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作文十二篇

故乡的山作文十二篇。

作文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培养我们的领导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写作,我们可以不断强化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关于作文的字数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一篇作文应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因此,在适当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作文的字数,会更加合适。在这篇文章中,小编整理了" 故乡的山作文 "的一些关键点和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本文仅供阅读参考,切勿抄袭!

故乡的山作文【篇1】

故乡有条小河,它绕着我们村庄安详柔和地流淌。

我傍着这条小河长大,是这条小河把我孕育、滋养。我坚信我身体的细胞里至今仍含有小河给予的水分和营养。

小河像一棵枝条上缀满果实的大树,连结着山谷里的一个个村庄。小河像一支饱蘸油彩的画笔,涂抹着家乡的田园风光。

河水清澈,卵石斑斓,柔柔潺潺,穿谷绕梁。俯瞰水里,山峦倒影,层层叠叠,苍苍莽莽。树影婆娑,水草飘柔,蜻蜓点水,鱼儿倘佯。天蓝似海,白云朵朵,燕子翻翔。石墙青瓦的农舍,曲曲弯弯的窄街小巷。抱柴做饭的农妇,袅袅炊烟伴着灿烂的夕阳。画卷上既有春天的万紫千红,也有夏季的火爆激昂;既画着秋天的稻黍千重浪,农夫收获的繁忙,同样也绘出了冬季的凌霜傲雪,寂静安详。

我虽然不明白小河究竟形成于哪年哪代,但确信它在这里已是万古流淌。它像一部记录家乡历史的巨著,详细记载着故乡一草一木的变迁,祖先如何披荆斩棘,挥汗垦荒。它一定明白,这一带最初是怎样的荒芜凄凉,后来如何经过代代祖先的垦殖耕耘,终于变成了现在的沃土肥乡。它对山村的形成和发展了如指掌,清清楚楚地记得,第一个迁徙来的人家姓李还是姓王,继而又迁来的姓赵还是姓张……

我曾俯首水面,仔细阅读这部巨著,梦想找到书中这样一个段落,看看我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长得究竟是啥模样?我也看到了历史的那一章节,记录河畔道士庙里的'老道士如何设坛布道,对岸和寺庙里的和尚们怎样在诵经种菜中静静地打发时光。书中也还记载着西汉末年王莽的军马如何无情践踏这片土地,魂不守舍的刘秀是钻进了哪个山洞躲藏。我也曾认真地在这部书里寻找答案:河边那块青石来自于哪座山,白石来自于哪个岭,它们的经历如何艰辛,一路走来曾怎样地跌跌撞撞?它们为何如此执着地跟随着这条河,矢志不渝还要继续流淌,即使被撞击得头破血流、遍体鳞伤,终极目标竟然是粉碎风化成一堆回馈自然的土壤。

为寻找河的源头我曾溯流而上,发现凡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家,凡成溪的河畔就有村庄。啊!人离不开水啊,村离不开河,这条默默流淌的小河曾经哺育过多少村、多少庄,生息繁衍过多少代祖爷爹娘?

这是家乡的母亲河啊,它同娘亲一样和善慈祥。它以涓涓细流滋润着土地,让它长出茁壮的蔬菜、棉花、玉米、高粱;它把山坡上的青草培育得郁郁葱葱,养得牛羊膘肥体胖;它用哗啦啦的乐曲吸引来无数雀鸟虫蛙,天天为家乡咏歌高唱;它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让少女变得美丽俊俏,让小伙儿长得健美伟壮。

家乡的小河啊,母亲般博大的胸膛。当久不下雨大地干涸时,它能从廋弱的身躯里毫不吝啬地抽取甘露,慷慨地润入田地的喉咙,让片片庄稼摆脱枯萎的恐慌;而暴雨连天,河床爆满时它会倾全部力量吸纳雨水并一泻千里,为的是不让洪水淹没农田和村庄。

家乡的小河啊,母亲般的慈心柔肠。每天早上,农妇们会成群结伙到河边洗衣裳,小河不会厌烦那“梆梆梆”的棒槌声响。男人们爱在夏日午晌到河里洗澡,妇女们则喜欢在夜晚到河里纳凉,儿童们更是不择时段,随时会跳进水里蹦跳嬉闹,搅得小河既浑又脏,即使过河的牛羊随意便溺,宽厚的小河却都不放在心上。它说:“我就是这方土地的血脉,任务就是纳垢吐新,把污浊变成新鲜的营养。”

小河是故乡身体里的一条神经,它能敏锐地感受出乡亲们的痛痒。日本鬼子入侵时,也不知它哪来的一股子力量,小河上游几个峡谷里的芦苇竟比以往长得又高又密又旺,给乡亲们提供了安全躲避屠杀的屏障;在物质极度短缺、人们饿得饥肠辘辘的年代,小河里连续三年突然游来了捞不完、打不尽的一群群小鱼,让老百姓家家都能隔三差五地喝碗鱼汤,以致我们这一带村庄没有一个人因饥饿而死亡。一定也是小河的特殊恩泽,那几年河畔上未被列入集体财产的果树特别兴旺,黑枣压弯了枝头,满树柿子闪着橙红色的光芒。我家那棵黑枣树连年丰收,稍稍弥补了一点常常断顿的口粮。每天上学前母亲都往我口袋里装一把黑枣,让我饥饿时偷偷吃几个,这才能坚持到放学的铃响,也才平稳地度过了三年饥荒。

故乡那条河啊,我怎能不想?我如何能忘?你不仅给了我生命,还为我的成长一路护航。是你在上游的一个山村哺育大了我的母亲,又是你护送着她嫁到了离家十几里下游的这个村庄。母亲在你的佑护下生了我,你仍继续给我幼小的生命提供各种营养。看我长大了一点儿,也学到了一点点文化,你又护送我到更下游的县城中学深造成长。是你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也是你帮我树立起不断向上的理想。最后又是你把我送到了大学,走进了最高知识的殿堂,以致我落脚到了大海之滨、大河之旁,你这才无怨无悔地归入海洋。

如今,我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我永远不会把村旁的小河遗忘。小河的风姿已牢刻在我心里,那“哗啦啦”动听的歌声始终在我耳旁回响。尽管离开小河已几十年之久,但确信我身体的细胞里仍然饱含有小河给予的水分和营养。

我经常站在大河岸上对着河水凝望,努力在滔滔河水中辨认其中哪股水是流自我的家乡;我也常坐在大河边的石凳上,仔细聆听轰隆隆的流水声响,努力辨别其中哪个音符、哪段旋律是我家乡小河的歌唱;我也常常走向郊外的田野,抓起一把土捻来捻去,认真寻找由我家乡小河里的石头——尤其是那块青石和那块白石——粉碎风化成的土壤……虽然一次次都是徒劳而归,但我没有绝望,仍然锲而不舍、一如既往。

我常反反复复、不厌其烦地对别人讲:我的故乡有条小河,它绕着我们村庄安详柔和地流淌。

故乡那条小河啊,我怎能不想?我如何能忘?

虽然年复一年,日久天长,你却不弃不舍,继续默默地流淌在我身旁,一直陪伴着我阅读领悟时代的篇章。

故乡的小河啊,我天天在念,日日在想,你的恩泽我将永世不忘!

故乡的山作文【篇2】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爆竹声声,泄露春消息,春节又至。 璀璨的烟花在黛黑的夜幕中次第绽放,火树银花。如今,年味越来越淡,人人捧着智能手机抢红包,却失去了很多乐趣。忆儿时,最盼望春节到来,穿新衣、吃美味、领红包,晚上和一群小伙伴在昏黄的街灯下嬉戏,男孩玩炮,女孩玩烟花棒,现在斯乐不可作了。年龄越来越大,离家越来越远,只觉新年来的太过匆匆,“聚散离合终有时”,怕时间过的太快,转瞬就与家人道别。

大年三十忙碌一天开始了,清晨,搬着竹梯子在大门上贴上对联、福字和门神像秦琼和尉迟恭,一个手持双锏,一个叫手持单鞭,威风凛凛。还要在各路神仙的佛龛旁贴上手写的楹联,写给玉皇大帝的上联是“祝皇王国泰民安”,下联是“敬天地风调雨顺”,横批是“天地位焉”。写给南海观音的上联是“紫竹林中三大士”,下联是“宝莲台上一观音”,横批是“南海观音”。在梯子上也贴上一句“入新年步步登高大吉大利”,床头贴上“入新年身平安乐大吉大利”,门口贴上“开门见喜。”中午吃上一顿家人包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其乐融融。

除夕夜,村庄里的人都会去祭四路,携带着四盘菜肴,一壶酒和手叠的纸袍,在十字路口处,虔诚地跪拜,燃烛焚香,往地上撒下酒和小米,祈祷出入平安。归来后,放飞一盏孔明灯,许下美好的愿望,还有必不可少的新形式,看春晚,父辈的人则会聚在一起打麻将,劳作了一年,终于可以娱乐放松了。除夕守夜总是熬不到十二点就睡觉了,现在可以熬一宿了。

翌日,便是大年初一,阴历新年,天没亮就被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聒醒,鞭炮屑像给地上铺了红毡子。起床后便可看到枕头下压的红包,父母早已和成群结对的一行人去给老人磕头拜年,现在已经取消了。

正月初十,老鼠娶亲,家里的剪刀会用绳子缠起来,以免老鼠咬坏家里的东西,还会翻出很多旧鞋,把它们烧了,寓意“少邪”。正月十五元宵节,除了吃汤圆外,还有一种食品,母亲用黍子面捏成灯的形状,用棉花搓成捻儿,拿着它照亮院子的犄角旮旯,让毒物蝎子类的远离。正月二十五,家人会用草木灰在院子里画上圆圈和梯子,在中间用砖头压几元钱,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我总是喜欢在里面蹦来蹦去,就像在玩儿时的游戏跳房子。

现在回想这几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虽带着迷信色彩,但觉得颇为有趣,故乡的记忆根植在心头,不可磨灭。

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故乡的山作文【篇3】

爱上自己的很可笑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与其他来到这里的男人没什么不同,步入中年,有一个爱意早已消逝却仍要继续的婚姻。

可他不会向其他的那样,一进到房间便急色地开始乱摸。要求后入,然后趁我背向他们的时候偷偷摘掉避孕套。他也没有什么奇怪的癖好,有时候一个晚上我们甚至只是聊天。

他会向我提起他的家庭。他有一位贤惠温柔和一个刚满17岁的儿子。他们是在大学的时候相识的。那时候的`她扎着两把辫子,先把头发分成两半往前摆,从耳朵开始顺着往下编,最后用印有樱桃印花的发绳捆紧。他们经常一起骑着自行车窜过这座城市的小巷,骑累了便停下来喝一碗糖水。她会坐在他后座上,搂着他的腰咯咯咯地笑,她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很甜,比糖水还甜。她还特别喜欢吃糖葫芦,每次遇到撑着糖果稻秆的小贩他便会买一串糖葫芦给她。有时她也会突然想尝试别的口味,譬如糖苹果,亦或是糖人。

?儿童节快乐,晚安 !有后续,写不写随缘。

故乡的山作文【篇4】

深邃的眼眸,凝集的青眉,脸是安详静谧地,唇红齿白!

我在这头看着,晓情欲动,心如莲花,绽放得妖艳夺目。是谁抽离了我的`灵魂!是谁勾起了我心湖涟漪!

梦寐魂牵,遥望千里以外。夜空魅影婆娑,我把情丝寄在夜莺上,托着可怖的夜色去向北方。

你在另头回望,笑容如花;令人怜爱。眼眸清澈,似沉思,似忧郁。只叹不能咫尺轻抚,我只望明月的月光化作丝茧倾入你的怀抱。

晨起,落日……

小白鹭岛依旧温暖如夏,深冬离我远去。清秋却在他方撩拨你的发梢。冷了,我只呢喃倾吐关怀,回荡在你的耳边。爱怜地令我垂泪!

末春相识,深冬相伴!

岔路在地平线上交融,通往殿堂的幸福只有你那温柔的双手和轻柔的身体。

噙着泪眼的双眸,不知是我还是你落下了一滴晶莹的泪……

故乡的山作文【篇5】

从懂事的时候起,我就对豆皮颇有好感,以至后来情有独钟,越吃越想吃,越吃越爱吃。

豆皮是故乡特有的一种时令风味食品,一般在深秋至次年的初春这段时节食用,大约可以吃五至六个月。想吃的时候,先把水舀进锅里烧开,再把适量的豆皮下进锅里煮上四、五分钟,然后再放进小白菜,再煮四、五分钟,此时陆续放进盐、猪油、味精、大蒜等佐料,用锅铲再顺着锅底搅和几下就可以盛得吃了,十分方便。豆皮吃起来十分爽口,不糙不腻,热气腾腾,吃在口里,顺着喉咙一直温润到心里,那感觉在冬天特别温暖。如果煮的时候能调点瘦肉进去,那就更好吃了。准确地说,豆皮属于故乡的冬天,冬天食用最为合宜,早了吃在口里像树皮,晚了吃在口里像豆渣,是难以吃出真正的豆皮味来的。

每当晚稻收割以后,故乡就进入农闲时节,乡亲们就忙于烫豆皮了。豆皮的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先把米浸好淘好,再用石磨磨成米浆,然后用瓢舀着当锅一转,用锅盖闭上分把钟,就可以起锅了,再摊冷一卷切成丝状晒干,随时都可食用了。不过制作中还有一些讲究,浆要不时搅动以免沉淀,火工要恰 到好处以免炕糊,豆皮摊冷再卷以免粘连,刀法要一致以免粗细不均,等等。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帮忙大人磨米浆的'情景:点着一盏小油灯,祖母和母亲交换喂磨,我和弟妹帮父亲推磨;父亲怕我们困倦,不停地给我们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如薛仁贵征东、梁山伯与祝英台、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之类,父亲讲完一个,我们总是不等他喘息又逼着他讲下一个故事,祖母和母亲常常略带笑意地望着我们;不知不觉中几个小时过去了,米浆也磨完了。现在故乡都用电动机磨浆,再也不用石磨了,当然也就无法体验一家人聚在一起磨浆听故事的那种温馨和谐的氛围了。

父亲烫豆皮的手艺在湾里是有名的,不仅动作麻利,而且烫得均匀,锅台上也干净清爽,不像有的乡亲糊得一塌糊涂。看着父亲得心应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熟稔自如,我心里痒痒的也想试试;在父亲打岔的间隙,我总要抢着烫上几个,但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一个豆皮烫不团圆不说,还揭不起来,常常要破成好几个惹得父亲笑着摆头。烫豆皮中途或末尾,可以做热豆皮。把起锅的豆皮翻过来铺在锅里,洒上些许以盐菜为主的馅子,酌油炕好,用铲子叠成正方形这就是热豆皮。那时我一次可以吃上三、四个,把肚皮撑得鼓鼓的。除了自家人吃以外,常常还要做一些送给本家和邻居,每家四至五个不等。要是谁家没人,就只好叠几个白豆皮再送去,让他家炒得吃。在乡下,烫豆皮是农家一年当中的喜事之一,送热豆皮便是送喜气,这是乡邻们质朴情感的一种表达,其情切切,其意融融。这也是烫豆皮中的高潮部分,欢声笑语不断,一种幸福祥和的氛围就像池塘中的涟漪,从内向外弥漫开来。

近年来,父亲年岁已高,身体也不大好,再加上缺少帮手,没有烫豆皮了。而乡亲们却烫得十分红火,不光烫得自家吃,还拖到城里去卖个好价钱。有的干脆办起了豆皮加工厂,成了豆皮专业户,产销一条龙,豆皮畅销武汉等地,三结豆皮成了品牌,享誉省内外。

我爱吃豆皮,一进冬天,我巴不得餐餐吃豆皮。早晨过早,吃上一盘炒豆皮或者两三个热豆皮,喝上一杯豆奶;中午或者晚上下豆皮吃,多放点白菜,拣两块霉豆腐,就可以吃上两大碗,那感觉热烘烘美滋滋的。

故乡的山作文【篇6】

这天有有心人说端午安康,说因为他。

这样的日子,就应有酒;

喝到明月东升,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另外一个老头;

他曾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原先滋养我们骨肉的不仅仅仅是吃是喝,不是天天吵吵的挣多少钱多少钱;

还有安慰我们心灵的天空清风大江与明月土地。

没人会记得哪朝哪代财主与富豪的名字,但是走过回民街的.大小学习巷,就会有很多人明白一千三百多年前,就以前有四面八荒的人到大长安学习,并且定居;

走过汉长安遗址,就会明白一个没有身份的莽汉最后赢得这片天下,让拥兵数倍的少帅隔江自刎;

。。。。。。

江山,忠义,舍身。。。。。。

有多少是钱无法表达,却生养了我们一辈又一辈。

这就是出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

每一次出发,每一次抵达的好处;

所以,不断告别昨日,拥抱这天,期许来日。

最喜欢做的梦,是白日梦;

因为每一个梦里都有你,与你在一齐,分享每一个甘苦辛辣,乐此不疲。

故乡的山作文【篇7】

天边夕阳再次映上我的脸庞,再次映着我那不安的心,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总是在梦里,看到自己走在归乡路上...’

——题记

她,一个二十多岁爱哭,爱闹,爱伤感的女孩儿,笔名方晴,因为她的世界方才是晴天,喜欢看书,更喜欢书中那些唯美的句子,害怕告别与分离,没事儿喜欢用笔写写自己喜欢的东西。

她的家乡座落在一个三河夹小镇的大山里,她是一个农村女孩儿,有些傻里傻气的天真,不漂亮,但是心地善良质朴,她这样评价自己。小时候的她有些想离开山村,因为外面的世界她很好奇,大学毕业后,她就变着法的想回到家乡,尽管那里的交通不便,尽管那里的人们都不富裕,尽管那里的孩子都有些天真,但是她喜欢那里,那里有着大自然最纯真的美。

村头的大石头依然屹立在村口,她带着男朋友回来看看这一眼的绿色,她的母亲基本不识字,在家务农,父亲受院子的影响,在外打工。自从汶川大地震过后,村里的人很多都在县城买了房子,后来渐渐地离开村庄。自从上了高中,她每一次回家都是放长假,进了社会,每一次回家就是过年,她在外面上了两年多的班,有时候大学的那个梦想还在脑海里浮现。

现在的乡村里,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可是剩下的都是老年人,年轻人都离开了,有些一年回来一次,有些可能去世前会回来一次,有些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回来了。她喜欢这片土地,儿时,村头是菜园和黄桃树,院子座落在一片竹林里,“竹林深处有人家”,清晨总能看见竹林里的炊烟袅袅,孩子们一起提着饭盒,下山去上学。村后有一片水果园和一些菜园地,村上边有一块树林,春季可以采摘羊肚菌,秋季可以捡板栗,村下边是一些农家地,有着土豆和玉米,在大石头上有两株野生枇杷树,石头背后,农家人种了一片草莓,这个院子是她喜欢的,夏季的山里从来不用风扇,中午吃饭的时候,每家的人都会把盛着饭的碗端着去院子中间的竹林边吃饭,那里是很凉爽的,而且是整个院子最热闹的地方,但这些现在只剩下儿时的记忆了。

汶川地震后,那里的房子维修,重建,剩下一些年老和幼小的人儿,有的盼望儿子回来,有的盼望父母在家,村里的人们是走出去了,而心也渐渐地放飞出去了,他们把自己的门前打了水泥地,隔了一个小院子,她还记得父亲过49的'生日那年,她同一天满23,因为一道菜的原因,她要在二姨家去拿干咸菜,当她还怀着儿时的记忆,匆匆忙忙拿了一个碗,快到二姨家了,才发现自己过不去,因为中间的那家拦了一个院子,是的,她也很少回家,只有调头走其他的路,都变了,社会在发展,而人心渐渐变得隔离起来了,儿时的院子乘凉,现在几乎没人了。

如今的她也是很少回家,每一次归去都是不一样的思愁,回家时,母亲的盼望,离开时,母亲的目送,她喜欢那一片土地,她想今生年老时还是会归来,不为其他,只为那一片藏满宝藏的土地。

待到年老时,重回故乡土,村前稍远处的那块茶地,她想卖掉现在种的杉树,然后重开儿时的茶园,把它叫作“思念茶园”,春季,茶花满园开,雪白的花瓣,忙碌的蜜蜂,在茶园上边的石头林里,存放一些蜂箱,待到3,4月,勤劳的人们在采摘着嫩茶,在院子里自己翻炒,用自己的双手为你们奉献出最清香的羌山绿茶。茶园上边的一片向阳地,由于土质适合种耐寒水果,种植一些不同品种的桃树,梨树,春季邀上一群朋友来赏花,通往果园地的路上种上一些银杏或是姜柏,银杏可以卖白果,姜柏可以卖树皮。村后的一片杂树林,拦着养一些土鸡,可卖鸡蛋,可卖土鸡,让那些仅存的板栗树好好的长着,国庆还可以收一些板栗,待到冬季你来村上的院子,还可以来一份香喷喷的板栗炖腊肉,院子边的那几间旧房子拆了再盖上几间猪圈,养殖一些粮食猪,冬季弄上一两年存货的北川高山腊肉,烟熏的腊肉香肠,等着你来品尝。村上边的斑竹林一年年的在扩张,等到年老时,她可以用着盖几间竹楼,春季拿着锄头掏上一小背篓的斑竹笋,和着一些腊肉,香喷喷的高山竹笋腊肉饭等着你。村后杂树林下边的一片平地,种上蔬菜,隔断种上水果树,没有城市的农药,全是绿色蔬菜,多的可以出售到乡镇,少的可以用作乡村特色菜。杂树林的上边种上一些天然脆柿子,和着一些核桃树,等到国庆时节可以收核桃,初秋还可以采摘一些脆柿子。在乡村居委会的上边,儿时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家家户户的牛羊,等到归乡时,养殖一些牛羊,中间修建一些旅游路线,可以观牛羊,看风景,等到你想吃羌山烤全羊的时候,可以自己现场挑选,日麦吉羌山烤全羊等着你。草原的上方是这座大山最有财富的地方,有着天然的猕猴桃,野生梨子,野核桃,五味子,天麻...春季还有蕨菜,折耳根,夏季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初秋还有八月瓜,野生木耳,雨后的露水菌,冬季顺着那新建的缆车可以上山看雪景,一览雪峰山的景。

她爱她的家乡,这里有无穷的宝藏,春夏秋冬,从万物复苏到白雪皑皑的大地,每一棵植株它可能都是一味不知名的药材或是一道美味的菜。

她的家乡,年老时,她还想在那里和你能够相遇。

故乡的山作文【篇8】

3月的清晨,一个忙碌的身影,又在油菜花海里舒展起来。

那一片,是我老太太种的油菜花地。

老太已然并不年轻了,但终究不愿停下忙碌的脚步,仿佛一分钟的懈怠,便是对这世界愧怍,对生命的吝啬。

儿时的我不解老太太为何终究不愿歇息,捧着草莓,歪着头,瞪大了眼看老太太从大厅蹒跚到后院,从柴草堆踉跄到油菜花地……

乡下的风是奔放的,是无阻无拦的。三月突如其来而乍暖犹寒的风,掀得门前小河阵阵涟漪,掀得老太太那常常大开的木门吱吱着呻吟,掀得那油菜花海“波涛汹涌”,肆意舞蹈。我那潜行于花海中的老太太逐渐褪去——我找不到我的老太太了。

或许是风太过狂野,或许是我的奶音太小,我慌张的大声呼唤着老太太,却没有得到回应。我不禁多了几分焦急,从未离开过亲人的我赤裸着脚,扔下了吃了一半的草莓,飞过冰凉的地板,踏进了湿软的油菜花田。

浅浅的黄色在我的眼边飞舞,高大的花干抚摸着我红彤彤的脸颊,金色的海洋似要将我包围,就像包裹婴儿那般,轻柔柔地,温湿地好似梦境——我迷失在了油菜花地。风又一次吹过,在油菜花间的我感不到寒意,像是被和蔼的少女们浅笑着包围起来,我的衣摆也和那花儿一样随风飘摇,仿佛如若下一秒老太太没有找到我,我便会融进这油菜花海,成了那些少女们的小小一员。

突然,老太太慈祥的面庞闪进了我的眼帘:“彤彤,你怎么来啦?”老太太的脸红彤彤地,仿佛初升的暖阳。

老太太咯咯笑起来:“我的好彤彤,老太太怎么会不见呢?下一次你就在家等一等,吃完草莓,老太太就会出现啦……”她粗糙而带着点儿泥土的手正要摸摸我的头,看见手中的土,又缩了回去。我心里不禁有点儿难受。鼻子一酸,也许是慌张后的踏实,我竟哭了出来。老太太显然被我吓到了,忙拍着我的背,轻声哄着:“怎么啦……不哭不哭,姥姥给你唱歌?小兔子乖乖……”“没……没关系,我,我没事儿。”我胡乱摸了摸眼泪,从老太太怀里溜出来,拽着老太太的裤脚“我要跟着你。”我认真道,老太太愣了愣,笑盈盈地拉着我的手,我看着老太太飘洒风中的白发,摩挲着她手中的皱纹老茧,她轻轻拨开油菜花,满满地领着我,我从未感到她是如此高大,那三月暖阳,映在油菜花上,又衬着老太太的面庞,此时的她仿佛是个少女,微红着面庞,她那梳得一丝不苟的白发飘扬,仿佛成了两个俏皮的麻花辫,她那已不只多少年了的缝缝补补的碎花衫,仿佛一件清雅蓝底碎花连衣裙,眼前不再是那年过古稀老媪,而是一个浪漫的她,是我那可爱的老太太啊……

又是一年阳春三月,又是一年忙碌之时,又是一年思她之季……

故乡的山作文【篇9】

每当中秋月色渐浓,我吃着月饼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祖父,就像他生前喜欢和别人谈起我。

有关他的记忆,是一种清晰的记忆。这个与我生活三十多年的祖父在一个悄无声息的中秋月夜悄然离我而去。他在84岁高龄时去世了,是伏在我的父亲怀里长眠不醒。丧事办得挺热闹,可谓极尽哀荣。灵堂设在刚新建的祖屋庭院里,入殓的时候院子里外跪满了白花花的人影,从城里请来的唢呐吹起清越哀婉的乐曲,在枝繁叶茂的榕树上空回旋荡漾,浓浓月色伴随着女眷们嘤嘤的抽泣,送葬的喇叭声在夜色渐浓里走得很远。送葬队伍在鞭炮声的引导下,一路抛洒下漫天飞舞的纸钱。祖父活着的时候,一辈子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币。于是,一切丧礼过去了,乡村又恢复了往日的沉静。祖父的人生就这样宣告终结了。既然他老人家已经完成了生儿育女的使命,就应该离开。而我在月光笼罩中不禁回想起生命本是一个链条,一节一节下传,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庭院里不时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气味,却无时无刻地告诉我祖父与我同在。

当我在月色渐浓的异乡独饮寂寞时,脑海里总是浮现祖父的身影。祖父出生于上个世纪初期,那也许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贫弱的一个时期。他身高1。76米左右,身材硬朗,相貌堂堂,年轻时是一个标准的男子汉。我从我父亲和姑姑的容颜可以看到祖父当年的模样。记忆中,祖父的人生总是与牛联系在一起的,祖父的体味时常带着牛味,在村子里他犁田算是能手。这头牛伴随着他从农村分单干直至1992年,时间相隔13年,每到春种与秋种时节总是背着一只装满开水的小水壶,早上七时牵牛犁田……晚上五点多钟才回到家里。那时作为孙辈的我,有时跟着祖父在田里割稻,随着呼哧呼哧的喘息,那头白发也在月色辉映稻丛间一高一低地晃动,成为一幅美丽的风景。据祖母说,祖父是耕田的一把好手,赶牛、耕地、耙田、种水稻、种花生、养塘鱼样样都行。

清风凉凉、河风习习的村子见证了祖父一生时光,往事并不远去,而记忆永续。他一生从不喝酒、抽烟、赌博,性格率真,眼里藏不得半粒沙子。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他遇到不平事,总是自言自语,甚至用手指敲击着床板,神情比较激动,旁人很容易看出他的愤怒。在乡村生活中,我自懂事起,我发现他从来不主动欺负别人,但是也没有允许外人欺负家人。有一天,不知是哪位邻居青年骂了祖母,祖父得知,暴跳如雷,亲手挑着扁担要跟人家打架,村子里的人都怕祖父,怕他的严厉刚烈,我们作为孙子一辈也很怕。但我也发现他有柔情的一面,他在喜爱雷剧的同时,专门钻研唱腔的一板一眼,尤其是拉二胡,掌握得很到位。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有一个业余雷剧团,每次村里的雷剧爱好者在夜间的榕树下,祠堂里奏雷曲,他都负责拉二胡。记得有一次,蛙鸣鼓噪,月华如水,我和大我三岁的堂兄赤脚爬到一棵高大的榕树上,晃荡着腿听大人们排戏,也看到了祖父忘乎所以的神态。每次他都拉得声情并茂,受到人们的啧啧称赞。祖父虽然保守固执,但他对知识分子还是相当崇敬。他一辈子没有交上一个官人朋友,却与下放到我们村里工作的外地人韦老师成为莫逆之交。同时,他对村里喝过墨水的人也比较敬重,他比较喜欢与文化人交谈,特别是喜欢对我们年轻一代谈起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村里出了一个毕业于广州黄埔军校的陈鳌前辈,他的语气总是充满着无限的自豪和骄傲。在我如银似水的童年,我经常与祖父在一起,有时跟他在祠堂里谈论世事,有时跟他去姑母家看雷歌演出……常常看到他为一件小事而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他明知道不对的事情,还是固执己见,据理力争。现在我终于理解祖父在村里生活的无奈,他那暴躁的情绪,也是在日复一日的对生活的焦虑中形成的。当我成为别人的父亲时,我觉得现在的我跟祖父没有任何差别,在对孩子的良苦用心上,我清晰地感觉到了那份茫然,焦虑与困惑,但我比祖父、父亲幸运,比他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比如生活环境改善,教育条件提高……即使如此,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仍让我这个年轻的父亲产生出苦闷感和挫败感。如今祖父故去了,我才想起他老人家的种种恩情来。

现在想来,在我这个充满田园牧歌的乡村里,祖父是一个真正的遵守信用人。自我懂事起,他不像一些左邻右舍去赊人家的肉、鱼,或者赊村里店铺的东西。他有钱就买,没有钱,人家主动赊给他,他也不要。他吃饭动作很特别,端起饭碗,一下子就吃完,据说,在生产队时,村里吃饭最快就是他。他干什么事情,动作很利索。他念过几年私塾,国文基础扎实。在我出世后,他给我取名最初为“祖桥”,用意不言而喻,后来又改为“赞(谐音为钻)荣”,意则为以刻苦钻研为光荣,寄托他的美好的愿望。他常常在春节前夕免费为乡村题写春联,这也是他在一年之中最风光的时候。每逢中秋佳节,我便回到离县城20公里的村庄,有时陪着祖父,尽量找些让他高兴的话题,但谈着谈着,有时祖父会忽然坐着发呆,只是凝望着天空上飘动的几片白云,似乎沉浸于某种悠远的思索。有一年,中秋节的晌午,碧蓝的天映射着随岁月流逝而褪色的瓦房,闪烁着金子般的光泽,皱纹似的村巷的光滑石板上坐着一些谈论农作物收成之类的人们。在榕影斑驳的树荫下,祖父正坐在石椅里打盹,显得那么安祥、淡然、和谐。那年祖父虚岁八十,部分头发变成了银白色,眼睛有点老花了,胡子也有些变白,但腰杆还是挺直的,全然看不出半点佝偻疲态,精神比较饱满。不难想像祖父曾是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但祖父还是把几十年岁月带来的印痕一览无遗,就像给我展现数十年后自己衰老的模样。此时,我心灵深处有了犹如胆怯、弱小、无助的孩子对大人般的依恋和渴望。

稼木依旧,炊烟依稀,曾经生生不息的村子像草本植物,在季节的尽头似乎老去枯萎。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祖父走的那天,毫无任何征兆。听父亲说,祖父晚上身体有点不适。父亲便送其到村里卫生站打针,医生建议我的父亲送祖父到镇医院诊治,不料刚到村门口,也就是祖父的祖母坟墓(据祖父生前说过,其祖母最疼爱他)附近,祖父对我的父亲说:“生(父亲小名),我不行了,快把我送回祖屋。”话说完,祖父便闭上眼睛,永不醒来。

祖父在世的一个早晨,我回了一次老家,年久失修的老屋已经坍塌,比祖父更像一个日薄西山的老人。祖父便约父亲及我到山岭走一走,我心头隐隐约约意识到祖父为他的后事着想,行了大半天,最后来到自家竹林。祖父说,他死后就埋在这里,可以看到前面一望无垠的南渡河以及一马平川的被誉为“雷州粮仓”的东西洋,一湾清流从其脚下缓缓东流,风水很好。父亲说,祖父看到了他的.生,他看到祖父的死,也许是机缘。在村里生活八十四个年头,五十多年没有去过县城的老人,终于他骨灰及灵魂与土地三者合一了。只有1996年8月我为他拍的几张照片一直放在家里,面对它,我常常有一种恍惚,感觉祖父并没有离开,他只是在另一个世界里静静地守护着我。

见月思乡,已成为我经常的经历。自从祖父、祖母先后离开这个鲜活的世界后,在一个月色渐浓的日子里,父亲和家人6年前一起已搬到镇圩上居住,村子里的故宅院子里冷冷清清,瓦屋也已经走进它生命的夜晚。我突然想起,季羡林说过,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同样想起故乡里祖父留下的身影……

故乡的山作文【篇10】

许多离乡太久,抑或到了心生乡恋的年纪,先前司空见惯,充耳不闻故乡之音,如今拾起,却分外美妙直通心底,揽动了思乡的情傃,牵引着回乡的脚步。

故乡在上党盆地北部一角,村里的孩子们甚多,每逢节假日或晚饭前后,从四面聚拢的追逐嬉闹声,足可以掀翻全村那“叽叽喳喳”、“哼哼哈哈”的喧嚣,充满青春活力和生命张力,欢腾跳跃,似鼓点紧敲。“噔噔噔”地奔跑,落地有声,从村东头到村西头,从村南头到村北头,如浪潮随风绵延,此起彼伏,恣意荡漾,夹带着童年快乐的音符。

一到吃饭的时候,做好饭的妈妈们,开始扯开喉咙,圧着孩子吵闹的声浪,拉长声线喊道:“大狗、二狗、小燕回家吃饭喽!”急切中透着温情。至今还记得东头张二婶喊孩子的尖音大嗓子,一遍不应,二遍便骂:“再不回来,我拧死你!”叉腰,挺胸,狮吼一般的造型,如在眼前。众声中,我会分辨岀妈妈的声音,亲切、温暖,将玩兴正浓的我拽到喷香的饭桌前。

有孩子的村庄,就有希望;有动物的村庄,倍显真实。庄户人家的院内,皆会养些禽畜,真像迷人的动物园,随时可闻到鸡犬吠的`聒噪。春天的鸡雏如毛线团,“叽叽叽”来回滚动。数月,“喔喔喔”打鸣的公鸡,和“咯咯咯”生蛋的母鸡,便可满院奔跑;家燕子“吱吱吱”在它的窝前飞来飞去;房上的鸽子咕咕地叫着;家院树上喜鹊“喳喳喳”给家人报喜,热闹着农家大人小孩,分外欢喜。

家里曾养过驴,每次听它“唰啦唰啦”吃草秸,和“咯嘣咯嘣”吃豆粒,我觉得挺可爱。吃饱了便可以套上驴车,哼着歌儿去干农活;忽而扬起鞭子,清脆响亮的“啪”一声,驴儿便有趣地“嘎嗒嘎嗒”在乡间小路上奔跑。想起那画面具有诗意。养蜜蜂的院子里嗡嗡地围着花树;牛儿哞哞地耕耘着田地;猪儿哼哼地养蓄着肥膘;狗儿“汪汪汪”地叫着踏实;猫儿“咪咪咪”看护着粮仓……动物虽叫声不断,但不招农家人所烦,因为它们也是农家一员,助农家人日子过得红火。

自然之声,如诗如画。风起时,树叶“哗啦啦”翻转抖动,如在歌唱起舞;下雨了,雨滴的“吧吧吧”声拍打着田苗,“叮咚咚”落入沼泽如在听到敲击的音符;飘雪了,寻食的麻雀“喳喳喳”轻飞院中,踏雪的人们“咯吱吱,咯吱吱”在路上漫行;夏日里农家人跳进池里洗个澡,大人小孩打水架,草间蟋蟀“唧唧吱吱”伴奏静夜。若展遐想,觉得红日初升的欢腾。融会四季万物的生命律动,便是一曲静谧悠远的田园交响曲。

“卖小鸡喽”。一声来自春天的吆喝,揭开了一年来村的商贩。“梆梆梆”的声响穿街过巷,这是卖香油来了,循着清香,尾随着起哄的孩童和几位农村妇女正走着“砰”的巨响声,他们跑过去,这是烤爆米花,孩童们拾着吃。曾记得还有磨剪刀的,铸锅的,收鸡蛋的,买冰棍的,烤羊肉串的……各样生意人,一伙伙,一群群,活跃在村里,延续不断。特别是农妇给孩子买羊肉串时,我恍然如回童年。

春天若有若无的小雨总是不期而至,岀现在凌晨或傍晚,雨虽然不大,但还是给人们带来了惊喜。神奇的春雨带给天地万物蓬勃的生机,无声地改变了大地的颜色,描绘岀一幅绿意盎然的画卷,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春意扑面而来。

记忆中故乡的暮天草色总是青青的,初春的第一场雨,总是在春雪之后悄无声息地来到农田、河里、溪流、树林、花草,农家人都在欣喜地享受春雨的滋润。

走在田间小路上,轻盈的雨丝打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你就会品尝到这份从天而降的清爽与美丽。童年时在故乡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淅淅沥沥地掉下来,洒在头上飘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淋湿,可心里恬淡温馨,呈现一片春的羞涩。

田野里,微风吹来,小草探岀了身子,像玩皮的孩子四处张望,那一垄垄小麦在返青拔节。绿油油的麦苗伸岀温柔而多情的手掌,热烈地迎接飘然而至的春雨,在人们眼里化作丝丝缕缕,萌发了乡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畅想,故乡的春天生机盎然,色彩斑斓,故乡的春雨,缠缠绵绵,晶莹甜润。

再回故乡,春雨的声响已经消失了,干旱的禾苗使农家人焦急,我看着乡亲们挑着水桶“咯吱咯吱”把水浇在麦田里。见此情,我也加入到浇田的行列。随着岁月注定故乡会离我远去,成为永远的眷恋和不老的符号。只有传来故乡之音,记忆更清晰。望乡,忆乡直至泪眼蒙眬。

故乡的山作文【篇11】

中秋将至,自然会有一言难尽的思绪湧动,古人许多关于中秋节的不朽诗句,给予了我们节日的精神食粮。李白的静夜思,本人以为比较凝重。道是以为苏轼的水调歌头较为舒缓,表达了古今多少仁人与庶民同有的情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每次读到的时候浮想联翩,却是对故乡的情感每况递增。

一天,在网上看到山东卫视台插出节目《闯关东》剧组回娘家,有幸听到一首怀念、歌颂故乡山东的歌曲《老家在山东》。顿时,心潮澎湃,魂牵梦绕,不能平静……

数日的辗转反策,终于取得了与贾堂霞老师的联系,得到了致宝般的歌碟。

“说是一个村里的人,都姓一个姓。说是房前屋后的土,也能种花生。说是土坯的院子里,有棵红枣树。说是大人孩子,都喜欢煎饼卷大葱。妈妈说老家在山东,她的乡音总飘着乡情。我也说我的老家在山东,东西南北中,我老家最有名,我老家最有名。

其实我跟爸爸,常做一个梦。其实家乡的快书,我也能唱几声。其实老乡见老乡,话题就一个。其实说来说去,是我的老家在山东。爸爸说老家在山东,他的乡音在那里流行。我也说,我的老家在山东。老家是祖根,让我最牵情,让我最牵情。

妈妈说老家在山东,她的乡音总飘着乡情。我也说我的老家在山东,东西南北中,我老家最有名,我老家最有名,我老家最有名。”

在一个我们大家庭聚集的日子里,播放了歌碟,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好的感觉之中,母亲说:是这么回事……

在贾堂霞老师的愽客中,看到天南地北的山东人留言,他(她)们许多人为这首歌曲感动而落泪……

我也如此,常常一个人静静地听着、感动着、眼眶湿润着。“老家是祖根,让我最牵情。”

虽然不是出生在山东,生活在山东,可父母的家乡情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这些做儿女的;我也影响着我的孩子。面对别人的寻问:哪里人?孩子回答:山东人!这使我十分欣慰。

月是故乡明。“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贺敬之不也在诗中寄托着对故士的.无限热爱吗?多少次回到故乡山东,所见所闻都是那样让我眷恋。有次,突然有一种想法,《老家在山东》以后要珍重的播放,以防麻木了视听的感觉,呵呵。

挚爱着故乡的山水草木,她丰富了我的情感,充实着我的领域,伴随每一天!

在一个朗月高悬,繁星闪烁的夜晚,举头望着那古今多少人感叹的月亮。“今晚的月亮真园呀”!一种感觉心里悄然升起:月是故乡明。家乡的亲人也在月下遥望着星空,讲述着每年一度,永远听不厌,寄托着美好愿望的故事吧!

故乡的山作文【篇12】

深秋之际,开车行驶在宽阔的高速路上,回家的心情是那样的激动,思乡的别绪是那样的悠远,总想高歌一曲,来言喜悦之情。这是我阔别故乡十年之后再一次踏上回家的路,往昔裸露着漫漫黄土的沟沟峁峁被大片的人工林和茂密的青草覆盖,满眼都是苍翠浸染的绿色。火红的黎麦、金黄的谷子展示着丰收景象,一排排新房、一片片蔬菜大棚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齐地排列,孕育着郁郁葱葱的生命和希望。

下了高速,进入汾河岸边静乐县城,眼前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宽敞、车水马龙,静乐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陈旧的黄土小城镇形象,宛若一颗散落在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走在大街上,再也看不到穿着土里土气、嘴里叼着烟锅子赶骡子的男人们,取而代之的是身着西装革履,拿着着手机走南闯北的新一代静乐青年。再也看不到穿着臃肿棉裤、大襟花袄吸着鼻涕的闺女婆姨,取而代之的是身着长裙、花枝招展、伶牙俐齿的静乐姑娘和媳妇,她们春风满面,喜气洋洋,脸上写满了幸福和满足。

我急着回家,直奔我魂牵梦萦的那个小山村,坑坑洼洼的砂石路早已被柏油路取代,在这条回家之路上,我是经历过艰辛的,从我们村去乡中学要翻过一座大山,辛苦可想而知,后来绕开大山修通了一条去乡上的砂石路,路虽然远了点,但对于村民外出外出方便多了,乡亲们的生活才逐渐好起来,去了乡上踏上了回家的最后一段路,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就是当年我用脚步、用自行车轮丈量过的乡间小路,不一会儿就到了村边,天将黄昏,奇怪的是我没有看到炊烟。母亲告诉我,现在全村已使用上了液化气,烧柴禾的日子早已结束了,我不由得一阵惊愕。但我的思绪里一缕一缕炊烟飘散在柔和的风里,弥漫在广袤的田野上。渐渐形成一片如黛的雾色,润饰了迷朦了整个村庄。这幅画面一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年来都不曾忘怀。

晋西北的'冬天来的早且异常寒冷,下午放学后,凛冽的西北风就咆哮起来,单薄的棉衣转眼就被打透了。秋叶扑簌簌地落下,枯枝也逐渐堆积起来,枯干的松枝是很好的燃料。哪一天发现这些东西多起来,我们便会无约而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去拾柴禾,一路欢声笑语,一路惬意无忧。柴担挑在肩上,走起路来特快。不是说自己想快,是担子逼着自己得快点走,否则一直压着会腰酸肩疼的,下山必须小心谨慎,一不小心就会碰到崖壁。腿上的青筋鼓得老粗,血管里的鲜血好像要迸射出来似得。卸了担子休息,浑身轻松的不得了,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就这样走走息息,慢慢的向村庄逼近。有时也背背篓,人是那什么小,背篓却那什么大,天光云影里不管从那个角度看去,这幅少儿劳作图都有些意蕴沉沉,事搁多年,我仍然梦见那支跋涉在故乡小路上的儿童拾柴队伍。拾来的柴禾堆放在事先做好的柴栏里,那可是整整一个冬天的燃料,每到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互相攀比谁家的柴和多,谁家的柴和好。有了柴禾,一家人才能高枕无忧,安然过冬。家家柴垛依旧,户户炊烟袅袅,打的柴会堆满整个院子,这样一个冬天做饭和取暖就有了保障,庄户人心里舒坦的很。柴和是用来取暖和烧饭的,母亲把柴和塞进土筑的灶台,灶台犹如一架不朽的古琴,勤俭持家的母亲以炽热和温情,把仅仅有限的几种食物,做出花样翻新的不同饭菜,把一日三餐弹拔的有滋有味。炊烟暖过我和我的伙伴们的童年,我们也曾为这炊烟把自己装点成旷野里一片片风景。袅袅上升犹如弦外之音,激励着我们这群农家之弟,起早贪黑,直奔前程。

我伫立村边,看那一轮红日消失在桔红色的霞光里。从内心里庆幸:为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为这一代孩子的好光景,为他们有一个能与霞光媲美的童年而深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