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记观后感

学记观后感。

集中注意力地欣赏电影或电视剧是一种愉悦的体验。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将内心的感动永久珍藏,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对于如何写好观后感,我有一些想法。首先,观影结束后,我们可以先尽量回忆起影片的整体剧情和情节,确保我们对故事有一个清晰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或主要思想,这可以作为观后感的重点内容。然后,我们可以通过描述影片的画面、气氛、角色塑造等方面来展示我们对影片的观点和感受。此外,我们还可以引用一些经典台词或场景来增加观后感的吸引力。最后,观后感的标题也很重要,它应该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我们观影的主要感受和印象。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需要任何支持,请告诉我们,我们会尽力为您提供帮助!

学记观后感(篇1)

读《学记》有感

《学记》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品,只有千余字,却能以微言写大义,言简意赅,让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字里行间,如行云流水,简约精炼,字字珠玑,深深影响了2000多年来的中国教育。在此,我就从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制度的介绍、教育的原则和学校管理的方法来谈谈我在阅读完《学记》后的感受。

一、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学记》开篇说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问,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中重要的思想就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为一名统治者,如果你参考以前的法度,用一些善良的人,足以可以有所动静,但是不能在老百姓中有影响力;如果统治者请教贤明的人士,体恤和关怀一些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是可以在老百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却做不到教化百姓。

统治者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就要靠教育。

开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育对于一个统治者、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说出了教育的价值,使大家明白了教育的作用,可以让但是的统治者更好的接受儒家的教育思想。放在当代同样是这样的,如果想要很好的治理一个国家,就要做到国民思想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完成。因此,我国现在把教育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同时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总支出中的比重。可见,教育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中起着举足轻中的作用。

紧接着,《学记》中说到了一句名言,至今我们还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我们自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指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善性的,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没有办法懂得一些道理,就没有办法理解国家或者政府的一些政策,不利于国家的治理。这句话解释了我们每个人,指出了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又再一次的说明了教育对于统治国家的好处,说出了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统治百姓,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成为了至理名言,在后世的中不断用时间证明其伟大的先见之明。

2、教育制度的介绍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制建设,说明了古代设置学校和教学的制度,每二十五家为一个“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为一个“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两千五百家为一个“术”设有学校叫“序”,每个诸侯及天子国中设有学校,用来教授世子、群后之子及“术”“序”选送的优秀人士,该学校叫做“学”,在以后的历史中发展为“大学”。该表述是做为最早的学制建设的论述,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学制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段话的表述则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学年编制,也是我们现在所设置的年级制最早的萌芽,它详细阐述了每一位求学者必须经历的几个求学阶段,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达到了“大学之道”。就像这里说的“蛾子时术之”,说的就是每个求知学者,就应该效仿小蚂蚁衔土不息而砌土成堆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

3、教育的原则

《学记》中对我们现在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它里面提到的四个教学原则了,这四个教学原则随我们国家教育思想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教育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1、长善救失原则

文中说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作者指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四方面的缺点,而这些学生能出现的缺点,作为教师都是必须知道。

“四失”有:(1)因为想学的太多了导致了什么都学不精,(2)过分的追求小部分的精通,而导致了知识面过窄,(3)学习的各个部分难度不同,就出现了避重就轻的状况,(4)学习中有了困难,有的学生就畏难而退。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接着作者就说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而造成的,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知道了学生心里面想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这种心理。

全面了解了学生之后就应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了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及时对其缺点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2、藏息相辅原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做人,就不能装弦;不学守规矩,就不能装诗;不学穿杂服,就不能装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作者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课外不弹奏各种乐器,课内就不能熟练地学习琴瑟;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课外不练习洒扫应对进退这些杂事,课内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礼仪。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3、启发诱导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意思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诱导。引导学生却不要硬牵着他们的鼻子走,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和悦相亲;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

《学记》中的该教学原则是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4、教学相长原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但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4、学校管理的方法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养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听到鼓声时才能打开书架拿出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学记》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是它却对先秦时期有关教育的诸多精华作了高度的总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世界上的教育事业意义重大,就算是时隔几千年的今天,《学记》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还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地研读、思考。

学记观后感(篇2)

迄今为止,因材施教仍然是教学中强调的一个教育规律,无论你多优秀,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盲目地用自己的方法去教,学生无法接受,还是达不到教学效果。只有采用一种适合学生的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去教,学生容易理解,老师也教得得心应手,这样子才达到两全其美。《学记》教给了我们教育的方法,就是要使教育成功的方法是要防患于未然,教育合乎时宜,循序渐进,切磋琢磨。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注重方法,把握度的大小。可能有的学生偶然有过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就其失也”,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纠正他们的过失。

所以说恰当的作业恰当的引导恰当的沟通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凡是别做太满,八分饱就行了,也就是这个意思。弘扬学生的优势,纠正缺点。在教学当中鼓励很重要,该表扬时就不吝啬,纠正错误时就应该以鼓励的形式,真诚热心的帮助他们,不要让他们觉得是惩罚。

教育的过程是不断在发生变化的,其实《学记》里的知识真的很多,因为自己读得不够深入,领悟的道理也不是那么的多。

学记观后感(篇3)

中文系蒋龙梅61152901029 12岁

《学记》是我国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全文共一千二百多字。它系统总结和概括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学著作。即使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对教育,特别是教育和教学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号召,再读此文,仅是谈谈自己的体悟,对于其精妙之处,想必在***授课之际,也能濡染一番。

笔者将从教育目的、师生关系、教师素质三个方面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育目的

《学记》的最后一句,“此之谓务本”,何为“本”?开篇提及“君子如欲化名成俗,其必有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可见,古人对教育目的的阐述非常明确。一是化民为公,即教育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其二建国君民,即治国安民。

可以看出,从宏观上看,教育的目的是促进社会政治发展。从微观角度看,教育可以改变每个人

以高中语文为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前言中,有这样的说明:“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张和顺应推进社会发展需要。从微观上看,教育具有个体功能。从宏观上看,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教育具有社会功能。这与《学记》不谋而合。

教育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功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呢?教育的社会化功能应通过个性化功能的实现来实现,个性化功能的实现应以社会发现的现状和趋势为指导。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不能闭门造车。我们要开阔视野,努力了解世界发展趋势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就是说,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明确,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将国家的需要和学生实际要求结合,综合考量,以此来指导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

当前,我国教育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应试教育被牢牢束缚。素质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就形成了思想上的雏形, 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同年8月,《中共**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而20余年后的当下流行的补习班,更倾向于纯文化课补习,各培训机构的宣传册上都是漫天的提分宝典,培训名师也是各科目当中提分快的“能者”。家长们趋之若鹜,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们每天被各种辅导班,家教占用了大量时间,疲惫不堪。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在文化课学习之余,也一定要学一些绘画、钢琴之类,于是各级各类考级证书又成了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考试只是一种考试手段,在家长和老师眼里,考试似乎是教育的全部目的。

这完全背离了教育的“本”,更是无法“务本”。

二、 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是这一活动的直接推动者。例如,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使教学顺利进行的法宝,《学记》认为教学中“博习亲师”,师生关系应是和谐共生的,这样才能达到:

“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同时又认为教学中师生之间应是相互平等,相互促进的“学学半”的关系。“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学习并取得进步。

人之愚昧往往在于“知人”而“不知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内省自反自强。但是内省是否是唯一途径呢?显然不是。

在教师晋升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带来新问题,要求教师解决新问题。而每次解决新问题都是教师学习进步的体现之一。只有在这样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能“亲师,信道”。

虽然《学记》中并没有直接提出师生平等,但在字里行间透露着平等的气息。《教育学》提出师生关系的类型有权威性、放任型、民主型。越来越多的人都推崇民主型,因为权威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扮演教育主角,学生属于从属地位,学生对老师惟命是从,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发挥。

在放任型师生关系的影响下,教师对学生不管不问,本身给孩子的关注度不够,学生对老师产生怀疑,进而很难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学生群体。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与学生沟通,不断调整教学过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与老师默契配合。这种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然不能把老师的架子放在学生身上。许多老师认为被学生指出是极其可耻和不可容忍的。所以,当这一状况出现,有些老师会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曾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如何对待学生们的质疑?首先,尊重学生。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来看待,静下心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自我反思,去翻阅资料,争取自己克服自己出现的问题。

如果学生的问题有偏见,老师也要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师生平等对话有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教学中,学生要尊重教师的辛勤劳动,但也要拒绝教师的高人一等,以绝对的权威来统治学生。

学习应该是由的。

三、 教师素养

“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心灵的工程师”对于教师而言,他们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他们是学生的朋友、家长,也是知识研究者,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素养的综合性。我认为教师必须有个性和专业素质。

人格素养:

《学记》中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说的是“优秀的歌唱家会使人不约而同的跟着他唱歌,优秀的教师会使学生由衷的跟着他指引的路子去努力学习,继承他的志向。”学生具有向师性。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远大的志向和较高的道德觉悟。

能让学生主动追求,乐于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交给学生知识,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成为“人”,这个“人”的内涵丰富。内涵越丰富,教师就越需要以人格魅力来影响孩子。

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素养包括本体论知识,本体论知识是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即是教师所教学科的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构成教师知识金字塔的地基,是教师教学的最基本知识,无论教师掌握了多少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没有本体性知识,一切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足为老师的重要的一条标准是知识零碎,没有系统性。

指出教师的本体知识必须经过系统学习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我们都知道,单靠本体论知识远远不足以成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有教育学心里学的知识。教师要充分贴近学生,了解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知之”的前提条件是教师们需要阅读教育学和心理学。掌握学生心里发展的规律,能够发现学生个体的异常情况并加以关注。《学记》中提到: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弗。弗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教学中出现这种情况多是因为教师没有足够的条件性知识,不能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学规律,最终只能造成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的结局。

曾几何时,我总觉得有了这两种知识,我基本上可以站在舞台上了。但是时至今日,我终于了解,一个教师不管他教哪一门学科,他都应该保持阅读,“唯有源头活水来”,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往往人类最核心的技术和生产力,都发端与学科交叉的部分。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要一专多精,兴趣广泛,多涉猎各类知识。

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我们也应该是知识的创造者。大多数教师不想成为教学机器,但如何避免呢?为了不断地阅读和学习,为了不断地交流,为了不断地与思想碰撞,我们应该致力于研究学生的教学,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学记观后感(篇4)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学记观后感(篇5)

《孤女努力记》这本书中的主人公佩玲,是一个善良、聪明伶俐的小女孩。从还不懂事的时候起,就跟着父母,坐着驴子伯力卡所拉的马车,到处流浪。十四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佩玲变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女。从母亲的临终前的遗言中才得知父亲的身世,于是他遵从母亲的遗言,回到父亲的家乡。途中,历经了千辛万苦,从被骗钱到差点饿死街头……但佩玲并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始终保持明朗快活的心情,他进了祖父的工厂,最初他隐瞒自己的身份,到祖父的工厂里当女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祖父的赏识,在他老人家身边当英文秘书。因为她做事负责,诚实可靠,所以深的祖父的喜爱。不久,祖父就惊喜地发现,他就是多年在找的孙女儿,从此,佩玲踏上了幸福的大道。

读完了这本书,我有很多感想:佩玲的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乐观,就像故事中的母亲嘱咐佩玲:无论遇到怎样艰苦的事,都不要气馁,只有振作精神,勇敢地活下去,上帝会保佑你的。她的生活没有《安妮日记》里安妮的生活是提心吊胆,也没有《雾都孤儿》中奥立弗的悲惨,更没有《秘密花园》生活的有趣味。在他们几个的生活中,佩玲的'生活显得多么的平凡,但是就是她以她平凡的事,却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学记观后感(篇6)

《学记》里的内容让我感触颇深,孩子本自具足,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度需要不断地探索。《学记》里有一句“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意思是,老师要时常静观默察,不必多说话,使学生在内心自觉地受到启发。当老师过多的干预后,学生会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起初很开心,一名小朋友碰到对方,被碰到的小朋友不舒服,没有想着如何去解决,而是立马向老师求助:“老师,他碰我。”

这时怎么办?你是想带他们来解决问题,还是告诉求助的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是自己的,老师不能代替他们,不能总是帮助他们及时处理问题,老师不能代替他们思考,思考的过程非常重要,他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我想作为一名幼儿老师,适度的放手与沉默是必要的。《学记》中写道,作为教师需“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所以了解学生的心理很重要,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去引导他们。

《学记》中的教育内容是丰富的,里面每一句话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

王盼盼老师

2017年6月4日

学记观后感(篇7)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学记观后感(篇8)

燕园问学记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陈来先生的这本书,主要是对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名宿的生动记载和活泼记录。这本书以论述冯友兰和张岱年的文章为主体,兼及周一良、邓艾民、邓广铭、朱伯崑、傅伟勋以及自己的求学经历,由于主要是一些回忆性的文字,情真意切,平实、亲切、可读性强,是了解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之渊源流脉的必读书。在北大的中国哲学专业中,冯友兰、张岱年、朱伯崑三位先生可以说是“三代领导核心”,而随着朱先生的仙逝以及陈先生的成长,陈来俨然已经成为“第四代核心”了。陈来在书中说朱伯崑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北大学派的创始人”(179页),那么,冯、张二先生则是开风气之先的先行者,而陈来,则是继往开来、发扬光大的开拓者了。当前,三联书店给陈来集中出版了学术论著,似乎更进一步推动了陈来向学术大师行列迈进的步伐。说实话,读完此书之后,对陈来能够被冯友兰、张岱年二先生器重很是嫉妒,陈来当然只是说这是前辈学者对后生的提携鼓励,但是,“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陈来先生如果当初没有表现出求知的热忱、功底的深厚以及思维的敏捷,也是不会被诸先生赏识的。念及此,敢不努力乎!读此书,也能见及一些小八卦,待有空再整理尔……

学记观后感(篇9)

三、藏息相辅原则

“藏息相辅”原则,就是课内与课外、劳与逸相结合的原则。《学记》认为课内是在规定的时间传授正课,“时教必有正业”;课外应有休息、游戏和作业,“退息必有居学”。正课固然重要,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少的。

因为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成为辅助主课的手段,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主课的兴趣,加深对主课的理解。所以《学记》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如果不提倡课外的技艺,学生就会学不好正课。

因此,善于学习的人在学习时要努力学习,休息时要参加课外活动。"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这样使学生能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四、循序渐进原则

“学不躐等也”,《学记》要求教学要有系统性,教材要有一定的连贯顺序性,学生的学习是一个新知继旧知,以旧引新,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教学要“不凌节而施”。要从学生的年龄和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目前,一些学校搞突击、竞赛、演习、海战,片面追求招生率,实际上都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我认为不会取得好的效果。即使偶尔见效,也决不会持之久远,不少学生通过突击升入大学后,功课跟不上,就是例证。殊不知“多则惑,欲速则不达”。

五、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记》认为学友间要互相交往,以便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所以视学的时候要考查“论学取友”。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要善于“择其善者而从之”,就可以得到长进。

相反的情况,便是“独学而无友”。一个人冥思苦想,有问题无处可商量,久而久之,就成为了“孤陋而寡闻”的井底之蛙。

六、长善救失原则

《学记》对长善救失原则的论述,是积极的辩证的。它认为由于学生“心性”不同,“心之莫同也”,在学习上表现出四种不同类型的缺点:“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一方面,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学习情况也不尽相同。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知其心,尽其材”,然后才能“救其失”。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对学生的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我们不仅要看到不好的方面,还要看到好的因素。好与坏,得与失是辩证的统一的。

所以,教师一定要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要有“两点论”。这样,就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根据他们“至学”的“难易”,资质的“美恶”,培养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依靠优点,克服缺点,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这就是“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学记》中的许多教育理论为我们后人所借鉴和采用,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陈静郁

学记观后感(篇10)

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学基础,由于我是一个师范专业的学生所以平时对关于教育的书籍都很感兴趣,刚开始上课老师就要求我们学习《学记》这篇文章,虽然都是文言文,但是也阻挡不了我对他学***趣。

学***篇文章之后我才发现,这里面蕴含着很多值得我学***考的道理,对我们这些以后要成为老师的学生来说更有好处,它告诉我了以后当作老师需要做的事,教学的方法,教学的原则,和一个老师应该如何学习。《学记》赋予教师以崇高的地位,还告诉我们一些古代的教育方法和尊师重道的重要性,培养高尚的品的情操和良好的生活学***。书中其实较多的文字还是介绍了“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要循环渐进,教与学要互相促进。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讲述的就是:只有通过“学”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学业方面的差距,只有通过“教”的实践,才会看到自己知识和经验方面的贫乏,看到差距,才能力求上进,看到贫乏,才能让自己不断学习,从而得出了书中提到的“教学相长”的正确结论。《学记》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的好方法,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些好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与众不同。

在学习《学记》的过程中我知道了一个颇深的道理,要想教好别人教会别人,就要先自己懂自己会自己理解,只有在不断的学***时才能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教别人和自己学***互促进的,只有一心的想把别人教的更强的时候才能让自己真正变的更强,这世间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只有我们每天不断的吸取,才能获得更大的积累。我可不想哪天让学生问倒,答不出学生问的问题!

现在社会进步很快,知识更新也很快。如果我们不每天学习,就不会每天关注现有的变化,因为在当今社会,只有我才能更好地适应别人,适应我的学生,不能要求别人适应我。我们迟早要在教师的队列里被淘汰。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

《和易以思》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作为教师,教师是启蒙者、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给予者。教学的本知识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接受知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领导者,积极学习。只有积极学习,才能真正得到自己想要的知识!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法的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教学就能更贴近新课程的要求。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

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到底应该居于怎样一种角色?有着怎样一种地位?

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作为一名当代教师,我们肩负着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时代赋予我们更重的责任,我们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同事虚心学习,永不满足,努力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做一名领导认可、同事认可、家长认可、学生认可的既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好老师。

学记观后感(篇11)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学记观后感(篇12)

分析《学记》当中的诸多教育思想

《礼记》是儒家重要的典籍之一,相传是孔子对周代典籍《仪礼》各篇的传解。最近仔细阅读了《礼记》中论及教育的最重要的篇章《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其中一些重要的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国家治理、教化百姓、自身提升都有很明确的指示,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方针也是参照《学记》当中的一些重要理论。这项作业对一些重要的想法有一些看法,意在表达。

一、教育的目的及作用

《学记》开篇说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问,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其中重要的思想就是“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作为一名统治者,如果你参考以前的法度,用一些善良的人,足以可以有所动静,但是不能在老百姓中有影响力;如果统治者请教贤明的人士,体恤和关怀一些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是可以在老百姓当中有很高的威望,但是却做不到教化百姓。

统治者要发挥教育人民的作用,就要靠教育。

开篇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育对于一个统治者、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说出了教育的价值,使大家明白了教育的作用,可以让但是的统治者更好的接受儒家的教育思想。放在当代同样是这样的,如果想要很好的治理一个国家,就要做到国民思想上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完成。所以我们国家现在把教育放在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最高位置、同时也不断提高教育支出在国民经济总支出中的比重,可见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作用。

紧接着,《学记》中说到了一句名言,至今我们还一直用这句话来鞭策我们自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指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善性的,但是不接受教育,不经过努力学习,就没有办法懂得一些道理,就没有办法理解国家或者**的一些政策,不利于国家的治理。这句话解释了我们每个人,指出了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又再一次的说明了教育对于统治国家的好处,说出了不管是治理国家还是统治百姓,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成为了至理名言,在后世的中不断用时间证明其伟大的先见之明。

2、教育制度的介绍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这句话说出了我们国家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学制建设,说明了古代设置学校和教学的制度,每二十五家为一个“闾”设有学校叫“塾”,每五百家为一个“党”设有学校叫“庠”,每两千五百家为一个“术”设有学校叫“序”,每个诸侯及天子国中设有学校,用来教授世子、群后之子及“术”“序”选送的优秀人士,该学校叫做“学”,在以后的历史中发展为“大学”。该表述是做为最早的学制建设的论述,为我们以后的教育学制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这段话的表述则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学年编制,也是我们现在所设置的年级制最早的萌芽,它详细阐述了每一位求学者必须经历的几个求学阶段,在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学习之后达到了“大学之道”。就像这里说的“蛾子时术之”,说的就是每个求知学者,就应该效仿小蚂蚁衔土不息二砌土成堆的精神,孜孜不倦的学习。

3、教育的原则

《学记》中对我们现在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它里面提到的四个教学原则了,这四个教学原则随我们国家教育思想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教育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1、长善救失原则

文中说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作者指出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出现的四方面的缺点,而这些学生能出现的缺点,作为教师都是必须知道。

“四失”有:(1)因为想学的太多了导致了什么都学不精,(2)过分的追求小部分的精通,而导致了知识面过窄,(3)学习的各个部分难度不同,就出现了避重就轻的状况,(4)学习中有了困难,有的学生就畏难而退。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接着作者就说这四种缺点,是由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因为有不同的心理状态而造成的,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知道了学生心里面想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产生了这种心理。

全面了解了学生之后就应该“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为了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及时对其缺点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2、藏息相辅原则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 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作者指出,业余爱好,即"居学"可以辅助正课学习。因为如果我们不在课后演奏各种乐器,我们就不能在课堂上熟练地学习古筝;课外不学习歌咏,不吟咏杂诗,课内就不能深刻地理解《诗经》;下课后,如果不练习清扫来处理这些杂事,我们就无法很好地学习礼节。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课堂学习与业余爱好之间的关系,使正课学习,即“藏”有主攻方向,学有所成;业余爱好,即"息"活泼多样,饶有兴致,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张弛有节、严肃活泼的愉快过程。

3、启发诱导原则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和归纳。引导学生不要牵着鼻子走,使师生彼此快乐;对学生严格要求,但却不要压抑其个性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到学习虽有压力但却容易达到目标,不至于“苦其难而不知其益”;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但不要急于提供现成的答案,才能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和易以思”,就算是善喻了。

《学记》中的该教学原则是继承孔子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这是从教必须遵循的指导性原则。

4、教学相长原则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的本意是指教师自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他教导别人的教育实践也是一种学习。

由于这两种学习活动的相互推动,才使得教师不断进步,因此,《学记》提倡教师一方面必须向书本学习,只有学习才能发现自己在知识积累上的缺陷和不足,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是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就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自己还有给学生讲不明白的问题,即“知困”,才能促使自己自强不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相长”本意是指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和向教育实践学习,但后来也将其引申为师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彼此激励的辩证统一关系。无论是本义,还是引申义,提出"教学相长" 的光辉命题都是《学记》对世界教育史的重大贡献。

4、学校管理的方法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

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

幼者听而弗问,学不养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学记》把入学教育做为大学教育的开始,要求在开学这一天,王子率领文武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用新鲜的蔬菜、水果等祭祀先圣先师,以表示尊师重道之意。

在课堂上,学生只有在听到鼓声时才能打开书架拿出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认真态度。教师上课之前应准备好惩罚学生的教鞭,目的是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不敢因懈怠而荒废了学业。

《学记》虽然只有1000多字,但是它却对先秦时期有关教育的诸多精华作了高度的总结,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世界上的教育事业意义重大,就算是时隔几千年的今天,《学记》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还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为之不断地研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