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教育读后感汇总

人的教育读后感汇总。

读书使我们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会产生很多思考和感悟。许许多多的感受从脑海中不断的涌现,这时候我们就写一篇读后感吧。在阅读的过程中栏目小编找到了一篇很有用的“人的教育读后感”,希望这些信息能够为你提供一些重要的参考和建议!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1】

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使我受益匪浅,摘取印象最深的几点总结如下:第一编教育**中指出,教育也需要适度惩罚,无批评教育是伪教育,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批评与惩罚一定要建立在尊重与爱的基础上,因为惩罚的目标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错承担责任,《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读到这些,我懂得惩罚是高难度的教育手段,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了解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学会赏识教育,让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但学生犯错时,必须有适度的批评与惩罚,但批评一定要在尊重与爱的基础上实施,不能有任何歧视和侮辱人格的成分,在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认识自己的错误,欣然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这样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读后感《《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否则,一定会适得其反。我成长的第二部分是自由是童年的天使。孙云晓与记者的对话告诉我们: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的人格。然而,当今社会的大多数家长剥夺了孩子的自由,这使得孩子的童年不快乐。家长的共识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众所周知,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但选拔人才的社会标准不变,家长和教师的压力不会减轻,对孩子的要求不会降低,功利主义教育理念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威胁不会消失。

还需要家长与老师共同努力。总之,读过《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慢慢转变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核心,让学生健康地成长,愉快地学习,幸福地生活。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2】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教育对象,重新思考我的教育行为。我深刻的意识到,我们先前所进行的分科教学活动,不管是在制定学期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的时候,还是在备一个具体的活动的时候,我们都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教育对象的需要、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对象的所思所想。我们只关心如何把学科知识灌输给我们的教育对象。

因此,我们的孩子就像两粒豌豆一样,对孩子的回答是一样的,素质教育所需要的个性化、创造性的人才也就不见了。

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我们要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容器,而是活生生的有个人意志的生命体的时候,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促进其生命的真实成长?

(1) 和谐师生关系中教育对象生命的理解

1、和孩子用心沟通——“请望着我的眼睛说话”。

和谐的师生关系依赖于相互沟通和理解。一个好的幼儿教师应该能够读懂儿童读本,走进他们的内心。据专家分析,一方面,老师经常用**的眼睛认出孩子;另一方面,幼儿虽有日益强烈的独立意象,但由于各方面不成熟,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内心深处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一种不确定感,特别需要从**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认可、同情、支持、赞赏,从中增强对自己行为的确信感。

古人说:“人之相交,贵在交心。”谈心,不是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话,而是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思想的交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望着我的眼睛说话”,让师生打开心灵之窗,让幼儿通过老师的眼睛了解到老师的关心、企盼、鼓励或不满,让老师从幼儿的眼睛里观察幼儿心灵的波动,引起共鸣,这样的交流才是真正的沟通。

2、平等对话——敢说“对不起”。

教师和幼儿是平等的,教师需要幼儿的尊重,幼儿也需要教师的尊重。然而受多年来师道尊严的影响,在对学问的**方面,在道德行为方面,当教师出现错误时,说一声“对不起”却成了难以启齿的事。如此一来是否会失去幼儿的尊重?

西方有句名言:“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这并不意味着西方人不尊重教师。

一次,马尔堡大学著名的教授沃尔夫的得意门生罗蒙诺索夫给沃尔夫看了一篇化学**,其中点名批判了沃尔夫,沃尔夫自豪地把文章推荐给《法国科学》杂志发表。他的实践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尊敬和喜爱。在一所小学里,一位老师在批改学生的试卷时错误地扣了三分。

学生说:“老师,您错了,应该向我道歉,品德课上老师这么说的。”片刻,这位老师笑着说:

“是老师疏忽了,对不起。”事后老师评价这位学生“是一位有道德勇气的学生。”试想,这位教师的学生会怎样评价他?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也是真理。敢为真理说“对不起”的教师,永远受学生敬重,尤其是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式下。在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有时教师无法说出孩子们收集到的信息;孩子们也常常会向老师提出一些科学性很强,一下难以解答的问一下难以解答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也要敢于跟孩子说对不起,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2) 在主题整合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儿童生活的真实成长

儿童是有生命的身体,而不是知识的身体。感悟到我们教育对象的生命性,我们就更应该思考到底怎样的课程、怎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才能促进幼儿生命的真实成长?在实践新课程、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我们的主题综合课程能够真正地跟综合促进儿童的发展。

一。专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这是素质教育中寻找失散者的第一要素。例如,专题综合课的组织结构不同于原来支教中单一的集体教学形式。它更多的推崇小组化的个别化的活动形式;更多的采用观察、讨论、交流、分享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多的选择机会、最大的活动空间,最恰当的指导时机,最充裕的指导等等。

2。主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充分关注儿童的天性,宣传儿童的个性。

这是在素质教育中发现人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如这样的课程张扬孩子的一百种语言,鼓励孩子运用各种感官自己去探索、发现、表征和表达。我们的答案容多纳异,我们的思维角度灵活宽泛,我们的表现表达丰富多彩,我们的材料一物多用,一物多玩等等。

三。专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关注孩子的情感生活。

这是一种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快乐学习和幸福生活。我们常说,教育的最高水平是使儿童的活动与游戏或学习没有区别。我们应该在活动中关注:

孩子是高兴还是冷漠?是其乐融融的还是愁眉苦脸的?我们的活动应该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快乐和快乐。

四。专题综合课程让我们关注儿童道德生活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是有益的。我们强烈推荐的课程应该把孩子培养成有自尊和自信的受过教育的人。如:

大班“需要关心的人”主题活动——让孩子不歧视周围的残疾人、老人,主动关心人;“保持好心情”

--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等等。

3、 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人

我看到一个关于师德德调查:许多学生对教师的教育行为感到不满:他们必须这样做,但教师不能这样做。

例如,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但教师不能及时纠正;要求学生严守课堂纪律,自己却在课堂上接打手机……这使人想到一个特殊的调查:某心理研究所自1991年至1994年调查了全国7个省13个家庭,发现有50%的孩子从3岁开始就说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比例越来越高。到九岁时,说谎的孩子已经增加到70%。

从中得出的启示是:在我们这个大人主宰一切的世界里,最初孩子是不会撒谎的,学会撒谎,完全是向大人学习的结果。儿童问题是**世界上一个严重的诚信问题。

孩子不说谎最根本的方法是大人先不说谎。依此类推,大人的行为会把孩子当作一面纯净的镜子,更不用说教书育人的老师了?为人师表,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理由下,都不能忽视。

我的教育对象是学校早期的孩子。他们视教师为榜样,对教师有着无限的信任和敬仰。在游戏活动中,在家里,孩子们经常在课堂上自然地模仿老师的语言和行为。因此经常对幼儿说“我们一起这样做”,并率先做好,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爱我们的教育对象,感悟教育对象的生命性,促进其生命的真实成长,在大力进行师德建设的今天,已经内化为大部分教师的教育情感和教育行为。在反复读《教师人文读本》之后,再对“素质教育的根本是人”一文进行深入剖析之后,我还想问问自己:你还会把孩子当成容器吗?

还会让他们丢失吗?你真的关注教育对象的真实成长吗?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3】

小学老师读书随笔最近拜读了孙云晓老师《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了解了孙老师眼下的幸福。教育的目标是让人幸福。

确实,人是追求幸福的动物,一个人做所有事情的终极目的都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所以,如果一个人感到幸福了,教育就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如果大多数人都感到幸福,那教育就实现了社会的价值。因此,教育应该能够为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哈佛大学做过一个研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问了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参加考试。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智商水平和学习成绩都相似。让这些学生回答两个问题:

第一个,你的人生目标(奋斗目标)是什么?第二,你实现这个目标的计划是什么?结果,只有3%的人写了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其中13%的人写下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84%的人没有目标和计划,也没有想过。

十年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在一起进行调查和分析。他们发现了什么?有明确目标和详细计划的3%的人的收入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10倍;有目标和计划的人的收入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2倍,差别非常明显。

哈佛大学的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中学,我们需要一种职业意识,要学会训练,要学会展示,要学会计划。这点从小就应该有所锻炼。

我比较欣赏德国人的做法。德国的孩子说,爸爸,明天我要去滑雪。德国的父母很可能会这么问,你的计划呢?

当一个孩子说没有计划时,他在德国的父母说如果没有计划,就不要做。按计划去做。孩子就得做计划。一做计划就会发现有的事可行或是不可行。

成功永远是属于那些有目标有计划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学生要特别警惕。在中国,许多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

甚至连父母也想不太清楚。不过可能有些父母觉得想得很清楚,我希望孩子好好学习,考名牌大学,然后出国留学。这个目标太模糊。

什么意思呢?清晰的目标应该是要明白你要走什么路,你怎么能够实现你的目标,你每一步该怎么奋斗。

因此,制定目标和计划是以儿童为基础的。家长只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孩子各种尝试的机会,并在尝试中发现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家长首先要发现孩子有什么梦想,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梦想或愿望,但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如何才能实现,让孩子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一个人只有知道怎么样能实现自己梦想的时候,才会有干劲,也才会有信心。但是,家长给孩子设定生活目标,特别是职业目标,很危险,很容易限制孩子的发展。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成长空间。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4】

在学前教育中,flubbel认为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阶段,要给孩子起到榜样的作用。儿童最初的很多东西都是通过观察父母以及身边亲近的人的学习获得的,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没有评价对错的思想,所以父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的一面会对儿童产生影响。

父母也该对儿童的一些行为表示支持和赞同,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做错了事,要正确的教育,而不是打骂,他们喜欢尝试新鲜的东西,喜欢提很多奇怪的问题,要对他们一一进行解说,而不是置之不理。

现在,很多人认为父母的教育水平越高,孩子的发展越好。事实上,学前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父母和孩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家庭因素与孩子未来的成长有着难以想象的关系。有些父母从不关心孩子的问题,而是负责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住所。他们的身体健康成长,但他们的心很容易孤独。有些孩子会故意做错事,以期引起父母的注意。这就是家长教育的失败。

我认为家长应该了解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识,平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些育儿方面的问题,避免教孩子走错方向。

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生活的主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学生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现在的儿童,人生的三分之一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所以他们更多的是和同学的相处,和老师的相处。

在学习中,教师对儿童的肯定在儿童学习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小学阶段。与家长相比,教师在孩子心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说的师对的。他们只听老师的话,所以老师对孩子的发展不容忽视。

教育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到杜威的儿童中心、体验中心和活动中心,人们都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对学生有耐心,认真的教导,在于学生发生冲突时,要想想是谁错的的,并不是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是对的”,现在的学生也不再是像以前一样惟师是从,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张,他们提出的很多问题是很多大人从来都没有思考过的,他们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扼杀。老师应该放下身体,和孩子们讨论,平等对待他们。

教育就是把孩子当作人来对待,不仅要给他们知识,还要交会他们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发现知识,如何创造知识。

儿童的天性是好动,是善良淳朴,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存在着好知欲,现在的教学中,儿童的天性在不断的被抹杀中。很多时候走在街上,都会看到背着大书包的学生,他们顶多三四年级,他们的书包都不是用背的,而是用拖的,一个那么瘦弱的躯体,要背负起那么大的重量,他们都没有了自己玩乐的时间,我感觉他们童年的记忆就是从小在学校接受各式各样的教育,想我们在那个年纪的时候,一放学都是到处跑,到处玩,玩泥巴,荡秋千,和其他孩子捉迷藏,玩老鹰捉小鸡,有的时候看蚂蚁搬家都能看上老半天,现在的小孩哪还有这些时间做这些事情,一早上就要去上学,放学了很多作业,休息日也许还要被爸妈领着去学这个学那个,他们根本就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只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学校要竞争,要攀比,在我看来,这些都是不恰当的。

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这是福罗贝尔教育理论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他要求从一开始就不要干涉儿童的自然发展。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护孩子做事的积极性。flubbel认为儿童所有其他自发活动都具有积极意义。学校应提供一些环境来满足儿童的自然天性。

上次看到一则新闻,是一个小学,它里面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块农田,让孩子自己培养植物,还有就是现在的小学都有劳动课,教小朋友们做机器,做模型,做纸工,这些都是与福禄培尔的重视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相关。他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可以享受到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对以后生活的预习。

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这本书中的很多观点都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有着借鉴作用,能够给现在的教学启发。关于他认为上帝是万物的统一体这个思想我不太认同。但是我觉得他的“球体法则”还是有一点道理的。

他认为上帝在球的中心,以同样的力量从中心向四周的各个方向行动。我不认为球的中心是上帝,但球的中心应该是确实有一个物体,然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一个整体。福禄贝尔认为,球是多样性在统一中的表现,多样性在统一中的表现。它是无限的多样性归结为统一,源于统一的表现。人必须在多样性中认识统一,在统一中认识多样性和个性,并通过一件事来观察另一件事。

教师和学生,父母和孩子,都是彼此牵制的关系,他们就像是处于相互作用中的事物一样,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李希贵先生说过,“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把孩子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

”邓小平说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孩子的教育对未来的重要性,我们国家现在也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

最后说一句,《人的教育》确实给我很大的启示,就算以后我并从事教育方面的工作,我相信这对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会有作用。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5】

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让人幸福的教育》是我所看的教育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孩子已经5岁了,在对她的教育方面我要做得更好。为了更好地让书中的良好教育思想指导我今后的教育行为,我做了一个反思,以强化我的教育意识。阅读本书后,我信奉的教育格言如下:

1、在认识教育这项工作的价值方面: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是不能缺席的。一个有良好教育和技能的乖孩子的重要意义需要所有家长的反思。

2。在学习和教育知识方面:教育者要想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做好一些教育准备:学习的重点、智慧的重点、耐心的重点,还需要自我约束。

教育孩子仅仅有爱是不行的。三。在培养孩子智力方面: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只有不同的特点,而不是智力水平。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仅能改变自己,也能改变孩子。

四。在培养儿童道德素质方面:在儿童道德素质教育中,应多用自然惩罚方法,少用人为惩罚。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做一个善良、宽容、积极、乐观、富有同情心、公正、民主、廉洁、勤俭的家长,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5个。在培养孩自信理方面:坚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乐观的心理会带来快乐和光明的结果,培养孩子的自信,及时的肯定和欣赏!6、在认识和发现孩子的潜能方面:

随时留心观察孩子,了解她的潜能和特点;对孩子表现出有潜能的方面,即使我不希望她选择这方面作为发展方向,也不要完全取限制她,至少她可以拥有这方面的爱好;不否认每种潜能的价值;对她暂时表现出的不擅长的方面,也完全可以加以培养;对于孩子在语言方面、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的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孩子的潜能十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关键。7、在尊重孩子的权利方面:给孩子说话的权力,自尊的权力,机会均等的权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力,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权得到的公平。

8、在培养孩子的情感方面:首先懂得爱、懂得感激和回报,让孩子在感恩中体会到友谊、爱的快乐,让孩子用一种豁达的胸怀去包容仇恨,用快乐去化解仇恨,抓住一些特殊的经历培养必要的肃穆和敬仰,生活中要刻意地隐藏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要对适时地对孩子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信任。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6】

今年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中《人的教育》一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教育的名著。论述了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世纪新教育的倡导者之一,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

他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他生命活动的主要方面。这本书是一本关育有儿和学校教育的书,对我们的小学教育有很多启示。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积极活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理念。

在这本书中,flubbel阐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这将对未来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flubbel将人类教育的年龄范围划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青少年期和学生期。在他看来,受过教育的人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必然会根据自己的使命,表现出必须实现的各种功能。

学前教育在整个人类教育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书中写到:“人的整个未来生活,直到他将要重新离开人间的时刻,其根源全在于这一生命阶段,不管这未来生活是纯洁的还是污浊的,是温和的还是粗暴的,是勤劳的还是怠惰的……他将来对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关系,对社会和人类、自然和上帝的关系,按照儿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禀赋,主要取决与他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

”如果儿童在这一年龄段遭到伤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来生命之树的胚芽遭到损害,那么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艰辛和努力才能成长为强健的人,必须克服最大的困难在其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和训练的道路上避免这种损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学前教育有机地列入整个人的教育的过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开始,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书中,福禄培尔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在幼儿时期,人类的教育主要委托给父母和家庭。儿童和家庭成员构成一个完整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有必要对缺乏教育知识的家长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我觉得作为儿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去学***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给美好人生造成伤害,给人生成长造成障碍。

儿童教育应遵循自然原则,这是福罗贝尔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

”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教学中一定要顺应少儿的天性,耐心的指导,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儿童。

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计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和谐发展,健康成长。

书中还说,游戏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实这对于我们小学教育来说,游戏也是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低年级学生尤其如此。因为游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游戏可以提高孩子的学戏能力。

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忍不拔的坚持游戏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能干的、坚忍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来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禄培尔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配套活动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这套教具对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他还倡导为孩子们的活动创造条件,比如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并组织他们手工制作。

因此,学校应该多开展学生兴趣活动,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做有意义的事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福禄培尔作为历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学说的重大价值早为外国教育界人士所重视。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体系,不仅需要研究我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总结我国教育的经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国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借鉴外国教育的经念。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响,对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很有指导性,非常值得一读。

人的教育读后感【篇7】

《让人幸福的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方光华。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人获得幸福,而幸福的来源在于人的内心成长。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种“正念教育”的观念,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灌输,更应该成为对学生内心成长的引导。这种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培养正念,即积极的思考和接纳,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学会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从内心深处引发人的幸福感,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念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内在的自我,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教会他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他们面对未来困难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正念教育更加人性化,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自信和责任心,让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增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内心成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除了正念教育之外,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诸多其他的教育方式,如“道德教育”的理念、“情绪教育”的引导等,这些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之,《让人幸福的教育》的阅读让我深入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更为关注内心的成长。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珍贵的启示,它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也能够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因此,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希望更多人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探索自己内心的成长之路。

gz85.COm小编推荐

202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汇总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可以将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2023教育的智慧读后感汇总,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

公司为何要我们去做书籍和**的观後感呢?我想信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检测我们在这方面的水平概况,另一方面也是增加我们的专业知识程度,最最重要的是,通过**以及写感悟,来给自己树立一些更有价值的,永恒的智慧在其中。经过这么多的评价内容,总有一个让你感动,总有一些片段让你吃惊,总有一句话让你豁然开朗,总有一种感觉让你开始了解生活。

这就有如读经教育为什麽说要选择最优秀的书籍让孩子读,给他背诵。原因就在於此,把最好的先给他,融汇在他的生命里。等他慢慢长大了,就会在整个生命中,且行且悟。

所以,对於考核的内容,不应该是为考核而考核,写心得体会也不应该是为写而写。看了之後马上写出来的,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感悟,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些观点,自己觉得有道理罢了。只有过了一个月,甚至一年,我们才能说它真的成为我们自己的智慧。

如何做才好?就是且行且悟。好的书籍,多看几遍。

可是,我们工作忙,家庭忙,而且好书也浩如烟海,怎麽办?我就觉得摘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把看到的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话,提取出来。

有空多看看,把一本书越看越薄,直至完全内化於心。此外,许多智慧的火花在看到它们之後往往会有不同的感觉。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2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一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我不禁反思从教以来的得与失,我问自己:作为教师,我的幸福感来自何处?是学生好成绩?是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还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获?我身边的同行朋友们也会有这样迷茫的时候。肖川教授的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透过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从教以来的点点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画面,涌现脑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获了这些美好的点滴吗?

这本随笔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师该如何面对繁重的教业,承担教学的重责,获得教育的幸福,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能读会写表达教之乐。

《教师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举了教师负担过重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几大原因。这些情况确实也存在,但是他给的建议特别好:既然不能改变整个世态,何不从自身改变。“当然教师自身也有调整心态、校正观念、提高素质、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以光明、正直、昂扬、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活,我们就会生活在光明、昂扬、乐观、向上的生活中,这就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谓的“境由心生”。给自己更多的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师自身的修炼和尊重学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诉教师们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乐。这些站在教师的角度的阐述深深触动了我。

一名教师如果固执于成规,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难形成自我风格。我们希望孩子是独立、自主、创新的人,而我们如果不从自身开始解放,怎能培养出这样的孩子。教师自身的解放才能让我们把教育的视角从课堂知识的单一传授转到关注孩子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的需要上来。以前听过这样一种言论,“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影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会对孩子们产生强力的影响。记得,我们开校运会的入场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级队伍的前面,同事们讨论说,学生们走路的气势、动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处。

《语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写作的意义”让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关多写教育随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师,首先要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其次要会在反思中进步。从经验中总结出规律,将经验抽象成理论。不管是有效的经验还是反面教训,都是教学的宝贵财富,在反思中获得进步。肖川教授认为“每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如果你的确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会有一种收获的快慰。”确实如此。当我有感而发地想表达当时的想法起,从拟定题目、列出提纲、翻阅资料,再一个一个文字敲出来的这么一个过程,到最终一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那种满满的成就感只有当事人才可以体会到。

有一位老师很有意思地将肖川先生的书名与章节串联起来,让我很感动。“找到教育的方向,才会明了教育的意义。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获得教师的解放。纵横文明的星空,翱翔语言的世界,释放心灵的阳光,表达自由的言说,品读书的芳香,这就是《教育的智慧与真情》!”很好的注释,借用在此表达我的感受。

合上书页,目光再次锁定在扉页上:《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获满满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3

学校为教师发放了《教育的智慧》一书,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著作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反映了教育和生活的智慧和理性之光,用轻盈、柔韧、细腻、典雅、明快的文字写出了教师的真情。不可否认。这本书是一本启迪心灵、陶冶情操的教育书。读完这本书,你会受益非浅。

这本书是李镇西爱与智慧的结晶。看完后,她不得不被中国共产党人格魅力所感染。***用自己的真诚为班级管理描绘了高尚的教育理念,也教会了我们做人和做人的道理。我十分佩服***独有的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班主任方面,给了年轻的我很大的启发。

对于刚刚从事教育工作的我来说,虽然对教育没有深刻的理解和感触,但这几个月的教学工作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书中***说:“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 ” 每每读到这里,不由得对***的精辟见解深深折服!

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李镇西老师提出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精神是一致的。 “做最好的自己。

当好班主任,班主任专业化,是班主任自我发展的目标,也是班主任自我持续努力的过程。其实,当班主任很简单,就是做最好的自己,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积极地成长,这是班主任和班主任应该做的。“做最好的班主任!

”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

学习创新。作为教师,我们总是在思考如何做一个有思想、有智慧的教师?读了××的书后,我对××的博学感到震惊。我认为,在适应科学技术和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

当今社会已逐步发展成为信息技术和实用科学技术。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创新思维,一种有效正确运用相关条件的能力。他们的生存环境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对新的科技成果特别感兴趣。有时我也会感到内疚,反省自己。我认为我们的老师应该培养自己的新思维和新技能,教他们新的学习理念,使他们不能成为温室里的花朵。当然,这是我们的责任,更需要家长和学生的配合。

今天的学生不像以前,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任性、自私、自我为中心。他们受不了一点批评或挫折。他们中的大多数是他们的掌上明珠。有少数学生的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违规违纪,势必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对这类学生,我们要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并及时指出错误;有的学生勤奋好学,力求上进,每次考试都能考出好的成绩,我们在给予鼓励的同时还要叫其不骄不躁。

对同一班上不同类型的学生,怎样才能调动他样和学习积极性,从“厌学”转变到“想学”再到“爱学”上来,都值得思考……

关爱学生。***说“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以谈起”,可见教育离不开情感。同时,它告诉我们,爱应该是日常生活中(即在正常情况下)的一种自然情感和行为。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质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

他们所爱的一些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财产,所以这种爱是自私的。”***的话自己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

善待后进生。***认为要把转化后进生作为最好的教育科研。因为每个时代,每个时代,每个学校,都可以说是后进生。

教师的水平取决于他对后进生的态度和改造后进生的效果。在***看来,对待后进生要把握几个策略:

一、要相信孩子;

二、要建立感情;

三、要允许反复;

四、要降低要求;

五、集体帮助;六,鼓励为主。从李镇西先生那里,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为了更加关注后进生,除了拥有足够的爱心,更需要的是教育的智慧。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也是如此。

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某一种教育方法在某个学生身上很奏效而用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却一点也不起作用,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探索教育的智慧,在帮助、转变后进生的同时自己跟学生一起成长!

一句话,聪明的教师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感知和教育智慧。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每位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习李镇西对学生无私的爱,努力锻造一种像××一样清澈纯洁的爱,把爱的阳光洒在教师的每一个角落,用爱的雨露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4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宋君老师的《享受智慧的教育》。这本书分为教育篇、教学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个篇章。

初读这本书,就被书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渐渐的被宋老师的教育情怀所感动!书中对教育的感悟,对课堂问题的把控,都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有这样一个教育故事:开学第一课,老师问同学们,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样才能翻过这座大山?同学们有的说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说绕过去,有的说把山挖开!

宋老师说“同学们,学习数学就像爬山一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再往上爬的`时候,就会发现数学的美丽!同时,面对同一个问题,我们有很多的解决方法,学习数学同样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爱动脑筋、勤奋的人。”

我们的教育过程也是一种爬山的过程,期间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赏不经意的小桥流水,每个人“爬山”的经历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在努力的前进着,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会当凌绝顶”的那一刻!

在教学篇中,有很多有关教学过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课堂问题的解决策略都值得学习,建议结合《中小学课程标准》一起阅读。

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几十年教育的积累,细细读来,如品尝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5

《杀狗的故事》讲的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解剖学家麦克劳德,小时候因淘气杀了校长的小狗,但校长对他的处罚竟然是画一张狗的骨骼图和血液循环图,因此让麦克劳德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知道自己错了以后保证不再犯这样的错,而是在错误中你收获了什么的道理。毫无疑问,校长的智慧不仅教育和惩罚了麦克劳德,还引导他发挥自己的长处,从而实现了奇迹的诞生!

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前往既定“目标”的最好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能用我们的爱温暖孩子的心,培育他们健康成长;能以我们的慧眼寻找到孩子身上所拥有的特质,相信他们终会在平凡中诞生奇迹;能保持以淡淡的称许激发他们的自信,让他们总有一天享受到成为天使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人们说:读书足以感同身受,足以赌博,足以成长。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

读书的生活是美好的、高尚的、快乐的。教师要把阅读作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运用导自己的生活中去,不断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读了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影响。其实,所有的教育都会有智慧的启迪!

教育者不仅要使教育智慧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使每一个教育细节都得到智慧的落实。每天多思考,多智慧,努力成为一名充满教育智慧、处处体现教育智慧力量的教师!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6

暑期阅读征文大赛:教育专业组

教育,是一种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泰山区徐家楼办事处白峪店子小学李蓝田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

因为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体现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家对语文教育的反思和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滑坡。

现如今很多教师都说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因素。家长是儿童的启蒙教师,他们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现在很多父母没有时间为了谋生而管教孩子,要么太溺爱,要么太严厉。

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在家庭教育这一关上就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状。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目前,虽然素质教育正在进行中,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都不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道德教育在这里是那么的渺小,无能为力。

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学生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也取决于非智力。林崇德教授在26个省、自治区的实验中,一个普遍而突出的措施就是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林崇德教授提出四项主要措施:培养兴趣、兼顾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出发,可以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考试”惹的祸。

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能否让大多数孩子不厌倦学习,让大多数孩子喜欢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像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因材施教,让学生成材怎么样?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需要欣赏的不是好孩子,而是欣赏让他们越来越好;需要抱怨的不是坏孩子,而是抱怨让他们越来越坏。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并从工作中学到了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在品味林崇德的情感和智慧时,我把一些地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也引起了很多困惑和思考,但带给我更多的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7

南白象一小

一。善于用自己的道德知识和能力影响和教育学生;

三。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精神,教与才能取的最大的效果。

1.智慧是靠“想”出来的

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不断提炼新思想、新思想,从而全面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奋”出来的

3.智慧是靠“交流”出来的

共同讨论,益处更多。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流,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虑,往往可以在讨论中得到解决。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

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对峙能迅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学校:辛店一小

时间:2014、5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

不管你学好与否,好的思想是关键,至少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儿童的思想道德比以前更加滑头

林教授在书中提出的“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教育,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尽量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共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衡量考评,它成了学生学***的催化剂,促进了学生良好***养成;是我们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

虽然我们三类学校的学生是进过层层挑选而留下的一锅大杂脍,但我们从来不会有放弃某一位学生的想法。我经常在例会上告诉我们的老师,如果你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没有一个学生是坏的。今天,他做不到。明天,他能做到。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变成今天。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呢?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8

公司为何要我们去做书籍和视频的观後感呢?我想信有几个原因,一方面是检测我们在这方面的水平概况,另一方面也是增加我们的专业知识程度,最最重要的是,通过观看以及写感悟,来给自己树立一些更有价值的,永恒的智慧在其中。在这麽多的考核内容之後,总有一样让你感动,总有片段让你触目惊心,总有一句话让你豁然开朗,总有一个感悟让你开始去体悟人生。

这就有如读经教育为什麽说要选择最优秀的书籍让孩子读,给他背诵。原因就在於此,把最好的先给他,融汇在他的生命里。等他慢慢长大了,就会在整个生命中,且行且悟。

所以,对於考核的内容,不应该是为考核而考核,写心得体会也不应该是为写而写。看了之後马上写出来的,不见得就是自己的感悟,往往也是别人的一些观点,自己觉得有道理罢了。只有过了1个月,甚至1年之後,还能说出来,那才真的是成为了自己的'智慧。

如何做才好?就是且行且悟。好的书籍,多看几遍。可是,我们工作忙,家庭忙,而且好书也浩如烟海,怎麽办?我就觉得摘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把看到的自己认为非常有价值的话,提取出来。有空多看看,把一本书越看越薄,直至完全内化於心。况且,很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在自己多看几次之後,又会有不同的感悟。

让我们真正去体悟“温故而知新”这句话的内涵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9

导读: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一)

教育从产生之初,就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下进行着逻辑上的演变。在科学主义的支配下,现代社会科学盲目片面地追求教育效率。学生逐渐失去了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直到存在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兴起,追求教育终极目标的思维方式才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人们的注意力逐渐从教育目的转向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有机结合。然而,我国的教育在教育思维模式的最终目标教育上仍然徘徊不前。世界是物的集合体,也是过程的集合体。人类即过程。

教育即过程。就教学而言,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积累的、智能发展的过程。他的目标是多个而不是单一的。智能教育应努力以平衡的方式实现多重目标。教育是发展的生命、生存、生活的进行式。

所以我们说教育是一个过程。教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过程。传统的教育知识论把教育过程看作一个简单的智识传授过程,不仅忽视了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挖掘,而且忽视了人类道德的培养和培育。应试教育把学生作为纯粹客体和知识存储器,获取的是狭隘的目标结果,并非智慧的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变化的。世界更是过程的集合体。教育是人与人的对话、沟通和理解的过程。

教育活动只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活动、生存活动和生活活动的一种连续的模式。教育分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阶段。教育不过是一个自然教育、价值教育、智慧教育和超越教育相互补充、相互发展的过程。

自然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普遍性教育。智慧教育表达的是每一个人的理想教育。超越历史的教育,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进行富有个性、创造性的教育。

教育史:人类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过程。学校教育活动没有终极目标,只有阶段性的结果,这是由教育过程决定的。学校是传递世界真善美,播下爱的种子的地方。

而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也可以说是“解题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生在在爱的荒漠中,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

我认为学校不仅是增加智慧的地方,也是培养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爱国者的地方。从实际出发,重视过程,关注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关注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的发展过程,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活动既是智慧生成和职业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丰富多彩、完整的生命过程。

以往的应试教育往往把受教育者视为纯粹的教育对象。其结果是受教育者成为知识的奴隶,考试成绩的傲慢儿子,智慧的工具,而不是智慧本身。只知道发现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状元将引导受教育者进入思维的死胡同,通过考试成绩来判断学生的素质,评价学校的质量。这种狭隘的教育观念会把受教育者异化为工具,而不是掌握工具。应试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和文化的工具,而且成为谋生和吃饭的工具。狭隘的目标教育,往往把目标设置的非常伟大、非常高尚,却严重背离了生活现实和教育现实,游离于人的生命、生存很生活过程之外,这样的目标教育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一般虚幻不真、名实背离。

学生往往成为理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甚至成为口是心非的社会“阴阳人”。它完全背离了教育应该使人成为“人”,使人成为智慧的人、有价值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的社会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就是生活。最好的教育是从生活开始,从经验中学习。教育是为孩子们提供足够的生活条件,以保证他们的成长。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孩子的生活,也就是孩子的成长。教育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学生实践生活过程,实际上也是教育内化过程,受教育者主体活在当下,珍视当下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确立、践行“真、善、美”的生活观,追求实现社会个体、群体、家庭、民族、国家以及人类终极幸福生活的教育。

教育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发展,以促进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以“育人”作为核心内涵的生活。教育者把在社会和生活中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受教育者在教育生活中成长。如果教育不能表现为一种生命,而教育离开了生命,那么,如果教育失去了它的本源,它将处于一种无限的状态。

因此,我认为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生活体验,教育生活的每一点状况都会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把教育视为生命,把教育与生命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的方式。教育史生活的必需,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从广义上讲,教育是社会生活延续的工具。生活无时不变,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本书对于教育的论述与山东省昌乐二中对于教育的理解是不谋而合的,二者都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教育即解放,教育即发展,教育即生活,教育孩子三年要为孩子接下来的三十年做准备,教育孩子六年要为孩子的一生做准备,在教育中成长孩子的真善美,在教育中成长孩子伟大的人性,在教育中开展大德育实践课程,在阅读中成长孩子,让孩子在阅读中浸润自己的心灵,金子般的中学时光要让孩子在金子般的阅读中金子般的度过,在教育中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教育。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二)

一本好书即使随便看一看,也会偶有所得。我觉得看《教育的智慧》这本书,使我就有这样的感觉。下面断章取意地谈几点体会,不知说的对与否?请同志们斧正!

说到老师有这么几句话:首先说老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再有“对于您教诲的苦心,我无比感激,并将铭记于心”,还有“老师,感谢您倾尽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们人生的旅途”。这几句话说得我感到老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也不知是实干,还是苦干,反正说得老师快没了。即使不没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从书名词义理解告诉我们:

教育要讲究智慧。读这本书,就知道教育是一种技术和艺术的工作。好!

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当我们真正在工作的时候,我们也应该考虑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因为教育也是一门艺术。只会干苦力,不是好老师!

看《教育的智慧》又进一步理解了一个词,理解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

我们学校很多老师可能会骂孙奇峰(包括我)。春节期间,孙奇峰碰巧遇到了他。那时,他在阳光下对我说:“好老师!”!

我惊讶地不相信,真没想到他会对我说这样的话。我以为他是个畜生,不是学生,不会说人类语言,不会处理人类事务,但就是这样的事情,让我很感动。通过学习《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个词,理解了这个词,又更深层的理解了一个道理,这个词就是:

教育的个体发展观。原来这里也有乐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说读书好,读书能让我明理,能辩证地看问题,也就是书上说的“要多层次多视角地看问题看学生想问题”周三下午本是工会活动,非整什么读书活动,原来有抵触情绪,通过学***这是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这应该是快乐的。正应了这句话:读书是进步的阶梯。

原来平凡的工作中还是有很多乐趣的!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三)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

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师的教学是单人单科放行的,教师的劳动在大部分时间里是个体性的。备课、钻研教材、上课、辅导、批改作业都是一种复杂的脑力劳动,要独立完成,但决不能因此而忽视教师之间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学习、共同讨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学习,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共同讨论,益处更多。

首先,讨论有助于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讨论中别人新颖的观点、奇特的思路都能给人以启迪。

其次,讨论有助于激发灵感。讨论是思想的交换,在思想的碰撞之中能够产生灵感的火花,长期困扰个人的问题和疑惑往往能在讨论中迎刃而解。

最后,讨论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思维能力。在讨论中,激烈的思想交锋能够快速有效地增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

总之,智慧型教师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还要勤于学习,善于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智慧型教师”应成为我们教师不断追求、自觉探索的目标。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笔者认为,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这种灵动性就需要充分运用“教学机智”。

教与学本身就是双向进行的过程。如何让教学方式不显得枯燥无味,就得靠教师们各显神通了。教学机智考验了教师灵活恰当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种临场智慧和能力,同时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象、情景,将不协调的因素巧妙灵活地变动,以取得最佳教学睿智。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千变万化的教育环境,准确、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断,恰到好处地妥善处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达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学机智的本质内涵。

所谓机智,寓意脑筋灵活,善于随机应变,也应了这么一句古话--“机变随物移,精妙贯未然”。从这个释义来理解教学机智,可以认为它是一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灵活创造的能力。《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机智的解释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时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

从其内涵来看,灵活性是教学机智特点的首要标榜,它是教师应变成功的一大法宝。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学机智亦是如此。教师根据课堂学生学习的基础、需要和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掘潜能,是其诱导性的体现。

其次,贯穿始终的其趣味性、创新性与及时性的特点。教师将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学中,把握教学的时机和分寸,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上实现创新性的转变,才能“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

也只有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与教师转换角色,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的思维创建活动,从而“亲其师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也创造出和谐的教学艺术氛围。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长期在教育实践中经过磨炼,运用科学教育理论逐渐形成的,是其经验、才气、智慧的结晶。这是教师内在和外在美的统一,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表现了教学机智的审美性。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教学机智,利用独特的能力来驾驭课堂,既使课堂气氛生动,也能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笔者认为“独特的能力”对应的便是教学机智的构成要素了。

教师中学生众多,教师虽不能个个俱到,但也得纵观全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细致的观察,发挥敏锐的观察力与灵活的应变能力,迅速捕捉到课堂上的各种反应,化被动为主动,增强自信心,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以特级教师临时开课为例,在一个陌生的教学环境中,他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情绪、学习态度,而这些信息都要在短时间内获得,教学计划的调整也要立即做出调整。具体地说,教学机智也是教师的一种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对突发事件,敏锐的激发多种解决方案。

课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发生如调皮学生随意插话接话以至于扰乱了课堂秩序,这时候老师首先要保持冷静,不是冷冰冰地说教,不是简单粗暴地压服,而是冷静地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因此准确的判断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学机智的重要构成。

偶尔,学生的呼声中出现了更好的解题方法,教学机智中敏捷的反应力要求教师能够借同学之口施教,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教学机智是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师随机应变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机敏,是令人赞赏的艺术。其中体现的个性与人性对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篇11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古人有云: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鱼离水则鳞枯,人离书则神索……读书可以让空虚的人变得充实,可以让无知的人变得渊博,可以让狭隘的人变得开阔,可以让肤浅的人变得深邃。

今年暑假我有幸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 》一书。这本书是为教师写的。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结合他在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实验和实践,是一本深受中小学教师欢迎的阅读材料。初读之,让人感动:

再读这本书,我又感觉到了作者流利而睿智的话语。我觉得手中的书越来越重要,因为书中的每一个字都体现了一个教育家对教育的反思和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

“学校工作,德育为首”,在教育教学中我始终把学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读书好,思想好是正品;读书不好,思想好是赝品;读书好,思想不好是危险品”。不管你学好与否,好的思想是关键,至少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但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儿童的思想道德比以前有了较大的下降。许多老师说教学越来越难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

林教授在书中提出的“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教育,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尽量发挥家庭、社会的作用,共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衡量考评,它成了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地养成;是我们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能成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

虽然我们三类学校的学生是进过层层挑选而留下的一锅大杂脍,但我们从来不会有放弃某一位学生的想法。我经常在例会上告诉我们的老师,如果你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没有一个学生是坏的。今天,他做不到。明天,他能做到。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变成今天。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行呢?

要学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顾名思义,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朝雍正年间,西征将领年羹尧年轻不羁。他打跑了三个绅士。

其父只好张榜募师,一位老先生应募。年父以实情相告:“儿不肖,师傅去者三矣。

”老先生自信道:“固闻之。”老先生三次试探:

先关门“取胡琴弹之”,年闻破门求学,继而辍止。后关门“吹胡笳”,年求学又辍止;先生再“戏习拳棒”,年破门“跃入”,后习武棒拳并举,终使纨绔子弟年羹尧成为文武双全的国家栋梁。年羹尧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

他首先认定年羹尧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张“有教无类”,更注重“启发诱导”,那位老先生诱导年羹尧用了三种方法,而只有第三种方法才能触及到年羹尧的兴奋点,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潜能。这就是因材施教。

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本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桡之则衰瘘……”。

现在我们校的很多孩子厌学情绪较重,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应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我们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为此,我们开展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即发现和唤醒学生的才能,从而找到学生厌学的突破口。

“感情投入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教师工作主要体现在教学上,尤其是课堂教学上。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其教学行为是否合理。教师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教师的知识、观念、工作积极性、教学监控能力等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了解教师的要求,掌握知识,发展自身能力,培养健康的人格品质。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心态,这样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林教授在书中提到,讲课的基本功可以概括为五个字:说、写、作、画、演。这五个方面相互制约,密不可分。其中讲好课的前提:

一是心理观,二是情感投入,三是激发兴趣。感情投入这一条让我感受颇深。教师将情感融入教学的全过程,称之为真正进入角色,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引起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当自己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的投入知识引导和知识讲解时,你会发现时间过得很快,学生会和老师一样入神,用心听,认真练,下课铃打了,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当他们情绪低落或不及适时,他们没有太多的情感投入。虽然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差距,但听力效率相对较低。铃响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学会信任与赏识学生。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啊,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

需要欣赏的不是好孩子,而是欣赏让他们越来越好;需要抱怨的不是坏孩子,而是抱怨让他们越来越坏。我经常告诉自己要看全班,照顾好每一个学生。不应有盲点或故意遗漏。因为还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并不存在优生与学困生之分,如果老师把暂时落后的学生视作关注生,而不加耐心呵护赏识,也许以后也就真的多了一名学困生。

不仅学生需要欣赏,我们的老师也需要欣赏,因为有了欣赏,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会成为阳光。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需要教师的感情投入,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教师,我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取,了解教育智慧的真谛,不断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促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捷的思维,从而达到最高的教育水平。

有关爱的教育读后感汇总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考虑到你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有关爱的教育读后感汇总”,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1

这是一部以教育为目的的儿童文学作品。它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歌颂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的高尚情怀;它鼓励人们消除阶级观念,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努力实现各阶级人民相互尊重和相互平等。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爱的教育》都一直是整个意大利的青少年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的教育》这本意大利文的著作它原来的标题是“Cuore”,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心”的意思。用“心”,也就是用“真诚的心和平等的概念”来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是该书的教育主旨,也是这本书最局限、甚至可以说最“失败”的一个地方。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的召唤能解决的,但是,他却没有勇气把自己心灵深处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而只能采取逃避和迂回的办法来号召所有的青少年都做一个有“心”的孩子。这一点,作者自己也早就认识到了,所以,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他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该小说是充满着童年情趣的,用通俗简短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的小故事。如《高尚的行为》中的卡罗内同情弱小的克罗西,主动承担责任,他的行为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正如日记中所写:“今天发生的事情,让我们真正了解卡罗内的为人”《全班第一名》的德罗西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我有点嫉妒他,但他不仅成绩好,而且很热情有绅士风度,我更加佩服他了。这些故事写出了同学之间的纯洁的爱,是充满着童年的乐趣的,一件小事在孩子的眼中可能会被无限扩大化,孩子的矛盾复杂心态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的母亲》《热爱祖国》等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老师“每月的故事”更是一个个有意味的故事。《帕多瓦的爱国青年》《伦巴第的小哨兵》《佛罗伦萨小抄写员》《撒丁岛的小鼓手》《爸爸的护士》等等,这些故事是老师先让孩子抄写然后在课堂朗读的,在孩子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学生是一个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观念的阶段,在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中,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勇气,什么是孝心,什么是爱国等。

在《我们的老师》中,作者通过描写老师的表情和语言,勾勒出一个慈祥、亲切而又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当他看到同学扮鬼脸时,他并没有责怪,而是说了一句“以后不要这样了!”最后那个学生请求老师的原谅,这一个小小的故事体现了老师用真心感化学生,而不是简单的批评。最感人的老师是思里科父亲的老师,一个八十四的老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每年留出每个学生的作业保存起来,作为他永久的回忆,他是令我们肃然起敬的。当然,小说还写了《学校里的女教师》,她们温和、乐于助人、为人善良《病中的老师》生活拮据,重病中却想着孩子们,如小说中:“我在发高烧。我病得快死了,记住,要用心学算术,多做练习,开始做不出,休息一下继续做,还不行?再休息一下,再从头开始。要慢慢来、向前走,不要着急,头脑发热。……”写出了一个尽职尽责的老师形象,正所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真实写照。

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是无私的。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父母的一切。有句话说得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从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接受了父母的教育,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把握着孩子发展的方向。在《爱的教育》中,无论是来自底层的父母,还是有钱有势的绅士,他们大都是以正面的积极的姿态出现的,没有当今社会上父母对孩子的溺爱,而是严格要求孩子们,引导他们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小说中引人注口的是老师给我们的“每月故事”,许多故事是讲述爱国小英雄的事迹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爱国意识。像《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开始所说“不,我绝不是‘懦弱的士兵’!但如果老师每天都能给我们讲一个像今天早晨讲过的故事,可能我会情愿上学呢!”老师的故事显然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伦巴第的小哨兵》为祖国捐躯而令人敬佩,《撒丁岛的小鼓手》为执行任务而丢了一条腿,激起了孩子们无限的爱国热情。

该小说不仅写出了人间的多种真爱,也用许多故事告诉了读者一些道理。正如许多小标题一样,告诉读者不要有虚荣心和嫉妒心,要怀有感思之心,做任何事情要有勇气,有胆量,有毅力。《爱的教育》在写父子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时,逐渐上升为对社会、祖国的爱。

作者以一个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通过对儿童视角的准确把握,对儿童世界、成人世界作了逼真展示和深刻剖机“童年永远是一种心理距离,永远是一种心理切入,永远是一种心理觅寻”,在某种程度上,守望童年成为作家们的审关理想,而儿童视角的叙述则是表达他们这一审美理想的最好载体。在小说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所做所想,除了这个孩子的天真的活力和丰富的内心世界,读者看不到作者的感情表达,他的感情倾向是隐藏在文宇背后的,这种表达方式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和说服力。这种在当代叙事学中称为“内聚焦型”视角的采用,一改传统叙事中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位置,通过儿童的感官去看去听。儿童视角的叙述是一种乐于为儿童接受的表达形式,这种儿童文学作品有利于激发儿童读者的联想,想象他们是故事的主人公,从而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和审美能力。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2

当我第一眼看到《爱的教育》时,就情不自禁的缠着妈妈要买它;当我开始阅读时,更是无可救药的迷上了它。夏夜,凉风习习,星光闪闪,这本书的故事像一股股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冬天里,炉火融融,烟雾袅袅,这本书的故事又如春光温暖着我。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我陶醉不已。

这本书中的一个个优美曲折的故事,就像夜空里面明亮的北斗星,为我辨别世间善恶美丑;每一首诗歌、每一句格言,都催我上进,陶冶我情操;每一个月的故事都激励我奋发图强。我在《爱的教育》这个百花园中,采取了最丰硕的花果,吸吮最甜蜜的甘露,来滋养自我,丰富自我,提高自我。

在这本书中,各个人物栩栩如生,有可怜的克洛西,高尚而又充满正义感的卡隆,勤劳懂事的柯莱蒂,热爱虚荣的瓦梯尼,可恶的弗兰蒂。卡隆心灵高尚,行为正派,富有正义感。他从不恃强凌弱,反而还同情弱者、帮忙弱者。记得有一次,三四个同学戏弄一位胳膊伤残、母亲卖野菜的孩子克洛西,克洛西被逼的忍无可忍,进行报复,可却不巧打中教师。卡隆不忍克洛西被同学欺侮后,再受教师训斥,便义无反顾的挺身而出,教师明察秋毫,最终取得了一个大快人心的满意结果。这样的事,卡隆做过很多次。卡隆真是一个好孩子,我要努力向他学习!

读了这本书后,里面的爱教育了我,我必须会不负众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3

本学期我读了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让我知道了许多有着教育爱和爱中的教育的故事。

假期闲来无事,带着孩子到新华书店看书。抽了本《爱的教育》随意翻翻,没想到就放不下了。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整本书都是围绕“爱”,这个如此闪亮,如此令人钟爱的字眼来描述。这本书里想表达的重点是: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只有我们携手,才能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卖炭者与绅士》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义快的行为》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好朋友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卡隆,让肇事者站起来。卡隆向老师讲述了事情的起因后,老师不仅没给克洛西处罚,而是把那些调皮的孩子批评了一顿。文章表现了卡隆关心他人的高尚精神,以及得饶人处且饶人的优良品质,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为人处事方式。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加强精神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人的教育读后感模板


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沙漠中的绿洲,阅读作者写的作品的过程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这时我们可以用写读后感的方式来记录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怎样有规划性地写一份作品读后感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煞费苦心地打造了这篇“人的教育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建议您将本网页保存至您的浏览器书签或收藏夹中!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

(一)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养一个好孩子,就像栽种一颗小树,从幼苗到参天大树,需要的是用心、勤快的浇水,适时的修剪、打理,它一定不负众望,成为出色的人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孙京媛说过:“做孩子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成功的品质,独立解决困难,自信面对挑战,远离恶习,主动承担责任,热情地投入生活,友好地看待他人,这样为孩子铺下一条成功的路,赢在起跑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生活中成长,就应该在生活中学习,每一个点滴事例,都可以是学习的对象。有爱心、有孝心,善意地对待周围的人。这样,孩子将来踏入社会,才会更好的'认识与理解,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与事物。

我国谚语也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接触就是对孩子进行无声的教育。做孩子的引路人,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家长应该从自己做起,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多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以及学校里的状况;在学习上,家长应做到和孩于同步学习,和孩子一同成长。要从精神上多给孩子们一些激励,为她们加油,在孩子成长的漫长而且很不平坦道路上,给于加倍的温暖和关爱,使她们有战胜失败的信心和勇气。

(二)学校教育: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兴趣是一种动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这件事情是他比较感兴趣的事,那么他一定非常愿意去做。既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年阶段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发生浓厚的兴趣,可能是终生成就的源泉。兴趣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探索的欲望,只要有了好奇心,有了探索欲望,孩子就会从内心的深处去研究喜欢的事物,才会乐此不疲。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创造性地应用教学资源,精心创设情境,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形成,将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和信念,有了动力和信念,学生在学习中才不怕吃苦、不怕挫折,敢于质疑、敢于挑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先要使孩子尝到成功的滋味,让孩子尝到甜头。还要对孩子多鼓励,对于孩子的好表现和好成绩,不要吝啬使用赞美之词,因为称赞对孩子会起很大的鼓励作用。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式,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2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是他生命活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泛论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

我认为儿童教育和我们的小学教育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这次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弗洛贝尔在书中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义务教育,抑制儿童的发展,重视儿童的积极活动和儿童个性的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的连续性。

教育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是福罗贝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因此,“教育、训练和全部教学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容忍的、顺应的,因为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

”福禄培尔拿园丁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一定要顺应少儿的天性,耐心的指导,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儿童。

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性,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独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他们正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时期,人类的教育主要委托给父母和家庭。儿童和家庭成员构成一个完整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有必要对缺乏教育知识的家长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

我认为作为孩子的父母,了解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孩子生育的不利影响。

游戏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对于我们的小学教育来说,游戏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好方法。书中也强调了这一观点。在他看来,游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一个有能力、沉着、坚忍不拔、坚持玩耍的孩子,必然会成为一个有能力、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人,能够提高别人和自己的幸福感。

福禄培尔为了让儿童开展游戏和其他活动,设计出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合乎逻辑联系的游戏和作业体系以及配套活动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这套教具对发展儿童的智力和创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他还倡导为孩子们的活动创造条件,比如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种植植物,并组织他们手工制作。我认为在小学,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准备更多的兴趣角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培养良好的兴趣,这其实是对学生很好的引导。

与其让他们瞎玩,还不如引导他们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蕴涵了福禄培尔的许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响。他很值得我们读。这一次,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只有一个大概得了解,这也是肤浅的。今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仔细研究它。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3

《人的教育》一书是一本闻名的教育论著,作者福禄培尔是德国闻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作幼儿教育之父。他的关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流动,是他一糊口动的主要方面。《人的教育》就是一部畅谈儿童时期学前和学校教育的书。书中,福禄培尔主张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教育和压制儿童的发展,正视儿童积极流动和发展儿童个性以及夸大早期教育的重要意义,主张人的一切发展阶段教育的连续性等

教育要顺应天然的原则,是福禄培尔教育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原则。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天然发展。因此,教育、练习和全部教授教养与其是绝对的、指示性的,不如更应当是收留忍的、顺应的,由于在纯粹采用前一种教育方式下,人类那种完美的发展、稳步或持久的前进将会丧失。福禄培尔拿花匠修剪葡萄藤作为比喻:葡萄藤应当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会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么良好的意图,假如花匠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因为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对于这句话中的观点我觉得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育学生就比如花匠修剪葡萄藤,一定要顺应儿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导学生,不能强制性地教育压制学生。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教授教养过程中要留意这一点。与让儿童不受干扰地天然发展的主张一致,福禄培尔正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在作为人类一员和上帝儿女的每一个人身上包含并体现整个人道,但他在每个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个人的、唯一无二的方式被表现、被塑造的对于这一点我想也就是我们在教育儿童时,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儿童做事的积极性并予以肯定和支持,尊重儿童准确的观点,从而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段选文中,福禄培尔以为,对于儿童来讲,学生期就是儿童学校教育糊口的主要时期。他将带着信奉和信念、预感和期望去认识面对着他的一个外部世界。因此,教育这样当把儿童作为一个人,不就仅交给他学习的对象本身,而且教给他与该学习对象有感知识。通过十几年的教授教养的试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毫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师不是全部知识、全部真理的化身,那么,我们就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同等的对话平台。语文的学习应该寻找一种和学生谈话的轻松,立场的同等亲切,心灵的坦诚和谐。语文绝对不是只依赖教师就能学好,而是需要自己从鲜活的文字中感悟到独特的情感,从平凡的糊口中感悟到高尚的情操,从一个尺度谜底中体会一次独立的思索。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你的一样多。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语文教授教养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教师和学生在语文课堂一道幸福成长,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

努力让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学生的感觉----我这样提醒自己:假如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熟悉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个好学生的感觉,都有了自信和创造的尊严,他们获得的是终身享用不尽的真正财富。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4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必然趋于老龄化,老年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对一般社区健康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研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与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密切相关。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约为8%-15%,年新发率为2%-5%。

认知功能衰退的发生和速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综合性的、难以确定的。为了维持和减缓认知功能的衰退,应采取综合措施。

对北京市3个社区217名60~85岁青少年进行了5项基本心理能力测试、感觉功能测试、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能力测试。考察了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影响。研究得到:

(1)从整体上看,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积极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不依赖于具体的领域;分水平看,教育水平对认知功能的积极作用随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现出领域间的差异。(2)教育水平与年龄各自独立地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教育水平的作用是积极的,年龄的影响是消极性的。(3)教育水平对老年人基本心理能力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为中介的。

认知功能是指大脑精神和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感知、记忆、言语、抽象思维等。认知功能障碍包括大脑高级功能紊乱,即人们理解外界事物的能力下降和大脑功能异常的迹象

研究结果表明,教育水平的总体主效应显著,年龄的总体主效应显著,但年龄与教育水平的交互作用不显著。从分组的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教育水平对认知功能的保护作用因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现出领域间的差异,同时该模型还提示我们可以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教育水平对基本心理能力的积极作用。

影响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因素还有很多。据报道,吸烟对认知功能的完整性有报护作用,对痴呆有保护作用。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控制职业因素后,吸烟的保护作用明显消失。许多人参加的娱乐活动可能会延缓认知能力下降,进而延缓痴呆症的发生。

认为适当的活动可以促进神经细胞间突触的形成,增加神经细胞间的联接。

对一般社区老年群体认知功能的研究有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首先,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痴呆早期的重要症状之一,是痴呆的必要特征:从正常老化到测验上检测出认知功能损害,到最后确诊痴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连续体,可以理解为一种渐进的累积过程。

正确识别处于认知功能下降阶段的人群,特别是一般老年人,可疑尽早发现轻度或疑似痴呆的患者,进行可能的干预和良好的护理,这对延缓疾病的发展非常有帮助。其次,认知功能的完整性与老年人能否保持独立生活和老年人的预后密切相关。研究认知功能,及早发现老年人功能下降和死亡的高危人群,加强治疗和护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5

《让人幸福的教育》是我所看的教育类书籍中比较好的一本,孩子已经5岁了,在对她的教育方面我要做得更好。为了更好的让书中好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今后教育行为,我做了反思,以强化自己的教育意识。

阅读本书后,我信奉的教育格言如下:

有良好教育和技能的孩子,伟大意义需要所有的做父母的人反省的。

要点机智、要点忍耐,还需要自我克制。教育孩子仅仅有爱是不行的。

3、在培养孩子的智力方面:坚信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相比,仅仅是特点不同而非智力水平有高低,坚信自己对孩子的信心不但可以改变自己,也可以改变孩子。

有同情心、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做一名善良、宽容、积极乐观、有同情心、公正、民主、整洁、勤劳、节俭习惯的父母,为孩子树立最好的榜样。

5、在培养孩子的心理方面:坚持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乐观的心理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用适时地肯定和赞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逻辑数学方面和对己对人的认识方面的能力,应该作为基本的加以开发、培养;一旦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份不同阶段的计划,并实施下去,这是决定孩子的潜能十是否能得到发展的关键。

7、在尊重孩子的权利方面:给孩子说话的权力,自尊的权力,机会均等的权力,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力,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有权得到的公平。

懂得感激和回报,让孩子在感恩中体会到友谊、爱的快乐,让孩子用一种豁达的胸怀去包容仇恨,用快乐去化解仇恨,抓住一些特殊的经历培养必要的肃穆和敬仰,生活中要刻意地隐藏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爱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要对适时地对孩子说出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信任。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成长教育观后感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6

《让人幸福的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是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方光华。这本书主要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是为了让人获得幸福,而幸福的来源在于人的内心成长。读完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对教育和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一种“正念教育”的观念,即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灌输,更应该成为对学生内心成长的引导。这种教育应该鼓励学生培养正念,即积极的思考和接纳,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内心,学会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这种教育方式能够从内心深处引发人的幸福感,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正念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发现自己内在的自我,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以及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教会他们如何在生活中保持正念。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和应对压力的方法,提高他们面对未来困难的能力。

与传统的教育方式相比,正念教育更加人性化,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内心自信和责任心,让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增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学生的内心成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除了正念教育之外,书中作者还介绍了诸多其他的教育方式,如“道德教育”的理念、“情绪教育”的引导等,这些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多选择。

总之,《让人幸福的教育》的阅读让我深入理解了教育的本质,也让我更为关注内心的成长。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获得许多珍贵的启示,它不仅能够促进我们的成长,也能够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生活。因此,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希望更多人能够从中获得启示,探索自己内心的成长之路。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7

刚开学时经同事介绍我在学校图书室借了一本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的著作《人的教育》。有关这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我早在几年前就学习了许多,今晚再一看,感觉也没什么可读之处,但我还是硬着头皮去读。因为我认为只要是书,它都有读的价值,既借之,则读之。

当我读到这位教育家的生平时,从中读到了一句很值得我去读并且也很让我佩服的一句话,不是福禄培尔说的,而是他的同事巴普罗说的,这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不重视和不着手家庭教育改革,学校教育便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我反复地把这句话读了几遍,的确让我振奋。因为谈到家庭教育使我想起当前学生家长(这里指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在外打工挣钱,把孩子都丢在家里让爷爷,奶奶照顾。虽然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却也从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总是只顾挣钱。他们这些做家长的哪里知道孩子们在他们面前和在爷爷奶奶面前的影响和表现完全是不一样的。因此,我认为,有些学生的不良习惯,甚至学坏行为直接与家长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说不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缺少了正确的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只有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的,巴普罗也有一句话证实了父母的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认为他的这句话具有片面性,他是这样认为的: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因为儿童早期的教育的重要性高于一切。他在这句话中只讲了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在儿童教育中居首要地位。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我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六年级有一个男生名叫,在上几年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很好的,然而这两年由于父母离婚,双方又都再娶再嫁,都不问孩子的事,把一个孩子丢在亲戚家。这孩子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和社会上不良风气的熏陶,已经染上了一些恶习。父母不在跟前,作为亲戚好象又不好管教太严,倒至这孩子经常逃学,即使来到学校上课也不认真学习,不是上课捣乱就是找同学打架,学习成绩可想而知了。他的班主任对他无招可用,因为他现在已经是刀枪不入了,这难道不与他的父母有着直接的关系吗?

因此,我认为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配合我们学校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人,成材。否则,就是一种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8

——读《爱的教育》有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教学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样。”读完《爱的教育》,我觉得整个人都焕然一新了,灵魂已完全洗净。

这本书是一本儿童日记,从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恩利科的角度,写下他在一个学年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的、细微的事情,娓娓地记叙师生之情、父子之爱、同伴之谊,展示人性的真善美,讴歌了热爱祖国,贡献社会的优良品质。读完每一篇日记,心中涌动的情感久久难以平静。

不妨说作者用“爱”的钥匙打开了人们的心扉,或许正是这个缘由,这部作品的名字在意大利语中就叫“心”!

恩利科有一群机智而又勇敢的朋友:有些家庭很贫穷,但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获的家庭的幸福和幸福;有的成绩年年第一;有的力大又正直;一些喜欢交易的学校经常参加各级颁奖典礼,参观各种展览,让孩子们接受爱的教育。每个月都有一个故事,主要围绕爱国、孝顺、勤劳、诚实为主题。

恩利科还有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

《爱的教育》里有人世间的各种喜怒哀惧,如开学第一天我十分开心;我与好友科咧帝吵架时的愤怒;可敬的老师病危时我们的悲哀;害怕坏男孩弗朗西往教室里扔鞭炮

还有《爱的教育》里知识丰富,既有课本上的知识也有课外的知识,如教你如何辨别“催”与“摧”;“布拉沃”和“埃维沃“是意大利语,表示“好哇”和“好极了”的意思。

我爱《爱的教育》,爱里面扣人心弦的情节,爱通俗易懂的文字,更爱恩利科父母对她的教育方式——写信……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9

暑假这两天在家读了德国着名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福禄培尔所着的《人的教育》一书。《人的教育》这本教育名著蕴涵了福禄培尔的许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响。他非常值得我们去研读。

全书共分为五章,在第一章“总论”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顺应自然的原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他要求让儿童从最早期开始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然发展,注重他们的个性的发展。对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赞同他的观点,我们不妨看看我们身边的朋友们,他们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没有音乐的天赋,就送去弹钢琴、弹古筝、拉二胡等。甚至几个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听一小时的《圣经》,难道你不觉得荒唐吗?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像赶集似的穿梭于各种培训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禄培尔还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儿期,人的教育主要是托付给父母和家庭的,儿童与家庭成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要给缺乏教育知识的父母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指导。对于这一点也是我很欣赏的,我觉得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识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母在平时要有意识去学习了解一些育儿方法,避免错误教育对幼儿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这本教育巨著 读来受益匪浅,但书中提到的有两个观点,我并不赞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义思想,作者将一切都归结为上帝这个统一体。第二是作者在书中强调“培养精明能干的母亲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实我认为,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父亲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为一个父亲在孩子的眼中不能与母亲同等重要,那么,这个家庭一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家庭。不单是母亲要精明能干,父亲也应如此。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使是好孩子也会养成不良习惯甚至于学坏的。

总之,这本书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德国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种机制的和机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义,而且对当下的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值得一读!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0

第三,教师应该多从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只要你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你会学会理解孩子。孩子们犯的错误,常常是“美丽的错误”,是成长中的必然。

我们的工作习惯于站在**的立场上,从**的视角对孩子提出种种要求,设定展目标,生硬灌输、呆板说教,强迫孩子接受——犹如预先做好了模子,不管学生的体形。身高统统塞到这个模子里,结果必然是要么铸造出畸形的人格;要么铸造出千人一面的丧失个性的木偶;或者会伤害学生的心灵,形成终身无法弥合的伤疤。因此,我们需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利益上,所以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

其实,教育很简单,一腔真爱,一种宽容。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愿我们能为“把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好”而努力!

也正如玛丽凯所说,“我诚挚地相信,生命是一连串的企图和失败,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中,我们才能体验到成功。”

卢太芳2009年2月2日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1

在学校里,他有可爱、善良的同学和亲切、宽厚的老师;在家里,他有关心、爱护他的父母和姐姐。安利柯用笔记录了一个学年中,在学校和家里发生的一件件平凡的、有趣的、又感人的事情,其中还有老师给学生讲述的每一个真实、美好的“每月故事”。如其中的《小抄写员的故事》,讲述了朱里奥的爸爸是个铁路工人,为了能多挣一些钱,还要接一些抄写文件的工作,每天很晚才休息。朱里奥看到父亲很幸苦,于是每天等父亲休息后,悄悄地熬夜为父亲抄写没有抄写完文件的。朱里奥白天用功学习,晚上坚持抄写。终于,朱里奥熬夜抄写的事情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心疼得流下了泪水,为有这样一个懂事的儿子而感动。

这本书是一个意大利三年级小学生安利柯身边的100多个感人故事。每一篇都流露出了真情实感让我受益匪浅。

书中还有安利柯的父母为他写的劝诫性的文章,以及老师在课堂上朗读的感人肺腑、引人深思的“每月故事”。书中描写了许多平凡而善良的小人物:卖碳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老师……以及他们平凡的日常生活。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懂得了很多。我知道我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同情弱小。通过和我爸爸妈妈的探讨,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妈妈告诉我,“爱”分很多种,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善良的母爱,有对同学的关爱,对学习的喜爱,对物品的珍爱。主人公安利柯是个积极乐观、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他的父母、姐姐、老师、同学都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教导他如何做人。安利柯的生活充满着爱。我们也要有一颗纯真、善良、充满爱的心。我们更要学会感恩,感恩生养我的父母,感恩给予我知识的老师,感恩帮助过我的同学。

我最喜欢这本教育我们的书,让我感受到爱,也让我又前进了一步。

人的教育读后感 篇12

读《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几条启示 陈小宝同学上幼儿园了,我在欣喜于他的点滴成长的同时,也不免惴惴,怕我的错误教育方式耽误了他。于是抱了一大堆家教方面的书籍回来受教育。刚读完《犹太人是这样教育孩子的》,得到以下几条启示:

1、把学习视为唯一选择,竭尽所能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因为犹太人坚信财富随知识而来。

2、培养孩子延后享受的观念,以便追求未来更大的回报。

3、热爱读书,热爱买书,培养孩子博学多闻求知习惯。

4、在受教育之前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和自尊心,教导孩子了解家族和祖国的历史,让孩子学会自己做自己的领袖。

5、培养孩子国际观。

6、让孩子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依靠任何人,包括父母。

7、帮孩子制定长期目标。

8、抑制体罚、用非惩罚的方式控制孩子,在家里允许彻底的讲话自由。

9、把孩子留在家中,减少和同龄人在一起的时间。(因为小孩子会不顾父母的期望,更容易采纳同龄人错误的价值观)

10、吹嘘自己的孩子不是件丢人的事。

11、尽力培养孩子优秀的表达能力,让孩子多问多说,因为口齿伶俐

是成功的基础。

12、让孩子懂得奢侈有选择,节俭有门道,该奢侈时绝不节省。

13、让孩子记住“助同胞而后同胞助你”。

14、崇尚个性,鼓励创造。

爱的教育读后感


阅读让人丰富内心,思考使人变得更加深刻,与他人交流使人头脑清醒。当谈到对于一本作品的读后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您是否想知道如何将这些想法转化为文字,写出一篇有关这本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我们为您精心整理的“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1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独自坐在书桌旁品味着这心灵的鸡汤,感受着爱的温馨,一次次触动,一次次震撼那灵魂的最深处,扣动着爱之心。回味着,回味着,不自觉的笑了。

爱,无处不在: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感受那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让我们在这个美好的世界新里,时刻感受到爱的伟大 。给予爱,享受爱。

文中有一篇:六千英里寻母,深深感动着我:讲的是小麦克千里迢迢到异国他乡。在途中他遇到种种困难,伤心,难过,绝望,但坚持着一定要找到妈妈的信念。妈妈对他的关爱,深深感动了上苍,最终小麦克找到了妈妈。在大家的关怀下,麦克妈妈的病也康复了,母子一起回到了祖国。

我们要学习小麦克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怕困难的勇气,做个勇敢的好孩子。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2

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马上翻阅里面的内容,而是被书名和一张图片所吸引,而后进入了一段深深的沉思:什么是爱?世间的爱有很多种:亲情间的爱、友情间的爱、恋人间的爱,那么师生间的爱会是什么样的呢?我的思绪被问题所包围。什么是爱的教育?顾名思义,从书名的字面意思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存在着爱,无论是教师对幼儿的爱,还是幼儿对教师的爱,之间一定存在着必然的关系。带着这些疑问,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开始慢慢的品味其中的奥妙。

《爱的教育》一书是以日记形式撰写的小说,书里的每一个故事篇幅都比较短小,语言文字浅显易懂,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这一切的一切永远都离不开一个字——爱。

起初开始读它的时候,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因为书里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是那么的简单而频繁,才读了几篇日记我就有些厌倦了。但是我每天都坚持读几篇,谁知我越读越着迷,越读越感动,越读越感概,也许这就是“爱”的魔力吧!这一篇篇虽然语句普通,但是内涵深刻的故事,是让我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赞叹故事中人与人之间那份美好的“爱”。

在所有的日记故事中,最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叫齐启禄的小男孩,由于他的父亲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后突然生病,就此住进了医院。父亲写信告诉了母亲自己已经回国及因生病入院的事。妻子得知后很是着急和担心,但由于家里当时的情况,不能分身,不得不叫大儿子前往看望父亲。在医院,孩子不但照顾父亲,还一直照顾着一个外人,最后不但不和自己的父亲回家,却要坚持照顾着那陌生人。看完这个故事后,不经让我感概万分:爱自己的亲人是应该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懂得爱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爱,那他就是一个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爱。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学习那种爱呢?!再请回过头看看现实,作为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爱孩子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在平日里,我的爱是如此的平凡:每天早晨,我都会得到孩子们最真诚的笑脸和问候,如果我哪天没去上班,孩子们会反复念叨:周老师怎么还不来?周老师去哪了?每天午睡,我都会给孩子们讲讲小故事,让他们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中,听着童话般的故事甜甜地入睡;每天放学,我都会和孩子们聊聊今天一天中,你觉得最开心的事,孩子们都会滔滔不绝,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就是如此的开心。正如高尔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会爱谁;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好孩子。”爱时刻陪我左右!

爱,无处不在!点点滴滴都在身边!

读完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了我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作为老师的我,其实和其他普通的老师是一样的,老师的职业是神圣的,因为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他们是启发孩子心灵、培养孩子智慧的人,他们的地位并不亚于自己的父母,有着同等重要的位子。老师是亿万儿童心灵的智慧之父,他们得到并不富裕的报酬,却在培养未来一代的优秀接班人而辛勤劳动着。所以永远要爱自己的老师,永远要以尊敬的口吻来称呼“老师”这两个字,因为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之外,“老师”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崇高、最亲切的称呼了。回想自己的读书时代,身边出现过许多老师,曾经不经意的小事现在想来却是如此的意犹未尽。老师对于同一个问题会不停反复的念叨;老师对于开小差的孩子会适时的提醒;老师对于薄弱的孩子会个别的指导;老师对于生病的你会时时的关心……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老师,他们对我们的爱是默默的,是真挚的,是特别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爱着我们!

有时躺在暖绵绵的床上,仿佛书中这些故事都一一漂浮在我的眼前,我的心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爱”的洗礼。我如梦初醒,原来爱一直伴我左右!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就让爱随时随地陪伴在我们身边吧!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虚伪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新教师,我们的爱就爱在平凡的工作,爱就爱在生活中点滴之处。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高度的责任感、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一颗爱孩子们的心。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努力对幼儿更多地给予一份真情、一份关注、一点呵护、一些宽容,让幼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我手写我心,把真心亮给幼儿看,用真情诉给幼儿听,把真心带给幼儿读,我相信作为新教师的我,从中也会获取到无穷的动力与爱与被爱……

爱,无处不在!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3

《爱的教育》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他人,同情他人的不幸与苦难。

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一个小男孩,因为父亲每天忙著写文件,要到很晚才睡,因而决定在晚上十二点起床帮他父亲工作,但由于每天起床写文件,所以睡眠不足,上课不认真、学业退步,而毫不知情的父亲对儿子的行为十分不满,男孩有好几次想放弃,但一看见父亲疲劳的样子又无法放弃,父亲对孩子却以达到完全不理不采的态度而另孩子非常伤心,直到某天,父亲才发现事情的真相,心中充满了懊悔和慈爱,那天父子两一同熟睡到天明。看完了这个故事后,我心中有无限的感动,因为那个男孩为了自己父亲能轻松一点,而偷偷帮父亲做事,这是最令我感动的,虽然父亲不断责骂他,他也不放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我认为《爱的教育》讲的是情感教育,在阅读时好似把我带入了广阔的社会中去,它真是让我懂得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4

教学之余,我认真地阅读了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这本闻名世界的教育界的巨作。“这是一本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检验的好书,这代教育名家推荐的好书”我觉得翻译者在书的开头说这句话,一点都不过分,我读过这本书,第一感觉,非常的亲切,因为书本里面的内容非常贴近我们的学校生活,讲述了小学生和教师们生活中发生的事情。

很早我就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曾把它推荐给全班学生看,这次看,已经是第二次,感觉更加深刻,就是在爱的教育的基础上,要学会感恩。这段时间,流行起一阵感恩之风。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我国虽然没有独创的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教育却是渊远流长。古人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自古就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德,但也有“知恩不报非君子”的古训。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的名句,更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和“吃水不忘打井人”的处世信条。“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讲的是对老师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讲的是知遇之恩。“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讲的是朋友间的诚信之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哲理,就是感恩;衔环结草,以恩报德,这些成语典故告诉我们的同样是感恩。饮水思源,凡是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时刻不忘。而这些古训常常被人们淡忘。失却感恩之心,小则让父母失望、寒心,大则让世人所不齿。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一个人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爱之美好,感恩花鸟鱼虫,感恩苦难逆境,就连自己的敌人,也不忘感恩。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劲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丰富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希望在这个世界里面,大家都心存感恩之心,下面,我引用别人的一段话来结束我这时的心情:“感恩,是结草衔环,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境界。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等待的一次宝贵机遇。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完成的一次世纪壮举。感恩,是值得你用一生去珍视的一次爱的教育。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喧闹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无言的永恒回报。感恩,让生活充满阳光,让世界充满温馨。”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5

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一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这篇《爱的教育》读后感,给人心灵的震撼。作者概述了“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爱的教育的魅力。文章结尾联系现实,很有感召力。

爱的教育读后感 篇6

我在家中早已是儿子的父亲,在教育界是执过十余年的教鞭的教师。平日为人为父为师的态度,读了这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了流泪。我一直想拜读这本让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动的书《爱的教育》,这个寒假终于如愿以偿了。《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

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

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