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一万句观后感合集5篇

顶一万句观后感合集5篇。

如何动笔去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影是一种全方面的感官影响,观看作品时,我们常常会产生触动。我们观赏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经过收集,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整理了顶一万句观后感,本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

顶一万句观后感 篇1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xx。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顶一万句观后感 篇2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分上下两篇,写了两个有关系却无联系的人和事,杨百顺和牛爱国(杨百顺是牛爱国母亲的继父)。

他俩所处的年代不同,经历不同,可性情相似,命运相同,都是自尊好强的人,都要活出自己的样子、选择自己的路,任劳任怨、固执倔强。可事与愿违,杨百顺差不多换了十个事做,连名字都改成了吴摩西,结果还是身心疲惫,一事无成;牛爱国从一个充满理想的热血青年到四处碰壁,最后面对家人的欺骗,尴尬无助。他们始终不明白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看结果,他俩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从希望到失望,最后绝望。

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越是想好,越好不了。这就像在搓麻绳,反劲不能太大,要适可而止,否则,越用力、越费劲,直至绳子断裂。绳子断裂可以换一根,人要是遭受重创,那就是致命打击,一蹶不振。人就是这样,费尽心血竭力坚持的不一定有好结果,可更弦易辙重做选择也是一件两难的事。真的很难说,谁睿智、谁愚蠢的。

合上书,油然四个字在眼前,“命运弄人”。好像看到,在苍茫的大地上,两人精疲力尽,目光茫然,人在奔走,在无奈中不知所措却依然坚持着向前走,这就是芸芸众生的真实写照。

顶一万句观后感 篇3

我实在想不出更好的题目了,可我却觉得这个题目最合适。看完这本书,很符合我当前的心境,人,一辈子都在找寻说得上话的对方,无论婚姻关系还是友情,我很庆幸拥有很懂我的朋友。

有一个说得上话的朋友,才不至于让我在很难受的时候去想更多,我一直都觉得方言不适合表达情感(不知是不是我的错觉),所以即使每次约好朋友,我还是讲不了很多在屏幕里说“我见面了一定要和你说这个事儿”的那个事儿。

这些朋友不仅仅限于异性,其实同性也一样,讲不上话这个事情一直令我心里不舒服,我确实很希望饭局有一个切入点让大家谈谈心,可能是我的表达欲望更加强烈一点,我是希望在我说出我自己想要对他说的这些话后,我们之间,心,可以更近一步。

我其实不是一个只会口嗨的人,因为在外实在没有什么我愿意说话的朋友,所以我很想回家和朋友喝喝酒,说说话。

我也是一个不太愿意矫情的人,我不太想在同一个事情上纠结或者作无谓的挣扎太久。所以我平时反反复复骂同一个人或者讲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是真的累,我想找人说说话,仅此而已。我觉得你是可以和我说得上话的人,我才会在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找你,而不是我无人可找的时候才找你。

我好像有点“道德绑架”说得上话的朋友,所以我现在试着柔软的去表达,我想要和你说说话这样可怜的要求。因为我信任你,我不想和身边的人讲话,和她们仅仅是讲话,只有和我愿意说话的人,才叫沟通,所以朋友劝我好好和讨厌的人沟通的时候,我觉得是在侮辱沟通这个词。

我还是没有长大,不太愿意敞开心扉,不太愿意去接纳所有的人,不论讨厌的喜欢的无关的有关的,我只想自己快乐。

害,我跑题了,我本是要写写我最爱的那位朋友的。

我一直都觉得最好的朋友和我是相互促进相互成长的,我是很希望在身边朋友身上学到一些“软”技能,我说的软,是指柔软。相比很有能力却有点棱角的人,我更愿意主动接触更加柔软即使他的能力没有那么的强的人,若是能够成为朋友便更好了。

所以总体来说,我的交友标准大概就是这两个,因为我希望我的朋友能够给我带来我没有的感受。

并且我希望在和他的交流交往中能够学到他的长处,我自己我觉得相对较吵,所以我对于现状不论是工作环境还是住宿最不满意的就是他们比我更加的吵闹,我觉得这是一种无脑表现,我也时常这样评价自己。

我就是觉得自己应该进步,应该改变,应该学习,所以我才想要交好的朋友都柔软且有能力。我一直在内心中敬佩有能力且柔软的人,我最好的朋友,我认为她改变了我,同时令我进步,即使我没有和她一样考研继续深造,我同样觉得她给我的人生观以很大的指引。

在我的生活中,我感恩这一类人,即使我可能已经对学业深造或者学历更上一层楼已经失去能力,但我却期待遇到更加柔软更加能够鼓舞我的人。

我的内心肯定是想要学问更上一层楼的,可我可能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不是外部原因,是自身的学习能力我觉得已经封顶了。我没有办法再去继续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功课了。

那么再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呢,我想也不可以了,我没有那个资本了,世事毕竟不是写书,更不是拍电视,现实很多的东西不允许了。肯定有人说那是你还不够努力或者你自己没有斗志,我大可不必和你多说,我的话都只说给感同身受的人听,实在要批评我请背地里再去说,当我面说不讨喜我也不会给你钱说你说得对。

我的棱角又出来了,我会写着一些东西的时候自己过激,大概是双鱼座的情感太细腻,我会考虑的很多。我的朋友,教会我很多,尤其是在我情绪激动的时候,她总是在教我如何去处理,我真的很感激她,她宛若我的人生导师,却不会讲我最厌烦的微信聊天政治课,我很多的事情除了和她分享其次是真的很愿意看看很平静的她会如何去处理这种事情。

我时常在想我要是人生得一伴侣,如她70%,我也很知足。

顶一万句观后感 篇4

《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书中男主,这不是男主一开始的名字,因为好些事,改了好多次的名字)失去了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小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家乡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

刚看到小说名字的时候,我就想一句什么话呀,怎么有这魔力,顶一万句?当然了,一翻开,我就被书中所描绘的我所熟悉的那种浓浓人间烟火气给吸引了,已无暇寻宝,特意去找这一句话。看完,书从头到尾都没直接写有这么一句话,可以顶一万句,但是智慧的作家已经默默告诉我们生活在世间,确实一句是可以顶一万句的。

这样的句子,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就我而言,是下面的感受。

第一个是“说得上话”

小说写的是中国最底层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生活本身透着孤独的哲思在里面,我们生活在千年孤独中,无边无际的茫然和如影随形的疲惫,生活中能够说贴心话,慰藉灵魂的朋友和亲人并不多,因为说不上话。真正说得上话的人,可以温暖疲惫的心灵,振作生命的颓废,化解彼此的冲突、激发情欲等等。

与一般人说话,高兴的事说得高兴,不高兴的事说得败兴,但是说得上话的人,不高兴的事,也能说得高兴。

有些人说得着,有些人说不得着;有些人现在说不得着,将来或许能说得着;有些人现在说得着,将来未必能说得着;有些人这一辈子也说不得着。找一个能说得着的人过一辈子是福分,不管是爱人、朋友还是亲人。当然了,说得着说不着也不是永恒不变。

小说从头到尾都是写着市井中如你我在街角所看到的一切人,人间烟火气的声响和热闹一直在你耳边和眼前,作家是不是想说最是这样的人间烟火气,最慰凡人心呢。

第二个是“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就像书中一个主角说的:“我活了七十岁了,明白一个道理,世上别的东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没法挑。”、“我还看穿一件事,过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小说就是写的一些家长里短,充满了琐碎,街角发生的事一件是一件,家里发生的事一件牵扯到八件,就看你怎么选择过日子了。

顶一万句观后感 篇5

初读了《一句顶一万句》,觉得好难懂,感觉作者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知所云。但同时又想,精品就是精品,必然有其与众不同的深刻含义,因此耐着性子读下来。随着故事的不断深入,似乎逐渐触摸到了文章的核心,“一句顶一万句”,说话有着重要意义,话说好了,有其正面意义,话说杂了,影响极为恶劣。如果一个人一直都没有弄明白这一点,那么,注定他的一生是糊涂的,也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读到后面,逐渐被故事的深刻内涵所吸引,特别想知道主人公的最终结局,特别想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含义,于是熬夜读完整部小说,并在深夜不断揣摩各位评论家的评语。其中文艺评论家摩罗这样写到“洗尽铅华,返璞归真,笔触始终紧贴苦难的大地和贱如草芥的底层人群,结构单纯而内容丰富,命悬一丝而荡气回肠。”我也有同样的体会,不如评论家说地深刻,在此只好借用他山之石。莫言在《长篇小说选刊》创刊中写道:“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

《一句顶一万句》确实印证了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不深入读下去,不深切地体会,很难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