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后感(必备14篇)

文明观后感(必备14篇)。

在写作品名观后感时,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入手呢?观后感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就让我们跟随工作总结之家的编辑的脚步,一起发掘“文明观后感”所带来的新奇之处吧。欢迎大家阅读并参考!

文明观后感【篇1】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1000字

本书的作者是维迪亚达.舒莱普拉德萨.奈保尔,是当代英国的文化巨匠,作品以小说和游记为主,获奖无数,包括布鲁克奖利斯假毛姆奖,20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够剖析印度社会文明,说明他对印度一定非常了解,至少,他自己就是出生在印度移民家庭里。

听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想扩大一下自己的眼界!印度,这么大的一个国家,而且是我们的邻国,可是从小到大我对他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仅仅限于几个名词,比如:佛教,释迦摩尼,圣雄甘地、泰姬陵;而且就针对印度的事件来说,印象最深刻的也是我从未深入了解的,中印边界战争和最近的中印冲突。就在前几个月,“印度阿三”,以及对他们的贬低的内涵段子,几乎占据了我的信息的很大一部分。所以弥补对于印度的知识,就我的国际格局来说,是急需恶补的一堂课。

记得好像以前在看季羡林关于佛教的一本书里对印度的历史做了一个阐述: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印度半岛的北部,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下,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印度很少受到欧洲以及东亚中亚文明的侵袭。同样是四大文明古国,印度的文明孕育和发展相对平和稳定。在这种平稳的环境中,印度教的发展,就自然的根深蒂固。然而,印度教所倡导的种性、业和苦行这三大特点,却严重地桎梏了印度的思想文化发展。种姓制度把,印度社会阶层加以强制的分化,而且阶层之间的融合简直是难以逾越!更要命的是事业和苦行的倡导,使得印度各阶层的人,从思想上完全接受了这种划分的合理性,导致他们把人生的绝大部分需求,寄托于虚无的来世。可是纵观世界历史,现实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

基于印度教的深刻影响,加上英国长期的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在近现代史中印度的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十分缓慢。而生于斯长于兹的印度国父圣雄甘地,采用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引领印度走向了民主独立。可是它采用的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面,也是深受印度教认命和顺从的影响。中国的古语说的好,所谓不破不立,这种独树一帜的民族独立方式,却没有从精神上打破印度教的桎梏,也没有从政治上摆脱被殖民的持续影响。这就导致,印度近现代的文明,从政治局面来说饱受村庄共和的桎梏;从发展的局面来说,对工业文明厌弃;从意识的局面来说讲求灵性而非意识。

文明观后感【篇2】

以人的心理机制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制约所构成社会总体关系,而这些社会关系又反过来作用于人作为前提来研究文明的进程和国家演变的问题。

第一部分研究一些我们称为“文明”的现象如何而来:我们为什么要用手帕?为什么要用叉子而不是用手?通过这个前提做出了精彩的诠释,这也是我认为全书最有趣的部分,精彩的翻译也增色不少,文中一些打油诗体的翻译真是妙趣横生。

第二部分还是以前提加上实际的社会背景来解释国家、阶层如何步步演化的。我认为优点和缺点都在于太过强调人的主体性。但通过人的主体性,作者确实构建了一个符合逻辑且符合他设想的社会运行的精彩机制:历史在人与人的联系中不断前进,这种前进是自然发生并且不受控制的。没有人会有预想,但在人与人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下它就是会发生。

。构建确实十分精彩且符合逻辑和事实,但还是忽略了很多其他的东西。当然事事不可能完美,如此基础的前提构建如此精彩的理论实在让后辈们倾佩。

文明观后感【篇3】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非常有纪念义意的书《文明美德、伴我成长》,

《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读书笔记1500字。这本书主要叙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通过一些具体事例,教育我们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平常做起,传承文明,践行美德。这本书里有四件令我记忆深刻、倍受感动的事。

一、爱,是善良的,是无私的,是幸福的

这里就有一件事是:在20xx年5月12日的上午一场毁灭性的灾难突然降临,剧烈的崩塌吞噬了平静的校园,并夺走了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和灿烂的笑容灾难来临时,张家春老师为保护40多个孩子逃脱,被无情的水泥石块砸在了他的身上张家春老师被垮塌的废墟吞没了这位年仅29岁的羌族汉子,用生命讲完了他的最后一课!在生死关头,我们的老师用勇敢无私的行动,诠释和升华了人民教师的不朽师魂,筑起了一座爱的丰碑。

张家春老师的事迹我看了一遍又一遍,他无私的爱让我倍受感动,是那样的感人,让我潸然泪下。师爱如山,有了张家春这样的老师,我们自豪,他教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的道理。正因为有了无数个张家春老师这样无私的爱,我们的祖国才越来越强大,我们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和谐,到处都充满了爱心。

二、诚信是泉,能美化心灵,净化心田。

这里就有一件事,是15年前,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班的同学李宝元因病离开了人世间,已经失去大儿子的李维贺夫妇,再一次面临丧子之痛,四口之家只乖下两位老人。一句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李宝元的同学们因此资助其父母至今,15年间,两位老人共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演泽了春天里最暖人心故事。这就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意思。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没有诚信的人是难以让人接受的。诚信就如同一盏明灯时刻指引着我们成长的道路,让我们从小就有一颗诚实的心去面对社会,面对家人。诚信是人们最美丽的外套,也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这件事让我明白了诚实守信是为人之本,做人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事要讲信用,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认真履行诺言,说到做到。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好人,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三、加强环保意识,提倡低碳生活。

有这么个人的事迹令我感动万分。他就是杨善州,杨善州退休后,先拿出家产为家乡百姓造了一片绿州。又与15名职工一道赶往他乡植造绿州。这位劳动者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自然之所以可以陶冶情操,是因为大自然的环境优美。优美的环境保证人们良好的感觉和活跃的思维,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都有好处。如果没有了环保,世界就会变成垃圾场,风沙就会吞噬我们的家园。当我们每天生活在没有水,没有电,无法呼吸的环境中。灰茫茫的天空中弥漫着尘土和黑烟,苍蝇蚊子的嗡嗡声,嘈杂的喧哗声充斥着我们的耳朵,这样的生活是多么的可怕。让我们向杨善州学习,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一片纸,我们捡起;一滴水,我们节约;一堆垃圾,我们打扫;一朵花,我们珍惜;一棵草,我们爱护。我们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培养我们的绿色意识,热爱我们的生活。

四、做一个守法公民。

最后一件事是:周总理常常带头遵守纪律。有一次,他乘车去政协礼堂开会,司机违反了交通规则,交警批评司机的时间很长,耽误了开会时间。而周总理却耐心的说:不要以为我是总理,就可以特殊,可以违章。

制度是约束所有人的行为的,如果个别人的行为凌驾于制度之上,享受特权,我们的国家就会变成一个没有平等的国家,人们也就没有了和谐稳定的生活。这个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无论是谁,无论将来具有多高的地位,都要做一个守法的公民。

这些事情令我感动万分,我深深的感受到中华名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精神文明。看了这本书,我立志长大要做一个具有文明美德的人。

文明观后感【篇4】

生命是大自然孕育的奇迹,世界因多样的生命而变得生机勃勃和绚丽多彩。

地球形成在大约四十六亿年前,科学家根据化石推论,生命起源于三十五亿年前,于是我们可以算出地球孕育生命用了十多亿年时间,由此可知生命来之不易啊。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是很简单的,仅仅是一个形态单一的细胞,经过漫长地天扶地养,最初的细胞变得形态多样,低级的单细胞生命体又变成高级的多细胞生命体,生命渐渐多样起来,地球也渐渐热闹和精彩起来。

无论是多细胞的生命体还是单一细胞的生命体,无论是高级的生命体还是低级的生命体,他们在生命面前是平等的。我们人类受自然的偏爱,进化得最为成功,凭借发达的大脑,控制了地球。人类中有一些个体在自然面前和其他生命面前变得骄横起来,肆意践踏养育了我们的自然;藐视其他生命的存在,随意屠杀其他物种。

我们在长江里再也看不到白鳍豚的芳影了,而他的近亲江豚又岌岌可危,这一切都是人类在繁荣自己的物质文明的时候,伤害了自然。白鳍豚无法死而复生了,还有一些物种在一些无知人的屠杀下,如东北虎、猕猴等,将蹈白鳍豚的覆辙。

我们消灭了其他物种,其实就是在杀戮自己的手足兄弟,就是在伤害养我们育我们的地球。我们要守护好我们地球家,就要珍视生命,不要随意屠杀其他物种,还要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永记心中。

文明观后感【篇5】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书。

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让我感受到了现代的文明之风;让我目睹了名扬中外的名家名作;让我懂得了文明礼仪,从我做起;让我看到了自古以来人们为文明社会的巨大贡献

很久以前,中国就成为了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世界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如今,我们也从未令祖国失望过。在地上的垃圾,总会有一双手将它捡起;在马路上寸步难行的老人,总会有一双手将他扶过;在公共场合的烟,总会有一双手将它熄灭;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总会有一双手在你面前而这双普通的手文明,却能让世界更加美丽。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家里,我们也不能忘了自己的传统美德,要让文明的火炬传递下去,不要让先辈做出的努力付之东流。那么你一定会问:我们该怎么做呢?文明其实很简单,只要见面时打个招呼、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尊重长辈就行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是文明。

所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保护一花和一草,公交车上要让座,垃圾应该分类扔,大家见面要问好我们要让文明的船只永不停息地航行下去。文明,是做人的美德,是必备的品质,更是彼此沟通的桥梁!

文明观后感【篇6】

这部作品内蕴厚重,尤显于三章历史无隙的陈述,笔法深刻的剖析,逻辑严密的论证,详实史料的引据,一脉相承,篇篇锦绣。语言文字的魅力,充溢于笔端,字字珠玑,供人采撷难忘,而深邃隽永的哲理与评述,由文字而发扬,占据了我心田里不能被取代的位置。

伟大的作品正不仅在于唤起读者深深的思考与求索,更给予读者难能可贵的机会,启迪我们的心智正确思考的康庄大道。

这世界上确没有谁能够跳跃历史与时空的局限,以客观无我的心态登上神的瞭望台,去俯瞰人间薪火绵延的正态沧桑,定下一个永恒正确和适用的结论。从而,一部伟大的著作从没有这样的一个定论,那便是对纯粹历史和真理的奉行与维护。

这部书中,面对近现代中国灾难深重的一切,佐藤慎一作为东亚学者的代表,跳出亚洲人固有自尊的束缚,去评析展现这一切,但却没有任何一个冒然的结论和解答。

诚然,这既不是谦逊,也不是回避,而是也许我们至今尚未拥有的明晰问题全貌的智慧和大度。纵观华夏历史横亘千载,是中国近代文明之由来的命脉所系,是知识分子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读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渊源所系。如此的厚重,岂可轻易论断。

如若不然,仅以一己之见,一家之言,作出对于历史简单而性急的解答,便是对博大精深的文明和汪洋积淀的历史的一种粗鄙的傲慢和亵渎。

这部书中,作者亦绵密地向我们渗透了另一个真理,向我们传教一个合理正确的历史观将是怎样的表现。时光如果不会终止,历史便是永恒的。纵然它随时充斥着剧变和重演,即使它时而回归倒退,时而停滞不前,但它从没有一刻放下与时间进程如影随形的脚步,在一个个实体打上光阴烙印的地点留下他们或可悲可叹的.历史,那便是他们的生活的历履和生命的故事。

历史也许永远不会作出偏向于任何一方的非黑即白式的简单结论。

在已存在的世界历史进程上,并没有纯粹仅仅由于外压而顺利地进行现代化的国家例子。对于中国人而言,历史似乎已经作出了一个冷酷的结论,那就是:固守传统的华夏确实是在外来势力的侵压下,痛苦地、遍体鳞伤地、并非心甘情愿地被拖入了走向近现代化的进程。gZ85.com

——那么我们应该感谢使我们的祖辈遭受无穷苦难的侵略者吗?或许,我们的民族情感和自尊傲骨会拒绝这个结论,但是我们的理性又让我们作出出乎意料的回答。这是民族尊严与求变图强狭路相逢时的恒久矛盾,这是自闭文明在传统的雍容气度的支配下与外来异质的风刀霜剑的博弈,这是仁智礼信濡染千年的知识分子宁为尊严与傲气玉碎,不向屠刀和魔鬼低头的心灵转圜。

从“文明与万国公法”到“法国革命与中国”,再到“近代中国的体制构想”,全书一脉相承,线索明晰。这是一条展现近代中国文明发展史和兴亡史的脉络,这亦是一条透彻中国知识分子觉醒史和斗争史的珠线。

当发展被阻断而文明的精神不绝,当肉体被奴役而民族的气魄不减,本书以理性的光辉和无可辩驳的引述墩起华夏民族的自强之基,血性之成,屹立之本。

如果这样的观点值得承认,我们的民族尚且无法对自身的近现代化进程作出确切中肯的评述,然则一位受亚洲文明濡染的日本人,如何跳出这样思维的束缚,去桥接曾经富庶的东方在整个世界的心灵差距,把伟大的中国曾经历经的苦痛,用智慧客观的锉刀,肢解成正义历史源于现实的花絮。

当我们拜读之时,回忆岁月峥嵘,眼泪是温情而不是苦涩,呐喊是觉悟而不是惆怅,捶胸顿足是志指未来而不是深陷过往。这一切一切的归功,是这位明智的学者用谦恭仰望的心态,把历史真正的存在,铸造一面让世界动容的知史兴替的明镜,反照了五千年华夏的雍容。

在这个意义上,面对民族源远长流的文明史油然而生敬佩和骄傲的华夏子民们,我们把对历史的自豪也转化成了谦恭。

文明观后感【篇7】

以前,每当人们谈起强汉盛唐时,一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但是在读到宋朝时,总是感到屈辱和怅然。历史书中用积贫积弱来形容宋朝。但是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从经济学的角度也同样认为宋朝是中华文明的高峰。那为什么对宋代的描述,会形成两种对立的词汇呢?

我们先来聊聊宋朝的繁荣景象:

北宋中后期,国家税收为7000万到8000万贯,一贯大约相当于0.7两白银,折算下来每年税入在5000万-5600万两白银,不仅仅远远超过前面的唐朝,而且比几百年后的明朝也高的多。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超过这个数字。到了宋朝,虽国土面积变小,但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库收入进一步增加。很多年份里,国家税收超过一亿贯,和乾隆年间大致相当。

宋代的主要税收并非来自于农业,而是来自于工商业。

根据《文献通考》的记载,北宋太宗在位的公元997年,国家税收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31万贯,约占65%;非农业税1238万贯,约占35%。到了宋真宗时代(公园10xx),总税收增加到5723万贯,农业税绝对数稍有上升,为2762万贯,但是占比下降48%;非农业税,主要是盐、茶、酒等商业税,增长了一倍以上,达到了2936万贯,占到了税收52%。到宋神宗时,总税收为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入4911万贯,占70%。即财政收入三分之二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到了南宋,更是如此。

如果按照宋神宗时税收7070万贯,其中农业税为2162万贯,农业税的税率10%;其他税收(主要是商业)为4911万贯,商业税率为3%估算,那时的GDP为18亿贯,约合12.6亿两白银,按照xx年国际市场银价计算,GDP大约为370亿美元。宋神宗时约有百姓1700万户,每户人口约4-5万人,那么总人口约8000万,人均GDP在450多美元。可想而知,两宋是中国历史历朝历代唯一没有大规模农民企业的朝代,也不是毫无道理了。

农业永远是农业社会的根本,宋朝的疆域虽比唐朝小,但是开垦面积以及单位产量要高于唐朝。这些《宋代经济史》中均有描述。

宋代的工业也很发达。

根据费正清《中国新史》,宋代的产量之多,超过了英法两国工业革命的总和。

宋代的造船业不仅远超过前朝,而且遥遥领先于世界。宋代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建造远洋海轮的时代。发达的造船业使得宋代的远洋贸易十分发达,同时也让南宋建立起强大的海军。南宋时期,中国南北形成了金与宋的对峙,双方各有胜负。不过在水战和海战中,宋朝依靠发达的造船业和火箭技术取得了两次完胜。公元16xx,金主完颜亮倾全国之力水陆并进,发动南侵宋朝的战争。在海上,宋将李宝以120条战船、3000将士对阵南下的金军海军,对方兵力20倍于宋军,双方在唐岛展开决战,根据《宋史》和《金史》的记载,李宝命军士以火箭、霹雳炮环射金军船舰,用大火延烧金舰数百艘。这可能是最早采用火器进行的大海战。战役的结果是,宋军烧毁敌舰600余艘,杀敌6万余人,俘虏3000余人,全歼灭了超过自己20倍兵力的金军舰队。与此同时,宋军在名将虞允文的带领下,以1.8万人打败17万金军。金军在战败之后发生内讧,金主完颜亮被部下杀死,侵宋失败。

宋代的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个都是宋代得以普及应用。瓷器制造技术就是宋代发展成熟。沈括《梦溪笔谈》中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包括各种发明、工程方法、物理学发现以及在冶金、石油工业上的成就。

宋朝的贸易非常发达。得益于宋代的造船技术,宋代贸易主要以远洋贸易为主。因为宋朝的领土缩小,在经济上更依赖与西方的贸易,这促成了海上贸易的大繁荣。南宋开辟了古代中国东西贸易的新纪元。对外贸易港口近20个,还兴起了大批港口城镇,形成了南宋万里海岸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与南宋有关外贸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至60个以上,范围从南洋、西洋至波斯湾、地中海和东非海岸。进口商品以原材料与初级制品为主,而出口商品则以瓷器、丝绸和各种活用的手工成品为主。(如果若非宋最后亡于蒙元入侵,中国或许会比欧洲更早进入工业社会。)

以上我们描述了宋代的辉煌文明史,那么接下来分析,为什么宋朝会被评价为积贫积弱。

宋代的积贫:宋太祖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当上皇帝,为了防止后人效仿,同事杜绝唐代武将藩镇割据的状况,他制定了重用文丞、压制武将的国策。宋代商业繁荣,政府财政收入很高,但是笼络官僚阶层,以此来纠正唐代武夫当政的过错,却难免矫枉过正,所以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于支付官僚丰厚的俸禄和赏赐。宋代实行官职分离的政策,在保证前朝官职和数量不变的前提下,设置了许多新的官职来管理实际的职能(比如兵部和枢密院,户部和盐铁、度支,审官院和吏部,礼仪部和礼部,审刑院和刑部,节度使、团练使、防御使、都钤辖、州刺史和知县知州、通判官);宋太宗即位后开始滥封官职,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原本只需一人的官职硬是加出了副使这样的职务;真宗之后随着科举扩招,各项官职的在职人数也水涨船高,仁宗年间某一官职的实际在职人数和宋初相比,最低也达到了7:1,这就是宋代冗官的形成和加剧原因。后期王安石变法,置现有的官僚系统不顾,自己设置一套新的官吏系统来执行变法程序,但不废除原有机构,俸禄照发,实质上反而加剧了冗官现象。而官员越多,所耗费俸禄所占国家财政比例也就越高,类似于今天的月光族,赚的多,但是花得更凶,最后入不敷出。虽然赚得多,但是养肥是处于中层的官僚和地方豪强,大地主,最上层的皇帝和最下层的小地主、佃农和自耕农只是拿了小头和蝇头,到了灾荒或者兵事之年,国家实际可支配的财政力量捉襟现肘。

至于积弱:宋代被唐代的灭亡刺激地太深了,所以千方百计要加强中央权力,但是所采用的方法是所谓的“客观加强法”。拿满清来说,设立军机处就是典型的加强中央集权,这是主观上加强皇权。客观加强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削弱其他掣肘的权力来达到客观上加强中央权力的目的,但事实上中央权力本身并未得到加强,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决策程序复杂,所需时间漫长。一言以蔽之——行政效率低下。政令不出中央,这也许是被称为“积弱”的缘由之一吧。

是不是有种经济基础服务于上层建筑的感觉!整篇文章叙述下来,多少暴露了理工女的本质。南宋最后和野蛮的蒙古人进行了半个世纪的战争,终因军力不及,加额上奸相误国而灭亡。华夏文明也在宋代亡国后进入了一个倒退期。直到明朝,中国率先进入了大航海时代,并且将华夏文明直接和间接的传入欧洲。所以朝代更迭,历史上多次野蛮战胜文明悲剧,都是人类文明的大倒退。我们今天的生活之所以比父辈和祖辈好很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1949年至今近70年的和平环境。

文明观后感【篇8】

这个寒假,我认真读了《文明的曙光》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氏族里面的公社;不仅给埃及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用水,还给庄稼提供了良好的肥料的尼罗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胡夫金字塔;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排遣皇后的思乡之情,征集民夫修建的伟大的巴比伦城空中花园。

我最喜欢的是胡夫怎样建金字塔的故事。金字塔是国王的陵墓,胡夫想建一个很高很高的金字塔,工人们对胡夫忠心耿耿,虽然这项工程死了很多人,但是大家不放弃,经过大家的团结努力,二十多年后,终于装上了帽石。

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建金字塔的吗?先要寻找一块岩盘坚硬的土地,然后在其四周挖沟,接着将水注入沟中,利用水面呈水平的性质,在基地底盘上固定的高度做记号,整地成同一水平。此外,还要用测量工具检查砌石是否垂直。大金字塔要使用数百万块2。5吨重的石块,石块的表面需用石器磨平。这一项项看似简单的工序,却透出了古代人类的无比的智慧。

世界上本来有很多古老的大型建筑,但大多毁于自然界的各种破坏性力量,而金字塔却能够如此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为什么呢?一是52度角作文。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把一定数量的颗粒状物体(如米、沙子)倾倒,所形成的堆,其锥角都是52度,这是自然形成的角,也是最稳定的,人们把这称为自然塌落的角。金字塔的锥角正好是51度50分9秒(角度里的度、分、秒之间是60进位制)。二是锥体的形。金字塔为锥体四条棱从下向上平缓收拢,如果有风暴,其凛冽的风势会沿着塔的斜面或者棱角缓缓上升,其破坏力会越来越小,金字塔就可以化险为夷。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呀!

你们还想更多地了解胡夫金字塔吗?让我来告诉你吧!胡夫金字塔每边长230。4米,原高度146。5米,现降为136。5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这让我非常佩服,而且金字塔还有很多谜。比如,大金字塔的塔基有5万多平方米,在没有现代化设备和仪器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整平数百万块几吨重的巨石,并把它们运送过去的?这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用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奇迹,更加说明人类的早期智慧也是无穷的。

不止这些,这本书还有很多这样的古文明故事。想了解书上更多的历史知识,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明观后感【篇9】

地球上有3类生命:人、植物和动物,美丽的地球因这3类生命的和谐相处而充满了活力。地球本该更加动人,可因为人类的破坏,地球的环境越来越差了。地球妈妈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了,忧郁的眼神却是有增无减……

以前,人与物本是一体,地球平衡、美丽。后来,人类发现木可以制纸,便开始伐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大量生产了纸、汽车等用品。树木越来越少了,地球不再美丽了,小河不再欢快流淌。死气沉沉的污水伴着小河的哭泣声。天空不再蓝悠悠的,灰灰的天空的远处,几根烟囱直插云霄。树林没了,取代它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鸟语虫鸣没了,撞入耳中的.是机器轰鸣的声音……地球是多么地伤心呀!

动物的处境也很悲惨,许多人以猎杀动物为乐,更有人不惜一切残忍的手段,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成了盘中的美味佳肴。为了吃鱼翅,残忍地杀死鲨鱼;为了取熊的胆汁,在活熊身上动手;为了吃新鲜的猴脑,直接敲碎活猴的脑袋……

当人们浪费地花光了地球上的所有资源后,生物链被破坏,土地沙漠化、水被污染、空气被污染,人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化,人们也不会有好的下场。

珍惜资源,保护每一个小生灵,地球就会有大不同。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大家一起努力吧!

文明观后感【篇10】

《文明的进程》读后感2000字:

看了网上很多关于《文明的进程》的书评,其实每个人的视角都不一样,但读起来却都津津有味,感觉似乎自己都没有写这篇读书笔记的必要了。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三个多月,三月份因为搬家和置办各类家具,也搁置了阅读,四月份在拾起这本书的时候,感到些许陌生。

总结起来,这本书主要从两个部分着手论述文明的进程:微观和宏观。个人认为,微观的部分应该是艾利亚斯最成功同时也是最擅长的地方,毕竟他本人是以研究宫廷社会学著称的,比如刀和叉应用的起源,擤鼻涕和吐痰等礼仪规矩的起源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埃利亚斯仅仅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微观方面的话,那么他历史社会学大师的地位是难以奠定的,问题的焦点是他如何将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有机结合起来。之前阅读其著作《个体的社会》时,已经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埃利亚斯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只是那时的我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对大规模文明具有如此透彻的观察。

埃利亚斯论述的焦点是“文明的进程”,他想强调的是一种变化,所以从道理上来说应该一种进程化,日本的译本名为《文明化的过程》(文明化の過程)虽然名字似有琐碎,但是比较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目的。也就是说,文明这个东西,极有可能是不经意间,但却漫长且渐渐实现的。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这种“文明”,并非是在过往的年代里某一时刻,某些人有意为之;“渐渐”则完全是有意识、有“理智”通过目的明确的措施来实现的。

显然,无论是“文明”还是合理化,都不是人类“理智”的产物,都不是高瞻远瞩精心策划的结果。也就是说,文明是没有计划性的,人类总是被预设为追求文明的一种状态,但是至于这种文明始于何时,往往却没有明确的起点。埃利亚斯论述的起点或许始于中世纪的中后期,但是他也没有明确地指出“文明始于此,或止于斯”。

我们今天所谓的“文明”也不是一种天然的结果,而且漫长文明过程中的某一个时点,拉长历史的视角或许可以看到,人类历史曾发生过多次不经意间就改变文明进程的诸种要素,但是这些事件不过沧海一粟,站在历史的高度上,这种流动性的文明史观或许早已注定其流动的总体方向。

个人认为,“使文明过程化”的两个最重要机制是“特殊到一般”的社会化进程,以及由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前一种社会化过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这也是埃利亚斯《个体的社会》一书所要论述的中心内容,这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个体的社会”,而不是“个体与社会”,个体与社会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关系,当然也绝非简单的包容关系。我没有能力正确地概括出埃利亚斯本人写作的目的,不过整体感觉他意在强调“个体很重要”,在论述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的时候,他就已经指出了个体在社会组织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个体慢慢地因各种利益关系而形成各自的组织,比如王室、贵族和武士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平衡状态是西方文明社会发生的重要推动力。

个人和社会之间起某种联结作用的是“心理学”。传统的观念认为,个人与社会是应该被分开看待的,正如埃利亚斯“总结”部分指出的那样:无论是研究社会历史者,还是对研究思想史者来说,一边是“社会”,另一边是人的思想世界,是人的“观念”,这是两个不同的形体,不管从哪方面说,都要使其分家。两者似乎都相信,既没有超越思想的社会,也没有超越社会的思想和观念。他们之间争论的只是,两者之中哪一个更重要。但是,心理学化和合理化现象是不能将这两个维度截然分开的,否则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恐怕很难成立。

至于第二种机制,即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埃利亚斯以十字军东征为例进行了阐述,(其实即使在一个国家或社会内部,也有这种外来强制到自我强制的变化过程)不过,作为一个中国人,且日本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我而言,更愿意以东方社会为例做简单说明。扼要来讲,这种外来强制的文明或许就是中国近代化(某种程度上不自觉的近代化)的缩影,日本看到了这种外来强制(或者说是对西方文明恐惧的同时又带有的某种崇拜),同时也承认这种外来强制,所以他们在此基础上开始以自我强制为中心的“文明开化”。当然,我的这种观点或许有些牵强,但是大概意思我相信自己没有读错埃利亚斯的意图。

总体感觉全书第二章“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的特殊变化”(主要以宫廷礼仪到社会利益的普遍化为主)最有趣味性和知识性,该章让你认识到文明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征服人们以及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而第三章“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则更具学理性,是一种对文明社会发生学的整体阐释,如果说第二章让埃利亚斯的文明论纲有血有肉、更加丰满的话,那么第三章则是其文明论纲的心脏、头脑和骨架。

文明观后感【篇11】

读后感:

下面接着为大家介绍马未都先生的新作《醉文明》下册,马未都著《醉文明(下)》。

今年正值龙年,博主也引用马未都先生书中有关龙袍的两段叙述。

龙身上共有九种动物的特征:一是头似驼、二是角似鹿、三是眼似虾、四是耳似牛、五是身似蛇、六是腹似蜃、七是鳞似鱼、八是爪似鹰、九是掌似虎,读后感《马未都著《醉文明(下)》》。由此也可以看出龙身上集合了中国人认为最吉祥、最威猛动物的特征。

我们还有一句老话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民间传说龙共有九个儿子:

老大叫囚牛,喜好音乐,成为今天胡琴头上的刻兽;

老二叫睚眦,嗜杀好斗,刀柄上的龙吞口就是其造型;

老三叫嘲风,好险,殿角走兽便是它;

老四叫蒲牢,它能够抓在钟上面;

老五叫狻猊,好坐,今天佛下坐骑就是它;

老六叫赑屃,能负重,驼碑的就是它;

老七叫狴犴,有威力,好诉讼,原来衙门上的狮子头就是他的形像;

老八叫负屃,石碑两旁的纹龙是其意象;

老九叫螭吻,排行老末,殿脊兽头就是它。

文明观后感【篇12】

在文明的束缚下:劳伦斯散文精选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的网友:20xx年12月的最后几天买的书,和另一本《不是我,是风》一块买的,这两本书早在20xx中在书店看过了很喜欢,因为在书店没有任何折扣所以没有买,在卓越也是偶然发现而且很便宜当然是毫不犹豫就买下了。我买的时候才不到11元,现在涨得实在是太多了,我想这也因此证明了这本书的确是感觉好的一本书。打开书的扉面你就会看到上面写的这是男子汉的阳刚之声,一种非常强烈而纯正的阳刚之声!翻译是姚暨荣,应该说还是挺不错的,即使是劳伦斯那些带有哲学意味的文章他也翻译得尽量让人不感到生涩难读,劳伦斯是了不起的作家,尤其是他那种把性看成是一种自然而发自内心的真心流露的情感,让人肃然起敬,抑制了那些邪恶,让人更加从心底去对人类的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劳伦斯是一位具有真性情的男人,同时也更是一位阳刚男人……

文明观后感【篇13】

读了《第三次浪潮》大概让我对这本书的预期有些高了。前半部分的内容还不错,后半部分包括结论确实是让我觉得很失望。在这里单就阿尔温·托夫勒和海蒂·托夫勒关于社会主义和未来文明之间的关系谈一谈我的理解,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和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也就是信息革命所创造的一种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之间是根本不相容的。

具体看来,社会主义和这种新文明类型之间的不相容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的三块基石与新文明形态之间存在的三个冲突:冲突一是一种财产悖论,传统的社会主义者鲜明地提出财产的集体所有制来反对私有制,然而,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最重要的财产形式,它是无形的、超级符号性的,它使得关于财产的集体化、国有化的讨论变得不合时宜;冲突二是中央计划与知识经济的矛盾,中央计划不仅缺乏知识、缺乏计算,而且,官僚主义对于经济生产的影响使得计划本身是反知识的,因为经济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满足市场需要,而是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冲突三在于传统的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唯物主义对脑力劳动的鄙弃,和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普遍化的脑力劳动之间的矛盾,根据作者的表述,历史唯物主义自负地强调硬件的重要性,从而贬损农业和智能劳动,甚至还经常贬损服务行业和白领工作,从而无法容纳日益普及并且主导性的知识经济。

我认为上述质疑颇具代表性,它表达了西方学者对于文明和社会主义之间内在关联的一种解构,但是很显然,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一些根本的误解,我在这里只需要列出两点。首先,它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严重误读。

作者混淆了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这两个不同的理论,前者针对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总体阐释,是对推动整个社会运转的根本动力的一种本体论解释,后者针对的则是生产领域的价值问题,而作者武断地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来推导“劳动决定价值”,片面地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仅理解为所谓的物质劳动、体力劳动,这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两大发现”的的混乱阐释;而且作者对于劳动价值论中一般劳动的内涵也缺乏恰当的解读,根本没有认识到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一般完全可以采取智力、发明和创造等完全可以采取“intellectual labor”的形式,那么,作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本身就是错的,以他们所认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推论社会主义和新文明形态的生产基础、和第三次浪潮所创造的知识经济不相容的结论就是错误的。

其次,作者混淆了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他把社会主义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苏联的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计划体制的僵化、官僚主义的盛行,归于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缺陷,却忽视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于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偏离,那么,以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产生的种种问题来指责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合理性,或者把苏联的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特殊的实践当做一种能够代表社会主义的普遍化的模式,进而通过揭露苏联社会主义的内在缺陷来全面否定社会主义理念本身的合理性,实在是显得过于片面。

文明观后感【篇14】

《失落的文明》 通过其通俗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向我们介绍了那些尘封的历史,永恒的古埃及,智慧的古希腊,伟大的古罗马,虔诚的古印度,美丽的古巴比伦……让我们认识世界各地文明的肇端及其早期嬗变的轨迹,也让我惊叹前辈的伟大。

公元79年8月24日,躁动不安的维苏火山又一次发难,巨龙般的火柱冲天而起,紧接着便是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然而山下庞贝古城的居民早已习以为常,他们似乎有充分的准备来应付即将发生的一切,就像身经百战的角斗士面对饥饿的猛兽一样,毫无惧色。但是这一次,真的与以往不同,滚烫的岩浆和泥石流汹涌而下,所到之处,建筑被焚,生命成灰!一座文明的城市就这样被掩埋,一个城市的文明就这样消失了。设想如果他们不是凭经验,而是早早撤离,那么消失的只是一座城市,而不是连同城市的文明一起被尘封。

相对自然的无情,人类自身对于文明的摧残似乎更让人心惊。亚历山大用铁骑终止了耀眼的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居鲁士 大帝几乎用同样的手段摧毁了巴比伦王朝的繁荣;神秘的美洲文明被贪婪的殖民者抢劫一空后孤寂地兀立在荒草密林中;顽强的犹太人更是至今还在四处流浪。逝去的注定不会再现,但无数废墟的留存却给了我们长久回望的可能。就如人类儿时的老照片,一切显得遥远而真实。设想如果这些文明得以延承至今的话,我们又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对待。

阅读完这本书,透过那层被撕开的面纱,更清晰地看清历史真相,使我深刻感受到一份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承重,也使我无比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没有让这些地方象庞贝古城那样被掩埋,它们正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重建,大自然的无情在人们的真情面前亦显得那么渺小。

我思故我在。人来到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奇迹,而这个世界上又有着一个个远古今朝人和自然创造的奇迹,等待我们去学习、知晓、赏析、领悟、融入。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让书籍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