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后感(实用八篇)

语文观后感(实用八篇)。

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要抓住哪些重点呢?有些优秀的电影对我们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帮助,观看时内心总会积累一些心得感悟。观后感激发了我们对于艺术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认知和思考,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为您精心挑选的“语文观后感”,我相信您会从这篇文章中汲取一些有益信息!

语文观后感【篇1】

【篇一:《12岁以前的语文》读后感】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脍炙人口的书——《12岁以前的语文》。这本书把我深深的吸引了,它使我知道:“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自欺欺人,掩耳盗铃,总有东窗事发的那一天;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等。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内容:语文学习,古诗词,现代诗歌和儿童文学。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儿童文学篇,这些名著简直让我爱不释手,让我在书的世界里尽情遨游,好像我就是《我的妈妈是精灵》中的主人公陈淼淼,《绿山墙的安妮》。

而最让我百看不厌的是《苦儿流浪记》。

《苦儿流浪记》是法国著名作家艾克多马洛写的一部**。雷米,英国贵族的长子,被卖给了他的养父巴伯兰。雷米八岁时,他的家人把它卖给了江湖艺人维塔利斯。以后,雷米跟着他的师傅以一个小艺人的身份浪迹天涯,经历了许多的困难,终于和生母团聚。

虽然这部电影很苦,但它也会被主人公雷米不屈不挠、执著的性格深深打动。当我读到这部不朽的杰作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时的情景。那时,在我十岁生日那天,我叔叔给了我一辆自行车。

看着这辆崭新的自行车,我非常高兴,我崩溃了,发誓要学习。但是,这自行车只有两个轮子,你瞧,我刚把两只脚放在踏板上,这辆“小顽童”就把我毫不留情的“扔”下来,这下子,我摔了个四脚朝天,我可是打不死的小强,拍了拍尘土,又开始“勤学苦练”,后来,连我自己都不知摔了几个跟头,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学会了。当我向妈妈得意洋洋的展示自己“成果”时,妈妈也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12岁以前的语文》这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会陶冶我们的情操,开拓我们的视野,让我们一起融入到书的世界里吧!

【篇二:《12岁以前的语文》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个话题很奇怪。中文是我们上大学一路要学的东西。怎么可能有时间限制?或者说12岁以前的语文有什么特别?带着疑问读完了这篇报道,还真是震惊,北小的娃娃也太让人吃惊了吧!

小小的年纪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成就——“北小娃娃博览群书、乐于表达,他们的文章常常见诸报端、频频获奖;他们的演讲妙语连珠、引经据典”……原来这都源于《12岁以前的语文》!

老实说,我之所以有信心学习和培养高中后进生的阅读兴趣,就在于这些材料。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高年级的后进生可以说是从低年级对阅读缺乏兴趣逐步形成的。所以要想改变的话,还是从阅读兴趣着手。

“漫步于北小校园,你会被朗朗的读书声吸引,这儿是‘人之初,性本善……’,那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定睛一看,北小的孩子们正手捧书本,摇头晃脑地朗读、吟诵,个个表情丰富、声音抑扬顿挫。早晨,阳光斜照在书桌上,你会觉得那一刻很神圣,书很美,读书的孩子更美。

”读了这段话,不由得你的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个摇头晃脑的样子,深深的为他们那美的读书姿态所陶醉。我忍不住想,难道高中生就不能读这些经典吗?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啊。

后进生没有阅读的底蕴、没有阅读的激情、没有阅读的兴趣,甚至连阅读的想法都没有,他们大多认为“读书是与自己无关的事”“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孙双金校长在《12岁以前的语文》一文中提到:“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综合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想想我们这些高年级的后进生即将失去学习“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的机会,怎不让人痛心!

“郑渊洁来了,梅子涵来了,金波来了,方素珍来了,祁智来了,沈石溪也来了……一位位儿童文学作家,纷纷走进北小的校园,和孩子们倾心交谈,能够和自己崇拜的作家明星见面,孩子们都兴奋不已,奔走相告。《逃家小兔》《鲁滨逊漂流记》《城南旧事》……一本本好书像被施了魔法,它们自己会漂移。北小一直在倡导“读书漂流”活动,让好书流动起来,让孩子们分享读书的乐趣,全班共读一本书、全年级共读一本书。

”这段话告诉我北小的孩子不仅读经典,对于现代的优秀作品也是来者不拒。我们的孩子没有条件接触那些大作家,不能亲自聆听他们的教诲,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书啊,也可以和他们“对话”啊。歌德不是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高尚的人谈话”吗?

我们读了他们的书不是一样可以接受教益吗?况且文中还提到了好书“漂流”的办法,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最实惠的了,因为这样可以节约很多的资源,用最少的钱读更多的书。以前班里一直提倡好书要分享,但没有好的办法真正做到分享,现在只要一个“漂流”就做到了,谢谢北小。

既然北小的娃娃能成功,我们的孩子也要有信心,我要抓住这仅有的一年时间,让我们的孩子多多积累“12岁以前的语文”!

【篇三:我爱“唱”的诗——《12岁以前的语文》之《笠翁对韵》读后感作文】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瞧,四年级的同学们都在认真在背诵着,那么的朗朗上口,大家还摇头晃脑的,又是那么的陶醉。

记得我是在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读《12岁以前的语文》里收录的《笠翁对韵》的。乍一看,我的第一印象是时间太长了。总共46页!不会很难读吧,更不要说会背了。

带着疑惑,我进入了《笠翁对韵》。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和**家李渔所著。书名中的“笠翁”二字是他的别号;由于它主要是通过精彩的例句来介绍诗歌的对仗技巧和声韵知识,所以又叫“对韵”。

于是,我每天早晨都会诵读《笠翁对韵》,从《上平声篇》开始,一句一句慢慢地读、一段一段细细地品,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以至十一字对,从单字到多字的层层属对,真的就像唱歌一样,渐渐地,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后来,我更了解到,这一本《12岁以前的语文》是孙双金校长主编的。细心的他把每一字都标上了拼音,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掌握了不少生字;细心的他配编了与《笠翁对韵》相关的一个个历史典故,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历史知识;细心的他还对原文进行了注释,让我们在读的同时更易懂其意;细心的他甚至配上了精美的插图,让我们在读的同时还能享受**并茂的乐趣……

总之,我越来越喜欢“唱”这首《笠翁对韵》,更感谢孙校长为我们编的这本好书。《12岁以前的语文》不仅让我们的小学学***充满情趣,而且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也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语文观后感【篇2】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读后感

万柏林区大唐实验小学耿瑞芳今年暑假根据教育局开展的“书香为伴,提升素质”为主题的暑期读书活动精神,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深感提升自我已迫在眉睫,按照学校安排推荐的30本书精心挑选了几本,其中《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和《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一书旁征博引,涉猎颇广,见解独到,令人佩服。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这本书是在郭初阳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写成的教育随笔。文字中无不流露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对现实教育现存问题的思索,以及自身的努力,他有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那就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前三章反映了其关于文学教育、人格教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看法,是为具体的学科建设;后三章将视野扩展到整个教育层面,谈教育之殇,谈学生和老师的双重困境,继而“以梦为马”进行教育的改良,洞烛幽微,发人深省。

读了此书,我脑海中始终闪现的念头就是: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反思自己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在对手中的教材进行“审视”后,我们应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教材。“教教材”是将教材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设计,完成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就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而“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利用教材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前一个目标指向的是教材,而后一个目标指向的是人。而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努力做到“用教材教”。

语文观后感【篇3】

寒假里,我怀着一颗好奇心翻开了《语文主题学习》这套丛书。

语文主题丛书系列1——《追寻美的足迹》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这本书共分为八个版块。每个版块都是围绕着“美”来展开描写的。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名胜古迹”这个小版块。开篇,作者就写道:“我国幅员辽阔,地跨热、**、温多种地带,形成了迥然不同的风景名胜。

”读到这,我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了无限向往。我迫不及待地往下赏读,书中的文字带我信步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让我领略了山色空蒙的西湖美景;壮观的泰山日出让我惊叹不已;幽美的海滨仲夏夜使我身临其境;变化多端的阿里山云雾令我目不暇接作者对景色的形象描写,带我体验了一次又一次妙曼无比的旅程,使我的心不由的醉了进去。

这些“名胜记游”,我最喜欢《桂林山水甲天下》。先不说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多少修辞手法来描绘桂林山水的景色多么优美,单说他引用的那篇韩愈的《送桂州严大夫》这首诗,就让我认识到了桂林山水的秀美奇异。作者为了吸引读者们的眼球,又把民间传说加到文章中,更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作者对这些奇山怪水的生动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桂林山水之中。我真的觉得大自然是如此美妙!

寒假匆匆过去,主题系列陪我度过了一个漫长而又趣的假期。这个假期,因为有它的陪伴,我的心不再孤单。

作者:郁文迪

语文观后感【篇4】

从“魔力语文”看人生常道

金水区实验小学扶晶晶

去年12月份,有幸跟着学校的团队到福州进行学习。我心中有两个老师的名字,一个是集美大学的施茂枝教授,另一个是福建省著名教师何洁。两人留给我的印象都是深思善学乐究之人,在人云亦云的年代一直乐享于自己的研究,着实让人尊敬。

遗憾的是,那次只是听了两位的报告,并未走进他们的课堂,也就没有机会领略他们教学时的风采。抱着对大师的敬仰之情,暑假期间,买了一本何捷老师的《我的魔力语文课》,想从中**一二,以弥补上次的遗憾。

“魔力”,一个神乎其神的字眼,其实用在何老师的身上,却那么的纯粹。“唉,小何要是能拖拖课,那该多好啊!”这是何老师的学生在《小何的“坏习惯”》一文中的结语,这里的“坏习惯”指的就是“不拖课”。

咦?不拖课怎么会是坏***?或许,这就是何老师课堂的魔力吧。

天生活跃的学生不愿意下课,也不愿意和老师分开。如果没有魔法,怎么能说呢?

魔力就跟奇迹一样,它的发生看似不可思议,但穷源竟委,却也能拨云见日。就如同何捷老师自己谈到的那样,这些“得益于他‘用一生来备课’的教学信念、借力于科学有效的课堂设计、仰仗于对儿童特点的准确把握、依托于对言语表达的自觉训练”。常言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何捷老师正是在做中才积累了这些字字玑珠般的常道。

怀疑发自内心。我也在教书。为什么我的感知力总是这么低?不可否认,我一直崇尚于理性的语文教学。我希望自己的语文课堂能够如同解数学题那样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够如同顺水推舟那样让学生自然而然获得知识,不做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让绝大部分孩子的思维都能够得到激活。

可是,处在探索道路上的我依旧迷茫。但读了何老师的文章之后,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觉得他的课堂就是我一直苦苦觅寻的。把谈话法作为课堂导入的“真功夫”,除去了雕饰,保留了纯真;在《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中,为了指导儿童获得表达方法,他那如行云流水般轻盈自在的引导,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让学生轻松自如的掌握了知识;还有那一篇又一篇有关作文的教学策略,越来越让我感受到一个智者思考的魔力。

值读此书之际,在和亲朋好友谈话时,有两句话深深**撼了我。一句是“一群人都在做一件事,但往往成功地只有5%,因为只有5%的人真正用心去做”;一句是“知道我和你们不同在什么地方吗?你们一直都是在拼命地做事情,而我却在拼命地思考”。

合上这本书,我想这不正是这本书的精神内涵吗?这不也正是作者的精神映照吗?

本书的后记“刺溜一下,我的半生过去了”更是触动了我的心弦。现摘录一段话共享:

亲爱的朋友们,即使忙碌是我们的正常生活,我们也不必为此感到悲伤。相反,如果能将每一天看作最后一天,每一天都当作是一次决战。你不会给自己留下懒惰的借口,也不会为昨天的失败和意外的成功而高兴和悲伤。早上我会用铃提醒自己:

今天,要过得充实,像个人样。也许你会厌倦工作、社交,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如别人精彩。事实上,你还没有找到生命的意义,你仍然在消耗一小部分越来越稀缺的生命资源。

你也有幻想:中彩票、中大奖、捡起钱包、遇到一个高尚的人。。。所有这些都能找到。当上帝给你好运时,你需要经历调查,至少要发现你是一个进步的人。

否则,给得多害得深,上天不会这么做。

语文观后感【篇5】

终于用了差不多两周时间把于永正的《我是怎样教语文》这本书看完,相信读过这本书的同仁都知道这本书真是语文教师的良师,它和那些国外大教育学家的著作不一样:于老师文中提到的语文教学的观点很平实,很接地气。它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平实的例子,有效的方法。

其中有关朗读和错别字的论述给就让我受益匪浅,因为这两个问题困扰我已经很久了。今年带的这届学生着实令人头疼:已经是四年级的孩子了,却不能正确流利的读好一篇课文;答起题,写起作文错别字连篇。

语文的本质,说到底是读和写。读既包括默默地阅读,也包括大声地朗读。于老师说,语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就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连学过的课文都读不流畅的学生,语文水平百分之百的低下,究其原因:因为他的语感不好。文中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一个男生刚转到于老师班时,语文水平很差,一个长句子他要分三次才能读完。后来,于老师给他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每天读课外书,要大声读,每天坚持半个小时。不到一年,大见成效。

联系到班级学生的朗读情况:每次提问学生读课文,不是加字、减字,就是读错字。如果不看他读的内容,单听他朗读你根本不知道他读的内容的到底是什么。我还发现这些不会读书的孩子都是背书困难户。即使会背了,也是结结巴巴漏字添字。他们并没有理解意思,只是在背一些文字的累积。我一直认为是因为孩子识字量不足,看书太少,所以不断强调多认字,多看书,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白纸黑字、清清楚楚,他们作为四年级学生居然把文章读的支离破碎?现在我才明白:他们是语感不好造成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声读书,培养语感。语感强了理解能力也随之提高,背书速度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字词方面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更包括我都奇怪:如果孩子下功夫的话,一个词一个词地默写,错别字不多,可是一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字词时,就会写出成串的错别字。好多错别字往往也是老师们的反复强调的字词。于老师认为,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字学得多而且快,而实践太少的缘故。面对这个问题,于老师一方面教育学生看书写字时要细心;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别样的听写方法: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这些句子中含有学生易错易混淆的字。每次听写完了,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这样得出来的正确答案,印象特别深。显然这种:融词于语境、互为人师、争论、探究的方法不失为一种简易高效的好方法,这在我们教学生甚至教育自己孩子时都能用得上。

古人说:“开卷有益”。勤于阅读必是对的。他人的智慧,旁人的经验往往能让我们少走弯路。作为教师多读教育书籍,从名师身上学教学技巧,武装自己。让自己以最快速度成长起来,能够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更好的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语文观后感【篇6】

寒假里,我的小伙伴们都和爸爸妈妈外出游玩了。我可不一样,我在家里以《语文主题丛书》为伴,感受与《主题丛书》为伴的欢乐。

这学期的《语文主题丛书》一共有七册,不过我最喜欢的是《金色童年》这一本,这本书分为六个板块,其中“名家讲童年”这一版块让我记忆犹新。

我捧起书,一页一页地翻着,不一会儿,就沉醉其中,身临其境。读到《祖父的园子》时,就仿佛和童年的萧红一起手拉着手在祖父的后花园里玩耍;读到《妞儿》这篇文章时,妞儿被她的爸爸打时的画面就浮现在我眼前,这时我感觉妞儿实在可怜;当我读了《小时背书有好处》之后,仿佛听到巴金爷爷在跟我讲小时背书的好处,我听了不禁连连点头;读了《我的童年》后,里面展现出冰心小时候和伙伴一起航海出游的幻想,我有几分觉得冰心童年乐趣多多;读完《月光启蒙》、《弟弟》、《病中的老师》的时候,我又忍不住落下两行热泪。《我的早年生活》让我感受到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底,不要放弃,最后一定会有奇迹。而《童年记忆》让我看到了小海伦失去光明后仍然寻找生活中的乐趣……

遨游在书的海洋里,虽然足不出户,但我收获了许多快乐与惊喜。

作者:刘璐遥

指导老师:任萍

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语文观后感【篇7】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雷夫的身上就体现了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

——这是李镇西在本书序言中的一句话。这段话表明了雷夫那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令人着迷,因为他执着的教学方法和持之以恒的教学态度令人钦佩。

雷夫先生对阅读和数学特别感兴趣,其次是**艺术。他把阅读放在首位,特别注重引导孩子们的阅读热情。他带领孩子们排练莎士比亚的戏剧,让他们学习如何理财和赚钱。

引导孩子们根据课程**电影,旅行观摩。许多困难的课程在他手里甚至变得新鲜,孩子们自愿留在学校。在课堂听课时生怕错过老师每个重点等等。

除此之外,雷夫先生毫不夸张地告诉读者,教各种熊孩子有多困难,毕竟五年级的孩子很有个性。家长们是如何不配合,就是某些领导也来拖后腿。不过雷夫也会自嘲着说“姜还是老的辣”!

“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依然热爱它”的这种精神感动着我,雷夫的教育生涯中遭遇的坎坎坷坷在上部书就曾一一讲述过,难以教育的某些孩子、艰苦的教学环境和不合理的教育制度,让雷夫哭过、伤心、失望过,但是每一次都有个理解他的人出现,要么是他的妻子、要么是他的学生或是其同事。正是这些人和拉尔夫共同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学生成绩的提高不仅让人印象深刻,而且他们还彬彬有礼。这本书的重点是讲述拉尔夫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态度。在每一章中,作者都举例说明自己的教育案例,如何解决典型问题,如何应对突发情况,如何因材施教。

刚读完雷夫老师的《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候,心情倍感激动,有感而发因为家有儿女在上小学。自从孩子不如学校的那一刻起,他对过去学校的记忆就禁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回忆。那时候,我想成为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尤其是害怕一个凶猛的老师。在过去的学校生活中,我遇到了许多不同性格和教学风格的老师。

会被他的演讲所吸引,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淹没。除了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性格,一个好老师有多重要。如果说这本书的作者拉尔夫先生是教学生活中的一个奇迹,我多么希望这个奇迹也能平凡。

因为稀缺,它是如此珍贵,可以称之为奇迹。像是雷夫老师这么充满激情,富有个人魅力的老师才让人觉得,总有那么一批人充满了对教育的热情。也是希望所在。

较之《成功无捷径》那本书来说,本书是对所有作为教师职业或者有志成为教师的同行们的肺腑之言,作为家长和学生亦是应该了解。一个持之以恒的教师的心路历程、思想观念、所遇到的人和事,以及制度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是所有人都应该理解的问题。

雷夫的各种建议和感悟,表达的方式和语言风格非常亲民接地气,从不会高大上的拽文,更多是以实例为主。一般是醒目的标题,加作者的心得体悟,配合所遇到的学生案例,最后解决方案和总结。没有太多的浪费,而是喜欢听教研分享课,属于实践经验型,目的是解决问题。

雷夫的这本厚厚的肺腑之言,适合一段时间分步进行阅读,一口气读完的话会感觉时间很赶,毕竟某些感受和事件需要经历过才知道。无论是作为一名新教师还是一名高级教师,还是作为学生家长。前路且长,我们需慢慢前行。

关注孩子的内心和他们的需求,学校教育和教师的情况,这些都是重点。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谨以此句献给那些善良的好老师。

语文观后感【篇8】

教师是主导,是辅助。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在语文教学中,所教的是方法(又称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所培养的是能力,是学生所不能培养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们在肌肉、骨骼和其他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会走路。对教学的启示是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肩托与腕托的区别启示我们,教学方法即教师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不幸的是,很多老师为了介绍而引荐,或笨拙地绕圈子,或与学习情况不相联系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

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不仅提出要求,还要检查督促,当然,学生不能学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一个管教管学、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教师,必须师一个有感情的教师。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

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

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这样,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外,还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