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成长录作文8篇

少年成长录作文8篇。

写作可以培养细心耐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作文模板,你正在为写不好作文而犯愁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已经准备好了一篇“为何写作对个人成长至关重要的观点”,请有需要的人来看看这篇文章!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1】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孩子怎样才会“好”。如果说“好”意味着成功和幸福,那么,孩子需要具备什么素质才能争取到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呢?

许多父母把教育目标锁定在“考大学”上。事实上,并非只有上大学才有机会,也并非上了大学就一定有机会。只注重学历的追求,实为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健康的人格、积极达观的态度、适应环境和把握机会的能力才是人生幸福的最基本的保障。

不必刻意观察,孩子就感受到我们太多的东西,不必刻意模仿,孩子就模仿了我们太多的态度。我们想要怎样并不重要,孩子从我们的行为中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才重要!在孩子面前,我们不应该不加思考地生活和做事,我们必须小心,必须考虑自己这样做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知道做什么,叫做有方向;知道怎么做,叫做有能力;没有方向,努力和速度没有意义;只有方向,没有方法,方向本身没有意义。父母并不好当,但是必须当好。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我们不可知难而退,必须探究如何解决。请参看“没办法的时候怎么办”部分。

既然教育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生活,那么,生活就是教育的方向。我们在生活中需要的`,就是孩子将来需要的;现在考验我们的,将来也会考验孩子,我们面临的烦恼、挑战和机遇,将来孩子统统会面临,虽然时代气候不断改变,但是与人相处、消化压力、抵抗惰性和软弱、克制欲望、自我推销、打开局面、把握机遇等基本问题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不仅为孩子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更传递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态度,所以,我们做人的时候,也是在做父母,我们生活的过程,无时无刻不是对孩子的教育。

父母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父母通过对孩子提出要求以及朝夕相处,无时无刻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价值观和人生观决定了孩子的人生方向和感受世界的方式。

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开始因孩子而改变,有些人变得出乎意料地好,有些人变得意想不到地糟。孩子带领整个家庭一起成长,孩子成长的方向是长大,大人成长的方向是父母。我们期望孩子健康成长,我们自己也要有“成长”意识,父母是“学”着做的,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不可能很快就会,做父母的本领要慢慢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意识,才不会患得患失、自怨自艾。

我们眼中的孩子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对孩子的理解缘于我们自己的经验和理解方式,这并不总能靠得住。懂得自我怀疑,防止固执己见,抱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态度,时时谨慎,用更为多元的方式感知孩子,会开辟全新的亲子关系和教育境界。

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智慧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观察和发现孩子的天性。假如孩子比较有心计、企图心强,那么这个孩子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因为心事太重而承受压力,遭受挫折;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注意劝诫孩子不要被自己的抱负所累,人生不可能完美,要学会取舍和放下。假如孩子是个乐天派,什么事情都不放在心上,那么这样的孩子获得快乐会很容易,也不用担心他会钻牛角尖,但是很容易不思进取,不学无术,将来生活在一个较低的社会层次上;这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树立一定的进取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所以,每个人对孩子的教育必然也有自己的局限。因此我们要给孩子保留他们吸收新的思想的空间。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2】

青春期少年的偏激行为,表面上是突如其来的,有时连学校和家庭都意想不到的,但实际上都是有先兆的,他们总有一些反常的言语和表现。孩子出现逆反、对抗甚至离家出走,是长期以来,各种矛盾积累的结果。学校和家庭要注意对孩子出走的早期预防。应该全面检讨对孩子的教育,要想改变也不是那么简单,以为可以通过一、两种办法就能够解决问题,而要根本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这包括:

首先,给孩子平等的地位,人格上尊重孩子。当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耐心倾听。无论孩子讲什么,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了解孩子,才能对症下药。(2)不随意指责或草率评论。家长应克制自己的情绪冲动。(3)作出积极反应。任何时候,任何情况,都要从积极的一面思考。当孩子充分表达意见后,家长应作出积极的姿态:“你这个想法不错,要是再加一点或再改一点就更完善。”要使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和家庭的事情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做父母的不仅要在生活上关心子女,而且更应从情感上亲近自己的孩子。随着少年的成长,家长应理解他们,改变过去对儿童的教育方法,不是经常作片面的禁止,而是与子女一起商量、讨论、适当地给他们有益的具体建议和指导。这其实涉及到我们如何跟孩子沟通的大问题,本网站有专门的版块来说明如何与孩子进行正确的沟通。

其次,用真实的体验来让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逆反心理反映在对命令和说教的反感。父母惟恐对孩子考虑不周,总是急于把自己的经验教训传授给子女。虽然某些经验经过实践检验的是处世良药,但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孩子既然想独立,就应该满足其独立的愿望,引导他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自己经历生活的艰辛,经历各种失败和考验,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这种学习方式比说教更有意义。家长之所以担心,有两个原因:一是过去长期以来都是事事关心指导,一下子要改变这种习惯,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不习惯,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个打算。二是担心让孩子独立,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会吃亏、走弯路。总之,就是我们家长不认为,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确实没有独立的能力,但独立的愿望和独立的能力相冲突时,就形成了反抗和叛逆的行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要我学习,我为什么要好好学?”父亲思量一下后,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但你一定要自己拿回家。”儿子答应了,可不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父亲就是不帮忙。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和孩子都达到了目的。 这一部分实际涉及的是我们缺失的教育,我们没有把培养孩子独立、成熟和责任作为对孩子的教育任务。本网站也有专门的版块。事实上,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在教育孩子的。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是子女教育的当务之急。如果要让孩子的自我决策又不要偏离正确的轨道,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尽早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然而,最糟糕的情况就是,我们一方面在为孩子的结果在负责,另一方面又无法控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情,就有可能越来越偏离正确的轨道。孩子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就是这种情况。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要吃有吃,要穿有穿,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来都是无条件,他自然不会思考自己的前途。

中国家长常犯的错误就是不能进行这样的转变。家长可能会认为,如果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还不具有生存能力,还没有学到生存的本领,就可能把孩

子压垮了。其实,我们对孩子教育的转变也不是突然的,当我们把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还不具备生存能力,于是,他就要主动地学习,这时候,我们在孩子需要知道如何生存的时候被动地帮助孩子,就是对孩子成熟最好的帮助。这种被动的帮助,逐渐要从输血式的,转变为造血式的。有一种假象需要特别引起注意,有的家长让孩子独立思考,但并没有把生活的压力传递给他们,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表现优异,但并没有获得生存的本领,他们表现的某些方面,仍然不会让家长满意,表现出反抗心态,造成走入社会的不适应。在西方发达国家,这方面做得很好,到了上大学的时候,选择怎样的专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孩子需要在上学的时候打工,以便赚到自己生活所需要的费用,这就会让孩子在大学毕业后,很快适应社会。中国家长不让孩子这样做的理由是能够让孩子安心地学习,但家长们并没有意识到,适应社会才是最重要的学习。

第三,要用同理心来看到孩子。亲子之间换位思考是沟通的前提,所谓“存在就是合理”,很多事情无论结果多么荒谬,但其中也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方面,才能更加理解孩子,孩子也会为这份理解而感动。举例来说,孩子有网瘾,从合理的一面,那是因为孩子有想赢的意识,这种意识是积极的。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这种意识,把这种意识用在有用的事情上,就会化失败的教育为成功的教育。又比如,孩子早恋,那时生理需求的驱动,只要是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这种需求。因此,即使孩子做出了某些出轨的事情,也不要有天塌下来的感觉,不要把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和孩子做出某些出轨的事情强行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把坏的影响降低到最低。

我们不可否认,由于孩子受思维发展水平、社会经验的局限,其观念具有幼稚性,表现出主观、偏激、绝对性。但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能再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对于孩子确实存在的问题,我们也要采取恰当的态度应对。本网站有“面对的缺点和错误”的版块,就是专门负责解决如何纠正孩子的缺点和错误的。 第四,要调整我们的策略。当施加压力出了问题,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要给孩子施加适当的压力,当出现了离家出走这样的逆反情绪时,表明我们的压力过了头,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施加压力的方式就完全错误的,而是要调整我们的压力强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家长,平时对孩子严格要求,孩子不得不承受压力,这个时候,会出现孩子成绩上升或者比较听话的暂时现象,家长以为政策成功,就施加更大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孩子承受不了压力,作出极端出格的事情,没有思想准备的家长,不知所措,不得不向孩子屈服,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完全放松,孩子又处于失控状态,更加有恃无恐。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做出出格的事情后,可以进行某些冷处理,但事情过后,调整对孩子的压力。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施加压力手段也要调整。从过去的直接处罚或责骂转变到把生活的压力直接传递给孩子。孩子要独立可以,但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不能既要独立,又要家长为他做一切。

第五,要加强对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教育,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主动让他们到社会去闯,不要帮助孩子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虽然可能让孩子做错事很多,但家长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让孩子吃一些苦。家里较难的家务,孩子能做得到的,应让孩子去做。这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抗压能力、对困难和失败的承受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勇气、自信心、责任感。此外,孩子犯了错误,该批评就批评,该处罚就处罚,只是不要走到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了。

很多孩子仅仅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面对逆反心理的孩子,如果能够反其道而行之,完全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对于逃课的孩子,我们采取听之任之的方式,告诉他,你可以完全不需要学习,当你知道要学习的时候再来找家长。这时候,真正慌张的是孩子,他知道,如果不学习,第一个后果就是留级,留级生总是被人嘲笑,他比家长还明白。我们就对孩子说:“不学习没有关系,一样可以成才,如果你不想学习,我们就走没有文凭成才的道路。”这时候孩子反而会说,通过学习好,获得文凭的道路更加保险。

当孩子为此感到恐慌的时候,我们再施以援手,从旁指导,为孩子提供好的指导,确保我们对孩子的指导可以导致孩子成绩的大幅度提高,孩子才愿意接受我们的指导。

孩子之所以敢离家出走,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从小没有受到过处罚,不知道失去是什么滋味。如果孩子已经离家出走了,我们不妨冷处理,不要着急上火地去找到,那样孩子是最想看到的。让孩子过一下流浪的生活,相信是对他最好的教育,让他真正懂得家的温暖。

孩子的反抗代表着要自立,要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这本来是好事,家长为此应该高兴才对。家长之所以和孩子会发生激烈的冲突,主要原因有这样一些: 首先,作为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而没有思想准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和教育过程中经历了五个阶段:喂养期、教养期、鞭养期、圈养期和放养期(详见《成长过程与我们的教育手段》),在这五个阶段中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要求和考核标准。这个孩子的年龄处在圈养期,是从高压的鞭养期向放任的放养期的过度时期。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手段要从事事关心、事事干预、事事指导要转变到让孩子独立,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的方向发展。当家长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遇事反反复复唠叨个没完。在鞭养期,家长一会儿让孩子注意这,一会儿又让孩子注意那,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出于对家长的依赖和恐惧,这些关怀备至的做法,曾经对孩子的教育行之有效。然而,这些教育方法和孩子日益增长的独立意识就会形成激烈的冲突,这就形成了所谓第二反抗期。

为了很好地解决反抗期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在第二反抗期当中的特点:

一是对现有社会地位不满。由于孩子“成人感”的形成,他们要求具有和大人相当的社会地位和决策权力,反抗在家里的从属地位,更反对家长权威式的干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倘若孩子做错了事或者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开始大发雷霆,动辄打骂、罚跪、罚站甚至逐之门外等高压手段,就会引起孩子极大的不满和反抗。或者把孩子完全当成一个小比比,根本对孩子不信任,事事都要孩子汇报,做什么都要给孩子知道,让孩子缺乏成人感。

二是与大人在观念上的碰撞。由于孩子知识容纳量迅速膨胀,而且他们所了解的世界和成人不同,孩子开始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等问题进行思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往往和大人的想法格格不入,当家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但却没有真正考虑孩子的实际兴趣和爱好,强加给他们不同的观念时,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事实上,在这场冲突中,家长未必是正确的。比如,家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其它什么也不要管。这种起源于科举文化的要求,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资甚至不如农民工,就是这种错误思想所导致的。

三是对孩子缺乏必要的信任和认识。大人对孩子能力、态度和表现缺乏信任或者给予过低的评价或者对孩子行为懂动机产生怀疑导致孩子反感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时候,大人在不适宜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行为时产生的逆反行为。情境是指个人意识到的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小环境。

四是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由于孩子生理加速发展而造成的对身心发展现状的不适应和不平衡,他们在缺乏准备的条件下,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这些不断出现的“麻烦”,常常让他处在焦虑的情绪背景中,遇到不满和不平之事,容易出现突发式的情绪失控。这本来有一套应对的办法,但由于缺乏思想准备,感觉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就会和孩子产生激烈的冲突。

其次,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和对抗情绪。

家长以为只有对孩子百依百顺,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仍然对孩子过分迁就,孩子自然就不会不满。然而,家长没有意识到,对孩子过分迁就,反而让孩子的需求无限膨胀,对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更加敏感。孩子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长就应该满足他的要求,宽容他的错误。

当孩子的错误所造成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大,终于有一天,他所犯的错误实在太大,家长无法接受而严厉批评他是,不习惯受到指责的孩子,就会产生激烈的对抗情绪。与此同时,父母无法满足他日益膨胀的要求时,也会产生逆反行为。深圳就有这样一个女孩,从小就是祖父母和父母宠爱的'对象,上中学时,因为同学家不少住在豪宅,为了能够在家长的家访中感到有面子,就要求家长务必在家长到自己家里前买豪宅,结果,家长没有能够满足她买豪宅的要求使得她离家出走。

第三,学校和家庭提出过高要求,孩子难以达到。

学生感到在校学习负担过重,困难太多,或者家长对孩子的批评、唠叨太多,特别是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成绩跟不上去,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觉得抬不起头来。每个孩子的天分、发育水平、年龄和基础等因素各不相同,盲目地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比如,要求孩子参加过多的课程,舞蹈、钢琴、绘画、外语、书法……,硬性地规定孩子的考试成绩,这些强人所难、拔苗助长式的要求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长此以往,让孩子心力交瘁、再也无法承受这些压力时,他们就会奋起反抗。

据浙江省某市对415名中学生调查,有31%的学生反映学习生活紧张、单调,表示出厌学情绪。由厌学发展到逃学,是最常见的情况。同时,师生关系的对立,有些差生抱着升学无望的消极心理。事实上,暂时的落后并不等于永久的落后,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达到某个成绩,而是尽可能地发挥潜能。 第四,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

长期以来,不是孩子和周围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的关系,就是周围的环境本身十分恶劣。比如,如与父母关系不好。有的时候是因为某件突发事件,让孩子难以承受,比如遭受冤枉、体罚、嘲讽等。此外,我们也不可否认,传媒的负面影响,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如少年离家,赞美流浪生活等,令学生去模仿。也存在外力胁迫,如有的孩子受不良青少年教唆。

一项调查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于“家庭是什么地方”这个问题的回答,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都认为家庭具有“求得全家人团圆和舒适的作用”,

出走少年是30.6%,不到总数的1/3,而一般少年达到63.7%。这种差别是值得注意的。赞成家庭“只是吃饭睡觉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25.3%,一般少年只有6.7%。赞成家庭“是被父母养育的地方”的想法,出走少年是19.3%,一般少年只有5.9%。这两项的差别,也可以反映出出走少年的特征。

第五,缺乏必要的挫折教育和艰苦奋斗的教育。

现在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非常有问题,只要有任何一点点危险,决不让孩子去做,凡是不会做的事情,一定要等孩子学会怎样做后,才会让孩子去做。孩子做出了某些出格的事情,也从来不会批评甚至处罚孩子。这种所谓“文明”的教育不仅和孩子未来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也大大提高了孩子对周围恶劣环境的敏感度,一点点小事承受不了就会离家出走。这些都表现出现在的学生耐挫力太差,逃避就是一种表现。

当家庭长期让孩子自由散漫,到了初中阶段,需要中考,给孩子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时候,孩子就会感到厌烦或想逃避。比如有些中学生,在做功课或复习时,被同学叫去玩了,或被电视机、游戏机吸引过去了,实际上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此,逃学是学习上被动性的反映。

第六,对社会缺乏必要的了解。

我们的教育把学校的学习放在了之高的地位,使得孩子对社会的认知达到了可笑的程度。我就曾看到,一个出走的孩子,在外面张贴征求父母的小广告。期望能够找一对能够关心他、照顾他的父母。离家出走的许多青少年在走上街头后发现,没有经济地位,缺乏社会经验,增加了其他危险性,使他们常常成为犯罪的受害者,被抢劫、殴打等,或者参与一些非法活动。

在一项对出走少年和一般少年的调查显示,对“出走有什么好处”的回答,出走少年认为“干什么都不受束缚,自由自在”,占48.3%,认为“能高兴地游玩就好”的,占33.0%,认为“能同厌恶的过去诀别”的,占18.5%,可见出走少年多数是为了轻松地游玩。出走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30.1%,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24.0%,从这两项回答较多的情况可以看出出走少年的心理特征,应当承认这是走向成熟的一种反映。一般少年认为出走能得到“新的体验”的,是44.8%,认为能“考验自己的力量”的,是37.3%,共计数要高于出走少年。

第七,孩子个人性格问题。

有些孩子对被禁止的东西特别感到好奇,从而想违反禁令去尝试的行为。这类逆反行为,主要是由于青少年由强烈的好奇心和自尊心等社会心理的感染。 我们也不否认,有些孩子有一种喜欢出走、游荡的心理癖好,是出于对玩乐和无拘束的渴望,大胆冒险,又缺乏家庭意识和家庭亲密感等,出走是他们性格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在反复出走的学生中,可能有极个别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他们是出于幻觉或妄想而出走的,对这种人更需要社会有关部门的帮助和寻找。找回来后必须请精神医生对他予以专门治疗和指导。

不同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选择一走了之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3】

1、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制造机会!

3、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5、在所有的优点中,忍耐的优点对青年男女最不相干。

6、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7、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8、他在生命奋发之下,所有的锁链都松解了。这是发育时期的许多剧变之一;昨天已死的躯壳和令人窒息的往昔灵魂,在发育时期都被强毅的天性撕得粉碎。

9、爱情不只是一种感情,它同样是一种艺术。一个高尚心灵为爱情而痛苦万分,永远是一场好戏。在精神领域里,真正的爱情能产生出不断的奇迹。

10、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11、最不会叹息的人是最年轻的人,是有时间调整生活的人。

12、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13、要有理想、有胆识、有恒心、有毅力。

14、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15、一个青年出自本性反抗一切是好的预兆。……凡是有所成就的无不是这种桀骜不驯的人。

16、青少年,如花似锦的年华,充满着多少青春的渴望;青少年,如诗如画的岁月,凝聚着多少亲人的期望。“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谁不盼女成凤,望子成龙。”

17、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那时,也只有那时,痛苦才将化为幸福。

18、面对抉择,目光要长远。只有目标正确,结果才会圆满。

19、我们醒来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又一个机遇。为什么要把时间浪费在自怜、懒散、自私上呢?

20、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21、青年应该同时代一起前进,应该把前人的偏见踩在脚下。

22、不屈服于磨难的人,自然不屈服于时间,不屈服于对手。

23、青年人肩上的重担忽然卸去时,他勇敢的心便要因着寂寞而悲哀了!

24、人的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就是青少年时代,必须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

25、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26、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27、我的朋友,只有生活的青春像夏日清晨,衰老像冬令。

28、青年是诗歌丰富的季节,而老年更适宜哲学上的收获。

29、世界以它的痛苦同我接吻,而要求歌声做报酬。

30、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31、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4】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有无数的记忆,他们或许疼痛,或许高兴,或许遭遇挫折,或许获得成功?那么,就让我带领你们去看看我成长的记忆吧!

这个镜头是我正倒在地下,腿上脚上都流着血,现在回想起来真疼!

那时,我还在上小学,在上辅导班,因为当天晚上做完作业没事干,我们就计划出去玩,但是老师不允许,于是我们几个同学就从后门跑了出去。侥幸成功的我们边跑边笑,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可是,就在我们要去游乐场的路上,却碰见了辅导班的老师,当时我们撒腿就跑,丝毫不顾身后追我们的老师。跑了一会儿,老师气喘吁吁,他让一个跑得很快的同学继续追赶我们。情急之下,我们决定分头行动。没想到,那名同学竟把我当成了目标,我拼命地跑,但那天正好穿着裙子,不想被一块石头绊倒了。结果就出现了这个镜头!

成长的记忆有时回想起来是痛苦的,但经历了痛苦就再也不会做那种令我痛苦的事情了!

这个镜头是我考试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现在回想起来真开心!“为什么别人努力,就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我不能,我正在抱怨着,但我也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抱怨。周围很少有背书声了!我在心里默默地说:“努力吧,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明天就月考了!”第二天,我早早地来到教室又大致过了一遍考试的内容。随着考试铃声的想起,我走进考场,很快便进入状态。过了几天考试结果出来了我进步了40名!我顿时激动起来,就出现这个镜头了!

成长的记忆有时是开心的,那一次的开心让我重拾自信!

这个镜头是我跑步完后累得躺在了地上,但我脸上充满了笑容!

“今天下午,800米测试啊!”听到体育老师这么说,我感觉要昏过去了,谁不知道跑步是我的弱项啊!但为了成绩,我只好顶住压力跑。“预备,跑!”一声令下,同学们都“飞”了出去一步,两步,三步?近了近了终于到了。我虽然累得气喘呼呼,但内心依然很兴奋,因为这次我的成绩提高了10秒!

这就是我成长的记忆中三件难忘的事,它们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也是这些经历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5】

时光飞逝,如昙花一现;岁月如梭。似弹指之间。时光荏苒,在人生起跑线徘徊的小小女孩,已慢慢长大。子夜,与书为伴,泛滥起消失的风雨年华。

冷风呼啸而过,车内的人要求关上窗户,我似是没有听见,一意孤行,任乱发在风中飘飞,望向那环城水系,莫无声息的流淌,反射出若有若无的微光,仿佛也在为我送行。我收回目光,眼帘低垂,眸中闪过一瞬间的忧伤,眨眼即逝。

一年前,也是这样,揣着满心的欢喜和离别的忧伤,经过环城水系,踏上南去的征途。不同的是,那次,有妈妈的陪伴,旅途不显得那么孤独。到了这边,在妈妈的陪伴下,我忐忑的在陌生的环境里度过了半个月。可是……

那个细雨绵绵的早晨,窗外雨潺潺,淅淅沥沥的雨点打在树叶上,似有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但这雨声打在心扉,敲响了心中的惆怅,也敲湿了我的眼眶。当离别的.钟声响起,我终于体会到了李易安卧床听雨打芭蕉孤单寂寞。

妈妈已收拾好行李,要回去了,从此就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天涯相隔,不知何时再相见,那是我第一次和父母分别,不觉悲从中来……我带着一张笑脸,在车站旁看妈妈远去的背影,她孤独的背影淹没在雨中……我的心怎么如此苦涩?一股凉凉的东西从脸上滑落,是泪!酸的,苦的。我呆呆的站在雨中,向妈妈远去的方向眺望……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散步,一个人睡觉,一个人面对一个人。我常常在夜晚哭泣,哭诉着对夜晚的害怕,对家人的思念……

我抬起头,望向远方,目光似乎要穿透一切。一年前的一切,历历在目。又一次的分别,没有太多的伤感,似如平常。是这一年的分别谈了亲人间的情感?还是我已长大,不再哭泣?

到了车站,我拿这沉重的行李,向前来送行的亲人道别,然后走进了车站。我没有再流泪,而是微笑着和亲人挥手道别。因为我已经长大,变得坚强起来,不会再以眼泪逃避这些,换之,以微笑面对人生。

成长是一杯茶,需要我们慢慢品味其中的甜蜜,品味其中的苦涩。不管是甜,亦是苦,都是我们人生的闪光点。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6】

少年,一个可以令人嘴角上扬的名词,一个象征着自由的名词,一个升发着少阳之气的名词。

有句话说“人不轻狂枉少年”,我并不是一个轻狂的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安静,喜欢聆听,喜欢写字。安静的环境让我学会了感受,安静让一个不安分的心渐渐平静;聆听让我学会了专注与体谅;写字让我可以把青春描绘成文字记录。但我觉得我并非不“轻狂”。我觉得刚柔并济,能曲能伸,才是最好的。所谓轻狂,并不是张牙舞爪,并不是仗势欺人,打造成一个成熟而又柔软的内心,才有可能领略更远的路程。

用力挽留仍然抵不过时光的沙漏。我经常想自己是小孩子,是少年?还是心智成熟的小大人?小学时学过的“白驹过隙”这个成语,现在感受起来多了分凄凉。唐伯虎曾作诗“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我们并没有像唐伯虎一样在花前那样的洒脱与喝酒吟诗。但我们有自己的故事,我们也有自己的情感。我们会在天气阴霾时难受,晴朗时开心,在人来人往的道路上寻找着未来出口……

少年是雨季,是花季。调皮的,但却认真的,我们有着放肆的资本,有敢爱敢恨的年纪,有气吞山河的魄力。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胜则国胜,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新生代的代名词,少年是创新的动力,是前进的源泉。

少年,依然在成长;少年,依然的轻狂。少年未敢忘忧国。少年,让我们成长!成长!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7】

一个是命题作文“少年成长录”,600字;另一个是材料作文,大意为“自律与信任”。

今年的作文为二选一,一个是命题作文“少年成长录”,600字;一个是材料作文,大意为“自律与信任”。

对于今年的中考作文,在希望高中守候的一位语文老师认为,今年的作文题看似简单,写好并不容易。命题作文的体裁应为记叙文,重点落在“成长”上,录,即为“记录”,即记录在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对自己成长最有帮助的事情,由于时间限定为“少年”,因此既要浅显易懂,也要蕴含一定哲理。材料作文的体裁以议论文为主,可夹叙夹议,但对于中心思想的把握上,很可能会出现跑偏,即偏“信任”而忽视“自律”。这位老师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命题作文。

没有一个人的人生都是多姿多彩的,成长的旅途也是一段一段的,生命也是一节一节的。

翻开我的 《成长记录》,三个不同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

画面中的我:天真、纯洁、活泼。在一望无际的蓝天里,几朵白云悠闲的飘动。我们一群孩子在草地上玩耍,我身边的小伙伴拿这笔和本子,爬在草地上写着家长交给他们的字,数,数着父母们念给他们的数,我在一旁听着去一点也不懂。看着别人受到了大人们的表扬,我很难受,我努力学习画画,画出一座座山,一条条河,一只只小鱼、小鸟,终于我受到了赞扬。从那时起,我懂的要努力学习。

第二个画面中,我站在北留广场的大舞台上,我全副武装:头顶安全帽,胳膊戴着护肘,膝盖也带着护膝,脚上穿着溜冰鞋。怯生生地站在原地,生怕稍稍一动就跌倒。看着别人从我眼前滑过,我终于动了一步,居然没有摔跤。可到了第四、五步,我还是跌倒了。我看着别人一次次跌倒后又一次次得 爬起来渐渐有所感染我变得胆大起来。到了最后,我终于学会了滑旱冰。在这一阶段,我渐渐明白了勇敢,学会了坚强。

窗明几净的教室,热闹的气氛,这就是第三幅画面。我也是名中学生,正站在窗边和同学打闹。忽然他拉起一块窗帘,用劲一甩,窗帘落了下来(窗帘坏了)。我暗自好笑,活该,谁让他用窗帘来甩我,哈哈。我幸灾乐祸一直到下自习课。老师至今还不知道这一切,看他站在桌子上手忙脚乱的样子,我心想:“如果我不跟他打闹,窗帘就不会坏了!”想到这,里,我踏上桌子,和他一起修窗帘。我又逐渐领悟到责任心的真谛。

生命是一节一节的,成长的旅途是一段一段的。在童年、少年、青年这三个阶段,我懂得了要学习,明白了要勇敢,学会了坚强,领悟到了责任心的真谛。

少年成长录作文【篇8】

网游不可怕鲁迅受欢迎

在课堂内外创刊30周年之际,一直关注青少年成长状况的该社推出了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报告,相关数据形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网络游戏以及兴趣爱好、假日游玩、消费等成为当今青少年关注的重点,

。课堂内外杂志社总编辑、调查报告的总撰稿人徐永恒介绍:“这次发布的调查报告,基本反映了90后青少年学习、生活、心理等成长的方方面面,对家长、教育工作者和社会了解目前他们的成长状态中有很好的帮助。”

据悉,这次调查方式为问卷式,分别在《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上刊登调查问卷,同时,在课堂内外 设立“中国小学生成长状态调查”专区,点击后进入相应的问卷调查栏目。问卷的统计采取随机抽样统计。另外,通过网上调查专区填写问卷的,其调查数据自动进入信息统计库。这部分青少年必须是有上网条件和上网时间。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往往来自城市和城镇,在周末集中上网的比例很高。一些青少年在回寄问卷的时候特别写信说明,家里有电脑可以上网,但因为住校上网受限制,或者上网填写问卷需要注册,不如直接寄信来方便。

20青少年成长调查从今年1月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共回收邮寄以及网络有效问卷超过十万分。采样范围包括中国内地所有地区,来自生活于城镇、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问卷占大多数,其调查结果主要反映了这部分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和自我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当今中小学生对于网游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每周玩两个小时网游或者基本不玩的小学生占到了64.21%,这一选项在初中是84.30%,高中生则达到了88.37%。

66.67%的小学生、72.36%的初中生和62.06%的高中生认为网络游戏“休闲娱乐,不沉迷就好。”网络游戏在中学的'盛行度并不像传说中那么严重。

在中学生最喜欢的80后或90后作家中,郭敬明虽然饱受抄袭门、炫富门等种种非议,但仍显示出其强大的人气力量,在初中生中以50.63%的支持率超过了第二名韩寒(43.72%)以及第三名张悦然(10.18%),在高中阶段,郭敬明仍以43.17%的支持率超过了第二名韩寒(29.36%)以及第三名徐鹏(18.31%)。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90后作家无论影响力与支持率仍旧无法与80后作家们相抗衡。

与80后和90后作家之间的竞争相比,现当代作家之间的选择则显得平和许多,初中阶段的前三名分别为鲁迅(50.75%)、冰心(39.20%)、朱自清(29.40%),高中段的鲁迅仍旧成功成为第一(33.87%)、余秋雨则以21.37%的支持率紧追其次,金庸的排名是第三,支持率为19.19%。

在消费分栏调查中,71.10%的高中生和68.86%得初中生认为质量是第一位的,价格其次,但在外形、款式与功能上,初中生更注重前者,说明针对初中生的产品在外形设计上要更加前卫时尚,满足他们追求“酷”的性格特点。高中生则没有太多区别。

在同时发布的“2013中国青少年成长状态调查排行榜’可以看出,在消费领域,在休闲衣物、食品等方面,国货整体支持率要高于过国外品牌,出电脑品牌外,绝大多数电子消费类产品均是洋品牌的天下,而国货品牌仍未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喜爱。

在关于心理方面的调查中,68.49%的初中生和78.11%的高中生认为自己心理比较健康,但有时会有一些消极思想。其中69.75%的初中生和67.84%得高中生认为已普遍出现过焦虑情绪的体验,同时,来自身边人的影响(尖子生、学习竞争、找不到朋友)给他们的心理带来很大压力,个别人产生自卑、嫉妒、封闭心理。

面对这种心理焦虑,极少数同学作出的类似离家出走、自杀或犯罪等极端行为,对此,大多数高中生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成绩不好,学习、升学压力太大,其次是心理有障碍,认为是因为家庭不幸、不适应社会、失恋的比例要低于初中生的选择,说明高中生更愿意从当事人自己身上找原因。

根据调查显示,54.02%的高中生表示自己的学校拥有心理健康老师或心理咨询室,而这一选项到了初中则降低为36.09%,小学更是低至22.90%。

而在其后的关于“如果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你有不良情绪时是否会去咨询?”问题时,有不到一半的高中生和初中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分别达到43.81%和43.79%,而在小学,这一比例却达到了66.11%。可以看出,小学生相比初高中生,更愿意把心中的苦闷不快告诉心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