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900字集锦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900字集锦。

观看一场自己喜欢的作品,是让人感到愉悦的放松方式,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会迸发出自己的想法,在观看后,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观后感就是一种感受,是由心而发的的感受。想必你正在搜集作品的观后感范文吧!也许以下内容“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合你胃口!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1

我非常喜欢看《西顿动物记》这套书,尤其是令我敬佩的飞行勇士阿诺克斯。

书中的阿诺克斯是一只能成功传递重要信息的优秀信鸽,他拥有强健的翅膀,超快的风行能力,速度能达到80公里/小时,他多次在信鸽飞行比赛中获得冠军。但是他的荣誉却给他带来了灾难,他被一个十分喜欢他的养鸽人收起来了,天天和养鸽人在一起,不容许他再飞行。阿诺克斯却十分想念家人,两年后才成功逃脱出来。然而,回家的路却是危险重重,因为很久没有飞行,他的翅膀没有那么有力,飞的也没有那么快,回家的路也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但是他仍然坚持,一心往家飞,最终赔上了他年轻的生命。

每次读到这里,我会都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深深敬佩阿诺克斯,敬佩他勇敢顽强、坚持到底的精神。再想想自己,我感到无比的惭愧,生活中缺少这种精神。在同学之间玩耍的时候,若有同学不小心撞到我一下,我感觉疼了,就会忍不住掉眼泪,没能像阿诺克斯一样勇敢坚强;当我在家做家务时,刚开始都是兴高采烈地去扫地、拖地,但是做了一会儿就感觉十分累了,就吵着不想做了,我应该像阿诺克斯一样坚持到底。读了阿诺克斯的故事,我找到了前进路上的拦路石,我要搬走它!

我一定要向飞行勇士阿诺克斯学习,在未来学习、生活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做个勇敢坚强、坚持不懈的人。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2

成为一个勇士——《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

这是我目前为止唯一的一本看完后想写读后感的书,而看完后把书中的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收获更坚定了我这个想法。(so,懒人动笔啦。。)本书作者有很多吸引人的观点,我主要从以下四点作为切入点来分享下自己的感悟。

一、原因论VS目的论

两者是完全相反的思维方式。原因论:原因→行为→结果→原因;目的论:目的→行为→结果。前者是以弗洛伊德为代表提倡的原因决定论,也是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思考方式,乍一看很有道理,可是它也很容易让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举个栗子,比如期末考试之前失恋了,原因论的思维模式是:分手→心情不好→无心复习→没考好,这可不能怪我,谁叫我而分手了呢?让我们来看看目的论的思维方式:不想复习→心情不好→分手→没考好。两者的结果一样,行为动机却是完全颠倒的,前者会让我们把责任过多的推给外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相信自己的可改变性,更可怕的是形成恶性循环,为自己上演一场又一场自编自导自演的大戏,如果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二、自己VS他人

人在社会中生存,一定会与他人发生关系。本书作者认为人生的课题就是人际关系,那么应该怎样维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分离。作者认为人际关系的一切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我们常常忘了能够改变自己的只有自己,尤其是在亲密关系中,总会过多的关注和干涉别人课题,要记得,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回想生活中确实因为人际关系的边界不清问题而产生了许多问题,无论是家人、朋友、爱人,除了这个身份外,大家都是有独立思想的人,我们不能替别人做选择,就像我们不愿被别人束缚一样,平等的关系是不干涉的基础,不干涉就是最好的自由。

三、情绪表现VS内在动机

作者先说了“善”和“恶”在心理学初期的区别,善=有好处,恶=无好处,之后又针对自卑、愤怒、回报思想等外在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

自卑:作者认为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再举个栗子,人们会为了达到不要喜欢自己的目的,才会只看缺点而不看优点。因为不去喜欢自己是一种对你而言的“善”,他能让你沉湎于旧的生活状态,享受舒适区带来的安全感,毕竟改变总是会有风险。从而引出自己的观点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自己”的比较,所谓让人们自卑的事物,只在于我们看待该事物的态度。有点类似于佛家的说法:心一转,处处是良田。

愤怒:作者认为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态,而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也可以交流。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发怒的本质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达到自己的效果。

回报思想:作者认为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就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

书中还有很多类似的新颖的言论,归根道理就是没有做好人际关系分离的课题的具体表现,无法区分真正的善恶,无法分离自己和他人,是我们所表现诸多情绪的原因,那么是否只有脱离人际关系才能获得自由呢?不,我们只需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作者认为要贯穿自己的生活方式,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就要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被讨厌的勇气是个复杂的概念,想要弄懂就去看书哟!)

四、此时此刻VS过往种种

假设人生是没有目的地旋转起舞的舞曲,当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时,我们既看不见过去也看不见未来,每一个瞬间都是永恒,而最重要的就是当下。生活中我们总会回想过去,规划未来,往往结果是过去无法改变,未来无法掌控。从人生舞曲的意义上讲,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的,你整个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怎样度过每一个此时此刻,只有你能赋予它存在意义,刹那即永恒,刹那是新生,契机在于你的改变。

起初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最大感受是:颠覆。颠覆于它改变了我既有的思维模式,欣喜于它提供了我一直在寻找的答案,怎么样才能保持生活与自我的平衡,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去生活?我对自由的理解,从来都不是不管不顾,肆意妄为,永远处于毫不受限制和拘束的状态,这不过是自我逃避的遮羞布。我以为真正的自由就是去热爱生活,那是即便前途未知,也能兴致盎然,即使荆棘遍地,也能跌宕不羁,纵然悲欣交集,也能谈笑风生,这本书的意义就是给了我一个通向自由的入口,读完全书,愿你愿我都能有所收获,去成为一个勇士,自由而自在的生活。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3

《勇士》观后感作文300字四年级 在《开学第一课》上,老师说过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故事。我当时似懂非懂,对里边的内容并没有太多了解,直到今天去看了电影,才了解到了红军的伟大。 这次学校组织去看电影,我很兴奋,会是什么样的电影呢?到了电影院我才知道,原来是抵抗国民的党的电影呀! 电影上介绍了国民的党反动派欺压百姓,无恶不作,为了保护老百姓,红军和国民的.党展开了战斗。红军要把国民的党占领的地方抢回来,把土地还给老百姓,红军英勇的向前冲,他们端起枪朝着敌人一阵扫射,把敌人打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接着,红军开始了过草地,通过了竹林,攻破了敌人的好几道防线,红军还来到了泸定桥,敌人把泸定桥的桥板都拆了,妄想阻止伟大的红军前进,但红军没有丝毫胆怯,勇敢的匍匐攀爬度过了泸定桥,最后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我要学习勇士们不畏艰难,敢于和敌人作斗争的顽强精神,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取得学习上的胜利!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铁道游击队》,因为书中描写的那些抗日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令我震撼和佩服。

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枣庄微山湖地区,有一群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庄稼硬汉铁道游击队,虽然这支队伍只是有二十多人组成的,但是这支抗日队伍表现的非常机智勇敢,面对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日军,铁道游击队的队员们配备短枪,身着便衣,神出鬼没地战斗在敌人据点林立、重兵据守的铁路线上。他们的表现就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里唱的那样:像一把钢刀插入敌胸膛,打得鬼子魂飞魄丧。

游击队员们一个个足智多谋,他们摸敌岗,打特务,在铁路上袭击敌人的火车,在客车上打歼灭战。他们甚至不鸣一枪就能把主力部队急需的武器抢到手,他们经常深入敌穴与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遇到危机时刻,这些勇士也能临危不惧、急中生智,出色地完成战斗任务。他们以智慧和勇敢,用鲜血和生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杀敌故事,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他们的举动可以用一首简短的小诗来概括:飞车夺枪打洋行,掀翻铁路炸桥梁。神威惊碎鬼魂胆,抗日英明天下扬。

读了这本书,我有深深的感受。《铁道游击队》中的勇士们每天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但他们从不退缩,也从不向困难低头。而我呢!有时稍微遇到点困难,就会退缩地让家长帮助,自己不愿意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决心以后尽量改掉这些不良习惯,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都冷静地分析利害,独立思考,解决好问题,这样才能无往不利,战无不胜,以铁道游击队中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英勇气概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做一个面对困难而坚决地战胜困难的人。

我喜欢《铁道游击队》这本书,不是因为书里面有多少好词佳句,而是因为它给了我很多启迪,明白了做人的一些道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这些英雄人物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吗?所以我向大家推荐这本好书,同时我会继续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做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5

今天,我们全校师生观看了爱国主义电影《勇士》。这部影片高度赞扬了中央红军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精神。当看完这部电影后,我顿时热泪盈眶,涌起千思万绪,对中央红军的精神、行动赞叹不已。

这部电影讲述了1935年5月红军长征期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拿下泸定桥的故事。当时中央红军攻打敌人防线的路程十分困难,因为他们只有一条船,所以中央指挥官选择了几十位水性好的红军战斗,经过这些红军的'努力,终于把敌人的防线攻下了,敌人的堡垒也被田生才炸毁了。后来,中央指挥官接到上级的命令,派红一、红四团夹岸攻下泸定桥,两个团行走了一天一夜,扎营露宿,半夜,红一团和红四团突然接到上级的命令,必须在后天把泸定桥拿下。接到通知后,红军们都惊呆了,认为一天一夜徒步跑120公里路,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条遥远的路途中,红军紧跟着部队跑啊跑,他们不是因走不动而倒下,就是因中暑而倒下。经过红军的坚持,终于抵达泸定桥。可是,此时的泸定桥上的木板大部分都被敌人拿走了,只有桥头留有几块木板。红军迫不得已,就找了很多铁盆当木板,在铁链上匍匐前进。就当红军快到桥对面时,敌军举起火把向那堆木板中间扔去。此时,桥上燃起了熊熊大火。但战士们不忘初心,不顾一切,越过火堆,向桥对面冲去。田生才瞄准敌人,把炮弹射了过去,红军举起枪向敌人射击,顿时,地下躺着的都是敌人横七竖八的尸体。从这些可敬可爱的红军战士身上,我看到了了“民族”、“成长”、“未来”“信念”……

现在,我们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这都是红军为我们创造而来的,他们为了人民,不惜牺牲自己,全心为广大人民服务,他们就是勇士!是中国人民的勇士!我们小学生也要学习红军勇士的精神,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让人人都成为百折不挠,坚定不移的勇士!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6

人民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蒋波)战争动作片《勇士》于今日正式在国内上映。影片以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为原型。虽然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但影片呈现出的战斗大场面相当不错,渡河时遇上险滩和敌人阻击、急行军时遇上袭扰战,夺桥时勇士们的前赴后继和惊险营救,每一个过程都十分热血。

当天,影片还发布了由杨坤演唱的电影主题曲《不息之河》剧情版mv,将片中精彩的奔袭夺桥战斗场面呈现给观众,看点十足。电影《勇士》由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徐洪浩、王梓程、郑好、曾肖龙、林妙可、宁宁出演。

除了场面,影片还攒了不少泪点,于小伟饰演的廖大强为了活着见到女儿多次在血战中死里翻生,宋佳伦饰演的余振中在铁链上为救战友牺牲,鲜活的人物和感情赚取了不少观众的眼泪,连男性观众都表示"被感染"。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7

布兰登和汤米是一对亲兄弟。父亲是一位拳击手,在他们年幼的时候,因为无法忍受父亲对母亲残暴的殴打和对他们兄弟两的无情,他们和母亲计划好一起离开,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生活。

但是哥哥布兰登最后选择了留下来,最后在这个地方结婚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弟弟汤米跟母亲去了另外一个地方,过着特别凄苦的生活,汤米当了兵,母亲最后生病去世。

好多年以后,汤米回来了。也许他是为了原谅父亲回来的,以前那个喜欢酗酒、搏击、好斗的父亲已经老了,戒了酒,没有力气再去搏击,也没有了好斗心。他得知父亲每天都去教堂祈祷原谅,但不是为了对年幼时的他和他的母亲所犯下的错祈祷,他的内心又一次开始倔强、愤怒。

汤米在服役时,无意中在危机时刻救了战友的命,被其他战友崇拜、尊重;另外一个战友死了,家里剩下老婆和两个年幼的孩子,他为了战友遗孀生活能过得好一点,决定去上搏击场,赢得了比赛就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

哥哥布兰登是一名物理老师,女儿得病需要花很多钱,几乎让他倾家荡产,房子马上要被收回了。为了增加一点收入,他选择去搏击,尽管妻子责备他、学校想要开除他、教练刚开始也不看好他,但他还是不顾一切想赢得这场比赛。

最后布兰登和汤米从场场搏斗中胜出,兄弟两个成了最终的对手。

汤米的身后,是排列整齐的部队战友,为他唱歌喝彩;布兰登的身后,是妻子、学生、上司、教练为他鼓励支持。

这部影片的主题就是“原谅”与“亲情”,所以注定了最后的赢家是布兰登。

镜头一:布兰登为女儿们做小玩具、妻子心疼他为了一点钱去和别人搏斗;

镜头二:父亲因为和汤米决裂般的对话,回到家里听着录音带喝酒发狂,他把父亲放到床上紧紧地抱在怀里,给这个孤独地老人一点点心灵的安慰与关爱;

镜头三:他和对手搏斗打了平手,对手的教练给对手的是挖苦,而他的教练一直都在鼓励他、支持他;

镜头四:最后他打败了汤米,却把汤米扶起来,两个人互相支撑着走出了搏击场。

勇士的观后感怎么写 篇8

暑假里,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看了《无畏的刀剑勇士》,之后一有时间我就坐下来翻看,这本书实在是太让我着迷了。

《无畏的刀剑勇士》是沈石溪爷爷20xx年6月写好出版的,整本书由30个故事组成的,书中讲了30多个将军或士兵和31种动物。这些动物在将士的驱使下像刀剑一样锋利,成为了无畏无惧的勇士。

我最喜欢书中英军的蜜蜂突击队这个小故事,故事讲在米特里达梯战争中,英军想打击圣。让达克城,可是因为对方军队防守的很好,花费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攻打成功,指挥官很着急,也找不出很好的计策。这时,一名叫朗达的士兵看见周围有许多养蜂人,而他自己以前也是养蜂的。

因此,他向指挥官进言:收集蜂箱,把蜂箱投入圣。让达克城,让蜜蜂作为先锋部队,我们再进攻。于是,他们把投石机上的石头拿下来,装上蜂箱再投入城中,蜂箱落地破碎后,蜜蜂的家被毁了,箱子里的蜜蜂凶恶地飞了出来,到处蜇人,城里的士兵被蜇得鼻青脸肿,英军乘机进攻,取得了胜利。

我喜欢蜜蜂。蜜蜂是益虫,它只有在被激怒或是受威胁的情况下才会蜇人,蜇人后,毒针和针尾就留在人的皮肤上,它自己就死了。蜜蜂是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值得我敬佩。

蜜蜂启发人们发明了小型直升机,还代表勤劳与智慧,它们早出晚归采花酿蜜,它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它们是天生的建造师,一间间的蜂巢足以让人类自叹不如。爸爸和爷爷养了8桶蜜蜂,我被蜜蜂蛰了3次,空闲时把蜜蜂当成我的玩伴,现在我正在试验蜜蜂孤岛漂流,观察蜜蜂在水中瓶盖上摇摇晃晃地漂浮。

这本书里的故事告诉我们:动物不仅是我们人类的武器,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睦相处。我也从书里得到了启示:在生活中,我要多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脑子想,这样自然界里动物的一举一动都会使我们受启发,带给我们惊喜,为我们人类所用。

Gz85.coM编辑推荐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900字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完作品之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亮点是读后感的基本观点,要分析材料,提练感点。我们在写作品读后感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以下为工作总结之家编辑为你收集整理的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1)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文明的滋养;一个公民的成长,离不开价值的引导。最近我在读一本名叫《我们的价值观》的一本书。看这本书时我认为这种宣传主旋律的书一定是深涩难懂,看起来一定很枯燥乏味。但当我深入读里面的一则一则例子时,才大大改变了我的思想,让我不由得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感情。

这本书主要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三十多个例子。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算是第五章,自由了。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永恒的追求。人类追求自由,就像享受阳光、呼吸空气一样,与生俱来。自由是对各种规律的掌握,越是掌握了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人自身的规律,就越自由。纵观人类漫长的发展史,实质是就是一部追求自由的奋斗史。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曾今写过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诗凸显出自由的可贵,反应了人类的心声渴望自由可见,人类是多么渴望自由啊!古今中外,有多少人为了自由不惜一切,甚至抛头颅,洒热血,甚至抛官去职。当然,自由不是绝对的。法国思想家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千万不能把自由理解为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像我们有通行的自由,却不允许闯红灯一样。个人的自由不能违反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不能损害他人,不能以为你自由了,就让他人不自由。自由意味着责任,自由意味着自律,你有多大的自由,你就有多大的责任。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不加限制的自由最终将会导致天下大乱。《从奴隶到主人》与《护照的故事》就是一种鲜明的对比。《从奴隶到主人》讲述了:西藏民主改革前,任然实行农奴制。一个叫旺堆的孩子以为家里穷困,被迫送到一户农奴主家做奴隶没有一点自由,因此非常渴望自由。直到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解放军来到西藏,旺堆才从此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而《护照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企业家4次办护照,一次比一次的效率高,中国的老百姓现在都可以享受到想办护照就办,想出国就出,可以自由地行天下的。这两则故事然道不是鲜明的对比吗?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类似这样的事情。我是一个很好强的人,经常会不服能力比我低的人检查我的作业,特别是数学。我在班上数学一向很好,一次每周选组长他们都会不由自主的选我当,我把这看成了一种很自然的现象了。可是,有一次,老师来选组长选到我们这组时,我震惊了,组长竟然不是我,而是坐在我前排的一个女生。我心想:她凭什么当组长,每次单元测试都只能考到七十几分连九十分都都很难得到的人凭什么当我的组长,不公平啊。于是那天下课后,她收我作业本时,我以一种盛气凌人的面孔对待她拿作业本在她面前晃了晃,又收到抽屉里去了。是人见到这种状况都会生气,何况她呢?但因为她是一个小女生,没什么火气,况且她也没那么大胆敢向我撒火。于是好声好气的对我说:我好心提醒你,反正这不是我收,是黄老师收,把作业本给我吧!我反驳道:这是我的自由,我想怎样怎样,你一个成绩这么差的人,还想管我?做你的白日梦去。我的自由,我做主,就不给你,这么样啊!她叹了口气对我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你还是交给我吧,我这是为你好,不要太任性了。哼,我有权利不给你,不给就不给这可是我的本子,我出的钱,我可以为所欲为,想怎样就这样,你管不着我,这是我的自由,你当你是我爸啊!我回答道。她又想接着说,我立马打住,别说了,太啰嗦了,受不了,受不了,我给你,你不要再像只蜜蜂一样叫了,听着就烦。我从抽屉里拿出作业本准备给她,在她拿手伸出准备接的时候,我故意手一松,本子掉到地上了。组长啊!对不起了,我刚才是不小心一松,本子掉到地上了,真的对不起啊,麻烦你帮我捡一下,谢谢啊。我说道。她捡起来后立刻走掉了,似乎不想再待一秒。这件事告诉我:自由不是不受任何约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才能充分的享受自由。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不可攀的道德标准,但也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我将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2)

有人说价值观决定着你人生的道路,引导着你的生活追求。我想说的是,价值观会随着阅历的增长,在进行着不可设防的改变。

在他的简介中说,在许多中国人眼里,潘石屹就是一个出身西部贫困地区的年轻人,他最初的价值观和现在身成名就的价值观绝对不同的,是什么原因让他的价值观在改变,当然是他的阅历。

看着他对自己家庭的介绍,我懂,他并不以自己出身贫寒而自卑,因为他已经看淡了这些,他绝对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贫穷而不敢承认自己,因为这些对他已经不再是问题。本书中,他记录了自己从最初的成长到现在所经历的一切,每一次改变,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对他来说都是人生阅历的一次积淀,那都是人生的财富。阅历改变着价值观,但价值观绝对影响着他的发展。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潘石屹的执着、善良,书的封面中,他的照片中那微笑的面容,面部中的皱纹都能感受到他那不同凡响的人生阅历。一个慈悲的人,一个有着明确目标的人,他不成功都不可能的。

很喜欢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自我是魔鬼》,这篇文章中,他有对自我的剖析,因为朋友去世,因为麦克的对自我的解读,他再次重温自己写过的《我用一生去寻找》发现这本书中依然有很多自我存在。重新审视自我,所谓的自我就是自以为是,是骄傲,是看不起别人,是魔鬼,是毒素。于是他想到了医治的办法,粗浅的体会就是放下架子,为他人服务。从心理的修炼来说,就是把自己放低,防空,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尔一个富豪,能如此心思,能将这一切都看淡,能把生活中的这一切都进行反思,能从文字中寻得愉悦,能把生活中的一切过滤,怎么能不让人佩服?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3)

这天下午,老师发下来一本书,我仔细地打量着这本书,当我看见这本书的书名《我们的价值观》,我就在想:价值观是一个什么东西?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我感到万分不解,于是问妈妈:妈妈,什么是价值观呀?妈妈想了很久很久,终于说出一句话: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呗。好吧,竟然连妈妈都不知道,我打算去问百度。我在电脑上搜索了一番,百度是这样回答我的: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我仔细地看了这段文字很久,却还是不能理解价值观这个奇怪的词语,于是,我决定先看完这本书,再想这个问题。

《我们的价值观》这本书里有九个主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其中在平等这个主题的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就是《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篇文章,这篇文章里讲了三件事:1982年,红军粮食紧缺,红军指战员们经常吃不上盐。那时候,方志敏患了严重的肺病,经常吐血,于是炊事员偷偷给他的汤里放了一点盐,方志敏却把汤倒进了大锅里,说:我们是革命者,应该官兵一致,有盐同咸。1929年,指挥员彭德怀把红军经理处处长买来的一只鸡和半斤牛肉给了医院的伤病员吃。1936年,邓小平在端午节为指战员加餐,去打鸽子吃,说大家应该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这篇文章之所以给我的感触很深,是因为在我心中,官位大的人的待遇自然而然更好,可这篇文章里的方志敏、彭德怀、邓小平这三位伟人,虽然自己职位高,可却没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愿意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哪怕是多么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搞特殊,和人民平等!从他们的身上我看见了一个人的影子伟大的文豪鲁迅先生,鲁迅这个名字人尽皆知,不但是因为他写的文章,还是因为他那颗热爱人民的心,鲁迅先生常常帮助人民百姓,因此反动统治者十分痛恨他,但他却是那么地受穷苦百姓的爱戴,人民百姓都坚信: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我们身边有许多像方志敏、彭德怀、邓小平、鲁迅这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每个人处于的阶层都不一样,有穷人、有富人、有百姓、也有官员,也许我们先天条件不一样,但是我们的权利都是平等的!

看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一件事物的判断,判断它是好是坏,这本书里的例子,都是些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像书中的故事学习、前进!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4)

近期,我读了《我们的价值观》这本书,书中主要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这12个方面,通过一个个的事例阐述了我们正确的价值观。里面乡村教师宋玉刚、最美村官段爱平、最美女警毛丽等等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物深深地感动了我。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成就出彩的人生乡村教师宋玉刚。宋玉刚是一位既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说他平凡是因为他只是一位乡村小学教师;说他伟大,是因为他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红蜡烛,多次获得优秀电教员、国家优秀教师、全国宝刚杯中青年杰出教师、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还是全国十位最美乡村教师中的一个呢!他是老师,却被学生们称为汉族阿爸。夏天,他不顾炎热和暴晒,跋山涉水帮助学生补习功课。冬天,他不畏严寒,不顾路途遥远,踩着冰雪,到学生家里了解学生的困难,并帮助解决。在世上,有着这样精神的英雄们还是有很多。这些精神像是宽的深海,澎湃着心中的火焰,燃烧不尽的力量。他们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动摇,发扬爱国精神。

看了这个故事后我深有感触。虽然我平时也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遇到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或者事的时侯,也会犹豫不决,考虑自身因素比较多。通过学习宋玉刚老师,我知道了要乐于帮助别人,无论是谁,只要需要帮助,我们都应该伸出援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拥有精彩的人生!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5)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啼血归”“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从文天祥的视死如归到秋瑾的忠心报国,五千年历史涛涛,激扬的文字间,不变的是为国而思,为国而想的情怀。东方的锦绣山河,孕育出华夏子孙自强不息的精神,纵是历经风云更迭,它仍以娟狂的腾龙之姿屹立于世界东方。

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无数的爱国志士,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自由,为了华夏民族的复兴,不畏强权压迫,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遥观历史,战国的屈原,宋代的岳飞,明代的戚继光,清朝的林则徐,他们忠于祖国、不怕牺牲、忠烈千秋。

凝望二十世纪,华夏大地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蹂躏,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当此之时,无数爱国志士发誓疗治母亲躯体上的伤痕。“难酬蹈海亦英雄”,“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敬爱的周总理和鲁迅先生发出献身祖国的铮铮誓言。

近看今日之中国,经济的腾飞令世界瞩目,国力的强盛让华夏复兴!神州系列载人航天;港澳回归、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习马这历史性的一握|、、、、、这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成就,凝结了无数华夏子孙的民族复兴梦。这让我们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让我们从心底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

在华夏民族的史册上,是无数爱国志士的生命和热血,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自古英雄出少年。

如果祖国需要,我愿到雪域高原,做千里冰川上的一朵雪莲;我愿到万里戈壁,做茫茫黄沙中的一株绿杉;我愿到帕米尔高原上的红旗甫,让绿色在生命禁区里闪耀光芒。我爱你中国,以我最好的青春年华为你伟大的复兴梦增添一缕荣光!

我们是21世纪的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我们责无旁贷!今天我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我必将为创造祖国的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龙腾东方,霞光万丈。龙传人之脊梁,顶天立地;龙传人之精神,代代相传;龙传人之梦想,国富民强!高举龙传人的旗帜,弘扬我华夏民族之光!传承龙的精神,铸就中华复兴梦!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6)

对于出生和成长在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来说,你要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社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需要我们思考。假期里,我读了一本《我们的价值观》,从中我学到了许多,让我明白应该做一下诚信的人。

当我在想怎样写诚信的时候,妈妈正在看的一段广告吸引了我,广告上说是:一个叫家祥的孩子,他的爸爸和妈妈要出去办事,让他一个人待在家里,出门前,爸爸对家祥说:“这是家里的古董花瓶,我们出去时不要碰这个花瓶。”家祥点点头,于是爸爸走了。家祥觉得没事做对花瓶十分好奇,于是把花瓶拿了下来看了又看。这时候爸爸正好回来,他赶紧把它放了上去。当爸爸发现花瓶的位置有些不对,于是问家祥:“你有没有碰过这个花瓶,家祥?”家祥低下了头承认了。爸爸一生气把花瓶摔碎了,家祥吓得哭了。爸爸把他一把抱在怀里说:“孩子,做人一定要有诚信,说到要做到。”家祥听了连忙点点头说:“我以后一定会改正。”

我去拉斯维加斯之前,答应妈妈每天完成一篇作文。有一天,玩的很晚,我很想睡觉了,但是我心想: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于是,我忍住瞌睡在晚上两点前完成了作文。因为我们的父母、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诚实守信用的好孩子,诚实就是不撒谎,守信用就是说过的话、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实现。我在这本书中也读到了一些诚信的故事,彩票中奖归还主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这就是诚信。

我还是小学生,但是我觉得没有诚信就没有收获,我一定会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诚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诚信就没有朋友。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7)

谈起价值观,很多人觉得这个话题很飘渺,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甚至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何为价值观。价值观其实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每个人都是在各自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追求着各自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

古语有云:“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鹅毛,或重于泰山。”这其实就是一种个人价值观的表现方式。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眼里,会根据价值观而给予不同的判断与评价,甚至在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与生活。

一个人的理想和价值,要靠自己的追求来实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是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的基础。我不想谈空泛的理论,也没有过高的奢望。我的价值观其实很简单,认认真真、默默无闻地做好每一天的事,尽职尽责、诚心诚意地干好每一件份内份外之事。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创造财富,为我关心的人带来欢乐,而不是为了得到最大化的财富而挥霍生命。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好普通的价值,那么,无数个平凡就铸成了伟大,无数个普通就铸成了非常。

价值观读后感怎么写(篇8)

在我读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在课堂上给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内容,当时的我对24个字的内容理解肤浅,之后也没有认真地去解读学习。直到有一天,妈妈将这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给我看了之后,我终于知道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来的真正的内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命脉,它有着几千年的传承历史。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名句,从孔融让梨到学习雷锋好榜样的优秀传统道德等等。而此时,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0例》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许多为国家奉献的人:有坚持信念的方志敏;有致力于推动民主活动的邹韬伟;有忠诚爱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有以人为本的孔繁森在这些事例面前我们有足够的精神食粮去丰富头脑、净化灵魂、树立信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每一位公民自觉承担起这份责任,自觉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真心的赞扬,理性的批判,每个人心中都怀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信心,发自真心的热爱每一寸土地,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份工作,真诚朴实的对待每一个朋友,创造一个和谐有序、公平正义、活跃温馨的美好社会。

当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喊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行动来证明。所以,作为当代的少年儿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学习雷锋有着一心向着党、向着社会主义、向着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要热爱家乡,热爱我们的学校。在学校里,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刻苦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做到走文明路、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的好风尚,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我们的校园,让我们的学校充满正能量。这几年我一直担任班里的干部工作,并起到了带头的作用,老师夸我是个能干的好助手。我坚持每天组织同学们参加打扫街道的志愿服务工作,附近的居民都夸我们是小雷锋。去年,我还为学校的推挤教育均衡发展建设捐了500元,并发动组织全班同学捐款5500元。每个学期我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等。在家里,我听从爸爸妈妈的话,积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替爸爸妈妈分担家务活。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许现在的我们翅膀还是稚嫩的,谈不上为国贡献,谈不上敬业奉献,但作为小学生我们能做的事还是很多很多。

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灯塔,它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彼岸。还有人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标尺,它规范着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我相信,正是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中国从困难走向辉煌,从辉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900字


好的影视作品不缺,好的观后感却还是异常宝贵。此时我们不如坐下来写一篇观后感。观后感讲究的是先观后感,没有观看的过程是无法有真实的感受的。写观后感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写。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在观后感中记录下来呢?你不妨看看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1)

经过漫长的等待,继《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之后,续集《舌尖上的中国2》也终于播出了。作为它忠实的观众,我和爸爸每周都会收看。

顾名思义,《舌尖上的中国》描述的是食物,并且,是中国的食物。

所有人都知道,中华文明悠悠5000年的历史博大精深,然而,从人类存在的那一天起,便都需要食物来维持生命,所以,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

从人气火热的重庆麻辣火锅,到金灿灿的菜籽油和香甜可口蜂蜜,没有哪一种美味,是可以简简单单地获得的。

当人们热火朝天地吃着火锅,享受着团圆的喜悦与火锅的温暖,火锅店的老板耗费一个通宵与无数晶粒翻炒三大锅辣椒,作为火锅店五天的底料。

当村民们从油坊买取菜籽油,炒出香气扑鼻的菜,菜籽油经过了道道工序,正由人用尽全身的力气,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压榨。

当我们闲来无事,泡一杯蜂蜜,独坐一隅,享受这清香甘甜的滋味时,千里外的一名青年正爬上相当于10层楼高的大树,取得最自然、最甜美的蜜。

食物,是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人们去发觉,去寻找,去加工。“一份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努力,才会获得汇报,每一次小小的成功,都需要汗水的浇灌。

用自己的双手,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自己的食物,维持自己的生命,这种坚毅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土地上的人们一直所坚信的,一直在发扬的吗?

《舌尖上的中国》讲的不仅仅是食物,更多的,是食物中体现的中国,食物中体现的中华民族坚毅的品格。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传承的文化,需要锻炼的品质。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2)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是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

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的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3)

这段时间,观看了中央一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中的情景让我非常感动,在大流口水的同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和我一样有如下的体会:

一、纪录片里面很多美食我们没吃过

第一ji至第七jijiji都有令人馋涎欲滴的美味,但是我们吃过的寥寥。而且我们发现,真正的、好吃的美味都是很稀少,很天然,很费功夫的。在速食泛滥的今天,在流水线充斥的现在,在添加剂无所不能的当下,在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的世界里,哪里才是自然珍贵的馈赠,哪里才有浸透着汗水和辛苦的美食?因此,这一切,只能在电视里,不能在肚子里。是电视唤起了我们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灵感的转化

我是陕西人,看了第二ji“主食的故事”,其中的很多情景我都比较熟悉。那个陕北卖黄馍馍的人我似曾相识。

他说,老天爷会把钱给勤快人,不会给懒人的。我觉得他的这句话是这部纪录片的灵魂。豆子经过加工可以转化为豆腐,大米经过发酵可以酿成美酒,这些,都在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真理:辛勤和汗水可以转化为美好和幸福。

三、我们的田野

钢筋和水泥里长不出来美食,忙碌和焦灼品尝不了美味,但是我们都已经为了生活住进了城市。被钢筋和水泥锁定后我们发现我们心里却一直存在着一片长满了瓜果的田野,那是我们心里的净土。为了这片田野,北京的那名师傅让人拉了三卡车土,把自己的楼顶开辟成了田野,那片田野里长满了放心的瓜果蔬菜,清晨鸟语花香,晚上有邻居聚餐,楼顶上满是开心和快乐。

中国不在舌尖上,幸福在舌尖上。

《舌尖上的中国》是我看过中文纪录片最好的一部,感觉像是看到了bbc《美丽中国》的续ji,里面有不少镜头就是直接从《美丽中国》剪切的,甚至连海报都有几分神似。

《舌尖上的中国》打败了同时段的热播剧,几乎创造了一个中国纪录片的奇迹。之前央视出品的不少纪录片,拖沓冗长,解说沉闷,而这部纪录片明显借鉴了《美丽中国》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镜头切换简洁明快,解说词设计得也恰到好处。以食文化为窗口,渗透人文的关怀,虔诚的态度,尊重劳动,尊重自然,尊重传统。美食,和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

导演陈晓卿表示“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4)

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的热播,引起了全国人民对“吃”这个词的连锁反应——关于美食,关于中国文化,关于吃的历史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由这部纪录片引发的“舌尖体”也在网络上流行起来。这部纪录片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美妙绝伦的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也唤起了观众和我一种对中国文化的崇敬之情。

在这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过七旬的鱼把头,在严寒中起早贪黑的张网打鱼,并在除夕夜当晚,与家中大厨一起,为全家奉上了一桌美味的全鱼宴,也为观看纪录片的观众送上了一次绝美的视觉享受。

这部记录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绘圆法结构,即纪录片的主题就是一个圆心,以这个主题为圆心,不断地向外扩充内容。这一集的主题是“自然的馈赠”,整集片子的画面内容都围绕着“馈赠”二字展开,片中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带给我们丰富的物产——莲藕,东北的大鱼以及海鱼等等。所有的内容都围绕在主题这个圆心的周围,将主题不断地扩展和充实。

随着记录片艺术的不断改革进步,现在的纪录片不再仅仅追求对一个完整事件的全称跟踪记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追求纪录片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命运化,即纪录片的主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去呈现,而在故事中要突出一个主要的人物和他的命运发展。在渔船的船长带领着他的船员们出海捕鱼的那个片段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重担在身的船长,他一个人的决定掌握了周围所有人的命运,他的决定就决定了能不能捕到鱼。在这一部分中,导演将人物命运化刻画的非常的好。第一次打捞,捞起的渔网中竟然没有鱼,而是只有几只水母,这也就宣告了这次捕鱼的失败。在这里,捕鱼失败是导演有意再造的一个喜剧性场景,其目的就是为了无限的放船长在捕鱼失败后的焦虑和迷茫,从而增强影片的戏剧性。从这一个事件中,就将人物的命运感体现了出来,为观众留下了悬念和遐想的空间。导演对于人物命运感的成功塑造,也给观众留下了想像的空间,让观众在看美味食物的同时也参与到片中人物的命运中去。导演有意的在片中加入一些“波折”,看似与食物本身无关,但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融入到食物中去。

在片中,导演对于人物的刻画也比较细致入微。这部纪录片看似是一个讲述中国美食的片子,但是在每一种美食的背后,都站着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在东北全鱼宴的背后,是那个掌握着所有捕鱼者命运的鱼把头。导演在刻画这个人物时,通过用近景、特写拍摄了很多鱼把头的表情与动作,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内心变化。例如在冰面上捕鱼时鱼把头镇定的表情;在买福字买对联时,脸上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除夕夜,与家人一起吃全鱼宴,脸上则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导演抓住了人物表情的细微变化,也就抓住了人物内心的心理变化,完整的刻画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

本片对细节的塑造可以说是细致入微,在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那些精致的食物。在鱼把头家里制作全鱼宴的过程中,特写镜头无处不在——家中大厨用刀切鱼的动作,用手拌馅料的动作,包饺子的动作,都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重点展现人物的行为过程,让观众能更近距离的看清人物一步一步的动作;在做菜的过程中,在全鱼宴的餐桌上,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去表现特定的有表现力的东西,以展示表现食物的色泽与细节,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能让观众更加有品尝欲。在拍摄这些特写镜头时,导演与摄像也非常注重用光,选择好的光线条件去拍摄,这样更能够为食物的表面增色,达到一种美轮美奂的效果。细节的刻画不光只是在画面上,在音响方面的细节处理也是非常的成功的。捕鱼时渔网的声音,马在冰面上跑的马蹄声,制作全鱼宴时的切鱼声,煎鱼时锅里发出的油声,都被导演有选择性的录制下来并放大,让观众能更加真实的感受到这些动作的真实,仿佛是身临其境。

正如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所说:他是怀着一种对事物的情感和敬意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也是用画面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事物的故事,更是关于时间空间、关于文化以及关于情感的中国味道。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5)

这个纪录片我对它一直以来都算蛮有情感的。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看它,并没有认为它的人物故事占比太多,其实正是有了这些人物故事我才更觉得有可看性。

中国人的情感文化已经绵延了几千年,它寄托于各种各样的形式中,可以说食不离情、情不离食。就拿我个人来说,我生于安徽、长于江南,我的骨子里早就烙下了江南饮食的印记,幸好如今也不算离家太远,饮食文化都相近,也算是一种幸运之事。不过我的骨子里可能是个对于食物文化包容性比较强的人,各地的食物不管是否正宗,我都愿意尝试尝试。只不过囿于时间、地点和金钱无法实现,那么能有这样的一个作品能够让我见识到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广的文化也是极好的。只是吃固然能够唤起人内心的馋虫,但是真正让人感动的仍是寄托于食物中的情感,更何况有些食物的制作方式已经传承了千年以上,在千年以前是否也有人和我在相同的时间、相同的地点享受一样的食物,这种情感的纽带跨越了时间和空间、跨越了思想和文化走到了我的面前,让我得以感知。今日是重阳节,按理说对于现代人,其实关于这个节日的记忆已经相当淡薄了,我们基本上已经忘记了应该用何种方式去纪念这样一个节日,可是食物不会,便是三岁小儿也明白今日该吃重阳糕了,这就是事物的魅力,它不仅仅拥有它原本的味道,更承载着人类赋予其千百年不变的情感寄托。舌尖正是传递了这样的价值取向,它拍摄的手法厚重,也不会让食物的情感表达流于表面,很多人觉得舌尖关于食物的部分较少,或许是一带而过,并不详细讲她的制作过程,虽然有些可惜,不过事物总是在那里不是吗,比起食物,能够给我们展示那些我们并不知道的、知道了但丢失的传统制作方式,不也很好吗。

在历史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可是谁又会再去了解我们是如何播种、如何收获,这些粮食蔬菜是经过怎样的工序被送到我们的餐桌上的,人与自然本身就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奇迹,我们现在的旅游业主张回归农村、回归自然,自然与我们的食物是息息相关的,几千万公顷的梯田、各种各样的原始的耕作生产方式,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在干着我们闻所未闻的事情,正是这些奇迹才构成了我们整个的人类文明。有时候,能通过这样的纪录片了解到,也是非常可贵的。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6)

除了美食和亲情之外,这一集电视片中还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人们通过劳作获取食物或自足或卖出以维持生存,其背后付出的汗水和辛劳在片中隐约可见一斑,观者虽不至于“长叹息以掩涕兮”,但有良知者可能会发出“哀民生之多艰”的慨叹也不为过,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系民生!

第一集一个让我感动的情节是,渔夫杨世橹捕捉弹涂鱼的场景。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捕捉它需要花多年时间才能练就这一绝技。杨世橹在捕鱼的时间,在远处观望的女儿佩服地说:“爸爸,你老厉害咧。”杨世橹不无骄傲地回答:“当爸爸的就要能干的。”多么朴实的话语,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爸爸带着我和哥哥出去钓鳝鱼的情景,其情其景何其相似,不由得让我唏嘘感叹。父亲是家乡农具厂的木匠,但也是钓鳝鱼的高手。爸爸钓鳝鱼一方面是为我们三个孩子补充营养改善生活,有多余的时候也可以拿到集市上卖,换点零钱贴补家用。哥哥和我后来都成为捕鱼捞虾钓黄鳝的好手,也是跟着父亲耳濡目染学习的结果。现在父亲已逝,我们也都在养育着自己的孩子,靠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为他们提供衣食住行,做孩子们眼里“能干”的父亲也是我们的目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7)

央视推出的这一个系列的关于中华民族美食介绍的纪录片,这个系列的纪录片引起了了社会上及其强烈的反响。

之于这个纪录片,我们都知道它并不是在最黄金的时间最大的平台播出的,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其他的纪录片不可比的,很明显真正的艺术首先是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纪录片以吃为主,却给我们另外不同的体会。

首先关于吃的历史,片中不但介绍了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是介绍了它的由来,不夸张的讲及其的提高了名族自豪感,一个民族的历史不单单是指她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文化,而我们不能否定的是美食一样是一种文化,它有力的彰显了一个民族的悠久的文明。也不单单是给予我们一个关于吃的方法和认识,更是在现今社会的高速发展下的快餐文化以及有毒食物的现状下,给了现代人响亮的一记耳光,不少人在欣赏美食的同时会反省到自己,一部纪录片的升华点能做到如此,不怪他有如此的受众。

其次,纪录片没有高投入,没有高科技,没有大场面,有的只是最朴素的场景,最真实的现场,抛去奢华,一份真实的画面,犹如把我们送到那个曾今都是美好的年代。无疑在这样一个快速的时代,给予人安静平和的东西,往往会让人们乐于接受和喜欢。我想这也是人们必要反思的一点吧。

最后,一个好的纪录片一定的离不开一个好的导演组。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记得,舌尖上的中国刚开始播出的时候我是一点没看的,直到听说了这个纪录片,看了第一集就忍不住把他看完了。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美食的,然而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纪录片,往往能抓住你心中所期待的东西。当然这也和自己本身的想法和如今烂片泛滥不无关系。可是舌尖上的中国所给人带来的震撼是不可忽略的,即使在所有我认为的有意义的纪录片中,它也一定占有一席之地。不怪我对它的评价如此之高,能把一个人们不骗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拍出不一样的内容,不但需要机遇,技巧,感情,更需要的是勇气。而纪录片的导演组,显然具有这些能力和足够的感情以及勇气。作为观众我是幸福的,我相信他们也会因为这个纪录片的受众之多,评价之高而感到激动和欣慰。

我想当观众看到片中介绍自己的家乡菜的时候,那一份自豪还有另一份的乡愁恐怕才是更能抓住的情感,用一道菜承载着每个人的情感,是一件多么难做到的事情啊。乡愁自古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种族情绪,所谓重土难离,多少文学作品传达的那种情绪,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特别是在这个高速的大背景下,多少人背井离乡,而此时有那么一档纪录片播放着故乡熟悉的气息,是多么令人想念啊,看着图片,我们就可以体会到曾经的味道,种种的感情夹杂在一起,感动难免,而其他的呢?

然而不会一切都是美好的,我们也看到很多美食的制作过程是有着很多辛苦的人们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他们或许都吃不到出自自己手中的菜肴,他们也在为生活挣扎着。也有些被禁了的美食,是建立在肆虐自然和杀掠动物之上的,当然影片中并没有拍出这些食物,但是我想每个人应该都能感觉到。因此我们在享受影片给我们带来的丰富情绪之外,也应该考虑到不一样的东西。正所谓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听说舌尖上的中国,应经有了第二季,实在说我是不愿意看的,怕第二季会使第一季的成就变低,对于我来说,舌尖上的中国只有一季。同样的东西,并不是能有同样的收获,即使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导演组,同样的观众。

无论如何,这样的一个纪录片在突出主题的同时,带给人思念,给予人一种自豪,传承一种文化,使人反思。像一首诗,像一首歌。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它传递的东西。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8)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气将七集全部看完,还意犹味尽。这档节目确实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实,充满了人情味,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和情感,摄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谓“天人合一”,在这里也能完美体现。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修摄影,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术,绝对来自民间”,做纪录片的理念:“摆事实,不讲道理”。

看完了陈晓卿的资料,对于此片在摄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备极高美学修养和热爱生活的导演才能做出如此专业的片子。陈晓卿说一部好看的片子决定于题材、预算和创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题材关于“吃”,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关注。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更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然也。这样想来,《舌尖上的中国》能出自这样的团队之手也是理所应当的。

“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许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广的传统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诸如:历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礼仪、文房书画、收藏等等,希冀中国未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导演和专业的团队,带给国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弃商业利益,更多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球,更能净化和感染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让我们感恩于祖先并且热爱养育我们的这片土,相信只有这样的节目才纯净、质朴、感动,才更有生命力,为观众所喜爱。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9)

4月18日晚,暌违两年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终于被端上电视荧屏的餐桌。一以贯之的解说词、熟悉的配乐、行云流水般的旁白和画面,都让《舌尖2》维持了上一季的精良和考究。有观众直呼“触动灵魂”,口水和泪水齐飞。

如果说《舌尖1》开创了国产纪录片的历史,那么,《舌尖2》无疑仍在继续创造更多的第一。央视1套每周五晚九点的首播,央视多频道多时段的重复播出,每周只播一集的“追剧”范儿,大型综艺节目般的广告投放,不菲的国内国外版权收入,以及大型电商同步跟进的营销大战,都将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开始意识到:好的纪录片,相比肥皂剧与娱乐秀,不仅收视率可以更高,经济效益也可以更大。“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不只是名字取得有新意,也不只是因为“吃货”越来越多;而是因为,这是一部对美食充满了敬意的纪录片,它满溢着对自然馈赠的感恩,对草根劳作的歌咏,和对中国饮食文明的礼赞。

相比第一季,第二季更为鲜明地加强了对社会文化层面的挖掘:从人开始,叙事起兴,入眼观感,入心情感,美食成为背景,灵魂感受触动。虽然也会有人觉得,故事略显喧宾夺主,对食物描述太过匆忙,但是一部主题为“探讨人与食物关系”的纪录片,本来就不只是一场美食盛宴,它不是“天天饮食”的菜谱,更不是“美女私房菜”。

《舌尖》跃出屏幕之外的,有一种妈妈的味道、儿时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就像第一集“脚步”中的养蜂人逐花而行,很多人都远离故土成为异乡之人,拥有几千个味蕾的舌头,却顽强保存着来自儿时、来自故土的味觉记忆。《舌尖》让人有种冲动,想要回家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跟妈妈学做一道家乡菜,奔波路上永远带一点家乡美食,认真对待我们的一日三餐。

对家庭温情和血缘亲情的渲染,也是《舌尖》的动人之处。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却看不到酒店的名厨,只有民间的厨房。用一种平视而非俯拍的角度,讲述着市井美食与草根生活,市井味与人文味的和谐混搭,让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以美食见人生,将美食寄托在人物的情感和故事当中,既是《舌尖》的最大特点,也是其最为成功之处。真正流连“舌尖”的美味,不是价格昂贵的“高大上”美食,而是藏在自然深处溢满草根味道的食材,以及那些亲近它的人,春夏秋冬的辛勤劳作,苦辣酸甜的生存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10)

这是一部不同寻常的纪录片,从饮食的角度启迪人生。大学毕业前就听说这部纪录片风靡网络,但真正驱使我观看的动力是听朋友说“片中几乎一半资料都与云南有关”,身在异乡的我忍不住便决定一饱眼福。

看了第一集《自然的馈赠》后,我只想到了一句话:常怀感恩之心。

感恩家乡。作为云南人,我有幸从小在美丽的自然风光环绕下长大,在丰富的美食给养中长大,自从高中毕业离家去上海读大学,每年仅有两次回家机会,如今工作了,离家更远,很可能一年才得回家一次。在许许多多人眼中,云南是一个偏远、落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那里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有恐怖的毒枭。我曾因自己来自云南而自卑,曾嫌弃家乡经济落后。随着我思想逐渐成熟,我为自己对家乡的偏见感到惭愧。我懂得:云南,我的家乡,不应和其他经济发达的省市拼GDP,受限于地理环境和国家宏观部署,它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省。也正因为这样,它才能较好地保存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而这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看到片中找松茸的卓玛,我想到了终生在农村耕作的爷爷奶奶,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就没有我的这天。无论我走到何处,最开心的是看到别人明白我是云南人时诧异的表情,“怎样可能,你普通话说得那么好;你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你居然跑到那么远的地方来……”没错,我是云南人,我离开家乡不是嫌弃它落后,而是那里的生活过于安逸,年轻的我要追求挑战与超越,我要让云南人的名字传遍中国,传到海外。总有一天,“彩云子弟”会回家……

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无论是采摘松茸的卓玛、出海打渔的林红旗、年迈的鱼把头,还是挖藕的兄弟俩,亦或是种笋的老包、阿亮,研制火腿的诺邓父子……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为了生活干着平凡的事业。但正是这些生活简朴的中国人的辛勤劳动让我们能够享受到一道道人间美味。

感恩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形容,是大自然赐予了我们生命,自然是我们人类真正的母亲。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怎么写(篇11)

这几天,妈妈说新出了一个片子叫《舌尖上的中国》,很好看,很馋人。也要给我下载看看。

一开始,我还以为《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些什么新的理论呢。可一看才知道都是讲一些香甜可口的美食。什么螃蟹、鱼、虾、海参……反正大多数都是我的最爱。而且还有它们的生长以及制作过程。一共有七集,每一集都有不一样的美食:有酸甜可口的腌白菜;有浓香的糯稻;有喷香的烤鸭。特别是人家捉鱼捉虾的过程。那活蹦乱跳的鱼和那些生长充沛的糯稻,还有在浅海海底摸海参、海胆、鲍鱼的潜水员,仿佛就在我的眼镜面前动着,让我想跳起来抓住那些屏幕上的美食。片子的场面很多都在厨房里,上面都是实际的声音。每当我听到那些油在锅里发出的“嗞嗞”声时,我就觉得肚子饿了。还有那些从地里刨出来的笋,炒的时候镜头直接对准锅,那些笋白白得像小孩儿一样可爱。还有那大厨们神奇的刀功煮功。他们可以把豆腐切成像头发丝那么细的长条,还可以半小时煮好一只大肥猪。非常令我佩服。最好玩的就是楼顶菜园了。夏天一到上面就是一个大凉篷,很壮观。秋天结的小瓜一个就足以包一大盆水饺。我的菜园子还是自愧不如啊!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增加了我们做饭的兴趣,可是我一看见上面的美食就不想吃我们家的饭了。说实话,我是实在想扑倒电脑屏幕上大吃一顿去的。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900字通用


工作总结之家栏目推荐你阅读“义门观后感”等专题内容。

现实中优秀的作品相当多,但能让自己产生感悟的却非常宝贵,作品中的小情节有时反而会让自己获得新的启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写观后感要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怎样让自己更为熟练的写作品观后感呢?以下是由栏目小编为你整理的《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1】

郑义门,又称“江南第一家”,位于浦江县郑宅镇,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自北宋崇和元年(11xx)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340余年,被称作“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整整闻名了900多年。长达168条的传世家训《郑氏规范》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其事载入《宋史》、《元史》、《明史》。

近日,《郑义门》的廉政动漫片登陆央视、上演家规里的经典故事。片子不长,一集十来分钟,共12集。《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光》、《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里》、《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剧集,把“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创造15代不分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传奇,以及一幅幅孝廉文化图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郑家的规矩”是“郑义门”的精神支柱—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这部经数代人创制、增删的家训,将儒家的“孝义”理念,转换为操作性极强的行为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为郑氏族人历世承袭的行事“密码”。

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治国从治家开始。

郑沂辞俸促廉,郑崇岳清退贿物,郑翰惩治贪官……从家庭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正,是《郑氏规范》一大特色。因为家规传承,郑氏家族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郑氏族人自觉以家规为尺,注重自我修为,共同缔造家族的景世繁盛。也因此,《郑氏规范》由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修订完善,被誉为“中国传统家训的重要里程碑”。

在崇尚“家国”概念的儒家文化系统中,郑氏家规承袭的伦理文化,责任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投射和浓缩,郑氏族人在时代变幻中始终恪守家族精神,展现着炎黄子孙对民族文化几千年如一日的尊崇。

郑氏子孙中有173人出仕做官,没有出现过因贪腐而遭罢官的现象。郑氏族人勤俭持家,清廉为官的背后,是家风文化的潜移默化使然。在新时代中,在全国党员干部和群众中传播郑氏的廉政文化和良好家风,点亮清廉为官的意识,更拥有振耳发聩的教育意义。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2】

“千年江南镇,浦江郑义门,同堂亲如初,共著孝义书……”3月9日晚上,兴华社区党员聚集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同收看央视播出的廉洁动漫片《郑义门》。

《郑义门》廉洁主题动漫片共15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浙江浦江“郑义门”168条家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郑氏家规为纬,通过“江南第一家”《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5个生动故事来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引导当下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廉洁动漫片,让党员们在享受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了廉政教育。观看廉洁动漫片《郑义门》结束后,党员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积极发言畅谈观后感。党员吴老师说:“片头的诗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又讲了孝道,我回去之后还可以带孙子一起看。”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3】

江南第一家族“郑义门”,二百多年为国家培养了173名清正廉洁的官员,其家风家教家规令人不得不折服,现在的国人几乎结婚生子以后都纷纷要独立,和父母分开住,希望父母不要太多干涉自由,其实这种自由固然很冠冕堂皇,但和明朝郑氏家族比起来,简直就是滑稽可笑。因为这样的分散而居,不利于家规家风的建立和传承。当然也不是非要住在一起,才能口授家规,但这种家风的建立,靠的更多是长辈们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风家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缺的一部分,良好的家风,能够培养子女更多正能量的风尚,像郑氏家族就是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尊老爱幼,不欺下瞒上,不贪腐不诡计多端,如果这是一个土豪家族,绝对是铺张浪费,穷奢极侈,攀比成风,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如此风气是万万不能培养出清廉的高官。

以上就是大型历史体验真人秀节目《咱们穿越吧》所带给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四川卫视能够花钱制作这样的节目,真是令人感触多多。放眼现在的电视荧屏所播出的历史剧,几乎都是显摆皇宫的豪华和步步惊心的宫斗,这种负能量的节目播久了,对观众来说,一点教育意义都没有,反而让观众学到不少整人坑人的伎俩。宫斗固然存在,但也不能太过大张旗鼓,无限放大它的影响力。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还是希望现在的影视作品,少点宫斗计,多点像韩国《大长今》那样的励志故事,培养观众优良的传统品质,而不是阴谋诡计横行。

节目一定是按照“郑义门”家规比较有现实意义的一面制作而成,因为我们看到郑氏作为当地的粮户,在向老百姓收租上交国家的时候,并没有像一些影视作品所表现的那样,派出数百人家丁去抢粮而不是收租。郑氏家族比较注意在群众中的影响,固定会邀请乡邻德高望重的人来家里做客,吃饭是其次,主要是进行沟通有无,营造和谐气氛。

郑氏家规还有一点就是非常契合现实,高官们都得进行私人财产公示,其实在明朝,郑氏家族就已经执行这种美德,每年都向朝廷公布家产,不能隐瞒不报,因为一旦不诚实的汇报,被朝廷官员下来核实,这显然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郑氏如此而为其实就是获得朝廷的保护和支持,同时也发扬一种诚信精神。如此,即使被人举报和信访,也能做到清清白白,堂堂正正,不玩虚假,不趋炎附势。

还有一点,很多古装影视作品纳个妾什么的,很随便,动辄还强抢民女,看看人家郑氏家族是怎么规定的,纳妾的前提条件是年过不惑,膝下无子女,还要得到主母的同意,同时要告知大老婆,如此才能纳妾。放眼现在的贪官们,谁的背后都有无数的小三小四,这种奢靡淫欲的风气,令世人瞠目结舌。玩物丧志,贪赃枉法,祸害不浅。

郑氏家族还有一条规定,就是未冠子女被惩罚要去倒夜肥,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种惩罚的行为,更是调教年幼晚辈要懂得尊老爱幼,低调做人。节目中程野带着杨旭文去买土地,拼命压价,发生赌博行为,结果被鞭打还要向族人跪拜270下,诸如此类的家规,有其很深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可惜传统的文化被遗忘得零零落落,这是精神财富的缺失,最终会导致民族之魂的消失殆尽。

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大多数都是花钱看明星矫揉做作,肤浅幼稚的玩游戏,其实像《咱们穿越吧》这类节目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力挺,这不是传承封建腐朽遗风,这是对传统精良文化的致敬,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我们不能浪费它,更不能遗忘它。想必作为总导演的张国立,他花费精力财力制作这样的节目,并不是为了捞金和贴金,关键的一点传播像“郑义门”家规这样颇具现实意义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知道,因为它具有醒世教育意义。救死扶伤本来是正义行为,现在却出现更多的碰瓷,害人等不良行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被流逝,是应该反思的时候了。忘记历史的民族,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民族。

曾经国学风大热,这似乎只是一种潮流,因为很多人都没有学到实质,思想品质没有得到更高的提升和修炼,变成文化骗子的圈钱招数,这些和《咱们穿越吧》比起来,就显得异常的猥亵和龌蹉。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4】

《郑义门》以古装动漫的形式讲述了名冠天下的浙江浦江县郑氏家族的传奇历史,郑沂辞俸促廉、郑崇岳清退贿物、郑干惩治贪官等小故事,真实还原了郑氏一族勤勉清廉的家风,也印证了郑氏家族传承了15代人出了173名清官,并且无一人因贪污而被罢官的廉政传奇。

现代社会虽然没有了郑氏家规中“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这种严苛的家族式规定,但对于我们每一个国家工作人员来说,严以修身是我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只有自身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修养才能更好地为民办事。“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作为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更应严以律己,以国家利益为先,不贪一丝一毫,不搞利益交换,才能真正对得起纳税人的信任与重托。“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则是要求我们要严以用权,只有公正廉明地执法,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中,才能使执法有公信力、使人心得以安定。

《郑义门》使廉政这颗种子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发芽并茁壮成长——这些浅显易懂的动画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努力将“三严三实”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勤奋做事尽公仆之责,清白做人守党员之本!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5】

《郑义门》是一部以《郑氏规范》为主题的廉政教育片。剧中对浙江郑氏家族恪守祖训、守德明理的故事进行了形象系统的阐释。其采用的动漫形式也将儒家艰深抽象的道德哲学以最平实的方式介绍给了观众。总体来说,《郑义门》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孝悌、廉敬观念的再普及和再发展有其积极意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孝廉文化也对中共中央大力反腐败的壮举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素以道德教化见长于世。自孔子“仁”观念的提出,至于孟子“义”观念的发展,中华民族即形成了以“仁义”为本的道德传统。虽历经千年,虽历尽坎坷,但“仁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代言,紧持“仁义”信念的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家训家规作为重要的道德教化手段得到了极大发展,比如最著名的《颜氏家训》,乃至于我们谈到的《郑氏规范》。中国儒家文化认同“修齐治平”之道,认为“国”由一个个“家”组成,并且认为“家齐而后国治”,相对于爱国,爱家是更为基本的要求。从汉代“举孝廉”之制到明清“忠臣求于孝子家”,无不体现这种思想,即是:爱有差等,身之不修不可齐其家,家之不齐不可使国治,国之不治不可平天下。这种思想体现儒家对于人性的特殊理解,其后续发掘对于反腐倡廉伟大事业必将有极大助益。

反腐倡廉伟大事业是一项长期工作,很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结局,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制度法律这样的硬手段,也需要道德教化这样的软手段,并且最理想的结局应该是软手段的胜利。孔子曾讲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以,对于《郑义门》所体现道德教化的学习和宣传必将是长期的,其收效必将是缓慢的,但其最终结果也必将是最光明的。

当然,对于《郑义门》中体现的“廉敬”文化的学习也不能生搬硬套。孔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当今社会是现代社会,而“现代”所蕴含的最重要的意义是对人的尊重。所以,“道德强权”、“以礼杀人”这样的极端现象也该引起高度重视,道德教化应永远立足于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格独立的底线上。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6】

近期,学校布置收看《郑义门》,想想已经连续看了几个晚上。问其感想?答曰:“看不大明白,就是感到郑家有很严的家规,他们家的人都有很好的品德”,童音悦耳。

虽然知道浦江作为书画之乡,自古人文荟萃,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就是浦江人;而当今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其祖籍也是浦江。但说来惭愧,之前并不知道金华的浦江还有个“郑义门”,被誉为“江南第一家”。带着好奇,上网查阅了资料,既感且佩。同时,认真观看了第五集《教化为先》。

这集故事的大意是,郑氏九世孙郑桐为给外婆买药,偷了族里的铜器变卖。事情被发现后,根据家规,郑桐的偷盗行为应该在晨会上宣示,并上惩戒簿。族里的长辈一方面肯定他的孝心,认为虽然犯了大错,但是出于孝心,百善孝为先,有这份孝心,就不愧郑家的子弟。另一方面,就如何处理进行了辩论。家族监视郑浩认为要严守家规,他说:“郑家历九世合族而聚,靠的就是严守家规,靠的就是严格执法,如果每个犯事的人,都找出一个理由,或者找到人来说情,这家规就成为一纸空文”。而家族旧管郑泽则认为:“惩戒不是目的,只是教化的手段,如果有利于族人向善,虽万难而行之;如果相反,可能导致族人自暴自弃,甚至走向歧途的,那就要考虑执行的方法”。“治家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教化,靠的是四维八德,靠的是忠孝仁义,如果我们靠的是申韩之学,靠的是严刑峻法,那人人都因畏惧而守法,其与人伦亲亲子子,岂不南辕北辙?”最后,家长郑濂承担了对族人照顾不周之罪,让本已知错的郑桐深受教育。这个故事很好地诠释了郑氏的家规:“言传不如身教,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这个故事在很多细节上都体现郑氏家教的严厉。比如,郑桐拿银子回来时,郑桐娘的第一反应,就是问这银子哪来的?当郑桐敷衍回答时,就严厉地说:“给我跪下。我们家再穷,也不花这不明不白的钱”,并用扫帚杖责之。的确,“国家”,“国”和“家”是紧密相联的,国由家组成,家是国的细胞,治国从治家开始。“郑义门”,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教育。

郑义门的观后感该怎么写【篇7】

郑义门,即“江南第一家”,位于金华市浦江县郑安镇,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孝义文化的遗址。郑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历时已有340余年,被世人称为“廉俭孝义第一家”,至今已闻名了数百年。

在观看完了《郑义门》这一视频后,其中的许多道理让我受益匪浅,非一吐而快不可。

郑氏家族家规严厉,若有违背者严惩不贷。譬如郑义门中有家规规定“不可赌博”,却偏偏有一名将家规当成耳旁风的郑氏子弟。家长得知他在外赌博作乐时,先不动声色,而后派家人去探个究竟,知道了个中事实后才将那名不将家规当回事的子弟捉回来,问他个前因后果,杖棍三十。这件事让我对规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法不可违,家规更是不可不从。

还记得郑氏子弟中的郑浩,因被调到外地去就任县衙一职,家长怕郑浩经不住这风情万种、花团锦簇的世界的诱惑,便派了郑家精灵去观察,并考验郑浩。当郑浩刚到就任的县衙时,那些达官贵人果不出其然的送来了好多金银财宝,当郑浩看着这些金银财宝时,心中想起了郑家每日清晨家长的训戒,便一声令下将这些所谓的“巴结”统统退了回去,没人来认领的便一把火给烧了。这让我感悟到了做人必须洁身自好,身为百姓的父母官,不可收人贿赂,“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软”,要廉洁清明,做一个好清官。

更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俭以为家。在郑氏家族里,未满十六岁之前的孩子都不能穿绸缎衣服,以此让孩子从小养成不爱慕虚荣的心态;以及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也蕴含着许多俭以为家的理念,如:在就餐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可不吃,但也不可不吃完自己所盛的饭菜。

再如郑义门家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待长辈的礼貌懂事,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担当,不是自己的功劳不可自揽,自己做错的事情不可不管,更不可不承认等等,诸如此类赞叹不已。

我必将为自己而奋斗,向郑义门的弟子们学习,受人欢迎。

观后感怎么写集锦6篇


在撰写作品名称的观后感时,我们可能会遭遇哪些挑战呢?常有机会安排时间欣赏一两部积极向上的电影,但可能同一部作品会引发不同人的不同思考。真实地表达观影感受是撰写观后感的关键要素,具备自我感性解读的观后感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经过工作总结之家编辑多番打磨,这篇关于“观后感怎么写”的文章终于符合我们的期望,期待您对本文提供有价值的见解或者建议!

观后感怎么写 篇1

还记得几年前上高中的时候,每一天把发条上的足够紧,不给自己任何的空闲时间,每一天想的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这一切的努力不就是想让自己能够考上大学,实现自己的梦想吗,我感觉大学的校门时那样的遥远,我感觉压力很大。

但是一切都已经明了了,我已经透过高考考上了大学,这在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是一名大学生了,这简直是一场梦一样,我多年的刻苦努力换来的就是这么一张通知书,而这张通知书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啊。

进入高等学府深造,成为一名跨世纪大学生,这是我儿时以来的愿望和梦想。在跨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我儿时的理想最后实现了,也圆了我的大学梦。大学里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广阔的自由天地让我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我就象一块渴水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就象一只久困的鸽子,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正是从那时起,我便立志要成为一名思想上进,政治合格,素质过硬,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我不断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学习,踏实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当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今年是我进入大学的第三年。两年来,在各级领导和同学们的关心、帮忙下,透过自身不断努力,各方面均取得必须的进步。

观后感怎么写 篇2

第八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

第九条 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前款所称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

(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

(三)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

第十条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

前款所称重大技术发明,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

(二)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

(三)经实施,创造显著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第十一条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下列公民、组织:

(一)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创造显著经济效益的;

(二)在实施社会公益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科学技术事业,经过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国家安全项目中,为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保障国家安全做出重大科学技术贡献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保障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

前款第(四)项重大工程类项目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仅授予组织。

第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一)同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合作研究、开发,取得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的;

(二)向中国的公民或者组织传授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成效特别显著的;

(三)为促进中国与外国的国际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出重要贡献的。

第十三条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不分等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分为一等奖、二等奖2个等级;对做出特别重大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的公民,对完成具有特别重大意义的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可以授予特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奖励项目总数不超过400项。

观后感怎么写 篇3

放映厅的灯突然亮起的时候,思绪缓缓被拉回,眼眶红红的时候,沈书记的身影和他所做的事,不就是这样的人么,我们的好干部,我们的好党员,亲爱的第一书记。

一个平凡的小乡村,一个平凡的共产党员,一个平凡的机关干部……平凡的背后却有着光辉的成绩。

提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很多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想到分田和包产到户,想到1978年末的那十八个红手印。时隔20多年的底,小岗人再次庄严地按下了红手印,这次,他们只为了留住他们的好书记——沈浩。

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工作出色、群众信服,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直到11月6日因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不幸倒在工作岗位上,沈浩同志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沈浩始终坚持着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对小岗村的感情就像绿叶对根的情意,无私、洁净、久远。影片中有几幕让我很感动,一是沈浩刚到小岗村时就能清楚地了解村民的情况,说出他们的名字和家庭情况,可见这是一个多么仔细认真的人,他提前做的工作又有多少!之后沈浩开始挨家挨户走访,摸清各家的具体困难,向大包干负责人请教,思考和讨论村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就反映他与那些挂职锻炼的,镀金的干部的截然不同,他把小岗当成了自己的事业,当成自己的平台,真的是在实心实意地为人民办事,真的是一心一意为小岗谋发展。二是GLG集团征地建厂需要迁坟时,村里吴奶奶儿子的坟被强行挖迁,当她在雨中伤心苦守空坟痛哭时,正在给宝贝女儿过生日的沈浩马上从家赶回了小岗村,用真情去温暖吴奶奶心中的孤冷。当了解到吴奶奶丈夫为了淮海战役被炸断双腿,儿子出去讨饭被火车轧死后,他大发雷霆,批评村干部的莽撞和无情,带头要披麻戴孝重新为吴奶奶的儿子安葬,说哪怕不能和GLG合作也要抚慰老人的心!这是何等的气魄与胸怀,何等的侠骨柔情,如果没有对人民的真情实感,没有一颗一心为民的心,是断然做不出这种壮举的!还有一幕是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他为了能够让小岗村的桥架起来,一遍遍地跑北京、下上海,甚至先斩后奏,甚至直接找铁道部部长去争取,当电影里铁道部在开会时,我的心也和他一起纠起来了,最后,铁道部被他的诚心所打动,破例为了小岗村的架桥而让繁忙的京广线停运45分钟。当时已经是他在小岗干的第二任,但是他一直保持着那么一股干劲,一股热情,能够沉得下去,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件实事,真真切切地融入人民群众之中,走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这着实不易,而且每次面临困难时,他想到的不是退缩,不是逃避,而是积极地想办法去解决,这也体现了沈浩书记咬定青山的坚韧和永不放弃的顽强。

与此同时,沈浩书记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上有90岁的老母,下有稚女爱妻,平日感情很深。他也曾为家庭和事业不能两顾而难过,但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把自己整个交给了小岗村,为大家舍小家,甚至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经常感到亏欠女儿、亏欠妻子、亏欠老母亲太多,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需要亲情,也需要能为生他育他的高龄老母亲尽尽孝道,也希望能够陪伴女儿成长,给女儿父爱与呵护,也需要一个温暖的家,但当组织上根据小岗村民要求希望他再任3年书记的时候,他无怨无悔地接受了组织的.安排,离别老母、妻女,克服重重困难,勤勤恳恳,鞠躬尽瘁,把真情和生命留在了小岗村。正如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作出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只是可怜我的女儿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亲会伤痛。没有办法!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地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我,也正是这种真情,让沈书记在工作中可以更多的用心做事,用情做事。

我们要把学习沈浩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转化为加速我们梅州绿色崛起的具体行动。学习沈浩对科学发展的那份坚定,对加快发展的那份追求,扎根山区、奉献梅南的那种境界。要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不发展最不科学、抓发展必须科学”的理念,聚精会神搞学术,奋发有为促发展。坚持发展不动摇,把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以心无旁骛的执着、咬定青山的坚韧、永不放弃的顽强,加速发展不懈怠,树立强烈的争先进位意识,拓展视野、抬升标杆,坚定信心、奋力赶超,努力在梅州绿色崛起中走在前列。

我们要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不停滞、永不僵化,敢闯敢试、勇于担当。要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积极研究新情况,敢于解决新问题,努力在解放思想中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在更新观念中理清发展思路、激活发展动力。切实做好“结合”文章,把上级精神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所需与群众所求紧密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寻求突破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梅州特色的崛起之路。

通过观看《第一书记》,不仅在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教育而且在心灵上受到的净化和洗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奋斗,勤勤恳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一种大发展的时期,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如何鉴坚定自己的立场,坚持为人民服务,真抓实干,切实为民,做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实现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实现的价值,成为新形势下每一个党员需要切实理清的首要问题。

沈浩同志不仅仅是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更是所有党员学习的好榜样、好标杆。通过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念,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心系群众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性。这些必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工作的动力源泉,使我不断接受挑战,战胜困难,最终为共产主义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观后感怎么写 篇4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制定本条例。

(二)国家自然科学奖;

(三)国家技术发明奖;

(四)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第三条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

第四条 国家维护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严肃性。

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授予,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

第六条 国家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人选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国务院批准。

第七条 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应当在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

社会力量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观后感怎么写 篇5

在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得到了很多的好处,我们的生活质量好了,我们可以有时间休息了,我们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可是现实中存在着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越来越差了,这是为什么,这都是我们发展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影响!

春风化雨 ——让环保知识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人类固然不是自然的奴隶,但也绝不是自然的主宰。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活方式应该被有益于环境的环保式生活方式取代!而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根本问题还是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这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推动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进而使人们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通过两周来的社会调查,对于环保我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树立环境意识,建设绿色家园”“环保靠大家,关系你我他”“追求绿色时尚,拥抱绿色生活”“当环保卫士,做时代公民”……在“环保”成为一个热点词汇的今天,环境问题却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我们对石家庄的青园小区、银宏小区、华脉新村、棉三生活区等六个居民区的调查访问,71%的人对环保问题“十分关注”,87%的人认为环境保护工作“非常必要”。

可见,人们并不是不关注环境问题。可是调查又显示:几乎没有人采取过具体行动来参与环保!环保只停留在了“关注”上!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早已提上日程,打开任何一个环保网站,都可以让你感受到提高环境意识刻不容缓的压力。我们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在1983年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9年12月26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迄今为止,我国已颁布了14部环保法律,300多项环境标准,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但是,首先我想问的是:你是否清楚时常挂在嘴边的“环境意识”究竟指的是什么?——环境意识是人类意识中和环境问题有关的部分。

环境意识的内容随时代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包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环境知识水平,环境法律意识,环境道德意识,环境行为取向,对政府环保工作的看法等。 不止是“环境意识”问题,沙尘暴、沙漠化、温室效应、厄尔尼诺、酸雨、臭氧层、噪音污染、白色污染、垃圾分类、可降解塑料、转基因产品、农药残留、绿色食品、绿色gdp、绿色冰箱、绿色建材、绿色贸易壁垒、可持续发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爱鸟周、植树节、iso14000、无磷洗衣粉、紫外线指数、可吸入颗粒物…… 提到这些我们如数家珍!可是,再问下去,世界水日是哪一天?如何适当预防紫外线辐射?什么是转基因产品?……你可能就难以回答了。厨房里有哪些污染?饲养宠物会给健康带来什么危害?家电辐射对人体有那些危害?空调病是怎么回事?癌症的发生和环境有什么关系?哪些植物能净化空气?这些话,可能是自己整天挂在嘴边的,但是让你解释清楚,却也一团雾水。

世界水日是3月22号;世界环境日是6月5号;河北省的爱鸟周是5月1日到7日;天气预报中的紫外线指数为0-2级时对身体无太大影响,外出戴上太阳帽就行,3-4级是要戴上太阳镜并涂防晒霜,7-9级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最好不免阳光直射,当大于等于10级是,就要尽量避免外出,这时的紫外线辐射极具伤害性;月季、杜鹃、木槿、紫葳、米兰、桂花、梅、桃树、石榴树等这些植物都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在你清楚地了解了这些知识以后,你是否会在生活中更加注意这些问题呢? 一直以来“环保”不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动词,而是作为一个抽象的名词被广泛宣传,人人知道要“环保”,但是却不清楚何谓环保?如何去环保?“环保”像天上的月亮,每天都看见却仿佛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

我认为:这是环保知识普及滞后的结果! 我们提倡环保,可是我们不清楚应该从哪里做起?现在,环保知识走进每个人、每一天的生活的时候到了。 一棵树的生态价值是多少?——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的氧气价值约31200美元,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的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约37500美元,为鸟类等提供繁衍场所的价值约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约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木材的价值,总计创值约196000美元! 现在,我把这个环境小知识告诉给你。你在使用一次性筷子前就有可能想到,那么你就可能因此而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那么,14亿人就有14亿个“可能”,就可能少用14亿双一次性筷子!对一棵树而言,每一个“可能”都是至关重要的;对环境而言,每一棵树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普及环保知识的价值所在! 那么普及环保知识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教育。调查中我发现,文化素质高的人群环保意识普遍较强,对于环境问题更加关注,也更容易接受环保知识。不止是环保问题,其实解决许多社会问题都离不开教育。要解决“人造成的问题”人的素质是关键!普及环保知识应该与教育结合,尤其青少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更容易培养良好的环保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世界! 环保知识的普及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它并不是环保工作的终点。知识转化成行动才是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政府大力的兴建环保设施,出台环保法律法规,作好各方面的具体工作。调查时,我们发现各个小区内虽然有都电池回收箱,可是无人清理,相当于废弃不用!许多居民希望参加义务环保活动,却没人组织。这些问题,需要有关部门具体解决。

观后感怎么写 篇6

传承“榜样”精神履践致远

3月22日,《榜样5》专题节目在央视播出,反映了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节目讲述了新冠疫情肆虐时,“榜样”们在抗疫一线的感人事迹,他们是敢与死神较量的军医、是冲在一线的“白衣战士”、是筑起坚强防线的基层工作者、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中国速度”的创造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

在党的百年征程中,涌现出无数先锋模范、感人事迹,这些先锋模范鲜活的故事,作为“明灯”照亮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其实,榜样离生活并不远,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在抗疫期间,榜样们舍小家为大家,坚守社区防控“主阵地”。有带病坚持工作,忘我敬业奉献的社区书记杜云;有因为放不下疫情防控工作,导致左耳近乎失聪的达娃仓决;有义务送医护人员下班的“生命的摆渡人”汪勇……为什么他们能承受苦难而不言?因为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安危冷暖,他们就像是一座座精神丰碑,凝聚着为民宗旨,象征着无悔初心,他们践行初心理想,亦是星瀚流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每当中国出现大灾大难之时,总会有无数中华儿女情牵一线、火速支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各地踊跃捐款捐物、供应爱心果蔬,各地医疗力量从四面八方向湖北集结。这是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同胞情义,是守望相助的人民面对无情病毒书写的人间温暖。张西京说:“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抢人,必须做到惜时如金”,作为共产党员,这句话承载了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的使命,用行动印证了一名党员的初心。我们不仅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精神,也要弘扬冲锋在前的坚强精神,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为党的事业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