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的观后感1000字通用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1000字通用。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为此,小编特意呈上“中国精神的观后感1000字通用”,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1)

在党校学习推荐的阅读书目中,《中国人的精神》一书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不为别的,就因为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的精神,历史伟人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评价与分析极其重要,通过对其学习和认识,我们不仅能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有所了解,还能深入的思考精神对一个民族发展的影响。

自从看了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享誉度很高的著作,书里他提及到的几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感触很深刻。对于里面的一些观点,有些是表示赞同的,但有些是觉得值得推敲的。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一章节里,辜先生写到的“在中国,一个人不觉得需要用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因为他确信每个人都认识到公正和正义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因此每个人都认为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这句话高度的褒扬了中国人民由古至今所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他也把中国人的精神与西方的传统文化做了对比,写出了自己对此的看法,我很是赞同。

他认为,西方人相信传统“性恶”的理论,进而惧怕上帝和法律,所以需要外在的强制力去进行约束,耗费了大量的财物去供养牧师,军队等,更是对人本身造成了强大的约束,这种约束进而促使人走向极端,延伸到国家机器上就形成军国主义。我想,这也是对20世纪初的列强觊觎中国的一大主因,也是帝国主义历史上发动那么多灾难性战争的一大原因。

但是中国则不一样,中国有“好公民的宗教”,即道德感的自我约束,进而延伸到其最高的义务,即忠诚的义务。中国的好公民宗教不需要通过牧师或警察就可以很好的维持国家秩序。

而好公民宗教的第一条法则就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爱的法则是爱父母,正义的法则是忠诚,忠君。于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既具有博学的智慧,又有最原始的善良,所以中华精神是源远流长,不可磨灭的。

作者另一个关于儒学的观点也十分鲜明。他认为,儒学不是宗教,但能代替宗教,使人们不再需要宗教。对此,作者将儒学中的“仁”“孝”“礼”“爱”分别与西方宗教中的思想进行对比,并引用了《论语》《中庸》中的大量观点和西方宗教和哲学家的言论进行比较,得出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可以代替西方的宗教和军队来维护国家秩序的结论。

需要提出的是,这或许是针对作者当代的社会环境和实际情况作出的对比与结论,但到现代,我个人不很是赞同这一观点,因为我们也有军队的存在,也有法律的约束。西方的宗教对于一些国民来说,起码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可能只是作为一种信仰,他们信仰了宗教会使他们心理感受好一点,或者这仅仅只是一种传统,而并不因为他们的道德过不去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相反,有中国著名作家指出,中国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恰恰因为中国人缺少了信仰。

诚然,我们需要坚持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来思考问题。或者说,在辜老先生的那个年代,社会情况确切如老先生所说那样,但我们不能排除辜老先生心里上有偏心于自己祖国的爱国情愫,甚至有对西方某些地方不满而将其夸大甚至将其描述成西方普遍出现的问题的情况。

总而言之,从《中国人的精神》一书里面,我得到的东西还是不少的,从中我可以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西方的态度。

但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辩证的分析与思考,中华民族要更好的发展,就需要兼容并包,需要客观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这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精神永葆活力的传承下去。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2)

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

《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

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

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

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

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

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

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

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 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更依赖于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据悉,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

据了解,《典籍里的中国》共有11期,介绍11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在《尚书》开篇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史记》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3)

精神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但精神也会成为具体形态的表现,就如邓亚萍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使她在地球上留下了“传奇人物”的称号!

邓亚萍五岁就开始了她艰苦漫长的乒乓球生涯。由于她小时候显露出打乒乓球的天赋,被热爱乒乓球事业、曾经夺得中南5省乒乓球赛男单冠军的父亲邓大松送进河南省队参加集训。但一个晴天霹雳的打击,在不满10岁的邓亚萍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一道深刻的创伤—个子矮、手臂短,这些被认为是打乒乓球运动员致命的缺陷,但邓亚萍毫不灰心,人小志气高,立志走上国际乒乓球比赛的辉煌舞台,她每天比别人练球早去晚归。她打得球一招一式都闪现出必胜的精神。

13岁时,她战胜了世界冠军戴丽丽,又相继战胜了许多老将新秀,被选入国家青年队。胜利的鲜花使她陶醉,她陷入了松垮的深渊,结果她失去了前八名的机会。这些刻骨铭心的挫折,使她明白了“身体上没有优势并不可怕,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优势,就不可能有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那样即使勉强支撑着走上赛场,也会败下阵来”的人生哲理。此后,邓亚萍每天十几个小时泡在训练场上。而腿绑数公斤重的沙袋,身穿沙背心长跑5000米以上,每天挥拍上万次却是她的家常便饭。因此教练评价她是队里最刻苦、最认真的运动员。

在第11届亚运会上邓亚萍带着韧劲和自信,风风火火地为中国女队立下汗马功劳,打出了中国威风,捍卫了国球的尊严。从亚运会到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她不断获得金牌,脸上也时时浮现灿烂的微笑。

邓亚萍成为中国精神的化身,这种精神时时激励我们要不服输、顽强拼搏,面对挫折不低头、勇敢面对现实,做新时期勇敢的好少年!为此,我将“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优势,就不可能有推动事业成功的动力”作为我终生的座右铭。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4)

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有深沉的情感、博大的胸怀和纯朴的思想,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就是:深沉、博大和纯朴。这是辜鸿铭在1915年写的《中国人的精神》里的一句话,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当时欧洲文明陷于危机,清政府倒台,中国社会外忧内患。此时辜鸿铭用全英文写了这本书,他尝试着向西方人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他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为当时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自己认为的出路。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他学贯中西,游学欧洲14年,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与托尔斯泰书信来往,与泰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受蔡元培邀请执教北京大学,与张之洞创办武汉大学,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精准和完整回答的问题,辜鸿铭在书中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逐步展开了论述,阐述了他心中所认为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说,或许真正的中国人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绝没有卑劣;或许是鄙陋的,但鄙陋中绝没有狂妄;或许是圆滑的,但圆滑中绝没有狠毒,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温文尔雅,其原因是中国人所受到的良民宗教的影响,会在每个孩子刚认识字时就教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认为人应该有某种宗教信仰但中国人没有,这是人活着的精神基础,不过辜鸿铭说,这些教派更多的是要求人具有想象力,而不是心灵和灵魂。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倒不如说中国人不需要信仰没有感觉到宗教存在必要,原因在于中国人生活在儒教这样一个哲学与道德规范体系,一个能够替代宗教信仰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系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说明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他说,其核心就是普通中国人的特质,爱父母爱国家的家国情怀,支撑着中国人的世世代代。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化的语言,他用中国的古典文学举例学习汉语必须拥有的天资心灵与大脑、灵魂与智慧的同步发展。汉语可以做到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表达深邃和深厚的情感,这是西方人难以懂得和理解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汉语一直没有被泯灭而是不断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中国女性,他认为具有三大特征,恬静的爱、羞涩及腼腆、无以言表的优雅与魅力,他强调了女性对丈夫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同时男人们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他还通过介绍中国男女传统婚礼仪式说明在中国的男女平等其实是比西方做的好得多。当然,限于时代背景,作者谈到的三从四德、纳妾等封建思想和行为今天早已被废弃,这也不是书中的主旨精髓。

全书通过对中国人的精神深层次的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举例,说明了真正的中国人是指带着孩童般的心灵,过着成年理性生活的人。112年前,一个清末学者用英文告诉世界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并以此骄傲自豪。100多年后的今天,举国上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辜先生的经典也有特别的时代意义,让我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自信,那就是他在书中所写的,中国人的精神是灵魂和思维的完美组合,宁静祥和的心态使中国人看透事物本质的东西,那是富有想象的理智,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一种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5)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1000字:

在真正的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闲适的、平静的、稳重成熟的气息,就像你在一块冶炼适度的钢铁中看到的特质一样。——辜鸿铭

初读这句印在封面上的话,好似发现了灵泉宝玉一样,惊喜之余会心一笑,便开始静心拜读辜鸿铭先生的大作。民国时期大师云集,名作也颇丰,可谓是中华史上最后一个文化灿烂的时代了。高中时对这个时代有一些了解,对这个时代的人特别敬佩,过于敬佩便不敢轻易走进,不敢轻易翻开他们的著作,每次都要先正身静心安神,虽然很多时候求甚解而不得,读完亦酣畅淋漓

这本《中国人的精神》有点抽象,我的智商还不足以悟得其中大道,仅有一些感想想写下来,也不妄我读它一场。

“在中国战争是偶然的,然而在欧洲战争却成为了一种必然。我们中国也可能会发生战争,但是我们不会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战争阴影之下。”对比中欧历史就会发现这句话的妙处,中国二十多个正统王朝,每一次大一统都是一次长期的和平,少有百年大战。和平的连续性在当时的世界可谓非常之罕见。再看欧洲,经历了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因而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这样比较起来,古代中国人民要幸福得多了。如今欧洲也不太平,中东地区战乱不断呐。

本书最关注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以反驳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特征》。当时的外国人写中国人的特征难免狭隘,不能深入。但通读本书,觉得作者笔下的中国人也不可代表千年来的中国人,甚至以我一孔之见,不能代表清末民国时代的中国人。

书篇上的有句话是对真正中国人特征的概括,闲适,平静,稳重成熟,总觉得这是一种君子特质,是君子之道,可当时的中国虽信奉儒家思想,然而教育并未普及,我想小商小贩,乡野村夫不会有这种精神。至少鲁迅先生笔下那为数众多的麻木看客们不会有此种特质。而且本书作者笔下的中国人是良民,顺民,道德之民,良顺二字的近义词近乎麻木。尤其到中国妇女这块,中国妇女皆是典型的良家妇女,三从四德,勇于奉献我觉得这些妇女,看似“幽闲”,实则悲哀,穿越到现代恐难有立足之地。他对中国妇女的描写,毫不吝啬赞赏之词,像为过去的时代作碑文一样。总之时代不同我是不敢苟同。

全书中最欣赏的是学汉语需要保持一颗孩童之心,这样你就不仅可以进入天国,而且也能学会汉语。这句话是作者给想学汉语的外国人说的,有点幽默有趣,也颇有道理,现在我们常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看来学语言学文化都需要持赤子之心,初心不变方有所成呀,上可入天国,下可知古今。

书读的一知半解,也许我还没到这本书的适用年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斗胆胡评大师之作,也是为了进一步理解此书,过些日子,脑子好使了定当再拜读一番。

Lina说,其实对于辜鸿铭老先生最初的认识来源于盖爷,就记得某节历史课上,盖爷提到的北京大学的一个依旧留着小辫子的老教授,精通好多国家的语言,是一个相当厉害,又相当有意思的一个人。本来是预备和33一起读这本书来着,无奈内容太过枯燥繁杂,就放弃了,所以,只有33读完并写下这篇读后感悟。原创:愚人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6)

首先不得不说辜鸿铭是一个天才。一个学贯中西、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超人。

这本书是1915年出版用全英文写成的《中国人的精神》,辜鸿铭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而且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虽然我个人觉得部分思想也有极端之处,但是正如豆瓣ID黎旭所说,在辜鸿铭所处的那个几乎是要全盘否定东方文化的历史条件下,针对一种极端的思潮,或许只有用另外一种极端去予以抵制,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平衡。

此书,我看了前面三部分: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字里行间透露的作为中国人的名族自豪感,很多精神也的确是我们国人所拥有的。但是辜先生的部分解说也有偏颇,但是在那个时代来说,辜老先生对东方文明的宣传实在是功不可没无可厚非的。此书中表达的和描述的中国人是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当然关于中国人的精神,还需要我们来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7)

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前三章的标题:真正的中国人,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真正的中国人:他过着具有成年人的理性却具有孩童的心灵这样一种生活。即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是什麽?难以言表的文雅: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的结合产物。什麽是爱的法则?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什麽是正义的法则?正义的法则就是真实、守信、忠诚,好公民的最高义务就是忠诚的义务,不仅是行为上的忠诚,而且要在精神上忠诚。如今在中国,不需要自然力量来保护自己,公正和争议是比自然力量更高的力量,道德义务是必须得到服从的`东西。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如果学习中国文明,美国人将变得精深;英国人将变得博大;德国人将变得淳朴;法国人将得到所有,以及比现在更精致的优雅。学习中国的著作的文学,对欧洲和所有的美国人都有益。

中间两章为补充:被视为权威的一些外国人,他们如何以及不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语言的。

对于欧洲的美国,也包括日本和中国,今日向往自由的人们,获得自由的唯一办法:循规蹈矩;学习正确的循规蹈矩。这就是中国文明的秘密,做正确的事并遵守礼法。这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人精神的本质。

真正或真实的中国女人是贞洁的,是羞涩腼腆而又廉耻的,是轻松快活而迷人、殷勤有力而优雅的,只有具备了这三个特征的女人,才是中国女性的观念。真正的中国妇女。孔子说: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宁静祥和的心态让我们看清了万物的生命,这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性,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是一篇关于时政的文章。可以证明中国文明的价值,学习中国文明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问题。

歌德说:世界上有两种和平的力量:正义和礼法。教导欧洲人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孔子在四书五经中写道:爱正义,做公正的人,做正确的事------但要合乎礼法。即做守礼的好人

自私和懦弱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我们的自私和懦弱结合在一起,就是重商主义。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即有所图。只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我们每一个人首先都不要考虑利益、私利-----即有所图,而是考虑正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制止重商主义精神,制止懦弱和自私,首先想到正义而不是利益,要有勇气抗拒大众。

世界上所有的国家,特别是英国和美国,他们的重商主义精神是今日世界真正的敌人。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8)

读完了辜老先生的两册《中国人的精神》以后深有感触。读到精彩之处可以拍案而起可以大叫畅快。读到晦涩之处会反复揣摩,反复掂量,读到精髓之处会理清思路、比较我的想法与他有何异同,有时候,会有所保留的接受他的意见,有时候,我理解,但是不接受。

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读一本书了,感谢党校培训推荐的书目。虽然前前后后用零碎的时间读了很久才读完,但是真的很有启发,也学到了许多伟大的思想跟一位师兄说我想沉下心来读书了。用我剩下的大学时间做真正有意义的事,也许这也是辜老先生带给我的吧。今天看到有同学拿着书从图书馆出来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突然觉得这样做学问,才是我向往的。不过,谁又能知道呢,年轻又肤浅的我,想法时时会变吧。但是最近常常想起小时候读书时那如饥似渴的感觉,长大后被各种世俗的事情冲昏了头脑,都忘记要好好读书了。

下面想以摘录书中的句子为开场白开始我的读后感

看这本书看到现在,有一段话始终是我的最爱,每每读到心中都十分感动: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糙,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丑陋,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粗俗,但粗俗中并无好斗和嚣张。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愚蠢,但愚蠢中并无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狡猾,但狡猾中并无阴险。

我不知道辜老先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番话的,在有人看来是自欺欺人的安慰,在有人看来是真实的写照,在有人看来是为了激励国民宣扬我国,在我看来,是老先生自身一种骨气的写照。从旁人对他的描述中可以发现,辜老先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怪人,他在中国的牛津运动中摇旗呐喊,保护中国千年的文化不被康有为等人毁掉,而与他一起的那些翰林院的学士们则被现在的历史书称为迂腐的保守派保皇派,尽管他们的目光确实有所狭隘,但是我们谁又能确切地说康有为等人是成熟又真心的呢?长久的处于一种说辞中的我们,殊不知辜老先生为了真正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流逝痛心疾首,为世人,尤其是他所说的暴民,对君主的误解和反对是多么的愤怒。我常想,也许我们从来没有从光绪或者慈禧的角度想过他们的处境,在国家的生死存亡之际,一人或两人的力量能有多大,能将运转了几千年的封建机器重新翻新使之再次焕发生机呢?也许,是众多人的庸庸碌碌导致了历史的悲剧,而这一条链条上最关键最扎眼的是位于最顶层的皇室罢了。

回到刚才的话题,即辜老先生的骨气和气节。从整篇文章中流露出来的中国人的精神其实有一大部分是老先生的真实写照。清高或者说骄傲,其骄傲程度不亚于现在欧洲人轻视外来人种的程度,这与历史书中讲的.中国人自奉为天朝上国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是,如果他以相应的礼节被尊重,他并不介意客人说一些他不赞同的观点,他的骄傲还体现在民族气节上,他说:他们(外国人)以为他们只消招招手,我们就得来。但是不得到尊重,他绝对不会低头;守旧或者不随波逐流,他一直留着长辫子,他说那是一个标记,是中华末了的一个代表;自恋或者自负,他熟练运用英文德文等,了解各国的哲学,嘲笑美国是一个没有哲学的国家,他有广博的学问却没有聪慧的学生来求知,他满怀抱负,但始终觉得没有得到重用。英国小说家毛姆在拜访他的时候,细致的描绘了他的容貌、言行,现引用辜老先生赠与毛姆的一首小诗:

你不爱我时:声音甜甜,烟波含笑,素手纤纤;待你爱上我时:声音却变得凄楚了,满眼是泪,睹目痛惜。

伤心啊,伤心之爱使你不可爱。我渴望岁月飞逝,那你就会失去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所有灼眼的神气。

到那时我依旧爱你,你才会珍惜我的痴情。令人羡慕的年华转瞬不在,你已然失去了明亮的双眸,桃色的肤肌,和你青春全部诱人的神采。

唉,我不爱你了,即便你上心我也无心再爱。

辜老先生受德国影响较重,在他的作品中常出现歌德的话语,在他关于中国不需要宗教的阐述中,讲到歌德的话:谁有科学与艺术,就也有了宗教。谁两样都没有,就须有宗教。哈,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一部分传教士们自以为是的闯进我们神圣的国度,口口声声说要给我们信仰,殊不知这种文化侵略对我们千年来的孔孟文化是没有任何撼动的力量的;现在有些新中国人民睁着大眼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缺少宗教,那我请问你们学过的论语、三字经不是给了你们做人最基本的规则了吗?你们的父母不是一直在给你们最基本的供养和关爱吗?你们还需要什么宗教和信仰?!没有宗教我活得很好,我周末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休息或跟家人在一起,还有什么比快乐的过一生更重要呢?有人说犯罪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自杀率升高是因为缺乏信仰,有人说人在无助时需要信仰,我说,放屁。

我想,关于辜老先生对于应保留君主制的观点,我不能苟同,因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也是一家之言,对于辜老先生关于慈禧的观点我也是当做补充历史知识,但是对于他对宗教的看法,他对于中华民族深邃精神的理解和强烈维护,我是深深的赞同和感动。其实从理想的层面上说,传教士和警察都是没有必要存在的人类社会的产物。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篇9)

我们都知道,中文就是汉语与汉字,经历了3000多年演练变化的语言文化,是全世界唯一的二维文字,可以表音、表意、表形,是现阶段人类文明中最稳固也是最先进的语言文字。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作者辜鸿铭讲述了他对中文的一些独到的认知与理解。

作者认为“汉语史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必定战胜英语”,并从思维速度、发音、构成组义等角度进行了论证,真实诚恳令人折服。但我却对自己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中文,是因为它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语言,还是因为它是最博大精深、最先进而学习它?对我而言,我的理由有三:

中文,是一个中国人的象征。它代表了你的归属、你的身份,更像是一个标志。这不仅是针对个人,而是针对整个民族。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精神的根。举一个很平常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跟随父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而他的父母也没有及时教他关于他的民族文化的东西,如方言、历史、习俗,段时间来说他还可以说那里是他的家乡,是他的归属之地,但久而久之,一代代地过去,当他的子子孙孙再回过头来,除了血脉,他们已经丧失了全部可以标志他们家乡身份的东西,或许也可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新的文化,一种新的传承,新的身份,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地方出来的他们了。这就是原始归属的丧失,文化标志的一种丢失。中文,它并不像护照、身份证等具体的一个物体,证明你的来源地、你的身份,它更像是一种无形的、如中国心一般的精神上的东西,别人或许不知,但只有你自己明白中文在你心中的烙印深浅,只有自己在明白自己的归属。我学习中文,因为我仍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

中文,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它记录了中国的文字系统,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在不断的发张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对联等文化,还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试想如果不学习掌握汉语与汉字,如何能够真正体会、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有的人会提出疑问,连古代的文言文都可以用白话文进行翻译,中文也可以通过翻译成其他的语言进行学习交流,理论上是如此,但是真正对比过两者的同学应该知道,就算你如何精妙的翻译,与自己用原来的语言明白的文化内容肯定还是有一定差异的。这就像是一个需要验证的传承一样,要想得到其真正的传承,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应的钥匙,才能通过考验。中国文化也是一样,你必须学习中文,你才能真正的窥视到它的“博大精深”之处。

这就是看了辜鸿铭这本书的一些对中文的观点后,对自己所提出来的提问以及解答,或许解答的还不是很充分,很透彻,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给自己一个继续前进的理由,一个支持下去的信念。

gz85.COM精选阅读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1500字精选5篇


如今大多数人会选择在休息时间看电影或电视剧,直到影片的最后,我们的思想都被影片里的情节深深吸引着,从观后感中可以看出我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一篇好的观后感要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你有没有觉得写作品观后感很棘手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你呈上中国精神的观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 篇1

前番太炎先生,话里面说现在青年的四种弱点,都是很可使我们反省的。他的

意思是要我们少年人:一、不要把事情看得太容易了;二、不要妄想凭藉已成的势

力;三、不要虚慕文明;四、不要好高骛远。这四条都是消极的忠告。我现在且从

积极一方面提出几个观念,和各位同志商酌。

一、少年中国的逻辑逻辑即是思想、辩论、办事的方法。一般中国人现在最缺

乏的就是一种正当的方法。因为方法缺乏,所以有下列的几种现象:(一)灵异鬼

怪的迷信,如上海的盛德坛及各地的各种迷信;(二)谩骂无理的议论;(三)用

诗云子日作根据的议论;(四)把西洋古人当作无上真理的议论;还有一种平常人

不很注意的怪状,我且称他为目的热,就是迷信一些空虚的大话,认为高尚的

目的;全不问这种观念的意义究竟如何;今天有人说:我主张统一和平,大家

齐声喝彩,就请他做内阁总理;明天又有人说:我主张和平统一,大家又齐声

叫好,就举他做大总统;此外还有什么爱国哪,护法哪,孔教哪,

卫道哪许多空虚的名词;意义不曾确定,也都有许多人随声附和,认为天

经地义,这便是我所说的目的热。以上所说各种现象都是缺乏方法的表示。我

们既然自认为少年中国,不可不有一种新方法;这种新方法,应该是科学的方

法;科学方法,不是我在这短促时间里所能详细讨论的,我且略说科学方法的要点

第一注重事实科学方法是用事实作起点的,不要问孔子怎么说,柏拉图怎么说,

康德怎么说;我们须要先从研究事实下手,凡游历调查统计等事都属于此项。

第二注重假设单研究事实,算不得科学方法。王阳明对着庭前的竹子做了七天

的格物工夫,格不出什么道理来,反病倒了,这是笨伯的格物方法;科学

家最重假设(hypothesis)。观察事物之后,自说有几个假定的意思;我们应该把

每一个假设所涵的意义彻底想出,看那意义是否可以解释所观察的事实?是否可以

解决所遇的疑难?所以要博学。正是因为博学方才可以有许多假设,学问只是供给

我们种种假设的来源。

第三注重证实许多假设之中,我们挑出一个,认为最合用的假设;但是这个假

设是否真正合用?必须实地证明。有时候,证实是很容易的;有时候,必须用试

验方才可以证实。证实了的假设,方可说是真的,方才可用。一切古人今人

的主张、东哲西哲的学说,若不曾经过这一层证实的工夫,只可作为待证的假设,

不配认作真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科学的方法,实验的态度。

二、少年中国的人生观现在中国有几种人生观都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

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固然不消说了;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如静坐会的

人,如坐禅学佛的人,都只是消极的缩头主义。这些人没有生活的胆子,不敢冒险,

只求平安,所以变成一班退缩懦夫;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这种人虽不退缩,

但为完全自己的私利起见,所以他们不惜利用他人,作他们自己的器具,不惜牺牲

别人的人格和自己的人格,来满足自己的野心;到了紧要关头,不惜作伪,不惜

作恶,不顾社会的公共幸福,以求达他们自己的目的。这三种人生观都是我们该反

对的。少年中国的人生观,依我个人看来,该有下列的几种要素:

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一切习惯、风俗、制度的改良,都起于一点批评的眼光;

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习俗,都最容易陷入机械的习惯,到了机械的习惯的时代,

样样事都不知不觉的做去,全不理会何以要这样做,只晓得人家都这样做故我也这

样做,这样的个人便成了无意识的两脚机器,这样的社会便成了无生气的守旧社会,

我们如果发愿要造成少年的中国,第一步便须有一种批评的精神;批评的精神不是

别的,就是随时随地都要问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

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我们须要认定这个世界是很多危险的,定不太平的,

是需要冒险的;世界的缺点很多,是要我们来补救的;世界的痛苦很多,是要我们

来减少的;世界的危险很多,是要我们来冒险进取的。俗话说得好:成人不自在,

自在不成人。我们要做一个人,岂可贪图自在;我们要想造一个少年的中国,

岂可不冒险;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大舞台,我们既上了台,便应该老着面皮,

拚着头皮,大着胆子,干将起来;那些缩进后台去静坐的人都是懦夫,那些袖着双

手只会看戏的人,也都是懦夫;这个世界岂是给我们静坐旁观的吗?那些厌恶这个

世界梦想超生别的世界的人,更是懦夫,不用说了。

第三须要有社会协进的观念上条所说的冒险进取,并不是野心的,自私自利的

;我们既认定这个世界是给我们活动的,又须认定人类的生活全是社会的生活,社

会是有机的组织,全体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全体,社会的活动是互助的,你靠他帮

忙,他靠你帮忙,我又靠你同他帮忙,你同他又靠我帮忙;你少说了一句话,我或

者不是我现在的样子,我多尽了一分力,你或者也不是你现在这个样子,我和你多

尽了一分力,或少做了一点事,社会的全体也许不是现在这个样子,这便是社会协

进的观念。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把人人都看作同力合作的伴侣,自然会尊重人人

的人格了;有这个观念,我们自然觉得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和社会有关,自然不肯为

社会造恶因,自然要努力为社会种善果,自然不致变成自私自利的野心投机家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不可不时时刻刻保存这种批评的、冒险进取的、社

会的人生观。

三、少年中国的精神少年中国的精神并不是别的,就是上文所说的逻辑和人生

观;我且说一件故事做我这番谈话的结论:诸君读过英国史的,一定知道英国前世

纪有一种宗教革新的运动,历史上称为牛津运动(Oxford movement ),

这种运动的几个领袖如客白尔(Keble )、纽曼(Newman)福鲁德(Froude)诸人,

痛恨英国国教的腐败,想大大的改革一番;这个运动未起事之先,这几位领袖做了

一些宗教性的诗歌写在一个册子上,纽曼摘了一句荷马的诗题在册子上,那句诗是

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ck again ! 翻译出来即是如

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

少年的中国,中国的少年,我们也该时时刻刻记着这句话:

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看便不同了!

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 篇2

最近偶然,读到这本《中国人的精神》,读的时候,认为还是应该推广的。其中很多比较特别的观念是值得我们是研读的。记得最先听到这个名字,是来源于讲清末民初的历史的,就说到:辜鸿铭,一个清瘦小老头,长袍马褂,头顶瓜皮小帽,脑后拖一条黄毛小辫,用一口地道的英式英语给大家讲四书五经。然后,在《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里,清末的时间里他也是总出现,作为张之洞的幕僚。

书中有几个观点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之前可能看见过却不曾如此强烈的:一个是中国的儒学为国家宗教的观点。中国历史上确实是没有真正的宗教的,哪怕我们熟悉的佛教或者道教,他们从深层次来讲在中国都不是真正的宗教的;二个是向外国极力推崇儒家学说,甚至于认为只有中国的文明才能解决二十世纪初期欧洲的动乱;三是关于中国女人的观点,在他阐述下,你将会觉得三纲五常并没束缚中国的人性,而恰恰是很好的发挥了中国的特有人性的。当然,对于他的很多观念,从现代人角度来看,确实很多是有漏洞的。包括他赖以支撑全部论点的孔子学说,包括关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必须匹配的价值观等等。

现在有很多人在推荐国学,推荐古典中国文学。但我粗浅理解下,是否能找到一些中间点,把更多的国学串联进现代文明中而不至于产生激烈的冲突?这个很多所谓大师都在做了。包括讲《论语》的,讲《道德经》的,甚至讲《三国》的…但会否有功利心在其中,像辜老先生一样,极力推荐国学的同时是为了一畏展示自己学贯中西,或者说彻底否定了西方的文明而充分肯定东方文明的同时是否也是一畏就因为自己极度崇拜孔老呢。

各种缘由,都需要你去细细品读。个中体会,还需要你身临其境。评一本书容易,写一本书则是难上加难的,所以,不论怎样,致敬这位学贯中西的老先生。[抱拳][抱拳][抱拳]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 篇3

想要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有深沉的情感、博大的胸怀和纯朴的思想,因为中国人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就是:深沉、博大和纯朴。这是辜鸿铭在1915年写的《中国人的精神》里的一句话,此书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当时欧洲文明陷于危机,清政府倒台,中国社会外忧内患。此时辜鸿铭用全英文写了这本书,他尝试着向西方人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他用自己的笔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为当时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自己认为的出路。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号称清末怪杰,他学贯中西,游学欧洲14年,精通九种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与托尔斯泰书信来往,与泰戈尔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受蔡元培邀请执教北京大学,与张之洞创办武汉大学,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到底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精准和完整回答的问题,辜鸿铭在书中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逐步展开了论述,阐述了他心中所认为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他说,或许真正的中国人是粗俗的,但粗俗中绝没有卑劣;或许是鄙陋的,但鄙陋中绝没有狂妄;或许是圆滑的,但圆滑中绝没有狠毒,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温文尔雅,其原因是中国人所受到的良民宗教的影响,会在每个孩子刚认识字时就教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认为人应该有某种宗教信仰但中国人没有,这是人活着的精神基础,不过辜鸿铭说,这些教派更多的是要求人具有想象力,而不是心灵和灵魂。与其说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倒不如说中国人不需要信仰没有感觉到宗教存在必要,原因在于中国人生活在儒教这样一个哲学与道德规范体系,一个能够替代宗教信仰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系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说明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深刻影响。他说,其核心就是普通中国人的特质,爱父母爱国家的家国情怀,支撑着中国人的世世代代。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蕴含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特质。辜鸿铭说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化的语言,他用中国的古典文学举例学习汉语必须拥有的天资心灵与大脑、灵魂与智慧的同步发展。汉语可以做到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表达深邃和深厚的情感,这是西方人难以懂得和理解的。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汉语一直没有被泯灭而是不断演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中国女性,他认为具有三大特征,恬静的爱、羞涩及腼腆、无以言表的优雅与魅力,他强调了女性对丈夫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同时男人们对君主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他还通过介绍中国男女传统婚礼仪式说明在中国的男女平等其实是比西方做的好得多。当然,限于时代背景,作者谈到的三从四德、纳妾等封建思想和行为今天早已被废弃,这也不是书中的主旨精髓。

全书通过对中国人的精神深层次的分析,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举例,说明了真正的中国人是指带着孩童般的心灵,过着成年理性生活的人。112年前,一个清末学者用英文告诉世界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并以此骄傲自豪。100多年后的今天,举国上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重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学习辜先生的经典也有特别的时代意义,让我加深了对民族精神内涵的进一步了解,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自豪和自信,那就是他在书中所写的,中国人的精神是灵魂和思维的完美组合,宁静祥和的心态使中国人看透事物本质的东西,那是富有想象的理智,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青春永葆的精神,是一种民族不朽的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 篇4

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正是这种品行,中国人热爱和平,尊重值得我们尊重的万物。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精神的观后感 篇5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体在世界的东方存在这么久,时间的调和给中国贴上了独一无二的标签。有人说中国文明在类似元朝这种外民族入侵后建立统治的时间节点已然停止,但是我仍觉得中国文化的脉没断,因为外族的文明进入这个温暖的饭煲之后,虽说高高在上,但换一种说法却是浮于表面。也就是说外族的文明不但没能彻底颠覆整个中原文明的根基,反而一步步融入其中,为中国大文明的形成添加了一味独特的带有狐臊味的作料。

之所以先辩一辩中国文明的存在至今,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中西文化之辨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则无从谈起。现在的我在看中西的时候,脚下这片土地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敢于也可以在世界舞台上跟老美、罗刹国赤毛、倭寇平起平坐的国家。而在一百年前,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轮番轰炸之后,各色国耻条约重压之下的风雨晚清,辜鸿铭这个老怪物却也可以做到当代人都不一定能坚持的独立思考,凭着自己学贯中西的墨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奇葩履历,挺直一杆中国人的腰杆傲视群雄。这也不难理解李大钊所云:愚以为中国两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中国人的精神》薄薄一本,但是却厚重之至,因为这是一代狂人的生命呐喊。这本书创作的时间是欧陆一战时期,虽然西方在经济上迅猛发展,然而战争总是人类精神世界嘈乱的表现,也是在这一西方世界精神缺氧的契机,辜鸿铭却到处演说,告诉西方人,中国文明核心所在,价值所在,最后希望危机飘摇的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在未来道路的选择上,加入中国的元素。

整本书分为以下几个篇章: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妇女,中国语言,中国领域的约翰史密斯,一个伟大的汉学家以及中国学。其中尤以第一部分中国人的精神为核心。作者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如果用一个单词来形容,那就是 gentle ,也即温顺。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一种柔弱,而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不疯狂。在真正的中国式人性中,可以说,有着从容、冷静、练达的特点。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粗糙的,但粗糙中没有粗劣。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丑陋中没有丑恶。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的,但愚蠢中没有荒谬。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中没有侵略和喧哗。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猾的,但狡猾中没有狠毒。真正的中国人即使在身体、心灵和性格上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而这些,我觉得原因就来自于中国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这句话,而是这句话所代表的儒学在中国的影响力,或者说统治力。儒学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根基,儒家说中庸,所以中国人只要不是特别难以忍受,在别人问及自己诸如:去哪儿吃,点什么菜,喝什么之类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会选择微微一笑,然后配上经典的回答:随便。以至于随便成为了中国人菜谱上最中国的菜。儒家说君君臣臣,所以在中国人的字典里,造反二字是想想都犯法的雷池。儒家说三从四德,而婚姻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并不是因为爱情万岁,而是因为婚姻是一个紧箍咒,上面刻满了你应该和你不能云云的儒学思想。其实,作者对以上做了一个总结,那就是儒家所宣扬的,概括说就是一种良民的信仰,你生而纯洁,生而善良,你要听话,不管是你老爸还是你的 boss 。聪明的中国统治者深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从纣王开始的反面教材也告诉后来的统治者暴力是没用的,西方则不然,教士和军队是统治者的必备佳品,这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然而塞翁失马,这却给西方世界留下了自由思考的好果实,赋予西方人勇敢的心,他们可以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保持信念,去冒险,去创新,说到底,他们有一种野性的基因在搏动有力的心脏。而在中国,儒学的出现则让皇帝们眼前一亮。从汉朝就开始封为国教的儒家学说在后来浩浩荡荡千年的中国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精神王国的地基。中国的皇帝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手持儒学的套马杆,将治下的中国人驯化,他们拥有人类的智慧但却不是一种思想的智慧,这种智慧不是推理得来的,也不像狡兔三窟这种本能的发挥,而是来自同情心,一种爱和依恋的感觉,也正是因为拥有同情心和真正的人类智慧,才是中国式的人性,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无法言表的温顺。他们习惯了逆来顺受,他们习惯了坚韧和淳朴,他们会一直秉持着那份良民的信仰。

[热门]中国通史观后感1000字


工作总结之家专题“中国通史观后感”推荐内容。

能够有时间好好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电影,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会因为电影而改变,观后感就是一种心得感悟。观后感最大的意义在于记录自身的想法和见解,保存珍贵的感悟。如何写出可读性高的作品观后感呢?我们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中国通史观后感,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1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这一点,我引以为傲!

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戮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国先是在1949年势如破竹,打得国民党节节败退,百万雄师过江,南京解放,昔日的国民党已不复存在,蒋氏王朝就这样落败了;时间到了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个伟大的日子,在天安门广场上,毛主席庄严地宣布:新中国成立了!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历史上最精彩的故事编成的,虽然不是面面俱到,但也详细的记录了中国的历史,值得中国人一看!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2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

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

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

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

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建设,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

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3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骑兵突围上来,李世民杀了王世充的大将,和自己的一位将领又带着骑兵,转过身在敌人阵地来回冲杀,吓得敌人不敢阻挡。李世民通过玄武之变,夺得帝位,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在唐代建国之初,全国民户少之又少,在几千里的土地上,人烟稀少,满目荒凉。再加上灾荒不断,社会经济十分萧条。李世民既亲身经历了打江山的残酷斗争,深知创业之难,又从隋朝时期悟出了守业更难的道理,这使他时刻保持清醒。唐太宗充满了干劲,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使他兢兢业业的治理朝政,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唐朝鼎盛时期,非常的繁华,在世界是最繁华的国家。中国的贸易也渐渐的发展起来,许多商品流入中国。外国人也纷纷来到中国,有的是来经商,有的则是来观赏中国这片神奇土地的风采。在国外,也有部门专门为中国人设立一条街道——唐人街。

伟大的诗人李白,就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写过许多诗,他游经各地,李白通过自己的诗句,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闻。他的那些诗句千古流传,成为了不朽佳句的一部分。

看到这些,我心里不禁的感到骄傲与自豪。头脑里联想到了当时那街道上的繁华景象,联想到了当时洛阳城楼屋一幢接一幢,一片连一片的情景,一切又是那样的美好。

中华民族那五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既有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的荣华记录,又有血雨腥风、悲凉杀戮的残酷烙印,其间的强盛辉煌令人骄傲振奋,其间的败落同样使人汗颜痛惜。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的,兴衰起落只有通过历史的比较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4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通史》,作者是张荫麟、吕思勉和蒋廷黻三人。张荫麟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著有《中国史纲》。吕思勉是中国近代四大史学家之一,著有《白话本国史》、《吕著中国通史》、《先秦史》、《先秦学术概论》。蒋廷黻是中国著名史学家、外交家,著有《中国近代史》。从作者阵容看,对于喜欢历史的读者而言,就有很大的吸引力。这本将三位史学大师的代表作编辑整理后,集合在一起的《中国通史》,即使不能将五千年发生的种种叙述得十分详细,但该有的内容丝毫不少,就算不尽详细,却也算得上全面。所以,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一个深刻而愉快的体验。

《中国的通史》的上部,从“文明之初”讲述到了“楚汉之战”,在这本书中,不得不说,作为一名史书的读者,还是需要有些文学功底的。因为这部分引用的史料非常多,“前四史”的《汉书》、《史记》、《后汉书》、《三国志》一本都不少,还有古代各种诗歌集等,包括《诗经》、《楚辞》等等。所以看着看着,就会有一种不仅仅只是在看史书,还有看文言文文学的感觉。或许会觉得理解文言文会有点困难,但面对作者们如此信手拈来的资料,而且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你会感叹他们绝对不仅仅只是史学家而已!光是这种感觉的产生,就会让你带着更多的感动和震撼继续阅读下去。一提起中国的历史,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的就是我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可是这五千年是怎么来的,却并不了解。

这本书开始之初,就给出了答案:我国历史,确实的纪年起于共和。共和元年,在民国纪元前二千七百五十二年,公元前八百四十一年。自此以上,据《汉书律历志》所推,周代尚有一百九十二年,殷代六百二十九年,夏代四百三十二年。尧、舜两代,据《史记五帝本纪》,尧九十八年,舜三十九年。如此,唐尧元年,在民国纪元前四千一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千二百三十一年;三皇之世,距今当在五千年左右。

如此详尽,想必解决了很多人关于这“五千年”由来的困惑。

当书一页一页翻过去,历史也渐渐朝着我们熟悉的方向前行。《中国通史》的下部,已经从明清讲到了中国现代经济、社会、教育和学术的发展。

面对着这条历史的长河,在河水的流逝中,我们真的会不禁感叹自己的渺小。但那些或熟悉的或陌生的历史事件,再次因为这本书印入我们脑海的时候;当那些熟悉的久违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真心让人觉得,读这么一本史书,真好!那些有关历史的答案,你终究能在这本书中找到。或许没有那么深入,却也可以给你指引方向。

当然,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自己国家的发展历史,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有些知识在生活中不一定会用得着,但这些却会融入你的血液,让你变得有所不同。正如英国作家弗郎西斯培根在他的《论读书》一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5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观后感 篇6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风波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参考]我爱你中国观后感1000字通用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参考]我爱你中国观后感1000字通用,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我爱你中国观后感 篇1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

---《我爱你,中国.中国榜样》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好的书,名叫《我爱你,中国·中国榜样》,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钱学森爷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钱爷爷坚定的爱国之心、浓厚的爱国之情、忠贞的民族气节,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当钱学森爷爷身在异国、久羁难归,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冲破重重阻拦而回到祖国怀抱后,就一头扎在了军事科学的研究中。他倾其所学,又紧密关注国外的科学动态,不断推出科研新成果,为祖国的国防事业竭思尽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导弹之父,国务院授予他为全国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在美国定居,且能聘为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幻想。可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钱学森爷爷放弃了这一切。在经济大潮如洪水猛兽般地冲击社会的今日,钱学森爷爷的爱国言行,无疑地凝聚着中华民族之魂,显示了爱国对志士仁人的撼动力。也正是从钱学森爷爷的身上,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也越发清晰。爱国,就是要时刻把祖国放在心间;爱国,就是要珍惜当下学习的大好时光,奋发向上,储备知识,做祖国优秀的栋梁之才。

现在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影响力也开始走向全世界。然而对有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新的挑战,于是就千方百计地遏制我们。两年前,爆发的中美贸易战到现在都还没有彻底结束,西方国家对我们的技术封锁也还在继续。我以前不懂什么叫“技术封锁”,爸爸告诉我,技术封锁就是外国人不愿意把高科技产品卖给我们,即使我们花很多很多钱,也买不来最先进的东西。20xx年,美国开始启动了对中兴公司的出口禁令,仅仅一枚小小的芯片就让我们的脖子被别人死死卡住。20xx年,美国又对华为发起了“制裁”,直接将华为加入到了“实体黑名单”中,这让华为在国际市场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听了这些,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面对科技封锁和围堵,我国科学家不惧扼制,不懈创新,勇于担当和敢于攻坚克难,殚精竭虑奋斗在科研一线。20xx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袭。在这个不同寻常的春节假期,当大部分人都宅在家里躲避疫情时,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却临危受命,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在一张照片中,钟院士坐在嘈杂的餐车一角,他正在赶往武汉的高铁上,面前摆着文件和电脑。又是行程满满的几天,连轴转的会议、奔赴疾控中心、上媒体直播,这样高强度的工作恐怕年轻人也吃不消。这样的钟爷爷不禁让网友慨叹:“大国重器,国士无双。这种忘我的精神和爱国情怀,在他身上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愈磨愈亮。

习爷爷曾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说过:“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我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钟南山院士一样搞研究,热爱祖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出一份光和热,用信念和拼搏冲破重重封锁,浇灌出更强大的中国,让我们的“脖子”不再被“卡”,让我们的高科技产品畅销全球各地,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我爱你中国观后感 篇2

小时候,妈妈一手牵着我,一手指着中国地图:“孩子,你知道吗?这就是祖国妈妈”。长大了,老师指着地球仪,教我认黄河、西藏、长城、北京……才使我知道了黄河就是您的摇篮,青藏高原就是您的脊梁,长城是您的动脉,北京是您的心脏。

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大家同是华夏子孙,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亲的是妈妈,最爱的是中华。

我呀呀学语的第一个发音是“妈妈”,我首先认得的词语是“中华”,我会唱的第一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从那时起,幼小的心啊,就一直向着祖国妈妈。人生道路上的每一个春秋冬夏,我很幸运,时时充满欢乐,处处铺满鲜花。妈妈告诉我:“你这么幸福,全来自祖国,祖国是哺育每一个人的妈妈。”老师教导我:只有祖国的富裕和强大,才能保护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中华的历史告诫我们:没有祖国就没有家,国家不强盛,落后就要挨打!祖国您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我们最亲最爱的妈妈!

于是,在我思维的轨迹上,在我浩瀚的脑海里,始终深深地铭刻着一条信念:祖国就是妈妈,国家重于小家,长大后用双手把她建设得更强大。

写也写不完,看也看不够,祖国妈妈美丽、动人、亲切的容貌——想想看吧!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960万,该有多大多大;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五千年,该有多长多长,……还有那声震世界的四大发明,享誉四海的中华文化,漫山遍野丰富的宝藏,三山五岳秀丽的风光。我想:您飘散的长发该是千百条悠悠流贯的河川吧,您硬朗而精神的脊背该是那绵延的山脉吧,您明亮的眼睛一定是那洞庭湖的水、西湖的波。祖国啊!妈妈,您活脱脱就在我眼前,天底下没有谁能比您更伟大。

回顾历史,您曾经骄傲过、自豪过,您也曾经,黯然过、愤怒过。在宇宙无限的岁月里,您不仅孕育了长青的江水,也培育出千千万万属于您的孩子;他们崇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他们含蓄而诚恳,勤俭而乐观。六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中华儿女励精图治,上下求索。看吧,如今的祖国,经济飞速发展,科技硕果累累,教育日新月异,体育突飞猛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申奥成功,载人飞船成功上天……已表明我们的综合实力。此时此刻,我不知怎样来表达我激动的心情,我发誓要刻苦学习,把满腔的爱国情化为报国力,献给祖国,献给妈妈。

让我们郑重宣告: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中国观后感 篇3

20xx年9月1日,我看了中央电视台插出的《我爱你,中国》这个节目。这个节目分四个主题班会,分别是:爱是分享,爱是力量、爱是承担、爱是力量。李连杰说了:“最高的武术境界是爱”。在“爱是分享”中,让我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分享是一种生存的法则,爱不是索取而是给予,自由分享了爱,才能创出奇迹,爱,让中国更美丽。在“爱是承担”中,介绍了一位14岁的中学生马鹏飞的故事。马鹏飞在8个月大时就丧失了父母,只有患了糖尿病的奶奶照顾他,每月只有两百多块的退休金维持生活。马鹏飞从小就很懂事,竟然5岁就开始做饭。不幸的事是,由于奶奶省下买要钱不吃药,导致双目失明了。马鹏飞比以前更懂事了,每天5点起床,晚上10点多才睡觉。学校离家有4公里远,跑步要20分钟。马鹏飞每天跑这上学、放学。因为早放学时快回家看看奶奶有没有摔倒或出现意外,再带奶奶去公园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马鹏飞虽然生活很困难,但成绩却很好,在班里排前20名以上。在奶奶生日的那天,马鹏飞用自己拣废品、易拉罐还来的钱买了一条鱼给奶奶吃,马鹏飞怕奶奶吃鱼头卡鱼刺,就没让奶奶吃。第二天用鱼头给奶奶熬汤喝,还说:“奶奶,我不仅是你的的孙子,还是你的儿子。”让人听了非常感动。

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一户人住在上村上,生了四个子女,已经长大成人,一个还读了大学。但他们家很穷。父母早上八点干活到下午四点,平时豆腐都不舍得买,只吃白饭。后来就熬出了重病,一天就要四百多的治疗费,就往亲戚家借钱,但他们日子也过得不好,也没有什么钱。后来,一些好心人给他们捐钱,但还是不够。他妈妈的白细胞只有0。99,血小板只有3,正常人的血小板应该为100~400。现在已经欠医院非常多的钱了,医院说如果再不给钱,就停药了。文章后面留有联系捐款电话,可以让一些社会的好心人捐钱,许多人已经按电话号码打过去了,但还是不够钱做手术。正在上大学的他,就去做家教,一天只有几十块钱。文章的标题是:谁来救救我身患血障的妈妈?让人读了以后感触很大。我在这里祝愿他们生活会好起来。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人人努力,做什么事都有“爱”。中国一定更加美好!

我爱你中国观后感 篇4

曾有多少人在赞美关爱,它使人生如此美丽。又有多少人在歌唱关爱,它使人生倍感幸福。爱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爱是一双温暖的手,在我们无助时,给予我们帮助和鼓励;爱更是一条奔腾向前、永无竭止的小河,让我们生活的小舟驶向美好的彼岸。

在昨天晚上我看了《开学第一课,我爱你,中国》,真是感触更深。

一。爱就是分享

第一课由“喜羊羊”当班长,他活泼可爱,调皮好动,引起全场观众捧腹大笑。还有许多稚嫩活泼的来自草原的小朋友。李宇春的歌使全场观众以及电视机前的朋友与她分享快乐,分享幸福,沉浸在爱的海洋中。最后玩了一个游戏就是两个人站在一列,前排的人往后倒,后排的人接住他(她),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就不会有危险,前排的人若有危险,后排的.人定会全力以赴帮助前排的人。“喜羊羊”还做了最后总结:“少智国智,少强国强,爱让中国更美丽…”

二。爱的力量

第二课讲了台湾大台风,许多志愿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还特别邀请了“武功之王”——李连杰,他还告诉我们: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智慧,也是微笑,更是爱。还有S.H.E和李连杰以及现场的小朋友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六个人用自己一只手的两个手指(食指和中指)抬起一个人,说明了:团结就是力量。他(她)们还做了课后总结:“付出爱,传递爱,小爱汇成大爱,爱让中国更美丽。”

三。爱的承担

第三课请来了小哪咤,小哪咤滑着滑板出场了,接着出场的是李连杰,然后出场的是李小龙的扮演者陈国坤,他说:“生活是挑战,生命是希望,一盏灯,一习话,一段路,给身边的人一个拥抱,为父母做一顿饭……”。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个小男孩叫马鹏飞,他出生下来没多久,父母就双双去世了。奶奶跟他一起过着艰苦的日子,因为奶奶疾病缠身。等马鹏飞五岁时,他的奶奶看不见了,所有的家务事都得有他来承担……。马鹏飞还列了一份令人感动的时间表:5:30——6:00做饭……。还有一个游戏:许多人并排趴在一起,另外一个人横趴在这些人身上,这些人一起翻身,把那个人就“运”过去了。课后总结;“人心齐,泰山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少年当自强,爱,让中国更美丽。”

四。爱是荣耀

不知不觉,第四节课来临了。请来了杨利伟叔叔,讲了讲神六发射的故事……

我们都渴望幸福、真爱,那就应该学会去关爱他人。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一起去关爱他人,并因此得到幸福。关爱

我爱你中国观后感 篇5

国歌声声嘹亮,国旗迎风飘扬,我爱我的祖国,我爱祖国的百年辉煌!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亲爱的祖国啊,您的恩情我怎能不报?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爱自己的祖国、维护祖国的尊严是我们的职责,但这并不只是心底的热爱,更要用自己的行动来表现。一件难忘的事,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暑假的一天,我们全家一起去登长城。我们兴高采烈地登上了长城,突然被一个小姑娘撞了一下,那个小姑娘连忙向我道歉。我细细打量着小姑娘,她大约十一二岁,戴着手套,手里还拿着个垃圾袋,看样子是在捡垃圾。我感到奇怪便问她,她干脆地回答道:“来登长城的人太多了,免不了要产生很多垃圾。如果外国游客看见了,肯定会嘲笑中国人,没有素质,乱扔垃圾,那不是给祖国抹黑吗?我家离长城比较近,我每天都要来长城拾垃圾,尽可能地多捡一些,以保持长城的清洁。”我被她震撼了:小小年纪就懂得维护祖国的尊严,知道为祖国效一份力,哪怕只是捡垃圾这样的小事。而有些人呢,一个劲向外国人献殷情,勾结外国奸商,陷害中国人,从中谋得利益。生活在长城脚下,却没有长城的气魄!“我也不小了,该为祖国做点小事了,等以后,我还要为祖国做更大的贡献!”小姑娘说完,又弯下腰干起来。我回到家,认真地想了小女孩的话,然后制作了一张“勤奋表”我每个星期都要做至少三件有益的事让我们的祖国更美好。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又遇到了那位捡垃圾的小姑娘。那是在两年后,我们又去了一趟长城。谁知道,在登上长城后,意外地有人叫我,我转身一看,是那位小姑娘!于是,我们交谈起来。她靠近我,这两年以来,她一直在长城上捡垃圾,交了好多个像我这样的朋友。她还告诉我,长城上的垃圾明显减少了。不知是人们变得自觉了,还是受小姑娘的影响脸红了。

长江雄伟长城长,黄山秀丽黄河黄。我要努力读书,为祖国做出贡献,让家乡的山更青,水更秀,祖国更繁荣,更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