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指缝很宽,时间太瘦,悄悄从指缝间溜走。我们的生命中,经常有很多记忆深刻的经历,大部分人都会被上司或者老师要求写一篇总结,总结的目的在于让我们知道自己,认识自己。大家晓得总结范文怎么写好吗?或许你正在查找类似"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这样的内容,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篇一: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工作情况及“十二五”工作发展规划

信息化建设“十一五”

工作情况及“十二五”工作发展规划

“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情况总结

“十一五”期间,信息中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在省局信息中心、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技加管理的工作方针,按照“一体化”的工作要求,以省级数据集中为契机,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夯实信息化建设基础、拓展信息应用领域,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全面搭建设运维管理体系、着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深入推进税收信息化建设科学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力夯实

“十一五”期间,税务信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信息系统运行的基础和保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全市国税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已具备相当规模。全系统共有小型机XX台,pC服务器XX多台,pC电脑XX多台,打印机XX多台,还有一大批网络设备、扫描仪等设备,为信息化建设打造了强有力的平台;全市建立了总局—省局—市局—县区局—基层分局五级广域系统专用网络及覆盖全市6个县(区、市)局、20个基层分局广域网,为全面实现网上办税、信息共享、数据传送、电子化办公提供了强大网络环境

支持。

二、应用系统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我们在税收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的主要领域大力推进信息系统的应用,有效促进税收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目前全系统共有应用系统软件XX套。一是全面推广应用全国综合征管软件,实现省级数据大集中,有效规范了税收征管。二是着力推进内外门户网站建设,应用网上办税,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目前已完成了网上报税试点推广工作。三是着力推进增值税管理信息化,深入推进应用“金税工程”四个子系统,实现防伪税控系统的两个覆盖,实现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电子申报。四是积极实施出口退税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出口退税管理信息系统与CTAIS系统之间的信息联通。五是大力推广应用行政管理系统,成功实现全系统公文处理的电子化。六是全面推广应用视频会议系统,简化会议程序,节约会议办公经费。还有所得税汇算清缴软件、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等软件的推广应用,对开展相关税收业务、加强机关行政管理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各项管理工作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信息安全建设日益完善

根据总局和省局的部署,我市启用多个网络安全系统,包括税务系统首期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防病毒系统和漏洞扫描器)、税务系统二期网络

与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桌面安全防护系统和安全审计系统)、系统监控管理平台等,构建了安全防护盾牌,全方位立体监控网络安全动作,使全市国税网络有了一张较为强大的安全防护网。

四、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以省局三大平台为支撑,逐步完善健全我市运维体系。一是成立系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处置各种紧急情况的能力。二是成立了综合征管软件运行维护组,明确了各业务部门及技术部门的运维职责及要求。三是按照《XX省国家税务局综合征管软件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要求,细化CTAIS日常各级运维管理流程,明确设置各岗位的运维权限,保证系统稳定、安全、高效运行。自CTAIS上线至7月23日止,我市通过省局运维管理平台上报运维业务问题共1391笔。其中已解决1227笔,仍在流转处理中164笔。运维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了税收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高。

五、信息技术队伍建设不断增强

信息技术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保障,市局十分注重技术人才的吸纳及培养,一方面通过公务员考试招收计算机相关专业人员不断壮大队伍,另一方面积极派员参加省局举办的各类信息技术培训班,鼓励他们进行技术知识更新,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运维能力。目前,全系

统信息中心人员共27人,其中技术人员21人,占人数的78%;评定中级工程师5人,约占人数的18%;评定助理工程师4人,约占人数的15%。

“十二五”工作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局统一部署,紧密围绕我市国税工作大局,以金税三期工程建设为契机,合理配置信息资源、加强数据分析应用、着力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科学管理信息技术队伍,进一步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工作稳定、有序、高效发展。

“十二五”工作目标是:基本完成金税三期工程“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建设任务;硬件设施性能先进,配置完善;网络系统扩容提速;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基层分局及办税大厅;网上办税全市推广应用;各类应用系统运行顺畅并不断完善、拓展;数据应用更加充分有效,数据运行质量与应用水平大为提升;信息技术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所有人员身份都在网上认证,所有工作都上机,所有数据都入网,所有信息都共享”,网上税务局初步建成。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快推进金税三期工程建设。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金税工程三期的建设,是贯穿今后五年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

的主线。按照省局的统一部署,认真贯彻落实金税工程三期建设的各项目标和任务,最终实现“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就是要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总局和省一级税务局集中处理信息,覆盖所有税种、税收工作重要环节、各级国税局地税局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征收管理、行政管理、外部信息、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安全稳定、保障有力的税收管理信息系统。

二、优化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配置。

(一)优化设备配置。数据省级集中趋势加强、税收业务需求日新月异、税收政策变动频繁,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根据总局金税工程工作部署以及我市国税业务需求,通过科学管理,对硬件设备进行优化调配,进一步加强高端设备资源配置。

(二)完成网络改造。一是县区局至基层分局的网络带宽由原来的2M扩容提速为4M。二是在原来广域网络的基础上,加多两条不同于原来运营商的备份线路,以应对突发网络安全事故发生,保证系统网络畅通无阻。一条是带宽为10M的市局至县区局的广域网络线路,另一条是带宽为4M的县区局至基层分局的广域网络线路。

(三)完善机房改造建设。按照国家标准,将市局及县区局计算机机房改造成符合国家规范的机房。

篇二:理公港镇十一五总结,十二五思路

理公港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

“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以来,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提出的“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重点,坚持农业稳镇、工业强镇,科教兴镇”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了全镇经济的跨越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下面从五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五年来,通过全镇上下的不懈努力,2010年完成地方生产总值1.1亿元,比2005年增长87.2%,完成财政总收入 380万元,比2005年增长9%;连续5年完成县下达的财税任务;粮食总产量稳定在9843吨,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比2005年增长了6.6%,年均增长358元;2010年全镇居民各项存款达到31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16%;较好地完成了本届党委、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确保了机构的正常运转和重点项目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镇域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工作目标,牢固树立“跳出农业抓农业,换个方式搞农业”和“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把农业种到市场上”的思想,突出农业产业比建设这个重点,按照稳定粮食,壮大畜牧,生态林业,突出苎麻、油茶、林果等特色经济的工作思路,完成农业总产

值6677万元,比2005年增长26.5%。一是农技推广取得新发展。全镇重点抓好杂交稻的普及,优质稻的推广,粮食种植不断增产,油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更新、产量不断提高。2010年油茶籽总产量达到1862吨,比2005年增长52%。二是苎麻产业稳步发展,全镇发展到6000亩,最高产量达到1080吨,几年内成了理公港农业产业的拳头产品,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三是畜牧产业发展较快,畜牧品种改良,养殖产业有序推进,春秋两防、防疫网络建设等工作有效落实。2010年完成畜牧渔业总产值2382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57.6%,规模养殖、特种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四是柑橘产业不断更新。全镇柑橘优质品种达到4000亩,年产量达到410吨,比2005年增长32%。五是林改管理得到加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767亩,配套荒山补造 2628.7亩,公益生态林21954亩,查处各类林业行政案件3起,林权制度改革圆满结束,共完成4100户林地勘届及5800本林权证发放工作,调处矛盾案件30起。六是农村粮补政策成果进一步巩固。五年来,共计兑现粮食补贴、退耕还林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家电下乡补贴达160万元,确保了农民负担不反弹。七是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积极深化农村改革的推进,帮助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创业,努力增强农民的收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镇容镇貌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镇党委、政府以实施凝聚力工程为主要内容,大力实施交通、通信、教育、电力、文化、水利、街道及村级阵地建设,累计完成固定投资达 5100万元。一是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全镇14个村除商家坪村未通水泥路外,13个村完成了水泥路硬化41公里,总投资达1230万元,同时还修通了通组公路51公里,基本实现了组组通公路。二是通信网络发展迅速。全镇已建移动机站6座,联通机站2座,电信机站1座,开通了互联网,扩大了信息网络。三是农电网改造发展较快,14个村除牌楼寺、马进洞、洗马池3个村以外,11个村实行了农电网改造,提高了农户用电质量,降低了用

电价格,解决了用电难题。四是学校周边环境不断改善,完成中心小学和杨公桥小学的危房改造,修建桃十中的教学科研楼,总投资近100万元。五是村部建设有新加强,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全镇有观音垭、观音桥、牌楼寺、杨公桥、狮子坪、金鸡山等6个村新建了村部,解决了部分村无村部办公的困难。六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共投资400多万元,维修了黑冲、港堉水库大坝、渠道,恢复了小河口、牌楼寺、兰溪三个村1100米水毁河堤,新建三方不见泥的沟渠5100米,增强了抗旱抗洪能力,同时还完成了观音垭村的土地整理300多亩。七是集镇建设有序推进。投资30万元对政府办公室、干部住房、财政所进行了危房改造,改

善了干部工作生活条件;投资40万元新建了计划生育服务所;投资 150万元新建了卫生院职工住房;投资25万元改造了派出所办公楼;投资10万元在集镇建设了垃圾围,解决了街道脏、乱、差的问题,加快了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四、民生保障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和谐发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握改善民生这个重点,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全镇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教育科技迅速发展。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得情况下,投资10万元对中心小学和杨公桥小学的危房进行改造,努力改善教学条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严格执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强化控辍保学措施,确保了小学入学率达到99.7%,中学入学率达到98%,教育两基和“普九”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二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进展。五年来,坚持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创新管理机制,强化工作责任,保障必要投入,抓牢主体指标,严格控制计划生育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大社会抚养费征收力度,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9.3%以内,自然增长率为10‰,人口控制在15900人以内。三是文化卫生事业取得新成绩。扎实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保工作,自2007年以来,全镇参合人数达到14130人,参合率

达到95%,共计住院人数达 5141人次,门诊人数8096人次,兑现参合补助资金450.5万元,群众深切体会到新农合带来的好处,感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温暖。农家书屋工程,已有观音垭、小河口、杨公桥村享受到国家政策的温暖。文化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已完成调视转星和地面安装工程,丰富了边缘山区广大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四是综治维稳建设不断充实。五年来不断完善综治目标管理制度,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全面排查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新建派出所,加强队伍建设,“五五”普法工作顺利进行,综治工作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五是民政救济工作深入开展。民政优抚、农村低保和农村特困户救助政策及时落实。五年来,共发救济粮65吨,救济款56万元,救济衣物810件,帮助1120多个困难群众度过生活难关。

五、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我镇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忧患意识,狠抓落实作风转变,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一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在干部中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勤政廉政为民教育及创先争优活动,使干部的宗旨观念进一步增强,工作作风明显好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群关系明显改善。二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顺利完成了党支部和七届村民委员会的换届选举,配备配强了村级领导班子,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三是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准则和干部选拔任用四项监督制度,通过廉政阳光行活动加以落实,推进党务、政务、村务、站务、内务“五公开”和基层站所向监管服务对象述职述廉制度,从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十二五”计划的主要思路

为了制定好“十二五”五年计划,又快又好地发展经济,努力

建设和谐美好理公港,“十二五”期间全镇发展总的思路:工业强镇、农业稳镇、生态绿镇、科技兴镇。主攻建材工业,振兴油茶产业,狠抓生态农业,发展养殖产业,搞活第三产业,强化科技兴业。到2015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三个亿,财政收入达到6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每年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以内,社会各项事业有较快的发展,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

一、着力抓好工业强镇。

充分利用本镇的自然资源,主要发展以建材为主的工业企业,五年内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个,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个,突出办好环保砖厂、石场、碎石厂。工业产值达到一个亿以上。

二、着力抓好农业产业。

整活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一是振兴油茶产业,积极引进老板投资,争取国家投资,实行油茶低产改造,发展杂交油茶一万亩,完成垦复四万亩,办好油茶加工厂,实现生产加工一条龙。二是开发红薯产业,建好红薯基地一万亩,投资100万元新建红薯粉加工厂一个;三是发展养殖产业,突出规模养殖,特种养殖,养殖产业收入年收入达到2千万元。

三、着力抓好基础建设。

1、公路建设。5年内通村公路硬化100%,组级公路硬化50%,农户通公路率达到95%。2、电力建设,5年内农网改造达100%,农户用上安全电低价电,实行兰溪河电力综合开发,引进外资,建好高家溶电站。3、水利建设,对正龙、土相冲、高家溶水库进行病险处理,大坝加固,渠道达标每年5000米。山塘整修每年10口。4、街道建设,一是投资一千万元对漆伍公路改道,解决以路为市、街道拥堵的问题。二是投资100万元新建汽车站。三是投资100万元疏通街道的沟渠管道。四是投资50万元实行街道亮化工程,集镇街道实行路灯全面覆盖。五是投资50万元新建农贸市场。

四、着力改善民生工程。

篇三:乡镇十一五总结及十二五计划

“十一五”工作的基本总结及今后的对策和措施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凝聚人心、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加快发展的五年。是与时俱进、锐意改革的五年。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五年。

一、基本成就

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紧紧围绕稳粮菜,强烟车,兴果畜,抓流通,重科教,保稳定,走产业立镇、生态绿镇、商业活镇、旅游兴镇、龙头富镇、富民强镇、依法治镇的发展思路,正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消费格局发生的新变化、新形势,坚持科技支撑、项目支撑、典型示范、突破重点、难点,调整结构,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使全镇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2009年实现粮食总产320.87万公斤,人均产粮283公斤;柑桔种植面积已到19545亩,总产已达41868吨,实现产业收入7250万元;烤烟收购烟叶38.85万公斤,完成经济收入632.8万元,创税136.7万元;蔬菜总产441.4万公斤,完成经济收入352万元;在畜牧业方面,饲养猪和大牲畜15785头,山羊5360只,家禽出栏85950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276万元。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从业户数达到353户,从业人员达到1137人,完成营业收入4894万元,交通运输业完成经济总收入960万元。

全镇实现社会生产总值17374万元,年增长18.5%。比十·一五目标14243万元增3131万元,增长21.9%。比2000年翻了一翻;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1331万元,年增长11.6%。比十·一五目标10800万元增531万元,增长5%。比2000年翻了1.5翻;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4元,年增长18.33%。比十·一五目标4000元增1524元,增38.1%。比2000年翻了1.5翻。人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12580元,人均经济总收入达到8500元,可以说,华溪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

二主要做法和特点

(一)牢固树立生态立镇的理念,超前谋划

在2000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突出集镇建设和建立骨干产业两个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两个环节,着力提高农、林、牧行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资源的增殖与可持续利用。在技术和管理两个车轮的作用下,到2015年,初步把华溪建成一个绿色植被最大,光合利用基本合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集镇功能完善,市场发育良好,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生态农业镇的建设目标。并编制了《建设华溪科技型生态农业镇

规划纲要》,作为统揽和指导华溪社会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纲领。为了更好地落实《华溪建设科技型生态农业镇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2004年,镇党委围绕建设科技型生态农业镇长远发展目标,对全镇6个村委会进行反复调研,认真组织编制了《华溪镇人民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了走“紧紧围绕稳粮菜,强烟车,兴果畜,抓流通,重科教,保稳定,走产业立镇、生态绿镇、商业活镇、旅游兴镇、龙头富镇、富民强镇、依法治镇的路子,正确把握国内外农产品生产、消费格局发生的新变化、新形势,抓住机遇,主动洗牌,加大支持力度,创造发展条件,提供发展平台,加快结构调整,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优势产业,促进全镇农业产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围绕中央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翻的基本要求,制定了十一五的工作目标上:全镇社会生产总值年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8%,财政收入年增长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具体为:总人口控制在13500人左右,年增长6.8‰,农业人口控制在12970人,年增长6‰;社会生产总值(现价)达到14243万元,人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一万元,年增长10%;工农业总产值(不变价)达到6211万元,人均达到4600元,年增长10%,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200万元,年增长8%;工业总产值达到1024万元,年增长27.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0800万元,年增长9.6%;人均总收入达到8000元,年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增长8%;镇级财政收入达到247万元,年增长8%。在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8-10%的增长幅度,使城镇化水平达到20%,水利化程度达到80%,森林覆盖率达到75%,科学技术普及率达到80%以上,教育在普及两基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社会建设人才。

(二)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先行

为了确保确定的生态立镇战略得到有效落实,根据《华溪建设科技型生态农业镇规划纲要》和《华溪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5年组织编制了《华宁县华溪镇环境规划》,用规划来统筹我镇的生态与环境建设。根据发展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008年对《华溪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完成了以华溪河坝区为规划范围的总体规划工作,对华溪河坝区的农田风光和绿水青山实施全方位的保护。2005年,开展了全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对中心集镇华溪街和47个自然村进行了规划。2008年,为充分发挥华溪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河坝区的农田风光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请云南大学旅游系编制了《华宁县华溪镇生态旅游总体规划》。在这些规划中,综合考虑了公共绿化面积、生态垃圾填埋场、生猪屠宰场、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态自然风光核心保护区、万亩桔园农田风光等环保旅游用地,使村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2006年我镇被评“为云南省生态乡镇”,3010年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

(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实现“双赢”

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发动和引导群众探索符合山区生态建设与产业

发展相结合的路子,着力解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经过调研,紧紧结合当地的自身优势和既定的产业发展导向,把三大地方特色经济林——柑桔、核桃、柿子“三棵树”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扶优扶强,大力调整林业经济结构,推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截止目前,全镇柑桔种植面积达19545亩,产量41868吨,产值795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柑桔之乡”。核桃种植面积6184亩,产量59.5吨,市场销售势头强劲,实现产值113万元,形成以小铺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扩展的干果产业经济带,华溪核桃品牌效应已日益呈现。柿子种植4200亩,产量1246吨,产值100万元。从事生态建设的林产业从业人员达到了7863人,林农户均收入16323元,人均收入达7690元,占整个农业产值的77%。仅柑桔、核桃、柿子三棵树就为全镇平均每人创收4390.80元。

(四)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为有效破解生态环境保护难点在农村的问题,我镇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突破口,将环境整治作为生态文明村建设的重点内容,投资大干生态文明村建设。目前全镇已累计建成生态文明村26个,其中县级生态文明村4个,镇级生态文明村22个。同时,从 2000年起,就开始全面实施沼气、厕所、畜厩相配套的“三位一体”农村沼气化建设,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截至2009年12月,全镇共建池2863口,占宜建池户的99.8%,于2001年实现沼气化镇建设目标,在抓好沼气建设与使用配套的同时,强化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使用与普及,减少生活废气和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为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水平,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由县委书记亲自抓,将荷包田、石城、上拖卓列为全县生态文明村创建试点投入资金150余万元,拉动民间投资2000余万元,以点带面对农村村容村貌进行了整治,扎实有效推进全镇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实现了农村村内道路硬化,环境优美,建起了科技文化活动室,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推动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五)多措并举,发展生态产业

1、多模式推进产业化发展

镇政府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方向,牢固树立“兴产业、创品牌、富百姓”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理念,以建设“云南桔乡”为目标,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入户、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等举措,引导农户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肥料施用,认真落实提质增效各项技术措施,全面提升品质。同时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协会”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积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培育一批新的产业经营实体,和农村经纪人,实现规模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现已组建了专业合作社3个,专业协会3个,组织化生产示范村9个,专门从事农产品营销的本地企业22家,经纪人300余人,以点带面推行统一生产技术措施、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质量、统一果品营销,推进组织化生产经营。同时,加强了产品交易的集散地建设,信息化建设,为客商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每年到我镇从事果品收购营销的省内外企业50余家,果品在

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提高, “秋波兮”柑桔果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小铺子”核桃也被评定为全省名优干果,成为市场深受欢迎的果品。走出了一条生态循环产业发展之路。

2、用活林业政策,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辖区内有林地面积达3255.5公顷,占陆地面积的23.10 % ,灌木林地4017.26公顷,占陆地面积的49.22%。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认真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中低产林的改造,加大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国家公益林、地方公益林保护等工作力度,做好森林防火、沼气建设等工作,加大林政执法力度,严惩乱开乱挖、毁林开荒等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加山区农民的经济收入。近年来,全镇以植造用材林、防护林和经济果木林的方式,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亩,实施7.03万亩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重点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完成退耕还林建设任务1150亩,实施了“珠防”封育工程979亩,4000亩珠江流域防护林造林工程,新种植竹子1074.6亩,完成了以桉树为主的原料林1187亩。通过一系列的生物治理和工程治理,2009年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5.5%,绿色植被(含有林地和灌木林地)覆盖率到75%。

3、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

着力解决华溪小城镇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紧紧围绕把华溪建设成为“旅游、度假、休闲、农副产品加工”的精品小城镇定位,严格执行城镇规划,按照已经修编的华溪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好控制性详规,分步实施,有序推进,不断的完善城镇功能,现已完成农贸市场、柑桔批发市场、民族小广场、将军街、翠溪北路等硬件设施建设,整个城镇基础设施和交通、通讯明显改善,城镇化水平达到39%。同时加快推进村庄建设规划工作,以整治村庄环境、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村房屋建筑质量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各具魅力、内涵丰富的特色集镇。并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要求,强化城镇建设管理,制定并按照《华溪镇城镇管理办法》,大力整治城镇环境卫生、交通秩序,规范市场,不断提升城镇形象。

4、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

在全镇着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宣传学习,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和养成教育,同时,加大对毁林开荒、滥砍滥伐的打击和查处力度。通过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大大提高了我镇群众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保护热情,使“华溪是我家,环保靠大家”、“金山银山不如华溪绿水青山” 等意识深入人心。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华溪镇政府和民众的共识,公众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建设的意愿不断得到增强,为生态乡镇建设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5、以生态为基础,推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

深化对镇情的再认识,提出华溪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抓旅游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抓就业、抓环境、抓生态文明的观念,紧紧依托第一产业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加快以旅游文化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紧紧围绕打好“生态、景观、文化、经济、宣传、流通”六张牌的具体思路,强生态、兴旅游,努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实现华溪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工作中按照已经制定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重长远、抓基础、突重点、求实效、育精品、创品牌”的发展思路,一是要突出生态资源的保护与建设。坚决对华溪河道的采砂、采石、捕鱼行为给予整治,切实保护好旅游资源。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抓一批生态观光园区,形成规模,形成旅游观光产业。二是要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着眼长远、打牢基础,把旅游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切实增强旅游发展的后劲。重点抓好城镇形象工程、引水入镇工程、大树名树进城工程、生态工程、文化工程。三是要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一批优势旅游项目,吸引企业、集团参与我镇旅游资源开发。要积极争取立项,多方筹措资金开发桔园景观,着力打造好桔园观光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选择一批条件较好的村组作为今后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的重点对象,进一步巩固提升农家乐品位建设。四是突出旅游配套功能建设。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五是要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要抓住特色,进一步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桔乡文化,赋予华溪旅游业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充分体验浓郁的民族文化,实现旅游与文化的互促、互补、互兴。不断推进旅游与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农业、工业的结合,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推动我镇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

三、主要经验

总结十一五的工作,我们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一)在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

2000年,镇党委政府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突出集镇建设和建立骨干产业两个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两个环节,着力提高农、林、牧行业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实现资源的增殖与可持续利用。在技术和管理两个车轮的作用下,初步把华溪建成一个绿色植被最大,光和利用基本合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集镇功能完善,市场发育良好,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生态农业镇。十年来,镇党委、政府围绕生态农业镇建设的发展目标,敢想、敢干,求真务实,不断开拓创新,提炼发展思维,寻求工作突破点,不断完善工作措施,把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发展上,取得了华溪跨越式发展丰硕成果

(二)在发展思路上始终坚持生态立镇、产业建镇的思想不动摇


GZ85.com更多总结扩展阅读

十二五信息化工作总结与十三五工作计划


“十二五”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实施“南拓西接、扩容提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工业和信息化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一、十二五工作总结
(一)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我局努力克服宏观经济发展不利因素影响,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调度协调,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1-2014年,我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四年来分别为324亿元、398.7亿元、398.5亿元和433.7 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8.7%、25.5%、11.6%和 8.02%;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为82.7亿元、80.1亿元、103.9亿元和120.1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 10.9 %、21.8 %、12.3%和 7.5%,占全区GDp比重分别为15.4%、15.6%、17.6%和18.5%。规模工业企业数持续增长,从2011年的52家到2014年的96家。规模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实现利税总额从2011年的4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 63.1亿元。预计2015年底,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 475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可达133亿元,是2011年的1.85倍,同比增长85%左右。
(二)“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坚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应用。着重发展太阳能光伏、电器产品、机械和电子、智能仪器仪表、网络和通信设备等电子信息制造业,以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物联网、云计算、软件产业;进一步深化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和管理、销售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领域、主要环节的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建设,特别是推进“无线长沙”建设步伐,加快了信息技术应用推广步伐,2011年至2014年间,共建设移动网络基站1072个, WLAN热点4048个,数据宽带网专线526个,敷设光缆1300多公里。网络无缝覆盖天心区范围全境,为区内近50万人口提供优质网络服务。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电子商务、旅游等各个方面,构建全面共享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了免费无线信号的试点工作,太平古街、天心阁等8个地区作为首批地区,桂花坪街道金桂社区作为社区综合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试点地区,都在抓紧建设和落实中。
(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二五”以来,我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展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工业,大力培育发展信息产业,突出发展优势产业集群,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光伏、机械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的集群基地,发展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如国内首家研发光伏、风电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全程数控有限公司,省内一家电器设备检测和研发的电器研究所,专业生产会议表决系统的中天电子等企业。截止2014年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发展速度较快,远远超过了传统的行业,实现总产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8.3%,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为23.4%,比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产值增速高出了0.8个百分点。
(四)节能减排再上新水平。2011到2014年间,我区规模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每年同比下降8%,能耗每年同比下降6%以上,处于全省一流水平。我局通过大力倡导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着力发展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促进工业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一方面重点围绕铸造、冶炼、表面处理等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推行节水改造、节能变频、废旧原料回收、余热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强了对传统产业的提质改造、优化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努力把科研技术运用到清洁生产改造、废旧物资利用、资源配置整体优化的过程中,培植了一批节能降耗典型示范企业。长沙电机厂、德泽实业、天鹅工业泵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和再生原料综合利用工程,大大降低了能耗。另一方面,我局通过采取创建示范典型、开展节能宣传等形式,浓厚了工作氛围、强化了民众支持。组织辖区企业召开了《节约能源法》的学习培训和企业节能降耗专题交流会,发放了《企业节能知识手册》、《能源统计知识手册》及《节约小常识》等宣传手册和资料,广泛宣传节能法律法规、政策、先进典型和新技术、新产品,引导工业企业积极创建“两型企业”,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效益同步提升,为“两型社会”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规划思路
(一)立足“三个基础”。一是以工业和信息两大板块为基础,既有分项目规划,又有“两化融合”规划。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快速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对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升级能力,践行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十三五规划要以做大工业总量和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为途径,以促进“两化融合”为重点,推进工业和信息化在行业、企业、区域分别实现关键性突破。二是以区域特色为基础,立足于我区“三产强、二产弱”,但二产不能少,工业是信息化载体和支撑的主体地位,同时要兼顾对接长株潭的地域优势合理布局产业。我区位于长株潭融城的核心区,作为两型社会创建的试验区,工业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拉动投资、促进消费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解决就业、创造税收,促进科研,维护稳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效果明显,并对我区范围内的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等优质产业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随着暮云片区划归我区,工业发展也注入了新的血液。要充分发挥我区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光伏产业等重点特色产业的优势,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三是以“三区建设”发展战略为基础,把工业作为“三区建设”的有益补偿,把暮云片区作为工业的主战场。在全力推进“小康先行区,‘两型’示范区,文化引领区”的“三区建设”的进程中,工业是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产业倍增,保持经济平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推动力。因此,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的产业,如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食品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同时,充分发挥暮云片区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承接长株潭三市的产业转移项目,突出产业功能集聚,促进天心工业逐渐转型。
(二)注重三个方式。一是要多调查了解。要认真分析和了解国内工业和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企业面临的困境和技术难题,掌握整个行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基础条件,为工业和信息化的十三五规划研究制定提供基础素材。要在全区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十三五规划调研工作。二是大数据整理。通过理顺我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资料数据,借鉴上级主管部门及兄弟区县的优秀经验做法,认真做好“十三五”规划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工作,确保数据、资料真实、完整、准确,进一步促进我区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新规划和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引进社会资源。集思广益是规划成功的关键。动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参与到“十三五”规划中来,引用社会化市场有关研究成果,不拘束于政府数据,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对我区工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

十二五林业建设总结和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思路


篇一:某某县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 # 县 林 业 局

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

前言……………………………………………………………………………………4

第一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背景............................................................... 5

第一节 “十二五”##林业发展成效 ................................................................ 5

1.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林业建设投入大幅度增加 ....................................... 5

2.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 6

3.自然保护区建设扎实有力,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 6

4.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 7

5.林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服务能力得到加强 .................................... 7

第二节 “十三五”##林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 7

第二章 “十三五”##林业发展思路 ......................................................................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9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加快推进生态屏障建设 ...................................................................... 10

第一节 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 ............................................................... 10

1 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 .................................................................... 10

2 退耕还林工程 ...................................................................................... 11

3 森林经营工程 ...................................................................................... 11

4 造林补贴项目 ...................................................................................... 11

5 德国政府贷款##省林业可持续经营管理项目 ....................................... 11

第二节 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 12

1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 12

2 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 12

第四章 加快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 12

第一节 加快培育现代林业产业基地....................... .. .. .. ..12

1 建设10万亩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 .. .. .. .. .. .. .. .. .. .. ..12

2 建设9万亩优质核桃基地 .................................................................... 13

3 建设10万亩林下种养殖基地 ............................................................... 13

第二节 加快发展林产加工业 ...................................................................... 13

1 特色林产品加工业 ............................................................................... 13

2 木材加工产业 ...................................................................................... 14

3 竹产业 ................................................................................................. 14

第三节 加快培育生态旅游业 ...................................................................... 14

第五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15

第一节 推进森林城市创建 .......................................................................... 15

第二节 加强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 ..................................................... 15

第三节 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建设 ................................................................... 16

第四节 繁荣林业生态文化产业 ................................................................... 16

第五节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16

第六章 加强资源保护和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 16

第一节 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 17

1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 ............................................................................... 17

2 加强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 ........................................ 17

3 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 18

4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建设 .......................................................... 18

5 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 ................................................... 19

第二节 加强林业保障服务体系建设 ............................................................ 19

1 加快国有林区生产生活设施建设 .......................................................... 19

2 加强林木种苗体系建设 ........................................................................ 19

3 加强林业工作站建设 ............................................................................ 20

第七章 加强林业法制建设 ............................................................................ 20

第一节 建立健全林业执法体系 ................................................................... 20

1 提升林业执法能力 ............................................................................... 20

2 加强森林公安建设 ............................................................................... 20

第二节 加强林业普法 ................................................................................. 21

第八章 推进林业科技体系建设 ...................................................................... 21

第一节 加强林业科技推广示范 ................................................................... 22

第二节 加强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 22

第九章 深入推进林业改革开放 ...................................................................... 22

第一节 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 22

1 建立健全林权保护管理服务体系 .......................................................... 22

2 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 22

第二节 推动国有林场与国有林区改革 ........................................................ 23

第三节 扩大林业对外开放 .......................................................................... 23

第十章 规划实施 ............................................................................................ 23

第一节 强化保障措施 ................................................................................. 23

1 强化党政组织领导,建立目标责任制。 ............................................... 24

2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拓宽林业建设投融资渠道。 ................................. 24

3 全面推进林业改革工作,增强林业建设活力。 .................................... 24

4 加大林业科技支撑力度,提高林业生产力。 ........................................ 25

5 加强林业机构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 .................................... 25

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 25

1 健全规划体系 ...................................................................................... 25

2 加强规划衔接 ...................................................................................... 25

3 强化目标考核 ...................................................................................... 26

4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 26

##县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县位于********************(介绍)

篇二:某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某市“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和具有特殊功能的公益事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承载力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加快林业发展,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和林产品供给,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行业规划,结合**林业发展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全市林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十二五”林业建设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全市林业工作深入贯彻“生态立市”战略,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加快林业生态建设,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十二五”规划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作业面积66.09万亩,较“十一五”末增加24.98万亩,占规划面积 45 万亩的146.87%;完成义务植树1814.8万株,占规划1600万株的113.43%;新增封滩育林109.4万亩,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7.45万亩,占规划面积200万亩的54.7%;建成苗木繁育基地1.46

万亩,占规划面积0.6万亩的243.3%; 特色经济林面积达64.89万亩,比“十一五”时期增加44.72万亩,占规划 52 万亩的139.36%;完成林业建设投资21.72亿元,占规划 18.3 亿元的118.69%;林果业总产值达18.5亿元,占规划 18.34 亿元的100.87%;森林覆盖率达到5.51 %,比“十一五”时期的2.47%提高了3.04个百分点。

1.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

程40项,争取到位国家和省上林业建设资金4.05亿元。“三北”防护林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人工造林2.85万亩,封滩育林15.5万亩,新建成更新农田林网5800公里,建成绿色通道1591公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进展顺利,**、**、**等3个县被纳入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县。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1.8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续建工程17万亩,封滩育林9.1万亩;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全面落实,新增国家(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117.76万亩,总补偿面积达到723万亩;国有林场棚户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林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 746 户。造林补贴试点、森林防火项目进展顺利、有序推进。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起步良好,**苏干湖、**区花城湖国家湿地公园、**昌马河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陆续实施,重点项目对生态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2.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 2

果产业。以葡萄、红枣为主的优质经济林产业基地和以枸杞、甘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新植特色经济林37.14万亩,特色林果产业基地面积达到64.89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44.72万亩,比增长2.33倍。建成以**、**为主的鲜食葡萄基地23万亩,**、**、**为主的红枣基地6.5万亩,**、**、**为主的枸杞基地21万亩,**、**为主的人工甘草基地15万亩。林果业总产值达到18.50亿元,农民林果纯收入达到1500元,比“十二五”初翻了一番。

3.林业改革稳步推进。一是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全市181.13万亩集体林地林木全部确权颁证;二是以“五项制度”和“一个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综合配套改革有序推进,“十二五”时期全市累计完成林权流转5,92万亩,林权抵押贷款1.17亿元,成立林业专业合作社115个,新增家庭林场36个,成立林业综合管理服务中心7个,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2.32亿元,集体林业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深化林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了“三张清单一张网”编制权责事项92项,取消林业行政审批事项5项,下放6项,承接2项,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升。

4.资源保护管理不断加强。以县级森林目标责任制为抓手, 3

深入贯彻落实《**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执行林地管理制度;加强林业公安队伍建设,市、县建立健全了森林公安机构,林业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落实林木采伐制度,规范木材加工、运输管理工作,全市林地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天牛等有害生物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林区火源管理、应急处置和责任落实,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落实林业安全生产责任,杜绝了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发生;依法加强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实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开展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种苗生产经营市场规范有序。

5.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扎实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城市绿化美化、绿色通道和乡镇村屯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市、**市建成国家园林城市,七个县市区全部建成为省级园林城市,五年间全市城区新建公共绿地 38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7.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91平方米,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林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市地处西北干旱荒漠区,荒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76%,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林草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5.51%,与全面建成小 4

康社会目标相比差距很大,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生态环境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态势并没有从根本得到扭转,林业生态用水与农耕地用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造林成活率和工程质量,造林绿化成本越来越高。

2.林业建设资金缺口大。人工造林成本过高的问题长期存在,重点工程造林标准远低于实际造林成本。据测算,我市造林成本基本在每亩1500元以上,而现在国家重点工程人工造林补助标准仅为每亩300元。全市每年完成人工生态造林在3.5万亩左右,而国家补助面积还不足实际造林面积的一半。

3.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突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不断推进,征占林地的项目有所增加,未批先建、批少占多等违法占用林地现象仍有发生。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黄斑星天牛危害程度重,防治难度大、持续蔓延的势头虽然有所遏制,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群防群治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健全。

4.林业保障服务能力不强。乡镇林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独立运行的乡镇林业站较少,大部分乡镇林业工作站以“三站合一”的形式存在,缺乏林业专干,个别乡镇站有站无人。“十二五”期间,特色林果面积比“十一五”末增加2.3倍,但全市林业科技人员仅有180人,编制和人员不增反减,远远不能满足产 5

篇三:重庆林业十三五规划

重庆市林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五年

目 录

第一章 林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 1

第一节 林业“十二五”发展成就 .................................................. 1

第二节 林业“十二五”发展经验 .................................................. 5

第三节 林业“十二五”发展存在的问题 ...................................... 7

第二章 林业“十三五”发展机遇、挑战与空间分析 ................... 11

第一节 林业“十三五”发展面临机遇 ........................................ 11

第二节 林业“十三五”发展面临挑战 ........................................ 13

第三节 林业“十三五”生态建设空间分析................................. 15

第三章 林业“十三五”发展思路 .................................................. 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 .......................................................................... 17

第三节 规划目标 .......................................................................... 18

第四节 空间布局与区域定位 ....................................................... 19

第四章 林业“十三五”主要任务 ................................................... 22

第一节 林业生态系统修复体系建设 ............................................ 22

第二节 林业生态系统保护体系建设 ............................................ 27

第三节 林业生态经济体系建设 ................................................... 41

第四节 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 46

第五节 林业生态服务体系建设 ................................................... 50

第五章 林业“十三五”改革与创新 .............................................. 55

第一节 林业管理体制改革 ........................................................... 55

第二节 林业法治建设................................................................... 60

第三节 “智慧林业”建设 ........................................................... 62

第四节 林业科技创新................................................................... 66

第六章 投资估算 .............................................................................72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74

附表:重庆市林业“十三五”规划项目及投资表

第一章 林业“十二五”发展回顾

第一节 林业“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全市林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质量稳步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三五”时期林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资源总量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实现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四增长”,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截至2014年底,全市林地面积达到6551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433万亩,增长率

7.1%;森林面积5334万亩,比“十一五”末增加760万亩, 增长率16.6%%;林木蓄积1.97亿立方米,比“十一五”末增加5800万立方米, 增长率43.9%;森林覆盖率43.1%,比“十一五”末增加6.1个百分点, 增长率16.5%。

二、重点工程顺利推进,造林绿化成绩突出

“十二五”期间,国土绿化进程加快,造林绿化持续推进。全市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三峡后续植被恢复工程等重点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082.7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专项工程348.7万亩,封山育林700.4万亩,中幼林抚育812.1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4505万亩森林管护,对集体林区3923万亩公益林实行了生态效益补偿。

三、林业产业发展较快,富民功能初步彰显

“十二五”期末,全市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600亿元,比预期目标值高出20%;建立各类林业产业基地1400万亩,培育林业龙头企业100家,森林人家500家,基本形成了以木竹加工、森林旅游、森林食(药)品、苗木花卉等为主的支柱产业,从业人员每年递增10%以上。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800元,比预期目标值高出14%。

四、强化生态红线意识,资源管理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全市划定6300万亩林地和5600万亩森林两条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严控林地非法流转。采取“从严控制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确定森林灾害上限责任目标、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等多种方式强化森林资源保护,效果较为明显;加大非法侵占林地、滥伐和盗伐林木、森林火灾等涉林案件的查处力度,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查破涉林案件15534件,有效地保护了林地和森林资源。

五、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林业发展活力提升

加快推进以林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林业改革,“十二五”期末,全市集体林地确权面积5905万亩,确权率98.8%,向农户发放林权证562万户,发放林权证面积5857万亩,占确权集体林地面积的99.2%。全面推进配套改革,积极搭建林权交易和森林资产融资平台,完成林权交易112宗53万亩,交易金额6.1亿元。全市林权抵押面积468万亩,贷款融资累计达到22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范林权流转,全市共流转集体林地546.4万亩,流转金额14.6亿元;


水利局十五工作总结及十一五工作思路计划



一、“十五”期间计划完成情况
**市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总投资20.87亿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8.65亿元, 完成计划36.6xxxx。完成的主要计划情况
(一)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主要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xxxx,截止2004年底已全部完成,预估到2005年底完成6xxxx,完成计划95.xxxx;“十五”期间计划投资816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663xxxx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800xxxx元,完成计划8xxxx,重点项目包括大型小峰水库和中型东兴水库、三波水库除险加固。
2、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81.4公里,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25.5公里,预估到2005年底完成30公里,完成计划36.xxxx;“十五”期间计划投资1347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853xxxx元, 预估到2005年底完成投资950xxxx元,完成计划70.4xxxx,重点项目包括市中心区马正开海堤工程、榕树头海堤工程。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1、水源工程建设主要是白石芽水库工程建设,“十五”期间计划投资900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53xxxx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900xxxx元,完成计划10xxxx。
2、饮水安全工程
“十五”期间计划解决饮水安全人数1xxxx人, 预估到2005年底解决饮水人数12.9xxxx人,完成计划12xxxx;“十五”期间计划投资385xxxx元, 预估到2005年底完成投资450xxxx元,完成计划11xxxx。
3、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十五”计划完成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渠道硬化180公里,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97.5公里,完成计划54.1xxxx, 预估2005年底完成110公里,完成计划61.1xxxx。“十五”计划投资3910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600xxxx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960xxxx元,完成计划24.5xxxx。重点项目包括那板北干灌溉工程渠道硬化和长歧水利灌溉工程渠道硬化。
(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
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十五”计划投资200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74xxxx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74xxxx元,完成计划37.xxxx。
(四)中越界河整治专项工程
中越界河整治专项工程“十五”计划投资2500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1411xxxx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1500xxxx元,完成计划6xxxx。重点项目包括那卜、修尧岛护岸工程, “五.七” 海堤工程、东兴城区护岸工程和咤管坡护岸工程。
(五)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
“十五”期间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计划投资1812xxxx元, 截止2004年底已完成15443.xxxx元, 预估2005年底完成投资1624xxxx元,完成计划89.xxxx。
二、 “十一五”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市水利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大水利观念,紧紧围绕面全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提高水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以水安全为重点,以水利市场化、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循环经济,深化改革,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生态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市“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开放、大发展”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方针政策,使**市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水利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洪减灾工作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土保持要加强对重要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和流域的治理与保护。
3、坚持水利与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协调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的供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好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5、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深化水资

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和建立水权、水市场机制,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和深化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农村小型水利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思路和战略框架
1、构建“三大体系”,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实行堤库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和河海堤防建设步伐,完善防汛指挥信息化系统,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
(2)构建保障经济社会不同需求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原则,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以节约保护水资源为重点,形成城乡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航运用水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格局。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加快灌溉渠系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山区小型治旱工程群建设。加快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人饮集中供水、城镇供水、工业供水 。
(3)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体系。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促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打造“五大产业”,加快发展水利经济
(1)积极发展城乡供水产业。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按照选好水源、市场运作、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产业。
(2)有序发展农村水电产业。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加强对中小流域水能资源的有序、有效开发,对农村水电的开发,从规划到竣工,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3)加快发展水利旅游产业。加强景点景区建设,充分利用优良的水利工程环境,加大水利风景旅游的开发力度。
(4)大力发展水利特色种养产业。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水面和周边土地资源,在保证水质和正常供水的前提下,以名、特、优、新品种推广和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为突破口,打造水利生态绿色产品品牌。
(5)努力发展水利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产业。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水利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业的市场化。
3、推进六项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
(1)全面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2)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
(3)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
(4)稳步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5)大力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6)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4、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服务业,推进城镇节水。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降低水消耗。
(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交易申报、登记、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5、推进科技兴水,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
(1)结合市情、水情和水利建设的实际,加强水利科研,组织开展水利工程技术难题攻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2)做好水利信息化规划编制,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系统、水利基础信息公用平台和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逐步实现水利信息处理、应用和管理的网络化、电子化和智能化,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