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村干部民情日记

2024村干部民情日记。

想要学习“村干部民情日记”的相关知识吗让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带您了解一下,如果你正在寻求解决方案请不妨参考以下内容。文档处理需要严格遵循行业标准和规范,在现代社会人们纷纷认识到范文的重要性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范文构思可以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1

“兰春、兰春.....,在家吗,我是绍江啊”,“在家,原来是绍江来了,多年不见了,都长胖了”,“现在你的养牛场好吧,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吗”,“谢谢你了,现在我的养牛场可以得很”。这天,我趁周末空闲时间,来到了珠藏镇高龙村兰家寨组村民兰春的养牛场,想看看他的养殖发展情况。其实早在2014年6月份我就去过他家了,那次是因为我的“娘家”水务局是高龙村的包保单位,要给这里的村民解决用水难题,我作为技术人员,全程指导高龙村新建了100方集水池和60方高位水池,安装了一台潜水泵和加压泵,为兰家寨村民组解决了用水难问题。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认识了村里的养殖户兰春。时隔两年过去了,当我再次走进兰春养殖场的时候,他的养殖场规模已扩大了1倍,他不仅利用自来水自己酿酒卖,还用酿酒剩下的酒糟喂牛,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兰春告诉我,目前养牛场共养殖了12头牛,每头牛平均能卖到12000左右,再加上卖酒,一年能有15万的收入,现在自己盖上了两层的小洋楼,过上了小康生活。

“以前不要说喂牲口,就是人的生活用水都是肩挑背扛,很难。就是因为你们为我们解决了用水问题,才有了我今天的样子”,兰春一边给肥壮的牛喂草,一边高兴的和我拉着家常。

今天去了他家我虽然没有帮上什么忙,解决什么难题,但是我打心里高兴,因为群众如果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时候,其实充分表明他们的难题已经解决了,经济已经改善了,已经逐步迈向了小康。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2

今天是6月11日,天气晴。

一大清早,工作队队员、村干部和村警早早的来到了二小队村民托合提麦提达依木家里。他的家里一共有七口人,两个患病的老人,儿子因犯法被判刑,还有三个不满16岁的孙子,的劳动力儿媳妇布合力其木也因交通事故导致肩膀骨折。我们一行到达老人家的麦子地时,联户长已经张罗了附近的邻居在帮忙割麦子,微型收割机的声音“嗡嗡嗡”不断响起,夏收夏种正如火如荼进行。

工作队成员张勇翔这已经是第三天帮助农民收割麦子了,到了地里,他熟悉的背起了机器,开始劳动。天气很热,他一会儿在核桃树下弓着背收割,由于个子高,他得稍微蹲下一点才能效率的工作。不到半小时的时候,他的后背上已经浸满了汗珠。看着他一边擦汗,一边干活的场景。在我旁边站着的村党支部书记帕丽达沙吾提不禁感叹:“小伙子动作越来越娴熟了!”

放眼望去,地里金色的麦子悉数倒下,安静的躺在太阳下沐浴着阳光。来帮助老人收麦子的,最小的是他们的邻居阿不都米吉提艾木都拉,他今年只有16岁。现场机器的轰鸣声,还有劳动者挥洒的汗水,构成了一幅热闹的丰收场景。在一旁拄着拐棍的老人托合提麦提达依木感动的直流眼泪,含糊不清的说着:“谢谢你们惦记着我家的困难,我实在是太感谢了!”联户长艾合买提吾买尔还从自家地里带来了新鲜的西瓜、杏子,分享给大家。休息的时间,村民、工作队员其乐融融的在田边聊天、吃西瓜。工作队副队长凯赛尔达吾提直言道:“我们围坐在一起畅谈,特别有一家人的感觉。”

一早上两个小时的时间,17个人同时帮忙,直到把家里的12亩麦子全部割完。结束了以后,我们又一同奔赴2小组的另外两家人中去帮助夏收工作。整整的一个上午,所有人齐心协力帮助3户困难家庭收割了21亩麦子。艾拉汗老人抓着我的手,说:“莎莎汗,就在这里吃饭,我去给你们摘新鲜桑梓吃!我家穷,没有什么好招待你们的。”说完就自顾自的去搬梯子了。我们只好留下来,同老人长一句、短一句的聊起来。丈夫和儿子因触犯了法律双双入狱,儿媳妇离开了家里,只剩下两个孙子由老人抚养。说起这些来,老人情不自禁直抹眼泪,第一书记徐伟华轻轻拍着老人的后背,用地道的叶城维吾尔语温和的抚慰着她,在一旁的维吾尔族队员也表态道,会常常来看望老人,帮助她干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往村委会返回的路上,工作队员李汉颇有感触,他说:“我们这次夏收志愿活动特别有意义,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虽然帮助他们很累,但是很值得。”

短短三天的时间,驻村工作队已帮助7户困难群众收割小麦87亩,接下来还将继续帮助他们完成脱粒工作,全力服务“三夏”生产。我也在内心里为正在广阔田地里,挥洒汗水、确保小麦颗粒归仓的志愿者们点赞。正因为有了大家无怨无悔的付出,有了“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有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奉献精神,才使得更多的困难户丰产丰收。驻村工作队的干部正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不断谱写为民服务新篇章。作为一名女干部,我也会紧跟工作队的步伐,牢记党员身份,在这片广阔天地,为巴什拉依喀村的发展做出努力!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3

20xx年8月11日晴天

今天,我被任命为平顺县杏城镇岭后村“第一书记”,要求8月15日前进村到岗,任期一般为2年,中间一般不再轮换,不实现脱贫目标,帮包单位不脱钩……

这是王国彦的第一篇扶贫日记。王国彦是省林业厅派驻到平顺县的6名“第一书记”中的一位,从20xx年8月11日被任命第一天开始,到2017年2月6日,他整整写了546篇日记、三个日记本、近25万字,记录了他任职后对扶贫工作的认识、思考和付诸的行动,以及取得的`成绩。

2月7日,记者从太原驱车4个多小时后,随同王国彦走进了大山深处的岭后村。干净整洁的街巷、现代化的垃圾清运车、农家书屋,随处可见的大型盆栽箱和体育器材,一排排整齐的移民新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现代新农村图景。一旁的岭后村村委会主任马进考说:“村里的绿化、道路硬化和配套设施都是王书记来了后给村里协调建设的。”

在王国彦不足十平方米的办公室兼宿舍、厨房里,记者翻看着他的一篇篇扶贫日记,内容涵盖入户走访调查、了解民情民意、发展林下经济、记录贫困户具体情况以及妻子女儿对他的鼓励等等。“每天写日记,主要是为了记录自己一天都干了些什么,更多的时候是为了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扶贫工作。”王国彦对记者说。

正翻看日记,村民宋召兰拄着拐杖在门口喊:“王书记,听说你回来了,到我家吃饭吧!”宋召兰告诉记者,“我因腿病行走不便,王书记回省城给我带来一条拐杖,说怕我跌倒,我们现在和王书记就像一家人。”

王国彦婉言谢绝了宋召兰的好意,又赶紧去贫困户徐天余家中看望。67岁的徐天余,因为老伴身体不好又没技术、没资金,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20xx年,王国彦结合省林业厅驻村帮扶“十个一”活动,动员老徐种了2亩党参。去年,老徐的2亩党参收入了6000多元。见王国彦来了,老徐一把拉住他的手说:“今年我可是过个好年了,种党参比种玉米强啊,现在政策好,只要勤快,吃穿不愁!”

从老徐家中出来,正碰上村民马英。“王书记,我爱人就等着开春后,随咱们造林合作社干活去!”王国彦笑着告诉她:“放心吧,这个合作社是咱们村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你爱人肯定能给你挣回钱来!”

岭后村村党支部书记马进军说:“我们村是移民新村,底子薄、发展落后,有了省林业厅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底气更足了!”

在王国彦20xx年9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任何民生 小事 在 第一书记 眼里就是天大的事,一刻不停地解决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找到 梗塞 的原因,才能挖掉穷根,找到致富的路子,斩断穷根奔小康。”在546天的任职中,王国彦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岭后村,村容村貌大改观,集体经济零突破,2017年将实现整村脱贫。在王国彦住村的455天里,已经和村民处成了亲人。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4

这段时间,基本天天在村上种树、拆危土房。今天是星期天,本打算好好休息休息,可是又接到村里电话,下午3:00在镇政府小会议室开会。下午来到会场才知道,原来旗委领导也没有休息,专程到各乡镇安排精准扶贫事宜。朱家杖子村有14户贫困户,由我们分头包联,20xx年彻底脱贫,同时要求包联队员下周四之前必须入户,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作为一名包联干部,我一定要尽自己所能让包联户早日脱贫。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5

从2月28日开始,昌吉州“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第二批工作组684人陆续出发,奔赴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与第一批工作组进行全面对接后,新一轮住村工作全面启动。今天我们就和您一起去感受他们住村第一天的生活。

天刚蒙蒙亮,即将启程去往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大南沟村住村的昌吉州党委宣传干部马文婷,就已经开始收拾行囊,丈夫早早的就为她做好了早饭。马文婷的老公魏正江关切的说道:“平时都是你给我做的,今天得给你做一顿。去了之后要多注意身体,这两天天气还比较凉,穿厚一些。”

马文婷依依不舍的回应道:“这没问题,我带了好几件厚衣服,你也得注意,我不在的时候,一日三餐你得按时吃,不要让我回来看到你又瘦了。”

马文婷和丈夫结婚五年来,几乎一直都是两地分居,今年丈夫调回昌吉,可马文婷却又要到基层一线去工作,作为丈夫的魏正江不免有一些担心。魏正江说:“媳妇平时在家多一些,出远门少,这次出去还是想的让她多注意身体,作为一名丈夫,我会更加的支持她,做好她坚强的后盾。”

第一次离家这么久,马文婷心里不免有些忐忑,她说:“我害怕自己不能很快适应那里的生活,有时会想家,但是我相信,我一定能够克服困难,竭尽全力的工作,为老百姓多办一些实事。”

早上9点20分,州党委宣传部住南沟村工作组驱车近五个小时后,在中午一点钟到达了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大南沟村住村点。

第一批住村工作组组长、昌吉州社科联主席马金勇,向第二批工组组长成小凤介绍了住村点上的情况。房间里村民送来的一面鲜红的锦旗显得格外耀眼。昌吉州党委宣传部住木垒县乌孜别克族乡大南沟村工作组组长、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成小凤说:“这个锦旗放到这,这就是激励我们第二组的,什么时候我们一看,前面主席你们的工作做的好。”

马金勇说:“激励着你们继续奋斗,这是一面战旗。”

回到宿舍收拾行李时,成箱的化妆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组长成小凤说,这是我们工作组给村民准备的新年“礼”。成小凤说:“我们想给我们村上的女同胞带些小礼品,在入户的时候我们认个门,在‘三八’的时候,一起要搞个联欢活动,到时候我们会现场发给他们不同的东西,都是一些日常用的小东西,也是工作组的这么一个心意。”

中午三点,在吃过简单的午饭后,工作组召集村委会干部,进行工作对接、了解村里基本情况、谋划新一年的工作重点,大家一聊就是两个小时。下午,工作组带着面粉、清油等,在村支书托合西的带领下,开始了走访入户。成小凤说:“我们第一天来,村上书记带我来认个门,过后我自己就会来的,定居现在习惯不习惯……”

不知不觉,天色已晚。工作组的成员回到居住点开火做饭,在这个“新家”做了一锅热腾腾的哨子面。大家知道这一年,是人生征程中的一个新起点,需要他们用真心、汗水和力量去践行,用真情实意融入到群众中去感受。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6

村级党组织是农村发展的“火车头”,基层党组织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经济发展的引擎就会抛锚,前进的车轮就会止步。今天下午,我组织了高龙村的党员在村级党员活动室召开了专题学习会。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开展背景、重要意义,如何做合格党员等方面向大家进行了讲解,激发广大党员争做勤劳致富、产业发展、脱贫自强的带头人的激情。

“我觉得我们村要发展辣椒、西红柿等产业,采取基地加农户加企业的方式带动群众致富”,“我是一名党员,当前我的养殖业发展得还可以,我想先带动我们村的一部人进行试养,如果效果好的话再进行大规模发展”、“我们要利用好我们村的土地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传,让群众从中受益”。听完党课后,大家都备受鼓舞,思想十分活跃,都在争先恐后的为全村的发展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今天的党课上得很成功,也让我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自信感和自豪感。其实,乡村百姓的民风十分淳朴,想致富、求发展的意愿也十分强烈,只是他们需要我们再帮他们加把劲。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7

为进一步做好重点难点村的工作,农委党组书记、主任汪德芳同志带队,带领我及帮村干部郭莲红、黄兴福先到猫洞乡与乡党委、政府的领导进行了座谈,并详细的听取了关于普祥村的基本情况及上访户的现状,随后到普祥村与村支两委进行了座谈,进行现场办公。在座谈中讲到村办公室的维修问题及因地质灾害上访户的搬迁涉及用水急需解决的用水工程建设经费问题(6万元),因该工程涉及上访人员的稳定,汪德芳主任当即表示对村办公室规范管理及用水工程建设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当前该村的上访户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努力工作下,暂时稳定。

带领本委的帮村队员,按普定县委的要求参加了普定县召开的“省市干部帮县联乡驻村”工作会议。按议程安排,一是参观了普定县的工业园区,对县的工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二是进行会议座谈,县领导就县情作了介绍,会上我代表市农委作了发言,就我们的帮村情况作了简人介绍,同时听取了省联乡干部的发言。通过会议交流,我也学到了一些帮村知识,对下步在帮村工作中的思路进一步得到提高。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8

20xx年5月6日 星期一 阴

5月6日上午,我一个人来到谢桥村白水洞组罗仁贵家,此时罗仁贵正在院坝里修理农具。于是我上前与他闲聊,他谈到自己现在是一个人在家上了年纪,白水洞的所有村民都从原来的住处搬了出来,就剩下他还在那里面住着,主要是搬出来没有房子住,而且现在就靠自己种地养活生活,家里面无人打工,子女还要读书,还欠下许多债务,自己虽然领有低保,但家中缺乏经济来源。于是,我向他介绍了小额信用贷款政策,但是他说,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自己又不会做生意,贷了款怕自己还不上。

这次的走访使我感到,村里的部分群众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高,许多群众都是想得到小额贷款不去开拓新的致富门路而是为了生活开支,我们若想从基本上使他们富裕起来,首先要改变他们安于现状的'旧思想,同时提供给他们致富知识和市场渠道。通过多种途径激励他们创业和致富的积极性。

村干部民情日记 篇9

我来山西巷社区工作已半年多了,围着社区转一圈也就十来分钟的事。而真正的山西巷在哪儿呢?

八十年代人们把南门与二道桥之间称为山西巷,因为这里有个公交车站名叫山西巷。看来山西巷是一个地域的名字,好歹现在有个社区的名字叫山西巷。

在这里待时间久了,对这里及周边环境也了解了许多,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最多的还是这里的小吃名不虚传。所以总想写点什么,但无论如何还得把山西巷说明白了。

“哪里来的骆驼客哎亚里美,哈密来的骆驼客下里胡麻呦。骆驼驮的啥东西哎亚里美,胡椒花椒姜皮子下里胡麻呦。一斤你卖多少钱哎亚里美,三两三钱三分三下里胡麻呦……”这首上世纪30年代曾在乌鲁木齐流传的歌谣,风趣地反映了人们对骆驼客的赞美,也映射出那个时代的风貌。

驼铃声声,沿着丝绸之路由东向西,把中国的特产运往西亚及地中海一带,返回时,又将那里的东西带回中国。而新疆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集散地。作为新疆的首府城市,乌鲁木齐自然成为了驼队的驿站。

据乌鲁木齐文史记载,清末,有个名叫季登魁的驼队管事,祖宗三代都是“骆驼客”。他的家乡在山西大同,但每年都要跟着驼队在乌鲁木齐安居。有一年,他的驼队被征运军粮,不料在战火中驼队失散,季登魁不能再回山西,就在乌鲁木齐城南,就着一泉清水开设了一处专供驼队住宿的骆驼场,名为“山西驼场”。季登魁处处为驼队和驼工着想,生意十分兴旺,凡到乌鲁木齐的驼队,都愿在“山西驼场”住宿。不久,驼场附近开设了货栈,往来客商就在这里进行贸易。接着,饭馆、小卖部也陆续出现,“山西驼场”成了一条繁华的街巷,并从此得名“山西巷”。

随着驿站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驼队来这里歇脚,随之而来住宿、餐饮、小手工作坊渐渐兴盛起来,地方也随之扩大,大概是现在的东至和平南路、南至龙泉街、西至新华南路、北至人民路一带统称为山西巷。后来由于城区建设,又有了龙泉街、马氏巷、妇幼保健院、南门新华书店、新疆民街等地域称呼。山西巷的地域也随之缩小,而现在的山西巷社区东界是解放南路中心线,南界是新市路中心线,西界是新市路北一巷中心线,北界是饮马巷中心线,社区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