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提升项目技术总结

时间匆匆流逝了,走得那么无影无踪,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在这些事情中,在事情过后,我们或主动或被动的写一篇总结,总结也是对自己的更优秀的自己负责,怎么样去写好总结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有机质提升项目技术总结,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有机质提升项目技术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篇一:2010年土壤质提升总结

醴陵市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技术总结

醴陵市农业局

二○一○年十月

一、项目来源与目标

(一)项目来源:醴陵地处湘东,置“长、株、潭”金三角边缘,处株洲、萍乡两中等城市之间,东临萍乡,西接株洲,北界浏阳,南连攸县。现辖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361个农业村,7709个村民小组,全市总人口103万,其中农业人口86.2万。2009年末共有耕地面积55.6万亩,其中水田50.9万亩,全年水稻播种面积94.14万亩(其中早稻45.8万亩,中稻0.24万亩,晚稻48.1万亩),稻谷总产量47.26万吨(其中早稻22.03万吨,中稻0.13万吨,晚稻25.1万吨),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丰富。但是近年来在粮食生产上农民偏施化肥较严重,很少施猪、牛、羊鸡、兔粪、土渣肥等有机肥,秸杆还田也很少,大量秸杆用于材烧,或者直接在田土里焚烧,造成空气污染,降低秸杆肥效,增加生产成本,造成粮食产量不高,降低了种粮效益,并且长期施用化肥,造成了大量土壤板结和水土流失,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全市旱地有机质平均含量2.5%,稻田有机质平均含量3.6%,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1.5%,微生物分解活动就大大减弱,结果土壤中氮、磷、钾的速效养分含量降低,直接降低了土壤的肥效,间接增加化肥施用量,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粮食产量,况且土壤里缓效钾的含量比较丰富,经过目前对土壤的化验,一般在150-900 mg/kg,它一般不能被作物吸收,可以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来激活它,变成速效钾,再被作物吸收利用。由此可见,在我区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项目,非常必要。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主要是围绕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空气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农民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的意识,实现耕地养分的投入产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单产的同时,使土壤肥力得到不断提高,达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因此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在上级的关心支持下我市

开始实施国家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二)实施目标:2010年,全市在泗汾、沈潭、清水江、大障和石亭等五个乡镇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主要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对12.7万亩稻田免费发放腐秆剂,实现项目区95%的水稻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5%,减少钾肥使用量10%~15%,亩节本增效30元以上,耕地地力与耕地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同时,积极探索土壤有机质提升新、新方法,总结适宜本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二、技术内容与实施区域

(一)主要技术模式及实施区域

我市将2010年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地点定在交通便利、群众基础好的大障、泗汾、清水江、沈潭、石亭等5个乡镇和醴陵市炎焱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涉及76个村,涉及户数44343户,总人口183453人,总面积127000亩。具体情况见附表1(所有农户信息已经制成电子版)。

按照项目要求,结合醴陵多年来的稻草还田工作经验,在项目区主要推广水稻机械收割催腐还田技术、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早稻草覆盖还田-晚稻免耕栽培技术等三种技术模式。项目乡镇总推广面积分解落实到具体技术模式、村组与应用作物上(详见附表2)。

(二)秸秆腐熟剂筛选与应用情况

1.秸秆腐熟剂筛选试验开展情况。完成了不同腐熟剂产品在水稻秸秆翻耕和免耕还田2种耕作模式下使用效果品比试验各1个,筛选适合当地推广应用的腐熟剂产品。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33.3㎡,试验田四周设置保护行。各处理设置如下:处理1:CKI无秸秆还田的常规施肥;处理2:CKII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处理3:秸秆还田+瑞丰牌腐熟剂(常规施肥+秸秆+湖南瑞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处理4:秸秆还田+宝地生腐秆剂(常规施肥+秸秆+宝地生KSD腐秆剂)。试验结果表明,湖南瑞丰公司生产的瑞丰牌腐秆剂(水剂)在稻草还田上的应用效果较好。

(三)实施效果监测与调查

分别在大障、泗汾、王仙和板杉等4个乡镇完成水稻秸秆腐熟还田与秸秆不还田对比试验5个,并将5个对比试验点结果分别录入秸秆还田提供的养分统计

及对土壤肥力影响调查表和还田秸秆(烘干样)调查表。试验前后采样土壤样品进行分析。

三、项目实施效果

(一)项目实施对土壤养分含量尤其是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每亩稻草秸秆还田400公斤,相当于亩施尿素5.5公斤、过磷酸钙3.7公斤、氯化钾5.7公斤。12.7万亩稻草还田5080万公斤,相当于投入尿素70万公斤、过磷酸钙47万公斤、氯化钾72万公斤。根据对5个效果监测点土壤样品测试结果,各处理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值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秸秆还田后土壤有机质增加0.11-0.22%,碱解氮增加2.9-3.8 mg/㎏,有效磷增加0.7-0.3 mg/㎏,速效钾增加2.5-2.6mg/㎏。

(二)项目实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据市土肥站对田间试验的调查统计,秸秆还田后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36公斤,比对照增产21.8公斤,增产4.24%,稻米品质比对照好;玉米秸秆还田后种植玉米、水稻,平均亩产833.6公斤、564.9公斤,比对照增产41.2公斤、34.8公斤;紫云英还田后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59.1公斤,比对照增产52.1公斤,米质比对照好;西瓜秸秆还田后种植水稻,平均亩产577.3公斤,比对照增产48.4公斤,米质较对照好。由此可见,秸秆还田后,不但后作增产效果非常显著,而且也改善作物品质,因秸秆和绿肥中含有植物所需要的大量营养成分,这就为农作物高产、优质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项目实施对化肥施用品种和数量的影响

秸秆还田后,秸秆里养分迅速矿化,并积累在耕层,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秸秆释放的氮素和钾肥,对水稻、油菜、玉米的生长等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前期要追施少量氮素,但中后期释放大量氮素,这样就达到了少施速效肥尿素或碳铵,以施缓效肥为主,并且秸秆中还含有大量的磷、钾、有机质、微生物

等营养元素,供作物吸收利用,化肥总施用量就明显减少,平均每亩要减少化肥

5.2公斤(折尿素3.4公斤、过磷酸钙3.6公斤,氯化钾4.6公斤),项目区共减少用肥1485吨。

1.稻田秸秆还田氮肥减施量

计算方法如下:根据土壤有机质的增加量,估算秸秆还田的土壤固碳量: ①土壤固碳(C)量(kg/亩)=(年终有机质含量?年初有机质含量)?150000 1000?1.724

式中,150000表示耕层20cm土壤的干重为15万公斤,1000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单位g/kg转化为kg/kg,1.724为土壤有机质与其有机碳(C)量的换算系数。

②秸秆还田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kg/亩)=土壤固碳(C)量/20

③N肥减施量(kg/亩)=土壤固定N量×5%

式中,20表示土壤有机质C:N=20:1;5%表示土壤有机N平均矿化率。根据土壤化验结果,项目实施前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49%,项目实施后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3.63%,代入上述公式得出秸秆还田后增加的土壤固定N量6.1公斤/亩,N肥减施量为0.3公斤/亩。

2.秸秆还田增加的土壤钾量:

计算方法如下:稻田秸秆还田增加的土壤K量(kg/亩)=秸秆含钾量×秸秆亩还田量(干重)=0.85×400=3.4公斤/亩。

四、主要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今年共实施面积12.7万亩,据调查与测算,每亩减少化肥用量4.9公斤/亩,减少化肥支出12.3元/亩,共计减少用肥622吨,减少化肥支出156万元;节约用水15吨/亩,共计节约用水190万吨,节约提灌电费3元/亩,共计38万元;项目区预计晚稻亩平增产21.8公斤,可增产稻谷2768吨,增收581万元。总计增收节支775万元。

(二)社会效益。实施稻草还田后,减少了土层结构破坏,维持了良好的土体(团粒)结构,减少了水土流失,比未实施还田的土壤抗旱能力提高5天左右,防止了土壤沙化,提高了土壤水、肥、气、菌(微生物)的涵养能力,增强了土

壤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土壤肥力基础,培肥了地力,提高了耕地质量,促进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确保了粮食高产和安全。

(三)生态效益。本项目的实施,减少了秸秆焚烧、乱弃造成的污染,大量秸秆用于还田,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也就减少了化肥厂生产造成的污染,节约了资源,同时对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甚至有机食品基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问题与建议

1、项目乡镇有很多农户青壮年劳力缺乏,有的外出打工弃耕弃种或将土地转包他人,在腐秆剂发放时无法找到户主本人签字,有部分农户嫌腐秆剂使用费时费工因而积极性不高;而有一些种粮大户或公司深知稻草还田的好处,对这一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使用积极性很高,示范作用也明显,但由于没有在项目乡镇之列而无法获得腐秆剂。因此,建议将前者这一部分腐秆剂调给他们。

2、由于本项目涉及农户多,技术培训、指导、资料费用成倍增长,项目经费不足。请求安排项目经费,重点用于办点示范、宣传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表1 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篇二:有机质提升项目技术总结

000000002009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

技 术 总 结

一、项目背景

00000000地处00000000盆地西南边缘,是川中丘陵农业大县和十大“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县幅员面积2608.31平方公里,地貌以丘陵为主,占82.6%,兼有低山,占17.4%,平均海拔450米,最高海拔988米,最低海拔343米,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7.4℃,年均降雨量1009.6mm,年日照时数1196.6小时,总辐射量约为90.1千卡/平方厘米·年,无霜期310天。

全县辖60个乡(镇),其中38个乡,22个镇,涉及570个村,4567个经济社,总户数39.7万户,总人口16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2万人,农业户37.2万户,农村劳动力76.9万人,2008年底实有耕地面积119.8522万亩,占幅员面积的31.1%,其中田58.85万亩,有水源灌溉保证的水田53.0万亩。全县生产总值83.85亿元,比上年度增长25.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166元。

二、项目技术内容及完成情况

(一)、项目实施的地点、面积、作物、应用技术模式

项目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共4个乡镇实施,涉及49村,387个社,29805户农户,共示范推广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9.644万亩。推广应用技术模式如下:

1、小麦免耕露播稻草秸秆覆盖种植模式: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共4个乡镇实施,推广面积3.864

万亩。

2、油菜免耕直播稻草秸秆覆盖种植模式: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共4个乡镇实施,推广面积3.7355万亩。

3、秋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模式: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共4个乡镇实施,推广面积0.50万亩。

4、晚秋蔬菜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模式: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共3个乡镇实施,推广面积0.30万亩。

5、水稻稻草覆盖栽培技术模式:在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共4个乡镇实施,推广面积1.2445万亩。

(二)、对比试验、推广示范片

00000000和00000000共同建立万亩示范片1个,00000000和00000000各建立一个千亩示范片,共计2个千亩示范片。示范区布置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对比试验5个,示范带动农户积极应用稻田秸秆还田腐熟技术;定点选择5个典型地块,建立效果监测点,对秸秆腐熟还田效果进行定位监测。

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对比试验包括:水稻秸秆还田免耕小麦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对比试验、水稻秸秆还田免耕油菜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对比试验、小麦秸秆还田水稻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对比试验、油菜秸秆还田水稻土壤有机质提升效果对比试验。

(三)、技术培训

开展科技下乡、录音、录像(转 载于:3、有机质0.437g/kg、全氮0.0201g/kg、有效磷12.2mg/kg、全磷0.0093g/kg、速效钾154mg/kg、缓效钾531 mg/kg、全钾0.178g/kg、pH值8.1、CEC值24.2;对照土壤状况为:容重

1.75g/cm3、有机质0.427g/kg、全氮0.0207g/kg、有效磷9.4mg/kg、全磷0.0088g/kg、速效钾142mg/kg、缓效钾543mg/kg、全钾

0.188g/kg、pH值8.0、CEC值24.1。秸秆还田比对照土壤容重减少0.02 g/cm3、有机质增加0.01g/kg、全氮减少0.006g/kg、有效磷增加2.80mg/kg、全磷增加0.0005g/kg、速效钾增加12.00mg/kg、缓效钾减少12.00mg/kg、全钾减少0.01g/kg、pH值升高0.10、CEC值增加0.10。

2、调查地点2

该调查点位于我县00000000鱼塘村3社。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轮作。经过一年两季的对比试验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状况为:容重1.66g/cm3、有机质0.328g/kg、全氮0.0155g/kg、有效磷6.0mg/kg、全磷0.0060g/kg、速效钾43mg/kg、缓效钾133 mg/kg、全钾0.115g/kg、pH值6.0、CEC值12.9;对照土壤状况为:容重

1.70g/cm3、有机质0.364g/kg、全氮0.0155g/kg、有效磷7.5mg/kg、全磷0.0057g/kg、速效钾39mg/kg、缓效钾137mg/kg、全钾0.111g/kg、pH值5.8、CEC值13.0。秸秆还田比对照土壤容重减少0.04 g/cm3、有机质减少0.036g/kg、全氮不变、有效磷减少1.50mg/kg、全磷增加0.0003g/kg、速效钾增加4.00mg/kg、缓效钾减少4.00mg/kg、全钾增加0.004g/kg、pH值升高0.20、CEC值减少0.10。

3、调查地点3

该调查点位于我县00000000光明村4社。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轮作。经过一年两季的对比试验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状况为:容重1.70g/cm3、有机质0.179g/kg、全氮0.0129g/kg、有效磷13.0mg/kg、全磷0.0041g/kg、速效钾105mg/kg、缓效钾180mg/kg、全钾0.126g/kg、pH值5.3、CEC值13.6;对照土壤状况为:容重

1.76g/cm3、有机质0.136g/kg、全氮0.0127g/kg、有效磷10.4mg/kg、全磷0.0041g/kg、速效钾69mg/kg、缓效钾176mg/kg、全钾0.127g/kg、pH值5.5、CEC值13.3。秸秆还田比对照土壤容重减少0.06 g/cm3、有机质增加0.04g/kg、全氮增加0.0002g/kg、有效磷增加2.60mg/kg、全磷不变、速效钾增加36.00mg/kg、缓效钾增加4.00mg/kg、全钾减少0.001g/kg、pH值降低0.2、CEC值增加0.30。

4、调查地点4

该调查点位于我县00000000桂卓家1社。种植模式为油菜水稻轮作。经过一年两季的对比试验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状况为:容重1.72g/cm3、有机质0.343g/kg、全氮0.0157g/kg、有效磷6.0mg/kg、全磷0.0037g/kg、速效钾190mg/kg、缓效钾245mg/kg、全钾0.123g/kg、pH值5.9、CEC值13.9;对照土壤状况为:容重

1.76g/cm3、有机质0.301g/kg、全氮0.0147g/kg、有效磷2.3mg/kg、全磷0.0041g/kg、速效钾53mg/kg、缓效钾212mg/kg、全钾0.118g/kg、pH值5.8、CEC值13.7。秸秆还田比对照土壤容重减少0.04 g/cm3、有机质增加0.04g/kg、全氮增加0.001g/kg、有效磷增加3.70mg/kg、全磷减少0.0004g/kg、速效钾增加137mg/kg、缓效钾增加33.00mg/kg、全钾增加0.01g/kg、pH值升高0.10、CEC值增加0.20。

5、调查地点5

该调查点位于我县00000000东阁村5社。种植模式为小麦水稻轮作。经过一年两季的对比试验调查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土壤状况为:容重1.74g/cm3、有机质0.297g/kg、全氮0.0151g/kg、有效磷

3.5mg/kg、全磷0.0035g/kg、速效钾87mg/kg、缓效钾218mg/kg、

篇三:有机质提升工作总结

2010年度溧阳市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工作总结

溧阳市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

为鼓励和支持农民秸秆还田,增加农田有机肥的投入,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同时有效解决农村剩余秸秆的出路问题,防止秸秆焚烧、污染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化肥施用量,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增产增收,在农业部的支持下,在省、市土肥站的指导下,我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麦草全量原位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模式”、“油菜秸秆沟埋还田技术模式”、“稻草全量(碎草)原位还田技术模式”、“油菜免耕摆栽稻草覆盖全量还田模式”、“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模式”等为主体技术,加大试验示范力度,推广应用秸秆腐熟菌剂,取得了作物秸秆还田面积、作物单产和效益“三增”的好势头,超额完成了农业部下达的“2009年度溧阳市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目标任务。现将项目初步总结如下:

一、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1、项目来源

本项目由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关于下达2009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资金和实施方案的通知》(苏农计

[2009]129号、苏财农[2009]218号)文件下达,项目起迄时间:2009年10月到2010年11月。

2、目标任务

项目计划实施面积为8万亩次,其中小麦(或油菜)等夏熟作物秸秆还田(腐熟剂)3万亩,水稻等秋熟作物秸秆还田(腐熟剂)5万亩。实现项目区秸秆还田率95%以上,项目区内田间地头焚烧秸秆现象基本杜绝,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土壤有机质含量稳定增长提高;同时化肥施用量减少10%以上。按照项目实施要求,对项目区内农民应用秸秆还田腐熟技术,购买秸秆腐熟剂给予财政补贴,项目总资金165万元,其中用于购买

秸秆腐熟剂160万元,工作经费5万元。

二、项目完成情况

1、秸秆还田腐熟技术推广的实施地点、实际完成面积及还田秸秆种类

本项目在溧城镇、别桥镇、南渡镇、社渚镇4镇79个行政村实施,项目区主要集中在宁杭高速、扬溧高速、104国道、239和241省道等道路沿线,并与溧阳市农机局开展的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示范县建设相结合。项目区面积12万亩次,建立相对连片的市级万亩示范区1个,镇级千亩示范片4个,示范区树立宣传牌。

表1完成项目实施面积统计表

2、腐熟剂招标采购及发放情况

2009年度溧阳市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推广的240吨秸秆腐熟剂由省统一组织招标采购,腐熟剂为上海联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谷霖”牌微生物腐秆剂,并通过农业部质量检测。其中夏熟作物秸秆推广应用60吨,并取得了实效;秋熟作物秸秆推广应用的180吨腐秆剂已全部发放到农户,11月20日前全面使用结束。

3、秸秆腐熟剂田间试验完成情况

针对我市的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及农民种植习惯,积极开展秸秆还田技术模式试验和不同品牌的秸秆腐熟剂使用效果验证试验。项目实施期间,共完成各类试验8个。

三、取得的主要成效

秸秆腐熟剂应用在稻、麦草还田后,其主要作用有:一是改善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了农作物的后发效应,周时,促进了农作物品质的改善;二是由于是秸秆全量还田,项目区内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秸秆废弃与秸秆浪费现象显著减少,切实保护了环境,净化了空气和水质;三是秸秆资源的大量应用,切实减少了化肥用量,促进了低碳农业的发展。而低碳环保农业则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四是经济效益较为明显。根据试验调查,施用腐熟剂水稻田块比未施腐熟剂田块增产16公斤/亩,亩增效益42.56元,我市共实施项目面积12万亩次,预计全市每年可增收500多万元。

四、主要做法

1、强化组织领导

2009年12月,市农林局成立了溧阳市土壤有机质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农林局局长蒋进章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农林局分管局长吴建荣同志和农林局总农艺师周来新同志担任,市土肥站,市农林局监察室、环能科、农机科及项目实施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负责同志为主要成员。项目实施期间,领导小组成员召开3次会议,研究、协调和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秸秆腐熟剂的推广应用工作。

2、统一招标采购秸秆腐熟剂

根据农业部要求,由省土肥站委托江苏省国际招标公司,按照公平竞争、择优选用原则,统一招标确定了项目所需秸秆腐熟菌剂,并与中标生产厂家签订供货合同,明确产品质量保证责任。

中标企业负责把秸秆腐熟剂运送到各镇,由各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组织力量,按照确定的项目实施区域,按户分发秸秆腐熟菌剂,并进行登记造册和公示,市农林局土肥站专门设立了监督电话,项目实施期间无任何投诉。

目前240吨秸秆腐熟剂已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上半年夏熟作物秸秆用60吨腐熟剂,39.84万元资金8月份已支付;下半年秋熟作物秸秆用180吨腐熟剂,120.16万元资金将在11月中旬支付。

3、开展项目技术培训

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面推广秸秆还田和腐熟剂使用技术,项目实施期间,市农林局组织市级培训3次,其中会议培训是1次,现场培训2次。培训对象为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土肥员、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科技示范户、种田大户等,培训人数达370人次。编印了《溧阳市秸秆还田主要技术模式》、《秸秆腐熟剂施用技术》等系列资料,印发到各镇、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各镇也采用现场、会议等形式举办了多场培训班,据统计全市共进行秸秆全量还田技术培训12场,累计培训13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万余份。

4、加强试验示范

项目实施期间,针对我市的耕作制度、作物种类及农民种植习惯,积极开展“麦草全量原位机械(粉碎)还田技术模式”、“油菜秸秆沟埋还田技术模式”、“稻草全量(碎草)原位还田技术模式”、“油菜免耕摆栽稻草覆盖全量还田模式”、“秸秆堆腐还田技术模式”等多种形式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的试验示范,最终探索出最适合本地推广、并为广大农户接受的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同时,为验证不同品牌的秸秆腐熟剂在我市的使用效果,并筛选出适宜本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度的秸秆腐熟剂,为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的进一步实施提供技术支撑。在南渡、别桥2镇分别设置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不同品牌秸秆腐熟剂使用效果验证试验”点,试验的田间工作基本结束,下一步将进行统计分析和试验总结工作。

5、整合资源、加强协作

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主动,加强与溧阳市农林局(农机

局)农机科、环能科、生态办等单位协作,项目与溧阳市农机局开展的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示范县建设相结合。目前全市拥有大中型秸秆还田机械400台,300亩/台〃季,作业量合计达12万亩。

五、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及其建议

1、秸秆全量还田需增加氮素,调节C/N比,建议项目中列出一部分资金作为氮肥补贴,以利于项目更好地实施和取得较好效果。

2、稻、麦(油)两熟秸秆全量还田,秸秆还田量偏多,特别是麦(油)秸秆全量还田,对水稻插秧和苗期生长确实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考虑麦(油)秸秆以综合利用为主,稻草以全量还田为主。

2010年11月2日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全部内容,涉及到秸秆、土壤、项目、有机、实施、技术、模式、增加等方面,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

gz85.COM更多总结编辑推荐

信息技术提升培训总结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更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了认识,理论水平、教学水平也有所提高。现就这一次培训学习的认识、体会做一总结。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现代通讯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其中在教育领域中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于转变信息教育观念,促进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对于推进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多媒体资源的建设

多媒体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能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用于教与学活动的信息材料。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目标。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促进个性化发展;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增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培养他们,利用良好的多媒体资源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人文、自然的图片与声音素材、剪贴画、图形符号、示意图、文字材料、软件等,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应该涉及,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

2.各种软件的实际应用

在这次培训中,我会应用了几个基本的软件进行教学。为以后的教学更能顺利进行提供了方便。信息技术课程对于软件的应用不多,大部分都是基础性的应用,所以对于各种软件的基础知识都应有所涉猎,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软件的教学能力,同时他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素养。

3.校园网络的的建设与规划

校园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是校园信息化的基础是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校园的信息化建设将使师生的校园生活、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必须强调的是:校园信息化首先是一个教育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校园网络的建立对于小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利用有很大的好处。无论是什么样的网络,对于一个小学的整体教学、师资的培训、学科的整合都有着很大的用途。

4.培训的感受

通过本次的培训,使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有了很大的信心。培训完了之后,对于网络技术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有了大致的方向。会使用了部分教学的软件,对于以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应用各种教学资源,争取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达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

项目的技术总结


工作总结之家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项目的技术总结》的范文,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篇一:技术总结1

山焦20万吨甲醇项目净化工号及合成工号

土建项目施工技术总结

我单位承建的山焦2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土建项目工程已经接近尾声,现在就对土建项目的施工技术总结如下: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2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项目土建工程,位于山西洪洞明姜镇,工程范围有合成工号:化学水处理、甲醇合成、甲醇精馏、中间灌区及净化工号:氢回收、净化气脱硫、除氧站、转化、精脱硫工程。

设计单位:化学工业第二设计院;成都市通用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山西省化工设计院。

监理单位:山西省联通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结构工程:

1.1甲醇合成工程:本工程地基砼灌注桩,设备底部为整体钢筋砼伐板基础,上设钢筋砼设备基础。伐板基础长21.5m,宽16m,厚度0.9m,底标高-2m;主体为钢平台,高度分别为6m、9m、14.5、18m、22m(②-④轴的A-B轴局部22m)。

1.2中间罐区工程:本工程的地基为灰土挤密桩,上设500厚3:7灰土垫层;防火墙基础为毛石条形基础,宽0.8m,高0.6m四周设置370墙体,高1.6m;SJ-F40606钢筋砼环形基础宽0.8m、高1.48m、直径14.5m;SJ-F4060A/B钢筋砼环形基础宽0.8m、高1.48m、直径8.75m,环形基础内填素土,20厚砂石混料,300厚砂垫层,100厚沥青砂绝缘层,上铺50厚干砂。

1.3化学水处理工程:地基为灰土桩基,灰土垫层500;基础为钢筋砼独立基础和钢筋砼设备基础;主体①-②轴为砖混结构,28m*9*9;③-⑧轴的B-E轴为排架结构厂房,钢筋砼柱,轻型钢屋架,厂房长30m,宽15m,高12m,屋架

部分为轻型钢屋架、钢檩条、彩钢板;A-B轴为砖混结构。

1.4精馏工段工程:精馏设备区基础大部分为钢筋砼圆形基础,厂房基础为钢筋砼条形基础,底部标高-2.5m,基础下2.5m,厚3:7灰土;主体为二层框架结构长36m,宽12m,高12m,厂房内设36个小设备基础。

1.5氢回收工程:地基为3:7灰土处理地基,设备基础分为:吸附塔基础、原料气分液罐基础、产品气缓冲罐基础、顺放罐缓冲气基础、解吸气缓冲罐基础、解吸气混合罐基础和钢筋砼承台基础,设备基础为园形钢筋砼基础,独立承台基础为阶梯形。

1.6净化气脱硫工程:地基为3:7灰土处理地基,基础大部分为钢筋砼园形设备基础,设备上部有直径2.5m钢结构塔平台,平面中部有长30m,宽3m,高5.7m的H型钢组合钢平台。

1.3除氧站工程:地基处理为灰土挤密桩,基础底至桩顶为3:7灰土换填;基础为钢筋砼独立基础,基底标高-2m,基础间设钢筋砼基础梁。上部结构为二层框架结构,长27m宽9,高13m。框架充填墙采MU10O烧结多孔砖、M7.5混合砂浆砌筑。

1.4精脱硫工程:该工程为灰土挤密桩基,基础底至桩顶为3:7灰土换填,整体钢筋砼伐板基础,基底标高-2m,上部为钢筋砼园形设备基础,直径分别为8.8m、5.4m、4.8m、4.2m等,基础底标高-2m。

1.5工程的抗震设防裂度为8度。建筑工程:

建筑做法主要有水泥沙浆地面、SBS防水屋面、装修、水泥沙浆地面等。二、单位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篇二: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项 目 技 术 总 结 报 告

项目名称:

部门:

起止年月:

项目经理: 大功率LED智能控制恒流电源 桑达百利电源研发部 年2月10日起---2011年12月30止 吴云波

桑达百利研发部 制 2010

篇三: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江苏现代农业科技园建设项目

技术总结报告

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中心

2014年3月

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是由江苏现代农业示园区建设管理中心承担建设的,项目建设期为3年,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项目是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的大背景下进行建设的,项目的总体规划、布局、实施,依据《江苏江苏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进行部署、安排。

项目实施三年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八个园,园区建设规模由原来计划的8.5万亩,扩展至现在的10万亩。园区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生态循环”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思路,建设以杨扶公路为主轴,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现代物流园等8个功能园为支撑,园区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生产与一体化的模式,先后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17大类4500余个、新技术15项,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良种苗木、小麦良种繁育、畜牧养殖等八类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示范推广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带动区内外相关产

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成为示范带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项目建设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园区按照“围绕示范做大产业,依托产业搞好示范”的总体思路,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示范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通过新品种的产业化示范推广,使产业经营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使园区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农业科技园区。

二、项目建设示范推广的主要模式

在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10多个省区发展示范推广基地151个、农业专家大院37个,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1200多个。通过这种模式,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共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0多项,受益农民5000多万,每年实现科技推广效益高达60多亿元,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这些都为江

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1.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和产业发展创办各类示范基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样板,为示范户、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新型季节性培训,引导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推动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

2.开展信息服务与咨询服务。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技术咨询,就是组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涉农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同时通过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合理选择科研方向和重点,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

3.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和入股。对现有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市场分析,向企业进行转让。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4.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科技人才优势,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先后吸引包括中国农科院、上海孙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创新园建立基地;同时,通过农高会这一平台,与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还与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引进种植加

拿大燕麦新品种、优质牧草新品种;与台湾美庭公司合作建设工厂化育苗馆,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和台湾果蔬新品种。积极组织“亚太农产品加工国际论坛”,研讨话题包括亚太地(来自: 工作总结之家:项目的技术总结)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诸如环境优化、小规模加工企业融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整合小农户纳入农业食品供应链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通过与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企业合作,引进蔬菜新品种300多个。到目前为止,共有3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入园发展,集聚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17类1200多个,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5.开展科技培训。

在项目建设期,为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和力度,项目组专门成立了培训小组,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园艺的专家教授为基地的农户进行培训,项目培训以合作社为单位,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训。项目建设期共计举办培训班32场次、培训农户2200人次。项目建成后直接就业人数达到了5200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000余万元。参加培训的合作社见附表1。

模式的组织框架如图所示:

《项目的技术总结》是篇好范文参考,讲的是关于基础、工程、推广、示范、钢筋、项目、农业、新品种等方面的内容,觉得好就请(CTRL+D)收藏下。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对网友有用。

篇一:总结报告

项 目 技 术 总 结 报 告

项目名称:

部门:

起止年月:

项目经理: 大功率LED智能控制恒流电源 桑达百利电源研发部 年2月10日起---2011年12月30止 吴云波

桑达百利研发部 制 2010

篇二: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江苏现代科技园建设项目

技术总结报告

江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中心

2014年3月

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技术总结报告

江苏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是由江苏现代农业示园区建设管理中心承担建设的,项目建设期为3年,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项目是在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江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的大背景下进行建设的,项目的总体规划、布局、实施,依据《江苏江苏农业科技园区总体规划》进行部署、安排。

项目实施三年来,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农业企业孵化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八个园,园区建设规模由原来计划的8.5万亩,扩展至现在的10万亩。园区坚持“科技先导、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统筹发展、多元投入、生态循环”的原则,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持续发展”的理念,按照“标准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思路,建设以杨扶公路为主轴,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现代物流园等8个功能园为支撑,园区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生产与一体化的模式,先后引进、示范农业新品种17大类4500余个、新技术15项,初步形成设施蔬菜、良种苗木、小麦良种繁育、畜牧养殖等八类产业。通过“龙头企业(协会)+科技人员+基地+农户”的示范推广模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普及,带动区内外相关产

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成为示范带动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一、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项目建设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充分发挥江苏农业科技示范带动作用,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园区按照“围绕示范做大产业,依托产业搞好示范”的总体思路,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通过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集成创新、示范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通过新品种的产业化示范推广,使产业经营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使园区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农业科技园区。

二、项目建设示范推广的主要模式

在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我们探索建立了“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10多个省区发展示范推广基地151个、农业专家大院37个,建立示范点和试验基地1200多个。通过这种模式,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共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0多项,受益农民5000多万,每年实现科技推广效益高达60多亿元,对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这些都为江

苏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吸引人才和人才发挥才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

1.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根据不同农业生态区域和产业发展创办各类示范基地,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样板,为示范户、广大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新型季节性培训,引导农民学习、掌握和应用新技术,推动当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

2.开展信息服务与咨询服务。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向产前、产中和产后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品种等;技术咨询,就是组织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科技服务团,通过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为涉农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同时通过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合理选择科研方向和重点,提高科研成果的针对性。

3.进行技术开发、转让和入股。对现有科研成果进行科学论证和市场分析,向企业进行转让。以教育、科研单位的科研成果、技术专利等无形资产入股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4.组建科技型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依靠自身科技人才优势,组建自己的科技型企业,形成研究、开发、推广和转化的良性循环。先后吸引包括中国农科院、上海孙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进入创新园建立基地;同时,通过农高会这一平台,与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交流,还与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引进种植加

拿大燕麦新品种、优质牧草新品种;与台湾美庭公司合作建设工厂化育苗馆,推广工厂化育苗技术和台湾果蔬新品种。积极组织“亚太农产品加工国际论坛”,研讨话题包括亚太地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所面临的诸如环境优化、小规模加工企业融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市场营销以及整合小农户纳入农业食品供应链等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问题。通过与荷兰瑞克斯旺、以色列海泽拉等企业合作,引进蔬菜新品种300多个。到目前为止,共有30多家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入园发展,集聚推广各类作物新品种17类1200多个,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5.开展科技培训。

在项目建设期,为了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速度和力度,项目组专门成立了培训小组,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园艺的专家教授为基地的农户进行培训,项目培训以合作社为单位,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培训。项目建设期共计举办培训班32场次、培训农户2200人次。项目建成后直接就业人数达到了5200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000余万元。参加培训的合作社见附表1。

模式的组织框架如图所示:

篇三:科研开发计划项目技术总结报告(模板)

附件7

科研开发计划项目

技术研究总结报告

计划编号:

项目名称: 编制: 项目负责人: 技 术 部: 批 准: xxxxxxx年月

一、概况 1.项目名称 2.项目来源

3.主要用途、应用行业

4.主要研制目标(目前技术性能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比较,项目完成后要达到的水平)

二、研制情况 1.主要研究内容 2.关键技术及解决情况 3.设备主要特点及创新点 4.整体评价

三、经济及社会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包括市场需求量、产品经济寿命期、国内外同类产品销售价格及成本比较、产生的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预测等)

2.社会效益分析

四、工业试验情况(是否投产或有用户意向,本企业经济效益,工业运行情况即用户使用情况、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证明等)

五、对以后工作的建议

注:文件编制、打印要求:

报技术部打印件一份及计算机文件COpY 文件所用纸张:A4 正文字体、字号:4号宋体

篇四:项目技术工作总结报告

广西木薯良种繁育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技术工作总结报告

广西XX酒精有限公司

2011年03月

目 录

一、前言

二、国内外现状和技术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

2、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三、技术基础

四、技术方案

1、技术方法

2、生产工艺路线

五、项目完成情况

(一)项目预定目标

1、项目生产规模及产品方案

2、项目预期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和水平

(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1、木薯种苗快繁研发中心建设

2、木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3、木薯苗木生产

六、项目实施进度及完成情况比较

七、项目实施技术管理与工作措施

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

2、成立技术领导小组

3、落实专人负责专项技术工作,确保工作有序进行和顺利完成

4、组织培训

5、积极做好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和普及工作

6、紧密结合环境条件开展工作

7、做好示范和宣传工作,加速品种及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推广

速度

8、做好基地扩建工作

八、项目实施所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建设木薯快繁中心

(二)积极引进和培训项目所需人力资源

(三)开展了各种各样室内外快繁技术的研究

1、组织培养繁育技术试验

2、单芽快繁技术研究

3、嫩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四)繁育各种木薯种苗(袋苗)和种茎,满足生产的需要

(五)建立木薯良种繁育和示范基地

(六)举办各式各样的技术宣传与培训活动

(七)积极探索企业 + 农户 + 科研的产业化运行模式

九、课题的产业化情况及前景

十、课题组织实施及其管理工作的经验

十一、项目实施成效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十二、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前言

木薯及其亲缘种都是低地的热带灌木,起源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属大戟科木薯属。木薯属有5000多个种,木薯为唯一用于经济栽培的种。木薯是世界三大薯类(木薯、甘薯、马铃薯)之一,由于其块根产量高而且富含淀粉而有“淀粉之王”、“地下粮仓”的美称。

据形态学的证据表明,木薯是从巴西东北部至墨西哥的广泛地区被驯化为栽培种的,美洲被发现以后,木薯才被传播到其它国家。据广东高州县县志记载,木薯是在1820年前后首先引入我国广东省栽培的。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海南,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地。

人类栽培和利用木薯已有5000年历史。据文献记载,十六世纪初,南美洲及印度就开始用木薯粉制面包;十六世纪初期,葡萄牙人又将木薯传入非洲几内亚及刚果,以后又传到非洲的东部及亚洲。如今木薯已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共90多个国家,全球产地水平分布于南北纬30度之间,垂直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下。

木薯属热带作物,喜阳光,不耐荫蔽,宜在年均温度18℃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种植。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木薯产量可达90吨/公顷。但因为通常是在比较恶劣的条件下种植,因此产量普遍很低,全世界2008年总产鲜木薯2.4亿吨,平均产量为约为14吨/公顷,其中非洲约11吨/公顷,拉丁美洲约15吨/公顷,亚洲约18吨/公顷。据不完全统计,我国2008年的木薯总面积45万公顷,总产量为900万吨,单产量约为20吨/公顷。2008年广西木薯总面积约为27万公顷,总产量510多万吨,单产19吨/公顷左右。

木薯块根中含30-40%的干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124卡/百克,高于马铃薯的76卡/百克),富含维生素C和钙,含较高的维生素B及其他矿物质,但蛋白质含量低(1%的鲜重),因此鲜薯是很好的碳水化合物资源。相比之下木薯叶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达8-10%的鲜重,可作畜牧业饲料的蛋白质补充剂。鲜叶含有较为丰富的氨基酸,经青贮处理后可作为生产瘦肉型畜禽的理想饲料。在许多热带地区的国家,木薯块根和叶子被用来制成种类繁多的美味佳肴。

木薯具有广泛的用途,其块根除了用于食用和饲用外,还是生产淀粉、变性淀粉、酒精、葡萄糖、果糖、山梨醇、赖氨酸、柠檬酸、染料、涂料、化妆品等工业产品的重要原料。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木薯在农业以及食品、造纸、纺织、医药、建材、包装材料、精细化工、制造等工业领域的应用将更为广泛,尤其是在石油资源不断匮乏的今天,木薯作为能源替代产品 – 酒精的重要原料来源,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是不可多得的、经济利用价值极高的可再生资源。此外,木薯的茎杆还可作为补充剂用于胶合板的制作。

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稳定而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为前提条件,而石油资源的过度开采以及长期低效率应用让我们感觉到了能源紧张的强大压力。为此,我国政府从2001年开始着手研究开发和利用资源广大,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以期将来可以部分取代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的石油资源。经过验证,木薯成为我国南方首选的生物能源作物,加之我国南方广大农村地区长期以来有用木薯作牲畜饲料的习惯,木薯及其产品在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

以上就是这篇范文的详细内容,讲的是关于项目、技术、推广、示范、农业、发展、企业、培训等方面的内容,希望网友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