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

《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活着》读后感(通用13篇),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活着》读后感 篇1

观《活着》有感

悠扬的二胡**打破了寂静的夜晚,把人们带回到了看似亲近却又遥远的时代。砖房夹着悠长悠长的巷子,拉着少爷阔太太的人力车熙熙攘攘,赌馆的吆喝声,皮影戏里的秦腔,代表着那个时代的符号将那个时代演绎得淋漓尽致,引领着我们去经历人世的沧桑,领悟活着的真谛。

活着,为了信念而隐忍

徐家年轻的少爷福贵并没有能像他的名字一样大福大贵,嗜赌如命,无视妻子劝说,反娴妻子捣乱、丢人现眼。衣食无忧的他活着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痛痛快快的赢一局,也许是天意让这个膏粱子弟饱受沧桑,他将所有家当,连同一片瓦、一寸地都输得干干净净。妻离子散,父亲命丧黄泉,母亲卧病不起,昔日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阔少爷也沦为流落街头的花子。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他没有因此而堕落。他选择了重生,凤凰涅槃,放弃了过去的口述,戒掉了沉迷于赌博的生活,离家出走的妻子回到了他身边。正当他准备着重振家业,奔走在田间阡陌上时,却被当做壮丁抓走了。在冰雪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杀人如麻。心虽高,命却比纸薄。

然而,他选择了为妻子,为孩子,为年迈的母亲而活。活着,就要在刀尖上噬血,枪杆子上跑马,就要从死人堆打滚儿过。连投降都不知怎么举手的福贵,硬是从国名党军营的俘虏生涯中,等到了投降于共产党的那一天,参加革命,赢得了以后安身的护身符----革命证明。

可当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时,好好的一个女儿哑了,此生再也听不到女儿甜甜地叫自己“爹”了,老母也离开了人世。是痛是恨,他全咽了。面对新的生活,一家子都加入到轰轰烈烈赶英超美的大跃进运动中,正是这场运动,自己唯一的儿子离他而去了,如果说女儿哑了对他来说是晴天霹雳,那儿子的离去应该让他感到天崩地裂。

万丈高楼堕足,扬子江决堤,此时的福贵已是肝肠寸断。

活着,回去好好生活,这是福贵自己的承诺。这种生的力量促使着他在一次次的心痛后活了下来。为了生活,有一个永不离去的妻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女儿相得如意夫婿,等到孙子出生就可安享天年。可唯一的女儿也在生产中离开了自己,此时的福贵已万念俱灰。可他始终相信“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

活着,要学会为了自己的信念而隐忍。昔者,司马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年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比命的时代,他毅然决然放弃引刀自绝,放弃悲赴黄泉;选择了隐忍苟活,忍下流之诽谤,忍乡党之嘲笑,忍口诛笔伐。为的只是父亲临终之嘱,未了之英志。

福贵,一如众生,在命运的洪流中无处躲藏,被历史的车轮碾成了如跟随他一生的皮影一般扁平,对自己无常的命运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看着命运之神不断地残忍地揭出人生的谜底,哪怕这些谜底是多么地可怕,还是忍受着活着。在他看来,生活似乎没有幸福和不幸。生活就是生活。活下去,为了活着而活着,像皮影人物般,在人生的舞台上戏梦。

只要活着,就还有新的希望。

活着 ,为求安生而包容

“福贵,就听我一句,还是跟我回去”“我什么都不图,只图跟你过个安生的日子”女主人公家珍是那样通情达理又温柔贤惠。如此温柔贤惠的妻子,丈夫却不知如何珍惜,怀孕时还不得不带着哑巴女儿回娘家。丈夫赌博时,她夜夜哭泣着规劝;家境一贫如洗时,独自默默抚养着两个孩子;她暂时的离去只是希望丈夫早日醒悟;丈夫真正幡然醒悟,她仍甘心情愿操持那个破碎的家。

没有一颗宽容的心,这个弱小的农村妇女也许没有勇气活在这个世界上。为了简单活着目的,她吃遍了苦,尝尽了痛。然而她仍坚韧地活了下来。

当所有人都想和被扣押为资本家的春生画清界限时,她勇敢地站起来,原谅春生撞上了自己的独子。 “外面冷,进屋说吧。”对生活绝望的春生何尝不是活下去的力量。

“春生,你记住,你欠我们加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看是还在和他“划清界限”,这又何尝不是一句善意的仇恨,一种包容的胸怀呢?学会宽容,你的生活会更美好,你的心情会更愉快。

活着,在苦痛中寻找快乐

我们怜惜家珍,我们感慨福贵,似乎已经忘记影片从头至尾,一句话也未曾说过,想说却不能说的凤霞。她不是默默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但因为一场高烧,她将永远生活在这个寂静的世界里。她默默地承受着无声世界的痛苦,而有声世界永远是甜美的微笑。

只有蛤蜊才知道培育晶莹剔透的珍珠的艰辛;璀璨的琥珀,谁能感受到苍蝇在最初挣扎中的痛苦;国色天香的牡丹,才懂得付出的痛苦。

幼年见证家境衰落,和妈妈一起经历世事的荣辱沧桑。当福贵看到懂事凤霞以幼小身躯拖着几乎与之等高的开水瓶,殷切地唤着女儿的名字:“凤霞,是爹啊。

”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凤霞醉人心弦微笑。她何曾不希望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欢笑着在阔别已久的父亲怀里撒娇呢,侧着耳朵倒回去,听听,还是没有回答。看着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美好的少女时代,却被邻家小孩无情嘲弄的石子而击得粉碎。如果说初尝聋哑之味时,还少不更事,不能解残疾的真正意味,或许认为不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困扰;那么从她受到邻人欺辱的一刻应该懂得世事的沧桑,领受想诉苦又无法开口的苦楚。可所有的苦她选择往自己肚里咽,从未向父母哭述过命运的不公。

弟弟为自己复仇而差点引起阶级纠纷的创世之举,她看在眼里;爸爸因诚惶诚恐,在那个不得不诚惶诚恐的年代里对弟弟的迁怒,她疼在心上。想为弟弟辩解,可她就是没法吐出一个字。屋内家庭纠纷方休,她默默地端着一个大碟走进来,先一碗面给母亲,第二碗也是最大的一碗给父亲,然后拿出一支小凳,安顿弟弟坐下,再将第三碗面给到弟弟的小手里了,怜爱地摸摸弟弟的头,最后捧起了剩下的一碗面。

生命中最珍贵的日子里,大家都唱着歌,只有她一人“享受”这自己无声的世界,甜甜的笑容悠悠的伤。

在外面,她饱受**却只字不提;在家,还要用自己的爱去平息一场场风波,去慰藉他人受伤的心灵。活着,不是没有快乐。凤霞饱受着世人难言之苦,却报以他人拂之不去的笑容。

凤霞的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快乐而快乐。

活着,其实是一种责任

我们经常听到的是人们应该为自己而活,为自己而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可以选择走自己的路,而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但我想说的是,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社会人,不是自然人,脱离社会的人不是完整的人。

每个人都与这个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为这个社会而活,而另一些人则生活在这个社会的控制之下。就小范围来说,人生的很大一部分历程都是上有高堂,下有儿女。如果我们还是以人只是为自己而活的思想支配自己,无法接受生活的大喜大悲就选择逃避,那么你的抉择完全就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古人常说,人生最大的苦痛就是少年失怙,壮年失偶,老年失子。由此,你的轻身会带来数人的苦痛。

大诗人徐志摩的原配夫人张幼仪,在面临自己丈夫的无理离去时,他毅然选择坚强的活下去。依她后来的生活,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她的活着完全是出于一种责任。在被丈夫休弃之后,侍奉公婆仍一如当初,直到为他们送终。

甚至在徐志摩意外去世之后,也还为他料理后事,最后将其诗稿整理著书于世的还是她张幼仪。这里面肯定有包含她对丈夫的感情和忠贞,但更多的应该是责任在驱使她活着,如果她仅仅只感情在支撑她,那我相信在丈夫和她决裂的那一刻她应该就会选择放弃活着的念头。一个娇嫩如花的若女子,一个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人生的大是大非面前,能将活着的真谛上升到责任这一层面,我不得不表示自己由衷的敬佩。

此刻,我们再也不难理解福贵为什么要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且偷生。他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这个人,就只求生存。我想,他的活着应该就是为肩负着的责任吧。

正因有了责任的重担压身,才使得他在经历亲人一个个离自己而去时仍选择活着。

为什么耳边不时穿过学生轻生的噩耗,难道他们真找不到活着的理由,难道你们活着就仅仅为了自己,那么自私?

结语 人身就是天地之间一蜉蝣,沧海之上一粟米。人生犹如白驹过隙,韶华就似指间的沙,来不及握住就已溜走。就像电影中福贵的一生,四十年的生活就压缩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让人来不及等待,也来不及回味。

人生也就像福贵操演的一幕幕皮影,这一刻的喜庆不知下一刻的悲哀。我们永远无法去预知自己的生命,因为生命中的偶然太多太多,就像福贵赌博输掉了祖上恢弘的业绩,却也幸运地“输掉”了地主恶霸的帽子。谁能想到墙倒下去会砸到乖巧的有庆,谁能想到凤霞好好一个姑娘会失血而死。

今天朴实憨厚的镇长,明天却有可能是走资派,谁能料到呢?

我们设想着生命中许多许多的如果:如果不是炼钢有庆就不会三天三夜不合眼,也就不会睡着在那墙根下;若果不是区长的视察,福贵就不会将熟睡的有庆背到学校……如果不是*****,凤霞就不会因失血过多而死;若果不是给老教授吃了七个馒头,如果没给他喝水……如果这所有的“如果”都如我们所愿,那就再也没有遗憾和悔恨了。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选择好好的活着,相信活着就会一天天的好下去。正如福贵所说:“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

”活着,只要我们付出努力,拥有信心和毅力,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从古至今,谁不曾遭遇过挫折,谁的生活不饱含辛酸?我们不再为兵荒马乱而失魂落魄,不再为饥寒交迫而颠沛流离。我们没有任何不活下去的理由,要坚信:

没有比双脚更长远的坎,没有比生命更高峻的峰,只要生命存在,只要激情奔涌,只要精神飞扬,奇迹定能在天地间熠熠生辉。在生命的浪潮中,我们别无选择,只有抖落一身疲惫,咬紧牙关,积蓄力量,再次站起来,在惊涛骇浪中站成含笑的礁石;在暴风骤雨中站成不朽的雕塑;在茫茫大漠中站成不倒的胡杨。

《活着》读后感 篇2

我刚开始接触余华的《活着》是在高中的一轮复习资料里,那个时候听老师简单的分享了一下这本书,我深深的为福贵所经受的苦难和他强大的抗压能力所吸引着,于是下来我便废寝忘食的读完了这本书。从福贵的人生起伏中看失态炎凉,体会富贵那种大起大落的心理落差,思考应该如何活着,过有价值的人生。

这本书以福贵大起大落的一生为线索,故事的开头就预示着故事的发展,越读到后面我的心情越沉重,最后读完了感觉心里一块大石头落地了。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本书就是写福贵从富贵子弟到贫困农民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年轻时的福贵有祖上留下来的财产,生活过得还是挺滋润的,但是由于富贵整天吃喝嫖赌败光了财产,到后来一贫如洗,连老婆孩子都守不住。由此告诉我们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要想着依靠父母,作为新一代的接班人,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才更真实。

当福贵身旁的亲人一个接着一个离他而去时,他依然能坚强的活着。父亲的意外死亡;儿子因为为县长夫人献血,被医院护士把血抽干而死亡;女儿嫁人后因为引产而死亡;妻子也因病离他而去;女婿打工事故死亡;外孙因为急着吃几颗豆子而死亡,最后剩下了富贵和老牛。富贵最后说了一句话:他们都走了,都是我亲手埋的,到时候我走的时候,就没什么好牵挂的了。”我们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来,当我们遇到难以承受的意外事件时,我们承受得住吗?显然有些人承受不住,所以选择了自杀,这些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活着》给我们以启迪,思考活着的意义,尽管在生活中失意了,也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勇敢的活着。

这学期深圳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寒假作业没有写完,心理压力太大,最后选择了跳楼自杀。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或是因为学业压力大,或是因为失恋,或是因为突发的变故,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我们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仔细想一想,与福贵相比,我们遭遇的这些又算什么呢?很多时候,我们现代人变娇弱了,心理承受能力变差了,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活着,简短的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却很沉重。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当我们在生与死之间徘徊时,想想生养我们的父母,他们怎么办?我们要明白活着就是意义,活着就是财富,活着就是幸福。亲爱的朋友,勇敢的活着吧!勇敢的去迎接朝阳,勇敢的去呼吸空气。

《活着》读后感 篇3

我第一次看活着,不是看的**,而是以**改编的电视剧,在很小的时候就看了,看完之后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惨了。

活着这部**,是我在高二的时候看的,当时是因为很多同学的推荐,然后去书店买了这本书,买来之后并没有第一时间看他,而是先去找了根据这本书改编的电影,当时看完电影就不想看书了,因为看完之后感觉到很压抑,福贵的命运坎坷之难。

缓了一星期后,把这本书从放书本的最底层给抽了出来,书还没开封,打开之后看了前言,继续看内容,当时上课偷偷看,看的心惊胆战,但里面的内容越发吸引我,我用了一天都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不敢细细的看,只敢一掠而过,看完之后,发现书本比电影描写的更加有细节,也更真实。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聆听了老农福贵悲惨、曲折、幸运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一个动荡而特殊的时代。他经历了家庭的繁荣和衰弱,战争和动荡,以及亲殊的相继离别。在他坎坷的生活中,他有了一个好家庭,一个贤惠的妻子,一个聪明的孩子,但也失去了很多。

福贵是悲惨的,在挥霍完家产之后,他由地主变为贫农,家道衰落,父亲也因此离世;但他同时也是幸运的,正是因为变为贫农,他不必在解放初期作为地主而被枪毙;他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个贤惠的妻子,作为农民的他生活却也是幸福的。然而,随着他的亲人去世,他的生活逐渐改变。最后,他身边跟着一头瘦骨嶙峋、差点被宰的老牛。尽管命运如此悲惨,但他依然坚强,对世界友好,一言不发,过去的痛苦在他口中显得那么平淡。

这种平静或许只有快到了生命尽头,回望过去时才会有吧。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读了这本书四遍了。每次我读它,我都有一个新的体验。我能从书中感受到更多的感情。人们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但是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人一直不明白。他们总是认为生活只是为了幸福,为了爱情,为了养家糊口,为了钱,为了做官,为了别人。当他们达不到目标时,他们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 篇4

《活着》是著名作家余华先生描写底层百姓的一本书,整本书读下来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平静。但在这平静的故事背后,却呈现了旧中国像主人公福贵这样的普通人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悲惨画面。

老农民遇见了游客,回忆起了自己的一生。最开始福贵是一个大户人家的阔少爷,整日嗜赌如命,赌输完了家产,气死了父亲,属于典型的纨绔子弟。赌博让他从阔家少爷一夜变成了一贫如洗的普通人。和大多数人一样,他沦为上有老母要养,下有子女要教的境地,身份的快速转变,没有留给他准备的时间。倒霉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在他身上:出去给母亲买药被抓了壮丁,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活着回来本以为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但活着似乎就是要遭受苦难,女儿和妻子相继得病,儿子被人害死。女儿凤霞嫁给了喜根,本以为可以安心的活着了,但是生活永远是那么的不幸,女儿难产离世,接着喜根意外离世,自己的外孙也吃炒豆子噎死……到头来,只有福贵和一头老黄牛还活着。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很平淡,主人公福贵在不幸中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但他依旧活着,现在看来,这样的人生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作者告诉了我们答案: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实福贵的故事不就是旧中国无数底层农民的缩影吗,祖祖辈辈的小农经济让农民已经适应了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没有理想,没有眼界,思想只局限于三餐五谷。这样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几千年,人们也从潜意识里默认了这样一种生活状态,在没有战争没有外敌入侵的时候,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平静与安详的状态!

但战争的来临彻底打破了这种格局,也最先冲击的是底层的农民,它破坏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而使得无数的农民破产,流离失所,就像福贵一样家道中落。1840年以来,当外国人用工业革命的果实撞开了中国的大门,苦难就随之开始,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日寇侵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战争持续了百年,底层的农民苟且偷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生命显得毫无意义,整个国家看不到一点生机,连年战争耗尽了国人的精力,每日的奔波却看不到希望,这是整个民族的灰暗。普通人看不到未来,只要能活下去能吃上饭这就是活着的目标。整个国家也看不到曙光与前程,中国该何去何从,没有精神的依托哪来民族的希望?

故事的最后是福贵带着老牛继续孤独的活着,仿佛看破了尘世万千,在经历一系列事情后愈加坚强。这不正是我们这个民族脊梁挺立,傲然屹立的缩影吗?破而后立,几千年来我们遇到过无数的坎坷。一次次的苦难才会发现活着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活着才有改变的机会,善于改变并且一次次的尝试,纵然头破血流,但一定会在黑暗中闯出一条康庄大道。福贵永远怀着希望,即使一次次的受伤,但活着不就是希望吗?

未来的路还很长,未来也充满了未知,需要我们去探索。我们的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努力奋斗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5

对于某些人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那是一位老人的一生,他年轻时吃喝嫖赌,将家业败光后,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租了几亩田,却在几日后被国民党抓壮丁了。解放战争胜利后,他跋山涉水,返回家乡后却被告知母亲去世,女儿变为了聋哑人。就这样生活了几年,儿子被抽血去世。再后来,女儿生产时血崩去世,妻子遭受打击,也去世了。再过了几年,他的女婿因一次意外也去世了,徒留他与他的外孙。后来,他的外孙在吃多了豆子后撑死了。这一生,只剩他自己一人。《活着》便是以一位青年人询问一位在田间耕作老人一生的方式将那名老人的过去娓娓道来。

人类为什么要活着?我想大概是存在于骨子里的本能吧。求生欲促使人类生存、繁衍了上千年,就像书中那名老人一样,明明遭受了如此大的挫折,父亲、母亲、儿子、妻子、女儿、女婿、外孙相继离世。但他仍然不放弃生的希望,在人生的罅隙中艰难生存着,决不放弃一丝光亮。

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在时代被黑暗笼罩,看不见一丝光亮,希望被扼杀时,唯有死亡以告慰自我。就如同屈原一样,故都被攻破,一生信仰破灭。这时的他,茫然而又无措,这世间众人皆睡,唯他一人独醒。于是,他以死亡的方式唤醒众人,以死亡明其志。这个世界麻木、冰冷而又黑暗,需要人们唤醒、温暖、照亮它,即使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对于生与死的抉择,众人因出生不同、经历不同,选择也不尽相同。书中那名老人心中仍对未来抱有期望,“只要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对生活仍有希望,所以他选择继续活在世上。他对自己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而文天祥,故国已灭,满怀的理想业已破碎。此时的他,只有一腔对故国的赤忠之心,于是,他面南而逝,自死不忘南宋。

而另一种选择死亡的人,不是为了死亡而死。他们是为了拯救他人之生命,唤起他人内心对真理的渴求,而大义凛然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就如书中那名老人的儿子,他自愿为他人献血,即使面临可能会休克死亡的风险,风险是那时人们安全意识浅薄,医疗技术不先进所致,但他仍旧没有退缩。他内心只有“救人”的信念。他心中只想:“自己会被轮到最后一个,到那时可能就献不了血了。”

于生,我们自是要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生活,和书中那名老人一样用尽全力,怀抱希望去生活。想想明日充满希望的朝阳,雨落后特有的草木清香,还未品尝的美食。好好拥抱这个世界,去用心热爱它。将短暂的人生活出特有的光芒。

于死,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其实对它来说,所有人都是相同的,只是有的人敢于直面,有的人害怕面对。即使如此,你还是会死亡,这是一个令人悲哀却又无奈的既定事实。但是,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我们能够降临于世,这便是最大的幸运了。我们已经在这世上看过了万家灯火,赏过了百花齐放。感受过春雨,倾听过夏蝉,拥抱过秋风,亲吻过冬雪。享受过人世间的温情,这不就是活着的真谛吗?至此,死亡又有什么令人惧怕的呢?

生与死,听来高深,但事实上,我们每日都在经历生离与死别。窗边那只常来的鸟儿为何不驻足窗上了,令人早已习惯的叫声为何忽然寂灭了?手心上那只美丽的蝴蝶的翅膀为何突然停止扇动了?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不可违抗,倒不如早早接纳。更能让人们懂得生命之脆弱,使我们更加珍爱生命。

《活着》一书中,主人公尽管受尽挫折,但仍用尽全力在这世上活着,这于我们青少年,于所有人都是一种鼓励,一种启发。一位未曾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能如此拼尽全力而活,那我们不是更应该用心在这世界生活吗?

对于某些人来说,活着便是最大的奢望了。我们轻易地享受着他人所奢望之事。这已然是幸运无比的事了。

窗外白杨沙沙作响,阳光透过叶间,桌上树影斑驳摇晃,岁月静好。抛开生死,就为了活着而活。

《活着》读后感 篇6

看完一部作品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观后感《活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余华的《活着》早有耳闻。查阅过很多的书评,大概讲的都是看完之后的绝望和压抑。我先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版《活着》,里面葛优饰演的男主和巩俐饰演的女主把农村人的质朴和面对苦难时的反应诠释的淋漓精致,就是我接触过的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麻木又真挚。

第一次看完余华的《活着》,是想哭却哭不出的,是深深的叹息,是被作者笔下细腻又真实的场景打动,是感叹生命的死亡可以如此轻描淡写仿佛死的是一个牲畜。

第二次连夜认认真真的拿着笔,把《活着》从头到尾看一遍,斗胆写下观后感。这写的不是别人,甚者不是人,而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滑稽,简直是一出好戏。正如书本前言所说“《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中国的一句成语: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忍受三千斤的重压,它没有断。它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讲述了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活着》讲述的远不止这些。”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叫富贵的人,他一生经历的各种苦难。他的父亲、母亲、儿子、女儿、老婆、女婿、孙子在这短短的六十年里相继离他而去,他亲手把一个又一个亲人埋葬,最后只剩下他和一头跟他一样暮年的老牛作伴,很平静,没有半点波澜,就像书中所说”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书中每一处精彩的描写你不会热泪盈眶,你甚至都不会留下眼泪,只是仿佛心里有一堵墙,堵的慌,堵的难受,无处宣泄。

刚刚上面有一句我觉得总结的很好,它讲述的是眼泪的宽广与丰富。对于这句话,我觉得它像是一股麻绳,绳头系着《活着》这本书,然后你开始回忆里面的内容,开始慢慢咀嚼置身事外的你那种想哭哭不出的感觉,然后绳子慢慢牵引出你的现实生活,让你开始浮现每一个有关于眼泪的画面。

很多时候,眼泪不一定是情绪的表达,它是一种记忆。当你因为某件事情流过太多次眼泪,当你已经麻木或者无感的时候,它依然会流露出来。

我的外公是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所经历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想象的,甚至比书中的剧情还有戏剧化。每当他在饭桌上给我们讲述战争的那段经历,每当讲到他的好战友去世那个环节,他总泣不成声,我也无论听多少遍都泪流满面,无论他在何时何地和谁讲述这件事情,他都会这样流泪,可有趣的是,外公在去年得了老年痴呆,下半身也因为小脑萎缩而不会动弹,他终日躺在床上谁都已经不记得了,可当他口齿不清的讲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眼里还是流下滚烫的泪珠。我觉得他可能已经触动不了情绪的神经了,只是习惯性的留下眼泪。

我的奶奶,在过去的一年里痛失两个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她只哭红过一次眼睛,剩下的时候,我只是看见她眼里常含泪水,但是没有任何情绪。她坐在凳子上看着我们忙碌的时候,我看见她眼里湿湿的;早上起来的时候,她眼里湿湿的;邻居来了叫她保重的时候,她说:“今后的每一天都是等死的。”时,她眼里湿湿的;看着我们一个个离乡返城的时候,她的眼里湿湿的。我觉得她的眼睛常年都是湿湿的,我都已经分不清这到底是她的眼泪还是液体。

去年我叔走那年,按照农村的习俗要“闹丧”,反正搞的很盛大。当仪式全部已经结束,我们留下来搞卫生了,有个老阿婆,婆婆梭梭地走过来,牵着我的.手,小声问我:“你们家这么多人,什么好事?”我告知她原尾,她的眼眶通红,眼泪一下掉到我的手上,我征住了。然后一秒都没有的时间,老婆婆轻轻擦干眼泪,像个没事人一样问我读几年级了这些无关痛痒的话,就转身离开了,嘴里还念念有词“他是个好人”。我始终无法判定那一刻的眼泪什么意思?是她突然想起了这个人?还是她想起来某段关于他的过往?还是只是阅尽无数之后对生命的哀悼?

是不是人到了暮年的时候,眼泪的情绪已经不重要了,人生的经历才深深的刻在眼泪里,没有情绪,眼泪流下了,就轻轻擦掉。年轻的时候,眼泪的含义多了去了,是委屈、是惋惜、是愤怒,是辩解,可是,所有绝望到极致的情绪,通常是没有眼泪的。夕阳西下,哪有那么多情绪来矫情,不过是将以往的苦难和经历深深的刻进骨子里,然后全身都硬了,哪怕大脑已经没知觉了,眼睛已经看不见道路了,但是眼眸里的过往还一幕一幕的刷新着,毕竟也只能靠回忆活着了。

这,就是我对《活着》里讲述的眼泪的宽广与丰富的见解。

所有的书和电影都没办法用一篇观后感表达所有的精彩点,我所有感的只是这本书的凤毛麟角,里面可以挖掘的东西没办法用笨拙的文字去表达,而一本好书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每一个年龄段都会读出不同的哈姆雷特。

摘抄两段作者细致的描写,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我直起身体,看到我娘站在茅屋门口弯着腰使劲喊我,穿水红旗袍的家珍抱着有庆站在一旁。凤霞一看到她娘,撒腿跑了过去。我在水田里站着,看着我娘弯腰叫我的模样,她太使劲了,两只手撑在腿上,免得上面的身体掉在地上。凤霞跑的太快,在田埂上摇来晃去,终于扑到了家珍腿上,抱着有庆的家珍蹲下去和凤霞抱在一起。我这时才走上田埂,我娘还在喊,越走近他们,我脑袋里越是晕晕乎乎的。我一直走到家珍面前,对她笑了笑。家珍站起来,眼睛定定地看了我一阵。我当时那副穷模样使家珍一低头轻轻哭泣了

有庆一个人躺在一间小屋子里,那张床是用砖头搭成的。我进去时天还没黑,看到有庆的小身体躺在上面,又瘦又小,身上穿的是家珍最后给他做的衣服。我儿子闭着眼睛,嘴巴也闭得很紧。我有庆有庆叫了好几声,有庆一动不动,我就知道他真的死了,一把抱住了儿子,有庆的身体都硬了。中午上学时他还活生生的,到了晚上他就硬了。我怎么想都想不通,这怎么也应该是两个人,我看看有庆,摸摸他的瘦肩膀。又真的是我儿子。

《活着》读后感 篇7

世人总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可是真正尝足了那百分之八十的苦事憾事的人是少之又少。

“活着”是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在于喊叫、进攻,而是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的苦难、平庸、孤独、绝望,抓住像流星飞逝的幸福瞬间,看它在手指缝隙流走,在黑夜之中消逝无声。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的和尚。”福贵和老牛渐渐远走,我仿佛听到他粗哑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福贵从战场上捡了一条命回家,说:“这下可要好好活了。”家珍看着他说:“我也不想要什么福分,只求每年都能给你做一双新鞋。”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吃不上饭的时候福贵背着凤霞往家里走说:“就是全家都饿死,也不送凤霞回去了。”家珍轻轻地笑了,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后来王喜牵走了羊,大家过上集体吃食堂的日子,有庆可怜巴巴地问王喜:“我每天都能来抱抱它们吗?”看到这里,触碰内心里的一抹柔软,那我也可以抱一抱你吗?有庆上学后低着头给福贵说:“我学会了很多字,这些字够我用一辈子了。”一辈子很长,一辈子很短。

家珍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家珍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福贵看着那条弯曲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有庆赤着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像是洒在了胸口,心窝,心尖上,洒满了盐。

二喜说:“爹,我腰疼的不行了。”那是哭的把腰哭疼了。凤霞和二喜的影子,一个躺着一个跪着,一动不动,只有二喜的眼泪在动,一颗一颗大黑点点在人影之间滑落。

“家珍死的很好。”福贵的手贴在家珍胸口,胸口的热气像在手指缝隙里一点一点漏了出来,她捏住了福贵的手,就瘫在了他的胳膊上。二喜和若根也在走廊尽头那个小小方方的房间里再也没有回来。死去,其实是活着真正的名字。

时间是最残忍的刽子手,曾经拥有过,一家人一起在茅草屋喝过一锅零星米粒的粥,便足以慰藉内心的寒冷,便足以度过这孤独宁静的余生黑夜。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不易。

《活着》读后感 篇8

国家动荡,人民遭殃。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就像一道鲜红血印,深深地刻在了五千年的石碑上,更是刻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四万万的人民群众,就是四万万根悬在滔天巨浪中的丝线。山洪海啸,风雷涌动,人命如草芥。这风浪一刮就是几十年,扯断了多少缕丝线,沉没了多少条人命?待到乌云退散,风浪宁静时,又有多少留下?福贵,余华作品《活着》中的主人公。他的一生随时代而起,随时代而落,最后又因时代而沉静。乍看上去,他的人生是一本写满了“苦难”二字的字帖。血红的字迹写的是他输光家产后的万念俱灰,他于死伤士兵哀嚎中感受的无尽绝望,他丧失亲人时的愤恨无奈,他最终孑然一身的孤独......

这样一本满是鲜血的字帖为什么还要接着描?这样充满苦难的人生为什么还要接着活?老年的福贵会用他那干瘪的嘴唇笑着告诉你他和家人团聚时的欣喜若狂,他潦倒时来自亲人的鼓励支持,他看到儿子奔跑时的骄傲,他看到女儿成亲时的欣慰,当然,还有他老年独自回忆往事的温暖。福贵绝不是什么正人君子或济世英雄,他的一生越活越落魄,甚至连自己的英雄都不是。他也绝非什么大奸大恶之徒,据他自己所说其一生亏欠过的也只有自己的妻子。他曾放荡,也曾世俗,但如今却苟且地活着。说到底福贵只是一个普通人。但这个普通中国人的一生却要比豪杰壮士波澜壮阔,比亡命之徒崎岖坎坷。就像是一根丝线,一根承受住了滔天巨浪的丝线。除了“坚韧”,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读完《活着》后感慨无限,不过有时觉得福贵的一生很是荒诞,它仿佛是一堆被刻意捏糅在一起的悲剧,显得杂乱无章。可是那荒诞背后血淋淋的时代背景无时无刻不再告诉我这它的真实。怎么说呢?读《活着》,看福贵的一生,就像是和时间畅谈,听光阴的教诲。这交谈固然沉重,但也有学习价值。学到了什么?学到了尊重生命,学到了如何去活着。正如余华又中的福贵:“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9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激励,同时也互相仇恨,它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担,它没有断;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作者余华这样解释“活着”: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所以《活着》的主人公徐福贵在谈到死去的亲人的时候,“眼睛里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伤,还是欣慰。”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为了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在这出关于残亡的戏剧上演之前,他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终于在一夜之间由阔少爷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光蛋,而他的父亲,在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死于由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破败前的少爷不懂得伤心而破败后的福贵没资格伤心,因为他已经成了佃农,佃种着曾经属于自己的五亩田地。此后的日子里,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一头牛在犁完所有该犁的地之前,一个人在挑足他应挑的担子之前,上天是不会让他的生命提前逃离的。

在失去了其他的亲人之后,福贵与苦根相依为命,他们共同的心愿就是攒钱买一头牛。钱终于攒够的时候,苦根却已经死了。福贵一人买回了牛。那本来是一头正要被宰杀的濒死的老牛,它已经干了很多活受了很多罪,就算不杀它恐怕也活不长了,但是,因为不愿看着老牛在哭,早已不再会哭的福贵买下了它。起个名字也叫福贵。

一过10年徐福贵和老牛福贵———居然都没有死,他们活着。福贵赶着福贵去犁田,在吆喝福贵的时候嘴里也喊着所有死去亲人的名字,好像他们也都是些驾着轭正在埋头犁田的牛。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成长为一个希望。

他们就是我们自己的驭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

《活着》读后感 篇10

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这是我第一次读余华的《活着》,再次明白文字的感染力的确强大无比。

《活着》是一本极薄的书。就情节而言,它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和一个少爷的悲惨生活经历。福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然而,我很难用一个确定的答案来描述这样的结局。福贵把自己的生活讲得很清楚。作者以一种近乎冷漠的方式记录下来,那就是生活。即使有一天福贵死了,生命也不会停止。

在余华的中文版序言中,余华写作的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就是这篇《活着》。”

作者不发泄、不指责、不揭发,而是向人们展示高贵。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而我们看书,读故事,总是忍不住想从里面悟得一些什么。例如,人为什么活着?

人生苦难如此之多,而人为什么还要活着?像主人公福贵一样,活着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吗?

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余华告诉我们的。也许我们都有自己的生活理由,但在那个时候,生活失去了本质。

其中最感人的一句话是作者单福贵写的。他就是这样写的--

可是我再也没遇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了,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地讲述自己。他是那种能看到自己过去的人。他可以准确地看到他年轻时的走路方式,甚至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变老的。

这让我不禁地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那苍白的回忆,想到自己对过去经历的遗忘,才惊觉,那是自己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我想要记住更多的东西,老了可以回忆,也可以讲述。

我也想告诉自己——敬重生命。

我还想摘录文中一句话送给自己和你——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读后感 篇11

-宋鹏姣

活着是为了生活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中富贵爹这样对富贵讲述徐家老祖宗的发家之路,富贵在自己贫困潦倒之时也这样对有庆、苦根说出了这句话。

有人说读《活着》最后读出的深刻意义是: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也许是我才疏学浅,和作者本意不同。

通过这么多天的仔细阅读和反复思考,我仍旧没有读出“人们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的含义,我反倒在富贵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坚韧和希望。

《活着》讲述的是富贵一生的故事,这是富贵在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次回首。他讲述的语气是那么平和。也许我们也只有在经历了太多坎坷与苦难之后才会如富贵般对命运的内涵有着彻头彻尾地领悟,才会如此坦然接受命运所给予我们的一切。

“浪子回头金不换”。当初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日沉溺于吃喝嫖赌。我不知道我活着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我在等待什么。

生活没有盼头,熬头混日子。最后,这个没有头脑、嗜赌成性的房东把所有的家当都赌光了,穷得一贫如洗。“富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

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他们就会送铜钱来。我老了,负担不起了。你可以把钱拿去还债。”“到了我手里,徐家的牛变成了羊,羊又变成了鹅。

当它到达你身边时,鹅变成了鸡,现在没有鸡了。”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富贵爹也许是无法接受这巨大的变故被气死。后来爱他的家珍也回了娘家。

我是对一个终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少爷在经历家族变故之后的表现很不看好的,但是富贵却出乎我的意料。富贵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充满了无望去自寻短见。相反,他放下了自己曾经追求的架子,接受了命运的巨大变化。

去向龙二租了几亩田来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我想,如果富人和贵族不选择这样坚强,也许他们就不会有他的未来命运。也许是出于故事剧情需要,富贵不得不这样选择,但是,我仍相信在我们如今的社会中仍然有许多像富贵一样勇于担当的人。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许多不怕命运的杰出成功人士。富贵“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品质在我们如今社会中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他的精神也可以作为一种正能量来激励那些在道路上奋斗的人们。

勇往直前,希望在不经意间会馈我们所有的努力。

“信念支撑我们走过艰难的岁月”。家珍回来了。读完这篇文章,我觉得富裕的生活应该有一些好的改善。事与愿违。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期间遇到了老全和春生。一路走过,被抓去做壮丁的人死了太多,富贵一心惦记着家乡的亲人,所以想方设法要活着逃出去。心执一念:

我要回家。我看到了对财富的信念的力量。它可以摧毁我们遇到的所有困难,甚至绝望。

后来,富贵如愿回到了家乡。不幸的是,母亲去世了,女儿又聋又哑。好像一切的不幸都在折磨着这个已经“遍体鳞伤”的男人。

但是,富人和贵族仍然选择坚强的面孔。作者并没有过多去描写他是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也许是生活的一系列困难接踵而来,没有让富贵静下来悲伤的时间,但是他的确很坚韧,很顽强。但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一时的困难而选择忽视生命和生命的价值。

我想如果这些人心中多一份信念,也许就会走出一时的阴霾。信念,像希望一样,在黑夜的走廊里照亮我们的未来。我不知道一个人要有多坚强,才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如此艰难的命运。

至少,信仰支持富人和贵族度过艰难的岁月。这个社会也需要有坚定信念的人。

“活着是为了生活”。我一直认为生活和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活只是心跳、脉搏等生命迹象的跳动,生活有着为生存而奋斗的过程。

我们只有“生”才可以“活”。富贵的遭遇并没有因此而停止,相反他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上了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由于与县长妻子血型相同,儿子为救县长妻子流血过多而死;女儿凤霞和队长介绍了本市两人幸福的婚姻,生下一名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凤霞去世三个月后,她的家宝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失误,被两排水泥板夹死;我以为这样已经足够摧毁富贵对生的渴求了,可是我再次小看了富贵。

苦根留下来支持他活下去的勇气。从此,富贵、苦根还有一头名为“富贵”的老牛陪他一起生活。我想这样的结局可以被我接受,也给了我们读者一点安慰。

作者却在最后又重重给了我一击:外孙苦根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一次苦根发烧生病了,由于家境贫穷苦根很难吃上豆子,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一次性煮的太多,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好像因为经历了太多至亲至爱之人的离去,最后面对苦根的死富贵也没有太异常的表现,也许是事实太过无常,也许是命运太过多舛。

不管怎样解释我都无法体会到一个如此坚韧之人是如何在一次次面对死亡时都能坚强的活下去时的心情。也许这时生死对富贵而言已经没有了什么追求。但生活还得继续。富贵在苦根死后的第二年买了一头老牛陪他度过余生。

活着总要有一些企盼。他也许期待着更好的一天,或者是死亡的一天。但活一天还是要过一天的。

我觉得这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活在当下”。命运再过无情,他仍旧选择挣扎去摆脱这些阻碍。这也许就是活着的含义吧。

当然这其中也有信念和执着。

读完这本书,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我的心情。我觉得只能说自己很难过。难过富贵多舛的命运,难过作者的“狠心”,狠心他将富贵的不幸淋漓尽致地进行表达。

但富人和贵族并没有因为命运多舛而选择逃跑和自杀。最终的结果也让我的心情有了一丝平静。富贵在经历了一次次至亲至爱之人的离去后,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之后,最后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在结尾表达地很平静,也许正如同当时富贵的心情般祥和平静,只是偶尔会想想家珍、凤霞、有庆亦或是苦根、二喜。

“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这句话贯穿了文章的始末。

在我看来,这样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富人的生活。活着不只是为了活着本身,更是为了生存去努力挣扎,努力摆脱这命运的捉弄,从而更好地活着。

(补充:读《活着》这本书,从富贵、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等主要人物中我读出了太多的东西,从他们这些善良地闪耀着人性最淳朴的品质中收获了很多。对于《活着》这篇文章而言,我想是无法将一个人所有的感受都表达出来的,所以只能简单地表达一下自己最主要的感受。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没有按照百度上的主题来进行表达是因为那不是我从这本书中所读出来的东西。)

《活着》读后感 篇12

《努力就是为了不苟且的活着》心得_读后感范文初中这本书中几乎每一句都是哲理,看完这本书整个人都有了斗志,知道了时间的宝贵,明白如何努力……

“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地方是墓地,墓地下安葬的是那些未能成书的**,永远没有机会创立的企业,不可能再言归于好的关系,以及人们曾经想过却没有付诸努力的所有事情。”对,人们总是想着以后以后再去做某件事,后来却没有做,留下的只有后悔。我们要光明的有限,对学***活保持一份紧迫感。

今日事,今日毕。

“工作是你在这个世上存在感的最好方式。”每天躺在床上,抱个手机,打着游戏,吹着空调……这种日子谁不想过呢?那为什么人们还要费神去学习,费劲去工作呢?

只有学习知识,我们才能在工作中取得成功。人死了有两种情况。一是他是一个为自己的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当他死后,人们会记住他。另一方面,他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什么都没做,甚至做了坏事。当他死了,人们不会记得他。这就像全世界都知道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却不记得曾战死的一位士兵。

我们当然想当“爱迪生”,但在成为像他一样的人,中间是有一段努力的过程的。

如果你想成功,你必须努力工作,活在当下,珍惜现在,努力做你自己!

《活着》读后感 篇13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虽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对着至亲至爱的生离死别,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难与他一生如影随形。然而孤独年迈的福贵在经历过所有后,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间的坎坷,当遇到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时,他却把自己苦难悲惨的一生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来。

在福贵生活的那个时代,能够生存就已经很艰难了,可当他觉得生活变得美好时,命运却总是无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抚着伤口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时,又是一刀又一刀无情地、反复地切割着。即便命运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贵却从未向命运妥协,向生命低头,依然平淡地、坚强地活着。大多数人都会有感叹,福贵的命运如此坎坷,生活如此无情,他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余华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热播的电视机《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总说这样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当福贵还是富贵人家的纨绔少爷时,他觉得活着就是自己过得潇洒、快活;当他家道中落,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归家有妻儿相伴时,他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是责任、是希望。当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与他耕田时,他却念念不忘地喊着过世的亲人名字,因为福贵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们才会“活着”。

当我们在面对生活时,不管是幸福还是苦难,都要像福贵那样懂得活着的意义,保持积极的心态,在顺境中处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处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愿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强者,做自己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