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读后感900字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900字。

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切尔诺贝利读后感"这样的内容。伴随着岁月流逝,总有一部作品能给我们带来最初的感动,根据作者写的作品,我们可以写出一篇优质的作品。只要我们用心感受书中的文字,一定可以触摸到温度的变化,在心中引起波动。请收藏本文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1

我是一个历史小白,从小对历史漠不关心,那一串串事件与时间,一个个重要的名字,与我而言,完全就是知识点,不懂的就化作一个个圈圈,学完就抛诸脑后。也是基于此,高中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理科,就为了逃离那难懂的知识。为啥会读这本书呢?因为家人学核反应堆专业,然而我对这个行业一窍不通,因此把这本书当成敲门砖,了解一下相关知识。而读了这本书后,书中一个个名字都有了意义,那是一条条生命,一个个平凡但是真实存在的人,这让我觉得自己是跟他们在一起的旁观者,看他们不知不觉在受着辐射,我也想喝牛奶缓解,想用水洗澡…身为历史小白的我,也察觉到切尔诺贝利和苏联解体有着密切的联系。核事故的发生,远不能把错误单纯的归咎于操作员的失误,还与当时苏联日渐僵化的体制有些莫大关联。

拿到书就被封面上全副武装的人物给震撼了,“armtoteeth”是我想到的第一个词,这是与看不见的敌人对抗啊…而看书的过程中,一直是憋着气的,为操作人员对于操作的失误,为领导层最初的无知与逃避,为消防员乃至清理人的牺牲…看着一个个小的错误不断累积,终于酿成大祸,数十万人不得不永远离开自己的故乡。我之前就有了解,目前世界上三次比较大的核事故,最严重的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还有日本福岛核电站以及美国三里岛核电站。

但槽点最多的是切尔诺贝利,首先来自核反应堆本身,属于比较早期的技术,反应堆上没有安全壳,使用的停堆控制棒顶端带有石墨,作文不但没有使反应堆减慢,还加速了它的反应,控制棒插入的速度太慢,使用沸水反应技术,由于正空泡效应导致反应堆爆炸。让我感到好笑的是,反应堆爆炸的导火索是想要做一个安全的涡轮机测试,反应堆因为错误都要爆炸了,那些专家还在专注看涡轮机的数据…我想这极大的反映了专家组以及操作员的过于自信与无知,他们对4号反应堆太有信心了,以至于忽略了再听话的老虎,也是老虎的道理。而在那个时代,对于辐射的认知显然还没有深入到每个工作人员的心里,这也导致了,在反应堆爆炸后工作人员对于放射性物质的不了解。

其次操作人员的误操作,这真的让我想到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明明不符合实验条件,可还是勉强去操作核反应堆,一系列错误的操作,让我不禁纳闷:实验不是要非常严谨的吗?这帮专家哪里来的自信呢?唉…

核反应堆爆炸后,管理层怕被追究责任,一直将消息捂着,先是瞒着高层领导,接着怕引起民众恐慌,领导团体也向世界捂着消息,全然不顾人民身体健康,这么做,使得民众越来越不相信苏共政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虽然突然提出,但人民早就寒心了吧?

切尔诺贝利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到目前为止,变成了一座死火山,而它产生的影响,至今仍然有许多人深受其害。讽刺的是,因为切尔诺贝利被化为禁区,那里却变成了动物们的天堂,没人敢靠近的禁区,动物们才算找到了栖身之所。这一场悲剧带给人们的,是生命的流逝,是金钱与精力的大量损耗,是看不到的辐射的潜在威胁。我们都应吸取教训,对核能,在享受着它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应时刻提醒自己: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毕竟,世界再也经不起下一个切尔诺贝利事故了。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2

1864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反应堆的爆炸,影响十分恶劣。它不仅在当时给人们带来了灾难,其实我们现在连想想都是心有余悸的。

在那一次的事件中,我们看到了当时政府的无能,看到了群众的无知,也看到了那些无名英雄的奉献与牺牲。但我们更要想到的是我们怎样才能避免下一次的核污染,或者是灾难来临时我们能些做什么。

众所周知,所谓核污染主要是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继而产生对我们人类的伤害。它的来源有二,一方面是像核电站等的核武器实验,而另一方面是核武器的爆炸。受到损伤的核电设施将会释放一些放射性的物质,这些物质将损害人们的器官,使我们的身体状况下降,增加患疾病的机率,其中半衰期长的物质危害更大。

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地球村中,也可能在将来的某一天面临这些危害。而我们中国人民应该怎么做呢?我想这才是我们每次在经历过不幸后能够最好避免下一次伤害的办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来了解核污染方面的基础知识,并且通过好的宣传来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到核污染。在切尔诺贝利核爆炸事件中伤害人们最厉害的莫过于爆炸后引起的带有放射性的粉尘。它们通过呼吸系统来侵入人体,破坏我们的健康。或许我们可以通过戴上口罩来防止粉尘的入侵,穿上相应的防辐射衣也是一个必要的方法。如果当时的民众稍微有一点警惕,就不会在看到大街上许多穿着防辐射服、到处检测核污染数据的警官们而无动于衷了。

其次政府可以做好相应的核污染相关数据的检测并且保持数据的准确与新鲜,定期定点的检测可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另外国家也可针对核污染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灾难后的重建与受灾人员的健康保护。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当然有着不可厚非的重大责任。人人都要时刻怀揣着一颗爱护地球的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庆幸的是现在核武器使用的限制,也对核污染起到了一定的减少作用。在对核污染防控的工作政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该时刻保持警惕,而不能像当时前苏联的政府一样,不能得到正确的消息,危害得以扩散。

通过这个影片,我们了解到当时事件的严重性以及事件背后的故事,这也为我们敲了一个警钟,一个关于我们现在居住地的安全问题的警钟。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3

某些历史从地图上的一个标记开始,有的标记是文化的开端,有的是繁荣的见证,有的却是人类的伤痕。作为曾经的一位地理专业学生,第一次如此抗拒辐射等值线的蔓延。从巴尔阡山脉到波德平原均受波及,从波地尼亚湾到波罗地海无一幸免。而回顾如今,真正的历史真相还未被提及,卑劣的政治手段改变花样上演,美国文化的游戏中仍带着高傲的战争讽刺,完好的领导人画像不仅是对前苏联政治体制和政策的揶揄。

去年上映的HBO短剧《切尔诺贝利》才让人窥豹一斑,而从此书开始才算真正揭开幕布。作者在书中写到:和他们以及其他事件参与者进行交谈,重拾我自己关于此次核灾难的记忆,这一系列行为使我能够更好地再现那些为了尽可能减少核反应堆堆芯熔化所造成的不利后果,宁愿牺牲健康,甚至献出生命的人的思想与初衷。

一切以人为本也许才是家国安康本源,我们不需再去过多谈论政治,因为大多数政治服务的叫利益,不用去深究灾难发生的起因,因为技术的bug永远存在。我们只用将思绪整理,顺应作者的时间线索再次经历,以人为故事的本体,看看那些违背人性最初的道德和本性的决策和手段带来的苦果。是生态革命可以颠覆政权?是完全计划的体制可以蒙骗民众?是欲盖弥彰的勾心斗角可以永远遮掩?还是,每一个灾难中升起英雄团体值得被铭记,每一次痛苦下的经验教训值得被汲取,每一片黑暗之中亮起的人性之光值得被永存。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4

在当时核电站是久负盛名的最现代化的工作地点,会给人带来荣誉、金钱、便利和地位。所有党内精英都想设法谋取一席之地,在官官相护,谋取共同利益的驱使下,整个苏联核工业的体制内的决策层更多的都是“转业”人士。有水电站过来的,燃气行业过来的,就像作者文中提到的曾任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叶夫多吉莫维奇·谢尔比纳,他是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十分苛刻,然而他把用于燃气产业的管理方法完全照搬到对能源事务所的管理中。但是像能源部门这种渗透到苏联经济方方面面的产业,不仅需要具备聪明、认真、谨慎这些基本素质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强大的专业技能做背书和必须得清楚核能的潜在的危险。很显然并不能胜任这个职位。所以在这个背景之下,直接导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的工程师们的专业素质就不得不让人怀疑了。

负责管理3号和4号反应堆机组运行的副总工程师阿纳托利.斯捷潘诺维奇.佳特洛夫,曾经研究的是小型反应堆芯的物理学特性的,从来没在核电站工作过,对于核电站的热能布局并不熟悉,对于使用铀作燃料、使用石墨作慢化剂的核反应堆更是一知半解。然而他有事进行此次测试的直接负责人,关于““反应堆安全无恙,发生爆炸的只是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应急水箱”的信息也是他一直坚信的。当政府下令要撤离附近的居民的时候那是34小时之后的事情了,周围的居民一直以为那就只是普通的火灾而已,扑灭就好了,殊不知辐射的死神已经潜伏到了他们每个人的血液里,细胞里,几天或几周或几个月或几年,由于甲状腺内积存太多碘会或快或慢的直接死于非命或终身残疾;核电站负责人V.P.布留哈诺夫,汽轮机专家,之前在燃煤发电厂工作。是一位很好的工程师,但不是核能专家;尼古拉.马克西莫维奇.福明和塔拉斯.格里戈里耶维奇.普洛奇是1972年末到切尔诺贝利工作,福明被任命为电气部门负责人,普鲁奇任命为汽轮机部门副主任。而这两人是不留哈诺夫直接推荐的,福明是电气工程师,在热电厂工作。而普洛奇是不留哈诺夫之前在燃煤发电厂工作时的同事。

切尔诺贝利灾难即展示了人类巨大能力的一面,也显示人类无能的一面。它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不要陶醉于自己的能力,不要轻视大自然的力量,不要寻求短暂利益、快乐和引人注目的威望。因为人既是原因也是结果,你必须更有责任感,必须仔细审视你自己和你做的事。当我们想起人类的作品可以留存到未来,还有与之相伴的喜悦和艰辛,我们惊骇地意识到,那些破碎的染色体和基因链,由于辐射的原因要么丢失,要么扭曲,打他们已经成了我们未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一遍一遍的看到它们。那才是切尔诺贝利暂难最可怕的教训。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5

所有细节最终指向都不是细节本身,而是这些细节背后所隐藏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事实

1986年,4月26日,凌晨时23分47秒,苏联最大的也是电量产量最高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了历史上影响最深代价最为巨大的核泄漏事故—840万人受到辐射影响、15.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40万人被迫离开故土,这一串惊心动魄的数字无时不刻的不在给世人敲响着警钟。32年过去,当年受灾最为严重的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的人民依然生活在核事故的阴影中,事故所导致的大量的放射性物质的泄漏对当地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对周围居民以及参与救援工作的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所造成的长期影响至今仍无法估量。

此次事件也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在事故发生初期,领导层只得到“反应堆安全无恙,发生爆炸的只是保护与控制系统的应急水箱”的信息,以至于34小时后才采取居民撤离的措施。苏联政府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秘而不宣,欺瞒群众的处理态度,直到接到瑞典通过外交管道发出的信息,此时放射性物质已经飘到了瑞典,苏联政府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远比他们想象的更严重。而更令人震惊和气愤的是,党内精英的孩子早已坐上飞机离开了基辅,从而引起普通群众的强烈抗议和愤怒。虽然在此之后苏联信息更显得透明化,但国民已经对政府信任瓦解崩溃,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曾经语出惊人地表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可能成为5年之后苏联解体的真正原因,其重要程度甚至要超过我所开启的改革事业。”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6

读《切尔诺贝利的悲鸣》有感:被抛弃与被遗忘的

切尔诺贝利是最可怕的战争,你无处可躲,地下、水里、空中都躲不掉。

为什么每个人都对切尔诺贝利保持沉默?你觉得那是意外吗?如果我们战胜切尔诺贝利,人们就会谈论、书写它,但我们不了解其中的意义,无法把它放入人类的经验或时间的框架中。所以怎样比较好?记得还是遗忘?

我不说话,因为没有人用我可以回答的方式或用我的语言跟我说话。没有人明白我从什么地方回来,而且我什么也不能讲。

30年前的4月26日凌晨,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产生的辐射线剂量相当于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总和的100倍。

在《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中,清理人妻子,被迫撤离出世代居住的家园的老人,被排斥奚落的年幼孩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老兵,苏联政府坚定的捍卫者,奔走于说出真相却被当局威胁的物理研究所主任30年后,他们终于发出声音,让我们听到的,是被遗忘的历史与被抛弃的未来,被习惯的现实与被嫌弃的过往,被淹没的真相与被掩埋的罪孽。

原子能和煤炭一样安全,人们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于是事故发生时,反应炉附近的居民纷纷站到高桥上欣赏漫天的绚丽烟火;事故发生后,当局对民众宣称只不过是普通的爆炸,需要派出50万清理人融毁反应堆核心时,人们自愿要求前往切尔诺贝利的信堆满了地方委员会书记的桌子。结果,这座反应炉埋葬了数十万死于辐射的青壮年,数百万疾病缠身平民的健康,还有生来畸形的几十万残障儿童。

这些人,被称为切尔诺贝利人;这座桥,被称为死亡之桥。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7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和苏联核电站各种事故一直继续不断。仅苏联就发生过11起核事故,几乎每一起都有工作人员受到了高剂量辐射,但可怕的是,苏联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从来都没对其公开报道过。

在P.S.奈波洛兹尼担任能源与电气化部部长时期,对公众隐瞒核电站事故更是已经成为标准的行为规范。这种秘而不宣的对象不仅包括公众,还包括在核电站工作的人。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会让人们变得粗心和自满。接下来的继任者,包括核电站相关的技术专家,也保持了一贯的沉默。甚至能源部签署了禁止公开核事故相关一切信息的文件--“禁止公开出版、广播和电视报道与能源设施(包括电磁场,辐射,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不利生态影响相关信息。”后来这则规定成为进行核电事业的行动基础。一直以来似乎这种隐瞒事实真相的行为从未对核电站事业造成什么影响,直到我们所熟悉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的发生。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8

本来可以三天看完的书,硬是看了一个礼拜,看到一些故事都是伴随着鸡皮疙瘩、眼泪、怀疑、不可思议等等五味杂陈的感情,不得不终止。

在这样一个大事件的背后,牵扯到太多的因素,政府有自己的立场,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关键时刻的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不像日本的福岛,不停地往太平洋里漏油,还装作什么也没发生。

技术扼杀浪漫,技术引起的灾难比起战争只有更加惨烈,生活在此地的人、因辐射而出生的孩子和不得不挺身而出的人,他们都何错之有?有人挺身而出,有人临阵脱逃,有人宁死不离家,有人为爱而放弃半生,所有人的生活都被彻底颠覆了,他们不是哪国人,他们只是“切尔诺贝利人”,被永远贴上了标签。

辐射元素的衰减要经历上千年,而“切尔诺贝利人”仅此一次几十年的生命却因无妄之灾而彻底枯萎了。谁要对此负责?想象一下,当强辐射遍布在身边的每一寸角落,逃无可逃时,那是一种怎样的绝望?何况当人们不知道那些红得格外美丽的树林、鸦雀无声的乡村以及闪闪发亮的床单将会带来人类史上毫无参照的可怕后果时,现在还是对核情有独钟的国家,应当有深刻的反思和考量。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9

有些人觉得故事太过悲痛,不忍卒读。有些人读到一半,发现翻来覆去讲的都是同一件事,所以就不读了。

但我觉得它是一本优秀的口述史,一遍一遍的对于关键问题的复述和懊悔,恰恰增加了代入感。那就是简单而又平凡的日子啊。除了他们成了别人眼中等死的怪物以外。

阅读这本书是什么感觉呢?像是一群人围着你,坐在一个空旷的房间里平静的诉说,中间还会穿插一些笑话。所有人都很平静,只有你,一个听者,情绪崩溃,泪流满脸。

作者说,她感觉不是在书写现在,而是记录未来。

我觉得她说得没错。

当年从民众专家到领导,没有一个人知道所有真相,没有一个人可以解救大众。那么未来的人们能吗?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读这本书,我感觉仿佛踏入切尔诺贝利,看到了传说的核爆炸,苏联的终极大爆炸。

切尔诺贝利从头至尾都那么美丽明媚,农场里的牛还在吃草,奶汁从乳头缓缓溢出。屋顶上的猫在阳光下打盹,等待主人的呼唤。空荡荡的房间里,留着最后的生活气息。成箱的伏特加和刚做好的面包摆在厨房,客厅的桌子上摆放着纸条:请您尽情享用,但请保持房间原貌。我们很快会回来的,我爱我们的家。

然而士兵们在居民离开后,开始用枪射杀遗留的宠物,与人亲密的狗兴奋的冲向士兵脚下撒娇,迎来的却是一声清脆的枪响。小狗死前睁着双眼,一脸的的迷惑与无辜。

经历过战争的孤寡老人不愿离开,他们不明白切尔诺贝利一如之前美好,人民为什么要撤退?政府说一切安好,为什么还要将城市封锁?为什么没有战争,坦克却在马路上行进?菜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为什么不能吃?为什么房子包含自己一生的回忆,却要被舍弃?土地上的沃土为什么要被铲掉?士兵为什么穿着雨衣每天清洗没有人住的房屋?鸟巢仍在,鸟儿为什么都飞走了?才上小学的孩子,为何上吊自杀?

为什么说切尔诺贝利人身上有辐射?为什么哪里都有辐射?既然说切尔诺贝利人是辐射副产品,那切尔诺贝利还有哪里没成副产品?到底什么是辐射?为什么图书馆里的关于核泄漏的书都被清空了,为什么谁都无法去了解辐射?

为什么明明眼前的城市那么美,每个人都一如往常,政府信誓旦旦表明一切安好?过来执行任务的士兵都成了烈士?来空城里偷东西运走的小贩忽然得了癌症?活蹦乱跳离开家乡的人为什么都没回来?

在巨大的魔幻中,我泪眼婆娑。因为我知道为什么。

人民恨让他们背井离乡的士兵,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留在家里会死的更快,不知道凶狠的士兵们其实无法忍心对温驯的动物开枪,不知道士兵为了国家而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人民不知道辐射,是因为国际国内形势动荡,政府为了维护稳定封锁资料,甚至安排人在电视上演戏,营造美好假象。

以已知看曾经的未知,让人痛心不已。

看到最后,仿佛是我吃着喝着呼吸着辐射,被人群抛弃;是看到我的儿子自豪的带上你的军帽,而后患脑癌离世;是我看到所有人都在幸福的游行,长官在阳光下牵着仿佛穿了一身雨衣的孩子一同挥手致意;是我我看见那天你走出门,然后你成为报纸上的英雄;是我看见了面目全非的你手写下最后对我的期待,让我死吧,你好好生活。

毁灭绽放在鸟语花香中,透析了所有情感。切尔诺贝利的悲鸣,仍在幽幽回荡。希望这样的历史不要重现!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10

曾经看过一篇中国人赴切尔诺贝利所见所感的游记,原以为那里一切都被封存了,只供冒险者去探秘。然而这本巜切尔诺贝利的祭祷》却真实得扎心,留守老人、因国家分裂逃难来的家庭、军人、作家、记者⋯⋯他们都在核灾难后,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或是工作过,他们絮絮叨叨的讲述,或哀怨,或愤怒,或冷漠,或怨恨,透过这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画出了核幅射后的人与社会与国家的生态图。

这是后苏联社会的一个断面,曾经的英雄主义、激情澎湃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彻底浇灭。一个国家分崩离析看来是有预兆的,他们视普通人的生命竟如草芥,向公众隐瞒核爆炸的实情,让无辜的人尤其是青年和孩子在N年之后,以各种各样可怕的病症痛苦离世。他们没有死于战火,却在无声无息中死在了自己国家爆发的灾难中。这份祭祷是在核爆炸二十多年后才面世,从时间轴上来说,好似来得晚了点儿,可从真实呈现和客观纪实上来说,这份祭祷永远都不晚。它将血淋淋的伤口撕开给人看,它提醒人们永远不要忘记。往往灾难发生后,很多人会自然而然遗忘,但核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却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它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只有心怀悲悯,承担重任的人,才会一个个去走访,以最原始的记录,将大灾难中普通人的命运一一呈现,以警醒世人。

这本书我原是准备要一口气看完的,可看到一多半,已被作品扑面而来传达于我的创痛击打得呼呼不畅了。我不敢再继续看下去了,书中得脑瘤的孩子、无屁眼的孩子以及各种伤痛残忍的画面,已时不时浮现于眼前。原谅我,我只得弃读了。在此向我尊敬的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致敬!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11

看完《抢救切尔诺贝利》纪录片之后,触目惊心,悲惨的现实和严重的后果不由让我陷入沉思。

核能本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将它用于发电,可有效地缓解当今社会的电力慌。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但核能的另一面似乎比我们想象的要可怕的多了多。从视频中了解到,切尔诺贝利的核事故源于一个反应堆在进行实验时意外失火而引发爆炸,他的辐射量相当于投在广岛原子弹的400多倍,8吨多的核物质泄露,尘埃飘向世界各地,这不仅夺走了当地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全世界的生物也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危害。这个有限的事故,其后果却依然影响着我们,甚至在事故后28年的今天,可以说威胁仍旧存在着。被石棺尘封住的200多吨的核原料,现在表面也已开始出现裂痕了,甚至说有坍塌等危险,这应当引起我们人类的警惕,我觉得这已不单单是当地政府的事情了,这关系到地球上数亿人的健康与性命,它需要全世界的精英共同努力,携手共战,采取更好的措施封杀这潜在的威胁,来保证我们这代及后代的健康和安全。

可怕的核事故给人们造成的心理阴影难以消除,然而,尽管核事业的背后是如此的可怕,但作为新兴能源来说,人们看到了它利于经济发展的一面,就不会因为一次事故而放弃去研究它,但xx年的日本福岛核事故再一次给我们警示,又在人类的伤疤上撒了一把盐,让我们痛之又痛,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反思,

发展核能真的很有必要吗?隐藏在核能背后巨大的危险人类也算是尝试到了,真的还要义无反顾的继续坚持吗?我们不可否认在未来的十年、或二十年、亦或是上百年,我们有能力可以完全掌控住核能,砍掉它的魔掌,使它不会有任何危险和威胁。但是,我们敢保证在达到这么高要求的探索阶段就不会再出现任何类似的可怕的、毁灭性的核事故吗?

但就我个人而言,在资源紧缺的当今,发展核能这种新能源是有必要的,我们不能因“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不能因为一次事故而否定了一切,社会总归是要发展的,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相信只要我们合理发展并控制好核能,它肯定是会造福于人类的。但发展的同时,我们还是不能忘记切尔诺贝利等核事故给我们带来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的这条坎坷的道路上,我们必须慎重仔细地考虑到每一个细节,把隐藏在背后各种潜在的危险一一扼杀在萌芽之中。即使让发展的脚步慢一些也不要紧,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是最安全、最合理的,有了安全的前提保证,才会有我们今后继续发展、通往胜利的可能,我也相信,核能的魔爪被人类完全降服的日子终会到来。

总之,核能这把双刃剑,唯有我们小心驾驭,慎重发展,方能得利弊害,使其造福人类,而像切尔诺贝利等类似核事故不再重演。

切尔诺贝利读后感 篇12

最近我观看了热映的HBO美剧《切尔诺贝利》,这部电视剧是改编自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在电视剧里真实再现了整个事故过程。

影片讲述的是在总工程师的错误命令和运行人员的一系列违章操作下,核反应堆的内部反应平衡被打破了,彻底失去了控制。在致命的系统缺陷、管理制度的缺失、值班领导的错误指挥和运行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的共同作用下,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电站爆炸事故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事故造成了2000亿美元的损失、60000-80000人死亡,放射性辐射影响甚至会延续几千年。在对事故灾难的震撼之余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安全规范的运行维护工作对于安全运行有多么的重要。

在电视剧第5集里庭审环节主人公对整个事故进行了回溯分析,指出了核电站运行维护人员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犯的所有错误,堪称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这些错误独立来看也许不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但是N个错误的乘积累加就会像滚雪球那样将问题呈几何级数般放大,最后演变成一场巨大的事故灾难。就像电视剧里主人公说的:他们做的每个决定,都让这个反应堆像弹弓一样被拉开,拉的比任何人都开。

通过观看剧集,我将其中出现的错误与我们的生产运维过程进行了对比、举一反三,使我对运行维护工作中的安全要求、制度要求、规范要求有了更加具体的理解认识。在整个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如果任何一个错误被及时制止可能都不会导致如此严重的灾难性后果。这些惨痛的教训提醒着我,不要忽视安全运行中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因为它最终会变成一只可怕的怪物吞噬掉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