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汇编十三篇)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汇编十三篇)。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和智慧,在读完读后感书名后我们一定收获颇多。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包括哪些内容呢?下面为您呈现的是工作总结之家推荐的“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

近来一鼓作气读完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开标立范之作。很久没有这种欣欣然而“一饮而尽”之酣畅感了。《苏东坡传》,非简单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著的传记。

苏东坡也好,林语堂也罢,都是他们所在的时代响当当的人物。苏的魅力和锦绣诗词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学问也拥有近现代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绝伦,独一无二,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观其一生,苏东坡比中国其他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2

合上厚厚的《苏东坡传》,心中感慨万端,种种杂绪像被书页搅动的灰尘萦绕着我,我开始思考人生,思考命运。

世界瞬息万变,人不过是沧海一粟,那么既然渺小,就无需去争夺,去奔波劳碌,争取虚幻的浮名。同时,人生在世一趟也不容易,不要让这珍贵的生命做了奸诈小人,受人唾骂。做本真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所谓“草木有本心,何须美人折”,更何况人呢?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是坚持自我的一生。林语堂称她为“大自然的顽童”,我认为很贴切,儿童最真,率性而为,而“顽”又带着倔,正是这股率性和倔劲,让他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能拥有一颗快乐、平静的心。他的政治生涯在新党与旧党斗争、政权的更迭中起起落落,于他是可悲的,他像是被装在木箱里,抛到海上,随海浪起起伏伏,官场似海,他的性格决定了必然被抛之于浪尖上,是他的正直、他的直言、他的调侃讽刺,让政敌们掀起了一浪又一浪。

我想,从来没有人外方贬谪的足迹有遍布这么广的,也从来没有人在贬谪期间过得这么安然恬淡的,连政敌都嫉妒了。我觉得除了耳熟能详的儒释道完满融合的原因之外,还有几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第一,是文学的支持,在穷乡僻壤,写作是他的重要内容,有诗、有词、有信件、有墓志铭、有经典注疏,这时,他写东西已经没有什么功用目的了,而是完全抒发本心,所以他的成就才更大。当文学回到了写本心的位置,才有了不朽的价值。第二,是众多的朋友,苏东坡有很多交往一生的朋友,每到一个地方,也广交朋友,寻访奇人异士,他对朋友倾心相待,信任有加,好多引为知己。

他像一株散发着特殊气质的君子兰,吸引着三教九流的朋友,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记得初中看到一句话,谓之“人不痴,不可与之交”,大概有痴气的人一旦与之相交,便可长久。这些朋友给予苏东坡极大的精神安慰和鼓励。第三,则是情趣广泛,脑中总有这么一个印象。

凡是兴趣爱好广泛的人,总是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百折不饶。民间有很多苏东坡的传奇佳话,有很多是关于他的兴趣爱好,像东坡肉,研制药方,听说曾经还配了制墨秘方,差点把房子烧毁,这时,他更像一个顽童了。兴趣广了,才有做不完的事,即使被炒鱿鱼,被架空,生活也可以忙得不亦乐乎。

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荒漠化,人们抱怨、烦躁。也许我们没有那时免费的无限风光可以游览排遣,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笔抒写,但可以拥有苏东坡式的心态,坦然达观,安之若素,不必媚上,不必伪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3

《苏东坡传》里提到过曾有一天饭后,苏东坡捧腹踱步,问道:“我肚子里是些什么?”侍者们分别说,满腹都是文章、识见。而他的侍妾朝云却说:“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连胜称是。

“不合时宜”就是苏东坡独有个性。

苏东坡一生几乎从没做过大官,这绝不是他的才华不够,而是灵感来的总是不合时宜。在宋朝那个做任何事都需要小心翼翼的时代,像苏东坡那样,显然是不明智的。他也不是不明白,只是生性豪爽的他怎么能忍住自己的心里话呢?明明有能力却不被重用反而被一贬再贬,纵然是苏东坡也会对这个社会无奈吧?太多人的眼里容不下他啊!即使是他随手送给朋友的诗词也会遭到别人的舆论。

“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隋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苏东坡这样说过。

“新进”一词,在王安石口中是指突然升迁的无能后辈。在朝为官的却误认为是苏东坡不信任他们,认为他们必会在朝廷造反。(虽然是事实,但被人一语道破也没面子。)于是,众怒难犯,就是皇帝也不能放着那么多人的抗议。苏东坡的“不合时宜”终究还是害了他,自己被官兵追捕,朋友们被牵连。对那些酒肉朋友,他表示后悔,但对他的知心朋友,他却表示绝不后悔。对社会现状作出正确评论的苏东坡,有什么理由要后悔?好在后来有两首送给子由的诗传到了了皇上手上,他见子瞻措辞悲惨,这才使苏东坡的案子虽有御史强大的压力,但是最后却判得很轻。这也许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帮了他。

苏东坡总是受到历代皇后的庇护。元佑年间,朝廷在短时间内使苏东坡升至第三级翰林。不过苏东坡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大官——元柏四年三月十一日,在苏东坡恳请之下,朝廷终于降了他的职位,让他出任杭州太守。

苏东坡的不合时宜大概是他唯一的缺点了吧。在元佑八年的秋天,苏东坡的两个守护神相继离世,自那以后苏东坡的倒霉日子又开始了。直到他六十四岁去世的时候,一切才全部结束。

终了。世上再没有第二个像苏东坡这样不合时宜的伟人了。再没有了……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4

这些天,我看完了林语堂为苏东坡写的传记。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在看王安忆的《长恨歌》,小说中自始至终笼罩着的对旧上海昔日繁华的怀旧气息以及王安忆略显晦涩冗长的叙述笔调,确实有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再翻开这本《苏东坡传》,不得不说确实是让人有眼前一亮,有心旷神怡之感。

这本传记是林语堂在美国用英文写成,又由张振玉翻译成中文的。一个中国作家写的东西却要由别人来把它翻译成中文,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不过好在译者很用心,也很有功底,使得整本书的语言十分的精致典雅,基本上没有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那种隔的感觉,甚至很有些像林语堂自己的行文风格。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实在是非常喜欢,因为它记述的是苏东坡这样一位如此可爱的大文豪的生平经历。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又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想,正是因为这份喜欢和了解,使得整本书充斥着一股热情和张力。林语堂带着对苏东坡的喜欢、崇拜、理解、佩服,甚至是惺惺相惜来写他,在叙述苏东坡的生平经历的同时又不忘发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见解。这是两颗相似的心灵之间的碰撞,因此下笔成文就必然是如行云流水一般,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我觉得,正是这份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激情、潇洒和自信构成了这本传记的灵魂之所在。它也许不像其他的传记那么的注重叙述的脉络和条理,而更多的是随性所至地叙述苏东坡的一个又一个小故事,也许看上去有些散漫,但正是在这份散漫与洒脱不羁之中,我看到了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与豪情诗人苏东坡的心灵契合,它深深地感染了我。

翻开这本传记,我满眼看到的都是苏东坡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林语堂说他自从当官之后就没有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超过三年。他从家乡四川眉州出发,到开封,到凤翔,到杭州,到徐州,到密州,到黄州,到惠州,甚至还以六十一岁高龄被贬谪到当时尚属域外的海南,他的足迹由北至南几乎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而这些却都是身不由己的。宋朝的官吏任命制度使得他在一个地方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而众群小的嫉妒毁谤又使他终生都笼罩在朋党之争的阴影里,遭致一贬再贬。所以林语堂说,中国的读书人如果能有其他的事做,最好就不要做官。然而苏东坡的魅力之处就在于,他似乎总能以他的达观知命、乐观豁达来化解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巨大灾难的事情。他在黄州亲自躬耕,为衣食钱财而精打细算,完全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他却写出了前后赤壁赋、《浪淘沙·赤壁怀古》这些足以光耀千古的美文。他在海南食粮不继,与儿子“相对如两苦行僧”,他却在杂记中兴致勃勃地记载“食阳光止饿”的办法。他自己制墨,自己酿酒,自己采药,自己造房子,闲来无事时去附近的寺院转转,与高僧仙道聊聊,晚上与朝云一起研习瑜伽之术。他充分利用每一天,让人感觉这似乎完全不像是在遭受贬谪。曾经我的一位老师说苏东坡是一个最善于从日常生活之中发现诗意、发现美的人。林语堂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兼具蟒蛇的智慧与鸽子的温柔的天地间的凤毛麟角,是在一提起他时,就能引起中国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人。秦观的诗说得最好“不将俗物碍天真,北斗以南能几人?”这“天真”二字真是道尽了苏东坡人格的最大魅力之所在。我看着他的传记,突然想到,世间竟有像他这样才华和人格都接近完美的人,而这样的人竟然就是我们一千年前的先祖,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璨若星斗的诗句以及那么多风趣优雅的逸闻趣事,可以供我们细细品味咂摸,我想我们真是太幸运了!我想起了一句话“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用它来形容苏东坡当是再恰当不过了!

书中另一个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就是苏东坡和弟弟子由的手足情。长期以来我一直非常遗憾,鲁迅和周作人这样一对本来可以传为文坛贤昆仲佳话的兄弟最后却分道扬镳。我一直在想,在中国文学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对兄弟或姐妹,他们年龄相仿,志趣相投,彼此理解并引为知己;他们在生活上相互扶持,在工作上相互帮助,一起走完漫漫人生路,以他们的手足之情温暖和照耀整个文坛的呢?而现在,我找到了,苏东坡和苏子由,这两兄弟,我每次看到书中提起他们俩时,总不由得想起一句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而这样的知己又正好是自己的手足同胞,这是人生何等的幸事呀!书中多次写到了兄弟二人分别时的场景。苏东坡前往凤翔任通判,他们生平第一次分手时。子由送行四十里才肯离开;东坡则在郑州西门外,望着弟弟在雪地上骑瘦马而返,头在低陷的古道上隐现起伏,直到后来再不能望见,才赶程前进。他在诗中写道“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多雨何时听萧瑟。知君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这种“风雨同床”的约定我现在读来仍然觉得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他们二人经常写诗互相唱和,而巧的是,每回苏东坡只要想起子由,他总能写出最好的诗来,他那首为怀念子由而作的《水调歌头》真是写尽了千古中秋之作。苏东坡曾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我读到这句诗时,真是有落泪的冲动,那种在茫茫人海之中却只有一个亲人相依为命,相知相守的感觉,是心酸,更是温暖吧。

我非常喜欢林语堂写的苏东坡青少年时期在家乡眉州,以及后来任杭州太守的那几段,很有一种优雅、恬淡、明媚、舒适的小城镇生活的味道。也许是因为林语堂面对的是美国的读者吧,为了更便于理解和接受,他在写这本书时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花了较多笔墨不急不缓地描绘了北宋年间眉州城、开封城、杭州城的街道布局、城市设施以及风俗民情等方面情况,于散漫悠闲的文字中,很有一些诗意的味道。林语堂一定是很喜欢杭州吧,我觉得他关于苏东坡在杭州的两段写得尤其的好,杭州的如画风景、高僧,以及苏东坡在此期间所建的工程,都仿佛近在眼前;那个年代里杭州的繁华绮丽、风情韵致,也是如在眼前,令人神往。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5

看《苏东坡传》看到一半,忍不住要吐槽了。林语堂写东坡写到一半突然搁笔了,花了大量的笔墨,费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王安石及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直到把王安石贬得一无是处,终于倒台,对政治和人生同感失望,这才罢休。林先生笔下的王安石与学生时代历史书上介绍的王安石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历史书上的王安石只不过是个悲剧的改革者,他推行的变法也是有利有弊的,可是在林语堂的笔下,王安石的变法不但百害而无一利,连王安石本人人品也极其低下,几乎等同于一个千古罪人了。林因为崇拜东坡,极力为东坡辩护,连东坡的家人,他也一并使用的褒词,极具性格。

林语堂是名人,跟林语堂同时代的名人也不少,梁启超就为王安石写了一本35万字的传记,当然是对王安石倍加尊崇了。在中学时代的历史教材中,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也是较为客观的。

有资料说,林语堂本身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作家,他知道写什么样的文字容易吸引读者,加上写名人传记,而且是为自己非常崇拜的名人写传记,很容易带上个人情感,所以,林把东坡写成神一样的人物倒也不奇怪。而王安石与东坡是政敌,要捧其中一个,势必要踩另外一个了。

但是,作为读者,我们读到这样的文字就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这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没有哪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哪个人是十恶不赦的,尤其是一个千百年来为人们广为熟知的名人。就是林语堂本人,后人对他的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的。

所以,读书令人思考,说得一点都没错,没事还是要多看看书!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20

认不认识一个人其实并不在于是否与他同时代,而是站在当时理解的角度上,借着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内心。读传记,就好似看一场别人的人生之戏,我们身处戏外,所有的激烈斗争或是寂寥悲怆都变得平淡而娓娓道来,最后不免要与自身联系起来。

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十分鲜明突出,这得归功于他的作品数目之多,资料的详细,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源于他对写作和文体的看法,他动笔,收笔都“行云流水”,没有特定规矩,他认为用笔表达出一切情思脉络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刻。他如此热爱写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烦都是文章带来的,可是仍然觉得文章如金玉珠贝,不易鄙弃。热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自由创作给作者带来满足,给读者带去快乐,这也是文学价值所在之处吧。

现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命题下写作,自然,这仅仅是作的文,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认为我们阅读太少,生活经验不多,看待社会的角度狭隘,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思想的成长,不曾收集那宝贵的灵感,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习惯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段时间审视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无价的,是真诚的,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一生不是学识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权力的攫取,而是我们过完人的一生,经历过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热爱我们的热爱,去追求我们的追求。所以说,当你翻开自己的记事本,没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绘生活中的自己,这文章的价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的。

苏东坡先生的命运如海燕,仕途生涯惊心动魄,而且他的福祸基本上与王安石紧密相连。林语堂先生说:“许多事情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无可避免的发展。”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用诗歌来表达民间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爱用自由一发不可收拾的文风来写,即使知道这诗篇会达京师,也毫不在乎。那时候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开这敏感的话题,苏东坡却不顾后果,他嫉恶如仇,遇到邪恶,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审讯后,折腾了好久,终于出狱了,当晚却又不可救药的写了两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诗,我想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实有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事情,一切都是在变,只有自身没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尝人生百味。正如杨绛先生说:“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的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古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如现代,只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宝库,等着我们这些未涉世的少年领略它的隽永睿智的内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6

苏东坡,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而在我看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我才觉得我所了解的不过是苏东坡的一些基本情况和简单的生平罢了,而林语堂所了解的是苏东坡的一生乃至他的思想灵魂,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

从第一次读苏东坡的诗词开始,我便被这个谜一样的大文豪给吸引了。他将至情融化为笔端流畅的华彩;他用豁达凝练成笔上洒脱的旋律;他将痛楚压抑成意识奔涌的篇章。总之,他的作品里总是饱含着情思,总是充溢着豁达,总是蕴藏着深沉。自此我便对这位乐天派大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阅了一些他的资料,找来了一些他的作品阅读,尽管有些我不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的喜爱。

读了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后,我又了解到了一个不同的苏东坡,对有着一身传奇经历的苏东坡更是添了几分喜爱与敬仰。

我敬仰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了。他的诗,有激昂豪迈的、有深情款款的、有清新雅致的、有饱含人生哲理的……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他写作除了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然而,如今人们爱读他的诗文,也别无理由,只是因为他写得美,写得遒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从苏东坡的笔端我们能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有喜悦,有愉快,有梦幻的觉醒,有顺从的忍受。透过苏东坡,我仿佛能够触碰到中国文人飘起的衣襟,我好像能够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豁达乐观的胸襟和积极处世的态度。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纵然经历“乌台诗案”,宦海沉浮,然直面挫折,化解痛苦。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似乎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他止步不前,有所畏惧的,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如此积极乐观之人,难怪林语堂会如此评价他:“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种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词才会如此奔放灵动,豪迈不羁。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态度,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至情至性的品格。苏东坡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对他情深厚重,妻子对他关爱有加。他对亲人、朋友更是有着深厚的情义。我赞美苏东坡,是因为他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苏东坡爱好游山玩水,吟诗作文,还常饮酒作乐,生活十分惬意!

诚如林语堂所言: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一切精神和思想,都将如同他的诗词一样永垂千古!

在《苏东坡传》中,作者林语堂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一个与世人眼中不同的苏东坡,一个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的苏东坡,一个虽累遭打击而乐观情怀不变的苏东坡。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7

正值双节,却逢雨声潺潺。懒惰如我,不愿冒雨远行,只得在家翻几页书,清闲无忧,这感觉倒像是“住在水边”。

随手翻开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本就喜欢这位元气淋漓又富有生机的东坡居士。从书中的描写对他更是钦佩,作者写到: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多见的。听到作者这样的总结不免激动附和,只叹自己笔力不足。

专业使然,我总是对一个人的原生家庭与童年经历关注多一些。性格所有的线索、长大后的行为轨迹都能追溯到童年。

本书的第二章《眉山》中介绍了东坡先生的童年,眉州眉山镇是苏家的故乡。眉山镇干净整洁,夏季荷花盛开、香气袭人,东坡小时候在这里过得自由而快乐。东坡的祖父就生得高大英俊、身体健壮、酒量极大、慷慨大方。年轻时他们正住在乡间,自己广有田地。他祖父不像别家那样储存食米,却以米换谷,随后荒年歉收,他祖父乃开仓散粮、广播善行,全因为稻谷可藏数年,而稻米天潮时则易霉坏。东坡的叔父赶考高中正欲庆祝,祖父却在熏熏大醉,手里还攥着牛肉吃。读到这里我不免想到苏轼在任杭州知府时,疏淤泥、修堤坝之余,用以“东坡肉”招待工人,还要自制年夜菜与朋友把酒言欢,这不正是继承了祖父的胸怀和酒趣吗?

苏父虽然沉默寡言,终生难实现政治抱负,但有两个孩子之后还未放弃勤勉奋发,和后生之辈一起历经科举,名不被儿子所掩,可谓是后人学习的榜样。苏家各种图书插列满架,长辈不因一次落第嗟叹连连,晚辈高声朗读经典,正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才造就了腹有诗书的东坡居士。而且苏父一直坚持做文章应舍弃华美靡丽、苏轼也受其影响。所以他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令人回望千年、一句“明月几时有”让人把酒问了千年。

东坡的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却勤俭节约,乐得做个“豪门贫小姐”。闲暇之余教儿子读《范滂传》,小东坡抬头望了望母亲,问道:“母亲,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正是母亲的鼓励,才让小东坡立志成为刚正坦荡的人。幼年的东坡和其他顽皮的孩童一样,喜欢掏鸟巢,但母亲却严厉告诫他们不得捕捉鸟雀。鸟雀得以在自家低矮的树枝上做巢,孩童的欢笑伴随鸟的鸣叫回荡在庭院。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品性,而有一个深明大义的母亲,正是苏轼胸怀天下的奠基石吧。

千年之后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依旧恓恓惶惶,莫不知苏家早已给出了答案。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8

认不认识一个人其实并不在于是否与他同时代,而是站在当时理解的角度上,借着他注入作品的情感了解他的内心。读传记,就好似看一场别人的人生之戏,我们身处戏外,所有的激烈斗争或是寂寥悲怆都变得平淡而娓娓道来,最后不免要与自身联系起来。

苏东坡的伟大人格十分鲜明突出,这得归功于他的作品数目之多,资料的详细,因为在那个时代,他就受人追捧,知名度不亚于今天的当红明星,即使是金人,在攻下京城后也特别爱搜掠苏东坡的作品。苏东坡的诗词和散文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源于他对写作和文体的看法,他动笔,收笔都“行云流水”,没有特定规矩,他认为用笔表达出一切情思脉络是他生平最快乐的时刻。他如此热爱写作,即使知道他大部分麻烦都是文章带来的,可是仍然觉得文章如金玉珠贝,不易鄙弃。热爱的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自由创作给作者带来满足,给读者带去快乐,这也是文学价值所在之处吧。

现今,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规定的命题下写作,自然,这仅仅是作的文,很难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大部分人认为我们阅读太少,生活经验不多,看待社会的角度狭隘,但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们很少去关注自己思想的成长,不曾收集那宝贵的灵感,我们在生活的洪流中,习惯地忙于身外的事,忘了给自己的心留一段时间审视思考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想法是无价的,是真诚的,是意义非凡的。因为真正意义上人的一生不是学识的增加,财富的积累,权力的攫取,而是我们过完人的一生,经历过所有,感悟到所有,去热爱我们的热爱,去追求我们的追求。所以说,当你翻开自己的记事本,没有任何功利性去描绘生活中的自己,这文章的价值才是“非人所能以口舌论贵贱”的。

苏东坡先生的命运如海燕,仕途生涯惊心动魄,而且他的福祸基本上与王安石紧密相连。林语堂先生说:“许多事情由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的必然性,而有了往后无可避免的发展。”苏东坡在杭州任职期间,用诗歌来表达民间的疾苦,最要命的是他爱用自由一发不可收拾的文风来写,即使知道这诗篇会达京师,也毫不在乎。那时候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人都避开这敏感的话题,苏东坡却不顾后果,他嫉恶如仇,遇到邪恶,就如食中有蝇,吐之乃已。在被逮捕审讯后,折腾了好久,终于出狱了,当晚却又不可救药的写了两首可以被抓到把柄的诗,我想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本性吧。不失本性,其实有时候是非常宝贵的事情,一切都是在变,只有自身没变,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品尝人生百味。正如杨绛先生说:“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的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

古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不如现代,只有思想是人类永恒的财富,它是暗含智慧的宝库,等着我们这些未涉世的少年领略它的隽永睿智的内涵。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9

“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林语堂在序中这样说道。我经常见到有作家只是为了乐趣而写文章,但没想到会记录得如此完整却语言婉转自然。在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后,我不仅更加了解了苏东坡,也对林语堂本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许多苏轼的文章诗词,也仅仅听过一些有关他的佚事。我心中已经赞叹,这真是文学大家。望着书的封面,我想到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思绪;我想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柔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我也想起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景象……怀着满满的好奇心我读完了此书。我知道了许多曾不知道的事,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人好朋友,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

林语堂写道:“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尽管如此,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成功而值得我们借鉴的。虽然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不平,但得意之时还是比失意的时候多,怎能不自在逍遥呢?

认识林语堂也是在课堂上听说过其奇闻佚事,他以幽默的文笔出名。但在《苏东坡传》中我却更看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专注与感性。有人评论道,没有人能像林语堂一样把苏东坡分析得如此透彻。我也十分赞同这点,对于一个自己崇敬而喜欢的人,每个人都会对其深入地了解,但能将之记录为文字并继续影响其他人为之动容的,少之又少。林语堂读懂了苏东坡的朴实而高尚,读懂了苏东坡的固执而善良,亦读懂了苏东坡的真性情。或许就是这样,林语堂对自己崇拜的人的描写中并没有用太过华丽的字词去堆砌,而只是朴素地完成了这部传记。这样也的确和苏东坡的性格十分相符。

在读《苏东坡传》时,既能读出苏东坡那淡淡的味道,也能读出林语堂这淡淡的味道。林语堂说过:“我不是把书当小说写的。”虽然他写的都是事实,但是那事实读来却并不乏味,通过合理的想象修饰,人物都活起来似的。这些,也正是我们读者想要的。

读完《苏东坡传》,对两位文学大家,我都更加了解,更加喜欢了。最朴实的作品就如不加修饰的大自然一般,丰富多彩。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0

一蓑烟雨任平生

林语堂著,张振玉译的《苏东坡传》展现了北宋的一大文豪'东坡居士'苏轼的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天才的成长历程,更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参透世事奥秘的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给读者面对困难和逆境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为读者领略生命的本质与奥秘提供了思考方式,此外,由于林语堂先生是用英文写的《苏东坡传》,我想,这本书定能帮助国外的读者不仅更好地了解苏轼,而且更好地了解中国式智慧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苏轼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诗人和散文家。他既有'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的大气磅礴的作品,又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柔和清新的笔墨,既有和僧人道士同游的欢快与放浪,又有做一方之父母官是为人民担忧的辛苦,此外还有'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率意洒脱之笔。苏东坡用一只生花妙笔描绘着自己的色彩斑斓的一生。

作为一名政客,他仕途不顺,但在被贬谪之际仍能淡然处之,为民谋利。在王安石强力推行变法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必要性及变法的合理性,但是他也看到了变法急于求成和不太符合实际情况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更像是一次革命,强度过于激烈,必然会遭到保守势力的拼死抵抗,而且变法在某些情况下并没有切合农村与农民的实际情况,而且由于王安石的过于自信及用人不当,变法是极难成功的。苏轼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当时变法一派的势力如日中天,他被认为是变法的反对者,名列'元祐党人碑'之首,后世永不得被朝廷录用。

后来变法失败,守旧一派上台执政,废除一切新法,这种行为显然是十分愚蠢并且对国家有害的,所以为了大宋王朝的吏治民生,苏东坡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力陈新法之尚存可取之处,又为守旧党人所不容,仕途依旧坎坷,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而非寻常之人,他在杭州之时就修建湖堤,造福一方百姓,被贬于琼州之时,教书育人,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使琼州的文化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可谓'功莫大焉',也体现了他的务实与爱民如子。

苏东坡不仅限于文学。他是一个兴趣广泛、各方面成绩突出的人。比如他在佛理,道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在《赤壁赋》中其'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观点包含佛教的世界观;在绘画方面,他也绝非等闲之辈,开创了文人画的先河;他也曾致力于在杭州和广州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也曾与百姓共同劳动,一起耕耘,留下了'东坡肉'的美谈(也可以说是美食);在医学方面,他还研究草药,成为公认的权威······

林语堂先生似乎认为王安石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缺陷和心胸狭窄。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上过于执拗,在他当权之时,几乎所有的事物都由他一人的意愿决定,正所谓'兼听则明',而这位'拗相公'几乎不听,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消息是有多么的闭塞,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少,忠正贤良和仗义执言的大臣都一个一个离他而去,他的身边聚集了一批才不副位的爱对他俯首帖耳的小人,而有才华有思想的士大夫基本上都没有和他站在一起,一方面是因为'拗相公'的脾气和胸怀,另一方面是因为利益。'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利益决定选边站的位置,反对派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因为王安石的新法严重触犯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拼死抵抗的。

而王安石并不仅仅是因为受到神宗皇帝的青睐就能够变法的,本质上变法是皇帝的工具,用以集中权力的工具,因为在他之前的皇帝给他留下了一大批能臣,比如韩琦,范仲淹之流,这些大臣有的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可想而知当时刚刚即位的神宗皇帝难免会有权倾于下的担忧,正如他的祖先宋太祖曾经'杯酒释兵权',神宗皇帝选择了在自己为太子之时就跟随自己的王安石,对当时是'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王安石委以重任,让他全力变法,其实在皇帝的眼中,王安石使他的一个有力的身边,替他驯服老臣,神宗是一个雄心勃勃的皇帝,坚持推行新法20多年,瞅着机会,差点灭掉虎踞在赵宋王朝西北部的西夏,而他的权力,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变法,来自于王安石,王安石虽然性格执拗,毕竟在神宗身边那么多年,神宗的意思还是应该了然于胸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有他的戏。然而当时的苏轼年轻气盛又身在庐山之中,可能更多地是仗义执言据理力争,真是'拗相公'遇上了'拗相公','针尖对麦芒',而王安石后面有皇帝,于是东坡就被贬了。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坡变得越来越开明,终于到了接近神仙的地步。也许王安石的存在是他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真叫“福祸相依”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1

半个月读了两本好书,受益颇多。接下来按照高主编的要求需要写两篇读后感。我并不想敷衍了事,因为这些书和读后感寄托着我美好的希望。为此我细心雕琢,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忐忑。诚惶诚恐中,我开始了第一篇读后感《我眼中的苏东坡》

传记大体章程

《苏东坡传》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读完整本书,我依照自己的记忆将苏东坡的人生轨迹依然分为四个部分,得意、失意、得意、失意。也许如此分划过于武断,但是,这是本人最真实的感受。

苏东坡和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共称三苏,在当代乃至后世的影响己经不能简单用一个”大”字来行容。我个人认为,在苏爸爸年轻的时候就己经看出”鬼才”的潜质了。年轻时的苏爸爸一直游手好闲,在一次偶然机会之下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为此发奋读书不在话下,并没有用多长时间,苏爸爸的名气己然震天响。但是遗憾的是,一直于高中无缘。苏爸爸将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

苏氏兄弟一同科举,一同高中,一同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相对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点命运多舛的味道。进入朝廷的两人凭借过人才气得到皇上的赏识。连皇上都说:”我为朝廷找到了两个宰相。但是也是因为两人高调的”入职”,引起了周围人士的不满与忌妒。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的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的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实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去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绊子出现了。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谐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事非之地,回归自然。

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尽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去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获首。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2

“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林语堂先生以这番话为开篇娓娓道来了自己所偏爱的苏东坡。

谈及苏东坡,想必没有人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他的一生留下了无数令人传颂的名篇佳作。但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他的这种魔力就是我鲁拙之笔所要尽力描写的,他的这种魔力,也就是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的,纵使一生坎坷曲折,但那”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旷达的胸襟,才是真正万古不朽的。

整本《苏东坡传》,分为四个部分,总的来说是按照苏东坡的生平年表来叙述的。在林语堂先生纲举目张、意趣盎然的叙述中,苏东坡的一生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波澜壮阔的画卷展开在读者面前。他能狂妄怪癖,也能庄严严肃;能轻松玩笑,也能郑重庄严。他不仅策论文章作得好,在书画、饮食、建筑等领域也颇有造诣。在读完整本书后,我们无可否认,这是一位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长河中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苏东坡是幽默的,他曾借《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夕,以”鸠“为”九“与”鸟“,二字合成来嘲讽王安石。

苏东坡是自信的,甚至可以说是狂傲的。他曾对他弟子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他在书法美食、作画、作文,作文章等方面均有杰出成就。纵观古今中外,我认为也只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艺术家达·芬奇可以与他相媲美。尽管他一生中多次被贬降职,但他仍心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信念,多情多才、亲切旷达。在流放时,他还沉浸在三国的雄壮遐想中,没有借酒消愁、苶然沮丧,而是“对酒当歌”、“诵明月之诗”,发出”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慨。

“任何社会都不可没有把品性作为生命的一群士人,今后的社会必须以绅士集团为中坚,绅士决非舶来者,而是士族的后继者。……绅士与昔日之士族一样,应成为道义,气节,趣味,礼仪的源泉。”苏东坡就是这样“把品性作为生命”的人,尽管不如意事众多,但他的一生也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

正是因为他拥有这种常人所不可及的旷达胸襟,所以他留下了千古文章,留下了为官的贡献,更留下了不朽的品质!

最后,我要感谢林语堂先生,没有他的偏爱,没有他认真的考究,就没有这本令人称赞的《苏东坡传》。更重要的是,我从这本书中明白了——“生命的光彩在于质量,人性的风采在于心灵的释放”。只有在生活的洪流中不迷失自我,我们才能达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 篇13

望着夜幕中的那轮月,深邃的黑幕将我引向千年前的那抹身影。空明的月光如积水满溢整个庭院,影影绰绰的是似荇藻般交叉错杂的竹与柏的影。似乎才情总与美酒为伴,他在月下举杯邀饮,衣角被清风带起,空气中久久回响那空灵的诗。

最先知晓苏东坡,是从他的诗、他的词开始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简简单单的几处景物便描绘出一幅江南的早春图;“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洋溢青春乐观的精神;“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道出人生的哲理。他的诗词始终大气磅礴,一如他的人。苏轼的一生,交织着才情与坎坷,亦是一首令人回味的诗。一首带着画,隐着情,有时天真,有时老练的史诗。

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笔下,却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苏东坡。最吸引我的却是他刚正不阿,一心为民的品性。他在面对邪恶,面对错误,勇于提出,敢于批评。

现如今,我们无法辨认他人脸上的表情是出于真心,亦或是假意。于是,我们不再相信陌生人,乃至于身边的亲近之人。说到底,不是不想,而是不敢吧。因此,现在的我们或许无法理解古人是以怎样的心态说出这样的话,那份淳朴、挚诚是我们所不能想象的。

为人父母,苏轼却曾为他刚出生的儿子写下这样的诗句:“惟愿我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不免让我有些许诧异,没有望子成龙的期盼,没有要其出人头地的要求,却只希望他儿子“愚且鲁”,这是为何?细细一想,却也了然。他是明白的,他知道自己此生的多灾多难,多是由于他的才智。能力越高,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人向来就多了一份责任,那兼济天下,关护黎民的责任。是了,或许糊涂是福啊。他自然不愿他的孩子如他般艰辛,这也是一个父亲最真切的祝福吧。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小编推荐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珍惜当下的时光,新的工作即将来临。绝对不能忘记的事情就是准备工作总结,总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一篇优秀的总结是什么样子的?或许"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篇1

读《苏东坡传》

——悟人生品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么刻骨的思念之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一种吊古伤怀和壮志难酬的情怀;“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情韵呢……没错,这便是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一名才子——苏轼。

苏东坡从初中就开始接触。是一个看得见的人,值得耐心和品味。看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对苏东坡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以前的只知道几句诗句和基本的历史常识到现在的对其的一些人生遭遇有了了解,还是有所收获的。

读完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有那么几段话让我印象颇深。

第一段话是这样的。其中也包括了很多苏东坡的特征。

林语堂在书中说道:“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皇帝的秘书……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其中这句话中的“乐天派”,我很是欣赏。当时在宋代苏东坡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当朝廷的政敌把苏东坡贬到惠州,再贬到海南岛,一心希望他在那种艰苦环境中生病,闷闷不乐而死,苏东坡却在海南岛却过得很愉快,他背着一个大瓢,穿着木屐,披着蓑衣,在田野里一边走一边唱歌。岛上一位老太太看到苏东坡和当地农民一样生活,就对苏东坡说:

“您当年是荣华富贵,现在跟我们一样过农民生活,是不是像一场春梦啊。”苏东坡就把这个老太太取名为“春梦婆”,他以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对待生活,从最简朴的生活中发现诗意。

虽然在官场没能得力,遭到别人的敌对,导致被贬,但是苏东坡仍是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这件事,在乡间过着自娱自乐的生活。

这其实也是可以应用在我们大学生身上的。在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不免遇到不称心的事或者人,但是想要解决首先态度得正确,得乐观,乐观对待,事情会变得事半功倍。在任何方面,我们都要抱着乐观的态度对待事、人和生活。

对以后的生活也是,人在开始时要的是物质生活,不免会和别人竞争,无意识中也会攀比,但是你若是乐观,生活只要充实身体健康,那岂不是还是可以好好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吗?

苏东坡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在苏东坡的人生也是很好地体现出来的,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也有提到。

苏东坡1092年任扬州太守在视察时看见各处是青翠的麦田,但大多的农家荒废无人。因为农民无法偿还高额的本息,他们不得不离开收割的田地逃走,以免坐牢。《苏东坡传》中说:

“百姓的信用一旦毁灭,商业必然随之瘫痪。万恶必由此而生。”苏东坡深知这一点,于是上了一道长五千字的表章,细论处理呆账的办法。

信中引用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提出:“以天下言之,常有二十余万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终于,1092年7月,朝廷正式颁布施行。表彰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了。

苏东坡为了让百姓过上好生活,替百姓上奏折,让百姓得到好的福利,在百姓眼中,他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好官。

苏东坡还是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

在宋代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现在大家看来初衷是好,但是方法不对实际实施时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负担。与此同时,王安石把反对他的许多贤臣都贬到了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很多趋炎附势毫无学识的小人。苏东坡对这些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书皇帝,然而成效甚微,并最终在群小的**下被贬到了杭州。

然而这只是刚刚开始,

遭到谪贬之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当他看到为躲避不堪负担的重税而流亡异乡的百姓,当他听到被关进监狱的良民的哀叹,他胸中总是积起愤懑与不满,而这种感情都被他写在了诗文中。《苏东坡传》中说:

“单独看,那些句子只是偶一置评;但合起来看,则是些动人的抗暴诗。”他的诗文使当权的小人无法忍受,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最后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下狱,史称“乌台诗案”。然而出狱当天他又写了一首讥刺奸臣的诗,并自笑“我真是不可救药。

”可见苏东坡并不为权势所趋,不怕因为触怒恶势力而卑微屈服,也不为威逼所吓倒,而始终坚持着自己心中的真理,直言进谏。其实这一变法中,苏东坡的做法也是为百姓谋福利,从百姓的角度更扩大化地利于百姓,从百姓角度来讲,也让百姓在农业方面不至于有很大的压力,着实是做了一件好事啊,可是却被当作是驴肝肺。

但是也正因为苏东坡的正直勇敢,也得罪了一些官场恶势力,壮心慢慢却不得志啊,屡次被贬,也正是他的优点害了他。但这是我们认识的苏东坡。他不会说空话,不会取悦朋友,也不会随大流。苏东坡还坚持“人应当有不同意权”,坚持“广开言路”,坚持文人的独立思考,他也坚持废除那些**百姓的新政。

用《苏东坡传》中林语堂的一句话来说,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与他的人品是格格不入的。这就是在政治上有远见,为百姓着想,和腐朽的势力做斗争的这么一位政治家。

然而也最让我们熟悉不过的就是苏东坡的才气了。

这第二段话是这样的。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苏东坡天赋的才气,特别丰厚,可以说是冲破任何界限而不知其所止”。

这是一很高很有价值的评价。“他(苏东坡)的诗词文章,或一时即兴之作,或是有所不满时有感而发,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 刚猛激烈”,这也是林语堂对他诗词造诣的评价。

在一次考试中,苏东坡的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欧阳修把它传给了同龄人,还得到了几天的奖励。欧阳修非常欣赏这篇文章的内容和风格之美。他想一定是朋友曾巩写的。他想把这篇文章列为第一卷。为了避免批评,应该把它列为第二卷。结果,苏东坡在这次考试中得了第二名。可是他的才气仍旧没被掩盖,在后面的考试中,在众多人中,几乎名列榜首,在20岁时成为进士,得此殊荣后,知名于天下。

周国平评价苏东坡说:“读苏东坡豪迈奔放的诗词文章,你简直想不到他有如此坎坷艰难的一生。”正是因为苏东坡人格中那豁达乐观的一面,他的诗文自然清新,奔放灵动,豪放不羁。

同时,他也将这种豪放的风格带入词中,极大地拓宽了词的主题。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背后,是诗人广袤千里的豁达胸襟。这在大家文学常识中想必也是了解苏东坡的才华横溢的。

第三点,林语堂先生还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没有引用他的话。

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看来苏东坡也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啊。

苏东坡在自己的定义下过完了自己的一生。虽然这一生壮志未酬,但是我觉得他过了一个非常充实的人生;虽然屡次被贬,但是因为他是苏东坡,他却能“既来之,则安之”,在另外一个地方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体恤百姓,帮助百姓,给百姓最大的利益,也不忘国家的事宜,虽然不能掌握大权协助君主直接管理,但是还是直言不讳,实事求是,把情况不厌烦地向上面汇报,必要时催促,即使有时会遭到嫉妒污蔑;虽然苏东坡有着一身才气,但是不忘把这本领用于批评**小人,让百姓明白了解。

苏东坡的人生走到了终点,可是他的“浩然之气”依然在山河间久久回响。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带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种浩然之气才是万古不朽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

我们在苏东坡身上能学到的还很多很多。我们要学习他那幽默乐观的处世态度,学习热爱生活的冲劲,学习丰富却不风流的感情,学习刚直勇敢的性格,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苏东坡的一生是这样,他是幸福的。

写下这篇读书笔记,也感怀苏东坡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篇2

苏东坡的读书笔记摘录和阅读体会,欢迎阅读评论!在大多数眼里,苏东坡只是个有着出众才华的诗人,然而,在林语堂笔下,苏东坡不仅是个大文豪、书法家,更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勤工俭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不加标点,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

最后一个我非常同意:让学生自己添加标点符号,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这本书,通读这本书,更好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体贴大局,不仅为自己,也为人民。我支持苏东坡顾全大局的品质。

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传读书笔记与读后感

苏东坡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作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医生五颜六色。他既聪明又天真。它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面手。读着苏东坡的声音,他常常被自己的浩然所吸引。

苏东坡自有其及其迷人的魅力。就如同魅力之在女人,美丽之在花朵,是宜于察觉而难于说明的。

苏东坡的这种高深莫测,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加害而劝阻他、保护他。

他身上有一种道德力量,这是人的力量所不能遏制的。这种力量是从他的出生开始的,也就是说,力量在他身上运行。他挥动巨笔,肆无忌惮的泼墨,如同儿戏一般。

至于苏东坡的个性和素质,我只能说我可能连仰慕的资格都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人,而苏东坡是一个渺小而又庞大的人,读书笔记.为何说苏东坡伟大,因为,苏东坡像一面镜子,从他的一生中可一折射出中国文人的精神与思想。

正是这些精神和思想,流淌了五千年,永不枯竭。

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至连表皮都没达到,认为自己真的幼稚,但还是要写下来,这既是我的读后感,也是我向一个伟大的文学领袖致敬,因为,我坚信,精神不会仅为生命的流逝而散去,而苏东坡的精神定会屹立在文化的长河中。

苏东坡传好句好段摘抄:

1、所谓华美靡丽的风格,可是说就是堆砌艰深难解之辞藻与晦涩罕见的典故以求文章之美。

2、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三。它深深地印在他的每一行诗上,就像我看到他那两根墨竹的黑光一样。

4、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的事业人品,与生命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5、谈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因为每个文学批评家综括苏东坡的个性,必用孟子所说的这个“气”字。“气”本是普通字,是空气,是气体,是大气,是精神,是力量,是运动,是闷在心里的恼怒。

在《孟子》里,“气”是哲学的概念,类似柏格森所说的“生气勃勃”,是人格上的“元气”。使伟人不同于普通人的往往是精力的不同。在孟子的哲学上,“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这种精神,人人皆有,是与生俱来的。

人在世上生活下去,这个“气”可因得其陶冶营养而增长强大,亦可因消减而衰弱。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篇3

拜四处奔波所赐,在机场、机上以及高铁上,最近读了不少,慢慢记录如下吧。

说实话,林语堂这本书读来大失所望,想象中东坡居士的传记也当风流潇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才适宜,但此书中规中矩,乏善可陈,还夹带着翻译腔,治政以及与临川先生的篇幅又太多,读完跟读了一本《王安石传》似的。还别说,如果是王安石这种别扭的个性,倒挺适合这么书信训诂的写法。

哦,对了,也有可能我的胃口已经被各种东坡的轶事带偏了,我宁愿看东坡先生嘴炮全集,跟苏小妹(呜呜,貌似是虚构的人物、也没嫁给秦观)、跟佛印,甚至跟王安石都有好多有趣的调侃和插科打诨,茶余饭后一乐,倒是比综艺节目更有营养。

比如苏小妹三难新郎,简直是民间故事智慧的结晶,就拿苏小妹新婚夜给秦观出的对子来说吧,简直一绝。小妹存心刁难,写的是“闭门推出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不雨既指不行云雨之事,又谐音不语,而秦少游也才思敏捷,作答道“投石击破水底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霜谐音双,即是成双。多么有趣,我宁愿这是真的。

又比如东坡与小妹互相嘲笑相貌,居士笑妹纸凸额凹眼,作诗道“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小妹听完反唇相讥,“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到耳腮边”,亦笑话其兄眼距宽脸颊长,诗毕两人哈哈大笑,不以为忤。因为是民间故事,记忆中貌似两首诗作者也有可能反过来,但也不重要了。

当然不能忘了佛印。大部分故事都是居士调侃和尚的,但偶有和尚也欺负居士。话说,苏轼作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觉得写得特别好,于是传信给佛印鉴赏。和尚读毕,写了两个字“放屁”还给了他。得信后居士大怒,时值瓜州任职,特意亲自坐船过江到金山寺找佛印理论。佛印哈哈大笑,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好吧,居士也有吃瘪的时候呀。

哦,宿敌王安石也不能少。小时候去泰山玩,买了本泰山神话传说,大部分都是讲碧霞元君娘娘跟兄长黄飞虎之间的轶事,没想到中间还有段讲苏东坡和王安石的小故事。传说,苏东坡与王安石一同去泰山游玩,看到一块奇石朝东面倾斜,东坡有意吟道“恨当年安石不正”,安石知道东坡在暗讽其贬谪之事,便也回道“到如今仍向东坡”,众人大笑。然而我觉得这回复还是略逊一筹,比不得居士牙尖嘴利。

以上,该书一概没有。

苏东坡传的读书笔记 篇4

因前几日与朋友聊天时,提及到苏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因此又想到了余秋雨《山居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苏东坡突围》。余秋雨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对苏东坡得罪以后,在黄州这段时间的残酷经历和自省作了深刻而精辟的概述。

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政治家。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其中很多地方远比黄州美丽,可是僻远的黄州能给他带来历史的震动和惊喜,他把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黄州成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前后《赤壁赋》就出于此处。

这一切来自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他从监狱里走来,带着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带着满心的侥幸又满心绝望的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除黄州以外的任何一个地方,当时的黄州荒凉萧条,他只得住在一所寺庙里。四周寂静,一个朋友也没有。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的对话。

苏东坡来黄州前,正处在一个被史学家称作“乌台诗狱”的案件中,这个案件的具体内容是特殊的,但集中反映了文化名人在中国社会中的普遍遭遇。

苏东坡在黄州其实很凄苦,他当时优美的诗篇,只不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他在黄州的生活状态用一封封的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从黄州带出来,却换不回一丁点儿的友谊的信息。总而言之,原来的世界已在身边轰然消失,他在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一个文化人而言,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的遭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拾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然而他这时写诗文也不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的剥除自己身上异己的成分,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漠和静定。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成熟了,也和古往今来的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从来不再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向周围停止申诉的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就此奏响于黄州。于是就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我喜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家中的墙壁上就表了一幅(是陈香梅的书法):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


工作总结之家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网络上的好文“毛泽东传读书笔记”,尤其是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深深震撼着我。我们可以夹叙夹议地写一篇读后感,如果您看到了好的销售优惠请与您的朋友一起分享!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1】

一个伟大的人,其身后必定有更不一样的传奇事迹。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政治家、书法家和诗人。

在更多人眼里,他也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精神领袖。他的成功一定会有非凡的经历。

毛泽东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村家庭。在旧中国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毛泽东从小就非常懂事。然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的聪明才智和天性也促成了他小小的反叛和反抗。

“在旧中国,靠自身奋斗摆脱贫困的农民,大多克勤克俭,精明刚强。父亲的性格自然对毛泽东产生了影响,毛泽东从小就目睹了这一切。”

我想这可能是后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大学读书时省钱了。省吃俭用,在现在看来,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相比那个时代而言,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多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那个时代是因为生活艰难,人们被迫省吃俭用,而现在我们的生产力比较发达,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一点,有很多东西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食堂内周围的墙上贴着“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实施光盘行动”这样的标语等,希望这些能够引起同学们的注意,节约粮食,从一点一滴做起。

“‘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

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疾苦也体会很深。”

毛泽东的确是身材高大,自然力气也大,但这样的人很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他这样可以吃苦耐劳,这主要是因为他有一颗坚定的心,以及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也就在就了将来他在革命战争中有着非一般的革命思想路线,团结农民群众,带领中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旦发现儿子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规矩,他就会用高压手段进行管教,父子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对毛泽东来说,却促成了他最初的反抗心理。一九○六年的冬至这一天,毛顺生设酒席宴请生意场上的朋友,吩咐十三岁的毛泽东帮着招待客人。

毛泽东不想做这些事。当他父亲生气时,他称他懒惰无用,对儿子不孝。他当着客人反驳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

毛顺生更加生气,举手就要迫打。他跑到他家门前的池塘边,说如果他父亲想再靠近他,他会跳进水里。在母亲的调解下,一场风波才和平解决。

从此,毛泽东认识到一个直观的道理:在压力下,如果表现出软弱,就会遭受更多的打骂。只有坚决抵抗,他才能保护自己。

可见,毛泽东很小的时候,叛逆的性格就很强。小时候,我们也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叛逆,有些人可能还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叛逆是正常的。这是我们成长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代表着年轻人的动力。

但是,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运用叛国罪,或者在正确的情况下运用正确的方法实现叛国罪。因为有很多更极端或非理性的反叛,最终导致非常糟糕的结果。封建儒学对人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通常用它来教育孩子。

“父慈子孝”,可能是父辈经常拿来教育孩子的根据,然而毛泽东却反过来,用它来质问父亲。他那么小却懂得学以致用,以智慧的方法为自己辩护,保护自己。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

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

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

本,包括听课、自学、摘抄、随机和日记的人,已经积累了好几个篮子。

高尔基曾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此话并没有不合理之处,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不管是什么书,它都是所谓的有一颗高级智商头脑的人写的,而人总是难免会有错误或者主观的臆断和主张,或者是片面的认识。“不动笔墨不读书”。所以我们在阅读前人的文章或者是学习他们的一些作品时,不但要去吸纳其精华部分,更应该去质疑其中的一些模棱两可的观点和认识。

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对一些问题有更深的了解。。同时,我们也知道,不同的时代背景会造就不同的智者,他们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也会不同。

就像马克思主义一样,在马克思的时代和环境里,他写出了自己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构想和认识,但是在苏联和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和具体的国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之后,才会将其效果充分的展现出来,只有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才能够日益强大,中国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经常出入杨先生家,毛泽东和她的了解逐渐加深,建立了恋爱关系。他们一同漫步在故宫河畔和北海公园,看到了洁白的梅花盛开,还有倒垂湖面的杨柳枝头悬挂着的冰柱。隆冬时节,毛泽东满怀兴致地要去看一看大海。

这里所说的她,便是杨昌济先生的女儿杨开慧。当时,毛泽东也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但也富有经验。杨开慧也在父亲的影响下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两人最终能够走在一起,也算是情理之中的。

我相信,绝大多数人,甚至每个人都希望在年轻的时候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特别是现在,在大学校园里,漂亮英俊的男孩和美丽大方的女士是成双成对的,他们是一起结婚的。其实,这并没有绝对可以或者不可以的,只是,首先我们现在是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同时提高各方面的技能,在此基础之上,谈恋爱当然是可以的;其次,我们现在在学校学习,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是依靠父母,不管怎么说,我们也算是二十出头的成年人了,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必定会觉得有点亏欠父母,现在还要拿着父母给的经济费用去谈恋爱,就更有点说不下去了;最后,要说的是,父母供我们上大学,从父母的女角度来讲,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来讲,好好学习,是为了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干一番理想的事业。如果你在大学生活中花太多的精力在感情上,对双方都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

这么讲,并非是否定大学里的恋爱,只是我们应该理性、正确的认识它,要把握好这个度。当然,也有很多情侣在一起。他们互相鼓励,努力学习,共同提高。

这时,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在北京,色彩缤纷的新世界一下子涌现到他

的面前,他也许还不能立即同它融为一体,他对一下子接触到的种种新思想

一时也还来不及完全消化。但这些毕竟大大打开了他的眼界,迈出了从湖南

走向全中国的第一步。

作为湖南青年赴法的组织者,毛泽东本人并没有出国。

毛泽东没有赴法留学,原因可能很复杂,我在这大胆地猜测一下其中的一个原因。记得在电影《建党伟业》中也有这个片段,毛泽东没有去法国留学的其中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杨开慧。当然这只是我的主观臆测,电影也不可完全信赖。

我只想说清楚,有时候感情会让我们做出不同的决定。此时,双方应该互相考虑。接下来传记中也多少说明了一些关于毛泽东未能赴法留学的原因。

他仍然留了下来。他当时怎么解释已不得而知,稍后在一封信中却有过

明确的说法。他说留在国内探索有许多好处:第一,“看译本较原本快迅得

多”,这不仅不影响吸收西方知识,还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求到较多的知

识”。第二,“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个半壁

的地位。然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

早这里,不去考究此信的来历和内容。总而言之,事实是毛泽东没有赴法留学。这可能不是件好事。试想,如果毛泽东到西方去接受先进的思想文化,他晚年可能会更加开明,甚至中国也会更早进入市场经济。

不过,我觉得这是件好事。出国的目的是救国。如果对国内环境没有必要的了解,如何拯救国家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毛泽东在国内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就额否定的。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2】

毛泽东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政治自由和实现国家的富强在革命斗争中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创造性的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创立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与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长远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

1.政治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是1949年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提出的一个著名判断。它以形象化的说法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中国共产党真正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以它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使中国共产党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早在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政权是用枪杆子取得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问题离开武装斗争就不能解决。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战争这是毛泽东在总结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有把武装斗争这个主要斗争形式同其他各种必要的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毛泽东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验的基本总结毛泽东关于三大法宝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人民革命的理论和策略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一个杰出贡献。

2.经济思想。关心群众生活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表现。关心群众生活、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也是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一个法宝“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党一定要重视农业”这是毛泽东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情况出发而向全党发出的一个重要号召。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十分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两参一改三结合”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我国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3.文化教育思想。“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毛泽东关于建设有文化的军队的重要性的具体表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正确对待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成果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为今用”就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中有益的、精华的成分与“新的群众的时代相结合”为反映现实服务。一切文化艺术都是在继承、借鉴前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悠悠的中国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对这些宝贵的遗产必须继承而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承而不是一切照搬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就是学习一切外国文化成果中有益的东西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为丰富发展中国的文化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关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方针亦称“双百”方针。毛泽东认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4.文艺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文艺思想观点的鲜明性、战斗性和实践性与其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文化的思想是一脉相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毛泽东的教育改革思想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的教育改革实践的经验概括和总结。

5.军事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结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丰富经验系统地阐明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一系列基本思想。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把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主要内容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夺取革命的胜利。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这是毛泽东研究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总之毛泽东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为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以后的领导人中得到更近一步的升华毛泽东伟大思想将会永远在中国的历史上闪光。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3】

最近我**了《毛泽东》。我看到了伟大的毛泽东主席的生活经历和他对国家的奉献精神,也看到了他崇高的生活品质。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他是祖国的英雄,是人民的骄傲,是我们的学问。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导人,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

毛泽东是中国这一代的领导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同时毛泽东也是诗人,书法家。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他一生为中国革命的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在他的一生中,他在中国革命中无可争辩的成就远远大于他的错误。他的成就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他逝世五年后,中国共产党以**委员会决议的形式,对他的一切革命活动和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今天**《毛泽东》,让我感触很深。很少去**伟人这方面的生平记录,今天看到我们伟大的主席的生平,又进一步了解了伟人毛主席。

他博览群书,热爱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放过学***的机会;他关注时事,为国家人民着想,无时无刻都想着解放人民,让人们过上好生活;他是军事将领,领导了多次成功的战役;他富有政治头脑,为国家出谋划策,思想与时具进,提出大量的思想政策。他是我们永远都应该敬佩的,也是值得尊敬的伟人。是我们向别人学习,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是我们国家的永久领导人。

看完《毛泽东》,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深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好好学***书,才能用知识武装自己,将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贡献社会,回报祖国。我一定要向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学习,学***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学***优良的品格,发奋学习,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用我们的头脑和智慧以及丰富的科学知识,来建设我们美丽富饶的祖国。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4】

二、 他注定成为英雄

每一个英雄的产生都有一个契机,刚好因为某些原因而做了某件不平凡的事便造就了英雄。我认为,对毛泽东来说,让他成为英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应该是长沙饥饿人民的契义。为了镇压饥饿的人民,清**动员军队,与帝国主义联合使用武力,杀害了大批饥饿的人民。这件事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开始抵制权力观念,解决穷人问题。后来,他走上了解放中国的道路,走了一辈子。他还叹了口气:

“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

如果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努力”,那么英雄可能就是1%的契机加上99%的奋斗,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英雄必然有他能坚持而别人却做不到的地方。就光从读书这方面来说,毛泽东对书的痴迷可谓人尽皆知,他曾在湖南图书馆度过了一段自学生活,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最后一个走,即使是在严寒的冬季也不例外。他不仅读过书的一个方面,而且读过各种各样的书,这些书对毛泽东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他以后的革命战争有很大的帮助。

回首今天的我们,阅读资源是如此丰富,但我们不知道如何珍惜它们。不管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毕竟,无论什么样的书,多读书总是好的。

三、 他的精神将世代相传、永垂不朽

说起毛泽东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会想到“三大改造”“*****”,但更多的应该是“解放全中国”“毛泽东思想”。的确,他在革命中犯了一些错误。有人说,这些错误使中国的发展倒退了十年,但他领导的革命时中国进步了三十年!用功大于过来形容才更为贴切。

即使在今天,他的精神一只影响着我们。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影响了全世界。我相信他的思想会代代相传,永垂不朽。

读了《毛泽东生平实录》这本书之后,我对伟人毛泽东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不仅是革命领袖,而且是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的普通人。他的许多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不仅钦佩、爱戴、欣赏他,还感叹他经历了妻儿分离的痛苦,晚年不能享受家庭的幸福。

人的一生总会得到一些,也会失去一些。毛泽东实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得到了世人的钦佩,也失去了许多幸福的平凡生活。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5】

心得体会: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感(最新)

按照党校研究生处开展的读经典书籍活动部署,我就近期读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分享几点感悟。

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早年的毛泽东,承继了中国知识分子读书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品德。当他真正走上革命道路时,自然把读书应用到救国、治国、治国的革命实践中。

读书是毛泽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这本书生动而详尽地再现了毛泽东同志学习读书的情形,讲述了毛主席对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文学的学习读书情况。毛主席的论学思想主要有:

学要胜古人,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广收博览,系统钻研,勤动笔墨,学思结合,不闭门求学,学离不开问,善于挤和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等。对照自己,我就积学贵有恒、书要反复读、勤动笔墨、学离不开问、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等五个方面谈自己的读书感受。

一、积学贵有恒。毛泽东青年时期养成了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好习惯。在长沙读书时,他写了一幅自荐对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这幅对联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对“积学贵有恒”方法的称道。后来,他也曾教育广大干部,“读书贵在坚持,坚持数年,必有好处。

”反观自己,对读书一直采取实用主义的思想。在学生时代,为了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而学习;在报考公务员期间,按照职位要求,他只学习了法律、事政治识、应用和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在旅游局机关工作,多是根据旅游工作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很强的学习。这些学习,即不是读书的兴趣使然,更谈不上坚持,往往是一项工作结束了,相应的学习也就结束了。

学得不深、不透,一知半解。

二、书要反复读。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他最喜欢的书。

《共产党宣言》他就看了一百多遍。《红楼梦》他至少读过10种版本。《史记》、《资治通鉴》他通读过数遍。

其中不少精彩的文章他都能背诵如流。好书、经典书籍要反复读,联系实际和实践,随着个人经历的丰富,不断领会,不断有新的认识,这些新的认识,是学养提升的表现,产生新的认识,也是阅读的精神享受。以前,我一直认为现在是信息社会,便捷而无处不在的网络是阅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最佳渠道。

近年来,他们很少买书读。当他们遇到问题或想了解知识时,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点对点阅读。平日里,看报纸只看标题,一目十行;在业余时间,我喜欢用电脑上网或看手机,随时随地接收各种信息。虽然信息量大,但信息过多容易引起信息焦虑,导致阅读心理浮躁。

几年下来,感觉自己没有真正完整的研读一本书籍,通过读书获取的知识很少,对个人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也很有限,我并没有从这种“粗方式”的阅读方式中受益。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6】

“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这是那毛泽东在文章中的一段原话,这一句话所说的问题是我们多少人常有的认识,我们好多的人一直很相信权威,认为老师讲的,书上写的,专家说的都是正确的内容,从来都不对“权威”的内容不做任何的回疑,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权威”并不都是正确的。

当我们对这些东西绝对的信任的时候那我们就叫迷信,这种迷信对我们的社会曾今造成过很大的伤害的,我们都知道*****,这其实就是过分的迷信给我们造成的危害,那时候曾经有人说“只要是毛主席说的就是正确的”,那些人没有了自己的思考,看待问题只是相信部分的人和书上写的。他们不知道毛主席会犯错误,也不知道那些能上书的人会犯错误。这是毛泽东给我们的反对原教旨主义的提醒,但在中国共产党时期,很多人忘记了这个警告。

每个事件都是不同的,所以对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有一样的方法,只拿着本本上写的那些东西去解决问题是会犯严重的错误的,所以学会调查研究,对于不同事件的矛盾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毛泽东的这片文章也给我们学习提出了方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勇敢的去质疑本本上的知识,只要我们对那些知识提出了挑战,知识才能够不断的更新,我们的社会生产力也就会不断的提高。我们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不断的增加。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不仅提出了调查、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提出了调查的技巧。(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

(4) 有必要确定调查指南(5)要亲自(6)要深入(7)要做自己的记录。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对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30年为反对当时红军的教条主义而写的。

但他的思想和方法至今对我们大家都有帮助,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去阅读和研究。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7】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总原则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代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点和方法,总结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到经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巨大作用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逐步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

毛泽东思想起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可以在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世界人类进步事业中借鉴。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基本原则。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则。

,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8】

今年我参加学院举行的党课教程,当我每一次上完党课之后,我的心中就多了解了一分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同时也让我接触到了《毛泽东选集》这本书。

一开始总以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很难读懂《毛泽东选集》这类书,而且读起来会觉得很无聊,可是当我坚持下来的时候,我才觉得事情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更意想不到的是当你读进去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乏味抑或无聊,也不是那么的难懂,除了一些因旧事远去的生疏感之外,并不觉得烦难,读《毛选》也能读的的意兴盎然,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时,我有一个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什么?以及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慢慢地、仔细地品味这本书的意义和精髓,以及读这本书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总原则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中国以外通常被叫成毛主义。

中国共产党一直用毛泽东思想,或者说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提法。

毛泽东实事求是原则蕴含着毛泽东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实事毛泽东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精髓。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的本质上研究和**其内在规律。

它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因此,要做到实事求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根本的途径就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向认识的对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事物的规律,作为人们行动的向导。

在毛泽东哲学中,实事求是的过程,即调查研究的过程,是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

毛泽东强调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就是把实事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根据,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立场;是就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而承认事物是按照自己所固有的规律永无止境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求就是去研究、去探索,通过科学研究和各种实践活动,获得真理性的认识,然后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达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方法。

总之,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点和方法,对材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比较,然后综合处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可见,实事求是原则清晰、简洁地表达了毛泽东哲学的基本内容。

换言之,毛泽东哲学不仅是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也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

因此,实事求是原则涵盖了毛泽东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原则的最根本要求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努力**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以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实践证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革命就会胜利和发展;否则,革命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这是我们党几十年革命经验总结出来的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认真总结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和成就,总结为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毛泽东哲学的基点和精髓。

当我慢慢投入在这本书中的时候我似乎慢慢的与我们伟人的思想结合了,他让我懂的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每个人心中应该都有对毛泽东的定义,我个人认为以《左传》的三不朽的标准来衡量,毛泽东符合这三个标准。

立德,毛泽东是中国精神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他以其外表、宽广的胸怀和强烈的革命精神赢得了世界各地渴往革命和进步的人们的喜爱,这些都能很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形象。

他为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巨大贡献,带领中国人民结束了100多年的屈辱历史,第一次挺起了肩膀,使有着5000年历史的中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他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和文章。他的诗不亚于历史上任何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拥有世界上最受崇拜的读者,他的肖像画在人们心中有着最深的烙印。

这是儒家评价的不朽标准。我认为毛泽东的意义已经超过了这个意义。

如果说《毛泽东选集》有什么瑕疵,我想最明显的就是《斯大林是中国人们的朋友》因为现在世界大多数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

虽然这篇文章或指示是在斯大林60岁生日前夕写的,但还是让人不舒服。

坦率地说,这几乎完全颠覆了毛泽东的人格。此外,许多文章末尾出现的“万岁”一词,总是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晚年。

但是,人无完人,瑕不掩瑜,而且这些瑕疵还使毛泽东这个伟人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

时间和水平所限,许多深奥之言未能得到透彻的认识,但收获已经很多了。

《毛选》里睿智之恩,哪怕仅是融会贯通三五处,就足够我们受益终生,以后我一定还会专门抽时间研读这部精品,在与伟人交流思想的过程中,加深对红色历史的理解,提升自己的修养,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争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9】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一)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毛泽东传,觉得这次看的这本很精彩,是老外写的,作者叫啥罗斯。特里尔的,外国人的名字总是很多咕哝。不像韦小宝和张三这样的中国名字,所以我总是很难记住外国人的名字。对一个中国人来说,不认识毛泽东是不可能的。他是中国的骄傲和传奇。但由于毛在中国一直被奉为神,中国人无法真正了解和了解毛的生活。

对于政治家们来说或者对于无聊政客来说,他们更喜欢看毛掌权后如何熟练的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巧妙融合马列主义的政治谋略,并一次次成功击败他的政敌,那些读者在毛的一次次成功经历中感受到了他们自己永远无法取得的决胜天下的快感。而对于我来说,我更喜欢看毛幼年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成长轨迹,喜欢看毛作为一个平凡人的时候怎样去遭受挫折,内心困惑而探索发展和改变的,看毛怎样和其家庭社会进行斗争并超越了一个农民所无法超越的层次的。

毛是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梦寐以求的偶像,是真实存在过的英雄和伟人,但我告诫所有模仿者,你永远也成为不了毛泽东,即使你有着和他一模一样的能力,他自身固然可贵却依然是历史的时代的也可以说是天命所归,如果毛出生在当今社会,也可能无用武之地。毛泽东是革命家,是破坏者,是中国在大混乱时期的产物。革命在那个时代是一种时尚,就象写博客在当今社会是一种时尚一样。毛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他晚年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这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毛出生在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其父极擅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及其吝啬和刻薄,脾气极暴躁的人,毛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的爸爸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极希望儿子不要象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毛总是和私塾老师搞不好,并极憎恶儒家文化,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毛的爸爸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几个字会算帐就行了,把毛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实现毛父的发财梦,而毛天生酷爱读书的***促使其走上了求学之路。

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毛的爸爸要求毛支付一笔因为他去求学而导致家庭必须要雇请一个帮工的经济损失才能答应他的要求,而毛最终找母亲和亲戚借了一笔钱而解决了毛父提出的难题,最后毛收拾了简单的行囊带上自己最心爱的水浒传三国演义出发了,临行前毛没有和他的父亲道别,即使他妈妈一再劝他和父亲打个招呼,毛冷冷的说:我恨他!

毛在城里读书也并非诸事圆满,其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的从农村来的家伙,而毛高傲的自尊也使他在学校及其孤立,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就是历史,并因此和同学发生激烈争吵,而且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换了很多学校读书,很多都是中途而废,毛曾经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最终只是为了让他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找个借口。

毛在学***中及其偏科,喜欢的课程都是100分,甚至有一次国文课得了100+5分,而不喜欢的课程都是零分或者接近零分,毛的美术考试就是画个圆圈在下面写两个字鸡蛋,或者画个大圆圈下面画几道波浪线写道:半壁见海日

毛在文学上的天赋和造诣是非常惊人的,这个也不用咱多说了,全中国人都知道,毛学生时代经常给人写对联写家信换点零花钱,他喜欢在街头最喧闹地带看书以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极喜欢游泳和洗冷水浴,有一个雷电交加他浑身湿透从山上跑下来,说是野蛮其体质,文明其精神。

对毛泽东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他的老师。杨昌济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岳父(杨开慧父亲去世后和毛泽东住在一起)。另一个是斯大林。毛就是因为杨老师的原因到了北京大学,毛当时在北大当了图书管理员,呵呵,当时没人会理会一个工作低下的人,毛曾经对著名学者胡适很热情的提了一个问题,而胡适在得知毛不是在校注册学生后,冷淡的拒绝了回答他的问题。毛在经济上经常陷入困境,总是债台高筑借光了所有亲朋好友的钱而无法再次启齿借钱了。

当时,毛泽东住在北京最便宜的三眼桥上,和7个村民挤了一个炕。后来,毛泽东回忆说,他翻身时会向双方打招呼。或者在杨教授家和看门的挤一张床毛的思想就是在那时不断追求不断迷惑不断思考中形成的,毛和我们一样读了很多啥弗洛伊德,尼采,泰戈尔等等,五花八门,无所不涉猎。

在当时的赴法勤工俭学活动中,毛没去的原因主要是他不懂法语,也有人说是为了杨开慧,因为那时候杨正和他在热恋中,而他认为自己连中国的东西都没有学好,遥远的法国也不可能改变古老而混乱的中国。当他送别在法国的同学时,他说:革命不能因为在法国学习而停止。

毛泽东传读后感(二)

我很佩服两种成功者,一种是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知识的那种人;另一种是抱着几本经典书籍研究了一个透透彻彻然后灵活运用的人。我觉得毛泽东是两种人的结合,在他刚刚投入革命的初期他没有多少书籍、思想可以学***,但是凭借手中的半本《三国演义》加上别人翻译的马克思便使自己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尤其是当他被大家看重之后他便是博览群书的典型代表了。

现在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人很多,还有人在学***泽东思想之后还大有作为。华为老板任正非据说是毛泽东理论的坚定实践者。我没有系统地、仔细地阅读毛泽东的全部著作,也没有领略到真正的毛泽东思想。但看看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我觉得确实值得认真研究。

能够从战争的裂缝中生存下来,最终从劣势走向优势赢得世界的故事,就像一个脱离现实的传奇。这个总结的经验比纯粹的真理要真实的多。

我认为毛泽东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没有像张国焘、博古开来那样紧紧地抓住那些经验的谈话,而是他亲自实践了这些考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看来,这种判断在当今社会也是需要的!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评论,有多少是真真正正经过了一番调查的呢?

我觉的似乎不是很多!毛泽东留给人们的最大财富是他的毛泽东思想。但是我觉得与其说他是一个思想理论的缔造者倒不如说他是一个自我思想的践行者、一个自我行动的总结者。

对于总结的重要性,我似乎也有一些个人经验。那是我高中的时候。从一个全班最后一名的学生到全班第一名的学生,我认为自我总结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我仍然把当时最成功的原因归结于我出色的模仿能力。

然而,一次次的总结的作用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这让我每隔一段时间便能够经受一次思想上的自我洗礼。说道思想洗礼,我想到了一个词语**。我觉得毛泽东是我最佩服的一个**大师。

我一直弄不清楚为什么在他那段时间人们的思想觉悟会那么高,而到了现在我们绝大多数的人的觉悟都跑到**去了呢?我实在是不知道原因,但是我觉得毛泽东的**功无疑发挥了超级重要的一个角色。看看当时流行的毛泽东语录,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功夫非常好。

最近的十几二十年里似乎也有以为**大师,他的名字叫做***。李给人**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是最终差点把自己也给洗白了。

最近刚刚走进了潍柴动力,成为了潍柴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兵。经过一系列的培训也写了几篇总结,想起了刚刚读过不久的《毛泽东传》,特来总结一下。

毛泽东传读书笔记【篇1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读毛泽东同志《论持久战》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在那个急需要军事天才来拯救中华民族的年代,创造了令人为之折服的军事奇迹——《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成功预计了这场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的战争中,将面临的战争结局——战争不能速胜、中国不会灭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只能持久战。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结束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当敌人比我强的时候,这两种理论是不现实的,必然导致客观上的失败。在写《论持久战》时,是在抗战初期,那个全中国人都最痛苦的阶段,毛泽东在思想上点燃了全体中国人的智慧,最后击败日本帝国主义。

蒋介石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是备加推崇,白崇禧更是将其视为克敌制胜之法宝,组织军事专家深入学习。自己也更是认真研读,又在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看法。所以说《论持久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指导思想并不夸张!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此外,文中指出“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夸大了敌人的强弱矛盾,把它作为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依据;速胜论夸大了其他矛盾,忽视了敌人的强弱矛盾。它们是战争中的理想主义和机制。

综上所述,通过通读《论持久战》这篇文章,使我更加感到,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和战略战术,是我们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从中日两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无可争辩地论证了“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和“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两大历史命题的客观必然性,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论调,同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预见了抗战所要经历的各个阶段,制订了一整套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战略战术,极大地武装了全国抗日军民,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在今后的抗日战争实践中,中国人民遵循这一伟大的战略思想,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机智、勇敢、艰苦、顽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他具体地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成功地揭示了中国民族战争和民族解放的特殊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抗战理论,在毛泽东军事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同时,《论持久战》又是一部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著作,它从中国抗战的特殊规律入手,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战争与政治、武器与人、战争中的能动性等一般的军事原则和战争规律,尤其是针对敌强我弱、敌优我劣的特殊的战争现象,及其深刻地论述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普遍深入的政治动员的人民战争思想、转劣为优的灵活的战略思想,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理论,为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除此之外,《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

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实力比较上,中国一定会从劣势走向平衡优势,而日本一定会从优势走向平衡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

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由弱变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平衡。届时,抗日战争将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战争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描绘的战争进程纲要,是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在讨论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在僵持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战略方针。要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就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即积极、灵活、有计划地进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战中的外线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需要贯彻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强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宝贵的军事思想财富。他经常从超越军事的角度来表达军事行动。这是毛泽东不单纯是一个军事家的体现!它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哲学家。

因此,他的思想方向应该首先从政治层面出发,然后结合其特点运用哲学理论加以理解,这样才能看得更深远、更深刻。

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速胜论者看敌人如草芥,看自己如神物,这些都是错误的。我们的看法恰恰相反: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我们伴随着祖国的迅速成长而成长。感受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我们伟大民族有决不屈服于任何其他民族的那份壮志雄心!

在读毛主席《论持久战》一文中,毛主席当年科学地分析客观事物的矛盾,根据国情制定战略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无疑是大有益处的。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要秉承这样的优良传统,用信心百倍、百折不挠、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投入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好主席当年的那种生活态度和思考方式,以及那种人生理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兔子坡读书笔记6篇


以下“兔子坡读书笔记”相关主题内容,为编辑收集并整理。古今中外有无数佳作值得我们阅读,你也读过{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吧,他的文笔简直令人惊叹。为了对自己读过的作品更加深刻,我们需要来写一篇读后感了。欢迎你阅读与收藏!

兔子坡读书笔记 篇1

兔子坡这一经典的读本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反复读着书,心中像长了翅膀悠悠地飞向那绿茵茵的草原和长满了苜蓿、霉草的小山,多么想和那些小动物当邻居、做朋友,然而这是一本童话故事,读着书我仿佛身临其境。

我爱小兔子乔奇,它是那么聪明勇敢,兔子老妈就像现实生活中的老妈那样善良,兔子老爹总是绅士自居显得稳重文雅,更让人佩服的阿那达斯老叔公足智多谋的处变不惊,还有田鼠威利、小狐狸等,在书中刻画得淋漓尽致,它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是非常厌恶的,所以有新人家要搬来动物们每天议论着,盼望新人家的到来能给它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新人家搬来后,果然很勤劳又慷慨大方,给小动物们带来仲夏之夜的丰收希望,而且还救了威奇、乔奇,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化解了动物们对人类的误会。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人类也是如此,只有勤劳才能创造财富,只有爱可以温暖我们的家园,用一颗充满爱和宽容的心来对待周围的事物,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和睦,只有和平才能建设幸福的家园,才能让我们的家——地球变的更美丽富饶。

兔子坡读书笔记 篇2

子小乔奇一家及其他动物生活在兔子坡,他们盼望新人家的到来,盼望着美好生活的开始。他们和新人家之间发生了许多故事,最终动物们和新人家和睦相处、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我最喜欢故事中的小乔奇,他的心中没有邪恶,他不但活泼可爱,机智勇敢,还能克服困难,是一只聪明的小兔子。乔奇和其他动物都一直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也让我觉得:只要心中有目标,一切皆有可能。

最让我高兴的是,兔子坡的动物很幸运,他们碰上了一户对动物很友善的人家,动物们的生活很美好。如果我是兔子坡里的一员,我也会觉得非常快乐幸福,就像我现在的生活一样。可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这样,很多地方都还有战争,那里的孩子一定很苦。我爸爸马上要到联合国维和部队去做观察员,就是因为那里有战争和危险。我多么希望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战乱,没有陷阱,世界就会变得平平安安!所有的孩子都可以跟爸爸妈妈快快乐乐地在一起!

我相信这个愿望一定会实现!只要我们像小乔奇一样不灰心,积极努力;像那户新人家一样善良,友善地去对待亲人、小朋友、小动物及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世界就会变得像兔子坡那样温馨、快乐!

兔子坡读书笔记 篇3

“有好时光,也有坏时光,但未来总是充满希望,年少雀跃的心总是向着阳光!”这句话大家也许并不陌生,它就是纽约端儿童大学金奖得主:罗伯特.罗素最得意的小说《兔子坡》的前言。这本书虽然内容少,但却深含寓意和正能量。并讲述了小兔子乔吉与兔子坡上朋友的故事。

《兔子坡》里有许多生动的语句,栩栩如生,好像小兔子就在你面前胡蹦乱跳的。例如“突然右转两次左转,两次左转两次右转,完全停下向后一弹,蹦向右边蹦向左边,一乱通钻进石南”。从中体会到小兔子年少而欢快的心,告诉我们无论怎样都要保持好好的心态,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去做更好的自己。

《兔子坡》里有许多有趣动物,可爱成性,爱不释手。例如“突然,阿那达斯叔叔刺耳地尖叫起来,粗鲁地打破了这片静寂。他颤抖地走上空地,瞪起凹陷的双眼,耳朵竖成疯狂的角度”。这看出了阿纳斯叔叔对小乔吉的爱。“小乔吉你可不要出事啊!”

《兔子坡》里有着但留一线精神。例如:“我真不明白。这些新居民的菜园子周围,连块篱笆都没有,也没有夹子,没有毒药,什么都没有,却没有东西来碰它,什么都不来,里边也没个脚印儿,连一条的老虎都没有”。谁会像兔子坡上的小伙伴们一样,看见自己喜爱的食物。把它的种子和部分食物留给人们,让人们不会打“空水镖”。

《兔子坡》是一本富含寓意的书,值得一看的书。它使我们看见外面辽阔无垠的世界,使我们美好的心灵成长,使我们受益匪浅......

兔子坡读书笔记 篇4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没有耳朵的兔子》,我听这书名挺有趣,回去就抱着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没有耳朵的兔子》一书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也包含着道理,令我受益匪浅。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蓝蝴蝶》,故事讲述了几个孩子在追一只蓝蝴蝶,蓝蝴蝶机灵地躲进花丛中,却发现一朵蓝花不幸去世了。红花、黄花都很难过,垂头丧气的,如果养花的老爷爷知道了,岂不是更难过!蓝蝴蝶不想要让大家难过,就放弃了自己一生的自由,去当一朵蓝花。这个故事告诉了我:要帮助别人,自己可以奉上的地方都可以奉上,这样子,自己心中就会有一丝喜悦。

还有一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故事是《两只棉手套》。《两只棉手套》讲述了寒冬时,松鼠妈妈要生松鼠宝宝了,可是,天气太冷,松鼠宝宝生下来很可能会被冻死!于是,松鼠爸爸就到外面去找些暖和的东西,路上发现了一只棉手套,就把棉手套带回了家里。松鼠宝宝终于生了,正好5个,就可以躲在5个手指的地方睡觉了。而那个拥有棉手套的小男孩也在找自己的另一只棉手套,可是,怎么找也找不到!到了春天,松鼠爸爸自己去找小男孩,把棉手套给了他,而小男孩看见是一只松鼠拿到自己的棉手套时,把自己的另一只也给了它。这个故事同样也是告诉了我乐于助人是美德的道理,用自己可以奉献的地方,帮助那些可怜的、弱小的人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兔子坡读书笔记 篇5

这是一篇关于新人家来了兔子坡这个地方的故事,他们给动物留了很多食物,他们非常善良,这就是在这里面出现的善良人物,这本书就是——《兔子坡》。

新人家搬来啦!兔子坡的居民们开始兴奋不已了。

一开始,动物对他们满意极了,他们很礼貌,善良,给了它们许多生菜,给了狐狸美味的烤鸡,并且救了被卡车撞伤的小乔奇,但是,兔子坡的居民们对新家人有了误会……

小乔奇这个活泼灵巧的小可爱,最让我喜欢,他竟然能跳过长18英尺的死亡溪,真是让人不可思议!没有人能跳过死亡溪,但他却做到了,大家称他为“跳远能手”。那一家人也很慷慨大方,还竖起了一个牌子保护动物,我非常喜欢这一家人。顽固的波奇最让人讨厌,他太骄傲了,根本都不谦虚。小乔奇也成为了“歌唱家”,他制作了一首曲子,虽然很短,但挺好听的:

新人家来了!嘿哟!

新人家来了!嘿哟!

嘿哟!嘿哟!

小乔奇最关心的人是老爹和老妈,在小乔奇撞上卡车时,老爹和老妈担心死了,最担心的是老妈,她只能躺在床上,都站不起来了。

这本书写得很精彩,新来的一家人对小动物非常有礼貌,我很喜欢这个地方,但是小乔奇做得最棒,他把身边的困难都抛掉了。

他们吃到了丰盛的晚餐了吗?难道他们不感谢这一家人?现在,这本书里就隐藏着简单而神秘的答案。

兔子坡读书笔记 篇6

早上,我看了一本有趣的书,书的名字叫作《假如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主要讲了一只小野兔在寒冷的冬季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被一只狐狸发现了,小野兔和狐狸胡搅蛮缠,最后终于安全的和爸爸妈妈回到了家。

狐狸和兔子互道晚安的事情发生在这里:在一座高山的山顶上,有一只小野兔,它找不见回家的路了,它在山顶上急的转圈儿圈儿,就在这个时候,一只饥饿的狐狸发现了它,狐狸慢慢的,慢慢的靠近了它。就在狐狸张开血盆大口准备要吃掉小野兔的时候,小野兔发现了狐狸,它大喊一声:“停!难道你不知道这里是兔子和狐狸互道晚安的地方吗?”狐狸一听,愣住了。狐狸说了一声:“晚安。”又张开它的血盆大口准备吃小野兔。“停!难道你不知道说完晚安还要讲一个睡前故事吗?”狐狸好不情愿的编了一个故事。说完故事,它又准备吃小野兔。“停!难道你不知道讲完睡前故事必须把我送回家吗?”狐狸立刻把小野兔背起来送回家,它想:“这下子,不光是只有一只小野兔吃了,就连它的爸爸妈妈我也能吃了!”“停!难道你不知道还要唱一支催眠曲吗?”狐狸唱着,唱着,结果把自己给催眠的睡着了。这时兔妈妈和兔爸爸回来了,它们三个一起把狐狸拉出了兔子洞,然后就紧紧的闭上了家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像小野兔一样要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

[荐]《苏东坡传》的感悟精选


栏目特意为你整理《苏东坡传》的感悟。感言包括的种类有获奖感言、生日感言、军训感言、毕业感言、培训感言、入职感言等,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这些重要时刻。若是因此而备受触动,备受启迪,就可以通过感言表达出来,感言可以抒发我们的心声。希望您分享本页内容与您朋友!

《苏东坡传》的感悟 篇1

苏轼的文字里,一直最喜欢《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潇洒而飘渺。和前后赤壁赋一样超然脱俗,只是凉意多于暖意。

后来才知道,这些诗文,包括那一小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都是苏轼在黄州所作。黄州是一段艰苦岁月。在这里他“自喜渐不为人识”,仿佛从了这两首词的境界。

但我读了两遍《苏东坡传》后,对这两句词有了另一层感慨。以前只觉得潇洒自如、乐观畅达是他天性使然,读完他一生的坎坷沉浮,才明白他的豁达其实来自于修养和境界——如果只有天性早就被磨平了。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他的存在令人好奇,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

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超然出世,只是他的自我纾解。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所向。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便有过人的天赋,天赋即使命。有使命的人必然有使命感,苏东坡是这样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尽管他看上去没有苦大仇深忧国忧民的气质。

如今我们对吴复古所知甚少,但记住了苏东坡的快乐和可爱。对兄弟,他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般美好的愿望,悼友人时先想到“失笑喷饭满案”的故事,又“废卷而哭失声”。他致力于疏通水利、对饥荒未雨绸缪。历经磨难,他不怨天尤人,也不自暴自弃,爱人而为人所爱。

所以年轻就是容易被浪漫情怀蛊惑,体会不到人生真正艰难处。看得到出世心,看不到入世事,还是不了解苏东坡。天才如苏东坡,都甘愿遭受俗世的磨难,更何况普通人呢。

那个想象中天生豁达的苏东坡,其实是不存在的啊。

《苏东坡传》的感悟 篇2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的理由。其一,苏东坡的诗词既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怎样的一生,才有这样的才情?其二,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样的恩怨?其三,苏东坡和佛家有怎样的际会渊源?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是个怪人,徒有救世之心,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无人可与相处,他还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仪表邋遢。在他最好的年华21岁到46岁,一直谢绝任命,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在人际交往上,被认为矫揉造作,不尽人情。

苏东坡本人一生坎坷,几次被流放,浪迹天涯,成为百姓之友。他与道佛两家都交往甚密。

《苏东坡传》的感悟 篇3

读完《苏东坡传》,在看到结尾处的“万古不朽”时,心中觉得怅然若失,竟真的有些舍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现在才真正认识他,并努力透过书去解他,但故事就这样戛然而止。

每个人的年少都怀着雄心壮志,可世事无情,梦想总被“雨打风吹去”。苏轼说“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但“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不如“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宦海沉浮,几近颠沛流离,最让我为之钦佩的是苏轼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儿都是家乡,一副乡土派头,融于山水之间。

一杯茶,一幅远山的画,一个美好的梦想,就不难感受到苏轼为之推崇,并躬行实践的清欢。

一本书讲述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其实又活,并随着每一个读者的阅读下载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台剧,我们也随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当豪情经过磨练,渐渐转为平实,一颗心安静下来,开始着细小处为民造福,苏轼处处为民请命,囤积粮食,以抵灾荒。久旱降雨,他比谁都高兴,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舍的责任。

我想,如今的社会有多少人抱怨这抱怨那,不如抬起头多看看身边的美好事物。人总要经过许许多多的磨练,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传》的感悟 篇4

读了《苏东坡传》,印象最深的却是宰相王安石。在整本书里,他的变法与苏轼的官途息息相关,而这整本书已经将苏轼活灵活现地各个方面地重新描绘在了读者的面前。大概可能也是我对失败者有一种独特的偏好,又或许通过他令我想到自己,于是就有了如同王羲之一样的感叹“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叹。”

“欲承王冠,必先承其重。”对于成功有一种隐密的渴望,却又退缩于接受后烫手的责任与义务;而对于失败,则是一百个不甘心地想要摆脱,这样矛盾的心理却让我对王安石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司马光在卧床病重前期,以宰相的身份曾说过:“王安石为人并甚不坏。其过端在刚腹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确实,在王安石的前半生里,他被看作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二十一岁考中进士,二十五年间谢绝任命,跑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小吏,后为太守,在小区域内改革实施了数项他的理想方案,居然结果都还不错,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被视作奇才。可能这一点点良好的苗头也成为了后面压死他的一根稻草。

王安石拥有改革的积极新思想,以防锐意过度被其它德高望重的大臣击毙方案,他养光韬晦了整整二十五年。在某些秩序已成为生活之必然的时候,要改变它一定会遭受前所未有的阻挠,比如土地改革,又比如十三中全会后作出的改革决定。而王安石的.改革之所以没有取得成效,是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并没有仔细考虑过当下现状,将现象与问题结合。他在自己之前所“实验”的乌托邦社会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却就沾沾自喜,坚定不移地推动新法的实施去了。

哪曾得知,曾经引以为傲的措施,却成了使百姓家破人亡的罪魁祸首。

但他已经听不到别人的声音了,他已经偏执成狂。

他轻视所有那些“流俗之辈”,与忠贤良臣疏远,和自己的莫逆之交断绝来往。朋友对他的新法提出建议,他没有一分一毫的犹豫“阻我变法者,皆为‘四害’”全都被贬出京城。在自我陷入孤立无援之境时,不得不提拔一些表面对他诺诺唯唯支持新法实则阴险狡诈劣迹昭彰的小人。甚至连负责监察的御史台,在他的命令下也进行了大换血。

他这样做正是因为他坚信,我没有错。百姓的苦他看在眼里,却在内心对自己换了说法来抚平自己的良知,这些牺牲都是必然的,新法彻底落实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

王安石朝着深渊头也不回地走了下去,直至儿子的死,皇帝的厌倦,政权的崩溃。

晚年金陵年间,他也不过骑驴自我慢慢醒悟,咀嚼过往的种种,吐出大彻大悟的虚妄。

同样,对于王安石,我还是有一种由衷的敬佩。至少他勇于实施,勇于展现自己的观点措施,打破沉寂的常规,虽然他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但他在精神上却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我勇于承认,我不具备这样与天地万物作对的勇气。

“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萧伯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