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女性观后感汇总8篇

基层女性观后感汇总8篇。

对于很多人来说,观影的享受是远远大于读书的,我们可以把在作品中领悟到的道理写成观后感。观后感讲究的是先观后感,没有观看的过程是无法有真实的感受的,长久坚持写观后感,有助于收集写作素材。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基层女性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1)

内容简介:我们常常以为自己的力量非常渺小,因此否定我们有能力对世界做出任何贡献;但是作者提醒我们,只要我们有意愿,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力量来对世界做出程度不一的改变。即使女权运动已经开展了很多年,女性也争取到更多的重视与权益,但是不可讳言的,女性与男性所受的待遇仍不平等,大环境加之于女性的压力、歧视也依然存在,甚至连女性自己都默默地、无意识地接受了这些不公平的对待与压力。在本书中,作者首先希望帮助女性发掘、了解与重视自我的价值,接下来希望女性能够勇于发挥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将其运用在家庭、职场、婚姻、社会,并且乐于与人分享,让更多女性能够认清自我与建立她们的自信心。

女性的价值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边看一边在强调自身的价值,我觉得女人的价值不是谁给予的,而是自己如何定位,或许真如作者所言,我们女人从小就被某些不公正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所束缚,所以对这些事实已经漠然不争,但我觉得男和女,本身在社会上共处,孰轻孰重其实并不重要,这样的理念或许会被作者痛批成无药可救,但我自己?的是觉得,社会有分工,女......

女性的价值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从哲学上讲,价值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其所表达的是一种人与物之间的需要与满足的对应关系,即事物(客体)能够满足人(主体)的一定需要。其次,价值又是一个属性范畴。 当我们单单拎出“女性”来限制价值的主体的时候,往往“价值”的内涵就变得更复杂了。要深究其根源,不外乎“女权主义”等词汇的产生的原因。这个世界是有男......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2)

《单身女性的时代》读后感1000字!

自由,然后变老,带点坏脾气!

看书之前,整整三月,都局限在爱而不得的死循环里。他,和过往种种,都只再是梦中的场景;但为了让自己有勇气说出那份喜欢,却是灌了不少毒鸡汤,最终还不了了之。

现在想起那些为了爱能给出的承诺,有些荒谬。自认为不是一个没有原则的人,话到嘴边不敢说出,只是想想而已。一直以来对待感情都很消极的我,自觉无力承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后果,总是尽早抽身。

是的,我虽不恐惧爱情,但我厌恶婚姻,厌恶两个个体被一纸束缚,厌恶争吵不休埋怨不断的亲密关系……爱情不可避免的会让对方融入自己的生活里,不管是以怎样的形式,关切总少不了的,一旦过界却难以言说,动则便是你还爱不爱我的小学生式绝交。

也许是性格使然,遇见的人都愿意将我的生活一遍规划,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事,那是他的生活,即将变成我的生活,美名其曰为了你好,活脱脱多出来个爸爸。感情在这里就被我等同于笼子,离开后完全没有失恋之人的痛苦与嚎啕,倒是庆幸自己重获自由。

老油条总是跟我说,恋爱和婚姻一样,都是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都是求而不得的苦。但好像她还没有想出来过,分手后迅速展开下一段,游刃有余。时不时还要同我讲,现在虽然喜欢不起来了,但是好像也没有分手的理由,就这样在一起吧,激情散去总归是这样子平淡的。

但我好像是一个靠感觉活着的人。爱,就在一起;无爱了,就分开。“那种过不了几年就会萌生的结婚愿望,那种迫不及待地要与人共筑爱巢、终身相守的想法,在我看来是荒谬至极的。”我有我的朋友,我的城市,我的学业,我所爱的人,更有我自己;只有在偶尔的孤独时,才会想到自己是不是需要男友,但突如其来的恋爱想法总是短暂的,往往朋友也可以替代这份陪伴。以至于亲近的朋友都认为我需要的从不是感情,只是陪伴,一种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陪伴。

“婚姻在我看来如同一道隔墙。我所喜欢的那些女主人公在她们曾经的那个世界里自由奔跑,即便不能随意地偏离主道,至少也可以一路奔向前方,她们身上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不可否认自己有女权主义倾向,但过去关注的更多是自我,是个体特别是身边熟悉的个体的境遇;单身女性的时代(应该算是我认真看完的第一本有关女权的书,第二性只是浅浅翻过)让我看到了一个整体的世界,在不及的远方,她们为了自身权益作出的努力。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3)

作者语言冗长繁琐,时常会陷入流水账式的自我呢喃,但是不失为一本女性自省与抗争的好书。

主人公米拉内心有追求,却在社会大环境下浑浑噩噩度过了半生,直到最后婚姻以离婚告终,她是一个完美的妻子,一个精明能干挑不出毛病的母亲,可是最终她依然会面临无措的境地,以及与孩子分离而撕裂的痛苦。

在剑桥的生活看上去是那么完美,有好的朋友,有自己喜爱的工作,有契合的爱情,可是最后依然一步步走向消逝。瓦尔一生激进,为了女权而奋斗,最终死在了信仰中;伊索依然予取予求,在不同的爱情中飘荡;克拉丽莎和凯拉,依然在婚姻与福利中不停挣扎;米拉失去了友情和爱情,孑然一身……

女性的醒来,到底是好是坏?混沌度日不去争取自己的权益,个人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到窒息;努力抗争的,最后依然没有逃脱痛苦的宿命;米拉最后拒绝了本,一个人醒着,却感觉自己随时会疯……问题从来都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一天,歧视与压迫就从不曾停止,这本书描写的是20世纪6.70年代,几十年过去了,女权运动依然如火如荼,甚至被不断抹黑和妖魔化,可是即便如此,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也不应放弃努力,正是有许许多多瓦尔式的人物,我们才能在女性独立这条道路上,艰难地负重前行。

以前的问题在于觉醒,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可以被指引的路,那么就摸黑前行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不必理会冷笑和暗箭,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用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蕴藏在这无限的努力与抗争中。而女性的独立之路,更在于每一位女性,甚至男性,以自身的微末力量,去推动那历史变革的巨轮。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4)

不屈的母亲高呼:

复活的灵魂是杀不死的!

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幕。母亲在人群中呼喊着散发传单,向人们演说。宪兵们扑上去毒打母亲,但母亲的眼里仍充满着对真理无限的渴望!

我看书一般都是先看后面的几页,看到这一幕,认为母亲一直都是个不向恶势力低头、相信真理、追求真理、勇敢的人。然而,当我看完开篇的几页时,才发现,她像那时封建社会千百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折磨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母亲前后不同形象,深深吸引了我的兴趣。

看完全书下来,母亲的蜕变是让我最感动的。从一个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受难妇女,蜕变成一个英勇不屈,独立自主的新兴女性,实现了从弱者态势向自主自强的转变。这些蜕变,离不开儿子帕沙卡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儿子带给她的革命真理。当然,也少不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还有母亲自己对摆脱压迫、渴望自由、追求真理的渴望。自己的儿子是工人代表,她理解自己的儿子,信任儿子的事业,为儿子的事业感到骄傲,对儿子有深深的爱,她相信儿子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是一个新时代的创造者。在这里,我想说;理解万岁!

书中,母亲尼洛夫娜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全新的独立女性的形象,实现了从传统角色向现代角色的转变,支撑着她完成蜕变的是对真理的渴望。在我国,老一辈的人仍然认为妇女就必须是一个贤妻良母的角色,这大部分的原因就可能是受封建思想的禁锢吧。

然而,在这个全新的时代里,我们大部分女性已经不再是贤妻良母了。我们明白了独立自强是保护自己的强大护盾,学会了依赖自己而不是依赖别人。或许在大部分眼里,要强的女性的都是女强人,太强势,不讨人喜欢。但我想说的是女强人也可以很讨喜,也可以像男性一样为自己的事业奋力拼搏,也可以积极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也可以大胆地参与管理国家与社会,也有坚不可摧的精神世界!

只有树立了自信、自立、自主和自强的人,才能形成一种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从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养成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歌颂母爱的书,更是一本推动女性独立的书。因为它更让我觉得:母亲,这个哺育我们成长的女人,这个渴望真理与独立的女性,是多么的伟大!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5)

联系书中的内容,我想公主就是被她的父亲情结所笼罩了,但是她从父亲那继承来的内容已经不完全合适了,但是她没有能力去解决,因此她只好寻求大母神——奶奶的帮助,这也是我在读此书时候的一个思考,冯·法兰兹女士在书中描述的所有童话几乎都是在被一些情结所笼罩下的,然后是得到启蒙,进入一个追寻的状态,然后有所转化,过程中还需要有所牺牲,都是不那么简单的得到的,那么我就在想,有没有一个可能,就是女性的成长可以一开始就很好,就没有来自情结的笼罩呢?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才做了这个梦,公主在皇宫里降生,天生她就是继承了父亲以及需要谨守皇宫规则,若是她降生在平民百姓家呢?其实问题不会解决,俗话说得好:“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样的笼罩其实是不可逃避的,我那样的思考其实是在回避问题,或者说是回避阴影本身,而阴影是不可能没有,因而我们唯一的出路不是寻找一条没有情结笼罩的路,而是如何带着此情结去转化。

看到《六只天鹅》和《七只渡鸦》的时候,我有了一些联想,这两个内容的主题都是女孩救赎哥哥的内容,再扩大一点点可以考虑到是一方救赎另一方的主题,由此进一步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当代的我们都是将此当作愚孝,是统治阶级愚民,使民盲目忠于朝廷的手段,这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思考,就是因为大家认为这个行为是超出了人类行为本能的,我们即使善或者是孝,也不应该超出自己的本能,显然这也是现实层面的考虑,但是换个思路,这《二十四孝图》如果仅仅是统治阶级盲目宣传或者使其他政治手段的要求,那怎么会渊源流长呢?如果进一步去深究,是不是这里面有某些情感是紧密联系的,或者说是这个民族没有意识到的内容的沉淀呢?所以这个《二十四孝图》是不是描述了一个相同的心灵实相呢?如果这个答案是确定的,那么这个心灵实相是什么呢?冯·法兰兹在《六只天鹅》和《七只渡鸦》里有所描述了,我在此还是赘述一下,少女的骨头丢了,然后她只好切下小手指头去打开城堡。这样子的一个牺牲与《二十四孝图》里的一些付出,我认为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冯·法兰兹在书的197页写道:“一个女性如果想要发展和救赎她自己的人格的话就必须受苦和对问题有所贡献。”那么根据这样得经验我们可以同样用象征以及原型得角度去分析《二十四孝图》里面的现象,他们为何拒绝了一些其他的办法,因为人一旦落入困境,很容易想到的是阴谋诡计,所以在这里的一个心灵现实就是那个阴谋诡计是不可实现,在情结笼罩下的发展,必须通过牺牲才能走向完整,或者是完成救赎,如果没有那些牺牲,就可能使堕落到魔鬼的手中,被阴影所控制,这样的例子也不罕见。

此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让我开始重新重视笼罩下的心理发展,而且不把这个笼罩当作负担,而是转化的机会,也让我换了一个视角去看待我国古代一些愚孝的问题,实际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那都是我们自己为了摆脱负性母亲情结或负性父亲情结笼罩的一个尝试,在这个尝试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牺牲,最后在神或者是自然的帮助下完成了笼罩的转化,实际上这个超越自身的力量,就是我们情结本身的驱力以及去面对时所带来的创造力!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6)

做女人太难了,我想这一点只要是女同胞都深有体会,我现在还没结婚家里天天说我是大龄剩女逼着结婚生气上火,工作上客户刁难生气上火,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更是难受,而结婚的闺蜜们,用她们的话来说,就是在公司工作,在家更要工作,老公眼里没有活惹自己上火,孩子不听话也上火,如今大夏天的,身体哪里受的了!所以我们要学会更好地去爱自己,翻开这本养生秘籍,听罗博士教你不憋屈、不上火、不生病!

憋屈会造成女性气郁、血郁、火郁、湿郁、痰郁、食郁,我最近很明显地就感受到自己体内湿气很重,每天早上起来感觉全身黏黏糊糊的,越睡越累,吃不下饭,皮肤也很差,以前我也是能挺过去就挺过去,大错特错!这时候千万不要不重视,就像书中讲的,如果一开始出现苗头的时候不重视,一个症状就会导致另一个症状的出现,而新的问题又会加重旧的问题,恶性循环,所以说对照书中讲的,早发现早改善很重要,憋屈要早疏通!

如果说书中我最感兴趣的部分,那就是艾灸了。因为我身边就有鲜活的例子,同事那一阵子小腿以下总是发冷,去看中医正是推荐了艾灸,同事买了艾灸盒,每天下班后回家第一时间就绑在腿上穴位上,两个周,毫不夸张,症状就没有了,从此她拉上我们,一起组成了艾灸小分队,共同养生。书中讲的艾灸还可以改善乳房胀痛、预防乳腺增生,作文这部分要画一下重点好好研究一下!还有泡脚,我很喜欢的大明星孙俪就经常在微博上发一些关于泡脚养生的照片,人家大明星都崇尚如此纯天然的养生之法,咱们还不赶紧紧追潮流,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那可不是瞎吹的!

当然还有运动!与其过后打针吃药,不如防患于未然,多跑跑步健健身练练瑜伽,当代的小女生就是有一点不好,太懒了,公司里就坐着,回家更是躺着追剧,动起来,出出汗,身体顺畅了,才能不郁结。还有心态的调整!避免上火,用用书中的青山绿水法、树洞法、正念法吧,还有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平胃散、赤小豆鲤鱼汤,这些养生干货统统学起来!

PS.随书附赠的“不憋屈、不上火、不生病!”一览图真的很不错,可以一边对照着自己的身体症状一边寻找解决办法,图文并茂、通俗易通。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7)

这部电影不比好莱坞大片,不紧张,不刺激,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没有眼花缭乱的特技,朋友很好奇这么“无聊”的电影我竟然看过不下6遍。但是,它有思考,有感动。我个人觉得每个女孩子都该看一次,涵养一下气质。

电影的情节我就不赘述了,google一下就明白了。很多人看这部片子充满疑惑,我想是因为对历史大背景和卫斯里传统的陌生。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5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二战刚结束,经济大萧条。因为二战中,男人都上前线了,所以政府就号召女人要自力更生,出来工作。但是二战结束,男人归国了,却发现以前的工作机会都被女人抢占了,于是,政府又号召女人要回归家庭,照顾老公和小孩,这才是她们生来的职责和使命。这就导致以前的liberal(自由解放)话语重新回归到conversative(保守)话语。这种话语的转变首先就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中,Catherine期望改变这样一种教育,让女生学会为自己而生活学习。

卫斯里女子学院,美国最有名的女子学院,贵族女校,校友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当属宋氏三姐妹,还有克林顿夫人。我有个朋友表示,如果她女儿申请到这所学校,她砸锅卖铁都要让她念。50年代美国的大学逐渐开放女生名额,让她们有高等教育的权利。卫斯里的女生都是来自富裕保守的中产阶级家庭,她们期望女儿在那里被培养成为得体的淑女,找到理想的丈夫(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哈佛就在附近),组成体面的家庭。所以那里的女生要修艺术,文学和欧洲语言,还有家政课,但是她们学习并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所成就,她们最大的成就是成为高贵端庄的妻子,辅佐丈夫的事业。因此,卫斯里每年都有个滚铁环的传统,据说第一个滚到终点的就能第一个步入礼堂。她们大学四年就是赶快找到优秀的男人,把自己嫁出去。

电影中的四个卫斯里女生对这种话语和学校教育有的维护,有的认同,有的怀疑,有的不屑。最终,她们因为各自的遭遇都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都学着从表面看本质,不要为外象迷惑,要独立思考和做人。

电影里面最大的争议就是女人是否生来就是要履行妻子和母亲的主角,她们是否只能成为领导者的夫人而不是领导者,这个讨论在当时历史背景和卫斯里语境中,答案就是肯定的。

这天女人有了更多选取,但是也挣脱不了性别的宿命。一旦结婚,就面临生育的压力,事业和家庭难以两全的顾虑。当全职太太不简单,蜡烛两头烧更辛苦。虽然没有人规定女人生来务必当妻子,当妈妈,此刻很多女人选取不婚不孕,但是没人否认生理上只有女人能够担负这项社会生产的职责。如果你放下了社会生产,就会制造很多社会问题,老龄化,少子化。

这个社会对性别还是无法绝对公平的。女生从小要和男生一样,千军万马挤破头,受高等教育,研究所毕业,发现自己到了尴尬的年龄,要事业还是要生育?怎样都有遗憾。有了孩子,要付出全部的心力还要力图持续自我,担心对孩子的付出不够也担心对老公的照顾忽略,还担心自己的事业陷入瓶颈。社会的话语也是一样,一会儿要独立自主新女性,一会儿要新全职太太,但是社会保障体系还是停滞不前,无论扮演什么主角,都没有十足的安全感。大众舆论就更可怕了。不管怎样,我们得明白,任何时候都会有矛盾出现,船到桥头自然直。

基层女性观后感(篇8)

喜欢读书的女人。因为爱读书的女人,她不管走到那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可能貌不惊人,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在一起,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

我有一位同学,出身于书香世家,她从小就在做老师的父母熏陶下,读遍中外名著。她长得并不漂亮,但她走在花团锦簇、浓妆艳抹的女人中间,格外引人注目。是气质,是修养,是浑身流溢的书卷味使她显得与众不同。腹有诗书气自跟她说话总能使人神清气爽,俗气全无;跟她交往常使人了无城府,阳光灿烂。的确,一个女人,在读过足够的好书之后,她会变得很优秀,因为书给了她底气,熏陶了她至真、至美、至纯的情感,使她变得温文娴雅,善解人意,充满书卷气息。

我感到:爱读书的女人是善于思考的人,有思想的人。因为读书能使人变得睿智与坦荡,无欲则刚,心底无私天地宽。读书能使人修德养性、智慧无穷、目光远大、美化心灵。人生在世,吃山珍海味是一种享受,读一些震聋发馈的书更是一种享受,前者只能饱一时的口福,后者会让你终生受益。

诚然,在物欲横流充满着金钱和欲望的今天,已经没有几个女人能静下心来读书了,闲暇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逛商场、上美容院、打扑克、搓麻将、闲聊漂亮的女人尤其如此。虽说漂亮是一张门票,但我却觉得那些漂亮女人过于依赖于上帝的恩赐,上帝爱她们,却把她们给宠坏了,而有钱有势的男人,总以为自己是无所不能的上帝。漂亮女人总能轻而易举地在男人那里得到她们想要的一切:金钱、爱情、房子和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男人并不在乎她们是不是爱读书,是不是有知识、有品味、有情趣,男人们关心的是她们是否赏心悦目,是否拥有足以让他们在众人面前笑傲江湖、畅谈人生的漂亮资本。所以,从根本上说是男人纵容了女人,为漂亮女人远离书本制造了足够的理由。

有一天,在医院病房,我看见一位中年女人在陪护腿部受伤的丈夫。她静静地坐着病床旁,手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看得津津有味。我有些好奇,于是问她看的是什么书这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她给我看了封面,原来是《中国作家散文选》。我心里有些佩服这位显得瘦弱的女人,现在喜欢看这类书的女人可不多见。于是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起了梁实秋、鲁迅、朱自清、丰子恺、巴金,张爱玲、林语堂等作品,还有沈从文、余秋雨等。在我的印象中,女人多半是在牌桌上的好手,而爱读书的女人很少有打牌的嗜好,因为打牌于她而言太浪费时间,热衷于牌桌的女人也多半不喜欢读书。所以我猜她肯定是不打牌的,果然如此,让我十分敬佩。

书使女人变得聪慧,变得成熟,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罗曼罗兰如是劝导女人。

勿庸讳言,一个女人如果不读书,没有知识就会变得无知、粗俗,就会被时代抛弃。即使长相貌若天仙,穿得华贵时髦,而那些用物质涂抹起来的面具,终归是浅薄的,再好看也不会长久。相反,只要她喜欢读书,充满书卷气质,即使穿戴朴素,她依然会显得那么高雅雍容,衣服对她来说,只是一种饰品和点缀,只会让她更加美丽,更具风韵。

爱读书的女人,心里有一盏明灯,守得住心灵这个宁静的港湾,始终视书籍为精神的伴侣。不挂金戴银,底气十足,她敢于素面朝天,心清气爽,身居闹市,却能远离红尘的繁琐与喧嚣。她爱听属于自然的一切声音:风声、雨声、浪涛声,犬吠、鸡鸣、蟋蟀叫。听到它们的时候,是心情最宁静的时候,耐得住寂寞,没有争逐的安闲,没有贪欲的怡然。

爱读书的女人,视读书为人生的最大快乐。她沉浸在文字编织的故事之中,用眼睛作划桨开波浪,去寻找遥远的精神彼岸。她没有时间唠叨饶舌,没有时间拨弄是非,当别的女人正津津乐道时尚流行、张家长李家短时,她正陶醉在书的世界里,洗涤自己,充实自己,忧伤自己,快乐自己。偌大的阅览室内,爱读书的女人一个人坐读,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没有嘈杂,没有纷争,没有虚伪,没有疲惫,只有愉悦惬意。

爱读书的女人,能交上一群高尚的朋友。林黛玉说:我一生与诗书做了闺中伴。毕淑敏说:好书对于女人,是她们召之即来的永远不倦的朋友。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罗曼罗兰,或者巴金、冰心、钱钟书、张海迪等。在书籍的海洋中游弋,她们与这些伟人共同投入和痴迷,决不亚于对高级时装、化妆美容的仰慕。她们往往在不经意的瞬间,获得了人生的充实和安宁,寻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爱读书的女人,心有梦想,即使平凡如叶,仍能创造叶的美丽和生活的乐园。把自己引向有花鸟树木、有蓝天白云、有繁星明月的地方,那永不失去的梦想更是她们生活中的一首诗、一幅画、一段遐想、一片心境、一点安慰、一些希望。

爱读书的女人,喜欢写点东西。日记是她真实心灵的坦白,是每日里最愿完成的功课。日记里盛满她的心情,是心灵憩息的小阁楼。所有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能在这里得到合理又合情的宣泄,最终使她归于平静、坦然。当有所意会和感悟,她就随意写来,投寄出去,偶尔发表,得到一份额外的欣喜,独自发出满足的微笑。

爱读书的女人看世界,觉天蓝地阔人美。她们以聪慧的心灵,宽广朴质的挚爱,善解人意的修养,将美丽写在心灵。她把生活读成诗,读成散文,读成小说;把生活读成诚实、友善、自尊、正直、让爱和美充实了自身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着女性的目光;对世人,她不装腔作势,不阿谀奉承,总透着一身书卷气、一股清高味。

爱读书的女人都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便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

爱读书的女人很美,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着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潇洒自如、风姿绰约,秀色可餐。

所以我喜欢读书的女人。并希望自己也做一个喜欢读书的女人.坚持经常读书,使自己变的越来越聪明、拥有一颗年青的心,学会做事,学会工作,在现实工作中,彰显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