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让幼儿在活动中仿编诗歌

时光荏苒,转眼间这一段时间的工作即将过去了。此时就可以总结剖析自己的工作情况了。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够不让自己的工作总结显得太过平庸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结:让幼儿在活动中仿编诗歌”,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小结:让幼儿在活动中仿编诗歌

幼儿诗歌仿编活动是幼儿诗歌教学的特殊形式。对于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提高幼儿欣赏能力、丰富

幼儿词汇、培养幼儿创造力、想象力极为重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是行动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而小班

幼儿正处于行动思维时期,语言发展具有直观形象性。单纯的仿编诗歌对于这个时期幼儿来说太过于抽

象化,孩子不会对这感兴趣,于是便尝试让孩子在活动中进行仿编。

首先,要选择便于诱发幼儿动机便于幼儿活动的教材。小班幼儿喜欢模仿、喜欢小动物、喜欢颜色

亮丽的事物。根据这一特点,选出幼儿感兴趣的儿歌便是整个活动的奠基石。幼儿对儿歌本身有兴趣才

会对创编感兴趣。如:选出儿歌《我是快乐的小朋友》。在儿歌中,孩子可以学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叫

声、形态、习性。他们可以学小鸟飞一飞,学小狗“汪汪叫”,都很喜欢表演这首儿歌。

如果说“学”是活动中的奠基石的话,那么“感”就是仿编活动的支柱。感就是让幼儿去感知、去

看、去闻、去听、去摸、去寻找不同的感觉,感知多样事物。还是拿《我是快乐的小朋友》举例。孩子

学会儿歌后,带孩子去逛逛动物园,认识一下不同动物,了解这些动物的习惯、特征、叫声、动作。在

这个过程中,老师加以适当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比如:“看看小猴子是怎么样的?”“它的尾巴怎

么样?”孩子自己观察,便会发现小猴子蹦蹦跳跳的,还挠痒痒,尾巴又长又细等。通过他们自己的眼

睛,他们的知识会更丰富,视野会更开阔。又比如儿歌《我的好妈妈》。请孩子回家后每人帮妈妈做一

件事。有切身的体会、有亲身体验,仿编儿歌时才会说出更多内容,才会有丰富的想象。

有了牢固的奠基石和支柱,最后就该一座高楼拔地而起了,而一个完美的活动就是这样的一座高楼。教

师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教学措施,小班幼儿对活动过程感兴趣、喜欢游戏,工式化、枯燥乏味的仿编并

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用游戏引出内容,让孩子张开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活动中动起来,思维跳跃起

来,比如在《我的好妈妈》仿编活动中,开始并不让孩子直接复习儿歌来仿编。而让孩子玩模拟游戏—

—你当妈妈我当娃娃。小班幼儿本身喜欢模仿,加上之前有了切身的生活体验,玩起游戏来自然有滋有

味,兴趣很高。老师加以适时引导,如:“妈妈下班累了,你怎么关心妈妈的?”“你帮妈妈做了什么

事?”来帮助加深幼儿体验,打开幼儿视野。然后引导幼儿把自己帮妈妈做的事编成一句话:“我们每

个人都来对妈妈说一句话:让我××××”请幼儿把自己做的事编进话里,导入儿歌,孩子便在玩玩耍

耍中完成了这首儿歌的仿编。

诗歌的仿编活动是幼儿园组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跳出平淡无味模式性的仿编活动,选择好的教

材,打开孩子视野,激活孩子思维,让孩子在玩中仿编、在动中仿编。使幼儿思维力、想象力、语言表

达力、欣赏力在仿编活动中得到创造性发展。

Gz85.Com更多工作总结范文小编推荐

教育小结:让孩子在环境中学习


教育小结:让孩子在环境中学习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环境的创设及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已越来越为教师所关注。所

以,我在开展活动中,一直在思索,对于我班的孩子来说,怎样的教育环境才是他们最喜欢的、最

适宜他们目前发展需求的,我该设置哪些区角、如何设置才最易操作、最有序,最适宜我班孩子发

展的呢?从实践中我们初步摸索出以下几点:

1.以幼儿操作方便为依据。大班教师划分区域的目的性很强,常常很清楚地划分美工区、生活区

、结构区等等。于是,我首先应考虑以幼儿操作方便为主。我们在安排区域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幼儿

操作时的实际问题,尽可能地方便他们。例如:有的需要在地上操作,我们就铺设地毯;有的需要

有操作台,我们就提供玩具柜和桌子,并将一类的玩具放在一起。在桌面和墙边我们经常钉一些盒

子放些篮子等,里面放有胶水、手工纸剪刀,材料和工具我们做到有序的展现在孩子面前。让孩子

们随手可以取用。有些设置在小橱壁上,需要蹲下来操作,我们就铺上一条可以坐或跪的小泡沫板

,使孩子自然、方便地进行。

2.赋予环境以有趣、实用的情境。教师不能过分地追求环境的教育价值而忽略它的情感性和适宜

性。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环境的情境性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一方面将幼儿的作品随

机地融入环境中,另一方面这个情境能巧妙的暗示孩子怎么去做。例:我们在墙面上布置了天安

门,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就学用折、剪、粘的办法来装饰天安门上漂亮的饰品和雄伟的气势

,一方面是幼儿动手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培养,同时又满足了幼儿的认知的需要。

环境创设和利用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层次化、个性化需求,我们不能以成人的目光去选择

,而是应该更多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考虑,使环境真正地为促进幼儿发展服务。

教师总结:让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教师总结:让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中成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儿童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许多孩子追求物质上的享乐,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好高骛远,缺乏毅力,精神寂寞,甚至个别出现逃学、吸毒、自杀等现象。如何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呢?孩子们的这些心理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呢? 追根溯源,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社会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改革。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对儿童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利影响。一般说,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学校、环境等渠道来实现的。

一、家庭方面。

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结构不正常,父母离异多,单亲家庭使儿童经常性产生失落感。有的家庭气氛不和协,父母经常吵架,让孩子时时感到焦虑不安。不少的父母,尤其是从事经商或人体企业等行业,终日忙于外头的工作,经常外出,孩子或独自在家,或交给别人看管,缺少亲情,时常感到孤独寂寞,同时,由于竞争激烈,风险系数增大,父母在外面经受了更大的压力,困扰与挫折,家庭往往成为其宣泄压抑的场所,对孩子的教育简单、粗暴,引起孩子严重的内心冲突和紧张。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好,家长在物质上是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另一方面,家长又望子成龙,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压力很大。前者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下,难以应付挫折;后者又使他们面临重重挫折,经受种种压力,让孩子在无休止地陷于较严重的心理不平衡之中而难以自拔。

二、学校因素。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同样有自己的人格,有自尊心,教师对学生随意发表否定性评价,如笨蠢猪等,使学生形成低下的自我概念,产生自卑感,并引发退缩,破罐子破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又如,教师对学生过高的期望和要求,也会对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通过每天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作用。由于社会的不良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不协调一致,儿童心理和谐也受到不利影响。

心理教育者在培养学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它力图"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之人"(马斯洛)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心理教育更加有效和持久地开展。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一个人不是由部分因素的拼凑培养起来的,而是由他所受过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综合地造就成功的。"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非常重要。

如何克服孩子的个性弱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孩子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在实践中又存在着很多问题,困难虽然存在,但我们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够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而是要考虑,如何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

我们不得不承认,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诸 如好胜、自私、独立性小、依赖性大、宽容度小。这样,在生活中遇到新的矛盾后,就很难单独处理,而往往发生什么意外,不仅对孩子本身造成影响,而且还会对以后的教育留下后遗症,因此,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帮助孩子克服个性弱点。

如我们住读班孩子,经济条件好,因此孩子们热情大方,肯帮助别人,特别是经济上的支助。但他们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那就是特别"小气",平时只要稍多说了一点关于他们弱点的话,那就可能导致他暴跳如雷,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举动。记得那是刚入学不久,孩子们正在外面玩耍,其中一个孩子根据另一个孩子的长相特点,编了一句顺口溜来唱,那个孩子听完后,立即扑过去,要与编顺口溜的孩子拼命似的,又哭又闹,整个人气得上气不接下气,非要那个孩子立马道歉,否则誓不罢休。我极力劝说他们,暂平息了风波。为此,我也看到了这些孩子致命弱点,如果这种心态不加以教育引导,发展下去,将成为一个病,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个性发展,所以,我经常利用朝读、队会,组织住读班读报,并经常以他们所崇拜的球星、歌星、名人轶事教育他们,由于孩子们读书多了,精神食粮丰富了,因此脾气就好一些。

另外,我还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意识组织一帮一活动,让这部分孩子心中存在一种竞争的差距,一种崇拜的心理,以达到教育目的。通过几年潜移默化的教育,循循善诱的自导,孩子们逐步克服了特别小气的心态,现在他们之间随意开开玩笑,孩子们不在意了,这是一种进步。虽然孩子们身上还有诸多缺点,要我们正确的去引导,不忽视他们的随习,就可以帮助他们克服个性弱点,走向个性的完善,做一个真正的强者。

如何架设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学生受教育处于三种环境中,即: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小学生受教育更多是处于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之中。要使小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班主任起着特殊的作用:架设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桥梁。怎样才能沟通老师与家长的联系,调动起家长关心孩子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地、愉快地配合班主任搞好学校工作呢?本期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教师形象。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正人者必先正己。教师先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师德修养。师德修养表现在:

1、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师德修养最可贵的就是为人师表,勇于奉献。如上期学校开展了"扶贪济困"的活动,作为班主任的我带头给山区儿童捐款捐物,学生在班主任的作用下,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更令人感动的是黄冰竹、林可心、耿子钦等学生家长主动到学校来捐款献爱心。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感化学生的心灵,而且还通过学生作用于感化家庭和社会。

二、信任尊重家长,做到胸襟开阔。

当学生有错时应与家长取得联系,但要理解家长的难处,不能训斥家长,不能把学生的错误转嫁给家长。要尊重家长的情感,对家长做到温和有礼,以商量谈心的方式来交流教育孩子的得与失。对于学生的学习,不给家长增加负担,但必要的检查还是应该的。不歧视差生家长,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家长对班主任或学校工作有意见,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做到宽容大度,胸襟开阔。这样家长会与之同心同德育人教子。

三、听取家长意见,共商育人良策。

"三人行,必有我师"。更何况班主任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家长,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乏各种人才,有大学教师,有作家记者,有公安民警,有管理干部……他们对孩子的教育也很有经验。我班的周晓梅、林可心、黄冰竹、耿子钦等家长均提出各种好建议,经采纳收效极好。这些家长与老师的精诚协作,发挥的参与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教师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的指导策略

早期阅读是一种准备性阅读,它区别于成人独立进行的读书、看报等普通意义上的阅读。它是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促进幼儿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技巧。这需要我们对孩子的阅读活动进行有效、合理、积极的开展。以下是我就早期阅读中兴趣培养、技能发展等方面,在班中尝试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通过多种材料的提供,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

多材料的提供体现在:阅读材料既满足幼儿的兴趣,又满足幼儿的发展,保证幼儿拥有多方面的知识经验。

(一)在阅览室的自由阅读中观察幼儿的兴趣表现,归纳出受幼儿喜爱的书籍类别。

阅览室里的阅读活动是最受幼儿喜爱的,因为阅览室里拥有广泛的幼儿图书,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尽情地选择。我抓住这些机会,观察每次每位幼儿的择书情况,并且把幼儿选择的书籍类别记录下来。经过三次观察记录,在整理中发现,进入大班后,男女孩的兴趣表现明显不同:男孩子喜欢“葫芦娃”、“战神金刚”、“奥特曼”等内容稍显阳刚的书籍;而女孩子则喜欢“拇指姑娘”、“白雪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内容柔美的童话故事的书籍。找到幼儿对书籍的兴趣表现后,我到资料室借来了一些这方面的书籍,并且把他们添置在班级阅读区中。慢慢的,阅读区里人变多了、也变安静了,原来总有幼儿跑进跑出,持续阅读的时间不长,现在凡是进入阅读区的孩子都能够较长时间地阅读了,有的甚至还两两合作,边看边轻声交流。这样的改变,关键在于阅读区中有了孩子们喜爱的书籍,“阅读”这一活动也成为了在幼儿兴趣牵引下而自发产生的一种活动。

(二)在活动区中适时适当地投放其他类别的书籍,观察幼儿的兴趣表现。

全然由幼儿来选择书籍类别的话,往往会形成阅读材料内容狭隘,导致幼儿知识面不广等情况。像我班男孩子,他们比较喜欢看打闹场面较多的“战神金刚”、“奥特曼”等书籍,因此导致了孩子们无意识伤人行为的增多。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当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逐步改变他们对书籍类别的兴趣。我采用的是将选择的书籍在幼儿玩活动区时投放的方法。在《大家来做小问好》这个主题中,幼儿对于“宇宙”、“天文”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感兴趣,此类的“为什么”也特别多。我发现后,从资料室借来了一套《十万个为什么》,当幼儿玩活动区时将“天文地理类”的一本替代了“奥特曼”,看书时,孩子们没有想“奥特曼”哪里去了,因为兴趣都被《十万个为什么》吸引住了。通过这样不断地替代、丰富,孩子们的阅读内容一定会逐步广泛。当然,我们在帮助幼儿筛选阅读材料,或者更替阅读材料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建立在幼儿感兴趣的前提之下。

二、通过多种途径的观察,了解幼儿目前的阅读水平。

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了幼儿已有的阅读能力及水平,才能在指导幼儿阅读时更具有针对性。

如一次阅览室阅读中发现:到处走动的现象很多,问明原因是为了去找喜欢的书。于是,我就跟踪观察了其中一位名叫婷婷的小朋友,她首先找了一本《一千零一夜》,然后坐到座位上从头到尾翻了一遍,最后就起立又去找其他的书,如是重复了很多遍,直到阅览室活动结束。不断重复找书的原因是幼儿在选择了某一本书后没有仔细阅读,或者说只“阅”不“读”,这样“看”一本书的时间当然很短,看完后也当然得再次选择图书。但久而久之,幼儿的阅读能力不会有提高,因此,根据幼儿阅读习惯的这一现状,我在每次集体阅读、自由阅读,或者个别在阅读时都会不断鼓励幼儿把自己看到的内容说出来,通过从“阅”到“读”的过程,幼儿完整阅读完一本书的时间就会变长,同时也提高了阅读的习惯及能力。

又如在集体阅读活动中,当幼儿到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阅读结果时,很多幼儿往往都只有几句很简短的话,他们的阅读就是说出图片的中心思想。在发现这一现象后,我经常利用提问“你觉得图片上的小动物会怎么想怎么说的?”鼓励幼儿说出主人翁的心理活动;以提问“这是哪里?你怎么看出来的?”鼓励幼儿观察并描述背景。通过看图讲述、集体阅读、活动区等活动时间的不断强调,目前幼儿讲述时的语言变得丰富且生动了。

三、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提高阅读技能。

目前,我任教的年龄段是大班,语言活动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故事、散文诗等。在组织的过程中,我在增强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也就是合理利用多种感官的刺激,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情感真。

所谓的多种感官其实就是视觉和听觉,关键在于这两种感官要同时刺激孩子的神经,使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作品本身所表现的情感相碰撞,从而提高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

《桃树下的小白兔》讲述了小白兔以桃花瓣为礼物赠送给各个好朋友,好朋友们把桃花瓣当成了各种有用的礼物的故事,故事中体现了同伴间相互关心和受关心者也能回以感谢的美好情感。它有着优美的语言、真切的情感,同时还不乏一定趣味性,非常适合幼儿的欣赏与感受。

为了让幼儿的视觉、听觉同时受到刺激,我首先选择了一幅漂亮的像在下桃花瓣雨的美术作品作为教具,用以刺激幼儿的视觉,其次再为故事选择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钢琴曲作为故事录音的衬托音乐,用以刺激幼儿的听觉。孩子们看着美丽的图片,听着在抒情的钢琴曲衬托下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录音,脸上洋溢着微笑,甚至有的小朋友在听到有趣的地方时还控制不住,笑出了声呢!真像是身临其境,仿佛自己也成了作品中的角色之一。

通过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当老师提问到“你喜欢故事吗?最喜欢什么?”时,孩子们的回答都能从作品本身出发,回答的同时就像是在复述作品各段落,这也达成了学习作品中优美词句的目标,丰富了孩子的词汇量。我想,为什么孩子们会很顺利地复述作品内容,很大原因是在于孩子们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刺激下已经充分感受到了作品中流露出的情感。只有当作品中的情感与幼儿的情感体会相共鸣时,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含义,多种感官的刺激可以加速两者之间的共鸣,久而久之,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倾听与表达的技能也不断增强,同时,阅读的技能也将随之不断发展与提高。

四、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帮助幼儿拥有更多表达的机会,体验阅读的乐趣。

所谓多种形式的展示就是让幼儿拥有更多展示自己阅读结果的机会,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的平台。

阅读活动后的“宝贝在线”是我们班常用的一种展示阅读结果的手段。教师利用洗衣机纸箱为幼儿制作了一个“电视机”,利用录音机、话筒等真实的广播用具,让幼儿在“电视屏幕”上讲述自己的阅读结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原本不善表达的幼儿都能主动要求“上电视”,这一动力无形之中激起了幼儿的自主阅读及认真阅读,因为想要“上电视”就一定要说出自己阅读到的内容。这一方式将阅读融入到了游戏中去,使幼儿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又如饭后及离园前“谁的故事最好听”栏目,幼儿在相互倾听与比较的过程中使讲述能力得到了不断提高,为今后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在幼儿早期阅读的指导中,教师与幼儿是共同成长的。教师在探究和解决阅读活动所出现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联系中,要不断加深对教育理念的认识与理解,调整自身的教育行为,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从而使在幼儿早期阅读中的指导更科学更合理。

不断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自主


不断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更自主

角色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游戏之一,在游戏中孩子们扮演各种角色,通过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和个人生活经验。如何发挥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促使幼儿社会性和自主性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呢?在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针对游戏中发现的问题与困惑不断反思并及时予以调整,通过多次调整,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不断增强幼儿自主交往、自主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等能力。

一、调整游戏的空间设置,丰富幼儿自主游戏的内容。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创设了愉快的游戏环境,有他们最爱的娃娃家、汽车总动员、宝宝水果屋等区域游戏,“娃娃家”是最受小班幼儿欢迎的游戏之一,所以在准备创设角色游戏时,我选择了娃娃家为重点,让幼儿在家庭化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会生活和游戏,由于本班场地较大,所以在班级设置了三个娃娃家,每个娃娃家都以厨房设施为主,每次玩娃娃家时,孩子们的兴趣十分浓厚,都乐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但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由于娃娃家场地较大,孩子们在进入娃娃家后,都选择了自己的玩具,自顾自地玩了起来,孩子们之间很少有交流。

反思:根据这种现象,我同班级老师商量,对娃娃家的场所布置重新调整。由原先的三个小娃娃家变成了两个大的娃娃家,为了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我们请幼儿在观察自己家都有几个房间吗,分别都有什么用处?和孩子商讨后,知道了睡觉的地方叫做卧室、妈妈烧饭的地方叫做厨房、宝宝洗澡的地方叫做卫生间???所以我们的娃娃家就变成了有厨房、卧室、客厅???场地的更改孩子们更加有兴趣了。娃娃家里的角色现在也增多了,有爸爸、妈妈、宝宝、姐姐、哥哥???

调整:空间设置的调整,极大的增加了孩子们在游戏之中交流的机会,使孩子们自我社会属性中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角色的增多,给了孩子们更多选择的余地,使得幼儿社会属性中各角色认知感更加清晰,在娃娃家里孩子们充当自己家庭成员的角色,知道自己的角色该干什么事情,做这些事情时是什么身份,充分发挥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调整幼儿游戏经验的获得方式,提高幼儿的自主交往能力

教学和游戏活动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能让幼儿懂得为什么要交往,怎样交往,让幼儿将学到的交往技能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加以巩固。也使交往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又到了娃娃家的游戏时间,孩子们都知道自己的角色进入到游戏区内进行游戏了,只看爸爸、妈妈、在厨房低头忙碌着,也不管宝宝、哥哥、姐姐在干什么?这时,几个自由人的小客人也来娃娃家做客了,她们在门外呆了很久也不敢敲门进入。我就问他们:你们是来娃娃家做客的吗?孩子们纷纷点头。我说进入别人家之前可以先敲门,你们试一试敲敲门,爸爸妈妈就会出来迎接你们的。芊芊就带头敲起门来。妈妈奇奇就问:谁呀?只听见一个小朋友小声地说:“是我”!妈妈奇奇继续问:“你干什么”随后几个小客人转身就跑走了???

反思: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交往背景,一些幼儿性格内向孤僻,不敢与人交往。作为教师,在认真分析这些孩子的个性特点后,应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树立起他们交往的信心。小班幼儿本来就是刚入园,刚从家步入幼儿园这个大家庭,突然面对老师和很多的小朋友,他们会感到无所适从,不会与同伴交往。

调整:我找到一个很好的绘本故事《报纸上的洞》,并根据我班孩子情况设计了一节语言活动,重新创编了故事,故事中的丑小兔可爱又胆小,它对外面的事物充满好奇,渴望朋友但又胆小害怕、缺乏自信。利用故事《报纸上的洞》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小洞洞”的逐渐变大,引导幼儿大胆、主动的与同伴交往,克服害羞、害怕的心理。从而变得更加自信,这样才能在让幼儿认识自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游戏的乐趣。为此课后我还根据此故事创编了《打招呼》的儿歌:苹果猪,咪咪笑,见了朋友说“你好”,兔小妹,羞答答,不敢招呼往后逃,小兔小兔别害怕,主动招呼人人夸。在朗朗上口的儿歌中,让孩子们边玩边记,乐中学,乐中记,使幼儿在充满无穷乐趣的儿歌中,知道了,只要大胆的接纳别人,一切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根据幼儿特点,通过对游戏主题进行因材施教的设置,使得幼儿在游戏的过程加强了自身的角色融入感,并使得幼儿自身的自主性差异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孩子性格成长更加全面。每天早上幼儿与教师的交谈、角色游戏中“娃娃”与“父母”的交谈、宝宝水果屋中“老板”与“顾客”的交往等、孩子们你来我往,增加了幼儿交往的兴趣。作为教师,还应不断创造每一次让幼儿交往的机会。让孩子们更加地学会自主交往。

三、提供丰富合理的材料,激发幼儿自主地尝试与探索

幼儿对新鲜的事物都很感兴趣,他们会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了解事物。那么教师就要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尽量让他们在角色游戏中有更多的选择。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通过对家中材料的确认,发动家中与幼儿一起收集这些家中所需要的材料,基本上就是一些塑料模型的水果、蔬菜、鸡、虾子等等,但是单单在这些材料的烘托下,幼儿还是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他们都停留于对材料单纯的摆弄上。

反思:我就对照目前我们准备的材料,大多数都是模拟实物的形象玩具,由于它的逼真性,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投放的材料只限制于单纯的摆弄。

调整:于是我再次带幼儿进行商讨“你们家里还有什么?每天爸爸妈妈在家都会干什么呢?”媛媛说:“老师,我们家冰箱里一直有好多的东西,可以烧什么拿什么”动动说:“我喜欢吃鱼,妈妈烧鱼的时候要放酱油,我爸爸还放糖呢!”可亦说:“妈妈有时候还会扫地呢,还会擦桌子呢!”孩子们海阔天空的讲述,让“家”的模板又一次丰富起来,调味盒,烤炉,冰箱里的食物,扫帚等,这次的调整让我感受到简单的材料是不能满足孩子们对游戏的需要,于是进行了第二次的材料收集,把家中的废旧瓶罐、香蕉牛奶的盒子、生活中原本不起眼的废旧物都带来了。我们用废旧的调味盒装入了不同颜色的废纸屑当作调味料供幼儿烧饭时用,用泡沫板做了一个烤炉,用香蕉牛奶的盒子做了冰箱、还制作的扫帚给幼儿用完餐后进行打扫。幼儿将用塑料袋制作成娃娃家用的青菜、用无纺布制作成了荷包蛋,还有那些废旧的地垫被孩子们切成块用来当一些蔬菜丁。

收获:现在,家增加了好多供幼儿自由选取的材料。记得又一次小客人来家里吃饭,点名要迟鸡蛋,但是制作好的荷包蛋已经没有了,只见娃娃家里当妈妈的蓉蓉,从一堆备选材料中选了一个兵乓球来当做鸡蛋用。有了这些材料的加入,我发现孩子们的交流也多了,不但满足了幼儿的需要,同时也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

四、调整教师的指导方式,引导幼儿自主解决问题

作为教师要在把握好时机的情况下,并以不干扰幼儿为前提,进行隐形的指导。

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游戏时间又到了,大宝、冉冉和蕊蕊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娃娃家,可是不一会儿,却传来了争吵的声音,“我要当妈妈”,“我才不想当爸爸呢”,紧接着我赶紧来到了娃娃家看看怎么回事,经过询问,才明白原来是大宝、冉冉小朋友都争着当妈妈,而蕊蕊小朋友准备好了要当宝宝,在旁边睁着大眼睛看着这两位小朋友。我非常不解孩子们为什么这两个孩子不想当爸爸呢?我蹲下身子问大宝、冉冉:“你们为什么都要当妈妈呢?”我知道冉冉平时是个比较强势、不罢休的孩子,冉冉抢先回答:“因为我最喜欢妈妈,我觉得当妈妈好玩。”这时候大宝也不甘示弱的赶紧说:“我也喜欢当妈妈,不想当爸爸,爸爸不好玩。”听到这里,我若有所思,平日里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少,妈妈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很重要。

反思:我们有时经常会问孩子最喜欢家里的谁?大部分孩子都回答的是妈妈。相比之下,爸爸在孩子们的心中分量比妈妈要稍逊色一些。小班孩子已具备初步的规则意识和独立意识,但有的孩子碰到自己的喜欢的角色就会争论不休,我想这也与孩子的自我为中心有关。我觉得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要加强孩子的亲情观念的培养,知道家里的成员都是很重要的。孩子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教师要及时的出现并加以引导,用建议的方式让两位孩子协商和分配谁当“妈妈”,虽然孩子刚开始还是有点不高兴,但能很快投入到游戏中,这也是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得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时,要给孩子提出游戏的要求,同时对谦让的小朋友进行表扬。

调整:我问孩子们:“家里有些什么人呢?”冉冉说:“有爸爸和妈妈。”大宝补充道:“还有小朋友!”我接着说:“对啦!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幸福,大家在一起相亲又相爱!”大宝像个小大人一样赞同的点点头说:“我也觉得。”我接着说:“在我们的家里,每一个人都很重要,今天娃娃家的宝宝们也是一家人,小朋友们要当好每一个角色,我们来试试当不同的角色好不好?”小朋友都说好。我又看看大宝、冉冉说:“老师有个好主意,大宝是姐姐,姐姐让着妹妹,今天咱们让冉冉来当“妈妈”,大宝当“爸爸”,到下一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就换一下角色怎么样?”我转过头看看边上的蕊蕊说:“蕊蕊小朋友真棒,不争不抢的选好自己的角色,准备好要当“宝宝”了,来,“宝宝”亲亲“爸爸”“妈妈”,一起玩游戏吧!”这个主意冉冉同意了,大宝最终当上了“妈妈”,冉冉当上了“爸爸”。刚开始“爸爸”还撅着小嘴巴,可过了一会儿,“爸爸”就开心的投入到角色中去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极易转移,一旦投入就会很快融入到角色游戏中。

总之,在角色游戏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差异,通过对角色游戏的场景变化、主题设置以及对孩子在游戏之中的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导性干预,减少和避免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和强制性的干预手段,使得孩子们成为角色游戏的主人,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行为,可以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的全面性及社会融入性。同时,作为教师在角色游戏中如何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了解幼儿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促进幼儿个性与能力的发展,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