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观后感1000字合集

2024观后感1000字合集。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在观看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的见解。能将共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观后感存在的意义,对于观后感,先有感想才有观后感,硬要延伸胡编乱造则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写作品名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栏目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2012观后感,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2012观后感 篇1

人不因美丽而可爱,却因可爱而美丽。如果人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幸福就围绕在你身边。为了倡导学校、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让今天的孩子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学校组织我们全体学生观看了央视播出的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美在你身边》。

上午9时正,节目在各班教室播放,伴随着韩庚主唱的《开学了》开场舞,学生的注意力很快便被节目内容所吸引,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美在你身边”,让孩子拥有发现美的眼光是现代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之一,教育不仅有义务将孩子们引导成有用之人,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培育成善于发现美的人,教会他们拥有幸福的能力。节目还邀请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公众人物当教师,讲述自己眼中看到的美,如我国首位女宇航员刘洋、奥运冠军叶诗文、陈一冰等,同学们都极为认真仔细的观看着节目,节目中轻松愉快的气氛也感染着教室中的学生,每位观看的同学脸上都洋溢着快乐幸福的笑容。从各位明星的真情演讲中让学生知道,未来社会需要我们有健康的人格,高尚的情商,和美好的心灵。

节目观看结束后,班主任们趁机对同学们做了适时的教育,并要求高年级同学们写下观后感。相信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广大师生都能受到很大的教育,知道美就在自己身边。

2012观后感 篇2

下午一个人在家,闲着无聊就打开电视看。刚好电视上在播出《20xx感动福建人物》,出于好奇我就看了下去。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十位感动福建人物的事迹太我我感触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福州‘托举哥’。

他个子1米7左右,身穿件紫色POLO短袖衫,配着条黑色休闲裤,年龄在30岁左右。这位无名英雄,于20xx年6月19日凌晨在福州闽江公园望龙台附近,为救一跳江自杀女子,不幸罹难,截至7月3日,仍不能确认他的姓名和身世。因为被打捞上来时,身体保持救人姿势,无名英雄被称为“托举哥”。

“无名英雄——福州‘托举哥’是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他来自哪里,我们不知道,但是他在我们福州的土地上,在闽江边,为福州人创造了一个感动。”昨日,推委会上,参与感动福建十年评选的“老推委”——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于宁杰,调整延后了原先的出差行程,抽空出席。今年感动福建人物中,他特别提到福州“托举哥”。他说,能不能让这么一个感动了很多人的人得到一次肯定,我想这是我们评委应尽的责任。也许,在若干年之后才会知道这个人的名字,但是我想他出现在我们的名单里头的话,这个本身也是一种感动。

和于宁杰一样,其他的推委会委员对福州“托举哥”也很是赞赏。省企业策划中心主任,特色研究会副会长、教授陈清福说,福州“托举哥”实际上就是弘扬一种正能量。他具有代表性,是唯一的一个无名英雄,这个对福州、对福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有非常大的激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计票后,福州“托举哥”是唯一一个获得推委会委员全票通过的候选人。

‘托举哥’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我,感动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2012观后感 篇3

20xx年,第五届《开学第一课》,以“美在我身边”为主题,通过运动美、坚持美、梦想美和自然美向大家介绍身边的大美和小美。

是呀!身边的美有各种各样,像小草一样随处可见。著名的雕塑大师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我们的眼睛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美是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迎春花领导最美的潮流。美是天空,蓝蓝的白云在空中飘荡,最悠闲自在。美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体会,就会发现很多。当然,也有不美好的事在我们身边,需要每一个人去改正。

《开学第一课》中有许多英雄人物:最美教师张丽莉、最高战士张铁成、、、、、、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司机吴斌。为什么他一个人的离去,整个城市的人都为他哭泣?因为,20xx年5月9日中午,吴斌在驾驶大卡车行驶于沪宜高速时,被迎面飞来的车胎残片砸碎前方玻璃后刺入腹部。在紧急关头,人则剧痛,拉上手刹,开启双闪灯,然后打开车门,安全疏散了旅客。当做完了那些,吴斌瘫坐在座位上。20xx年6月1日因抢救无效死亡。他为了车上24位乘客,牺牲了自己,这就是爱。

有了爱才有了世界,有了爱才可以改变世界。

2012观后感 篇4

20xx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美在你身边。有许多人抱怨生活中找不到美,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到处都是美,只因你没注意到。

清晨,我们还在睡觉时,母亲早已做好热乎乎的早餐等着我们起床!

在我们冲冲赶往学校的路上,想着今天一天的安排。却不曾留意到,这时的路十分干净,远处还有清洁工那忙碌的身影。

母亲为了让孩子的早餐有营养,便不惜昨日工作的辛苦,早早起床准备早餐。清洁工为了让我市能在第一时间变得干净,在人们都酣睡时,已经开始工作了,难道这不是重活动中的?

走进校园,看到同学们在校园里读书的身影与老师往返于教学楼与办公楼之间的身影,不觉的感受到这也是一种美。

在街上,你有时也许会发现,有人在把自己手中的食品袋扔手垃圾箱的同时,也会将桶外的垃圾随手扔进去。

在公交车上,有人给老人让座;走在校园里,有向老师问好的声音,这也是美。

身边美好的事处处存在,只是我们缺乏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当我们合家团聚,欢度佳节的时候,我们祖国最可爱的人,他们还在守边疆,我们的监护人员也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忙碌着。他们总是这样年复一日的继续着,这不禁使我们赞叹他们的美。

除夕之夜,当一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春晚的工作人员们还在为带给更多人欢笑而忙碌着,他们也应该是美的拥有者。

其实,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去体会,就会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

美来源于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从生活中得到启示,你会感到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就在你身边,你会觉得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能用心去体会,认真观察你就会发现,美就在你身边!

2012观后感 篇5

这部片子,几乎集中了灾难片的所有元素,特大地震,超级火山,超级海啸,毁灭整个人类的大洪水,陆地的下沉与崛起,地球磁场的倒转,城市的毁灭,无助的人群,可能是我见闻有限,反正能把这么多灾难元素集中中在一起的灾难大片,记忆中好像没有,大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电影《日本沉没》,灾难元素的集中度稍可与《20xx》相提并论,但也远远不及,场面与特效更不能同日而语。看这部影片,你很少能有平静观看的时候,眼睛里随时都是惊天大灾难,所有的思维都在随着影片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命运在转动。

但这些,只是让我激动的理由,而不是让我感动的理由

我的感动,来自于片中的那种人性的光辉。人性,这个词用于评论电影实在是太多了,多到了泛滥,但我还是要说,这部片子,最让我感动的,是人性。这种人性,是博大宽广,是勇于付出,是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狭隘自我,不是自私自利,不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20xx》里,我可以看到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脆弱,那么健美的身躯,那么精美的建筑,那么温情的感情,在大自然狂暴的力量面前,显得如此无力,几秒钟,或者几分钟,在地震、火山、海啸、超级洪灾面前,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我也看见,无论是在什么样巨大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或者说作为人类代表的影片主人公一家,还有那些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的人,都在灾难面前表现出了人类的尊严。美国总统在灾难注定来临的时刻,选择留在美国与自己的人民在一起直到最后时刻,船长不愿丢下正在沉没的船,这是他高贵的选择,影片中那位美国官员对总统的评价,我完全赞成。在超级洪水袭来的最后时刻,那些掌握着方舟外几万人命运的全世界各个国家的领导人们,在瑞得里安博士我们都是人类的一份子,人类的文明就在与互相帮助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如果我们今天放弃他们,那么即使我们生存下来,我们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孩子,孩子们又怎么去面对他们的孩子的激切演说下,一致同意打开方舟大门,无数人欢呼着冲进方舟。那一刻,不管是是什么人,不管是什么政治立场,我想,都会在心中刻下一丝温馨。

而那些普通人,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作出的奋斗和努力,更值得我们投以尊敬的目光。男主角杰克,为了让自己的一家人得到进入方舟的船票,驾着车疯狂地跑,从黄石国家公园跑到了拉斯维加斯的机场,在漫天黄石公园火山爆发的巨大烟火中找到沉迷于要和地球共存亡并且快死了都不忘记自己是第一个宣布地球完蛋的那个疯狂家伙,又在陷入巨大的裂缝后爬出来追上正在起飞的飞机,经过了飞机原本说要在中国南海迫降最后却在中国西藏降落的戏剧性经历,终于在那位好心的中国方舟工作人员天庆的帮助下全家进入了方舟。当杰克在影片最后,终于解除了方舟尾部的机械故障使得方舟顺利开动,一家人悲喜交集拥抱在一起的一刻,我想,作为平凡人的杰克,在这样的巨大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同样巨大的勇气,应该说不上是为了什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即使他的做法恰好做到了这点)。他和瑞得里安博士不同,博士确实是一个全人类共同利益至上的理想主义人物,而杰克,在寻常时期在一个为生活而奔波的小人物,在危险来临时,他的无比勇敢和智慧,都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但谁能说,即使只是为了自己的亲人,他的这一切举动就不值得我们感动,并且值得我们向他致敬呢?又有谁能说,他的一切举动,不是博大宽广、勇于付出和为了他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光辉人性呢?

我喜欢杰克,理解杰克,因为我是一个和他一样的父亲,一个和他一样有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当儿子要和他一起去排除方舟尾部故障时,他不准儿子和自己同去;而当儿子悄悄跟来被他发现后,他所做的是更加努力的做自己的事情,因为他知道,要让儿子活下来,他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快排除故障,否则,他活不成,儿子也活不成。可以让自己去死,但绝对不能让孩子去死。因为,他是孩子,而自己是父亲。

这一幕,也出现在俄罗斯人尤里的身上。尤里是商人,浑身充满着铜臭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不乏令人佩服之处。尤其是那种临危不乱的风度,颇有带头大哥的气质。飞机迫降西藏,几个人为了是否等待飞行员米沙而在豪华车里争执不休,眼看着再不将车开出飞机大家全得完蛋,尤里一声大吼闭嘴,压住所有人,随后大家将车开出迫降中的飞机,结果虽然飞行员萨沙遇难,但绝大多数人的命却保住。从事态发展的结果看,尤里的做法虽然对萨沙不公,但却是正确的,两害相权取其轻,尤里的当机立断无可指责。在方舟大门即将关闭,几万人将被抛弃的一刹那,看着两个哭泣的孩子,尤里大吼一声跟我来,带头冲击方舟。当方舟大门打开后,尤里不是自己先进方舟,而是拼命的先把两个孩子送了进去,最关键的时刻,眼看大门即将关上,而自己还有一个孩子却爬不上门,尤里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用尽全力,举着孩子的脚奋力往前跳跃,孩子的手终于抓住了方舟的门板,而尤里的的跳跃之后,脚下就是无边的悬崖。

还有那位飞行员萨沙,一个英俊硬朗的俄罗斯男人。在飞机迫降的最后时刻,他拒绝了别人要他一起撤离的劝告:我必须等飞机上所有的人都下了飞机再走!那你呢?我没事!他几乎是吼着说出了这句话,他也果真做到了。当所有人都撤离飞机后,他驾驶着的飞机,没能停住,滑下了悬崖。飞机上,有将他的爱人夺去的尤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救了飞机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情敌。萨沙,一个俄罗斯男人,真正的男人!当生命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他的嘴角,应该是带着一丝微笑吧----自己的爱人吧,还活着。

在杰克排除故障,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那一刻,在尤里奋力一跃,将儿子送上方舟的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女儿,想到了在自己双脚骨折的那一天,女儿把自己最喜欢吃的零食带到医院,还给我带来了《读者》,说,爸爸最喜欢看这本杂志;想到了在自己卧床不起的那几个月,女儿每天早上起来给自己煮好面条端到床头;想到了因为受伤后脚冷,女儿端着对她来说太重的一盆热水给我烫脚的一幕幕。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在巨大的自然破坏力前,我们都是无力的,唯一能拯救自己的,除了方舟,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天性中光辉灿烂的人性,是为了亲人和朋友不惜付出一切乃至生命的英勇。当我们能够做到这一切,我们也才能够拯救自己,我们也才能够拯救人类和文明。

2012观后感 篇6

按照玛雅人的预言,20xx年12月21日是地球的毁灭日。虽然,这只是一个预言,但真正到了这一天,根据天体运转的规律、星球之间的关联、太阳活动的加剧,这一个预言在电影中真的成为了现实。由于太阳黑子活动频繁,辐射在地球毫无知觉的情况下,地球内部已先行开始融化。

世间的一切瞬间消失。

混乱的场面却震撼着人类脆弱的心灵。面对灾难,人们总是恐慌未及。也许,许多事情既然无法逃脱,就投入吧,即使融化,也算是一种永存的方式吧。

最后还是回到灾难片上来。《20xx》是一部灾难巨片,片中当然少不了许多震撼的地球毁灭情景。当地震来临,马路上的裂缝像被蛇从地下拱出一样,瞅瞅地寒人心。高楼像儿童的积木玩具一样,被不好好玩耍的孩子赌气地随意踢倒。温馨的房屋眨眼间坍陷为一片废墟。在地壳断裂处,人像一颗微小的尘埃,噗塌噗塌掉下去,多么的脆弱,多么的无助。刚刚还是鲜活生命的世界,刹那间变为了虚无,一切的一切不复存在。或许官员还在开着会,讨论一些永远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许学生们还在埋头苦读;或许家庭中正进行着一场丰盛的晚宴;或许恋人们在深情相望;或许工人们在劳苦的忙作。但这一切都毫无意义了,因为,毁灭已来临,断裂埋葬了一切,海啸淹没了一切,在这些可怕的时刻,我只想到了一句祝福:“别太苦自己。”珍惜彼此,珍惜生命!

Gz85.coM编辑推荐

[荐]鹬观后感范文1000字合集


很多人都喜欢把观看影视作品作为娱乐消遣的方式,在观看的过程中总会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感慨,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我们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可以将别人的知识,消化成自己的知识。你知道该如何完成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观后感吗?下面是我们精心整理的"鹬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鹬观后感范文【篇1】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短片——《鹬》,它让我深有感触。

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一只初生小鹬的故事:一开始,小鹬希望妈妈一如既往地给它喂食,可妈妈却一次又一次在它面前把自己找来的贝壳吃光了。无奈之下,小鹬只好自己去觅食,结果被海浪冲成了“落汤鹬”。尝到了困难的滋味,小鹬害怕极了,变得连海边都不敢靠近。后来,小鹬追着寄居蟹到海边,这时浪来了,小鹬在恐惧之中学着寄居蟹挖了个洞藏身,却发现水底有许多贝壳。于是,小鹬将它们一一拖出水面,分给大家吃。小鹬终于不怕水了。

小鹬身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好品质:第一,它很勇敢,并善于发现。小鹬最初是很怕水的,可是它跟着寄居蟹,当面对海浪无路可逃的时候,它迅速地学会了寄居蟹的方法,在沙里挖个洞,并发现在水里能把贝壳的藏身处看得更清楚。自此,它终于能快乐地迎接海浪,从水底里拖出许多鲜美的贝壳。第二,它懂得分享。发现美食后,小鹬并没有独吞,反而将它们拖到海滩上,让那些只能吃水冲上来的小贝壳的同伴们大快朵颐,直到日落了,它还不停地从水中抛出贝壳来。

从《鹬》这部短片中,我明白了:生活就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让子女独立面对,迎接困难,体验生活;而作为孩子的我们,更应该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

鹬观后感范文【篇2】

深夜里被皮克斯新作刷屏,6分钟的动画短片《鹬》作为《海底总动员2》的前贴片,耗时近三年。皮克斯展现了一只小鸟从恐水症到勇敢捕食的进步过程,用最简单易懂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就是自我克服。

6分钟的短片里没有太多起伏,真正让我感觉被戳中的,只有这样一个画面:

小矶鹬在第一次失败后,学着寄居蟹的样子在海滩上挖了小洞,在海浪涌来时钻进洞里。于是,它看到了波涛汹涌时的水下世界。四周是一片波动的宝石蓝,无数的贝壳洁白耀眼。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睁开眼的那一瞬,面对这个奇幻世界的眼神。那种终于获得了胜利的惊喜,来自此前所有与自我抗争的艰辛。

这让我想起了陈鸿宇的《行歌》中的歌词:"成长是一场冒险,勇敢的人先上路。"

看着从水里冒出头来的小矶鹬,也会想起经历过相似过程的,少年时代的自己。

我记得那时候最让我感到纠结痛苦,难以克服的事,是站在无数观众和直播镜头面前,参加第二次演讲比赛。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四年级的时候,我代表班里去参加了第一次。不巧的是比赛当天恰好发着高烧,我硬着头皮上了,却尴尬地刚说两句就忘了词。

全校同学都坐在教室里看现场直播,我满脑子只剩下了"我好丢人",更加想不起自己该说些什么。下了台,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我拿到了全场最低分,举着一个优秀参与奖的奖状难堪地抬不起头来。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敢在公开场合讲什么话了。

第二年班主任再找我参赛的时候,我回想起当初站在台上一言不发的窘态,恐惧得恨不得全身发抖。可班主任好像并不担心我会再次把比赛搞砸,她执意要求我必须参加。

"就是因为上一次失败了,这次才要再尝试啊。如果你永远躲着这件事,就永远也不能战胜自己。"

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每天对着镜子练习,常常会心跳加速,一面是紧张,一面是激动。我一直在幻想,如果我能在比赛当天完整流利的做完演讲,一切会怎样。

还是那个台子,还是那个黑漆漆的镜头,上一秒在台下紧张到手心出汗,可是第一句脱口而出后,我好像忘了曾经的灰色记忆。讲完最后一个字,一鞠躬,我装作淡定的走下台阶,离开了镜头就迅速向操场跑去。我第一次觉得天空那么蓝,整个世界都很明亮,我沿着跑道在风里飞奔。原来一切都没有那么难,原来战胜自己,是比任何成就都让人感动振奋的事。

我才知道恐惧和心理阴影,常常是个无法随着时间推移而自行消解的东西。而唯一摆脱它的方式,或许就是重来一次,用自我克服覆盖掉过去失败的印痕。

朋友在看完《鹬》后说,除了感动,她更感到惭愧,这只小海鸟身上的勇气和执着,好像已经在她身上消失了很多年。

的确,即使是小学时能克服演讲恐惧症的我,长大以后也成了一个追求稳妥,避免失败的成年人。不会游泳,就坚决拒绝一切下水的邀约。不想去学,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害怕学起来费劲的难堪;大学选课,专门挑那些水过又擅长的选修,很多课程明知道很有价值,却因为涉及到一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就不敢尝试,怕拿低分,怕遇到困难。

直到毕业年要决定前程的时候,想更换专业方向的我,发现前路真的不好走。

要申海外吗,可我要在两个月里零基础考出雅思,这怎么可能呢?要参加跨专业保研考试吗,可我要在几周里熟悉一个陌生专业领域的知识,这难度也太大了吧。

想了一圈,竟然对自己说,这么难,要不就算了吧,继续上个相近的专业吧。

我至今记得当时和系里老师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她对我说的话。

"不要因为害怕竞争和困难就去选一条舒服的、自己却不想走的路,你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我才意识到这种自我妥协的思维惯性,可能差点就毁了我的一生。

看过《鹬》的人都会觉得其中的道理很浅显,故事的设计也显得平凡。可是6分钟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着成人社会里,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东西。

小矶鹬起初很懒惰,与生俱来的本能让它向着天空张开嘴,期待着妈妈能直接把食物抛喂给它;后来它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恐惧,不知道眼前汹涌的海浪会怎样进退,就在远处踌躇着不敢向前迈步;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它又有了经验主义带来的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败的尴尬,更害怕再次被打湿的痛苦。

成长明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常常囿于这些自以为成熟的"成人思维"。毕竟,承认自己不行,往往最轻松,也最安全。

长大以后,习得的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有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自己的弱点,结局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easy模式,而偏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克服自我的勇气,的确也算不上生存的必需品吧。生活之于我们,往往不是捕食的技能之于矶鹬。一只海鸟如果不能面对海浪,就无法延续它的生命;而避开困难选择了easy模式的我们,却很可能风平浪静的把一辈子走完。

可是心里面的成长,却还在区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与自我搏斗的少年在反复的跌倒和爬起中看清自己,也看清了这个起初一片混沌的世界。对自我的战胜,不仅仅意味着比昨天更好的今天,更重要的是,你靠勇气获得的胜利,也会回馈给你加倍的勇气,转化成未来跨越更多沟壑的力量。

皮克斯的动画作品总是以成长为主题,其实没什么特别。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是海鸟,换成其他动物也一样的。可偏偏相同的主题,故事简简单单,每一次看都还是会感动。

或许是因为,生命本来就很简单吧,生命的道理本来就很浅显。它的简单之处就在于,自我克服的勇气总是与成长相伴相随。即使是普通的人,普通的鸟,也可以靠着勇气和反复尝试的执着,获得与自我对抗中的伟大胜利。

鹬观后感范文【篇3】

今天妈妈给我看了一个小动画片,名字叫《鹬》(yu)。鹬是一只可爱的小鸟宝宝,它和它亲爱的妈妈一起生活在大海边的草丛沙堆里。它有一身灰白色毛茸茸的羽毛,还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一个尖尖长长的小嘴巴。

每当大海退潮时,鹬就会成群结队的到沙滩上找贝壳吃。妈妈鼓励小鹬宝宝自己去找贝壳,可是它总是张着小嘴等着妈妈喂它吃。妈妈一次又一次地鼓励它,自己去找贝壳。小鹬宝宝终于走出了温暖的窝,可是却被大海的海浪吓坏了。它躲进了草丛沙堆里,肚子饿的咕咕叫,也不敢自己再出来到沙滩上找贝壳。

有一天它认识了一个寄居蟹宝宝,并在寄居蟹宝宝的帮助下,勇敢地学会了如何在沙滩上找到鲜美的贝壳,它高兴极了!小鹬宝宝开始欢快地在沙滩上寻找大贝壳,并把鲜美的贝壳分享给自己的妈妈和其它的伙伴。

夕阳照红了大海和天空,妈妈在远处呼唤小鹬宝宝回家。可是小鹬宝宝还在沙滩上欢快地寻找着鲜美的大贝壳!

这个动画片不仅好看,还让我知道了,我们遇到困难时应该战胜自己,不放弃;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因为他们会给我们带来帮助和启发;我们还应该像小鹬宝宝学习,懂得分享的快乐!

鹬观后感范文【篇4】

鹬是一种水滨鸟类,小巧可爱,常让人想到“鹬蚌相争”这个词。但今天我要说的是一部奥斯卡获奖短片《鹬》。

主人公小鹬鸟在小时候一直被自己的妈妈喂食,于是过着饭来张口的悠闲生活。突然有一天,情况似乎变得不同,小鹬鸟的妈妈想要孩子自己动嘴来捕捉食物,一开始这只小鹬鸟似乎乐在其中,很容易地捕食了一只贝壳。很快鹬鸟妈妈发现了从远处席卷而来的海浪,于是提醒小鹬鸟要赶紧回到安全地带,但是小鹬鸟在逃离途中被一些漂浮的泡沫所吸引,没有及时躲到安全的岸上,于是被一股巨浪拍成了“落汤鸡”。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只小鹬鸟再也不敢去捕食了。不久后小鹬鸟饿了,这迫使他不得不鼓起勇气去捕捉贝壳,但看似凶猛的海浪把他吓得跑到了一堆干海带中躲了起来。就在这时,两只寄居蟹正好把它拖了出去,而小鹬鸟此时发现把自己藏在沙子中的寄居蟹,不仅可以对抗海浪的冲击,hai发现海浪来临时在水中时可以清晰的看到许多贝壳。小鹬鸟凭借从寄居蟹那里学到的技巧收获了许多贝壳,满载而归,最后在晚上躺在如同小山一般的贝壳旁边睡着了。

这部短片出自皮克斯,耗时三年才做出了这6分3秒的虽然短暂但依然精彩的短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是一种工匠精神。而在短片中的小鹬鸟就如同我们一样,嗷嗷待哺;海浪代表着困难,而藏在沙子下面的贝壳,就如同困难下隐藏的成功一般,如果找到了正确的方法便可收获。但是能完全弄懂这个道理的人很少,大部分人会遵循前人留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虽然也可以收获成功,但往往因循守旧,只是为了完成事情而完成事情,不可能有大成就。小鹬鸟妈妈就像那些在人生路上指引我们的人,可能是老师,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长辈。他们告诉了我们基本的做人处事准则,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带领我们继续向前。

这部短片最终告诉我们,做一件事要学会用最合适的方法才能获得最伟大的成功。怎么才能得到这个合适的方法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答案便在于鼓足勇气,迎难而上,亲身实践。在短片之外,短片的制作人皮克斯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凡事坚定向前,持之以恒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鹬观后感范文【篇5】

看过《鹬》的人都会觉得其中的道理很浅显,故事的设计也显得平凡。可是6分钟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折射着成人社会里,那些阻碍我们前行的东西。

小矶鹬起初很懒惰,与生俱来的本能让它向着天空张开嘴,期待着妈妈能直接把食物抛喂给它;后来它对未知的事物心怀恐惧,不知道眼前汹涌的海浪会怎样进退,就在远处踌躇着不敢向前迈步;经历了第一次失败后,它又有了经验主义带来的心理阴影,害怕再次失败的尴尬,更害怕再次被打湿的痛苦。

成长明明应该是一辈子的事,可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却常常囿于这些自以为成熟的"成人思维"。毕竟,承认自己不行,往往最轻松,也最安全。

长大以后,习得的经验也会告诉我们,有时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克服自己的弱点,结局很可能是费力不讨好。如果现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去选择性价比更高的easy模式,而偏要和自己过不去呢?

克服自我的勇气,的确也算不上生存的必需品吧。生活之于我们,往往不是捕食的技能之于矶鹬。一只海鸟如果不能面对海浪,就无法延续它的生命;而避开困难选择了easy模式的我们,却很可能风平浪静的把一辈子走完。

可是心里面的成长,却还在区分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与自我搏斗的少年在反复的跌倒和爬起中看清自己,也看清了这个起初一片混沌的世界。对自我的战胜,不仅仅意味着比昨天更好的今天,更重要的是,你靠勇气获得的胜利,也会回馈给你加倍的勇气,转化成未来跨越更多沟壑的力量。

皮克斯的动画作品总是以成长为主题,其实没什么特别。只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是海鸟,换成其他动物也一样的。可偏偏相同的主题,故事简简单单,每一次看都还是会感动。

或许是因为,生命本来就很简单吧,生命的道理本来就很浅显。它的简单之处就在于,自我克服的勇气总是与成长相伴相随。即使是普通的人,普通的鸟,也可以靠着勇气和反复尝试的执着,获得与自我对抗中的伟大胜利。

鹬观后感范文【篇6】

我最近看了《鹬》这部动画短片,是皮克斯公司用了三年的时间,才拍成的。它讲的是:

一天早晨,一群矶鹬出来觅食。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天空中散发出淡淡的红色,显得沙滩上格外温馨。

一只矶鹬妈妈和小矶鹬在温暖的草窝里睡觉。早餐时间到了,其它矶鹬都去吃扇贝去了,矶鹬妈妈好像在说:“宝贝,一起去吃饭吧!”

“不嘛,不嘛,您给我喂嘴里吧!”小矶鹬说。

矶鹬妈妈去找吃的了,小矶鹬看到妈妈找到食物了,就大叫道:“妈妈,妈妈,这里!啊……”说完,他便把嘴张开了。

过了一会儿,他看到妈妈把扇贝吃了,还叫他:“宝贝,这里有好吃的!”小矶鹬去了,终于找到扇贝了,可同伴们都走了……

浪来了,但小矶鹬仍在玩小泡泡,“哗”——,小矶鹬被海浪打湿了。妈妈把它带回了家,真可以算是“落汤鹬”了。

以后,它再也不去找好吃的了。就算妈妈叫,也不去了。

它肚子饿得不行了,终于,他又去找吃的了。找到了一个小扇贝,但一阵浪非常小的浪过来了,小矶鹬吓得跑到了烂渔网里。

小寄居蟹也去找食儿,它们遇到海浪便挖洞躲藏。就这样,小矶鹬学会了遇到海浪便挖洞躲藏的方法自己找食,而它也再也不怕海水了。

它终于长大了。

鹬观后感范文【篇7】

鹬是什么动物?住在哪儿?它长什么样子?动画片《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了电视机。

看完《鹬》这部动画片后,我心里有了答案,我也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有人认为鹬鸟那么小,鹬妈妈应该把它拥在怀里,可我却认为,鹬妈妈这样做是对的,让鹬鸟自己去捕食,培养它的独立能力,告诉它要懂得尝试,不要老依靠别人。

鹬妈妈很像住在山崖上的老鹰。小鹰学飞时,鹰妈妈会直接把小鹰推下悬崖,让小鹰自己扇动翅膀飞起来。鹰妈妈的做法不是冷漠,而是想告诉小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成长起来。

有人认为,鹬鸟是一个淘气的宝宝,可我却认为它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宝宝,它对泡沫好奇,它对寄居蟹好奇,就是因为这份好奇心,让它交到了一个好朋友寄居蟹。在寄居蟹的示范下,鹬鸟学会了钻进沙子里躲避海浪,并从水中找贝壳吃。

就像学校里那些好奇心很强的同学,他们每天都会发明一些奇葩的东西,有时买一个新玩意,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围住你,像一群小羊发现一片嫩草地。

我们要向鹬鸟那样勇于尝试,不要什么事情都依靠别人。我认为《鹬》是一部包含着许多成长道理的好影片,它无愧于奥斯卡金像奖。

鹬观后感范文【篇8】

当一只可爱的小鸟正在捕食时,我被它吸引住了,它是那样的萌。这是美国导演艾伦·巴利拉罗拍的一部动画片———《鹬》。虽然这部作品时间很短,只有6分零4秒,但艾伦·巴利拉罗却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难怪,这部片子被人们说成是20××年最暖心的一部动画片呢。看了这部动画片,我深受感动。

片子中,当那只小鸟被海浪打得像一只可怜的刺猬躲在窝里时,我想:这只可怜的小鹬肯定不会出来找食了吧!正当我这样想时,发现这只小鹬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对海水产生了阴影。它因为耐不住饥饿,小心翼翼、跌跌撞撞地爬出了窝,小心地向海边跑过去,它在岩石后面停住了。我以为小鸟要打退堂鼓回到窝里去了,可没想到,没过一会儿,小鸟又探出了它那小而可爱的脑袋。呀!不好!一个大浪打来了,我为这只小鸟捏了一把汗。幸好这只小鸟聪明,吸取了上次的经验,飞快地逃到了一堆杂物里,躲过了一劫。

海浪退了,小鸟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托了出来。哈哈!原来这只小鸟踩在了两只寄居蟹的身上了,它被不情愿地托了出来。它看着小寄居蟹,焦急地说道:“喂!千万别去海边,小心有海浪!”小寄居蟹发现了小鸟,忙跟小鸟打了声招呼,便飞快地向沙滩上的爸爸妈妈跑去。不远处,还有许多小动物在向海边跑。小鸟抵不过好奇心和对这未知世界的向往,它又一次走向沙滩。它看见海浪来了,来不及躲闪,见寄居蟹一下子就钻到了沙子中,便也学着寄居蟹的样子钻进了沙子中。风平浪静,它来到了水里,看到了许多的蚌。由于这次大胆的尝试,它不仅学到了躲避风浪的本领,它还快乐地捕到了许多的蚌。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过像片子中的小鸟一样的经历。一天晚上,我在日光灯下做作业。做着做着,我被一题给难住了。我都没有认真看题,动脑筋想一想,就喊:“妈妈,快来,我这道题不会做,来教教我!”妈妈走进我的书房,看了看我的题,说:“其实这道题并不是很难,只要你细心,认真,尝试用另一个角度思考就能做得出来。你自己好好想一想吧,我不会告诉你答案!”听了妈妈的话,我只好静下心认真地思考起来。经过不同方法尝试解答,最终这道难题被我攻破了。人只有经历了尝试才会成功,才会收获。这不就是《鹬》给我的又一个启示吗?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有经历风浪,才能学会本领,只有战胜自己的恐惧,才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徜徉。

《大江大河》观后感1000字合集


工作总结之家推荐更多专题:“《大江大河》观后感”。

好的影片对我们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想法,写一篇观后感记录观看作品时的心路历程也不错,写作品观后感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观后感犯愁呢?工作总结之家陆续为大家整理了《大江大河》观后感,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1】

自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到如今已经整整四十年,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经过四十年的砥砺奋进,春华秋实,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借此山影又出品了改革开放年代大剧《大江大河》,让我感受了一下那个年代的历史洪流。

《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88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三位主人公分别作为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典型代表。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因出身不好受尽歧视。他借高考改变了命运,上大学、包分配、下基层,最终成功改变了人生轨迹。退伍军人雷东宝事业上雷厉风行、敢作敢当;爱情上幽默、体贴、专情。他带领着小雷家村,进行土地改革、兴办砖窑、养猪场、电线厂。他带领着村子里的人脱贫致富。个体户杨巡凭借开放政策和个人努力,从卖馒头开始发展事业,一路摸爬滚打,从意气风发到失败,再到东山再起!片中杨巡的那一句:只要有我杨巡在一天,扬子街电器市场就绝对不会出现假货。一句话让人感觉到,杨巡身上那股不服输,打不倒的劲头。三个不同人物角色看的让人热血沸腾啊。

我出生在80年代末,尽管没有体会过父辈吃不饱、穿不暖的困境,只能从祖、父辈口中了解些许,但是,我却实实在在地感受着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农村,小时候村里大部分是草房,墙体有的是用黄土泥和碎柴草搅合成的,冬天取暖用火盆,好多家里还是黑白电视,渐渐的,村里都盖了砖瓦房,冬天生上了炉子,买了彩电,现如今,有的出去买楼房,有的在老院子盖起了楼房,买了私家车,吃穿用度都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现在回到老家的院子里,我还能找到那儿时的回忆。

高中以前,学校的书桌板凳都是木质的,两个人共用一张大桌子,不能随便挪动,板凳是用楔子楔的,由于使用的时间较长,时不时地就会发生松动,动一下就咯吱作响。上了高中,学校将所有木质桌椅换成了钢架结构,椅子带着靠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桌子。

时至今日,中国的发展在短短40年内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所走的路程,这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每一个重大历史时刻,都深刻地影响着时代中每一个人的思想和命运。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们的幸运,在中国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剧情仍将上演,大江大河滚滚向前,40载改革开放奋斗不止,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必将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2】

追了一路《大江大河》,追得辛苦也投入,同悲喜共命运,说声再见,有些不舍,觉得着实是一部好剧。喜欢导演孔笙的作品,从《闯关东》《生死线》到《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再到《大江大河》每一部都是值得一追的好作品。孔笙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场面宏大,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是众生戏。对场面的控制,对人物的把握,对故事的展开和叙述都挺到位。会讲故事,能抓住受众心里,能引领你一直追下去。注重大场面,同样不忽视每一个细节。着重表现主要人物,也不敷衍每一个小角色。记得导演张艺谋说过: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足见导演在影视剧演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是好剧本,好演员,怎样呈现一部好的影视作品这就要看导演的功力。

《大江大河》应该是一部正剧,但不失轻松幽默,比如小雷家大队,网友戏称:雷嘿嘿领衔的乡村版“德云社”小雷家日常真的可以追500集。雷东宝就是逗哏的,他的兄弟们就是捧哏的,就一群口,就这样演500集也不嫌多。朴实的生活气息,居家布置,一餐一饭,举手投足,就像生活的记录。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感受到每位演员都投入了12分的力气,没有任何明星气,尽量抹去表演的痕迹,好像就是剧中的人物,把你带入剧中情境。比如雷东宝,从衣着打扮,到气质眼神,都没有跳戏感。感觉杨烁就是雷东宝,是个糙汉子,有点土匪做派;是个急脾气,话没说完,人已在路上;有个人魅力,一好汉三个帮,能把兄弟们聚拢在一起;会用人,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只要能派上用场,都是可用之人;宠妻狂魔,爱老婆的典范,一切想老婆之所想,爱老婆之所爱;硬汉也柔情,用情专一,属要问“世间情为何物”那一波。

宋运辉性情并不可爱,有点没意思。拘谨内向,又有点闷,有点轴。而且咱那高颜值也全让那副大眼镜给耽误了,还有身上的泥土气息,直到结尾似乎才脱干净。怎么把一个很无趣的人演绎得有趣,观众爱看,还真是不容易。这里王凯的颜值是障碍,演技是助力。时不时挤鼻子托眼镜的小动作,细腻可爱,很怀疑会落下毛病。这里已经忘了他是那个《琅琊榜》中让女粉们疯狂要当王妃的靖王,是《欢乐颂》中全世界的“王妃”们都从脚崴到了脖子的赵医生。

工农商,商界创业的代表人物小杨巡,抱着妈妈哭那场戏很是感人,也很有共鸣感。网友称:虽然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但当下“飘”着为生活打拼的90后、80后们,也有很多像杨巡一样对家里报喜不报忧,委屈困难都自己扛。

除了主角还有中途退场的宋运萍,离世那集估计观众一半哭声一片,一半干脆没敢看,真的是入戏太深。还有中途上场的宋运辉的媳妇程开颜,单纯+萌+可爱。要说这宋运辉命还真命好,在家,姐护着,在大学,仨叔儿护着,在厂里,厂霸大寻罩着,水书记护着。连娶个老婆都是傻白甜,真怀疑把姐姐的运气都给承揽了。

总之《大江大河》是一部好戏,可以夸上好几集。再好的戏也有曲终人散时,最好的结局莫过于幕布落下,掌声响起。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那么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下面给大家带来电视剧大江大河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3】

近日,《大江大河》主题连续剧热播引起了热烈反响,实力圈粉一大波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与00后也参与这部剧的讨论。该剧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弄潮儿们在改革浪潮中的不断探索和突围,真实还原了活跃在改革开放前沿一代人的创业生活、奋斗历程和命运沉浮,用大开大合的手法讲述了3位年轻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起起伏伏,“风生水起逐浪高”,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正是该“舟至中流奋力击水”,用“大江大河”的胸襟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大江大河》让我明白,恰逢其时,奋斗才有意义。

作为一名80后,我曾经以为,自己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应得,读高中上大学,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都是自己勤奋学习换来的。大江大河一开篇就告诉我,40年前,这样的经历是顽强抗争才换来的。是在烈日下暴晒,汗透衣衫,摇摇欲坠的消瘦身板拼出来的。还有更多的张运辉、李运辉、王运辉,他们拼尽全力,也没能得到应得的一张录取通知书,一如宋运萍。而宋永辉从一个有家庭成分问题的小绵羊最终变成国企领导,这其中固然与他个人努力不断学习成长以及向社会的妥协分不开关系,但更是因为国家形势政策的改变成就了一个更加优秀的宋运辉。

当一个人的命运由出生就决定,当社会底层没有了上升的通道,有的人无需努力就拥有一切,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没有机会,那么,这个社会必然糜烂、颓废。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才会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推动世界不断前行。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终于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分量。

《大江大河》让我明白,恰乘其势,不负伟大时代。

循着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的成长脉络,我们会发现他们并不是完美的人物,更没有开挂的主角光环,他们在事业上也曾屡遭挫折甚至陷入困局、情感上也曾求而不得与幸福擦肩而过,难得的是他们都未曾言弃,反而愈挫愈勇。“弄潮三子”失意着也奋斗着、踌躇着也前进着,不问未来如何、唯愿不负当下,靠自己的双手闯出新天地。通过对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等人为代表的普通中国人命运的刻画,《大江大河》描绘了一幅大气磅礴的时代画卷,引领我们走入那些过往,感受中华民族如何胼手胝足,换来了今日的强盛。

作为一名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由于年龄限制,我无法确切知道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具体是什么样子,只能凭着长辈的回忆和书中的描述去尽力体悟,但这阻碍不了改革开放带给我们的巨大冲击和幸福生活。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努力学习,提升素质,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应该向我们所经历的这个伟大时代致敬。改革开放是抡向这个时代的一把斧头,有了它的披荆斩棘,才有了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4】

每个人都逃不过年代,年代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看着大江大河,忍不住思考,或者怀念。曾经几毛钱的零食会在几十年后仍然能够挑逗记忆的味蕾,物质贫瘠的年代幸福很单纯单纯到一块糖就可以甜到心头,车水马龙的今天人们喜欢用金钱来为幸福上保险,幸福像是被添加了防腐剂好像不会变质但却味道不再。幸福是如此奇妙,不是物质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而是后知后觉的甜甜的一个瞬间,或是梦里梦外憧憬着的未来。在一个个年代里,每一代人都有其理解和追求的幸福吧。那么我们这一代人呢?我不知道,也许有一千种答案。只是,幸福一定不能是复杂的,它必须简单,否则不会幸福。

每个人都逃离不了时代,在时代的大江大河里我们都是一滴水。有的人,是潮头的弄潮儿,有的人,在沉浮中自在悠然,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沉入海底销声匿迹……最后的最后,是一首岁月如歌,是一把岁月如刀,我们都老去,回头看一场电影,电影里是岁月里的自己,是英雄,还是凡人,或者反派,都会谢幕,而后是新的电影。与你无关。只是,只要还没有谢幕,我们就该认真的活着吧。如果可以,去做一个英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又或者,浊酒慰风尘,种豆于南山,柴米油盐,酸甜苦辣。人生太短,认真的生活,用心的去爱,在属于自己的年代里认真着用心着,也是一种幸福。

就像此刻,写着写着感觉文不对题,活着活着总会感觉一切已改变。时间这匹白马,总会把我们带到我们不曾想到的地方,镜子里的自己总是会被时间改变了模样。于是走着走着,我们走过了一个年代,留下了一个时代,和一个个自己。然后在大江大河里,突然发现老去,失去,逝去。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5】

曾经以为,读高中上大学,找到一份喜欢的工作,

这些看似平常的经历与获得,

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与他人无关。

大江大河一开篇就告诉我,

40年前,

这样的经历是通过顽强抗争才换来的。

是在烈日下暴晒,汗透衣衫,摇摇欲坠的消瘦身板拼出来的。

还有更多的张运辉、李运辉、王运辉,

他们拼尽全力,

也没能得到应得的一张录取通知书,

如宋运萍。

当一个人的命运由出生就决定,

当社会底层没有了上升的通道,

有的人无需努力就拥有一切,

有的人无论如何努力也没有机会,

那么,这个社会必然糜烂、颓废。

世间有公道,付出有回报,

才会有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推动世界不断前行。

知识改变命运,高考改变人生,

终于深刻认识到这句话的分量。

这些离90后很遥远的词汇,

也在大江大河里有了具体的影像。

不是书本上一掠而过的名词,

真实感受到这些词的重量,

和每个人命运的羁绊。

正午阳光制作的品质,

一如既往的好。

随着故事的展开,

更多的历史如画卷般,在观众眼前展开,

引领观众走入那些过往,

感受中华民族如何胼手胝足,

才换来了今日的强盛。

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予压潮头。

这句话不仅是宋运辉这一代人的写照,

也可以送给每一个时代的弄潮儿,

每一个勇敢的逐梦人,

在滚滚长流中不忘初心,

在荆棘之路上砥砺前行,

我不想辜负这个时代!

每一个演员都很贴切,

演技舒服自然,

配角都不会出戏。

宋运辉有乡村少年的倔强和迷茫,

宋运萍有姐姐的温婉和善良,

雷东宝有退伍军人的火气。

最后感谢导演,

把王凯捯饬得很土,

一点儿也不像赵医生。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6】

夏令营,我们快乐班的学生要去大河马游泳。我们带好自己的用品,如:游泳衣,游泳镜,吃的东西,拖鞋等等相关的东西。

来到大河马门前,我的心情非常的高兴,也很开心。我们全体队员一起去,啊!“人山人海”我们赶紧换泳衣,全班去游泳了。我和我的同学拿一个两个人坐的游泳圈,他做一边,我做一边,漫漫的荡漾深处。后来,我看见我的几位好朋友在追我的好朋友朱鸿,朱鸿不会游泳,我们一起去追他,他看要被追上了,朱鸿三步迈两步的走呀走,可是他还是比不过我这“神速蛙泳”快,所以我一抓,抓住了他的腿,我一起身,每想到他拿“一手白沙”。哗,眼前一片白茫茫,什麽也看不清,结果,又让“猪红”逃跑了。我还是追着不放,我游着游着,他那隐身衣一披上人影不见了。所以我没有继续追了。我和陈宇翔去玩刺激的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我就不记得了。反正很好玩。有三次向下冲九十度的,一开始我有点害怕,没想到很好玩,我玩了好几次。

去大河马游泳真好玩!下次我还要来玩。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7】

近日断断续续地观看电视剧《大江大河》,剧中提到“和光同尘”一词,感触颇深。

“和光同尘”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

“和光同尘”就是不露锋芒,不自以为是,不自视清高,不脱离群众,和常人打成一片。尤其为官之人,更当和光同尘,不要把自己看的高人一等。若不把他人放在眼里,很难了解群众的心声。对于一个不了解部下心理和想法的领导,想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那是不可能的。尤其在今天的自由竞争中,若不能和其光、同其尘,而一意孤行,脱离现实,背道而驰,根本行不通。

人生活在世间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但又是与许多的事和人联系在一起的。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不能脱离社会。和光同尘也就是团结他人,圆通自我,不存偏见。道教自古至今,虽有不少隐迹于山林的修道之士,但亦从不放弃积极的入世。要使道教融入到社会人群中就要和光同尘。以往的太平道提出的天下太平的理想,净明道的忠孝思想,全真道的打尘劳(参加世俗的劳作)其目的是为了磨练心性,驱除邪心,以求得真心本性......都是道教和光同尘理念的最好体现和实践。

道教教人化除成见,求同存异,处富贵不自大,成功名不自居,得宠爱不自显。对于善良的人,以善相待,对于不善的人,用善来感化,使他改恶从善。这样就能消除隔阂,人与人能够相处融洽,社会才能和谐安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8】

电视剧《大江大河》主要展现了80年代三个青年人宋运辉、雷东宝、杨巡,在不同领域中,努力拚博,努力逐梦的故事:宋运辉求知若渴、永不服输的勇气,用知识改变人生轨迹,用技术发展工业生产,成为一代国企干部领头人;退伍军人雷东宝脚踏实地、不断摸索,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成为农民企业家的带头人;杨巡同样踏实诚信、走南闯北,以勇气和能力从自产自销发展个体经营户带头人,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故事真实还原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三个侧面、三个角度,人物经历不同、命运不同,但追逐梦想的干劲却是相同的。

宋运辉天资聪颖,却出身不好。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反而把握住了1978年恢复高考的机会,勤学苦干,当上了国企的技术人员,稳扎稳打的向上晋升;有过部队经历的雷东宝身上有一股别人没有的闯劲、拼劲,他在乡村改革的浪潮中带领村民紧跟政策,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杨巡白手起家,把握住了商机,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

改革开放这条漫漫征途我们已经走过了40年,正因为坚定不移的遵守党的领导,不忘初心,中国人民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实现了富国强国的巨大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任务更加艰巨,更复杂多变,只有坚持我党的正确领导,才能保证基本方向不动摇,才能有决胜一切的信心和决心。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要像电视剧中的主人公一样,戒骄戒躁,勇往直前,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争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弄潮儿!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9】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江大河奔流不息,多少英雄好汉勇立潮头、尽显风流!

先被电视剧吸引,后找到原著小说。较之电视剧,小说中的人物并没有那么“高大全”,反而显得更真实贴切、更打动人心。

从我个人的视角来看,雷东宝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男人,他身上洋溢着丰沛的雄性荷尔蒙,粗鲁豪爽,但他也粗中有细,会体贴老婆萍萍。他是个天生的开拓者,有团结人心的凝聚力,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同时既能独裁霸道,也能俯身求人,如果他的视野能再开阔一点,也可能不会有最后的悲剧结尾。

宋运辉的刻苦和狠劲让我佩服,但我也觉得他是最虚伪的人。初期的正直并非原则的坚守而是骄傲的体现,后期的标准官僚样子更是缺少人味和温情。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高枝攀了一节又一节,若他坦然承认自己变心而不是找各种借口,那也还算条汉子。

杨巡是草根的野蛮生长,只要打不死,就还要努力生活。活下去,才是生命和第一要义。

每个人都被生活的洪流裹挟向前,难以逃脱。在这个过程中,希望我们能多一些大江大河的气魄胸怀,少一些小哀小愁的计较纠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10】

商界传奇小杨巡——《大江大河》读后感1000字:

杨巡是山沟里走出的农村娃,是过早辍学挑起家庭重担的大哥,是打不倒的小杨馒头,是白手起家直至身家过亿的成功创业者。

杨巡的创业史也算是洒满汗水、泪水、血水的,他卖过馒头,倒过电子产品,建过市场,买过地皮,开过酒店,设计过购物风情街,其经历不可谓不丰富。

他因为卖馒头曾经东躲西藏当“游击队”,还被抓过典型;包租柜台卖电线时又曾吃过假冒伪劣产品的亏,柜台被毁,挨打受伤,血本无归;建市场时资金不足东拼西凑,母亲帮他向乡亲们集资,终因承受压力巨大而身患癌症不治身亡;受雷东宝行贿案件的牵连被拘留过十二天;与梁思申合作失败曾遭受重创……

但是这么多的困难没有打倒一心要创业的杨巡,没有磨掉他内心不服输不认命的那股劲儿。这个从大山里走出来的穷孩子最终一步一步积累了财富和经验,从一个游商小贩成长为拥有商场、酒店、工厂、购物街、镍矿等若干实业的亿万富翁。二弟杨速成了他的得力助手,三弟杨连出国深造,妹妹杨郦就读名牌大学,不管是杨巡自己,还是他的弟弟妹妹们都活成了大家羡慕的样子。

如果说创业的过程谁最苦,无疑是杨巡;如果说成功路上谁最狠,无疑还是杨巡。

先说他的苦:十几岁的他就过早地担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重任,不仅要糊口,还要供他们读书;创业起步的艰难时期,杨巡就睡在仓库里,不管寒冬还是酷暑。他所吃的苦最终都转化成了他的财富,他的经历启示我们要成功就不能怕吃苦。

再说他的狠:电器市场因有人售卖假货而被打砸得一塌糊涂,他不仅没有另择新址,反而把假货堆积起来付之一炬,向人们展示自己不售卖假货的决心;梁大和李力接手合资商场后经营不善,杨巡果断收回经营权,在自己未知的领域大胆尝试赚了个盆满钵满;仿造柳钧的产品出口日本反被柳钧摆了一道,杨巡安排其手下痛打柳钧并断其一指。他可真是对自己狠,对对手更狠,狠得智慧,狠得决绝,狠得疯狂。智慧的狠值得肯定,决绝的狠就比较冒险,疯狂的狠简直让人痛恨了。

能不能说杨巡在名利场中迷失了自己呢?我看可以,曾经最痛恨假货的杨巡竟然窃取柳钧的产品参数,仿造他的产品,并且在吃了亏之后不知悔改反而变本加厉。杨巡终于成了一个我所不喜欢的杨巡,他终于还是做了为富不仁的事情,他甚至沾染了赌博,曾不止一次地去澳门豪赌。看来富口袋虽然难,更难的却是富脑袋。当然我不是说成为富翁之后的杨巡变成了坏人,而是当一个人从草根华丽逆袭之后要走的路还很长,比如保持操守和底线,比如学着驾驭财富。

不管是此前还是此后,我们的身边都不会缺乏像杨巡这样成功的商业传奇,愿杨巡们都能保持创业之初的本色,愿他们都能让心灵的成长跟上财富的增长。

《大江大河》观后感【篇11】

最近,在看《大江大河》电视剧,主要是为了了解改革开放这段历史。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宋运辉、雷东宝、杨巡这几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不同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各自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取得相应成就的故事。通过这个缩影向观众展示改革开放这段对中国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中说到,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中改革开放这40年中,是非常幸运的。

作为一名85后,我的童年是在90年代。印象较深刻的是小时候吃饱饭是没问题,但是吃肉的次数比较少,一周一次的样子。不像现在每天都可以吃肉,并且可以吃到各种山珍海味,甚至太胖了还要想着少吃肉。那个年代,见到过汽车,但是那绝对是奢侈品,没有想到自己也能拥有一辆。那个时候最主要的娱乐活动是看电视,在电视中见到过大哥大,没想到手机会成为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东西。总之,40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这组数据来自于《改革开放40周年报告》的一部分: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我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94.4个百分点,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 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 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 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 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就?我想很多专家学者都已经做出了全面详细的研究。我想从网络化这个角度来分析。最近在学习香帅的文章中看到,网络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力之一。

网络化指的是连接越来越紧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就是不断网络化的过程。网络化的本质是连接。首先是人们可以自由迁徙,自由连接,产生除了亲情网络和乡里网络之外的更多更复杂的网络,陌生人之间的协作更加便利。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连接越来越紧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发动机,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世界经济网络的一部分。

再者,很多人朝着城市迁徙,城市是一个需要高度协作的综合体。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连接。我们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是城市房价的飙升。

后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连接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位于不同地点的人们可以一起办公。直到现在,这次的网络化还在继续深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

我相信,这个时代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能生活在这个时代,是我的幸运,我会珍惜。

2024观后感推荐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观后感推荐 觉醒年代观后感(1000字)”,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1

连续观看了43集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自己心情感慨万千,心灵又一次受到了洗礼。学习观看党史题材教育片,可以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信念,不忘党史、牢记党史。

从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为党的创始人,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使党走向正确道路历史大剧,深刻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缔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捍卫主权,北大学子行动起来,全国各大学校的学子行动起来,抗议巴黎不平等和约,五四运动代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掀起了爱国主义运动,100年来历史证明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推翻旧社会走向新社会,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100年来历史告诉我们祖国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富裕走向小康,强大的中国屹立在东方,我们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14亿人在欢歌笑语。

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跟党走,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投入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引领作用,树型立标在岗位、在责任区,落实“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正点”,在创建“毛泽东号”式班组中发挥积极作用,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实际行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2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中共广播电视台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了一部反映建党历程的电视剧——《觉醒年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1915年的《青年杂志》,以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为背景,讲述了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认识到走上不同人生道路,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建党的历史。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还将他们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整个中国为之一振;《新青年》实行同人编辑,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在蔡元培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日新月异,之后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也相继问世;在这之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打响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从此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普遍传播开来。

在五四运动时,为支持学生运动,陈独秀和李大钊起草《北京市民宣言》,号召学生、商人,工人等,以直接行动对社会实行根本改造,并亲自上街散发《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在散发宣言时被捕,五四运动风靡全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代表拒绝签巴黎和约,取得巨大成果。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完成了它的思想启蒙任务。

不少看过剧的网友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20xx年最棒的剧集没有之一!正如剧名那样,整部剧想要再现100年前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激情澎湃的觉醒年代。

整部剧塑造了许多英雄人物形象,让历史课本上的人物又一次出现了人们眼前,表达了对事物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寻。

“因为我爱这个国家,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我们应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多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3

最近很火的一部剧《觉醒年代》振奋着许多中国人的心,在书本中认识的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在电视中鲜活了起来,有直言不讳的钱玄同,有点“目中无人”的陈独秀,淡定从容的蔡元培,耿直傲骨的李大钊…每个人的性格色彩分明,也从剧中进一步了解了蔡元培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看着看着也让人为之动容,内心振奋。

本剧以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为主线,通过开展新文化运动来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中国青年的思想,从而使国家强大起来。剧中会出现一些对立面,如崇尚帝制的辜鸿铭,看似总和陈独秀等人做对,但他并不是不爱国,相反,正因为他内心对于爱国的坚守,才会那么反对新文化运动。在他看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地位是无法撼动的.,他崇尚儒家思想,认为中国人用心灵体验生活,我们有情感、懂得换位思考,也就是他内心的中国人的精神,而西方是以“头脑”体验生活,而当陈独秀提出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思想来改变国民素质时,他必然是极其反对的,这种反对也是他爱国的一种表现。至于谁对又谁错呢?无法说明,这跟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接受的教育受熏陶的思想有关,同样是爱国这件事,怎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选择。在剧情第十一集时,我终于抛弃了对辜鸿铭的偏见,他对国家浓浓的爱,对中国人精神的透彻理解,用他所坚信着的方式不断给西方人输送中国人精神,让人感动和震撼,也为一开始对他的不良印象感到自己的片面和肤浅。

像何为爱国,如何救国这样的问题,在没有看到一个理想的新中国前,谁也不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有相同思想的人为共同的理想而奋斗着,所以才有了陈独秀与胡适、李大钊的惺惺相惜。剧中让我最敬佩的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一种淡定和睿智,他认为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相互碰撞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思想,他允许并期许着不同声音的出现。他的“不拘一格降人才”体现着为有学之士的渴望,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来担任北大的文科学长,甚至不惜伪造履历。正是这种礼贤下士、爱才惜才的精神,才吸引了大批学界名流,一时间北大人才济济,如夜空中的群星相互辉映,迎来了群星灿烂的蔡元培时代。

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在如今的盛世中依然有着一定思想引领作用,比如在课堂中,老师应秉承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态度,广泛听取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不以对错论英雄,而更重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分析能力,用自己的观点去说服别人或是从别人的观点中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这恰恰也是21世纪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如今的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和我们三观不合的人,也许你会惊讶会质疑会抱怨,但你若没有彻底地了解他的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受教育环境等等容易影响一个人的思想的因素,不妨学会倾听,学会接受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因为许多问题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与否,只是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4

这几天,我废寝忘食地观看完了《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剧中主要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和陈独秀从1917年在北京大学作文吧任教开始,他俩就不约而同地去寻求一条路:一条可以真正挽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一条从根本上革除旧社会弊病的光明道路,一条可以觉醒人们创造新世界的胜利道路。

电视剧一开始,陈独秀、李大钊两人只是在推动新文化的发展,并未真正找到一条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了李大钊先生一个新的方向,他开始了解马克思主义。1919年为抵制中国代表在巴黎合约上签字,陈、李两位先生领导了一场从北京崛起进而蔓延到全国的爱国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五四运动,这是一场由学生发起使全国人民参加并支持示威游行的运动,它发出了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怒吼。这一刻,无论是学生,是工人,是农民,还是商人,他们都纷纷加入起来,场面宏大,前所未有。而这场运动,让陈、李等人也都意识到,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组织,这个组织来进行暴力革命,推翻旧社会。后来李大钊先生留在北京,陈独秀先生前往上海,形成了南陈北李的局面。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各位革命先烈开始了与旧社会的搏斗与较量。如果没有他们的拼搏与奋斗,流血与牺牲,哪有现在的岁月静好。李大钊先生曾说过,“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球的世界!”

这部电视剧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新的了解,刷新了我以前的认知。我以前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靠某场战争轻易建立起来的政党,看完电视剧后,我才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通过无数仁人志士苦苦追寻、无数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无数人民支持拥戴才建立起来的政党!

在这部电视剧中,我发现了许多细节性的画面,刻画的很好。如在灯光如豆的胡同里,李大钊和陈独秀先生撑着油纸伞,边走边讨论讨论如何寻找拯救中国时,脚下所走的乃是泥泞的道路,暗示了以后拯救中国的道路必然艰辛,充满坎坷。后来陈、李两位先生与胡适先生意见主张不同,陈、李两位先生主张暴力革命给中国下一剂猛药,而胡适先生,则主张温和改良这个社会,这才有了后面这一幕:在十字路口,陈、李两位先生走一边,胡适先生走了另一边。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陈延年、陈乔年兄弟二人壮烈牺牲的场面。兄弟二人头发凌乱,脸色苍白,浑身带血,但他们的眼神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一身正气,一步一个脚印,大无畏地向刑场走去,只为了心中的那个坚定信念。

在我的家乡合肥,有三条路:延乔路、集贤路、繁华大道。站在延乔路牌下,我也深情告白:延乔路短,集贤路长,但都通向了繁华大道!

现在,请允许我,一个13岁的少年,骄傲地告慰先贤们:盛世繁华,国泰民安,这盛世如您所愿!也请相信我们无数青少年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铿锵誓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5

在看完《觉醒年代》之后,一段评论令我哽咽:今天大多数青年根本无法想象,他们在政治课历史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他们自己根本不相信的东西,曾经真的被一群人当作毕生的理想信念去奋斗和牺牲。

课本里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背了又背令我们“厌烦”的名字,仿佛活了一般,他们不再是课本里的寥寥几句话,不再只是时代的伟人亦或者革命家这样的标签式人物。他们活生生的就在那里,在那个满是沉疴旧疾的,危急存亡之际的,破败飘摇的,封建压迫,愚民看客的国家里。他们不是课本上白纸黑墨的“纸片人”,不是冷冰冰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他们有着比常人更加热枕的七情六欲,他们是那么无比的鲜活,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有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朋友,也爱吃烤花生,和朋友小酌互相调侃,爱看雪景,他们是那么热爱生活。

然而在这个危急存亡之际,他们是粉身碎骨都要救国救民的中国人。有的人放弃了在日留学的大好前程毅然回国;有的人弃医从文想要唤醒愚钝麻木的国人;有的人冒死演讲想要唤醒沉睡的中国人……这群人啊,在迷茫和黑暗中苦苦追求真理与光明,只凭借一腔热血与孤勇,呕心沥血趟出了一条救亡图存的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去承担开创者的使命,他们不信什么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只坚信舍我其谁!那份精神与信仰、对人民的怜悯、对真理的执着、对国家的热爱的赤子之心,如何不叫人动容!“我们怀揣火种走过黑暗长夜,跨过战友的遗骸,踏过荆棘和深渊,最终在累累尸骨上重新点燃了种族延续的火炬。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不需要历史来记载功勋,也无谓那些空虚华美的称颂;只要山川河流、千万英灵,见证过我们前仆后继的跋涉,和永不放弃的努力。”

陈氏两兄弟哪怕活得如此辛苦了却不忍心看百姓的疾苦,毅然加入革命的队伍,为国家为人民英勇牺牲,用他们短暂却热血的一生点燃星星之火;郭心刚先生在听说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一夜白了头,抱着“以死作气,以命醒民”的决心,最终在五四运动中病情加重呕血而亡;李大钊先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召集学生工人运动,陈独秀先生在李大钊先生问:“你为什么要建这个政党”时,慷慨激昂,呕心沥血的说:“我为了他们,能够像人一样地活着,为了他们能够拥有人的权力,人的快乐,人的尊严,我愿奋斗终生!”,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那个年代学生们老师们打招呼均是相互鞠躬,哪怕是对立的两个学派争起来面红耳赤,离开时也会相互鞠躬,这实在难得……正如剧中所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6

我在青马班观影课堂的时候,对《觉醒年代》进行了观赏,可以说它是一部神剧。每位演员,每个事件,每次对话,每个场景,都值得慢慢欣赏和玩味。

特别是第11集,辜鸿铭在北大的演讲《中国人的精神》,句句经典,入木三分,直击人心。中国人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原因所在。

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

精通9国语言,获得13个博士学位的教授辜鸿铭,用自己的一生告诉我们:

他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给洋人讲课,每人要收两块大洋的门票,而且坚决不给他们插话和提问题的机会。要知道,中国人讲演历来没有售票的先例。当时,听梅兰芳的京戏也只需一元二角,而听辜鸿铭的讲演却要两个大洋。

他倒着读英文报纸,以此嘲笑英国人英语太简单,正着看没意思。

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和《大学》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他的著作被列为国外大学必读书目。

他一生致力于让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他深信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世界的良方。

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在北大任教时,已不流行辫子。但操着满口洋文的他,却是一副满清遗老打扮,成为当时北大一道极为有趣的风景线。

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说:我知道你们笑什么,笑我头上这根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顶在头上,你们的辫子是无形的,藏在心里。

千万不要以为我们割掉了毛发,穿上了西装,满嘴的English,洋人就会高看我们。

恰恰相反,当一个中国人西化成一个洋人的时候,恰恰会引起他们的蔑视。

只有让他们看到,我们中国人,有着他们与众不同的文明与精神,他们才会在心里对我们有真正的尊重。

一百年前就能有着如此清醒和深刻的认识,我不得不佩服辜老先生的远见卓识,作为一个上学上了十四年的人,我自愧不如,觉得自己很羞愧,看到那时候的大学生,在看看自己,真的是毫无可比性,对于国家,贡献的事情,我没有做太多,觉得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一毛,对于我的班委工作,我没有像张宇,潘晓宇等她们那些认真的态度,也没有像觉醒年代那青年之志气。那时候的青年,是真正的热血青年,现在的青年,大部分被短视频消耗了,被手机控制了,我们现在明明深处幸福之处,发达的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但是却很少有人去正确的利用他,现在很少有人用互联网来专心看一场新闻联播了,我觉得虽是现在处于太平盛世,但是我们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虽国家之屈辱已洗净,但是我们还是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知兴替。我今后会更加严格一点来要求自己,慢步也好,快步也好,只要是向前走就是正确的,要时刻谨记,觉醒年代,那个时候的有志青年,他们优秀的品质,可以帮助自己,走上更好的道路,在即将接近尾声的大学生活中,把班内同学服务好,分内之事,尽量做好,也希望,将来能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7

《觉醒时代》这部剧第一次把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作为主角呈现在银幕前,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给我们重现了中国近代史上感人肺腑的篇章。对于像我一样对中国近代史感兴趣的人来说,整部剧总能看得我热泪盈眶,热血澎湃,如教科书一般,但又胜过教科书般的重现了中国近代史的文化变革,政治变革。

蔡元培先生的远大梦想和天下胸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李大钊先生的敢为天下先,毛泽东同志的少年热血,一朝朝,一幕幕,让目前正在享受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所换来的今天的我们,犹如身处那个时代,再一次感受了举国迷茫的时代,水深火热中国的时代,外族欺辱的时代,先辈们不畏强权、不畏艰辛、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为了中国的未来用尽生命去谱写的篇章。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陈独秀先生的北大教授,就没有胡适先生、鲁迅先生、李大钊先生等的北大新青年,就没有北大的变革,文化的兴旺。同时,也不管当时的黎元洪大总统的邀请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的初衷,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依然非常感谢他!没有他的初衷,就没有蔡元培先生,就没有新北大,就没有文化兴旺的民国,也可能就不会有如此影响深远的《新青年》,也可能不会有改变中国如此浩荡伟壮的五四爱国运动。

百年前的觉醒年代,革命先驱尚在凄风苦雨中为抨击旧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强力倡导“科学与民主”,为传播新思想而奔走呼号;转眼间岁月轮替,我们在获得科学与民主以及全面社会进步的基础上进入了“新觉醒年代”,站在一代一代思想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将客观、辩证地再认识传统文化、历史作为己任,在热血沸腾的历史中审视自己,收获历经坎坷却又一往无前的担当和勇气;在多元丰富的思想争鸣中回溯传统,收获海纳百川的心态和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中国青年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始终树立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确保党的事业灯烛辉煌,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当代青年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我们必须知道“没有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处于新时代,我们必须明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知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长征走的是高山峻岭,渡的是大河险滩,过的是草地荒原”,而我们要面对的是变幻莫测与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肯打破常规,破开枷锁,稳中求进的同时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就一定可以在这个多彩的时代谋好新局,开好新篇。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8

觉醒年代从辛亥革命彻底失败开始讲述。1911年陈独秀因为不支持临时大总统逃亡日本。在日本的一个大学里,一群中国留学生正在热烈争论着解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良药到底是西方多国尝试的君主立宪制还是只有美国一国尝试的共和体制。他们讨论热血沸腾,把餐食忘在了一边。

一个流浪者经过这里,看到了碗里的白馒头停了下来。从容不迫地把馒头放到嘴边,一口两口,再扒两口咸菜,冷漠的看着闹事的学生。他脸色蜡黄,头发像落寞的雄狮,棕色粗布的长褂上爬满了虱子。一位长相端庄的学生发现了他,邀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便是陈独秀开场的样子。

他经历了革命的失败,早已不同于这些满腔报国热血的青年,可想而知当他说出中国目前没有良药时学生情绪高涨。质问、责骂、甚至有些人动起手来了。随后不久陈独秀便和朋友回到了上海,在那里,他开始办《新青年》并且立下了他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誓言。

庭院里的蒹葭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窗框上的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北大的新校长蔡元培找到了陈独秀邀请他去北大做新闻学的学长。在蔡校长三顾茅庐后陈独秀终于同意去做北大的“陈学长”。和他一起去北大的还有他的《新青年》杂志,就这样它与《京报》一同坐拥了北大的神潭。

北京大学不仅仅是当时中国最厉害的高级学府汇聚了中西各流派、各信仰、各国家的.人才还同时孕育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年轻的新文化运动的支持者。玫瑰与荆棘不可分割,有支持新文化的积极青年就一定会有保守派的守旧师生,他们不谋而合,对陈独秀这位新文化运动的主导人下了道道无声的战书。

一开始,陈独秀对外界的声音不予以理会,但时间长了以后他便不再甘愿忍气吞声,一战结束后为了整顿北大师生的品德,维护新文化运动的实施,陈独秀破了他仅仅几年前立的规矩,新青年开始发行与政治有关的文章,在众多救国方案中有守旧的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有许多人认可但没有实践机会和前人经验的无政府主义,有刚刚失败的俄国苏维埃革命。这些都成为青年关注的话题。

陈独秀有的两个很有主见的儿子——长子延年、次子乔年。

他们的祖父母去世时父亲没有回家因此两个儿子与陈独秀关系十分不好。他们二人一开始在码头打工,勤工俭学打算去法国留学。为了表示他们对父亲的不满,他们决定不收父亲一分钱或者任何其他形式的帮助。陈独秀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恼火,相反他认为自己的儿子的这种行为是有骨气的表现。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多吃苦“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当高君曼告诉陈独秀,延年、乔年在码头出苦力扛大包时,陈独秀不是心疼,而是骄傲地说:“人世间从来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帝,只能靠自己。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强大起来。

这是一个伟大的父亲给两个儿子最好的教育磨砺。几年后,两个儿子都在这个血雨腥风的昏暗时代,为了中国的觉醒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他们青春的生命定格在奔赴刑场时那回眸一笑,那么灿烂!那么惊艳!那回眸告诉了我们,他们看见了曙光,看见了不久将来新中国的样子。

作为泱泱华夏的传承人,我们感谢前辈为党、为新中国的建设受的刑、流的血。当他们知道如今的中华无不沐浴在璀璨的五星星光下,他们该有多么欣慰……

觉醒年代观后感 篇9

《觉醒年代》里的人们有着那个年代的超前智慧,提倡新思想的,气冲斗牛,主张旧思想的,则巧舌如簧,胆小怕事,只会维护自己,不懂得维护国家,失去了冲劲,最后只会和社会断开联系,成为空壳。中国人只是缺一个指引方向的,骨子里都有一股冲劲,陈独秀的思想清晰且受人欢迎。《新青年》出版后,买的人不少,不论是受苦受累的民众,还是青年学生,亦或是商人,只要还没有沦陷在旧封建思想之中,拿到这本书后,眼里就会有希骥。有能力的,并且有思想觉悟的,都要跟着大干一场,一时间,当真是气冲斗牛。

新文化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弱势之反派被攻击的体无完肤,中国的时代要来了,中国要觉醒了,要翻身,要战斗,谁也无法阻挡。在此期间,陈独秀等先驱是中国战士,他们一心为拯救中国的圣土,为唤醒中国人民而奋战,他们都有一股冲劲。

可能因为时代的原因,现在的人其实或多或少是没有些冲劲的,没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直接与人民接触,即使有,没人想着改变——认为现在的生活够好了,只是策划着如何能让自己舒适,骨子里的冲劲也没了。我认为,创造即进步,只有创造,才能拓宽进步的渠道,创造才能构建未来,预知未来。现在的中国人,已是今非昔比,之前人们想着如何进步,如何斗争,现在,小地方的人想着如何走出去,大地方的人想着如何在晚年全身而退,父母都在想着让儿女们能够拿到高薪……想要创造的却是少之又少。中国到现在仍然算不上发达国家,人们口中的好东西都是进口的。

为什么中国的商品很大程度上不能与国外的相比?

一是中国人很少自己创造

二是中国人的固有思想

虽然已经有很多人改变了这种观点,但仍有不少人坚持,这其实都与创造有关——创造意味着改变,改变思想。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所以,中国人应该学着自己创造,趁着还年轻,把握机会,努力学习,极力创造,补国之不足,拓未来之渠道,时代进步应该如此,国民进步重在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