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2017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很快,让人不知所措,我们总会经历很多各式各样的事情,很有必要给自己写一份总结,一份给自己的总结,总结的精髓在于客观的查错改错。大家知道总结范文要怎样写吗?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2017市财政局工作总结,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xx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省、市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学江浙、促发展”和“继续解放思想,加快‘两个率先’”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组织收入,科学调度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财政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财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措施
12月底,我市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财政口组织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财政专户储存资金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向上争取资金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融资预计完成亿,占全年目标的%。
为确保全年财政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狠抓财政收入,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xx年我们按照“挖潜堵漏,有保有压”的八字方针,创新思路,完善制度,全面加强了收支管理。一是定期协调召开财税部门收入分析例会,加强收入分析与预测,协调督促两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及时帮助解决税收征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抓住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效益大增的有利时机,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煤炭行业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确保重点税收应收尽收。全年全市煤炭行业贡献税收万元,较上年增收万元,同比增长%。三是启动税源建设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税源办管理职能,加强税源分析,协调配合两税部门组织收入,督促镇(街道)加强收入征管。在市税源办的协调配合下,税务部门选取耐材、商业、房地产、建筑行业开展专项税收清查活动。各镇(街道)除配合税务部门开展专项清查外,还根据本辖区税源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税收清查专项治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xx年,建筑、住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税收分别增长**%、**%和***%。四是狠抓小税增长。面对主体税种受经济形势和政策影响增速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不同区域税源特点,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不断加强小税种的征管,小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全年全市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和资源税的增幅分别达到%、%、%和%,小税种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五是充分发挥产权交易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财政国资部门的作用,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运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谋求土地和国有资产的最大收益化。
(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科学安排预算,合理调度资金,在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加大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在预算执行中优先安排党政机关办公经费和全市干部职工工资,确保了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全市干部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其中:安排资金***万元兑现了xx年度目标考核奖发放政策,安排资金***万元提高了全市财供人员津补贴标准。
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xx年投入“两免一补”资金***万元,大幅提高农村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其中农村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每生每年160元提高到230元,农村初中生由每生每年250元提高到375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由每平米400元提高到500元。二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全年全市兑付粮食直补资金***万元,15.16万农户直接受益,其中粮食直补标准较去年每亩增加0.34元,综合直补标准较去年每亩增加33.26元;认真落实“家电下乡”产品财政补贴政策,全年全市共发放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万元,**户农户享受到了按家电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生猪生产,全年全市共拔付补贴资金万元。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消费需求。其中:城市低保支出***万,农村低保支出***万,新农合支出***万元,安居工程支出***万元,为实现我市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四是落实再就财政扶持政策,推进再就业工作开展。我们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培训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营造全民创业氛围。xx年,举办公益性培训2期,创业培训8期,农民工培训班23班,培训人员共3945人。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122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万元。发放小额贷款263笔,贷款***万元,财政贴息**万元,促进全民创业。五是落实石油价格补贴政策。为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继续对社会公益性行业和部分弱势群体给与油价补贴,全年石油价格财政补贴资金***万元。



Gz8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2013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XX年,我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按照省、市财政工作的总体部署,以“学江浙、促发展”和“继续解放思想,加快‘两个率先’”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大力组织收入,科学调度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深化财政改革,优化支出结构,较好的完成了各项财政任务,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财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及措施
12月底,我市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财政口组织收入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财政专户储存资金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向上争取资金预计完成万元,占任务的%;融资预计完成亿,占全年目标的%。
为确保全年财政目标任务顺利实现,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狠抓财政收入,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XX年我们按照“挖潜堵漏,有保有压”的八字方针,创新思路,完善制度,全面加强了收支管理。一是定期协调召开财税部门收入分析例会,加强收入分析与预测,协调督促两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及时帮助解决税收征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抓住煤炭价格大幅上涨,企业效益大增的有利时机,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实施煤炭行业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确保重点税收应收尽收。全年全市煤炭行业贡献税收万元,较上年增收万元,同比增长%。三是启动税源建设管理平台,充分发挥税源办管理职能,加强税源分析,协调配合两税部门组织收入,督促镇(街道)加强收入征管。在市税源办的协调配合下,税务部门选取耐材、商业、房地产、建筑行业开展专项税收清查活动。各镇(街道)除配合税务部门开展专项清查外,还根据本辖区税源特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税收清查专项治理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XX年,建筑、住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税收分别增长**%、**%和***%。四是狠抓小税增长。面对主体税种受经济形势和政策影响增速大幅下滑的不利局面,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不同区域税源特点,积极配合税务部门,不断加强小税种的征管,小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全年全市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和资源税的增幅分别达到%、%、%和%,小税种成为新的税收增长点。五是充分发挥产权交易中心、土地储备中心和财政国资部门的作用,树立经营城市理念,运用招标、拍卖、挂牌等多种形式,盘活存量资产,谋求土地和国有资产的最大收益化。
(二)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按照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科学安排预算,合理调度资金,在确保干部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党政机关正常运转的基础上,加大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点支出的保障力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在预算执行中优先安排党政机关办公经费和全市干部职工工资,确保了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全市干部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其中:安排资金***万元兑现了XX年度目标考核奖发放政策,安排资金***万元提高了全市财供人员津补贴标准。
2、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XX年投入“两免一补”资金***万元,大幅提高农村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提高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其中农村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由每生每年160元提高到230元,农村初中生由每生每年250元提高到375元;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补助标准由每平米400元提高到500元。二是认真落实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全年全市兑付粮食直补资金***万元,15.16万农户直接受益,其中粮食直补标准较去年每亩增加0.34元,综合直补标准较去年每亩增加33.26元;认真落实“家电下乡”产品财政补贴政策,全年全市共发放家电下乡补贴资金**万元,**户农户享受到了按家电销售价格13%的财政补贴;落实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支持生猪生产,全年全市共拔付补贴资金万元。三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改革,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消费需求。其中:城市低保支出***万,农村低保支出***万,新农合支出***万元,安居工程支出***万元,为实现我市居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四是落实再就财政扶持政策,推进再就业工作开展。我们通过强化职业技能培训,转变培训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营造全民创业氛围。XX年,举办公益性培训2期,创业培训8期,农民工培训班23班,培训人员共3945人。全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122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万元。发放小额贷款263笔,贷款***万元,财政贴息**万元,促进全民创业。五是落实石油价格补贴政策。为维护社会稳定,我们继续对社会公益性行业和部分弱势群体给与油价补贴,全年石油价格财政补贴资金***万元。

XXX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疗试点范围工作,市级配套资金786万元,受惠人口达到197万。

加大教育投入,全年累计各类教育支出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大力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三县教育发展的转移支付力度,继续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旧房改造,兑现三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津补贴补助,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投入资金1.7亿元,支持合肥市体育中心等一批重点文体设施建设,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快老旧小区整治步伐,认真落实城市道路拆迁安置资金。积极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加大投入,为廉租住房家庭提供配租资金,逐步解决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五)积极强化效能建设这个手段,全面提高财政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2011年我局围绕创造优质、高效的财政政务环境,积极开展效能建设活动。成立了效能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实行一把手负责制,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效能建设工作责任制,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职责,把效能工作与日常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坚持办事内容、办事依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和办事结果的五公开,实现依法规范服务。以服务对象满意为落脚点,狠抓制度建设、落实和督察。与市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开办了为期六个月的“财政面对面”栏目,选择了与老百姓关系紧密的几项工作进行现场解答。通过电波面对面的交流,使财政工作更加公开、透明,拉近了财政机关与广大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不断的创新、变革,使体系与机关工作结合更加紧密,提高机关工作效率,并顺利通过第二次认证审核。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构建惩防体系,加大反腐败源头治理工作力度。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型机关建设,创新方式方法,多方面、多途径地强化干部培训工作,培养干部学习兴趣,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积极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先后荣获全省第七届文明单位、全省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以及市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2011年12月,我局被评为“全国财政先进集体”,受到国家人事部、财政部的联合表彰。

回顾2011年,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的财政工作还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发展、大建设给财政带来了较大的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市与县区财政管理体制中仍有一些关系没有理顺,事

2011年XXX市财政局工作总结

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合肥发展全面提速、争先进位的一年,也是合肥财政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八届九次会议及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大推进”战略,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将2011年合肥财政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安排报告如下: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市财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重点开展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努力做大财政收入这块蛋糕,为财政职能发挥提供坚强保障

2011年我市经济高歌猛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提前四年完成了千亿合肥的规划。在此基础上,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加强征管,多方协调,实现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一是加强与税务部门和各县区的联系沟通,积极开展税源普查工作,加大对重点税源的研究和监控力度。二是加强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管理,全年共实现两税收入9.3亿元,其中契税收入完成8.53亿元,两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11.7%,小税种做出了大文章。三是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通过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年共收缴非税收入41.49亿, 比上年增长48.8%。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1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167.77亿元,占预算的111.29%,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9.4亿元,占预算的120.14%,比上年增长37.77%。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0.56%,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在全省的首位度进一步提高。与中部其他五个省会城市相比,我市财政收入总量位居第五位,比第六位南昌高出17.27亿,地方收入位居第四位,分别比太原、南昌高出4.4亿和11.23亿,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增幅均居中部省会城市之首。

在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规模也上了一个台阶,全年共完成支出102.89亿元,增长40.15%,在“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较好地保证了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立市”战略和城乡建设等重点支出的需要。

(二)紧紧围绕加 权财权划分不够清晰;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支持企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等等。

1、服务“工业立市”战略,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强化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财政扶持工业发展政策导向,参与制订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若干政策及其实施细则,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开展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贷款贴息工作,全年共兑现各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贴息及多层标准化厂房补助资金5000万元,有力支持了县区工业园区建设。设立2.5亿元的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年累计兑现资金2.71亿元,支持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及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等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引导和带动了一批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企业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参与制定《合肥市金融担保租赁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奖励办法》,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探索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新途径,学习外地经验做法,采取选择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以“政府推介、银团贷款、规避风险、重点扶持”的办法申请银团贷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充分发挥国有控股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以工业控股公司为平台,积极争取并获得国家开行贷款额度30亿元,获核准18.6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9.2亿元。

二是免收工业园区涉企收费,着力优化工业投资环境。全面清理园区涉企收费项目,会同市物价局研究并报市委市政府同意,正式出台了《关于免收开发园区工业投资项目行政事业性收费的通知》(合政办[2011]8号),对批准设立的开发园区(包括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聚集区)的工业投资项目免予收取“组织机构代码证书费”等3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第一批),免收资金全部由政府“买单”,并按月进行结算。同时,建立园区代理制和一次办结制,全程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2011年,我市共为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聚集区2057家企业工业投资项目累计免收费用1.57亿元,其中,市级以下免收资金1.38亿元(市本级为7338万元,县区级为648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园区工业发展。

三是坚持投资为本,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各项政策,及时兑现招商工作经费,积极支持参加徽商大会及在全国各地举办各 类招商会,支持委托中介机构组织招商,2011年市财政招商经费安排突破1000万元。在推动全市招商引资的同时,我们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及时把握资本市场动态和相关产业走向,积极争取外地优质企业和资本落户合肥。一年来,通过广拓渠道,外引内联,局招商小组已顺利促成应流集团、球冠电缆以及云南园通投资等三个项目的对接和落地,落实外来资金8000万元,大幅超额完成今年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四是深化国企改革,国有企业竞争力不断提高。成功促成合钢主业重组。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积极筹措改革资金,多次召集市经贸委、马钢公司、合钢公司及有关中介机构研究重组方案,清算家底,妥善地解决了合钢新焦炉项目的所有权问题,有力地推动了马钢重组合钢主业。加强国有股权管理。积极推动美菱股份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多方协调解决股改中出现的问题。支持国通管业、国风塑业等两家已股改公司实施股改后的再融资。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产权进场交易,制定出台《合肥市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集中登记托管实施办法》和《合肥市国有产权进场交易实施细则》两个操作性文件,进一步规范国有产(股)权进场转让操作程序,完善我市产权交易政策法规体系。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市属企业生活区移交辖区管理工作,进一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实现快速发展。

2、服务“县域突破”战略,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积极促进农业生产和产业化发展。整合支农专项资金,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全年共兑付设施栽培、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以及农业招商引资等各项扶持资金约6000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伊利集团、安徽徽商食品有限公司、合肥正旺畜禽有限公司等,帮助企业落地生根、做大做强,刺激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旅游,设立专项资金5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旅游项目建设予以支持,同时吸引和带动了一批社会资本和村民自身投入,推出了一系列精品旅游项目,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同时,有效地带动了农民致富。与创新担保公司重新修订《合肥市农村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委托管理协议书》,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放大倍数,切实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难问题。创新资金使用模式,从市级扶贫资金中安排20万元设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解决生产发展中经营贷款难等问题。贯彻“多予、少 取、放活”方针,通过“一卡通”发放各类财政补贴农民资金近3亿元,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

二是大力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设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通过资金整合,归集20多个涉农部门新农村建设资金达4.08亿元,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卫生、交通、水利等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866.05万元,重点支持节水灌溉、农业标准化、组织化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加大农村公共卫生经费投入,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配套资金100万元支持三县乡镇卫生院建设发展,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保障能力的提高。全面启动“村村通水泥路”工程,累计拨付资金5257万元,并制定出台《合肥市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工程建设资金监管。投入资金1.28亿元,进一步推动市级土地复垦整理工作,全面实行县级报账制,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三是积极推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按季对市区农村信用社上缴的营业税进行审核与等额补助,并及时下划市区农村信用社中央保值贴补息5.9亿元。推动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以市农村信用联社为基础组建合肥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完成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国有股东选报工作。支持兴泰控股公司投资2000万参股国元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提高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能力。

四是加强农村财政研究。成立合肥市农村财政研究会,并以此为平台,深入开展农村经济及农村财政发展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合肥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研究”、“合肥市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对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为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3、服务“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创新科技经费支出方式

加大科技三项费用投入,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孵化器、工程技术中心以及创新示范园区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的造血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设立“创新型示范企业建设”资金,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建设。改革财政投入方式,实行事前补助向事后奖励转变、无偿补助向风险投资和有偿使用转变,逐步形成包括补助、奖励、风险投资、有偿使用和贷款贴息等在内的多元化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强力推动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安排1个亿资金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并制定 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按照“择优扶强、集中投入、专款专用”的原则,选择我市重点领域、上规模的科技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合肥市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年共兑现资金7000万元,有效解决了企业创新资金不足的问题。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

(三)牢牢把握改革创新这个主题,探索建立财政及投融资管理新机制

1、推进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突破城市建设资金瓶颈制约

2011年,我市全面实施“大拆违”,建设改造城市道路并启动滨湖新区建设,是名副其实的“建设年”。一年来,市财政积极适应“大建设”需要,一方面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城市建设改造步伐;另一方面,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积极推进城市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我市政府性融资平台进行整合,规范了投资决策机制,建立了投融资决策、管理、执行相分离的管理体系,并相应地带动了城市建设体制、招投标管理、土地供应方式等一系列改革。由于市委、市政府在设计改革方案时实行了整体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市投融资管理中心及建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明确以“财力投入+银行贷款+企业债券”为组合模式的城市建设资金投融资思路,全年共成功融资52.76亿元,是上年的2.8倍,有力地保证了城市大建设的资金需求。在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的同时,积极推动土地出让金管理模式改革,将开发区土地出让金纳入市级财政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交易制度,严格执行经营性土地公开拍卖制度,规范资金管理,理清资金分配渠道,努力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提高土地融资能力。

在不断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控制财政风险。一是摸清政府历史债务总体情况,据以制定合理的融资计划。二是分类研究起草政府信用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促使我市政府信用资金管理走上正常化轨道,有效控制财政风险。

2、以规范财政分配秩序为目标推进系统性改革,促进财政资金统筹,实现收入公平分配

一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及党政机关兴办经济实体脱钩改制工作。2011年,全市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计118户企业涉及总资产24.56亿元,在册 职工4045人,离退休人员1758人,发生安置费用3.54亿元,改革工作全省领先。脱钩改制工作也进展顺利,全市46户企业和经济实体已基本完成脱钩改制任务,涉及国有资产总额4.77亿元,职工801人,离退休职工38人。通过脱钩改制,产权管理关系得以理顺,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率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是全面快速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要求,今年我们大力推行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全面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非税收入征管模式,实现收缴分离、收支脱钩(除有特定用途的非税收入或成本性支出外,非税收入由政府统一安排,不与征收部门的支出挂钩)。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新老征管系统顺利实现了对接,248家市直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全部纳入征管网络,通过新系统收缴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资金9.21亿元。加大政府非税收入集中调剂力度,明确将部分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纳入集中调剂使用范畴,提高调剂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资金调控能力。

三是开展银行账户清理撤销工作。“以撤销为常态,保留为例外”,对市直364家单位的984个银行账户进行全面清理,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撤销账户878个,划缴资金21.96亿元。与此同时,停止单位提现业务,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

四是开展市党政机关搬迁中的资产移交接收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对党政机关搬迁单位资产进行接收处置。在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制订详细的接收计划,保证移交一个、接收一个、看管一个,实现了搬迁单位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

五是全面清理党政机关编外聘用人员经费支出。对党政机关聘用人员经费进行清理,进一步明确了财政供养人员范围,对未经人事编制部门批准的临时聘用人员支出,财政今后将一律不予安排经费。

六是研究规范机关津补贴发放工作。按照公开透明、规范管理、阳光操作的原则,配合工资改革,以“同地区、同级别同待遇”为基本原则,综合考虑财政实力、社会公平等多项因素,研究规范市直机关津补贴发放方案,促进收入公平分配,促进公务员合理流动,促进机关党风廉政建设。

3、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构建公共财政新体制

一是继续深化和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顺利实 现预算外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分两批将全市145家市直单位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进一步规范了市级资金支付行为,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和支付方式的统一。全面推进国库集中支付网上申报审核工作。

二是大力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出台《合肥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我市实施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及分阶段工作任务。组织召开全市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动员大会,并对各县区和市直各部门开展培训。采用新的收支科目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将更加清楚地说明政府资金的来源和去向,为预算管理、统计分析、宏观决策等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更加有利于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

三是开展绩效评价试点工作。选择农业设施栽培、科技三项费用等7个项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点工作。由财政与项目单位共同商定考评指标,通过社会中介机构第三方对项目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进行考评。考评结果客观、真实,为今后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奠定了基础。

四是进一步深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严格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全年采购预算安排16.1亿元(不含大建设招投标,下同),实际采购金额14.5亿元,节约采购资金1.6亿元。规范集中采购行为,扩大协议供货范围,在提高采购效率的同时,不断降低采购成本。积极适应全市招投标管理改革形势,研究制定了《合肥市市属单位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市级政府采购财政局内部管理程序》,进一步明确市属各单位以及财政局内部各处室的职责,强化政府采购监督管理。

4、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以“一个转变、三个建立、一个改进”为中心,紧紧围绕建立农村基层管理工作新机制、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和“三农”社会化服务新体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各项工作。一是调整区划,大规模撤并乡镇,全力实施乡镇机构改革。二是整合各类事业站所,大力推进乡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着力提高乡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三是推进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财政体制,清理规范乡村财务,强化资金管理。此外,还在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革以及建立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开展 农业税代垫清查工作,妥善地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2011年,继肥西县之后,长丰、肥东两县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我市已在全省率先以市为单位全面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市和长丰县还被列为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联系点。通过改革,乡镇政府职能明显转变,乡村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干事创业活力得以释放,乡镇运行成本大幅减少,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5、开展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强化财政财务监督

积极推动全市公安系统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系统内财务统一管理,集中核算,促使公安部门加强基层财务管理,规范财务收支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内部监督检查,出台《合肥市财政局内审监督检查实施办法》,将内部监督检查经常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基建资金管理,出台《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审价中介机构业务考核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评审工作,提高基建资金投资效益。充分发挥财务总监作用,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提高国有控股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会计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各类会计人才,继续推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验收,督促各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财务管理,积极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四)始终坚持服务民生这个根本,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2011年,市财政持续加大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投入,加快我市和谐社会建设步伐。加强社保资金管理,全年累计拨付社保基金22.07亿元。拟定并报政府出台《合肥市市级社会保障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完善我市社会保障制度,防范财政风险,有效缓解财政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资金压力。深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研究完善并妥善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全年累计调拨资金1.25亿元,积极推动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及时调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做到“应保尽保”。积极调度资金1.65亿元,保证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提标发放。做好城区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作。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认真研究落实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进一步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政策,积极推进惠民医疗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管理。积极做好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

市财政局2004年工作总结



2004年,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在人大监督、支持下,在上级财政部门的指导下,广大财政干部精诚团结,努力克服干旱、机构改革和税源增长缓慢、资金总量不足等困难,紧紧围绕保工资、保稳定、保运转的工作重心,千方百计抓收控支,大力推进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督,取得了较好效果。2004年我乡地方财政收入完成了90.25万元,占调整预算的88%,当年短收12.33万元。其中:地方工商税完成了12.58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00%;农业税完成了75.1万元,占调整预算88.67万元的84.7%(不含农税附加),农业税减收13.57万元。全乡财政支出实现了157.14万元,占调整预算的132%。全乡财政预算收支情况是:当年收入90.25万元,上级补助收入33.58万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7.75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41.35万元,当年实际支出157.14万元,上解上级财政支出17.59万元,当年结余18.20万元,累计结余10.82万元。

2004年里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进一步强化财政工作目标管理
年初,我们提出了财政工作目标,制定了对财政收入、工资发放、财政改革等工作的目标考核办法。将确保工资发放纳入财政目标考核,并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了财政职工的工作责任感。

2、 积极培植财源
我们紧紧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旅游服务业的财源培植思路,做了大量工作,积极争取资金进行中低产田土改造和退耕还林,支持柠檬、蚕桑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

3、 加强收入征管
一是协助税务部门突出了重点行业、重点税种的管理。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狠抓了个体私营经济税收的征管。二是严格税政管理,规范征收政策。清理了税收减、免、缓政策,禁止新开口子。三是借新《税收征管法》出台的契机,大力清收欠税,加强税务稽查,严厉打击涉税犯罪行为,提高了广大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收秩序得以规范。

4、 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成效
通过努力,我乡的农村税费改革已顺利完成了宣传发动、方案编制、任务分解、分户落实等阶段的工作,新的农业税制已在我乡全面实施。从试点情况看,农村税费改革规范了农民与国家、集体之间的分配关系,有效减轻了农民负担,遏制了农村“三乱”,改革的步骤是稳妥的,措施是切合实际的,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我乡农民负担水平减轻59.21%,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在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减轻农民负担与确保机构运转矛盾的处理,既做到了不一味强调减轻农民负担,又不一味强调确保机构运转,使整个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 积极争取上级转移支付政策
我们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同时,积极向上级汇报,反映我乡在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损失情况,得到上级的大力支持,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获得上级财政转移支付69.10万元,其中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补助27.75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41.35万元,极大地缓解了我乡财政压力。

6、 加强了财政监管
一是在预算安排上,坚持“人员经费零基化、公用经费定额化,专项经费项目化”原则,打破了支出按基数增长的安排惯例。二是加强了会议、接待、通讯、基本建设等非工资性支出的控制和管理。加强政府采购和会议经费管理,从目前实施情况看,支出节约效果较好,在通讯费管理上,严格按新出台的领导干部通讯费用报销办法进行管理,严格界定了支付范围和标准。三是开展了《会计法》执法检查,全乡自查单位

13个,自查面达100%;经抽查3个单位,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四是加强财政督查,实施跟踪问效,具体落实了工资发放、税收政策的督查工作。四是积极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加强了农村合作基金会遗留资产的管理,对农村债务和财务进行了全面清理。

7、 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工资和社会保障支出兑现
一是狠抓了资金的筹措和调度,对上积极争取,对内坚持预算内外资金打捆使用,保证了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发放。二是实行了工资专户管理制度,强化了对乡金库的监管,确保了资金留解和留成资金合规使用。三是突出重点,保证工资兑现。对教育按照“集中统一管理、打捆统一使用、定额定项安排”的原则,实行了“工资全额预算、公业务费等学杂费解决、预算外资金政府统筹、代管经费多退少补、政策性筹资统一安排使用”的经费管理办法,并兑现历年欠拨教育经费12万元。四是推行工资财政直接支付。今年4月起将党政机关和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全部实行工资直发。

8、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严肃财经政策
一是继续加强了宣传,深化各单位对预算外资金“所有权属国家,调控权属政府,管理权属财政”的认识。二是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票据源头管理办法,重新规范了票据、专户、财务管理体制。三是坚持预算外资金专户、专储管理,严格“收支两条线”政策。四是加大稽查力度。集中对单位预算外资金管理实施检查,有效规范了单位财务行为。

9、 积极稳妥地推进财政各项改革
一是规范和完善了会计核算中心,实施会计代理制,推进零户统管、综合财政预算等预算管理办法。二是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堵塞了管理漏洞。三是进一步完善了财政体制,规范供给办法。四是积极推进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10、加强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是组织学习、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提高财政干部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二是大力开展“三优一学”和“塑形”活动,推行佩证上岗制和首问责任制,整顿和改进行业作风,树立了财政部门的良好形象。三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狠抓精神文明建设。财政所机关保持了县级文明单位、县级爱国卫生先进单位、市级文明财政所称号,档案工作达省三级标准,计划生育、环境绿化、安全保卫等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绩。

从2004年的运行情况看,由于乡党委的正确领导,财政干部辛勤工作,加上上级财政加大了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今年我乡的职工工资能够全部兑现,财政收支也出现历所未有的好转。但是,由于我乡财政状况没有根本好转,加上宏观经济环境和一些长期积成下来的深层次矛盾的影响,财政工作仍存在着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收入增长缓慢,完成任务难。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未能全额完成,主要原因是农税未能100%入库,历史遗留包袱需要消化、财源没有大的增长点。二是资金调度仍然紧张,由于地方税入库进度缓慢,收支不同步,再加税收减收,导致了无力兑现全部支出。三是包袱沉重,欠账太多。我乡政府基金会借款高达200万元,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一定程度影响了机构正常运转。四是财务管理亟需加强。主要体现在预算外资金方面,一些单位将预算外资金未纳入或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一部份资金游离财政监督之外,未能有效集中资金。以上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