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理论论文

实施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理论论文。

天波易谢,寸暑难留。回想起来,在一段时间中,我们会有一些深刻经历了很多 ,优秀的人写一份总结,是对自己的反省,突破。总结就是将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简单阐述,大家晓得总结范文怎么写好吗?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实施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理论论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本页是工作总结之家最新发布的《实施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理论论文》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感觉写的不错,希望对您有帮助,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工作总结之家。

实施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理论论文

我国会计准则由基本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组成。具体会计准则的陆续颁布和实施,对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对于企业有关会计信息的披露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鉴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

一、具体会计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占据何种地位?

企业会计法规由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行业会计、企业财务通则和行业财务制度组成。这五个方面分别以不同的内容对会计核算和报告行为进行规范,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体会计准则是以基本会计准则为指导而制定的,它是基本会计准则的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它还为制定企业内部会计制度提供了依据和指导。行业会计制度是与基本会(转 载 于: 工作总结之家)计准则配套按行业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主要规定了相应行业及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内容与方法。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企业会计准则组成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存。但是,从实际执行的情况看,在具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两种不同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具体会计准则并没有占据应有的地位。这是由过去基本会计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特殊关系造成的。

《企业会计准则》即基本会计准则发布后,规范企业会计核算的仍是行业会计制度。至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会计准则发布实施后是否会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也不尽然。我国新颁布实施的具体会计准则只适用于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仍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我国上市公司虽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相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其所占比重远不及具有成熟资本市场的西方国家,非上市公司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在只占国民经济少量比重的上市公司中运用会计准则,就显得过于超前,其力度和影响自然会受到影响,再加上会计人员对行业会计制度的长期依赖性,更使具体会计准则的实施打了折扣。而非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所遵守的会计规范则是行业会计制度,并且这种“软法律”已经被广大会计工作者所接受和认同,因此,非上市公司的会计准则自然难以占据其应有的地位。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具体会计准则的被动局面,其可行的方法应当是逐步实现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轨。笔者认为,其基本思路应该是,根据企业具体会计准则,对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进行适当修订,订出一套示范性的会计准则操作指南,以替代现有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经试行后再逐步取消示范性指南,由各会计主体根据会计准则,制定适宜本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

二、具体会计准则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具体会计准则目前只出了10个,但已经显示出其优势,在某些方面弥补了以往会计制度存在的缺陷或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缩短了与国际惯例的差距。我国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日益剧增的趋势,要求会计信息成为国际商业语言,会计处理的程序和方法尽可能多地采用国际会计惯例。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出台与实施,缩小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距离。

2、更具可操作性。虽然具体会计准则只出台了一小部分,但均是对涉及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的有关事宜做出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确认方法、计量方法和报告方法三个方面,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例如,基本会计准则第十三条规定:“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备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应当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但并没有交代哪些情况下“确有必要变更”。而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中,则明确规定了“确有必要变更”的两个原因:一是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会计政策;二是变更会计政策能够使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相关、更可靠,并规定了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即追溯调整法和未来适用法。

3、对表外项目的披露给予了充分关注。我国对表外披露项目一直没有统一的要求,即使

是上市公司,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对有利事项披露较多,对不利事项披露较少或根本不予披露。而具体会计准则时表外披露作了严格的规定,弥补了以往此方面的不足,可以增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维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如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以下内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影响数以及变更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重要会计差错的内容;重要会计差错的更正金额等等。再如,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信息披露会计准则明确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作以下披露:在存在控制关系的情况下,关联方如为企业时,不论它们之间有无交易,均应当披露与企业有关的主要情况;如与关联方发生交易,应当披露关联方关系的性质、交易类型和交易要素。

4、避免了收入虚增的情况发生。行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发出商品、提供劳务,同时收讫价款或者取得索取价款的凭据时,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按此规定,对于一些特殊业务,如回购业务,应确认收入的实现,这会造成营业收入虚增,利润不真实。收入会计准则着眼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对售出的商品不再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予以计量等,以此来判断收入是否可以确认。按此会计准则的要求,对于回购业务,由于它并没有相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实现,就可以避免虚增收入的情况发生,相应地就解决了利润不真实的问题。

以上就是《实施具体会计准则若干问题的思考会计理论论文》的范文全部内容,涉及到会计准则、会计、具体、企业、制度、行业、变更、披露等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GZ85.cOm更多总结延伸阅读

计算机房承包及若干问题的思考


贴近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是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树立市场需求为导向,教学服务于市场需要的教改观念,是我们依托市场办好教育,发展壮大学校的必由之路。4月22日到7月底,学校在机构改革、体制划转之际,参照市场通行做法,对计算机房实行了在保障教学使用前提下的有偿承包,租赁经营。此举无论将来结果如何,都不失为新体制下的一种有益尝试,为我们今后开拓工作思路,争取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地推行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提供了一次实践和积累经验的机会。

一、承包思想的形成

计算机房的承包经营,最初是基于提高机房管理水平而提出的,随后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在经过正式、非正式的讨论之后,逐渐形成了一些一致的观点:其一,计算机房作为整体,是一种投入较高的教学设施,装备一个计算机房,一次性投入动辄数十万,昂贵的投入在客观上要求高标准的管理,现有管理方式无法保证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其二,作为现代高技术产品,计算机更新速度非常快,基本上三年就应更新换代了,不提高利用率,只会造成资产的浪费,现有机制存在利用率较低的弊端;其三,计算机房是教学必备设施,主要目的是保障教学、服务教学,承包经营也必须坚持这一点。具体操作中,又考虑几点:1、既然是承包经营,就必须保证经营者有合法的手段去获取收入;2、计算机的管理维护要求承包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3、机房承包不对外,而学校教职工不能因承包机房影响正常工作。这样,机房承包的整体思路基本形成。即:在保证教学正常使用前提下,以提高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益、提高机房管理水平为目的,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鼓励有能力、有精力的教职工,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合理合法地付出劳动、取得收入。

机房承包的最佳结果是:学校的正常教学不受影响,机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收入增加、开支减少,存量资产不再闲置;职工多付出劳动、多增加收入。

二、承包的主要过程与步骤

机房承包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4月22日校党委提出承包思路,到6月14日大会宣布准备对机房实行承包经营,为思想准备阶段;第二阶段:6月14日会后成立机构,到6月29日承包方案确定,为方案拟定阶段;7月2日组织招标会以后,为组织实施阶段。由于机房承包是学校首次通过竞包方式确定承包人,因此比较慎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㈠组建工作小组,拟定发包方案

在承包方针确定之后,学校选择对承包内容较为熟悉的7名同志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由小组根据学校意图,制定承包的实施方案。包括拟定和公布发包方案、制定竞包方式、拟定标底等。

1、拟定发包方案。发包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发包指导思想;二是承包人资格认定,包括承包人应具备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及其他条件;三是承包方式,包括竞包方式、竞包内容、承包期限等;四是机房管理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是校方对承包的基本要求;五是违约处罚;六是其他事项,如收费比例等。

2、制定竞包方式。根据发包方案规定的承包方式,拟定合适的竞包方式。此次机房承包因必须保障教学的需要,故确定机房管理水平与承包费两项标准为竞包内容,机房管理水平为基本条件,在认定承包申请人具备机房管理水平达标能力的前提下,才允许承包申请人竞标。

3、拟定标底。拟定标底的方法很多,此次标底拟定考虑了四方面因素:一是考虑机房折旧应由承包人负担部分;二是考虑承包人业余时间办班取得的可能收入;三是考虑机房使用期间,学校要付出的其他消耗费用,如电费等;四是考虑承包人雇人费用。综合平衡,确定标底。

㈡承包人资格认定和承包方案审定

发包方案公布后,承包申请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申请及承包方案,工作小组要对其资格进行审定,要根据发包方案规定的承包人条件,逐项审核。确定合格后,审查其承包方案,并对有违发包方案的内容提出意见,最后通知本人修改方案,准备竞包。

㈢组织竞包

根据竞包内容及方式,组织竞包。此次竞包,因竞包内容有两项,所以实际上竞包分成两步:首先是审查承包申请人竞包方案,考察其保障教学使用的可靠程度,以及提高机房管理水平的具体办法。在此基础上,对认定能够达到学校要求的承包申请人,再进行第二步以承包费为依据的竞标。

此次竞标采取承包申请人暗报的方式,即:每轮每个承包申请人都要书面投标,主持人收齐后,公布本轮最高报价,下一轮各承包申请人继续书面投标(退出者不再投标),投标价不得低于此价。直到最后,主持人公布报价后无人再投标,则以此价位为承包费,出此报价者中标。

㈣签定承包合同(协议)书

在学校授权下,工作小组以发包方案为主要依据,与承包人共同议定承包合同(协议)书具体内容

,签定合同(协议),承包开始。

三、对承包管理的几种看法

从机房承包管理最早提出,各种看法一直在争论不休。到后来,逐渐形成几种集中看法。一是要求讨论机房要不要包的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并不赞成机房承包。他们认为,机房作为学校的教学设施,其主要功能理所应当是教学使用,即便是业余时间学生上机收点费,可能也不会很多,再说学生业余时间上机,也是提高学习水平的好事,收不收费还在其次。另外,允许对外办班,加快机器老化不说,弄不好会损坏机器,影响教学。外人过多进入校园,也不利于校园的安全保卫。第二种看法是赞成承包,认为这种做法打破传统思想的禁锢,引入竞争机制,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要求的,而且,迟早必须这样做,早做比晚做好。第三种看法认为承包这种做法本身符合潮流,同时考虑银行学校机房管理的实际,这样做是必然的。对做法本身,认为涉及个人利益,学校最好采取公开做法,提高工作透明度。但对于承包经营的最终结果如何,没有把握。

应该说,无论持哪种观点,群众还是关心学校的发展的,而且,三种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从实际情况来看,持后两种观点的职工占大多数。机房的承包管理是得到了大多数职工拥护的。

四、成功经验及应注意的问题

机房承包现在就说成功尚且为时过早,但无论其将来能否达到最佳效果,作为一种尝试,在经历了全部过程之后,对做法上的成败之处,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1、思路正确。引入竞争机制,搞承包经营,是我们朝着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正确方向努力的一种尝试。不迈出这一步,就无法从几十年一贯制、带计划经济色彩的教学模式中摆脱出来,也无法形成激发职工全部潜能、创造奋发向上良好氛围的局面。搞承包,应该说最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一种信号,即体制要变,也正在变。所以,人的思想也要跟上。

2、方法得当。此次竞包为公开竞包,只要符合条件,均可参加。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学校没有任何的幕后操作,想让谁上或不想让谁上。这样做更让职工感到,在涉及利益方面,学校处事的公正。整个竞包过程全部公开,提高了工作透明度,去除了个别职工的胡乱猜疑,无疑也减少了不少麻烦。

3、具体工作中的紧、乱和不完善。由于此项工作要求时间紧,以前又没有相关经验,在具体工作中显得有些乱,具体表现为:①发包前准备不够充分。如发包前应将机房准备完毕。尽管我们已经采取措施,规定了旧机房修理内容,但在确定承包人后,再修理旧机房,不如开始时就把一个现成的机房放在大家面前更有说服力。此次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时间紧,情况特殊,今后竞包时应注意。②竞标时无经验。此次竞标中,由于主持人缺乏经验,竞标场面不太规范,今后应加以注意。③整个竞包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今后也应进一步完善。

XXXX学校计算机房承包工

作小组

2004年7月10日

论会计中的诚信原则


论会计中的诚信原则
论会计中的诚信原则

[摘要]近年来会计诚信缺失,会计假账非常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不仅对证券市场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伤害,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损失,极大地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巨大障碍。如何维护会计中的诚信原则,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会计问题。本文分析了现实中会计诚信原则缺乏的几种主要原因,进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途径。

[关键词]诚信原则会计信息会计造假诚信缺失维护会计诚信

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诚信在保障交易正常进行中具有重要作用。进入市场经济以后,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交换方式的发展,人们很难再游离于社会经济之外,因而具有更为明显的社会性和现实性。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从道德追求进入到物质生活领域。这种诚信理念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传统文化的诚信强调内在品德修养,那么现代诚信则更强调“互利”和“双赢”。因此,诚信在伦理学家看是道德资源,在经济学家看则是经济资源,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在经济活动中,若道德缺失,信用遭破坏,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交易链条中断。如作为市场经济核心的银行,信用就是其发展的基础。离开信用,股票、债券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也都无法发展。而且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越重要。纵观中外的成功企业,都把诚信作为追求和必备的品质之一,无一不是以诚信为本而发展壮大的。如被誉为“腌菜之王”的海因茨,他成功的哲学就是“忍耐加诚实”。在1875年全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为了守信,他赔本收购,后来连自己的企业也破产了,但他坚信“一个诚实的人不会在商场上倒下”,仍在四处借债履行合约。后来他成为商场巨人,他的腌黄瓜、蕃茄酱全球闻名,他的成功是经营理念的成功,也是诚信品质的成功。

诚信原则在会计行业中更显得尤为重要,正像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先生指出的那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把信用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诚信不仅是一种责任,更与重大利益相关。守信者将得到更多的利益,失信者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对会计行业而言,诚信既是财富,又是财源,还是财力。诚信是财富,是指它有助于会计业务的开拓,市场的占有;诚信是财源,是指它不仅可以使客户增多,扩大实力,而且可以使同行合作者增多,在合作中取得利润;诚信是财力,是指诚信品牌是一种巨大的无形资产。诚信一旦缺失,就意味着失去了走向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通行证。当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要,尤其是会计信息越来越被广大决策者、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重视,也为政府部门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然而现实社会中,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等违反诚信原则的现象却大量存在,几乎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并严重干扰着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原国务院总理zrj曾题词,并多次强调“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其实,诚信对任何人都很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诚信要求自己,都以诚信待人,我们的社会就会成为诚信的社会,和睦的社会。所以说诚信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而会计诚信更是我们经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一、会计丧失诚信原则的原因分析

现实中,会计诚信原则缺失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利益的驱动是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

关于公司会计造假的案例早在1720年的英国南海事件就已发生,为什么到现在还有不少公司铤而走险,屡禁不止,甚至在美国一个拥有成熟市场经济体系,法制健全的国家,都有公司进行会计造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会计造假的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作为动力。会计造假的受益人很多,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主管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可以因为“业绩优秀”而谋取更高的职位,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帮助做假的中介机构可以因为“增加业务”而得到更多的收益;甚至职工也可以因为单位“效益好”而多拿工资奖金…,同时,非诚信行为的收益高而成本低、风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觉地恪守诚信原则呢?在非诚信行为的收益超过成本时,非诚信行为就会增加。两者的差距越大,社会平均的诚信水平也就越低,整个市场的诚信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会计诚信水平的下降。对于企业而言,它的目的是利润,只有当诚信能带来利润,不诚信会带来损失时,它才会讲诚信;对于个人而言,他们的目的是自身价值的实现,只有当诚信与自己的最终价值相等符合时,他们才会诚信,在利益的驱使下,关键时刻就出现了诚信的原则问题。虚假会计信息能实现“多赢”,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2、内外监督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到位

从内部看,一些会计主体的会计行为缺乏透明度,自我控制,自我约束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机制。有些会计主体虽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制度得不到真正落实,形同虚设,财会部门不能有效履行会计职能,致使人为会计造假行为不可避免。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缺乏独立性,其对会计的监督很难有成效。

从外部看,外部监督包括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和社会中介机构的监督。政府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管理和监督主要通过财政、税务、金融、审计等职能部门实施。其中政府审计由于编制、人员限制以及职能的转变,监督重点由原来审计国有大中型企业转向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因而对企业的会计监督有所弱化;财政、金融、税务等专业监督部门又受到工作职责范围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督作用,这就需要强化社会审计对企业的监督。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审计机构的规模和质量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现行体制下社会审计委托关系存在实质性缺陷。审计关系的确立离不开审计人、被审计人、委托人三个关系人。但在我国很多时候经营管理者是被审计人的同时又是审计委托人,这种双重身份,使得被审计人有权决定审计机构的聘用、续聘、收费等事项,被审计人成了事务所的“衣食父母”,这就决定了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住客户而产生偏离客观公正方向的可能。

3、屈从外部压力,会计人员被动做假。

在目前的经济社会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完全拥有着领导权和管理权。也就是说会计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在地位上属从属关系,有了这种天然的从属关系,会计人员的诚信职业道德在单位会计工作中,能否发挥作用和发挥作用的大小,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从属性,而这种从属性又与所在单位负责人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单位负责人为了达到某种利益目的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虽然《会计法》从法律上给予了会计人员一定的保护,但企业会计在厂长、经理负责制下仍经常面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尴尬局面,致使会计人员违背现有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因为这种从属性往往不以会计人员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在单位负责人的压力下,会计人员要严守会计诚信职业道德是很难做到的。调查显示,当前普遍发生的做假问题,大部分会计人员是没有主观故意的,如果他们没有接到授意、指使、强令,一般是不会主动造假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出政绩,搞花架子,盲目地下达经济增长指标,或者为完成国有企业扭亏任务和其他任务,逼着企业会计人员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而不得不偏造虚假的会计报表。

4、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少数人员业务素质差。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不良风气给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造成了重要的影响。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个人主义、利已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逐步抬头,私欲不断膨胀,削弱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部分会计人员不顾会计行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诚信原则。在个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财会人员不讲诚信,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及时和正确反映经济活动,乱用会计科目,甚至故意伪造、变造、毁损原始凭证、报表等会计资料,恶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以达到贪污、挪用公款等不可告人的目的,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也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和精益求精的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相关的经济业务,凭想象和感觉处理会计业务,导致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行为失范。

5、会计本身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会计人员为一分钱的差错而折腾半天。会计给人们的感觉就像是一门非常精确的科学,但事实上会计是一门貌似精确但并不很精确的科学,这是因为会计原则或会计标准的选择余地较大。不同的选择将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这就为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一是会计原则为会计信息虚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企业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或相反)来操纵利润。

二是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在日趋复杂的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及财产价值的评估等,都需要会计人员客观、公正的主观判断。如果会计人员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扰,其主观判断就会失去客观和公正,这就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便利。

二、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水平的措施

从会计诚信原则缺失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要维护会计诚信,一要靠人,而人应是有信誉之人;二要靠法规制度;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会计是要人来做的,只有诚信的人,才能使会计诚信恢复;但没有健全、完善的法规制度,即使是诚信的会计人也会陷入“囚徒困境”。而法规制度不仅指会计法规制度还应包括政府监管制度,法人治理制度、审计制度、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等等。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提高造假成本。

既然利益的驱动是造成会计失信的根本原因,那么建立严格的惩罚机制,提高造假者的成本,使其“失信成本”大大高于“守信成本”时,会计诚信原则自然会得到维护和提高。

一是加大惩罚力度。对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对造假单位及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或刑事处罚,不仅要其付出倾家荡产、声名狼藉的代价,对造成严重后果的还要坐牢、杀头,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得到的收益。大幅度提高会计造假的成本,才能从根本上遏制会计造假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势头。

二是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虽然我国出现了许多公司会计造假事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起针对公司造假真正实施的民事赔偿案例,股民也没得到违规公司的一分钱赔偿。因此,必须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对参与造假,无论是公司(投资者或经营者)、律师、还是评估师、注册会计师,只要公民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受害人都可以提出诉讼。

三是推行诚信保险制度。根据国外一些国家的做法,对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要求其在保险公司投保诚信险。当公司出现诚信问题,导致投资者受到损害时。保险公司必须负责赔偿,这样一方面保护了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使保险公司为了自己不受利益损失,必然加大对投保公司的监督,通过市场行为进行监督,降低监管成本。

四是实行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操守、自身就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出现失信行为后要将其驱逐出相关行业。如对会计造假的中介机构进行取缔,对会计造假的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不允许继续从事相关职业,对会计造假上市公司要立刻退市,提高造假者的成本,降低造假收益。

2、加强会计诚信的法制和政府监管力度,发挥法律和行政力量。

从有关会计的法制建设来看,目前需要解决惩治造假的“精确制导”问题。所谓会计法治的“精确制导”是指:明确由什么人启动对会计欺骗的诉讼程序,改变“民不举、官不纠”的局面,使违法企业浮出水面;明确规定会计真实性的具体法律标准,锁定少数重大违法企业和最恶劣的行为,解放大多数企业;明确规定企业负责人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主要责任人,把会计人员解脱出来,集中打击关键目标;明确区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瓦解两者的欺骗联盟。此外,为了改进会计的法制建设,还应尽早制定会计法实施细则,作为对《会计法》的细化和延续。这样在执法过程中容易操作,自然也就加大了法律的约束力,有利于推动《会计法》的全面贯彻落实。

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应当解决政府在会计诚信建设的定位问题,把政府在会计诚信体系中的作用明确起来。现在社会上之所以出现很多的会计失信行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及时有效的受到严厉的惩罚,所以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通过加强政府对会计诚信的监督和管理,有效发挥其对会计诚信的激励约束和对失信行为惩罚的双重机制。切实对那些信誉高且公正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信用程度高的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给予较高的经济利益,对那些信誉低、帮助企业弄虚作假的会计中介服务组织和严重失信的企业,要给予严厉的惩罚,以至逐出市场,净化会计环境。要着力解决政府监管部门的责任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各种监督管理部门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对查出的问题负责执法和监督,对未发现的问题不负任何责任。因此,政府监管也应该引入风险机制,应明确执法者和监督者的责任,这样有利于杜绝执法和监督过程中不正当的行为。同时更要着力打造信用政府。各级政府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地方保护,提高政府的信用度。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把诚信作为一个地区、部门考核的政绩指标。

3、加强社会教育机制,启发行为人的良知。

诚信在多大范围和什么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取决于诚信的宣传和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诚信是重要的并且有益的,诚信是必然趋势,不诚信的人终究要倒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取之有害”。非诚信行为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是饮鸩止渴,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当是掌握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包括企业负责人,能够控制企业负责人的政府官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而不仅仅是一般的会计人员,我们长期以来企图通过提高会计人员地位和业务水平,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事实上收效甚微。用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准来减少会计造假,是隔靴搔痒,作用将十分有限。教育要求以事实为基础。纠正人们的行为将有赖于有效的奖惩措施的建立和实施。即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使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诚实者获得奖励,从而使得选择诚信成为一种理性行为。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当理性人衡量了诚信行为带来的收益——光明的职业前景、融洽的同事关系、良好的社会信誉;与不诚实者将付出的成本——晋升无望、时刻面临失去工作的威胁、受到同事的鄙视和冷淡;那么,理性的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从而,诚信教育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它将成为一种自觉的、理性的选择。

4、加强社会监督与评价机制,发挥社会力量。

从有关会计诚信现状来看,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监督体系,是我国目前迫切要完成的大事。有一则小故事,颇有意味:一位留学生在国外乘公共汽车逃票,当时并没有对他罚款,他自以为洋洋得意,谁料毕业找工作时才发现已被记录在案,虽然学习成绩优秀,求职却遇到障碍。他因小失大,后悔不及。这则故事令人回味,也令人深思…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现实情况,用规模先进的信息数据库记录大量企业与个人的资金往来与商品交易的种种资料,提供客户查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记录,在工商注册、银行贷款、消费贷款、个人信用卡服务以及人才聘用等,将受到制约。相反,为鼓励获得守信等级高的企业将可优先获得发行股票和银行贷款等各项优惠条件。用完善的会计信用制度,来制约会计领域中的虚假行为。

主要参考文献:会计诚信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方飞虎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朱秀华

重塑会计诚信蒋巧林

毕业论文选题的具体方法


17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选好毕业论文的题目,只了解选题原则还不够,还需要了解和掌握选题的一些具体方法。

一、尽快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 在毕业论文工作布置后,每个人都应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在较短的时间内把选题的方向确定下来。从毕业论文题目的性质来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提出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另一类是专业学科本身发展中存在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问题。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爱好,尽快从上述两大类中确定一个方向。

二、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毕业论文的具体题目 在选题的方向确定以后,还要经过一定的调查和研究,来进一步确定选题的范围,以至最后选定具体题目。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选题方法。

1.浏览捕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对占有的文献资料快速地、大量地阅读,在比较中来确定题目的方法。浏览,一般是在资料占有达到一定数量时集中一段时间进行,这样便于对资料作集中的比较和鉴别。浏览的目的是在咀嚼消化已有资料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寻找自己的研究课题。这就需要对收集到的材料作一全面的阅读研究,主要的、次要的、不同角度的、不同观点的都应了解,不能看了一些资料,有了一点看法,就到此为止,急于动笔。也不能“先入为主”,以自己头脑中原有的观点或看了第一篇资料后得到的看法去决定取舍。而应冷静地、客观地对所有资料作认真的分析思考。在浩如烟海,内容丰富的资料中吸取营养,反复思考琢磨许多时候之后,必然会有所发现,这是搞科学研究的人时常会碰到的情形。 浏览捕捉法一般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广泛地浏览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作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对自己影响最深刻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记下脑海中涌现的点滴体会。当然,手抄笔录并不等于有言必录,有文必录,而是要做细心的选择,有目的、有重点地摘录,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一些相同的或类似的观点和材料则不必重复摘录,只需记下资料来源及页码就行,以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第二步,是将阅读所得到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排列、组合,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材料可按纲目分类,如分成: 系统介绍有关问题研究发展概况的资料; 对某一个问题研究情况的资料; 对同一问题几种不同观点的资料; 对某一问题研究最新的资料和成果等等。

第三步,将自己在研究中的体会与资料分别加以比较,找出哪些体会在资料中没有或部分没有;哪些体会虽然资料已有,但自己对此有不同看法;哪些体会和资料是基本一致的;哪些体会是在资料基础上的深化和发挥等等。经过几番深思熟虑的思考过程,就容易萌生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及时捕捉住,再作进一步的思考,选题的目标也就会渐渐明确起来。

2.追溯验证法 这是一种先有拟想,然后再通过阅读资料加以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这种选题方法必须先有一定的想法,即根据自己平素的积累,初步确定准备研究的方向、题目或选题范围。但这种想法是否真正可行,心中没有太大的把握,故还需按着拟想的研究方向,跟踪追溯。追溯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看自己的“拟想”是否对别人的观点有补充作用,自己的“拟想”别人没有论及或者论及得较少。如果得到肯定的答复,再具体分析一下主客观条件,只要通过努力,能够对这一题目作出比较圆满的回答,则可以把“拟想”确定下来,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 ②如果自己的“拟想”虽然别人还没有谈到,但自己尚缺乏足够的理由来加以论证,考虑到写作时间的限制,那就应该中止,再作重新构思。

(2)看“拟想”是否与别人重复。如果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完全一样,就应马上改变“拟想”,再作考虑;如果自己的想法只是部分的与别人的研究成果重复,就应再缩小范围,在非重复方面深入研究。

(3)要善于捕捉一闪之念,抓住不放,深入研究。在阅读文献资料或调查研究中,有时会突然产生一些思想火花,尽管这种想法很简单、很朦胧,也未成型,但干万不可轻易放弃。因为这种思想火花往往是在对某一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之后的理性升华,如果能及时捕捉,并顺势追溯下去,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是很有价值的。 追溯验证的选题方法,是以主观的“拟想”为出发点,沿着一定方向对已有研究成果步步紧跟,一追到底,从中获得“一己之见”的方法。但这种主观的“拟想”绝不是“凭空想象”,必须以客观事实、客观需要等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