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观后感11篇

新世界观后感11篇。

如何撰写富有个性特色的作品观后感呢?写观后感时需与现实社会联系,通过观后感能够深入了解作品的内涵和精髓。笔者经过大量努力,为您带来这篇经过精心编辑的“新世界观后感”。请您详细查阅本文中的重要信息!

新世界观后感 篇1

看过缘起才明白为什么人在看到自然界的美景时会忍不住的心中会觉得亲近,升起愉悦之情,还会产生很多平时不曾有的感受。每个创造物和每个生命形式当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同时人们也能够认识到,它和人类自身本质的合一的,所以能够爱它如己。之所以是花朵,不是因为只有它有空灵的本质,而是相比其他的生命形式,花朵的外相比较不会遮掩其永存的灵性。

此外,所有新的生命形式都会让我们感觉相同,这也是原因。看到于丹老师的书中也在讲人要亲近自然,然后就能感悟人生,涤荡心胸。我想原因也是这样,因为自然界的很多东西,让我们感受到生命中永存的意识或灵性,所以才会亲近,而《爱和自由》中讲的关于和孩子一起成长,也是因为孩子身上那种生命永存的意识和灵性还没有被掩盖住,而因为感受到了这种存在,才会对孩子有这样的亲近感觉。

觉醒——认识到未觉醒的自我,即自我,当自我思考、说话和行动时,能够认识到它,并认识到集体受限制的心理运作过程。就像是《爱和自由》中讲的,先要知道是自己的感受在主导,还是自己的思维在主导,要先知道了,才能通过自己不断地觉察知道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没有流动起来,和这个讲的是相通的。

我们世袭的功能失调:对于“原罪”我是一直有误解的,看了这次的解释觉得是我的浅陋和误读有问题。原罪——活得不够有技巧,盲目的生活,因此就会受苦并制造苦因。

所以,抛开文化的包袱和错误诠释之后,“罪”这个字所指的就是人类世袭下来的功能失调状况。

“试着变成好人并不会让你变得更好,而是经由找到那个早已存在于你之间的良善,并且允许那个良善彰显出来,才会让你变得更好。”这个就和“你本身就是智慧具足的”一样,是回归而不是成为。

小我——与外在形相的认同,包括念相、思想、情绪形相,相认同,会照造成我们无视于我们和整体的联结,完全无法觉察我们内在与其他万物以及源头的合一。这样的遗忘就是原罪,受苦和幻相。当“我们与万物显然是分离的”这个幻相主导了我所想所思所说所做的时候,就创造出了如今的世界。

事实上,通过真理的表层,一切事物不仅与其他事物相连系,而且与它们的生命之源相连系。当愈快的加诸一个言语上的或是心理上的标签在人、事、物或情况上面时,所面临的实相就会变得越浅薄和无生命力,而也会越加的远离实相,也远离了在在自己之内和周围展开的生命奇迹。它也许有点聪明,但它会失去智慧、欢乐、爱、创造力和活力。

这让我想到了“评判”评判不只是让人能够中立的看事物,更深的层面是更能发现实相,领会真谛。

“我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开启的世界》中曾出现过,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看,貌似他越来越知道自己是什么,但却是建立小我的过程,他在给自己贴上各种的标签,并开始对这个标签深信不疑,这个标签的集合就是“小我”当对这个标签的集合深信不疑的时候,就不知道自己还有本我的存在。我脑子里的声音让我想起了很多对话。在这个时候,我和那个一直和我说话的疑似精神病人没什么不同,但我就是不说话。

小我通常把“拥有”等同于“存在”:我拥有所以我存在,我拥有越多,我的存在越多。小我经由比较而生存,别人如何看待你会变成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小我的自我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受限制于别人眼中你的价值。

如何放下对事物的执着呢?当你停止在事物中寻找自己时,你对事物的依恋就会消失。而需要做的就是“觉知到自己对事物的执着”—“我是那个觉察到自己有执着的觉知”

小我的典型特征:需要更多。像贪食症患者一样,但他们的症状是不断进食,甚至让自己呕吐而继续进食,而且我们比较隐秘。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不要忙着赶路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现在的人,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总在不断的动,像是有什么东西在追赶,但是又不知道要去向哪里,即便是重复的转圈,也不能停下脚步.

感觉内在的身体,就像是在做呼吸禅的时候,我也会出现“感觉不到什么”原来这是心智在说话,这一节所讲的,就像是在呼吸禅中的第三步,感受自己的全身,能有利于以后再做的时候。

本体的遗忘,让我想起了爱要“忘我”,那个我就是“小我”因为本我会爱,忘记小我的时候回归本我,自然就知道要怎么爱。

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这段里讲的解释了为什么人在面临生死和极度痛苦的时候更容易开启,因为那些给人自我感的东西消失了,小我就瓦解了,就会觉醒.

抱怨和怨恨,每一个抱怨都是由心灵编造的故事,它给别人贴上了负面的心里标签。怨恨则是伴随抱怨和为他人贴标签而产生的情绪。在开始出现抱怨的声音的时候,就去辨识它的真实身份,它每被辨识出一次,就会被削弱一次,让我想到了我们的觉察,看似只是看到了,实际这种看到本身就已经有了改变性的意义。

抱怨可以带来强烈的情绪和怨恨,并转化为强烈的反应。这只是自我强化的一种方式。而怨气是会因不断重复事情的经历而持续、增强。放下和宽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怨气之后增加虚假的自我感、让小我继续存活,此外别无他用”的时候,宽恕就自然产生了。

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能带来小我渴望的优越感,让小我强大起来。与幻想抗衡,就像是当我表述的就是事实的时候,事实就摆在那里,毋庸置疑,不需要说服谁,不需要证明什么,当有人认为不对时,也不是对我的冒犯。

自我会觉得一切都是针对它的,情绪、防御心理甚至攻击性都会出现。所以我要在自己有这种心理和反应的时候就觉察到,经由觉知分辨哪些是事实,那些是意见。

“你原本即是的那个本体,就是真理。”对这句还没有理解,想起我在练习的忠于自己的心,但是我很多的东西真的是我的心吗?要觉知到自己的心,这个也是一样。

当我把我在别人身上看到的自我与他们的身份混淆时,我的自我就打算用我来强化它。它会强化我与他人的分离感,让我感觉不到我们共同的人性,也感觉不到和他在一起其实是一种生活。就像是学习了《弟子规》要自己去力行,而不是对别人指手画脚一样,了解了关于小我的这些,会让我看出一些别人的小我,但此时更要觉察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小我利用了这样的机会,辨识小我的真面目,就不会觉得有人是错的,只是个人内在小我在作祟,而人们或多或少都为这个小我所苦,慈悲心就产生了,就不会去反应,不去反应就不会助长小我。

“灵性的领悟就是清楚的看见:我所感知的、经验的、想到的、感觉到的,最终都不是我,我无法在这些稍纵即逝的东西当中寻找到我自己。”我没有感受,但还是觉得要记住它。

小我会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通过让我成为“某人”,那么我现在对自己的一些列所谓的认知,也是小我给自己的标签和角色框定吗?也许是的,我不知道。“我是有无限可能的,只要……”我的定义中还是有条件,这是事实还是又一个小我的假象呢?

意识到自己正在扮演一个角色,正是从这个角色获得释放的开始,而完全的认同自己的角色,则会把一种行为模式和自己的本质混淆。在社会中我们都在扮演很多临时的角色,在互动中,“你并不是在和那个人来往,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你,和你心目中的他在来往,对方也是。”所以两人小我之间的互动,实际上是四个心智概念的身份在互动,冲突就在所难免。

了解了这些,就更能接纳无处不在的冲突了。

不要说我是不快乐的,可以说“我内在有不快乐的情绪”把想法和实际的情境分开来,看着事实,觉察想法,就不会被不快乐掩盖了自然状态下的平安,这才是真正快乐的源泉。

允许自己或孩子受苦,关注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无形的关注,当下,当自己不是一个母亲,只是一个生命的时候,孩子也不是孩子,是一个被倾听关注的生命,之间是平等的。为什么很多父母说他们和孩子一起长大?因为他们在另一个人身上认识到自己,而另一个人会感到被爱,他也会觉得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可。

“爱就是在他人之内辨识出你自己的本体。”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和他人都是独立存在的是个幻相。“渴望被爱,其实是渴望被认可,不是外相层面被认可,而是本体层面。

”“当其他人,认出你的本体的时候,经由两个人,那份认可就把本体的向度更加完整的带到这个世界上来,那就是可以救赎这个世界的爱。”“就是在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中,辨识出合一。”

行动是为了行动本身,而不是为了保护或强化或符合身份的角色,所以无论你做什么,权力都会非常强大。当完全是自己的时候,是最有力量的,最有效率的。但不要试图做你自己。一旦你试着做你自己,这又是一个角色扮演。

因为我是我自己,不用去刻意去做。“放弃定义自己,也不要在意别人怎么定义你。”

“没有所谓的好和坏,而是我们对它的想法造成了好坏。”莎士比亚

当在负面情绪中能意识到“此刻我正在为我自己创造痛苦”这份觉知,足以超越被制约的小我状态和它所产生的反应的限制。

很多无意识的信念让人不快乐,而在书中列举的六个中,我都有,我想以后我可以有意识的去觉察了,看看是哪条让我不快乐。

快乐的秘密—在你的思想和情绪发生的时候,对它们有所觉知。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此刻都无法阻止你活在当下;而如果过去无法阻止你此刻活在当下,那么它还有什么力量可言呢?不管是疏离,还是童年的情绪伤害,还是人类集体的痛苦之身,这已经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集体的现状,面对这个事实,首先了解他,它以负面情绪思想、戏剧化事件为食,娱乐和传媒也会滋养它,女性还会有集体的痛苦之身,国家和种族也会有。

了解了这些之后就是怎么能从中解脱出来。

第六章讲的那个故事,看似很玄,但生活中却总有发生,“当早上起床碰了桌角,接下来就有一连串的倒霉事”,就像是《秘密》里面说的一样。不快乐的能量也会传染,而唯一的方法就是保持临在,我理解就是关注当下,觉察自己。看到关于痛苦之身导火索就想起曾老说的情绪负债,我想是一样的。

时常问自己,“此时此地我可以给予什么?我对这个人和目前的情况,能够提供什么帮助呢?”你不必拥有任何东西,就可以感到丰盛,而如果你持续的感到丰盛,你所要的自然会来。

“因为凡有的,还要再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取”—《马太福音》

把“认识自己”和“认识关于自己的事情”区别开来。没有“好与坏”像那个智者一样,不去评判,接纳它,“不在意任何所发生的事情”相信生命本身会赋予我力量。感觉很难,但也许这也是小我的一个借口。

白隐禅师的故事让我想到了“闻谤不辩”只是知道方法,知道这么做会有好处,看了此书,知道了那是为什么。

“这个,同样的,也会过去”—“无常”。不抗拒,不评判,不执着。可以享受并尊崇俗世的事物,但不会把它们原本没有的重要性和价值加诸其上。

可以积极的参与创造之舞,但是不执着于结果,也不会对这个世界有不合理的要求。

新世界观后感 篇2

20年10月31日下午,我们参加了由本学院举办的第二次读书会活动。会前,总觉着本次读书会的流程与上回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亲身参与上台演讲之后,通过我以及每个同学对本次阅读的书《谈美》不同情节的认知和理解,说出了各自内心的真实感受,确实感到定期组织这样的读书会活动益处是很大的。

这种活动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读书的兴趣,对书籍的理解,对各类知识的积累,而且也滋润了心灵,提高了境界,特别是增强了自信心,同时提高了同学们在公众场合下思维、演讲、表达的能力。使同学们更乐于参加集体活动和增强集体荣誉感。

本次读书会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在活动进行中,同学们精美的PPT,不拘一格的演讲以及班主任魏老师和导读老师精彩绝伦的点评,都让我与其发生了思想的碰撞,让我以客观角度来解析本次的书籍。

由此可见,读书会活动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可以积累经验,少走一些弯路,让自己更好的成长!

新世界观后感 篇3

完全组织化的社会;科学式的等级体制;以系统培育泯灭自由意志;通过定期服用化学药物产生快感而接受奴役;利用夜间睡眠教育灌输正统理念——这就是《美丽新世界》为我们描绘的未来蓝图。

听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亚于乔治·奥威尔的《1984》,二者都是反乌托邦文学经典著作。虽说都是对人类未来命运的预言,但略有不同之处,1984是悲剧基调,而美丽新世界是人人幸福的欢乐基调。

赫胥黎笔下使人忘却一切烦恼的苏摩、阶级条件设置、痛恨孤独、开放式关系、非胎生等等看似荒诞的场景,已经在现世有了端倪。其表现形式如下:毒品合法化、基因工程、社交网络中毒、婚内出轨率与日俱增、少子化老龄化。这一切都叫人细思恐极。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耳畔还在回响睡眠教育提倡的“阿尔法孩子穿的是灰色的衣服。他们比我们更加勤勉工作,因为他们聪明绝顶。我是贝塔,真是太开心了,因为我的工作不用那么辛苦。我们比那些伽玛和德尔塔幸福多了。伽玛傻乎乎的。他们都穿绿衣服,而德尔塔孩子穿黄褐色的衣服。噢,不,我不要和德尔塔孩子一起玩。埃普斯隆更糟糕。他们笨得……”

新世界观后感 篇4

太阳既出,群星隐没。刺目的光芒撕碎了空间,争先恐后地涌入世人的双眼,内心的窗户却悄然关闭。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路上,物质生活总是从好变得更好,人心也在愈加贪婪的路上一去不返了。这本身并无不妥,上进和发展不就是旧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再提出新需求吗?

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的物质需求都得到满足,我们难道就真的迎来了极乐世界时代吗?衣食无忧、随意性交、唆麻美梦……所有感官享受和生理需求应有尽有,在这个美丽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属于彼此,稳定的幸福、平和的快乐成为了永恒。

一艘船更加高大雄伟的代价是吃水更深;冰山一角是个很酷的词儿,但它意味着水下部分要习惯暗无天日……而美丽新世界是一个万丈光芒晕人眼的天堂,它的水下又是什么?我想:是内心的死寂。

死寂是直线,是稳定;波动是动荡,是激情。

当纵欲和稳定成为社会的最高宗旨,谁还会铭记在爱情中尝尽相思苦,在爱而不得中抱憾终生的傻瓜;谁还会咏叹“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的诗句;谁还会在深渊里挣扎出哈利路亚的绝响;谁还会在双耳失聪后和命运负隅顽抗;谁又会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驰骋雪山……苦难造就伟大,放纵磨平激情。

而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若是没有美好的东西,便也没有了悲剧,正如美丽新世界里不会有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惨案与圆明园的大火。

没有苦难,未尝不是最大的苦难。

死不仅是生的对立面,也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远存在。

物质与精神同样对立统一,物质上毫无苦难的另一端或许是精神上的万劫不复。

夕阳的余晖有些苍老,群星若隐若现,叽叽喳喳。

像是一群少不更事的小孩儿围在一个老人身旁,好奇地问询着那个他穷尽一生也没想好的问题:

极乐世界是什么?

一个不是地狱和人间的地方。

如今,我们在人间。【M.f215.cOm 中学范文网】

但是,已整装待发。

一个小孩儿如是想到。

新世界观后感 篇5

真正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恶的东西,而是哪些让我们热爱的东西?

书中的“我们”生活的地方:社会、同一、稳定

人人“爱岗敬业”人虽被分成三六九等,在每个等级人发挥各自价值维持着社会稳定,不会产生丝毫的想改变自身状态的想法。一颗苏摩解千愁,痛快的游戏体验,无道德约束下的男女之间的及时行乐。这里没有衰老,没有疾病,没有饥饿,没有战争。只有平静生活中的娱乐至死和尽情享乐。这样的社会不就是我们梦想中的“美丽新世界”?

一颗苏摩,解千愁,美丽的背后往往不忍直视

书中人的出生不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正常的生育被视为可耻污秽。每个人出生于工厂之中称为“出瓶”。

人的等级是人为选择的结果,注射不同的药物与代血剂,在胚胎时期就开始筛选,进行有目的培育。低下人种,注射含氧量的药物以影响他以后智力发育。给他代血剂里混入酒精让他有其他缺陷……

当胎儿逐渐成长,每天按时的“睡眠教育”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自己等级及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巴浦洛夫实验的推进让下等人讨厌书籍和鲜花。只喜欢那些短平快的感官体验。在这些条件约束下还能算人吗?这让我想到了《火影忍者》里的无限月读。每个人生活在一个系统为我们编制的梦里。《黑客帝国》里不也是这样的处境?皆为泡影。

我们不得不去考虑一个问题:个人和系统的矛盾

从猿人到书中的文明社会。从一开始动物的单枪匹马,为了活着承担着各种风险。到现在从个人到社会,外界各种风险,在社会团体的组成面前被一一化解。在团体组成的过程中,团体的规模和稳定程度决定能解决外界风险的多少。

这时当熵增理论引入到社会团体中来,稳定的社会团体,不需要那些不确定的熵增因素。包括了:亲情,爱情,自尊,地位,思想……我们丧失了各种各样的权利乃至于感受痛苦的权利。人已不再是人,而是巨大社会机器里微弱尘土的零件。

也许应该做出改变

系统不在以服务于人为初衷。当个人为系统的同一、稳定以摒弃所有为代价让道。系统存在的意义何在?个人改变不了社会这个机器的运转,我们所能做的无疑是当自己遇到需要为系统让道时,内心里有过对作为人对选择权自由的挣扎,不至于沦陷其中,以为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新世界观后感 篇6

“美丽新世界”的三大“基本国策”——体外生殖、新巴甫洛夫制约和催眠教学。贯穿这三大“基本国策”的,是一个共同的主题——限定。

《体外生殖》

“限定”,大约是《美丽新世界》一书中的最关键词汇。在赫胥黎笔下的那个美好盛世里,人从受精开始就被“限定”了。精子和卵子在试管里被调制好,不健康的胚胎被“限定”出局,健康胎儿在孵化器里长大。然后从婴儿养育室开始,孩子们一路被“限定”得厌恶书籍和自然、厌恶独处、厌恶家庭、厌恶宗教和艺术,同时被“限定”得热爱集体、热爱消费、

热爱滥交。

《新巴甫洛夫制约》

2503年,一个婴儿养育室里。护士们在地板上摆了一堆图书和鲜花,然后把一群长得一模一样的、8个月大的婴儿放到了地板上。婴儿们看到图书和鲜花,飞快地爬过去,拿起来玩耍。这时候,长官一声令下,护士长启动电路装置,一时间,刺耳的警报响起,地板被通上了电,触电的婴儿们在痛苦中痉挛并尖叫不已。过了一会儿,护士长关上了电闸。

“这样的试验大约重复200次左右,”长官微笑着对参观者说,“这些孩子们就会对图书和花朵形成本能的憎恨,他们的条件反射就这样被限定了。”

《催眠教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被限定的方式都一样。美好新世界里,人类被分成了五级,AlphaGamma、Delta以及Epsion——Alpha被限定得聪明漂亮,而Gamma以下的人不但被限定得矮小愚钝,还批量生产。不过没关系,虽然在那个世界里人有等级贵贱,但是他们都一样幸福因为无论哪个等级,其接受的“睡梦教育”(催眠教学)都会告诉他,他所在的等级最美好最幸运。

《这样的世界,有什么问题吗?》

美丽新世界的首长穆斯塔法,这样问质疑者“野人”约翰。

有什么人类跋山涉水追求了几千年的东西,新世界里没有呢?

经济发展?——新世界里如此富足,上至AlphasEpsilons人们不愁吃穿。

健康?——生物学家们早就把人类限定得不再有疾病。

青春?——这里人们青春永驻,直到突然死亡。美女帅哥的青睐?——这个更不用担心,因为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属于他人”,滥交是最大的美德,你要是长期只跟一个美女上床,会成为该世界里骇人的丑闻。

不错,这个世界里没有艺术、诗歌、撕心裂肺的爱情、没有毕加索或者莎士比亚,但是,当你每天都幸福得晕眩时,为什么还会需要毕加索或者莎士比亚?文学艺术往往是为了表达冲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个冲突和痛苦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文学艺术也就变成了社会的阑尾。更不要说“爱情”,那简直是高速公路上突然蹦出来的一头羚羊,如此危险,通通地,限定了之

所以,这样的世界,有什么问题吗?

柏拉图估计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新世界里政治家和科学家就是智慧非凡的哲学王。老子估计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这个桃花源里被充分实施。希特勒更是会欣喜若狂,因为将人类的未来当做一个巨大的生物工程来建设,简直是他的毕生追求。还有斯大林,荡漾在新世界人们脸上的微笑,与沉浸在丰收喜悦里的社会主义农民如出一辙,而新世界的“睡梦教育”,简直可以说是对苏式灌输教育赤裸裸的抄袭。所有那些信奉“精英治国”、信奉“稳定高于一切”、信奉“老百姓无非就是关心吃饱穿暖”的人,都会是“美好新世界”的热情粉丝。

《幸福的与被幸福的》

这个新世界如此美好,它只有一个小小的缺陷在那里,幸福的人们全都是“被幸福”的。

就是说,在那里,人们的幸福是政治家和科学家呕心沥血的科研成果,与每个个体自己的创造力、情感体验能力、审美能力都毫无关系。民众只需像儿童那样,系上围兜,张口吞下哲学王

或者先锋队一勺一勺送过来的食物,就乘坐直升电梯抵达了极乐世界。而精英们为了民众,制作食物既考虑营养,又考虑消化,可以说是殚精竭虑。有如此鞠躬尽瘁的统治者,民众的个体自由意志完全是多此一举。如果说奥威尔的《一九八四》里,人们为失去自由而痛苦,那么赫胥黎的《勇敢新世界》里,人们则为摆脱了自由的重负而狂喜。真的,如果政治家科学家给民众带来如此丰盛的快乐,民众何必要自己去斗争?就像如果你可以从父亲那里继承一大笔遗产,何必要自己去辛苦挣钱?除非——

你认为得到的过程比得到本身更有意义。除非你不识抬举地认为,通过个体努力去争取幸福比“被幸福”更体现生命的价值。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在一切精英治国观里读到的是对生命的藐视。当统治者的恩赐被视为民众幸福的源泉时,统治者越高大,民众就越渺小。对有些人来说,幸福如此简单,无非是对

着送过来的汤勺不断张嘴,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它如此复杂,需要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由于运气和能力,也许耕耘未必能带来收获,但是恩赐来的幸福和捕猎来的痛苦之间,你选什么呢?

在幸福药丸嗦麻和跌宕起伏的莎士比亚之间,野人约翰选择了莎士比亚。但是当然,对于美好新世界里的绝大多数人,这根本不是一个问题——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权利。

新世界观后感 篇7

何谓幸福?

有人说,有钱就是幸福,有人说,无病无痛即是幸福,有人说,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幸福,对于一些男人可能会说,想随便一个女人啪啪啪就是幸福;对于一些女人说,青春永驻即是幸福。

这样的幸福都存在一个世界里,你会喜欢吗?

一个美丽的新世界。

在未来的很多年很多年以后,我们就存在一个这样的世界里,我们的出生不在是胎生,而是“瓶生”,就是通过一些人工授精,再加上一些程序设定,造就了现在的我们。

而我们的身份从一出生就开始被设定好了,这个世界一个有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做着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事情也是你喜欢的,因为在你一出生开始就被各种睡眠教育,以及一些其他方法让你觉得这个事情就是你喜欢做的。

现在的你可能会觉得,这样谁会喜欢,我不想被控制,我只想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然而在未来,你从一出生开始就没有独立思想,你根本就不知道还有其他事情可做,你所能学习的都是已经被固定安排好的,你只能被动的接受洗脑,你根本就无法产生别的意识。

其实说到洗脑,我以为,人生来就是被洗脑的。

一个人从刚生下来一张白纸,到接受各种教育,接受各种价值观的冲击,最后形成自己的那一套固定观念,再也很难被改变,不就是被洗脑的过程么。

这又让我想起了《1984》里的一句话,“语言即思想”。在那个强权社会下,人们看的书都是被修改过的,为了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词语,连一些词语都删除掉。

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国家有两种水果,一个是苹果,一个是橘子,现在把橘子这个词语给删除了,以后在哪里都看不到。

如果从现在刚出生的孩子开始算,这个词语从他出生到死亡都没有听见过,那么他也就没有了橘子这个概念了。

那么我们同样也可以把这个词语换成其他的,为了让人们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思想,我们以后都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词汇,这样对于统治阶层来说,就可以长久的稳固社会了。

因为我们的思想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那么语言都被控制了,你的思想其实也就被控制了。

《1984》相对于《美丽新世界》来说,会更暴力一些,时间久了很有可能就会引起一些反抗。而美丽新世界却是无形的,从一出生开始,你的所有行为,思想都是在安排之下。

在美丽的新世界,你连激情都几乎不可能出现,对于人来说,会产生性冲动是一种原始的欲望,这也是激情的一种。

这里的男人女人,从出生开始,就把性当做一种娱乐活动,从小就开始培养,把性当做一种群交游戏,你可以跟其他任何人做爱,这个世界宣称,每个人都属于彼此。

这样就直接避免出现了激情,因为人的感觉是有大脑多巴胺来控制,而多巴胺只会对新事物产生感觉,如果长期处于某种状态,就会出现疲劳乏味,也就没有了激情。

没有激情就不会产生冲动,就不会有一些不利于稳固社会的情绪,包括孤独、、痛苦、烦恼等等这些一开始就给避免掉了。

那么这样的世界你会喜欢吗?

我想很多人还是会说不喜欢,还是想有独立意识,想通过自己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想感受世界风雨打在脸上的感觉,想感受苦难,感受这个真实的世界。

那我们为什么要感受这些呢?我们人生下来不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吗?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一个野蛮人,他不想在这样一个新的文明世界生活,他也想通过自己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

他跑去了一个边缘地区,自己种菜、捕猎,当他辛苦劳的作完,想休息一会换了短暂的幸福时,他忽然想到,此刻的幸福在新世界轻而易举的就可以得到,我又何必这样自作自受呢。

在美丽的新世界,这些思想你都没有,且你的所需也能被轻易的满足,那么我们不就是幸福的吗?

新世界观后感 篇8

“与身俱来的想逃,命中注定的遇见”

现在的我们,不喜《美丽新世界》,是因为我们是现在的我们,现在的我们相对更天然的“被设定”里是“不喜欢”,虽然我们的这种“被设定”没有他们的那种“被设定”来得那么的具有明显的设定感,但怎么证明我们这就不是一种被设定呢?所以,如果现在的我们并非是现在的我们,而是未来的我们,环境会变的,人也是。我们只能也只会被迫的改变,别无他法。甚至未来的世界,连“被迫”的被迫感都不会有任何的察觉。

恐慌吗?没有。担忧吗?没用。历史的车轮只会“前行”,而1931年的赫胥黎描绘的26世纪的模样在21世纪的世界已经初显轮廓,甚至方向都是那么的相像,甚至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可能不用到26世纪我们就会活在真正现实版的《美丽新世界》。如华大基因工程洋健所言:你们这都是工业时代的思维。

无奈。是最无奈的事情。反乌托邦的小说,不管是《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都不仅仅只是小说。生命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追求的究竟有什么意义?“终极”的世界真的足够美好吗?也就是所有你想要的你追求的都如愿以偿之后的世界真的好吗?幸福是什么呢?幸福真的是应该追求的吗?快乐?真理?科学?知识?如果这些无法并存呢?无知的意义就在于无知本身。“终极”的世界在现在思维的我们看上去好像并没有那么的美好,然而却一点儿没有影响我们去追求这种“终极”美好的步伐。我们仿佛是逃不掉的。我们就算预知了这种现在看来是可怕的未来,我们仿佛依然无能为力。历史的巨轮依然前进,未来的“美丽新世界”不会因为一个野蛮人而发生任何改变。现在追求“美丽新世界”的步伐也不会因为哪怕一群“野蛮人”的警示和怀疑而产生任何影响。

什么是人?ta的特质是什么?ta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波坎诺夫斯基程序组可以制造出成千上万一模一样的人去做着一模一样的事情的时候,人又是什么?当人不再需要胚胎,可以批量生产,可以随意生产出外轻易控制身高外貌长相,内可轻易控制思维活动的“人”的时候,人又是什么?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已成为过去,世界上全是“成千上万”相同的叶子的时候,现在的认知让现在的我们觉得恐慌,尽管这种恐慌无济于事,然而这种恐慌却终将到来似的令人恐慌。未来的人失去了恐慌的能力也就不必恐慌了。我总倾向性地认为人有至少两层的某种说不清是什么物质的东西存在,就是那种即使从受精卵开始就被选择、被控制、被教育,哪怕日复一日的“催眠教育”形成的条件性反射思维及反应,在更深层次的我们的内心,还存在这一种从远古而来,更与身俱来的某种本源性的物质存在,而那种物质或许是极为珍贵的。但这种认为或许真的是我的天真,或许这种认为也是所有像预言家一样的小说家们心存的最后一根稻草般的侥幸。而现实,没有侥幸,严谨的科学飞速的进步,进步到(不仅发现科学的不稳定性等弊端),还足以有能力限制科学的发展的地步。

看完《美丽新世界》后的我,分裂成了两个。一个积极乐观的我开始用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所有的情绪。我没有生活在过去的世界里,也不会生活在未来的世界里,目前来看,我只能活在现在。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不管对过去来说现在有多少的不幸存在,也不管对未来来说现在有多少的不幸存在,我都知道,相对前后线性发展的那些点去看,有多少的不幸,就有多少的幸运。(当然幸与不幸,都有角度问题,而角度却多是时代和外界带给我们个体的)孤独、痛苦、不适、不幸、衰老、欲望等都很可能是珍贵的,都很可能是幸福。当幸福变成不幸的时候,那么不幸不是一种幸福吗?当然你得先认同幸福是不幸才可以。认同《美丽新世界》里那种幸福是不幸。对目前的我们来说,这种认同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那种好像是“被幸福”的唾手可得的“幸福”真的就不是真正的幸福吗?真的就属于某种不幸吗?是不是我的思维限制了我的想象还是我的想象限制了我的思维?我,被限制的我,不得而知。我不过是个生活在现代,对未来而言无知可笑的野蛮人罢了。

(另一个我便是作着无用担忧的我,一个明知无用却不得不的我,一个可能也同样没有多少思想却自以为有思想的我。)而追求那种文明,对现代的我来说还做不到。

未来的文明人对我笑了,因为你还活在那时候嘛,你要活在我们的“现在”,你就完全不用有也不会有这种担忧了。

不用,不会,真的好吗?

什么是好呢?我被嘲笑了。我一定是会被嘲笑的,我这个迂腐陈旧活在现代的现代人,对未来而言野蛮的野蛮人。

而即便是在现代的野蛮时代,我们也已经可以在“进步”的人士身上看到了很多未来“文明”人的文明影子。

想起木心的一句话:人类历史倒过来或许才文明。虽然他说这话的时候还看不见更远的未来。可是,等真的倒过来了,另一个木心会不会又说要再倒过来呢?我们想倒都是因为我们没法倒,都是因为对当下不满,而总想象离我们遥远的更美好,这样想,距离产生美是很有道理的。当《美丽新世界》让我们没有了不满,充满了幸福,我们不会想要倒了,我们衣食无忧,我们青春永驻、没有疾病,我们没有嫉妒、邪恶,我们都善良美丽可爱迷人,我们热爱我们从事的工作,我们可以和任何喜欢的人在一起共度良宵,我们没有痛苦没有父母没有儿女没有家庭没有羁绊,我们……

我们是什么?既然我们谁都可替,我们是什么?现在的我们,我们总在尽可能的寻找自我价值,可是谁都可替的时候(虽然一定程度上现在好像也是),那就加个更吧,到更加谁都可替的时候,甚至成群结队连外貌也完全一致的时候,好吧,那时候的我们会被设置成不需要寻找自我价值的人的。

遗忘是一件重要的事。哪怕不用遗忘,淡忘也很有功效。不然沉浸在《美丽新世界》中,活在现在的像我一样的野蛮人很容易做一些杞人忧天的无用功,又无能为力的改变任何。

“我”想,“我”其实也一样,是没有什么“我”的,“我”又觉得,“你”其实也一样,是没有什么“你”的,“我们”是我们,又不是我们。好像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或是未来,这一点可能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任何改变,只是相对而言,任何一个“我”都没有真正的发现罢了。任何一种存在都不过是一种自以为的有一个“我”存在罢了。

哈哈,我还有救吗?

没有我了,不用救了。

新世界观后感 篇9

“事实上,你是在要求不开心的权利。”在美丽的新世界里,人们几乎不会感受到痛苦和难受这些不开心的情绪,即使有,唆麻也会帮助他们麻痹痛苦,解决烦恼。

在技术高度发达的新世界里,人们是孵化出来的,社会身份等级的设置先天地为他们安排人生,人们只需本分地完成任务,死亡并不是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因为社会稳定高于一切。

大象能够稳定站起来,很稳。

选择了机械、药品的美丽新世界,没有忍受没有反抗,人们沉浸在自得其所的快乐中,各司其职,没有人有机会做出高贵的或英雄主义的行为,因为社会一直在稳定地运行。事实上,人们被剥夺了一切正常的情感,被所谓麻痹的幸福感所蒙蔽,没有情感的牵绊,就不会出现纷争,天下太平。

这里的人类没有父母亲的称呼,视生孩子为淫秽丑恶和肮脏滑稽的事情,技术异常发达的文明导致了人类情感的缺失,高度的物质文明丢弃了人正常的生理现象。

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统统变成无尽的幸福感,唆麻的存在,剥夺了人们体验痛苦的权利;肉体的躯壳永葆青春,正常的衰老容颜成了稀罕,死亡只是在执行应有的条件设置。行尸走肉般的行走在美丽新世界里,便是最好的安排。

除了情感的一无所知,人们的思想也被死死地控制着。打着享乐主义的旗号,剥夺了人们的自由。莎士比亚等文学作品是古老的`东西,对现在并不适用,当约翰读到

新世界观后感 篇10

《美丽新世界》读后感600字!

《美丽新世界》是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但同为反乌托邦小说,《1984》和《美丽新世界》的画风迥异。

在《美丽新世界》中赫胥黎阐述了一种被称为苏摩的药物。这种药物吃下去之后不仅不会危害社会和自身健康,而且会让人感到快乐和充实。

不禁会想假使小说里的苏摩真实存在,现实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景象。

记得王小波说一句话,快乐和痛苦本来就分不清楚,只求他货真价实。毕竟王小波只有一个,同他一类的人也是少数。

各类层出不穷的综艺节目,各种流行的短视频APP,各种直播平台等等等等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在廉价的娱乐和消费中不断获取短暂的快感,在不需要大脑思考的垃圾文化和快餐文化中汲取快感,并且像依赖药物一样依赖娱乐,娱乐至死。

这些都何尝不是我们身边的苏摩。

《美丽新世界》里阐述了一个宁静统一的社会。没有纷争和硝烟,统治者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被统治者“调皮捣蛋”。通过废除家庭等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人自主地放弃创造性的活动。《一九八四》权力是通过施加痛苦而得到满足,但《美丽新世界》里,是通过给予化了妆的侮辱——快乐。

每一个人都想要“放荡不羁爱自由”,但面对生活必需品不会产生顾虑的生活,嗯,真香!作为一个普通公民参与政治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生活能维持着习以为常的繁荣富足,实在没有戒心去质疑由上至下的由各类专家组成的寡头政体的统治,如此可能便进入了秩序乌托邦的操纵圈套,就像美丽新世界里的人在睡梦中被告知千万遍的那样:无论他是谁,当他活着的时候他很开心。现在每个人都很开心。

如果你现在很开心,你是在睡梦中,还是醒着?

新世界观后感 篇11

《美丽新世界》故事背景设定在福特纪元632年,即遥远的未来2532年。在故事发生的公元26世纪里,人类把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尊为神明,并以19xx年福特公司生产上市的第一辆T型车为始,开始算起,作为纪念初始单位年。26世纪中,统治者运用类似于福特所发起的汽车统一生产方法,运用在生产一模一样的人类身上,因为统治者相信,这样可以提高生产力。

在这种统一制式的生产空间内,统治者创造出的“美丽新世界”,人人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各自的家庭、个性,甚至喜怒哀乐却都倘然无存。此时的人类人性已烟消陨落,成为了严密科学控制下,一群被注定命运、没有自主意识的奴隶。

在书中,所有人共说一种语言,共同住在城市,没有爱情的经历,全部人都出生于一个叫“繁育中心”的孵化基地。在他们出生前,统治者根据他们自身的种族,依次划分为“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厄普西隆(ε)”五种社会阶层。阿尔法和贝塔属于最高级,需要特殊保护,用来培养成为日后的领导和控制各个阶层的大人物;伽马是普通阶层,相当于平民;德尔塔和厄普西隆代表最低贱,只能做普通的体力劳动,而且智力低下的种族。每一个人在出生后的睡梦中都会被灌输阶级意识,且实行内容量巨大、不断重复的道德教育知识。

“美丽新世界”中,人们出生是由孵化基地衍生而来,而婴儿更是完全由试管培养、从实验室中倾倒出来,换句话讲人们完全不需要书、语言,更不需要生育、负责任。所有人都没有正常爱情的经历,每当人们想生育怀孕或想寻求刺激时,都会到统治者那里领取适量的“唆麻”——一种无副作用的致幻剂,走进一间透明的玻璃房,简单拉上窗帘,开启麻痹刺激自我。在这里所谓的家庭、爱情、宗教、伦理、亲情等等皆成为陌生的名词,整个社会只相信“共有、统一、安定”的宗旨。

故事主要讲述阿尔法生物学生伯纳为了完成他的生物论文,带着好友列宁娜一起来到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野蛮人保留区”,通过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简单的观察,两个人认识了约翰及约翰的生母琳达。而琳达曾是新世界的居民,来游玩时不慎坠下山崖而留下,并生下了约翰。伯纳出于自己的目的,将琳达母子重新带回新世界,不幸的是琳达回到新世界后,竟然因为服用过量的唆麻而死。琳达的死亡,让约翰对新世界有了重新的认识,由崇拜转为厌恶,最终约翰选择逃离新世界,重新回到野蛮区。然而他与新世纪的冲突却蔓延到野蛮区,最终走投无路的约翰自缢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