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有关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俗话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读书就是放飞心灵的途径,作品一书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写读后感能把我们再次带回阅读时的心境,写起作品读后感来就毫无头绪?我们向您推荐“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它是一篇不错的文章,请不要忘记将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中!

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篇1

全部来自个人收藏,感觉不错,上传到图书馆,与您分享!

古人说:"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只有读书,教师才能有取之不尽的水源,不断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增加专业智慧,使教育教学工作焕发出智慧和创造的快乐。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育智慧和师德修养,我利用暑假用心阅读了学校分发的教育专著《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一书。这书是由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王晓春所写的。他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对当前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中常见的教育案例进行了评析。

书中的案例育教师教育教学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非常接近。既有理论分析,也有直接的借鉴经验。案例评论注重科学性、合理性、简洁性、独特性和发人深省性,阅读后具有深刻的启发性。

基础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儿童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是要培养一个读死书的书虫,还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乐观、正直、进步的花季青年?

有些时候,我们老师、父母确实是缘木求鱼,我们忽视了最宝贵的做人教育。我们心甘情愿地、一门心思地把自己、孩子老师绑上了"分数"的应试车,尽管历尽颠簸和坎坷,甚至中途翻车、抛锚,我们也乐此不疲,前赴后继。孩子各种艰难和痛苦的抗战都变得徒劳,他们的任务就是啃透书本,为一个又一个高分绞尽脑汁,他们错过了人生旅途中许多美丽的风景,错过了生活中酸甜苦辣丰富多彩的滋味品尝......

因此,在家庭中,要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就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在学校里,我们应该用爱、情感和环境来教育人们。

我们经常会发出如此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啦?"事实上我们没有反思过:

"我们老师、父母究竟怎么啦?"在生活中,我们的父母、老师要么是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呵护孩子,造就无能儿;要么是在学习上让学生俯首帖耳,造就了书呆子;要么是在进行社会利欲的熏陶,培养了俗人。对于孩子,我们必须呵护好心灵,这是教育的底线。

力促孩子求真、求善、求美;生活和学习上,放放手,多让孩子自己去闯荡,去体验,我们静心等待;为他们擦擦伤口,听听倾诉,翻翻地图,为他们的行囊补充食粮,挥挥手,孩子,继续去闯,前面风光旖旎......我想,一旦我们的教育做到了让孩子时刻保持舒展的心灵这个境界,那么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该是多么幸

福!三尺讲台,40分钟,蕴含无限智慧,捕捉教育机会,闪烁教育智慧。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将继续努力均来自个人收藏,觉得不错,上传到文库,与大家分享p>

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篇2

《力量从哪里来》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作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了力量的来源,启发人们深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这本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思考方式,并且引发出我对“力量从哪里来”的深刻思考。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力量的源头可以是资源的掌握,也可以是思想的影响力。在国家内部,掌握着资源的国家或区域通常会更加强大,能够掌控世界的资源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活提出的各种需求和要求。而在政治角度上,思想的影响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国家或政党的强大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思想影响力。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苏联和美国在冷战时期的较量,美国通过西方的思想价值、自由、民主和法治号召了全世界青年,从而使得苏联在思想上极度萎靡。

从个体的角度来看,力量的源头又会有所不同,如求职成功、教育成就、财富、个人魅力等。其中,教育成就是获取力量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不断地学习,积累自己的知识储备,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复杂多变的环境。教育成就还能让人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从而进一步增加个人的影响力。财富同样是个人力量的一种体现,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上。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财富,他的影响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扩张,他所生产的商品或服务也能进一步得到全球范围内的认知和认可。

当然,影响一个人能力的不仅仅是个人自身的素质和努力程度,周围的社会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当一个人处于一个强大团队中时,他的力量也会得到十分理想的扩展。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可以分享情感和知识,相互合作,提供支持,让大家在团队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共同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从许多方面来看,本书确实令人启发。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力量从哪里来”,挖掘并发掘自己身上的潜能,面临挑战时不怕困难,充满信心地向前迈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掌握关键的因素,更好地发挥个人影响力。总之,本书值得一读,让我们深入思考并从中汲取力量。

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篇3

读书,就一个人而言,如莎士比亚的诗:“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虽然是教育类书籍,却不同于以往我们常见的那种书卷气,案例分析式讲评,几乎可以涵盖一线老师平时教育中的所有常见问题,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给我一种思想的启迪:教师在教育中出了问题是因为没有寻根求源,而当了情绪的奴隶,使自己的工作陷入非智慧的体力化;学生出了问题,也是因为教师不够了解孩子的原因,不仅要了解孩子的成长史、家庭教育,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害怕什么;师生关系是最为微妙的,远近皆有度,远近皆因情绪而产生不同的学问;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在现实并不理想,这就指导我们有很大的必要性要花精力指导家长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教育的源头疏堵漏洞,这是使自己的工作趋于轻松的必由之路;管理孩子不如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管理。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话。”这话一点不假,《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就是一本好书,读了书中的那一个个案例,及 王晓春老师的精辟点评,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身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爱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爱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气一样,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但又因为它无影无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缺少它,它的意义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矗。《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没有功利性的,老师对学生的鼓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是一个无意的微笑,让孩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感受爱,并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篇4

这本书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关系、管理问题”五个方面节选了100个发生在小学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这些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和剖析,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要真正成为一个好的教师是多么不易,

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一个人的心灵,丰盈一个人的智慧,开阔一个人的眼界。 王老师做教育确实是有心人,正是由于他对教育的那份全身心的投入与激情,从而让他对案例研究情有独钟,书中的一个个教学故事他似乎是信手拈来,而细细读来,每一个案例是那么真实、科学、经典而又富有典型性。以前我也和很多老师一样,认为一个好老师只要有爱心,有耐心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后来我发现在那些问题学生面前,即使一个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行为,靠老师的爱心和耐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我开始思考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尝试着去研究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家庭,然后采取一些相应的办法,反而取得了好的效果。像我们班的随班就读生,王琼瑶同学是班中一位女同学,这个孩子智商不足,有时候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身上总有很重的臭味,大家经过她时,都要捂着鼻子走,还有人骂这个女孩子了,王老师常常见她低着头坐到了教室最后面。经了解,这个孩子根本没人管她,王老师找出自己孩子的鞋子衣服给她穿,现在这个女孩爱干净也变得漂亮了,不再自卑,能快快乐乐地跟大家一起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的100个案例,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碰到的真真切切的事情,实实在在的问题。王老师在对多篇的教学案例的剖析中,用他切身的体验给我们做教师的一忠告:教师应形成研究与反思的习惯,要学会思考,学会理性思考。王老师注重于深沉的思考和理性的诊断,想办法把原因和结果分析得深入浅出,让人心服口服,应该说书中的每一个案例经得起质疑和推敲。我会好好的思索,细细的去品味感悟学习教育的智慧,把它应用的教学当中。

我从哪里来读书笔记 篇5

一开始,王金萍选择读这本书,其实有点自私,因为她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遇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总是没有用的,所以她想从这本书中找到困难的答案。不过,读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不仅适合千万学生家长,更适合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面对个别教育案例不知所措的老师。

本书的作者是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跟踪指导家庭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的指导教师王晓春和孙阳立。他们是在对北京9个区县小学一年级、四年级、初中一年级和高中一年级的239名学生进行跟踪研究,然后针对个别问题进行诊断,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家庭教育个案进行诊断:即什么是家庭教育诊断、孩子问题的诊断方法、家庭问题的诊断方法、不同年龄段孩子的主要问题、家长的常见问题。

其中从孩子问题和针对家长方面的问题阐述非常详细,这些案例都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类似问题,如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很不了解,因为他们看学生时总是戴着一副“任务眼睛”,介绍学生情况时,总是那几个方面:学习成绩、学习态度、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是否热爱班集体。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这些其实都是和教师能否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密切相关的,其实从这种平面的视角当然难以看清他们的全貌。在第三章中,重点分析了学生问题与父母的关系。如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家长之间的关系、家长对老师的态度和要求,无不影射着他们对孩子教育问题的影响和作用。

那么既作为教育者又是家长双重身份的我,使我在教育生活中颇受鼓舞,它让我懂得了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让我学会了很多道理:

一、家庭教育诊断的必要性

通过解读第一章,我首先了解了“非诊断型”家庭教育的弊病,当前,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非诊断型”的。不是没有“判断”,而是没有“诊断”。在我自身也存在这样的误区,经常“判断”孩子身上的问题,而不去懂得如何来诊断,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诊断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思路和方法,判断则不需要训练,谁都会判断,而我们甚至会不加思考就做判断。

很多时候,教师和家长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笼统判断恰好是和他们的办法简单相一致的。可以说,仅仅因为他们的判断简单,他们的解决方案也只能简单;另一方面,仅仅因为他们没有很多解决方案,他们必须对问题的原因做出最简单的判断。

二、寻找恰当的方法解决孩子的问题

我的孩子现在上四年级了,书中的例子几乎都是我孩子容易犯的错误。比如,学生厌学,上课听不好,下课不好,不认真对待学习态度等。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其实很复杂,至少可以分为两类:智力原因和非智力原因。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每当学生厌学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对原因的判断都是一些非常笼统的老生常谈:“贪玩” “不想学习”“胸无大志”……这些话谁都会说,毫无专业气息。

读完第二章,我更了解了如何通过多种方法诊断孩子的问题,可以采用谈话的方法、问卷调查和游戏观察的方法。这对我来说是一个诊断孩子自身问题的良药。记得有一本书叫做《12岁之前,教育孩子只看他的优点》,我们多关注孩子本身的优点,让其在生长过程中健康地伸展蔓延……

三、家长问题解决的策略

这本书的奇妙之处在于,他总是从另一方的角度来指导我们如何解决问题,这在最后三章中有详细阐述。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校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没辙就打电话向家长告状;家长没辙就对孩子武力解决;武力解决不了,就用钱收买;再解决不了,只好干瞪眼了。

其实此时教师和家长是都有问题的,我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根本问题,那么作为教育者本身,我们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你首先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随后和家长共同商讨如何诊断相应出现的问题,那么作为家长的角度,这时就需要协助教师诊断学生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的这种情况,在得知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性质及时和老师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直接途径和方法。

读完此书,让我懂得了在家庭教育中,不是盲目地“管孩子”,要学会对孩子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诊断;又让我学会了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和他的家庭紧密联系,再对问题进行科学地评价和诊断。我希望我的学习和感知能更深入地渗透到我的双重角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