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您是否对“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有所疑问呢?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栏目小编为您准备的资料吧。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位老师都对于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都十分熟悉。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具体可行的教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然而,这些解决方案只能供您参考,请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决策!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平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平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0页例4。

【教学目标】:

掌握长方形的画法,会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画法。

难点: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提问:

(1)怎样过直线上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如果这一点不在直线上,又怎样画呢?

(2)怎样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3)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有什么关系?

2.教师出示:

长方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哪些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

怎样画一个长方形呢?因为长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我们可不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呢?

(板书课题:画长方形)

二、自主探究

1.讨论:怎样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2.动手试着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3.课件演示长方形的画法步骤。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分别过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一侧画两条与线段互相垂直的1厘米线段。

(3)把两条垂线的另一端点连接起来。

4.学生根据课件的演示,完成作图。

5.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2题。

正方形怎样画呢?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

让学生独立画图,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相互交流画正方形的方法。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教材“练习十”第11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修路最近?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可以根据点到直线的距离来修这条路。

3.教材“练习十”第12题。

以已知的线段为边,画出完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怎么画?

(1)小组交流。

(2)独立完成。

4.教材“练习十”第13、14、15*题。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

(2)由代表汇报。

(3)教师归纳并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一、复习时间:

12月23日-------1月7日

二、复习形式:

分类复习、综合复习

三、复习内容

本册教材11个单元:1、除法2、角3、混合运算4、平行和相交5、找规律6、观察物体7、运算率8、解决问题的策略性9统计与可能性10大数的认识11认识计算器

四、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在观察物体中加深对物体和相应视图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画两种不同的统计图。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五、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单元,再重点复习有关重点内容。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加强补差,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

(4)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的培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第一级运算和第二级运算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无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在学生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进行概括、总结。

4、培养学生认真严格的态度。

(1)设问:我们学过哪些计算?(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运算,统称为四则运算。)

(2)填空回答。

①在一个算式里,如果只有或者只有(),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②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又有(),要先做()后做()。

(3)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

2、介绍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3、教学例1.

①这些算式里有哪些运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告诉学生: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

③如果用“第一级运算”代替“加、减法”,用“第二级运算”代替“乘、除法”,运算顺序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

④再概括一点讲,这句话可以怎样叙述?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①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2)学生完成例1的计算。

4、教学例2.

(1)板书例2:35.6-5×1.73,6.75+2.52÷1.2,然后设问

①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

②运算顺序怎样?

根据学生回答,改变复习填空②的叙述,出示教材结语。

(3)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习题。

5、小结:混合运算步骤比较多,容易发生错误,我们要养良好的习惯,计算时要做到:“一看、二想、三划、四算、五查”。在没有括号算式中,先算乘除,后算加减。

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统称为()。

②加法和减法叫做第()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级运算。

③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级运算,后做第()级运算;如果有两种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里面的。

2、课本第39页做一做。

四、作业。

练习十第1、4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

2、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良好审题习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计算的乐趣,不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运用定律性质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计算。

1、观察3/10、7.4、8、125、5.4、7/10这六个数,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学生说出下面的①,则教师就继续说②;如学生直接说②,则教师就不再说①)

2、请你根据这六个数编出三道口算题。

7/10+3/10=7.4-5.4=8125=

3、对三道口算题再加工,请你继续计算。

3/10+7/1020=7.4-5.40.9=248125=

你想说点什么?(预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应该按运算顺序做。)

这些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设计意图:不能为了凑整,而不顾运算顺序,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

1、下面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时间三分钟,看谁做得又对又多。可以不按题号顺序,有选择地做。(课前下发答题卡。)

脱式计算下列各题:

2、三分钟到!谁来说一说,你选择的是哪些题目?其他同学呢?

3、思考:你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题?(预设:学生如果回答能简算,则教师接学生的话说:能直接简算。如学生能说出直接简算最好)

4、我没让你们简算,你们怎么知道这些题能够直接简算的?(预设:需要观察数的特征,符号)简算的依据是什么?(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要想判断一道题能否简算,要观察数字的特征及运算符号,运用定律、性质通过凑整达到简算的目的。)

5、追问:是不是数字只要能凑整就能简算呢?不能简算,根据什么?能简算根据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强化不能简算的依据是运算顺序、简算的依据是定律和性质。)

6、现在研究简算的题目,打开书79页,自己先独立填写,填完后再小组交流。

7、集体订正。

8、谁来根据字母式子,说说每个运算定律是什么意思?

师:在进行混合运算时,应用上面的运算定律,常常可以使运算过程变得简便。

(引导学生观察例能不能简算,它的数据和运算符号有什么特征?简算时运用了哪个定律?)

学生观察、思考后独立做出,然后集体反馈。

40(8+25)=408+4025,这是用了(),使计算简便。

选一选:

61+72+39+28=(61+39)+(72+28)运用了()。

4、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小结:应用运算定律,可以根据算式里数的特点,使一些运算简便。有的算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算法,所以,在运算前要认真审题,看清算式中各个数的特点,选用一种比较简便的算法,又对又快地算出这些算式的结果。

四、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什么?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今天你还想说点什么?

(预设:审题重要,观察特征、符号,依据定律、性质,凑整达到简算目的。)

今天的复习对于以前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认识或想法?

计算下面各题,能简便的要简便。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习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习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口算整万数加减法。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索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熟练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

(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

教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

(出示主题图)

教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 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 kg。

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

教师: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

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相同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

教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

(板书课题)

[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巧妙引入课题。]

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

教学例1。

教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

学生:260000+320000=?

教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

学生:能。教师:谁来说说看?

学生:260000+320000=580000。(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

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

教师:省去两个数末尾相同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

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

教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思考了的。

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

教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

教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

(4人小组讨论)

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较简便。

教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较简便。

教师:现在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少千克稻谷,怎样列式?

学生:320000-260000=?

教师:谁会计算?

学生:因为32万减26万等于6万,所以320000-260000=60000。

(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很好,同学们马上就会学以致用了。如果我们还要计算另一个村的稻谷总产量,又该怎样列式计算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自主列式计算,然后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教师小结:

我们在做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时,通常把这些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进行加减计算,这样比较简便。

[点评:教学例1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旧知识推出整万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对各种口算方法进行交流比较,再进行小结。通过自主性的探究活动,展示了学生各自真实的思维活动过程,既让学生探索了口算方法,同时又体现了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三、尝试运用,加深理解

1、完成练习六第1题——小猴摘桃。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计算“4000+3000”和“9000-20xx”的时候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六第2题。

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教师:今天的数学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8


四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标

1.对万级、亿级的数,十进制计数法,用“万”、“亿”作单位表示大数目以及近似数、改写等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建立有关整数概念的认知结构;

2.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进一步提高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计算以及探索规律的操作技能,加深对计算器的认识;

3.掌握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认识角,能正确画出平行线和垂线(过直线外一点和直线上一点),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重、难点

(一)“大数的认识”

1.利用数位顺序表,复习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有关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基本概念。

2.复习读数法则,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读,再完成总复习第1题。

3.复习写数方法,也是着重复习中间、末尾有0的数该怎样写,再完成总复习第2题。

4.复习把大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完成总复习第3、4题。

(二)“乘法和除法”

1.复习乘、除法口算,把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和乘、除法口算结合起来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完成总复习第5、8题。

2.复习笔算乘、除法,让学生说一说进行乘、除法笔算需要注意什么,如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乘法应注意什么,除法试商、调商的原则是什么等等,然后再完成总复习第6、7题。

3.复习用乘、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复习使学生理解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必要性,体会估算策略的多样化。完成总复习第9、10题。

(三)“空间与图形”

1.进行适当的系统整理,使学生明确每个图形的概念,弄清图形间的联系和区别,学会用数学化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图形的特征。

2.利用图示把各种图形的关系画出来,使学生看得更直观、清晰。再完成总复习第11、12题。

(四)“统计”

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完成总复习第13题。

三、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先全面复习每一单元,再重点复习有关重点内容。复习后及时进行检测。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2.狠抓学生的计算和理解方面的能力。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基础较好的学生,主要是在课堂提高。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采取课堂引导,课后辅导,尽量提高对基础题的理解掌握。

4.加强补差,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力争做到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单元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相机进行口算能力的培养。

6.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复习形式:分类复习、综合复习

五、复习时间:第18周----第19周

共计用10课时进行教学

1、回顾、整理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并复习大数的认识(2课时)

2、复习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课时)

3、复习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课时)

4、复习统计 、数学广角。(2课时)

5、综合复习。(2课时)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5×0.01=3.2+2.3=10-5.5=

2.5×10=32.6÷10=3.25×0=4.8+1=

(提问:0.2×3=2.5×10=怎么算的?5×0.01=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6扩大到10倍26

×0.8扩大到10倍×8

2.08缩小到1/10020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85

×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

×0.8×0.0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0.1=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4、用竖式计算:

4.8×0.25=0.32×1.2=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85+2.4=

2.6×0.8=2.08(元)0.85×2.4=2.04(元)

2.6扩大到10倍260.85

×0.8扩大到10倍×8×2.4

2.08缩小到1/1002080.240

答:需要2.08元。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欣赏图案,体会图形排列的规律。

2、引导学生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能在电脑上设计简单的图案。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积累。

2、通过在电脑画图操作中进行自主、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欣赏生活中各具特色的图案,感受其中蕴涵的对称美、和谐美、简洁美。

2、通过亲自动手设计图案,从中体会创造的乐趣和艰辛,领略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原理设计简单的图案。

2、画图过程中对图形平移距离和旋转度数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激趣导入

1、欣赏学生收集到的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

思考:(1)你收集的图案有什么特点?

(2)是什么图形平移旋转绘制成的?

2、欣赏老师收集的图案

(电脑出示)。看到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3、导语:大家刚才说的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有关图案欣赏的数学课。(揭示课题:图案欣赏)

二、图案欣赏 感悟新知

1、出示教材图1 五角星图案:

观察思考:这个图形是怎样拼摆而成的?

2、观察五角星的旋转过程:(动画演示:呈现由三角形→五角星图案的全过程)。

3、学法指导:对,运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可以制作出许多美丽的图案。

4、呈现教材中其余五幅图案。(电脑出示)

思考:图2~6是运用了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怎样绘制的?

5、师进行动画演示。

6、小结:大家说的非常好。刚才大家共同感知了这几幅图案的排列规律,并且明白了它们的绘制原理,体会到了图形的美。现在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做,来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

三、动手操作 强化感知

小组活动①:

1、基本图形的制作:大家看前面这个基本图形是怎么得到的?(电脑出示):。

2、小组合作:用这个基本形拼一拼,看谁能制作出美丽的图案,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要求按一定规律涂色。

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同学们拼出的图案真漂亮,富有一定的创意。想不想再利用图形设计一个更漂亮的图案?

小组活动②:

1、这些图形是怎样得到的?(电脑出示)

2、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设计花边。

3、展示学生作品,你想把它应用在什么地方?

小组活动③:

设计你喜欢的图案,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知识拓展 发散思维

1、欣赏教师搜集的图案。(电脑出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来说一说它们是怎么得到的?

2、总结:古人说“美源于生活”,而我认为“美源于创造”,是人们将心中美好之物用双手和智慧创造出来的。希望我们同学也能将今天所学用于创造美好的生活。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玩篮球吗?(屏幕出示)看,四(1)班的一、二组同学正在进行投球比赛呢,规则是每人投10次球,看哪组投的准?今天,我们班同学来给他们当裁判,好不好?第一次,每组出一人,老师用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出了第一组和第二组投中的个数(多媒体出示第一组投中7个,第二组投中6个),哪组投的准一些?生判断:第一组投的准一些;

问:你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二次,每组出两人,(多媒体出示第一组两人分别投中6个、7个,第二组两人分别投中5个、9个),哪组投的准?生判断:第二组投的准;

问,这次你们是怎么判断的?指名回答。

第三次,两个组所有同学都参加比赛,(多媒体出示第一组四人,第二组五人及成绩),这次又是哪组赢呢?预设:

生1:第二组赢,第二组投的总数多;

生2:我觉得比总数不公平,因为第二组多一个人师:到底事实情况怎样?我们必须想个方法来说服对方,请你们开动脑筋,先自己思考,有了想法后小组内相互交流。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问:有结果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你认为应该比什么?师:你觉得哪一种比法更加合理?说明你的理由。

指名回答。

师:

在刚才的讨论中,我们明白了参加比赛的人数不一样多,算总数不公平,就不能用这种方法。只有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一比胜负。

(出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师:你能试着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几个球吗?

1、先合再分(多数学生都会先想到计算的方法)

(生答,师演示)

会列式吗?板书:6+9+7+6=28(个),28÷4=7(个)师:这种方法是先怎样,再怎样的?给它取个名字“先合再分”。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这样我们求出了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反映了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水平。

那你会计算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自己算一算。

(指名答,师板书)9+8+5+3+5=30(个),30÷5=6(个)。

问:刚才第一组用总数除以4,到了第二组,怎么就除以5了呢?(因为第二组是5个人)

通过算平均成绩,现在你能比较出是第一组投得准一些还是第二组投得准一些了吗?(出示:答:第一组投得准一些。)

2、移多补少法。

⑴(出示:第一组投球成绩统计图)我们再来看第一组同学的投球成绩统计图问:谁还有不一样的、更独特的方法求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吗?(预设:二号和四号本来就是7个,把一号的8个移1个给3号,最后大家都是7个。(生答,师演示)师:通过把多的移一些补给少的,使每个人都一样多。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⑵你能用移多补少法看出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吗?(生答,师演示)(出示第一组、第二组投球成绩统计图)同学们,不管用哪种方法,刚才我们都得出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这个7就是8、7、6、7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这个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师:请问这个6(第二组平均成绩)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能代表刘杰的投球水平吗,那它代表的是什么?生交流;

师:是的,孩子们,平均数是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它不仅能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能进行不同组数据之间的比较。

同学们,你们用自己智慧的头脑想到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了本不公平的事情,老师真替你们骄傲!

3、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同学们是不是都会求平均数了呢?挑一个你喜欢的数据读读,并说明它的意义吧。(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出示亮亮家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统计表),算一算平均每天丢几个塑料袋;

议一议: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使学生体会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而是虚拟的数)

平均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四、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1、解决问题。

小熊冷饮店的进货问题。

2、问题讨论。

怎么理解“平均水深120厘米”?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

五、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平均数,静静地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作用,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学会利用平均数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平均数移多补少先合再分平均数=总数÷个数反思:能够让学生学会了平均数的求法,体会了平均数的意义,做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不足:放手还不够彻底,学生参与率不高,板书过于随意,以后在教学中要加以注意,在教学中要参考教师用书,吃透课本,讲到位,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准确性,学生回答要用数学术语。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一)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使用中括号,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二)通过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总结、归纳,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以及约等号的正确使用。

12+0.12= 7.2-0.2= 3.5÷0.35=

2.95+0.05= 5-0.6= 2.8÷0.14=

8÷12.5= 1.2+2.8-3.99= 4×1.72=

3.74+6.26= 4.5×6= 0.25×4÷0.2=

2÷4= 20×0.2= 20.75-9.5=

(1)我们学过哪几种运算?

(2)我们把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什么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1.学习例1:3.7-2.5+4.6= 3.6×6÷0.9=

(1)思考: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什么运算?运算顺序怎样?

①教师讲解: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②以上两题中分别含有几级运算?运算顺序怎样?(①题中只含有第一级运算,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②题中只含有第二级运算,也按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③谁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以上两题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学习例2:35.6-5×1.73= 6.75+2.52÷1.2=

(1)观察以上两题中含有几级运算?应先做哪步运算,后做哪步运算?

(2)学生计算后订正。

(3)小结。

以上两题都是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应先做哪级运算,后做哪级运算?

讨论得出: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做第二级运算,后做第一级运算。

①P37“做一做”;②3.6÷1.2+0.5×5。

教师介绍:小括号“( )”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吉拉特首先使用。中括号“[ ]”是公元17世纪首次出现在英国的互里士的著作中。

3.试做例3:3.6÷(1.2+0.5)×5= 3.69÷[(1.2+0.5)×5]=

(1)两题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6÷[(1.2+0.5)×5]

在四则混合运算过程中,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要想保留两位小数,只需除到第几位?(一般只需除到第三位小数,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3.6÷[(1.2+0.5)×5]

提问:为什么①题中第二步要用约等于号“≈”,而第三步却要用等号“=”。(因为在第二步计算时,3.6÷1.7除不尽,在第二步计算时,要取它的商的近似值2.12,所以在第二步要用“≈”连接;而第三步用2.12乘以5,得到的积10.6是准确的结果,应该用等号连接。)

(1)什么情况用等于号?什么时候用约等于号?(当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时,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的这一步,要写约等于号;当取准确值时,用等号。)

(2)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可以怎么办?(可以使用小括号、中括号。)

(3)有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怎样?(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说出运算顺序;

(2)计算并且验算;

(3)订正并小结验算方法。

3.判断下面各题,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说明原因。

(1)0.8-0.8×0.7=0( );

(2)1.6+1.4×2=6( );

(3)50-3.9+6.1=40( );

(4)20÷2.5×4=32( );

(5)9.6+0.4-9.6+0.4=0( );

(6)4.8×2÷4.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