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瑞恩读后感精选

拯救瑞恩读后感精选。

你是否没想好该怎样写好作品读后感呢?作品读后,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 洞察这本书所要传达的真挚感受,才能够让我们写出发人深省的读后感,以下的“拯救瑞恩读后感”主题相关内容,是工作总结之家特意整理的,欢迎你来品鉴本文!

拯救瑞恩读后感【篇1】

电影开头就是,老瑞恩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米勒上校的坟前,向他的灵魂祈祷。自从俄马哈抢滩成功后,总部就接到了瑞恩一家三兄弟都牺牲的消息,便下令让米勒一行人去救他。在半途中,他们几个都慢慢的走向死亡,但是经过艰苦的努力,皇天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瑞恩。但是,让人疑惑的是,米勒一行人没有立刻走开,而是他们决定和瑞恩留下来共同守卫桥,不过最终米勒上校还是死了,但是临死前还不忘叮嘱瑞恩要好好活地下去。

是啊!战争永远是最残酷的,它往往使平凡的百姓也被无辜的牵连。在烛光下,当几个大汉露出他们的柔情的一面时,我忽然发现,他们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啊,也有自己的家室、自己的生活;他们也会聊八卦、开玩笑,他们谈论的事情和我们平常谈论得是那么相似。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而只是为了某些人的野心,却让大批大批的无辜者牵扯进来一起受害。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战争不光是政治的延续,它也会给我们所有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忆,有的惊栗,有的惨烈,有的悲痛,有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它给人们带来最多的是难过。

他给她疼爱,给她保护,给她宠溺,给她她想要的一切!随后传来她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说实话,我不想因为我的关系,而让你的生活无秩序,我希望你有自己的生活,以前是,现在是,以后更是。某一天,我在逝去的岁月里审视自己,忽然发现,我竟然淡忘了那些曾经淡忘不了的伤心,承受了那些曾经承受不了的痛苦,习惯了从前习惯不了的生活!

拯救瑞恩读后感【篇2】

这是一部关于二战老片子了。片头描绘了诺曼底登陆的惨状,体现了战争的残酷。那血肉横飞,惨叫连天的场景,到现在还铭记在心。

但是主要情节才刚刚开始。瑞恩是一个普通的二等兵,他有三个兄弟,但是全都在战火中牺牲了。盟军总参谋长马歇尔上将知道消息后,为了不让那个母亲承受丧尽儿子的伤痛,决定派一个小分队把瑞恩带回来。于是,米勒上尉带上七个将士就出发了瑞恩是随美国101空降师早早降落到德军后方,现在生死未知,让八个人深入敌方阵地寻找一个不知名的大兵,简直是大海捞针。但是他们真的去做了。在闯进敌军后方,且牺牲了两个战友后,终于找到了瑞恩。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重情的瑞恩不愿就此离开阵地,他要与战友同生共死!真是患难见真情啊!米勒上尉一行人也被瑞恩所感动,为了反对法西斯,为了获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为了拯救千千万万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他们决定与留守阵地的将士们一起守住这座唯一能通过的桥。米勒上尉发挥天生的指挥才能,布置了数道防线,随时准备抗击德军。

终于,德军“大驾”光临。两辆虎式坦克,两辆豹式坦克,以及无数装甲车。美军一开始挺顺利。但随着德军各式装备到达,美军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兄弟也一个个死去。米勒上尉保护着瑞恩不断后退。已经退到了最后一道防线,眼看德军坦克就要过桥了,米勒上尉冲出阵地,朝着引爆炸桥炸弹的“开关”冲去。他是那么得坚决,眼睛死死盯着引爆器,双腿飞一般地摆动着,双手不断前伸,只想尽快碰到。不幸的是,一颗流弹从远处飞来,直穿他的胸膛。米勒上尉倒下了,他瘫坐在地上,眼睁睁地看着敌军的坦克向前开进,右手掏出手枪,慢慢地举起,朝着万恶的坦克车开枪,又慢慢地放下,又举起来,又放下……像是死前的挣扎,饱含对敌人入骨的憎恨。

在坦克即将碰到米勒上尉时,天空中传来轰鸣声,美军的守护神来了。轰炸机无情地向敌军阵地投放炸弹,那辆罪恶的坦克被炸毁了。跟在后面的,美军的大部队也来了。援兵很快将敌人歼灭,开始在废墟中寻找还活着的伤员。

跟着米勒上尉来的莱宾,痛苦地喊着上尉,并为他叫了医疗兵。瑞恩安然无恙,赶忙跑上桥看望为了他而将要牺牲的米勒上尉。米勒上尉用最后一点的力气,虚弱地对瑞恩说了两句“Earn it.”,然后没有了呼吸。瑞恩老后,每每为米勒上尉扫墓,都忍不住流泪,他想告诉他,自己没有辜负期望,但是,米勒上尉永远也听不见。

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八个人为了救瑞恩,牺牲了六个,包括他们中的领袖。而瑞恩为了自己的战友和战争的胜利,不愿临阵脱逃。在无情的枪口后面,士兵们有情的那一面是多么的感人啊。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是无限的,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因为,这是无数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

拯救瑞恩读后感【篇3】

在略显粗糙的画面中,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纠结被展现的淋漓尽致。全片看完后我的感受仅有震撼两字。

《拯救大兵瑞恩》讲述了一个小队被派去拯救一个二等兵瑞恩的故事。这个小队一路上与敌人交战最终全军覆没,换来了瑞恩的生存。影片的前部用了纪录片的手法重现了诺曼底登陆,鲜血、断肢、尸体、炮火,这一切都被赤裸裸的还原。斯皮尔伯格告诉我们,诺曼底登陆并不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次大捷,更是残酷、残忍、绝望的衍生物。

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先祖历经种种战争以换得我们的生存与生活,如今记忆被风沙侵蚀,再提起他们,我们很少会觉得感动。他们成为了历史书上的油墨,成了考试的考点。而更多的牺牲者成为了墓园里每年一次理解吊唁的墓碑,甚至很多的战士一齐组成了一组租统计数字,我们捧着鲜花却不知何处吊唁,历史残忍的把他们慢慢磨成齑粉。我们记住的只是名字,而就像卡尔维诺所说,名字是没有意义的。我明白这一切不可避免,历史终究会尘埃落定,掩盖住当年的热血与爱恨情仇。杨慎早就参破了,他在《临江仙》里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但我仍想在历史的缝隙中抓住哪怕一点碎片,在某个时刻突然回忆起它时能付予最忱挚的敬意。

还有那些战争,内战就不需要提起了,二战、抗日战争,这些战争究竟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战争就是战争,任何冠之以“崇高、伟大”的字眼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漠视。我从来不认为平津、辽沈等战役是伟大的,因为我们屠杀的是同胞,我甚至不认为抗日战争是伟大的,伟大的是中华民族,不是战争本身。想来战争离我们很远了,我们在温室里呆久了不免会忘记战争的真面目。无数的尸体、枪林弹雨、怒吼、哭泣、绝望……战争才不是电脑游戏,也不是统计数字。看看那些老兵,很多人一辈子活在战争的阴影中难以自拔。“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这是因为在看不到期望的战斗下,所有思考都会让人崩溃,仅有服从使人有继续战斗的勇气。对于战争,无论如何,理性的祭奠死者,带着“温情和敬意”看待它们。我突然想起了以往看到的一篇报道:一位知识分子呼吁以后说“南京大屠杀死者纪念馆”而不是“大屠杀纪念馆”,因为屠杀永远无需纪念。

这部电影有一个每个观影者都无法避开的问题:用一个小队来换一个瑞恩值得吗中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恐怕是不一样的。西方关怀每一个个人,认为为了避免损失更多的生命而放弃一个生命的行为是不人道的,而我们更关注全局,强调理性,争取把伤亡减到最小。奇怪的是,西方恰恰是以理性著称的,而中国文化偏于感性。

我想我们不能直接的断定中国人不讲人道。我们向来崇尚团体主义,为了团体利益能够牺牲个人利益是我们一向遵循的准则。所以应对一个生命与多个生命的权衡时,我们自然而然的会选择牺牲那一个生命。我们始终被困于团体主义的泥潭。这种团体主义带来的是对个体的相对漠视,时间久了,我们变得畏畏缩缩,甚至在团体面前无视他人的痛苦,最终无视自我的痛苦,那时也许就是《1984》预言的场景之一。然而这种团体主义或多或少的帮忙了中华民族一路生存下来。西方则更崇尚个体利益,不放弃每一个个体。这种观念自有其缺陷,然而从人之常情来说,它更容易博得百姓的肯定。我们保守、瞻前顾后,安全却疲累,西方人开放、专注个体,却无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许这么说不对,因为生命无法用利益来衡量,也不能用数字衡量,如果为了避免可能的更大伤亡而放弃一个生命,我不敢苟同这种行为。

拯救瑞恩读后感【篇4】

"你快走吧!你的母亲正在家里等着你!你的三位哥哥已壮烈牺牲了......这里交给我们吧."

幽冷的空气凝固了.

瑞恩沉默了,抽搐的心在滴血:"不!"

他坚决说道:"我的兄弟没有离开!我要和他们一起浴血奋战!"

漫天黄沙飞舞,兵戈铁马驰骋战场.

风轻轻划过我的脸,穿过万水千山,我仿佛就来到了激烈的战场:灰蒙蒙的天空下,勇敢的九位战士裸露着流着鲜血的坚实臂膀,激昂地拿着血红的刀子向敌人刺去,高举正义之枪向着敌人扫射,直到仇敌纷纷倒在血红的沙地上......

经过了战火的洗礼,我对生命的价值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感悟.

生命诚可贵,和平价更高.战争是不幸的,但无数革命先烈用自己无价的生命换来的今天的和平,代价真高!!

奉献是最美的花儿.伟大的生命是因奉献而闪烁人性的光辉,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是你们用自己的胸膛筑成坚固的城墙,是你们用自己高尚的灵魂浇育了奉献的花儿,浸越历史的长河,绽放在正义的天空!

也许当时,离别就是悄悄的笙箫.瑞恩活下来了!但,那八名士兵却全部壮烈牺牲了!混乱的战场上响起了胜利的号角,仿佛是给躺在血泊里静静沉睡的站士们,奏起最后的悲亢骊歌---"安息吧!安息吧!......"

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漂浮.但人性伟大的光辉却能流芳百世.

渺小的我就像是亘古战场上的一粒黄沙,和你们一同战斗,为你们自豪,为你们祝福.

轻轻地,我走了.

带上永恒的花香和一滴感激的泪!

 

拯救瑞恩读后感【篇5】

观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惊叹于斯皮尔博格深厚导演功力的同时,一些东西似乎压在心头,用一个夸张些的句子来说就是——战争,离我们有多远。

80年代初,甚至更早一些出生的人,大概都是在红色电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记得小时候,一些电影,如《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闪闪的红星》等片子是百看不厌的。更后来些,有了《大决战》系列,更是让人大呼过瘾。同时,一种非常不好的观念也油然而生,记得高中时,同宿舍的一位兄弟曾说,“真希望现在有场战争,那样咱可以大展拳脚”当时大家也随声附和。在我们战争题材的电影中,有领导人的英名决策,有战士们的奋勇杀敌,有敌人的狼狈不堪,贪生怕死,即便是在咱们最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游刃有余的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及其走狗。真的如此嘛?我想我们的电影中至少缺乏了一个战争中必有的元素——残酷。

从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历史、文化往往都是政治人物、英雄人物充当绝对的主角。在经典的古典战争名著《三国演义》中,如果从另一种层面考虑,这完全是部血腥的小说。在主人公们谈笑间墙垆灰飞湮灭的同时,是千万生灵的涂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六出祁山……哪一场不是数万甚至十万的死亡。记得有一段,诸葛亮把司马懿困在子午谷,放火烧,我相信诸葛的肠胃应该是很好,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人间的修罗场。在我们的古典文学中,从来没有一部是以一个士兵的角度来描写一场战争的。5020_年的文化,大概也只留下了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来以慰人心吧。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曾经有过两次,战士临死时痛苦的喊着“妈妈!”,这大概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感动的镜头,在一个正常人临死时,想到的一定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当然英雄在临死时总会喊出些伟大的口号的,如《勇敢的心》中,华勒斯被行刑前那声雄壮的“FREEDOM”。在我们的电影中,每一个战士都是英雄,因为他们临死时都会喊着“为了新中国,为了共产主义……”。

总言之,我们的战争电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起着政治宣传的作用,而美国战争片,则在揭示真实战争方面把我们远远甩在了后面。随着国内的电影商业化逐渐普及,也许只有在票房的面前,才能真正反映中两种电影被观众接受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