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1000字精选7篇。
说到写作文,仿佛脑海中已经有画面感了。写作文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写作语言的训练和词汇的积累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何在作文中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1)
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
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姜佳祺)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2)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少年时博览群书,才智过人,有一天,他乘兴在门前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去没几天,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向小苏求教。苏东坡接过书来一看,他竟然一个都不认识,苏东坡只得认错,老翁走后,苏东坡赶紧提笔将门上地对联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之所以成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是因为他在少年是就博览群书,我认为,读书地好处有许多。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生命的源泉,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装着智慧的宝库,书是爬上知识家园的木梯,书是人类的精神,书是一盏架在海上的亮灯,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打开聪明大门的钥匙书是一个想去就去的故地,书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一只从黑暗处驶向光明的扁舟,书是踏上成功道路的必经地。所以我们要读书,只要读各种各样、蕴含着丰富知识的书,就能增加更多的知识,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对照自己,我的谈书的态度不端正。我觉得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多,这导致我们在拼命地写作业,怎么有时间去看课外书呢?所以我没有把时间给挤出来,没有把握一分一秒,因此我课外的知识十分的狭窄。
虽然我也读过几本书,但是每一次看都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没有记录下好词好句,没有把它们运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每当我要写作文的时候,词汇十分贫乏。
我认为苏东坡虽然骄傲,但能知错就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苏东坡起先十分骄傲自满,认为自己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后来碰到了一位高手,给他看了一本书,结果他一字都不认识,决心已定要“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我深深地觉得:只有虚心才能使人进步。
我明白了:只有像海绵一样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进步的更快。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3)
他是林语堂笔下的那位乐天派,他是平民百姓口中一声声的东坡先生,他更是弟弟口中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百姓的苏东坡,他更是苏轼。
道说苏东坡的一生,一字足矣:苦。苏轼一生劳累奔波,他去过海南、去过惠州、去过黄州,可以说人不是老死,而是累死的啊!我觉得苏轼与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很相像,像是在何处呢?在同样的为平民百姓一次次的申冤中,在一次次为人民着想时,在一次次警醒自己应当洁身自好,应当尽好大臣的本分里,在为国家付出,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假思索,再到最后心无愧对,无愧对于一切,苏轼的身上让我看到了屈原的影子,向我描绘了正人君子的故事。
还是聊回苏东坡吧,虽说苏东坡确确实实是受了家庭的影响,促使他成为苏轼,然,更为重要的莫过于是他自己的努力。他若不勤奋,就不会在险境中做一回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就不会有远近闻名的东坡肉了,好学是他在朝堂上的盾,善心是一把锋利的宝剑,勤奋是帮助他逃脱生天的刀,勇敢是使他不惧艰难排挤的矛,四个兵器他都有,怎能让他不名列前榜呢?最怕天才也勤奋!朱载上曾如此形容苏轼:先生开卷一览便能够终身难忘,为何还亲自抄书呢?苏轼却道:不是的,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边抄边背,抄第一遍时,每段专抄三字做题目,第二遍则选两个字,到了第三遍便只取一字,只要提起这个字,我便能接下去。朱载上觉得有趣,随后念一字,苏轼便应声背,且一字不差!足以证明,即便是像苏轼这样天分高的天才,学习还这般努力,那么天资庸俗的人应当更加发奋努力啊!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什么意思?就是上到上的玉帝太后,下到下的市井百姓。毕竟,在苏轼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从前,回想起背诵苏轼写的词《蝶恋花》,只因为好听,却独独未料这词背后的忧愁与无奈,苏轼的诗词别有一般韵味,那不是喜怒,更不是悲欢,而是发自内心的凄凉,就像苏轼的人生贬官,一贬再贬!直到天涯海角,无处不去!艰辛与痛苦,背井离乡是体会不到的。读了书后,了解到《蝶恋花》绝非字眼上的美好,此词乃是形容苏轼的人生,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一辈子都在路上的他,又告诉我,自王朝云离世后苏轼便终身不听此词命运如此无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论人或事,终难完美,不论什么都不是绝对的。与弟弟难再相见之情。人间友人知己离别之痛,世间国家朝堂乱之苦。纵使苏轼的一生,尽都是苦,但是他没有,他,仍旧是别人居心叵测挖空心思对付他且都能一笑而过之人,苏轼的身上,尽是难得可贵的精神。苏东坡,一个不平凡的人。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4)
深夜。孤灯。翻着泛黄的书页,嗅着淡淡的书卷气,我的心灵也抛却了浮华,得到了洗涤。
之前读过很多东坡的诗词,在我的印象中,他仅是一位北宋伟大的文人,留下遗芳百世的作品供后人品读。这几天读完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才真正了解这位伟大的才子一生所经历的跌宕起伏的曲折事迹。
林语堂用极自由的散文笔调,化严肃为轻松,为我们讲述了一代文豪——苏轼的故事。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乐观、豁达,会享受人生,不故作深沉,开辟了文学的一块新天地。可这位几百年才能出现的一位旷世奇才,人生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个被政敌迫害的政治家,一个终身颠沛流离的才子”。政坛多风雨,此后宦海沉浮,他一贬再贬,由黄州而惠州,由岭南而海南,愈贬愈远。面对接踵而至的人生苦难,生命的激流遭遇到不可绕行的暗礁,冲天而起的却是最美的雪浪。苏轼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对待不幸,化解苦难,成就了绝美诗篇,成就了他被后人敬仰的“精彩人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苦难面前,东坡的人生始终充满希望和浩然之气。
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多情却被无情恼,与其去趟政治浑水,倒不如求为“百姓之友”,求其“自退之道”。于是,他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开始了新的生活。“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笑且徐行。”有禅意,有不羁,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无悔。
易卜生说:“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苏轼的旷达、超乎物我和兼济天下之志,对于那些如他一样漂泊沦落、屡不得志的士子来说,是一剂良药,激励着他们。如今时代发展越来越快,多少人在历经挫折之后迷失了自我,选择了沉沦。而苏轼,看透繁华,依旧保持着初心。我想,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何不像苏轼一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笑看风云,笑对人生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5)
“吾上能够陪玉皇大帝,下能够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全国无一个不好人。”这是苏东坡对他弟子说的话,话说的最好描绘他自己也恰当不过。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傲慢古怪,也能轻松打趣,也能慎重庄重,从苏东坡的笔尖流露出来的是人类情感之弦的振荡。有高兴,有愉快,有梦境的觉悟,有依从的隐忍。林语堂自述自己是一个乐天派,描绘苏东坡这另一个乐天派。虽然苏东坡遭到历代皇后的庇佑,但他的宦途一直都不顺利,屡遭贬降,乃至被拘捕,忍辱苟活。
我敬服苏东坡的勇于言说。他终身为官清凉,有着一颗广阔而博爱的心,虽然他终身都在跟大文学家和王安石斗智斗勇。在王安石实施变法的时分,他勇于逆行。先不说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好不好,但是在这么一位在当朝颇得宠的宰相面前勇于出言说出对立,这份不畏强权的勇气就值得我由衷的敬仰。
苏轼的终身能够说是崎岖动乱,政治上的小人,为了冲击这一代文豪,不吝使尽千般手法,一次次的贬谪,离华夏益发悠远,到最后,乃至有了元祐党人碑的呈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同,名列黑名单前列。但便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虐待,苏东坡一点点不以为意,洒脱仍旧。
苏东坡过得高兴,临危不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自己的终身。在苏东坡彻底松弛下来而精力安定安闲之时,他所写的漫笔杂记,就具有此种醇香的诙谐美。
在苏东坡临死前,他曾轻声说过一句话:“西天或许有;幻想前往,又有何用?”这是他的道教道理。摆脱之道在于与天然,在不知善而善。苏东坡连遗教都没对儿子说便去了。
苏东坡的肉体虽已化为尘土,但他的精力将永久在咱们心中。所以,他的生命是永存的,是夸姣的,咱们将把他的精力发扬在国际的每一个旮旯。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6)
东坡之后再无东坡
------读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有感
近几日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心中有些感悟,便提笔写来。因学识尚浅,直呼“苏东坡”感觉对这一代文豪颇有不敬,下文姑且称其为“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文采盖世,为人仰慕。最早接触东坡先生的文章是那篇《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当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然只是月下竹柏投影,但经东坡先生这么一想象,读者眼前便浮现一幅画面:晚空晴朗,轻柔如水的月光静静地倾泻在庭院里,好似院子里积了一层水,空明澄澈。那水中的藻荇伸展着柔轻的腰肢,原来只是竹子和柏树在月光下的投影罢了。那清新绝妙的笔触,那欢快澄澈的心灵,在这短短一行字里一览无余,每每读起,心头总不禁荡涤起层层涟漪。
东坡先生处逆境而自强不息令人敬仰。东坡先生虽文采绝佳,但其一生颇为坎坷。也许他的才华令上天嫉妒,于是给予他一路拂逆。但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使他一次又一次登上艺术的巅峰,终成时代的大家。回首望去,细细品来,正是生命中的那些坎坷,磨砺他的意志,丰富他的人生,激荡他的思想。倘若东坡先生一生官运亨通,顺风顺水,也许他的文采足够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一笔,但绝不会横跨几个世纪,依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洗涤人们的思想。
东坡先生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猜透他的内心,摸透他的品性,也许有时就连他本人自己也办不到,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他的事迹中去感悟、去触摸那个真正的东坡先生。借用评论老子的一句话,东坡先生的思想就像一口从不枯竭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满载而归。他的思想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精髓,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更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影响着后世的人。
东坡先生不仅是个才子,更是个好官。他的数次流放让他更加接近平民的生活,体味普通百姓的酸甜苦辣。他所处的时代接近北宋灭亡,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先从内部腐朽开始,而腐朽的根源正是朝中那些只图自己利益,整日沉溺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的人。东坡先生虽洁身自好,清高自傲,却孤身一人,难以与庞大的政治团体抗衡。但这并不代表他会丧失为百姓服务的信念。他不断向朝廷上书,请求免除因王安石新法所造成的欠款,并放粮救济因洪涝造成的饥荒。这一刻,他的精神品质超越了他的文学艺术,令后人敬仰和倾佩。
东坡先生是个说不尽的人,也是个说不清楚的人。回读此篇,自恨读书尚少,所识不多,未能将满腹骚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在纸上,也未能将对东坡先生的爱慕敬仰之情写于文中。这本《苏东坡传》仅是认识东坡先生的开始,希望在日后能更多地接触东坡先生的诗文,继承他的思想,如他一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追寻人生的真谛。做一个正直有为、坚持自我的乐天派。
苏东坡传读后感作文(篇7)
《苏东坡传》是作者林语堂先生所作,初始稿为英文,后经汉化翻译引进回国内。林语堂先生一生致力于将中国国学经典通过英文的形式向世界进行推广,是一位极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学大家。而著名的苏东坡更是不复赘言,东坡先生一生坎坷却极富乐天派,网上给其的评价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等等,可谓是全能至极。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例如牛顿、伽利略等在近代历史上具有伟大贡献的伟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长的多面手。因为这展现出了他们人性中的`不同侧面,而这点东坡先生与他们是相通的。人物传记不同于史书和民间小说,人物传记类文体加入了作者个人对撰写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却又相对于一般小说的架空编撰要更忠实于史料。因此,经过同样多面的林语堂先生的再创作,《东坡传》中的人物必定也会是更为多面的。所以,今天在这里要谈论我对《东坡传》的,我只能尝试从其中选择一个侧面来加以说明。
苏轼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欢的是《定风波》和《临江仙》,无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还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大气和飘渺,都是苏轼在不同时期面对人生的态度。苏轼一生起起伏伏,官场上的坚持自我导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苏轼依旧是那个苏轼,无论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却依旧是乐观洒脱如初。曾经有人这么评价过他,在遇见同样巨大的挫折时吗,李白选择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渊明则是一走了之,只有苏轼,苏子,东坡先生,选择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来读书人对文学大家各有偏爱,却很少有人不佩服苏轼的。
在苏东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个不时出现、偶尔相伴的神秘人物:神奇道士吴复古。此人行踪不定、难以捉摸,但时常在关键时刻出现一下。有时觉得,他仿佛是另一个版本的苏东坡,悠游自在,仙风道骨。东坡先生与之出游之时,飘飘乎如仙人独立,晃晃乎浑然天外仿若一体。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还是他就是东坡先生精神上的寄托,意识外另一个自己?细细想来,如果苏东坡生来是个隐士或者道士,是否还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来超然世外的隐者数不胜数,但真正为世人所记住的,缺如凤毛麟角。
吴复古提醒了我们,苏东坡一生其实从未真正忘却营营、超然世外。我们知道他、记住他恰恰因为他入世、鲜活、甚至饱受打击的一面。我不知道苏轼是否在他身上看到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为不了吴复古的自己。以他的才华和影响力,他也许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内心深处并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间。吃吃喝喝与苍生同乐,大概才是他内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无论后人如何评说,东坡先生依旧是那个文人史上具有着独特魅力和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个竹杖芒鞋嬉笑怒骂间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坛上不愿依附他人而郁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坛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书法、文笔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人墨客。从他的身上,人们看到的是他的才华横溢以及被人欣赏的文人气节。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历经坎坷的人生经历,或许这也正是他为无数后世文人所喜爱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