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课件精华9篇

汽化和液化课件精华9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重要内容被忘记。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汽化和液化课件”,我们会持续更新和改进网站为您提供更多值得关注的内容!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1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回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二、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

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

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分析以下现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出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3. 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三、探究 水的沸腾

1.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杯盖等。

3.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观察水温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从85 ℃开始计时)

4.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探究结论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四、液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为什么?

阅读教材61页第3和第4自然段,写出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课后小结

1.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 2.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有致冷作用; 4.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点; 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温和压缩体积。

板书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2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的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张槎中学 刘艳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温度/℃

气泡变

化情况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如下图)。

收集同学们填在表格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同学们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了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合作与交流]: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

活动3:“纸锅烧水”,它的实验现象出乎学生意料,可以很好地说明由于水的蒸发吸热,使纸的温度低于着火点,纸锅也能够烧开水。

活动4:课文里的“想想做做”,1.把酒精擦在手背上,让学生手背感觉到“凉”而亲身体验蒸发吸热的效果。2.用沾了酒精的棉花包在温度计的玻璃泡,并用扇子扇,让学生看到温度的降低而感受到的蒸发吸热过程,致使液体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有蒸发致冷的效果。

活动5:再一次重复活动,让学生观察什么是液化,如何使气体液化,体会液化的一种途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含义,而利用压缩体积进行液化这种方式学生不熟悉,可以举液化石油气的例子,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例子。

活动6: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的内容,让学生逐步习惯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本节教学后感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3

八年级物理《汽化和液化的特点》教案

教学目标

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2.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四、教学器材

棉球、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

五、课时计划

课时安排3课时

六、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景,引入新课

1、你知道水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2、指导学生活动:把水擦在手背上,用嘴吹(用书扇)。

教师演示:将棉球蘸少许酒精在黑板上写好“大家好”三个字,请同学们观察酒精的变化.

3、提问:有什么现象?有什么感觉?(水不见了,干了,比较凉。)

水和酒精到哪里去了?(变成气体跑掉了。)

二、新课教学:

(一)、汽化:像水或酒精这样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二)、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1、提问:你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说明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像酒精由液态变成气态在物理上称做蒸发;一种像水烧开后会变少的现象叫沸腾.

下面我们一起先来探讨有关蒸发的知识。谁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有关蒸发的'例子吗?

(天热了在教室里洒水;晾晒衣服…)

2、由晒衣服猜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板书学生的猜想)

(三)、蒸发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提问:同学们思考:在晒衣服时,要使衣服干的快些,怎么办?为什么在阳光下,通风处摊开晒,衣服干的快呢?

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谁能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A:表面积

蒸发:影响因素   B:温度

C:空气流动速度

2、蒸发的特点:同学们夏天温度高,水能蒸发,那么冬天温度低,水能蒸发吗?这说明了什么?

3、蒸发吸热

小实验:在学生手背上涂酒精,有何感觉?

用蘸些酒精的棉花包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有什么变化?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沸腾

二、观察水的沸腾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汽化中的沸腾现象.水的沸腾是我们常见到的现象,谁能描述一下水沸腾有什么现象?

1、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水在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现象?继续加热水温如何变化?

那么我们需要什么实验装置?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2、教师请设计好的学生讲解设计方案.

3、将记录的数据若放入表格中,则很直观明了,那怎样设计表格呢?

4、在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讲述注意事项

正确使用温度计,用酒精灯时注意安全;

切勿碰翻烧杯,小心烫伤!

读数要迅速准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5、分析:

(1)、定义:通过观察哪位同学起来描述水沸腾时的现象?水沸腾发生在液体的什么位置?

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提问:在实验中测到水沸腾时的温度多少?其他小组有不同的数值吗?为什么不完全相同呢?

(3)、介绍:图像法可形象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由于初二的学生对函数图像没有接触,教师先用两个作标点举例,后让学生画图.

(4)、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图象,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5)、条件

水沸腾的过程中,你们是否对水加热?停止加热,水还沸腾吗?说明了什么问题?

条件:水沸腾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且继续吸热.

(6)、沸点:水在一定的温度下沸腾,我们把液体沸腾时温度称做沸点.

请同学们阅读几种液体的沸点表,你们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思考液体沸腾需要哪些条件?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4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干了,地上的水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1、汽化和液化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课件)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想想做做]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

3、沸腾(板书)

怎样使一杯水在短时间内完全汽化呢?

水的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实验方案1:

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

实验方案2:

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

冷水: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

热水: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的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撤掉酒精灯后,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看课本80页小数据。为什么表上标“在标准大气压下”?液体沸点与大气压有关,以后要学。像我们用的高压锅,锅内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压锅内水的'沸点也高于100℃。而高原的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所以高原上水的沸点低于100℃。要记住酒精的沸点78℃、水银的沸点357℃。通过表格比较蒸发和沸腾4、液化

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这是液化的第二种途径。这我们也不陌生。我们家中用的液化气罐,就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石油气变成液体后装入钢罐的。还有我国长城三号运载火箭的第三级的燃料,用氢作燃料,用氧作助燃剂,这些装在火箭里的氢和氧都是以液体状态存在的。既然液化是汽化逆过程。那它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使气体液化有两种途径:(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板书]液化过程要放热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四、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汽化和液化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水100℃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所以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和液化。理解汽化和液化互为逆过程。

(2)了解使气体液体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实验,加深对液化现象的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物态变化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态变化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知道液化放放热,知道液化现象和液化的方法。

【难点】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觉的一些液化现象。

【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温水、酒精灯、铁片(玻璃片)、铁架台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秋天的早晨,荷叶上常会有晶莹的露珠,深秋的早晨常会大雾迷漫,这此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

导语二 师:同学们家里做饭用的燃料“液化气”常温下是气态,它是怎样变成液态贮存在钢瓶里的呢?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一)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做一做】

如图甲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

取一干燥的铁片(玻璃片)放在瓶口上方。

【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

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

现象:瓶口上方有雾气出现;铁片底部有水珠出现。

【做一做】

如图乙所示,将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的温水,取一蒸发皿放在瓶口上方,在蒸发皿内倒入适量热水。

【看一看】仔细观察瓶口附近是否出现了什么?上方的铁片底部出现了什么?

现象:瓶口上方没有雾气出现;蒸发皿底部也没有水珠出现。

【讨论交流】 为什么图甲中有水珠出现而图乙中没有水出现水珠呢?

学生交流后回答:图甲上方温度低,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遇到冷时,会出现“白雾”而图乙上方温度高,所以不会出现“白雾”。

【试一试】请一名同学上台用手摸一摸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说出手的感觉如何。(烫手)

【问 题】图甲和图乙上方的铁片和蒸发皿烫发手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后回答:说明水蒸气遇到它们时要放热。

雨滴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物态变化?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析总结)

【小结归纳】(板书)

(1)瓶中潮湿而暖和的水蒸气上升,当在瓶口附近遇 冷 时,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

(2)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做一做】课本图2-20,用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用橡皮

塞堵住注射孔,先向外拉动活塞,当看不见针筒内的乙醚

液体时,再推压活塞,观察注射器中是否出现了液态乙醚。

【议一议】这个实验中采用的液体方法是什么?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哪些?

【小结归纳】(板书)

(3)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想一想】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

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能够看见?

答案:因为壹嘴处的温度很高,水蒸气无法放热,

不能液化;而离壹嘴稍远的上面一段温度

较低,水蒸气能够放热而液化成小水珠,

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

(2)家庭用的液化石油气是怎样液化的?

答案:石油天然气在常温下是处于气态,通过不断向钢瓶充入石油天然气,增大了钢瓶内的压强(相当于压缩了石油气的体积),使之在常温下液化。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三:液化现象

[例1]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会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会儿,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

答案: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镜面,液化成小水珠,使玻璃僮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后,镜面上的小水珠蒸发(汽化),使得镜面由模糊变得清晰起来。

[变式1]有一种说法叫“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水缸穿裙子是指在盛水的水缸外表面,齐着水面的位置向下,发现了一层均匀颁布的小水珠。关于小水珠出现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水缸有裂缝,水渗了出来 B.是水的蒸发现象

C.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D.是水蒸气附着在上面

[例2] (05江西)如图2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

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

的__甲__房间壶嘴的上方_小水珠_较多,判断出__乙__房间的气温较高.

[例3](03辽宁)请你根据图所展现的情景,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并针对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简答。

问题:他为什么看不清热锅中的食物?

简答: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眼镜片液化,使镜片蒙上一层小水珠.

问题:砂锅上方的“白气”是怎样形成的呢?

简答:是由于热汤内温度高的水先汽化成水蒸气,然后遇冷而液化成小水珠。

形成所谓的“白气” 。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结】

(1)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做液化,液化时要放热。

(2)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拓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住在非洲的沙漠中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存食物,一倍物理老师发明了一种“沙漠冰箱”罐中罐。它是由一个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上潮湿的沙子。如图所示,使用时将食物和饮料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然后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就能起到保鲜作用。

(1)经常在两罐间洒些水的原因是 利用水蒸发吸热 。

(2)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是为了 加快水的蒸发 。

五、作业 《目标检测》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7

【内容分析】

《汽化和液化》是第四章第三节,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知道了自然界的物质通常存在的三种状态及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这些知识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准备。本节讲述汽化和液化的方法及条件,这些内容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理念,本节“想想做做”3个,科学探究活动1个,“动手动脑学物理”1个,“STS”一个,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的主要特点。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8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②通过列举生活实例知道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蒸发过程中吸热。

③通过探究理解沸点的概念,知道沸腾过程中吸热和沸腾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学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②通过对水的沸腾现象的探究,体会探究学习的方法,物理教案《第四节汽化和液化 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列举大量生活实例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形成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②通过对探究实验数据和现象的记录,形成诚实的品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汽化和液化课件 篇9

4-3汽化和液化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学习重点、难点】

沸腾的条件

【前置学习】

1、物质由_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态叫做汽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需要_________,蒸发有__________作用。

3、沸腾是在_______________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沸腾需要_______.

4、液体沸腾前吸热,温度____________,气泡__________;声音________,沸腾时吸热,温度______________;气泡__________;声音________。

5、物质由_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态叫做液化。液化______ (吸热/放热)。

6、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答案,之后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

活动一:阅读课本87页想想做做,利用桌上的器材完成实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列问题

(1)、 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__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有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___态,这种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叫做汽化。

(2)、 将胀大的袋子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袋子又有何变化?袋中又出现了________态的酒精。此过程酒精由________态又变为________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活动二: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有什特征? 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分析与总结: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需要加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水在沸腾的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________,这个温度叫做________。 活动三:阅读89页的蒸发,了解汽化的另一种形式,并与沸腾作比较

应用:蒸发致冷,用酒精和温度计做一下89页的想想做做,知道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后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活动四:使气体液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如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使其液化的。

活动五:阅读90页电冰箱,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达标拓展】

1、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 B. 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 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 D. 以上都不对

6、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 A. 逐渐升高 B. 不变 C. 逐渐降低 D. 忽高忽低

7、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

A.一直升高 B.一直下降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8、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 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 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9.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__ __现象.

10.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和水的沸点分别是78 ℃和100 ℃,把酒精放在试管中,将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则试管中的酒精和烧杯中的水相比___先沸腾.

11.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用____的方法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家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这种方法贮存在钢罐中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气体液化后_____便于_____。

12.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13.秋冬季节,有时有雾生成而影响交通或班机起飞,雾的实质是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而成的,这一过程中要____热。

14.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块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

A.给小镜子消毒 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D.使病人不感觉到冷

15.炎热的夏天,打开电风扇,就会感到凉爽一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而汗水蒸发时要从身上吸收热量

C.电风扇吹来的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D.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16..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时温度不升高

C.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17 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雪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 B. 雾是由水汽化而成的

C. 露水是由水液化而成的 D. 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18. 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则应采用的方法是( )

A. 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 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 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 D. 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9. 炎炎夏日,绿地中央比马路中央凉爽,其主要原因是( )

A.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温度 B. 马路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较弱

C.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D. 马路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教学评价】

1、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内合作任务完成情况:

3、达标练习完成情况:

【学后反思】

gz85.COM精选阅读

血液课件(精华9篇)


教案课件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第一步,所以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设计自己的教案。只有制作严谨的教案,才能保障好教学质量。那么写一份教案课件具体应该有哪些步骤呢?本文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此外,本文还将深入探讨与“血液课件”有关的议题,欢迎阅读并收藏本页,以方便日后查看。

血液课件(篇1)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

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 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 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 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 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 思想升华

指导学生阅读有关“人造血液”和“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研究”,激励学生致力于科学研究,造福人类,实现学生思想的升华。

血液课件(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学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三大领域: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本节课所讲的心脏与血液循环属于生命世界这一领域。本单元前两课已经研究了呼吸与心跳之间的关联关系,呼吸和肺之间的关系,本课重点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在全身不停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带给身体各部分所需的氧气和养料,带回二氧化碳和废料,明白血液循环对人体的重要性,知道其循环不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有规则的`搏动,进而认识到保护心脏的重要性和心脏保健的常识。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对学生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本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过程与方法:能准确地测量自己的脉搏和心跳;学习心脏与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

科学知识:知道心脏的形态与功能;认识血液循环器官及其作用;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健康饮食、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的健康。

3、教学重点:测量心跳与脉搏并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知道心脏在血液循环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了解血液在人体内循环的路径。

二、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因为本课概念繁多,知识点密集,加上认识的对象在人体内部,无法直接观察,学生感知起来非常困难。但是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本课采用先从谜语入手来认识心脏,再让学生握拳结合视频模拟心脏的跳动,感知心脏在不断地跳动。接着让学生认识心脏跳动的作用。用小塑料瓶在水盆里有节奏地挤压水瓶,水会进出,通过这样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心脏就像泵,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然后让学生认识静脉血和动脉血。

在学生找到自己的脉搏之后,我就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测量脉搏和心跳。明白一分钟心跳和脉搏的次数相同。接着通过视频让学生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

在学生明白心脏非常重要之后,要求学生关爱自己的心脏,让学生说说有哪些损害心脏。最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一些心脏保护的知识。

在全课中学生动手实验与研究学习相结合,为学生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依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动脑的机会,全员、全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于电教教学手段主动探究,自主完成所学知识的建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主要设计,在课堂中还有许多,还望各位领导和同行提出宝贵建议。谢谢

血液课件(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章第三节一一《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 等方面,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人体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依靠人体循环系统来完成的。本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人体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循环系统两部分。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组成。其中心脏是推动血液在体内循环流动的动力结构,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节内容的学习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知识基础。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心脏的位置。2、理解人体心脏的活动规律。3、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特点,以及与其相连的血管。

(二)能力目标:包括(1)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识别人体心脏的外形图,解剖图和图示的方位,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新鲜的猪心脏,观看课件的有关内容,使学生掌握观察心脏结构的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总结心脏瓣膜与心脏内血液流动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过有关内容的学习,说明体育锻炼对心脏的有利影响,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脏潜力,增强体质。

(四)教学重点分析:人体心脏结构和与其相连的血管关系复杂,它们共同构成血液流动的管道,心脏是促使血液在这个管道中流动的重要动力器官,掌握这部分知识为下一节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因此,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的血管是本节课的重点。

(五)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是由于心脏内具有瓣膜,心脏瓣膜只能朝一个方向开启,从而控制血液在心脏内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而且,心脏瓣膜的位 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是比较抽象和复杂, 是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为本节课的难点。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二、 下面我来说说教法 :

1、自学导思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 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媒体动画演示, 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逐步将学生从感性的认识引导到理性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三、说说学法

1、指导观察新鲜的猪心脏,图片和媒体动画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

2、随着老师的设问,学生自学教材,主动思考,小组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导学生发现并掌握知识内在的联系,总结出生物学的“统一”原理,并学会运用这种原理指导学习。

下面通过教学程序来谈谈教法、学法的具体运用。

四、教学程序

首先,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约2分钟)

1、课件展示,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老师举例说明汽车开动要用发动机,抽水要用水泵,人体内血液流动也需要动力,这就是心脏。设问:那么心脏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动力作用呢?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新知识传授(约35分钟)

1、学生活动:要求学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脏搏动,初步了解心脏的位置。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胸腔透视图,真实生动地展示心脏的位置,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总结归纳出心脏的位置。展示人体心脏外形图,观察心脏的形态,识别人体心脏的各个方位。

2、识别心脏的各个方位后,通过观察新鲜的猪心脏结合课件,讲授心脏的结构。首先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同时设问: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讲出心脏的组成及心脏壁的厚薄。然后结合人体心脏解剖的课件,分部观察人体心脏的四个腔,使学生明确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左右两边不相通。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新鲜的猪心脏,找出与心脏相连的几条大血管。同时教师边讲边画出心脏结构简易黑板图,肯定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最后用课件展示心脏解剖图,要求学生写出心脏四腔及连通的大血管,加以巩固。这样,由分解到综合最后形成整体概念,重点突出,使 学生掌握人体心脏的结构。

3、在学生掌握心脏的结构及其相连血管知识的基础上,讲授心脏瓣膜的位置及其开启关闭与心脏内血流方向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难点,我准备利用多媒体手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68页,通过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然后,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纵剖放大图,指导学生观察人体心脏瓣膜的位置与开关方向;紧接着课件展示人体心脏瓣膜横剖面放大图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分布及组成。设问: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有什么特殊的结构?通过观察与提问使学生明白心脏中有房室瓣和动脉瓣,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能朝向动脉开。在此基础上,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心脏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动画图,显示血液在心脏内流动的方向与心脏瓣膜开闭的关系,同时设问:“同学们,从图中我们看到血液在心脏中是如何流动的?心脏瓣膜在血液流动中起什么作用?”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而归纳出瓣膜的开闭与血液流动的关系: 即心脏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这样,通过多层次,多方向的反复观察和教学,难点被逐一突破。

4、通过以上的学习,教师接着可提问:“人体心脏的功能是什么?”从而归纳出人体心脏的功能是推动血液在血管中循环流动。然后又问:“体育锻炼和适宜体力劳动对心脏有何好处?”对学生进行卫生保健的教育。

再次,课堂练习(约5分钟)

为了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我精心准备了难度适宜,题量适中的练习,穿插在课堂教学中。在练习的形式上,让学生以游戏方式愉快参与,轻松投入,答对有电脑奖励,答错有电脑鼓励,有的题目还让学生亲自上台操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练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认知心理,符合现代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使学生感到学习“易”、“趣”、“活”。

最后是课堂小结(约3分钟)

课件展示心脏解剖放大图,结合板书设计,请学生自己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概括,我的板书设计见附表,这种板书设计突出重点,突出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简洁明快,体现了板书设计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与艺术性。

附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脏

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连通肺静脉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左心室一一连通主动脉

右心房一一连通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一一连通肺动脉

房室瓣一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

2、防止血液倒流的结构

动脉瓣一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

五、教学思想

下面我简要地说明一下,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优点,以及理论依据。

1、注重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充分利用模型、实物、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与静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形象生动,突出重点,易化难点。

2、注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教学设计中有大量的学生活动,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通过启发式教学,逐步引导观察和思维,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

谢谢!

血液课件(篇4)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和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了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有一定的求知欲望,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兴趣。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能够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多元化的要求,我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学,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养成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有关知识,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过渡语)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确定我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难点】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五、说教学方法

情境设置法、启发法、分组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过渡语)接下来,我重点讲解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通过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动画展示血液循环途径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

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

2.动手绘制循环图

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3.观看血液成分变化

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

4.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不仅局限在教材中。设置课堂拓展延伸活动: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同时,为了检测学生是否能够学以致用,多媒体展示以下练习题: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

A.肺静脉 B.上腔静脉 C.主动脉 D.肺动脉

【答案】B。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单、清晰、明了的原则。据此,板书设计如下:

第4章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3节 血液的循环途径

血液课件(篇5)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血样标本,解读血常规化验单,知道血液的组成。

(2)通过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看课件,了解血浆和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主要功能。

(3)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人教版七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

1、显微镜下分辨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实验法:

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及数量,然后从理性的角度进行学习,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开动脑筋和主动求知的学习热情。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观察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等。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首先,播放有关血液循环的视频录像,利用有声图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紧接着教师通过提问,温故引新,导出章节标题。

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收集的血液化显微镜下的爱情验单,通过讨论尝试说出对化验单的初步解读(教师注意用幻灯片突出显示需要学生注意的部分——RBC、WBC、PLT、Hb,并对缩写字母略作解释,从而深入双语教学的成分)。

2、推进新课

(1)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前准备好的新鲜鸡血代替书上的血图片(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教师进行思路引导:

血液的其他组成部分又分别起什么作用?血细胞很“微小”,用什么来“明察秋毫”?(学生表达出“显微镜”一词),简单回顾显微镜使用步骤后,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培养自主学习、局部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束后,学生描述观察结果(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人血涂片,引导学生进一步明辨红细胞和白细胞,并解释血小板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见的原因)

(4)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5)白细胞

播放白细胞吞噬细菌的视频录像,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6)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7)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8)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屏幕显示两份化验单,并引导学生分析化验单中有哪些项目异常。

幻灯片展示问题:如果一个人的化验报告单上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都低于正常值,会有什么症状?在饮食中应注意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尝试用本节及之前所学内容作答(学以致用)。

3、评价反馈

大屏幕显示思考题:

中国足球队在备战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时,在众多条件优越的地点中,最终选择昆明为集训地。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会产生什么影响?教师从地理环境和红细胞功能方面适当引导(即学即练,即学即用)

4、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附: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倡导教师评价要以自评为主。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通过反思能知道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这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首先,本节教学注重了新课的导入和教学情景的创设。本人采用了温故“引”新法,巧妙导入了章节标题。而视频的观看和化验单的观察,更是让学生对血液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去遇见“困难”、碰到“问题”,才能“触景生情”,进而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结合了多媒体关于吞噬的话语的优势和生物学的实践本性。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是为了更好的辅助教学,但多媒体只是工具而不是内容,再完善的多媒体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本节课将教材资料分析中的血液分层现象改为演示实验的内容,使学生对血液的成分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又通过分组实验,学生亲自观察人血涂片标本,使其对血细胞的成分和特点有了深入的认识。在两个实验的基础上,我还通过FLASH和图片等形式,帮助学生全面、准确的理解血液的成分和功能,从而较好的解决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再次,“学以致用”,让理论知识服务于实践,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通过重新解读化验单和“争当小教练”两个课堂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体现了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激发了学习兴趣。

最后,利用概念图总结本节内容。概念图是在新课改后引入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系统而又简洁的理清某一章节的知识体系,它的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再学习、再理解和升华的过程。在高中教学中,概念图已广泛使用,但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所限,初中生物教学还很少使用概念图。本节课让学生尝试画出概念图,总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算是创新之所在吧。

当然,本节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课堂时间较紧,学生讨论时间不充足,内容的讲解也有些平铺直叙,重难点不够突出;教学中未安排学生自评、组评或师评等。

血液课件(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教学主要讲述了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和难点较多,是这一学期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节内容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心脏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3)情感目标 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3.教学重点

(1)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4.教学难点 通过对心脏各腔室壁、瓣膜的观察,而推测出其各自的功能,更好的理解心脏作为“泵”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且好动,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想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已经对心脏有一定的认识,但心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知识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分析讨论法、谈话法等方法相结合

2、学法指导:

阅读分析、讨论、探究、合作学习

四、教学设计思路

关于把心脏比喻成“泵”,可以用发动机或抽水机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心脏作为“泵”的作用。在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过程中,要准备充足的新鲜的猪心以及人的心脏模型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主动获得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理解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在课前把猪心解剖好,尽量露出四个腔,以利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和心室壁。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等的结构特点来推测各自的功能。

五、教学过程

(一)类比分析,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爬坡的汽车、抽水的水泵和倒立的人体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分析比较,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达成共识:心脏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司空见惯的相似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联想到发动机、水泵和心脏具有相似的功能,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特定的教学目标——心脏。“心脏为什么是人体内输送血液的泵?”自然萌生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探究心脏奥妙的好奇心。

(二)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1. 1.心脏的位置

组织学生快速做30秒原地高抬腿运动,引导学生用手感觉心脏的变化,根据感觉说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具体位置,最后多媒体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学生对“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却很难用生物学学术语言准确表达。现场做运动,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学习和表达交流,自主构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知识。出示人体体腔解剖图,更加直观、清晰,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心脏位置的认识。

2.心脏的形态、大小和方位的区分

引导学生分组观察新鲜的猪的心脏实物标本:描述心脏的形态,猜测人的心脏大小,鼓励学生想办法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准确位置, 学会区分心脏的前后、上下和左右的方法。最后利用多媒体出示“人体心脏的外部形态”图强化学生的认识。学生第一次观察心脏实物标本,兴致非常高,标本的直观性能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构建“心脏的形态、大小”知识。学生在尝试着摆出心脏在人体中的位置时,发现必须先区分心脏的各个方位,于是学生主动进行“区分心脏方位”的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能发现问题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同程度地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3. 3.心脏的功能

引导学生观察心脏的结构组成,回忆肌肉组织的特性,推断心脏的功能, 学生感受到了新知不新,学会用旧知去同化新知。通过分析心脏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明白合理参加体育锻炼对心脏产生的积极意义。

4.心脏的结构

(1)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参照书中图辨认心脏的四个腔,及与心脏的四个腔相连的血管,在纸上画出心脏四腔及相连血管简图,各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在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自主构建心脏的内部结构的有关知识。然后运用课件进一步强化,有助于学生对这一重要知识识记得更深。

(2)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

A.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位置

引导学生观察房室瓣和动脉瓣,说出其位置、猜测其作用,

B.实验探究房室瓣和动脉瓣的作用

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分别选择不同的血管向内注水,观察水从哪条血管流出。④各小组描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推测水(血液)在心脏中的流动途径,进一步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5.心脏的工作过程

出示心脏工作动态课件: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用多媒体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三)归纳总结延伸拓展

学生表达交流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后,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血液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的意思。认识溃、疡、氧、疫,读准多音字血在文中的读音。

2、阅读课文,了解人造血液的作用及其优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了解白色血液的作用及优点,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资料,丰富积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大家都知道血液是红色的,那你们听说过白色的血液吗?

2、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再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通过阅读课文,简单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明白,可以提出来在小组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

二、精读理解课文。

1、回顾学生开始提出的疑问,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读书交流。

(1)这种血液为什么是白色的?

(2)白色的血液是如何发明的?白色血液有什么作用?它的缺点是什么?

(3)人类能否发明更加完美的人造血液?

2、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认真研读课文,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教师小结。

1、人类凭着智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奇趣无穷、多姿多彩。通过学习这片课文,我们认识到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少前人的梦想已经成为了现实。你还有哪些独特的愿望?

2、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一两种高新技术产品,并介绍给大家。

血液课件(篇8)

1教材内容分析

这一章不仅要解决前两章学习中留下的营养物质与气体如何在体内运输的问题,也为后续学习废物的排出和激素的运输做了铺垫。第一节血液是人体完成物质与气体运输的载体。所以,描述血液的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本节课的重要目标。

第一节血液这部分内容,从知识分类的角度来看,基本属于事实性知识。事实性知识是相互分离的,孤立的内容要素,是“信息片段”形式的知识,但却是学生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其中的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本节课有非常多的陈述性知识,比如对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结构、功能和寿命的描述。这些内容是很多科学家经过几代人的时间探索得来的。正如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自然科学家、教育家赫胥黎说,从长远的观点看,所有的真理也只不过是澄清了的普通常识。对现在的孩子来说,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等知识将是他们从上一代人那里接管过来的知识结构中的常识而已。 如何教这样的常识性知识?我想,首要的是站住历史的角度,给学生提供时间坐标,引入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识血液的贡献,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人类积累知识的过程。其次,学生虽然不能在课堂上亲历探究的过程,但是思维的过程不能搁浅。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给学生搭建合理的支架,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揭开血液的神秘的面纱,认识血液的成分和作用。最后,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已经知道了多少,而是学生由此产生了多少新的思考。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的终点,而是知识大厦中的一小部分而已。通过教师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到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探索人体的奥秘。

2学情分析

血液对每个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面对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可以采取的教学策略是直观教学法,包括观察、发现、收集资料、动手做等;还有关联的方法,即联系日常生活现象、生活经验等情境来学习。

3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②说出血浆的主要成分、含量和主要功能。

③识别血细胞的种类及其主要功能。

2、能力目标:

①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②尝试解读血常规化验单中的主要数据,给各种物质进行分类,从而推测血浆的功能。

③通过对红细胞颜色和形状的分析,总结并形成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① 通过本节学习,体会血液对生命的重要作用,形成珍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②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资料分析,认识到人类对血液成分的认识并没有到尽头,形成科学无止境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三、教学难点:

1、血浆的成分和主要功能。2、红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的观点的形成。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过流鼻血或者受伤出血的经历吗?请举手。

血液存在于身体内的血管中,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来,可是同学们看过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吗?

老师找到一种实验材料,小鱼,尾鳍薄而透明,可以观察尾鳍的血流,我们来看看。

(学生活动:分别观察斑马鱼和泥鳅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

(设计意图:对血液及血液流动建立直观印象)

2、血液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血液的流动和生物体生命的维持有没有关系呢? 和组织细胞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重要却解释不清,比如,盖伦的灵气学说。为什么盖伦的说法和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呢?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思考,现代知识的积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也经历了蒙昧的时期)

活动2【活动】二、血浆的化学组成及作用(包括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1、血清与血浆的关系

血液离体以后,很快就凝固了,但是血块的周围有淡黄色的液体出现,叫做血清。现在医院里可以方便地对血清进行化验,请看化验单。分析血清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学生活动:分析并归类)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知识解读化验单)

加入柠檬酸钠等物质以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也是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的成分和血清相同吗?

(学生活动: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了解二者异同,为后面学习血型等知识做好铺垫。)

2、血浆成分与细胞化学成分相比较,血浆功能推测。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特点?由此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

(学生回答:种类相似,含量接近。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溶解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供给细胞生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大胆推测的能力。)

资料分析:科学家们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发现,必须给细胞提供足量的多种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但是绝大多数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在上述物质中补充一定量血清或血浆才能支持细胞的生长增殖,其中最常用的为小牛血清。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1、细胞的生长的确需要从血浆中获得必须的物质。2、对于血浆的成分,我们还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还有我们不完全了解的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检验推测,进一步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科学无止境。)

报告单上呈现的是关于血液的真相,但不是全部的真相。我们在人体面前,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要保持谦逊审慎的态度!

活动3【活动】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一)红细胞

1、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

继续出示放大1200倍,4800倍的照片,识别细胞的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是,颜色红、个头小、数量多、形状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的能力,体会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2、上一章学习气体交换的时候,知道了氧气进入红细胞,红细胞的红与氧气什么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新鲜鸡血充氧实验。)

详细解释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形成身体细胞的蛋白质中,血红蛋白是被研究得最详细的蛋白质之一,血红蛋白是分子立体结构最早被弄清的分子之一。根据这项研究,人们已经掌握了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的原理。这也是血红蛋白分子最迷人的地方,当有一个血红素与氧结合,其他三个血红素更加容易与氧气结合,当他跑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二氧化碳高的地方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血红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易于氧气分离(用手心放乒乓球表示),就这样,血红蛋白携带着氧气,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设计意图:深入细致地阐明血红蛋白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对红细胞功能的理解)

红细胞,无细胞核,一个红细胞内有2亿7千万个血红蛋白。其本质就是装满血红蛋白的袋子。

3、红细胞为什么会有奇怪的形状——两面凹的圆盘状?与携带氧气有关吗?

(学生活动:分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推测红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用类比推理的思想,分析新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4、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什么细胞分裂而来的呢?——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红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活动4【讲授】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二)白细胞和血小板

1、白细胞

识别化验单上白细胞的种类,观察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总结白细胞的功能。

2、血小板

我们的身体有小伤口流血时,无关大碍,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观看血小板的作用视频。总结血小板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而且微观的生理现象。)

活动5【讲授】四、课堂小结——血液的组成和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血液中不是有各种灵气,而是有多种成分执行不同的功能。

血液是有生命的液体,是体内的超级物流系统,是流动的组织。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揭示主题)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过流鼻血或者受伤出血的经历吗?请举手。

血液存在于身体内的血管中,血管破裂,血液流出来,可是同学们看过身体里血液的流动吗?

老师找到一种实验材料,小鱼,尾鳍薄而透明,可以观察尾鳍的血流,我们来看看。

(学生活动:分别观察斑马鱼和泥鳅尾鳍血液流动的视频)

(设计意图:对血液及血液流动建立直观印象)

2、血液匆匆地来,匆匆地去,血液的流动和生物体生命的维持有没有关系呢? 和组织细胞的生活有没有关系呢?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但是为什么重要却解释不清,比如,盖伦的`灵气学说。为什么盖伦的说法和我们的认识大相径庭呢?

(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思考,现代知识的积累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让学生认识到人们对血液的认识也经历了蒙昧的时期)

活动2【活动】二、血浆的化学组成及作用(包括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1、血清与血浆的关系

血液离体以后,很快就凝固了,但是血块的周围有淡黄色的液体出现,叫做血清。现在医院里可以方便地对血清进行化验,请看化验单。分析血清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那几大类?

(学生活动:分析并归类)

(设计意图:利用已有知识解读化验单)

加入柠檬酸钠等物质以后,静置一段时间,血液出现分层现象,上层也是淡黄色液体,这种液体的成分和血清相同吗?

(学生活动:比较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了解二者异同,为后面学习血型等知识做好铺垫。)

2、血浆成分与细胞化学成分相比较,血浆功能推测。

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特点?由此你能做出怎样的推测?

(学生回答:种类相似,含量接近。

血浆的主要成分是水,溶解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可以供给细胞生活。)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分析数据、大胆推测的能力。)

资料分析:科学家们在体外培养细胞时发现,必须给细胞提供足量的多种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等)。但是绝大多数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在上述物质中补充一定量血清或血浆才能支持细胞的生长增殖,其中最常用的为小牛血清。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1、细胞的生长的确需要从血浆中获得必须的物质。2、对于血浆的成分,我们还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还有我们不完全了解的成分。)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分析,检验推测,进一步发现问题。让学生理解科学无止境。)

报告单上呈现的是关于血液的真相,但不是全部的真相。我们在人体面前,在大自然面前,永远都要保持谦逊审慎的态度!

活动3【活动】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一)红细胞

1、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

继续出示放大1200倍,4800倍的照片,识别细胞的形状。

(学生活动:用显微镜观察血涂片,描述红细胞的特点是,颜色红、个头小、数量多、形状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与描述的能力,体会技术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2、上一章学习气体交换的时候,知道了氧气进入红细胞,红细胞的红与氧气什么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新鲜鸡血充氧实验。)

详细解释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形成身体细胞的蛋白质中,血红蛋白是被研究得最详细的蛋白质之一,血红蛋白是分子立体结构最早被弄清的分子之一。根据这项研究,人们已经掌握了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结合的原理。这也是血红蛋白分子最迷人的地方,当有一个血红素与氧结合,其他三个血红素更加容易与氧气结合,当他跑到氧气含量低的地方,二氧化碳高的地方时,在二氧化碳的作用下,血红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变得易于氧气分离(用手心放乒乓球表示),就这样,血红蛋白携带着氧气,随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设计意图:深入细致地阐明血红蛋白的特性,有利于学生对红细胞功能的理解)

红细胞,无细胞核,一个红细胞内有2亿7千万个血红蛋白。其本质就是装满血红蛋白的袋子。

3、红细胞为什么会有奇怪的形状——两面凹的圆盘状?与携带氧气有关吗?

(学生活动:分析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推测红细胞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设计意图:使用类比推理的思想,分析新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应用。)

4、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它是由什么细胞分裂而来的呢?——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了解红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活动4【讲授】三、血细胞的种类和作用 (二)白细胞和血小板

1、白细胞

识别化验单上白细胞的种类,观察白细胞消灭病原体的图片。总结白细胞的功能。

2、血小板

我们的身体有小伤口流血时,无关大碍,血很快就止住了。这个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观看血小板的作用视频。总结血小板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复杂而且微观的生理现象。)

活动5【讲授】四、课堂小结——血液的组成和作用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血液中不是有各种灵气,而是有多种成分执行不同的功能。

血液是有生命的液体,是体内的超级物流系统,是流动的组织。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揭示主题)

陈宏娟评论

优点:

教师教态自然,思路清晰!问题设计有梯度,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节好课

缺点:

血液课件(篇9)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流动的组织——血液》

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进入人体后,怎样才能运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中被利用?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走?学生在学习了人的营养和呼吸之后,顺理成章的就要学习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而本课是本章的基础,了解了本节的内容,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完整、清晰的认识,还为后面学习第四节中的输血、献血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初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通过解读血常规化验单,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成员关于血浆、血细胞的扮演角色的自我介绍,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和观察血液分层图来了解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2)通过分组介绍三种雪细胞来掌握血细胞的功能,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工具。

(2)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血液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血液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熟悉血液,是因为每个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验血的经历,对血液的颜色等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还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和广播中获取有关血液的信息;说学生对血液陌生,是因为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哪些成分,以及每种成分各有什么功能。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初一学生的现状,在教学中我充分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并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同时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视频录像、图片及FLASH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分组讨论法

针对教材提出的问题和一些实际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因此,实际教学中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关于血浆,教师只需做简单的介绍。需要指出的是,水占了整个血浆的绝大部分,这既与血浆的功能密切相关又可以为后面介绍无偿鲜血作铺垫。关于血细胞,教师介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时,应该特别注意与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相联系,如贫血、发生物观察人血涂片炎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展示课件(内容:繁忙的陆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图片,结合简短的说明。),创设联想的思维空间,认识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问题导入:对为一个城市来说交通是其命脉,在人体内同样存在着繁忙的“运输线”完成人体内物质的运输,那么这个运输系统叫什么呢?

这就是遍布全身的大大小小的血管和血管里流动着的血液。引入课题。

2、推进新课

(1)展示资料认识血常规化验单

你能读懂这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吗?项目一栏中的RBC、WBC、Hb、PLT各代表什么含义?通过测定值能说明什么问题?课下,同学们都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并进行了预习,请同学给大家讲一讲。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用课件展示血液分层图(更直观,不照搬教材)

设问:样品分为几层,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什么会出现分层现象?样品血分几层?各层是什么颜色?它们分别是血液的什么成分?(不要求学生立即给出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适时予以点评)

(2)血浆的成分及功能

通过血液分层现象观察到的最上层过渡,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血浆成分示意图,并提问:血浆包括哪些成分?请推断血浆的功能(培养识图能力和分析能力)

(3)血细胞的成分及功能

角色扮演:

全班学生分三组分别扮演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角色。

每组选一名代表,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自己的。

红细胞

展示电镜下的红细胞图片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应内容,找出红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之后通过发问:“红细胞为什么能运输氧?”引导学生描述血红蛋白的特性。

白细胞

展示白细胞吞噬细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白细胞的特点和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揭示抽象的生理过程)

血小板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当皮肤划破流血体视显微镜之后,一会儿血就会自然止住,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会初步说出与血小板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相应内容的基础上总结出血小板的特点和功能。

(4)血细胞的概念图

教师引导学生绘制血细胞的概念图,并适时予以引导(落实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3、总结

我们已经知道了血浆和血细胞的作用,大家能否总结出血液的功能呢?通过黑板板书来总结本节课。

4、练习

5、板书设计

教学中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同时解决进行多媒体教学不便于学生笔记的难题。

六、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按照“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如设计导入情景时,从自身出发来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他们的注意力;创设问题情境时,尽量采用通俗的语言和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的思维。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尽管本节课容量大、节奏快,但学生都能跟上教师的思路去认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表现出了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等特点。

(3)充分利用视频和多媒体课件来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特别应用显微镜连接到白板,使学生通过白板看到显微镜下的'结构,很新颖,收到了预期效果。

(4)三维目标具体、清晰,并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足之处

(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由于教学时间紧迫,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是很准确,通过试讲把握的就比较准确了,效果好!

化妆的课件(精华6篇)


今天,编辑要向大家推送一篇题为“化妆的课件”的文章,建议大家为防止丢失,将此页面网址妥善收藏。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课件内容要求由教师自行设计并使之完美无缺。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案课件作为教学的依据。

化妆的课件【篇1】

一、授课班级:小 班二、内容分析:

《小猫咪过新年》中有一个子课题是〈小猫咪快乐的一天〉在这个活动中我和幼儿穿鞋子跳舞生成了一个〈鞋印舞会〉的活动。这个活动充分体现了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事物能够发挥创新思维的能力。不仅让幼儿在快乐中跳舞,而且让幼儿快乐中有了探索的概念。

三、幼儿分析:

小班的幼儿年龄比较小、探索发现的能力也比较肤浅,但是为了让幼儿养成创新思维的意识。我和幼儿一起由〈快乐的一天〉生成了《鞋印舞会》的活动,真正适合了小班年龄的特点。

四、设计理念:

在和幼儿在《快乐的一天》活动中,我和幼儿兴高采烈地跳舞时,由为幼儿踩了教室地板上撒的水,说:老师,对不起,我弄脏地板了。随即所有的小朋友的目光都注意到了这个脚印,我就借机发挥说:吆,鞋子还能踩出漂亮的脚印呢,在幼儿的众说纷纭中我引导幼儿发散性思维,怎样还能印出更漂亮的鞋印呢?如果鞋子踩上漂亮的颜料然后再印到白纸上跳舞一定有漂亮的鞋印。幼儿很兴奋,于是我设计了《鞋印舞会》这个活动。

五、活动目标:

1、对鞋底感兴趣,并能用语言表达观察后的感受。

2、学习用鞋底印画,能根据鞋印的形状大胆地想象,进行简单的添画。

3、能大胆积极地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六、活动准备:

平底有花纹的鞋子若干、白纸、水粉色、调色盒、油画棒、湿抹布,鞋印添画范例一张七、活动过程:

1、、观察鞋子,引起兴趣。

"今天,许多的鞋子宝宝要来参加舞会,它们在哪儿呢?

(引导孩子发现脚上的鞋子,引起观察的兴趣)"找一找,你喜欢谁的鞋子宝宝?为什么?"(启发幼儿说出鞋子不同的样式、颜色、图案等)2、观察鞋底的花纹,激发想象。

"请你们看看自己的鞋底:(1)你看见鞋底上有什么?(2)花纹有什么不同?(3)看看这些花纹象什么呢?"3、尝试用鞋底印画,体验活动中的趣味性。

"鞋底的花纹真有趣,看鞋子宝宝跳舞了(教师示范印画)。

你们的鞋子宝宝想跳舞了吗?选你最喜欢的鞋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跳个好看的舞。

(幼儿活动,教师指导幼儿注意印画的画面,并将鞋印画放到桌子上晾干)4、欣赏鞋印添加想象画,拓展幼儿的想象能力。

"刚才我的鞋子也去跳舞了,看,它们在这儿呢。咦?怎么变了。原来它们刚才化妆了,看看,它们化妆成什么了呀?怎么化妆的呢?"(引导幼儿观察在鞋印的不同部位,添上线条、点、圈,变成不同的东西)5、鼓励幼儿大胆的尝试怎样踩出更特别的鞋印。

6、展示作品,师幼共同欣赏。

活动延伸:

鞋印干了以后让幼儿根据画面集体自由添画,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八、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表象得很活跃,满足了幼儿对自己鞋子隐隐的愿望。让幼儿在快乐的跳舞中达到了活动的目标。但是在活动中个别幼儿沾的颜料过多滴的上面很多的废点,有的幼儿重复好几种颜色踩印,弄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决定让鞋印干了之后,作为活动延伸让幼儿看一看鞋印像什么然后添画成各种物体。

化妆的课件【篇2】

设计意图:

由于幼儿的年龄较小,对枯燥的石头或海绵等物体的浮沉,不是很感兴趣。于是通过幼儿喜爱和熟识的蔬果,开展了此次活动《果蔬沉浮》。让幼儿学习和获得沉浮概念。让孩子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

活动目标:

1.表达蔬菜水果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2.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3.学习简单的记录及统计。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自制蔬菜水果浮沉实验前后对照图,各种各样的水果、蔬菜的实物和图片,水箱。

活动重难点:

获得物体沉浮的概念。

活动过程:

●引出主题激发兴趣。

它们是谁?说出蔬菜、水果的名称。

●观察实验,理解浮沉概念。

你们见过蔬菜水果游泳吗?

自选一种蔬菜和水果,把它放到水里,观察在水中的状态。用语言表达浮沉现象。

●猜测蔬果浮沉现象,用蔬果图片粘贴方式表现蔬果浮沉实验前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在水面和沉在水底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的统计。

●请幼儿将蔬果放到水里做实验,观察它们在水里的现象,也用蔬果图片粘贴的方式表现在蔬果浮沉实验后的对照图上。

再把浮沉的蔬果数量作简单统计。

●将实验前后结果对照,增加活动趣味性。

活动反思:

针对小班幼儿来说,这个活动总体上比较满意。在玩水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发现和获得初浅的“沉”“浮”经验,帮助幼儿归纳和形成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让孩子们做简单的记录,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记录水果在水里的沉浮状态,并且根据水果在水里实际的沉浮状态来验证原有的猜想,调整自己的认识,使幼儿感知到:事物要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一切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激发了幼儿极大的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化妆的课件【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学习挖空面具上眼睛的方法,并用各种材料进行装饰后制成面具,发展幼儿美的创造能力。

2、运用面具进行节日化妆舞会,让幼儿充分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师教具:面具两个(狮子、小猪)。

2、材料:水彩笔、画好面具轮廓的色卡纸、漂亮贴纸、剪刀、松紧带、订书机、、录音机、磁带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环节设计:(组织幼儿安静)

A:请你们闭上小眼睛,老师要给你们变个魔术。

B:魔术的咒语是三句叽里咕噜变,准备好了吗?开始

(幼儿念咒语,两位老师同时戴上面具)

AB:猜猜我是谁?

A:你们真能干,猜对了!谁知道再过几天是什么节日?对了,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们今天要举办一个动物化妆舞会!小朋友你们想参加吗?

B:但是动物化妆舞会有个特点,要求人人都要戴面具,而且最好不让别人认出你。A:那为什么叫动物化妆舞会呢?

B:对了,动物化妆舞会就是要我们小朋友戴上动物的面具,把自己打扮成可爱的动物。

A:可是你们没有面具怎么办呢?(幼儿回答自己做)

B:(拿纸说)看,这个面具把脸都遮住了,但是要跳舞,还要想办法认出别人,怎么办?(幼儿说要挖出两个眼睛)

A:对了,最主要的是在面具上把眼睛露出来。

B:有什么办法在纸上剪出两个洞洞,戴在脸上刚好使你的眼睛露出来呢?

A:这个问题提的好,请问你们有没有好办法?(幼儿讨论)

哇,你们的办法真多啊!老师也想了个好办法,先把纸贴在自己脸上,用一只手摸到自己眼睛的位置,然后用手按住,再用笔在上面画个圆,这样剪出来的洞洞就可以把眼睛露出来了。(教师边说边示范)

B:那你这个会动的猪鼻子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A:你们看看我折鼻子一折一折像折什么一样啊?(幼儿回答)那么狮子面具漂亮的棕毛是怎么做的呢?

B:(边讲边示范)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出小长条,然后粘在面具周围作成狮子棕毛。

A:我呢,再贴上漂亮的粘纸就变成小猪丑丑了。

(二)制作环节设计:

A:你们会了吗?好,请用能干的小手为自己做动物面具吧!

B:需要帮忙请举手。

(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看情况,A教师帮助幼儿装订皮筋,B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其他装饰)

A:(分给动作快的幼儿贴纸)哇,你的面具真好看,去照一照镜子再打扮漂亮一下吧!

(三)舞会环节设计:

A:可爱的动物们,咱们舞会的音乐响起了。Are your eady?Less go.(教师开火车带幼儿进入午睡室,与幼儿一起随音乐舞蹈。)

(四)结束环节设计:

B:哇,今天我们真开心啊!你们喜欢这样的舞会吗?那我们把面具交给老师,下次在表演区表演好吗?

A:收头饰。(结束)

化妆的课件【篇4】

[设计意图]

幼儿到户外捡石头、玩石头时,我发现他们对各种形状各异的石头爱不释手,并对石头展开丰富的想像:这块石头象螃蟹、这个象苹果于是,我想何不顺着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给石头进行装饰呢?如石头泥塑、彩绘、剪贴画、石子连环画等,让幼儿尝试在石头上装饰与绘画,发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美感,并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乐趣。

[活动目的]

1、尝试用泥塑、粘贴、彩绘等手段在石头上装饰,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和培养幼儿的美感。

2、培养幼儿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及动手操作能力。

3、体验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组织幼儿开展捡石头等活动。

2、各种形状各异的石头。

3、广告颜料、油画棒、棉签、剪刀、线、色纸、自粘纸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石头娃娃今天晚上要举行生日宴会,小朋友来当小小化妆师,把石头娃娃打扮打扮好吗?

(二)引导讨论启发想像

师:小朋友想怎么打扮石头娃娃?你想用什么来装扮石头娃娃?想把他装扮成什么?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想像。

(三)认识材料提出要求

1、出示准备好的材料,引导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看看桌子上有什么?它可以用来做什么?你准备用哪些材料?

2、要求:(1)等会儿小朋友先想好,到哪个组?和哪些小朋友一起打扮石头娃娃?(2)先观察石头的形状、颜色像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然后再进行妆扮。(3)安静操作,注意安全。

(四)幼儿操作观察指导

幼儿在北景音乐下进行操作活动。教师重点观察幼儿如何选择同伴,并适当引导幼儿进行合作;重点指导石子连环画组的幼儿,启发引导幼儿进行讲述。

(五)集中交流体验成功

师:你刚才做了什么?是自己独立完成的?还是跟同伴一起完成的?你把石头娃娃装扮成了什么?在装扮石头娃娃时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的?

1、幼儿自我评价,介绍自己的作品。

2、幼儿相互评价,夸夸他好在哪?

3、教师对幼儿合作及操作情况进行评价。

(六)介绍作品分享快乐

鼓励幼儿相互交流,介绍自己的作品。

化妆的课件【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欣赏,能大胆表现。

2.尝试用线条分割的方法,用点、线、面进行块面装饰。

3.感受线描画的乐趣,培养想象、创造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范画一张,空白的鱼幼儿每人一条。

2.勾线笔每人一支、彩条每人一根,几张白纸。

3.几张图片,轻音乐一首,活动音乐一首。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化妆舞会吗?今天老师收到了一封美人鱼公主的信,想知道信里写了些什么吗?

2.教师:原来美人鱼公主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们去参加海洋化妆舞会,你们愿意参加吗?这次化妆舞会的主题老师已经收到了,赶快来看一下吧!你们看懂了吗?

(二)引导幼儿观察,了解线描画的特征。

1.整体感官。

教师:这条鱼看上去怎么样?它美吗?和我们平时画的鱼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只有黑白色两种颜色,鱼身上有很多花纹)

2.感受多变的花纹。

教师:你看到了哪些花纹,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们通过观察后说有圆形、三角形、黑点、正方形、直线、曲线、螺旋线)你会画吗?(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操作,其他幼儿用手指在空中画。)

3.引导幼儿观察线的分割。

教师:这是什么线?曲线把鱼头和鱼身怎么样了?这些又是什么线?(曲线、波浪线)这些线把鱼身和鱼尾怎么了,(分成了一块一块的)。我们给鱼装饰的时候,是先分割,还是先画花纹呢?(引导幼儿装饰鱼儿时要先分块再装饰。)

4.教师小结:像这样,画面上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用线条分割和一些简单的图形来装饰画面,这样的画叫做线描画。

(三)大胆装作,交流作品。

1.作画要求:

教师: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条鱼,现在就请你们用线描画的方式给它进行装饰吧!装饰完了之后老师会帮助你们把它做成头饰,这样就可以去参加美丽的海洋化妆舞会了。

2.幼儿作画,教师巡回辅导。(配上轻音乐)

3.集中交流教师:你最喜欢谁的头饰,喜欢什么地方?

(四)互动环节。

教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参加海洋化妆舞会吧!(在音乐中做一些简单的律动)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美术区让幼儿进一步练习线描画。

化妆的课件【篇6】

活动目标:

1、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不同的绘画形式--脸部彩妆。能大胆地自己脸上进行夸张的化妆,体验化妆的乐趣。

2、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引导幼儿收集有关的脸谱资料并带到幼儿园,通过图片、谈话,丰富有关不同类型、夸张的脸部化妆经验。

2、环境创设:在活动室里挂上各种各样的脸部化妆图,布置一个迪斯尼乐园。

3、镜子、脸彩棒、干湿纸巾,各种表演服饰、道具。

4、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进入迪斯尼乐园,感受各种脸谱的美。

师:迪斯尼乐园要举行化妆舞会,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教师带领幼儿参观欣赏由小朋友收集来的各种类型的脸谱。

幼:老师,这是孙悟空。

幼:老师,这个脸谱上有国旗

幼:我的这个有足球!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讨论和交流。教师以倾听者的身份分享幼儿的发现和感受,幼儿有关脸谱的感官经验不断丰富)

(二)以变魔术的形式激发幼儿观察化妆的兴趣。

1、教师使用脸彩棒在自己的脸上快速涂画,把自己化妆成米老鼠,引导幼儿认真观察。

师画了黑鼻头问:这是什么?

幼儿惊讶后笑:鼻子。

师画大大的黑眼眶说:这是我的大眼睛。

幼儿瞪大了眼睛。

师画了红腮帮,幼儿大笑。

师画玩胡须带上耳朵,装上尾巴问:我变成谁了?

幼儿一下子笑了,大声喊着:米老鼠!

(评析:教师大胆快速的化妆幼儿感到很惊讶,他们没想到老师会画在自己的脸上,很快这种惊讶被有趣的发现所替代,幼儿感到化妆很有趣,很好玩,开心的笑了。)

2、引导幼儿讨论:你想化妆成谁?还可以怎么化妆?

师:我变成了米老鼠,你想变成谁?想在脸上画什么?

幼:我想变成小白兔。

幼:我想在脸上画花。

幼:我想变成麦当劳叔叔……

(评析:教师的示范以有趣的魔术形式进行,融合了新材料脸彩棒的介绍和使用,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自然地学到了工具的使用方法并看到了绘画成果,体验到化妆的乐趣,纷纷想尝试。)

(三)教师以米老鼠的游戏口吻提出化妆要求:

师:

1、每个参加舞会的人都要进行脸部化妆。

2、可以用脸彩棒在自己的脸上画线条、花纹、图形,也可以涂色块。

3、要动脑筋,自己设计,与别人不一样。

(四)幼儿化妆,打扮自己,教师巡回指导。

1、重点启发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已有的绘画经验进行化妆。

提醒幼儿不要与别人相同,大胆地表现;鼓励幼儿互相帮助;指导能力弱的幼儿完成脸部化妆。

2、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互相欣赏。

(评析:一开始,一部分胆子大的幼儿拿起脸彩棒开始在脸上涂画,一部分幼儿却还在忧郁、观望。我没有急着催促他们动手,而是引导他们先观察已经动手的幼儿是如何涂画的,再鼓励他们大胆地往自己脸上画:"你看。那些小朋友玩得多开心,你也试试看。"巡视中,我不停地针对每一个幼儿的化妆或以商量的口吻:"是不是再把上面这个地方画上几条线?"或以暗示的口吻:"如果把红色的嘴巴再涂大、涂宽一些,会更有趣!""看着前面的脸谱再画,慢慢来。""如果能再加上几条线就更好了……"引导他们不断修改。十几分钟后,有几个动作快的幼儿已经把自己的脸画好了。他们先是自己对着镜子欣赏了一番,然后拽着同伴欣赏自己的脸,并一起哈哈大笑,其他小朋友受到了影响,于是,我大声宣布:"画好的小朋友可以去帮助没画好的小朋友,也可以去邀请旁边的老师,帮她化妆,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耳朵、帽子和尾巴,打扮自己。"于是,孩子们又找到了事做,并非常乐意帮助同伴,而没画好的幼儿也乐意别人帮忙,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了互相帮助。)

3、幼儿自由选择服饰、道具,参加舞会,随音乐的节奏大胆表现,体验快乐。(评析:尝试化妆的过程是快乐的,这种快乐要大家一起分享。

音乐响起,舞会开始,我与孩子们在欢快的邀请舞音乐声中翩翩起舞,不断交换舞伴,相互欣赏同伴的化妆造型,让孩子们充分地体验自己和同伴的创作乐趣。

活动延伸:

一起去邀请其他幼儿来参加我们的化装舞会。

活动建议:

在活动前利用空余时间引导孩子初步了解一些脸谱。

经济全球化课件精华


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收集整理的“经济全球化课件”,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请核实实际情况。每位老师在每堂课上通常都需要一份教案课件,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必备的基本技能。教案应具备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以帮助进行教学设计。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2)跨国公司

(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1)对外开放(2)国际经济组织(3)国际经济合作(4)“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二、复习提问

1.全面认识经济全球化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三、知识结构

四、例题分析

以高铁为代表的中国铁路“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材料: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目前,中国建成了营业总里程达2.2万千米的高速铁路网,居世界首位。近年来中国加快高铁“走出去”步伐。2017年4月,中国企业经过激烈竞争,获得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至万隆高速铁路的建设合同。该铁路的开工建设,促进了中国高铁从单一的产品输出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

运用经济知识分析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相关产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加快高铁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两条政策建议。

【答案】(1)有利于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走出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中国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对外经贸政策环境;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解析】本题以高铁走出去作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题可从中国高铁走出去,会带动相关产业出去,从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品牌,增强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高铁的走出去不是单一的输出产品,而是向产品、服务、技术、品牌、管理和资本的全产业链输出的转变,这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供给侧改革发展。建议可围绕高铁走出去需要更优化的市场环境、外贸环境,还需要优惠政策的支持如财政税收金融等。

五、当堂练习

1.(2016·浙江文综政治·9)分享经济是指资源所有者适应需求变化,通过社会化平台有偿分享闲置资源的一种全新商业模式。业内预计,未来5年我国分享经济年均增长将在40%左右。发展分享经济

①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②有助于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③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④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知识点】科学发展观、资源的优化配置 【试题解析】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该实现形式能有效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由材料可知,分享经济针对的范围较广,个体经济经营者,私营经济经营者等非公有制经营者均可利用此经济形式,故不能说分享经济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①不选;人人都可利用分享经济,故分享经济并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它只能促进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高,②不选;从材料可知,分享经济能有效利用闲置资源,这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③正确;材料指出分享经济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由此可知分享经济能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D。【答案】D 2.(2016·浙江文综政治·10)大飞机是国之重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中止大于飞机研制,转为与国外合作组装生产,但在长期合作过程中并没得到核心技术。九十年代后期我国转向自行研制,经过十多年攻坚,大飞机终于在2015年成功下线。材料启示我们,发展战略性产业应

A.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B.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化水平

C.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 D.把跨国公司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载体 2.【知识点】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

【试题解析】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国在大飞机研制中,与国外的合作“并没得到核心技术”,二是我国“自行研制”“十年攻坚”才获得成功,这启示我们发展战略性产业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A项正确;B项不体现材料的主旨,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才促进大飞机研制的成功,C项不符题意;材料没有体现跨国公司的相关问题,D项不选,故本题正确答案是A。【答案】A 3.(2016·上海卷·15)根据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各成员国(地区)应该 A.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出口产品 B.通过关税削减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C.对所有成员国(地区)实行无差别贸易待遇 D.对境内的外国国民实行与本国国民相同待遇 3.【知识点】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

【试题解析】最惠国待遇是原则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常用的一项制度,是国与国之间贸易条约和协定的法律待遇条款,它是在进出口贸易、税收、通航等方面互相给予优惠利益、提供必要的方便、享受某些特权等方面的一项制度,又称“无歧视待遇”,故C符合题意;最惠国待遇不是指低于某些产品价格,也不是全面开放国内市场,AB是对最惠国待遇的片面理解;D是国民待遇的内容,不是最惠国待遇的体现,故D和题意不符。故选C.【答案】C 4.(2016·上海卷·16)小杨同学列表比较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异同。其中存在错误的是

4.【知识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试题解析】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主要是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的变动调节经济,主要解决的是货币流动性的问题;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部门制定的,通过税收、国债等变动调节基金,实现资源配置等。两个政策都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稳定就业等,ABC项均无错误;货币政策并不具备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功能,把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作为二者的共性是错误的,故选D。

【答案】D 5.(2016·全国Ⅲ文综政治·14)过去,国外品牌汽车在中国市场销售,必须通过品牌汽车厂商授权的专卖店进行。2015年1月,中国实行“平行进口车”制度,允许贸易商直接在国外购买汽车,进口到国内销售。中国推行“平行进口车”制度意在 A.拓宽国外品牌汽车销售渠道,打破价格垄断 B.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善汽车产业结构 C.降低进口汽车价格,扩大其市场占有率 D.增加国外品牌汽车进口数量,提高关税收入 5.【知识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

【试题解析】市场具有开放性,中国实行“平行进口车”制度,允许贸易商直接在国外购买汽车,进口到国内销售。这样可以拓宽国外品牌汽车销售渠道,打破价格垄断。而B在材料中未体现出来,C的说法不正确,D的说法不正确,本题强调的是汽车销售的渠道,与其它无关,故选A。【答案】A 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15年,我国已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回答6~7题。6.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参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是 ①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丰富且价格实惠的外国商品 ②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变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下降 ③生产要素流动变快,参与过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 ④企业对区内投资增加,投资收益率随之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影响

【试题解析】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给参与国经济带来的益处是,商品全球化,表现在消费者可以购买到丰富且价格实惠的外国商品;贸易全球化,表现在生产要素流动变快,参与过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而②的说法不正确,企业的经营风险上升,④企业的投资以及投资收益率也会受到影响,不一定上升,所以,本题选A。【答案】A 7.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主要在于

①改变我国对外交往方式,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②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 ③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提高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 ④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知识点】我国的对外开放

【试题解析】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主要在于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①③的说法错误,我国在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有待努力。

【答案】D 8.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面对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在成本、融资、需求、投资回报率等方面遭遇到多重困境,中央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作为2017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振兴实体经济需要 ①利用税收杠杆调节,减轻实体经济税负 ②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参与生产经营 ③转变发展理念,取缔虚拟经济

④积极转型升级,实现与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对从中国进口的不锈钢板带材征收63.86%-76.64%的反倾销税和75.60%-190.71%的反补贴税。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加起来,对中国不锈钢板材的惩罚性关税近高达266%。中国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局长王贺军就此表示,中方对美方连续对华钢铁产品裁出高额税率表示失望,对美方不公平的调查方法表示质疑。美方的做法 ①可以彻底解决世界钢铁业面临的困境

②从根本上利于美国消费者和下游产业的利益 ③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则 ④损害了我国企业的正当的出口权益

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

10.2017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看望民进、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的全国政协委员时发表讲话。他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同知识分子打交道,做知识分子的挚友、铮友。要充分信任知识分子,重要工作和重大决策要征求知识分子的意见和建议。材料表明

①民主党派是知识分子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政治联盟 ②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③国家在切实保障人民治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对于香港管理: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确保“一

国两制”在香港实践不动摇、不走样、不变形。并强调“港独”是没有出路的。上述内容说明了

①中央政府切实履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②捍卫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政权,是任何国家的生命与灵魂 ③我们必须维护国家统一,抵制任何分化中国的图谋和行径 ④我国处理香港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力神圣不可侵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在“分享经济”中,资源所有者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进行资源匹配,整合重构了闲置资源,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并最终打破了原有的商业规则。下列做法属于该模式的是

①某酒店通过微信关注S景区动态的方式推出“1折”租房服务

②某打车公司利用轿车顶灯广告打出“5折拼车”服务吸引顾客

③某市图书馆通过宣传车的大型屏幕推出“周末免费阅览”活动

④某商场利用“双十一”将大量商品降价销售,消费者争相购买降价商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六、总结反思

七、作业(限时7)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2】

一、教材

主要内容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以及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更应如何应对。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她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不能阻挡。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主要原因及具体表现影响,经济全球化中国应对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课前自主预习题、课中探究题、最后的课堂总结等问题的设置,使学生体念参与整课学习的快乐,使课堂达到最佳效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教师提问: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学生回答:经济全球化趋势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新课学习:通过设置6多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学习课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学生既体验合作学习,有解决本课难点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PPT补充资料的得出。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表现(通过收集和整理出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突出重点。)教师出示三则材料,理解内容。

(四)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课堂小结:当今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在国际利益的博弈中是自强还是退却,国人已经找到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答案:那就是在风浪中与全球共同搏击,建立和谐世界,谋求共同发展!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3】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本课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课1《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本单元综合探究的内容是依据新课程标准4.14规定的“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是前面第十课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具体表现,又是下个框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时代背景。所以本课内容既是前单元的延伸和深化,又对下单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题包含的一些经济理论,是以后政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依据新课改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经济全球化含义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利弊影响的分析,提高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如市场调节的作用、劳动生产率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体现全球化的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在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潜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彰显。同时培养合作的精神,感受合作的快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到能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树立起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远大志向。通过对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趋势的了解,确立对外开放的意识。

重难点确立的依据:这一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德育功能。只有准确理解,我们才能全面地、辩证地看待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应对的策略,从而更好的认识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要树立自尊、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学生,由于信息的发达他们几乎每天都会感知全球化的气息,已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经验,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

但缺乏辩证的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地分析全球化的利与弊,这就形成一定的学习障碍。

亚里士多德说:“告诉我的会忘记,给我看的会记住,让我参与的会理解。”所以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知识传递的促进者。因此,我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课改的精神。

1.教法: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究能力,所以我以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为指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来组织实施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求异创新的新课程理念。

2.学法:

通过合作学习法、自我探究法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感悟主动获得新知,这也是贯彻学生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3.手段:

本节课将充分利用课件的视觉,听觉效果,将视频、图片、数据等有机组合,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觉问题,激发探索的愿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本课从美国记者萨拉的`一次“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试验入手,选用中央电视台“探究发现”“绝对挑战”“梦想剧场”三个板块的模式,用视频、图片、数据与材料相结合的特色,通过创设情境——启发提问——交流讨论——形成理念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原因、表现、载体,进而重点理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从而有效地落实本课的三维目标,这种设计富有生活气息,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导入新课】背景显示中国玩具照片 视频播放《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片段。

1、通过观看视频,“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萨拉一家受到了哪些影响?

2、除了玩具,你还知道哪些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3、你平时接触过哪些外国品牌?

4、假如没有了“洋货”,我的生活会……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通过视频以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玩具的的例子引入,激发他们主动参与课堂的热情,同时通过学生交流国际品牌有哪些,让他们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就在自己身边。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顺其自然的导入本课《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学习。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4】

高一政治教案: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学案导学

【学习目标】

1、经济全球化以及入世后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3、针对层次不穷的非关税壁垒,我们应该怎么做?

4、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保护自己

【知识梳理】

1、以及,为我国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避开。

2、与并存,、、等,都是我国前进道路上不得不应对的挑战。对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保护自己。要有经济安全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和的策略。

【课堂分析】

1、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现状。

轿车工业尚未形成经济规模

1998年,国内最大的轿车厂年产量仅为23万辆,全国轿车年产量仅为51万辆,还不及国外汽车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个中等轿车厂的规模。

劳动生产率低下

1997年,日本汽车工业有员工74万人,汽车产量1098万辆,而我国汽车工业有职工198万人,仅生产了150万辆汽车。近年来,许多汽车企业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形成了巨大的过剩生产潜力。国外有机构对我国汽车产业进行考察后得出结论,我国形成了至少年生产600万辆汽车的能力,而我国一年仅生产160多万辆,设备开足率不足30%。

缺乏自主开发能力

目前在八大轿车生产厂家中,只有一汽集团具备独立自主开发轿车的能力,上海汽车集团和天津汽车集团还处于联合开发的阶段,其他一些小型的汽车企业几乎没有完整的研究开发队伍;另外,一些高档次的关键零部件,如发动机、变速器,除了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的一些合资厂的产品接近国际中等水平外,其他企业大多依赖进口。

思考:面对全球范围的产业大调整,我国汽车工业怎样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集团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是指相邻的若干国家通过签定条约、协定,结合成一个范围较大的一体化经济区。它的宗旨是增强集团内部的经济实力,提高在国际经济中的竞争力。目前,世界上有覆盖欧洲、北美、拉美、大洋州和亚洲等区域20多哥区域性集团,包括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区域性集团是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思考:

(1)我国在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

(2)区域集团外的国家不能享受集团内部的特殊优惠政策,这种内外有别的做法妨碍了其他国家对该区域集团的出口。我国的企业应该如何克服这一困难?

3、xx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旨在缩小“数字鸿沟”的信息与通信技术工作组。“数字鸿沟”,指不同国家、地区、人群之间,在信息技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上的差距正在迅速扩大,这种被称为“数字鸿沟”的差距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贫富差距。

思考:(1)你了解与“数字鸿沟”有关的资料吗?

(2)针对我国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数字鸿沟”提出建议。

4、资料一:今年来,以“绿色壁垒”为代表的新壁垒形式,对我国出口的影响越来越大。据统计,xx年我国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绿色壁垒受阻。纺织、机电、农副产品等一直是我国出口贸易的主力军,由于这类产品长期处于高污染、高能耗、低卫生、低环保的生产水平,经常遇到绿色壁垒的限制。绿色壁垒,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名,通过制定一系列复杂苛刻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其他国家的产品及服务设置障碍,以保护本国产业。如何应对国际贸易中日益苛刻的绿色壁垒,已经成为我国出口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资料二:据联合国一份资料预计,今年仅绿色壁垒就可能使中国70亿美元以上的出口商品受到影响,欧美发达国家欲强制推行的SA8000标准,预计今年有85%的中国生产制造企业受实施该标准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消极影响。

思考:上述案例中遭遇绿色壁垒的我国出口企业应如何迎接这一挑战?

5、资料一: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世贸规则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部分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的最大受害国。截至xx年6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调查。

资料二:

美启动对华家具反倾销终裁调查

据了解,美国、欧盟等其他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案件每年约40—50起。今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ITC)对华木制卧室家具仲裁调查阶段已经启动,ITC调查问卷,必须在xx年9月14日之前上交。调查问卷上交期限将至,中国家具企业应诉ITC仲裁已到了关键时刻,广东海派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健宇对此非常焦虑,他说:“这个调查问卷非常重要,它是ITC做出仲裁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国家具企业证明没有对美国木制卧室家具行业造成实质性损害的证据。”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5】

1、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3、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

4、知道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培养学生深入认识经济全球化实质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就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高一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通过前面十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由于学生每天都会感受全球化的气息,已具备了基本的认知和经验也对这一问题比较感兴趣。但由于缺乏辩证的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辩证的分析全球化的利弊,这就形成了一定的学习障碍,但我会因势利导,发挥长处,克服劣势,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活动】体验经济全球化之制作“iphone7”

1、全班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小组为行动组,一个小组为裁判。每组派代表抽取本组“锦囊”。

2、行动组要在规定时间内,依靠自己“锦囊”中的物品,最大限度的完成任务,裁判组负责监督并计数。

3、活动要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不得恶意竞争、不得“闭关锁国”,自觉接受裁判监督。

②你所在组(或你监督的组)的“iphone7”是如何得到的?交换还是制作?为什么?

③如果以获得“iphone7”数量多少作为判定胜负标准,你觉得是否公平?为什么?

④(发达国家专做)你认为,在此次活动中,你所处地位如何?

⑤(发展中国家专做)给你什么启示?

⑥(裁判专做)此次活动中,你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6】

一、课标要求

1.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

2.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依据课标(实验稿)要求进行编写。

1.从宏观角度来说——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从微观角度来说——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驾驭全球化浪潮以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从知识的积累到身心的发展都具有较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较低年级有所增强,但还未形成学习的系统性。

四、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记住经济全球化趋向出现的时间,列举表现,初步认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能力与方法:列举生活实例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向和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特点,学习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趋向的形成。

难点: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给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自主、合作、问题探究等方法。

七、教学过程

1、教学内容:

(1)浪潮汹涌—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2)福祸相依—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2.教学环节:第一,情境导入;第二,共同学习;第三,小结回顾;第四,体验成功;第五,快乐心得。

3.设计思路:创设情境神入历史—共同学习感知历史—问题探究感悟历史—快乐心得的情感体验。

第一,情境导入(3分钟)

观看图片“中国手机发展典型里程碑”,辅助问题探究,神入历史。

第二,共同学习(30分钟)

教学内容的两部分共同学习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第一部分:浪潮汹涌——经济全球化趋向的形成

首先,展示“手机发展简史”图片和材料《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应对策略》,结合教材。

活动:七嘴八舌话手机,故事:第三个苹果。

原因: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是课标要求,而教材的文字表述和学生运用材料及图片所进行的商讨式共同学习,学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

其次,发言。学生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原因、表现及主角。

原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情感的形成进行铺垫。

第二部分:福祸相依——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首先,本环节三个活动,在课前调查手机资料基础上,让学生讲述富士康手机工厂故事;发现手机的污染;波导二十年的沉浮。结合教材,感悟经济全球化特点及影响,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原因:课标要求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以点盖面地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感悟。

其次,发言。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现实、中国,谈体会。原因:通过师生对话,及时抓住生成问题。感悟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形成创新是生命力的情感体验。

第三,小结回顾

师生根据学习目标共同把本课内容串联起来,完成知识小结的同时,反刍一些教学中的重要概念,加深印象。

第四,体验成功

主要是课堂测评,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和常见的考点设计了4个简答题,随机抽取既让每个学生都产生适度的紧张感,又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第五,快乐心得(2分钟)

结合师生交流学习心得,谈谈感悟,写出疑问,对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一个小结。

说课小结:我希望通过本课的设计在学习知识、提升能力、体验情感的同时,建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7】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的最后一课。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世界正处在向新格局的过渡之中。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以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为主要内容,反映了世界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既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又将成为新的世界格局的基础,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因此,本课对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起到了总结的作用。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通过本课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又可以使他们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本身的内涵并为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做准备。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而理解我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融入世界的原因和意义,才能使学生增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使发达国家成为最大获利者,拉大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使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的挑战,凸显了它给世界发展带来的弊端。

由于目前对全球化的态度,世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通过对已有材料进行挖掘和广泛地收集资料进行必要的探究。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含义和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还要让学生能通过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利弊的分析,增强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通过学习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中国的对策,让学生理解中国在全球化趋势的大背景下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与巨大的挑战,使学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意识,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材料解析法:通过收集的材料引导学生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得出正确的认识。

合作探究学习法: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的一个热点问题,还是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已深刻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自主收集相关学习资料,感受经济全球化。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收集相关资料,参与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课堂辩论法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生辩论后指导学生得出对经济全球化影响的评价标准:①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标准;②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标准。

中外联系法:引导学生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对策,理解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992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教师提问:加利的话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教师设问,导入新课: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它是如何到来的?它对世界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通过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感受经济全球化趋势,从而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课堂抢答:当经济全球化浪潮袭来,我们身边的哪些事例能证明我们在不断采撷经济全球化的浪花?

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海马汽车、奔驰轿车、家乐福、耐克、海尔集团、波音飞机……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就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的跨国界流通和优化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趋势。

(通过阅读教材、获取有效信息,让学生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师提问:我们当前的生活中时时处处体现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它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指导学生根据课本第一个子目“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提取有效信息,找出经济全球化出现的原因:(1)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客观环境;(2)各国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3)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师提问:可见,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它有哪些具体表现?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8】

《面对经济全球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经济全球化及其主要表现形式、实质、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等。本节内容主要是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

(1)说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2)说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3)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树立努力学习、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志向。增强自己的使命感、民族自豪感。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基础知识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需要教师指导并给予直观的认识。

1.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教师课前指导学生就地取材,搜集生活区域内的外国商品的实物或照片、资料。(包括汽车、电器、生活日用品音乐、服饰、外国餐饮店等),上网搜集或实地调查打入外国市场的中国企业。调查了解这些现象给人的切身感受,进而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有个初步的评价和感性的认识。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接触了很多的外国事务,不用出国也可以感受到国外的生活,同学们能举出我们生活中的'外国商品吗?我们中国的商品打入外国市场的又有哪些呢?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之上,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的什么现象?为什么在当今世界经济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经济全球化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请同学们思考回答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

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趋势?

古人能轻易地得到国外生产的物品吗?为什么他们没有感受到经济的全球化呢?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1-92页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简要介绍)空中客车(AIRBUS)是世界上最先进、舒适、可靠的民用客机。乘客身处其中,如同在空中(AIR)乘坐“客车”(BUS),这是它得名的来由。

空中客车工业的制造和设计主要是由来自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的宇航公司共同承担。另外,包括北美洲几百家供货商在内的1,000多家供货商中的约10万人也参与了空中客车飞机的制造。

全球目前正在运营中的3700架空中客车中,将近半数的飞机已经装配有中国制造的零部件。

教师总结:一个产品由多个国家共同生产,有利于世界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节约社会资源和劳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是讲的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表现:

多国家共同生产的?

(材料):贴上“日本制造”销售的SONY:芯片——美国,外壳——印度,部分零件——韩国,组装——马来西亚

波音747飞机的450万个零部件,来自近10个国家,1000多家大企业,15000多家小企业。

英国装配的汽车:发动机来自瑞典;控制设备来自德国;底盘、弹簧来自美国;车身来自意大利。

教师活动: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得到了一个什么称号:

——世界工厂!这说明我国在生产全球化潮流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材料:今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其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降至0.1%,双方93%的产品贸易关税已降为零。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后,中国与东盟十国相互开放市场,形成一个拥有19亿消费者、6万亿美元GDP总值的经济区。

这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是什么呢?

------贸易的全球发展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外贸的发展给我国经济的推动是举足轻重的!

在投资合作方面,至,东盟对中国实际年投资额从29.3亿美元增长到46.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从2.3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增长超过13倍。今年上半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约31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约12亿美元。截至今年6月底,双方累计相互投资总额约694亿美元,其中东盟对华投资累计约5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投资累计约96亿美元。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93页漫画材料,想一想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教师总结:资本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的,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化,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哪里有利润就到哪里去,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实际上,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技术与信息全球化、消费全球化、规划全球化等,但教材只要求我们了解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三个表现。

那么,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是靠什么实现的呢?

教师总结: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含义)他利用世界各国的优势,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的流动。(作用)

展示华尔街金融危机图片,并对之进行简要介绍。

教师总结: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文明的进步,经济的腾飞的同时,还带来了灾难。于是有人把经济全球化比作一把“双刃剑”,以说明对世界同时带来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影响,告诫我们要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和各国生产力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消极影响: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94材料,这一材料说明了什么?

A、使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

B、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师:这些现象(负面影响)的出现,与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有关,它的发展并没有使世界各国普遍受益。经济全球化

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因此,它们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

简介一些反全球化的事例。

教师活动: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

如果只看重它带来的积极影响,行不行?

那如果我们仅仅注意它的消极影响呢?

教师活动:同学们都回答得很不错。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小故事:

在一次盛大宴会上,来自中国、法国、俄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的贵宾聚集一堂,各国来宾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拿出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古色古香的茅台,瓶盖一开,沁人心脾,举座皆惊,俄国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大香槟,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威士忌,只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你猜他拿出了什么)

只见他不慌不忙的走上前来,把各国的名酒兑在一起,举杯相敬,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如)我们要有充分吸收世界经济的营养,为我所用,这样才能在经济全球化中更好的发展,真正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经济全球化,那么,我们是如何对待经济全球化的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着重分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9】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一、目标设计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原则、目标。(4)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5)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6)“走出去”的含义

(7)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原则。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1)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3)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贸活动的影响。(5)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6)“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1)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应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2)结合我国对外开放中的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如何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及分析如何成功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3)结合典型事例,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进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辩证地、全面地看待问题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基本能力要求。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不能只谈机遇,而不谈挑战;也不能只谈挑战,不谈机遇。又例如,在分析对外开放时,我们要求坚持自力更生。在这里,我们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并不是对立的。同样,在分析“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时,我们也应当引导学生认识二者是统一的。此外,在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时,也不能忽视它所带来的挑战。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全面地分析事物、看待问题。

2、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时,就必须要运用到许多前面各课所学的知识,如市场调节有利于资源有效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分析实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时,也要用到与市场经济有关的知识。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当引导学生将各课的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

3、在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时,应当引导学生搜集我国对外开放进程中的实际事例,在此基础上,结合所学的理论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挑战,应当让学生认识到,要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努力,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努力学习,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通过分析我们面对的挑战,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肩上所承担的责任,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同时,通过回顾我国二十多年的对外开放成就,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任何民族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我们要从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3、开放进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时,我们同样要注重国家的经济安全,积极主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他们自觉认识到,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时,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法设计

1、目标引导法

2、研——学——练结合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展示考情——分析考情——预测考势——明确目标——构建体系——核心考点解读——反馈训练——体验高考——达成目标

四、试题设计

借鉴各地近三年的高考真题,增强试题的针对性;借助2016年的高考题,增强训练的时效性。

经济全球化课件【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下)午好!

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的第一框就阐释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双重影响,为第二框中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打下基础,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

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只有认清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一的学生已经感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气息,对这一问题也比较感兴趣。但是他们缺乏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全面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做到刻意锻炼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理性看待经济全球化。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载体。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利弊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经济全球化,培养学生辩证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关键在自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的振兴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难点】

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谈话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接下来我详细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关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美国品牌耐克的生产过程引导出耐克的设计、生产、销售是在不同国家完成的,体现了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的特色,由此导入新课——面对经济全球化。

这样的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这个环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我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学生所接触过的外国品牌的产品,以及你所知道的在外国畅销的中国品牌产品,由此思考:

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

学生通过结合教材与我的归纳总结,得出: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趋势。对其含义要把握两点:

①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的流动和配置,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而是在世界范围内;

②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已经是一种趋势,一种经济发展的趋势,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学生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有了认识之后,我会出示iphonex预售秒光的案例,请他们思考:

2、经济全球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经济全球化表现在: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技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生产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贸易全球化:指随着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之中。贸易全球化能使两国的贸易活动实现优势互补。

资本全球化:指伴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资本的触角伸向全球,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资本的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学生自主思考,提高了自己的归纳分析能力,我的教学重点也由此得到解决。

接下来我会请他们列举自己所知道的跨国公司的名称,由此引导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过公司。

3、跨过公司的含义与作用?

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在学生了解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知识后,我会趁热打铁,请学生思考:

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保证。

企业的营利动机奠定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微观基础。

技术进步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经过上述四个问题的设置,学生会对经济全球化有初步认识,为接下来学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在这个部分我会请学生围绕“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展开辩论赛。在辩论赛结束后我会根据学生各自的观点进行总结。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总之,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负面影响:导致世界贫富分化现象更加严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基本由发达国家掌握;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左右着国际经济交往中的“游戏规则”。

通过组织辩论赛,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学难点也由此得以突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课程的尾声我会进一步引导,发展中国家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在此环节我会请他们以前后4人一组用10分钟的时间展开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走到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讨论,必要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经过合作探究得出: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迎接挑战。

这样的巩固提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点,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总结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作业:课下找经济全球化的三种表现形式的相关例子。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

结束语: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