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观后感(热门九篇)

死亡诗社观后感(热门九篇)。

写篇观后感应该包括哪几个基本的部分呢?对一部作品的观感是好与坏都可以写,对里头的观点是否认同也可以写,推荐你看看以下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助益感谢您的阅读!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1)

影片结尾,基廷老师终于被辞退了,孩子们继续他们以前的生活。春风化雨,keating老师已将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田。“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并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然后从中学习,以免让我在人生终结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keating老师带着孩子们寻找人生意义时朗诵的梭罗的诗。这群孩子们会记得,观众亦记得。

再听听《死亡诗社》的片尾曲吧,苏格兰长笛奏起,让我们在地狱中仰望美好,在现实面前笑容明媚。(文闫春燕)

编辑点评影片的最后,托德站上桌子以一种成熟的姿态向告别。在他之后,当其他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坚定地、犹豫地或果断地站在桌子上时,我们看到许多年轻自由的灵魂向他们的船长挥手告别。基廷走了,他们将在传统的束缚世界里独自战斗,但没有人会怀疑,这些接受了自由指引的灵魂将永远闪耀着浪漫的光芒。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2)

威尔顿预备学院一直以传统、保守的方式教育学生,但新学期来到学校的新文学老师基廷却改变了学校的常规,让班上的学生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拉丁文:carpe diem,英文:

seize the day),并以该原则行事。

基廷的学生尼尔热爱表演,并在一次演出中获得成功。但他父亲坚决反对,把他带回家,决定第二天就把他调走。尼尔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在当晚自杀了。

小组成员之一卡梅隆(cameron)出卖了他们。学校强迫小组成员签署声明,推卸对基廷的责任,并将他开除出学校。当老师离开学校时,学生们站在桌子上说:“哦,队长,我的队长!

“,表达教师向他们传达的信念永远存在于他们心中。

惊艳绝伦的电影,惊艳绝伦的表演,更发人深省的是这部电影所表达的对传统教育的深刻剖析。

对于绝大多数的学子而言,从第一次踏进校园开始,分数和升学率就像绳套一样套在了我们的脖子上,让我们一辈子都生活在功利的世界里,我们没有感受过多彩的世界,不知道什么叫做自己,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学校变成了印刷厂,学习变成了复制,而我们就是那些呆板的文字。

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都体现在威尔顿预备学院。望子成龙、追求名声、打着为孩子们好的头衔而擅自做决定,在家长的身上深刻的表现出来。

我体会得到威尔顿学子的悲哀,体会得了尼尔被父母强迫放弃演戏,次日转学时的万念俱灰。但我想,我也能明白学校和家长的立场。有时,学校无法承担创新的严重后果,只能在保证学校声誉、学生安全和家长安全的前提下,继续开展传统教育。

而家长们,总是认为自己是过去的人,经验丰富,对社会上的各种生存手段你都很清楚,所以自然为孩子们选择了所谓正确的方式却从来不听取孩子们的想法。

而基廷,在封闭的时代,他是叛逆者。在学生的记忆里,他是灵魂的拯救者。当他来到一所传统的贵族学校时,他接管了这个班,教授古典文学。第一节课,他让学生们把诗集标题页上的导言撕下来。他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他们的激情、宽容和文学的力量。

他的教室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了生活的紧张、自由的呼吸、思想的碰撞。他让孩子们知道学习不仅仅是几何代数。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先进状态并没有被周围的沉默所遏制,最后,他被学校开除了。gz85.coM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旺盛的生命力,对生命的呼唤,自由和激情。

在整部电影里,我最为可惜的是尼尔。开朗的他,卓越的他,爱好表演的他却在追求梦想的路上不幸逝去。但我始终无法理解的是,尼尔最后选择死亡。

在我看来,当他父亲要求他转学并再读十年的医学时,大可同意,然后在这十年中偷偷积蓄自己的表演技能,等十年后,自己毕业了,出来工作了,翅膀硬了,有能力飞翔了,再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认为,死亡诗社要传达给我们的,是如何在用现实手段的同时,用浪漫的是意态度去生活。

第三届卓越班14物理b陈珍珠

2015年10月15日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3)

《死亡诗社》讲述的是一位充满理想和新思想的老师带领学生走出常规,打破陈腐,开创一种新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价值的故事。虽然这部电影的结局不是很令人满意,但它的精髓是辉煌的。它反映出了一种新思想,新教学的教育模式,即让学生“自由”成长,活出“自己”,而不是用落后,传统、腐朽的枷锁将之禁锢。

这所学校是在“传统、荣誉、纪律、杰出”的校训的光环下延续了整整百年,它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听从安排。它为了要培养出它所谓的“杰出人才”,不尊重学生们的自由,采用填鸭式教学,还给学生布置相当繁重的家庭作业,如果不完成,还要受到比较严厉的处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他们没有思想,只知道服从命令,因而迷失了自我。

直到基廷老师的出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基廷老师按照自己的教学方式去教学生“理解诗,热爱诗”,要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打破了学校的传统教学。在上课的第一天老师便要求学生把课本撕了,告诉学生要抛开课本上无聊的东西,要用生活去理解诗。让孩子们在绿地上宣读自己的理想,鼓励学生们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瞰世界。

教师自由发散的哲学思维,使学生在内心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们逐渐学会了思考和寻找自己,勇敢地问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老师的影响下,他们理解了及时满足的概念,尤其是尼尔和安德森,开始做以前不敢做的事情!他们组建了基廷老师以前参加过的“死亡诗社”的组织,他们周围的人,尤其是那个懦弱的安德森也都参加了,从此,“死亡诗社”的成员们在当年基廷聚会的地方和着优美的诗句,扭动起节奏强烈的非洲原始舞蹈,释放着青春生命的激情。

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反映,也是他们反抗现实桎梏的第一步,其中尼尔更为突出。他为了他的梦想,他开始努力摆脱父亲给他安排的道路,从事自己所热爱的表演事业,为此他参加了《仲夏夜之梦》的表演,最后表演取得了成功。他为自己的理想走出了第一步,但是现实却不允许,他的父亲极力阻止,甚至叫他办理退学手续,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用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为此,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己的梦想,用最有利的宣言同这个腐朽的社会宣战。

影片的最后,进一步批判了那个腐朽,传统的教育,它的管理者为了逃避责任,逼迫学生签字来洗清它的过错,一个学校竟然会落到如此地步,它是不是一种悲哀呢?因此,基廷先生也被现实主义传统所击败。他失去了他热爱的教育事业。虽然他失败了,但他的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有一种火花,可以燎原。在他即将离开之前,那个懦弱的安德森终于冲破了束缚,带头站在课桌上,高喊“船长,我的船长”,他的一喊,喊出了自己的心声;也喊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喊出了自己作为学生的尊严。

总之,这部电影给我们展现的是老师和学生在追求一种自由的精神享受教学过程,但是它却不被传统的教育制度所接受,所以它被扼杀了,想想我们现在的中国式教育,是不是也会引起教育者的深思呢?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4)

第一次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心里似乎与这部影片产生了某些共鸣,当我第二次看过之后已经有颇多感受,所以也就有了许多可要写的东西,就这部影片对我触触最深的莫过于它里面所传达出的一种精神一种勇气和对现实的深深思考,如果说它是一部讽刺性影片我认为也不为过,至少我就是这样认为的,从主人公尼尔不能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在极度痛苦却无法倾诉的情况下选择自杀,单从这一点就是对当时那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赤裸裸地讽刺,那是一个缺乏人性的社会,和旧中国的社会还是有一定的相似性,在那个时期他不允许你有创新,不允许你有自己的想法,而一切都是要按着某种固定的思维或是已定的规则进行行事,而一旦当你踏出这个规则的时候似乎就要受到惩罚一样,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种这样的霾气,不容得你有创新和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需要新思想的出现,就需要有人打破这种情习性,但是这无疑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生命,

规则总是需要有人来打破,合适的打破规则就是一种创新,这个时候新文学老师基廷的到来就是很合适的打破了这种原有的传统守旧气氛,他的到来为本来缺乏生气的学校带来了活力,在他的教育下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知道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是是什么,懂得了自己的兴趣,并为之去奋斗去努力,他让自己班上的学生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学生们的能力。告诉学生们要“把握当下”并以该原则行事。在教学的第一堂课上,基廷并没有在教室里上课,而是领同学们看校史楼内的**,让他们去聆听死者的声音,并去领悟的生命的真谛。

基廷甚至要求学生撕掉课本中的老套内容,免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未来和目标。他的学生们甚至于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廷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在校外很远的山洞中**诗歌、人生。但不久之后,学校发现学校非常反对基廷的教师教育方法。

但这并没有阻止学生们对自由文学的热爱,他们仍在实践自己的梦想,

但对于当时的教育,始终是在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做过的事,在学校是老师说的算,学生们永远都是按照老师说的做,这就认为是对的,在家里听父母的,始终按着父母的意愿做仿佛这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是不容反抗的,所以整个社会都存在一种被动的性质,没有个人的主动性,所以说基廷老师的教育方法无疑是对传统的教育史的一种有力抨击,像一股新鲜的新鲜的血液满载精神的力量让学生们体会到从未有过的生命的活力,但是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将人放在浩渺的宇宙中,力量又是多么微弱,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超越时代和命运,只能在大潮流中选择自己小小的自由。

在这样一所死板而传统的学校里,所有的老师都严格遵守他们认为正确的东西。只有他,只有科定,做的事情与学校传统背道而驰,这等于用鸡蛋打石头。后果可想而知。可他还是做了,毫无顾忌的做了,并且鼓励他的学生们也向他一样勇敢的去追求他们所渴望的梦想。

直到电影结束,我不确定我是否同意基廷的做法,对于那些被残酷现实压迫的孩子来说,反抗有意义吗?然而,我想到了鲁迅笔下的那间铁屋子,基丁和他的学生们也生活在这样一间铁屋子里,基丁叫醒了那些熟睡的孩子,给了他们打破铁屋的勇气和希望,但却无法保证他们一定能冲出这间铁屋子。但至少他留下了希望。我认为这些孩子应该更愿意面对不可动摇的事实。

毕竟,他们还年轻,假如青春的时候没有梦想,假如青春的时候不够疯狂,那么,等他们老了的时候,一定会后悔,就像那首诗写的:“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现在,我们的社会教育体系不值得深思吗?我们不是电影里所有教育问题的活生生的例子吗?我们学生一直以来缺少自己做主规划人生的权利,早就由家长,学校,乃至社会瓜分。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也太注重社会的应试教育。

我们的家长完全成了一个根本不懂教育的**者罢了。怎样才能拥有我们的人才,我们也在一直高喊素质教育,但当推行之后受到的效果如何,我们似乎看到没有什么质的改变,我们的教育应该以不同眼光来看待,到底我们缺了什么,我们应怎样的去完善。虽然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但我相信我们会取得进展,就像基挺先生一样,即使他是一个孤独的船长,他也会坚持下去。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5)

结合《死亡诗社》,分析电影的成长主题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给我们讲述了一段高中生的成长历程,一段传统思想与现代教育的斗争。成长,这一群孩子们一直在成长一直在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心中的那一个缠绕自已不敢碰触的“恶魔”。

传统的教育思想一直缠绕着这群中学生。它把传统的学习理念带到了孩子们家庭和学校的各个方面。除了学习,孩子们不允许有任何其他杂念。但是基廷老师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想法。在基廷老师的思想指导下孩子们终于突破了自己心中的那份传统打败了自己心中的“恶魔”战胜了自己。

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孩子们思想的成长,对于一直在传统的教育下学习生活的学生来说基廷老师的教学就是一种荒诞一种不敢置信,但是孩子们心中蕴藏的那份渴望别老师激发出来,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他们突破了传统去寻找自己心中的梦。诗歌,让他们找到自己发泄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梦想。

成长的过程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总是会有坎坷,这群孩子们也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尼尔的死。也许尼尔的死对很多观众来说是一场悲剧,但另一方面,尼尔的死证明了他的成长,至少证明了他不再忍受传统的教育和刻板的家庭教育。学生的死亡不能引起社会、学校和家长的反思吗?

可笑的传统,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迫使学生背叛老师。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中孩子们是在成长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有的孩子还是被传统打败,成为了传统的俘虏。这部电影还包含着深层次的反思,尼尔的死,学生的集体反抗,哪能引起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反思?严格的教育真的对孩子有好处吗?孩子长大真的这么痛苦吗?

学校不应该是学生们的地狱。它应该是他们梦想飞翔的地方。孩子们长大了。旧的教育理念什么时候才能成长起来!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6)

每个学校都有胆小鬼。在威尔顿学院,托德是个懦夫。正是时代造就了他。当尼尔怂恿同伴去洞穴里念诗,同伴们都答应了,唯独托德以要写历史作业为理由拒绝了此行,但当大伙们都去了洞穴后,托德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基廷老师的名言“及时行乐”,很快又撕掉了那张纸,证明当时托德已经被基丁老师的鼓励感染了,但他还是无法挣脱那个懦弱的躯壳实现“及时行乐”尼尔自杀后,托德激动地奔跑到雪地里大哭,因为是尼尔教会他敢作敢为,基丁老师当然也被辞退,当基丁老师去跟同学们告别时,托德站到桌子上大声叫:“captain, my captain”其他同学也陆陆续续地站到桌子上说同样的话。

在最后,他是勇敢的,在电影的最后,我是感动的,我的眼里是充盈着泪水的,为拖德打败懦弱的勇敢而振奋,为他们的师生情而感动!

最后,基廷老师,不得不说,他在那个学校里是一个另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朵教育界的奇葩,让学生们把书撕了,因为书上的东西与他追求的诗歌创作不同,让学生们在庭院里自由的散步,去感受诗歌的创作氛围,踢足球和诗歌朗诵相结合,真何谓是一大奇观!尽管他最后不得不背着尼尔的黑锅离开,但当他看到学生们站在桌子上对他大喊大叫时,他还是会心一笑。他知道他想教的东西,学生们已经学会了。

总思这部影片,回想到了自己大学以前的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一直在脑海环绕,一直都以为学***便是一切判断的标准,也的确是如此。以前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梦想已经不复存在,现在连那些不切实际都不敢去乱想,早已经成为了“炼狱”里出来的成品,千篇一律,都为了学***断的向前走,不断的往上爬,累了,想的还是继续往前,不知何时,学***了梦想,一个禁锢自己的牢笼,爱好也只能够加上业余二字。或许,中国的教育体制也应该改革。教育不能成为儿童成长的笼子,因为它禁锢了一切可能性。否则,一切都是一场悲剧,一场用粗体大写的悲剧,一场以枪告终的悲剧。

最后,用影片中的一句话来告诉自己也告诉所有人“seize the day”!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7)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克制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自由和激情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中的老师,是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光环的人,但他也是引导学生发现和珍惜内心梦想,帮助学生冷静面对自我和生活的舵手。

他教导他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与自己不同,挑战那些在别人眼中是金科玉律的教义,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8)

《死亡诗社》的故事发生在一所拥有百年历史和良好声誉的威尔顿预备学院里。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另类教师科定如何打破传统保守的教育体制,教会一群年轻人认识自己,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

影片中提到的校训传统、荣誉、记录和优秀,在学生眼中成了嘲讽、恐怖、颓废和排泄。他们认为学校就是地狱。那到第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做出如此的评价?

我相信所有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都会喜欢这位科丁老师。他是一位敢于打破传统、勇于创新的教师。他总是很喜欢学生们叫他船长。他的班上总是充满意外和激情。在课堂上,他让学生们从课本上撕下所谓的理论序言,让他们站在讲台上,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他甚至把全班同学搬到操场上,让他们排成一行,从他们走路的姿势分析他们的个性和心态。

本来,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学生觉得在学习过程中能得到快乐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学习中存在着更多的强迫和专制,使学习失去了应有的自由。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学生总是跟着老师学习,应付高考,迎接高考。

每天,我都沉浸在题海中,做一套完整的模拟题,背诵考试要点。但谁知道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呢?打破传统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好处是有好处的,老师并非一定要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应该怎样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学习也将不会再会是快乐的羁绊,学习也一会样充满欢乐。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知识,还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知识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

尼尔在影片中是一个热爱戏剧的学生,但由于父亲的阻挠,尼尔最终选择自杀与家人抗争。事实上,我们的学生一直缺乏规划自己生活的权利。它早就被家长,学校乃至社会所束缚。

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校太注重应试教育,注重成绩。

什么样的教育对学生有好处?光上学是不对的。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尽管有时他们可能不成熟。但是家长和老师应该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我觉得影片中老师做的最好的就是这一点,他懂得聆听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

可惜在那样的学校,他的做法得不到大家的赞同。家长,老师常把爱孩子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基丁老师那样全身心的甚至是全灵魂的投入又有几个。

对待孩子他们有没有足够的责任感,有没有静下心来去发现他们的美好和可爱。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备受争议。中国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还远远不是教育强国。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我认为当前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目的出现了扭曲。教育的目的本应是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负责育人。从古至今,德的教育一直都很重要。

古有孔孟,他们的道德品行,至今也被人敬仰。然而,当前的教育忽视了道的素质教育,使学生的素质不够高。而且学校也很少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生只能参加考试吗?其他能力非常缺乏。

第二, 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问题。当今社会也一直在讨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问题。而要求素质教育的声音随处都有,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学生整天埋头在书海里,他们除了作题、还是作题。

这哪里是素质教育?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不能在学校里整天自由学习。记得我高三的时候就是这样。

每天,我过着三点钟的生活,没有课外活动。我一进教室,老师就催促你学习。没有时间休息和独立。我每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晚上睡不着觉,非常痛苦。我们是人,不是机器,所以这种教育让我们窒息和厌恶。因为学校注重的是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品格的教育。

第三,教师群体道德素质整体下降。一些老师受功利浮躁的社会大环境影响,放松了对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变得更加急功近利,把教学活动作为谋利的一种手段,他们利用课外时间大肆的从事有偿家教和其他经济性活动,损害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良好社会形象,而且海岸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教育的性质。

第四,家庭教育方法的不正确。教育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还有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太依赖学校,推卸了教育子女的责任。

俗话说;孩子的第一老师是家长。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其次,有些家长忽略了孩子的远大理想,不愿意与孩子们交流或很少与他们交流,这样就不了解他们的内心真实的想法,有时甚至亲手破灭了孩子的梦想,给孩子造成了严重心灵创伤。

所以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教育的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我认为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缺少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比如,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对孩子的不理解、对孩子愿望的丧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针对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家长应该学会与孩子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真时想法,并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是放弃,坚持到底。虽然改变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但我相信我们会成功的,就像基廷先生一样,即使我们是一个孤独的船长,我们也会坚持下去。

死亡诗社观后感(篇9)

思想形**的伟大

观《死亡诗社》有感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的这一段精彩的言论曾经征服过无数人,一度唤起人们心底对思想最真实的渴望!显然,思想之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思想是人的灵魂,没有思想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

然而,教育知识人们获取知识、积累识字、升华思想的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升华思想。我们伟大的毛主席说过:“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这与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一本著作里这样描述道:“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激情的大树……”

所有这些概括都可以理解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得到思想上的觉悟或升华,那么这种教育甚至是失败的!

电影《死亡诗社》里有一个令人颇为惋惜的桥段:尼尔(neil perry)为了捍卫心中神圣的理想,不惜以死亡来作为一种对世界的宣告,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宣告,对他的父亲宣告。我觉得这一幕彰显了教育的意义。

不是教育激励学生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是教育教会我们不受世俗眼光的束缚,运用所学的知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追求,坚定不移。在这部电影中,尼尔在上威尔顿预科大学之前一直对他父亲很听话。尼尔的一切都完全由他父亲决定。他没有自我。上了威尔顿预备学院之后,在“船长”基廷老师(john keating)的引导启发之下,他的思想开始慢慢挣脱束缚。

他热爱表演,到达一种疯狂的状态,还瞒着他父亲偷偷去报名参加表演。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违背父亲的懿愿,成为自己!虽然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尼尔走得有点悲剧性,但他的精神是值得称道的!

在形体上我们每个人大同小异,但是在思想境界上我们的造化却高低不同。人因思想而不同,思想形**的伟大。尼尔是伟大的!

《死亡诗社》里还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物:基廷老师(john keating)。他是威尔顿预备学院新聘的教师,也是一位反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教师。

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尽管在电影的最后他被威尔顿预备学院辞退了,但学生站在书桌上感谢他的那一幕却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基廷老师也是伟大的!他没有被传统教育思想所禁锢,他勇于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用一种创新的方式使学生们受到启发,使他们从教育流水作业线下的“批量产品”转变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理想、有灵魂的人!

基廷老师的教育是成功的!

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我们的尊严就在于我们的思想。思想形**的伟大。教育就是这样一种媒介,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有尊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