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观后感集合10篇

国画观后感集合10篇。

相信大家心中都有不曾忘却的经典影视片段。当我们观看电影的时候,不仅仅是欣赏剧情和演技,我们的脑海中也会涌现出许多个人的想法和感慨。观后感是一种对影视作品的总结与思考,它能够为影视作品的发展提供反馈与借鉴。在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选择印象最深刻的情节或场景进行描写和议论,从而进一步探讨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这一次的观后感中,我选取了一篇题目为“国画观后感”的好文作为参考。这篇文章细致地剖析了影视作品中的精彩之处,通过独到的角度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主题。作者用犀利的笔触刻画出每一个角色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故事的动人之处。

通过阅读这篇观后感,我不仅仅获得了对这部影视作品更加深入的理解,还从中获得了一些对自己写作的启示和启发。作为一个观众,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影视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我们也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这样一来,我们不仅仅是影视作品的受众,更成为了参与者和创作者。

在这里,我想对那篇观后感的作者表示感谢和敬佩。他/她以独特的视角和扎实的文采赋予了这部影视作品新的生命和意义。同时,我也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影视作品的讨论和创作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让我们的心灵在影视的世界中交流与碰撞。

总之,观后感是促使我们更深入了解与思考影视作品的关键,写观后感时应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描写和议论。通过观后感的撰写,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因此,让我们一起挖掘影视作品中的珍贵之处,用心感受并分享我们的观点,互相鼓舞与学习!

国画观后感 篇1

《中国画论与中国美学》读后感1000字!

在刺梅花下,听了一个春天的喜鹊叫,晒了一个春天的太阳,也读了一个春天的艺术美学。这是我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1111页,陆陆续续的读书摘要竟有一万多字,只是,当坐在这想正儿八经地写几句读后感时,却又觉得捉襟见肘,怕自己未读懂,也惭愧自己太浅薄。有人很喜欢“梅花三弄”,我也姑且拨弄三下吧。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读一本书,犹如走进一个世界,翻开艺术美学的那刻起,我就有一种“迷失”感,这种感觉从开始一直伴随到最后,但它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无处不是诗意,无处不是艺术之美和哲思,它不是缓缓流淌的小溪,更像是飞流直下的瀑布,你想到想不到的,它都应有尽有,滚滚而来,你甚至来不及喘息,来不及思考,唯恐错过什么,只愿跟着这湍流去发现、去感受、去恣意奔放。在这一弄里,我根本无暇去顾及那青青脉络,更何况“语忌直,脉忌露”,我像是个采蘑菇的小姑娘,完全迷失在了大森林里。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学培养转深沉。”读这本书很大的一个触动是作者的“较真儿”劲和学术风格,细腻、严谨、考究,每一个概念,哪怕一个字,都极其细致入微地从各个角度来考证,阐释地清清楚楚,引用的每一段文字也都在章节后列示地详实明了,或许也只有学者能做到这份上了。从儒释道思想基础到天人物我的宇宙意识,从自我生命情调到艺术体验和审美,从诗禅书画到篆刻、音乐、戏剧、建筑,从中到西,无不包揽,“性情散而为万物,万物复聚而为性情”,这已不仅仅是作者博学广识的体现,更有一份学者的情怀和执著在其中。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读完时空篇,我突然觉得作者是孤独的,他真正的知音应很少,他的文字,像是住在他心底的另一个自己,虚幻而近乎完美,真切却又不易触及,书窗梦醒,孤影遥吟,正若此!但这种孤独并不是悲观、消极的,就如这段文字一样,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事物的味道作者尝得太早了,太早通透了,也早已懂得了与生活、与命运、与无常达成和解。他的知音应是古人或故人吧?虽已不在,但却如恒星一般照亮夜空。

“神理流于两间,天地供其一目。”思想、意境、范畴、创作、体系、影响与互通,作者从这从六个角度,用二十四个章节,来阐述中国艺术美学,横向来看,这六部分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与之相交织的也有一条条纵向的线,贯穿着每一个章节,只是,“如镜中之影而无滞,如水中之色而无迹,如空中之音而无形”罢了,不同的人可能看到不同的线,或者感受到的强度不同,或思想,或诗意,或书画,或音乐......“古木苍苍,水云淡淡。到者方知,非墨非幻。”

最后,想再提一下这本书很别致的一个地方,引论部分包括六个小话题,七十一页,引论及后续的二十四章,开篇均有两句引子,一中,一西,值得品味。

读完的书,就像刚从田野里采摘的花,放在身边,偶尔随手翻看,就像能闻到正散发着的阵阵花香。最后,书里的文字,就像光和盐,融化到了自己的生命里,就如渐渐淡去的花香,没有消失,却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

到者,方知。感动,长在。

国画观后感 篇2

杨绛先生在为《管锥编》做的代序中写到,钱锺书称他早年的作品是“小时候干的营生”,现在看来会使他“骇且笑”,认为那是他成长过程的表现。这说明钱锺书确实有一个从作家到文史哲学的过程。他曾经是一个作家,但他并没有停留在作家的身份,并进一步成为一个学者。

就我读《中国诗与中国画》,

本人业余读书人一个,就不进行什么学术**了,只说点个人想法。这篇文章确实符合“管锥之义”。一管窥去、一锥刺下,虽小虽微,但是确凿的一点一星。

《中》文里,长篇大论的引经据典,这是《七缀集》里文章的共同特点,钱锺书丰富的学识、谨慎的治学态度由此体现,但也由此受到一些人的诟病。说实话,这样掉书袋的风格真不是十全十美,《诗可以怨》我就耐着性子读下来的,无论如何不欣赏。但在这里我还是理解并叹赏的。

《中》文的核心意旨很明白,就像文末一段总结的,对历史上的泛泛的诗画并举的论调做了精辟的指摘,确凿的指出具有南宗画风的诗、也就是神韵派诗风的诗不是中国诗中的高品、正宗,相当于神韵派诗风的画、也就是南宗画却是中国画中的高品、正宗。那么长的篇幅,那么多的引经据典,就为了这个观点的明确。我看到这里,当时就有个感觉,至于吗?

中国画我不知道那么多,要说中国诗,王维的诗明显比李白、杜甫差一个级别,因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嘛,再因为……这古往今来的人不都是这么说么。惭愧,这正是又一种泛泛之论啊。钱锺书先生在此花如许的精力论证出这么一点确凿,管窥锥刺,虽小却实,后来人若能据此作出国学上的新学问,此文当有基石之功。

《中国诗与中国画》,洋洋万言、广征博引,产下一个单纯的常识。文章真如一块砖、一块石,坦坦实实的摆在那里。有一些人,或者真的具有高蹈绝伦的却又暂未表现出来的才学志向,或者就是低劣的哗众取宠,指摘钱锺书的学识文章。

我真想对他们说一句,您先做点这样的硬功夫再说吧。

国画观后感 篇3

《国画》写得是真好,可是,我读着心里发冷。

尽管不乏戏谑之词,但我觉得,《国画》是最接近生活原形的一部当代官场现行记!人物心理之描写,可谓细如丝发。里面的人物,就是你我身边的熟人。而最具普遍意义的人物就是朱怀镜。你我都是他,起码曾经有那么一段经历是他。和其他的官场小说相比,它是原始的,毛坯的,野性的,真实的,像一片古老神秘的雨林,映射这个奇妙世界的真相。 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惨淡的现实,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

但没来由得我读着心里发冷。我仔细想了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觉得很可怕。一路看着,这感觉是愈见清晰。上级领导道貌昂然的假模假样的滑稽及具讽刺的意味,那些点头哈腰阿谀奉承的下级小丑样,让人感到可悲可怜,而所有官场中人性格的扭曲变形,真让人感到现实的残酷,官场的可怕!官场真的就是这样?其实它从来都是这样!只是像我这样愚笨的人没有发现,而是让王跃文这样的聪明人点破了,我于是也跟着眼睛亮了起来。有的时候,眼睛近视,或者就是瞎子,没什么不好。看得清楚了,反倒影响食欲。我想到了古代,想到了外国,也就是说,古今中外我都想了想,对官场的印象居然出奇的一致。我想,是不是不可救药了?是不是人类的本性就决定了?是不是上帝在耍人类,让人类尽情地玩,而他在偷偷地笑?我有些发冷。

其实范围哪里只局限在官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也是这样吗?正像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他不承认这是一篇什么官场小说。王跃文说,他只不过想写人。我琢磨了半天,有些感悟了。是不是官场人生就是日常人生?只要人与人交往,只要存在利益冲突,不都这样吗?这样想来,就更有些冷。

我一面在说好的时候,也一面在学习里面的细节。《国画》我大约看了一周。这些天,我晚上看《国画》,白天就琢磨着哪些人像皮市长,哪些人像宋达清,哪些人又是张天奇、朱怀镜,哪些人又是曾俚、玉琴那几个耿直的倒霉蛋。主人公朱怀镜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心里真是揣着一面镜子似的,把身处的官场,把那官场间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把自己,也把别人都看的清晰如映镜,却又莫可奈何。俗话说”难得糊涂。“作者能把朱人公的感受写的如此清晰,他自己曾经的经历的痛苦,郁闷,也就可想而知了。我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一直扮演的角色就是耿直的角色,但这些天,我却自觉不自觉地开始琢磨身边的一个个人了。我的心里活动也多了起来。原来的我不这样啊,我是不是也进化了,从简单到复杂?

我还想看《国画》的续集《梅次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毛病。明知道不是什么好事,却总是牵肠挂肚。我们生活在一种病态的生活中,却常常不能自拨。在不能自拨中,我们重复着病态,甚至发明着病态。

国画观后感 篇4

资中县银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三班魏伟

今天,我怀着对张大千大师的崇敬,读完了《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的第三章第六节——“游名川,广交友”。看完后,我对张大千大师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这一章节主要讲:张大千大师在一次与众画界朋友谈论国画时作了一张画,其中,在画的形上有一点小失误,齐白石向张大千大师提出来,张大千大师虚心接受并认真改正的事。

同学们,难道张大千大师那种待人谦虚的品质不令人敬佩吗?众所周知,张大千大师在绘画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东方绘画领域的巨人。然而,他仍然保持谦虚的心向别人学习。

这一点从文章中的这句话就能被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张大千对齐白石在艺术上的批评意见,都能虚心采纳。”是啊!

张大千非常谦虚,他不管是什么人物对他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只要是正确的,他都会欣然接受并改进,而且,他还经常自嘲,说自己做得还不是很好,并虚心地请教画界朋友,汲取他们的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我认为,张大千大师之所以在绘画领域不断进步,是因为他谦虚地接受了大家的意见,认真地改正了不足,对吧?读到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以前的骄傲姿态,觉得如果和张大千大师相比,就大不相同了。

去年9月,我报名参加了书法课。前段时间,因为大家都只是接触书法,所以书法不是很好。我为了提高自己的技巧,在家中像模像样地练了几日,让自己有了些进步。

在第四节书法课上,老师表扬了我,并要求其他学生向我学习。我一得到肯定,就把尾巴翘得老高,简直是得意忘形了:有一次,我照往常一样,练习了黑板上的字,在排队等给老师检查时,一位同学诚恳地对我说:

“你这个字形有点不太对劲呢,重新写一遍吧!”我听了不屑一顾的说道:“这关你什么事?

你有我写得好吗?”然后,我又把头扭到一边,继续排队。当老师检查我的话时,他生气地说:

“你这个字在结构上怎么练了那么大的错误,是不是表扬听多了?开始骄傲了?”我一听,愣住了,只好回去再练习……唉,如果我在排队时,像张大千大师那样,虚心地接受了那位同学提出的建议,就不会落得这样的结果。

真的是不要取得了一点小成绩就轻易骄傲啊!

现在,我读了张大千大师的故事,深深地感受到他的谦卑对他的未来发展有多么重要。所以,我以后不管在什么方面,都要脚踏实地,并虚心接受任何人提出的正确建议,还要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张大千大师一样不断进步,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国画观后感 篇5

在朋友的推荐下,前不久拜读了王跃文的《国画》,被书中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

书中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大起大落、曲折离奇,描述的事件也大都是一些官场、商场、情场上的琐碎事情。小说利用朱怀镜、方明远、皮市长、柳秘书长、宋达清、袁少奇等十余人的形象刻画,把荆都市的官、兵、贼、寇都浓缩在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里,从侧面来反映当今社会政界、商界以及文艺界的面面观。可谓深刻到位,令人震撼。从表象看,《国画》是一部教唆人如何溜须拍马、如何作恶使坏的书。进一步深思,那是王跃文对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做事的深刻认识和思考。主人公朱怀镜是好是坏,我们暂不去妄加评论。但他在处理人际复杂的事情上我觉得他算是好人了。而且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的不容易。首先朱怀镜在领导面前是好干部,在妻子面前是好丈夫,在玉琴眼里是好情人,在曾俚李明淡和卜老等心目中是好朋友,而在那班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各自不择手段为之钻营的同僚和商人眼里也算是一个比较正直和豪爽的哥们。朱怀镜没有刻意去做作秀、去掩饰、去表现自己。他很诚实,好多事情他都是从良心和善意出发,并没有刻意去做圈套让人钻或本身就把替人办事作为一种交易。他在处理日常的人事关系上全凭一股真诚和爽快。当然,他也有痛苦和烦恼的时候。他的最大痛苦和烦恼无非是在副处岗位上无职无权,无人搭理,和一个稍大的官儿说说话儿都似乎是高攀的时候,人家拿眼斜看他的时候,他的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也促使他努力想挤身在这个荆都的新贵阶层。陈清业当然不会想去爬官,大年也肯定没想过去政府做官,表弟也只能想着先从自己的工程内扩张。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承揽工程、如何赚钱上。当他有了基本的积累,当他能真正领会表姐夫的教诲,而且懂得了江河挣钱江河花的道理,也就学会了挣钱、洗钱、玩钱。若干年后,他就成为如今的裴大年、陈清业之流了。

为什么朱怀镜可以在这班人之中游刃有余,我认为与他的为人和学识有关。不狂不傲,热心帮人,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善于分析问题观察人的本领。且能做到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真有些大儒大雅的风度。这些儒雅和风度并非一夜之间学来的,而是经过了长期的积累和修炼。

看朱怀镜的官海沉浮,不由地想起一句古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人生在世,无论是在官场、生意场、情场上都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规律,无论是得到哪个仙人高僧指点都很难达到好运连连、经久不衰。大自然也不无例外地明示着这种规律。江河蜿蜒曲折,顺势而流,没有笔直流淌的河道,即便有也是人工开挖的河床。一阵山洪爆发,河水决堤又在田野里冲出一条河道来。山峦连绵起伏、巍巍峨峨、神秘莫测,山的波幅才显得叠翠意蕴。就连海水也是日夜波涛翻滚、浪潮汹涌,才显得气势和生动。江河湖泊即便风平浪静仍是静波潋艳、微波悠悠。不动的水我们称作死水一潭,光秃的山我们曰之孤山。笔直的河床没有生气,一看就是人工开挖的,没有曲线的女人不美,没有气魄的男人不壮,而人生没有曲折没有坎坷就不显得生动多彩。朱怀镜算是个饱学诗书的人,他的悟性很好,靠自己读书一步一步走了出来。

《国画》的笔触已伸进了哲学和人性的深处。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不能丢的,冯道有一句诗道:道德几时能去世,乾坤未必陷吉人。唐末的冯道能久居官场,身居要职而被诩为不倒翁总有他立足的理由和根基。没有这种经得起世人检验和普遍认可的道德标准的支撑,什么权贵也只能昙花一现、稍纵即逝。

国画观后感 篇6

银山镇中心学校六年级二班何芮

夜深了,窗外的月光洒满了大地,一切都那么平静。我倚窗而坐,手捧不知看了多少遍的《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眼睛凝视着慈祥的张大千画像,心却像大海的波涛久久不能平静。一代杰出的国画大师张大千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和超凡的艺术造诣,以及他为传播与宣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扩大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对世界的影响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已烙下了深深地印迹。

我为中国有这样一位国画大师而自豪,我是内江人。

每次读着这本书,我的心情情都会随着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为张大千假期返家途中被土匪逼迫当“黑笔师爷”而感到气愤,又觉得张大千很不幸,为张大千找到绘画上的知己而感到高兴……

这本书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张大千老先生带病绘作《庐山图》。张大千当时是在台湾生活,没有去过庐山,但他凭借着自己惊人的想像力,在笔下把“庐山真面目”破空而出。图中的庐山比实际的庐山更加雄伟和精神。

张大千因劳累过度和心脏病发作于1982年7月下旬入院。但他在休养期间就觉得身体不行了,便加紧了《庐山图》的绘制,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在他的眼里画比天大,他那执著的精神让我感动。想想生活中的自己是那么的渺小。

有时我想生病,因为我可以请病假而不去上学。现在我觉得我无耻了。我有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张大千生病时想画画,但我认为生病是一种解脱。

我真是羞愧万分啊!

《国画大师张大千》这本书,让我对金钱,生死,人情冷暖有了深刻的认识。善良、慷慨、直率和善良的美德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教师点评:简朴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读了《国画大师张大千》后的真实感受,受益匪浅。我相信张大千的精神可以陪伴作者一生。

国画观后感 篇7

今天又去了市里看了萨尔瓦多·达利的画展——《达利的派对》

上个星期只大概了一遍,从中留有许多的疑问,回来之后又查了资料与问了相关的朋友,对其中一些问题有了一些答案。从中得到的知识与感悟还是增加了许多。真有种看不够的感觉啊。

整场的作品主要由版画与雕塑组成。

首先,解决上次第一个问题,“这些都是他的画吗,是什么画,是版画吗?“

上次还在怀疑是不是原画复制呢。这里给大家解说一下,原画复制的现象。

如果,艺术家自己制作的版画,通过制版与创作做出的版画,这种方式的都是有非常高的价值的作品。还有一种就是版画工人通过艺术家的授权把艺术家的作品复制做成版画,这个在收藏上来讲就比较廉价,但是也是授权收藏。

而美术馆这次的这些墙上的作品,都是达利的原创版画作品

在每个作品下面都有铅笔签名与一串数字

在那个水彩版画系列里,我们看到每幅画下面都有一个签名和一个数字。

签名是他的个人签名(大概是名字吧,我没看出来,)

41/100

这个数字的意思,在上版画课的时候我给孩子们讲过,意思就是这幅画一共制作了100幅,这个是其中第41幅。

所以,我们在以后去看展的时候,要是看见了这样的数字,那就是这个版画的印制数量与顺序

那么,我们会想去看展,要做那些准备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画家,或者你可以简单的了解,简单到知道他是哪个时期的人,哪国的人,他都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这些已经可以了!或者,我们只是很随意的去看展,根本没顾忌看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人,那么也可以,不必给自己很大压力,我们到底有没有看懂,因为美术馆对于孩子来说当然没有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等等有吸引力了,因为美术馆里的东西对于孩子来互动太少。

在介绍画家的作品时我想与孩子的作品一起比较,一起讲,因为画家我们不了解,但是孩子我们了解。是的,或许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也成为了画家,那么这些人小时候有怎么样的童年经历,让他们那么相似。

本以为去看展,会看见我平时在网络上,或者某些杂志或者书上看到的那么著名的作品,然而常见的一个也没有。

开始有点失落,可最后发现收获太大了。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来说我觉得我收获很大,因为我看到了达利的日常状态,他的这些画就像孩子平时画的自由绘画,这是主题都是他在意的事情,他日常的内心是如何,因为我看到了这些才理解了他的那么些典型的著作是如何创作出来的,这是画家的心路历程,而这些正是我研究的课题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看到了孩子的自由绘画作品,知道孩子们关注的是什么,所以才对他们有所了解,在引导孩子们进行艺术活动时,才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画的更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关注点,所以就像达利,他的画里总有自己的绘画主角符号,他画大龙虾,细长腿的大象,嘴唇,撑杆,软软的时钟。那么看看咱们的小朋友,他们是不是画画的时候总是爱画如“爱心”“小公主”“钻石”“猫咪”“电车线”“地铁线”“公交车”等等

那么这就是属于孩子们的绘画符号,他们那么喜欢画,所以我们是不是不必焦虑了,不必担心他总是画这个不画那些呢,画吧,让他们把一个主题研究的更透彻一些吧,不要打扰了他们的专注研究某个主题的潜力。

达利太疯狂了,在哪个没电脑没PS的年代,把艺术当玩,就哪个胡子都玩出那么多的花样,摆拍了那么多造型让别人给他拍照。这样的神人的作品当然疯狂了,当然他不是无法无天的胡乱想象。要求自己的画技法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创作思路却超越现实,甚至是批判讽刺这个世界,也是他想达到的境界吧。

20世界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如何在回到19世界,我们没有办法看到他的作品,而如果你想去看他的画展得去趟西班牙,现在他就来到了家门口,去看看吧,从开车去到看完回来,很快只需要三个小时,我们需要带着孩子去开开眼界。

国画观后感 篇8

《国画王跃文读后感》

作为一位艺术家,每个人的艺术人生都有独特的故事,而《国画王跃文》这本书生动地展现了跃文先生的人生历程和艺术成就。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跃文先生的人生经历和艺术之路,深受启发。

首先,我从跃文先生身上看到了一个优秀艺术家的坚持,毅力和追求。跃文先生年轻时因为身体原因没有能够完成大学学业,而是选择了自学,想要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他通过自学和努力,一步步走上了艺术的路,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国画大师。他不仅在国画领域表现出色,在文学领域也有非凡成就,获得多个文学奖项。无论是在艺术还是生活上,跃文先生都是一个坚定不移的人,他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构建了他的艺术之路。

其次,跃文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艺术创造力也深深打动了我。据书中介绍,跃文先生在传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发扬其特色,注入创新元素,创作出很多融合现代元素的作品。他在创作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画作中,而这正是令他的作品如此出色的原因。跃文先生的艺术创造力无疑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最后,跃文先生的作品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继承了传统国画的精髓,并且融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充满了生命力和新意。跃文先生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的画展并获得了多项荣誉。在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在细节上追求极致,在画面中展现出了他对生命、美和自然的理解和感受。

在书中,除了跃文先生个人经历的介绍和艺术作品的赏析,还有许多关于艺术创作的理念和思考。我从中获得的收获是:坚持自己的梦想,有耐心和毅力去追求自己的艺术之路并注重创新。我相信,在跃文先生的启发和带领下,我们可以在艺术创作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积极进取,展现自己的才华。

总之,读完《国画王跃文》让我深刻认识到跃文先生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他的人生足迹和艺术成就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也让我更加了解到国画这一古老艺术的魅力所在。我相信,这本书对于爱好艺术的人和想要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启示。

国画观后感 篇9

跃文兄的《国画》看完了。

写的真好!活脱脱一部当代官场现行记!一路看着,这感觉是愈见清晰。上级领导道貌昂然的假模假样的滑稽及具讽刺的意味。那些点头哈腰阿谀奉承的下级小丑样,让人感到可悲可怜。而所有官场中人性格的扭曲变形,真让人感到现实的残酷,官场的可怕!

主人公朱怀镜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心里真是揣着一面镜子似的,把身处的官场,把那官场间人与人关系的微妙,把自己,也把别人都看的清晰如映镜,却又莫可奈何。俗话说难得糊涂。作者能把朱人公的感受写的如此清晰,他自己曾经的经历的痛苦,郁闷,也就可想而知了。

沉重的现实令人窒息。看到中间时,几次都想到无人的旷野去大喊大叫,以发泄胸中的憋闷。然而人要生存就得去适应,迎合的同时,能让良知一息尚存就难能可贵。大自然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规律,不会绕开人类的。鲁迅先生说:真的勇士敢于正视惨淡的现实,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所以正视现实,而不回避现实。如果又能对它施加积极的影响,实在是强者的所为。我们的国家离那个民主,法制的开明时代是有一段距离,但历史不会停下脚步的,也许沉重,也许缓慢,但它是一步一步地在挪移着的,这就是希望。我想这也是作者所传达给我们的希望。

书的开始有很多肉欲的场面,仿佛是为了迎合庸俗的读者口味。然而愈读愈感觉到真情的可贵。最后,读到朱怀镜想在离开荆都外任之前,去看狱中的情人玉琴时,感动就轰然而至,猝不及防。若是在家,只怕早就泪流满面了。想这情无论处于怎样的位置,只要真挚,就有撼动人心的力量。那一刻,朱怀镜的形象一下就高大了许多!朱怀镜的妻子香妹是不幸的,可相对于香妹而言,朱怀镜就是幸运的吗?面对香妹和孩子时的歉疚,和玉琴落难后,他的心痛,以及香妹得知他的风流韵事后对他的冷淡,未尝不是一种刑罚啊。伴侣之间情缘的深浅也该是天定的,可夫妻间和谐,美满,持久的恩爱应该是上帝的法外开恩吧,这世间,几对夫妻能得着?!我们之所以对胡适等老辈人的无爱的婚姻给予同情,也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吧。强大的道德力量也许能抑制住不该萌生的情。可它表面上平息了,却难免不在心里扎下跟。以至于耿耿于怀,甚至终生难忘。这就人道了吗?

世间永远有一张无形的网,它会把一切网限其中的。一旦选择了,就不复有再选择的自由。情也不例外。而一切得,必伴随着失,失的同时也必有得。得失之间就顺天命吧!人其实离不开天命的掌控。

《国画》所说传达给我的心灵的震憾和冲击,还有那阅读的美感,远不止这些,无奈口笨笔拙,一时还描写不出。它丰富的社会内涵,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就让大家来评吧。我止于这小小的心得。

国画观后感 篇10

我读过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传记,但是《国画王跃文》给我留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以一种深入细致、真实而充满感情的方式,描绘了跃文先生的人生和艺术之路。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他的艺术成就和个人经历,而且体会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热情和追求。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跃文先生并不是很熟悉,但我很快就被他的独特风格和艺术哲学所吸引。尽管跃文先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混乱和动荡的时期,但他一直坚定地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他的作品不仅暴露出他的内心世界,而且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

跃文先生对于国画的态度也是非常独特的。他强调“陶冶情操”和“圣贤之道”,让艺术不只是一种审美体验,而是一种道德和精神上的提升。他的画作展现出了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体验,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充满了独特的灵性和气韵。

正如书中所述的那样,跃文先生的艺术之路充满了挑战和不安。在青年时期,他因难以在传统绘画中找到自己的风格而感到沮丧,但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的作品成为中国画坛中的翘楚,收藏家竞相收购,甚至被拍卖,他的名字也成为了国际上广为人知的艺术家。

书中对于跃文先生的个人经历也是非常详细和生动的。他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但他的父母很快意识到了他的艺术才华。他的人生经历和婚姻也充满艰辛和挑战,但他最终克服了一切困难,成为了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和家庭人。

在我的感受中,《国画王跃文》不仅是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和追求的故事。跃文先生的艺术成就令人钦佩,但他的独特品格和坚定追求更令人感到敬佩。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有着热情和理念,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追逐梦想。

总之,《国画王跃文》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家传记。无论是对于跃文先生的艺术成就还是他的人生经验都非常生动和详实的阐述了。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喜欢艺术和个人成长主题的读者去阅读,相信你们同样也会被这个伟大的艺术家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