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

年轮流转,时光飞逝,回想起来,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都有过不同的经历,自律的人一般会在事情过后,为自己做一份总结,总结的精髓在于客观的查错改错。那么,总结的相关范文要怎么去写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进入新世纪,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实施“文化兴边”的战略部署,为全面提高我县文化建设水平,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文化长廊建设工程,根据《6666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2005至2010年建设规划》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订《88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2005至2010年建设规划》。一、指导方针2005年至2010年,88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以“”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为指导,以实施“文化兴边”战略、构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总体发展目标,强抓西部大开发和乌昌经济一体化的良好机遇,建立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中心,以扩大农牧区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以各有关部门联手共建为主要形式,以“文化长廊”工程为龙头,进一步推进基本文化阵地、基本文化队伍、基本文化活动内容、基本文化活动方式的“四基”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发展和繁荣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丰富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促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维护祖国统一,实现66的长期发展和稳定做出贡献。二、建设目标根据《6666“丝绸之路边境文化长廊”建设规划(1994年-2004年》和《6666“丝绸之路边境文化长廓”(县、市、区)建设标准》,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我县的文化建设工程取得很大进展。至今,已1500万元实施了县文化中心等城市主体标志性设施(包括县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15个乡镇中,小康文化乡镇4个,体育先进乡镇3个;15个乡镇文化站中,自治区特级文化站一个,一级文化站3个,标准文化站一个,有4个文化站已扩建为文化中心;全县建成102个村级文化室,普及率达100%;388个村民小组已建187个文化室,普及率达49%。全县已建各类体育场地143个。其中体育场1个,体育馆1个,蓝球场75个,游泳池3个,排球场1个,保龄球房1个,田径场7个,室外轮滑场2个,小运动场19个,非标准场地33个。县城参与共建的社区、机关、企事业、军营、学校等文体活动场所20多处。目前,县域内文化设施初步配套、地方文化特色浓郁、文体活动丰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的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已基本形成,为推进我县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县地处较贫困的边远地区,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发展还不够平衡;重点文化建设配套设施还须进一步完善;15个乡镇文化站中有11个不具备标准的活动场所;村级文化室设施简陋,组级文化室还不能满足群众就近参与文化活动的需求。由于投入不足,文化事业单位的正常经费不能保证;基层人员队伍不稳定、素质较低等制约了我县文化长廊工程的进展。2005年至2010年,我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的总体目标: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实施“文化兴边”战略,在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和“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基础上,逐步充实和配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增强开展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文化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丰富文艺创作和舞台艺术,繁荣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基本满足各族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艺术和健身活动的需要,有效保障农牧区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二是发展社会大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各行业、各系统的联手共建,完善各行业、各系统的基层文化设施,充实文化内容,丰富文化活动。扩大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进社区”范围,实现县域内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质量有显著提高。按照上述总体目标的需要,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完善各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巩固城乡文化阵地1、图书馆建设。“十一五”期间,县图书馆列入国家计划的改扩建项目。年度购书和订阅报刊量明显增加,综合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按照规范化建设要求,到2010年,县图书馆分别达到国家二级馆和自治区一级馆标准。2、文化馆建设。“十一五”期间,配套并完善各项设施设备,通过规范化建设,县文化馆在办馆条件、基础业务建设和综合服务水平等方面显著提高。到2010年,分别达到国家二级馆、自治区一级馆标准。3、文化站建设。到2010年,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逐步完成各乡镇文化站分别列入自治区计划的改扩建项目;实现每个乡镇建有文化站,并有配套的图书阅览室、文化活动室、影视播放室、室外体育场和必要的文体活动设备,使文化站真正成为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4、文化(图书)室建设。把村民委员会文化(图书)室建设纳入自治区“十一五”期间“整村推进”

的扶贫中,重点扶持贫困村的文化(图书)室建设。到2010年,在已实现“村村有文化(图书)室”的基础上,要改扩建一批村文化(图书)室,彻底改变设施简陋的状况。有条件的地方要将村文化室建设逐步向村民小组延伸,以方便群众就近读书学习,参加文化活动。继续实施扶贫助农的“送书下乡”工程,为农牧民创造较好的学习条件。5、影院建设。到2010年,县影剧院通过维修改造,达到环境好、消防安全合格、服务优质规范的标准。有条件的乡镇要积极修建电影院或影剧院,以满足农村群众看演出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6、博物馆建设。到2010年,将县博物馆建设成为一座充分展示文物资源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初具规模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博物馆,进一步加强文物和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宣传,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7、社会大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军营、边防大队、边防派出所文化活动室和口岸文化活动中心、社区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室)、青少年俱乐部以及企业工人俱乐部等建设。通过社会共建和社区文化设施资源共享推动社会大文化繁荣发展。到“十一五”末,力争进入自治区文化建设先进县(市)行列。
(二)培养文化艺术优秀人才,提高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加强文艺人才培养,进一步优化文艺人才结构,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热爱文艺事业,专业、业余相结合的人才队伍。1、到2010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的业务人员60%以上达到大学专科学历,重点扶持培养一批专业和业余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文博等方面的人才,特别是编导、表演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2、2010年,乡镇文化馆在编的专职工作人员全部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接受过专业。3、企业、社区、少儿、老年等文化活动场所(机构)的工作人员,都要在各自行业系统的规划、组织下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业务素质和文化服务水平。文化部门要为共建单位的文艺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
(三)树立精品意识,促使文艺创作再出新成果2005年至2010年,通过组织和协调音协、美协、书协、摄影协会等群众社团的创作优势和积极性,创作出一批反映改革开放和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县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成就以及边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生活的艺术作品,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每年组织创作一台主题鲜明,有较高质量和水平的舞台新节(剧)目;县上每年组织下乡(下基层)演出不少于30场。
(四)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在全县形成大型活动定期举办、节日活动丰富多彩、阵地活动经常开展的群体活动新格局,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文体活动的品位和质量。1、坚持每两年举办一届城乡文艺汇演,每两年一届城乡体育运动会;每年举办“五一”城镇职工运动会和“七一”歌咏大赛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组织“三八”秧歌社火大赛,组织古尔邦节、肉孜节庆祝活动;每年举办百日广场文化竞赛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共建活动,满足军营、警营、企业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每个乡镇在重大节日期间,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各乡镇要利用本地民间艺人协会和体育骨干的优势,建立一支业余文艺演出队,在农闲时节和节假日组织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有条件的村民委员会要组织业余文体骨干队伍,开展村与村之间的互演互访活动,以此增进友谊,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3、积极开展“一乡一品牌”、“一地一特色”和创建“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活动,推动我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利用。4、加强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完善和发展农村国办电影放映队,配备放映车等器械设备,着重抓好农牧区普及放映,按照“2131工程”目标要求,80%以上的村民委员会做到每月每村群众看一场电影。5、每年组织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鼓励全民多购书(报刊),多读书、读好书,大兴学习之风,特别要在农牧区大力开展读书阅报活动,提高农牧民读书明事理、读书致富的意识。6、坚持不懈地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加强支农服务,促进农民脱贫致富。7、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遍开展经常性的全民健身活动。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竞赛,促进各族人民体质不断增强,扶持和鼓励农牧民自发组织少数民族传统文体活动。8、充分发挥各类文化、体育设施功能,为广大群众服务,特别要为老年人、少年儿童和残疾人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学习、健身、娱乐需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办老年大学,为社会各界的老年人“老有所学”创造条件。 (五)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和管好文化市场,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扩大发展。1、积极调整市场结构,扩大容量,大力扶持文化娱乐业的大众化经营,实现由城市向农村延伸,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发展。2、结合本县实际,以文化旅游、电影放映、体育竞技、健身娱乐、艺术培训作为文体产业发展方向,发挥生态和人文优势,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此带动产业发展。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机制1、为了加强对“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工程的领导,保证《88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2005至2010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顺利实施,成立88县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领导小组:组 长:副组长:成员单位:(1)各乡镇。(2)县直机关工委、
总工会
&n

bsp; 妇联
团委教育局城建局
民宗局
卫生局

科技局
广电局
老干局
残联
文体局(3)区、州驻县单位:U8788部队、边防武警大队、987口岸。2、88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在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下,由县委宣传部指导,县文体局牵头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委、办、局和人民团体联合共建。3、在88县共建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坚持共建部门和单位协调会议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边疆文化长廊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保《规划》的落实。4、健全和完善年度检查评比制度和考核表彰制度。配合自治区做好2010年前边疆文化长廊建设2次大检查工作。 (二)突出重点,统一规划1、“边疆文化长廊”工程既是一项社会文化系统工程,又是巩固边疆地区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工程。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共建任务,制定本系统、本单位未来6年的建设规划,确定建设目标和具体措施。2、根据我县实际,做为边境县,围绕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重点解决公益文体设施简陋和不完善的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支持的同时,发挥地方、部门的积极性,与实施“文化兴边”战略和各项文化建设工程紧密结合,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突出抓好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88县丝绸之路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规划》确定的建设目标,使全县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整体面貌有根本性的改善,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3、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通过建立和实施管理目标责任制和工作岗位责任制,切实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和使用管理,充分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提高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坚决制止随意挤占、挪用、拆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行为。 (三)协调联动,加强共建1、各共建部门和单位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各文化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联合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并为各行业、部门做好服务。2、各共建单位要按照所承担的扶贫工作任务,采取力所能及的实际措施,帮助和支持对口扶贫乡镇搞好文化建设,努力为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办实事。3、综合运用演出、电影、节日文化、百日文化活动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体文化活动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培养农牧民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观念。4、深入开展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小康文化乡镇、五好文化阵地、体育先进乡镇等创建工作,促进文化长廊建设快速发展。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规划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范文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信息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抓机制体制创新;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推进电子政务,重点抓资源整合和信息公开;不断开拓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全县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开创了我局信息化新局面,现将一年来我局信息化工作汇报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门户网站运行良好。今年,我局对网站的内容进行了多次更新,网站的应用能力、内容的覆盖面、可操作性都得到了提升。截止目前,网站共发布信息近百条,收到建言献策信息60多条,并全部办理了回复。二是我局党政网络内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政府内网办公系统运行良好。三是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得到加强。为了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全方位地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服务支撑,将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作为衡量电子政务成败与否的标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通过计算机、电话等多种载体,逐步将服务对上延伸到县委、县政府;对中延伸到部门和乡镇;拟对下实行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展顺利。
我局始终把信息公开作为建立“亲民”、“务实”、“高效”部门,提高行政活动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抓好政府信息公开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我局明确了一名信息联络员,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政府及部门信息,由办公室统一发布。二是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编制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有序规范地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部署政务公开目录和指南编制工作。在政务公开目录编制上,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把应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作为目录编制的内容,从公开的类别、方式、时间、范围、程序、责任部门及联系方式和纸质、电子文本格式等方面逐一明确。在政务公开指南编制上,将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等内容编入指南。
(三)信息化培训成效显著。
为了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工作,我局每月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政务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培训同时进行培训,每周写出周总结,并学习信息员保密守则。
(四)信息队伍建设得以加强
我们在努力开展全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一是注重队伍素质的培养。我局始终把队伍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摆在突出位置,“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二是领导重视,办公设施得到改善。政府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一把手”工程,为了争取县主要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我局领导以“提供网上信息为领导服务”为出发点,通过向主要领导汇报和交流的形式,将网上最新、最重要的新闻、政务等信息提供给领导,一方面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信息保障;另一方面让领导实地感受到网络信息的快捷、方便、全面。经过多方面争取,我局今年办公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
随着国、省市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局将逐步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工作逐步满足县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考核,因此对我局软硬件设备的升级迫在眉睫。我们将尽力完成好我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并依托平台开发网上各类应用程序,实现网站内容丰富,网上办事方便、快捷,政民互动高效。
(一)继续完善我局门户网建设。
为整合网站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政民互动。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网站建设,整合网站栏目设置,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建言献策处理效率,更加关注民生民声,并依托门户网站做好对外宣传,促进本部门各项事业发展。
(二)强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是继续依托政府门户网为载体,刊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一些社会信息,办事服务及时更新栏目内容。二是继续加强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主动工作机制,及时更新发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规划局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信息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抓机制体制创新;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推进电子政务,重点抓资源整合和信息公开;不断开拓创新,较好地实现了全县信息化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开创了我局信息化新局面,现将一年来我局信息化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电子政务建设发展势头强劲。

一是门户网站运行良好。今年,我局对网站的内容进行了多次更新,网站的应用能力、内容的覆盖面、可操作性都得到了提升。截止目前,网站共发布信息近百条,收到建言献策信息60多条,并全部办理了回复。二是我局党政网络内网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目前,政府内网办公系统运行良好。三是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建设得到加强。为了进一步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利用统一的网络平台和政府门户网站,全方位地向政府、企业、公众提供服务支撑,将服务的实现程度、服务质量、服务效率作为衡量电子政务成败与否的标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通过计算机、电话等多种载体,逐步将服务对上延伸到县委、县政府;对中延伸到部门和乡镇;拟对下实行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信息。构建电子政务服务体系。

(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展顺利。

我局始终把信息公开作为建立“亲民”、“务实”、“高效”部门,提高行政活动透明度,保障公众知情权的一项重要举措,认真抓好政府信息公开的贯彻落实工作。一是完善相关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我局明确了一名信息联络员,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政府及部门信息,由办公室统一发布。二是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编制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进一步有序规范地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部署政务公开目录和指南编制工作。在政务公开目录编制上,按照“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把应主动公开的政务信息作为目录编制的内容,从公开的类别、方式、时间、范围、程序、责任部门及联系方式和纸质、电子文本格式等方面逐一明确。在政务公开指南编制上,将各单位政务公开工作机构的名称、办公地址、办公时间、联系电话、传真号码等内容编入指南。

(三)信息化培训成效显著。

为了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政府信息公开宣传工作,我局每月对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政务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培训同时进行培训,每周写出周总结,并学习信息员保密守则。

(四)信息队伍建设得以加强

我们在努力开展全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一是注重队伍素质的培养。我局始终把队伍的团结作为一项重要职责摆在突出位置,“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二是领导重视,办公设施得到改善。政府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一把手”工程,为了争取县主要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我局领导以“提供网上信息为领导服务”为出发点,通过向主要领导汇报和交流的形式,将网上最新、最重要的新闻、政务等信息提供给领导,一方面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信息保障;另一方面让领导实地感受到网络信息的快捷、方便、全面。经过多方面争取,我局今年办公设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今后的工作思路

随着国、省市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局将逐步加强软硬件的建设工作逐步满足县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考核,因此对我局软硬件设备的升级迫在眉睫。我们将尽力完成好我局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并依托平台开发网上各类应用程序,实现网站内容丰富,网上办事方便、快捷,政民互动高效。

(一)继续完善我局门户网建设。

为整合网站资源,提高办事效率,促进政民互动。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网站建设,整合网站栏目设置,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提高建言献策处理效率,更加关注民生民声,并依托门户网站做好对外宣传,促进本部门各项事业发展。

(二)强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一是继续依托政府门户网为载体,刊登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一些社会信息,办事服务及时更新栏目内容。二是继续加强对拟公开的信息进行保密审查,建立科学高效的信息主动工作机制,及时更新发布信息,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

【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十三五铁路建设规划】【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党团建设、思想汇报】“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为促进学院各项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结合国家、省、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和学院实际,学院对“十二五”期间各项工作进行总结,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学院恪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坚持机制、体制创新,加强校企战略合作,丰富校企合作内涵,促进校企共赢,形成了与学校发挥各自教育资源优势,共同、全程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长效机制。

(一)人才培养

1.突出“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办学特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依托企业、立足行业、面向全国、围绕职业、服务就业”的原则,努力探索企业办职业教育的规律,发挥校企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新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实践并形成了“2+1”、订单式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链与行业企业生产经营的产业产品链深度融合,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和实效性,在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院积极联系拓展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结合专业特点要求,经实地考察协商,自2011年以来新签或续签校企合作协议书(有效期三年)的企业达26家,使学院校企合作单位达56家,能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

要求。学院在行业内部还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我省的行业——**、魏桥创业、**、恒邦冶炼等公司培养了

大批一线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员工,为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2.强化校企紧密合作,开展工学深度融合

学院依托集团的雄厚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源,将学院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纳入企业整体建设规划,与企业共建、共用教学、实习实训和生活设施,扩充了学院的教学设备,满足学院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要求,使校企双方实现了在人才培养中学院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开设的2*个专业均与企业合作建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定专业培养方向,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行业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融入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多途径、多形式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着力培养行业所需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到企业后上手快,工作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受到行业企业的青睐。

(二)内涵建设

1.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行业特色

学院紧紧围绕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构建专业及专业群建设框架,主动适应集团、行业和我省“蓝黄”经济区建设,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优势和特色专业为核心,充分融合相关专业,打造形成了冶金化工、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财经等5大

专业群。以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为先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按照导向性、前瞻性、效益性的原则,在全院专业群中遴选设立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会计电算化、应用化工技术5个具有明显专业优势和较高社会声誉的院级特色专业

建设点。

学院专门修订和完善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特色专业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支持和鼓励专业建设,并划拨专项资金300余万元用于专业建设,学院专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截止到目前,学院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进一步完善“梯队式”的专业结构体系和建设规划,不断加大以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为主的优势专业群建设,着力培育“以行业为依托,以典型冶金生产过程为核心”的专业特色。冶金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列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获得支持建设资金370万元。以集团职教集团挂牌为契机,以我省名校工程建设为切入点,制定了冶金技术等九个专业建设项目方案。依据人才需求分析,新申报增设了建筑工程技术等五个新专业获得批准。

2.完善课程建设,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

学院遵循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把课程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与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形成为主线,进行全面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精品课建设相关的支持政策办法,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

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开展精品课创建,形成了教研室、系部和学院三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学院共有省级精品课程15门、院级精品课程42门;省高校优秀科研计划项目1项、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课题2项、全省统计科研重点课题2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1项、省教育厅科研成果4项、院级教科研立项14项。

3.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学院修订了《教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教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和 《教材建设管理办法》等制度,配套出台了《2013年度教科研项目管理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教科研成果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开展教科研的积极性。近五年来,承担的中国铝业公司科技研发项目《氧化铝生产仿真教学系统的研发》顺利通过鉴定;完成省教育厅审批的立项课题;我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3项;组织申报省教育厅的7项科研项目获准立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67篇、出版教材著作6部。

(四)师资队伍建设

1.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一是推进人才引进计划。为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满足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的需要,近五年共引进具有企业工作实践的教师38人。二是完善职称结构。理顺了职称评审渠道,积极开展教师职称申报和评定工作,成立高校教师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近五年共有19人通过高级职称评审,16人通过了中级职称评审。

2.多措并举加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一是外出学习培训。近五年组织62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2名教师参加国内访学项目;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外出培训。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出台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参加了进企业实践。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3.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

学院重新定位教师岗位职责,出台《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制定了8个配套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促进学院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

务三大职能均衡发展,提升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奠定了建设高职院校合格教师队伍的基础。

4.打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积极发挥校企一体、师资共建的优势,选聘优秀人才到校任教,聘请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兼职教师。各专业建立了18支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同时,近三年,学院从山铝企业技术人员队伍内,增选了56名内部培训师作为兼职教师,壮大了兼职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

1.加强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建设

下页

【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的需求建设相关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并以此为依托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教研、教改与合作创新活动。学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并与校企合作单位进行教研、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依据专业特点和教学培训要求,组织学院教师与相应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对实验、实训条件进行改造升级,并对急需项目进行自主研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冶金技术专业的“生产仿真教学系统”就是我院与公司相关部门以校企合作的方式研发完成的**公司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已成为冶金专业实训教学与企业员工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方面重要的训练平台。该项目经科技成果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2012年中国**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并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

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借助集团教育集团的平台,整合集团各成员单位相关资源,不断增强学院的产学研工作与企业契合度。并通过公司投资和校企合作的方式,新建、扩建了一批实验、实训场所,

使其基本满足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比武竞赛和社会服务、应用技术研发、生产、创业、咨询等功能要求。计算机系与化学品公司合作研发的“**生产设备管理系统”已作为我省省级科研项目予以立项;学院经管系与集团财务部、计划经营部、市场营销公司和物流配送中心联合建立的ERp沙盘模拟实训系统将经济数学、财务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生产经营的相关知识恰当的运用其中,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到极致,为经管类专(转 载于: 在 点 网)业全方位对接企业生产经营奠定了

坚实基础。此系统不仅能满足对口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要求,还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了先进的实物教学实验实训环境和良好的研究开发平台,并对地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与指导做出贡献。

2.认真做好“**杯”第八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相关工作

2014年完成“**杯”第八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相关工作,抓住“**杯”第八届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在公司举办的有利时机,提前策划,周密部署,与有色人才中心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与5**家行业内外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聘请了大赛优秀选手担任学校客座讲师。

(六)社会服务

学院作为铝行业唯一的一所职业院校,它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壮大,同时也在企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院在承担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积极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式、内容、课时、手段等方面不断探索培训新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培训计划,并由学院负责具体实施,企业对培训质量与培训效果及时反馈。

采取校企联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学历学位教育。近几年,先后与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大学、东北大学等近10所高等院校合

作,举办了机电、化工、冶炼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班,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学院组织承担了相关企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三支队伍培训组织,近五年,先后组织举办了氧化铝制取工、铝电解工、机修钳工、电焊工、汽车驾驶员等30多个工种职业技能晋级

培训班,完成了*市“*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各类比武竞赛活动;承担了国家行业特有职业、我省通用职业的技师、高级技师以及“金蓝领”等高技能人才晋级培训、鉴定评审等工作;组织完成相关企业员工与本校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与颁证4000余人次,鉴定合格率为82%。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做好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培训。近两年,承担了机械制造技术等六个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任务。来自江苏、甘肃和山西的42名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

(七)管理体制改革

学院的办学特色是“校企相融,产学互动”。学院的管理体制与企业高度相融,精干高效。2011-2014年,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明确了院系两级责、权、利关系;进一步深化了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竞争上岗办法,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淘汰机制;加强学生工作改革,实施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建立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一体化机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出台《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办法(试行)》,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学院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结合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修订 了学院《教学质量评价办法》等制度,坚持领导和教师听课和同行评议制度,逐步引入企业和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规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形成了计划、执行、督导检查、处理反馈的循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学院总体就业率95%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85%以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学院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比武,不断丰富参与竞赛活动的类型与级别,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多元选择,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历年我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中,荣获“机械产品数控加工”和“电气自动化设备组装与调试”项目二等奖、“计算机网络组建及信息安全技术”、“会计核算与信息化应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项目三等奖;在历年*市第三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竞赛中,荣获“复杂部件造型与加工”项目一等奖、“汽车维修与故障排除”、“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组建及信息安全维护”二等奖。

(八)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学生教育全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1.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制定实施《学生教育工作实施意见》和《职业素质教育课堂实施方案》,建立学生竞争力模型,开展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形成大学生教养手册,教会学生“会吃饭”、“能竞争”的两个本事。面向全体学生

开设职业素质教育课堂,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专题系列讲座,使学生掌握职业素质提升的方法途径,提升学生基础素质;设计开展了每周一次的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主题班级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推介会、人生观价值观讨论等主题班级活动,以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以“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导向,创建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每年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对打造富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以学术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科技文体艺术十几项精品系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文化艺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拓展学生职业技能方面效果显著。

组织学生参加行业、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加深对行业特色、企业文化和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及其与企业和社会的融合能力。学院的各种学生社团定期开展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丰富自我的舞台,在培养学生特长和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九)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员工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市场化改革、体制机制创新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层次、结构不够合理,未形成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和名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

上页 下页

【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三是学院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现状分析

职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先后经历了**业余工学院、**职工工业 大学、集团职工大学的历史沿革。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高职院校,1998年开始试办高职,从内部职工教育迈向面向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2004年7月,经我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正式成为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学院办学*年,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冶金技术、炭素加工专业为我省所独有,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有色机电为特色的专业群。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开展各类培训50万余人次,是中国*业及中国行业著名的技术人才摇篮之一。

(一)宏观政策情况

201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件,明确规定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10月30日,国家财政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完善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发展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财教〔2014〕352号)指出,2017年各地高职院校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应当不低于12000元。《我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进一步明确了

社会力量办职业教育与政府办职业教育享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政策。49号文明确指出,“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我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指出,“2014年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技师学院生均预算内经费拨款标准,2015年全部落实到位,并逐步提高拨款水平”,“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办

学模式,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职业教育,支持集团化办学、区域合作办学”。2015年2月份,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以改革和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意见》,《意见》提出全省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标准2016年达到11000元,2017年要达到12000元。尽管该意见还不能完全解决企业办学生均拨款资金来源问题,但是学院享受生均拨款待遇指日可待。这表明企业办学尤其是央企办职业教育将纳入地方职业教育发展框架内,政策保障与政策支持切实可靠,生均拨款将在近期得到实现。对学院而言,面临着难得的政策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生源情况

我省目前公办高职(专科)院校58所,民办院校19所。我省生源从2008年以后开始下降,2012年到达谷底,2013年开始回升,2018年将到达峰顶,2019年略有下降后进入相对平稳期,为办学提供了稳定的生源保证。学院面向全国19个省份招生,其中80%面向我省招生,我省2013年普通高考生源47.8万人,2014年达到51万人,2015年后均在50万人以上,为学院办学提供了生源保证。随着发展,学院将

向教育行政部门积极申请更多招生计划,争取每年3500—4000人计划。同时学院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保障生源,加强与有色强省、大省的部分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定向培养,扩大生源来源渠道。

(三)就业情况

学院是我国首批试办高职院校,长期积淀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6万多各类毕业生受企业欢迎并在行业内外成为骨干中坚力量。随着中国行业及我省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的支撑,为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广

阔的空间。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的批示精神,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硬件建设力度,着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

(二)发展战略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更加紧密地服务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行业企业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奋斗目标是全力以赴完成学院“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高起点谋划学院“十三

五”事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至十年的不懈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认真做好集团职教规划,按照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和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部署,建立适应集团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培养一流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流员工队伍,用3—5年的时间,建成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全面支撑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具体目标如下:一是由学院牵头,整合集团公司各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筹建集团职业教育集团,构建集团公司职业教育体系;二是整合集团公司现有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构建公司员工培训体系。

以“关爱学生成长、关心教师发展、关注社会进步”为主旨,坚持 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努力营造勤奋好学、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培养师生良好的职业规范、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以“人才强校”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学校专业群发展,积极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重点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选树省级、国家级名师,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以专业群发展为重点,根据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要与要求,加快专业结构调整整合的步伐,加强专业群核心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品牌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推进专业课程

体系与内容改革、专业教学团队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深化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按照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与要求,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发挥央企办学优势,加快集团职教集团建设步伐,促进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营造全员参与校企合作的良好氛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

以建成**新校区为突破口,按照我省高职院校设学标准,多方筹措资金,建设集职业教育、培训、科研孵化、社会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新校区并投入使用,提升学院硬件办学条件,为实现学院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发展目标

发展总体目标:至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协调发展,新校区全面 投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和谐校园并具活力;专业布局与集团公司、行业和我省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彰显优势特色,重点特色专业达到省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双师素质、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专业带头人队伍适应建设发展需要;教育与培训全面发展,就业水平始终保持省内高职院校前列。学院成为一所从教者敬业乐业,就学者易学乐学,社会企业满意,在行业企业和区域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贡献的综合型高职院校。

上页 下页

【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发展具体目标:

1.专业布局结构与行业企业和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

对接行业、集团公司及我省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设臵和布局,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专业结构和以省级特色专业、院系重点建设专业和一般专业构成的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招生专业总数达到40个以上。以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形成10个左右专业群,若干优势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在省内高职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成为行业企业和区域职业教育的示范引领。

2.生源类型结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面向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坚持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适度扩大全日制教育规模,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2016年,学历教育在校生9000人,培训收入2000万元;2017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000人,培训收入2500万元;2018年,学历教育在校生12000人,培训收入3000万元;)到“十三五”末,全日制在校生12000人以上,各类成人教育在校注册人数3000人,年培训20000人次,收入3000万元以上,形成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双轮驱动的办学格局。选择部分

专业,推进“3+2”本科、高职自主招生、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学校的办学质量、社会美誉度和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录取率达100%,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3.师资队伍结构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

满足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优秀骨干教师,全校教职工总数控制在500名以内,专任教师达到350名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比50%,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5%,“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兼职教师队伍稳定,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时数超过1/3。教师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横向合作项目数量、到款额有较快增长,各级各类课题和技术服务年平均到款额300万元,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课题立项保持在年均2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所突破,获得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培养省级名师3-5名,国家级名师1-2名。

4.实训基地建设与培养模式改革相适应

满足“工学一体”实践教学需要,确保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至“十三五”末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5000万元以上。每个专业群建有15个以上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融企业实习管理、培训与技术服务、师生实践锻炼等于一体的校内外工作站。

5.资金支持结构与学校发展重点相适应

根据学校建设与发展需要,学校经费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向重点建设项目与基础薄弱方向倾斜。“十三五”期间,重点落实生均培养经费,多方(多种形式)筹措新校区建设资金,集中财力建成新校区并投入使用,同时保证人员经费和教学建设、日常教学、运行经费等足额到位。进一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发展定位

立足行业企业,服务山东半岛高端装备制造业,辐射我省和全国行业企业,把学院建成一所开放性强、与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紧密、专业布局合理、课程设臵特色鲜明、师资队伍数量足、结构优、教学模式融工学研为一体、社会认可度高、综合实力强,成为我省同类院校中的领军式高职院校。

(五)发展措施

1.全面推进教学和管理改革

(1)推进专业优化聚集

以专业服务产业为原则,构筑学院专业结构体系,发展涵盖集团主要产业链的冶金化工、机械、电气、汽车、建筑安装、计算机、财经、商贸、建专业群,以现有冶金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省级特色专业为龙头,下一步重点发展财经、商贸、电气、机械制造、化工、建筑等相关专业,打造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攻坚国家级品牌特色专业群。近五年内在现有2*个招生专业的基础上,依据与区域、行业及集团公司的需求相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合理调整和设臵专业,在10左右专业群的基础上,开拓招生专业,使招生专业总数40个以上,每个专业群4各专业左右,重点建设专业带动一般专业,以适应招生人数****人的需求。构筑成专业建设梯形结构,支撑学院各专业协调发展。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及行业、集团公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开展课程改革

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遵循高职人才成长规律和基于工作过程及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理念,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全面展开精品课建设。形成专业团队、教研室、系部和学院四

级课程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在现有1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教、学、做”一体,“理、实”一体。用三个三分之一思路来改造我们的课程,即三分之一理论,三分之一讲座、三分之一企业实践。使我们的课程经过五年左右的发展,在省内及国内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省级精品课程达到50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课程3-5门。

(3)探索招生改革

把现代市场营销理念引入到招生工作中,充分研究市场需求,培育招生市场,打造生源数量稳定、分布合理的招生基地。充分研究社会(学生、家长)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宣传品位与层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强化各类生源渠道建设,建立起以“我省为主,辐射重点外省”的招生网络。完善招生目标责任制,落实由团队招生逐步过渡为专业团队招生的招生工作机制,按照“优化结构、保证数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年招生量稳定在3000-4000人。研究高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政策,探索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

(4)完善绩效考核体系

本着全员考核、目标管理、价值驱动、自主管理原则,制定下发《2015年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和《绩效考核目标责任书》。充分体现岗位职责、岗位难度、教学质量以及价值贡献度,改革学院教学运行激励标准,推行积分式动态管理;教师的教学运行、企业顶岗锻炼、教学建设和科研

工作三项重点工作的行为指标考核与员工基础管理工作融合作为月度基础管理考核,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工作行为。制定《职业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完善职业培训项目负责人制度、项目代理制度、项目总承包与分包制度、可行性报告与备案制度、项目独立核算制度。加强考核激励机制建设,划小核算单元,实行项目利润提成

考核办法。

(5)推行院系两级管理改革

管理体制由直线职能制向院系两级管理的根本转变、管理机制由过程管理向目标总控的根本转变、薪酬激励由按劳分配向按价值、按贡献分配的根本转变三大工作目标,制定完善学院《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总体方案》。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多措并举加大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外出学习培训。继续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国培和省培工作;组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其它形式的外出学习培训和国内访学项目。二是进企业实践。为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学院进一步修订教师进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组织教师扎实参加企业培训及企业顶岗。三是内部培训。通过说课、说专业等专题培训、聘请专家、学者来校交流等形式,使广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得到提升。

3.推进社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1)扩大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上页 下页

【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创新合作模式,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配合各专业群的职业教育特点与要求,建立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继续扩大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与质量,建立一批生产技术先进、与学院专业融合度高的知名企业做为稳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满足学院各专业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要求。

按照校企“双赢”的原则引进企业合作建设实训场地,变“模拟任务”教学为“真实任务”教学,形成校内实践与企业生产的有机结合,达到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合一。

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开发课程及教材,调整育人的方向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定向为企业培养所需技术技能人才,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聘请国内一流专家、劳模、高级工程师、技师及能工巧匠做为客座导师到学院开门收徒,并建立专家、技师工作站,作为先进操作法的传承和创新基地。

4.整合职教资源,推进集团职教集团运作

(1)整合职教资源,以集团职业教育集团为依托,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年7月,央企举办的首家紧密型、行业性职教集团在学院揭牌。集团定位于“服务集团、辐射行业”,支撑行业持续发展,圆职教强企梦。学院将依托集团公司,整合目前成员企业的中技学校和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加强各单位之间的沟通,规范化运行集团各项事务,基本建成紧

密型、规范化职教集团,构建面向公司的专业服务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传授企业文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解决跨区域系统办学体制机制、与地方职业教育规划不衔接及经费问题,实现跨区域办学、自主招生、中高职衔接等,形成需求与培养相衔接,培养与使用相统一的工作体系,建成覆盖行业、特色鲜明、培养成效突出,能够支撑行业人力资源需要的职教集团,成为我国行业职教集团的示范样板。

(2)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构建员工培训体系

整合集团公司培训资源,筹建集团大学,承担集团公司领导力发展和员工知识、素养、技能提升的教学研究和培训工作;构建集团员工教育培训体系,开展员工培训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和知识管理。将全体员工按管理、技术、操作分初、中、高三个层次培训,将培训

覆盖集团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

(3)依托集团大学成立管理技术服务中心

管理技术服务中心要吸收各成员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技术拔尖人才以及国内外的一流专家和高端研发人员等参与,把服务中心建设成为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公司先进操作技法和管理经验的总结、传承、推广应用基地和先进技术的研发基地。

5.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1)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加大培训项目开发力度。根据山铝公司《2015年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意见》及周边各单位培训需求,结合学院实际情况,针对培训任务,分别成立培训项目组,相关责任教师要深入

基层调研,编制培训方案,研发培训课程,使培训项目有计划地向前推进。通过培训项目研发,极大地提高教职工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2)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加大横向项目的参与开发力度。制定《教学科研岗职称评聘管理办法》及《教学科研岗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鼓励并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横向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以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6.深入开展学生成长成才培养

(1)健全学生教育体系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定位与思路,贯彻落实中发〔2004〕16号文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安全教育,做好资助育人工作。实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辅导员

任职资格准入制,按不(来自: 工作总结之家)低于师生1:400的比例配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课专任教师;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臵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为每个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

(2)完善学生服务体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满意的校园生活和全面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学生服务机制,从学生心理、生活、学习、成长、发展诸方面关心爱护学生、服务学生,通过学生关爱

工作机制等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完善学生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建立稳定、和谐、优良的校园环境。

(3)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

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为指导,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为重点,以诱发学生兴趣和自信为切入点,建立并不断改进“能力素质提升模型”;通过“能力素质提升模型”对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实施学生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培养“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满意”的毕业生。

(4)推进学生卓越计划

以培养学生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直到成功的顽强毅力和把小事做到极至的优良品格为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把学生培养成为竞争力强、成才率高的卓越人才。

7.启动实施新校区建设工程,为再造一个新学院奠定基础

(1)通过新校区建设解决学院发展硬件设施不足问题。学院现有办学条件是在原来的职工大学、党校、技校及职业中专办学的基础上简单叠加而成,因而布局不够合理,不符合高校建设标准,缺乏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学院品牌、提升知名度的空间。随着后续在

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考虑学院的长远发展,提出搬迁青岛的设想。

(2)学院先后考察了青岛城阳区、胶州、即墨等地,对新校的占地、规模、硬件设施、建设工期等进行了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项目建议方案,等待定稿后提交领导审阅,尽快形成项目建议书提报立项。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党的建设,提高领导学校科学发展能力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组织建设,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健全机制,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把好入口关,进一步提高党员发展质量;加强管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健全机制,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维护学校稳定、服务师生员工、促进校园和谐的战斗堡垒作用;推进学习型学院建设,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统揽全局的能力。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的民主选拔、竞争择优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健全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加强对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发挥其在学院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发展内在动力

(1)以“定位准确、职责清晰、管控有力、营运高效”为目标,深化学院管理架构改革,精兵简政,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关口前移,逐步实现培训业务与后勤保障市场化运作。

(2)加快推进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管理方式由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的根本转变。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管理机制,明确院系权利和责任,充分优化和利用教育资源,激发院系办学活力。

(3)推进学院收入分配改革,实现按绩分配、按效分配、按价值化分配。逐步探索符合学院特点的基薪+绩效的薪酬分配制度。封存当前

上页 下页

【党团工作建设、思想汇报】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的岗位技能工资,建立基于工龄、职称或岗位、学历的三维基薪制度,并动态晋级;建立基于课时工作量、企业顶岗锻炼、教科研成果、培训或课题项目利润、基础管理和现场治理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分配体系;探索职业教育培训项目团队建设和质量、效益考核提成机制,实现内外部培训收益梯次激励.

3.坚持依法治校,提高学校民主管理水平

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等文件精神,不断修订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加强管理力量,规范办学行为,坚持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议事制度,提高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规范各项办事制度,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完善各类监督制度,顺畅师生利益表达的机制和渠道。完善职代会、教代会制度,强化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保障师生员工的民主权利。

上页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讲的是关于学院、企业、专业、工作、教师、技术、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