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古诗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韩愈的诗词【篇1】

韩愈《会合联句》原文

离别言无期,会合意弥重。 ——张籍

病添儿女恋,老丧丈夫勇。 ——韩愈

剑心知未死,诗思犹孤耸。 ——孟郊

愁去剧箭飞,欢来若泉涌。 ——张彻

析言多新贯,摅抱无昔壅。 ——张籍

念难须勤追,悔易勿轻踵。 ——韩愈

吟巴山荦嶨,说楚波堆垄。 ——孟郊

马辞虎豹怒,舟出蛟鼍恐。 ——张彻

狂鲸时孤轩,幽狖杂百种。 ——韩愈

瘴衣常腥腻,蛮器多疏冗。 ——张籍

剥苔吊斑林,角饭饵沈冢。 ——韩愈

忽尔衔远命,归欤舞新宠。 ——孟郊

鬼窟脱幽妖,天居觌清栱。 ——韩愈

京游步方振,谪梦意犹恟. ——张籍

诗书夸旧知,酒食接新奉。 ——韩愈

嘉言写清越,愈病失肬肿。 ——孟郊

夏阴偶高庇,宵魄接虚拥。 ——韩愈

雪弦寂寂听,茗碗纤纤捧。 ——孟郊

驰辉烛浮萤,幽响泄潜蛩。 ——韩愈

诗老独何心,江疾有馀t3. ——孟郊

我家本瀍穀,有地介皋巩。休迹忆沈冥,峨冠惭闒gl. ——韩愈

升朝高辔逸,振物群听悚。徒言濯幽泌,谁与薙荒茸。 ——张籍

朝绅郁青绿,马饰曜珪珙。国雠未销铄,我志荡邛陇。 ——孟郊

君才诚倜傥,时论方汹溶。格言多彪蔚,悬解无梏拲。 ——韩愈

张生得渊源,寒色拔山冢。坚如撞群金,眇若抽独蛹。 ——韩愈

伊余何所拟,跛鳖讵能踊。块然堕岳石,飘尔罥巢氄。 ——孟郊

龙旆垂天卫,云韶凝禁甬。君胡眠安然,朝鼓声汹汹。 ——韩愈

韩愈的诗词【篇2】

韩愈《琴操十首。履霜操》原文

(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

本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

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

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韩愈的诗词【篇3】

韩愈《琴操十首。别鹄操》原文

(商陵穆子,娶妻五年无子。父母欲其改娶,其妻闻之,

中夜悲啸,穆子感之而作。本词云:将乖比翼隔天端,

山川悠远路漫漫,揽衾不寐食忘飧)

雄鹄衔枝来,雌鹄啄泥归。巢成不生子,大义当乖离。

江汉水之大,鹄身鸟之微。更无相逢日,且可绕树相随飞。

韩愈的诗词【篇4】

韩愈《孟生诗(孟郊下第,送之谒徐州张建封也)》原文

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

作诗三百首,窅默咸池音。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

岂识天子居,九重郁沈沈。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晶光荡相射,旗戟翩以森。迁延乍却走,惊怪靡自任。

举头看白日,泣涕下沾襟。朅来游公卿,莫肯低华簪。

谅非轩冕族,应对多差参。萍蓬风波急,桑榆日月侵。

奈何从进士,此路转岖嶔。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谁怜松桂性,竞爱桃李阴。朝悲辞树叶,夕感归巢禽。

顾我多慷慨,穷檐时见临。清宵静相对,发白聆苦吟。

采兰起幽念,眇然望东南。秦吴修且阻,两地无数金。

我论徐方牧,好古天下钦。竹实凤所食,德馨神所歆。

求观众丘小,必上泰山岑。求观众流细,必泛沧溟深。

子其听我言,可以当所箴。既获则思返,无为久滞淫。

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韩愈的诗词【篇5】

韩愈《南溪始泛三首(此诗乃长庆间以病在告日所作)》原文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馀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幸有用馀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

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

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

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韩愈的诗词【篇6】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原文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维子之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全文赏析

这篇序文写于801年(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当时韩愈34岁,离开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谋职。自从792年(贞元八年)中进士以来,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韩愈一直为仕进汲汲奔走,却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处境艰难,心情抑郁。因此,借送友人李愿归盘谷隐居之机,写下这篇赠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气。

作者借李愿之口,描绘出三种人:一是“坐于庙朝,进退百官”的达官贵人,二是“穷居而野处”的山林隐士,三是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小人。通过对比,对志得意满、穷奢极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之徒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对友人的隐居之志大加赞赏。文章最后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浓郁的抒情笔调,咏叹、赞美、祝福友人的隐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羡之意。

韩愈的赠序非常有名,这篇尤为历代称道。苏轼《跋退之送李愿序》一文说:“欧阳文忠公尝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以谓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一篇而已。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比《师说》早一年,风格却大不相同;读者阅读时可结合这两篇文章各自的写作背景,在内容和写法上做一些比较。

写作背景

韩愈从贞元二年(786)18岁到京师求仕,直到贞元十八年(802)34岁,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在这十几年中,仕途一直不顺利。他四次参加考试,直到贞元八年,才登进士第;但以后连续三次参加吏部博学宏词考试,均未中选,因此没有授予官职。他求仕心切,于贞元十一年春,连续三次上书宰相,要求仕进,均被置之不理。不得已先后在汴州、徐州幕府中任职,郁郁不得志。到了贞元十七年(801)又赴京师求仕。韩愈求仕,不只是为了求得衣食,更重要的是为了实现救世的志愿。他在《与卫中行书》中说:“仆之心或不为此(指饮食衣服)汲汲也,其所不忘于仕进者,亦将小行乎其志耳。”这篇《送李愿归盘谷序》就是他在贞元十七年33岁时又到京师后写的。当时,他求官未遂,心情郁闷,满腹牢骚。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流露出了不遇之叹,不平之鸣。

韩愈的诗词【篇7】

韩愈《赠徐州族侄(以下十三首见《遗集》)》原文

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

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一名虽云就,片禄不足充。

今者复何事,卑栖寄徐戎。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

朝眠未能起,远怀方郁悰。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

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既往怅何及,将来喜还通。

期我语非佞,当为佐时雍。

韩愈的诗词【篇8】

韩愈《感春四首》原文

我所思兮在何所,情多地遐兮遍处处。东西南北皆欲往,

千江隔兮万山阻。春风吹园杂花开,朝日照屋百鸟语。

三杯取醉不复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皇天平分成四时,春气漫诞最可悲。杂花妆林草盖地,

白日坐上倾天维。蜂喧鸟咽留不得,红萼万片从风吹。

岂如秋霜虽惨冽,摧落老物谁惜之。为此径须沽酒饮,

自外天地弃不疑。近怜李杜无检束,烂漫长醉多文辞。

屈原离骚二十五,不肯餔啜糟与醨.惜哉此子巧言语,

不到圣处宁非痴。幸逢尧舜明四目,条理品汇皆得宜。

平明出门暮归舍,酩酊马上知为谁。

朝骑一马出,暝就一床卧。诗书渐欲抛,节行久已惰。

冠欹感发秃,语误惊齿堕。孤负平生心,已矣知何奈。

我恨不如江头人,长网横江遮紫鳞。独宿荒陂射凫雁,

卖纳租赋官不嗔。归来欢笑对妻子,衣食自给宁羞贫。

今者无端读书史,智慧只足劳精神。画蛇著足无处用,

两鬓霜白趋埃尘。乾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

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百年未满不得死,

且可勤买抛青春。

韩愈的诗词【篇9】

韩愈《答孟郊》原文

规模背时利,文字觑天巧。人皆馀酒肉,子独不得饱。

才春思已乱,始秋悲又搅。朝餐动及午,夜讽恒至卯。

名声暂膻腥,肠肚镇煎煼。古心虽自鞭,世路终难拗。

弱拒喜张臂,猛拿闲缩爪。见倒谁肯扶,从嗔我须咬。

韩愈的诗词【篇10】

韩愈《送李尚书赴襄阳八韵得长字》原文

帝忧南国切,改命付忠良。壤画星摇动,旗分兽簸扬。

五营兵转肃,千里地还方。控带荆门远,飘浮汉水长。

赐书宽属郡,战马隔邻疆。纵猎雷霆迅,观棋玉石忙。

风流岘首客,花艳大堤倡。富贵由身致,谁教不自强。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汇总六篇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杰出的诗人,为了让我们汲取民族智慧,我们可以欣赏学习韩愈的古诗词,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文化遗产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那么您知道诗人韩愈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吗?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整理的“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篇一)

韩愈《进学解》原文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

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

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役役,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全文赏析

韩愈《进学解》,旧说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解,解说,分析。全文假托先生劝学、生徒质问、先生再予解答,故名《进学解》;实际上是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文章分三段。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谓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例如他曾作《五箴》以儆戒自己。其中《游箴》感叹自己少年时学习的劲头和精力很足,而如今年岁大了,便不如少时了;痛心地说:“呜呼余乎!其无知乎!君子之弃,而小人之归乎?”可见他始终念念不忘学业之重。又《行箴》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正义,认为这样做了,便虽死犹生。还说“思而斯得”,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须认真思考。可见《进学解》中关于“业”和“行”的教诲都不是泛泛之语,而确是韩愈所执著的立身处世之大端。

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大意谓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先说先生为学非常勤勉,六经诸子无不熟读精研,叙事之文必记其要略,论说之文必究其深义,夜以继日,孜孜不倦;次说先生批判佛、老,力挽狂澜,大有功于儒道;再说先生博取先秦西汉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已得心应手;最后说先生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这四个方面,一、三相当于“业”,二、四相当于“行”。验之韩愈其他诗文,可知这里生徒所说实际上是韩愈的自我评价。以学而言,他曾说自己“究穷于经传史记百家之说”,“凡自唐虞以来,编简所存……奇辞奥旨,靡不通达”(《上兵部李侍郎书》),并能穷究奥妙,达于出神入化之境。以文而言,他以“文书自传道,不仗史笔垂”(《寄崔二十六立之》)自许,欲以古文明道,传世不朽。以捍卫儒道而言,他说道统久已不传,即使荀子、扬雄也还有小疵,隐然以上继孟子、振兴儒学自期(见《原道》等文)。以为人行事而言,他自称“矫矫亢亢,恶圆喜方,羞为奸欺,不忍害伤” (《送穷文》),即坚持原则,正直不苟;又颇自负其政治才干,青年时便说己潜究天下形势得失,欲进之于君相(见《答崔立之书》)。这些评价,虽有的受到后人讥评,如有人批评他儒道不纯,但大体说来,他在这几方面确实都相当有成绩。可是其遭遇并不顺遂。下文生徒所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云云,就是概述其坎坷困窘之状。他青年时本以为功名唾手可得,然而经四次进士试方才及第,其后三次于吏部调试,都未能得官,只得走投靠方镇为幕僚的道路。至三十五岁时才被授以四门博士(其地位低于国子博士)之职。次年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即贬为连州阳山(今属广东)县令。三年后始召回长安,任国子博士。当时宪宗新即位,讨平夏州、剑南藩镇叛乱,显示出中兴气象。可是韩愈并未能展其怀抱,却困于谗方诽谤,次年即不得不要求离开长安,到洛阳任东都的国子博士。其后曾任河南县令、尚书省职方员外郎之职,至元和七年四十五岁时又因事黜为国子博士。生徒所谓“三为博士,冗不见治”,即指一为四门博士、两为国子博士而言。冗,闲散之意。博士被视为闲官。不见治,不能表现其治政之才。“头童齿豁”,也是真实情况的写照。韩愈早衰,三十五岁时已自叹齿落发白,作《进学解》时更已发秃力羸,只剩下十来个牙齿在那里摇摇欲坠了。仕途失意和体力衰退,使他愤慨而悲哀。生徒的这一大段话,其实正是他“不平而鸣”,借以一吐其胸中块垒而已。

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其《五箴·知名箴》就说过,由于自己文章写得好,又好为人师(其实是宣传“古文”理论),因而招致怨恨。《答刘正夫书》也说:“愈不幸独有接后辈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据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韩愈就是因“奋不顾流俗”,作《师说》,教后学,而遭受谤言,不得不匆匆忙忙离开长安的。至于说孟、荀不遇云云,看来是归之于运命,借以自慰;实际上也包含着对于古往今来此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他看到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总是“贤者少,不肖者多”,而贤者总是坎坷不遇,甚至无以自存,不贤者却“比肩青紫”,“志满气得”。他愤慨地问:“不知造物者意竟如何!”(均见《与崔群书》)这正是封建时代比较正直的知识分子常有的感慨。可贵的是韩愈并未因此而同流合污。他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唯乖于时,乃与天通。”(《送穷文》)决心坚持操守,宁可穷于当时,也要追求“百世不磨”的声名。

《进学解》表现了封建时代正直而有才华、有抱负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批判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具有典型意义,故而传诵不绝。此外,第二段中谈古文写作一节,可供了解其古文理论和文学好尚,也值得注意。其所举取法对象止于西汉,那是因东汉以后文章骈偶成分渐多,与古文家崇尚散体的主张不合之故。所举除儒家经典外,尚有子书《庄子》、史书《史记》以及《楚辞》和司马相如、扬雄的赋、杂文等。这数家作品往往雄深宏伟,奇崛不凡,韩愈好尚正在于此。他曾称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为“古之豪杰之士”(《答崔立之书》)。这与古文运动前期某些论者片面地将“道”与文学的审美特性对立起来,以至鄙视屈原、宋玉以下作家是很不相同的。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与它善于出没变化有关。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又如通篇使人悲慨,使人深思,但有的地方又似有谐趣。如先生谆谆教诲,态度庄重,而生徒却以嬉笑对之;先生为说服生徒,不得不痛自贬抑,甚至自称盗窃陈编。这些地方见出先生实处于被动,而具有滑稽意味。总之,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它之所以使人感到新鲜,又与其语言的形象、新颖有关。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不但化抽象为具体,而且其形象都自出机杼。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又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在一篇不长的文章中,此类具有独创性的语句却如此之多,实在使人不能不惊叹作者在文学语言方面的创造能力。此外,本文文体系沿袭扬雄《解嘲》,采押韵的赋体,又大量使用整齐排比的句式,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也增加了其艺术的魅力。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篇二)

韩愈《芍药歌(一本作王司马红芍药歌)》原文

丈人庭中开好花,更无凡木争春华。翠茎红蕊天力与,

此恩不属黄钟家。温馨熟美鲜香起,似笑无言习君子。

霜刀翦汝天女劳,何事低头学桃李。娇痴婢子无灵性,

竞挽春衫来此并。欲将双颊一睎红,绿窗磨遍青铜镜。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花前醉倒歌者谁,

楚狂小子韩退之。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篇三)

韩愈《南溪始泛三首(此诗乃长庆间以病在告日所作)》原文

榜舟南山下,上上不得返。幽事随去多,孰能量近远。

阴沈过连树,藏昂抵横坂。石粗肆磨砺,波恶厌牵挽。

或倚偏岸渔,竟就平洲饭。点点暮雨飘,梢梢新月偃。

馀年懔无几,休日怆已晚。自是病使然,非由取高蹇。

南溪亦清驶,而无楫与舟。山农惊见之,随我劝不休。

不惟儿童辈,或有杖白头。馈我笼中瓜,劝我此淹留。

我云以病归,此已颇自由。幸有用馀俸,置居在西畴。

囷仓米谷满,未有旦夕忧。上去无得得,下来亦悠悠。

但恐烦里闾,时有缓急投。愿为同社人,鸡豚燕春秋。

足弱不能步,自宜收朝迹。羸形可舆致,佳观安事掷。

即此南坂下,久闻有水石。拖舟入其间,溪流正清激。

随波吾未能,峻濑乍可刺。鹭起若导吾,前飞数十尺。

亭亭柳带沙,团团松冠壁。归时还尽夜,谁谓非事役。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篇四)

韩愈《双鸟诗》原文

双鸟海外来,飞飞到中州。一鸟落城市,一鸟集岩幽。

不得相伴鸣,尔来三千秋。两鸟各闭口,万象衔口头。

春风卷地起,百鸟皆飘浮。两鸟忽相逢,百日鸣不休。

有耳聒皆聋,有口反自羞。百舌旧饶声,从此恒低头。

得病不呻唤,泯默至死休。雷公告天公,百物须膏油。

自从两鸟鸣,聒乱雷声收。鬼神怕嘲咏,造化皆停留。

草木有微情,挑抉示九州。虫鼠诚微物,不堪苦诛求。

不停两鸟鸣,百物皆生愁。不停两鸟鸣,自此无春秋。

不停两鸟鸣,日月难旋輈.不停两鸟鸣,大法失九畴。

周公不为公,孔丘不为丘。天公怪两鸟,各捉一处囚。

百虫与百鸟,然后鸣啾啾。两鸟既别处,闭声省愆尤。

朝食千头龙,暮食千头牛。朝饮河生尘,暮饮海绝流。

还当三千秋,更起鸣相酬。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篇五)

韩愈《送惠师(愈在连州与释景常、元惠游。惠师即元惠也)》原文

惠师浮屠者,乃是不羁人。十五爱山水,超然谢朋亲。

脱冠剪头发,飞步遗踪尘。发迹入四明,梯空上秋旻.

遂登天台望,众壑皆嶙峋。夜宿最高顶,举头看星辰。

光芒相照烛,南北争罗陈。兹地绝翔走,自然严且神。

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夜半起下视,溟波衔日轮。

鱼龙惊踊跃,叫啸成悲辛。怪气或紫赤,敲磨共轮囷。

金鸦既腾翥,六合俄清新。常闻禹穴奇,东去窥瓯闽。

越俗不好古,流传失其真。幽踪邈难得,圣路嗟长堙。

回临浙江涛,屹起高峨岷。壮志死不息,千年如隔晨。

是非竟何有,弃去非吾伦。凌江诣庐岳,浩荡极游巡。

崔崒没云表,陂陀浸湖沦。是时雨初霁,悬瀑垂天绅。

前年往罗浮,步戛南海漘.大哉阳德盛,荣茂恒留春。

鹏鶱堕长翮,鲸戏侧修鳞。自来连州寺,曾未造城闉。

日携青云客,探胜穷崖滨。太守邀不去,群官请徒频。

囊无一金资,翻谓富者贫。昨日忽不见,我令访其邻。

奔波自追及,把手问所因。顾我却兴叹,君宁异于民。

离合自古然,辞别安足珍。吾闻九疑好,夙志今欲伸。

斑竹啼舜妇,清湘沈楚臣。衡山与洞庭,此固道所循。

寻崧方抵洛,历华遂之秦。浮游靡定处,偶往即通津。

吾言子当去,子道非吾遵。江鱼不池活,野鸟难笼驯。

吾非西方教,怜子狂且醇。吾嫉惰游者,怜子愚且谆。

去矣各异趣,何为浪沾巾。

韩愈的诗词名句摘抄(篇六)

韩愈《与陈给事书》原文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贫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

全文赏析

陈给事名京,字庆复,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进士,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由考功员外郎晋升为给事中。给事,官名,即给事中。唐代的给事中,乃中央机构门下省的重要官员,仅次于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副长官侍郎,掌管驳正政令的得失。本文为韩愈给陈京的一封信。信中述写了与陈京旧时曾有过交往和后来疏远的原因,婉言表述了对陈给事的不满。同时也表示疑虑消除,希望陈京重新了解自己,恢复友谊。

韩氏论文素以整饬、谨严、生动形象著称于世。此篇《与陈给事书》,乃是一般的书信,但出自他的笔下,却委婉动情,不同凡响。

803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地区大旱,年成歉收,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因此得罪了权贵,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此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典,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而且祖宗灵位的排列,以及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赞赏,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可谓宦海扬帆,春风得意。而韩愈却因爱民而被贬,极为苦闷,茫然若失。但他对仕途仍充满了幻想,希望能有人荐举,重返朝廷做官。所以他对这位备受皇帝欣赏的新迁给事中陈京,还抱有很大的希望。其实此信中并没有实质的内容,只是要同陈给事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文章的通篇围绕着一个“见”字,历敷了与陈给事的见面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下半篇从不见说到要见。好像通幽曲径,峰回路转;如柳暗花明,若断若续。正如《古文观止》原评所说:“一路顿挫跌宕,波澜层叠,姿态横生,笔笔入妙。”信中处处自贬自责,表现了韩愈诚惶诚恐的心态;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露出其不甘低眉伏首的慷慨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