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汇编5篇。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当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那么您有久久不能忘怀的古诗词吗?以下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吐血整理的“《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 篇1
抑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于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注释】
抑抑:慎审谦谨貌。
隅:棱角,借指方正。
职:主要。
戾:罪过。
无竞:无,语气助词,无实义。竞,强劲,强盛。
训:教化,一说归顺。
觉:正直。一说通梏,大。
吁谟〔y m〕定命:吁,远大的。谟,谋划,策略。定命,确定政令。
远犹辰告:犹,同猷,谋划。辰告,按时告诫。
湛:同耽,沉迷。
从:依从。一说通纵,恣纵。
绍:继承。
敷:广泛。
克共明刑:共,执持。刑,法度,规章。
肆皇天弗尚:肆,因此。尚,助佑,一说推崇。
沦胥:相率,相互牵连。
章:表率,模范。
用戒戎作:用,以。戎作,指战争爆发。
用逖蛮方:逖,通剔,肃清,驱除。蛮方,对南方民族部落的蔑称。
质:平治,安定。
虞:预料,猜度。
无易由言:易,改变,由言,言语教令。
莫扪朕舌:扪,执持,按住。朕,我。
逝:去往,此指传布。
雠:通酬,应答,对答。
绳绳:戒惧谨慎貌。
辑:温和。
相:观察,一说助祭。
觏〔gu〕:看见。
格:来到。
射〔y〕:通斁,厌倦。
辟〔b〕:君王,一说作为法度。
贼:残害。
童:此指幼小的羊羔。
虹〔hng〕:通讧,溃败。
荏染:柔嫩貌。
缗〔mn〕:此指安装弓弦。
话言:美善之言。一说话通诂,古旧之言。
否〔pǐ〕:坏,恶。
借:假如。
莫〔m〕:同暮,晚。
梦梦:昏乱,不明。
虐:暴虐。一说通谑,戏谑。
忒〔t〕:差错。
回遹〔y〕:邪僻,曲折。
棘:困苦危急。
【翻译】
谨慎谦逊有威仪,为人品德很端正。人们也有俗话说,没有智者不愚钝。一般之人若愚钝,主要自身有毛病。睿智之人若愚钝,那就会有诸罪过。国家强盛在人才,天下四方蒙教化。若有正直之德行,四方诸国来归顺。远大图谋定政令,长久策划按时告。恭敬谨慎重威仪,天下百姓之典范。等到如今之时局,国兴小人政迷乱。倾覆败坏其品德,荒淫耽湎于饮酒。你既从人耽嬉乐,不念继承先祖业。不去广求先王道,以能持守圣明法。因此上天不助佑,如同泉水之奔流,不要相率以覆亡。早早起床晚入睡,洒水扫地庭院内,才是百姓之表率。修理你之车和马,弓箭军服与兵器。戒备战争之发动,驱除南方之蛮族。平治安定你人民,谨慎守持你法度,戒备不测之发生。你之出言须审慎,你之威仪须敬重,无不柔顺而嘉美。白色圭玉有污点,尚可打磨而去除。人之言语有污点,没有办法可挽回。莫改言语与教令,莫说苟且暂如此。无人按住我口舌,言教不可轻传布。没有出言不应答,没有恩德不回报。要施惠爱于朋友,遍及平民和子弟。子孙戒惧而谨慎,万民无人不顺服。看你结交诸君子,脸色温煦而和柔,不会犯下诸过失。看你独处在室中,尚且不愧于神明。莫说室内不明亮,无人能把我看见。天上神明之到来,不可揣度或思量,怎能再生厌倦心?君王你须修德行,使之美好又良善。举止贤明又谨慎,仪容端庄无过咎。不越本分不残害,少有人会不效仿。有人给我投桃子,我用李子来回报。羊羔无角却抵触,实在败坏小儿政。幼小柔嫩之树木,可以制成弓弦装。温润谦恭有德者,德行修养有根基。若是贤明睿智者,告以美善之言辞,就能顺德而践行。若是愚钝无知者,反倒说我越本分,人人各自有异心。哎呀小儿太年轻,不知善恶与好坏。不但携手以相牵,而且指示诸事理。不但当面去教导,而且提耳使铭记。假如说你不知事,也已抱子为人父。百姓如今心不满,有谁早知却晚成?上天光明极昭彰,我之存世无欢乐。看你昏庸不明智,我心忧愁又苦闷。对你谆谆而教诲,听我言语多轻蔑。不用我言行教令,反而施行暴虐事。假如说你不知事,我也年高成老耄。哎呀小儿太年轻,告知给你旧法道。听取采纳我计谋,希望可免大悔恨。正值上天降灾难,国家覆亡在旦夕。为你就近取譬喻,上天赏罚无差错。如果品性仍邪曲,会让百姓陷危急。
【解读】
同《板》《荡》等诗类似,《抑》也是一首对君王的规劝谏诤之诗,可以说这些诗开创了后世政谏文学的先河。《毛诗序》提出此诗是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朱熹《诗集传》则认为: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
全诗共分十二章,前三章各八句,后九章各十句。诗人是以一位忠实老臣的口吻,对一位年轻的君王进行规劝和告诫。诗中既有对君王昏庸无德的指斥,又有对利弊危亡的分析,还有对修身进德的嘉勉等。所言思维缜密清晰,论证正反配合,理念融通连贯,再加上俗言古语的引用,充分凸显出老臣的一片赤胆忠心和恳切婆心。此外,投桃报李和耳提面命二成语即源自本诗。
《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 篇2
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注释】
大车:大夫所乘之车。
槛槛:行车的声音。
毳衣〔cu〕:此指大夫的礼服,以毛布制成。毳,鸟兽的细毛。
菼〔tǎn〕:初生的荻。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似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啍〔tūn〕啍:迟重缓慢貌。
璊〔mn〕:一种红色玉石。
奔:私奔。
谷:生存,生长。
谓:认为,以为。
皦〔jiǎo〕日:明亮的太阳。皦,同皎,光亮洁白。
【翻译】
大夫的车辘辘行驶,毳衣色如初生之荻。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表露。大夫的车缓缓行驶,毳衣色如红色之璊。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私奔。活着之时不在一室,死后就要埋在一坟。如果认为我不可信,我誓就像璀璨明日。
【解读】
《大车》这首诗涉及到了男女婚恋的话题。《毛诗序》认为此诗通过描写古时大夫仪容庄重、威慑人心的风范,来讽刺当时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的社会现实。而近当代学者却多以此诗为一男子所作的情诗,认为诗中的子指男子所恋之女,所畏之事乃女子不敢和他相恋及私奔。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诗中大车和毳衣二词的不同解释。毳本指鸟兽细毛,后来毳衣逐渐成为天子或大夫的一种毛制礼服的代称,近人闻一多则考定此诗毳衣指毛毡车篷。然而诗中对毳衣的形容用了菼璊二字,表示芦荻的菼字暗示其色泽新绿,质地通透;表示美玉的璊字暗示其色泽朱红,质地光润。考虑到这种具有多种色彩纹饰的精细织物在周时只可能为贵族专有,而毛毡车篷也无法呈现出这样的色泽和质感,此毳衣应指贵族礼服,大车也应指大夫之车。这样,后文以子指代大夫,就能使上下诗意在逻辑上一贯相承。
本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前二章运用重章手法,末章相对独立。前二章首两句刻画了大夫身着华美裘服,乘车缓缓而行的情景,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后诗人以设问句表明并非自己不思念情人,只是威慑于大夫的雍容庄重的仪容,不敢有进一步的举动。生时不能在一起,所以诗人只好在末章发下共死之誓,并以皦日昭明其志,此情可谓拳拳在膺、令人动容。然而这也从反面体现出古人对婚姻以礼传统的重视。
《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 篇3
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注释】
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
渚〔zhǔ〕:水中小洲边。
萚〔tu〕:草名,根如葵而叶似杏,黄花,荚实。一说草木脱落的皮、叶。
为错:打磨玉石。
榖〔gǔ〕:树木名,又称构树、楮树,落叶乔木,树皮可作造纸原料。
攻玉:将玉石琢磨成器。
【翻译】
仙鹤鸣叫在曲沼,声音传遍那郊野。游鱼沉潜在深潭,有时游到小洲边。在那园中真快乐,还有一些是檀树,树下生长着萚草。他方山上有好石,可以打磨制玉器。仙鹤鸣叫在曲沼,声音传到天空中。游鱼在那小洲边,有时沉潜在深潭。在那园中真快乐,还有一些是檀树,树下生长着楮树。他方山上有好石,可以雕琢做美玉。
【解读】
《鹤鸣》一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诲宣王也,郑玄对此进一步解释说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朱熹《诗集传》则提出:必陈善纳诲之辞也。部分现代学者认为此是君王招贤之诗。
全诗共分两章,每章九句,形成十分工整的复沓构式。各章皆以鹤鸣九皋起句,或为即赋即兴,展开了一幅清秀幽美的郊野山水图。此外,诗中还写了游鱼沉潜深渊或停泊于渚,以及园中檀树和树下生长的萚榖等,最后以二句它山之石收束,隐约透露出雕琢培育人才之意。亦有学者认为诗中诸自然物象皆是隐喻人事,兹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诗末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已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著名成语。
《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 篇4
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无罪无辜,乱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大幠,予慎无辜。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君子屡盟,乱是用长。君子信盗,乱是用暴。盗言孔甘,乱是用餤。匪其止共,维王之邛。
奕奕寝庙,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圣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
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蛇蛇硕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颜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既微且尰,尔勇伊何?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
【注释】
且〔jū〕:语尾助词,无实义。
幠〔hū〕:大。
威〔wi〕:通畏,虐害。
慎:诚然,确实。
僭〔jin〕始既涵:僭,过分,一说通谮,谗言。涵,接受,容纳。
乱庶遄沮〔zǔ〕:庶,或许,几乎。遄,快速,迅疾,后同。沮,同阻,阻遏,终止。
祉〔zhǐ〕:福。
已:停止。
盟:结盟。
是用:犹是以,因此。
盗:此指小人、奸佞。
餤〔tn〕:本指进食,此指增进、促进。
止共:止,中止,废止;一说做到;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共,通供,供奉,奉事;一说通恭,指忠于职责;一说共事。
邛〔qing〕:病,劳。
奕奕寝庙:奕奕,高大貌。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
秩秩大猷:秩秩,众多而有条理,一说明智。大猷,治国大道。
莫〔mu〕:通谋,谋划。一说制定。
跃跃毚〔chn〕兔:跃跃,跳跃貌。毚兔,狡兔,大兔。
荏〔rěn〕染:柔嫩貌。
行〔xng〕言:流言,谣言。
数:思量,计度。
蛇蛇〔y y〕硕言:蛇,通訑,浅薄傲慢貌。硕言,大话,空话。
麋〔mi〕:通湄,水边,岸旁。
拳:勇健。
职为乱阶:职,专主,掌管。乱阶,祸乱的阶梯,指祸端、祸根。
既微且尰〔zhǒng〕:微,通癓,小腿生疮。尰,通瘇,脚肿。
为犹将多:犹,通猷,计谋,策划。将多,太多,甚多。
居徒:居,积聚;一说语气助词,无实义。徒,徒众,党徒。
【翻译】
浩瀚悠远是上天,可谓人之父与母。没有罪过无错咎,祸乱竟然如此大。上天已经降暴虐,但我确实没罪过。上天广大无边际,但我确实没错咎。祸乱刚刚发生时,过分言行就纵容。祸乱再次发生后,君子依然信谗言。君子闻馋如怒斥,祸乱或可速平息。君子见贤如赐福,祸乱或可速终结。君子屡次结盟约,祸乱因此得滋长。君子亲信奸佞人,祸乱因此更暴烈。奸佞小人话甜美,祸乱因此愈增进。不但中止忠心奉,而且为王添忧劳。高大恢宏是宗庙,君子将它营建起。众多有序治国道,此是圣人谋划出。他人有心要谗毁,我能揣测忖度到。狡兔来去方跳跃,遇到猎犬被捕获。树木娇柔而幼嫩,乃是君子栽种它。往来散布之流言,心中思量又计度。浅薄自大之空话,也是从口而说出。巧妙言语如鼓簧,颜面真是无比厚。那究竟是什么人?居住在那河岸边。没有力量无勇气,专门制造祸乱根。小腿生疮脚变肿,你的勇气在哪里?谋虑策划那么多,你聚徒众有几人?
【解读】
《巧言》一诗,揭露了奸佞当道、谗言祸国的政治现状,抒发了对贤良遭难、国家危乱的痛惜和忧虑。正如《毛诗序》所言大夫伤于谗,故作是诗也,且再判此诗诗旨为刺幽王也。
本诗共分六章,每章八句。首二章诗人即以昊天起兴,以言自己本是清白却被构陷致罪,而君王听信谗言、纵容佞人之举也终究酿成大祸,且愈演愈烈。中二章进一步推进情节,指出君王屡盟信盗,听任那些口蜜腹剑之辈胡作非为,违背了古圣先贤所传的宗庙之法和治国大道,终于引发心头大患。末二章是对那些巧言令色、聚集党羽之徒的讽刺贬斥,其中蛇蛇硕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无拳无勇等词的描摹刻画,可谓活灵活现、入木三分。
《诗经》中使人沉醉优美诗词作品 篇5
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喓喓〔yāo yāo〕:虫鸣声。
草虫:草螽,俗称蝈蝈、纺织娘。
趯趯〔t t〕:跳跃貌。
阜螽〔f zhōng〕:蚱蜢,蝗虫的一种。一说为蝗的幼虫。
忡忡〔chōnɡchōnɡ〕:忧愁貌。
止:之,他。一说为语气助词,无实义。
觏〔ɡu〕:遇见。
降:和乐。
陟〔zh〕:升,登。
蕨〔ju〕:蕨菜,多生浅山区向阳处,嫩叶可食。
惙惙〔chu chu〕:忧郁貌。
说〔yu〕:通悦,喜悦。
薇:又名巢菜、野豌豆,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结寸许长扁荚,豆粒可食。
夷:平和。一说通怡,喜悦。
【翻译】
蝈蝈发出喧嚣的鸣声,蚱蜢在草间来回跳跃。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忧思绵绵不绝。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安宁和乐。登上那座南山之巅,前去采摘蕨菜嫩叶。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忧思不可排遣。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愉悦喜乐。登上那座南山之巅,前去采摘巢菜枝芽。还没见到那位君子,我的心中哀伤愁悲。如果已经见到了他,如果已经遇到了他,我心自会平和安怡。
【解读】
《草虫》一诗的主旨,《毛诗序》概括为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朱熹《诗集传》则在此基础上阐释为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这个观点可以说是传统儒家的主流观点。此外,还有大夫归心召公说、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以及今人多持的思妇念夫说等,不一而足。
单纯从诗作的意境上来体味,作者为我们设定了一幅秋天的图景:蝈蝈窸窣齐鸣,蚱蜢跳跃不息,或许还有秋风带来点点凉意。自古以来,秋都是一个引发凄凉萧瑟或者别离之情的典型意象,在这首诗作中亦不例外。主人公没有见到君子之时的心情,三章各用忧心忡忡忧心惙惙我心伤悲三词表达,将求而不得的愁情忧思渲染得无以复加。采蕨、采薇暗示秋冬已去而今已是来年的春夏之交,而等待君子到来似乎仍然遥遥无期。
此后却笔锋一转,开始拟想既见君子之后的情景,形容自己的心情是降说夷。降含有下降、安定之意,仿佛是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说则是喜悦,仿佛是眉开眼笑、喜不自禁之貌;夷含有平和之意,心情最后又恢复平静和乐,主人公心理的起伏波动用寥寥数词形容得十分贴切。这种以虚衬实、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在方玉润《诗经原始》中称为透过一层法,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诗情感变化更加鲜明,读来也更有艺术感染力。
GZ85.com扩展阅读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合集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念念不忘呢?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敬请阅读,希望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一)
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鴥〔y〕:鸟疾飞貌。
郁:葱郁茂盛貌。
钦钦:忧思难忘貌。
苞栎〔l〕:苞,草木茂密丛生貌,后同。栎,栎树,落叶乔木,叶呈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木材可制器具。
六駮〔b〕:树木名,即梓榆,树皮青白斑驳。
棣〔d〕:又作棠棣、常棣,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栽培供观赏。一说为郁李。
树檖〔su〕:檖树,一名赤罗,一名山梨,果实比梨小。一说树指直立貌。
【翻译】
鸟儿疾飞于晨风中,北方森林郁郁葱葱。还没见到君子之时,忧心忡忡难以忘怀。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你忘我事确实很多。山上长着茂密栎树,湿沼生有梓榆之木。还没见到君子之时,忧心忡忡没有快乐。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你忘我事确实很多。山上长着繁盛棣棠,湿沼生有赤罗之木。还没见到君子之时,忧心忡忡如同沉醉。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你忘我事确实很多。
【解读】
对《晨风》这首诗的解读,历来分歧较多。《毛诗序》认为是对秦康公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的讽刺,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妇人以夫不在而言。此外,还有朱谋玮刺弃三良说、何楷秦穆公悔过说、《韩诗》君父忘记臣子说等。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皆运用叠咏章法,其中各章末二句完全相同。第一章以鸟疾飞和北林起兴,而第二、三章则分别以山和隰上某种植物起兴,引出未见君子之时忧心愁肠不可排遣的心境。各章末二句似是对对方忘我的埋怨之辞,实际上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对对方的思怀之殷、期盼之切。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二)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释】
厌浥〔yāy〕:潮湿。
行〔hng〕:道路。
谓:通畏,害怕,担忧。一说奈何。
女〔rǔ〕:通汝,你。
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
速:招致。
狱:讼案,官司。
室家:成室成家,即成婚。
墉〔yōng〕:墙壁。
讼:诉讼。
女从:倒装用法,即从女,听从于你。
【翻译】
潮湿的道路上露水浓重,难道不需清晨就开始赶路?否则就会担心行走时多露。谁说鸟雀没有喙?不然怎么会啄穿我的房屋?谁说你没有成家?不然怎么会给我招来官司?即使你给我招来官司,我还是不足以与你成家。谁说老鼠没有牙?不然怎么会凿穿我的墙壁?谁说你没有成家?不然怎么会给我招来诉讼?即使你给我招来诉讼,我还是不会听从于你。
【解读】
《行露》这首诗的主旨,古今说法纷纭不一,增加了理解和研究此诗的难度,以至于宋人王柏在《诗疑》中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毛诗序》联系上篇《甘棠》的召伯听讼,解释此诗为彊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而《韩诗外传》《列女传》等认为此诗主旨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近代亦有人承袭此说,此外还有寡妇执节不贰贫士却婚远嫌诸说。当代学者多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一个女子(或女子家长)对一个诉讼她的男子的斥责和拒绝。至于这个男子的身份,则或认为是女子的丈夫,或认为是强娶女子之人,或认为是已有妻室之人,其中当以已有妻室的强娶之人二说合解较为圆融。
全诗共有三章,第一章独立,第二、三章叠章。第一章首句即以行露起兴,交代出作诗的背景。然后就写到天寒露重,道路湿滑,所以要夙夜兼程,提早上路,以此暗示女主人公所处的险恶处境,也透露出她与之抗争的坚定意志。
第二、三章分别以雀角和鼠牙比兴,以雀虽有角而无穿屋之理,鼠虽有牙而无穿墉之理,说明你已有妻则无致我讼案之理。四个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字字含泪、步步紧逼之势,充分揭露了对方速我狱讼的卑劣行径,也自然表引出了她室家不足亦不女从的坚定立场,可谓斩钉截铁,气概凛然。另外,清代张澍《读诗钞说》认为后两章并非现实,而是预拟其变而极言之的假设之辞,也颇有见地。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三)
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注释】
缁〔zī〕衣: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宜:此指合身。
敝:破损,败坏。
改为:另制,重造。
适:去,往。
馆:公署。
还:回来,返回。
粲〔cān〕:本指上等白米,此处指代餐食。粲,同餐。一说新衣鲜明貌。
好〔hǎo〕:便宜,合宜。
改造:另制,重制。
席:宽大。
改作:重制,另制。
【翻译】
黑色朝服很合身,破了我再重做一套。到你的官署去吧,回来我给你饭食款待。黑色朝服很合宜,破了我再新造一套。到你的官署去吧,回来我给你饭食款待。黑色朝服很宽大,破了我再另制一套。到你的官署去吧,回来我给你饭食款待。
【解读】
《缁衣》是郑风的第一首诗,这首诗在古代典籍中常常提到,且成为君王好贤的象征性诗歌。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对郑武公的称颂,因其父子并为周司徒,善于其职,所以国人宜之,故美其德。朱熹《诗集传》也赞同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则点明为美武公好贤之诗。另外也有现代学者认为此诗主人公是卿大夫的妻妾,诗歌描写的是二人之间的家庭温情,鉴于古时朝廷有为命官修缮朝服之制,以及授字极少用于下对上的习惯,这种说法尚有待商榷。
全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皆是叠章结构。每章前二句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思:即为这位卿士重制破旧的缁衣,为避免文字重复,形容衣服合身和表达重制衣服之词都进行了略微的变动。而缁衣作为上朝的礼服,说其宽大合身,也暗示出大夫内在具有美好的德行,才与这外在庄严的服饰相匹配。除了以重制礼服作为贤士的礼遇,还有等他从官署回来时给予粲的优待。粲一词的解释不一,其本意为上等的白米,古代学者多认为此处粲通餐,指餐食;而近代有学者认为是指新衣鲜明貌。如取后说,则前后诗意发生重叠,且黑色的缁衣而有鲜明色泽,于理不通,所以并不可取。可见,从服饰再到饮食方面都对卿士关照备至,这在古时确实可为礼贤下士之典范。
本诗皆用赋体,未及比兴,看似是简单朴素的平铺直叙,背后却透露出古时重视衣冠礼仪的制度,以及贤君厚待人才的作风,这对于今天社会各个层次的领导者来说,都是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的。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四)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镗〔tāng〕:击鼓声。
踊跃:欢欣鼓舞貌。
兵:武器。
土国:在国都服筑城等劳役。土,土功。国,国都。
漕〔co〕:卫国的城市。
孙子仲:即公孙文仲,字子仲,邶国将领。
平:使媾和,使和好。
陈与宋:陈国与宋国,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名。
不我以归:倒装结构,即不以我归。以,使,令。
有忡:同忡忡。
爰〔yun〕:于,从。一说语助词,无实义。
丧:丧失,丢失。
于以:在何处。
契阔:聚散。契,合。阔,离。一说勤苦。
成说〔shuō〕:定约,誓约。
于〔xū〕嗟:感叹词,于同吁。
活:假借为佸,相会。一说存活。
洵〔xn〕:远。
信:相信,信任。一说为古伸字,指其志得伸。
【翻译】
击鼓之声咚咚作响,战士鼓舞操练兵器。都在国都修筑漕城,只我一人向南而行。我跟随着公孙文仲,陈宋两国得以交合。但我不被允许回家,忧心忡忡不可断绝。而我此刻身在何处?马儿跑失又在哪里?何处可以找回它来?就在那片山林之下。此生生死聚散之事,我已与你早有誓约。我要拉起你的手来,和你一起直至老去。哎呀如今却又分离,你再不能与我相聚。哎呀我们天各一方,让我如何信守誓言!
【解读】
《击鼓》是一首经典的战争诗,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诗人对战争的厌倦抵触,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和对战友的深厚情谊,表达了诗人在战乱动荡的时代对个体生命获得尊重和幸福的呼唤,体现了先民真挚朴素的人文关怀精神,也开创了后世以战争别离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
关于此诗所表达的精神主旨,古今学者观点多无分歧,然而就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具体事件则说法不一。《毛诗序》云: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认为是鲁隐公四年,卫国公子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之事。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指为鲁宣公十二年,卫穆公出兵救陈之事,今人亦大多赞同此说。
全诗共有五章。第一章由战鼓之声和练兵之景起行,点明征战在外的现实背景。继而又说众人虽服劳役修筑城池,犹在国内;独我一人孤身赴战,南行陈国,其艰苦凄楚更难道尽。乃至平陈与宋之后,仍然无法归来,忡忡忧思自然难绝。第三章中,诗人不仅让马跑失,仿佛自己也迷失其中,不知所归。然而马失易得,终在林下找到,可是与同心战友定下的生死誓约,执手偕老的美好愿景是否还可实现?第五章中对此给出答案:彼此阔别,天各一方,何以相聚,又何以履约?哀苦悲叹,空留余恨,至此战争造成的生命色彩的缺失和个体理想的破碎,已力透纸背,流露无遗。
诗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流传广泛,可谓人尽皆知。此句已脱离了其原本含义,而被用来表达对待爱情或婚姻坚定忠贞的态度。这从侧面也反映出《此诗》语言优美,对后世的人文精神有着深刻影响。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五)
青蝇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谗人罔极,构我二人。
【注释】
营营:苍蝇飞鸣声。
樊:篱笆。
岂弟〔kǎi t〕:同恺悌,和乐平易。
罔极:没有准则,一说没有穷尽。
交乱:共乱,交相祸乱。
构:陷害,祸乱。
【翻译】
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篱笆上面。和乐平易的君子,不要听信那谗言。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棘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交相祸乱四方国。嗡嗡鸣叫的苍蝇,停落在榛树之上。谗佞之人无准则,为祸陷害我二人。
【解读】
苍蝇是一种逐臭食腐、散播病菌的有害昆虫,以之比喻趋炎附势、巧言令色的奸佞之徒可谓恰如其分。《青蝇》就是一首讽刺谗言为祸的诗,《毛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则更提出幽王信褒姒之谗而害忠贤的观点。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四句,除首章后二句外皆用复沓章法。各章皆以营营飞舞的青蝇栖止某处其兴,暗喻奸佞之人四处散播谗言之举。首章是对君子无信谗言的劝诫,而后二章则层层递进,表明馋人气焰嚣张,不但挑拨祸乱四方诸国,还构陷离间你我二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馋人欲除之而后快的愤恨不平之心。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六)
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释】
硕鼠:大鼠,一说田鼠。
黍:古代一种粮食作物,亦称稷,一说黄米。
三岁:多年,后同。三为虚词,泛指数目之多。
贯:侍奉,服事,后同。
女〔rǔ〕:同汝,后同。
莫我肯顾:倒装结构,即莫肯顾我,后文莫我肯德莫我肯劳用法相同。
逝:通誓,发誓,决意,后同。
去:离开,后同。
爰〔yun〕:于是。
德:恩惠,恩德。
直:通职,处所。一说通值,价值。一说正直。
劳:慰劳。
号〔ho〕:呼号,大声喊叫。
【翻译】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黍。多年来奉事于你,你却不肯顾念我。发誓将要远离你,去往那片安乐土。安乐土啊安乐土,这才是我好去处。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麦。多年来奉事于你,你却不肯恩惠我。发誓将要远离你,去往那个安乐国。安乐国啊安乐国,这才是我好归宿。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苗。多年来奉事于你,你却不肯慰劳我。发誓将要远离你,去往那方安乐郊。安乐郊啊安乐郊,谁还长久呼与号!
【解读】
《硕鼠》是一首有名的刺贪诗。诗人将贪得无厌又寡薄无情的剥削者形象地比喻为硕鼠,正如《毛诗序》中所说: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无限的憎恶、怨恨和谴责之意尽皆流注于笔端。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皆运用叠咏章法。各章首二句以警诫的口吻比兴,让硕鼠不要无休止地啃噬农人辛苦收获的谷物,然后进一步给出原因:多年来对它的事奉不仅没有得到一点恩惠,反而是变本加厉的蚕食鲸吞。也难怪诗人会决然发誓离开硕鼠,去寻找那方安乐之土了。诗中乐土乐国乐郊三词意义类似,皆是寄托着诗人美好向往的一种象征,代表着没有剥削、人人平等、安乐祥和的一种理想社会。
《诗经》中选录的优美诗词篇章(篇七)
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注释】
大车:大夫所乘之车。
槛槛:行车的声音。
毳衣〔cu〕:此指大夫的礼服,以毛布制成。毳,鸟兽的细毛。
菼〔tǎn〕:初生的荻。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似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啍〔tūn〕啍:迟重缓慢貌。
璊〔mn〕:一种红色玉石。
奔:私奔。
谷:生存,生长。
谓:认为,以为。
皦〔jiǎo〕日:明亮的太阳。皦,同皎,光亮洁白。
【翻译】
大夫的车辘辘行驶,毳衣色如初生之荻。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表露。大夫的车缓缓行驶,毳衣色如红色之璊。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私奔。活着之时不在一室,死后就要埋在一坟。如果认为我不可信,我誓就像璀璨明日。
【解读】
《大车》这首诗涉及到了男女婚恋的话题。《毛诗序》认为此诗通过描写古时大夫仪容庄重、威慑人心的风范,来讽刺当时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的社会现实。而近当代学者却多以此诗为一男子所作的情诗,认为诗中的子指男子所恋之女,所畏之事乃女子不敢和他相恋及私奔。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诗中大车和毳衣二词的不同解释。毳本指鸟兽细毛,后来毳衣逐渐成为天子或大夫的一种毛制礼服的代称,近人闻一多则考定此诗毳衣指毛毡车篷。然而诗中对毳衣的形容用了菼璊二字,表示芦荻的菼字暗示其色泽新绿,质地通透;表示美玉的璊字暗示其色泽朱红,质地光润。考虑到这种具有多种色彩纹饰的精细织物在周时只可能为贵族专有,而毛毡车篷也无法呈现出这样的色泽和质感,此毳衣应指贵族礼服,大车也应指大夫之车。这样,后文以子指代大夫,就能使上下诗意在逻辑上一贯相承。
本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前二章运用重章手法,末章相对独立。前二章首两句刻画了大夫身着华美裘服,乘车缓缓而行的情景,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后诗人以设问句表明并非自己不思念情人,只是威慑于大夫的雍容庄重的仪容,不敢有进一步的举动。生时不能在一起,所以诗人只好在末章发下共死之誓,并以皦日昭明其志,此情可谓拳拳在膺、令人动容。然而这也从反面体现出古人对婚姻以礼传统的重视。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8篇)
中华文化绚丽多彩,在我国历史上曾诞生过很多杰出的诗人,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我们可以赏析解读《诗经》,它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哪些古诗词让您内心一动呢?以下是编辑细心准备的《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1
行露
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注释】
厌浥〔yāy〕:潮湿。
行〔hng〕:道路。
谓:通畏,害怕,担忧。一说奈何。
女〔rǔ〕:通汝,你。
无家:没有成家,没有妻室。
速:招致。
狱:讼案,官司。
室家:成室成家,即成婚。
墉〔yōng〕:墙壁。
讼:诉讼。
女从:倒装用法,即从女,听从于你。
【翻译】
潮湿的道路上露水浓重,难道不需清晨就开始赶路?否则就会担心行走时多露。谁说鸟雀没有喙?不然怎么会啄穿我的房屋?谁说你没有成家?不然怎么会给我招来官司?即使你给我招来官司,我还是不足以与你成家。谁说老鼠没有牙?不然怎么会凿穿我的墙壁?谁说你没有成家?不然怎么会给我招来诉讼?即使你给我招来诉讼,我还是不会听从于你。
【解读】
《行露》这首诗的主旨,古今说法纷纭不一,增加了理解和研究此诗的难度,以至于宋人王柏在《诗疑》中断言是别诗断章错入。《毛诗序》联系上篇《甘棠》的召伯听讼,解释此诗为彊暴之男,不能侵陵贞女也。而《韩诗外传》《列女传》等认为此诗主旨是申女许嫁之后,夫礼不备,虽讼不行,近代亦有人承袭此说,此外还有寡妇执节不贰贫士却婚远嫌诸说。当代学者多认为,此诗表达的是一个女子(或女子家长)对一个诉讼她的男子的斥责和拒绝。至于这个男子的身份,则或认为是女子的丈夫,或认为是强娶女子之人,或认为是已有妻室之人,其中当以已有妻室的强娶之人二说合解较为圆融。
全诗共有三章,第一章独立,第二、三章叠章。第一章首句即以行露起兴,交代出作诗的背景。然后就写到天寒露重,道路湿滑,所以要夙夜兼程,提早上路,以此暗示女主人公所处的险恶处境,也透露出她与之抗争的坚定意志。
第二、三章分别以雀角和鼠牙比兴,以雀虽有角而无穿屋之理,鼠虽有牙而无穿墉之理,说明你已有妻则无致我讼案之理。四个连续的反问句式形成字字含泪、步步紧逼之势,充分揭露了对方速我狱讼的卑劣行径,也自然表引出了她室家不足亦不女从的坚定立场,可谓斩钉截铁,气概凛然。另外,清代张澍《读诗钞说》认为后两章并非现实,而是预拟其变而极言之的假设之辞,也颇有见地。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2
葛覃(周)诗经
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萋萋。
黃鳥于飛,集于灌木,其鳴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穀,維葉莫莫。
是刈是蒦,為絺為绤,服之無斁。
言告師氏,言告言歸。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
译文: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茂盛。
黄雀轻轻飞,栖息灌木上。喈喈啭欢声。
葛藤多柔长,蔓延山谷中,叶儿真清鲜。
割来煮泡后,织成粗细布,穿试百不厌。
轻声告保姆,思归情牵缠。洗罢贴身衣,
又忙洗外衫。何洗何不洗?早归父母安。
注释:
1.葛: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紫红色,茎可做绳,纤维可织葛布,俗称夏布,其藤蔓亦可制鞋(即葛屦),夏日穿用。覃(tn谈):本指延长之意,此指蔓生之藤。
2.施(y易):蔓延。中谷:山谷中。
3.维:发语助词,无义。萋萋:茂盛貌。
4.黄鸟:一说黄鹂,一说黄雀。于:曰;聿,作语助,无义。于飞,即飞。
5.集:栖止。
6.喈喈(音jie1接):鸟鸣声。
7.莫莫:茂盛貌。
8.刈(y义):斩,割。濩(hu获):煮。此指将葛放在水中煮。
9.絺(音chi1吃):细的葛纤维织的布。綌(x戏):粗的葛纤维织的布。
10.斁(y义):厌。
11.言:一说第一人称,一说作语助。师氏:类似管家奴隶,或指保姆。
12.归:本指出嫁,亦可指回娘家。
13.薄:语助词。污(w务):洗去污垢。私:贴身内衣。
14.澣(huǎn缓):浣,洗。衣:上曰衣,下曰裳。此指外衣。
15.害(h何):通曷,盍,何,疑问词。否:不。
16.归宁:回家慰安父母,或出嫁以安父母之心。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3
蟋蟀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
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以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
【注释】
聿〔y〕:语气助词,无实义,后同。
莫〔m〕:古同暮,傍晚,引申为迟、晚、将尽。
除:流逝,过去。
已:甚,很,后同。
大〔ti〕康:安泰康乐。
职:专主,专门,后同。一说得、要。
居:处所,引申为本职、本分。
无荒:此指不荒废本职之事,后同。
瞿瞿〔j j〕:勤勉谨慎貌,一说惊视瞻顾貌。
迈:时光流逝。
蹶蹶〔ju ju〕:勤勉貌。
役车:古代平民所乘的服役出行之车。
慆〔tāo〕:消逝。
【翻译】
蟋蟀在厅堂上,一年即将度过。如今我不快乐,日月不停流逝。不要过于安泰,得要专想本分。喜乐不误职事,贤士勤勉谨慎。蟋蟀在厅堂上,一年即将完结。如今我不快乐,日月不停迁变。不要过于安泰,得要专想外事。喜乐不误职事,贤士勤勤恳恳。蟋蟀在厅堂上,一年即将终尽。如今我不快乐,日月不停褪去。不要过于安泰,得要专想忧患。喜乐不误职事,贤士安然和乐。
【解读】
《蟋蟀》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判为对晋僖公的讽刺,认为他俭不中礼,故作是诗以闵之,欲其及时以礼自虞乐也。宋人王质《诗总闻》则提出此大夫之相警戒者也,今人陈子展《诗经直解》亦言:盖士大夫忧思深远,相乐相警,勉为良士之诗,这一观点较为公允。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采用复沓结构,各章仅动五字。各章皆以蟋蟀在堂起兴,实际上已经暗示了一岁将尽的时节背景。此后诗人数言自己不乐,自然引出日月流转、岁月易逝的慨叹,以及贤良之士要居安思危、谨慎勤勉的主题。本诗多用连绵词,且交错押韵,极具韵律之美。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4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宜鉴于殷,骏命不易!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
【注释】
命:天命。
有周不显:有,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这。不,语气助词,无实义;一说同丕,大。显,光显,光明。
帝命不时:帝命,天命。时,通是。
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貌。
令闻:美好的声誉。
陈锡:施予,赐给。锡,通赐。
侯:句首语气词,无实义,犹微。
本支:本宗〔嫡出〕和支子〔庶出〕。
亦世:奕世,累世。亦,通奕,一说也。
厥犹翼翼:厥,其,他们的。犹,通猷,谋略。翼翼,恭敬谨慎貌。
思皇:思,句首语助词,无实义。皇,天,一说美盛。
桢〔zhēn〕:支柱,骨干。
穆穆:仪容举止和美。
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敬止,敬仰。止,语气助词,无实义。
假:坚固,一说大。
其丽不亿:丽,数目。亿,十万为亿,极言其多。
周服:归服于周。一说周之九服。
殷士肤敏:殷士,殷商的臣属。肤敏,优美敏捷。一说肤通簠,祭祀宴享时盛稻粱的竹制礼器。
祼〔gun〕将:谓助王行祼祭之礼。祼,酌酒灌地的祭礼。
常服黼冔〔fǔxǔ〕:常服,指殷商本朝的礼服。黼,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冔,商代的一种礼帽。
荩〔jn〕臣:进用之臣,引申为忠臣。
永言配命:永,长久。言,语气助词,无实义。配命,配合天命。
丧师:失去民心。
骏命:大命,指上天或帝王之命。
宣昭义问:宣昭,宣扬,显扬。义问,美好的声名,问通闻。
虞殷〔yī〕:虞,审度。殷,依的假借字,一说殷商。
载:事。
臭〔xi〕:气味。
仪刑:效法。刑通型,法式,典范。
作孚:信服,信从。
【翻译】
文王尊位在上方,光明昭彰在天上。西周虽是旧邦国,承受新兴之天命。周朝荣显势赫赫,秉承上天之意旨。文王上升或下降,随从天帝之左右。勤勉不倦那文王,美好声名无穷已。上天惠赐建周邦,文王子孙久绵延。文王子孙及后裔,本宗支子传百代。但凡周朝之士卿,光荣显赫累世享。世代得享荣显报,谋略计议甚恭谨。上天众多才杰士,降生于此周王国。王国能生此贤才,乃是周朝之栋梁。才杰济济数极多,文王可享天下宁。庄穆和美那文王,德行光明堪敬仰。上天之命真坚固,殷商子孙来归顺。殷商子孙及后裔,数目上亿人众多。天帝既然已下诰命,让其归服于西周。于是归服于周朝,上天之命也无常。殷臣优美而敏捷,京师助王行祼礼。于是助王行祼礼,黼服冔冠皆旧制。周王进用之臣属,应当感念你先祖。感念你们之先祖,才能修养好德行。常久应合天之命,才能自求有多福。殷商未失民心时,其德可以配天帝。应当以殷为镜鉴,上天大命会改变。上天之命会改变,你之躬行莫停歇。美名佳誉广宣扬,审度依从于天命。上天之事有大道,没有声音无气味。文王堪作良典范,万国信任而顺服。
【解读】
《文王》是《大雅》德第一首诗,歌颂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更是被孔子誉为三代之英而受到后世儒家的广泛推崇。《毛诗序》指出此诗之旨为文王受命作周也。朱熹《诗集传》云:周人追述文王之德,明国家所以受命而代殷者,皆由于此,以戒成王。
本诗共分七章,每章八句。前二章言文王兴周、子孙百代乃天命所归;第三章言周有众多贤才辅弼,可平定绥靖天下;四、五两章言大量殷商后裔归服于周,助周王参加祭礼,显周之强盛慑服四方;六、七章以天命无常之理,劝诫周王借鉴商朝覆亡之教训,也再次对周朝和文王予以了赞美和祝福,称文王之德堪为万国之典范,使得全诗主旨得到升华。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5
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蠨蛸在户。町畽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注释】
徂〔c〕:去,往。
东山:代指远征或远行之地。
慆慆〔tāo tāo〕:长久。
勿士行枚:士,通事,做。行枚,行军时衔在口中以保证不出声的竹棍,亦泛指征战之事。
蜎蜎〔yuān yuān〕:昆虫蠕动爬行貌。
蠋〔zh〕:此指蚕的幼虫。
烝〔zhēng〕:句首发语词,无实义,后同。一说久。
敦:独处貌,一说蜷缩成团。
果臝〔luǒ〕:植物名,又名栝楼、吊瓜等。臝,裸的异体字。
施〔y〕:蔓延。
伊威:一种小虫,又名委黍、鼠妇。
蟏蛸〔xiāo shāo〕:一种蜘蛛,通称喜蛛或蟏子。
町疃〔tǐng tuǎn〕:田舍房边的空地。
熠耀宵行:熠耀,萤火闪烁貌。宵行,萤火虫夜飞。
鹳〔gun〕:一种水鸟,形似白鹤,嘴长而直,捕食鱼虾等。
垤〔di〕:小土丘。
穹窒:完全堵塞鼠穴。
聿〔y〕:语气助词,有将要之意。
有敦瓜苦〔h〕:敦,藤蔓缠绕貌。瓜苦,瓠瓜,苦通瓠。一说瓜味苦。
栗薪:劈柴。
仓庚:即黄莺。
皇驳:淡黄色和淡红色。
亲结其缡〔l〕:亲,此指女子的母亲。缡,妇女出嫁时所系的佩巾。
九十其仪:形容仪式繁多。九十,虚词,泛指其多。
新:此指新来之时。
孔:甚,很。
旧:此指时日已久。
【翻译】
自我去往东山后,久久未能归乡去。如今我从东山回,细雨飘零又濛濛。我从东山归家去,我心念西生伤悲。缝制下衣和上衣,不再行军口衔枚。蚕之幼虫蠕动行,就在野外桑林中。孑孑一人独露宿,有时也在车底下。自我去往东山后,久久未能归乡去。如今我从东山回,细雨飘零又濛濛。栝楼结出其果实,藤蔓爬到屋檐下。委黍小虫在室中,喜蛛张网在门上。房边空地作鹿场,萤虫夜飞光熠熠。如此之景不可怕,却能让人心思念。自我去往东山后,久久未能归乡去。如今我从东山回,细雨飘零又濛濛。鹳鸟鸣叫在土丘,妻子嗟叹在室内。洒扫庭院塞鼠洞,我远征罢将到来。瓠瓜藤蔓密密缠,然后去把柴火劈。自我离开不见亲,至今已有三年久。自我去往东山后,久久未能归乡去。如今我从东山回,细雨飘零又濛濛。黄莺振翅正飞翔,羽毛鲜艳又绚丽。这位女子要出嫁,马色浅黄及淡红。母为女儿结佩巾,婚仪繁多有九十。初嫁之时很美好,时日一长又如何?
【解读】
关于《东山》这首诗,历来解说也多有差别。《毛诗序》言:周公东征,三年而归,劳归士,大夫美之,故作是诗也。朱熹《诗集传》提出异议,认为此周公劳归士词,非大夫美之而作。部分现代学者则指出,此是一位征人在解甲还乡途中思怀故乡之诗。
本诗共分四章,每章十二句。各章前四句完全重叠,以富有诗意的笔法,展现征人远赴东山,久后方归,而途中遇雨的场景。在诗的后半部分,首章写征人归途中风餐露宿的艰辛;中间两章是诗人对故乡风物和亲人的想象,尤其写到妻子洒扫清理屋舍,准备为自己接风洗尘之景;末章则描写了一场热闹而喜悦的传统新婚过程。或回忆,或实事,虚实已难考定,然而从中自然流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安宁和乐生活的向往。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6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关关雎鸠〔jūjiū〕:关关,雄雌水鸟相互应和的鸣叫声。雎鸠,亦称王鴡,一种水鸟名,上体暗褐,下体白色,善捕鱼。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yǎo tiǎo〕:娴静貌,美好貌。窈,喻女子心灵美;窕,喻女子仪表美。
仇〔qi〕:古同逑,配偶。
荇〔xng〕菜:又名莕菜,多年生水生草本,圆叶细茎,叶可食用。
流:义同求,此指顺水势摘采。
寤寐〔w mi〕:日夜。寤,醒时。寐,睡时。
思服:思,语气助词,无实义。服,思念。
友:亲近,结交。
芼〔mo〕:以手指或指尖采摘。
【翻译】
相对啼鸣的雌雄雎鸠,就在河水中央的小洲之上。娴静淑雅的女子,是君子最好的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来回摘取。娴静淑雅的女子,在白昼或夜晚常想追求。设法追求却还未得到,令人醒时梦时思念萦缠。此心此情悠长不绝,翻来覆去难以安眠。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逐一采摘。娴静淑雅的女子,演奏琴瑟来与她相交。长短不齐的荇菜,从左边或右边轻轻拈取。娴静淑雅的女子,演奏钟鼓来让她愉悦。
【解读】
《关雎》一诗是《国风》的第一篇,也是《诗经》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诗经》,但仅对《关雎》一篇作了具体评价,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首短小的诗作,主要描写了一位君子爱慕追求一位窈窕淑女的故事,因此常常被解读为表达古代青年男女委婉爱情的诗作。然而正如汉儒在《毛诗序》中所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古人认为夫妇为人伦之始,一切德行成就的根基在于夫妇之德,而《关雎》也正是因为在厚人伦,美教化,移风易俗方面具有典范作用,才被列为《国风》首篇。
作者以雌雄雎鸠的对鸣起笔,比喻儒家礼法下夫妻之间的伦常原则。此后重点刻画了娴淑温婉的窈窕淑女形象及君子追求淑女的曲折过程。窈窕淑女,几乎由此成为了古代儒家礼乐标准下理想的女子形象,也对后世女德修养的思想起到了奠基性和启发性的作用。而君子对于淑女的追求,虽然不免寤寐求之展转反侧,却仍能发乎情,止乎礼;在接近了淑女之后,也是以琴瑟钟鼓的演奏来与她相识相知,体现了一位谦谦君子遵循礼法而又不失风雅的动人作风。此诗意境清新优美,语言含蓄隽永,流露出上古民风的淳朴和乐,读来朗朗上口,余韵不绝。此外,文中反复交替出现采摘荇菜的情景,也为本诗增添了一分别样的灵动和生机。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7
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榖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皎日。
【注释】
大车:大夫所乘之车。
槛槛:行车的声音。
毳衣〔cu〕:此指大夫的礼服,以毛布制成。毳,鸟兽的细毛。
菼〔tǎn〕:初生的荻。荻,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似芦苇,茎可以编席箔。
啍〔tūn〕啍:迟重缓慢貌。
璊〔mn〕:一种红色玉石。
奔:私奔。
谷:生存,生长。
谓:认为,以为。
皦〔jiǎo〕日:明亮的太阳。皦,同皎,光亮洁白。
【翻译】
大夫的车辘辘行驶,毳衣色如初生之荻。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表露。大夫的车缓缓行驶,毳衣色如红色之璊。怎么会不思念你呢?害怕大夫不敢私奔。活着之时不在一室,死后就要埋在一坟。如果认为我不可信,我誓就像璀璨明日。
【解读】
《大车》这首诗涉及到了男女婚恋的话题。《毛诗序》认为此诗通过描写古时大夫仪容庄重、威慑人心的风范,来讽刺当时礼义陵迟,男女淫奔,大夫不能听男女之讼的社会现实。而近当代学者却多以此诗为一男子所作的情诗,认为诗中的子指男子所恋之女,所畏之事乃女子不敢和他相恋及私奔。
这两种说法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诗中大车和毳衣二词的不同解释。毳本指鸟兽细毛,后来毳衣逐渐成为天子或大夫的一种毛制礼服的代称,近人闻一多则考定此诗毳衣指毛毡车篷。然而诗中对毳衣的形容用了菼璊二字,表示芦荻的菼字暗示其色泽新绿,质地通透;表示美玉的璊字暗示其色泽朱红,质地光润。考虑到这种具有多种色彩纹饰的精细织物在周时只可能为贵族专有,而毛毡车篷也无法呈现出这样的色泽和质感,此毳衣应指贵族礼服,大车也应指大夫之车。这样,后文以子指代大夫,就能使上下诗意在逻辑上一贯相承。
本诗共有三章,每章四句,前二章运用重章手法,末章相对独立。前二章首两句刻画了大夫身着华美裘服,乘车缓缓而行的情景,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此后诗人以设问句表明并非自己不思念情人,只是威慑于大夫的雍容庄重的仪容,不敢有进一步的举动。生时不能在一起,所以诗人只好在末章发下共死之誓,并以皦日昭明其志,此情可谓拳拳在膺、令人动容。然而这也从反面体现出古人对婚姻以礼传统的重视。
那些令人神往《诗经》优美古诗词 篇8
竹竿
籊籊竹竿,以钓于淇。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淇水滺滺,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籊籊〔t〕:长而尖削貌。
尔思:倒装结构,即思尔,意谓思念你。
泉源:水的源头。一说水名,即百泉,在卫之西北,东南流入淇水。
瑳〔cuō〕:本指玉色鲜亮,此处形容露齿巧笑貌。
傩〔nu〕:行走姿态柔美有节度。
滺滺〔yōu〕:水流貌。
桧楫〔gu j〕:桧木作的船桨。
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写:倾吐,抒发,一说消除。
【翻译】
竹制鱼竿尖削修长,拿它在淇水边垂钓。难道不会对你思念?只因路远难以归去。泉水之源在左边,淇水奔流在右边。女子即将要出嫁,远离兄弟与父母。淇水奔流在右边,泉水之源在左边。嫣然含笑如玉色鲜白,佩玉行走风姿优雅。淇水奔流无有止息,桧木作桨松木为舟。驾船出行水上游玩,以此倾吐我心之忧。
【解读】
淇水,源出今河南淇山,汇入卫河,是春秋时期为卫国主要河流之一。风光秀丽的淇水是许多卫国青少年游乐之地,因此当他们远居异乡思念故国之时,淇水就成了他们抒怀唱咏的重要文化符号。像之前的《泉水》《桑中》《淇奥》《氓》这几首诗中,都出现了淇水的意象,而这首《竹竿》亦不例外。《毛诗序》认为此诗是一位远嫁他国的卫女思归之作,可谓深明其旨;魏源在《诗古微》中考定此诗为许穆夫人所作,但并无确凿证据。
本诗共有四章,每章四句,仅二、三章中泉源淇水两句运用倒序复沓手法。前两章是女子对出嫁前卫国生活的回忆,主要以淇水河畔垂钓的细节表现少年生活的乐趣。左右的泉源、淇水都是熟悉的卫国事物,而女子却要出嫁他国,远兄弟父母,她该是怎样的恋恋不舍?岂不尔思?远莫致之两句则是回到现实后的感叹,包含着思乡怀国的深情和远不能归的无奈。三、四两章是女子幻想中回到卫国的情景。一方面描写了自己巧笑如瑳佩玉如傩的仪容风姿,暗示自己已为人妇,难再回到旧日时光,也表达了返归故乡的无限喜悦;一方面设想自己与家人泛舟游于淇水之上,一派其乐融融的氛围。然而美梦虽美,终究会醒,末二句诗人就从幻想中回归到了现实。谁知这思乡之情却挥之不去,愈发浓烈,所以诗人唯有驾言出游,以消解心中无限忧思。
本诗构思新奇,虚实相间,且运用了倒叙、插叙相结合的手法,使得诗人缠绵悱恻的思怀之情以一种超越时空的梦幻形式传递出来,感染了数千年来无数读者的心灵。此诗就如那汩汩不绝的淇水,为远方游子焦灼的灵魂恒常地带去清凉和甘洌。
《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汇编(5篇)
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在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长河中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为了让我们解古人诗情画意的生活,我们可以欣赏学习《诗经》,它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那么您知道都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 篇1
泉水
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饮饯于祢,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注释】
毖〔b〕: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淇〔q〕:春秋时卫国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淇山,流入卫河。
卫:卫国。
靡〔mǐ〕:无。
娈〔lun〕:美好。
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聊:姑且,暂且。一说愿。
出宿〔s〕:出居在外。
泲〔jǐ〕: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浚县。
饮〔yǐn〕饯:以酒饯行。
祢〔nǐ〕:春秋时郑国地名,在今山东菏泽。
有行〔xng〕:出嫁。
诸姑:父亲的各位姊妹。
伯姊〔zǐ〕:大姐。
干〔gān〕: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南濮阳。
言:春秋时卫国地名,在今河北清丰。
载〔zi〕脂载〔zi〕辖:载,动词前词缀,无实义。脂,以油脂涂抹车轴。辖,在车轴两端安上金属键。
还车言迈:还车,车子回转返归。言,语气助词,无实义。迈,远行。
遄〔chun〕臻:遄,快,疾速。臻,至,到达。
不瑕〔xi〕:不无。瑕,古同遐,指疑问词胡,一说远,一说过失。
肥泉:春秋时卫国水名,又名泉源水,在今河南淇县,东南流入卫河。
兹〔zī〕:通滋,益,愈加。
永:长久。
须与漕:须、漕皆春秋时卫国城邑。
言:语气助词,无实义。
写〔xi〕:倾吐,抒发,一说去除。
【翻译】
泉水汩汩地涌流,也会流入淇水中。心中怀念那卫国,没有一天不想它。同姓诸女仪容美,且与她们共商谋。外出居留在泲地,以酒饯行在祢地。女子即将要出嫁,远离父母与兄弟。代我问候诸姑母,顺便问候我大姐。外出居留在干地,以酒饯行在言地。涂上车油上好轴,回转车头向远行。疾速到达于卫国,大概不会有妨害。我思念那肥泉水,益加长久嗟叹之。思念须邑和漕邑,我心悠悠不可绝。驾驭车马外出游,以此倾泻心中忧。
【解读】
《泉水》一诗的主旨比较明晰,正如《毛诗序》所言是一首卫女思归之诗,因卫女嫁于诸侯,父母终,思归宁而不得,故作是诗以自见也。除此之外,清代何楷、龚橙、魏源等认为此诗是许穆公夫人所作,而黄中松《诗疑辨证》则怀疑是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
全诗共有四章,每章六句,共二十四句。第一章以泉水流入卫国淇水起兴,引出自己怀念卫国,以至靡日不思的地步。此情无计可消除,只好找到同姓的卫国诸姬,希望她们可以出谋划策。第二章中,诗人回忆了自己往昔从卫国出嫁的情景。路途迢迢,停居在外,最后却不得不饮酒送别,远父母兄弟,代己问候诸姑大姊的叮嘱更流露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章则是诗人对自己归宁卫国的设想情境,载脂载辖还车言迈遄臻于卫数词,将诗人渴盼早归的迫切心情显露无遗。然而一切只是美好的幻想,幻灭人醒,仍是对肥泉须漕等卫国事物不可遏制的思念。思不可及,只好长嗟空叹;只好驾车出游,以消心忧。
本诗构思奇巧,以思怀之情起,以思怀之情终,形成首尾呼应之势。而中间穿插了回忆和设想,以往昔离卫恋恋不舍,和如今归心如箭待发,二者互相比对映衬,使得思归之情渲染到无以复加之境。本诗以幻写真,虚实相间,正如明代戴君恩所言波澜横生,峰峦叠出,可谓千古奇观。
《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 篇2
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注释】
蓼蓼〔l l〕者莪〔〕:蓼蓼,形容植物高大。莪,即莪蒿,又称萝蒿、廪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像针,生水边。
劬〔q〕劳:劳累,劳苦。
蔚:冷蒿,又名白蒿、刚蒿等,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可入药。
瓶:古代陶制器皿,可汲水,也可盛酒食。
罍〔li〕:古代青铜或陶制容器,可用以盛酒或水。
鲜〔xiǎn〕民:无父母穷独之民。
怙〔h〕:依仗,凭借。
衔恤:含哀,心怀忧伤。
鞠:养育,抚养。
拊〔fǔ〕我畜〔x〕我:拊,通抚,抚养。畜,养育。
复:反复往来看望。
腹:厚爱,一说怀抱。
罔极:没有穷尽,一说没有准则。
烈烈:高峻貌。一说同颲颲,山风大貌。
发发:风吹疾速声。一说同拨拨,风声。
谷:吉庆,善美。
律律:高峻貌。
弗弗:风吹迅疾貌。
卒:指终养父母。
【翻译】
莪蒿长得高又大,其实非莪乃青蒿。可哀可悯父与母,生我艰辛又劳苦。莪蒿长得高又大,其实非莪乃冷蒿。可哀可悯父与母,生我辛苦又劳累。汲水瓶器如空尽,则是罍器之耻辱。穷苦无依人生活,不如早早就死去。没有父亲何依仗?没有母亲何凭恃?出去就会心含忧,进来不知到何处。父亲是你生下我,母亲是你养育我。抚养我啊化育我,长养我啊培育我。顾念我啊反复看,出入都是厚爱我。想要报答此恩德,上天苍苍无穷尽。南山危耸而高峻,旋风刮起太迅疾。民众无不享和乐,为何只我遭此害?南山巍峨而险峻,旋风刮起速极快。民众无不享安乐,独我不能终养亲。
【解读】
《蓼莪》一诗,抒发了诗人对父母生养之恩的无比感念,和不能终养父母以报其恩的痛切之心。《毛诗序》认为此诗主旨为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朱熹《诗集传》云:乃言父母生我之劬劳而重自哀伤也,皆贴合诗意。
本诗共分六章,一、二、五、六章各四句,三、四章各八句,其中首二章和末二章各自形成复沓结构。首二章以莪非蒿蔚起兴,引出对父母生我劬劳的哀悯之情。中二章具体回顾父母生养我的艰辛和无微不至的关怀,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和九个我字,字字含情,如泣如诉,回环往复,正如姚际恒《诗经通论》所评勾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末二章以南山和飘风起兴,通过民和我的对比,抒发不能终养父母的痛心和遗憾。
《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 篇3
黄鸟
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针虎。维此针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注释】
交交:鸟鸣声。
从:此指从死,即陪葬,后同。
子车奄息:子车,复姓,后同。奄息,与后文仲行针虎同为人名。
维:通惟,只有。
特:杰出人才。
慄〔l〕:同栗,发抖,打颤。
人百其身:犹言用一百人赎其一命。
防:抵挡。
御:防御。
【翻译】
啾啾鸣叫的黄雀,栖息在棘树之上。谁要给穆公陪葬?他名叫子车奄息。只有这叫奄息者,百人中之英杰才。来到穆公墓穴前,众人惴惴心惊栗。那苍茫的上天啊,歼灭我贤良之人!如果可以赎回他,愿以百人换一身。啾啾鸣叫的黄雀,栖息在桑树之上。谁要给穆公陪葬?他名叫子车仲行。只有这叫仲行者,只身能挡百人攻。来到穆公墓穴前,众人惴惴心惊栗。那苍茫的上天啊,歼灭我贤良之人!如果可以赎回他,愿以百人换一身。啾啾鸣叫的黄雀,栖息在荆木之上。谁要给穆公陪葬?他名叫子车针虎。只有这叫针虎者,只身可御百人侵。来到穆公墓穴前,众人惴惴心惊栗。那苍茫的上天啊,歼灭我贤良之人!如果可以赎回他,愿以百人换一身。
【解读】
《黄鸟》一诗,旨在谴责秦襄公以活人殉葬之事。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缪公卒,从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舆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针虎,亦在从死之中。秦人哀之,为作歌《黄鸟》之诗。这段话比《毛诗序》更详细地介绍了本诗的创作背景。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十二句,重叠度颇高,各章前六句仅变六字,后六句则保持不变。各章皆以栖息于木的黄鸟起兴,引出殉葬穆公的三位子车氏贤人。诗人赞美他们是众中英杰,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然而他们却即在惴惴其慄被活活埋葬,诗人在此时对苍天的声声叩问和埋怨,实际上饱含的是对公侯活人殉葬制度的怒斥和控诉。
《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 篇4
晨风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栎,隰有六驳。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未见君子,忧心如醉。如何如何,忘我实多!
【注释】
鴥〔y〕:鸟疾飞貌。
郁:葱郁茂盛貌。
钦钦:忧思难忘貌。
苞栎〔l〕:苞,草木茂密丛生貌,后同。栎,栎树,落叶乔木,叶呈长椭圆形,结球形坚果,木材可制器具。
六駮〔b〕:树木名,即梓榆,树皮青白斑驳。
棣〔d〕:又作棠棣、常棣,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栽培供观赏。一说为郁李。
树檖〔su〕:檖树,一名赤罗,一名山梨,果实比梨小。一说树指直立貌。
【翻译】
鸟儿疾飞于晨风中,北方森林郁郁葱葱。还没见到君子之时,忧心忡忡难以忘怀。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你忘我事确实很多。山上长着茂密栎树,湿沼生有梓榆之木。还没见到君子之时,忧心忡忡没有快乐。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你忘我事确实很多。山上长着繁盛棣棠,湿沼生有赤罗之木。还没见到君子之时,忧心忡忡如同沉醉。怎么办啊怎么办啊,你忘我事确实很多。
【解读】
对《晨风》这首诗的解读,历来分歧较多。《毛诗序》认为是对秦康公忘穆公之业,始弃其贤臣的讽刺,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妇人以夫不在而言。此外,还有朱谋玮刺弃三良说、何楷秦穆公悔过说、《韩诗》君父忘记臣子说等。
本诗共分三章,每章六句,皆运用叠咏章法,其中各章末二句完全相同。第一章以鸟疾飞和北林起兴,而第二、三章则分别以山和隰上某种植物起兴,引出未见君子之时忧心愁肠不可排遣的心境。各章末二句似是对对方忘我的埋怨之辞,实际上从反面映衬出诗人对对方的思怀之殷、期盼之切。
《诗经》韵律晓畅精美作品节选 篇5
南山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鲁道有荡,齐子庸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既曰得止,曷又极止?
【注释】
南山:齐国山名。
崔崔:高峻貌。
绥绥〔su su〕:舒缓行走貌,一说独行求偶貌。
鲁道:鲁国境内的道路。
有荡:平坦貌。有,语气助词,无实义。
齐子:齐国的女儿,此指齐襄公的同父异母妹文姜。
由归:出嫁。
止:句末语气词,无实义,后同。
怀:思念。
葛屦〔g j〕:用葛草编成的鞋。
五两:谓两只配成一双。五,通伍,并列。两,通緉,一双。
冠緌〔guān ru〕:古代公侯礼帽的帽穗緌,帽带的下垂部分。
庸:用,此指出嫁。
从:相从,随从。
蓺:古同艺,种植。
衡从〔zng〕:同横纵。
亩:田垅。
鞠〔jū〕:放任,恣纵。
析薪:劈柴。
匪〔fēi〕:假借为非。
极:至,此指至齐。一说恣极、放纵无束。
【翻译】
南山山势高峻,雄狐踽踽独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出嫁。既然说已出嫁,为何还要思念?葛鞋并列成对,帽穗垂緌成双。鲁国道路平坦,齐君女儿嫁人。既然说已嫁人,为何还要追从?种麻应该如何?田垅纵横耕耘。娶妻应该如何?一定禀告父母。既然说已禀告,为何还要放任?劈柴应该如何?不是斧头不行。娶妻应该如何?没有媒人不成。既然说已成婚,为何还要至齐?
【解读】
对于《南山》一诗的主题解读,自《毛诗序》提出刺襄公也的说法以来,几乎没有异议。公元前年,鲁桓公娶齐襄公同父异母妹文姜为妻。文姜素与齐襄公有私情,甚至于前年,趁鲁桓公访齐的时机违礼归宁,与齐襄公会面。后来鲁桓公得知实情后斥责文姜,文姜以此告知齐襄公,齐襄公竟然借宴请之机派人谋杀了鲁桓公。此事传出后,各国震惊,齐、鲁两国人民皆以为大耻,齐国大夫对此尤为切齿,于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此诗,以讽刺齐襄公荒淫无道的丑行。
本诗共分四章,每章六句,前二章第三句、后二章一三句及各章末二句采用了叠咏句式。首章是以齐国的南山和雄狐起兴的,写雄狐行走之貌用了绥绥一词,这与《卫风有狐》一诗完全相同,暗示了此诗和男女之情有关,学者多认为独行雄狐象征觊觎文姜美色的齐襄公。齐襄公之妹已经出嫁鲁国,襄公却贼心不死,故诗人以曷又怀止的反诘予以谴责。第二章以成双成对的葛鞋和帽穗比喻人有常偶,暗讽文姜违背礼法回乡与襄公私合之事,曷又从止一句是对文姜丑行的谴责。第三、四两章借种麻、劈柴等生活事宜,说明万事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法度,娶妻成家也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礼仪规矩,暗讽了鲁桓公作为丈夫,对文姜行为放任恣纵,终究酿成大祸。
本诗句式上主要为四言,后两章杂以五言,部分诗句出现叠韵。全诗兼用赋、比、兴三法,对齐襄公、文姜和鲁桓公三名当事人皆展开了辛辣的批评和讽刺。各章末诗人皆以反诘句总结收束,凸显了本诗的嘲讽鞭挞意味,也使诗歌的结构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