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浮力课件分享

最新浮力课件分享。

每个老师都需要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教案课件,相信老师对要写的教案课件不会陌生。要知道写好教案课件,也能避免老师漏掉一些重点内容,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我们为您精心整理的“浮力课件”马上就要看到了,我们希望阅读本文后您能够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式和理念!

浮力课件 篇1

浮力的知识在力学中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的一个知识点。

浮力知识点的考查变化类型很多,但考查的内容主要就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浮力的计算,二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判断。

浮力大小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两个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别说不知道浮沉条件哦)。因此对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熟练掌握,是做这种类型题的基础。在考试中我们要尽量将两种方法对比,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例题 1

两手分别拿着一个小木块和一个大石块,把它们都浸没到水中,同时松开手,小木块上浮,大石块下沉,受到浮力大的是( )

A.小木块 B.大石块 C.一样大 D.不能确定

分析

很多学生在做这题时,都会这么思考:因为木块上浮,所以木块受到的浮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大,而石块下沉,石块受到的浮力比它自身的重力小,所以木块的浮力比石块的浮力大。在这里其实学生就不知不觉地用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但是这里木块的重力和石块的重力我们却是不知道的,因此这样理解这道题就错了。这题应该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小木块、大石块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个体积大小的关系,而且小木块还在上浮,大石块下沉,所以大石块排开水的体积要比小木块多,所以是大石块受到的浮力大。

例题 2

一艘轮船在海上遭遇风暴沉没,它从开始下沉到完全没入水中前,所受到的浮力变化情况是( )

A.增大 B.不变 C.减小 D.无法判断

分析

这道题的判断就需要用到阿基米德原理,轮船下沉的过程中,其排开水的体积是在增大的,所以根据F浮=ρV排g可知,受到浮力变大。很多同学在做题的过程中,都认为轮船是漂浮的,所以浮力应该不变。这里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浮力的大小显然就错了。

例题 3

一艘轮船从长江驶入东海,比较轮船在长江与东海里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轮船始终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

B.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轮船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C.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

D.由于轮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大

分析

同样是轮船浮在水面上的问题,这道题很明显是轮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前后两次浮力都和轮船的重力相等,答案是A。这道题就不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断,而应该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浮力的大小。

例题 4

“远征号”潜水艇从长江某基地赴东海执行任务过程中( )

A.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大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B.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浮力

C.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小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D.潜水艇在海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等于在江水中潜行时所受的重力

分析

这道题在解题时,很多的学生就用到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因为潜水艇在长江水面下和东海海面下都是悬浮的,所以浮力和重力相等,而潜水艇的重力是不会变的,所以浮力也应该相等。浮力和重力相等,这个判断是不错的,但得出浮力相等的结论却是错误的。因为潜水艇的原理和轮船是不同的,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也就是说潜水艇的重力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所以这道题应该用阿基米德原理来判定:潜水艇在两种液体中都处于悬浮状态,所以排开液体的体积是相等的,而海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在海面下时受到的浮力更大。

例题 5

把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实心铝球浸没于某种液体中,放手后,木球悬浮而铝球下沉,静止后它们所受浮力的大小关系是( )

A.F木=F铝 B.F木F铝 D.无法确定

分析

木球和铝球的质量是相等的,所以首先应想到的是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木球是悬浮的,所以F木=G木,而铝球是下沉的,所以F铝F铝。

通过对这些关于浮力大小判断题目的分析,不难发现只要同学们熟练掌握了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的浮沉条件,做这种题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难,那么容易出错

初二物理学习心得

死记硬背

要得!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课文必须熟悉,知识点必须记得清楚。至少达到课本中的插图在头脑中有清晰的印象,不必要记得在多少多少面,但至少知道在左页还是右页,它是讲关于什么知识点的,演示的是什么现象,得到的是什么结束,并能进行相关扩展领会。

独立做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要过程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浮力课件 篇2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浮力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今天这一节课,我选的教学内容是小学《自然》第五册第10课《水的浮力》。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这一节课我选择的是三年级的学生。

因为从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上看,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知识和学习方法,并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学生大多九岁左右,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其有意注意和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有所增强,在学习活动中他们能积极地思索,能努力地探索问题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能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活动中能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综合运用自然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根据《自然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本课中学生要初步学会做说明水有浮力的实验)

3、非智能目标:

通过本课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知识、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好自然的信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问题探索的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自主探索,实验操作,让学生知道: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确定为:认识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

五、教学思路设计

根据“主导和主体”、“学习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确定如下:

1、从教的方面来说,主要采取开放式教学法,具体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过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画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人人参与,积极动脑动手,给每个学生都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学有所得。②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在观察、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学习活动中,得出“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的结论;③通过归纳总结和大量的应用实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

2、从学的方面来说,分为两个部分。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运用自然知识和生活经验,去研究问题,探索新知,得出实验的结论。

六、课前准备

教具准备:

包括实验器材和CAI课件等演示性教具。

学具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了气的气球、弹簧秤、钩码。

教具和学具的使用,以其直观、形象、科学等特性,对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灵活掌握所学知识,启迪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教学过程

本节自然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一)第一个部分是“观图激趣,质疑引入”

教师首先出示“潜水艇在水中航行”的多媒体画面,并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叙述:同学们请看,画面中的潜水艇在大海中乘风破浪,你看它一会儿在水面上航行,一会儿又潜入了水中,多威武,多有趣呀!同学们,请想一想,潜水艇为什么能够在大海上航行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利用直观的多媒体画面,结合教师的解说,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学习的良好欲望,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为参与后面的学习活动作了一定的铺垫。

(二)第二个部分是“操作实验,发现规律”

本部分是本节自然课的重点,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师讲述(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内容):

同学们,在我们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块泡沫塑料和一个充了气的气球,请分别把它们放入水槽中,用手向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有什么感觉?每个同学都来试一试。

(2)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检查。

(3)分组实验完毕,组织学生讨论并汇报实验结果。

①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②用手按浮在水上的泡沫塑料和气球,有什么相同的感觉?

(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会浮在水面上;用手按一按,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手会感到有一种力等等。)

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在这里,学生会说,泡沫塑料和充了气的气球在水中会受到一种向上的力。)

(4)接下来教师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课题“水的浮力”。)教师随即在黑板上板书: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分组实验,让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并引出课题。

第二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1)教师演示并叙述:同学们,老师将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放入水中的钩码是沉还是浮?(学生会说钩码会沉下去。)

(2)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不是受到水的浮力?你是怎样想的?(用多媒体出示)

(有的学生说会,有的学生说不会)

(3)钩码在水中究竟是否受到了水的浮力呢?请同学们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水槽、弹簧秤、钩码),自己设计一个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究竟是不是受到了水的浮力?

研究时,请注意:

①如果钩码受到水的浮力,会看到什么现象?

②如果钩码没受到水的浮力,结果会怎样?(用多媒体出示)

接下来,我对学生要做的实验进行说明并且示范操作:在学生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这样来做这个实验。即将钩码挂在弹簧秤的小钩上,观察此时弹簧秤的刻度是多少,并记录下来;再将弹簧秤上的钩码没入水中,看一看此时弹簧秤的刻度又是多少,并作好记录;然后将两次记录的结果进行比较,看是否发生了变化,是怎样变化的。通过实验,可以看到,后一次记录的结果变小了,说明钩码在水中受到一种向上的力,把钩码往上托,使得弹簧秤的刻度变小了。这种力是一种什么力呢?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因此,就可以得出实验的结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当然,学生在实验操作的活动中,还会有其它的实验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只要他们的实验方法可行,能得出实验的结论即可。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

(4)接下来让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学生分组实验完毕,抽生汇报实验过程及其结果。

①你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

②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④通过实验,你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在这里,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6)实验小结:通过实验1和实验2,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用多媒体出示并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提出设想,自己设计实验,自主探索,自己叙述实验的过程,得出实验的结论。这符合当代开放式的、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教学思想。在本部分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动脑、合作学习的教学意图。

第三个环节:指导学生认识水的浮力的应用

(1)谈话:同学们,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请看多媒体课件“水的浮力的应用”。

(2)请同学们观察、讨论:

①图中是什么物体?

②它们是不是利用了水的浮力?利用水的浮力做什么?

③在生产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3)抽学生说后教师小结。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后,让学生说出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水的浮力这一现象的理解。使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三)第三个部分是“总结谈话,激发信心”

1、教师总结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自主操作、自主实验,我们已经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充分运用水的这一特性,使其为我们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2、教师布置作业:在新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要为大家布置一个作业,请大家课后自己思考:既然各种物体在水中都能受到水的浮力,为什么有的沉有的浮?看谁最聪明,能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用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谈话,进一步激发学生学好自然、用好自然的信心,使学生能更加投入地参加到平时的自然课的学习活动中去。

八、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二、水的浮力的应用。

浮力课件 篇4

浮力免费课件资料

一、【前置学习】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①木头压入水中放手后会上浮,实心铁块放入水中下沉,是否所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越觉得上托的力越大(越觉得轻飘飘的),那么,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③关于浮力,你想知道哪些方面?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三个实验,记录现象、测量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

①将圆柱体用细线绑牢,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测出圆柱体重力并记录。②将圆柱体缓慢放入小烧杯的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的变化。③读出圆柱体浸没时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计算出测力计两次读数差。分析:为什么圆柱体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会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实验2:浮力产生的原因

①把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倒过来,瓶口下放水槽(接住流下的.水),往瓶里放入乒乓球,用烧杯往瓶里加水,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②往瓶里加水,然后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实验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⑴根据探究实验1的现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有关。

⑵实验4: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⑶分析与论证

综合⑴⑵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和_____有关。

⑷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后,修正结论

三、【展示质疑】

学生以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质疑、补充,教师引导,板书。

四、【激励提升】

小结、点拨、表扬

浮力课件 篇5

认识浮力活动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 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身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够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动手、动脑相结合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浮力。

2、学会“称重法”测浮力。

三、教学难点:

1、用理论推导的方法认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

五、教学器材:

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烧杯、食用油、木块、弹簧测力计、滴管、钩码、石块、量筒。

学生实验器材: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橡皮泥、浓盐水、铁片。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食用油、酒精、水

步骤:(1)在小烧杯中放少半杯水,用滴管吸取一些食用油后插入水中,挤出一大滴食用油后取出,反复几次就可以得到一些食用油小球浮在水面上。

问:怎样可以让小球往下沉?往杯中加酒精,小球就会悬浮、下沉,再加水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比较好控制,当小球悬浮在液体中时,即使摇晃小烧杯,它们也是会悬浮在液体中。对于这个实验如果能用彩色的油做实验,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9。1节 认识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乒乓球里注入一定水,这样上浮缓慢,便于观测)

【学生讨论】: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乒乓球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乒乓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乒乓球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学生活动】:漂浮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受不受到浮力呢?学生尽可能根据常见的事例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事先准备的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回答总结】金属块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金属块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教师提问】:水中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能不能测量出来,怎么测?

【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画图演示】

[板书]:1。 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

F浮=G—F

教师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重,所以放手后会下沉。

[板书]:2。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根据图示,思考讨论书本85页活动2问题,并将其完成。

【画图演示】

【总结】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与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上图)

[板书]:3。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3、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把小铁片放入水中,铁片下沉。同样大小的铁片做成小船浮在水面上。

【播放图片】 :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教师把学生的猜想记在黑板上。

【制定实验方案】:利用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橡皮泥、浓盐水等材料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并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板书]:4。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巩固练习】:人往深水中走地时候,为什么身子浸入水越多就越站不稳?

(三)小结:学生互动交流对浮力的认识和以前对浮力错误的想法,最后用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1、泡茶中的物理现象: 泡茶时,开始时茶叶浮在水面上,过一段时间,茶叶开始下沉,可再过一会,茶叶又上浮,再过一会,茶叶又下沉,这样经几次后,茶叶最后沉在杯底。你不妨可以在家里泡杯茶,仔细观察一下,你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想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2、书本87页1、2题。

浮力课件 篇6

《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体验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

(2)       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定性地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教学设计gzzj/jxs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学生实验器材:大小钩码、同体积的铜柱铝柱、弹簧测力计(12)、溢水杯(12)、塑料袋(12)、烧杯(12)、水、橡皮泥(1盒)

教学程序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教师讲述文彦博树洞取球的故事:当皮球掉进了树洞里,有的用手掏,用棍子捅,也没能把皮球取出来,树洞又深又曲,文彦博很快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想的办法是什么呢?

学生:说出取球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教师讲述:文彦博从小热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做了宰相,成了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想的办法中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引入浮力课题。(板书浮力)

设计说明 :讲述学生熟知的故事,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意识到人们很早就会利用浮力,知道学习浮力的意义,自然引入浮力,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体验浮力的存在,寻找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 [2] [3] 下一页

浮力课件 篇7

八年级物理浮力测试题

知识要点:

1、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其数学表达式是:F浮=G排液=ρ液gV排。

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公式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浮力的大小由液体密度ρ液和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两个因素决定。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及物体的形状无关。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不随深度的变化而改变。

(2)阿基米德原理对浸没或部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适用。

(3)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V物,当物体部分浸在液体中时,V排当液体密度ρ液一定时,V排越大,浮力也越大。(4)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其计算公式是:F浮=ρ气gV排。2、如何判断物体的浮沉:判断物体浮沉的方法有两种:(1)受力比较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浮力的作用。F浮>G物,物体上浮;F浮F浮=G物,物体悬浮;(2)密度比较法: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只要比较物体的密度ρ物和液体的密度ρ液的大小,就可以判断物体的浮沉。ρ液>ρ物,物体上浮;ρ液ρ液=ρ物,物体悬浮;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的物体,如空心球,求出物体的平均密度,也可以用比较密度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浮沉。3、正确理解漂浮条件:漂浮问题是浮力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浮力问题的关键是理解物体的漂浮条件F浮=G物。(1)因为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又因为F浮=G物(漂浮条件)所以,ρ液gV排=ρ物gV物,由物体漂浮时V排ρ物,即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将浮在液面上。此时,V物=V排+V露。(2)根据漂浮条件F浮=G物,得:ρ液gV排=ρ物gV物,V排= V物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漂浮时,ρ物、V物不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与液体的密度ρ液成反比。ρ液越大,V排反而越小。4、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计算浮力的方法一般归纳为以下四种:(1)根据浮力产生的原因F浮=F向上-F向下,一般用于已知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且形状规则的物体。(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这个公式对任何受到浮力的物体都适用。计算时要已知ρ液和V排。(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将挂在弹簧秤下的物体浸在液体中,静止时,物体受到重力,浮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这三个力平衡:即F浮=G物-F拉(4)根据漂浮、悬浮条件:F浮=G物,这个公式只适用于计算漂浮或悬浮物体的浮力。运用上述方法求浮力时,要明确它们的适用范围,弄清已知条件,不可乱套公式。5、浮力 综合题的一般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判断它所处的状态。当物体浸没时,V排=V物,当物体漂浮时,V排+V露=V物,(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画出力的示意图,在图中标出已知力的符号、量值和未知力的符号。(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方程,代入公式、数值 、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典型例题解析:例1、边长1dm的正方形铝块,浸没在水中,它的上表面离水面20cm,求铝块受的浮力?(ρ铝=2.7×103kg/m3)解法一: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上=ρ水gh上=1.0×103kg/m3×9.8N/kg×0.2m=1.96×103Pa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下=P上S=1.96×103Pa×0.01m2=19.6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下=ρ水gh下=1.0×103kg/m3×9.8N/kg×0.3m=2.94×103Pa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向上=P下S=2.94×103Pa×0.01m2=29.4N铝块所受浮力F浮=F向上-F向下=29.4N-19.6N=9.8N解法二:V排=V物=(0.1m)3=10-3m3F浮=ρ水gV排=1.0×103kg/m3×9.8N/kg×10-3m3=9.8N答案:铝块所受浮力是9.8N。说明:(1)解法一适用于规则物体,解法二说明浮力大小只与ρ液、V排有关,与物体密度和深度无关。(2)题中铝块密度是多余条件,用以检验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若误将ρ铝、代入公式,求出的将是物体重力。在用公式求浮力时,要在字母右下方加上脚标。例2、容积为1000m3的氢气球,吊篮和球壳的质量为150kg,在空气密度1.29kg/m3的条件下,这气球能载多少吨的'物体停留在空中?现在需要载900kg的物体而保持平衡,应放掉多少立方米的氢气?(氢气密度为0.09kg/m3).解析: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气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gV=1.29kg/m3×9.8N/kg×103m3=1.264×104N分析它们的受力,气球能载的物重应是浮力与它自身重量之差:即在空中能载的物重为:G1=F浮-G=1.264×104N-150×9.8N=11.17×103N它的质量为:它现在多载的物体的质量为:△m=1140kg-900kg=240kg即:△F=240kg×9.8N/kg=2352N这一个力也是由气球产生的浮力,如果放掉了一部分的氢气后,体积变小浮力也变小,所以应放掉的氢气体积为:例3、如图3所示,底面积为80cm2的容器中盛有深30cm的水。将一质量为540g的实心铝球投入水中。问:(1)铝球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2)投入铝球后,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增加了多少?(3)若用一根最多能承受4N拉力的细绳系住铝球缓慢向上拉,当铝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为多大时绳子会拉断?(已知ρ铝=2.7×103kg/m3,取g=10N/kg)。解析:(1)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铝球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V排由题意可知,V排= ,得V排=0.2×10-3m3所以,F浮=1×103kg/m3×10N/kg×0.2×10-3m3=2N(2)设投入铝球后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则:H=V/S=0.2×103m3/80×10-4m2=0.025m水对容器底部增加的压强是:P=ρ水gH=1×103kg/m3×10N/kg×0.025m=2.5×102Pa。(3)设当铝球露出水面的体积为V露时,绳子会断,此时的浮力为F浮',则:F浮'=G-F拉即ρ水gV排'= G-F拉V排'= =1.4×10-4m3V露=V-V排'=0.2×10-3m3-1.4×10-4m3=0.6×10-4m3例4、如图4所示的直筒形容器的底面积为100cm2,筒内有用密度不同的材料制成的a、b两实心小球。已知a球的体积为80cm3,是b球体积的3.4倍。两球用细线相连能悬浮在水中。现剪断细线,a球上浮,稳定后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变化了40Pa。试求:(1) 细线被剪断前后水面的高度差。(2) a、b两球的密度。(本题g取近似值10N/kg)解析:(1)分析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剪断细线后,a球上浮,由悬浮变为了漂浮,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液面下降,由p=ρgh可知应有:Δp=ρgΔh故液面下降高度为:Δh= =0.004(m)=0.4(cm)(2)经分析可知a球露出水面的体积应为液体下降的体积,所以,a球漂浮时露出部分的体积V露=ΔhS=0.4×100=40(cm3)此后球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a-V露= Va应用阿基米德原理,对a来考虑,a球漂浮时有:ρ水gV排=ρagVa,故,ρa= ρ水=0.5×103kg/m3把a、b看作一个整体来考虑,a、b一起悬浮时有:ρ水g(Va+Vb)=ρagVa+ρbgVb将Va=3.4Vb代入解得:ρb=4.4ρ水-3.4ρa=2.7×103kg/m3说明:例3与例4都是浮力与压强结合的题目,解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液体压强的变化,是因为液体中的物体浮力发生了变化,引起液体的深度的变化,才引起了压强的变化。另外 ,例4还有一个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例5、一木块在水中静止时,有13.5cm3的体积露出水面,若将体积为5cm的金属块放在木块上,木块刚好全部浸在水中,求:金属块密度?解析:这是两个不同状态下的浮力问题,分析步骤是:(1)确定木块为研究对象,第一个状态是木块漂浮在水面,第二个状态是木块浸没水中,金属块与木块作为整体漂浮在水面。(2)分析木块受力,画出力的示意图。(3)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方程求解:甲图中:F浮=G木…………(1)乙图中:F浮'=G木+G金…………(2)(2)式-(1)式得:F浮'- F浮= G金代入公式后得:ρ水gV木-ρ水g(V木-V露)=ρ金gV金ρ水V露=ρ金V金ρ金= ρ水= ×1.0×103kg/m3=2.7×103kg/m3答案:金属块的密度是2.7×103kg/m3。说明:(1)涉及两种物理状态下的浮力问题,往往要对两个不同状态下的物体分别进行受力分析,再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列出两个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出结果来。(2)本题的另一种解法是:木块增大的浮力等于金属块重,即ΔF浮=G金,代入公式:ρ水gΔV排=ρ金gV金其中ΔV排=13.5cm3,(它等于没有放上金属块时木块露出水面的体积。)代入数据后:1.0g/cm3×13.5cm3=ρ金×5cm3ρ金=2.7g/cm3=2.7×103kg/m3变换角度分析问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例6、如图,一只盛有水的大瓷碗内放一根粗细和质量都均匀,长度为L的木直尺,搁在碗沿上静止.尺子的1/4浸在水中,1/4在碗沿外.求尺子的密度.解析:分析尺子的受力情况是受三个力的作用:重力G、浮力F浮、碗边对尺子的支持力N,如图所示,其中支持力N是通过支点的,对转动没有意义。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G×OB=F浮×OA……⑴设尺子的密度为ρ,横载面积为S,则:G=ρgSL……⑵,由阿基米德原理,它受到的浮力为:F浮=ρ水gS(L/4)……⑶再由△AOD∽△BOF得: ………⑷故由⑵⑶⑷联合⑴解得:ρ=5ρ水/8=0.625×103kg/m3例7、一木块浮于足够高的圆柱形盛水容器中,如图7所示,它浸入水中部分的体积是75cm3,它在水面上的部分是25cm3。(g取10N/kg)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木块的密度;*(3)若未投入木块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0。试分别表示出木块漂浮时、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1和F2;*(4)从未投入木块到漂浮,从漂浮到浸没的三个状态中,水对容器底部第二次增加的压力为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的n分之一,求n的取值范围。解析:设木块在水面上的体积为V1,浸入水中体积为V2。(1)由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水gV排即:F浮=ρ水gV2=103×10×75×10N-6N=0.75N(2)由二力的平衡:F浮=G木,又因G木=ρ木V木g所以ρ木= = =0.75×103kg/m3(3)考虑到容器为圆柱形,木块漂浮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为F1,F1=F0+ρ水gV2木块浸没时,水对容器底部压力为F2,F2=F0+ρ水g(V1+V2)(4)水对容器底部第二次增加的压力为F',F'=F2-F1=ρ水gV1。

GZ85.com延伸阅读

2023浮力课件


一篇文章带您深入了解“浮力课件”,强烈推荐阅读本页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需要具备一份教案课件,因此需要花费一定时间进行编写。教案的制定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

浮力课件 篇1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①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②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5)教学过程设计①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②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①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②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③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ρV=m,mg=G,∴ρ液V排=m排,m排g=G排∴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⑤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ρ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⑥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⑦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⑧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浮力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10.9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

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____N.

3.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____N. 计算 F浮1=____N.

4.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____N. 计算 F浮2=____N.

5.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____N. 计算 F浮3=____N.

6.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____N. 计算 F浮4=____N.

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ρ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ρ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0.6dm3,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0.2dm3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ρ酒精=0.8×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gV排

浮力课件 篇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实验证明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认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在生活中的物理规律,纠正对浮力一些片面的认识。

2.通过参与实验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和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对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但是,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密度的关系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矿泉水瓶(剪去底部)、大水杯、水槽、弹簧测力计、石块、盐、酒精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录像: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人们在死海里看书等。把学生引入与浮力有关的问题上,体会浮力的存在。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观看录像,体会浮力的存在,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浮力现象。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物理现象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的美妙与和谐中进入物理的世界,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新课标的理念。

(一)浮力

演示:把乒乓球按入水底,松手后会看到乒乓球上升,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及每个力的施力物体。

得出结论: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提问:放入水中沉底的石块是否受浮力作用?你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所受浮力的大小吗?

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力这就是浮力。

引导学生归纳出利用“称重法”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再把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则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利用F浮=G-F进行计算。

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举特例来分析:长方体浸没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长方体浸没在水中,其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的面积相等,并且对应部位距水面的深度相同。

思考:水给它们的压强大小是否相等?(相等)

水给它们的压力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有什么关系?(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长方体上下两个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下表面处的深度更深,压强更大,而上下两个面的表面积相同,所以下表面受到向上的压力比上表面受到的向下的压力更大。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总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观察实验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乒乓球的受力情况。

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浮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学生思考讨论,认识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

学生思考并回答:

长方体两个相对的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平衡。长方体上、下表面所受液体的压力存在压力差。

能力。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课教学(30分钟)

(二)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1.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2.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请联系死海的特点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浸入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总结: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物体浸没的深度等因素无关,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学生进行实验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密度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学生分组探究: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培养学生有根据地进行猜想的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

总结(5分钟)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发表在论坛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适当总结。

梳理本节课知识内容,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网上论坛与老师同学交流,最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浮力课件 篇4

一、设情导入

师:演示实验,乒乓球从水中浮起来,氢气球离开手上升,是什么力使它们上升?

生:浮力。

师:(出示课题:浮力)生活中还有那些受到浮力的物体?

生:(举例)

二、探究新知

师:请看这儿有两例受浮力的例子(投影图片)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能受到浮力,那么放入水中要下沉的土豆受不受浮力呢?

生:(思考回答)

师:下面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悬挂一个土豆,再把土豆浸在水中,比较前后两次测力计的示数。

生:(实验、讨论、发现)

师:(归纳发现投影)一切浸没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浮力的大小:弹簧秤两次的读数差;(获得了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师:如果我们换上其它的物体,浮力的大小会变化吗?下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想想做做:

1.在水桶中装大半桶水,用手把空的饮料瓶按入水中,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同时观察水面高度的变化;

2.将鸡蛋放入清水里,然后不断加盐,观察鸡蛋怎样运动,思考浮力有无变化。

生:(实验、思考、发现)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的大小可以发生变化。

大小与浸没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归纳学生的发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师生: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师:我们能不能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归结为一个因素呢?

生:质量。

师:质量越大?什么越大?

生:重力。

师: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投影)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关系

小组讨论:设计思路、如何利用手边的器材设计。

生:前台展示实验方法。

师:(投影实验设计方案:如果水没有溢出,我们怎样判断塑料块排水的多少?两种设计图,引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分发记录数据表格,说明1、2分别是浸没、部分浸在)

生:实验。

师生:分析得结论

浮力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四、教学设计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浮力课件 篇6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③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②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③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浮力课件 篇7

活动目标:

1. 通过探索实验,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知“沉”和“浮”的'概念。

2.听清实验要求后,再进行操作,体验探索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艘大船、一艘小船模型、探索记录表、勾线笔、课件、橡皮、空瓶、回形针、泡沫球、石头、花片

教师提问:你们坐过船吗?船是在哪里航行的?那你们知道为什么船能在水面上航行呢?

2.教师示范,并提出要求:先把船放在水里,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手指上有什么感觉。

小结:原来当船在水面上时,会有一股从下面往上的力托住它,这种力就是浮力。

4.教师提问:当我们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浮力会有什么变化呢?

要求: 轻轻地用一根手指去压船,并且逐渐增加手指的力度,注意一定要控制住力度,不能把船压沉,然后感受一下浮力有什么变化。

交流:当你的手指用力越来越大的时候,你感觉浮力有什么变化?

小结:在船不沉下去的时候,压下去的力越大,浮力越大。

6.教师提问:当用同样的力去压两艘大小不同的船时,感觉到的浮力会是一样吗?

要求:请你分别用一根手指同时去压大船和小船,请你感受一下浮力是一样的吗?

小结:当用同样的压力去压大船和小船,大船所受的浮力大,小船所受的浮力小。大船的体积大,排水量大,所以所受的浮力也大。

1.教师提问:水可真神奇,能让小船稳稳地浮在水面上。那是不是所有的东西放在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3.猜测并记录:有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沉下去?哪些东西放在水里会浮起来?

要求:两人合作进行,一人负责记录,一人负责操作;探索一种材料后要及时记录,然后再探索另一种材料。

小结: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下沉,如橡皮、回形针和石头;当物体的重量小于水的浮力时,物体就会上浮,如空瓶、泡沫球等。

2.请一位幼儿上来操作。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只要往水里放一件宝贝,并让充分溶解,鸡蛋就会像小船一样浮起来。(出示盐和糖)猜猜会是哪一件宝贝?

4.请你们回家也去试一试,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浮力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概念、方向、施力受力物体。掌握称重法测量浮力。

2、科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注意控制控制变量方法的应用。

3、科学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并应用。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学生在课下自己对浮力这部分知识自己对知识点的总结,适当的加以点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学生对照自己的总结查找漏洞。

(一)认识浮力

概念: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叫浮力。

1、方向:竖直向上

2、施力受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

3、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压力差

(二)浮力的大小

1、F浮=G-F

(称重法)

2、F浮=G排=ρ液gV排(阿基米德原理)

3、F浮=G

(漂浮、悬浮)

4、F浮=F上-F下

(压力差)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计算浮力的大小其中阿基米德原理最为重要,下面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回顾。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实验探究

简述实验探究的过程理解结论科学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以视频的方式回顾实验的过程拼配例题加以练习

(三)物体浮沉

1、物体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ρ物

F'浮=G ρ物

下沉

F浮

结果

沉底

G= F浮+F'

悬浮

F浮=G

ρ物=ρ液

2、浮沉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是测量液体密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工作的。

(2)轮船

工作原理:利用“空心法”把密度比水大的钢铁材料制成空心使它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从而使它漂浮在水面上。

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吃水线的高度会变浅轮船在河里和海里都是漂浮,因此所受浮力相同。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因为海里的密度比河里密度大所以海里比河里船进入的体积小。

(3)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能够方便的在水中浮沉,是因为潜水艇下潜后所受浮力不变,但它可以靠向水舱中加水和排水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

(4)盐水选种

工作原理:把种子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好种子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下沉;干瘪的坏种子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5)热气球

工作原理:热气球巨大气袋中充满空气,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气球内部温度升高,密度降低。当气球内部气体的的密度比外部气体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气球上升。当气球内部空气冷却密度升高时,气球下降。

二、典型引领

1、质量相同的木块和石蜡,把木块放在盐水中,石蜡放在水中,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那么()

A.木块受到盐水的浮力大

B.石蜡受到水的浮力大

C.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由于液体的密度不同,木块与石蜡的密度也不同,所以无法判定

2、将重为4N,体积为6×10-4m3的物体投入一装有适量水的溢水杯中,溢出水300g.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物体上浮,F浮= 6 N

B.物体悬浮,F浮= 4 N C.物体漂浮,F浮= 4 N

D.物体沉在水底,F浮= 63N

3、一个重5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将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3N,则石块受到的浮力是___N,溢出水的重力是___N。

4、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某班同学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以及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以下实验器材:

①弹簧测力计;

②装有水的玻璃烧杯;

③装有酒精的玻璃烧杯;

④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

⑤细线。

(1)探究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有关,应选择的器材是顶端带有挂钩的铝块、细线、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序号)

(2)甲同学认为“物体浸在液体中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甲实验证实他的观点,即铝块从A到A`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变大了。乙同学认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并在同种液体中用图乙实验证实自己的观点,即铝块从B到B`位置的过程中,浮力大小不变。请分析甲、乙两同学的实验过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________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___________。

(3)经过认真分析发现,甲同学的实验适用于探究浮力大小与____________关系。

浮力的课件集锦


教案课件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教学工具,所以需要教师用心设计并制作好教案课件。教案作为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优质的教案课件是如何创建出来的呢?为了更好地为您提供服务,我们精心编辑了“浮力的课件”,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同时,请不要忘记将您拥有的美容秘诀与朋友们一起分享!

浮力的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②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验证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方法】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用具】

乒乓球、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小木块、水、酒精、食盐水、砂石适量、饮料瓶、水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提出问题: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漂在水面上如:鸭子、轮船……同学们想过这里面蕴含着什么物理知识吗?为什么不会游泳的人穿上救生衣便不会淹死了,你们想过吗?

今天我们一块儿来研究一下。

二、探求新知

学生活动一: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其方向各组同学分别把实验桌上的不同物品放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现象。

思考:乒乓球、木块为什么浮在了水上。根据我们学过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对其进行受力分析。请同学们自由回答,找学生代表上讲台画出受力分析。

教师总结:对答对的同学给予肯定表扬,不对的同学给予鼓励指正。从而得出浮力的概念及其方向。

教师提出问题:在刚才的实验中,石块、橡皮泥沉入了水底,沉入水底的物体受浮力吗?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器材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

各组同学分别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对不知如何的学生给予点播。实验做完后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并引导学生归纳出测浮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等效转换法。

得到一个求浮力的公式F浮=G-F液

[设计说明: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确实要受到浮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寻求测量物体所受到浮力大小的简便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1、2。)

学生活动三:探究: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造船比赛”:用大小相同的橡皮泥做船,用砂石作货物,看一看,谁做的船载的货物多?并思考: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

2.将饮料瓶慢慢压入水桶,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3.同学们都知道“死海不死”吧,请你们实验其中的原理。并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在做以上的实验时学生可能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的重力、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质量、物体的形状、深度、液体的密度等因素有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把猜想合并归类,引导各小组认领实验课题。(提醒学生实验时用“控制变量法”)

学生分组探究:

(1)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3)探究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

(4)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橡皮泥探究浮力与物体形状的关系。

各小组根据要探究的课题,设计实验。设计完毕,组织各小组先讨论设计的实验步骤,进一步修正完善。然后根据修正的步骤探究课题,设计记录实验数据表格并交流,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

教师总结: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物体的密度、重力、体积、物体的形状等无关。

[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动手实验,不断的思维,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并进行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3.)

学生活动四: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学生先看课本自学,不懂的与同学交流、或问老师,然后动手试着做实验进行探究。实验做完后互相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总结:首先对实验中的误差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

推导公式:F浮=G排=m排g=ρ液gV排(在一次强调浮力与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然后说明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各种气体。

[设计说明: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是本节的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便于对知识的理解。由于此实验较难做教师注意做好引导,这样才符合认知过程。]

练习巩固:(完成后面本节练习题4.5.)

三、本节小结

最后,由学生交流本节课在知识上有哪些收获、哪些遗憾.通过交流、回顾来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设计说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对学生的见解,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教师最后画龙点睛,简要概括。]

【课后反思】

1.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做,这样使同学们既对实验结论加深了印象又帮助学生们解决较难的浮力实验题做下了铺垫。

浮力的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浮力的大小(注意:浸没和部分浸入)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方向

适用条件液体和气体

从力的角度:从密度角度(实心)

浮F浮>G上浮ρ物

力浮沉的条件F浮=G悬浮ρ物=ρ液=-F=F浮ρ液

轮船、密度计(漂浮)称重法:F浮=G物-F

应用潜水艇计算排液法:F浮=G排=ρ液gV排

气球和飞艇平衡法:F浮=G物(漂浮或悬浮)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浮力的课件 篇3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

漂浮液 物;v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液与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物= G/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浮力的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1、质疑:上浮的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那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如何来证明你们的`猜想?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浮力的课件 篇5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

(1)浮力的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浮力现象(配图片)如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在死海里的人为什么可以躺在海面上看书?等由此引入浮力。 明确本节课要探究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浮力?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 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活动1:演示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再用手给石块施加一竖直向上托的力,请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

再将弹簧测力计拉着石块放到水里,请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也减小。

比较上述现象得出:浸在水中的石块也受到竖直向上托的力,即浮力。

换用其他的液体结果也是一样的。

大量的实验表明: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用F表示

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对浮力定义的认识

[学生活动]:浮力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很普遍,能否列举几个事例呢?学生尽可能列举一些常见的事例。

[提问]:刚才的实验说明沉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你能通过实验进一步知道石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对活动1中的`石块进行受力分析:石块在重力、浮力、拉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 故有F浮 + F= G

F浮 = G-F(称重法)

想一想:桥墩受到浮力吗?展示图片

学生讨论,结果不确定

那么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

(二)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2: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

带领学生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教材活动2

[总结]: 因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所以物体下表面受到的压强比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浮力就是由于液体对物体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

浮力的大小:F浮=F上 — F下

(压差法)

(三)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猜想与假设]:学生结合上面的情景并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有关。

[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巡视辅导,视学生的情况点拔。如研究浮力与哪个因素有关时,需要控制内心量不变?改变哪个物理量?怎样改变?怎样比较浮力的大小?要完成实验需要用到那些器材?需要记录那些数据?等。

[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实验后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总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讲解]:并非物体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关键取决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部分有多少,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就越大。

[想一想]:游泳者感觉到潜入水中时比浮在水面游泳时受到的浮力大,其原因是什么?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对浮力有哪些新的认识?纠正了哪些队浮力的错误认识?

浮力的课件 篇6

水的浮力 【教材分析】

浮力的理解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阐述。而科学课程标准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为理解浮力的水》这一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为接下来学习水的其他性质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1、认识浮力的存在

2、水及其他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空气中也存在浮力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浮力的产生

2、理解气液都能产生浮力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以及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23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题的精神。

2、对阿基米德原理进行探究和推导以及对于有关浮力知识的2、四、STS 而达到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用空矿泉水瓶的实验,以及钩码和弹簧秤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得到浮力的存在。

2、用气垫船的视频使学生们认识,原来空气也是有浮力的,进而推广到气体也是有浮力的。二二二二、、、、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2、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评价任务

感知与激疑

(一)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常见到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现象,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二)让学生来直接

受到向上的浮力。

学习活动

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 1数记为N1。2N2。

3、比较弹簧测力计读数N1、N2的大小。研究水中会下沉的物体的浮力 N1 N2

气体浮力存在的实验 教师阐述课本中的实验。体也会产生浮力。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

活动四 写着

让学生来直接参与该活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当你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老师在学生的不断回答中总结学生们对浮力的感觉。的那部分水的多少有

F浮=G排液=p液gV排液 教师进行阐明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浮力的计算

人物介绍。科学价值观。

小结与作业 小结

小结。并以适当的练习作为形成性评价来明确学生是否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教学方案

作业

教材P26 第1--5题 作业本中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水的浮力

一、浮力

1、方向:向上

2、存在:液体、气体

二、阿基米德原理 123 ,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到的重力

F浮=G排液=p液gV排液

浮力的课件 篇7

浮力

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程维国

【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四章第5节内容,是浮力部分的起始课。同样符合在新人教版八年级第十章的内容。浮力是学生自小就接触到并且相对熟悉的一种力,相关的物理现象并不陌生,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但不知道浮力是怎么产生的?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学生可能知道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但不知道下沉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液体对物体的浮力的作用?我设计的本节课将对以上问题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和解答。因为本节课实验比较多,而这些实验都是在课堂上现场进行,所以本课件中没有加载flash动画。

在浮力的学习与运用中,既涉及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接触浮力之后,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开始由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慢慢向复合知识点的综合题型过度,在开始讲课时夯实基础,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通过演示实验定性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3)探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浮力产生的原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在充分的演示实验和引导下,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

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设计理念】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更多的从实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欲,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设计思路】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

2.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理解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什么是浮力及浮力大小如何计算,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观察、提出假想、收集数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他们在实验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浮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 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教法] 师生互动法、分组实验法

[学法]质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

四、学法指导

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根据老师的引导问题进行思考,同时与头脑中现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联系生活中见到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充分的变式学习是学习概念的时候必须做到的,在上课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尽量提出不同表象但是相同本质的问题。另外,下课之后关于课堂的总结和作业练习也是必不可少。

五、演示教具

弹簧秤、小物块,烧杯、溢水杯等

六、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吗?能举出一些实例吗?引出问题:

1、这些物体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

2、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吗? 【讲授新课】

一、浮力

演示实验

(一):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增大,然后用手托住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手离开小石块后,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同样减小了。

问题:请同学们共同分析讨论:手托着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了,石块放入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也减小了?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托的力。

引出浮力的概念:液体对 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浮力。

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

问题:浮力的方向如何确定? 演示实验

(二):将带红毛线的塑料泡沫的红色毛线贴在一个水箱底部,在水箱里加上水,让学生观察现象,再把水箱的一端用木块支起来,让学生观察现象。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问题:你能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吗?引导学生回忆演示实验

(一)。组织讨论。

活动一: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小石块,弹簧测力计示数为G,然后把小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F水中。(分组讨论后可以让各组学生代表上讲台做这个实验)

得出结论:F浮=G-F水中(称重法测浮力)

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能够说明在气体中同样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这艘万吨巨轮浮在海面上,怎么知道它受到的浮力有多大呢??能用称重法测量吗?有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计算浮力的方法呢?

活动一:感受浮力(让学生猜猜想的时候有依据,在实际中许多同学都是凭空进行猜想的)

让一名同学上讲台,哪一个准备好的饮料瓶,向装满水的水桶里往下按,其他同学观察现象,然后让按饮料瓶的同学说出自己的体会。饮料瓶进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溢出的水越多,手受到的阻力越大。

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想一想:这说明浸入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大家猜想一下…

提出猜想:我们可以想到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入液体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

进行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公式就是:F浮=G排=ρ液gV排

注:

1、该原理同样适用气体的浮力计算。

2、ρ指物体浸入的液体或气体的密度。V排指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那部分体积。

提出新的探究问题:除了排开液体的体积,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有那些?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不难看出浮力大小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不难看出,因此密度影响浮力大小的实验是一个验证实验。

进行实验:用称重法分别测同一物体浸在盐水中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大小。

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提出问题:对浸在液体和气体中的物体液体和气体能够产生浮力,那么浮力是怎么产生的?

进行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应用前面学过的压强的知识。

得出结论:物体上表面和下表面这两个压力差就是液体对浸入物体产生的浮力。

小结:在教师引导下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 浮力

一.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 液体(或气体)到向上托的力 方向:竖直向上

二.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或气体)所受的重力大小。

三、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浮力的大小与V排和ρ液有关。

四、浮力产生的原因:

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公式: F浮=F上-F下

浮力的课件 篇8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通过观察,了 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 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 差。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 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 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

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 F浮 >G物 时,物体将上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F浮

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浮力的课件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因此把这块内容放在初中,并要求一次性过关,高中教学中不再重复。鉴于以前的教材把浮力安排在初二学习,不适合初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易造成初二学生的两极分化的事实,现行教材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大面积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考虑,把浮力的内容放到初三教材中,具体安排为:先通过实验方法得出阿基米德原理,再运用演绎方法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和物体的浮沉条件,最后介绍浮沉条件的应用使所学知识具体化,这种处理方式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浮力的方向。

(3)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4)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方法

作为自然科学的规律课,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

提出问题-初步规律-简单应用

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这节课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之一,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学程序(拟分两课时讲解)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浮力概念的建立(分三步)

第一步:

演示实验1:黄色乒乓球在液体中缓慢上浮(乒乓球内注入适量的水,容器可用大量筒)

设问并讨论乒乓球上升的原因,并说明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演示实验2:金属块在水中下沉

问题一:浸在水中的金属块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问题二:如何判定金属块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方案,教师演示托力的测量法,类比得出测浮力方案。

第二步:

演示实验3:用弹簧秤分别测出金属浸在水中、煤油中的浮力。

第三步:

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指明“浸在”的涵义。指明浮力的单位——牛。

说明:从“浸没”到“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归纳能力。

3、浮力的大小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想想做做”,找出获得最大浮力的办法。

教材图13。5-2实验的基本器材,通过手压易拉罐的方法,体验易拉罐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水中的深度的关系。

通过这个“想想做做“的内容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4、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阿基米德原理(分四步)

第一步:根据称量法测浮力的演示,猜测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利用尝试性实验排除无关因素。

从力的三要素角度提出,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运用演绎法:因为浮力是一种力,而力具有三要素)

类比:手对物体施加的托力的大小跟施力物体(手)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猜测可能因素:深度h、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形状、空心与实心、浸入液体的体积V排等。

问题一: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物体受到的浮力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去检验它呢?(引导学生提出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问题二: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并上台演示。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分析,所设计的实验研究的目的、控制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学生实验探索并演示,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A: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秤所挂的橡皮泥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秤的示数逐渐减少,当橡皮泥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h有时有关,有时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再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谈起:人进入浴缸的水中后,会感到水的浮力,同时,我们也看到水面上升了,水上升的原因是因为人在水中占据了一定的体积,也就是人排开了一部分的水,人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人感受到的浮力越大。引导学生使用溢水杯,使学生观察得出F浮与排出液体的多少有关。

第二步: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师: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分组实验,分三次测出浮力与排开的水重

①铝块全部浸没

②铝块部分浸没

③铁块全部浸没

比较①、③得出F浮与ρ物无关(扫除学生的又一个思维障碍)

比较①、②、③得出F浮=G排液

第三步: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1、教师演示(并借助于实物投影)在煤油中F浮=G排液

说明:这里采用教师演示的目的只是为了节约时间,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让学生分组,分别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

2、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3、讨论原理的适用范围,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

第四步:简单应用

讲解课本例题,不要直接引入F浮=ρgV排公式,而应根据F浮=G排液来计算。强调应用定律求浮力时,必须搞清两点:一是液体的密度;二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

实践性作业

第一道题:能否利用1牛的水产生比1牛大的浮力?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索这个问题。

第二道题:设计实验,证明气体中物体也会受到浮力,增强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道题:让学生上网查有关潜水艇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充分应用网络资源,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

六、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七、结束语:

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于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较强的班级,本课还可以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到实验室甚至到教室外面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等,这些,都是值得尝试的教学方式。

总之,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最新浮雕课件(收藏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浮雕课件”的与众不同之处将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呈现,请保存本网页的网址方便您下次再访问!

浮雕课件 篇1

"浮雕课件"——深化教育教学内容的利器

现如今,在数字化的时代,许多老师将教育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授课内容。而在众多的数字结合课件中,“浮雕课件”作为一种特殊的课件方式,更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喜爱。本文将深入探析“浮雕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什么是浮雕课件?

浮雕课件,顾名思义就是将课件里的图像通过特殊的技术制作成立体的效果,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浮雕课件和平面图片相比,它具有明显的立体效果,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和体验。

二、浮雕课件的优点是什么?

制作一个浮雕课件不仅仅需要精良的技术,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由于它富有立体感,浮雕课件在教育教学中也具有很多的优点,例如:

1、更直观的呈现

浮雕课件可以通过加深和准确的阴影和光源来增加深度感,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获得知识的缩影,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增加趣味性

许多学生对传统的平面图片更加无感,难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浮雕课件在画面上的立体效果可以吸引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知识,进而对学习产生趣味。

3、更好地加深印象

浮雕课件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记忆。对于一些众多相似的知识点,浮雕课件的立体特效可以一一区分开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三、浮雕课件如何制作?

虽然浮雕课件具备多种优点,但是好的设计需要精良的制作技术和耗费大量的时间。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浮雕课件的制作步骤:

1、首先需要等比例地制作一张平面图片,并将其导入到3D建模软件中。

2、接下来,需要制定光线与阴影的方向以及颜色和亮度。

3、依照画面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材质等信息,可以对3D建模软件进行各种行为操作。

4、最后,可以通过软件将3D图像导出至其他课件制作软件中,进行最后的优化调整。

四、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浮雕课件?

在教育教学中,浮雕课件虽然带来许多的优势,但也需要学生适应,才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里,介绍一些浮雕课件应用的方法:

1、注重勾勒主题思路

在制作好浮雕课件后,教师需要将主题思路和课件配合得当,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目的。

2、注意科学的应用场景

在应用浮雕课件的时候,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在绘制一些生物学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立体图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动植物的生长形态。

3、配合主流的教育技术使用

浮雕课件可以与教育技术相结合,如配合智能互动白板等软件使用。通过互动的方式则再次提高浮雕课件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浮雕课件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是在数字化时代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同时,也需要结合科学设计来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

浮雕课件 篇2

浮雕课件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子教育课件已成为学校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浮雕课件是一种特殊的电子教育课件。它能够展示逼真的三维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本文将从浮雕课件的教学优势、浮雕课件的制作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透彻理解浮雕课件的相关知识。

一、浮雕课件的教学优势

浮雕课件的三维效果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刺激,让他们更容易被吸引。更重要的是,浮雕课件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浮雕课件可以将细胞、器官等呈现出更加逼真的样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此外,浮雕课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多方面发展,如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浮雕课件的制作

1、选择制作软件

目前常见的制作软件有AutoCAD、Maya、Zbrush等。AutoCAD是一种三维建模软件,其制作效果适合于一些线条比较简单的模型;Maya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三维软件之一,具有强大的建模能力和动画制作能力;Zbrush是一款专业的数字雕刻软件,其功能强大,但操作相对复杂。

2、准备模型素材

制作浮雕课件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准备好模型素材。一般来说,素材可以通过模型库或在网上搜索获得。还可以自己制作模型,不过这需要一定的设计能力和时间。

3、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包括模型的建立和纹理贴图的增加。建模过程需要对模型进行调整,使其符合教学需要。纹理贴图的增加则需要在软件中使用材质球将纹理贴图添加到模型表面。

三、浮雕课件的应用

浮雕课件可以应用于很多学科,例如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等。下面以地理学为例,介绍浮雕课件的应用。

在学习地球构造和地质变化的过程中,浮雕课件可以将地球、火山、地震等以三维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的基本原理。在学习地形地貌的过程中,浮雕课件可以将山脉、河流、沙漠等以逼真的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浮雕课件是一种具有很大教学优势的电子教育课件,它的制作和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的教学内容。在未来,浮雕课件的应用发展将更加广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浮雕课件 篇3

浮雕课件的主题:

浮雕艺术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浮雕艺术是一种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形式。它通过雕刻的方式,将图案和文字凸起于平面上,创造出独特的立体感和纹理效果。浮雕艺术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首先,浮雕艺术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于美和艺术的追求。浮雕作品的思想和风格不同,却都充满着深深的人文情怀,呈现出了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正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艺术家们所创造的作品,他们通过对人体雕刻的精细和身姿的优美来表达了对于人类的尊重和崇敬,彰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作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时刻保持对美和艺术的敏感和热爱,尊重并追求高度的人文思想。

其次,浮雕艺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向过去致敬的渠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已经逐渐消失了,只有一些浮雕作品得以保存下来。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财富,也是历史的见证。通过观赏浮雕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明的历史沿革、人类智慧和劳动技术的飞跃,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化的交融。这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历史和文化的机会,也能够唤起我们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尊重,让我们珍视人类文明的传承。

最后,浮雕艺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考方式。在浮雕艺术中,展示的不仅是作品的表面,更是它所代表的独特思想和能力。通过观赏浮雕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现代艺术和设计中的创新精神和思维方式,从而启发我们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和视野。

总之,浮雕艺术既弘扬了美好的人文主义思想,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沉淀,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创新的探索之门。在今天这个讲究美感与精神价值的时代,我们应当进一步推广浮雕艺术,用艺术的方式向未来逐步展示和传递人类文化的良知,发扬人性的美好。

浮雕课件 篇4

浮雕课件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许多学校采用了数字化教育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一种常见的数字化教学工具就是浮雕课件,它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思维视野。然而,在使用浮雕课件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浮雕课件的主题。

一、浮雕课件的优点

1.理解抽象概念:在学习艺术、历史、地理等抽象学科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无法真正理解教师讲解的概念。此时,浮雕课件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呈现出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

2.拓展思维视野:许多浮雕课件都是通过三维建模来制作的,这样就可以将学生从平面教学中解放出来,拓展他们的思维视野,让他们对学科内容有更加全方位的认识。

3.提高学习兴趣:相比传统教学,使用浮雕课件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容易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浮雕课件的应用

1.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浮雕课件可以模拟出各种材料的质感、绘画的空间透视,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

2.历史教育:通过制作浮雕课件,可以将历史文化古迹“复活”,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加深对历史的记忆。

3.地理教育:通过制作浮雕课件,可以模拟出地球的立体形态,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地理位置关系,从而更好地掌握地球地理知识。

三、浮雕课件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如果教师对浮雕课件过度依赖,可能会造成教学效果下降。因为浮雕课件是学习工具,而非教学目的。

2.技术要求高:制作浮雕课件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一般需要专业软件、计算机和高配置的图形硬件支持。这给教师和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3.教育挑战:浮雕课件模拟出来的内容很生动,但也增加了学生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在使用浮雕课件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注意教育约束,让学生明白这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

总之,浮雕课件是数字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应用有着很多的优点和潜力,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的方面。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掌握好浮雕课件的使用方法,借助它来提高学习效果、拓展思维视野。

浮雕课件 篇5

浮雕课件是一种用来展示三维立体效果的课件工具,它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艺术教育中,浮雕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浮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在历史学科中,浮雕课件可以用来呈现古代雕刻技艺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内容。下面是我对浮雕课件两个相关主题的阐述,希望读者能够得到启发。

主题一:艺术教育中的浮雕课件应用探究

浮雕是雕刻艺术的一种形式,它通常将图案和图像刻在平面表面或立体材料上。在艺术教育中,浮雕课件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浮雕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首先,浮雕课件可以用来介绍不同类型的浮雕技术。在浮雕课件中,可以通过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浮雕技术的种类和特点,例如高浮雕、浅浮雕、塑料浮雕等。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示例和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每种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其次,在浮雕课件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浮雕作品。通过观赏各式各样的浮雕作品,学生能够对浮雕这种艺术形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了解浮雕作品所表达的主题、象征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浮雕课件也可以用来展示学生自己的浮雕作品。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制作浮雕作品,然后展示在浮雕课件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还可以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

总之,浮雕课件在艺术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更多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浮雕技术,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浮雕作品。

主题二:浮雕课件在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探究

古代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高度成就,也是未来文明的重要遗产。在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中,浮雕课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古代浮雕作品。

首先,浮雕课件可以用来呈现古代浮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浮雕作品的细节和内涵。通过使用浮雕课件,可以让人们不必亲自到文物保护中心或博物馆里去观赏这些浮雕作品,同时也可以减少这些古代浮雕作品的损坏或破坏。

其次,在浮雕课件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浮雕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浮雕课件中的图片、图表等形式展示,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这些古代浮雕作品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这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非常重要。

最后,在浮雕课件中,人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代浮雕作品的保护和修复技术。古代浮雕作品遭受自然风化、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精心修复和保护。通过浮雕课件,人们可以了解到这些浮雕作品的保护和修复技术,为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浮雕课件在古代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非常重要。通过更好地利用浮雕课件,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欣赏和保护古代浮雕作品,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做出重要的贡献。

浮雕课件 篇6

泥浮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其浑厚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审美效果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泥浮雕课件的研发应用,不仅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泥浮雕的历史传承和制作工艺,同时也推动了泥浮雕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泥浮雕是一种将泥土作为主要材料进行雕刻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将柔软的泥土压制成厚度均匀的片状,在其表面上进行精细雕刻,以呈现出各种生动的形象和图案。泥浮雕的材料简单易得,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历史上广泛应用于建筑、壁画、陶瓷等领域。

泥浮雕的制作工艺严谨而繁复,需要多道工序完成。雕刻师需要准备好细腻的泥土,并根据设计图纸制作好雕刻模板。将泥土平铺在工作台上,用模板进行压制,使其达到统一的厚度。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利用各种雕刻刀具进行精细雕刻。完成的泥浮雕作品需要进行晾干和固化处理,以确保其稳定性和持久性。

泥浮雕课件的设计旨在通过图文并茂的展示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泥浮雕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和制作技艺。课件会首先从泥浮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艺术家。课件还会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泥浮雕在建筑和陶瓷领域的应用,让学生们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课件还会详细解读泥浮雕的制作工艺,让学生们了解每个工序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

在学习泥浮雕课件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通过观看图片和视频,感受到泥浮雕作品独特的立体感和细腻的纹理效果。通过与老师互动和讨论,学生们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泥浮雕的艺术知识和背后的文化内涵。课件还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和实践操作,让学生们亲自动手雕刻泥浮雕,体验这种古老艺术形式的魅力。

通过泥浮雕课件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培养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手工技巧和创造力。这种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细心观察、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泥浮雕课件的设计和应用,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泥浮雕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同时也为泥浮雕艺术的传承和创新注入了新活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泥浮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艺术合作的重要桥梁。

浮雕课件 篇7

浮雕课件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工具,它通过三维立体的图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浮雕课件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到许多学科领域,比如语文、历史、美术等等。本文将围绕浮雕课件展开探讨,介绍它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场景,同时探讨使用浮雕课件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一、浮雕课件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场景

浮雕课件是一种采用浮雕加工技术制作而成的教育工具,它在外观上类似于一张平面图片,但是其图像具有浮雕的立体感和动感。这种教育工具可以用来制作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其中包括图文并茂的讲义、充满趣味的课件、展示性的图片库等。浮雕课件的主要功能如下:

1.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浮雕课件采取了三维图像的形式,其活泼的视觉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互动性也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

2.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浮雕课件具有非常生动的动画效果,能够描绘出一些抽象的概念,使学生感性理解这个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住它。

3.方便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将浮雕课件投影到黑板上,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看到展示内容,同时也方便教师的讲解。

由于浮雕课件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灵活的制作工具,因此它在各个学科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浮雕课件的应用场景:

1.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浮雕课件可以用于词语解析、句型结构分析、汉字拼音和词句对应等方面的教学。

2.历史教育:在历史教育中,浮雕课件可以用于账号簿的展示、地图上的事件解析、时间线的呈现、文物考古等方面的教学。

3.美术教育:在美术教育中,浮雕课件可以用于展示各种美术作品,同时也可以用于艺术理论的介绍和实战操作的演示。

二、使用浮雕课件教学的优势和不足

1.优势:

(1)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浮雕课件利用三维图像的形式,使得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浮雕课件采用生动的动态效果,能够使学生感性理解课程内容,并且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知识点。

(3)方便教师的教学。教师可以使用浮雕课件制作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这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效果,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不足:

(1)制作工作量较大。制作浮雕课件需要较高的制作技巧和丰富的素材资源,因此制作工作量较大,不是所有教师都会使用。

(2)技术要求较高。浮雕课件需要使用专业的制作软件,教师需要具备相关技术知识和技能,这对于一些教师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

(3)设备配备要求高。浮雕课件需要投影仪、电脑等设备进行展示,因此需要学校在设备购买和配置上进行一定的投资和准备。

总的来说,浮雕课件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育工具,它能够提高课程的表现力和实用性,同时也能够为教学注入更多的趣味性和活力。当然,教师们应该在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下灵活运用浮雕课件,配合好教学方法,让它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提高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

浮雕课件 篇8

浮雕课件是一种创新的教学工具,它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浮雕课件的出现,不仅让学生爱上学习,也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丰富,下面从“浮雕课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教学的创新”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浮雕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浮雕课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相对单一、枯燥,学生极易产生学习疲倦感,对于教师所讲授的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听课效率也大打折扣。而浮雕课件的呈现方式,能够将知识呈现得更加生动直观,色彩搭配得当、内容丰富、动态多样,让学生更加快速地接受和掌握相关知识。此外,浮雕课件还强化了学生的交互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相关知识点,针对性更加强,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相对提高起来。从而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深远。

二、 浮雕课件对老师的教学方式

作为一名教师,传授知识教育是其职业使命。不过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老师难以把握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做到知识的充分传递。而随着浮雕课件的出现,老师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如何合理地利用浮雕课件呈现的视频、PPT、语音等工具,从而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是老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同时,利用浮雕课件呈现教学内容还能大大减轻教学的工作量,让老师在保证教学完整性的同时,轻松自如地掌控教学进度。

三、浮雕课件对教育教学的创新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创新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已经看到,浮雕课件的出现为教育教学创新铺平了一条道路。浮雕课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从而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靠拢。同时,浮雕课件也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窗户,让教育教学人在工作中更加灵活创新,让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地与科技发展互动、交融。

综合来看,浮雕课件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老师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教学的创新,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教育教学过程中,体验更加生动、立体、交互化的浮雕课件的使用,不仅是一次创新,更是一种新的教学趋势。

浮雕课件 篇9

主题:浮雕艺术

浮雕艺术是一种用雕刻手法将形象或者图案立体地刻在一块基础材料上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具有立体感的视觉艺术,能够给人们带来极强的视觉震撼和美感享受。在很早以前,浮雕艺术就已经出现了,而今天的浮雕作品也已经多种多样,无论是在建筑上还是雕塑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浮雕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早在古代埃及、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浮雕艺术就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建筑、雕塑、壁画等方面。古希腊的浮雕艺术以神话故事、英雄传说为题材,艺术家们运用各种技巧,展现出人物的神态、造型和服装等,体现出了古希腊独特的审美观念。古埃及的浮雕艺术则以象征式的符号和图案为主,用于装饰神殿、陵墓等建筑,表现出了当时的礼仪、信仰和宗教文化等。

现代浮雕艺术的发展从20世纪初期开始,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浮雕艺术在欧美国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工艺技术的进步,现代浮雕艺术在造型表现、色彩运用和材料选择上都有了较大的创新,其中一些作品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成为了当代艺术收藏市场中的珍品。例如,英国艺术家海达·鲁什沃思的“石化女性”系列作品,多次在苏富比、佳士得等拍卖会上以高价成交,成为当代雕塑中的佼佼者。

浮雕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建筑中的装饰、雕塑和壁画刻画,也可以嵌入家具、文房四宝等工艺品中,以达到更好的装饰效果。在现代社会中,浮雕艺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汽车、钟表、金属工艺品等制品上也可以看到浮雕雕刻的形式。此外,浮雕艺术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例如与建筑、绘画和电影等相融合,使其产生更为广泛的艺术价值。

总之,浮雕艺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浮雕艺术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