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最新政策看这里!

“乙类乙管”,最新政策看这里!。

2022年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新冠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且实施“乙类乙管”。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整理的关于““乙类乙管”,最新政策看这里!”,欢迎阅读。 

 “乙类乙管”,最新政策看这里!

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要点如下。

《总体方案》明确指出,2023年1月8日起,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依据传染病防治法,对新冠病毒感染者不再实行隔离措施,不再判定密切接触者;不再划定高低风险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实施分级分类收治并适时调整医疗保障政策;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调整疫情信息发布频次和内容。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各地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完善应对准备,调整防控措施,统一规则、分类指导、防范风险,确保平稳有序实施“乙类乙管”。实施“乙类乙管”后,防控工作目标要围绕“保健康、防重症”,采取相应措施,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 关于核酸检测

检测策略调整为“愿检尽检”;不再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对医疗机构收治的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门急诊患者、具有重症高风险的住院患者、有症状的医务人员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疫情流行期间,对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脆弱人群集中场所的工作人员和被照护人员定期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

对社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严重糖尿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的社区居民、3岁及以下婴幼儿,出现发热等症状后及时指导开展抗原检测,或前往社区设置的便民核酸检测点进行核酸检测。

外来人员进入脆弱人群聚集场所等,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现场开展抗原检测。

在社区保留足够的便民核酸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需求。

保障零售药店、药品网络销售电商等抗原检测试剂充足供应。

■ 关于分级分类救治患者

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的无症状感染者、轻型病例,采取居家自我照护。

普通型病例、高龄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但病情稳定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在亚定点医院治疗。

以肺炎为主要表现的重型、危重型以及需要血液透析的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

以基础疾病为主的重型、危重型病例,以及基础疾病超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亚定点医院医疗救治能力的,在三级医院治疗。

■ 关于出入境

依据国境卫生检疫法,不再对入境人员和货物等采取检疫传染病管理措施。

来华人员在行前48小时进行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者可来华,无需向我驻外使领馆申请健康码,将结果填入海关健康申明卡。如呈阳性,相关人员应在转阴后再来华。

取消入境后全员核酸检测和集中隔离。健康申报正常且海关口岸常规检疫无异常者,可放行进入社会面。

取消“五个一”及客座率限制等国际客运航班数量管控措施。各航司继续做好机上防疫,乘客乘机时须佩戴口罩。

进一步优化复工复产、商务、留学、探亲、团聚等外籍人士来华安排,提供相应签证便利。

逐步恢复水路、陆路口岸客运出入境。

根据国际疫情形势和各方面服务保障能力,有序恢复中国公民出境旅游。

gz85.COM精选阅读

孔乙己课件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也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每位老师应该设计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有完整的教案有助于教师把握课堂进度和内容,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本文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篇关于“孔乙己课件”的文章,我们提供这些材料作参考和使用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和支持!

孔乙己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X教时

一、导语: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 、 、 、 、 、 ” 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孔乙己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 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理解小说主题

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课件 篇4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xx年3月29日

姓名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孔乙己课件 篇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语言目标:语言目标若干词语的理解与积累。

思维目标: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熟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的脉络;理解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

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2分钟导入语

见ppt①勾连带入文本

整体

感知6分钟初读课文

圈点勾画思考:概述初读后对孔乙己的整体认知。读书思考,总结概括

把握内容,理清结构层次8分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和结构。见ppt③思考:划分结构构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把握小说情节内容与结构层次;

整体认识孔乙己形象特点18分钟朗读课文有关部分,完整认识孔乙己形象的特点;从孔乙己周围人的态度看社会,看与其命运的关联。

见ppt④⑤思考:具体表述孔乙己有哪些特点;说出孔乙己活动场所的特点,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之间的关联。

小组研讨,集体研讨。对主要人物孔乙己性格特征,以及人物活动主要场所特征,形成整体认知。

总结6分钟①一句话概述文本内容;②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外貌特征;③一句话概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

见ppt⑥小组研讨,集体汇报:发表观点。把握文本内容重点;提升总结概括能力。

板书

《孔乙己》鲁迅

一、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环境)

二、第4段到12段是第二部分。(主体)

三、第13段第三部分。(尾声)

孔乙己:悲凉酒客:冷漠不幸

掌柜:刻薄丁举人:残酷不争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①解析小说语言的内涵,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

②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解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运用,提升生动形象塑造人物的能力。

教学流程

环节预设时间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导入1分钟鲁迅先生运用鬼斧神工之笔精心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这节课继续研讨。直接进入

专题研讨30分钟思考1: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孔乙己性格的言行来品析。见ppt⑧

思考2:品读文中对孔乙己“手”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生存状态。

见ppt⑨

思考3:读这个句子“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有怎样的体会?

思考4:品读“大约”“的确”交代孔乙己结局用词的合理性。见ppt?

思考5:总结孔乙己悲剧的根原。

见ppt?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自读课文,圈点勾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集体研讨。

再读课文总结归纳;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小说通过语言、行为塑造人物的艺术特色。

体会小说描写方法的表达效果。

品读重点语句,理解小说的主题。

体会作者的语言的准确与艺术性。

养成总结的习惯,提升总结归纳的能力。

总结6分钟思考6:想对孔乙己说点什么呢?概括小说主题。

见ppt参与讨论提升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理解小说主题。

作业

布置3分钟①鲁迅先说:在他写的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为什么?

②设想一下,孔乙己用手爬着走出咸亨酒店后的情况,以“走出咸亨酒店的孔乙己”为题续写小说。见pp?

要求:二选一①拓展延伸:查阅资料,思考辨别,写出想法。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①尝试探讨: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提升对探索问题的兴趣、能力。

②想象力创造力的训练。

板书

《孔乙己》鲁迅

孔乙己:可笑孤独迂腐悲惨

科举、社会:无情冷漠残酷吃人

教学反思一、理念: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应抓住文本,放眼文外,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语言资料,拓展学习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强化语文基础:抓住基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语文能力,培养人文素养。二、课堂:《孔乙己》课文比较长,教学中力图以生动的语言、昂扬的激情来感染学生。还比如: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如果一下子全部朗读,费时费力,且不一定有效果。可采用跳读,抓住重点段落(比如: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细读文本,还可以进行换位体验式的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得到丰富体验。三、策略:抓住小说文体的特点,抓人物形象、抓环境、细节描写,还有通过关键词句的揣摩品味,细读文本,让学生感受文本所承载的人文气息,感受浓郁的语文味。良好效果的语文课,是教师智慧的结晶。

孔乙己课件 篇6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1.提问: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椎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桔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惟有读书高”的自命清高的性格。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③“不要取笑!”“跌断,跌,跌……”明明是丁举人打断的却不敢说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了他的精神,摧残了他的肉体,他却至死不悟,死要面子。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桔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③孔乙己教“我”识字,表现他的热心善良。

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2.提问: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总的说来就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来说:

(1)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迂腐不堪,成了废料笑料,任人取乐践踏的对象。

(2)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而且使不恨不能成材,相反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

(3)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意识不到自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反而以嘲笑更加不幸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趣。

(4)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3.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里突出“笑”字,既造成悬念,又笼住全文。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孔乙己果一次出场,酒客们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乐,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笑声里蕴蓄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酒客们还取笑孔乙己偷书,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更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孔乙己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的听不懂的话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笑声迭起,悲凉的意味也就更浓。

第四次是孔乙己分简香豆给孩子们吃,在年幼无知的孩子的面前才能得意忘形的乐一乐,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分豆的动作和语言将孔乙己迂腐可笑

得穷酸尽相。而孩子们的笑则是天真无邪的笑。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已经不成样子了,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毫无人性,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跟人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令人窒息的地步。

4.提问:小伙计的笑,掌柜的笑,短衣帮的笑,小孩的笑各是什么样的笑?

讨论并归纳:小伙计的笑是解脱的笑。掌柜的笑是没有人性的自私而卑劣的笑,短衣帮的笑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的笑是天真无邪的笑。

5.提问: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讨论并归纳:这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6.提问: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各抒己见。

讨论并归纳:有几种说法。

(1)反封建说。小说不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性及其罪恶,而且可以引伸到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全部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同时,它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及其阶级关系,也有着极为真实的反映。

(2)等级观念说。认为小说主题是对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的思想精神中的封建等级观念的揭露和讽刺。

(3)认为作者通过孔乙己的悲剧,有力地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一科举制度和产生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

四、小结

《孔乙己》是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备受科举制度愚弄和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把青春浪费在一年又一年的考场搏斗上,可是直到胡子花白,还是连学个秀才也捞不到”,反而染上了“好喝懒做”、轻视劳动的坏习气。他即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脱下那件作为读书人标志的破长衫。然而严酷的现实却把他抛出长衫顾客的行列。他成为“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堆一的人”沦落为“使人快活”、供人奚落的材料,终于被丁举人毒打之后悲惨地从人们记忆中擦去。作品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控诉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了旧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至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苗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倒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恰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却远没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地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号,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R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前形势无动于在,依旧我行我素。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到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1.从全文看,当今社会中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

2.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当今社会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依据第③段内容用精练的语言回答)

答:

3.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依据第④段内容归纳出两个词回答。)

答:

4.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二、D

三、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

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1、“陈旧的思想与观念”或“陈规陋习”。

2、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因循守旧,为了私利,而不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3、“无奈”、“鄙视”、“痛恨”、“否定”等。

4、只有抛弃陈旧的思想和观念,时代才能进步。

孔乙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课件 篇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应该是有弹性的,留有“空白”的。语文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矛盾的统一体。中国画的“留白”和书法的“飞白”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具有了独特的写意的美。这是西洋画所无法比拟的。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实写,也应有虚写,有实笔也应有虚笔一样。实与虚的互补,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语文课又何尝不应该是这样呢?语文学科的确定性的一面我们应该重视,但是她的不确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多元的结论,有开放性的过程和多向性的思维。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残害的读书人的痛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充分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这一课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欣赏小说。

1、认知目标:进一步了解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及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标:从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会意义的角度入手,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感觉作者对封建文化教育的忧愤之情。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1.诵读法 :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展示。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北洋政府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避免其重蹈覆辙,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生活,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羼(chàn) 拭(shì) 绽(zhàn)出

②理解词语

舀 蘸 荤菜 阔绰 笔砚 颓唐 附和 惋惜 间或 绽出 营生 不屑置辩 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 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 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 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学生通读全文,思考: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讨论后明确: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1)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要分析)(2)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要求学生朗读并简析)(3)断腿前后两次肖像的对照,更加显出他的遭遇之悲惨。

3、语言描写:

如: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迂腐不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4、神态描写:

睁大眼睛(极力想为自己争辩,维护做人的尊严)

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酒客的讥笑戳痛他内心的伤疤)

5、动作描写:

如:“便排出九文大钱”的“排”,表现出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摸出四文大钱”的“摸”,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他的境地非常悲惨。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的“走”,“走”字十分贴切,“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惨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1、学生阅读课文前三段,并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科举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两大不同的社会群体,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也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4—12段,讨论:文中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笑?作者用笑声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讨论后明确: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这哄笑主要来自于“短衣帮”,他们也是受苦人,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色彩,小说以“乐境”写哀,更见其哀。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

3、小说没有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

小说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给读者以真实感,“我”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孔乙己悲剧命运的见证者,小说以一个纯真的少年的视角来写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映照出社会的冷漠,更富有感染力。

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的罪恶,揭示了民众的思想麻木、愚钝的精神状态。

假如孔乙己终于“进学”而后中举,他的生活状况会如何?

师: 同学们,爱穿长衫的孔乙己确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悲剧也值得我们深思,面对变革的时代,作为当代中学生,你是否有勇气脱下那一身“长衫”呢?为师者愿孔乙己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上重演。

孔乙己 偷窃挨打 好喝懒做

封建社会制度(悲剧的制造者)

民 众 麻木不仁 自私冷漠

这节课,在教学目标,内容,思路,教法,学法等的设计上,自认为从学生角度的思考还是比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考虑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三:“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此教学设计以填写履历表的形式展开,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抓住了教学的兴奋点,学生学得很积极,教师教得也轻松,是一个能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教学设计。

其次,在教学的内容上,我依托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诸因素,并尽量依照《课标》规定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制定的。我把这节课定位为:力争有开放性,拓展性的特点。我想以多样性丰富行为为前提的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提供极大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设空间,搭建平台。从整体上说,我这节课问题的设置一环连一环,层次感较强,有一定的深度,条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这节课定位为:不一味追求“热闹”,我不借用多媒体技术。教法上: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点拨法”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沉入文本”“读”懂文本,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特别是讨论孔乙己悲剧原因的时候,我设计成辩论的方式,让死亡的孔乙己和丁举人、短衣帮对峙,几方共同争论谁才是杀害孔乙己的元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分别从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分析辩驳,从而实现了对小说主人公及文章主题的较全面的认识和鉴赏。

还有在学法上:课堂上着力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人物的方法:圈划、朗读、比较、分析、联想、表达,使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方法深化并会运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孔乙己课件 篇9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 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

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孔乙己课件 篇10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这篇课文,能够用以指导学生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透过小说的人物的刻画,能够了解小说反映出社会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小说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孔乙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解他的性格,悲剧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推及其他方面,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两个方面:

A:能力目标: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B: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即:掌握小说基础知识的,以及掌握评析小说的方法。

而本课的难点就是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法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3)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什么叫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词语拼音障碍。

(2)大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环境。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3)、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试从文中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生七嘴八舌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师生共同从文中总结任务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4、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5、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生死结局的探讨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不同: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穿着。

从不拖欠酒钱到十九个钱一直未还。

忍辱常来酒店喝酒到不再来喝酒。

三次分辩的不同。

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制造者。

四、板书设计

孔乙己(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乙己教案七篇


不容错过的“孔乙己教案”绝妙文章呈上。每位教师都需要在上课前准备自己的教案和课件,相信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对老师来说并不陌生。制作科学而规范的教案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请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判断!

孔乙己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学生回答)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又是怎样塑造这个形象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总进《孔乙己》

二、解题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找出生字新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话。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四、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惟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五、分析孔乙已的性格特征

1、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下语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六、布置作业

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小结:课文较长,利用第一节课,把时间主要放给学生,让学生读中悟出主要内容,抓住几个重要句子来抓文章的灵魂。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把握的较好,可是对深层含义把握不透,适合在第二节课时做好引导。

孔乙己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习方法的指导。

2、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内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训练。

课时安排:

课时:一课时;课型:导读课。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课前印发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以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3、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四、联想扩思。

1、在学习过的文章中,有哪些人物形象也像孔乙己一样体现着自身性格的矛盾?

《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身为执法者但徇情枉法。

《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饥寒交迫急需火柴但一根也不肯动用。

《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祥子明知天热感到胆怯但仍坚持出车。

《杨修之死》中曹操口头称赞杨修但最终杀害杨修。

《小橘灯》中小姑娘小小年纪遭遇不幸但成熟机警。

2、小结: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亦然。抓住矛盾进行分析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学会用这种方法去认识人、看待事,走向全面深刻,做一个理性而不偏激、深刻而不肤浅的人。

孔乙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学习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4、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2、理解小说主题

3、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简介鲁迅,回忆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

2、导语:在鲁迅先生写的33篇小说中,巴金先生曾称赞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鲁迅先生又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你们认真读课文以后,就能得到回答。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那么,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下面我们就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简介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5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本文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三、简介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基本相同。清代规定:凡参加正式科举考试之前必须参加童试,童试参加者称儒童或童生(不管年龄大小),经过童试被录取入县学的称秀才,也叫生员、相公,还叫进学等。这是得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城举行一次,考试时间在秋季。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参加者是举人,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由皇帝主持,贡士有资格参加,考中的称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科举考试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轨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之参考人数多,入选者少,官场黑暗,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形,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习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一个。

四、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

要求:

1、找出生字词。

2、试从课文中找出反映以下内容的活。

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②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

③孔乙己的结局。

五、教师纠正字音

踱(duó)亨(hēng)舀(yǎo)砚(yàn)拭(shì)附和(hè)蘸(zhàn)

阔绰(chuò)羼(chàn)间(jiàn)或

六、品味小说中几句意味深长的话

1、反映孔乙己特殊身份的句子。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明确:“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人民;“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酒店的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反映孔乙己对人们的作用的一句话: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明确: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明确:“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七、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1、 本文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明确: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预示了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不得志,又经常挨打的老书生的形象。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的遭遇的悲惨。

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了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征。“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又脏又破,长期不洗不补,既说明孔乙己很穷,只此一件长衫,又说明他很懒,连洗衣服都不肯动手。不肯脱下这么一件长衫,是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作者通过一件破长衫的描写,把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得分深刻。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显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表现了他善良的心地。

2、指名学生归纳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明确:科举失败又以读书人自居,生活贫困爱面子又常受人嘲笑,迂腐可笑却又不失善良本性,是一个既可悲又可笑的没落的读书人。

八、布置作业

思考:1、小说的前三节并没有写到孔乙己,它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2、孔乙己的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二、提示与思考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分析以咸亨酒店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孔乙己形象的作用。

3、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4、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封建社会里的知识分子,本是科举道路上的同路人,不同的是一个“爬”了上去,一个“掉”了下来。假如孔乙己“爬”了上去,他会是什么样的形象?社会是否会有所改变?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

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对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

由“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小结:咸亨酒店是孔乙己活动的空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文章通过对咸亨酒店格局的描写,自然而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形象而又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掌柜对“短衣帮”与“长衫客”的不同态度,店内单调无聊、令人窒息的气氛,让人感受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冷酷、虚伪的关系,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样的特殊身份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就注定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唯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认识封建统治的弊端。)提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孔乙己假如“爬”上去,他也会像丁举人一样欺凌那些没爬上去的人。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理解小说主题

五、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重点:

理清小说结构线索,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二、理清小说的人称

明确:小说以“我”(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作为线索,选取了孔乙己一生中几个分散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活片段构成小说情节。

(思考:小说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有何作用?)

讨论分析:使故事显得真切,使情节集中,内容简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表现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

三、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提示与思考: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课文写人们对孔乙己的五次取笑,孔乙已成了人们的笑料,掌柜看不起他,取笑他,这是没有人性的自私的笑;短衣帮们看不惯他,哄笑他,这是麻木不仁的笑;小孩子们因他的古怪讥笑他,这是天真无邪的笑。最后又在别人的笑声里离去。说明孔乙己的人生价值仅是人们的笑料。从而体会到这笑中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体会到封建文化教育的罪恶。)

讨论明确:酒店中的人们也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们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一样同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所以他们对孔乙己这样一个科举的不幸失败者不但没有同情和帮助,相反只有无情的嘲弄,以求得他们劳累而苦闷的劳动生涯中片刻的快乐。这种麻木的笑使孔乙己的悲剧更添悲凉之感。它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这样,就更加深了小说反封建的意义。

“笑”是作者进行人物塑造的一种艺术手段。“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最后在笑声中走向死亡。小说对各种人物的笑,描写越是生动,越是具体,我们就越是感到悲凉。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更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四、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揣摩以下加点词的意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

2、他从破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3、坐着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

4、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五、布置作业

小说的结尾说:“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请展开想像,写一篇短文来明确交代,300字左右。

孔乙己教案 篇4

学习目的:

1.掌握刻划人物的描写方法,深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认识小说的主题。

学习重难点:

1.掌握一种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矛盾分析法;

2.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3、认识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导读课。

教学设想:

《孔乙己》对初中学生而言可谓博大精深。精警传神的语言,典型生动的人物,含蓄深刻的主题,匠心独运的构思,每个角度都够讲好几节课。因此必须先巧妙选取切入点。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要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因此设计中选取了“矛盾”这一切入点,从生活现象到性格特征、思想根源,带领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分析“孔乙己”这一形象,从而带动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预习要求:

1.疏通文字,熟悉课文。

2.了解科举制度及文中涉及的封建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 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全面感知。

1.默读全文,完成下列句子,了解孔乙己身上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一个站着喝酒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 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 的人。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的人。

2.交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帐的人。孔乙己是以读书为傲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孔乙己是个热心教小伙计“茴”字写法但又遭到冷遇的人。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的人。

三、深入探因。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四、小结:(采用数字牵引式逐项小结)

数字提要:1、两种人的笑声;2、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3、两次掏钱时的动作;4、两次出现钱的数目;5、两次人物出场;6、主人公五次争辩;7、众人七次笑声。

(根据数字提要,学生小结并完成板书)

五、课堂巩固:

孔乙己失踪了,鲁镇派出所要填写一份“失踪人口档案”(印发),请你帮助填写:(示例)

鲁镇派出所失踪人口档案

档案填写人:张国正 20xx年3月29日

姓名 曾用名

或绰号 孔乙己 照片

性别 男 年龄 不详 籍贯 鲁镇

现住 不详

外貌特征

身材 很高大 面容 青白脸色,皱纹间常夹些伤痕,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衣着 穿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职业及工作单位 无固定职业,有时替人钞书

语言特征 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

性格行为特征 自命清高,好喝懒做,不会营生,偶尔偷窃,善良

最后露面时的情况

时间 中秋过后,渐进初冬 地点 咸亨酒店 事由 喝酒

当时衣着及外貌特征 脸色黑而且瘦,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见证人 老板,酒客和小伙计 推测下落 大约的确死了

联系人姓名 无 地址 无

六、任选题目说话。

①孔乙己是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人。

②孔乙己是个可怜而又可憎的人。

七、给文章写个结尾,你认为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板书设计:

第一次出场 最后一次出场

穿旧长衫 ---------------穿破夹袄

青白脸色----------------黑而且瘦

排---------------------------摸

九文大钱-----------------四文大钱

笑------笑-------笑-----笑------笑

辩-----辩-------辩-----辩-------辩

孔乙己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小说揭示的主题;

2、通过品读孔乙己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了解他鲜明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和精巧含蓄的布局;

2、加深对小说有关知识的掌握。

情感价值观

l、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认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的冷漠无情;

2、激发学生更加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小说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主题。

教学难点

l、本文运用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以及精巧含蓄的布局,对小说初步欣赏。

教学方法

1、自主、合作、探充;

2、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今天,我们又提出了:为中华之复兴而努力读书,知识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可见,读书是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人是为了升官发财,有的人是为了报效祖国,那么在封建社会末期,读书人的命运如何呢?周围的人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一起走进他最喜爱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孔乙己》。(多媒体展示课题)

二、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阅读课文,并摄取文中所透露的信息。(主要着重学生阅读的差异性,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1)让学生自由发言;

(2)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总结:这是一篇小说,要注意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以“笑”为线索,勾勒了孔乙己的几个生活片段,给我们展示了晚清世风图,在不动声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三、师生共同活动,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

(1)理清本文的故事情节;本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通过孔乙己“咸亨酒店的几个生活片段来反映主题。

(2)让学生找出孔乙己在咸亨酒店的生活片段,并拟小标题。①酒店揭短;②酒客奚落;③教我认字;④分茴香豆

(3)多媒体展示四个生活片段:让学生讨论通过酒客与孔乙己的对话以及孔乙己自己的表现所展示的人物性格。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分析总结展示出四个生活片段所揭示的人物性格。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5)学生思考:孔乙己后来的命运如何呢?

①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掌柜的与酒客的对话,掌柜的与孔乙己对话。

②让学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推测孔乙己的命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怎样理解,为什么?

对学生的分析给予评价,并总结。

③总结:“大约”是作者没有亲见孔乙己的死去,所以只能用推测的词语,但是孔乙己生活在那样的社会里,没有亲情,没有温暖,周围的人把他当作笑料,对他冷漠无情,所以他必死无疑。

四、生生互动,合作学习:

(1)孔乙己的命运如此悲惨,他到底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2)学生相互合作讨论,阅读1——3段。

(3)小组代表汇报合作结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4)总结:孔乙己生活在清朝末期,人人势利冷酷而孔乙己不肯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而他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这样他的经济地位与思想意识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形成了在咸享酒店里“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的人”。

多媒体展示:

长坐(贫富悬殊)

↑↖↑

↓↘↓

短站(阶级对立)

(5)学生合作讨论文中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

①让学生快速阅读文中的插叙部分

②小组讨论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③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评价总结: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而不能生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免不了偷窃;死要面子,怕人讥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④小组讨论人物描写的方法。

⑤学生自由发言

⑥教师评价总结:外形整体描写来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肖像;服饰;语言;动作与神态描写;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五、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探究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①小组讨论;

②推荐小组代表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a封建科举制度;b封建文化的糟粕毒害了孔乙己的灵魂,不仅不能成才,相反成了不能谋生的可怜虫;c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d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横行霸道,极端残忍。

(2)本文以笑来贯穿全文,如何看待文中的“哄笑”?作者对孔乙己的态度是怎样的?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

③教师评价总结:文中的“笑”有麻木的笑、玩弄的笑、附和的笑以及孩了们天真的笑。作者用笑写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意味,作者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④多媒体展示“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3)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我们已经知道了,作者借此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

①学生自由讨论;

②自由发表看法;

③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总结。

(4)拓展:假如孔乙已像范进一样老来中举,故事情节会怎样发展呢?

(学生自由讨论)

(5)今天,我们也在考试,也在选拔人才,我们今天的考试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有什么本质区别呢?(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

(6)总结,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封建科举制度造就两类人:一类是沿着科举制度爬了上去,就成了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而不能中举的一类,就成了人们的笑料,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暴自弃,成了社会的“多余人”。但无论是哪一类人,如果不能为社会、为人民造福,他们都将是社会的废物。而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无论是能否进入高等学校,他们都能在社会上为社会造福,为人民造福,所以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勤奋进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应该记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读书。

(7)多媒体展示:

知识改变命运

天海

高阔

任凭

鸟鱼

飞跃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读书

附:板书设计:

酒店揭短酒客奚落

(自欺欺人)(孤芳自赏)

↖↗

孔乙己

↙↘

教我认字分茴香豆

(诚实善良)(迂腐不堪)

病态附和

(酒客)(“我”)

↖↗

↙↘

玩弄天真

(掌柜)(孩子)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孔乙己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孔乙己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

听写词语

二、提示与思考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1.小说的前三个小节有什么作用?

2.酒客、掌柜、伙计等人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3.孔乙己的读书经历说明了什么?

4.丁举人是通过科举爬到上层的读书人,他是怎样对待孔乙己的?

三、交流、讨论后明确

1.小说前三个小节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

由时间推算,我们可知当时封建科举制度还未废除。由以两种不同方式喝酒的顾客可以看出当时贫富独立和阶级对立的状况。“我”职务的.变动可以看出当时人际间的世态炎凉。

2.孔乙己不能与长衫酒客为伍,短衣帮酒客虽然也处在社会最底层,但他们仍肆意讥笑孔乙己。惟利是图的掌柜以取笑孔乙己为乐,就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这些,都充分说明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人们对科举不幸失败者的冷酷。

3.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既不能进学,又没有学会营生,反而养成了好喝懒做的恶习,说明了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

4.丁举人对同是读书人的孔乙己毫无怜悯和同情,在孔乙己写了“服辩”之后仍将他“打了半夜”,“再打折了腿”,不仅揭露了丁举人的凶残冷酷,也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本质和罪恶:培养残酷的统治者。

四、学生讨论归纳造成孔乙己悲惨遭遇的原因

学生讨论后明确:

1.社会原因。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的麻木不仁。

(3)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2.自身原因。

热衷科举、好喝懒做、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五、理解小说主题

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的认识进行思考分析。

六、布置作业

思考课后练习题三、四。

小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孔乙己》教案2—九年级语文教案—初三语文教案结:

一节课就这样在讨论、交流、发言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本来我也精心准备了一篇《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作为“压轴戏”的,可最后时间竟然没有允许我将它说完,但我不遗憾,因为这节课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学生: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样的深入;他们探寻问题也可以找到那么多的资料;他们的合作讨论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们也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是他们的课堂,这是他们的舞台。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原来真正做到了是这样的精彩,原来真正做到是这样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大胆地给学生机会!

孔乙己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孔乙己》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说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着重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本文写于1918年冬,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文章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殉葬品的典型形象,意在表达“一般社会对一个苦人的薄凉”。

初四学生对小说体裁并不陌生,但还只停留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层次,上升不到对小说这种文学作品的赏析层次。因此制订的教学目标是:①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②在对比矛盾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揭示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教学重点是目标①,教学难点是目标②。

二、教法学法

学习本课,将运用情境体验法和点拨指导法,指导学生运用选点比读法和合作探究法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过程

矛盾和差异能帮助学生抓住文本的缝隙,弥合学生的认知盲点。所以,教学设想是:通过展示孔乙己档案卡、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等四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来完成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说,鲁迅先生对他小说中的人物,最喜欢的是孔乙己。鲁迅先生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他是以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这个苦人儿的形象的呢?鲁迅写孔乙己悲惨的一生,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学完课文,就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2.学习活动一:展示《人物档案卡》。

速读课文,注意“颓”等字的读音和写法,扫除文字障碍,并填写人物档案卡。档案卡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出身、学历、专长、嗜好、主要事迹经历等。尤其主要事迹经历,能迅速地理清小说的6个典型的生活细节。

2.学习活动二:了解一点小说的表达技巧知识。

从小说欣赏的层次看本课,幻灯出示,教师介绍,学生积累。

出示的内容包括:故事背景:清朝末年。主角:孔乙己。场景:咸亨酒店。视角:儿童视角。看客设置:短衣帮等。故事氛围:笑。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

说到儿童视角,可以联系学过的《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目,思考儿童视角表达的价值,是“寄予作者对美好人性的呼唤”。

3.学习活动三:在对比中感受孔乙己的变化。

让学生对第四段出场和第十一段退场进行选点比读,先独立思考圈点批注,然后分小组交流研讨,最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从拿钱的动作由“排”到“摸”的变化、手的功能的变化等,感受孔乙己的变化;从不变的是众人的“笑”,笑声中出场,笑声中度日,笑声中死去,引导学生感受孔乙己命运变化社会根源。

从这些细节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4.学习活动四:从矛盾中揭示悲剧的原因。

跳读课文,发现矛盾点,进行质疑,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依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引导学生关注他的特殊身份,他是一个边缘人、病态人,对这样的人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依据“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引导学生体会鲁迅文章里常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这句深含着对孔乙己命运的思考,不确定中有确定的因素。

依据“对于孔乙己的不幸大家不但没有同情还总是笑”,通过资料助读,引导学生关注鲁迅的创作动机。助读的资料是:孙伏园说,他曾聆听过鲁迅自己讲述他创作《孔乙己》的动机,“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本文被收在小说集《呐喊》中,呐喊的是麻木的国民性,揭示的是民族的伤疤。

作业:发挥想象,以《孔乙己中举》为题尝试写一篇小说。

孔乙己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

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文中“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站着喝酒”,说明生活贫困,经济拮据,与“短衣帮”同处于社会底层的经济地位;“穿长衫”,为的是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比“短衣帮”高贵。在他身上,显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十分明显的特征,使人一看,印象深刻。作者运用了“画眼睛”的方法写出人物的基本特征,做到了“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这是贯通全文的点睛之笔。这个形象一出现就展示出悲剧的兆头。

三、讲读分析第一部分(第1节至第3节)。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

提问思考:孔乙已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活动的?

学生回答,点明:活动的环境是清朝末年的咸亨酒店(小说点明“——这是凹多年前的事……”由创作小说的1918年上溯20多年,是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酒店有特殊的格局,多种的喝酒方式。

这个场所是清末社会的缩影,它等级森严、冷酷势利。(咸:xián全的意思;亨hēng通达顺利。咸亨:出自《易·坤》的“品物咸亨”。旧时店铺老板用这类吉利的字眼做招牌,取财源茂盛的好兆头。)请同学一一找出阶级差别相对照的词语,说明等级森严。

一“坐”一“站”;一“里”一“外”;一“长”一“短”,一“荤”一“素”,鲜明地揭示了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2.从哪些语句看出这个场所的势利与冷酷?

读文中有关语句,体会:

掌柜的对长衫主顾的巴结,对小伙计的凶脸孔,对短衣帮“羼水”的冷酷。“羼水”这一细节深刻揭露老板对穷人榨取手段的卑劣和冷酷势利、唯利是图的本质。“单调”、“无聊”,“活泼不得”。死气沉沉的气氛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炎凉的关系。(对“幸亏”进行换词练习,如“幸好”“多亏”等。)

3.作者为什么要用那么多笔墨来描绘环境?又为什么要写柜台、温酒、喝酒?

这样写,目的在于揭示主角所处的社会环境,创造不平等的冷酷的气氛,预示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

写柜台与附近的人们,是为描写孔乙己作铺垫,因为从他们的眼里、话里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勾画特定的环境,特定的社会背景,为的是演好社会中这个下层人物的悲剧。

4.就在这冷酷势利、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笑”字引出了主人公的出场。为什么小伙计居然也可以“笑”呢?是“欢笑?是玩笑?是取笑?是讥笑?还是嘲笑?

就在读者不解之时,作者用极省俭(白描)的语言亮出了孔乙己的形象。三个附加语(“站着喝酒”、“穿长衫”、“唯一”)一下子刻画出这个人身上的可笑的矛盾,他是这环境里独一无二的笑料,给人以世情凉薄之感。

板书设计:

咸亨酒店(缩影)孔乙己苦人儿

等级森严壁垒分明势利冷酷

“长”“里”“坐”“荤” 站着喝

(笑)→ 而凉薄

“短”“外”“站”“素” 穿长衫

孔乙己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生活内容;他的语言、行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他为什么穿长衫,又为什么只能站着喝酒呢?那就得认真剖析了。

四、布置作业

1.熟读第一部分。

2.根据鲁迅第一部分的描绘,用漫画的笔法给孔乙己画像。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付酒钱时还要“排”。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这部分三个细节特征,①站、穿;②排;③关于茴香豆,活画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善良,卑微,迂腐,想向上爬又不善于钻营,生计日窘却又好吃懒做,特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作者塑造了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传神。

(3)在写哄笑的场面中,作者插叙了什么内容?起何作用?

插叙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对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腐蚀的思想性格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好喝懒做;偷窃;不拖欠等等)。

插叙节省笔墨,用最少的话说明应该说明白的事,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读第9节。从“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语句中,体会孔乙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话虽一句,却无限辛酸。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四。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三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教师点明:从欠钱未还,从提到而不谈到、不看到,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通过“我”的估猜,写孔乙己的默默无闻死去,分外辛酸。无人过问,又无确实消息,“大约”“的确”,写出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孔乙己在取笑声中登上生活的舞台,又在嘲笑声中离开了生活的舞台。社会如此冷酷,令人毛骨悚然。

二、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这个被压迫被损害者,作者对其迂腐,坏习气进行了批判,对其善良予以肯定,对其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哀其不幸。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布置作业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教后:

1.讲“咸亨”含义很有必要,表示酒店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愿望,能给学生以当时社会的实感。

2.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没有一个同学把“孔乙己”误认为是真实的姓名,而且较快地体会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不知其姓名,只用绰号来代替,必然命运悲惨。有同学联系到《阿Q正传》中的阿Q。

3.有同学提出:“短衣帮”的“唠唠叨叨……”不好,引导他们读课文,弄清作者的意图,不是写短衣帮的不好,而是揭露老板的贪婪,冷酷。

4.要学生辨“踱”的含义,体会清闲自在、踌躇满志的神态。

5.“幸而”换词,学生换了“幸好”“亏得”“还好”。

6.有同学说孔乙己这个人应该用“穷酸”二字来概括,理解得较好。

7.把“不屑置辩”与“排”放在一块儿讲,一神情,一动作,均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8.“不屑置辩”与“颓唐不安”是绝妙的对照。

9.“笑”是文中艺术化的一种手段。孔乙己的可笑,是为了抨击使人麻木的封建文化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10.反复写“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冷酷,遭遇悲惨。作者以“笑”贯串全文,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悲喜互为映衬,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孔乙己教案 篇1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孔乙己》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主要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共有五篇课文,都是小说,安排这篇课文,能够用以指导学生对典范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赏析。透过小说的人物的刻画,能够了解小说反映出社会意义,因此,本课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2、教学目标:

小说重在刻画人物,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而孔乙己是本文的主人公,了解他的性格,悲剧就显得极其重要,只有对人物有了理解,才能推及其他方面,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两个方面:

A:能力目标:通过问题讨论,筛选关键语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B:情感目标:评析孔乙己这一人物的社会意义。

3、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本篇课文的重点,即:掌握小说基础知识的,以及掌握评析小说的方法。

而本课的难点就是孔乙己性格特征的分析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二、说教学法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

(3)背景简介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4)小说基本知识回顾

什么叫小说?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反映生活的主要手段?塑造人物形象。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扫除词语拼音障碍。

(2)大致了解小说中的人物与故事环境。

(3)理清小说情节结构,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六个生活片断:

1、众人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2、众人奚落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

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5、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6、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买酒。

3)、精读课文,理解形象

问题:你觉得孔乙己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教师点拨:试从文中找出肖像、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来分析)

生七嘴八舌

“他身材很高大”,可又是“青白脸色”,这说明他营养不良和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因为他穷困而偶然偷点东西,结果被打伤,这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他那“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已是50开外的年龄,又表明他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好吃懒做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说明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他的精神状态已经到了十分迂腐麻木的程度。

师生共同从文中总结任务的矛盾表现: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偶有偷窃)的人。

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7、孔乙己是个被人讥讽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8、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4、揣摩语句,学习方法

外貌肖像————特殊身份,不幸遭遇个性语言麻木不仁,自欺欺人。

动作神态——追求功名,待人诚恳。

(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5、研读探讨,深透理解

生死结局的探讨

孔乙己两次到咸亨酒店情景不同:

当时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穿着。

从不拖欠酒钱到十九个钱一直未还。

忍辱常来酒店喝酒到不再来喝酒。

三次分辩的不同。

悲剧命运的原因:封建社会制度是悲剧制造者。

四、板书设计

孔乙己(鲁迅)

性格:好喝懒做,庸俗迂腐,自命不凡,麻木不仁。

环境:贫富悬殊,世态炎凉。

主题: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罪恶,判麻木冷漠的国民性。

孔乙己课件范文9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每位老师都需要为每堂课精心准备教案课件,因为高效的教学水平可以在教案课件中得到体现。那么,如何编写好教案课件呢?本文将重点探讨与“孔乙己课件”相关的主题。希望读者喜欢这篇文章,并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以便随时查看。

孔乙己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2.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人物外貌特征、动作、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理解文章的主题。

教学设想:第一课时,了解写作背景和封建科举制度,理清小说的情节;第二课时,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多角度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第三课时,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讨论交流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块儿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二、感悟可笑形象

1.本文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

讨论、明确:(1)通过对外形的整体描写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3)通过服饰的细节描写揭示孔乙己懒惰而又死爱面子的特性。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孔乙己虚荣穷酸、穷困潦倒和迂腐可笑。

2. 品析众人眼中的孔乙己

提示:小说除了描写孔乙己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明确:酒客,小伙计,小孩,丁举人,掌柜等。

设问:那在众人眼中的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分四个小组讨论:

(1)酒客眼中的孔乙己

(2)小伙计眼中的孔乙己

(3)小孩眼中的孔乙己

(4)掌柜眼中的孔乙己

3.“我”眼中的孔乙己

PPT展示:

“名人眼中的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美学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值得同情与焦虑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引导: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你的眼中,孔乙己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归纳:

孔乙己是个受科举制度毒害了一辈子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热衷功名、轻视劳动、好喝懒做、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受尽摧残、可笑可悲而又有热心善良的一面。

三、探究悲剧原因

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讨论、明确:一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二是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三是孔乙己自身的性格弱点。

四、归纳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五、拓展延伸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假如他“会营生”,也不“好喝懒做”,能不能改变穷困潦倒的命运?

六、布置作业:选择一种或多种描写方法,抓住人物特征,写写咱们班的某个同学,一百字以内。

七、板书设计

孔乙己

孔乙己课件 篇2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探求孔乙己的思想、性格、社会地位。归纳出如下答案: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帐”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2.综合矛盾,统一矛盾,全面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孔乙己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深刻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 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较阅读法 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

《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

2、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新开张了。

3、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

(1)《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

(2)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3)作者的本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

(4)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b) 附和(he) 分辩(bean) 不屑置辩(die)

咸亨酒店(hang) 砚(yam) 荤菜(hen) 羼水(Chan)

拭(shy) 蘸(Zhan) 惋惜(win) 阔绰(Chou)

舀水(you) 涨红(hang) 绽出(Zhan) 哄笑(hang)

间或(jean) 着了慌(Zhao) 打折(she) 门槛(ken)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①、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②、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③、分辩:辩白,辩解。 ④、格局:布置的格式。⑤、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⑥、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丰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⑦、大抵:大概。

⑧、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⑨、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⑩、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己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l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五、小结

课文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悲剧形象,深刻揭露了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六、作业

1.熟读课文。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

二、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三、精彩研读

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1)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经营者,为赚取利润不择手段。自私冷漠贪婪

(2)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靠出卖劳力维持生计。没文化、愚昧、麻木、缺乏同情心

(3)小伙计

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年幼单纯,不谙世事,受大人影响,为生计也变得冷漠无同情心

(4)丁举人

“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爬上去的“读书人”有权、有势、有钱。凶狠、残忍、仗势欺人

2、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充满黑暗、腐朽、麻木、冷漠、虚伪、势力的封建社会环境中。

3、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思想原因:思想僵化,因循守旧,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社会原因:是吃人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科举制度。

四、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小说开头对咸亨酒店的介绍,交代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渲染“短衣帮”与“穿长衫的”两大泾渭分明的社会群体,表现了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悲凉的社会气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咸亨酒店可以说是当时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缩影。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

(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文中四处写众人的哄笑。他们意识不到自己与孔乙己同处于社会底层,麻木不仁,自私冷酷,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不但没有同情与帮助,相反只知哄笑取乐,在劳累而苦闷的生涯中寻求片刻的快乐。

用众人的哄笑贯穿孔乙己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使孔乙己的悲剧更笼上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社会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孔乙己到酒店不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麻醉灵魂深处的隐痛,他可能另有所求:

①他只有站在“短衣帮”这个社会群体中才能显示他读书人的身份,他要在这里寻求人们对他的“读书人”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以抚慰他那因没考中秀才而产生的悲哀;

②“不拖欠酒钱”是为了表现他想在酒店这个小社会里寻求人们对他品行的认可;

③“教小伙计认字”是要求得到人们对他学识的认可;

④孔乙己在别的酒店那里承受的是冷酷无情的嘲笑,只有在孩子们中间才能寻求到一点温暖;

⑤他每次用辩解来掩饰自己的劣迹,同时也是为了想寻求一个读书人的自尊。

五、写法点拨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正面描写:孔乙己的外貌、绰号的来历、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神态、动作等。

侧面描写:孔乙己的身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一个麻木不仁又至死不悟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2、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要在短短的篇幅中交代孔乙己的一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而以一个小伙计“我”的角度审视观察周围世界,既方便叙述,减少叙述文字,又显得客观、真实、可信。连一个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有利于表达一种悲喜交融的气氛。另外,小伙计涉世未深,还不像掌柜的那样冷酷,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

3、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这句话一方面深刻说明孔乙己可有可无、可笑可怜、无足轻重的地位,显示他的寂寞与悲哀;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的冷漠、麻木,对他人漠不关心、毫不同情。

4、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小说结尾意味深长。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也不能确切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

孔乙己是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酒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的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5.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分析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

七、小结

小说通过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时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孔乙己课件 篇4

一、导语设计

师: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指名一学生回答,或通过多媒体展示。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18年,当时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文言、白话的论争仍然激烈地进行着。1916年初,北洋政府的一些规定,是封建复古主义的再现,鲁迅很气愤。孔乙己那样的生活,人们已忘记但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仍在,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为拯救青年一代,避免其重蹈覆辙,鲁迅先生选择社会一角——咸亨酒店,艺术地再现生活,通过孔乙己这一典型形象,启发读者思考当时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从而达到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目的。

三、自主学习,互动探究

1、学生默读文本,初步感知文章,理解字词

①读准字音:阔绰(chuò)羼(chàn) 拭(shì) 绽(zhàn)出

②理解词语

舀 蘸 荤菜 阔绰 笔砚 颓唐 附和 惋惜 间或 绽出 营生 不屑置辩 污人清白

2、自由诵读,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意。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明确:“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穷,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臭架子;“唯一”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表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2)孔乙己的地位

明确:“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是个可有可无的多余人。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

明确:“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大约”表示“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无法生存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3、快速浏览文本,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

(1)学生阅读文本,首先自己概括,再交流讨论

(2)指名回答,然后教师作出归纳。

明确:(1)酒客取笑孔乙己偷东西。(2)酒客们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3)孔乙己教小伙计识“茴”字。(4)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5)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6)孔乙己被打折腿。

(3)按着小说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指名理清本小说情节结构。

四、合作探究

(1)分析孔乙己的形象。(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穿长衫的人。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做灵魂伤疤的人。

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好喝懒做的人。

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自己清白但又偶尔偷窃的人。

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从不拖欠酒钱的人。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识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但又屡遭冷遇的人。

孔乙己是个屡被讥笑但又想和人交流的人。

孔乙己是个使人快活但又无人关心,可有可无的人。

2、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形象。

明确:孔乙己地位低下但又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又自欺欺人;遭人嘲讽但又自命清高,孤芳自赏;命运凄苦但又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当然,他也有善良、质朴的一面。

(2)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多花点时间讨论)

1、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探讨时要紧扣文本中的重点词句并做到有理有据。

2、教师归纳明确:

(1)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把孔乙己推上了死路。

(2)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成了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成了任人取笑践踏的对象。

(3)封建文化的毒害,使孔乙己不仅不能成才,反而成了不会营生的可怜虫。

(4)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的奴隶地位,反而嘲笑更不幸的孔乙己。

五、课堂小结

师:本文塑造了孔乙己这个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孔乙己那可怜又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活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吃人”本质的具体体现。

孔乙己课件 篇5

如果孔乙己来到这个教室,你想对他说什么?

师:如果孔乙己来到这里,我会对他说: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请你仿照这个格式,每一小组从一个说话的情景中进行提炼一节诗歌。

师生活动,完成组诗活动。

孔乙己我想对你说(配乐诗朗诵)

孔乙己

你爱讲之乎者也

别人半懂不懂

你说“偷”与“窃”不同

换来的却是快活的空气

哦,可笑的你啊!

孔乙己

你不屑置辩识字之能

却无法辩说

进学之痛

哦,可怜的你啊!

孔乙己

你诚恳教人写“茴”字

别人懒懒不耐烦

谁要你教!

哦,可叹的你啊!

孔乙己

为了护住那不多的几粒豆

你弯腰又直起

看豆又摇头

“多乎哉?不多也。”

哦,可爱的你啊

孔乙己

又黑又瘦

断了腿的你

面对取笑

颓唐又无力

低低又哀哀

“跌断的……”

哦,可悲的你啊!

孔乙己

那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那个让人如此快活却又可有可无的人

那个在别人的笑声里渐渐无声的人

大约的确是死了

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思考

(这个环节老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模仿,把跟孔乙己有关的五件小事连成一首长诗,关键词依然是声音,最后在《蝶恋花》的配乐中师生共同用沉重又带有力量的朗读结束了全文,既回顾了整堂课的主要内容,也把思考延伸到了课外。)

孔乙己课件 篇6

1、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得一座平凡的楼阁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楼,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终让滁州山中一座普普通通的亭子名扬四海,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英伦三岛的这座桥长久的留在人们心中,而鲁迅先生的一篇《孔乙己》也使得浙江绍兴的“咸亨酒店”至今生意兴隆。——这就是文字的力量!到底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具有如此的魔力?让我们一起走近鲁迅,走进《孔乙己》。(板书课题及作者)

2、出示目标(见上)

整体感知自学指导(十分钟)

1、事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按阅读要求,把课文再读一遍。①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②迅速抓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标注出来。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速读,也可以跳读。阅读时注意提取下表信息。

2、检查阅读情况: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分组后,为各组发放以下表格,要求分工合作,5分钟内完成)

(附)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籍贯

年龄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主要缺点

填表说明:①社会关系——是指小说中与孔乙己发生联系的人物。(注明关系)生活经历——是指小说中孔乙己做过的一些事,表达准确清楚,可根据课文中语言,也可以自己概括。②注意将课文中有关孔乙己的信息都要罗列显示出来。③要想又快又好的填表;小组内一定要讲究分工合作。(可一人负责几项然后整合,可由书写好的同学执笔……)、3、收上表格,实物投影,集体简答。(5分钟)深入探究1、孔乙己的大体情况理清了,但还需做深入了解。怎样在很短时间里迅速地掌握小说内容?我交给大家一个好办法,叫做数字牵引法。想不想试试?(投影以下内容)(一个场所三种类型的人两次人物的外貌描写两次掏钱时的动作两次出现钱的数目;两次人物出场主人公五次争辩众人七次笑声)2、请大家还是按照刚才的分组方法集体讨论,看哪一组在十分钟内找出来的又多又准,最好能就此问题发表点看法。现在开始!(学生讨论整理)3、有学生代表发言,然后集体评点。老师随机点拨并板书,(20分钟)

孔乙己课件 篇7

【学习目标】

借助关键字词替换还原比较凸显人物性格,渲染场景氛围揭示小说主题。

抓住独特的“叙事结构”“变换视角”设计主问题,挖掘小说人物丰富性。

巧用作品的矛盾语激疑置换体验人物的悲剧,进而探究作者的独具匠心。

截取视频片段呈现相关画面再现真实场景,设置情景另眼假想人物遭遇。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探讨小说的主题。

【教学难点】

理清文中“看/被看”的关系,揭示矛盾的根源。

【教学步骤】

(课前播放《孔乙己》配音视频。)

一、图片导入引人物

(出示咸亨酒店的图片。)

导语:同学们,现在咸亨酒店的大门在我们面前缓缓打开,站在大家面前的是谁?(生答:“孔乙己”,出示今日的咸亨酒店的图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走进他的小说《孔乙己》,听一听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课文说感受

在,我从眼睛中,看到了的一个孔乙己。

(先让学生找出哪些人物,然后分组寻找说感受,从不同的视觉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三、再读课文“看”人物

思考:这样的人,他的的命运最终会如何?请找出具体的句子。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分析: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句子,鲁迅运用了他特有的“非语法性”修辞手法,揭示了孔乙己的命。

探究:请你找出具体的句子佐证:1、孔乙己的确死了。2、大约孔乙己死了。

(一)分析孔乙己“的确”死了。

思考:找出文中证明孔乙己存在价值的句子。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存在价值:孔乙己似乎只是一个“被看者”的角色,是一个多余人。)

(提示:1、生活环境;2、人际关系;3、性格悲剧。)

1、哪里“看”——社会环境:等级森严的鲁镇酒店(咸亨酒店)

①曲尺大柜台:外面是短衣帮,里面是长衫主顾(踱坐喝);只有孔乙己是穿着长衫站着喝酒。(暗示悲剧:读书人的身份与科举落第的对比。)

②多次被打:使得身心羞辱并丧失生活能力。

2、被谁“看”——人际关系:被人“哄笑”与“念叨”

四次哄笑,描写的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他们很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讲述第一次与第四次哄笑时,播放电影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孔乙己“排”“摸”的不同镜头。随文分析这是一些怎样的人?)

①短衣帮:在封建社会中,处于备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

②小伙计:一个孱弱、饱受歧视却又参与歧视的孩子。

③掌柜:挖苦并反复念叨孔乙己还欠他十九个铜钱。

④众人:围观。

孔乙己是一个当时社会中找不到自己位置的苦人和弱者,用众人的哄笑来贯穿这样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这些哄笑是麻木的笑,这使孔乙己的悲剧笼上了一层令人窒息的悲凉的意味。一面是悲惨的遭遇和伤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泪,而是无聊的逗笑和取乐,以乐境写哀,更令人悲哀,表示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3、孔怎“看”——性格悲剧:精神与现实的落差(固守读书的人的“身份”丧失生存的能力)

正面写孔乙己的外貌及绰号的来历;孔乙己面对众人嘲弄时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描写。

分析:“窃”与“偷”;满口的文言词汇;对待钱的`动作。

4、作者“看”——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架势,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二)分析孔乙己“大约”死了

(提示:“大约”可以从时间推移的角度入手分析,因为没有亲见。)

侧面了解孔乙己:好吃懒做不肯自食其力;偷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腿丧失劳动力。推断“许是死了”。

长久不见孔乙己:抓住时间词(自此以后——年关——中秋——第二年的端午——中秋——年关),推断孔乙己“大约”死了,可见其悲剧。

四、今眼再看“孔乙己”

1、写作背景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他自己最满意的一篇小说,鲁迅先生后来亲自将它译成日文。《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生活。

2、现实意义

孔乙己不只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今天,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或价值观而生活,而他们自己又不了解或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这样,我们更能感受小说的意义的丰富,而且具有很普遍的世界性意义。

3、小说主题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精神的麻木。

引出小说的概念: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

五、另眼假想“孔乙己”

请发挥你的想象,另眼假想“孔乙己”,请任选一题完成。300~500字。

假如孔乙己考中了进士……

假如孔乙己没有偷丁举人家的东西……

假如孔乙己自己脱掉了长衫……

假如孔乙己打折的腿好了……

孔乙己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

2、在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中,去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孔乙己悲剧生活的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握主题

[教学时数] X教时

一、导语:

二、 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三、作者介绍: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文学创作方面讲,鲁迅前期创作成熟和影响最大的是小说,而他后期则主要从事杂文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是新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他写的第二部就是《孔乙己》。散文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杂文集:《》诗集:《野草》

四、读课文

1、检查预习,正字注音

阔绰(chuò)阔气。绰:宽绰,如绰绰有余

羼(chàn)混和,掺杂

绽出(zhàn)突露出来。比较“绽”“淀”字

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注音“中间”读jian

拭(shì)擦 蘸(zhàn)打折(shé)打断 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比较:和平he

不屑置辩(xiè):认为不值得争辩

颓唐(tuí)精神萎靡,不振作

戕害(qiāng)伤害。戕:杀害。

2、听录音,要求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五、理清小说结构

1、指名回顾小说情节的四个组成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按照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课文结构。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3、小说直接写孔乙己的情节有哪些?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偷东西。(第4段)

酒店里的人取笑孔乙己未进学。(第6段)

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字。(第7段)

孔乙己给孩子们吃茴香豆。(第8段)

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喝酒。(第10段)

------这篇小说的情节与小说的一般情节结构是否一致?

——不同。若干片段,相互独立,不能构成因果相关的情节链。

-------五个不相干的情节怎样连成一个整体?

——安排一个线索人物“我”作为“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把五个片段连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话题4:侧面写孔乙己又写了哪些内容?

——插叙“读过书”的经历(第5段),笔触由现实伸向历史;

间接写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第10段),笔触由酒店伸向店外。

六、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是一个“ 、 、 、 、 、 ” 的人。

1、(1、分小组比赛;2、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遭到相应得文句,并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填得越多越好。)

2、 一句话人物短评:“议仪孔乙己这个人”

可以从身份、外貌;习惯、性格、命运;人物塑造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每个小组合作写一篇。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作品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的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1)通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一外形的整体描写,简练的揭示出人物的特殊身份和社会经济地位,预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2)通过肖像描写揭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身材很高大的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时常遭受欺凌的老年书生的 形象。

(3)通过服饰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这说明孔乙己是一个不肯脱下长衫、唯恐失去读书人身份的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他又穷又懒,又很爱面子。通过这件破脏的长衫,就把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状况、思想性格十分深刻的揭示了出来。

(4)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表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他性格的迂腐可笑。别人责问、奚落他时,也常用四书、五经中的话来替自己辩解,连对孩子也说“多乎哉?不多也。”这类话。他把偷书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生动的表现了人物的个性。

(5)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揭示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像孔乙己在酒店受顾客取笑戏弄时神态、动作的变化,表现了他读书、应考、追求功名的思想;写教“我”识字和给孩子吃茵香豆时的动作、神态,刻画了他善良的品性。

最后,写孔乙己被打断了腿,“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令人惨不忍睹。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不仅毒害了他的灵魂,而且摧残了他的肉体。然而,他仍麻木不仁,至死也未醒悟。这是他最可悲的性格。

4、重点指导: 列表:孔乙己前面几次和打断腿后

比较:最后一次出场在肖像、语言、神态、动作方面的变化

七.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1-3自然段 交待了社会环境

3、问: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代酒店情况?为什么要把故事放在酒店之中?

——为下文作铺垫。将整个社会浓缩到一个小酒店,在酒店的环境中描写人物;又通过酒店去透视社会,通过典型人物去表现主题,使整个故事更凝聚集中。

八、体会“以笑写悲”的巧妙构思

问一:)《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小结:小说以“我”为见证人,以“笑”为线索,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活动,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让悲剧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以“喜”衬“悲”,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问二:小说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小说在笑声中引出孔乙己,最后他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哄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它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同时,也批判了群众的麻木、昏沉。

九、重点词语分析:作品语言精练、深刻、生动传神。

(1)“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里”,这文中的一个“踱”字,活现出阔绰的长衫主顾的身份地位和养尊处优、悠闲自得的神态。

(2)“排出九文大钱”,这个“排”字,生动地表现了穷困的孔乙己数钱时缓慢的动作姿 态和显示他在酒店的特殊身份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格。后文“摸出四文”中的“摸”字,则形象的表明孔乙己境况的悲惨,由“排”到“摸”写出孔乙己命运的重大变化。

(3)“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这段话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想做清白的人又做不成,遭受众人一次比一次尖刻的取笑,处境十分难堪的孔乙己,深感气恼和羞耻,想再作一次争辩又有些慌乱心虚时的神态。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这里的一个“慌”一个“罩”,传神地写出了孔乙己生怕孩子再向他要所剩无几的首香豆时的慌张情态和动作,形象逼真地表现了这个善良、贫寒、迂腐的老年读书人的性格。

孔乙己课件 篇9

[教学要点]

诵读,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二)

(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

同学们,作为中华民族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启蒙主义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的是收在小说集《呐喊》中的《孔乙己》。巴金也说《孔乙己》写得好。日本有一位作家说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孔乙己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学生思考、交流,教师明确:

穿长衫 好喝懒做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偶有偷窃 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 想和人交流 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深入探因

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

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

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

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

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

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

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

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

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

(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

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同时又有质朴善良的一面。

四、揣摩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刻画方法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进行个性刻画的.?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点拨,归结:

(1)概括介绍: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

(3)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4)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课文老辣深刻的语言。

五、布置作业

写人物片断练习。请观察你周围的一名同学。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同学,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