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桃花源记读后感

关于桃花源记读后感。

我们整理了桃花源记读后感,并分享给您。当我们在读书时,每个人获得的读后感都是不同的,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好像突然感悟了一些事情。面对这些感悟,我们应该动笔去记录进读后感里面,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1)

徜徉于万千星河和纷扰世间,他却始终都能持本心而为。在一次次努力尝试过后,迎接他的,不过是更新的落寞罢了。他毅然决然放下了所谓的官场,抱着对未来的热爱,一壶酒,一手卷,一人小酌独醉,隐于山间,自成一派。用诗词,歌赋人生。

正是这样的陶渊明,让我们遇见了那个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没有所谓繁花似锦,没有外界纷纷扰扰,只有一个纯真随性的理想王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活成了多少人理想的样子。不拘泥于世事之中,只求问心无愧,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他摆脱了世俗,虽隐于世外,却依旧抱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初心,从此在晨昏中收获对未来的饱满期许,在他的诗意人生里种田耕耘。岁月也似乎对他格外优待,历尽千帆后,归来,他依然是那个曾经胸怀大志的少年。世事虽会磨去少年的棱角与狂傲,却也留下了内敛和风华,在岁月中沉淀了最好的从容与旷达。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秉持自己的初心,活的没有丝毫郁气。山来便登山,雨来便撑伞,恣意而为,悠然迎接人生中的每次潮起潮落,听茶声,抚琴弦,焚香养犬,执一手书卷,回忆那年杏花微雨,感叹世间那些痴儿。最后,伴夕阳,飘然长辞。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那蚀骨的尘俗迷了眼,又有几人能对那荣誉,财富,视若无睹?

如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多少浮躁的心灵那么轻易地就被这眼前浮浮沉沉的繁华迷了眼,从而丢失了自己,丢失了本心。

我,也曾迷失过,也曾被荣誉,掌声包围过,也曾沉迷于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中妄自尊大。那时的我,文章有所小成,有幸参加几场比赛,侥幸获得了些殊荣,便沾沾自喜。文笔也就渐渐浮躁搁浅了,而当我终于回望那些曾经握笔苦读的日子,想起我那愿踏遍山河、看遍人间疾苦浮沉,愿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的少年初心时,我已不我。面前的我,神情傲慢,文字虚浮,笔力生疏,写出的文字,已不再有光泽和灵性,我沉溺在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繁华的泥淖里,难以自拔。那生硬堆砌的一段又一段辞藻,早已埋没我当年那份质朴无华的初心。

曾经的荣誉早已不在,徒留我一人,在稚嫩地“追名逐利”怪圈中,兜兜转转,如何也写不出曾经那样灵动的文章来,早已丢失了最初的那份感动。我想起,在我还未被掌声、鲜花迷乱双眼时,用稚拙干净的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描绘骄傲的理想时,多么陶醉。而如今的自己,一味用华丽的外表,掩饰文章其中的空虚。蓦然回首,我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和当初的自己。

是什么时候,我已如此浮躁,如此狂妄,将青春带给我的热血变成了骄傲的棱角。又是何时,我迷失了自己,一味沉迷于荣誉,鲜花中,失了本心。

于是重新回到文字,回到诗歌中,回到我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潜心于文字本身的朴实无华,潜心于自己尚未走远的书写本心。在万家灯火阑珊处,我捧着星辰破碎后溢出的光,许自己将永远忠于自己,披着月亮,奔向理想和人生。不乱于心,不困于尘,不畏将来,不惧过往,这是陶渊明的人生。也是,我现在重新想要活成的样子。

遇见桃花源,遇见那片美景依旧,遇见那份汪洋恣意,还有那份珍贵:静守本心。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2)

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理想化的世界。

陶翁理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xx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xx年)后的第xx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

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理想化的王国,形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理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理想社会的雏形。

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有趣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

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可以说陶渊明是人类理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现在许多人向往不已,

桃花源记读后感(篇3)

品读《桃花源记》,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的一颗赤子之心。我们在羡慕桃花源宁静、和谐的生活的同时,也能想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从而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首先,如果真如桃花源中人所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那么就类似于清朝的闭关锁国,经济该如何发展呢?不提经济,农业又该如何发展呢-耕地和水源当然不是问题,可是缺少优良的作物种子,又怎么能保证高产量呢?如果农作物减产,那么村民们就要挨饿。迫不得已,他们只能出桃花源采购物资。看他们对外面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没有出过桃花源的。那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呢?

其次,一个小村庄自然不会有太多人,所以就难免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如此,后代出现残疾的可能性会逐渐增加,最后他们将无法再此繁衍生息。他们却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考虑到种种疑点,我们可以知道,宛如仙境般的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渊明身处乱世之中,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老百姓不受剥削和压迫,不会流离失所,不用躲避战乱。他希望老百姓安居乐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不禁感叹,在那个乱世之中,他的幻想多么美好啊!这是所有老百姓的心声吧。

现在,陶渊明所向往的已经一一实现。如果他知道,一定会很欣慰吧。

gz85.COM精选阅读

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桃花源记读后感6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篇著名的小说,作者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这篇小说以桃花源为背景,以描述一个隐居于桃花源的安宁、祥和的社会为主线,展示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其中的理想社会所深深吸引。故事中,一个偶然的巧遇带领人们进入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山谷,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们生活在一片宁静和睦之中,没有争斗、欺诈和压迫。他们将耕作、采集、狩猎和渔捞作为生活的方式,不为物质财富和地位争斗,而是以简朴的生活为基础,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宁静。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和谐地共生,不存在欲望和矛盾的纠缠。

读到这里,我不禁陷入深思。如今的社会,我们常常为名利、功利所困扰,追求物质的享受和金钱的堆积,而忽略了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常常活在焦虑和不满的状态中。然而,桃花源的存在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满足不是来自外在的物质,更多的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宁静和自在。只有拥有了内心的平静和追求,才能在这个喧嚣的尘世中找到真正的生活价值。

《桃花源记》还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这里的山脉苍翠,江水清澈,动植物繁盛。人们以一种平和的态度与自然互动,他们热爱大自然,注重保护环境,不会滥砍滥伐,不会过度开发资源。相反,他们采用可持续的方式来利用自然资源,维护了自然的平衡。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如今,环境问题愈发严重,我们大量消耗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桃花源记》提醒我们,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长久地享受自然的恩赐。

通过阅读《桃花源记》,我也深刻地感受到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故事中,桃花源被描绘成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社会乌托邦,人们在这里远离了尘嚣,摆脱了繁琐,过上了理想中的生活。这使我不禁思考,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是不是一种与现实世界对抗的方式,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的抒发?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无法脱离尘嚣,但我们能够从中寻找生活的真谛,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的消遣和虚荣的追逐。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追求内心的宁静和与自然的和谐,找到人们一直追求的那个理想社会的片段。

综上所述,《桃花源记》带给了我许多的思考和启示。通过这个篇章,我看到了追求内心宁静和和谐相处的人类理想。它告诉我们,不论环境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追求理想社会的一部分。读完这篇小说,我更加珍惜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努力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安详。只有在我们的内心里找到真正的满足,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理想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而努力。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汇编9篇


小编搜索并整理了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以下是相关内容。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阅读过一篇书籍后内心肯定有属于自己的感悟。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读后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1】

初识桃花源,那时笑容明亮,眼神清明,心中丘壑初建。少年情怀,文人诗意,如三月盛开的桃花一样美好。

缘溪而行,桃林自现:中无杂树,纯得让人心醉,落英缤纷,纷纷扬扬,桃花雨之浪漫,喷薄而出。几番行走探索,始现桃花源,别有天地:平地齐屋,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一切与外界一样,又都不一样。

陶渊明笔下构筑的桃花源,成为藏在我心中的一个梦,埋在心里的一首诗,时间得宜,入梦时分,是桃花源模样;失意得意,所咏之诗,仍是桃花源。

年岁大些,对桃花源的喜爱程度倒减弱了些,反而对桃花源中人多了几分艳羡。

善良、热情、好客·,是桃花源中人的标签。见渔人,大吃一惊——毕竟几百年不曾有外人进入,就像唐僧师徒路过女儿国,女儿们的惊异一样。而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拿出家中珍藏款待客人。小农经济下的桃花源人,民风淳朴,人民朴实。桃花源范围应不大所以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之后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林美好娴静,而桃花源这样一个世界,是质朴自然的。没有压迫,没有赋税,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任何人,如此平和,如此诚恳。

桃花源中人拥有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所以他们“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来查根究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高在上、互相攻杀的统治集团,他们避开了统治者,同时,统治者的名册里再也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已经成了统治者眼里的`亡人。我想,大多数人会向往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的原因便是如此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有所依,小有所养,平等自有,不受羁绊......

多美好的地方,多么让人神往。

现实多少血泪,多少无奈,多少伤感,在桃花源,都成为尘土,微风一吹,便身形聚散。所以多少人,必胜只为寻一桃花源,踏破铁鞋,翻山越岭而最终,和刘子骥一样结局,无法实现,独自哀叹,直至老去死去。

多少次在梦中,我也曾试图寻找桃花源,只是,渔人尚可“寻向所志”,而我,连狭窄洞口也找不到。

毕竟,现实要求我们一定要入世,这入世某种程度上是被动的,但它又出示了两个选项——积极和消极。我想陶公一开始也是选择入世的吧,他也需要养家糊口,可能也希望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所以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陶公最终还是回味“五斗米”而入世,做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和彭泽县令等一系列官。纵然最后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愤然辞官,真正过上隐居生活,我们不能否认自由的陶公是一个“采菊东篱下”的隐逸高人,是一个不轻易向权贵低头的铮铮铁汉,我们也不能否认,陶公曾经是想“入世”的。

苏东坡特别喜欢陶公,但若真要他离开朝堂,不再为官,纵观东坡一生,他无法做到。所以东坡也寄情山水,但山水之外,我们也可以瞥见他“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风雨来了,何不搏击?人生失意,何不笑对?

所以后来年岁渐长的我们,开始明白所需,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一个在心中,那便是更加美化的陶公所描绘的桃花源;一个在现实,如果不能避开入世的现实,你那就迎上去,让自己的入世之花,开得更为绚烂。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2】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3】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通过形象地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后,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理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快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如今令我深深向往。虽然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畅想空间……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4】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快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子,并想象自己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小心把自己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5】

理想化的情境很美好,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但是在当时有几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又有几个人有他那样的境界呢?所以,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我们忽略了除他以外的所有人只记住了陶渊明,美其名曰他超凡脱俗。

现实往往很残酷,如《桃花源中》的那些人,他们也只是逃避现实,而并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逃避现实谁都可以做到,但是很多时候社会并不允许。

就像现实中的我们,所遇到的学生比杰哥文中的学生还低几个档次,初三了,竟然还有除了自己名字其他字都不会写的(和只记住陶渊明对比[呲牙])。义务教育的车轮把这些都滚到了我们农村初中,我们别无选择。

虽说我的课堂我做主可以,但是“外界”的压力如牛毛一般压着,想只带着学生读书慢慢的读书,不用做那些个专为考试而设置的题目,可是学校领导不允许,家长不允许,就连学生自己都不允许。学生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上课,不喜欢写作业,但是他们喜欢分数,尤其喜欢高分数啊!

再者,如我一般的年轻的“老教师”16年来一直被浸泡在这样的环境中,周围没有人认可你,鼓励你,甚至还有意想不到的被打压和被嫉妒。真的都快把自己练成神了,但毕竟是“凡人”,控制不住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但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却又没有能改变一丁点。对于负责任的人来说,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逃离,可是放眼望去,哪怕是单凭幻想,环境都一样,往哪里去呢?

或许我这样的想法过于消极,太过悲观。可现实就摆在那里,不动,甚至还越演越烈。

昨天晚上看到以前文章说,为什么我们现在教不好学生,因为我们改变的速度爱学生差太多了,深以为然。

思想指引着行动。我们的思想还没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可是学生的思想早已变得甩我们好几条街了。如此剧烈的矛盾我们确实是无能为力了。

最重要的是,杰哥只是上了一节课,我们是天天都如此。不是有句话说“习惯成自然了”吗?更多时候不是我们放弃,而是学生自己,学生家长早已放弃了。部分家长(学生)的指导思想是在学校呆着安全,不会出事,三年过后等长大点就可以打工或者做其他事了,真的是思想决定行动。他们没有哪怕一丁点的目标和动力,这就是现实。这也是生活。

我们每天都是如此。难道我们也要像梭罗一样跑道瓦尔登湖旁边去?或者如陶渊明一样写出哥《桃花源记》,然后自己去开垦“荒地”?再或者如李白一样豪放的吼几句?

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杜甫,眼睛看到的都是现实,但是我们没有杜甫的胸襟,更没有杜甫的家庭背景。我们需要苟且的活着,仅此而已。

理想很美好,可现实太残酷。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6】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诗人。

本文是陶渊明的名作。作品资料是作者根据广大人民的愿望与自我的理想而凭空虚构的。他虚构了一个在武陵大山中与世隔绝的理想社会,那里生活着一批几百年前为避战乱而躲到那里的人。这些人世人和睦相处,幸福快乐,桃花源里的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安定,和平自由,人人平等,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中人民的理想世界。作者描述的这个“世外桃源”虽是虚构的,但仍不管用心的思想好处。作者借此一方面揭露了当时长期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剥削,压迫,用自我的劳动创造幸福,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现出自我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这篇文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渔人非但没有遵守自我的诺言,还带领别人去桃花源,好在他最后没有找到桃花源。也许礻是他的报应吧。我们每个人都就应遵守诺言,因为这不但是别人对你的依靠也更是自我对自我的,如果你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别人会怎样看你呢?

跟世外桃源的人相比之下,可见得我们是有多幸福,所以我们也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在那里,我也想对桃花源里的人说:你们不要住在桃花源了,你看我们此刻已经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跟你们比,我们可要幸福多了呢,你们快出来吧,此刻那里已经没有战争了,只有和平与幸福,此刻的科技可发达了。

读完《桃花源记》这一篇文章,我觉得自我也好像里面的人一样,每一天快快乐乐,无忧无虑。如果你也想感受一下,那就请读《桃花源记》这一课吧!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7】

读完《桃花源记》,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我仿佛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幽幽的桃花林中,桃花生机勃勃,争奇斗艳,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花朵中透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记烦恼与忧愁。’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看出桃花源中人们的热情。我仿佛看到了外人到来时桃花源中人们好奇的争先恐后的迎接他。

陶渊明借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倒出了在东晋时期腐败的社会中人们期望的和平。的确,在那时桃花源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现在这个世界中,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必不存在。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像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所以,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地固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有无,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8】

怀着小小的激动心情,我阅读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么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深深的吸引了我。

跟着陶渊明的.踪迹,我们来到了充满和平宁静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好一幅和平宁静的景象。土地平坦宽阔,肥沃的土地上种满了庄稼,年轻的小伙子下田耕种,不畏炎热,都在努力的为自己的生活播种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除了那可爱的桃花,还有一群群小动物,小鱼和小虾嬉戏着,来来回回,都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好朋友,有时候还朝着我们眨眨眼。啊!桃花源里的池塘真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涟涟秋水,给人几丝凉意……

瞧!‘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把桃花源人们的幸福生活表现的淋漓尽致。‘设酒杀鸡作食’对于一个外来人,老百姓们热情招待他,热热闹闹,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外人,会给人们带来伤害,他们那么淳朴,善良,可是这个武陵人却不记恩德,恩将仇报,妄想打扰他们的安宁生活,以为可以得到一大笔财富。他们自私自利,见利忘义,只活在钱财之中。我们用心想想,在现实社会中,这种人有吗?多吗?确实多。多的数不胜数。社会上正是有了那么多这种人,社会才变的那么乱。如果现实社会中的人们,都能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考虑,不要只想着自己,那么‘桃花源’将不再是梦想,而是现实。

想到这里美好的感觉戛然而止,黑暗已经笼罩了整个天空,笼罩了人们的心灵。我们不应该让黑暗继续蔓延下去,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担当起保护家园的责任,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只有欢笑,没有压迫,没有家破人亡,每家每户都是如此的幸福,把那些邪恶,肮脏的思想通通从灵魂里清楚。

作为现代的中学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篇9】

东晋太元年间,一渔人无意迷路,却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山上有一洞口,穿过洞口就来到了一座村庄前。村民看见了渔人,于是请他到自己家去。停留几日,渔人便回去了。而后,渔人再寻桃花源,却再也找寻不到……

陶渊明的这篇游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桃花源中的淳朴人情。桃花源中村民为了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世外净土。在这人间净土,村民见到了渔人,没有戒备心,而是将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做客,有的是对陌生人的盛情款待。在这人间净土,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利益纷争,有的是信任与热情。

想想桃花源外面的世界,那简直是人间地狱。东晋太元年间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军阀混战,百姓赋税繁重,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桃花源里,百姓却过着安逸、幸福、快乐的生活。无论外面的战事多么频繁,人性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败,桃花源中的百姓总保持着与生带来的一份淳朴与淡然。

反观今天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处处算计,人性的黑暗与扭曲每天都在上演。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与人的心灵沟通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但是,人们并不想失去淳朴与善良,“人之初、性本善”,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涌现出来,为了社会和谐无私奉献,星星之火,终可燎原。我们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了让百姓过上幸福无忧的生活,加大改革力度,让各项举措更贴近百姓,让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人们的心灵会返璞归真,人间处处是桃花源。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精选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完作品,很多人为他的故事情节所感动。写一篇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感想,我们的文笔也会得到锻炼。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有哪些技巧呢?以下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编辑特地整理的“《桃花源记》的读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篇1

陶渊明心中有一个桃花源。

那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那里“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源远离了那时候的民不聊生,战火连天,朝廷混乱的图景。晋朝的百姓们得病若无药,仅一字“死”,无粮只能卖儿卖女,然而这一切在桃源中全无踪影。陶渊明的意难平,陶渊明的有所期,都存在这篇文章里。桃花源令陶渊明向往,因它安宁和谐,因它的优美幸福,因它远远有别于东晋的社会。

我心中的桃花源,是怎样的?我想,它似一幅山水长卷。林间清泉,疏影相映。有最最好看的红枫十里,最最好听的莺雀相啼。无言可以描述它的梦幻,它是那么朦胧。

事实上,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它美秒得不可方物。在乱世,它物资丰足,脱离了统治者的剥削压迫。在盛世,它清静优美,脱离尘俗。也许它在一个人的心中是炊烟渺渺、鸡鸭绕舍,在另一个人心里就是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桃花源,不过随心而成。

我们比陶渊明幸运。

庆幸吧,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

知足吧,稳定的政治,自由平等的人际,先进的医疗水平,富足的粮食储备……在东晋甚至整个封建社会,这是所有人可望不可即的。

奋斗吧,作为00后,我们是建设新时代的主力。在享受着父辈建设出来的美好的同时,也要接力奔跑,为自己,为社会,再建设出一片更幸福的桃源。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篇2

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却颇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

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惜时,古今如一。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篇3

徜徉于万千星河和纷扰世间,他却始终都能持本心而为。在一次次努力尝试过后,迎接他的,不过是更新的落寞罢了。他毅然决然放下了所谓的官场,抱着对未来的热爱,一壶酒,一手卷,一人小酌独醉,隐于山间,自成一派。用诗词,歌赋人生。

正是这样的陶渊明,让我们遇见了那个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在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每个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怡然自得,没有所谓繁花似锦,没有外界纷纷扰扰,只有一个纯真随性的理想王国。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活成了多少人理想的样子。不拘泥于世事之中,只求问心无愧,用洒脱去面对人生的苦难。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能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随性。他摆脱了世俗,虽隐于世外,却依旧抱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初心,从此在晨昏中收获对未来的饱满期许,在他的诗意人生里种田耕耘。岁月也似乎对他格外优待,历尽千帆后,归来,他依然是那个曾经胸怀大志的少年。世事虽会磨去少年的棱角与狂傲,却也留下了内敛和风华,在岁月中沉淀了最好的从容与旷达。他在理想与现实中秉持自己的初心,活的没有丝毫郁气。山来便登山,雨来便撑伞,恣意而为,悠然迎接人生中的每次潮起潮落,听茶声,抚琴弦,焚香养犬,执一手书卷,回忆那年杏花微雨,感叹世间那些痴儿。最后,伴夕阳,飘然长辞。可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不被那蚀骨的尘俗迷了眼,又有几人能对那荣誉,财富,视若无睹?

如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多少浮躁的心灵那么轻易地就被这眼前浮浮沉沉的繁华迷了眼,从而丢失了自己,丢失了本心。

我,也曾迷失过,也曾被荣誉,掌声包围过,也曾沉迷于自己微不足道的成就中妄自尊大。那时的我,文章有所小成,有幸参加几场比赛,侥幸获得了些殊荣,便沾沾自喜。文笔也就渐渐浮躁搁浅了,而当我终于回望那些曾经握笔苦读的日子,想起我那愿踏遍山河、看遍人间疾苦浮沉,愿以笔为矛,以纸为盾的少年初心时,我已不我。面前的我,神情傲慢,文字虚浮,笔力生疏,写出的文字,已不再有光泽和灵性,我沉溺在一味追求文字表面繁华的泥淖里,难以自拔。那生硬堆砌的一段又一段辞藻,早已埋没我当年那份质朴无华的初心。

曾经的荣誉早已不在,徒留我一人,在稚嫩地“追名逐利”怪圈中,兜兜转转,如何也写不出曾经那样灵动的文章来,早已丢失了最初的那份感动。我想起,在我还未被掌声、鲜花迷乱双眼时,用稚拙干净的文字书写自己的青春、描绘骄傲的理想时,多么陶醉。而如今的自己,一味用华丽的外表,掩饰文章其中的空虚。蓦然回首,我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和当初的自己。

是什么时候,我已如此浮躁,如此狂妄,将青春带给我的热血变成了骄傲的棱角。又是何时,我迷失了自己,一味沉迷于荣誉,鲜花中,失了本心。

于是重新回到文字,回到诗歌中,回到我最开始出发的地方。潜心于文字本身的朴实无华,潜心于自己尚未走远的书写本心。在万家灯火阑珊处,我捧着星辰破碎后溢出的光,许自己将永远忠于自己,披着月亮,奔向理想和人生。不乱于心,不困于尘,不畏将来,不惧过往,这是陶渊明的人生。也是,我现在重新想要活成的样子。

遇见桃花源,遇见那片美景依旧,遇见那份汪洋恣意,还有那份珍贵:静守本心。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篇4

读罢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有复古主义倾向,想让人类社会回到远古时代“老死不相往来”的天地中去。我不赞同这种说法。如果我们回到古代,那么中国申奥就不会成功;中国就不会加入WTO;中国的“飞天梦”就不会实现……所以,我认为《桃花源记》借用“颂古非今”的手法,向往理想社会,是作者所处社会政治腐败,战乱不断的否定。

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志士,黎明百姓,均向往美好的生活……正如文中写道“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馀萌,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真可谓是“世外桃源”。“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就连高尚人士也向往桃花源,说明当时颠沛流离的人们对理想生活的憧憬有多强烈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正是对社会的不满吗?同样,晋朝时,由于政治腐败,社会治乱,引起人民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至于陶渊明虚构一个故事,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抱负。

故此,我认为本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表现出对生活强烈的不满,抒发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告诉我们只有社会安定,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所以,我希望大家能为世界和平,为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尽自己的绵帛之力。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篇5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我们有幸欣赏到了世外的清闲平适,感受到了自然和谐的社会之美,与渔人一起经历了这场奇妙之旅。但我们或多或少会羡慕渔人,竟如此幸运地走进这个天府之国,而同时也产生许多个问题:渔人为什么要离开桃源,那里不是人间仙境吗?渔人为什么“不守信用”把他的经历告知太守?为什么渔人再访桃花源时找不到记号而迷了路……那么,现在就让“知道”记者乘坐时光机,回到过去,为我们拨开迷雾吧!

很快,“知道”记者找到了渔人……

知道:你好!我是一位未来世界的记者,在得知你的“奇遇”之后,很想为你做一个专题报道,你可以接受请求并配合我回答我的问题吗?

渔人(顾不得疑惑,只想快点诉说自己的故事):好啊,求之不得呢!

知道:请问,桃花源是个如此令人向往的人间仙境,为什么你停留几天就离开了呢?

渔人:其实,我也不想离开,但我的家人还在等我,我实在不能丢下他们,他们需要我。虽说我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我们的家毕竟是我辛勤劳动构建起来的,那间房子也有很多回忆。虽然那里不如桃花源里民风淳朴,让我无忧无虑,但我的生活已经让我很满足了。至少我还没有被这个黑暗社会残害。

知道:哦,那么,故事中村人不是告诉过你“不足为外人道也”吗?你为什么还要把此事告诉太守,还让他派人前往呢?

渔人:太守是一位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也正因为这样,他“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所以被陷害,不久就要被革职返乡了。我担心他会受到迫害,正好又发现了桃源,所以就……本来我想告诉了村民关于太守的事之后,他们一定会谅解并接受太守的,可惜没有找到桃花源。太守已经逝世了,但令我仍不能明白的是,那些记号为什么会在短短几天消失?在我离开后那几天,天气变化是不可能销毁记号的啊!

为了找到答案,“知道”记者利用GPS定位系统找到桃源,几经周折来到桃源村,也向村民们说明了事况。他们这才恍然大悟。听到那位素未谋面的太守已去世,他们痛感惋惜:“我们当时害怕暴露了住处,就悄悄跟着渔人出了洞口,果真发现他做了记号,因为担心他心怀不轨,所以就在他走远以后,把他做的记号全部抹去了。可没想到他是要救人呀!都怪我们只想到自己,牺牲了一位难得心怀人民的好官啊!我们对不起渔人,对不起太守啊!”

真相终于大白,误会也得以解释,相信这个古老的故事总能教会我们某种善良与信任。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 篇6

有人说桃花源的美,美得纯粹,美得诗意。于我看来,她的美就像一朵绽开了的豌豆花,外面张开的两片是极浅的,泛着点白,又透着点粉,里面的花骨朵儿却是极致的红,透着别样的美,像只扑棱着翅膀的美蝴蝶,总在你心间流连……

一、景色美——桃花飞满天,鸡犬来相吠。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十里桃花林,成片成海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抬眼望去,桃花是鲜艳美丽的。漫天飞舞的桃花,树上,空中,地上,仿佛置身一片花海,不禁陶醉其中,只想美美地微闭双眼享受此刻。偶尔低头,绿油油的草地上还泛着一股桃花的馨香味儿,沁到心里来。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喧嚣,宁静喜乐的美妙世界。土地肥沃,桑竹茂盛,鸡犬相吠。宁静的世界里传出的声音,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心的鼓面上敲击着,清脆而欢快……

桃花源的美是带着香气的,馨香氤氲,袅袅如缕。

二、人情美——无拘也无束,悠然而自得。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能安享晚年,小孩自由自在,无所担忧,无所顾忌。老人的吆喝声,小孩儿的嬉笑声,成了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便要回家,设酒杀鸡作食”。有外人来,杀鸡摆酒,争相邀请。热情好客的桃源人,生活和乐而富足,我心向往。桃花源的美有股烟火味儿,是平淡日子里幸福的味道。

三、神幻美——路尽得小山,别有洞天乐。

“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是十分偏僻的,经过一片桃花林,兜兜转转才豁然开朗,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就如传说中的蓬莱仙境:“大海过黎天覆盖,浮云遮蔽无觅处”。洞口之前有桃花林,好像有人打理过,令人心生奇怪,颇有柳暗花明之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那里的人与世隔绝,自得其乐。“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之后再去寻却再也寻不到了,这为美妙的桃花源,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求而不得者更耐人寻味。

桃花源的美是透着仙气的,神幻而又浪漫。

桃花源虽为虚构,却令人神往。同沙漠里的绿洲,荆棘丛的鲜花,黑暗中的火把,是诗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里的渴望与梦想。生活不如意,却依然充满希冀,这种力量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你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海子的梦想。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这是诗人顾城的渴望。“嫁要嫁给幸福,输也输给追求”,这是诗人汪国真的信仰。

那么你们的呢,我有点迫不及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