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地名普查工作总结。

时间匆匆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可以说,写总结是不可避免的了,总结就是过去时间做的事的总检查、总评价,那么,大家有写过关于总结的范文吗?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名普查工作总结”,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地名普查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自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试点单位以来,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省民政厅、宁波市民政局的直接指导下,从去年 8月份开始,全市近500名普查人员齐心协力,用5个月时间,对区域范围内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补充、更新、完善,基本摸清了全市30年地名变化情况,建立完善了地名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陆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5个镇。根据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XX〕83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甬政办发〔XX〕189号)文件要求,我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共采集十一大类60个子类的地名信息15153条,其中陆地水系名称1085条,陆地地形名称248条,行政区域名称21条,群众自治组织名称374条,非行政区域名称26条,居民点名称2232个,交通运输设施名称6152条,水利、电力设施名称300条,纪念地、旅游景点名称380条,建筑物名称92条,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3211条,历史地名1031条。标绘1:1万纸质地图60幅,测量地名经纬度5000多条,地名标准化处理283个,设置重要地名标志39块,制作地名标志登记表618份,采集地名多媒体信息950多条,新增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信息7430条,修改整饰了国家地名数据库矢量地图,生成地名成果图表14182份(幅),较好地完成了试点任务。
二、工作情况
(一)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市民政局、地名办根据要求和本市实际,精心拟订实施方案。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地名普查工作,去年8月9日,袁金祥副市长专门听取汇报,20日提交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5日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成立慈溪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二个文件。26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财政、国土、建设、交通、统计、工商、水利、文广、农业等17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为普查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指派联络员,负责相关行业地名信息资料的提供。
普查前期,做到了组织、人员、经费、办公场所、设备、资料六个方面落实。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和招聘10人组建市普查办公室;落实普查所需经费117万元;安排5间办公用房;购置电脑、复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备;收集各类志书、图册、档案等200多册,收集部门掌握的行业地名信息资料约2.5万条次。各镇(街道)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选派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具体业务负责人,配置了必要的技术业务人员,据统计,各镇(街道)共聘用经验丰富的普查业务人员71人,实地调查人员422人,间接参与到普查工作的人员超过1000人。
(二) 注重培训,强化指导,因地制宜采集地名信息资料。注重业务培训,力求科学规范。分三个层面,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首先对市地名普查办的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工作规程、数据库安装、资料采集、地图标绘方法等为期一周的培训。其次召开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业务培训会议,对地名普查业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三是由各镇、街道组织对镇、村普查人员进行动员培训,市地名普查办的派员指导授课,共举办13期次,400余人参加了培训。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普查办分5个组分片对应指导,深入镇、村,及时解决在普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集的资料通过u盘下发各地作为参考资料,制作样表以供借鉴。树立样板,重点指导龙山镇、宗汉街道开展普查;典型引路,分东、西二片分别召开现场交流推进会,交流经验做法,督促推进普查工作,为确保普查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镇(街道)为基本普查单位,具体负责采集本行政区域的地名信息资料,填写“二表”即《地名目录》和《地名登记表》,标绘1:1万地形图。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式开展普查。一是以村为责任单位开展普查。普查资料下发至各村,由各村落实人员填报登记表,镇、街道审核、汇总。如宗汉街道、横河镇;二是以镇(街道)为主,村(社区)配合开展普查。镇(街道)抽调力量组成工作班子,填写登记表,标绘地形图,然后深入村(社区),由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现场进行核对、补充。如崇寿镇、庵东镇;三是镇、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镇负责跨村道路、河流、镇级层面的地名调查和地形图的标绘;村负责本区域内其它地名的调查。如坎墩街道、观海卫镇等。普查人员普遍做到“一查二看三问”,查找资料,实地察看,访问座谈,努力提高地名普查的数量和质量。横河镇建立了qq群,方便交流工作;掌起镇聘请专业人员标绘地图,确保地图的标绘质量。
(三) 层层审核,考证录入,尽力保证地名普查数据质量。层层审核,严格把关,分四个层面对地名信息资料进行审核把关。第一层面在调查登记时每一地名信息资料都有登记人、审核人。第二层面由镇(街道)组织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对本辖区普查人员填报的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审核并且分类汇总。第三层面由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对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核实和确认。第四层面由市普查办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核对,确认合格后录入数据库。若出现不同志书、调查与志书记载不一致的,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在汇总资料的同时,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情况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各镇(街道)分别梳理核对,提出地名命名更名预案,由当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后,统一汇总上报。从普查资料看,桥梁名称重名较多,新建、延伸道路无名情况较多。个别镇因行政区划调整,出现本行政区域内道路的重名。普查办根据国家、省、宁波市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按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对第一次地名普查遗漏的、已约定俗成的老地名直接确认。对有地无名的及时命名,如坎墩街道召开座谈会对工业园区新建道路进行命名。重名的情况较复杂,须慎重对待,能改则改,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暂缓处理。
(四) 设立标志,整理资料,着力制作地名普查成果。对重要地名,增设地名标志。沿329国道、中横线的行政村增设指示牌,骨干一类河流与中横线交叉处设立标志牌。此项工作得到了慈溪市交通局路政大队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实地踏勘,定点定位定样式。新设村指示牌24块,河流地名标志15块。整理资料,制作成果。对各地采集来的调查登记表、工作草图和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检查、整理、编撰,处理为标准内容,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委托宁波国土测绘院转绘1:1万纸质地形图,修改整饰1:1万矢量地图,利用gps技术方式和图解法测量地名经纬度。完成地名普查数据的图库匹配,生成地名成果图表15024张。根据《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档案管理规定》,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做好地名普查成果的立卷归档,可建立文书档案15卷,地名成果档案15213册,特种载体档案2盘。三、工作特色
作为试点单位,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我们努力克服困难,认真细致地拟订各项方案,增加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普查中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政府组织实施与技术外协相结合。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层层布置落实,提高了普查的公信力,便于采集地名信息资料。涉及地图标绘、经纬度测量、矢量地图修改整饰等专业技术上的工作,由宁波国土测绘院派员共同完成,确保地名普查数据的质量。二是以块为主,条块相结合。以镇、街道为基本普查单位,具体负责采集本行政区域的地名信息资料。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17个成员单位建立联络员制度,负责相关地名信息资料的提供和各地上报的有关行业地名普查登记资料的审核确认工作。召开联络员会议,交流进展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进工作落实。二者相结合,减少了地名普查的遗漏,保证了地名普查的数量。三是传统方法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考虑到地名普查员老同志居多,采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设计印刷3.2万份《地名目录》和《地名登记表》,《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操作手册》500册,发放给每一位普查员。分级分批对普查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作各类地名的登记表样表,为普查人员实际操作提供借鉴。编印工作简报6期,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召开阶段工作汇报交流会议,交流各地普查工作经验和做法。这些传统的普查方式方法,为普查人员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普查技能创造条件,大大提高普查效率。同时,在数据采集和成果应用上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gps定位系统测量经纬度,建立完善地名数据库,开发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利用qq群与省、宁波市、镇保持经常联系,便于信息交流和疑难解答,保证了普查的进度和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补充完善地名普查档案资料,着力做好地名普查的成果利用开发,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推动我市地名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Gz85.Com更多总结小编推荐

地名普查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总结之家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地名普查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自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试点单位以来,在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省民政厅、宁波市民政局的直接指导下,从去年 8月份开始,全市近500名普查人员齐心协力,用5个月时间,对区域范围内的地名及相关属性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补充、更新、完善,基本摸清了全市30年地名变化情况,建立完善了地名数据库,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陆域面积1361平方公里,辖5个街道、15个镇。根据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XX〕83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甬政办发〔XX〕189号)文件要求,我们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开展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试点工作,共采集十一大类60个子类的地名信息15153条,其中陆地水系名称1085条,陆地地形名称248条,行政区域名称21条,群众自治组织名称374条,非行政区域名称26条,居民点名称2232个,交通运输设施名称6152条,水利、电力设施名称300条,纪念地、旅游景点名称380条,建筑物名称92条,具有地名意义的单位名称3211条,历史地名1031条。标绘1:1万纸质地图60幅,测量地名经纬度5000多条,地名标准化处理283个,设置重要地名标志39块,制作地名标志登记表618份,采集地名多媒体信息950多条,新增国家地名数据库地名信息7430条,修改整饰了国家地名数据库矢量地图,生成地名成果图表14182份(幅),较好地完成了试点任务。
二、工作情况
(一)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普查前期准备工作。市民政局、地名办根据要求和本市实际,精心拟订实施方案。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地名普查工作,去年8月9日,袁金祥副市长专门听取汇报,20日提交市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5日由市政府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成立慈溪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二个文件。26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工作动员大会,进行动员部署。财政、国土、建设、交通、统计、工商、水利、文广、农业等17个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为普查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指派联络员,负责相关行业地名信息资料的提供。
普查前期,做到了组织、人员、经费、办公场所、设备、资料六个方面落实。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和招聘10人组建市普查办公室;落实普查所需经费117万元;安排5间办公用房;购置电脑、复印机、照相机、摄像机、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备;收集各类志书、图册、档案等200多册,收集部门掌握的行业地名信息资料约2.5万条次。各镇(街道)都成立了以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选派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同志担任具体业务负责人,配置了必要的技术业务人员,据统计,各镇(街道)共聘用经验丰富的普查业务人员71人,实地调查人员422人,间接参与到普查工作的人员超过1000人。
(二) 注重培训,强化指导,因地制宜采集地名信息资料。注重业务培训,力求科学规范。分三个层面,对普查人员进行培训,首先对市地名普查办的技术人员进行普查工作规程、数据库安装、资料采集、地图标绘方法等为期一周的培训。其次召开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业务培训会议,对地名普查业务负责人和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三是由各镇、街道组织对镇、村普查人员进行动员培训,市地名普查办的派员指导授课,共举办13期次,400余人参加了培训。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普查办分5个组分片对应指导,深入镇、村,及时解决在普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收集的资料通过u盘下发各地作为参考资料,制作样表以供借鉴。树立样板,重点指导龙山镇、宗汉街道开展普查;典型引路,分东、西二片分别召开现场交流推进会,交流经验做法,督促推进普查工作,为确保普查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镇(街道)为基本普查单位,具体负责采集本行政区域的地名信息资料,填写“二表”即《地名目录》和《地名登记表》,标绘1:1万地形图。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方式开展普查。一是以村为责任单位开展普查。普查资料下发至各村,由各村落实人员填报登记表,镇、街道审核、汇总。如宗汉街道、横河镇;二是以镇(街道)为主,村(社区)配合开展普查。镇(街道)抽调力量组成工作班子,填写登记表,标绘地形图,然后深入村(社区),由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员现场进行核对、补充。如崇寿镇、庵东镇;三是镇、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镇负责跨村道路、河流、镇级层面的地名调查和地形图的标绘;村负责本区域内其它地名的调查。如坎墩街道、观海卫镇等。普查人员普遍做到“一查二看三问”,查找资料,实地察看,访问座谈,努力提高地名普查的数量和质量。横河镇建立了qq群,方便交流工作;掌起镇聘请专业人员标绘地图,确保地图的标绘质量。
(三) 层层审核,考证录入,尽力保证地名普查数据质量。层层审核,严格把关,分四个层面对地名信息资料进行审核把关。第一层面在调查登记时每一地名信息资料都有登记人、审核人。第二层面由镇(街道)组织熟悉当地情况的同志对本辖区普查人员填报的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审核并且分类汇总。第三层面由市级相关职能部门对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核实和确认。第四层面由市普查办组织专业人员对全市地名调查登记资料进行核对,确认合格后录入数据库。若出现不同志书、调查与志书记载不一致的,都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在汇总资料的同时,对有地无名、有名无地、一地多名、多地重名、地名用字不规范等情况进行标准化处理。由各镇(街道)分别梳理核对,提出地名命名更名预案,由当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后,统一汇总上报。从普查资料看,桥梁名称重名较多,新建、延伸道路无名情况较多。个别镇因行政区划调整,出现本行政区域内道路的重名。普查办根据国家、省、宁波市地名管理的有关法规和规定,按地名命名、更名权限和程序,进行审定和标准化处理。对第一次地名普查遗漏的、已约定俗成的老地名直接确认。对有地无名的及时命名,如坎墩街道召开座谈会对工业园区新建道路进行命名。重名的情况较复杂,须慎重对待,能改则改,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暂缓处理。
(四) 设立标志,整理资料,着力制作地名普查成果。对重要地名,增设地名标志。沿329国道、中横线的行政村增设指示牌,骨干一类河流与中横线交叉处设立标志牌。此项工作得到了慈溪市交通局路政大队的配合和支持,共同实地踏勘,定点定位定样式。新设村指示牌24块,河流地名标志15块。整理资料,制作成果。对各地采集来的调查登记表、工作草图和照片、音像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检查、整理、编撰,处理为标准内容,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委托宁波国土测绘院转绘1:1万纸质地形图,修改整饰1:1万矢量地图,利用gps技术方式和图解法测量地名经纬度。完成地名普查数据的图库匹配,生成地名成果图表15024张。根据《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档案管理规定》,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做好地名普查成果的立卷归档,可建立文书档案15卷,地名成果档案15213册,特种载体档案2盘。三、工作特色
作为试点单位,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我们努力克服困难,认真细致地拟订各项方案,增加了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且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普查中做到了“三个结合”。一是政府组织实施与技术外协相结合。由市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层层布置落实,提高了普查的公信力,便于采集地名信息资料。涉及地图标绘、经纬度测量、矢量地图修改整饰等专业技术上的工作,由宁波国土测绘院派员共同完成,确保地名普查数据的质量。二是以块为主,条块相结合。以镇、街道为基本普查单位,具体负责采集本行政区域的地名信息资料。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17个成员单位建立联络员制度,负责相关地名信息资料的提供和各地上报的有关行业地名普查登记资料的审核确认工作。召开联络员会议,交流进展情况,讨论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进工作落实。二者相结合,减少了地名普查的遗漏,保证了地名普查的数量。三是传统方法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考虑到地名普查员老同志居多,采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设计印刷3.2万份《地名目录》和《地名登记表》,《第二次全市地名普查操作手册》500册,发放给每一位普查员。分级分批对普查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制作各类地名的登记表样表,为普查人员实际操作提供借鉴。编印工作简报6期,及时通报进展情况;召开阶段工作汇报交流会议,交流各地普查工作经验和做法。这些传统的普查方式方法,为普查人员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普查技能创造条件,大大提高普查效率。同时,在数据采集和成果应用上尽可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gps定位系统测量经纬度,建立完善地名数据库,开发地名信息管理系统。利用qq群与省、宁波市、镇保持经常联系,便于信息交流和疑难解答,保证了普查的进度和质量。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补充完善地名普查档案资料,着力做好地名普查的成果利用开发,巩固成果,深化内涵,推动我市地名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总结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总结》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很有用处,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工作总结之家。

篇一:宁夏试点地表覆盖数据生产总结

宁夏地理国情普查试点地表覆盖数据生产总结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项目的技术路线,针对地表覆盖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生产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生产过程进行了总结。

关键字:地表 覆盖分类 地理国情 要素

1 项目总体技术路线

1.1 资料收集

收集基础资料1:10000DLG、1:50000DLG、):单精度浮点栅格

地形12

地理国情的定义

?国情:一个国家某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地理国情:从地理(地球表层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

普查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的内容分三个方面:地表形态数据、地表覆盖分类信息、重要地理国情要素

– 地表形态反映地表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DEM(数字高程模型)和

DSM(数字表面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

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

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 地理国情要素信息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

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通常采用要素模型(点、

线、面、体)来进行描述。

普查时点与数学基础

?地理国情普查的时点: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 年6 月30 日。需利用2015 年3 月1 日至2015 年6月30 日时期获取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对前期普查成果进行核准,形成符合标准时点要求的成果。

?数学基础:

平面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幅数据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按6゜分带,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坐标值至少保留2 位小数;按任务区组织的数据库数据不分带,采用地理坐标,经纬度值采用“度”为单位,用双精度浮点数表示,至少保留6 位小数。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值单位为“米”。

?采集精度

影像上分界明显的地表覆盖分类界线和地理国情要素的边界以及定位点的采集精度应控制在5 个像素以内。特殊情况,如高层建筑物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原则上应控制在10 个像素以内。

1最小图斑实地大小要求的理解

?地表覆盖分类和地理要素采集中都依据类型的特点规定了基本要求。该要求只适用于勾绘或编辑

地类边界过程中对一些难以确定类型的小图斑进行“就近就大合并”时参照采用。无论是人工还是自动分类,如果能够确保分类结果正确,最小图斑面积不受此指标的限制,即分类后的图斑面积即使小于该指标,也不需要进行就近合并。

?例如:

– 最小图斑指标是1600平米,分出了400平米的图斑,只要分类正确,也是正确的;

– 但是如果影像上有3000平米地类被合并到了其他类型中,就是错误的。

?即: 对最小图斑指标的掌握,可以更严,不能更松。规定的指标值是一个图斑可以合并的上限值,

而不是下限值。

?由于涉及到尺度统一问题,指标从严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 同一个普查任务区范围内,应按照统一的尺度进行掌握

– 指标下浮一般应控制在30%以内

2、地表覆盖归类基本方法

?“所见即所得”

– 由于地表覆盖分类的基本依据是地表覆盖物的物理特性,而非土地利用分类中侧重于土地

的社会属性,因此从分类判读的原则方法角度来说,可以称为“所见即所得”。

– 但这一原则并不能绝对化。由于地表覆盖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耦合关系,有时候很难严格区

分某类型是属于土地利用类型还是土地覆盖类型。

– 例如耕地,严格从地表覆盖的角度来讲,应该从生长的农作物来进行地表覆盖类型定义,

要按照这一原则反映地表覆盖的客观状态,1年中需要多期影像才可能,由于目前技术和

经济可行性的原因,这是不可行的。因此需要对这种范围的地表进行时间尺度上的综合,

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耕地这一更偏向土地利用的类型。

– 但即使是这样,这里的耕地,也实际上是从土地的外在表现上归纳出的一个概念,而不是

土地利用中惨杂了很多政策法律因素的耕地概念。

?自然优先

– 植被覆盖、裸露地表等类型中通过影像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区分人工和自然的类型,一般

采用“自然优先”的原则进行归类。

?如人工繁育的树林或草场,从影像上甚至实地核查均难以确定是否为园地或人工草

地,优先归入林地或天然草地的相应类别。

?又如野外人工长期堆积弃置的砂土,经年累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从外观上难以区

分其成因的,归入裸露地表中的沙质地表。

– 采用自然优先原则的前提是难以区分其具体成因。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说,人类的任

何活动结果都终将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因此无法判定的情况下,归入偏自然的类别,出错

概率更低,更符合自然规律。

?立体覆盖

– 对于不同高低植被立体覆盖的范围,如乔木林下有灌木,果树下面有疏菜等情况,以顶层

树冠的优势类型确定其植被覆盖类型;

– 对于树冠遮蔽道路、树冠遮蔽沟渠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植被归类;地理要素(地理实

体)中按照道路和沟渠的要求采集。

– 树木遮盖房屋的情况和遮盖路和水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应尽可能根据房屋的轮廓按照房屋

归类。

– 有屋顶绿化的范围,应归入房屋建筑或房屋建筑区;

– 桥面跨越大面积的水面,应归入水体类型(如果桥面宽度和水面宽度差不多,按路面采集,

水面断开;如果水面宽度大于桥面,路面断开,水联通);跨域峡谷,应按照地面的实际覆

盖归类。

– 对于高架路,不考虑路下的情况,地表覆盖中按照上层道路归入路面;

– 其他在空间上被多种类型立体层叠覆盖的情况,地表覆盖分类一般采用“就近就大”的原则,

即以面积占绝对优势的类型为主。

?因城市的大比例尺数据比较丰富,即使树木遮挡也能够方便的勾绘出真实的道路范围,反而按照

树冠范围分类会造成工作量加大。是否可以按真实地表采集路面?

– 对于大面积被植被遮盖的道路,建议按照植被归类;如果只是零星小面积的,可以不做处

理,归入道路路面。

?线状地类

– 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连片区域内部斑块之间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

带,如果宽度在5米(含)以下(执行GDpJ 03-2013《采集要求》),或者连片达不到实地

400平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库塘、固化池、大棚等类型中。

– 也适用于房屋建筑区内的情况

?“预见性”

– 对于正在发生变化且变化周期较短的类型,如即将完工的建筑工地、栽种果树幼苗的耕地

等,在普查时点规定的时间,按照通常规律可预见会变为另一种类型。但采集信息时依据

的影像或当前的状态并不能完全体现将来普查时点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两种方

式处理:

?1)按照预见的时点时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建议做特别标记,以利于后期时点统

一时做重点核查;

?2)按照影像反映的状态进行采集,采集时也需要做特别标记,后期时点统一进行

核查。

– 由于“预见”需要一定的领域知识,这种方法不宜滥用。

– 采用这种方法时,第一种方式应慎用,否则容易起反作用,建议一般采用第二种方式处理。

?枯水期水面

?部分地表覆盖类型图斑与对应的地理要素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约束关系,主要包括:

– 1)水体要素和水面范围。覆盖分类的水面类型图斑一般位于河渠、湖泊和库塘等水体实体

的内部,只有依据的影像正好是丰水期拍摄的,两者的范围才可能完全一致。

– 2)道路要素与路面范围。地表覆盖中归为路面类型的图斑范围内可能会有对应的符合要素

采集条件的道路要素;但由于遮蔽、数据源识别能力等原因,有道路要素的地方其地表覆

盖分类不一定是道路类型,可能是植被或其他遮蔽道路的覆盖类型。也就是说,所有按要

素采集的道路中心线,在未被完全遮蔽且影像可识别的地区,必须与地表覆盖中的道路图

斑保持空间位置和属性值的一致性。

– 3)房屋建筑区与单位院落。单位院落与房屋建筑区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但位置上

有关联性。单位院落的范围内,一般应该存在属于房屋建筑区的地表覆盖类型。

– 4)堤坝覆盖类型与堤坝要素。堤坝要素用线表示,应该位于作为覆盖类型的堤坝图斑范围

内。

内容与指标说明

?01-耕地

– 定义:

?指经过开垦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耕耘管理的土地。包括熟耕地、新开发整理荒地、以

农为主的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的

土地(林木覆盖度一般在50%以下);包括被地膜或人不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

简易塑料棚覆盖的耕作土地;专业性园地或者其它非耕地中临时种农作作物的土地

不作为为耕地。

?具有一定设施、能在内部进行生产活动的的大棚,依据覆盖物性质视为构筑物归入

“温室、大棚”一类。

– 采集要求:

?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 平方米。耕地连片区域范围内部的地块之间

的田埂、小路、水渠、林带等狭长条带,如果宽度在5 米以下,或者连片达不到

实地400 平方米的,可以就近归并到相邻的耕地类型中。

– 0110 水田:种植水稻、莲藕、茭白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

的耕地。

?0120 旱地:种植小麦、玉米、豆类、薯类、油菜、青稞、蔬菜等陆地生长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土

地利用类型中的水浇地、旱地和菜地。

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一般限于2年内的轮种可以视为水田,如果轮种周期超过2年的,以普查时点年份为准2年内耕种情况确定是否算作轮种的水田。即含普查时点年份2年内,如果有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情况或只种植水生农作物,归入水田,否则归入旱地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

地。

?旱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

灌的耕地

?水浇地: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

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2-园地

?定义:指连片人工种植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集约经营的,以采集果实、叶、根、茎等为主的,

覆盖度大于50%的土地。包括各种乔灌木、热带作物以及果树苗圃等用地。

?采集要求:最小图斑对应的地面实地面积为400 平方米。

?包括:

– 0210果园

0211乔灌果园:种植乔木或灌木类果树为主的果园

0212藤本果园:种植藤本类多年生果树为主的果园(种植藤本类果树一般都需要搭建藤架),如葡萄、猕猴桃

0213草本果园:种植株型较大、多年生草本类果树为主的果园(株型较大的草本果树大都为热带水果,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云南和海南等地),如香蕉、菠萝、火龙果

– 0220茶园:指被人工种植的茶树覆盖的连片区域。

– 0230桑园:指被人工种植的桑树覆盖的连片区域。

– 0240橡胶园:指被人工种植的橡胶树覆盖的的连片区域。(橡胶园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其

次在云南省,此外,在广东、广西、福建有少量分布)

以上就是《地理国情普查技术总结》的范文全部内容,讲的是关于覆盖、地理、地表、国情、分类、普查、采集、数据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某地区环保局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总结



某地区环保局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和田地区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掌握和田地区各类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情况,全面查清我地区工业、生活等各类污染源处理设施的数量和分布,按照全国、自治区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的统一部署,我地区在开展污染源清查工作时,做到了认识到位、宣传到位、措施到位。在清查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依据《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实施方案》和《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的总体要求,在自治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地区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布署下,我地区的污染源清查工作迅速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总结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为加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领导,确保我地区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取得实效,地委、行署高度重视这次普查工作,地区成立了由行署副专员张少云、地区环保局局长卡哈尔江为组长、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环保局,主要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县市人民政府成立了相应的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组织辖区内的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结合和田实际制定了《和田地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实施方案》和《和田地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细则》,确定了普查工作的任务和目标,拟定了具体行动方案。同时,行署领导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在污染源清查启动前期,召开了我地区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会上强调了污染源普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要求各县(市)、各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同时加强部门联动,积极配合,协同作战,做好这次重要的国情调查。
二、明确责任,密切配合。
为确保我地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和田地区实际,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由地区普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由地区环保局组织实施,县市的污染源普查机构按照要求开展了各县市的污染源现场清查工作,保证了普查工作科学有序的开展。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污染源普查涉及面广,认真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是切实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前提。结合我地区实际,依据自治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宣传工作方案》,在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统一组织和协调,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做好污染源普查宣传的各项工作。制定了普查工作宣传方案,大力宣传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重大意义。一是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由主管专员在电视上发表电视讲话,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树立全地区“一盘棋”思想,提高认识、认真筹划、周密部署,确保和田地区污染源普查工作圆满完成。二是利用会议宣传。地区先后召开了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普查办公室、清查员和普查指导员聘任等各种会议,环保局局长等领导多次宣讲污染源普查指导思想、重大意义。三是向社会公众做好宣传。地区和各县市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污染源普查宣传,向广大市民宣传普查的目的、意义和主要任务,为普查工作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普查工作。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思想动员和组织动员,促进广大市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为和田地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进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开展培训,做好清查。
地区和各县市污染源普查办公室积极做好培训工作,为准确、及时地开展清查和上报各类数据,提供了技术保证。一是我地区和各县市积极开展污染源的清查培训工作。地区环保局于11月6日—7日对七县一市环保局清查员、质量控制人员进行了污染源清查工作培训,共计培训干部43多名。培训内容涉及了污染源清查方案和细则的讲解,对清查片区的划分,清查技术路线和各类清查表格指标的解释、填报方法,清查数据录入、软件的使用等问题进行了现场讲解。通过现场讲解,形象生动地指导了清查表格填写的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使参训人员掌握了各类清查报表的填报。各县市普查办公室也相继举办培训班,并从统计局、卫生局、工商局等成员单位和各乡镇抽调干部参与清查工作。据统计:全地区培训清查员、质量控制人员43人次、县市培训清查人员300多人次。二是地区污染源普查办公室人员深入各县市污染清查一线,对各县现场清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解决,保证了清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质量保证,措施到位。
为确保我地区污染源普查按时高质完成,普查办公室配备了工作认真、吃苦耐劳、客观公正、具有较强判断能力、工作经验丰富的质量管理员,负责普查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并制定了清查表交接验收制度、清查表录入工作制度和录入岗位责任制以及设录入人员和复核人员岗位。地区和各县市按污染源清查质量控制的要求进行了污染源清查表的抽查。一是地区污染源普查办按质控要求对和田市和洛浦县进行了清查表的抽样,共抽查30份,其中不符合要求的有3份,对其提出了整改要求。现场清查质量抽样30家,基本符合清查技术规范的要求。二是建立健全和田地区和七县一市清查档案。将各类清查资料按《污染源普查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整理、保管和归档。县市对审核录入完的清查基表按类归档,地区对县市汇总完成的各类汇总表做好封面,分类归档,做到了污染源普查工作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六、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数据统计。
我地区自开展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以来,精心策划,周密部署,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保证了我地区污染源普查清查数据的真实可靠。普查员多方配合,深入基层,于11月30日全面完成了普查对象的清查摸底工作。据统计表显示,全地区清查排污单位共计2763家。其中:工业源338家,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36家(其中:城镇污水处理厂8家、垃圾填埋厂26家),清查生活源第三产业2100家(其中:住宿业152家、餐饮业1221家、洗染业87家、理发业377家、美容保健业78家、洗浴业84家、摄影扩印业29家、洗车业72家),清查生活源医院286家(其中含电磁辐射、放射源的183家),清查生活源机关、事业单位289家(均为独立燃烧设施单位)。
七、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污染源清查工作的开展,为2008年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地区开展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1、普查清查工作范围广,覆盖面大,时间要求紧。
2、污染源普查工作技术性强、要求高,我地区现有的条件与工作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自治区级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
3、污染源普查涉及大量社会调查工作,社会动员面广、参与部门多、工作难度大,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困难比我们预想的要多得多,特别是随着污染源普查工作的不断推进,由于目前普查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对我们普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不便。
八、经验和体会
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是普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基础
性工作,决定着普查工作的成败。通过历时一个月的清查工作,主要的经验和体会是:
一、宣传发动是基础。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在全地区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发动工作,上下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调动了积极因素,为普查工作营造了浓厚的氛围,促进了工作开展。
二、依靠组织是根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紧紧依靠各级组织,是清查阶段一项创造性工作的成果。在清查过程中,通过积极协调,得到了统计局、工商局、中小企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政府的积极配合,尤其是乡镇在现场清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基层组织派出大量人力,带领普查员走街入户、深入企业,逐家清查。由于基层人员熟悉当地情况,为普查员真实、全面、准确地摸清清查对象提供了可靠信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清查质量,使清查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严格标准是核心。在清查过程中,严格工作标准,做到了“三个统一”:一是统一安排。统一了全地区普查的工作方法、步骤和程序。二是统一要求。统一了全地区普查的技术规范、统一了清查员职责和权力。三是统一进度。按照普查实施方案,统一各清查区工作进度,统一步调,协调推进,平衡发展,保证了清查工作的按时完成。
四、工作态度是保证。地区环保局卡哈尔江局长在全地区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上分别强调,要举全局之力,以严肃、认真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搞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尚未开始,全地区环保系统即进入临战状态。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制定工作方案,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讨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普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双休日不休息,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录入清查资料。正是由于全体人员任劳任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确保了全地区污染源普查清查阶段工作的圆满完成。
××地区环保局(代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