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心理教育观后感合集

2024心理教育观后感合集。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先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感想,然后引用读过的文章来做印证。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你不妨看看2024心理教育观后感合集,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1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包括:(1)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想有意性发展(4)幼儿情感有易变、外露开始想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性发展。另一个是注意力。注意对儿童的坚持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注意力的主要特点如下:

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有意注意:需要有目的的、故意的努力,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意志力的注意。

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中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叫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注意分配能力是幼儿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幼儿注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如下:

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站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以下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几点:(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3)无关刺激的干扰(4)注意的转移能力差(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这本书的语言很严谨,而且举了丰富的例子来说明解释,让人容易理解,而且增加了趣味性,把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结合专业分析,使我们更加了解一些教学上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幼儿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平时在家中是个宝,他们虽然有宽容、温和、正直等优点,但也难免有撒娇、自私、固执等缺点,而且社会交往能力方面很欠缺,为幼儿提供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通过游戏也可以疏导这些不良的消极情感。

从这本书上的确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其实以前也学过有关孩子心理方面的课程。在幼儿园没有与孩子一对一接触的情况下,要在短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每个孩子的气质和心理特点,并不是那么容易。而通过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让我更进一步了解到幼儿一些心理行为偏差, 对幼儿孩子的性情和心理特点和成长过程中的身体心理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我们将来结合孩子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以指导和教育。

幼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是研究幼儿(3-6岁、7岁)艰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主要有:

动机、心理过程、个性、行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度、环境和教育因素、儿童自身心理和儿童活动。

遗传因素和生理成熟: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事故只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左右主要有两个方面:1:

遗传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2:为幼儿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育环境因素:主要是指教育的生存条件和作用。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如下:

1: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2: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比如家庭(家庭文化气氛,经济状况,是否单亲,父母自身教养、幼儿园和社会机构、电视等各种**)幼儿自身的心理和幼儿活动: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不仅有遗传、生理成熟、教育环境等客观因素,还有儿童的爱好和个性,。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幼儿活动:

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客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互动。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1:(活动范文吧 nNS88.cOM)

有助于我们了解幼儿心理的特点、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儿童观3: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我们做好幼儿教育工作4:

有助于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合适的环境学习幼儿教育的理论意义:1:幼儿心理学为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2:

这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心理活动。三。它有助于我们丰富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掌握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幼儿心理学的重要辅助方法幼儿心理年龄特征:

它是指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性、典型性和本质型的心理特征。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1:

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2: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发展3: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想有意性发展4:

幼儿情感有易变、外露开始想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5:幼儿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性发展1~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有何特点:1学会自由走路、2开始使用工具3会说话4想象开始萌芽、5出现思维6独立性开始出现孩子在什么阶段动作逐渐发展完善1~3岁3~4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1: 拓展生活范围2:认识和依靠行动3、情感功能4、爱模仿4-5岁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能够遵守规则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1好学好问2抽象能力开始萌芽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行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对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点注意对幼儿活动的意义:1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形式,注意是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的保证2注意是幼儿学习活动的保证注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是幼儿从环境中接受大量信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有意注意:

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没有意志力的注意。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2兴趣3记忆理解能力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对象的新颖、生动、形象鲜明2:

活动的游戏化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4:幼儿的身体状况幼儿注意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注意的分配与幼儿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中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就叫注意的分配,如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注意分配能力是幼儿教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幼儿注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如下:幼儿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站优势,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容易分散,以下是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几点:

1: 连续单调活动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3:

无关刺激的干扰4:注意的转移能力差5:不能很好的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9叶育儿园,

幼儿教育的核心是关爱与尊重、激励与教育。

关爱意味着细致地、周到地照顾幼儿生活、身心发展所需的方方面面。尊重的目的是帮助儿童建立自立和自尊。其原则是鼓励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发地认识周围的是物,探索学习。启发式教学事指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儿童,帮助他们连贯地学习事物,建立正确的关系认知和联想方式。

逐步使儿童掌握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的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注:以上摘自本人对本课题的研究)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2

以前我读书总是耐不下性子,走马观花、囫囵吞枣。然而,自从我带来了毕业班的政治课,面对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我总是不知所措。简单的处理方法对一些学生不起作用。同时,我感到沮丧,对教育失去了热情。

但我没有坐以待毙,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专门学***学、心理学、《给课堂教学的100条建议》等专业知识,通过学***道了学生各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是相联系的,只有用对了方法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可以说,在读过这些书目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但由于我们的教育心理学学术沙龙主要关注教学心理学、学生心理学和差异心理学,所以我将主要谈谈我对本书中教育心理学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批评不仅是一种必然的评价形式,也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但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批评功能也应从注重甄别转向激励。

面对学生犯错,我们是否当即斥责,甚至“雷霆大作”?事实上,学生可能不会故意犯错,所以我们不需要打架。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和发展中的人。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教师不讲究批评的艺术,不考虑批评的言辞、场合,只要有错,便会有一场“暴风骤雨”,这样,只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挫伤,引发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反而会增加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们的心灵创伤。“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作为评价的协调者、指挥者、促进者,应给每个学生以闪光的机会,使学生在坦诚、关爱、相互尊重的评价氛围中,乐于接受批评,乐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由此获得快乐、自信、成功,并茁壮成长。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足、错误时,不应说“你真笨!你不行!此类的话。

我们用教师特有的爱来保护学生的自尊,保护学生的自信,保护每个学生的未来。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3

 这段时间看了《心理学与人类困境》一书,觉得好多词都很陌生:精神分析、存在主义、建设性焦虑、神经质焦虑等。作者罗洛·梅在读大学期间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1943年,他进入美国纽约的一所研究院,拜新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为师,但后来他转向一条新的道路——存在分析,接受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心理治疗的基础。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它强调哲学研究的对象应是单独的个人,它所研究的一切,总是围绕着“我个人生存,或者说我个人的存在究竟有何意义”这一中心问题。存在主义哲学家们总是把个人放在社会联系里,强调个体面临的困境,以及个体面临困境时产生的焦虑病苦、孤独、空虚等情绪体验。存在主义哲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认为人有自由选择的能力,个人的价值完全取决于自已的自由选择。

书中的有些章节我反复阅读,试图能更为清晰地理解。例如P14:人类的困境就是如此,它源自于人们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对于心理学、治疗以及令人满足的生活来说,两者都是必需的。 我试举3个例子来理解: 例1:心理咨询师给患者做治疗。 主体:在心理治疗中,将自己看做主体,将患者看做客体,这样的话就无法与患者产生共鸣,无法体验到他正在体验的东西,无法理解他的话语。 客体:为了理解他人的语言,我们需要有进行主观移情的能力。也就是把自己当做客体,把患者当做主体。我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体验,比如患者坚持二乘以二等于五,那么我不会想他得了哪一种精神病,而要去探究这样的坚持对他的意义。 困境:每个人都具有同时将自己体验为主体与客体的能力,不断的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寻找平衡点。但要理解我们所憎恨的某个人是很困难的。在做心理咨询时,把自己当成客体,体验患者的体验。把自己当成主体,我站在他之外,不能一心想着他的表达是多么奇怪与毫无意义。而且我还要考虑他是否需要住院治疗,以及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做才是最好的方法。寻找平衡点的过程与能力就是人类的困境。 例2:一个初中生,一天晚上作业做到十二点,早上六点钟起不了床。 爷爷:不能随便迟到,经常迟到给老师带来的印象很差,怎么困都要去上学。 妈妈:孩子一定很困,上学去会难受,身体发育受影响。所以想睡就多睡会吧。 爷爷把孩子当成了客体,妈妈把孩子当成了主体。 困境:平衡点怎么确定? 例3:老师在给孩子上课。 主体:老师把自己看成主体。我在给孩子上课,如果我意识到我是在完成这个任务,在看到这些孩子不认真听,我就会心生抱怨,愤怒。我那么认真的准备了课件,口干舌燥地给大家讲课,你们居然不领情! 客体:老师把自己看成客体。给孩子上课时意识到我在利用这个场合提高自己表达能力和检验自己表达方式和内容,而不是为了完成上司派给我的任务以此得到我的薪水,我会很温柔的看着这些不是很认真听的孩子,对他们和这个任务心存感激,同时有点点的抱歉(他们不认真听,不得不承认跟我说得不能引起孩子共鸣有关,但是我不说愧疚,因为我也认同自己的不完美,不过分苛责自己,我允许自己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困境:我们把自己当做是主体时,那么我们会觉得作为主体的我们是能掌控作为客体的自己,掌控自己的意志行为情绪情感,我们有能力把自己当做客体,把自己做为操作对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的改造自己鞭笞自己,把自己改造成理想中的我。 读了这本书之后希望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和对待别人的态度有所改变,让自己的思维方式从比较、否定走向理解、发展(理解自己、他人,发展自己、他人)。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4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倾听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邹小琴今天我读了《倾听花开的声音——谈对后进生的关注》。这份材料记载了实小***关注后进生的一个个案例,我一口气看完。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

每一篇文章都是对学生的爱,这是一种伟大的爱,一种境界,一种我从未想过的境界,现在让我着迷。这一个个触动了我的心弦。于是,对教师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

***的《倾听花开的》我忍不住多看了几遍。每一次翻阅,都会受到启发。这个案例中的老师考虑的是孩子,特别是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孩子。

在那些老师眼里,他们都是可以培养的植物,都是可塑的有用的人才,都有闪光点,都有成功的教育途径。他们对学生的热爱让我在事业上有了新的位置,对我所服务的人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用爱的艺术,改变了过分紧张的小男孩小蒋;走进了一个恐慌爱缺失的留守女孩小琦,使他恢复了正常;适当消隐对后进生的课堂关注,让教育公平在课堂得到了彰显,使他们对学***那么恐惧,课堂引文合理关注使得节奏趋于明快,结构相对完整。

材料《对一个过分紧张男孩的关注》讲述了一个名叫小蒋的小男孩,在校过分紧张,与同学们说话,目光躲闪,上课也从不举手,甚至会因为过分紧张会痛苦地呕吐。***为了进一步了解、观察和分析他,以便了解他的心理动态。通过回答问题、数学小测验、与家长交流协商,师长共同实施可有可无的关注,让他感觉一切都是随意行为。

如:**车,自然安排小蒋所在的这一排。“火车”成功开过后,也不刻意表扬。

这种隐蔽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注意的强度,让小将军的安全感倍增。虽然之后课上小蒋还会紧张,但明显缓和了许多。在老师的帮助下,小蒋变得更加紧张。

实践证明,这种尝试是正确而且有效的!这个感人的案例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我的教学班上,还有一个小男孩不说话。我想用我所有的爱去改变她,试着敲开沉默的小女孩的心的窗户,让爱的阳光洒在她那长久封闭的心上。

改造后进生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抱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爱是教育的基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它能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学生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是师生思想情感的纽带。特别是,老师对后进生的爱,常常唤起他们学习新事物的希望、信心和勇气。可以说,爱是转化后进生的良策。

让爱的阳光温暖后进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后进生的成长。让我们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5

《做不抱怨的教师》系列丛书之《教育心理学小故事》全书分为处事,教大家如何生存立足、励精图治最终取得成功。无论是从商、为政,还是求学,各行各业的人士阅读它、品味它,都可以从中悟出一些门道,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营养。

“梦在远方”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心存梦想(理想),或清晰,或朦胧,或显现,或隐潜。没有梦想,人的生活就缺少了航标,就像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叶扁舟。现实中,有的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的却不能。是的,梦想的实现需要机遇,需要土壤,需要许多外部的条件,但根本的还是要从自身上找原因,是努力得不够,还是没有毅力坚持下来,抑或是方法策略出了问题?相关的故事《把梦交给自己》,讲的是特纳可叹之余,让人很容易想起那些一心想傍大款、丢下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的现代浮躁病。那样踏实吗?安稳吗?

“战胜自己”告诉人们:人生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自己。命运不济时,不能怨天,不能怨人,只能怨己,怨自己放松了自己,怨自己失去了战胜自己的意志和毅力。相关的故事《做一条没有鳍的鱼》,讲的是菲利普因一次意外失去了双臂和双腿,成了没有四肢的人,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在教练的指导和帮助下,克服了常人都难以想象的困难,以汗流浃背,游个小江小河都要带上救生圈来保驾护航,比起菲利普,实在汗颜。

“智者无敌”告诉人们:遇到问题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要动脑筋、想出办法加以解决,而不能简单应付了事。相关的故事《把梳子卖给和尚》,看起来是笑话,其实是揶揄人的恶作剧。王五不落俗套,另辟蹊径,鼓励寺庙住持在梳子上刻上赞美的话作为赠品送给施主。这样王五既推销了产品,施主也高兴,还使寺庙赢得了更多的香客,可谓一箭多雕,实现了多赢。这不正是现代市场营销所倡导的积极理念吗?古人不“古”啊!

“关爱生命”告诉人们:要学会尊重、理解、宽容、信任、慈爱、友善、赞美、赏识。关爱每一个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既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技巧,更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唯有此,社会才会和谐,世界才会充满阳光,生命才有价值。相关的故事《不停课的理由》,讲的是纽约公立小学即使在暴风雨雪的恶劣天气、公司都停止上班的情况下,教师宁愿吃苦也坚持全校不停课,目的是让赤贫家庭的孩子能够和百万富翁家庭的孩子一起,免费享用因家里贫穷供应不起的暖气和营养午饭,校方在极力帮助穷人的同时,又悄无声息、不着痕迹地充分照顾了穷人的尊严。高,实在是高!人与人,包括穷人与富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人们在献出爱心、救助别人的时候,要将心比心,不要有高人一等的优势心态;否则,受善者会觉得人格受损,心里产生阴影,人前抬不起头,有的甚至会拒绝配合,这恐怕不是行善者愿意看到的。

“成败之间”告诉人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遇到困境,该怎么办?是积极进取,还是悲观失望?这将决定着人们事业、生活的成功与失败。相关的故事《假肢上的生命之光》,廖智是四川德阳一所舞蹈学校的舞蹈老师,从小热爱舞蹈,可“震撼了灾区的每一个同胞。

“学会感恩”告诉人们:人生在世,随时随地沐浴着上天的恩赐,或直接或间接、或多或少得到过别人的帮助与照顾,人们都要心存感恩之心和敬畏之情,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大家也大都主动或被动地帮助过别人,帮助别人不必在意得到回报,因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要有积极阳光的心态,理解别人对自己感恩的方式和时间。相关的故事《落聘者的感谢信》,史蒂文斯是美国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前在公司的一次招聘中,由于太过自信,以致公司发展方向之类的问题因没有深入思考而落聘,但他毫无怨言,及时总结并写信感谢公司花费人力、物力给他提供了这样一次面试的机会,公司领导很是感动,在有一个员工跳槽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他。可以说,懂得感恩的人,命运之神会垂顾他的。

“名人榜样”讲的是一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在于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就拥有的非凡品质。比如,叶利钦的勇于抗争、沃尔顿的勇于改错、赖斯的聪明果敢、哈默的自尊、林肯的正义、鲍威尔的“凡事皆悉力以赴”、克林顿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微生物学的开山鼻祖万·列文虎克的精益求精……只要你拥有这些品质,下一个名人就是你。

“古人智慧”讲述了祖先靠智慧保全自己、救助别人、度过了一道又一道难关。比如,商人沉着冷静,靠智慧将丢了的宝伞重新找回来;齐国晏婴凭借智谋用两颗桃子巧妙杀死横行霸道的三勇士,为国除害;落榜书生在禅师的指点下,将两袋落叶卖出十两黄金高价,并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进京做了官;聪明的大臣将抽到的死签烧掉,得以免死当众被释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人民智勇双全,绵延几千年的智慧代代相传。学着学着,大家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于己、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同样大有裨益,何况里面很多内容就选自一线教师的案例和博客文章。除却亲切感外,内容、目标和对象好像都有所特指,因此,把它归为“教师宝典”也不为过。

读此书时,笔者是先一口气把最吸引人的故事读完,掩卷而思,琢磨故事告诉了大家什么;再对照故事的题目,看看内容是否与题目吻合,想一想故事为什么起这个名字;最后参考编者的“感悟箴言”,想知道自己的“悟”与编者的“悟”是否“英雄”所见或南辕北辙,以此提高阅读的鉴赏能力。

故事,人人都喜欢听,如果把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听课兴趣,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听课将成为学生的生命享受;如果用故事的形式来做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故事的情节情境、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一生。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6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在我的书中,我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相反,我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过程,并通过与周边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了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教育心理学不同与教育学:教育学研究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相应地,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应用。

这两个主题相对容易区分。我的理解是,教育学更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角育教学,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一般心理学与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基础的,但很难说谁包含谁,谁属于谁。

教育心理学帮助我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估学习和学习。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揭示人类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系统与教育工作最密切相关的分支。要了解它的研究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调察和认识。

这本书讲的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教育的身体发展育心理发展密切相关,所以教育心理学也应该涉及到身体发展的相关问题。此外,教育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合作活动的过程,教师在这一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心理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有着共同而不同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实践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促进整个心理学的发展。

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基础,旨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问题。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7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到小学,在一年级的学生认知中,也许教师是可怕的,也许是一种高高在上的,所以师生之间存在着距离。教师只有走近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与学生沟通,才能真正地教育好学生。因此,要运用好“自己人效应”,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自己人”,喜欢自己,那么,学生会认真地听你讲话,也会对教师的课产生兴趣。

在语文课上,一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朗读、游戏、比赛,我也时不时在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小游戏、小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文教学中,给学生范读,让学生看看教师的表现,让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你,那你的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更会争着想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就会更加认真的了参与学习过程。我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学生会因为老师的参与而更加积极地表现自己。

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沟通,及时地赞美学生,会自然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心理上认为老师是跟我们一样的,老师也喜欢跟我们一起学习、玩游戏,并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喜爱和呵护,这样在不自觉中,让学生卸下了心灵上的防护设备,消除戒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相信老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去!

心理教育观后感 篇8

空下来重新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这本书,觉得每一次读都会有所启发。很多内容在大学时就了解,但是本书中给了我们更多实例,让我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回想自己在教学中的做法与效果。其中印象最深的应该说是“互悦机制”。

“互悦机制”不难理解,就是如果你喜欢他,他就会喜欢你。这是人际交往中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而师生的交流更是如此,对于教师来说,如果你真的讨厌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也会讨厌你。也许这个学生有很多让人不喜欢的恶习,但是你需要克制自己,要首先跳出这个恶性循环,转入另外一个良性互动之中:你喜欢一个学生,学生就会喜欢你。

回想往日的教学工作,事实真的如此,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成绩往往不是取决于你讲课的水平,而是取决于他对教师的看法和太度。几乎每个教师都会明白的道理,这其实是一个最有效的让学生对你的学科抱有学习兴趣的方法,用于转化一些后进生,也很有用。

举几个例子:二年级的麦路旺,是一个外国小孩子,由于他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对他的要求比较低,比如可以不完成作业、不做好课前准备,只要上课不影响别人,下课不与同学打闹就可以。二年级上学期我接手他们班的美术课时也常提醒他要完成作业,可是从来都没有用。到下学期的时候我对他多了些关注,下课的时候常常跟他一起玩游戏、说一些鼓励他的话,例如:“你真聪明”、“跑得真快”、“其实你画画很好哇,想法真不错”等等,发现他偶而竟然交了作业——这是其它学科都没有的“殊荣”哦!我似乎也是受宠若惊,在课堂上连连表扬他,有时他没有绘画材料也帮他解决,一学期下来他完成了几乎一半的作业,取得了飞速的进步。在这个案例中,我的表扬表达对他的认可和喜爱,而他对我的喜爱也表达为愿意完成我的作业,愿意上美术课,“互悦机制”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这种事例还很多,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仍是对那些很特殊的孩子。记得刚刚成为教师的时候,一个班里有一个女孩子非常特殊,据说是智力障碍,人长得清秀修长,却永远坐在角落里永远低着头。开始我并不知道她有什么特殊,在学生们画画的时候留意到她的画非常不同,于是举起她的画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用色大胆,想象丰富,学生们开始曾笑她说她傻的,而我却坚待对她的评价,从此美术作业成为她所有学科中唯一能完成,并且得到优秀的学科。我想,认可、信任是起码的喜欢的表达,与此同时我也得到她的认可与信任。如果我一开始就和所有人一样认为她与别人的不同,也不可能获得这样的信任。

教师的爱,应该表达。我希望告诉所有的孩子,他们是被接纳的,是被喜欢的,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接纳你,喜欢你。那么他们的小缺点不再是刺眼的,他们的优点会得到更大的发挥,你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老师,但是在他们心中你一定是个值得信任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