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如何写

有关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如何写。

经历之后才知道我们获取到很多人生的道理,此时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写作手段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真实思想的流露,是最直接的感情表达,如何写好一份适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呢?这份“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是小编独创制作的希望您能够喜爱它,如果你需要的是以下信息请不妨参考一下!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大卫•苏泽等著,方彤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4月出版

上榜理由:

21世纪的教学与育儿理论以神经心理学为基础,一门称作“教育神经系统学”的学科已经确立,探索“与人脑契合的教与学”在全球蔚然成风。美国是该领域研究领先的国家,而该书选录了美国该领域8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各自专著中的精彩章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了如何将神经系统学研究成果用于不同的教学场合,帮助教师通过反思新的科研成果来改进教学实践、课程和评价手段。

该书对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大脑的变革者,指明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提供了便于操作的方法。凡欲了解和运用“与人脑契合的教学”的教师,读了此书一定会获益匪浅,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上榜感言:

MP3播放器、手机、手提电脑、电视,在多媒体触手可及的环境中,学生已经很难安分地静坐45分钟听教师上课。诚然,教学正在改变,教师也在尝试使用高科技,但是教学变革还不够快,不够深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慎地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对大脑的新知来恰到好处地改变学校、改变课堂,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成长潜能。

同时,让教师自身也越容易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译者方彤)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2】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3】

这本书内容新,思路宽,确实对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充实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日后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也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通过本书的学习,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教学中困惑的地方,下面,我就将从书中看到、学到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为什么教

“为什么教”,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也是体育学科的必要性和价值的问题,书中对这个问题用一个假设来讲述,即如果有一天体育课消失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认为学生自然形成的体育能力与我们有计划地培养的体育能力是有差距的。他们可能会锻炼但不科学,能打球但不知如何为打球,不知如何有效地与人友好相处。我们的体育教学应是指向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的目标

书中讲述,教学目标要注重学段目标上有所突破。学段目标是有特点的,第一,应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不同学段的目标有其各自特性,也各有其侧重点。第二,有的目标只在一个学段出现,有的目标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不同学段指明其实现的不同程度。所以低年龄段,主要是体育兴趣培养问题。另外,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姿态,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如做一个侧平举时对时空概念的建立等;学习体育保健常识,初步建立卫生安全的观念;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通过体育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团结协作精神及创新、竞争意识。

三、教材选择内容的依据

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目标的需要,要从目标引发到教学内容选择上,这是很有好处的和符合逻辑的。首先是目标设计得合适不合适,再考虑教材内容体系哪些内容选得多,哪些选得少,以及难易程度,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我认为,体育教材的选择就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健身性;二是文化性;三是娱乐性;四是典型性;五是基础性;六是民族性;七是时代性。

四、教学方法

书中讲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我国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一些特色:以理施教与以情导教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严密的课堂组织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从教学实践和书中的一些讲述,使我感到,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小学的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另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4】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5】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读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课余,我还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GZ85.Com扩展阅读

有关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如何写


当我们因为某些难忘的事情而心灵受到震撼时。感言让每一次回首都更加美妙,优秀的感言要怎么写才好呢?我们特别为你收集的“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1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一个暑假得出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现在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知道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己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面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可以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己。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己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己的教学,不要考虑完美,要考虑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谁走在我的前面,谁就是我的老师,包括学生,尤其是那些老教师──敬业,博学,钻研,激情,严谨,刻苦等教育传家宝,已经成为我们“通向现在和未来美好教育境界的阶梯”,把我们引领到当今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上。我心中永远铭记他们,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时时记得向周围的教师学习。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一定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己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角色──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己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2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细节》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细节》中还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记得我读书那会,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就没有几个人举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上比比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使我产生了共鸣:对胆小的学生,要教他们简单的放松练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为举手而感到紧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必须是正确的,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而不举手同样保持沉默。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答错了,老师不会因为你积极回答问题而批评你,反而会欣赏你大胆的勇气。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提的问题,帮学生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会感觉有备而来,自然会举手回答问题。如此,学生既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预习新知识。

《细节》中讲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提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听故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的词汇,如果我讲故事时再把一些成语、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学生听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觉地也会使用了。以后授课时我会考虑每节课用五分钟讲个小故事。这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学生听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半年、一年后,和听不到故事的学生比起来,绝对是不同的。

这两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们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平等,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形成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年轻是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后备课,作好笔记,还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书籍并作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3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形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通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作文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4

对于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致力于教育事业服务是我们的宗旨。今天,有幸阅读了陶行知《教育名著》这本书,受益匪浅。

“生命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好处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内含教育的好处。”所谓“生活怎么样就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受到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受到坏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人同生,同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是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脱离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所需要的教育。

在对学生教学情况的年度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与现实生活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学生喜欢能够用生活事件解释科学知识。

陶行知先生将生活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让我感震撼,震撼他的精辟和深刻。与此同时,感叹他对教育事业的远见卓识。这不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吗?老师传授知识来解决学生的疑惑,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工作,学会学习,这是陶行知的著名教育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教育的目的。

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这一思想最初就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教育来源于人的生活,随着人的生活而变化。其次,“生活即教育”是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种种相对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接受教育,教育是在各种生活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与生活相一致的。只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的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

教师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打开学生对生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师是活的教科书,孩子可以从“活的”书中感受生活,感受生活。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计算,学会学习。

教师就应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一边燃烧一边重获新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才能拥有更高的燃烧值和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祖国、为民族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5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4、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的动力。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6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验。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导读》这本书,再一次丰富了我们的头脑,增强了我们下一步继续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心和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辉。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2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

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细节》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细节》中还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记得我读书那会,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就没有几个人举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上比比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使我产生了共鸣:对胆小的学生,要教他们简单的放松练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为举手而感到紧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必须是正确的,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而不举手同样保持沉默。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答错了,老师不会因为你积极回答问题而批评你,反而会欣赏你大胆的勇气。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提的问题,帮学生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会感觉有备而来,自然会举手回答问题。如此,学生既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预习新知识。

《细节》中讲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提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听故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的词汇,如果我讲故事时再把一些成语、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学生听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觉地也会使用了。以后授课时我会考虑每节课用五分钟讲个小故事。这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学生听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半年、一年后,和听不到故事的学生比起来,绝对是不同的。

这两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们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平等,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形成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年轻是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后备课,作好笔记,还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书籍并作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3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4

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社会的大问题,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英才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老师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王老师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照本宣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种方式问题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技巧。

我们有些教师,都认为多做一些习题都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不等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会忘记了。因此,“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与提高学生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应做题时思考,而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有意义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疱。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的先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学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因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地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好结果。鼓励,就是把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希望在别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级集体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特别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判断老师对我的重视。我想,学生会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手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5

值此新课改全面推进之际,作为教师的我要怎样才能与新课改同行,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积累,更新,促进自我的发展呢首当其冲的,我认为还是读书。博览群书,应该是我们老师生存的必须之一。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预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知识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个教育者,怎样使自己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值得思考。

要想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合作,学会如何交往,那么教育者本身就应该处在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位,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这些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学习《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两本书,使我能够及时地汲取当代最新教育科研成果,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真是受益匪浅。

例如,在《教育新理念》第一章"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因为我是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这是一门比较开放的学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又应该具有什么能力,充当什么角色呢我想: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和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以及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但一直以来,课堂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品,学生只是这些专利品的代言人。

如何让教师"会问"已成为众多人研究的话题。但从课堂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已成为当前课改的重点之一。

又如,读了《教育新理念》,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

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6

每个学生的心中都有一个积极、乐观、进取、勤奋、坚强、勇敢、好学、豁达、善良、聪明的自我,不是孩子消极悲观自卑,而是外界压抑的结果。多给学生说“我希望、我建议、你觉得、你能行”,尊重孩子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前提。彻底改变评语中“该生”怎么样,写出“你”的特点、对你的建议、对你的期望,要点燃学生心中的信心。不能再出现学生高高兴兴进学校,而一部分学生“双差”而出。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家庭教育很重要,但问题是家长缺少教育观念!家长会一定要给家长讲清楚:

1、尽量多表扬孩子,轻易不要批评他们,因为他们已经长大。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进步,不要因为考试失误而责备学生。

3、多了解孩子的心理、交往和想法,一定要尊重孩子,家庭成员之间要民主,要谈心,要沟通,但决不能对孩子放任自流。

4、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不能在别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坚决不能给孩子下结论。

5、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学会待人接物、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别人、学会负责。

6、一定要给孩子做表率,经常与学校沟通。

青年教师应努力实现三个突破:首先突破课堂关,要熟悉教材,善于组织课堂,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其次突破知识关,要大量做题,研究高考,明确每节课该讲什么,重点是什么,能围绕中心讲课,提高教学技巧,做一名优秀的“演员”;第三突破教学关,讲解深入浅出,方法灵活多样,“教”“学”并重,有思路、有深度、有高度,做一名优秀的“导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新教学观!

教育要为学生的一生负责,决不能仅仅为了考试,我们在培养一个人,一个将来在社会立足的人,一个要有创造性能力的人。这是教师神圣的责任。

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传递给每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送给每一位学生。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7

在这个假期,我读完了《德国美术教育》一书,感觉获益良多,有不少值得我去反思的东西。本书介绍了在德国文化大背景中,德国的艺术教育非常有自己的特点,既保留了本民族思辩性、有序性的特点,又吸收了宽容性、多元性等优点,形成了具有相当伸缩力的教学模式。德国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个性,使人深受启发,总结一下,大概有四点主要的特点。

一、多样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以启迪孩子的智慧。在德国,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达到大学本科毕业外,还得用2—3年的时间来专修教育理论,通过教学实践才能确定。这样决定了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完成具有相当伸缩性的艺术教育成为可能。在小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面对刚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孩子,学校对一、二年级实行包班,教师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内容,不设日课表(但应要求教师尽可能地向一个学科内容为一课时过渡),教师所教内容可随机应变,如:课堂内突然出现了美丽的蝴蝶,孩子的注意力自然随蝴蝶而转,这时教师的教学内容随蝴蝶而变,让学生观察蝴蝶飞的动态、形状,介绍有关蝴蝶的种类、习性等常识,然后要用语言来描绘蝴蝶;用彩色笔画蝴蝶。把常识、语文、美术等课结合起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儿我体会到学科的横向联系,教学的灵活性。

二、注重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给孩子以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独立地用不同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应首先注意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以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的。在德国艺术教学大纲中从小学到中学始终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着重研究创造的行为过程。与自己的教学相比,我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作业效果,在以后的课堂上应该找到更好方法,既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又能有好的作品出现。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使教师由权威变为顾问,创造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启发学生如何感受和发现,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本身美的潜在性,尊重学生对人和物的不同感受及表现。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根据不同对象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这一点与我们的教学观念不谋而合,淡化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做朋友,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美,表现美。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8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

这位父亲采取的教育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完全做到。作为德国乡村的一位普通牧师,老威特一生都过着极为简朴的生活。但是,这位乡村牧师却与别人有着不一样的思维方式。看到周围的许多人都在虚耗自己的生命,看到周围的男男女女都沉溺在酒色之中,他既感到悲哀也感到惊讶。他想,“这些人都没有运用上帝赋予给他们的智慧。如果他们有着智慧的头脑,他们的生活就会是另外一种景象。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从小时侯起,就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去思考,他们也就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对此,学校是应该受到责备的,但是更应该受到责备的是他们的父母亲。假如他们的父母亲很早就把真善美的东西教给他们,从小就培养他们对于知识的热爱,他们今天就不至于过着这样可怜的生活。”正是抱着这样的家庭教育思想,老威特在儿子卡尔出生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早期家庭教育计划。老威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对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东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因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爱好和习惯,成年后就很难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标是在孩子还处于可塑阶段的时候,去引导和开发孩子的理智思维——“让孩子从小会正确思考”。

当儿子还在哑哑学语的时候,老威特就开始教他辨认身体器官和家中的各种用具并说出他们的名称。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他可以磕磕绊绊地上下楼梯和走路之后,老威特就让他走出家门,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总是鼓励儿子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回答儿子问题的时候,他又尽可能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儿子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从来不会敷衍了事。他注意从小培养儿子对所有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在平常同儿子的散步和谈话中,老威特从来不像许多父母那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儿子说话,也不会对儿子信口瞎扯。

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尽早地教会孩子使用母语,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流利地表达。所有与孩子说话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发音和用语,以便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较,卡尔不仅表现出一种超凡的理解力,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知识兴趣。卡尔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他对许多事物都有着精确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语言方面也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卡尔的早期教育当然没有仅仅局限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为了使卡尔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爱好。尽管他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总是想法激起儿子对于与艺术和科学的热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经常带着儿子游览许多地方,去参观各地的艺术画廊、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老威特让儿子从中学到了活生生的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知识。他让儿子学会如何去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去找到各种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去认清各种事物的真相。

除了这些外出的参观活动外,老威特还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常识,对儿子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他特别注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养成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同时他也设计出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的知识。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如果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去学习地理和物理等学科,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的心理。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的学科名词,是为了不要吓唬住孩子,也是为了增进他的自信心。”

正因为有了老威特对儿子的早期教育,卡尔在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由于他的智力水平已经远远超出同龄的孩子,在还没有满14周岁就已经获得了哲学博士称号。16岁他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被柏林大学聘为大学教员。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在传统的教育学观念中,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被忽略。由于不重视学前的家庭教育,使得孩子上学之后不堪重负。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即孩子早期的学前教育将决定他今后一生的道路,因为孩子早期得到的印象是最持久的。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早期智力的培养和开发,将会给自己的孩子造成一生的智力缺陷。科学的教育观念应该是,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得愈早,孩子的身心方面今后就发展得愈好。

美国著名的医学心理专家史迪思博士提出,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从两岁或三岁开始。“两岁或三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抓住这个关键的时期进行孩子的智力教育开发。如果耽误了幼儿的早期教育,将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父母应该做的是尽早唤醒孩子的知识兴趣,因为这种兴趣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让孩子在知识的游戏中获取健康成长的养分,而不是让孩子在那些毫无意义的游戏中浪费时间。”

我们总是强调不要过早地对孩子的心灵施加压力,不要过早地限制孩子智力的发育。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在传统教育学理论统治着整个学校教育活动的时候,这位谦恭的德国乡村牧师就对自己的儿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当然,我们不能放弃工作,把时间全部花在孩子的早期家庭教育方面。不过我们做父母的只要让家庭生活愉快和睦,注意引导孩子的兴趣和行为,就可以使孩子在智力上和道德上健康成长。做父母的只需牢记老威特所说过的一句话:“尽早教育你的孩子,但是需要你去身体力行。”

经典教育类书籍读后感9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我愿把自己一个暑假得出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7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教育类这书籍,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位教授写的;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走好人生第一步》为3岁以下孩子的爸爸妈妈推荐的一本书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8

最近读了《和谐师生关系的心理构建》,从这本书中,我领悟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现在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面对难教难管的学生,我们教师往往是抱怨,发牢骚,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时做一些无关的事情。我们往往容易对这群学生失去信心,产生厌恶情绪。可以说,当前职业学校的师生关系比较紧张,教师不爱学生,学生也不太尊敬教师。

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职业学校教学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呢?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1.民-主地对待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真诚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全面关爱学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都喜爱成绩好的学生,而爱表现不佳的学生却是不容易的。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而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和关心。虽然这种爱有时毫不起眼,但它有助于师生间理解桥梁的建立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和一问一答式为主要课堂教学形式。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课,死读书,读死书。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学生来进行。

4.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方式改革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认为要想真正激课堂教学,单纯在方式上下功夫是不够的,必须在教学的内容方面有所作为。

总的说来,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关系,又应该是朋友关系,否则,师生之间难以作到真诚相待。师生之间有了和-谐的关系,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用爱心去教书育人,那我们收获的将是一颗颗诚挚的心,筑就的将是祖国的栋梁之才。

教育类书籍读书心得 篇9

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在家庭的温室下成长,而同龄的玩伴很少。这就使孩子们进入学校以后不懂得如何与其他同学相处,造成这样那样的矛盾。作为老师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再者,低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如何学习,良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概念对他们来说几乎为零。因此,老师的职责是既要从小就培养学生怎样为人处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年长于学生,知识﹑处事都胜过学生,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所以我认为:老师=老妈+师长。作为班主任的我,在工作中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履行老师的职责。可是我毕竟年轻,工作时间也不长,因此在教育学生某些地方做的还不够好。有幸的是,假期里读:《卡尔·威特教育全书》,《1-2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100个关键细节》(以下简称《细节》)这两本书给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灵感。

卡尔·威特先生的书中说:“决定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而非天赋。”这句话我深表赞同,即使是资质平庸的学生,只要教育方法合理,也一样能成为杰出的人。

书中还谈到:“一定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这是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法则”。作为老师我深有感触,千万不能因为学生只有七,八岁或者他们有些幼稚的举动而伤害到他们的自尊心。我从事低年级学生的教育工作,小学生的心敏感又脆弱,如果学生不小心犯错误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可以当着许多学生或者家长的面批评,这样不仅达不到教育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可以采取单独和他谈话的方法,给他讲一些简单易懂的道理,用真心去教育他,让他认识并改正错误。当你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学生时,学生也会给你回报。也许,一个人的一生会因为你的一句话而改变。

书中讲述了一些当代的杰出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生”、“笨蛋”、“问题学生”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我是有亲身经历的,我们班有个小女孩,家里父母关系不是很好,对她的心理产生了影响,所以我就格外关心她、疼她。后来她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与同学关系也越来越好,学习也用心多了,所以成绩也渐渐好了起来。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对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一节课最重要的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而是看学生接受了多少。”低年级的学生不可能做到四十分钟里精神集中。如果老师只管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跟不上节奏,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种方式万不可取。这就给我们老师带来很大挑战,老师必须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把最重要的东西讲透彻,要力求简洁生动。然后让学生通过举例子,做练习来巩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节有效率的课。贪玩,上课开小差是低年级小朋友的天性。上课时必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如果学生上课总是心不在焉,是很难教授课程的,也就根本谈不上效率。为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书中提出要把课程设计的丰富多彩,富有趣味性。我以后教学生课文或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大脑里想象课文中的情景,通过学与想结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书中认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是教育的重点。我听到次数最多的一个例子是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标准答案是水,然而有个学生回答是春天,被老师以不符合答案为由判错。事实上,我们老师不应该拘泥于标准答案,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而是应该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我们能做的只有引导学生,而不是简单的对学生说“不”、“不能”。

《细节》一书中讲到要重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老师,我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试想,一个学生如果没有美好的品德,即使他学习成绩很好,将来他也不会取得成就,甚至误入歧途。我提倡每人每周做一两件力所能及的好事,要有“勿以善小而不为”的精神。比如校园里的废纸学生能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这些小事。我会立即给予表扬,甚至碰到学生家长也会称赞他们的孩子。这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做好事可以得到表扬,学生们就会乐意去做,从小养成助人为乐,正直善良的品格。

《细节》中还针对学生上课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提出了应对建议。记得我读书那会,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回答问题就没有几个人举手。这种现象在我们国家的课堂(从小学到大学)上比比皆是。书中给出的建议使我产生了共鸣:对胆小的学生,要教他们简单的放松练习,当学生在课堂上为举手而感到紧张时,就可以让学生做深呼吸,同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放松,我可以的。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回答必须是正确的,害怕答错了被老师或同学嘲笑,因而不举手同样保持沉默。可爱的孩子,如果你答错了,老师不会因为你积极回答问题而批评你,反而会欣赏你大胆的勇气。老师还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猜老师可能会提的问题,帮学生做好准备,这样学生会感觉有备而来,自然会举手回答问题。如此,学生既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能预习新知识。

《细节》中讲到语文学习的方法时,提出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我认为让学生听故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新的词汇,如果我讲故事时再把一些成语、名言名句加入到故事里,学生听多了说不定有一天他不自觉地也会使用了。以后授课时我会考虑每节课用五分钟讲个小故事。这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学生听故事有什么用,但是语文学习靠的是积累,半年、一年后,和听不到故事的学生比起来,绝对是不同的。

这两本书,对于班主任的我来说是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读物,有了它们就等于请来了一位帮助自己的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每个学生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用千篇一律的教育方法。而是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我们老师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并以平等,坦诚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形成学生热爱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和谐师生关系。同时,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年轻是笔财富,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因为工作繁忙而忘记学习,充实自己。对于平时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上好每堂课,课后备课,作好笔记,还要多阅读专业期刊和一些教育书籍并作读书笔记等等。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积累和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效方法。只有这样,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著,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问题一直是困扰着社会的大问题,由于现在大多数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子女、因此,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位都希望子女成为人才,如何使这一切成为现实。《英才怎样造就的》汇集了王老师多年的教育实践的体会,给我们这些老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王老师的教育之道和形式方式所折服。

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标准是你所教的学生成绩是否有好成绩,是否考上名牌学校,升学率多高,我觉得,这个结果所取决的因素很多,有教师本身的因素,有学生的因素,还有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我觉得起重要作用的是教师的作用,而教师的方法至关重要的。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照本宣读,把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以知识点为载体讲授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他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学力”,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目前来说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因此,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在书中总结道:“适合你的才是好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每个学生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种统一的模式,同种方式问题方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关键是要找到自己适合的学习技巧。

我们有些教师,都认为多做一些习题都总是好的,“熟能生巧”嘛!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学习不等于一般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无休止的做题只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有些学生因此干脆不做作业,有些学生马马虎虎的应付一下作业,表面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质量很差,没过几天就会忘记了。因此,“二期课改”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要求,那就是以学生为本,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对不同的学生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我们要提倡用5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而不能用一种方法教50个学生。

与提高学生成绩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学习和思考都很重要。善于思考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素质。我们有些学生作业一大堆一大堆的做,晚上熬夜不睡觉,但成绩却不尽如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任务。我觉得在学习中,不仅应做题时思考,而且在解题后进行反思和总结,也就是说,“思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的过程的,作为教师有意义地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切忌越俎代疱。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提高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思考,对问题做进一步的分析,从而,掌握事物本质规律性的东西。除此之外,还可以留一些课外的思考题,拓展同学的思维空间,也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的先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一个学生反复遭受失败的打击,他就会“无可奈何”变为差生,他对学所学的东西毫无兴趣,甚至厌恶、反感,这样的话,怎么会有好成绩呢?因此,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王老师在书中总结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兴趣是最好的教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之后,他会有成就感,他就会有兴趣,然后,他就会去钻研,渐渐地便会超过别人,取得好成绩好结果。鼓励,就是把内在的一种潜质激发出来,从而达到一种最好的效果。

教师的工作是具有技巧性的,每一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尊重,希望在别人心中有一定的地位,学生也是一样,甚至特别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我们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重要的,是班级集体中不可缺一的份子,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个人。作为教师还有一个特别重的技巧要掌握,那就是尽快地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我读书的时候,就是从这一方面判断老师对我的重视。我想,学生会有如此如此的想法。教学讲究情感互动。记住名字,看做一件小事要知道,一个老师不用看花手册,第一节课就能把学生的生字脱口而出,对学生的心理是很震撼的。你是老师,你就得用心去打动学生,学生才会尊重你,这是教育好功力之一。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改进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要求的人才。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我们教师一生去研究的科学,我要不断地探索研究,与时俱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有关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怎么写


每一个人在阅读不同的书籍时,他们所收获到的想法是不一样的,此时不妨花些功夫写好一份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我们实践后所写的文字。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

在我八岁时,曾读过《爱的教育》一书。当时,我只记得,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小主公埃瑞克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几天,我又读了一遍《爱的教育》,才明白,这部书的真谛就让我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快乐自己。

这部书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虽然风格朴素,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含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小爱国者》故事。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在一艘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市轮船上,有个身无分文、衣衫褴褛的青年。几个旅客听了他的遭遇后,给了他一些钱。

后来,这几个旅客侮辱了少年的祖国——意大利。少年毅然将钱币扔给了他们。

身处困境的少年多么需要帮助啊!可当他听到别人侮辱了他的国家时,他却把手中的钱币礽了!因为在他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我已经被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普雷克西是一个铁匠的儿子,他的爸爸不但酗酒,而且无所事事,全家人都跟着他忍饥挨饿。不仅这样,他父亲还无缘无故地打他。有些时候还把普雷克西的作业本到处乱扔,甚至还烧了他的作业本。既便这样,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刻苦学习,从不向同学和老师述说家里的情况。我想到自己家里,环境是那么好,爸爸妈妈又那么照顾我,可我却没有十分用心地努力学习。想想可怜的普雷克西,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我一定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向热爱学习的普雷克西学习。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2)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我相信,每个在从事教育的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自己的教学能够符合新课程教育理念,能得到别人的肯定,能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发展。而这一切,最基础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最好的方法。

黄爱华老师说过: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在业余时间里的所为和所在不为。记得石校长在大会上经常要求教师们、特别是年青教师应珍惜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多读书,为自己的教育生涯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矗那时我就决定要多读些教育类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说来惭愧,这几年来,书是看了一些,但大多是看教育杂志方面的书,而真正的教育理论的书看得很少。但通过阅读教育类书籍,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了一些体会,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多读书可以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有人说:读书就是在和大师们对话。确实是这样的,多读书,特别是读一些教学设计方面的书,就常常会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印象最深的是xx-xx年有幸听了黄爱华老师的《比较数的大蟹,华应龙老师和张奇华老师的《圆的认识》,被他们的教学智慧深深的吸引住了,之后花许多时间去看他们的.教学设计,寻找他们的教学视频,经常惊叹“原来还可以这样上”“我怎么没想到呢”。所以经常去读些书,在教学实践中思路会更宽,更具有创新性,这也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

二、多读书有利于更深入地钻研教材

多读教育书籍,有了更深厚的教育理论作支撑,对我们教学实践中分析教材是很有帮助的。刚开始教学时,拿到教材不会分析或者分析地很浅,不会自己深入研究。慢慢地,有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就知道为什么教材上这样设计,为什么又要这样处理,遵循的是什么教育规律等等,知道了这些在教学时就能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提高课堂质量。也就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一定的改变和重组。教材能研究透了,相信课堂质量肯定是高水平的。

三、多读书会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课堂细节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之一。而会不会反思,对青年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问题。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那就应该及时地记录下来。对教师而言,能否以“反思教学”的方式化解教学中发生的教学事件,这是判别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一个标志。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智慧也随之不断增长。因此,我们要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才能更好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3)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4)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正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是啊,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我们的身边,这种现象数不胜数。学生病了,老师上门探望,课落下了,利用业余时间补;校内跌了,碰了,小心呵护,及时与家长联系。但结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会令其家长感动,令周围的同仁称赞。但有时真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我想,收效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是我的教育智慧还不够,没有能解决他真正的心理问题,客观的家庭问题等。

学生之间打打闹闹,斗嘴绊脚,我总认为是小儿科的事,所以总是用很简单的谈话和互相道歉来解决。却很少会想到去找找发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它自身的,还是和家庭环境有关。王老师告诉我们,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这样我们的收获会让我们惊喜。

如何走进孩子的世界,我在书上看到这样一个词——换位思考。并不陌生,却有那么陌生。它唤醒了我沉睡的心灵,让我豁然开朗,使我不断设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做?换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会多一种教育的方法,就会让自己让学生多一份快乐。换位思考让我不知不觉地走进孩子的心灵,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细腻、透明、五彩的童心,换位思考成了我和孩子们零距离沟通的一条无障碍通道。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孩子,应当把阳光洒在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田,要化更多的心思去了解他们、研究他们。”一语道出我们班主任比别人更要用心,不仅对每一个学生用心,要用心关注“优秀生”、“灰色儿童”、“潜能生”,慧眼识金,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助其自主成长。做教师的千万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变数”,在发展,在变化,教师对他们投入细致的感情,加温到一定程度,他们会成长,会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被人赏识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关注,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5)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读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课余,我还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6)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美丽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美丽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

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所以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于是思维定势就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7)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8)

彭兴顺老师,我记得前几年暑假教育局组织学校中层领导进行培训时曾给我们上过课,现在拿着他新出版的《教育就是唤醒》一书,一一阅读下来,感受颇深。让我们来欣赏欣赏其中的一些语句吧。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灿烂的光辉;唤醒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蕴藏在人脑中的巨大潜能得以开发;唤醒人们对生命价值的深切感悟,使人们在创造生活中享受幸福的人生。

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唤醒教师,就要唤醒教师的爱与责任,自觉践行师德规范;唤醒教师对职业的审美情趣,不断升华职业境界;唤醒教师的雄心壮志,追寻专业发展之道;唤醒教师的育人担当,不抛弃,不放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唤醒家长,就要唤醒家长的示范意识,抓住习惯培养的教育根本,着眼孩子的终身发展;唤醒家长的发现智慧,开发孩子的优势潜能,帮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育人先育心,浇树要浇根。唤醒孩子,就要唤醒孩子的责任与良知,使人格得以健全完善;唤醒孩子追逐人生梦想,成就自己美丽人生。

不一而足,有见地的语句比比皆是。全书分为七讲,内容分别是守望道德星空、发现教师职业之美、就这样成为名师、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习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点亮孩子心中的那盏灯、用美德占领孩子心灵。希望老师们认真读读。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9)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0)

寒假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这一点,对于我们音乐教师尤为重要。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以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是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事实上,当孩子们在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迫切要得到的是理解和帮助,而绝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

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得到熏陶。由此可见我们爱学生、赏识学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让学生用同样善良,真诚之心去爱他们、爱集体、爱社会,从而的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教师的重要道德要求是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我想作为一个教师,要想得到更多孩子们的爱戴,就应该学会尊重、理解、信任孩子,给他们信心,这应该是对所有孩子而言的。对一个腼腆的孩子、对一个木讷的孩子、对一个经常是表现平平的孩子,教师往往一句不经意的称赞的话语,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小动作,就会温暖孩子的自卑的心,给他们信心,同时也亮丽了自己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感谢学校安排的这次读书活动,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音教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使爱的奉献!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1)

《教育学》

近日,我报名准备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以获取一个高中教师资格证书。其中一门考试科是《教育学》,按照规定不得不购买这门课的复习资料是一本内部编印的《现代教育学》。

客观地说,这本内部资料除了有一些排版错误的毛病外,编者罗列了《教育学》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内容丰富,材料详略得当,也算是一本编得精致、实用(针对考试)的当代《教育学》汇编。可我在仔细阅读之后,心中竟空落落的,是乎没有一点充实的感觉。书中大量篇幅阐述的这个名词、那个概念,这个模型、那个学派,这种规律、那种原理,这种意义、那种作用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在玩文字游戏,这些纸上谈兵的空头理论除了增加考试的难度外,对指导一线教师提高教育水平实无裨益。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总在忙碌着翻译国外的最新成果和整理传统教育的精华,教育理论书籍种类是越来越多,书是越写越厚。可不知他们思考过没有,为什么社会和人民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满意度却越来越低?这难道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没有关系吗?难道与政治体制发展滞后和教育发展超前没有关系吗?

有关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模板


心得体会不是流水账,它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经历某些事之后,心中会产生许多感想,我们可以使用文字进行记录。心得体会可以带动人们工作和学习时的热情,工作总结之家在这里为您搜罗并整理了“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的相关内容,请阅读,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1】

在书店的时候看到《不做教书匠》这本书,题目引起了我的注意,有了想读的念头。这是管建刚老师这本书的标题。当听到杨校长跟我们推荐《不做教书匠》这本书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疑问:“不做教书匠,做什么?”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了解了这是一本针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而写的书,深入浅出,有如青年教师的“圣经”,一些西方油画的插图更增加了这种感觉。随着阅读的深入,也开始明了作者的观点是要求老师们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就是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不做“教书匠”,“做一名有方向感的教师;做一名有约束感的教师;做一名有责任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上进感的教师;做一名有奋斗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专业感的教师;做一名有亲和感的教师;做一名有智慧感的教师。”

书中亲切生动的语言,一个个鲜活灵动的小故事来说理,来引领着我们走向自己美丽的教育人生。激励着我们广大青年教师。通过细细的品读,让我的确是受益多多。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是:“年轻的老师们,不管你经受何种失败,你不会贬值,只会升值。失败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于一个勇敢的人来说,惟有失败,真正给你带来进步的思索。或许这次评优课你失败了,或许这次论文评比你名落孙山了,或许这堂研讨课你上砸了,或许你多次投稿都石沉大海,或许你的教改实验没有预期的效果,或许这学期你的教学质量不高。请记得,你没有贬值,在这些磨练中你已经升值,只是这些价值还没有适当的方式和机会展露出来,它需要在下一轮的实践中带给你惊喜。”这对于刚上岗并没有几年的我来说,看到这样的语句,这样深入我们年轻人内心的语言,这样贴心地为我们分析失败,鼓舞进步,怎能不让人激动?我缺少的就是对失败的正确认识,我很多时候在失败面前迷茫而不知所措,这本书,给了我启发,给了我无限的鼓舞。让我有勇气去面对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接受失败,让我有勇气去挑战失败,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勇于创新与改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不做教书匠》是一本催人奋进的好书,读的越多就越感到看晚了。我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看“每个孩子的心灵就像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年轻的你要尽一切可能,想办法呵护她、保护她……”是呀!小孩子是无暇的。我不禁想起我现在的一帮可爱的孩子们,和他们一起游戏的快乐情景。真是一副和谐的画面!年轻的我有理想、有憧憬、有许多作为教师作为青年应该有的。突然耳边响起熟悉的声音“这个小孩我一点都不喜欢”,“真巴不得早点送走他们”云云。刚舒张的笑容立刻收敛了下来。我在问自己,为什么?是在我身上缺少了些什么?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丢了教师该有的亲和力。管校长说:“教育是朵带笑的花。”教育工作更需要微笑,我们微笑的价值,将超越经济的总和。是啊,所有孩子都喜欢老师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当你能微笑着倾听学生讲述,微笑着赞许,微笑着抚摩孩子的头,那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无法比拟的快乐。反之如果老师板着一张严肃的脸,动辄就批评教育,那学生肯定是大气不敢出,战战兢兢的坐在课堂里。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的学生,都十分需要老师的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我感谢这本书,它让教师们从中汲取力量,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以更多的激情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

我国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之渔。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国外教育界提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回顾自己的教学,大部分时间只是比较机械的传授学生以知识。正的成了管老师所说的教书匠了。

《不做教书匠》只要我们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我们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始终跟着时代的脚步在前进,我们就能成为学生心目的好教师。这是最重要的!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2】

又一次拜读朱永新老师的《新教育之梦》。用心读完后,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定能成真!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3】

初读《教育有悟》感觉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同时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如学生考试作弊、新生点名、教师板书、课堂上表扬……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都会形成反馈,从而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学生”当成“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和感动,这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4】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我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篇5】

《教育与脑神经科学》,大卫•苏泽等著,方彤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4月出版

上榜理由:

21世纪的教学与育儿理论以神经心理学为基础,一门称作“教育神经系统学”的学科已经确立,探索“与人脑契合的教与学”在全球蔚然成风。美国是该领域研究领先的国家,而该书选录了美国该领域8位声名显赫的学者各自专著中的精彩章节,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明了如何将神经系统学研究成果用于不同的教学场合,帮助教师通过反思新的科研成果来改进教学实践、课程和评价手段。

该书对教师如何做好学生大脑的变革者,指明了切实可行的途径,提供了便于操作的方法。凡欲了解和运用“与人脑契合的教学”的教师,读了此书一定会获益匪浅,受到多方面的启迪。

上榜感言:

MP3播放器、手机、手提电脑、电视,在多媒体触手可及的环境中,学生已经很难安分地静坐45分钟听教师上课。诚然,教学正在改变,教师也在尝试使用高科技,但是教学变革还不够快,不够深入——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仍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育工作者必须审慎地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对大脑的新知来恰到好处地改变学校、改变课堂,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成长潜能。

同时,让教师自身也越容易在本职工作中取得突出的成绩。(译者方彤)

有关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集锦


人在不同阶段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心得,我们可以把这些想法写进心得体会,和它一起再经历一遍。心得体会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心得体会的内容要怎么写才能脱颖而出呢?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1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我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课堂的时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2

第一次接触华东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是在灌南交流学习期间。还记得是在去年10月份,灌南县六塘小学教科室相帆主任荣膺灌南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县教育局为了勉励大家,特选赠了几本具有纪念价值的教育专著作为奖品。而《教育走向生本》就是其中的一本。随后,相主任就在每周举行的“主题分享”活动中,将这本书推荐给了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而,在六小校园内掀起了一股研读“生本”,践行“生本”的改革热潮。

现如今,我县教育局也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列为我县教师今年上半年的必读书目,足见这本书的教育指导意义非同一般了。

郭教授在书中的上篇的引子中介绍到,他是通过以一个低年级成功的教育实验改革实验,作为引发思辨的源点,真实生动地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似乎开创了新的教育思路即让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学生的收获像鲜花怒放。“我们把这样的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随后,提出了“各个年级都行吗?”迫切疑问,继而通过大量的,真实的,鲜活的案例佐证这样的观点“只要保持生本状态,只要不断开发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不是封闭它,只要始终保持情境的适度挑战性,只要让学生有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舞台,只要永远使学习带有与他们个体相联系的意义,在他们所认识到的越来越多的事物的比较和启发之下,他们的求知和表现的要求就会更为强烈。”

生本教育实验的目的是要让儿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依靠儿童的内部自然来进行教育或教学。笔者认为,生本,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根本,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为根本,以充分发掘学生潜能为根本,以强力保持学生追求的天性为根本。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深刻反思,是对人性回归的深切呼唤,郭教授作为“生本理念“的呐喊者,倡导者以及践行者,很是关注现行教育是否能够依据“人”自身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教学,他显然是教育改革征程中标杆,是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教育理想”的追随者:找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闹、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3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4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新教育》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也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5

《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读完之后,我不由得按着书中理想教师的“标准”去叩问自已:我是不是一个理想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我是不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要想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感受很深,引起的我的思考,以前我是非常喜欢看教育类的书籍,但在这几年没怎么看过,是因为没有,可现有了,我就看看,不管是那么忙,我在休息时都会看看,从中学到一些经验,有些随机带到教学活动中去。了解当前教育的须要,特别是这本《我的教育理想》,我读的几次,感受很深,受益非浅。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6

“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的更远”。

在一次特殊的机会下,使我有幸读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并且深深爱上了它。该书是一名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孙浦远老师所著。孙浦远老师用43年的心血与智慧洒在了教育这块土地上,其态度之严谨、功夫之深厚,《爱的教育》是她一生的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写出了栩栩如生、纷繁多样的儿童现实生活,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小学心理学和教育学,读了使我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惑,看了《美丽的教育》一书后,我吸取了许多教学与经验,掌握了许多好的班主任工作方法,它既是我的良师又是我的益友,对我的班级工作管理起到了及时有效的作用。通过一个个班主任工作案例,传达着孙浦远老师以爱为主题的教育思想,传播着她从爱入手的教育理念。“要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这是我感触最深的一点!一个班级能否形成坚强而和谐的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成败的试金石。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如果把孙浦远老师的经验归结为一点,就是培养了一个好的班集体,让集体成为每个学生快乐成长的摇篮。

从《爱的教育》众多案例中,我学到了两大法宝:

一、注意欣赏和赞扬孩子的优点。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做一个懂得欣赏、善于赞扬的教师。

二、学会宽容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孙老师的话无疑为身处“迷茫”中的我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希望和未来。就像孙老师说的一样,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我们高兴,学生也快乐。

《美丽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她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来说,真可谓是思想的好向导,前进的指明灯。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7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

我感觉《如何说,孩子才肯学》是一本有趣而有意义的书。它既适合家长同样也适合教师。中间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在我的教育教学中也时常出现。当发现自己的处理方式与之相同时,心中一阵欣喜。当发现自己的解决方法完全错误时,在反思的同时更庆幸自己找到了科学的解决办法。我突然发现孩子与大人的世界是那样的不同,主观的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显得是那样愚蠢与低效。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如下:

第一章,接纳孩子的情绪在全书中最为重要,是后续沟通的基础。它提出了几个观点:1、不要否定学生的情绪(当情绪被否定的时候,学生容易失去勇气)2、不要随意批评和忠告(老师出于好意,但学生在批评的环境中很难去考虑问题并承担责任)3、不要概括和解释(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的解释他很难听进去,也就很难奏效)4、不要忽视学生的情绪,即便制止不能接受的行为时,也要先接纳学生的情绪、愿望并作出反应。第二章,合作更详细说明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七个技巧。

书中体现出的:无论孩子什么地方做的不好或者不对,甚至有侵犯性的行为,他的行为我们可以制止,但他的情绪,或者说感情需要被接纳。但我们接纳的只是他的情绪,并非他的行为。这一观点我印象很深刻。因为在我自己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常常不顾及他们的感受,劈头盖脸的就是批评。虽然短时间内出现的不良现象减少。但这是一个指标不治本的做法。孩子毕竟是孩子,单方面的批评很难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只有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去听一听,去安抚他们的情绪,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而不仅仅只是冰冷的命令。

文中出现的很多案例都在我的日常教学中出现过,但我的做法往往是不科学的那种。读着读着我不禁冒出一身冷汗。在我认为很好的处理了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其实已经伤害了这些孩子的感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容易习惯性地去否定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要正视这个事实,首先认同他有这个感受,孩子才可能接纳我们后续的建议。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多从孩子的角度接纳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引发孩子的共鸣。获得更加有效的教育效果。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时刻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及其有效性。多思考自己有没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其实孩子有时候只是为了宣泄情绪,简单粗暴的压制只能换来日后更大的问题。唯有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倾诉表达的对象,才能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才能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告诉孩子老师了解你的感受,知道你的困难,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这样尽量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一些强制的命令。比如有同学讲话时,我们可以不用厉声喝道:xx,闭嘴。尝试着说:有些同学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要告诉大家,等会下课我们来分享一下。结果可能会好的多。改变不能一蹴而就,但我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留心观察,多想,多研究,努力实践,必然会找到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

教师读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最近,利用空闲时间我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收获不小。

《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提到了学会赞美,赏识。这不禁使我想到:赞美和赏识他人体现了一种智慧你在欣赏他人的时候也在不断地提升和完善着自己的人格;赞美他人体现了一种美德。

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

我们的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和赏识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教师要有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静下心来细细的品位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

读着郑杰的这一百条新建议,我对自己的这一职业有了更新的认识,完整的人、称职的员工、理性的教育者、自由职业教师职业的这四重境界也将会是我求索路上不停的追求。

课余,我还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著作《今天怎样当教师》,虽然书中的100个教育案例都是出自中小学校园,然而却关系到所有教育战线上的教师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当教师?书中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下面对书中的一则关于教师的爱的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案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仅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是啊,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教师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这个极端的教育谎言像枷锁一样天天束缚着我,使我常常生活在自责和愧疚之中,使我天天怀疑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我真的就认为我就是那个不会教的教师,否则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不会学习呢。今天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它只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宣传鼓励口号,而绝不是评价教师工作的客观标准。我们轻松上阵,用智慧教出趣味,用新观念育出不同的人才,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做一个享受教育的阳光教师吧!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8

这本专着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孩子学习。"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在为不可知的未来服务,教师和孩子间的代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么大,教师第一次不得不抛去因经验丰富而摆出的架子,虚心向孩子学。这是我们怕见到而不得不见到的一幅图景。教师此时有’一桶水’也是不够用的"。面对我们的孩子,面对他们突然冒出的新花样、新想法,我们常常会发出感叹:现在的孩子啊,我们常常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你的脑海里应敲响警钟:你已经落后于你的孩子了。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一线教师。这具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二是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高贵的生命。

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未来。宽容意味着承认孩子的差异,承认孩子的未完成状态。教育应从宽容开始。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9

读完《学习助手》的文章后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着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

一名教师,首位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学识吧,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以前崇尚教师有一桶水,现在随着各种新的课程标准的推行,恐怕一缸水、一池水都是不行的了,而应该是一条河流而且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惟其如此,才能让孩子更有所学、有所获!否则,拿什么来教给孩子呢?这就要求:一要勤于读书,充实自我,使自己的知识海洋不断得到充盈,不会枯竭,才能源源不断地使自己充满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帕夫雷中学》有这样一段话:“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说过:“教师的读书习惯和阅读风气会影响学生,影响学风和校风”。“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有何种地位。如果你的学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断的丰富着,如果学生深信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

书籍,特别是经过时间沉淀和筛选而被后人认可、接受的那些名着,是影响学生精神发展的最优秀、最重要和最有效的媒介。书籍是通往心灵的小路。阅读能在学生面前展现我们自身的心灵世界。没有这样的阅读,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因此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好书是自我教育的老师。苏霍姆林提出:“我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终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

课堂以外有万水千山,阅读之中有万紫千红。快打开阅读这扇人文教育的窗口吧!优秀书籍是学生与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进行对话的桥梁。只有通过这座桥梁,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出原先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无尘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的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少一点烟酒味,多一点书卷气,与其把时间浪费在麻将桌上或吃吃喝喝之上,不如用来读书吧!”热爱读书吧!读书能找回我们迷失的方向,能陶冶我们麻木的性情,开启我们智慧的大门。让书香伴随人生同行,让书香在我们心中永远飘荡。

教育类书籍心得体会 篇10

在我八岁时,曾读过《爱的教育》一书。当时,我只记得,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记录了小主公埃瑞克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几天,我又读了一遍《爱的教育》,才明白,这部书的真谛就让我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快乐自己。

这部书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虽然风格朴素,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含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小爱国者》故事。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在一艘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市轮船上,有个身无分文、衣衫褴褛的青年。几个旅客听了他的遭遇后,给了他一些钱。

后来,这几个旅客侮辱了少年的祖国——意大利。少年毅然将钱币扔给了他们。

身处困境的少年多么需要帮助啊!可当他听到别人侮辱了他的国家时,他却把手中的钱币礽了!因为在他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我已经被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普雷克西是一个铁匠的儿子,他的爸爸不但酗酒,而且无所事事,全家人都跟着他忍饥挨饿。不仅这样,他父亲还无缘无故地打他。有些时候还把普雷克西的作业本到处乱扔,甚至还烧了他的作业本。既便这样,他还是竭尽全力地刻苦学习,从不向同学和老师述说家里的情况。我想到自己家里,环境是那么好,爸爸妈妈又那么照顾我,可我却没有十分用心地努力学习。想想可怜的普雷克西,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我一定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向热爱学习的普雷克西学习。

有关教育类书籍心得


工作中,经常被要求写心得体会,利用空闲的时间,我们可以写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感受的总结。接下来是栏目小编准备的“教育类书籍心得”,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会带给你欢乐并请与你的闺蜜分享!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1

寒假期间,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提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能够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能够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这另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一、用知识武装自我

经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我的头脑,使自我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我的思想。仅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经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以往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那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厌恶。”老人家之后说:“那你快走,那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之后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那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能够从自我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本事)。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我的主角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当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异常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三、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

在《教育新理念》中,尤其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所提出“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书中阐述到“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美国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异常是构成自我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问题本事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目前,在农村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教师们也迷失了方向,把握不住了重点,一学期下来不明白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对自我教学产生了怀疑,不知从何处入手。这不由得引起人们深思的是,教育的真正功能究竟是什么在文中,袁教授给予了回答。他提出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礼貌积淀成人格”。其中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对教师而言,教会学生致知的方法,求知的渠道,学会确定知识和信息,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因为知识本身是多变的,不断更新的。其二:现代礼貌的成果并不能经过传授内化成为人格,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智慧、人格的构成与发展。这不由又落实到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究竟应当教什么,怎样教经过学习了袁教授的《教育新理念》对我们真的收获不浅!

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我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我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我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愚人不才,笨鸟先飞,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我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2

这本书内容新,思路宽,确实对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充实丰富理论教学内容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并对日后我们的体育教学实践也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通过本书的学习,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教学中困惑的地方,下面,我就将从书中看到、学到的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为什么教

“为什么教”,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也是体育学科的必要性和价值的问题,书中对这个问题用一个假设来讲述,即如果有一天体育课消失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我认为学生自然形成的体育能力与我们有计划地培养的体育能力是有差距的。他们可能会锻炼但不科学,能打球但不知如何为打球,不知如何有效地与人友好相处。我们的体育教学应是指向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的能力。

二、体育教学的目标

书中讲述,教学目标要注重学段目标上有所突破。学段目标是有特点的,第一,应该在总目标的指导下,不同学段的目标有其各自特性,也各有其侧重点。第二,有的目标只在一个学段出现,有的目标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在不同学段指明其实现的不同程度。所以低年龄段,主要是体育兴趣培养问题。另外,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姿态,掌握基本的体育动作,如做一个侧平举时对时空概念的建立等;学习体育保健常识,初步建立卫生安全的观念;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通过体育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团结协作精神及创新、竞争意识。

三、教材选择内容的依据

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目标的需要,要从目标引发到教学内容选择上,这是很有好处的和符合逻辑的。首先是目标设计得合适不合适,再考虑教材内容体系哪些内容选得多,哪些选得少,以及难易程度,考虑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我认为,体育教材的选择就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健身性;二是文化性;三是娱乐性;四是典型性;五是基础性;六是民族性;七是时代性。

四、教学方法

书中讲述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的。我国的体育教学方法具有如下一些特色:以理施教与以情导教相结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严密的课堂组织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与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相结合、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

从教学实践和书中的一些讲述,使我感到,小学低年级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小学的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另外,还要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3

品读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字里行间感觉似有一股甘甜清冽的涓涓细流。我顺溪而下,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无限广阔、无限美好的教育伊甸园。在这教育的伊甸园里我看到了五个光芒闪耀的花环悬挂在高高的苹果树上,它们的名字叫作“德、智、体、美、劳”。我看到了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和一片和谐向上的爱的海洋。

在《新教育之梦》一书的序言中,朱永新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真实故事:一位叫布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布满尘埃的阁楼上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发黄了的旧练习册。它们是他50年前31位孩子的习作,作文的题目是《未来我是什么》。31个孩子有31个梦想,有想当总统的,有想当驯狗师的,有想当领航员的,有想当王妃的……

那位老师突发奇想:把这些本子重新发到同学们手中,让他们看看现在的自己是否实现了50年前的梦想。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启事,不久,一封封回信送到了布罗迪的手中,他们中有功成名就的学者、企业家、官员,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一年过去了,布罗迪手中只剩下盲童戴维的作文本。他写在作文本上的梦想是当一名内阁大臣,他认为,在英国历史上还没有盲人进入内阁的先例,他要创造历史。正当布罗迪猜测着各种可能,满怀遗憾地准备把作文本送进一家私人博物馆时,他意外收到英国教育大臣的来信,信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同时也感动万分。

信中说:那个叫戴维的就是我,感谢您还为我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不过,我已不需要那个本子,因为从那时起,我的梦想一直就存在我的脑子里,没有一天放弃过。50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已实现了当初的梦想。今天,我还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其他的30位同学,只要不让年轻时美丽的梦想随岁月飘逝,成功总有一天会出现在你的面前。戴维的行动使朱永新教授获得启迪: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

我感到很荣幸,因为我拜读了朱教授的理想,找到了教育的伊甸园里属于自己的那棵苹果树。因为我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权利和责任分享朱教授爱的教育、理想教育的梦想,并用它提醒和改写自己从今往后的实践和追求。因为我也有一颗充满理想和激情的跳跃的心。如果你要问我的梦想是什么?那就是我愿我的青春永驻苹果树下!

教书数年曾经黯然气馁过,失意灰心过,作一名幼儿教师有什么意义?要替一群孩子梳小辫、擦屁股,穿衣、擦鼻涕,还要教他们知识技能、品德习惯、锻炼体能,既要接受家长苛刻的好坏评价,还有随时接受幼儿园领导严格周密的检查,而在外行人看来干得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个高级保姆。

曾经有人问我:“你们幼儿园里教师怎么都这么青春啊?那你们老了怎么办?也和孩子们一起蹦啊?跳啊?想想真滑稽。”我随口反驳说:“年纪大了就当园长或者后勤领导呗!”其实细思量,哪个幼儿园需要那么多园长,那么多领导啊?我们老了怎么办?还能不能跳啊蹦的?或许很多幼儿教师曾和我一样思附过这个问题:我们今天的绚丽到底能保持多久?我们的活泼,我们这份可引以自豪的特殊的童心童稚能保持多久?

今天,我终于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找到了追寻已久的答案。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要挖掘你生活中、职业中的内在魅力。”作为幼儿教师,这一职业可能永远达不到职业排名榜的最前列,但是我相信,一个优秀的、理想的教师,一定会在自己的内心把它排在最前列!

是啊!细想一下,不当幼儿教师我们照样会老,正因为作幼儿教师我们的外表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亮丽很多,我们的心态一般都比同龄人要有活力很多,这是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孩子给予我们的美丽,是孩子们影响着我们,带动着我们,年轻着我们,使我们的青春延续再延续。

拜读了《新教育之梦》一书之后,我不再怕自己老了怎么办?不再问自己还要教多少年书?还可以跳、唱多久?因为我知道了“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朱教授说:“一些人,他教了一年,然后重复了五年,十年,及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

因此,我追求作一个实实在在的教师;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老师;一个自信、自强、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挑战自我的老师;一个善于合作,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老师;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老师,我相信那必将是一个永远年轻老师。

花儿不会因为畏惧凋谢而后悔绽放,小溪不会因为畏惧干涸而放弃流淌,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命中最精彩的“一阵子”,它们都知道抓住每个最精彩的“一阵子”去赢取一辈子的生存价值。作为幼儿教师,或许我们的绚丽也只有一阵子,但只要认真把握好这“一阵子”,使它发挥生命真正的价值,那便是最自然,最从容的生存蕴意。我愿自己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阵子时光留给苹果树下的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学习、游戏。愿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都怀着“新教育之梦”谱写自己辉煌的“一辈子”!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4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教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教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

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可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教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

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教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并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

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

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我认识到了自我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

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一样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十分高兴,表示要教师对他的孩子必须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

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十分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回家必须批评教育自我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

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必须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教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5

--《我的理想教育》读后感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非常尊重他的同事,非常尊重他的领导,非常善于调动帮助他成长的各方面因素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朱永新教授《我的理想教育》

教育不光是给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生活状态,以积极的生存心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为本位。教育工作者在参与新课改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行动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会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生命。

一、学会赞美他人

工作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意气风发,通达洒脱,奋发向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乐于分享,肯于吃苦,勇于创新;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需怀若谷,默默奉献;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挚爱事业,深爱学生,精益求精;……我们本该赞美他们,我么也必须赞美他们!教育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培养习惯;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赞美,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赞美中长大,愿老师们在赞美之中成熟、优秀。

二、学会把握机会

我们的教育工作它正在经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深刻地体会到:老师越来越难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摆在眼前的困难,你做怎样的选择呢?是退缩,还是前进?郑杰为我们做了细致的分析:“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其之所以会成为名师,都是将困难视为机会的,他不仅可以从困难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更从中发现了那个“伟大”自我,收获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三、学会利用时间

课堂高效益令学生喜欢,学生坐在教室里,其实是在投资,投资为了回报,每个学生投资一样多的时间,可为什么这个班的学生学得很好,那个班却很糟糕?因为效益不同,低效率的课堂总是枯燥乏味、浪费时间,而高效益的课堂总是受到大家的喜欢。学生喜欢高效益的课堂,家长欢迎高效益的课堂,教师也因课堂的高效益而愉悦。学生枯坐教室,早已心飞天外,到头来一无所获,这就是浪费生命。金子般有限的童童年、少年时光,随着我们的课表,被一点点用蛀虫爬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这一点。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从四十五分钟里榨出油来”做短短课表的“守财奴”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心向着孩子”。我们要心向着孩子的快乐那么学校就成了孩子延续在家庭、父母之外的地方,他们自己流淌、享受着快乐,当然更需要学校这个快乐之地为他们创造快乐!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从这本书中,普通教师可以回音。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此书给予我很多的启迪,也让我深思。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以上只是我的几点感想,其实书中的每条建议都带给我不同的感受,我想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是将这些教育智慧赋注于教育实践中,努力成为一名成功而幸福的教师。总之,教师创新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我们有正确的思想、执着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从而不断提高。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6

最近,我认真阅读《有效老师》,捧读此书,我收获很大。这本书所给出的教学上的许多建议,使我在原来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每次读到其中的案例时,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地应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己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教师只有再度作为学生,拿起书本,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做最好的老师”呢?编者在《有效老师》一书中将影响教师一生的中外教育家经典感言对于我们教师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本书中提到狄德罗提出:“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不允许漠视学生的情感,因为教师的漠视就是一种摧残,这是不能容忍的。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我们当以自勉——不论对自己还是对学生。”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在教学工作中,应关注全体,特别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进行关心、鼓励、帮助、引导,时常对他们报以“你真行,你真棒”的暗示,这犹如涓涓细流,流淌在学生心灵之间,让他们享受到教育的温暖,激发起求起的欲望。学生的茁壮成长,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

作为一名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主动思考,虚心求教,肯干、实干,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细致、扎实。同时,细心总结工作经验,在摸索中前进。“昨天的孩子,课本是他们的世界;今天的孩子,世界是他们的课本”,身处课改大潮中的一名普通教师,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今天的教育?我想,我应该快乐地迎接每一天,以正确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事业,面对自己的工作,面对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去研究课程、教材、学生、教法等,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做到德才兼备。抓住“课改”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较强的科研意识,走进新课程,刻苦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争做善于吸收的学习型教师,善于研究的反思型教师,敢于探索的创新型教师。

其实,做名好老师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有一颗善于发现的眼睛。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现在开始认清教师岗位职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我们的素质教育就不会落空,那么,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好教师。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7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8

《维果茨基教育专著选》读书笔记

1.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在机能意义中表现越强,其句法特性在简化和谓语化方面也显示得更加鲜明。内部语言的机智能力表现得越强烈,它的句法结构的特点就越鲜明。

2.链式复合的原则

机动地、暂时地将一些单个的环节连成统一的锁链,并通过这一锁链的一些个别环节转移意义。

3.复合思维

构成复合思维发展中的第二阶段是将物品和物品的具体印象结合成特别的组合,这些组合在结构上非常像通常所称谓的成套收集品。

4.皮亚杰理论

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质与他的心里本性必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而这种自我中心性质始终是合乎规律地、不可避免地、稳定地表现出来,不受儿童经验的制约。

5.思维和言语

思维和言语的关系可以简略地用两个相交的圆来表示,两个相交的圆表明言语和思维的过程的一定部分是重合的。

6.思想

思想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既反映事物本身的情况,同时也包括一个人的情感与意志。就是说,思想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另一方面也表达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志。作为表现思想的形式的语言,也就具有这样两种属性,就是说,语言具有二重性。一是显真性。是指它能够说明、显示客观事物的真实情况,即显示真理。二是示意性。是说能表示出一个人的主观意图或看法。语言的二重性体现在具体语言中,即表现了语言的两种价值,就是显真值和示意值,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

7.语言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不借助于语言,是无法表达出来的。一般来说,语言分为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图画语言、声象语言、实物语言(如雕塑)、行为语言、身体语言等。其中,行为语言就是人们的行动,从表达思想来说,一个人的行动也是一种语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比较多的语言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接触比较多的还有图画和声象语言。

8.在一定阶段前两种发展按不同路线进行,互不依存。

9.儿童只有在过度年龄期结束其智力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达到概念思维。

教育类书籍心得 篇9

2018-07-09读了《亲爱的安德烈》36封家书信后,书中母亲龙应台带着怀疑的态度,安德烈既有**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让我们作为家长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我也不知道如何去感触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书中的安德烈在生活中充满了乐趣,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每天早早起床,然后匆匆忙忙吃个早饭去学校上学,晚上回家开始忙碌各门功课,周末还要上各种补习班……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那么的重要:其中最令我感动的29封信《第二颗眼泪》,内容是中年父母企盼他们的儿女,哪怕是一点点,能了解自己。

当年幼的孩子知道父母被什么样的电影打动,喜欢什么样的老歌时,两代人之间可能会多一点体贴和宽容。

还没机场,中年的父母已经情不自禁哼起那熟悉的曲子,暮起的那一刻,他们又异常的安静,少年们古怪地回头,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父母也曾经年少过。

哈贝马斯的老师,法兰克福学校的阿多诺曾经说过,媚俗就是坚持一种虚假的感觉,淡化真实的感觉。

昆德拉的说法更为引人瞩目:媚俗让两滴眼泪很快出现。

第一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好感动!第二滴眼泪说,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被感动的感觉真的很棒,跟整个人类一起被感动,特别好!我喜欢看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他们的头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就像媚俗的化身。幸好昆德拉说,第一滴眼泪不是,第二滴是媚俗。

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那样成功。如果你仔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无私的母亲试图与她的孩子建立互信。

在我看来,龙应台的成功,就在她用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坦诚地面对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走进孩子的生活、心灵和世界,为孩子的成长减少一分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