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读后感

朝鲜战争读后感。

发现“朝鲜战争读后感”是一次十分有趣的冒险,邀请大家一同参与其中。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证明我们与作者有着共同的感受。读后感应该展示对书中角色的理解与评价,但是否应该避免过多地重复作品的内容呢?将这篇文章妥善保存,以备日后参考之需!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1)

在这个寒冷的假期,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朝鲜战争》,读完后,我觉得这个冬天更冷了。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每一天都在发生,小到同学之间的分歧,邻居间的争吵;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朝鲜爆发的战争,主角就是中国和美国。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能够穿着单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数天,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能够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将手榴弹顶进敌人的枪口;能够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正因为他们,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

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我们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弹药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是啊,谁喜欢战争?其实在朝鲜战争中,谁也没有获胜,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无数人留下伤疤,谁都不想要战争,但战争却一定要发生,我在上学期写了首诗,叫《战争》,我把它写在这里:

有的人喜欢它,

有的人憎恨他。

有的认为了强大,

不断地制造它。

有的人为了和平,

不断地抵制它。

它的名字叫战争。

这里,没有胜利。

多少孩子为它哭泣,

多少家庭因它破碎,

多上梦想被它毁灭,

多少奇迹被它摧毁,

多少大厦被它碾平,

多少多少都被它吞噬。

古往今来,

战争太多。

可是:

没有战争,哪有大秦天下?

没有战争,哪有开元盛世?

没有战争,哪有强大的美国?

没有战争,哪有伟大的中国?

没有战争,哪有今天的生活?【M.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没有战争,哪有和平?

战争的气味使人厌烦,

芳草的气息让人向往。

战争的孩子饥肠辘辘

和平的孩子丰衣足食。

战争的利益让人贪婪,

和平的世界更加美好!

大人们说:我要战争!

孩子们说:我要和平!

战争是好?

战争是坏?

无法给它义。

对于我来说:

我爱和平!

长大以后,我一要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才能有美好的人间。到现在为止,叙利亚问题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军队,还在世界各地捣乱,各种核武器还在秘密研发,来往的船只还在忍受海盗的劫持。虽然战争的利益像一座金山,但不要忘记,金山是无数人的生命堆积成的,生命越多,金山才会越高。我们更不要忘记五星红旗就是无数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染成的,我们不要让它,让中国在染上鲜血。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这是七十亿地球人共同的心愿!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2)

王子倪

当世界陷入灰暗时,鲜血是唯一的颜色。

战争似乎离如今的我们没那么近,因为我们幸运的降生于这片土地、这段时空,可在这和平与繁荣的光芒到来之前,也有一段难以想象的黑暗,那是战争。战争让世界被分裂、打碎,再将那碎片一片片拾起组成一个新世界,战争将人们分开,拉远,把人们的生活撕碎,让人们在原本寂静无声的一天突然被巨大的响声所包围。然后则是尖叫、鲜血、没有来得及的告别,最后剩下的无尽的黑暗。我们实在是幸运,因为我们未曾经历过的。

战争让很多人背负起了更重的担子。在黑夜里、在雪地中衣衫褴褛光着双脚的战士们,背炮弹翻过几个山头,抱着爆破筒,用身体来阻挡敌人的战士们,年轻的但是却再也没法看到祖国家乡的战士们,他们所做的,也是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亲人的团聚。但是他们其中很多的都留在了那里,他们抱着祈愿与还没说出口的告别,长眠于异国他乡。这些都是参与朝鲜战争的战士们,每每看到这,总会一次、再一次地感叹,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东西啊,让原本平静生活不复存在、让原本美满的家庭支离破碎,让许许多多家庭失去了他们的儿子、丈夫、父亲、兄长。那些还未说出口的爱,也被埋进了异国的尘土之中。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用他们的鲜血写就的历史。他们是那么勇敢,在那没有资金加持,士兵们在深山雪地中,没有食物,没有装备。那时新中国才刚刚建立,物资与后勤都没能跟上。1950年的冬天是刺骨的寒冷,他们没有棉衣棉鞋,还没交战就已经有很多人坚持不住而倒下,他们在战役中没有物资也没有先进武器。有的只是一个满腔激情与热血的想为国家奉献的赤诚的心。他们用这样的心,来对抗一切。零下三十度的雪无法浇灭他们心中的火焰。他们凭着难以想象的意志力,一次次的击退敌人于盖马高原、长津湖畔、上甘岭等一个个地方。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还有过这样的士兵。他们值得让今天中国人知道,知道生命能拥有这样的力量,知道生命在被敌人的炸弹、炮弹、子弹甚至刺刀戕害的那一瞬间竟是可以英勇不屈的。”这是王树增先生在书中写到的。他们在物资短缺、设备落后、装备老旧的情况下他们仍能够抵抗与击退敌人的进攻,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生命中含有这样不屈的、强大的力量。

在这本书中,晦涩难懂的战争策略我实在无法读明白,但是我能读出战士们的英勇,对于国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更读到他们钢铁一般的意志与为国奉献的精神。但是在这本书中,感触最深的却不是这些,而是关于战争,在这场战争中读到的不仅是期间的过程更是体会到战争本身的残酷。并不想提起这场战争的结局,因为在我看来,无论结局如何,我更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年轻且鲜活的生命为什么要埋葬于残酷中。战争所带给人们的只有黑暗,因此从没觉得胜利就能抵消战争的一切罪孽。所以,能够降生于这个繁荣且强大的国家,让战争离我们不那么近,本就是很幸运的事。

当世界陷入灰暗时,鲜血成为唯一的颜色,但是仍有人,为世界添上鲜活的颜色。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朝鲜战争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3)

施逸尔

“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疗养院休养时,曹玉海接到了复员的命令。他不想离开部队,疗养院一位女护士的爱情安慰了他的伤感,爱情在刚刚来临的和平生活中显得格外温馨。当爱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结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消息:与中国接壤的朝鲜发生了战争。他虽不知道邻国的战争与自己的国家有何种关系,但部队向着战争的方向开进还是使他产生出一种冲动,他能够意识到的是:国家的边境此刻也许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队也许又需要他这个勇敢的老兵了。”

放弃温馨,奔向战场。这需要何等超人的决心!但不仅仅是他。中国有上百万像曹玉海这样平凡但伟大的人,他们有个统一的名字——中国志愿军。朝鲜战争一战是极其残酷和凶险的。地形是不熟悉的,语言是不同的,对手是装备精良先进的美国,中国如何取胜?这个秘密各个军队应该都知道,也都在说,可真正做到的少之又少。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重工业与美国与巨大的差距,这时的中国打仗凭借的都是一些科技无法得到的东西:不怕牺牲的精神、信念、组织纪律性、机动性、高超的战略战术。而这一切的前提,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怕对手、敢冲锋、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这是所有志愿军都具有的一个精神,这是美国人无法达到的精神高度。

我拜读过很多关于党史的书,这本王树增先生的《朝鲜战争》给我的感触最深。不仅是因为党高超的指挥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更多的是因为战士们超乎常人的精神。让所有人带有一种使命和信念,从骨子里透出不怕牺牲的精神才是党最了不起的地方。

揆诸苍穹之下的新一代青年,我们将成为中国的脊梁!我们是否具有他们那样伟大的精神和毅力?虽然不必像他们那样不惧牺牲,但他们坚持不懈、不畏艰苦、不惧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学习百年党史,目的就是让新一代祖国的脊梁认识到当年的不容易,感谢当时的青年为中国做出的牺牲,学习已经被忘却的宝贵的精神,发扬光大中国历久弥新的文化,下定决心奋勇拼搏,再创一代辉煌!

王树增先生在《朝鲜战争》一书中这样结尾:“回顾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说:‘在经过三年的激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工业强国的第一流军队被限制在他们原来发动侵略的地方,不仅没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这是一个具有重大国际意义的教训。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而我准备这样为这篇简短的感想画上一个句号:吾辈当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中华民族将延续往日党的光辉,继续以不断前进的姿态屹立于世界!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4)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读书报告

读完沈志华老师的著作《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之后,可以说对朝鲜战争的整个过程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可以说中苏同盟关系是贯穿整本书重要线索,沈志华老师由此,展开介绍了苏联的远东政策、中苏同盟建立的前期基础与准备、斯大林对于支持北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考虑、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决定的做出、朝鲜战争对中苏同盟关系促进作用等等一系列问题的**。

本书花了很大的篇幅介绍朝鲜战争的起源,从战后苏联的远东政策,以及中苏关系的不断向前发展,可以说中苏关系的变化对朝鲜战争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本书还特意花了一个章节介绍新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这足以说明中苏同盟关系对朝鲜战争的深远影响。

由沈老师的分析很容易知道,朝鲜战争并非我们以前所知道的那样,是由韩国方面挑起的,是北朝鲜一方主动挑起的。从战争最初的策划,到最后的实施,都是在斯大林与金日成,即苏联和朝鲜之间秘密进行的,中方既未被告知,更未参预其间。但令人好奇的是,斯大林要求金日成得到北京的同意,这导致金日成秘密访问北京。

斯大林为什么背着中国人和金日成策划朝鲜统一战争,同时坚持金日成必须得到中国人的同意?个人认为,这是因为斯大林不能不顾及到1950年中苏两国刚刚签订的那个《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根据约定,签约双方任何一方进入战争状态,另一方都应予以有效的援助。

朝鲜战争虽然并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苏联进入战争状态,但是,苏联作为朝鲜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支持者和****商,不能不承担可能的风险。何况,朝鲜战争的任何不测,都势必给只有一江之隔的中国带来巨大的麻烦,斯大林当然不能自行其事,而把自己的同盟者中国人完全晾在一边。同时苏联还是清醒认识到自己是没有实力和美国人正面交锋,如果美苏正面冲突的话可能引发一次新的世界范围内的战争,所以苏联必须取得中国的支持,一旦美国干涉或者出现其他意外情况,中国能够出兵帮助北朝鲜,随后战争的进程也印证了这一点。

对于苏联方面为何大力支持朝鲜发动朝鲜战争,我个人并不认同苏联在远东追求一个不冻港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虽然苏联十分重视其沿袭沙皇**在远东追求不冻港的历史传统,无论在雅尔塔会议上,还是在出兵中国东北时,斯大林都曾直言不讳地扬言,苏联对日作战的目的,就是要收回沙皇**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丧失的那些权益,但是用战争来获得或保住一个出海口,这里面的风险和代价无论如何都太大了些。何况,斯大林一向谨慎小心,精于计算,他不会看不出,战争万一失利,旅顺港的军事基地将会因为整个朝鲜半岛完全落入美国人的手中而变得毫无价值。

而且,如果战争胜利了,谁能保证统一的朝鲜愿意租用自己的无冰港?在那个时候,谁能保证有朝一日它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想要收回自己的港口呢?斯大林不可能不知道这种风险,所以也许这是原因之一,但不应该是主要原因。

根据沈先生在书中所说的和我个人的看法,斯大林强烈支持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是亚欧局势的变化。由于苏联在柏林危机中被迫让步,斯大林显然感到苏联没有权力在欧洲公开对抗美国。正是由于美国在包括中亚在内的欧洲的压力,斯大林才想到另一种分散美国力量的方法。

他过去在亚洲采取缓和政策,因为他看不到谁能在亚洲帮助他,担心双方交战的风险。现在他敢于策动进攻,向美国挑战,是因为他注意到中国革命成功了,新中国能够帮助他在亚洲牵制美国的力量,以减轻他在欧洲和中亚的压力。他积极要求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指导和帮助亚洲国家共产党的责任,积极帮助中国恢复经济和建设工业,这些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十分显然,正是中国革命的胜利,是1949年10月新中国的诞生,以及几个月之后,即1950年2月中苏两国的正式结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苏联与美国在远东地区的整个力量对比,因而也明显地改变了斯大林在远东问题上一贯小心谨慎的态度。可以说,苏联希望利用远东更多地牵制美国,以减轻其在欧洲和中亚的压力。可以说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整个朝鲜半岛,包括中国都知识美苏全球争霸这盘大棋上的几枚棋子。

根据沈老师书中的分析和前面所说,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中国更像是被苏联和朝鲜“设计”进朝鲜战争的。难道中国甘心被“设计”,就非打这场仗不可吗?这是一个争论多年的话题。

中国刚刚经历了8年的抗日战争和3年的解放战争,可以说国内是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中国正在积极整军备战,准备收复台湾,卷入朝鲜战争就意味着失去收复台湾的大好时机。然而,即是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毛泽东也把共识推到一边,毅然做出了向朝鲜派兵的决定。我敢猜测,毛泽东不愿意出兵朝鲜,但他必须出兵朝鲜。

就如前面所说,中国国内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而且中国出兵面对不是韩国,而是由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统领的“联合**”,出兵就意味着与这些国家交恶,这对刚刚成立、尚未被世界所接纳的新中国是极为不利的,但是中国还是不得不出兵朝鲜。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与苏联的关系,其一,此前中国已经宣布“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绝对大哥,如果此时中国不出兵无异于得罪了苏联老大哥,这对于急需苏联援助来恢复国内生产的新中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其二,还是这个新的中苏同盟互助条约,可以说斯大林开始是极其不愿意签订一份新的条约的,斯大林担心这个会给英美以口实,损害苏联在雅尔塔体系的既得利益,可以说在签订新约的问题上,斯大林是做了极大的让步的,这一定程度上还是惹恼了斯大林的,如果此时毛泽东拒绝斯大林的出兵要求,无异于又一次惹恼斯大林,这对稳定中苏的同盟关系是不利的,毛泽东在此时也要想斯大林表明自己的决心,中国人是敢打的,他毛泽东是有能力领导亚洲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另外一个方面来说,也是美国的的确确威胁到中国的****。“联合**”在仁川登陆之后,迅速击溃越过38线的北朝鲜部队,并迅速推进至38线以北,北朝鲜的部队更是在平壤一战中被全歼,“联合**”随时可以饮马鸭绿江。

中国同样担心“联合**”会将战火烧到东北,虽然我们从随后解密的美国档案可以知道,当时杜鲁门**的意思是打到38线即可,只是麦克阿瑟坚决不同意,但是当时的毛泽东并不知道这些情况。其次,如果“联合**”长期占领朝鲜半岛全境,以中国当时与美国的关系和世界形势来说也是极其不利的,新中国大部分的重工业基础均位于东北,俗话说“卧榻下岂容他人鼾睡”。所以说朝鲜的士兵是无可奈何的选择。毛泽东后来承认,这是他一生中最困难的决定。他吃了安眠药也睡不着。

据王明回忆,在中国出兵当天,毛泽东还疑惑地问:“出兵朝鲜对吗?”可见其决定的艰难之处。

历时3年,交战双方终于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订了《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可以说朝鲜战争中,中朝美韩四国国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朝鲜丧失了一半的人口却没有从三八线向南前进一步;据苏联官方统计,近100万中国志愿军阵亡,近4万美军阵亡。一直以来我们都说我们取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然而面对这样的统计数字,我们的“胜利”也最多是个惨胜,可以说苏联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自己没有直接参与到其中,却牵制了中国和美国,将中国彻底拖到了自己的战车上,并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减轻自己在西线压力的目的,就这几点都足够让苏联成为这场战争的最大赢家了,更别说还有其他获益。

虽然我们在朝鲜战争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不可否认,中国也从这场战争中获得了很多好处。其一,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巩固了和苏联的同盟关系,同时获得苏联大量的技术经济援助,这可以说是中国出兵朝鲜的根本目的;其二,就是提高了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在朝鲜战争之前,斯大林一直都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政党,通过朝鲜战争中国向苏联正名,也提高了中国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声望;其三,中国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周边环境,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对经历多年战争创伤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其四,可以说中**队正是在朝鲜战场上完成现代化的更新换代,朝鲜战争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新式装备,战争的后期朝鲜战争更是成了中国的练兵场,几大军区轮流拉到朝鲜进行实战“演练”,可以说朝鲜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队的素质。

朝鲜战争中国究竟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一直大家争论不休的话题。个人觉得这个谁都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的看法。我希望我们的后代可以从这场战争中学到一些东西。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5)

第二部分(第二章)论述了中苏建立的基础和准备。

这一部分记录和分析了中苏建交前的三次互访。第一次是米高扬秘密访问西柏坡,他此行目的在于搞清新中国对苏联的态度,虽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通过他和中方众多领导人的接触,促使中苏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到彼此的立场、观点、意向和要求,以及存在的分歧,这就为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理解、互访和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迈出了走向中苏同盟的第一步。二是刘少奇秘密访问莫斯科。

这次中方的目标是直接向斯大林表明中共在国内外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加强与苏联的关系,为中苏结成同盟打下基础,为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会面铺平道路。同时,要学习苏联建设和管理国家的经验,争取苏联提供更多的经济和军事援助。这次访问基本实现了目标。第三次则是毛泽东访问莫斯科。

毛泽东去莫斯科的目的,一是要尽量争取苏联的经济援助,二是要与苏联结成同盟,并以一个新条约的形式表现这种同盟关系。

通过三次访问的介绍,作者夹叙夹议地说出了中苏同盟建立的基础、目标和条件,还有这三者错中复杂的关系,道清了中苏结盟的过程、意义及价值。

第三部分(第三章)论述了斯大林支持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思考。

1949年以前,苏联一直反对北朝鲜以军事手段统一朝鲜,但到了1950年初,斯大林却突然同意了金日成使用武力的建议。是什么促使斯大林作出这样的决定?本书作者从决策的前提、决策的动机和决策的条件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

决策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苏联与美国展开对抗,不怕与美国发生冲突;二是朝鲜半岛冲突升级,朝鲜准备在精神和物质上发动战争。决策的动机是确保战后苏联确定的远东战略目标继续存在。新中苏条约的签署严重影响了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利益。面对这种局面,斯大林毫不犹豫地发动了朝鲜战争。

赢则控制朝鲜,获得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输则

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留在旅顺和大连。同时,根据中苏协议,获得了长春铁路的使用权。决策条件是考虑美国不应直接干预,如果美国直接也可以依靠中国来支持局势。

通过对以上三项内容的分析,作者得出:由于要保证苏联本身在远东的政治和经济权益,同时又避免在这一地区与美国发生直接的武装冲突,苏联才突然从反对转为支持金日成以武力统一朝鲜半岛。

第四部分(第四章)介绍了中国出兵协助朝鲜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出兵的决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首先是毛泽东单独支持出兵。出于对国家利益的保障,斯大林希望挑起朝鲜战争却不希望直接和美国进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斯大林决定直接指责中国与美国的直接冲突。

特别在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美国全面卷入朝鲜战争后,战争的形势发展到最危急的关头斯大林的临场脱身,直接把元就朝鲜的责任推到了毛泽东身上,毛泽东不能不下定决心出兵朝鲜。此时,中国共产党支持派兵的声音非常微弱。直到毛泽东说服周恩来支持这支部队,对这支部队的号召才逐渐加强。

后来,经过不断的游说,中国共产党终于做出了向朝鲜派兵的决定。

虽然说是毛泽东一手构建出出兵朝鲜的局面,但是毛泽东决心出兵朝鲜也是迫不得已的,他完全了解中国介入朝鲜战争所面临的极大困难,也很理解经过二十多年的对外战争和国内战争,新中国面一片衰败的经济景象。因此,中国在军事部署上始终坚持两个原则:第一,中国的军事部署是以敌人越过三八线为前提的。

第二,中**队必须得到苏联的支持和帮助。

本部分没有采取对中国出兵的原因和得失满篇天马行空的议论的形式进行,而是通过对史实的平实陈述,还原了中方做出出兵朝鲜这一决定的背景情况和过程,详实还原了历史。

第五部分(第五章)介绍了朝鲜战争时期中苏全面合作的情况。

这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事部署后中苏关系的正式改善。

首先,中苏之间的互信正在加强。斯大林对苏联空军的看法转变,斯大林对毛泽东的坦率看法,显示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信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强调的中苏友谊和中苏关系的坚定,反映了毛泽东对斯大林的信任和尊重。

第二,苏联对中国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出于战场的需要,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是理所当然的。但在朝鲜战争期间,中苏经济关系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我国经济困难主要归结为两点:一是财政十分紧张,二是技术干部严重短缺。苏联在这两方面都向中国提供了大量援助。

这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中苏之间的良好同盟关系。

三是斯大林和毛泽东在朝鲜问题上的默契。正如作者介绍,斯大林和毛泽东在三八线问题、修正问题、停战和调问题等方面展现了良好的默契和相互支持的态度,体现了中苏间良好的同盟关系。

通过以上三点的讨论,笔者得出结论:中国出兵朝鲜后,中苏友好牢固的同盟关系正式建立。

第六部分(最后一部分)是沈志华对朝鲜战争中一些比较详细问题的论述。

余论共有《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朝鲜战争期间的苏联驻华军事顾问》、《对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1950-1953年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状况——来自中国和**双方的档案材料》、《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政治考虑》七篇。

《中苏条约谈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是对新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深度研究,从斯大林和毛泽东的想法入手,通过详尽地分析其中错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回答了一些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些问题。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苏联空军》则是通过对朝鲜战争中苏联对中国空军支援情况的分析,说明通过朝鲜战争斯大林逐步信任中共这一基本事实,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

《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50年后对朝鲜战争历史的考察和反思》则从****、意识形态、国际形势等方面详细地讨论了中国出兵的原因。同时,对朝鲜战争中中方的决策和决策导致的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中国最大的决策失误在于没有在最有利的时间结束这场战争。

《朝鲜战争期间的苏联驻华军事顾问》是对1950-1953年来华苏联军事顾问的情况、其与朝鲜战争的关系、还有其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做出的简要说明。补充了历史研究中,对“来到中国的苏联军事顾问和专家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史无前例的”这一问题的研究空白。

《对50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中以大量档案材料对苏联1950年代援华的贷款数额、用途及其条件进行了**,为日后别人的研究提供了原材料。

《1950-1953年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状况——来自中国和**双方的档案材料》通过对中苏档案材料的分析,说明了中苏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从早期的苏联对华援助到转变到后来的互利共赢,论证了中国的经济恢复和朝鲜战争几乎是同步进行的。

《中苏领导人对朝鲜停战的政治考虑》综合分析了斯大林、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人对停战问题的考虑和其相应的做法,对其行动的结果作出了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六、读后心得:

近年来,随着美国档案的解密,苏联文件的**,中国文献的公布,韩国资料的编撰出版,朝鲜战争的全貌与细节都逐步被人们所认知了,全面、客观的研究朝鲜战争的条件已经成熟。另外,抗日战争u、 s公司侵略和援助朝鲜是大陆同胞中最引以为豪的一个,这自然吸引了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而《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作者沈志华先生便是其中之一,并且他还可以称为大陆朝鲜战争研究的领头人。

沈志华先生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在华盛顿,莫斯科,汉城收集了700多份有关朝鲜战争的档案,为深入研究朝鲜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是沈志华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对史料的整理、推理和分析而创作的。本书是沉志华先生对朝鲜战争研究的全面总结,是该领域相对出色的著作。

作者以中苏同盟作为线索贯穿全书的始终,展开介绍了“苏联的远东政策”、“中苏同盟建立的前期基础与准备”、“斯大林对于支持北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考虑”、“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决定的做出”、“朝鲜战争期间中苏的全面合作”等内容。

“苏联的远东政策”和“斯大林对于支持北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考虑”可以作为有机的整体进行统一思考。前者作为背景材料,总结斯大林的思维方式,即以苏联利益为最高目标。这一目标使之必须保证其在远东的利益,保持其“夺取太平洋出海口和不冻港”的远东目标。

从这个方向出发,就能很好地理解“斯大林对于支持北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考虑”中的内容,对苏联对北朝鲜出兵问题态度的转变、苏联对中方隐瞒与朝鲜之间的协议等情况也能有很好的理解。

“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决定的做出”则可以在对上述两个问题的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单独考虑。正如笔者所说,中国出兵的原因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基于各级考虑和各种利益交叉的决定。所以我们要不能只从中方来考虑这个问题,还要从斯大林、美国和国际形势等方面去思考这个东西。

“中苏同盟建立的前期基础与准备”和“朝鲜战争期间中苏的全面合作”则可以作一个前后对比。从前者阶段中苏双方的互不了解、相互怀疑到后者阶段建立起坚实的同盟关系相互支持,中间确实有非常大的一个跨度。造成这么一个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又可以从“苏联的远东政策”、“斯大林对于支持北朝鲜发动朝鲜战争的战略考虑”和“中国出兵援助朝鲜决定的做出”这三方面得到解释和补充。

所以,作者论述的五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了作者对中苏同盟问题深入而系统的思考和其著作的学术严谨性。

在本书中,作者还依靠有力的史实材料,对中苏同盟间一些争论已久的问题进行了客观而合理的解释,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就中方出兵在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应该导致世界范围内的暴力革命。基于这种观点,中国应该向朝鲜派遣军队,以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暴力革命进程

正如作者在讨论斯大林的外交政策时所言,“斯大林相信社会主义的苏联最终是要消灭资本主义世界的,这是苏联和人类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式只能是暴力革命。”其实作为一名社会主义战士的毛泽东持有同样的想法。从1939年9月起毛泽东就一再宣称:

"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走到尽头了,大变化大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各国无产阶级应当共同起来"用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战争,打倒战争祸首,推翻资产阶级"。这表明,中国始终坚信领导世界范围内的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解放全人类。那么,面对朝鲜战争这样两种形式的对抗,中国应该考虑出兵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暴力革命进程。

第二,从为社会主义阵营承担自身责任和义务的角度出发,中国应该派遣军队。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6)

在这个寒冷的假期,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朝鲜战争》,读完后,我觉得这个冬天更冷了,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每一天都在发生,小到同学之间的分歧,邻居间的争吵;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这也包括一九五零年在世界最不适合大兵团作战的朝鲜爆发的战争,主角就是中国和美国。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和朝鲜用110万人击败了120万盟军超级军。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能够穿着单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数天,然后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能够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将手榴弹顶进敌人的枪口;能够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

因为他们,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了。

其次,志愿军的背后,一直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志持他们:

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第四十二军从齐齐哈尔出发。我们的祖先可能是在他们的队伍里,和他们的家人一起战斗美**队,这显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

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一刻。停战谈判结束时,离最后时刻还有两个小时,一名士兵冒着火灾的危险,把停战的消息送到前线,炮弹在身旁。他刚发了消息就死了,只差两个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子弹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

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读后感《作文

读《朝鲜战争》有感》。在那一刻,没有动静。奇怪的沉默过后,他低下头,请双方一起欢呼、庆祝、送礼。他们为生命而战,有分歧,没有语言,但他们都知道和平,希望和平。

是啊,谁喜欢战争?其实在朝鲜战争中,谁也没有获胜,双方都因为这场战争让无数家庭破碎,让无数人留下伤疤,谁都不想要战争,但战争却一定要发生,我在上学期写了首诗,叫《战争》,我把它写在这里:

有的人喜欢它,

有的人憎恨他。

有的认为了强大,

不断地制造它。

有的人为了和平,

不断地抵制它。

它的名字叫“战争”。

这里,没有胜利。

多少孩子为它哭泣,

多少家庭因它破碎,

多上梦想被它毁灭,

多少奇迹被它摧毁,

多少大厦被它碾平,

多少多少都被它吞噬。

古往今来,

战争太多。

可是:没有战争,哪有大秦天下?

没有战争,哪有开元盛世?

没有战争,哪有强大的美国?

没有战争,哪有伟大的中国?

没有战争,哪有今天的生活?

没有战争,哪有和平?

战争的气味使人厌烦,

芳草的气息让人向往。

战争的孩子饥肠辘辘

和平的孩子丰衣足食。

战争的利益让人贪婪,

和平的世界更加美好!

大人们说:“我要战争!”

孩子们说:“我要和平!”

战争是好?

战争是坏?

无法给它义。

对于我来说:

我爱和平!

我一长大,就想让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就会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到现在为止,叙利亚问题还没有解决,美国的军队,还在世界各地“捣乱”,各种核**还在秘密研发,来往的船只还在忍受海盗的劫持。虽然战争的好处就像一座金山,但别忘了金山是无数生命的积淀。生命越多,金山越高。

别忘了五星红旗是无数解放军战士用鲜血染成的。让我们不要让它,让中国用鲜血染红它。让世界和平,不要战争,这是地球上70亿人民的共同愿望!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7)

内容简介:万历朝鲜战争展现万历皇帝的丰功伟绩。万历时期是明朝的一个重要时期,万历时期是明朝的商品经济大成熟、大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士大夫风气的顶盛时期,也同时是思想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时期,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风靡,以及《万历首辅张居正》的播映使得人们对万历皇帝越发产生兴趣,而万历朝鲜战争正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兴趣。

万历朝鲜战争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一部反映大明万历时期抗倭援朝的历史小说,揭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一角面纱,描绘三方人物在时代大背景下内部势力之间的互相争斗、对外决策的权衡斟酌、胜负角逐的经过,展现作者视角下历史风云变幻的因果。在理性的叙述中,让读者不忘中国这段抗倭援朝、打击侵略者的历史,缅怀捍卫本民族和兄弟民族独立自由之先烈功臣。

万历朝鲜战争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场战争,它波澜壮阔、精彩缤纷,但它却渐渐被人遗忘,现在已经鲜为人知,这就是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本书将以小说的形式、细致的心理刻画去描绘这场战争,并且深刻地解析了中日朝三国在这场战争中所反映的本质。让我们穿过时光的藩篱,在作者的带领下进入那遥远的岁月,感受中国在那个时代的辉煌。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8)

陈振宇

在这个炎热的假期,我读了一本厚厚的书-《朝鲜战争》,读完后,我觉得这个夏天变冷了。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们追求和平,可是战争却无处不在,大到将一亿人送入天堂的二战也不能使好战的人停下脚步。二战后对于结果不满的美国又开始发难,于是又一场战争开始了。

朝鲜战争,是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之初,人民渴望来之不易平静生活,军队也是极需调整休息。国家工业制造水平受战争的影响基本为零,人力物力极度匮乏。国内的新疆、台湾问题还待解决,国外不少国家并不承认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我们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是急需展现和提高的。面对美国强制使用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及对中国多次发出不准超过38线强烈声明的不理睬,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喊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口号,雄赳赳,气昂昂,坚决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半岛,从此开始了长达近3年的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抗美援朝战争。

在朝鲜战争中,中朝以一百一十万人打败了联军一百二十万超级大军,也打败了美军的不败神话。说到朝鲜战争,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国士兵。志愿军虽然衣着简陋,饥肠辘辘,但就是这样,他们能够穿着单衣,在大雪地中埋伏数天,哪怕最后被冻死在阵地上也不后退一步!敢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冒着无数飞机大炮穿过死亡屏障、用胸膛挡住敌人的枪口、在大冰河上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部队开路。每一个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正因为他们的英勇,三年后,战争终于停止在了它发生的地方。

其次,在志愿军的背后,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时刻支援他们:在前线,朝鲜人民顶着炮火为志愿军送食物,把他们当自己的儿子看待,拿起斧头,木棒,甚至菜刀冲向联军,保卫祖国;在祖国的东北,无数人民,志愿军家属在家里做炒面,支援志愿军。志愿军四十二军就是从齐齐哈尔出发的,我们的祖先,可能就在他们的队伍中,一家人一起努力,打走美军,这样才体现出我们中国人民的团结一致。

最让我感动,也最让我难忘的,是战争的最后时刻。停战谈判结束,距最后时刻两小时前,一个士兵冒着炮火将停战的消息送往前线,一个个炮弹在他身旁爆炸,他刚把消息送到就牺牲了,仅差两小时。最后两小时,双方把所有的弹药尽力打出,证明自己的强大,好像又发生了一场大战。停战的那一刻终于来了,那是成千上万人民以及军队一直盼望的事,没想到一盼就是三年。那一刻,没有一丝动静,一种奇特的寂静后,双方他探了头,让后一起欢呼,庆祝,赠送礼品,他们之间拼过命,有分歧,语言不通,但他们都懂得和平,盼望和平。

朝鲜战争的胜利,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宣告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宣告四万万中国人民真正的站起来了;宣告积弱积贫的中国正以崭新姿态昂扬的斗志,向着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阔步前行……朝鲜战争的胜利,为我国提供一个长时间的发展期。也就此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期,使得中国的发展速度快之惊人,发展成果惠民惠邦,人民生活水平空前的提高,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9)

胡翼

《朝鲜战争》是由知名作家王树增纂写的一部战争纪实作品,较为完整地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历程。这场战争是建国后我国首次对外作战,也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但丝毫不惧当时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大国——美国。时至今日,回想起当年志愿军的历史,依旧令人动容。

纵观我国的近代史,它被两条主线贯穿: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与腐朽的满分/清政府,使得列强们有了可乘之机,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了无数为救亡图存而现身的仁人志士们。而随着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其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伟大梦想越来越近。

当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后,我们彻底打碎了“东亚病夫”的招牌,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复兴的中华民族也遭到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敌视,以美国为首的侵略势力介入朝鲜内战,其醉翁之意不在酒,为了夺取新中国的发展前途以及提高国际地位,还有援助朝鲜人民,党中央一声令下,无数年轻人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悲壮的抗美援朝史。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场对外战争,朝鲜战争是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战争,我们的对手美国,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军事强国之一。与此同时的新中国,重工业极为落后,以毛主席的话来说便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即便如此,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以其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一次次地在战场上创造出奇迹,涌现出了许多诸如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等人的英雄人物,赢得了中朝人民甚至是一些美军的敬佩,使得联合国军司令官克拉克将这场战争称作“在一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将自己称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没有签订胜利停战条约的陆军司令官”。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抗美援朝战争之所以能以弱取胜,是因为我们党具有世界上其他政党难以具备的优秀品质。战时,党一方面领导志愿军进行作战,另一方面则发动国内群众为前线提供支持。凭借着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建立起来的这样一只人民军队,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高度政治觉悟,在战场上一次次地挑战人体的生理极限,给美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几百度的高温与零下几十度的低温都不能动摇志愿军战士们顽强的意志。正因于此,我们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完全胜利,才能自信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这场战争后,新中国完全摆脱了近代以来所受的屈辱,庄严地宣告了中国的存在,没有人胆敢轻视中国。而时至今日,“三八线”仍是众西方国家不敢逾越的一道红线,因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令这几十年来美国的嚣张气焰短了一大截,同时在党的领导人民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觉醒的东方雄狮面前,任何霸权主义在其面前都会为之一颤。而这一切,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新时代建设者的我们,更应当学习先辈们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精神。

朝鲜战争读后感(篇10)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作者1951年入朝参战被俘,至2010年走访幸存战俘难友,这六十年间的个人经历,和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生活故事。作者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了1/3篇幅的文字,补充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史实细节,尤其独家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朝鲜战争彩色战地照片,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六十年血与火、泪与恨、爱和痛、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战俘群体这个特殊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这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全世界人士都会关心的书、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该书与作者最新创作、即将出版的《孤岛——14000名志愿军战俘在台湾》相互补充。

我的朝鲜战争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我非常投入地读完这部书,它给了我心灵以极大的震撼!过去曾片断地读过,这次完整地通读了。我几次不忍卒读,是因为难以忍受感情的折磨,但它的吸引力又使我非读完终卷不可。这是一本将会令全世界人士关心的书,这是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这是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我的朝鲜战争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朝鲜战争不该忘却,作者笔锋触及的战俘话题更不该忘却。看到战俘汇过后遭受的各种待遇让人警醒,对于那些抱着保家卫国信念走上战场而不幸被俘的人,我们是不是该更多给些人文关怀?!作者曾经的彷徨——“如果再来一场类似战争,我和我的后代还应该去为国献身么?”读着让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